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7000 BCE - 2023

伊朗历史



伊朗,历史上称为波斯,是大伊朗历史的中心,这个地区从安纳托利亚延伸到印度河,从高加索延伸到波斯湾。自公元前 4000 年以来,它一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的发源地,拥有重要的早期文化,如古代近东的埃兰(公元前 3200-539 年)。黑格尔承认波斯人是“历史上最早的民族”。公元前 625 年左右,米底人将伊朗统一为帝国。阿契美尼德帝国(公元前 550-330 年)由居鲁士大帝建立,是当时最大的帝国,横跨三大洲。紧随其后的是 塞琉古帝国安息帝国萨珊王朝,伊朗在全球的地位维持了大约一千年。伊朗的历史包括主要帝国时期和马其顿人、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蒙古人的入侵,但它保留了其独特的民族特征。穆斯林对波斯的征服(633-654)结束了萨珊帝国,标志着伊朗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转变,并导致琐罗亚斯德教在伊斯兰教兴起的过程中衰落。经历了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游牧民族入侵的困难,伊朗于1501年在 萨法维王朝的统治下实现统一,确立什叶派伊斯兰教为国教,这是伊斯兰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伊朗作为一个大国,经常与奥斯曼帝国竞争。19 世纪,在俄波战争(1804-1813 年和 1826-1828 年)之后,伊朗在高加索地区被不断扩张的 俄罗斯帝国失去了许多领土。伊朗一直是君主制国家,直到 1979 年伊朗革命,伊朗革命导致建立伊斯兰共和国。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旧石器时代的波斯
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证据主要来自扎格罗斯地区的克尔曼沙赫和霍拉马巴德洞穴,例如亚夫特洞穴以及厄尔布尔士山脉和伊朗中部的一些遗址。 ©HistoryMaps
200000 BCE Jan 1 - 11000 BCE

旧石器时代的波斯

Zagros Mountains, Iran
南亚和东亚的早期人类迁徙可能包括途经伊朗的路线,该地区地理和资源多样,适合早期人类居住。卡沙弗鲁德河、马什基德河、拉迪兹河、塞菲德鲁德河、马哈巴德河等几条河流沿岸的砾石沉积物中出土的石器表明早期人类的存在。伊朗重要的早期人类居住地点包括呼罗珊省的卡沙弗鲁德 (Kashafrud)、锡斯坦的马什基德 (Mashkid) 和拉迪兹 (Ladiz)、库尔德斯坦的什瓦图 (Shiwatoo)、吉兰的甘吉帕尔 (Ganj Par) 和达尔班德洞穴 (Darband Cave)、赞詹 (Zanjan) 的卡勒塞 (Khaleseh)、克尔曼沙赫 (Kermanshah) 附近的特佩加基亚 (Tepe Gakia), [1]以及伊拉姆 (Ilam) 的帕尔巴里克 (Pal Barik),可追溯到一百万年前到二十万年前。与尼安德特人有关的莫斯特石器在伊朗各地被发现,特别是在扎格罗斯地区和伊朗中部的科贝、卡尔达尔、比塞顿、盖勒博兹、塔姆塔马、瓦尔瓦西等地点。一个值得注意的发现是 1949 年 CS Coon 在 Bisitun Cave 发现的尼安德特人半径。[2]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证据主要来自扎格罗斯地区,在克尔曼沙赫和霍拉马巴德有亚夫特洞穴等遗址。2018 年,在克尔曼沙赫发现了一颗尼安德特人儿童的牙齿,旁边还发现了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工具。[3]旧石器时代,跨越c。公元前 18,000 至 11,000 年,狩猎采集者生活在扎格罗斯山脉的洞穴中,狩猎和采集的动植物种类不断增加,包括较小的脊椎动物、开心果、野果、蜗牛和小型水生动物。
10000 BCE
史前时期ornament
Play button
4395 BCE Jan 1 - 1200 BCE

波斯青铜时代

Khuzestan Province, Iran
在铁器时代早期伊朗民族出现之前,伊朗高原孕育了众多的古代文明。早期青铜时代见证了城市化为城邦以及近东文字的发明。苏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定居点之一,建于公元前 4395 年左右, [4]苏美尔城市乌鲁克建于公元前 4500 年。考古学家认为苏萨受到乌鲁克的影响,融合了 美索不达米亚文化的许多方面。[5]苏萨后来成为埃兰的首都,建于公元前 4000 年左右。[4]埃兰以伊朗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心,是一个重要的古代文明,一直延伸到 伊拉克南部。它的名字“Elam”源自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的翻译。埃兰是古代近东的一支主要政治力量,在古典文学中被称为苏珊娜(Susiana),以其首都苏萨(Susa)命名。埃兰文化影响了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埃兰语被认为是一种孤立语言,在该时期被正式使用。埃兰人被认为是现代卢尔人的祖先,卢尔人的语言卢里语源自中古波斯语。此外,伊朗高原包含许多史前遗址,表明公元前四千年古代文化和城市定居点的存在。[6]现在伊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曾经是库拉-阿拉克斯文化(约公元前 3400 年 - 约公元前 2000 年)的一部分,一直延伸到高加索和安纳托利亚。[7]伊朗东南部的吉罗夫特文化是高原上最早的文化之一。吉洛夫特是一个重要的考古遗址,拥有许多公元前 4 世纪的文物,以独特的动物雕刻、神话人物和建筑图案为特色。这些文物由绿泥石、铜、青铜、赤土和青金石等材料制成,显示出丰富的文化遗产。俄罗斯历史学家伊戈尔·迪亚科诺夫强调,现代伊朗人主要是非印欧族群的后裔,特别是伊朗高原前伊朗居民的后裔,而不是原始印欧部落。[8]
波斯铁器时代早期
草原游牧民族从东欧-里海草原进入伊朗高原的概念图。 ©HistoryMaps
1200 BCE Jan 1

波斯铁器时代早期

Central Asia
原始伊朗人是印度-伊朗人的一个分支,大约在公元前 2 世纪中期出现在中亚。[9]这个时代标志着伊朗民族的辉煌,他们的扩张范围包括欧亚草原在内,从西部的多瑙河平原到东部的鄂尔多斯高原和南部的伊朗高原。[10]随着新亚述帝国与伊朗高原部落交往的记载,历史记录变得更加清晰。伊朗人的涌入导致埃兰人失去领土并撤退到埃兰、胡齐斯坦和附近地区。[11]巴赫曼·菲鲁兹曼迪 (Bahman Firuzmandi) 认为,伊朗南部人可能与这些地区的埃兰人混居。[12]公元前一千年前几个世纪,古波斯人在伊朗西部高原建立。到公元前一千年中期,伊朗高原上出现了米底人、波斯人和帕提亚人等民族,但他们仍然像近东大部分地区一样处于亚述的控制之下,直到米底人崛起。在此期间,现在伊朗阿塞拜疆的部分地区是乌拉尔图的一部分。米底帝国、 阿契美尼德帝国安息帝国萨珊王朝等重要历史帝国的出现,标志着铁器时代伊朗帝国的开始。
680 BCE - 651
远古时期ornament
Play button
678 BCE Jan 1 - 549 BCE

米底人

Ecbatana, Hamadan Province, Ir
米底人是一个古老的伊朗民族,他们讲米底语,居住在米底亚地区,米底亚地区横跨伊朗西部和北部。大约在公元前 11 世纪,他们定居在伊朗西北部和美索不达米亚的 埃克巴塔那(今哈马丹)附近的部分地区。据信,他们在伊朗的巩固发生在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 7 世纪,米底人已经控制了伊朗西部以及可能的其他地区,但其领土的确切范围尚不清楚。尽管米底人在古代近东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他们没有留下任何书面记录。他们的历史主要是通过外国资料了解的,包括亚述、巴比伦、亚美尼亚和希腊的记载,以及被认为是米底的伊朗考古遗址。希罗多德将米底人描绘成一个强大的民族,他们在公元前 7 世纪初建立了一个帝国,一直持续到公元前 550 年代。公元前 646 年,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 (Ashurbanipal) 洗劫了苏萨 (Susa),结束了埃兰人 (Elamite) 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13] 150多年来,来自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亚述国王一直试图征服伊朗西部的米底部落。[14]面对亚述的压力,伊朗西部高原上的小王国合并成更大、更中央集权的国家。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米底人在戴奥克斯的领导下获得独立。公元前 612 年,戴奥克斯的孙子西亚克萨雷斯与巴比伦国王那波波拉萨结盟,入侵亚述。这一联盟最终导致了对亚述首都尼尼微的围攻和摧毁,导致新亚述帝国的灭亡。[15]米底人还征服并解散了乌拉尔图。[16]米底人因建立第一个伊朗帝国和国家而被公认为是当时最大的帝国和国家,直到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 550-330 年左右合并米底人和波斯人,形成阿契美尼德帝国。米底亚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 塞琉古王朝安息帝国萨珊王朝等历代帝国的一个重要省份。
Play button
550 BCE Jan 1 - 330 BCE

