Play button

1500 BCE - 2023

泰国历史



傣族在几个世纪的时间里迁徙到东南亚大陆。暹罗一词可能起源于巴利语或梵语श्याम或Mon ရာမည,可能与Shan和Ahom同根。仙洛是大城王国的中文名称,由以现代素攀武里为中心的素攀那蓬城邦和以现代华富里为中心的拉沃城邦合并而成。对于泰国人来说,这个名字大多是 Mueang Thai。[1]西方人将该国称为暹罗的名称可能来自葡萄牙人。葡萄牙编年史记载,大城王国国王Borommatrailokkanat于1455年派出一支远征队前往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苏丹国。1511年葡萄牙人征服马六甲后,又向大城派遣了一个外交使团。一个世纪后,1612 年 8 月 15 日,一艘东印度公司商船“地球号”带着国王詹姆斯一世的信抵达“西亚姆之路”。[2] “到了 19 世纪末,暹罗已经在地理命名法中变得如此神圣,以至于人们相信,只有这个名字,而不是其他名字,它才会继续被人们所熟知和命名。”[3]印度化的王国,如孟族、 高棉帝国以及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的马来国家统治着该地区。泰国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恩杨王国、素可泰王国、清迈王国、兰纳王国和大城王国。这些国家互相争斗,并不断受到高棉、 缅甸越南的威胁。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由于朱拉隆功国王实施的中央集权改革,以及法国英国决定将泰国作为中立领土以避免殖民地之间的冲突,只有泰国在欧洲在东南亚的殖民威胁中幸存下来。1932年绝对君主制结束后,泰国在建立民主选举政府之前经历了六十年几乎永久的军事统治。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Play button
1100 BCE Jan 1

傣族的起源

Yangtze River, China
比较语言学研究似乎表明,傣族是中国南部的一种原始傣语-卡岱语文化,并传播到东南亚大陆。许多语言学家提出壮侗族群可能与原始南岛语族群有基因上的联系,Laurent Sagart (2004) 假设壮侗族群最初可能是南岛语系的后裔。在生活在中国大陆之前,壮侗族被认为是从台湾岛的故乡迁徙而来的,他们在台湾讲的是原始南岛语或其后裔语言之一。[19]与后来向南航行到菲律宾和东南亚沿海其他地区的马来-波利尼西亚人不同,现代傣傣族的祖先向西航行到中国大陆,并可能沿着珠江航行,他们的语言在珠江上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汉藏语和苗缅语的影响下,其他南岛语系语言发生了变化。[20]除了语言证据外,南岛语和壮侗语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在一些共同的文化习俗中找到。罗杰·布兰奇(Roger Blench,2008)证明,牙齿拔除、面部纹身、牙齿变黑和蛇崇拜是台湾南岛人和中国南方壮族人的共同特征。[21]James R. Chamberlain 提出,傣傣语系早在公元前 12 世纪就在长江流域中部形成,大致与楚国的建立和周朝的开始时间一致。继公元前 8 世纪左右克拉族和莱族 (Rei/Li) 南迁之后,越族 (Be-Tai 族) 于公元 6 世纪开始脱离并迁移到现今浙江省的东海岸公元前,建立越国,不久又征服吴国。根据张伯伦的说法,公元前 333 年左右越国被楚国征服后,越人(Be-Tai)开始沿着中国东海岸向南迁移到现在的广西、贵州和越南北部。在那里,越族(Be-Tai)形成了罗越,进入岭南和安南,然后向西进入老挝 东北部和西双洲台,后来成为中西南台,随后是西欧,成为北台。[22]
68 - 1238
泰国王国的形成ornament
福南
扶南王国的印度教寺庙。 ©HistoryMaps
68 Jan 1 00:01 - 550

福南

Mekong-delta, Vietnam
印度支那已知最古老的政治实体记录归因于扶南——以湄公河三角洲为中心,包括现代泰国境内的领土。[4]中国编年史早在公元一世纪就证实了扶南的存在。考古文献表明自公元前四世纪以来就有广泛的人类定居历史。[5]虽然中国学者认为扶南是一个单一的统一政体,但一些现代学者怀疑扶南可能是一个有时相互战争、有时构成政治统一体的城邦的集合。[6]越南南部古代商业中心Óc Eo出土的考古证据来看,扶南一定是一个强大的贸易国家[7]柬埔寨南部吴哥窟的发掘同样提供了重要定居点的证据。由于Óc Eo 通过运河系统与海岸港口和吴哥博雷相连,所有这些地点很可能共同构成了扶南的中心地带。扶南是中国制图学家、地理学家和作家对一个古老的印度化国家的名称,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个松散的国家网络(曼陀罗) [8] ,位于以湄公河三角洲为中心的东南亚大陆,自公元一世纪至六世纪就存在公元世纪。这个名字出现在描述这个王国的中国历史文献中,最广泛的描述主要基于两位中国外交官康泰和朱英的报告,他们代表公元三世纪中叶旅居扶南的东吴王朝。[9]就像王国的名字一样,人民的民族语言性质也是专家们广泛讨论的主题。主要的假设是,扶南人主要是孟高棉人,或者他们主要是南岛人,或者他们构成了一个多民族社会。现有证据对这个问题尚无定论。迈克尔·维克里(Michael Vickery)表示,尽管不可能识别扶南语的语言,但有证据强烈表明该人群是高棉语。[10]
Play button
600 Jan 1 - 1000

Dvaravati(孟)王国

Nakhon Pathom, Thailand
Dvaravati(现在的泰国)地区首先居住着几个世纪前到达并出现的孟人。东南亚中部的佛教基础是在六世纪和九世纪之间奠定的,当时与孟族有关的上座部佛教文化在泰国中部和东北部发展起来。上座部佛教徒相信,只有过着僧侣生活的人才能获得启蒙(而不是俗人)。与大乘佛教徒承认众多佛陀和菩萨的经典为经典不同,南传佛教只崇拜该宗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现在的 老挝部分地区和泰国中部平原兴起的孟族佛教王国统称为“Dvaravati”。大约在十世纪,Dvaravati 城邦合并为两个曼陀罗,Lavo(现代华富里府)和 Suvarnabhumi(现代素攀武里府)。位于现在泰国中部的湄南河曾经是蒙德瓦拉瓦蒂文化的发源地,该文化盛行于七世纪至十世纪。[11]塞缪尔·比尔(Samuel Beal)发现了中国东南亚著作中的政体“多罗波提”。20 世纪初,乔治·科德斯 (George Coedès) 领导的考古发掘发现佛统府是 Dvaravati 文化的中心。Dvaravati 的文化以有护城河的城市为基础,其中最早的城市似乎是位于现在素攀武里府的乌通 (U Thong)。其他重要地点包括佛统府、Phong Tuk、Si Thep、Khu Bua 和 Si Mahosot 等。[12] Dvaravati 的铭文采用源自南印度帕拉瓦王朝帕拉瓦字母的梵文和孟文文字。Dvaravati 是一个城邦网络,根据曼陀罗政治模式向更强大的城邦致敬。杜瓦拉瓦蒂文化扩展到伊桑以及向南远至克拉地峡。在十世纪左右,当他们屈服于更加统一的拉沃- 高棉政体时,这种文化失去了力量。大约在十世纪,Dvaravati 城邦合并为两个曼陀罗,Lavo(现代华富里府)和 Suvarnabhumi(现代素攀武里府)。
哈里普尼亚王国
公元 12 世纪至 13 世纪的 Haripuñjaya 释迦牟尼佛像。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629 Jan 1 - 1292

哈里普尼亚王国

Lamphun, Thailand
Haripuñjaya [13]是位于现在泰国北部的孟族王国,存在于公元 7 世纪或 8 世纪至 13 世纪。当时,现在泰国中部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各个孟族城邦的统治之下,统称为Dvaravati王国。它的首都位于南奔,当时也称为 Haripuñjaya。[14]编年史称,11 世纪高棉人多次围攻哈里普尼亚 (Haripuñjaya),但均未成功。目前尚不清楚这些编年史是否描述了真实的事件或传说中的事件,但其他 Dvaravati Mon 王国实际上在此时落入了高棉人的手中。13世纪初是Haripuñjaya的黄金时期,因为编年史只谈论宗教活动或建造建筑物,而不谈论战争。然而,哈里普尼亚 (Haripuñjaya) 于 1292 年被太原国王曼格莱 (Mangrai) 围困,曼格莱 (Mangrai) 将其并入他的兰纳 (“百万稻田”) 王国。曼格莱制定的压倒哈里普尼亚亚的计划首先是派遣艾法执行间谍任务,在哈里普尼亚制造混乱。艾法成功地在民众中散布不满情绪,削弱了哈里普尼亚亚的实力,并使曼格莱得以接管王国。[15]
堕落王国
吴哥窟暹罗雇佣兵的形象。后来暹罗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国,成为吴哥的主要竞争对手。 ©Michael Gunther
648 Jan 1 - 1388

堕落王国

Lopburi, Thailand
据《泰北编年史》记载,拉沃由来自塔卡西拉的 Phraya Kalavarnadishraj 于公元 648 年创立。[16]根据泰国的记录,来自Takkasila的Phraya Kakabatr(假设该城市是Tak或Nakhon Chai Si) [17]在公元638年设定了新纪元Chula Sakarat,这是暹罗人和暹罗人使用的纪元直到19世纪都是缅甸人。十年后,他的儿子 Phraya Kalavarnadisraj 创建了这座城市。卡拉瓦尔纳迪什拉吉国王使用“Lavo”作为王国名称,该名称源自印度教名称“Lavapura”,意思是“熔岩之城”,指的是古代南亚城市拉瓦普里(今拉合尔)。[18]大约在7世纪末,拉沃向北方扩张。关于拉沃王国性质的记录很少。我们对 Lavo 的了解大部分来自考古证据。大约在十世纪,Dvaravati 城邦合并为两个曼陀罗,Lavo(现代华富里府)和 Suvarnabhumi(现代素攀武里府)。根据《北方编年史》的传说,903年,坦布拉林加国王入侵并占领了拉沃,并任命一位马来王子为拉沃王位。这位马来王子娶了一位逃离吴哥王朝大屠杀的高棉公主。这对夫妇的儿子争夺高棉王位,成为苏利耶跋摩一世,从而通过婚姻将拉沃置于高棉统治之下。苏利耶跋摩一世还扩张到呵叻高原(后来称为“伊桑”),建造了许多寺庙。然而苏利耶跋摩没有男性继承人,拉沃再次独立。然而,拉沃国王那莱死后,拉沃陷入血腥内战,苏利耶跋摩二世领导的高棉人趁机入侵拉沃,并立他的儿子为拉沃国王。高棉统治的反复但中止最终使拉沃高棉化。拉沃从一座上座部佛教城市变成了印度教高棉城市。拉沃成为高棉文化的集散地和湄南河流域的力量。吴哥窟的浅浮雕展示了一支拉沃军队,是吴哥的下属之一。一个有趣的注释是,在“素可泰王国”建立前一个世纪,泰族军队被显示为拉沃军队的一部分。
Play button
700 Jan 1 - 1100

泰斯人的到来

Điện Biên Phủ, Dien Bien, Viet
关于傣族起源的最新最准确的理论规定,中国的广西才是真正的傣族祖国,而不是云南。今天,广西仍然生活着大量被称为壮族的傣族。公元 700 年左右,根据 Khun Borom 的传说,未受中国影响的傣族人定居在现代越南的丹边府 (Điện Biên Phủ)。基于原始西南傣语中的汉语借词层和其他历史证据,Pittayawat Pittayaporn (2014) 提出,这次迁移一定发生在 8 至 10 世纪之间的某个时间。[23]也许是受到中国扩张和镇压的推动,泰语部落沿着河流向西南迁移,越过下游山口进入东南亚。Simhanavati 传说告诉我们,公元 800 年左右,一位名叫 Simhanavati 的傣族酋长驱逐了当地的佤族人,并建立了清盛市。傣族首次与东南亚上座部佛教王国进行接触。通过 Hariphunchai,清盛的泰族接受了上座部佛教和梵文皇室名称。Wat Phrathat Doi Tong 寺建于 850 年左右,象征着傣族人民对上座部佛教的虔诚。900年左右,清盛和Hariphunchaya之间爆发了大规模战争。孟族军队占领了清盛,其国王逃跑了。937年,普罗姆大帝从孟族手中夺回清盛,并重创哈里芬查亚。到公元 1100 年,傣族在湄南河上游的楠府、帕府、宋夸府、萨万卡洛府和查康劳府建立了自己的 Po Khuns(统治之父)地位。这些南部的泰族王子面临着来自拉沃王国的高棉影响。他们中的一些人成为了它的下属。
Play button
802 Jan 1 - 1431

高棉帝国

Southeast Asia
高棉帝国是东南亚的一个印度教- 佛教帝国,以现在柬埔寨北部的水利城市为中心。它被其居民称为 Kambuja,它源自前真腊文明,持续时间为 802 年至 1431 年。高棉帝国统治或附庸了东南亚大陆的大部分地区[24] ,并向北延伸至中国南部。[25]在鼎盛时期,帝国比大约同时存在的拜占庭帝国还要大。[26]高棉帝国的起源传统上可以追溯到 802 年,当时高棉王子阇耶跋摩二世 (Jayavarman II) 在金边库伦 (Phnom Kulen) 山宣布自己为转轮圣王 (Chakravartin)。尽管传统上高棉帝国的终结以1431年吴哥落入暹罗大城王国为标志,但学者们仍然对帝国崩溃的原因存在争议。[27]研究人员确定,该地区经历了一段强季风降雨之后发生了严重干旱,对帝国的水利基础设施造成了损害。干旱和洪水之间的变化也是一个问题,这可能导致居民向南迁移并远离帝国的主要城市。[28]
1238 - 1767
素可泰王国和大城王国ornament
素可泰王国
作为暹罗的第一个首都,素可泰王国(1238 – 1438)是泰国文明的摇篮——泰国艺术、建筑和语言的发源地。 ©Anonymous
1238 Jan 1 00:01 - 1438

素可泰王国

Sukhothai, Thailand
泰国城邦逐渐独立于衰弱的高棉帝国。素可泰原本是拉沃的贸易中心,当时属于高棉帝国的宗主权,当时泰国中部人民在当地领导人 Pho Khun Bang Klanghao 的领导下起义并获得了独立。Bang Klanghao 改名为 Si Inthrathit,成为 Phra Ruang 王朝的第一位君主。在兰甘亨大帝(Ram Khamhaeng the Great,1279-1298 年)统治期间,该王国实现了集权化并达到了最大程度的扩张,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他将上座部佛教和最初的泰文引入了该王国。兰甘亨还与元朝建立了关系,通过这种关系,该王国发展了生产和出口桑卡洛瓷器等陶瓷的技术。兰甘亨统治后,王国走向衰落。1349年,在李泰(Maha Thammaracha I)统治期间,素可泰遭到邻国泰国政体大城王国的入侵。它一直是大城府的附属国,直到 1438 年博隆马潘去世后被大城府吞并。尽管如此,素可泰贵族在素可泰王朝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继续影响着大城王朝。素可泰在泰国史学中传统上被称为“第一个泰国王国”,但目前的历史共识认为泰国人民的历史开始得更早。
Play button
1292 Jan 1 - 1775 Jan 15

和他的国度

Chiang Rai, Thailand
Mangrai是Lavachakkaraj王朝Ngoenyang(现代清盛)的第25任国王,他的母亲是西双版纳(“十二个国家”)王国的公主,他将Ngoenyang的mueang集中成一个统一的王国或曼陀罗,并与邻近的帕夭王国。1262 年,曼格莱 (Mangrai) 将首都从恩扬 (Ngoenyang) 迁至新成立的清莱 (Chiang Rai),并以他的名字命名这座城市。曼格莱随后向南方扩张,并于 1281 年征服了孟族王国 Hariphunchai(以现代南奔为中心)。曼格莱多次迁都。由于严重的洪水,他离开了南奔,一直漂流到1286/7年定居并建造了Wiang Kum Kam,一直呆在那里直到1292年,随后他搬到了后来的清迈。他于 1296 年建立清迈,并将其扩展为兰纳的首府。泰北人民的文化发展早在兰纳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连续的王国。作为恩扬王国的延续,兰纳在 15 世纪变得强大到足以与大城王国相抗衡,并与大城王国发生过战争。然而,兰纳王国逐渐衰弱,于1558年成为东吁王朝的附庸国。兰纳由历代诸侯国王统治,但也有一些享有自治权。缅甸的统治逐渐退出,但随着新贡榜王朝影响力的扩大而恢复。1775 年,兰纳酋长离开缅甸控制加入暹罗,导致缅暹战争 (1775-76)。随着缅军撤退,缅甸对兰纳的控制也随之结束。1776年,吞武里王国郑王统治下的暹罗获得了兰纳的控制权。从此,兰纳成为后来却克里王朝统治下的暹罗附属国。在整个 1800 年代后半叶,暹罗国家废除了兰纳独立,将其纳入新兴的暹罗民族国家。[29] 1874年开始,暹罗国家将兰纳王国改组为蒙通帕亚普,由暹罗直接管辖。[30]通过1899年建立的暹罗thesaphiban治理体系,兰纳王国实际上成为中央管理机构。 [31]到1909年,兰纳王国不再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正式存在,因为暹罗最终确定了与暹罗的边界划分。英国人和法国人。[32]
大城王国
1600 年,纳黎宣国王进入缅甸废​​弃的勃固,由 Phraya Anusatchitrakon 绘制的壁画,位于大城府历史公园的 Suwandararam 寺。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351 Jan 1 - 1767

大城王国

Ayutthaya, Thailand
大城王国是由 13 世纪末和 14 世纪湄南河下游三个海上城邦(华富里府、素攀武里府和大城府)合并而成的。[33]早期王国是一个海洋联盟,面向后三佛齐时期的东南亚海洋国家,对这些海洋国家进行袭击和进贡。大城王国的第一位统治者乌通国王(King Uthong,1351-1369 年在位)对泰国历史做出了两项重要贡献:建立并推广上座部佛教作为官方宗教,以区别于邻近的印度教王国吴哥和《法典》的汇编,一部基于印度教渊源和泰国传统习俗的法典。直到 19 世纪末,《佛法论》一直是泰国法律的工具。1511 年,阿方索·德·阿尔伯克基公爵派遣杜阿尔特·费尔南德斯作为特使前往大城王国,当时欧洲人称其为“暹罗王国”。16 世纪与西方的接触带来了一段经济增长时期,利润丰厚的贸易路线也随之建立。大城成为东南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根据乔治·莫德尔斯基 (George Modelski) 的说法,大城府估计是公元 1700 年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人口约为 100 万。[34]贸易蓬勃发展, 荷兰人葡萄牙人以及中国人和马来人都是王国中最活跃的外国人。甚至来自菲律宾吕宋岛的吕宋商人和武士也在场。[35]菲律宾与泰国的关系已经有先兆,泰国经常向菲律宾的几个国家出口陶瓷,证据就是当麦哲伦探险队登陆宿务王侯国时,他们注意到泰国国王拉惹·胡玛邦 (Rajah Humabon) 设有大使馆。[36]西班牙人通过拉丁美洲殖民菲律宾时,西班牙人和墨西哥人与菲律宾人一起在泰国进行贸易。那莱统治时期(1657-1688 年在位) 因波斯和后来的欧洲影响力以及 1686 年向路易十四国王的法国宫廷派遣暹罗大使馆而闻名。大城府晚期见证了法国人和英国人的离开,但中国人的地位日益突出。这一时期被描述为暹罗文化的“黄金时代”,见证了中国贸易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引入暹罗[37] ,这一发展在大城府衰落后的几个世纪中继续扩大。[38]由于当时医学领域的进步,大城时期也被认为是“泰国医学的黄金时代”。[39]大城府未能建立和平的继承秩序,资本主义的引入破坏了其精英的传统组织和构成王国军事和政府组织的旧的劳动力控制纽带。18世纪中叶,缅甸贡榜王朝于1759年至1760年和1765年至1767年入侵大城府。1767年4月,经过14个月的围困,大城府被围困的缅甸军队彻底摧毁,长达417年的大城王国就此结束。然而,暹罗很快从崩溃中恢复过来,暹罗政权所在地在接下来的15年内迁往吞武里-曼谷。[40]
第一次缅暹战争
Narisara Nuvadtivongs 王子的画作,描绘了骑着大象的 Suriyothai 王后(中),将自己置于 Maha Chakkraphat 国王(右)和 Prome 总督(左)之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547 Oct 1 - 1549 Feb

第一次缅暹战争

Tenasserim Coast, Myanmar (Bur
缅甸-暹罗战争(1547-1549),也称为Shwehti战争,是缅甸东吁王朝和暹罗大城王国之间的第一次战争,也是缅甸-暹罗战争中的第一次,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这场战争因将早期现代战争引入该地区而闻名。在泰国历史上,暹罗王后素丽泰 (Suriyothai) 骑着战象阵亡,也是泰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这场冲突在泰国通常被称为导致素丽泰王后阵亡的战争。宣战理由被认为是缅甸在大城府政治危机后试图向东扩张领土[41] ,并试图阻止暹罗入侵上泰纳西林海岸。[42]据缅甸人称,这场战争始于 1547 年 1 月,当时暹罗军队征服了边境城镇塔瓦(土瓦)。同年晚些时候,苏拉贡艾因 (Saw Lagun Ein) 将军领导的缅甸军队重新夺回了上泰纳西林 (Upper Tenasserim) 海岸,直至塔沃伊 (Tavoy)。第二年,即1548年10月,国王塔宾瑞提(Tabinshwehti)及其副手巴音囊(Bayinnaung)率领三支缅甸军队通过三塔山口入侵暹罗。缅甸军队深入首都大城,但无法攻下这座戒备森严的城市。围攻一个月后,暹罗的反击打破了包围,击退了入侵部队。但缅甸人通过谈判达成了安全撤退的条件,以换取他们俘获的两名重要的暹罗贵族(法定继承人拉美宣王子和彭世洛的塔马拉差王子)的回归。
白象之战
©Anonymous
1563 Jan 1 - 1564

白象之战

Ayutthaya, Thailand
1547-49 年与东吁人的战争之后,大城府国王 Maha Chakkraphat 建立了首都的防御工事,为后来与缅甸人的战争做准备。1547-49 年战争以暹罗的防御胜利而结束,并维护了暹罗的独立。然而,巴音瑙的领土野心促使查克拉帕特准备再次入侵。这些准备工作包括一次人口普查,让所有有能力的人做好参战的准备。政府夺取了武器和牲畜,为大规模战争做准备,查克拉帕特还俘获了七头白象以求好运。大城国王准备工作的消息很快传开,最终传到了缅甸人那里。1556 年,巴音囊 (Bayinnaung) 成功占领了附近兰纳王国的清迈市。随后的努力使暹罗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处于缅甸的控制之下。这使得查克拉帕特的王国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北部和西部都面临着敌人的领土。巴音瑙随后要求查克拉帕国王的两只白象作为对崛起的东吁王朝的贡品。查克拉帕拒绝了,导致缅甸第二次入侵大城王国。巴音囊军队向大城进军。在那里,他们在港口的三艘葡萄牙军舰和炮台的帮助下,被暹罗堡垒围困了数周。1564 年 2 月 7 日,入侵者最终占领了葡萄牙船只和炮台,此后堡垒迅速陷落。[43]巴音囊带着六万大军与彭世洛军队联合,到达了大城府的城墙,猛烈轰炸了这座城市。尽管兵力占优,缅甸人却没能攻下大城,而是要求暹罗国王打着休战旗出城进行和平谈判。查克拉帕特看到他的公民无法再忍受围困,于是通过谈判达成了和平协议,但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作为缅甸军队撤退的交换条件,Bayinnaung带着Ramesuan王子(Chakkraphat的儿子)、Phraya Chakri和Phraya Sunthorn Songkhram作为人质返回缅甸,并带回了四只暹罗白象。摩诃坦拉贾虽然是一个叛徒,但仍被留下为彭世洛的统治者和暹罗的总督。大城王国成为东吁王朝的附庸,每年必须向缅甸人提供三十头大象和三百斤白银。
Play button
1584 Jan 1 - 1590