阿契美尼德帝国

Babylon, Iraq
阿契美尼德帝国由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 550 年建立,总部位于现在的伊朗,成为当时最大的帝国,面积达 550 万平方公里。西起巴尔干半岛和埃及,穿越西亚、中亚,进入南亚的印度河流域。[17]公元前7世纪左右,波斯人起源于伊朗西南部的波斯, [18]在居鲁士的领导下,推翻了米底帝国、吕底亚帝国和新巴比伦帝国。居鲁士以其仁慈的治理而闻名,这为帝国的长寿做出了贡献,并被授予“万王之王”(shāhanshāh)的称号。他的儿子冈比西斯二世征服了埃及,但神秘死亡,导致大流士一世推翻巴迪亚后掌权。大流士一世进行了行政改革,修建了道路和运河等广泛的基础设施,并标准化了铸币。皇家铭文使用古波斯语。在居鲁士和大流士的领导下,这个帝国成为当时历史上最大的帝国,以对其他文化的宽容和尊重而闻名。[19]公元前六世纪末,大流士将帝国扩张到欧洲,征服了包括色雷斯在内的地区,并在公元前 512/511 年左右使马其顿成为附庸国。[20]然而,帝国在希腊面临着挑战。希波战争于公元前 5 世纪初,在雅典支持的米利都起义之后爆发。尽管取得了早期的成功,包括占领雅典,但波斯人最终还是被击败并从欧洲撤出。[21]帝国的衰落始于内部纷争和外部压力。埃及在大流士二世死后于公元前 404 年获得独立,但于公元前 343 年被阿尔塔薛西斯三世重新征服。阿契美尼德帝国最终于公元前 330 年落入亚历山大大帝手中,标志着希腊化时期的开始以及托勒密王国和 塞琉古帝国作为继承者的崛起。在现代,阿契美尼德帝国因建立了中央集权官僚管理的成功模式而闻名。该系统的特点是其多元文化政策,其中包括建设复杂的基础设施,如道路系统和有组织的邮政服务。帝国还在其广阔的领土上推广官方语言的使用,并发展了广泛的民事服务,包括一支庞大的职业军队。这些进步具有影响力,激发了随后各个帝国类似的治理风格。[22]
Play button
312 BCE Jan 1 - 63 BCE

塞琉古帝国

Antioch, Küçükdalyan, Antakya/
塞琉古帝国是希腊化时期西亚的希腊强国,由马其顿将军塞琉古一世于公元前312年建立。这个帝国是在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帝国分裂后出现的,一直由塞琉古王朝统治,直到公元前 63 年被罗马共和国吞并。塞琉古一世最初于公元前 321 年接收了巴比伦和亚述,并将领土扩大到包括现代的 伊拉克、伊朗、阿富汗、叙利亚、黎巴嫩和土库曼斯坦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曾经由阿契美尼德帝国控制。在其鼎盛时期,塞琉古帝国还包括安纳托利亚、波斯、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和现代科威特。塞琉古帝国是希腊化文化的重要中心,提倡希腊习俗和语言,同时普遍容忍当地传统。希腊城市精英在希腊移民的支持下主导了政治。公元前 305 年,帝国在西部面临来自托勒密埃及的挑战,并在东部旃陀罗笈多统治下的孔雀帝国手中失去了大片领土。公元前2世纪初,安提阿古三世试图将塞琉西王朝的影响力扩展到希腊,但遭到罗马共和国的反击,导致托罗斯山脉以西的领土丧失,并遭受巨额战争赔款。这标志着帝国衰落的开始。米特拉达梯一世统治下的 帕提亚于公元前 2 世纪中叶占领了东部的大部分土地,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则在东北部蓬勃发展。安条克侵略性的希腊化(或去犹太化)活动在犹太引发了全面的武装叛乱—— 马卡比起义。事实证明,对付帕提亚人和犹太人以及同时保留对各省的控制的努力超出了被削弱的帝国的能力。塞琉古王朝在叙利亚沦为一个较小的国家,最终于公元前 83 年被亚美尼亚大帝提格拉内斯征服,并最终于公元前 63 年被罗马将军庞培征服。
Play button
247 BCE Jan 1 - 224

安息帝国

Ctesiphon, Madain, Iraq
安息帝国是伊朗的一个主要强国,存在于公元前 247 年至公元 224 年。[23]由帕尔尼部落首领阿尔萨斯一世创建, [24] [25]它起源于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最初是一个反抗 塞琉古帝国的总督辖区。在米特拉达梯一世(公元前 171 – 132 年)的统治下,帝国得到了显着扩张,他从塞琉古人手中夺取了米底亚和美 索不达米亚。在其鼎盛时期,安息帝国的领土从今天的土耳其中东部延伸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部。它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枢纽,连接罗马帝国和中国汉朝。安息人将各种文化元素融入他们的帝国,包括波斯、希腊和地区对艺术、建筑、宗教和皇家徽章的影响。自称“万王之王”的安息统治者最初采用了希腊文化,后来逐渐复兴了伊朗传统。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中央政府不同,安息人经常接受当地国王作为附庸,任命的总督数量较少,主要是在伊朗境外。帝国的首都最终从尼萨迁至靠近现代巴格达的泰西封。安息帝国的早期对手包括塞琉古人和斯基泰人。向西扩张,与亚美尼亚王国和后来的罗马共和国发生了冲突。帕提亚和罗马争夺对亚美尼亚的影响力。与罗马的重大战斗包括公元前 53 年的卡莱战役和公元前 40-39 年占领黎凡特领土。然而,内部内战比外国入侵构成的威胁更大。公元224年,波斯统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起义,推翻了最后一位安息帝国统治者阿尔达班努斯四世,建立了 萨珊帝国,帝国随之崩溃。与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的资料相比,安息人的历史记录有限。安息人的历史主要通过希腊、罗马和中国的历史而为人所知,但也通过楔形文字板、铭文、硬币和一些羊皮纸文献拼凑而成。安息艺术还提供了对其社会和文化的宝贵见解。[26]
Play button
224 Jan 1 - 651

萨珊王朝

Istakhr, Iran
由阿尔达希尔一世 (Ardashir I) 创建的 萨珊帝国,在 400 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一个强大的势力,可以与罗马帝国和后来的拜占庭帝国相媲美。在其鼎盛时期,它覆盖了现代伊朗、 伊拉克、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俄罗斯部分地区、黎巴嫩、约旦、巴勒斯坦、以色列、阿富汗部分地区、 土耳其叙利亚巴基斯坦、中亚、阿拉伯东部和埃及部分地区。[27]该帝国的历史以与拜占庭帝国的频繁战争为标志,这是罗马-帕提亚战争的延续。这些战争始于公元前一世纪,一直持续到公元七世纪,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冲突。波斯人的一次重大胜利是 260 年的埃德萨战役,瓦莱里安皇帝被俘。在科斯罗二世(Khosrow II,590-628 年)统治下,帝国扩张,吞并了埃及、约旦、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并被称为 Erânshahr(“雅利安人的统治”)。[28]萨珊王朝与罗马拜占庭军队在安纳托利亚、高加索、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和黎凡特发生冲突。查士丁尼一世通过缴纳贡赋建立了不稳定的和平。然而,随着拜占庭皇帝莫里斯的废黜,冲突重新开始,导致了几场战斗并最终达成和平解决。罗马-波斯战争以 602-628 年的拜占庭-萨珊战争结束,并以君士坦丁堡围困达到顶峰。632 年,萨珊王朝在卡迪西耶战役中被阿拉伯人征服,标志着该帝国的灭亡。萨珊王朝在伊朗历史上影响深远,对世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个时代是波斯文化的鼎盛时期,影响了罗马文明,其文化影响范围延伸至西欧、非洲、中国印度。它在塑造中世纪欧洲和亚洲艺术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萨珊王朝的文化深刻影响了伊斯兰世界,将伊斯兰对伊朗的征服转变为波斯的文艺复兴。后来成为伊斯兰文化的许多方面,包括建筑、写作和其他贡献,都源自萨珊王朝。
Play button
632 Jan 1 - 654

穆斯林征服波斯

Mesopotamia, Iraq
穆斯林对波斯的征服,也称为阿拉伯对伊朗的征服, [29]发生在公元632年至654年之间,导致 萨珊帝国的衰落和琐罗亚斯德教的衰落。这一时期恰逢波斯发生严重的政治、社会、经济和军事动荡。曾经强大的萨珊帝国因与拜占庭帝国的长期战争和内部政治不稳定而被削弱,特别是在 628 年沙阿·科斯罗二世被处决以及随后四年内十个不同的宣称者登基之后。拉希顿哈里发统治下的阿拉伯穆斯林最初于 633 年入侵萨珊王朝领土,哈立德·伊本·瓦利德攻击了重要省份阿苏里斯坦(今 伊拉克)。尽管最初遭遇挫折和萨珊王朝的反击,但穆斯林在萨德·伊本·阿比·瓦卡斯领导下的 636 年卡迪西耶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导致萨珊王朝失去了对伊朗西部的控制。扎格罗斯山脉一直是拉希顿哈里发国和萨珊王朝之间的边界,直到 642 年,哈里发奥马尔·伊本·哈塔布下令全面入侵,导致萨珊王朝于 651 年被彻底征服[。 30]尽管征服速度很快,伊朗对阿拉伯入侵者的抵抗还是很强烈的。公元 651 年,除了塔巴里斯坦和河中地区等地区外,许多城市中心都落入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许多城市发生叛乱,杀死了阿拉伯总督或袭击了驻军,但阿拉伯增援部队最终镇压了这些起义,建立了伊斯兰控制。伊朗的伊斯兰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过几个世纪的激励。尽管某些地区遭到暴力抵抗,波斯语言和伊朗文化仍然存在,伊斯兰教在中世纪晚期成为主要宗教。[31]
651 - 1501
中世纪时期ornament
倭马亚波斯
倭马亚人继续穆斯林的征服,征服了伊夫里奇亚、河中地区、信德省、马格里布和西班牙(安达卢斯)。 ©HistoryMaps
661 Jan 1 - 750