大城府从东吁附庸中解放出来

Tenasserim, Myanmar (Burma)
1581年,东吁王朝国王Bayinnaung去世,其子Nanda Bayin继位。1583年,难达的叔叔阿瓦总督萨多·明索叛乱,迫使难达巴音向普罗梅、东吁、清迈、万象和大城府的总督求助,以镇压叛乱。阿瓦迅速陷落后,暹罗军队撤退至马尔塔班(莫塔马),并于 1584 年 5 月 3 日宣布独立。南达发起了四次针对大城府的运动,但均未成功。在最后一场战役中,缅甸于 1592 年 11 月 4 日发动了 24,000 人的入侵军队。七周后,军队杀入大城以西的小镇素攀武里 (Suphan Buri)。[44]缅甸编年史和暹罗编年史叙述对此给出了不同的叙述。缅甸编年史称,1593 年 1 月 8 日发生了一场战斗,明伊·斯瓦 (Mingyi Swa) 和纳黎宣 (Naresuan) 骑着战象作战。战斗中,明伊斯瓦中弹倒地,随后缅军撤退。根据暹罗编年史,这场战斗发生在 1593 年 1 月 18 日。与缅甸编年史中一样,战斗是在两支军队之间开始的,但暹罗编年史称,在战斗进行到一半时,双方同意通过Mingyi Swa 和 Naresuan 骑象决斗,Mingyi Swa 被 Naresuan 砍倒。[45]此后,缅军撤退,沿途因暹罗追击而伤亡惨重。这是南达巴音入侵暹罗的最后一次战役。南德里克战争导致大城府摆脱了缅甸的附庸。并将暹罗从缅甸的进一步统治中解放了174年。
那莱王朝
1686 年,尼古拉斯·拉梅辛 (Nicolas Larmessin) 设计的暹罗驻路易十四大使馆。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56 Jan 1 - 1688

那莱王朝

Ayutthaya, Thailand
那莱大帝是大城王国的第27位君主,也是帕萨通王朝的第四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他是 1656 年至 1688 年大城王国的国王,可以说是 Prasat Thong 王朝最著名的国王。他的统治是大城时期最繁荣的时期,与包括中东和西方在内的外国进行了大量的商业和外交活动。在他统治的最后几年,那莱给予他最喜欢的希腊冒险家康斯坦丁·福尔康如此大的权力,以至于福尔康实际上成为了国家总理。在法尔孔的安排下,暹罗王国与路易十四宫廷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 法国士兵和传教士充斥着暹罗的贵族和国防。法国官员的统治导致他们与本土官员之间的摩擦,并导致了1688年他统治末期的动荡革命。
1688 年暹罗革命
当代法国对暹罗那莱国王的描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88 Jan 1

1688 年暹罗革命

Bangkok, Thailand
1688年的暹罗革命是暹罗大城王国(今泰国)的一次重大民众起义,推翻了亲法暹罗国王那莱。佩特拉查(Phetracha)曾是那莱最信任的军事顾问之一,他利用那莱年老的病情,杀害了那莱的基督教继承人,以及一些传教士和那莱颇有影响力的外交部长、希腊冒险家康斯坦丁·法尔孔(Constantine Phaulkon)。佩特拉查随后与那莱的女儿结婚,登上王位,并奉行从暹罗驱逐法国影响力和军事力量的政策。最著名的战斗之一是 1688 年的曼谷围城战,当时数万名暹罗军队围攻城内的一座法国堡垒长达四个月之久。由于革命,暹罗在 19 世纪之前切断了与西方世界的重要联系(荷兰东印度公司除外)。
大城府占领柬埔寨
中部至末大城时期的泰式服饰 ©Anonymous
1717 Jan 1

大城府占领柬埔寨

Cambodia
1714年, 柬埔寨国王Ang Tham或Thommo Reachea被越南阮领主支持的Kaev Hua赶走。Ang Tham 在大城府避难,泰萨国王授予他一个居住地。三年后,即 1717 年,暹罗国王派遣陆军和海军为 Ang Tham 收复柬埔寨,引发了暹罗越南战争(1717 年)。两支大型暹罗军队入侵柬埔寨,试图帮助普雷·斯雷·托玛夺回王位。在班茶米斯战役中,一支暹罗军队被柬埔寨人和他们的越南盟友击败。第二暹罗军队占领了柬埔寨首都乌栋,越南人在那里支持柬埔寨国王转而效忠暹罗。越南失去了柬埔寨的宗主权,但吞并了柬埔寨的几个边境省份。
与贡榜的战争
贡榜国王辛布申 (Hsinbyushin)。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59 Dec 1 - 1760 May

与贡榜的战争

Tenasserim, Myanmar (Burma)
缅暹战争(1759-1760)是缅甸贡榜王朝与暹罗大城王国班普鲁銮王朝之间的第一次军事冲突。它重新点燃了两个东南亚国家之间长达数百年的冲突,并将持续一个世纪。当缅甸人“处于胜利的边缘”时,他们突然撤出了对大城府的围困,因为他们的国王阿朗帕亚生病了。[46]三周后他去世,战争结束。宣战理由是对泰纳瑟林海岸及其贸易的控制, [47]以及暹罗对失落的复辟汉达瓦底王国的孟族叛乱分子的支持。[46]新成立的贡榜王朝曾希望在泰纳沙林上游海岸(今孟邦)重建缅甸权威,暹罗人曾在那里向孟族叛军提供支持并部署军队。暹罗人拒绝了缅甸交出孟族领导人或阻止他们入侵缅甸人认为的领土的要求。[48]战争于 1759 年 12 月开始,当时由 Alaungpaya 和他的儿子 Hsinbyushin 率领的 40,000 名缅甸军队从 Martaban 入侵 Tenasserim 海岸。他们的作战计划是沿着更短、更直接的入侵路线绕过戒备森严的暹罗阵地。入侵部队突破了暹罗在海岸相对薄弱的防御,越过德纳沙林山到达暹罗湾沿岸,然后向北转向大城府。暹罗人大吃一惊,争先恐后地在南部与缅甸人会合,并在前往大城府的途中建立了积极的防御阵地。但久经沙场的缅甸军队克服了数量上占优势的暹罗防御,并于 1760 年 4 月 11 日到达暹罗首都郊区。但围城仅五天,缅甸国王突然病倒,缅甸指挥部决定撤军。明康·纳瓦拉塔 (Minkhaung Nawrahta) 将军的有效后卫行动使部队得以有序撤退。[49]战争没有结果。虽然缅甸人重新控制了塔瓦河上游海岸,但他们并没有消除对外围地区的威胁,这些地区仍然脆弱。他们被迫应对沿海(1762、1764)和兰纳(1761-1763)暹罗人支持的民族叛乱。
阿尤迪亚的陷落
大城府的陷落 ©Anonymous
1765 Aug 23 - 1767 Apr 7

阿尤迪亚的陷落

Ayutthaya, Thailand
缅暹战争(1765年-1767年),也称为阿尤迪亚的陷落,是缅甸贡榜王朝和暹罗大城王国班普鲁銮王朝之间的第二次军事冲突,并结束了战争有着417年历史的大城王国。[50]这场战争是 1759-60 战争的延续。这场战争的宣战理由还包括控制泰纳沙林海岸及其贸易,以及暹罗人对缅甸边境地区叛乱分子的支持。[51]战争于1765年8月开始,当时一支20,000人的缅甸北部军队入侵暹罗北部,并于10月与三支超过20,000人的南方军队会合,对大城府进行钳形攻势。到 1766 年 1 月下旬,缅甸军队已经克服了数量上占优势但协调不力的暹罗防御,并在暹罗首都前集结。[50]大城府的围困始于清军第一次入侵缅甸期间。暹罗人相信,如果他们能坚持到雨季,暹罗中部平原的季节性洪水就会迫使他们撤退。但缅甸国王辛比申认为中国的战争只是一场小规模的边境争端,因此继续围攻。1766年雨季(6月至10月),战斗转移到被淹没的平原水域,但未能改变现状。[50]当旱季到来时,中国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入侵,但辛比申仍然拒绝召回军队。1767年3月,暹罗国王埃卡泰提出成为朝贡国,但缅甸人要求无条件投降。[52] 1767年4月7日,缅甸人历史上第二次洗劫了这座饥饿的城市,所犯下的暴行至今在缅泰关系上留下了重大污点。数千名暹罗俘虏被转移到缅甸。缅甸的占领是短暂的。1767 年 11 月,中国人再次以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兵力入侵,最终说服辛比申从暹罗撤军。在随后的暹罗内战中,郑昭领导的暹罗吞武里国取得了胜利,击败了所有其他分裂的暹罗国家,并在 1771 年消除了对他新统治的所有威胁。 [53] 1769 年 12 月之前,他们全神贯注地击败了中国对缅甸的第四次入侵。
1767 - 1782
吞武里时期和曼谷的建立ornament
吞武里王国
1767 年 12 月 28 日,郑信在吞武里(曼谷)加冕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67 Jan 1 00:01 - 1782

吞武里王国

Thonburi, Bangkok, Thailand
吞武里王国是 1767 年至 1782 年间存在于东南亚的一个主要暹罗王国,以吞武里市为中心,位于暹罗或现在的泰国。该王国由郑信大帝建立,他在大城王国崩溃后重新统一了暹罗,大城王国分裂为五个交战的地区国家。吞武里王国见证了暹罗的迅速统一和重建,成为东南亚大陆卓越的军事强国,见证了该国迄今为止最大的领土扩张,吞并了兰纳、老挝王国(琅勃拉邦、万象) 、占巴塞)以及暹罗势力范围内的柬埔寨[54]吞武里时期,华人大规模移民的起点落到了暹罗。由于有了中国工人,贸易、农业和手工艺人蓬勃发展。然而,中国的第一次叛乱必须被镇压。然而,后来由于压力和多种因素,郑信国王据称精神崩溃了。政变推翻郑信后,昭披耶却克里将军恢复了稳定,他随后建立了拉达那哥欣王国,这是泰国第四个也是目前的统治王国。
争夺印度支那的斗争
郑信大帝 ©Anonymous
1771 Oct 1 - 1773 Mar

争夺印度支那的斗争

Cambodia
1769年,吞武里国王郑信致信亲越的柬埔寨国王昂敦,敦促柬埔寨恢复向暹罗送贡金银树。洪敦以郑昭是中国篡位者为由拒绝了。郑信被激怒,下令入侵征服柬埔寨,并扶植亲暹罗的昂农登上柬埔寨王位。郑昭国王入侵并占领了柬埔寨的部分地区。次年, 越南和暹罗之间的代理人战争在柬埔寨爆发,阮领主以攻击暹罗城市作为回应。战争开始时,郑信进军柬埔寨,将昂农二世推上柬埔寨王位。越南人的回应是重新夺回柬埔寨首都并任命欧泰二世为他们首选的君主。1773年,越南人与暹罗人讲和,以应对因与暹罗战争而引起的西山叛乱。两年后,昂农二世被宣布为柬埔寨统治者。
他们说Wungyi战争
旧吞武里宫描绘的 Bangkaeo 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75 Oct 1 - 1776 Aug