倭马亚波斯

Iran
651年 萨珊帝国灭亡后, 倭马亚哈里发作为统治力量,采用了许多波斯习俗,特别是在行政和宫廷文化方面。这一时期的省长通常是波斯化的阿拉米人或波斯人。波斯语一直是哈里发国事务的官方语言,直到 7 世纪末,阿拉伯语逐渐取代了波斯语,从 692 年大马士革开始铸币开始,阿拉伯文字取代了巴列维文字就证明了这一点。[32]倭马亚政权强制将阿拉伯语作为其领土上的主要语言,而且常常是强制的。哈贾吉·本·优素福 (Al-Hajjaj ibn Yusuf) 不赞成波斯语的广泛使用,他下令用阿拉伯语取代当地语言,有时甚至是用武力。[33]这项政策包括销毁非阿拉伯文化和历史记录,正如比鲁尼在征服花剌子模时所描述的那样。倭马亚人还建立了“dhimah”制度,对非穆斯林(“dhimmis”)征收更重的税,部分是为了在经济上使阿拉伯穆斯林社区受益,并阻止皈依伊斯兰教,因为皈依伊斯兰教可能会减少税收收入。在此期间,非阿拉伯穆斯林和波斯人一样,被视为马瓦里(“客户”)并面临二等待遇。倭马亚王朝针对非阿拉伯穆斯林和什叶派的政策在这些群体中造成了骚乱。在此期间,并非所有伊朗都处于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下。代拉姆、塔巴里斯坦和达马万德山地区等地区仍然独立。达布依王朝,特别是法鲁汗大帝(Farrukhan the Great,712-728 年在位),成功地抵抗了阿拉伯人在塔巴里斯坦的进攻。743 年哈里发希沙姆·伊本·阿卜杜勒·马利克去世后,倭马亚哈里发开始衰落,并引发内战。阿拔斯王朝派往呼罗珊的阿布·穆斯林在阿拔斯王朝叛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征服了梅尔夫并有效控制了呼罗珊。与此同时,达布依王朝统治者库尔希德宣布独立,但很快承认阿拔斯王朝的权威。倭马亚王朝最终在 750 年的扎卜河之战中被阿拔斯王朝击败,导致大马士革的袭击和倭马亚哈里发的终结。
波斯阿拔斯王朝
©HistoryMaps
750 Jan 1 - 1517

波斯阿拔斯王朝

Iran
公元 750 年,由伊朗将军阿布·穆斯林呼罗珊领导的阿巴斯革命[34] ,标志着伊斯兰帝国的重大转变。由伊朗人和阿拉伯人组成的阿拔斯军队推翻了倭马亚哈里发国,标志着阿拉伯统治地位的结束和中东更加包容的多民族国家的开始。[35]阿拔斯王朝的首要行动之一是将首都从大马士革迁至巴格达[36] ,巴格达于 762 年在底格里斯河畔建立,该地区位于受波斯文化影响的地区。此举部分是为了回应波斯马瓦利的要求,后者寻求减少阿拉伯的影响力。阿拔斯王朝在他们的行政管理中引入了维齐尔的角色,这一职位类似于副哈里发,这导致许多哈里发采取了更多的仪式性角色。这一变化以及新的波斯官僚机构的崛起,标志着与倭马亚时代的明显背离。到了九世纪,随着地区领导人的出现,阿拔斯哈里发的控制力减弱,对其权威构成挑战。[36]哈里发开始雇用讲突厥语的马穆鲁克战士作为奴隶士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马穆鲁克获得了巨大的权力,最终盖过了哈里发的光芒。[34]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像阿塞拜疆巴巴克·霍拉姆丁领导的胡拉姆运动这样的起义,主张波斯独立并恢复前伊斯兰伊朗的辉煌。这场运动在镇压前持续了二十多年。[37]阿拔斯王朝时期,伊朗兴起了多个王朝,包括呼罗珊的塔希尔王朝、锡斯坦的萨法尔王朝以及将统治范围从伊朗中部扩展到巴基斯坦的萨曼王朝。[34]10世纪初,波斯派别白益德王朝在巴格达获得了实权,有效控制了阿拔斯政权。白益王朝后来被塞尔柱土耳其人击败,塞尔柱土耳其人名义上效忠阿拔斯王朝,直到 1258 年蒙古入侵,结束了阿拔斯王朝。[36]阿拔斯时代还见证了非阿拉伯穆斯林(mawali)的赋权以及从以阿拉伯为中心的帝国向穆斯林帝国的转变。公元 930 年左右,一项政策出台,要求所有帝国官僚必须是穆斯林。
伊朗间奏曲
伊朗间奏曲以经济增长和科学、医学和哲学的重大进步为标志。尼沙布尔、雷伊等城市,尤其是巴格达(虽然不在伊朗,但深受伊朗文化影响)成为学习和文化中心。 ©HistoryMaps
821 Jan 1 - 1055

伊朗间奏曲

Iran
伊朗间奏曲(Iranian Intermezzo)是一个在历史编年史中常常黯然失色的术语,指的是公元 821 年至 1055 年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这个时代位于阿巴斯哈里发统治的衰落和塞尔柱土耳其人的崛起之间,标志着伊朗文化的复兴、本土王朝的崛起以及对伊斯兰黄金时代的重大贡献。伊朗间奏曲的黎明(公元 821 年)伊朗间奏曲以阿拔斯哈里发对伊朗高原控制的衰落开始。这种权力真空为伊朗当地领导人建立自己的统治地位铺平了道路。塔希尔王朝(公元 821-873 年)塔希尔王朝由塔希尔·本·侯赛因建立,是该时代第一个崛起的独立王朝。尽管他们承认阿拔斯哈里发的宗教权威,但他们在呼罗珊独立统治。塔希尔王朝因在阿拉伯统治后营造了波斯文化和语言开始繁荣的环境而闻名。萨法尔王朝(公元 867-1002 年)雅各布·伊本·莱思·萨法尔 (Yaqub ibn al-Layth al-Saffar) 是一位铜匠,后来成为军事领袖,他创立了萨法尔王朝。他的征服范围遍及伊朗高原,标志着伊朗影响力的显着扩张。萨曼王朝(公元 819-999 年)也许最具文化影响力的是萨曼王朝,在他们的统治下,波斯文学和艺术得到了显着的复兴。鲁达基和菲尔多西等著名人物蓬勃发展,菲尔多西的《列王纪》体现了波斯文化的复兴。白益王朝的崛起(公元 934-1055 年)阿里·伊本·布亚建立的布益德王朝标志着伊朗间奏曲的顶峰。公元 945 年,他们有效控制了巴格达,将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沦为傀儡。在白益王朝的统治下,波斯文化、科学和文学达到了新的高度。加色尼王朝(公元 977-1186 年)加兹纳维王朝由萨布克季金建立,以其军事征服和文化成就而闻名。加兹尼的马哈茂德是一位著名的加兹尼维德统治者,他扩大了王朝的领土并赞助了艺术和文学。高潮:塞尔柱人的到来(公元 1055 年)伊朗间奏曲以塞尔柱土耳其人的崛起而告终。图格里尔·贝格(Tughril Beg)是塞尔柱王朝的第一位统治者,他于公元 1055 年推翻了白益王朝,开创了中东历史的新纪元。伊朗间奏曲是中东历史上的一个分水岭时期。它见证了波斯文化的复兴、重大的政治变革以及艺术、科学和文学的卓越成就。这个时代不仅塑造了现代伊朗的身份,而且对伊斯兰黄金时代做出了广泛贡献。
波斯的伽色尼王朝和塞尔柱王朝
塞尔柱突厥人。 ©HistoryMaps
977 Jan 1 - 1219

波斯的伽色尼王朝和塞尔柱王朝

Iran
公元 977 年,萨曼王朝统治下的突厥总督萨布克提金 (Sabuktigin) 在加兹纳 (今阿富汗) 建立了伽色尼王朝,该王朝一直持续到 1186 年[。 34]加兹纳维德王朝通过吞并阿姆河以南的萨曼王朝领土扩大了他们的帝国。 10 世纪末,最终占领了伊朗东部、阿富汗、 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伽色尼王朝被认为将伊斯兰教引入了以印度教为主的印度,这是由统治者马哈茂德从 1000 年开始入侵发起的。然而,他们在该地区的势力逐渐衰落特别是在 1030 年马哈茂德死后,到 1040 年,塞尔柱人已经占领了加兹纳维德在伊朗的土地。[36]有着突厥血统和波斯文化的塞尔柱人在 11 世纪征服了伊朗。[34]他们建立了逊尼派穆斯林大塞尔柱帝国,从安纳托利亚延伸到阿富汗西部和现代中国的边界。他们被称为文化赞助人,对波斯艺术、文学和语言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被视为西突厥人的文化祖先。塞尔柱王朝的创始人图格里勒·贝格最初瞄准了呼罗珊的加色尼王朝,并在没有摧毁被征服城市的情况下扩张了他的帝国。1055年,他被巴格达哈里发承认为东方之王。在他的继任者马利克·沙阿(Malik Shah,1072-1092 年)和他的伊朗大臣尼扎姆·穆尔克 (Nizam al Mulk) 的领导下,帝国经历了文化和科学的复兴。这一时期建立了奥马尔·海亚姆工作的天文台和宗教学校。[34]1092年马利克沙阿一世去世后,塞尔柱帝国因其兄弟和儿子之间的内部纷争而分裂。这种分裂导致了不同国家的形成,包括安纳托利亚的罗姆苏丹国以及叙利亚、 伊拉克和波斯的各个自治领。伊朗塞尔柱王朝势力的削弱为其他王朝的崛起铺平了道路,其中包括复兴的阿巴斯哈里发王朝和花剌子模王朝(源自东突厥语系的逊尼派穆斯林波斯王朝)。1194年,花剌子模沙赫·阿拉丁·特基什击败了最后一位塞尔柱苏丹,导致塞尔柱帝国在伊朗的崩溃,除了罗姆苏丹国。
蒙古入侵与波斯统治
蒙古入侵伊朗。 ©HistoryMaps
1219 Jan 1 - 1370