他们说Wungyi战争

Thailand
1774年孟人叛乱和1775年暹罗成功占领缅甸控制的清迈后,辛比申国王指派中缅战争将军玛哈蒂哈图拉于1775年底对暹罗北部进行大规模入侵,以遏制暹罗的崛起。吞武里国王郑信领导下的暹罗势力崛起。由于缅军人数多于暹罗,彭世洛围困三个月是战争的主要战役。彭世洛守军在昭披耶却克里和昭披耶苏拉西的带领下抵抗缅甸人。战争陷入僵局,直到玛哈蒂哈杜拉 (Maha Thiha Thura) 决定中断暹罗补给线,导致 1776 年 3 月彭世洛陷落。缅甸人占了上风,但辛比申国王的过早去世破坏了缅甸的行动,新缅甸国王下令撤军所有部队返回阿瓦。1776年,玛哈蒂哈苏拉提前退出战争,导致暹罗的剩余缅军仓皇撤退。郑昭王趁此机会派遣将领前去骚扰撤退的缅军。1776 年 9 月,缅甸军队完全撤离暹罗,战争结束。1775年至1776年,玛哈提哈提拉 (Maha Thiha Thira) 入侵暹罗,是吞武里时期最大规模的缅暹战争。这场战争(以及随后的战争)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彻底摧毁了暹罗大部分地区并导致人口锐减,一些地区直到 19 世纪末才完全重新有人居住。[55]
1782 - 1932
拉达那哥欣时代与现代化ornament
拉达那哥欣王国
湄南河却克里 (Chao Phraya Chakri),后来的国王 Phutthayotfa Chulalok 或拉玛一世(R. 1782–1809)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82 Jan 1 00:01 - 1932

拉达那哥欣王国

Bangkok, Thailand
拉达那哥欣王国于1782年建立拉达那哥欣(曼谷),取代吞武里市成为暹罗的首都。拉达那哥欣的最大势力范围包括柬埔寨老挝、掸邦和北部马来诸邦的附庸国。该王国由查克里王朝的拉玛一世建立。这一时期前半期的特点是暹罗势力在东南亚大陆中部的巩固,期间不时发生与敌对势力缅甸越南争夺地区霸权的竞争和战争。[56]第二个时期是与英国法国殖民列强的交战,其中暹罗仍然是唯一保持独立的东南亚国家。[57]在内部,王国发展成为一个集权的、专制的民族国家,其边界是通过与西方列强的互动来确定的。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君主权力的日益集中、废除劳动控制、向农业经济过渡、扩大对遥远朝贡国的控制、单一民族认同的建立以及城市中产阶级的出现。班级。然而,民主改革的失败最终导致1932年暹罗革命和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九军大战
前宫的玛哈·苏拉·辛哈纳王子 (Maha Sura Singhanat) 是拉玛一世国王的弟弟,在缅甸语资料中被称为 Einshe Paya Peikthalok,是暹罗在西线和南线的主要领导人。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85 Jul 1 - 1787 Mar

九军大战

Thailand
暹战争(1785-1786),在暹罗历史上被称为九军战争,因为缅甸人有九支军队,是缅甸贡榜王朝与暹罗拉达那哥欣却克里王国之间的第一次战争[58]王朝。缅甸国王博多帕亚发起了一场雄心勃勃的运动,将他的领土扩展到暹罗。1785年,曼谷作为新王都和却克里王朝建立三年后,缅甸国王博都帕雅率领144,000人的大军,分九支军队,经北碧府、叻丕府、兰纳府等五个方向入侵暹罗[58] 、来兴、他朗(普吉岛)和马来半岛南部。然而,军队的过度扩张和给养的短缺导致缅甸战役失败了。拉玛一世国王和他的弟弟玛哈·苏拉·辛哈纳王子领导下的暹罗成功抵御了缅甸的入侵。到 1786 年初,缅甸军队已基本撤退。雨季停战后,博多帕亚国王于 1786 年末恢复征战。博多帕亚国王派他的儿子萨多·明索亲王将兵力集中在北碧府,单向入侵暹罗。暹罗人在Tha Dindaeng 与缅甸人相遇,因此得名“Tha Din Daeng 战役”。缅甸人再次被击败,暹罗成功保卫了其西部边境。这两次失败的入侵最终成为缅甸对暹罗的最后一次全面入侵。
清迈王国
Inthawichayanon(1873-1896 年在位),半独立清迈的最后一位国王。因他农山 (Doi Inthanon) 以他的名字命名。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02 Jan 1 - 1899

清迈王国

Chiang Mai, Thailand

拉塔纳廷萨王国或清迈王国是 18 世纪和 19 世纪暹罗拉达那哥欣王国的附庸国,1899 年根据朱拉隆功的中央集权政策被吞并。该王国是中世纪兰纳王国的继承者。被缅甸统治了两个世纪,直到1774年被吞武里的郑信率领的暹罗军队占领。它由提乍王朝统治,并受吞武里朝贡。

拉玛一世和二世统治下的过渡和传统
拉玛二世 ©Anonymous
1809 Jan 1 - 1851 Jan

拉玛一世和二世统治下的过渡和传统

Thailand
在拉玛二世统治期间,在经历了困扰其前任统治时期的大规模战争之后,王国迎来了文化复兴。尤其是在艺术和文学领域。拉玛二世雇用的诗人包括醉酒作家 Sunthorn Phu (Phra Aphai Mani) 和 Narin Dhibet (Nirat Narin)。对外关系最初以与邻国的关系为主,而与欧洲殖民列强的关系开始退居幕后。在柬埔寨老挝越南取得了霸主地位,这是拉玛二世最初接受的事实。1833-34 年,拉玛三世统治下的越南爆发叛乱,他试图通过军事手段镇压越南人,但这导致暹罗军队惨遭失败。然而到了1840年代, 高棉人自己成功地驱逐了越南人,随后导致暹罗在柬埔寨的影响力更大。与此同时,暹罗不断向中国清朝进贡。在拉玛二世和拉玛三世的统治下,文化、舞蹈、诗歌,尤其是戏剧达到了顶峰。卧佛寺由拉玛三世建造,被誉为国家第一所大学。拉玛三世统治时期。最终,贵族阶层在外交政策上出现了分歧。一小群主张接管西方技术和其他成就的人遭到了保守派人士的反对,他们提出了更强有力的孤立。自拉玛二世和拉玛三世以来,保守宗教界基本上坚持孤立主义倾向。1851年拉玛三世的去世也标志着旧的传统暹罗君主制的终结:已经出现了深刻变革的明显迹象,这些变革由国王的两位继任者实施。
1809 Jun 1 - 1812 Jan

缅暹战争(1809–1812)

Phuket, Thailand
缅暹战争(1809-1812)或缅甸入侵他朗是1809年6月至1812年1月期间贡榜王朝统治下的缅甸与却克里王朝统治下的暹罗之间发生的武装冲突。普吉岛(也称为他朗或垃圾锡兰)和富含锡的安达曼海岸。战争还涉及吉打苏丹国。这是泰国历史上缅甸对暹罗领土的最后一次进攻,英国在第一次英缅战争后于 1826 年占领了丹那沙林海岸,消除了暹罗和缅甸之间数百英里的现有陆地边界。战争还使普吉岛遭受了数十年的破坏和人口锐减,直到 19 世纪末重新成为锡矿开采中心。
现代化
朱拉隆功国王 ©Anonymous
1851 Jan 1 - 1910

现代化

Thailand
当Mongkut国王登上暹罗王位时,他受到邻国的严重威胁。英法殖民列强已经侵入了原本属于暹罗势力范围的领土。Mongkut和他的继任者朱拉隆功(拉玛五世)认识到了这一情况,并试图通过现代化来加强暹罗的国防力量,吸收西方的科技成果,从而避免殖民化。在这个时代统治的两位君主是最早采用西方形式的君主。Mongkut 国王作为云游僧生活了 26 年,后来担任 Wat Bowonniwet Vihara 的住持。他不仅精通暹罗的传统文化和佛教科学,而且还广泛研究现代西方科学,借鉴了欧洲传教士的知识以及他与西方领导人和教皇的通信。他是第一位说英语的暹罗君主。早在1855年,英国驻香港总督约翰·鲍林就曾出现在湄南河口的一艘军舰上。在英国在邻国缅甸取得的成就的影响下,蒙库国王签署了所谓的《鲍林条约》,该条约废除了皇家对外贸易垄断,取消了进口关税,并给予英国最优惠的条款。《鲍灵条约》意味着暹罗融入世界经济,但与此同时,王室失去了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与所有西方列强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例如 1862 年与普鲁士、1869 年与奥匈帝国。暹罗在国外长期培育的生存外交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顶峰。[59]融入全球经济对暹罗来说意味着它成为西方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和西方资本的投资地。农业和矿产原材料开始出口,其中大米、锡镴和柚木三种产品占出口额的90%。蒙库国王通过税收优惠积极推动农业用地的扩大,而交通路线(运河、公路和后来的铁路)的建设以及中国移民的涌入使得新地区的农业得以发展。湄南河谷下游的自给农业发展成为农民实际上用他们的产品赚钱。[60]1893年法暹战争后,朱拉隆功国王认识到西方殖民列强的威胁,加速了暹罗行政、军事、经济和社会的广泛改革,完成了国家从以个人为基础的传统封建结构的发展。统治和依附,其外围地区只是间接地与中央权力(国王)、具有既定边界和现代政治机构的中央统治的民族国家联系在一起。1904年、1907年和1909年,进行了有利于法国和英国的新边界修正。1910 年朱拉隆功国王去世时,暹罗已占领今天泰国的边界。1910 年,他的儿子哇吉拉武 (Vajiravudh) 和平继承了他的王位,即拉玛六世 (Rama VI)。他曾在桑德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和牛津大学接受教育,是一位英国化的爱德华时代绅士。事实上,暹罗的问题之一是西方化的王室和上层贵族与该国其他地区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西方教育又花了20年的时间才扩展到官僚机构和军队的其他部分。
法暹战争
英国报纸《素描》的一幅漫画描绘了一名法国士兵攻击一名被描绘成无害木人的暹罗士兵,体现了法国军队的技术优势。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93 Jul 13 - Oct 3

法暹战争

Indochina
1893 年的法暹战争,在泰国被称为 RS 112 事件,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和暹罗王国之间的冲突。奥古斯特·帕维 (Auguste Pavie) 1886 年担任法国驻琅勃拉邦副领事,是促进法国在 老挝利益的主要代理人。他的阴谋利用了暹罗在该地区的弱点以及来自东京的越南叛乱分子的定期入侵,加剧了曼谷和巴黎之间的紧张关系。冲突结束后,暹罗同意将老挝割让给法国,这一行为导致了法属印度支那的大幅扩张。1896年,法国与英国签署了一项条约,划定了老挝与英国上缅甸领土之间的边界。老挝王国成为保护国,最初受河内印度支那总督管辖。帕维几乎凭一己之力将老挝置于法国统治之下,并负责河内的官方化。
1909 Jan 1