蒙古入侵与波斯统治

Iran
在伊朗建立的花剌子模王朝只持续到成吉思汗领导下的蒙古入侵。到了 1218 年,迅速扩张的蒙古帝国与花剌子模领土接壤。花剌子模统治者阿拉丁·穆罕默德将自己的领土扩展到伊朗大部分地区,并宣布自己为国王,寻求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纳西尔的承认,但遭到拒绝。1219 年,蒙古驻花剌子模的外交使团遭到屠杀后,蒙古开始入侵伊朗。这次入侵是残酷而全面的。布哈拉、撒马尔罕、赫拉特、图斯和尼沙普尔等主要城市被摧毁,居民遭到屠杀。阿拉丁·穆罕默德逃亡并最终死在里海的一座岛屿上。在这次入侵中,蒙古人采用了先进的军事技术,包括使用中国的弹射器和可能的火药炸弹。精通火药技术的中国士兵是蒙古军队的一部分。据信,蒙古人的征服将中国的火药武器,包括火冲(一种迫击炮)引入了中亚。随后的当地文献描述了与中国使用的火药武器类似的火药武器。蒙古人的入侵对伊朗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最终导致成吉思汗于 1227 年去世。它造成了严重破坏,包括对阿塞拜疆西部城市的掠夺。尽管蒙古人后来皈依了伊斯兰教并融入了伊朗文化,但仍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害。他们摧毁了数百年的伊斯兰学术、文化和基础设施,夷平城市,烧毁图书馆,并在某些地区用佛教寺庙取代清真寺。[38]这次入侵还对伊朗平民的生活和该国的基础设施造成了灾难性影响。坎儿井灌溉系统的破坏,特别是在伊朗东北部,扰乱了定居点的格局,导致许多曾经繁荣的农业城镇被废弃。[39]成吉思汗死后,伊朗由多位蒙古指挥官统治。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汗负责蒙古势力进一步向西扩张。然而,到了他的时代,蒙古帝国已经分裂成不同的派系。旭烈兀在伊朗建立了伊尔汗国,这是蒙古帝国的一个分裂国家,统治了八十年,并日益波斯化。1258年,旭烈兀占领巴格达并处决了最后一位阿巴斯王朝哈里发。1260 年,马穆鲁克人在巴勒斯坦的艾因贾鲁特战役中阻止了他的扩张。此外,旭烈兀针对穆斯林的运动引发了与金帐汗国穆斯林可汗别克的冲突,凸显了蒙古统一的瓦解。在旭烈兀的曾孙合赞(Ghazan,1295-1304 年在位)的统治下,伊斯兰教被确立为伊儿汗国的国教。加赞和他的伊朗大臣拉希德丁发起了伊朗的经济复兴。他们减少了工匠的税收,促进了农业发展,恢复了灌溉工程,并加强了贸易路线的安全,导致商业激增。这些发展促进了亚洲各地的文化交流,丰富了伊朗文化。一个显着的成果是融合了 美索不达米亚和中国艺术元素的伊朗绘画新风格的出现。然而,1335 年合赞的侄子阿布·赛义德去世后,伊尔汗国陷入内战并分裂成几个较小的王朝,包括贾拉伊里王朝、穆扎法尔王朝、萨巴达尔王朝和卡尔特王朝。14 世纪还见证了黑死病的毁灭性影响,导致伊朗约 30% 的人口死亡。[40]
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 ©HistoryMaps
1370 Jan 1 - 1507

帖木儿帝国

Iran
伊朗经历了一段分裂时期,直到帖木儿王朝突厥蒙古族领导人帖木儿的出现。帖木儿帝国是波斯世界的一部分,是在帖木儿于 1381 年开始入侵伊朗并征服大部分地区后建立的。帖木儿的军事行动极其残暴,包括大范围的屠杀和对城市的破坏。[41]尽管帖木儿政权具有残暴和暴力的性质,但他还是让伊朗人担任行政职务,并推广建筑和诗歌。帖木儿王朝一直控制着伊朗大部分地区,直到 1452 年,他们将大部分领土丢给了黑羊土库曼人。1468年,黑羊土库曼人被乌尊哈桑领导的白羊土库曼人击败,乌尊哈桑随后统治伊朗,直到 萨法维王朝崛起。[41]帖木儿时代对于波斯文学,特别是对于苏菲派诗人哈菲兹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此期间,他的知名度和对其沙发的广泛复制已经牢固确立。尽管苏菲派面临来自正统穆斯林的迫害,他们经常认为他们的教义是亵渎的,但苏菲派仍然蓬勃发展,发展出一种丰富的象征性语言,充满隐喻,以掩盖潜在有争议的哲学思想。哈菲兹在隐藏自己的苏菲信仰的同时,在诗歌中巧妙地运用了这种象征性语言,因完善这种形式而受到认可。[42]他的作品影响了其他诗人,包括雅米,他的受欢迎程度遍及整个波斯世界。[43]
1501 - 1796
早期现代ornament
波斯萨非王朝
波斯萨非王朝 ©HistoryMaps
1507 Jan 1 - 1734

波斯萨非王朝

Qazvin, Qazvin Province, Iran
萨法维王朝从 1501 年统治至 1722 年,并于 1729 年至 1736 年短暂复辟,通常被视为现代波斯历史的开端。他们确立了伊斯兰教什叶派十二派为国教,这是穆斯林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事件。在鼎盛时期,萨法维王朝控制了现代伊朗、阿塞拜疆、 亚美尼亚、格鲁吉亚、高加索部分地区、 伊拉克、科威特、阿富汗以及土耳其、叙利亚、 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部分地区,使其成为伊斯兰主要“火药 之一帝国”与奥斯曼帝国和莫卧儿帝国并列。[44]萨法维王朝由伊斯玛仪一世建立,他在 1501 年占领大不里士后成为伊斯玛仪国王[45] ,在卡拉科云路和阿克科云路解体后,萨法维王朝在波斯的权力斗争中取得了胜利。伊斯玛仪迅速巩固了他对整个波斯的统治。萨法维时代见证了行政、文化和军事的重大发展。该王朝的统治者,特别是沙阿阿巴斯一世,在罗伯特·雪利等欧洲专家的帮助下实施了实质性的军事改革,加强了与欧洲列强的商业联系,并振兴了波斯建筑和文化。阿巴斯一世还奉行驱逐和重新安置伊朗境内大量切尔克斯人、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的政策,部分原因是为了削弱基齐勒巴什部落精英的权力。[46]然而,阿拔斯一世之后的许多萨法维统治者效率较低,沉迷于闲暇追求而忽视国家大事,导致王朝的衰落。外部压力,包括邻国的袭击,加剧了这种下降。1722年,吉尔扎普什图族酋长米尔·韦斯汗在坎大哈起义, 俄罗斯彼得大帝趁乱夺取了波斯领土。米尔·瓦伊斯的儿子马哈茂德领导的阿富汗军队占领了伊斯法罕并宣布了新的统治。萨法维王朝实际上在这场动乱中结束了,1724 年,根据《君士坦丁堡条约》,伊朗领土被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瓜分。[47]伊朗当代的什叶派特征以及伊朗当前边界的重要部分都起源于这个时代。在萨法维帝国崛起之前,逊尼派伊斯兰教是占主导地位的宗教,约占当时人口的90%。[53]十世纪和十一世纪期间,法蒂玛王朝派遣伊斯玛仪派传教士前往伊朗和其他穆斯林国家。当伊斯玛仪派分裂为两个教派时,尼扎里派在伊朗建立了根据地。1256 年蒙古人的袭击和阿拔斯王朝垮台后,逊尼派的等级制度动摇了。他们不仅失去了哈里发国,还失去了官方伊斯兰教学校的地位。他们的损失却得到了什叶派,而当时什叶派的中心并不在伊朗。主要变化发生在16世纪初,当时伊斯玛仪一世建立了萨法维王朝,并启动了承认什叶派伊斯兰教为萨法维帝国官方宗教的宗教政策,而现代伊朗仍然是正式的什叶派。以色列的状态是伊斯梅尔行动的直接结果。根据莫塔扎·莫塔哈里的说法,直到萨非王朝时代,大多数伊朗学者和群众仍然是逊尼派。
纳德沙阿统治下的波斯
纳德·沙阿的当代肖像。 ©Anonymous
1736 Jan 1 - 1747

纳德沙阿统治下的波斯

Iran
伊朗的领土完整由来自呼罗珊的伊朗本土突厥军阀纳德沙阿恢复。他通过击败阿富汗人、击退奥斯曼帝国、恢复萨法维王朝以及通过《雷什特条约》和《甘贾条约》谈判俄罗斯军队从伊朗高加索领土撤军而声名鹊起。到 1736 年,纳德沙阿已经变得足够强大,可以废黜萨法维王朝并宣布自己为沙阿。他的帝国是亚洲最后的伟大征服者之一,曾短暂跻身世界最强大帝国之列。为了资助他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纳德沙把目标瞄准了东部富裕但脆弱的莫卧儿帝国。1739 年,纳德沙带着包括埃里克勒二世在内的忠诚的白人臣民入侵莫卧儿印度。他在不到三个小时内击败了一支规模更大的莫卧儿军队,取得了非凡的胜利。这场胜利之后,他洗劫并掠夺了德里,获得了巨额财富,并将其带回波斯。[48]他还征服了乌兹别克汗国,并恢复了波斯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包括整个高加索地区、巴林以及安纳托利亚和美 索不达米亚的部分地区。然而,他在达吉斯坦的失败,以游击战和重大军事损失为标志,标志着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纳德晚年的特点是日益增长的偏执、残忍以及最终挑起的叛乱,导致他于 1747 年被暗杀。 [49]纳德去世后,伊朗陷入无政府状态,各军事指挥官争夺控制权。纳德的王朝阿夫沙尔王朝很快就被限制在呼罗珊。高加索领土分裂成多个汗国,奥斯曼帝国、阿曼帝国和乌兹别克帝国收复了失地。艾哈迈德·沙阿·杜拉尼 (Ahmad Shah Durrani) 是纳德的前军官,他创立了现代阿富汗。由纳德任命的格鲁吉亚统治者埃雷克勒二世和泰穆拉兹二世利用不稳定局势,宣布事实上的独立并统一了格鲁吉亚东部。[50]这一时期还见证了卡里姆汗领导下的赞德王朝的崛起, [51]他在伊朗和高加索部分地区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王国。然而,1779年卡里姆汗去世后,伊朗陷入另一场内战,导致卡扎尔王朝的崛起。在此期间,1783年巴尼乌特巴入侵后,伊朗永久地将巴士拉拱手让给奥斯曼帝国,将巴林拱手让给阿勒哈利法家族[。 52]
1796 - 1979
晚期现代ornament
Play button
1796 Jan 1 00:01 - 1925

波斯卡扎尔王朝

Tehran, Tehran Province, Iran
阿迦·穆罕默德·汗 (Agha Mohammad Khan) 在赢得最后一位赞德国王去世后的内战胜利后,专注于重新统一和集中伊朗。[54]后纳德沙和赞德时代,伊朗的高加索领土形成了多个汗国。阿迦·穆罕默德·汗 (Agha Mohammad Khan) 的目标是将这些地区重新纳入伊朗,认为它们与任何大陆领土一样不可分割。他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格鲁吉亚,他认为格鲁吉亚对伊朗主权至关重要。他要求格鲁吉亚国王埃里克勒二世放弃 1783 年与俄罗斯签订的条约并重新接受波斯宗主权,但埃里克勒二世拒绝了。作为回应,阿迦·穆罕默德·汗发起了军事行动,成功地重申了伊朗对多个高加索领土的控制,包括现代的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达吉斯坦和伊迪尔。他在克尔察尼西战役中取得胜利,占领了第比利斯并有效地重新征服了格鲁吉亚。[55]1796 年,阿迦·穆罕默德汗 (Agha Mohammad Khan) 在格鲁吉亚成功征战并将数千名格鲁吉亚俘虏运送到伊朗后,正式加冕为沙阿。1797 年,他在计划另一次远征格鲁吉亚时遭遇暗杀,其统治被缩短。他去世后, 俄罗斯利用了地区不稳定的机会。1799 年,俄罗斯军队进入第比利斯,到 1801 年,他们实际上吞并了格鲁吉亚。这一扩张标志着俄波战争(1804-1813年和1826-1828年)的开始,最终根据《古里斯坦条约》和《土库曼恰条约》的规定,将格鲁吉亚东部、达吉斯坦、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割让给俄罗斯。因此,阿拉斯河以北的领土,包括当代的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东部、达吉斯坦和亚美尼亚,一直是伊朗的一部分,直到 19 世纪被俄罗斯占领为止。[56]在俄波战争和官方失去高加索大片领土之后,人口发生了重大变化。1804 年至 1814 年和 1826 年至 1828 年的战争导致高加索穆哈吉尔人大规模迁徙到伊朗大陆。这一运动包括不同的种族群体,如艾鲁姆人、卡拉帕帕克人、切尔克斯人、什叶派列兹金斯人和其他外高加索穆斯林。[57] 1804 年甘贾战役后,许多艾鲁姆人和卡拉帕帕克人在伊朗大不里士重新定居。在整个 1804 年至 1813 年战争期间,以及后来的 1826 年至 1828 年冲突期间,更多这些群体从新征服的俄罗斯领土迁移到了位于今伊朗西阿塞拜疆省的索尔杜兹。[58]俄罗斯在高加索的军事活动和治理问题迫使大量穆斯林和一些格鲁吉亚基督徒流亡伊朗。[59]从 1864 年到 20 世纪初,随着俄罗斯在高加索战争中取得胜利,进一步的驱逐和自愿移民发生了。这导致白人穆斯林(包括阿塞拜疆人、其他外高加索穆斯林以及切尔克斯人、什叶派列兹金斯人和拉克斯人等北高加索群体)向伊朗和土耳其迁移。[57]这些移民中的许多人在伊朗历史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构成了 19 世纪末建立的波斯哥萨克旅的重要组成部分。[60]1828 年的《土库曼查条约》也促进了亚美尼亚人从伊朗重新定居到俄罗斯新控制的领土。[61]历史上,亚美尼亚人在亚美尼亚东部占多数,但在帖木儿的战役和随后的伊斯兰统治之后成为少数。[62]俄罗斯入侵伊朗进一步改变了民族构成,到1832年,亚美尼亚人在亚美尼亚东部占多数。这种人口变化在克里米亚战争和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后进一步巩固。[63]在此期间,法塔赫·阿里·沙阿领导下的伊朗与西方的外交接触有所增加。他的孙子穆罕默德·沙阿·卡扎尔受到俄罗斯的影响,试图占领赫拉特,但没有成功。接替穆罕默德沙阿的纳赛尔丁沙阿卡扎尔是一位更为成功的统治者,他建立了伊朗第一家现代化医院。[64]1870 年至 1871 年的波斯大饥荒是一场灾难性事件,导致约 200 万人死亡。[65]这一时期标志着波斯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导致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反对沙阿的波斯立宪革命。尽管面临挑战,国王还是于 1906 年承认有限宪法,将波斯转变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并于 1906 年 10 月 7 日召开了第一届议会。1908 年英国在胡齐斯坦发现石油,增强了外国对波斯的兴趣,特别是大英帝国(与威廉·诺克斯·达西和英伊石油公司,现为英国石油公司有关)。这一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英国和俄罗斯之间围绕波斯展开的地缘政治竞争,被称为“大博弈”。1907年的英俄条约将波斯划分为势力范围,损害了其国家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波斯被英国、奥斯曼帝国和俄罗斯军队占领,但基本上保持中立。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革命后,英国试图建立波斯保护国,但最终失败。波斯境内的不稳定,以吉兰立宪运动和卡扎尔政府的衰弱为突出,为礼萨汗(后来的礼萨沙巴列维)的崛起以及 1925 年巴列维王朝的建立铺平了道路。1921 年的一场关键性军事政变导致了礼萨汗(礼萨汗)的崛起和巴列维王朝的建立。由波斯哥萨克旅的礼萨·汗和赛义德·齐亚·埃丁·塔巴塔巴伊发起,最初的目的是控制政府官员,而不是直接推翻卡扎尔君主制。[66]礼萨汗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到1925年,在担任总理后,他成为巴列维王朝的第一任沙阿。
Play button
1921 Feb 21

1921年波斯政变

Tehran, Tehran Province, Iran
1921 年波斯政变是伊朗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事件,是在政治不稳定和外国干涉的背景下发生的。1921 年 2 月 21 日,波斯哥萨克旅军官礼萨·汗 (Reza Khan) 和颇具影响力的记者赛义德·齐亚丁·塔巴塔巴 (Seyyed Zia'eddin Tabatabaee) 策划了一场政变,这场政变将深刻改变国家的发展轨迹。20世纪初的伊朗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国家。1906年至1911年的立宪革命开启了从君主专制到立宪制的转变,但国家仍然严重分裂,各派争夺权力。自 1796 年以来统治的卡扎尔王朝因内部冲突和外部压力而被削弱,特别是来自俄罗斯英国的压力,它们试图对伊朗丰富的自然资源施加影响。礼萨汗 (Reza Khan) 的崛起就是在这个动荡的环境中开始的。他出生于 1878 年,晋升为波斯哥萨克旅准将,这是一支最初由俄罗斯人组建的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另一方面,赛义德·齐亚(Seyyed Zia)是一位著名的记者,他的愿景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伊朗,摆脱外国统治。他们的道路在 1921 年 2 月那个决定性的日子汇合。礼萨·汗 (Reza Khan) 凌晨率领他的哥萨克旅进入德黑兰,遇到的阻力微乎其微。这次政变是经过精心策划和精确执行的。黎明时分,他们控制了主要的政府大楼和通讯中心。艾哈迈德·沙阿·卡扎尔,年轻而无能的君主,发现自己实际上对政变策划者无能为力。赛义德·齐亚在礼萨·汗的支持下,迫使国王任命他为总理。此举清楚地表明了权力转移——从软弱的君主制转向承诺改革和稳定的新政权。政变发生后,伊朗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赛义德·齐亚担任总理的任期虽然短暂,但其特点是现代化和集权化的尝试。他寻求改革行政结构、遏制腐败并建立现代法律体系。然而,他的任期很短。1921年6月,他被迫辞职,主要是由于传统派系的反对以及他未能有效巩固权力。然而,礼萨汗继续他的统治。1923 年,他成为陆军部长,后来成为总理。他的政策旨在加强中央政府、实现军队现代化和减少外国影响。1925年,他采取了决定性的一步,废除了卡扎尔王朝,加冕为礼萨沙·巴列维,建立了巴列维王朝,统治伊朗直到1979年。1921年的政变标志着伊朗历史的转折点。它为礼萨沙的崛起和巴列维王朝的最终建立奠定了基础。这一事件象征着卡扎尔时代的结束和重大变革时期的开始,伊朗走上了现代化和集权化的道路。政变的遗产是复杂的,既反映了对现代、独立伊朗的渴望,也反映了独裁统治的挑战,而独裁统治将成为 20 世纪伊朗政治格局的主要特征。
礼萨沙统治下的伊朗
20 世纪 30 年代初伊朗皇帝礼萨沙 (Reza Shah) 身穿制服的照片。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5 Jan 1 - 1941