1909 年英暹条约

Thailand
1909 年的《英暹条约》是英国与暹罗王国之间的条约,有效地界定了泰国与英国控制的马来西亚领土之间的现代边界。通过这项条约,暹罗将一些领土(包括吉打州、吉兰丹州、玻璃市州和登嘉楼州)的控制权割让给英国。然而,它也正式承认暹罗对剩余领土的主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暹罗的独立地位。该条约帮助暹罗成为法国控制的印度支那和英国控制的马来亚之间的“缓冲国”。这使得暹罗在邻国沦为殖民地的同时保持了独立。
哇集拉武和帕乍迪波领导下的国家形成
瓦吉拉武国王加冕,1911 年。 ©Anonymous
1910 Jan 1 - 1932

哇集拉武和帕乍迪波领导下的国家形成

Thailand
朱拉隆功国王的继任者是 1910 年 10 月的拉玛六世国王,他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哇集拉武 (Vajiravudh)。作为英国暹罗王储,他曾在牛津大学学习法律和历史。即位后,他宽恕了他忠实朋友的重要官员,这些官员不是贵族成员,资格甚至比前任还要低,这在暹罗是前所未有的。在他的统治期间(1910-1925),暹罗发生了许多变化,使暹罗更加接近现代国家。例如,引入了公历,该国所有公民都必须接受姓氏,鼓励妇女穿裙子和长发流苏,并制定了公民法,采用了“Ius sanguinis”原则。1917 年,朱拉隆功大学成立,并为所有 7 至 14 岁的孩子引入学校教育。哇吉拉武国王酷爱文学、戏剧,他将许多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成泰语。他为一种泰国民族主义创造了精神基础,这种现象在暹罗是闻所未闻的。他以国家、佛教和王权的统一为基础,并要求臣民效忠这三个机构。哇吉拉武国王也皈依了非理性且矛盾的反华主义。由于大规模移民,与之前来自中国的移民浪潮相比,妇女和整个家庭也进入了该国,这意味着华人较少被同化并保留了文化独立性。瓦吉拉武国王在一篇以笔名发表的文章中,将华人少数民族描述为东方犹太人。1912 年,年轻军官策划了一场宫廷叛乱,试图推翻并取代国王,但没有成功。[61]他们的目标是改变政府制度,推翻旧政权并用现代的、西化的宪政制度取而代之,也许还用一位更同情他们信仰的王子取代拉玛六世, [62]但国王去了反对阴谋者,并判处其中许多人长期监禁。阴谋的成员由陆军和海军组成,君主制的地位受到了挑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暹罗
暹罗远征军,1919 年巴黎胜利阅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7 Jul 1 - 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暹罗

Europe
1917年暹罗向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宣战,主要是为了讨好英国法国。暹罗象征性地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从而在凡尔赛和会上获得了席位,外交部长德瓦旺斯利用这个机会主张废除 19 世纪的不平等条约并恢复暹罗的全部主权。美国于 1920 年履行了义务,法国和英国于 1925 年效仿。这一胜利为国王赢得了一定的声望,但很快就因其他问题的不满而受到削弱,例如他的奢侈浪费,当战后严重的经济衰退袭击暹罗时,这一点变得更加明显。 1919年。还有一个事实是国王没有儿子。显然,他更喜欢男性陪伴而不是女性陪伴(这件事本身并没有多大关系暹罗人的观点,但由于没有继承人,这确实破坏了君主制的稳定)。战争结束后,暹罗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成员。到1925年,美国、英国和法国放弃了在暹罗的治外法权。
1932
当代泰国ornament
1932年暹罗革命
革命期间,军队走上街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2 Jun 24

1932年暹罗革命

Bangkok, Thailand
一个由前学生组成的新兴资产阶级小圈子(他们都在欧洲——主要是巴黎完成了学业)在一些军人的支持下,于 1932 年 6 月 24 日通过一场几乎非暴力的革命从绝对君主制手中夺取了权力。该组织自称为 Khana Ratsadon 或赞助者,聚集了官员、知识分子和官僚,他们代表了拒绝绝对君主制的想法。这次军事政变(泰国的第一次)结束了暹罗在却克里王朝统治下长达数百年的绝对君主制统治,并导致暹罗不流血地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引入了民主和第一部宪法,并成立了国民议会。经济危机引起的不满、缺乏称职的政府以及受过西方教育的平民的崛起推动了革命。
Play button
1940 Oct 1 - 1941 Jan 28

法泰战争

Indochina
1938 年 9 月,当披布颂格拉姆 (Phibulsonggram) 接替披耶帕洪 (Phraya Phahon) 出任总理时,卡纳拉萨顿 (Khana Ratsadon) 的军事和民事两翼进一步分化,军事统治变得更加公开。披文颂堪开始将政府推向军国主义和极权主义,并在自己周围建立个人崇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与法国的谈判表明,法国政府愿意对泰国和法属印度支那之间的边界进行适当的改变,但幅度很小。1940 年法国沦陷后,泰国总理普拉克·披布颂格拉姆 (Plaek Pibulsonggram,俗称“披汶”) 少将认为,法国的失败让泰国有更好的机会收复割让给法国的附庸国领土朱拉隆功国王统治时期。德国对法国本土的军事占领使得法国对其海外领地(包括法属印度支那)的控制变得脆弱。殖民政府现在与外界的帮助和供应都被切断了。1940年9月日本入侵法属印度支那后,法国被迫允许日本建立军事基地。这种看似顺从的行为让披汶政权相信法国不会认真抵制与泰国的军事对抗。法国在法国战役中的失败是泰国领导层开始进攻法属印度支那的催化剂。它在象岛海战中惨败,但在陆地和空中占据优势。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主导力量的日本帝国承担了调停者的角色。谈判结束了与泰国在法属 老挝柬埔寨殖民地的领土冲突。
Play button
1941 Dec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泰国

Thailand
法泰战争结束后,泰国政府宣布中立。1941 年 12 月 8 日,即珍珠港事件发生几小时后,日本入侵泰国,日本要求获得从泰国调动军队前往马来亚边境的权利。披文在短暂抵抗后接受了日本的要求。1941 年 12 月,政府通过签署军事同盟改善了与日本的关系。日本军队利用该国作为入侵缅甸和马来亚的基地。[63]然而,当日本人以“自行车闪电战”横扫马来亚时,阻力却出人意料地少,之后犹豫就被热情所取代。[64]次月,披汶向英国美国宣战。南非和新西兰同日对泰国宣战。澳大利亚紧随其后。[65]所有反对日本同盟的人都被解除了政府职务。普里迪·帕诺勇 (Pridi Phanomyong) 被任命为缺席的阿南达·玛希敦 (Ananda Mahidol) 国王的代理摄政王,而主张继续抵抗日本的著名外交部长德雷克·贾亚纳马 (Direk Jayanama) 后来被派往东京担任大使。美国认为泰国是日本的傀儡,拒绝宣战。当盟国取得胜利时,美国阻止了英国实施惩罚性和平的努力。[66]泰国人和日本人同意将掸邦和克耶邦置于泰国的控制之下。1942年5月10日,泰国帕亚普军进入缅甸东部掸邦,泰缅地区军进入克耶邦和缅甸中部部分地区。三个泰国步兵师和一个骑兵师在装甲侦察大队的先锋下,在空军的支援下,与撤退的中国第93师交战。主要目标景栋于 5 月 27 日被占领。6 月和 11 月,中国军队再次发动攻势,撤退至云南。[67] 1942年,包含掸邦和克耶邦的地区被泰国吞并。1945年,它们被割让给缅甸。Seri Thai(自由泰国运动)是由泰国驻华盛顿大使 Seni Pramoj 创立的地下抗日运动。该组织在泰国境内由摄政王普里迪 (Pridi) 办公室领导,自由运作,通常得到朱拉·查克拉邦瑟 (Chula Chakrabongse) 王子等王室成员和政府成员的支持。随着日本濒临战败,地下抗日势力斯里泰势力不断壮大,国民议会驱逐了披汶。他作为军事总司令的六年统治结束了。他辞职的部分原因是他的两个宏伟计划都失败了。其中之一是将首都从曼谷迁至泰国中北部碧差汶附近丛林中的一个偏远地点。另一个是在北标府附近建造一座“佛教城”。这些想法是在经济严重困难之际宣布的,导致许多政府官员反对他。[68]战争结束时,披汶因盟军坚持指控犯有战争罪(主要是与轴心国勾结)而受到审判。然而,在巨大的公众压力下,他被无罪释放。公众舆论仍然对披汶有利,因为他被认为尽了最大努力保护泰国的利益,特别是利用与日本的联盟来支持泰国在马来亚和缅甸的领土扩张。[69]
Play button
1947 Nov 8

1947年泰国政变

Thailand
1945 年 12 月,年轻的国王阿南达·玛希敦 (Ananda Mahidol) 从欧洲返回暹罗,但在 1946 年 6 月,他被发现在床上被枪杀,死因神秘。三名宫廷仆人因谋杀罪被审判并处决,尽管他们的罪名存在重大疑问,而且该案在当今的泰国仍然是一个模糊且高度敏感的话题。国王由他的弟弟普密蓬·阿杜德继承。八月,普里迪因涉嫌参与弑君事件而被迫辞职。没有了他的领导,文官政府就垮台了,1947 年 11 月,军队在 1945 年的惨败后恢复了信心,夺取了政权。政变推翻了Pridi Banomyong领军人物Luang Thamrong的政府,泰国总理的职位由保皇党支持者Khuang Aphaiwong取代。政变由军事最高领导人 Phibun、Phin Choonhavan 和 Kat Katsongkhram 领导,他们与保皇党结盟,以从 1932 年暹罗革命的改革中夺回政治权力和王室财产。Pridi 反过来被流放,最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客人定居在北京。人民党的影响力结束
冷战时期的泰国
沙立他那叻陆军元帅,泰国军政府领导人和独裁者。 ©Office of the Prime Minister (Thailand)
1952 Jan 1

冷战时期的泰国

Thailand
披汶重新掌权恰逢冷战爆发和北越共产主义政权建立。1948年、1949年和1951年,普里迪的支持者曾企图发动反政变,第二次政变导致陆军和海军之间发生激烈战斗,直到披汶取得胜利。在 1951 年海军发动的军事政变(俗称“曼哈顿政变”)中,披汶被扣为人质的船只遭到亲政府空军的轰炸,差点丧命。尽管泰国名义上是君主立宪制国家,但它由一系列军政府统治,其中最著名的是披汶政府,其间穿插着短暂的民主时期。泰国参加了朝鲜战争。泰国共产党游击队从 20 世纪 60 年代初到 1987 年在国内活动。他们在活动高峰期有 12,000 名全职战士,但从未对国家构成严重威胁。到了 1955 年,披汶在军队中的领导地位被沙立·塔那叻元帅和塔农·吉蒂卡琼将军领导的年轻对手所取代,沙立军队于 1957 年 9 月 17 日发动了一场不流血政变,永远结束了披汶的职业生涯。这次政变开启了美国支持的泰国军事政权的悠久传统。他侬一直担任总理直到1958年,然后将他的位置让给了该政权真正的领导人沙立。沙立一直掌权,直至 1963 年去世,随后塔农再次掌权。沙立和塔农政权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1954年,随着东南亚条约组织的成立,泰国正式成为美国的盟友。当越南和法国之间爆发印度支那战争时,泰国(同样不喜欢这两个国家)保持了冷漠态度,但一旦它成为美国和美国之间的战争越南共产党、泰国坚决支持美国,1961年与美国签订秘密协议,向越南老挝派遣军队,并允许美国利用该国东部的空军基地对北越进行轰炸战争。越南人进行报复,支持泰国共产党在北部、东北部以及有时在南部的叛乱活动,那里的游击队与当地不满的穆斯林合作。战后时期,泰国与美国关系密切,泰国将美国视为邻国共产主义革命的保护者。美国第七空军和第十三空军的总部设在泰国乌隆皇家空军基地。[70]橙剂是美国军方在“牧场之手”除草战计划中使用的一种除草剂和落叶剂化学品,在东南亚战争期间,美国在泰国进行了测试。1999年,埋藏的鼓被发现,并被确认为橙剂。 [71]发现这些鼓的工人在升级曼谷以南 100 公里华欣区附近的机场时生病了。[72]
Play button
1960 Jan 1