礼萨沙统治下的伊朗

Iran
礼萨沙·巴列维 (Reza Shah Pahlavi) 1925 年至 1941 年间对伊朗的统治以重大的现代化努力和独裁政权的建立为标志。他的政府强调民族主义、军国主义、世俗主义和反共产主义,以及严格的审查和宣传。[67]他推行了许多社会经济改革,包括重组军队、政府行政和财政。[68]礼萨沙的统治是一个重要的现代化和独裁统治的复杂时期,其特点是基础设施和教育方面的成就以及对压迫和政治镇压的批评。对于礼萨沙的支持者来说,礼萨沙的统治被视为一个重大进步的时期,其特点是引入了法律和秩序、纪律、中央集权以及学校、火车、公共汽车、收音机、电影院和电话等现代化设施。[69]然而,他的快速现代化努力面临着“太快” [70]和“肤浅” [71]的批评,有些人认为他的统治是一个充满压迫、腐败、过度征税和缺乏真实性的时代。 。由于其严格的安全措施,他的统治也被比作警察国家。[69]他的政策,特别是那些与伊斯兰传统相冲突的政策,引起了虔诚的穆斯林和神职人员的不满,导致了严重的骚乱,例如1935年马什哈德伊玛目礼萨圣地的叛乱。[72]礼萨沙统治16年期间,伊朗实现了长足发展和现代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得到实施,包括广泛的道路建设和伊朗铁路建设。德黑兰大学的建立标志着现代教育进入伊朗。[73]工业增长显着,现代工业工厂数量增加了 17 倍(不包括石油设施)。该国的高速公路网络从 2,000 英里扩大到 14,000 英里。[74]礼萨沙对军事和文职制度进行了戏剧性的改革,建立了一支 10 万人的军队, [75]从对部落力量的依赖转变为 9 万人的文职制度。他为男性和女性建立了免费义务教育,并关闭了私立宗教学校——伊斯兰学校、基督教学校、犹太学校等。 [76]此外,他利用富裕的圣地捐赠资金,特别是在马什哈德和库姆,用于世俗目的,例如如教育、医疗保健和工业项目。[77]礼萨沙的统治恰逢妇女觉醒运动(1936-1941),这是一场主张在劳动社会中取消罩袍的运动,认为罩袍阻碍了妇女的体育活动和社会参与。然而,这项改革遭到了宗教领袖的抵制。揭幕运动与1931年的《婚姻法》和1932年在德黑兰举行的第二次东方妇女代表大会密切相关。在宗教宽容方面,礼萨沙以对犹太社区的尊重而闻名,他是1400年来第一位在访问伊斯法罕犹太社区时在犹太教堂祈祷的伊朗君主。这一行为极大地提高了伊朗犹太人的自尊,礼萨沙在他们中的地位仅次于居鲁士大帝。他的改革允许犹太人从事新的职业并搬出贫民窟。[78]然而,也有人声称1922年他统治期间德黑兰发生了反犹太事件。[79]历史上,“波斯”一词及其衍生词在西方世界普遍用来指代伊朗。1935 年,礼萨沙要求外国代表和国际联盟在正式信件中采用“伊朗”——这是其原住民使用的名字,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土地”。这一要求导致西方世界更多地使用“伊朗”,将伊朗国籍的通用术语从“波斯人”改为“伊朗人”。后来,1959年,礼萨·沙·巴列维的儿子兼继承人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政府宣布“波斯”和“伊朗”可以正式互换使用。尽管如此,“伊朗”的使用在西方仍然更加普遍。在外交事务中,礼萨·沙阿寻求削弱外国在伊朗的影响力。他采取了重大举措,例如取消与英国的石油特许权以及寻求与土耳其等国家结盟。他平衡外国影响,特别是英国、苏联和德国之间的影响。[80]然而,他的外交政策战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崩溃,导致英苏于 1941 年入侵伊朗,并随后被迫退位。[81]
Play button
1941 Jan 1 - 1945

二战期间的伊朗

Iran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德国军队对苏联取得胜利,伊朗政府预计德国会取得胜利,拒绝了英国和苏联驱逐德国居民的要求。这导致盟军于 1941 年 8 月在“面容行动”下入侵伊朗,轻松击败了伊朗薄弱的军队。主要目标是确保伊朗油田的安全并建立波斯走廊(通往苏联的补给路线)。尽管遭到入侵和占领,伊朗仍保持中立的官方立场。礼萨沙阿在占领期间被废黜,由他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任。[82]1943年,盟军参加的德黑兰会议达成了《德黑兰宣言》,确保了伊朗战后的独立和领土完整。然而战后,驻扎在伊朗西北部的苏联军队并没有及时撤出。相反,他们支持叛乱,导致 1945 年底在阿塞拜疆和伊朗库尔德斯坦建立了短暂的亲苏联分离主义国家,即阿塞拜疆人民政府和库尔德斯坦共和国。苏联在伊朗的存在一直持续到 1946 年 5 月,直到伊朗承诺石油让步后才结束。然而,苏联支持的共和国很快就被推翻,石油特许权随后被撤销。[83]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下的伊朗
1949 年,穆罕默德·礼萨 (Mohammad Reza) 刺杀未遂后住院。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1 Jan 1 - 1979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下的伊朗

Iran
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作为伊朗国王的统治从 1941 年到 1979 年,代表了伊朗历史上一个重要而复杂的时代,其特点是快速现代化、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他的统治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动态。穆罕默德·礼萨·沙阿统治的早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随后盟军对伊朗的占领而蒙上阴影。在此期间,伊朗面临重大政治动荡,包括其父亲礼萨沙 (Reza Shah) 于 1941 年被迫退位。这一时期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期,伊朗正在努力应对外国影响和内部不稳定。战后,穆罕默德·礼萨·沙阿开始了一项雄心勃勃的现代化计划,深受西方模式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见证了白色革命的实施,这是一系列旨在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土地重新分配、妇女选举权以及扩大教育和医疗服务。然而,这些变化也导致了意想不到的后果,例如农村人口的流离失所以及德黑兰等城市的快速城市化。国王统治的另一个特点是他的治理风格日益独裁。1953 年,在中央情报局和英国军情六处的协助下策划的政变,在短暂的推翻后恢复了他的职位,极大地巩固了他的地位。这一事件是一个转折点,导致政权更加专制,其特点是压制政治异议和边缘化反对党。在中央情报局的帮助下建立的秘密警察“萨瓦克”因其镇压反对派的残酷手段而臭名昭著。从经济角度来看,伊朗在此期间经历了显着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其丰富的石油储量。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收入激增,国王用这些收入资助雄心勃勃的工业项目和军事扩张。然而,经济繁荣也导致不平等和腐败加剧,引发社会不满。从文化上来说,沙阿时代是一个重大变革的时代。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推广,加上对传统和宗教习俗的压制,导致了许多伊朗人的文化认同危机。这一时期见证了受过西方教育的精英的崛起,他们往往与广大民众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脱节。20 世纪 70 年代末标志着穆罕默德·礼萨·沙阿 (Mohammad Reza Shah) 统治的衰落,并在 1979 年的伊斯兰革命中达到顶峰。这场由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 (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 领导的革命是对数十年独裁统治、社会经济不平等和文化西化的回应。国王无法有效应对日益严重的骚乱,而他的健康问题又加剧了这一局势,最终导致他被推翻并建立了伊朗伊斯兰共和国。
Play button
1953 Aug 15 - Aug 19

1953年伊朗政变

Tehran, Tehran Province, Iran
1953年伊朗政变是一次重大政治事件,民选总理穆罕默德·摩萨台被推翻。这场政变发生于 1953 年 8 月 19 日, [84]美国英国策划,由伊朗军队领导,旨在加强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的君主统治。美国以“阿贾克斯行动” [85]和英国的“靴子行动”为名参与其中。[86]什叶派神职人员在这一事件中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87]这场政治动荡的根源在于摩萨台试图审计英伊石油公司(AIOC,现为英国石油公司)并限制其对伊朗石油储备的控制。他的政府决定将伊朗石油工业国有化并驱逐外国公司代表,导致英国发起全球抵制伊朗石油的行动, [88]严重影响了伊朗经济。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和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担心摩萨台的强硬立场和人民党的共产主义影响力,决定推翻伊朗政府。[89]政变后,法兹洛拉·扎赫迪将军的政府成立,允许国王以更大的权力进行统治, [90并]得到美国的大力支持。[91]据解密文件透露,中央情报局深度参与了政变的策划和执行,包括雇佣暴徒煽动亲沙阿骚乱。[84]冲突导致200至300人死亡,摩萨台被捕,以叛国罪受审,并被判处终身软禁。[92]国王又继续统治26年,直到1979年伊朗革命爆发。2013年,美国政府公布机密文件,正式承认自己在政变中所扮演的角色,揭示了其参与和策划的程度。2023年,中央情报局承认支持政变是“不民主的”,强调这一事件对伊朗政治历史和美伊关系的重大影响。[93]
Play button
1978 Jan 7 - 1979 Feb 11

伊朗革命

Iran
1979年伊朗革命达到顶峰,标志着伊朗政治版图发生了关键性变化,导致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这一过渡结束了巴列维的君主统治,迎来了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领导的神权政府。[94]伊朗最后一位国王巴列维的被驱逐,正式标志着伊朗历史上君主制的终结。[95]1953 年政变后,巴列维将伊朗与西方集团(特别是美国)结盟,以加强他的独裁统治。26年来,他一直保持伊朗的地位,使其远离苏联的影响。[96]国王的现代化努力,即所谓的白色革命,始于 1963 年,导致强烈反对巴列维政策的霍梅尼流亡。然而,巴列维和霍梅尼之间的意识形态紧张局势持续存在,导致 1977 年 10 月开始广泛的反政府示威活动[。 97]1978 年 8 月,雷克斯电影院发生火灾,造成数百人死亡,这场火灾成为更广泛革命运动的催化剂。[98]巴列维于1979年1月离开伊朗,霍梅尼于2月结束流亡归来,受到数千名支持者的欢迎。[99] 1979年2月11日,君主制垮台,霍梅尼掌权。[100] 1979年3月举行伊斯兰共和国全民公投,98%的伊朗选民批准该国转变为伊斯兰共和国,之后新政府开始努力起草当今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宪法;[101]阿亚图拉霍梅尼于1979年12月成为伊朗最高领袖[。 102]1979年伊朗革命的成功以其独特的特点震惊了世界。与典型的革命不同,它并非源于战争失败、金融危机、农民起义或军事不满。相反,它发生在一个相对繁荣的国家,并带来了快速、深刻的变化。这场革命非常受欢迎,并导致大量流亡者,构成了当今伊朗侨民的很大一部分。[103]它用反西方的伊斯兰神权政体取代了伊朗亲西方的世俗专制君主政体。这个新政权基于 Velâyat-e Faqih(伊斯兰法学家监护权)的概念,这是一种横跨威权主义和极权主义的治理形式。[104]这场革命提出了摧毁以色列国家的核心意识形态目标[105] ,并试图削弱逊尼派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支持什叶派的政治优势,并向国际输出霍梅因主义教义。随着霍梅因派系的巩固,伊朗开始支持整个地区的什叶派武装,打击逊尼派的影响,建立伊朗的主导地位,旨在建立伊朗领导的什叶派政治秩序。
1979
当代时期ornament
阿亚图拉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朗
阿亚图拉霍梅尼。 ©David Burnett
1979 Jan 1 00:01 - 1989

阿亚图拉霍梅尼领导下的伊朗

Iran
从 1979 年 4 月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到 1989 年去世,阿亚图拉鲁霍拉·霍梅尼 (Ayatollah Ruhollah Khomeini) 一直是伊朗的杰出人物。伊斯兰革命极大地影响了全球对伊斯兰教的看法,激发了人们对伊斯兰政治和灵性的兴趣,但也产生了对伊斯兰教的恐惧和不信任。伊斯兰教,特别是伊斯兰共和国及其创始人。[106]这场革命激发了伊斯兰运动和反对西方在穆斯林世界影响力的运动。著名事件包括 1979 年接管沙特阿拉伯大清真寺、1981 年埃及总统萨达特被暗杀、叙利亚哈马穆斯林兄弟会叛乱以及 1983 年黎巴嫩针对美国法国军队的爆炸事件。[107]1982 年至 1983 年间,伊朗致力于解决革命后的问题,包括经济、军事和政府重建。在此期间,政权镇压了曾经是盟友但现在已成为政治对手的各个团体的起义。这导致许多政治对手被处决。马克思主义者和联邦主义者在胡齐斯坦、库尔德斯坦和贡巴德卡布斯发动的起义导致了激烈的冲突,其中库尔德起义尤其旷日持久且致命。1979 年 11 月,随着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被占领,伊朗人质危机对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危机导致美伊外交关系断绝、卡特政府实施经济制裁,以及支撑霍梅尼在伊朗地位的救援行动失败。1981 年 1 月《阿尔及尔协议》签署后,人质最终获释。[108]革命后,关于伊朗未来的内部分歧浮出水面。虽然有些人期待民主政府,但霍梅尼反对这一想法,并于 1979 年 3 月表示,“不要使用‘民主’这个词。这就是西方风格”。[109]各种政治团体和政党,包括民族民主阵线、临时政府和伊朗人民圣战者组织,都面临禁令、攻击和清洗。[110]1979年,起草了新宪法,确立霍梅尼为最高领袖,拥有实质性权力,并设立了一个宗教监护委员会,负责监督立法和选举。该宪法于1979年12月通过公民投票获得批准[。 111]
Play button
1980 Sep 22 - 1988 Aug 20

两伊战争

Iraq
战争从1980年9月持续到1988年8月,是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的一场重大冲突。它从伊拉克入侵开始,持续了八年,以双方接受联合国安理会第598号决议结束。萨达姆·侯赛因领导的伊拉克入侵伊朗,主要是为了阻止阿亚图拉霍梅尼向伊拉克输出伊朗的革命意识形态。伊拉克还担心伊朗有可能煽动伊拉克占多数的什叶派反对逊尼派主导的世俗复兴党政府。伊拉克的目标是确立自己在波斯湾的主导地位,在伊朗伊斯兰革命削弱其先前与美国以色列的牢固关系后,这一目标似乎更容易实现。在伊朗革命的政治和社会动荡期间,萨达姆·侯赛因看到了利用混乱的机会。曾经强大的伊朗军队因革命而遭到严重削弱。随着国王被废黜以及伊朗与西方政府的关系紧张,萨达姆的目标是巩固伊拉克在中东的主导力量。萨达姆的野心包括扩大伊拉克进入波斯湾的通道,并收复沙阿政权期间曾与伊朗争夺的领土。一个关键目标是胡齐斯坦,该地区拥有大量阿拉伯人口和丰富的油田。此外,伊拉克对阿布穆萨群岛以及大通布群岛和小通布群岛拥有利益,这些岛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并代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单方面声称拥有主权。长期的领土争端,特别是阿拉伯河水道,也加剧了战争。1979年后,伊拉克加大了对伊朗阿拉伯分离主义分子的支持,并旨在重新获得对阿拉伯河东岸的控制权,该控制权是伊拉克在1975年《阿尔及尔协议》中承认给伊朗的。萨达姆对自己的军事能力充满信心,计划对伊朗进行大规模攻击,声称伊拉克军队可以在三天内到达德黑兰。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军队入侵伊朗,目标是胡齐斯坦地区,这一计划开始实施。这次入侵标志着两伊战争的开始,让伊朗革命政府措手不及。与伊拉克利用伊朗革命后混乱局势迅速取得胜利的期望相反,伊拉克的军事进展到 1980 年 12 月就陷入停滞。到 1982 年 6 月,伊朗收复了几乎所有失去的领土。伊朗拒绝联合国停火,入侵伊拉克,导致长达五年的伊拉克战争。伊朗的进攻。1988年中期,伊拉克发动大规模反攻,局势陷入僵局。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痛苦,大约有 50 万人死亡,这还不包括针对伊拉克库尔德人的安法尔战役中的平民伤亡。战争结束时没有做出赔偿,也没有改变边界,两国都遭受了超过 1 万亿美元的经济损失。[112]双方都使用代理人力量:伊拉克得到伊朗全国抵抗委员会和各种阿拉伯民兵的支持,而伊朗则与伊拉克库尔德团体结盟。国际支持各不相同,伊拉克得到西方、 苏联集团国家和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援助,而较为孤立的伊朗则得到叙利亚、利比亚、中国、朝鲜、以色列、 巴基斯坦和南也门的支持。这场战争的战术类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包括堑壕战、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以及蓄意袭击平民。这场战争的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伊朗国家批准的鼓励殉难,导致广泛使用人海攻击,极大地影响了冲突的动态。[113]
阿克巴尔·拉夫桑贾尼领导下的伊朗
1989 年,拉夫桑贾尼与新当选的最高领袖阿里·哈梅内伊。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89 Jan 1 - 1997

阿克巴尔·拉夫桑贾尼领导下的伊朗

Iran
阿克巴尔·哈希米·拉夫桑贾尼 (Akbar Hashemi Rafsanjani) 自 1989 年 8 月 16 日开始就任总统,其特点是注重经济自由化和推动私有化,这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前几届政府更加受国家控制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拉夫桑贾尼政府被描述为“经济上自由、政治上独裁、哲学上传统”,但遭到伊朗议会内部激进分子的反对。[114]拉夫桑贾尼任职期间,在两伊战争后的伊朗战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15]他的政府试图遏制极端保守派的权力,但这些努力基本上没有成功,因为伊朗革命卫队在哈梅内伊的指导下获得了更多权力。拉夫桑贾尼面临保守派[116]和改革派[117]的腐败指控,他的总统任期以严厉镇压异见而闻名。[118]战后,拉夫桑贾尼政府重点关注国家发展。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第一个发展计划是在他的政府领导下起草的,旨在实现伊朗国防、基础设施、文化和经济的现代化。该计划旨在满足基本需求,改革消费方式,改进行政和司法管理。拉夫桑贾尼政府以优先发展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而闻名。在国内,拉夫桑贾尼倡导自由市场经济,通过石油收入支撑国库,追求经济自由化。他的目标是将伊朗融入全球经济,倡导受世界银行启发的结构调整政策。这一方针寻求建立一个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与他的继任者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后者支持经济再分配,并对西方干预采取强硬立场。拉夫桑贾尼鼓励大学和行业之间的合作,强调需要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格局。他发起了伊斯兰阿扎德大学等项目,表明了对教育和发展的承诺。[119]拉夫桑贾尼任职期间,伊朗司法系统还处决了多个群体,包括政治异见人士、共产党人、库尔德人、巴哈伊教徒,甚至一些伊斯兰神职人员。他对伊朗人民圣战组织采取了特别强硬的立场,主张根据伊斯兰法实施严厉惩罚。[120]拉夫桑贾尼与哈梅内伊密切合作,以确保霍梅尼去世后政府的稳定。在外交方面,拉夫桑贾尼致力于修复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扩大与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国家的关系。然而,与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关系仍然紧张。拉夫桑贾尼政府在海湾战争期间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并表示支持中东和平倡议。他还在支持伊朗核计划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伊朗和平利用核技术。[121]
穆罕默德·哈塔米领导下的伊朗
哈塔米在2004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的演讲 ©World Economic Forum
1997 Jan 1 - 2005