西化

Thailand
越南战争加速了泰国社会的现代化和西化。美国的存在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方文化的接触几乎影响了泰国生活的方方面面。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之前,只有受过高等教育的社会精英才能充分接触西方文化,但越南战争使外界与泰国社会的大部分人前所未有地面对面。随着美元刺激经济,服务业、运输业和建筑业显着增长,吸毒和卖淫也出现了惊人的增长,这些行业将泰国作为美军的“休息和娱乐”设施。[73]随着越来越多的泰国农村人搬到城市寻找新工作,传统的农村家庭单位被打破。这导致了文化冲突,因为泰国人接触了西方关于时尚、音乐、价值观和道德标准的观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开始爆炸性增长,大批人开始从村庄迁移到城市,尤其是曼谷。1965 年,泰国有 3000 万人口,而到 20 世纪末,人口翻了一番。曼谷人口自 1945 年以来增长了十倍,自 1970 年以来增长了两倍。越南战争期间,教育机会和接触大众媒体的机会有所增加。聪明的大学生更多地了解了与泰国经济和政治制度相关的想法,导致学生激进主义的复兴。越南战争时期也见证了泰国中产阶级的成长,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身份和意识。
Play button
1973 Oct 14

民主运动

Thammasat University, Phra Cha
由于不满军政府允许美国军队将该国作为军事基地的亲美政策,卖淫问题高发,新闻和言论自由受到限制,腐败大量涌入,导致不平等的社会阶层。尽管继续禁止政治集会,但学生示威活动始于 1968 年,并在 20 世纪 70 年代初规模和数量不断增长。1973 年 6 月,九名兰甘亨大学学生因在学生报纸上发表批评政府的文章而被开除。不久之后,数千名学生在民主纪念碑前举行抗议活动,要求九名学生重新入学。政府下令大学关闭,但不久之后又允许学生重新入学。10 月,另有 13 名学生因阴谋推翻政府被捕。这次学生抗议者也加入了工人、商人和其他普通公民的行列。示威活动规模扩大到数十万人,问题范围从释放被捕学生扩大到要求制定新宪法和更换现任政府。10 月 13 日,政府释放了被拘留者。示威活动领导人,其中包括塞克桑·普拉塞特库尔 (Seksan Prasertkul),根据公开反对民主运动的国王的意愿取消了游行。在对毕业生的演讲中,他批评民主运动,告诉学生要专心学习,把政治留给长辈[军政府]。1973年的起义带来了泰国近代历史上最自由的时代,被称为“民主绽放的时代”和“民主实验”,最终以法政大学大屠杀和1976年10月6日的政变结束。
法政大学大屠杀
一群人围观,其中一些人脸上带着微笑,一名男子用折叠椅殴打大学外一具身份不明的学生的吊尸。 ©Neal Ulevich
1976 Oct 6

法政大学大屠杀

Thammasat University, Phra Cha
到 1976 年底,温和的中产阶级舆论已经不再关注学生的激进主义,而学生们也越来越左倾。军队和右翼政党开始了一场反对学生自由主义的宣传战,指责学生活动人士是“共产主义者”,并通过纳瓦冯、乡村童子军和红高尔等正式准军事组织,许多学生被杀害。10 月,当 Thanom Kittikachorn 返回泰国并进入皇家寺院 Wat Bovorn 时,事情达到了紧要关头。1973年以后,随着民权运动更加活跃,工人和工厂主之间的紧张关系变得更加激烈。社会主义和左翼意识形态在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中流行起来。政治气氛变得更加紧张。佛统府的工人在抗议工厂老板后被发现上吊身亡。泰国版的反共麦卡锡主义广泛传播。无论谁发起抗议,都可能被指控为共产主义阴谋的一部分。1976年,学生抗议者占领了法政大学校园,对工人暴力死亡举行抗议,并模拟绞死受害者,据称其中一名受害者与王储哇集拉隆功长得很像。第二天,包括《曼谷邮报》在内的一些报纸刊登了该活动照片的修改版本,暗示抗议者犯下了冒犯君主罪。Samak Sundaravej 等右翼和极端保守派人士猛烈抨击抗议者,煽动以暴力手段镇压他们,最终导致 1976 年 10 月 6 日的大屠杀。军队释放了准军事部队,随之而来的是暴徒暴力,造成多人死亡。
Play button
1979 Jan 1 - 1987

越南突袭泰国边境

Gulf of Thailand
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以及随后的1979年民主柬埔寨崩溃后, 红色高棉逃往泰国边境地区,在中国的援助下,波尔布特的军队成功地在泰国境内的森林和山区重新集结和重组。 - 柬埔寨边境。在 20 世纪 80 年代和 90 年代初,红色高棉部队在泰国难民营内部活动,试图破坏亲河内人民共和国政府的稳定,但泰国拒绝承认该政府。泰国和越南在泰柬边境对峙,越南在整个20世纪80年代频繁入侵和炮击泰国领土,追击不断袭击越南占领军的柬埔寨游击队。
前时代
普伦·丁素拉暖 (Prem Tinsulanonda),1980 年至 1988 年任泰国总理。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80 Jan 1 - 1988

前时代

Thailand
20 世纪 80 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都见证了普密蓬国王和普雷姆·廷苏拉暖达 (Prem Tinsulanonda) 监督下的民主化进程。两人都倾向于宪政,并采取行动结束暴力军事干预。1981 年 4 月,一群被俗称为“青年土耳其党”的下级军官集团发动政变,企图控制曼谷。他们解散了国民议会并承诺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但当普雷姆·廷苏拉暖达 (Prem Tinsulanonda) 陪同王室成员前往呵叻时,他们的地位很快就崩溃了。随着普密蓬国王对普雷姆的明确支持,皇宫最爱的阿蒂特·卡姆朗埃克将军领导下的忠诚部队在几乎不流血的反击中成功夺回了首都。这一事件进一步提高了君主制的威望,也提高了普雷姆作为相对温和派的地位。因此达成了妥协。叛乱结束,大多数前学生游击队员在特赦下返回曼谷。1982年12月,泰国陆军总司令在班巴举行的一场广为人知的仪式上接受了泰国共产党的旗帜。在这里,共产主义战士及其支持者交出了武器并向政府宣誓效忠。普雷姆宣布武装斗争结束。[74]军队返回军营,又颁布了另一部宪法,设立了任命的参议院来平衡民选的国民议会。普雷姆也是席卷东南亚的加速经济革命的受益者。20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衰退后,经济开始腾飞。泰国首次成为重要的工业强国,计算机零件、纺织品和鞋类等制成品取代大米、橡胶和锡,成为泰国的主要出口产品。随着印度支那战争和叛乱的结束,旅游业迅速发展并成为主要收入来源。城市人口继续快速增长,但总体人口增长开始下降,导致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尽管伊桑人继续落后。虽然泰国的增长速度不如“亚洲四小龙”(即台湾韩国、香港和新加坡),但它实现了持续增长,到 1990 年人均 GDP (PPP) 估计达到 7100 美元,大约是 1980 年平均水平的两倍。[75]普雷姆执政八年,在 1985 年的另一次政变以及 1983 年和 1986 年的两次大选中幸存下来,个人仍然很受欢迎,但民主政治的复兴导致需要一位更具冒险精神的领导人。1988 年,新的选举使前将军查蒂猜·春哈万 (Chatichai Choonhavan) 上台。普雷姆拒绝了主要政党第三次担任总理的邀请。
人民宪法
川·立派,泰国总理,1992 年至 1995 年、1997 年至 2001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92 Jan 1 - 1997

人民宪法

Thailand
普密蓬国王重新任命保皇派阿南德为临时总理,直至 1992 年 9 月举行选举,选举使川·立派领导的民主党上台,主要代表曼谷和南部的选民。川是一位称职的行政官员,一直掌权直到 1995 年,当时他在选举中被 Banharn Silpa-Archa 领导的保守派和省级政党联盟击败。班汉政府从一开始就受到腐败指控,被迫于1996年提前举行选举,差瓦立·永猜裕将军的新志向党以微弱优势获胜。1997年宪法是第一部由民选制宪会议起草的宪法,俗称“人民宪法”。[76] 1997年宪法设立了两院制立法机构,由500个席位的众议院和200个席位的参议院组成。两院均由直选产生,这在泰国历史上尚属首次。许多人权得到明确承认,并制定了措施来增强民选政府的稳定性。众议院采用简单多数选举制,一个选区只有一名候选人获得简单多数才能当选。参议院是根据省级制度选举产生的,一个省可以根据其人口规模选出多名参议员。
Play button
1992 May 17 - May 20

黑色五月

Bangkok, Thailand
通过允许军队中的一个派系通过政府合同致富,差提猜激怒了由 Sunthorn Kongsompong 将军、Suchinda Kraraprayoon 将军和 Chulachomklao 皇家军事学院五班其他将军领导的敌对派系,发动了 1991 年泰国政变1991年2月,指控差猜猜政府是腐败政权或“自助内阁”。军政府自称为国家维持和平委员会。国家人民委员会任命了一位文职总理阿南德·班亚拉春(Anand Panyarachun),他仍然对军队负责。阿南德的反腐败和直截了当的措施很受欢迎。1992年3月举行了另一次大选。获胜的联盟任命政变领导人苏金达·克拉帕雍(Suchinda Kraraprayoon)为总理,这实际上违背了他早些时候向普密蓬国王做出的承诺,并证实了人们普遍怀疑的新政府将是一个变相的军事政权。然而,1992 年的泰国已不是 1932 年的暹罗。苏金达的行动导致数十万人参加曼谷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由前曼谷市长占龙·斯里穆昂 (Chamlong Srimuang) 少将领导。苏钦达亲自率领忠于他的军队进入该市,并试图以武力镇压示威活动,导致首都曼谷市中心发生屠杀和骚乱,造成数百人死亡。由于军队内部出现裂痕,谣言四起。在对内战的恐惧中,普密蓬国王进行了干预:他召集苏金达和占隆到电视观众面前,敦促他们遵循和平解决方案。这次会议导致苏金达辞职。
1997 Jan 1 - 2001

金融危机

Thailand
差瓦立总理上任后不久,就遭遇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他对危机的处理受到强烈批评,差瓦立于1997年11月辞职,川重新掌权。Chuan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协议,稳定了货币并允许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干预泰国经济复苏。与该国以往的历史不同的是,这场危机是由文官统治者根据民主程序解决的。2001年选举期间,全川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协议以及利用注入资金提振经济引起了激烈争论,而他信的政策则吸引了广大选民。他信有效地开展了反对旧政治、腐败、有组织犯罪和毒品的活动。2001 年 1 月,他在民意调查中取得压倒性胜利,赢得了比任何泰国总理在自由选举产生的国民议会中获得的支持率都要高的支持率(40%)。
他信·西那瓦时期
他信于2005年。 ©Helene C. Stikkel
2001 Jan 1

他信·西那瓦时期

Thailand
他信领导的泰爱泰党在2001年大选中上台,赢得众议院近乎多数席位。作为总理,他信推出了一个被普遍称为“他信经济学”的政策平台,其重点是促进国内消费并为特别是农村人口提供资本。通过兑现选举承诺,包括 One Tambon One Product 项目和 30 泰铢全民医疗保健计划等民粹主义政策,他的政府获得了高度认可,特别是在经济从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复苏之际。他信成为首位完成四年任期的民选总理,泰爱泰在2005年大选中获得压倒性胜利。[77]然而,他信的统治也充满争议。他在治理、集中权力和增加对官僚机构运作的干预方面采取了独裁的“首席执行官式”方式。虽然 1997 年宪法规定了更大的政府稳定性,但他信也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压制了旨在制衡政府的独立机构。他威胁批评者并操纵媒体只发表积极的评论。人权总体恶化,“禁毒战争”导致 2,000 多起法外处决。他信以高度对抗的方式应对泰南叛乱,导致暴力事件明显增加。[78]2006 年 1 月,他信家族将 Shin Corporation 的股份出售给淡马锡控股,引发了公众对他信政府的强烈反对。由媒体大亨 Sondhi Limthongkul 领导的人民民主联盟 (PAD) 开始定期举行群众集会,指责他信腐败。随着国家陷入政治危机,他信解散众议院,并于4月举行大选。然而,以民主党为首的反对党抵制选举。人民民主联盟继续抗议,泰爱泰党虽然赢得选举,但由于投票站安排的改变,结果被宪法法院宣布无效。新的选举定于 10 月举行,他信继续担任看守政府首脑,同时该国于 2006 年 6 月 9 日庆祝普密蓬国王登基五十周年[。 79]
2006年泰国政变
政变后第二天,泰国皇家陆军士兵在曼谷街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006 Sep 19

2006年泰国政变

Thailand
2006年9月19日,Sonthi Boonyaratglin将军领导的泰国皇家军队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推翻了看守政府。这次政变受到反他信抗议者的广泛欢迎,人民民主联盟也随之解散。政变领导人建立了一个军政府,称为民主改革委员会,后来被称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它废除了1997年宪法,颁布了临时宪法,并任命了由前陆军司令素拉育·朱拉暖将军为总理的临时政府。它还任命了一个国家立法会议来履行议会的职能,并任命了一个宪法起草会议来制定新宪法。新宪法经公民投票后于2007年8月颁布。[80]随着新宪法的生效,2007年12月举行了大选。军政府指定的宪法法庭5月作出裁决,认定泰爱泰党和两个联合党犯有选举罪,因此解散。欺诈,他们的政党高管被禁止从政五年。泰爱泰党的前成员重组并以人民力量党(PPP)的身份参加选举,资深政治家沙马·顺达拉韦(Samak Sundaravej)担任党魁。人民党争取了他信支持者的选票,以近乎多数的票数赢得了选举,并组建了由沙马克担任总理的政府。[80]
2008年泰国政治危机
8 月 26 日,人民民主联盟抗议者在总督府抗议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008 Jan 1

2008年泰国政治危机

Thailand
沙马政府积极寻求修改2007年宪法,结果人民民主联盟于2008年5月重组,进一步发动反政府示威活动。人民民主联盟指责政府试图特赦面临腐败指控的他信。它还对政府支持柬埔寨提交柏威夏寺申请世界遗产地位提出了质疑。这导致与柬埔寨的边界争端激化,后来造成多人伤亡。8月,人民民主联盟抗议升级,入侵并占领总督府,迫使政府官员搬迁至临时办公室,国家陷入政治危机。与此同时,宪法法院裁定沙马因在烹饪电视节目中工作而犯有利益冲突罪,并于9月终止了他的总理职务。议会随后选择人民党副领导人颂猜·旺萨瓦 (Somchai Wongsawat) 担任新总理。颂猜是他信的妹夫,人民民主联盟拒绝了他的提名并继续抗议。[81]他信自政变以来一直流亡海外,直到 2008 年 2 月人民党上台后才返回泰国。然而8月,在人民民主联盟的抗议和他和他妻子的法庭审判中,他信和他的妻子Potjaman弃保潜逃,并在英国申请庇护,但遭到拒绝。后来他被判犯有滥用权力罪,帮助 Potjaman 在 Ratchadaphisek 路购买土地,并于 10 月被最高法院缺席判处两年监禁。[82]11 月,人民民主联盟进一步升级抗议活动,迫使曼谷的两个国际机场关闭。不久之后,12 月 2 日,宪法法院以选举舞弊为由解散了人民党和另外两个联盟党,结束了颂猜的总理任期。[83]反对党民主党随后组建新联合政府,阿披实·维乍集瓦出任总理。[84]
Play button
2014 May 22

2014年泰国政变

Thailand
2014年5月22日,泰国皇家陆军(RTA)司令巴育将军领导的泰国皇家武装部队发动政变,这是该国自1932年第一次政变以来的第12次政变。泰国看守政府,经历了六个月的政治危机。[85]军方成立了一个名为国家和平与秩序委员会(NCPO)的军政府来管理国家。这次政变结束了自2006年泰国政变(被称为“未完成的政变”)以来一直存在的军方领导政权与民主权力之间的政治冲突。[86] 7年后,已发展成为2020年泰国抗议改革泰国君主制的抗议活动。解散政府和参议院后,NCPO 将行政权和立法权赋予其领导人,并命令司法部门按照其指示运作。此外,它还部分废除了2007年宪法,保留了有关国王的第二章, [87]宣布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戒严和宵禁,禁止政治集会,逮捕和拘留政治家和反政变活动人士,实施互联网审查并控制国家政权。媒体。NCPO 颁布了临时宪法,授予自己特赦权和广泛的权力。[88] NCPO还建立了一个由军队主导的国家立法机构,后来一致选举巴育将军为国家新总理。[89]
普密蓬·阿杜德逝世
普密蓬·阿杜德国王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016 Oct 13

普密蓬·阿杜德逝世

Thailand
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在长期患病后于 2016 年 10 月 13 日去世,享年 88 岁。随后宣布为期一年的哀悼期。2017 年 10 月底,举行了为期五天的皇家火葬仪式。真正的火葬仪式于 2017 年 10 月 26 日深夜举行,电视上没有转播。火化后,他的遗体和骨灰被送往大皇宫并被供奉在 Chakri Maha Phasat 王座大厅(皇家遗骸)、Wat Ratchabophit 皇家墓地和 Wat Bowonniwet Vihara 皇家寺庙(皇家骨灰)。下葬后,哀悼期于 2017 年 10 月 30 日午夜正式结束,泰国人在公共场合恢复穿着黑色以外的颜色。

Appendices



APPENDIX 1

Physical Geography of Thailand


Physical Geography of Thailand
Physical Geography of Thailand




APPENDIX 2

Military, monarchy and coloured shirts


Play button




APPENDIX 3

A Brief History of Coups in Thailand


Play button




APPENDIX 4

The Economy of Thailand: More than Tourism?


Play button




APPENDIX 5

Thailand's Geographic Challenge


Play button

Footnotes



  1. Campos, J. de. (1941). "The Origin of the Tical". The Journal of the Thailand Research Society. Bangkok: Siam Society. XXXIII: 119–13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9 November 2021. Retrieved 29 November 2021, p. 119
  2. Wright, Arnold; Breakspear, Oliver (1908).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Siam : its 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 New York: 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lishing. ISBN 9748495000, p. 18
  3. Wright, Arnold; Breakspear, Oliver (1908).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Siam : its 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 New York: 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lishing. ISBN 9748495000, p. 16
  4. "THE VIRTUAL MUSEUM OF KHMER ART – History of Funan – The Liang Shu account from Chinese Empirical Records". Wintermeier collecti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3 July 2015.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18.
  5. "State-Formation of Southeast Asia and the Regional Integration – "thalassocratic" state – Base of Power is in the control of a strategic points such as strait, bay, river mouth etc. river mouth etc" (PDF). Keio University. Archived (PDF) from the original on 4 March 2016. Retrieved 10 February 2018.
  6. Martin Stuart-Fox (2003). A Short History of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Tribute, Trade and Influence. Allen & Unwin. p. 29. ISBN 9781864489545.
  7. Higham, C., 2001, The Civilization of Angkor, London: Weidenfeld & Nicolson, ISBN 9781842125847
  8. Michael Vickery, "Funan reviewed: Deconstructing the Ancients",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 Orient XC-XCI (2003–2004), pp. 101–143
  9. Hà Văn Tấn, "Oc Eo: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Elements", Viet Nam Social Sciences, 1–2 (7–8), 1986, pp.91–101.
  10. Lương Ninh, "Funan Kingdom: A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Vietnam Archaeology, 147 3/2007: 74–89.
  11. Wyatt, David K. (2003). Thailand : a short history (2nd ed.).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8475-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November 2021. Retrieved 28 November 2021, p. 18
  12. Murphy, Stephen A. (October 2016). "The case for proto-Dvāravatī: A review of the art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47 (3): 366–392. doi:10.1017/s0022463416000242. ISSN 0022-4634. S2CID 163844418.
  13. Robert L. Brown (1996). The Dvāravatī Wheels of the Law and the Indianization of South East Asia. Brill.
  14. Coedès, George (1968). Walter F. Vella (ed.).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trans.Susan Brown Cowing.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0368-1.
  15. Ministry of Education (1 January 2002). "Chiang Mai : Nop Buri Si Nakhon Ping". Retrieved 26 February 2021.
  16. พระราชพงศาวดารเหนือ (in Thai), โรงพิมพ์ไทยเขษม, 1958, retrieved March 1, 2021
  17. Huan Phinthuphan (1969), ลพบุรีที่น่ารู้ (PDF) (in Thai), p. 5, retrieved March 1, 2021
  18. Phanindra Nath Bose, The Indian colony of Siam, Lahore, The Punjab Sanskrit Book Depot, 1927.
  19. Sagart, Laurent (2004), "The higher phylogeny of Austronesian and the position of Tai–Kadai" (PDF), Oceanic Linguistics, 43 (2): 411–444, doi:10.1353/ol.2005.0012, S2CID 49547647, pp. 411–440.
  20. Blench, Roger (2004). Stratification in the peopling of China: how far does the linguistic evidence match genetics and archaeology. Human Migrations in Continental East Asia and Taiwan: Genetic, Linguistic and Archaeological Evidence in Geneva, Geneva June 10–13, 2004. Cambridge, England, p. 12.
  21. Blench, Roger (12 July 2009), The Prehistory of the Daic (Taikadai) Speaking Peoples and the Hypothesis of an Austronesian Connection, pp. 4–7.
  22. Chamberlain, James R. (2016). "Kra-Dai and the Proto-History of South China and Vietnam".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104: 27–77.
  23. Pittayaporn, Pittayawat (2014). Layers of Chinese loanwords in Proto-Southwestern Tai as Evidence for the Dating of the Spread of Southwestern Tai Archived 27 June 2015 at the Wayback Machine. MANUSYA: Journal of Humanities, Special Issue No 20: 47–64.
  24. "Khmer Empire | Infoplease". www.infoplease.com. Retrieved 15 January 2023.
  25. Reynolds, Frank. "Angkor".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Inc. Retrieved 17 August 2018.
  26. Galloway, M. (2021, May 31). How Did Hydro-Engineering Help Build The Khmer Empire? The Collector. Retrieved April 23, 2023.
  27. LOVGREN, S. (2017, April 4). Angkor Wat's Collapse From Climate Change Has Lessons for Today. National Geographic. Retrieved March 30, 2022.
  28. Prasad, J. (2020, April 14). Climate change and the collapse of Angkor Wat.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Retrieved March 30, 2022.
  29. Roy, Edward Van (2017-06-29). Siamese Melting Pot: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Making of Bangkok. 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ISBN 978-981-4762-83-0.
  30. London, Bruce (2019-03-13). Metropolis and Nation In Thail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neven Development. Routledge. ISBN 978-0-429-72788-7.
  31. Peleggi, Maurizio (2016-01-11), "Thai Kingdom", The Encyclopedia of Empire, John Wiley & Sons, pp. 1–11, doi:10.1002/9781118455074.wbeoe195, ISBN 9781118455074
  32. Strate, Shane (2016). The lost territories : Thailand's history of national humiliati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69717. OCLC 986596797.
  33.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2017). A History of Ayutthaya: Siam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7-19076-4.
  34. George Modelski, World Cities: 3000 to 2000, Washington DC: FAROS 2000, 2003. ISBN 0-9676230-1-4.
  35. Pires, Tomé (1944). Armando Cortesao (translator) (ed.). A suma oriental de Tomé Pires e o livro de Francisco Rodriguez: Leitura e notas de Armando Cortesão [1512 – 1515] (in Portuguese). Cambridge: Hakluyt Society. Lach, Donald Frederick (1994). "Chapter 8: The Philippine Islands". Asia in the Making of Europ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0-226-46732-5.
  36. "Notes from Mactan By Jim Foste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July 2023. Retrieved 24 January 2023.
  37. Wyatt, David K. (2003). Thailand: A Short History. New Haven, Connecticut: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8475-7, pp. 109–110.
  38.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2017). A History of Ayutthaya: Siam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Kindle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316-64113-2.
  39. Rong Syamananda, A History of Thailand,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1986, p 92.
  40.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2017). A History of Ayutthaya: Siam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Kindle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316-64113-2.
  41. Wood, William A. R. (1924). History of Siam. Thailand: Chalermit Press. ISBN 1-931541-10-8, p. 112.
  42. Phayre, Lt. Gen. Sir Arthur P. (1883). History of Burma (1967 ed.). London: Susil Gupta, p. 100
  43. Roy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Burma (1832). Hmannan Yazawin (in Burmese). Vol. 2, p.353 (2003 ed.)
  44. Roy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Burma (2003) [1832]. Hmannan Yazawin (in Burmese). Vol. 3. Yang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Myanmar, p.93
  45. Wyatt, David K. (2003). Thailand: A Short History (2 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8475-7, p. 88-89.
  46. James, Helen (2004). "Burma-Siam Wars and Tenasserim". In Keat Gin Ooi (ed.). Southeast Asia: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from Angkor Wat to East Timor, Volume 2. ABC-CLIO. ISBN 1-57607-770-5., p. 302.
  47. Baker, Chris, Christopher John Baker, Pasuk Phongpaichit (2009). A history of Thailand (2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76768-2, p. 21
  48. Htin Aung, Maung (1967). A History of Burma. New York an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69–170.
  49. Harvey, G. E. (1925). History of Burm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0 March 1824. London: Frank Cass & Co. Ltd., p. 242.
  50. Harvey, G. E. (1925). History of Burm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0 March 1824. London: Frank Cass & Co. Ltd., pp. 250–253.
  51. Baker, Chris, Christopher John Baker, Pasuk Phongpaichit (2009). A history of Thailand (2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767682, et al., p. 21.
  52. Wyatt, David K. (2003). History of Thailand (2 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84757, p. 118.
  53. Baker, Chris, Christopher John Baker, Pasuk Phongpaichit (2009). A history of Thailand (2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767682,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A History of Ayutthaya (p. 263-26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indle Edition.
  54. Wyatt, David K. (2003). Thailand : A Short History (2nd ed.). Chiang Mai: Silkworm Books. p. 122. ISBN 974957544X.
  55.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A History of Thailand Thir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6. Lieberman, Victor B.; Victor, Lieberman (14 May 2014). Strange Parallels: Southeast Asia in Global Context, C 800-183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11-65854-9.
  57. "Rattanakosin period (1782–present)". GlobalSecurity.or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November 2015. Retrieved 1 November 2015.
  58. Wyatt, David K. (2003). Thailand: A Short History (Second 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59. Bowring, John (1857). The Kingdom and People of Siam: With a Narrative of the Mission to that Country in 1855. London: J. W. Parke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July 2023. Retrieved 10 January 2016.
  60. Wong Lin, Ken. "Singapore: Its Growth as an Entrepot Port, 1819–194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1 May 2022. Retrieved 31 May 2022.
  61.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2014). A History of Thailand (Third ed.). Cambridge. ISBN 978-110742021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November 2021. Retrieved 28 November 2021, pp. 110–111
  62. Mead, Kullada Kesboonchoo (2004).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ai Absolutism. United Kingdom: Routledge Curzon. ISBN 0-415-29725-7, pp. 38–66
  63. Stearn 2019,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Thailand, 8 December 1941 (part one).
  64. Ford, Daniel (June 2008). "Colonel Tsuji of Malaya (part 2)". The Warbirds Forum.
  65. Stearn 2019,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Thailand, 8 December 1941 (part three).
  66. I.C.B Dear, e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World War II (1995), p 1107.
  67. "Thailand and the Second World Wa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7 October 2009. Retrieved 27 October 2009.
  68. Roeder, Eric (Fall 1999). "The Origin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Emerald Buddha".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tudent Associati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5 June 2011. Retrieved 30 June 2011.
  69. Aldrich, Richard J. The Key to the South: Brita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ailand during the Approach of the Pacific War, 1929–1942.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ISBN 0-19-588612-7
  70. Jeffrey D. Glasser, The Secret Vietnam War: The United States Air Force in Thailand, 1961–1975 (McFarland, 1995).
  71. "Agent Orange Found Under Resort Airport". Chicago tribune News. Chicago, Illinois. Tribune News Services. 26 May 199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5 January 2014. Retrieved 18 May 2017.
  72. Sakanond, Boonthan (19 May 1999). "Thailand: Toxic Legacy of the Vietnam War". Bangkok, Thailand. Inter Press Servic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0 December 2019. Retrieved 18 May 2017.
  73. "Donald Wilson and David Henley, Prostitution in Thailand: Facing Hard Facts". www.hartford-hwp.com. 25 December 199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 March 2016. Retrieved 24 February 2015.
  74. "Thailand ..Communists Surrender En Masse". Ottawa Citizen. 2 December 1982. Retrieved 21 April 2010.
  75. Worldbank.org, "GDP per capita, PPP (constant 2017 international $) – Thailand | Data".
  76. Kittipong Kittayarak, "The Thai Constitution of 1997 and its Implication on Criminal Justice Reform" (PDF).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14 June 2007. Retrieved 19 June 2017. (221 KB)
  77.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2014). A History of Thailand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7420212, pp. 262–5
  78.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2014). A History of Thailand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7420212, pp. 263–8.
  79.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2014). A History of Thailand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7420212, pp. 269–70.
  80.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2014). A History of Thailand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7420212, pp. 270–2.
  81.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2014). A History of Thailand (3r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7420212, pp. 272–3.
  82. MacKinnon, Ian (21 October 2008). "Former Thai PM Thaksin found guilty of corruption". The Guardian. Retrieved 26 December 2018.
  83. "Top Thai court ousts PM Somchai". BBC News. 2 December 2008.
  84. Bell, Thomas (15 December 2008). "Old Etonian becomes Thailand's new prime minister". The Telegraph.
  85. Taylor, Adam; Kaphle, Anup (22 May 2014). "Thailand's army just announced a coup. Here are 11 other Thai coups since 1932". The Washington Post.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 April 2015. Retrieved 30 January 2015.
  86. Ferrara, Federico (2014). Chachavalpongpun, Pavin (ed.). Good coup gone bad : Thailand's political developments since Thaksin's downfall.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SBN 9789814459600., p. 17 - 46..
  87. คสช. ประกาศให้อำนาจนายกฯ เป็นของประยุทธ์ – เลิก รธน. 50 เว้นหมวด 2 วุฒิฯ-ศาล ทำหน้าที่ต่อ [NPOMC announces the prime minister powers belong to Prayuth, repeals 2007 charter, except chapter 2 – senate and courts remain in office]. Manager (in Thai). 22 May 201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8 October 2017. Retrieved 23 May 2014.
  88. "Military dominates new Thailand legislature". BBC. 1 August 201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 August 2014. Retrieved 3 August 2014.
  89. "Prayuth elected as 29th PM". The Nation. 21 August 201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1 August 2014. Retrieved 21 August 2014.

References



  • Roberts, Edmund (1837). Embassy to the eastern courts of Cochin-China, Siam, and Muscat; in the U.S. sloop-of-war Peacock ... during the years 1832-3-4.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9 November 2021. Retrieved 29 November 2021.
  • Bowring, John (1857). The Kingdom and People of Siam: With a Narrative of the Mission to that Country in 1855. London: J. W. Parker.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July 2023. Retrieved 10 January 2016.
  • N. A. McDonald (1871). Siam: its government, manners, customs, &c. A. Martie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July 2023. Retrieved 10 January 2016.
  • Mary Lovina Cort (1886). Siam: or, The heart of farther India. A. D. F. Randolph & Co. Retrieved 1 July 2011.
  • Schlegel, Gustaaf (1902). Siamese Studies. Leiden: Oriental Printing-Office , formerly E.J. Brill.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July 2023. Retrieved 10 January 2016.
  • Wright, Arnold; Breakspear, Oliver (1908). Twentieth century impressions of Siam : its history, people, commerce, industries, and resources. New York: Lloyds Greater Britain Publishing. ISBN 974849500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November 2021. Retrieved 28 November 2021.
  • Peter Anthony Thompson (1910). Siam: an account of the country and the people. J. B. Millet. Retrieved 1 July 2011.
  • Walter Armstrong Graham (1913). Siam: a handbook of practical, commercial, and political information (2 ed.). F. G. Browne. Retrieved 1 July 2011.
  • Campos, J. de. (1941). "The Origin of the Tical". The Journal of the Thailand Research Society. Bangkok: Siam Society. XXXIII: 119–13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9 November 2021. Retrieved 29 November 2021.
  •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5 June 1966). "Communist Insurgency in Thailand".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s. Freedom of Information Act Electronic Reading Room.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NIC) Collection. 000001249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November 2021. Retrieved 28 November 2021.
  • Winichakul, Thongchai (1984). Siam mapped : a history of the geo-body of a nati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0-8248-1974-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November 2021. Retrieved 28 November 2021.
  • Anderson, Douglas D (1990). Lang Rongrien rockshelter: a Pleistocene, early Holocene archaeological site from Krabi, southwestern Thailand.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Museum,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OCLC 2200664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July 2023. Retrieved 11 March 2023.
  • Taylor, Keith W. (1991), The Birth of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7417-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July 2023, retrieved 1 November 2020
  • Baker, Chris (2002), "From Yue To Tai" (PDF), Journal of the Siam Society, 90 (1–2): 1–26, archived (PDF) from the original on 4 March 2016, retrieved 3 May 2018
  • Wyatt, David K. (2003). Thailand : a short history (2nd ed.). New Haven, Con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300-08475-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November 2021. Retrieved 28 November 2021.
  • Mead, Kullada Kesboonchoo (2004).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Thai Absolutism. United Kingdom: Routledge Curzon. ISBN 0-415-29725-7.
  • Lekenvall, Henrik (2012). "Late Stone Age Communities in the Thai-Malay Peninsula". Bulleti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32: 78–86. doi:10.7152/jipa.v32i0.13843.
  •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2014). A History of Thailand (Third ed.). Cambridge. ISBN 978-110742021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November 2021. Retrieved 28 November 2021.
  •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2017), A History of Ayutthay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7-19076-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July 2023, retrieved 1 November 2020
  • Wongsurawat, Wasana (2019). The crown and the capitalists : the ethnic Chinese and the founding of the Thai natio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ISBN 978029574624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November 2021. Retrieved 28 November 2021.
  • Stearn, Duncan (2019). Slices of Thai History: From the curious & controversial to the heroic & hardy. Proglen Trading Co., Ltd. ISBN 978-616-456-012-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July 2023. Retrieved 3 January 2022. Section 'The Japanese invasion of Thailand, 8 December 1941' Part one Archived 10 December 2014 at the Wayback Machine Part three Archived 10 December 2014 at the Wayback Mach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