穆罕默德·哈塔米领导下的伊朗

Iran
穆罕默德·哈塔米 (Mohammad Khatami) 1997 年至 2005 年两届总统任期的八年有时被称为伊朗的改革时代。[122]穆罕默德·哈塔米自1997年5月23日开始就任总统,标志着伊朗政治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强调改革和现代化。哈塔米在近80%的高投票率中以70%的得票率赢得选举,其胜利因其广泛的支持而引人注目,其中包括传统左派、主张经济开放的商界领袖和年轻选民。[123]哈塔米的当选标志着伊朗社会渴望变革,特别是在两 战争和冲突后重建时期。他的总统任期常常与“第二次科尔达运动”联系在一起,重点关注法治、民主和包容性政治参与。首先,新时代出现了显着的自由化。伊朗出版的日报数量从五份增加到二十六份。期刊和书籍出版业也猛增。伊朗电影业在哈塔米政权统治下蓬勃发展,伊朗电影在戛纳和威尼斯获奖。[124]然而,他的改革议程经常与伊朗的保守派人士发生冲突,特别是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士,如监护委员会。这些冲突常常导致哈塔米在政治斗争中失败,导致他的支持者幻灭。1999年,对新闻界实施了新的限制。法院查禁了 60 多种报纸。[124]哈塔米总统的重要盟友因外界观察家认为“捏造” [125]或意识形态原因而被逮捕、审判和监禁。根据宪法,哈塔米政府隶属于最高领袖,限制了他对主要国家机构的权力。他著名的立法尝试“双胞胎法案”旨在改革选举法并明确总统权力。这些法案获得议会通过,但被监护委员会否决,象征着哈塔米在实施改革时面临的挑战。哈塔米总统任期的特点是强调新闻自由、公民社会、妇女权利、宗教宽容和政治发展。他寻求改善伊朗的国际形象,与欧盟接触,并成为第一位访问多个欧洲国家的伊朗总统。他的经济政策延续了前几届政府的工业化努力,重点关注私有化和伊朗经济融入全球市场。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伊朗仍面临重大挑战,包括失业和与贫困的持续斗争。在外交政策上,哈塔米主张和解而非对抗,主张“文明间对话”,试图修复与西方的关系。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欧盟国家开始恢复与伊朗的经济关系,贸易和投资有所增加。1998年,英国与伊朗恢复了自1979年革命以来中断的外交关系。美国放松了经济禁运,但继续阻止两国关系正常化,理由是该国卷入了国际恐怖主义,并正在发展核武器能力。
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领导下的伊朗
2011 年,内贾德与阿里·哈梅内伊、阿里·拉里贾尼和萨迪克·拉里贾尼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005 Jan 1 - 2013

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领导下的伊朗

Iran
内贾德于2005年当选伊朗总统并于2009年再次当选,以其保守的民粹主义立场而闻名。他承诺打击腐败、为穷人辩护并加强国家安全。在2005年的选举中,由于他的经济承诺和较低的改革派选民投票率,他大幅击败了前总统拉夫桑贾尼。这次胜利巩固了保守派对伊朗政府的控制。[126]艾哈迈迪内贾德的总统任期充满争议,包括他对美国政策的直言不讳以及他对以色列的争议性言论。[127]他的经济政策,例如提供廉价贷款和补贴,被指责为高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的原因。[128]他2009年的连任面临重大争议,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被称为三十年来对伊朗领导层的最大国内挑战。[129]尽管有投票违规行为和持续抗议的指控,最高领袖哈梅内伊还是支持艾哈迈迪内贾德的胜利, [130]而外国势力则被指责煽动骚乱。[131]艾哈迈迪内贾德和哈梅内伊之间出现了裂痕,主要集中在艾哈迈迪内贾德的顾问埃斯凡迪亚尔·拉希姆·马沙伊身上,他被指控领导一股反对教士更多地参与政治的“异常潮流”。[132]艾哈迈迪内贾德的外交政策与叙利亚和真主党保持了牢固的联系,并与 伊拉克和委内瑞拉发展了新的关系。他与世界领导人的直接沟通,包括给乔治·W·布什的一封信以及有关伊朗不存在同性恋者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艾哈迈迪内贾德领导下,伊朗的核计划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审查和不遵守《核不扩散条约》的指控。尽管伊朗坚持和平意图,但国际原子能机构和国际社会表示担忧,伊朗于2013年同意进行更严格的检查。 [133]在他任职期间,多名伊朗核科学家被暗杀。[134]在经济上,内贾德的政策最初得到高石油收入的支持,但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石油收入有所下降。[128] 2006年,伊朗经济学家批评他的经济干预,他2007年解散伊朗管理和计划组织的决定被视为实施更加民粹主义政策的举动。据报道,艾哈迈迪内贾德领导下的人权状况恶化,处决增多,对公民自由的镇压,包括着装规定和对养狗的限制。[135]有争议的提议,例如促进一夫多妻制和对马赫里耶征税,并没有实现。[136] 2009年的选举抗议导致广泛的逮捕和死亡,但2009年9月的民意调查显示伊朗人对政权高度满意。[137]
哈桑·鲁哈尼领导下的伊朗
鲁哈尼在胜利演讲中,2013 年 6 月 15 日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013 Jan 1 - 2021

哈桑·鲁哈尼领导下的伊朗

Iran
哈桑·鲁哈尼于2013年当选伊朗总统并于2017年再次当选,其重点是重新调整伊朗的全球关系。他的目标是提高开放性和国际信任, [138]特别是在伊朗核计划方面。尽管遭到革命卫队等保守派别的批评,鲁哈尼仍奉行对话和接触政策。鲁哈尼的公众形象各不相同,核协议后的支持率很高,但由于经济预期,维持支持面临挑战。鲁哈尼的经济政策以长期发展为中心,注重提高公共购买力、控制通货膨胀、减少失业。[139]他计划重建伊朗管理和计划组织并控制通货膨胀和流动性。在文化和媒体方面,鲁哈尼因没有完全控制互联网审查制度而受到批评。他主张私人生活和信息获取更大的自由。[140]鲁哈尼支持妇女权利,任命妇女和少数族裔担任高级职务,但对设立妇女事务部提出质疑。[141]鲁哈尼领导下的人权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人们批评处决人数众多,而且在解决系统性问题方面进展有限。然而,他做出了象征性的举动,例如释放政治犯和任命各种大使。[142]在外交政策方面,鲁哈尼任期的特点是努力修复与邻国的关系[143]并参与核谈判。他的政府致力于改善与英国的关系[144] ,并谨慎处理与美国的复杂关系。鲁哈尼继续伊朗对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的支持,并参与地区动态,特别是与 伊拉克沙特阿拉伯以色列的关系。[145]
易卜拉欣·莱西领导下的伊朗
莱西在德黑兰沙希德希鲁迪体育场举行的总统竞选集会上发表讲话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021 Jan 1

易卜拉欣·莱西领导下的伊朗

Iran
易卜拉欣·莱西 (Ebrahim Raisi) 于 2021 年 8 月 3 日就任伊朗总统,重点解决制裁问题并促进经济独立于外国影响。8月5日,他在伊斯兰协商会议上正式宣誓就职,强调伊朗在稳定中东、抵制外国压力以及确保伊朗核计划的和平性质方面的作用。莱西任职期间,COVID-19 疫苗进口激增,并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预先录制的演讲,强调伊朗愿意恢复核谈判。然而,他的总统任期面临着马赫萨·阿米尼去世后爆发的抗议活动和侵犯人权指控的挑战。在外交政策方面,莱西表示支持塔利班接管后的包容性阿富汗政府,并批评以色列,称其为“虚假政权”。在莱西的领导下,伊朗继续就联合全面行动计划进行谈判,但进展仍然停滞不前。莱西被认为是强硬派,主张性别隔离、大学伊斯兰化和西方文化审查。他将经济制裁视为伊朗自力更生的机会,并支持农业发展而不是商业零售。莱西强调文化发展、妇女权利和知识分子在社会中的作用。他的经济和文化政策反映了对国家自给自足和传统价值观的关注。

Appendices



APPENDIX 1

Iran's Geographic Challenge


Play button




APPENDIX 2

Why Iran's Geography Sucks


Play button




APPENDIX 3

Geopolitics of Iran


Play button




APPENDIX 4

The Middle East's cold war, explained


Play button




APPENDIX 5

The Jiroft Civilization of Ancient Iran


Play button




APPENDIX 6

History of Islamic Iran explained in 10 minutes


Play button




APPENDIX 7

Decadence and Downfall In Iran


Play button

Characters



Seleucus I Nicator

Seleucus I Nicator

Founder of the Seleucid Empire

Tughril Beg

Tughril Beg

Sultan of the Seljuk Empire

Nader Shah

Nader Shah

Founder of the Afsharid dynasty of Iran

Mohammad Mosaddegh

Mohammad Mosaddegh

35th Prime Minister of Iran

Sattar Khan

Sattar Khan

Pivotal figure in the Iranian Constitutional Revolution

Al-Khwarizmi

Al-Khwarizmi

Persian Mathematician

Maryam Mirzakhani

Maryam Mirzakhani

Iranian Mathematician

Al-Biruni

Al-Biruni

Persian polymath

Ardashir I

Ardashir I

Founder of the Persian Sasanian Empire

Shirin Ebadi

Shirin Ebadi

Iranian Nobel laureate

Hafez

Hafez

Persian lyric poet

Rumi

Rumi

13th-century Persian poet

Avicenna

Avicenna

Arab philosopher

Ferdowsi

Ferdowsi

Persian Poet

Cyrus the Great

Cyrus the Great

Founder of the Achaemenid Persian Empire

Reza Shah

Reza Shah

First Shah of the House of Pahlavi

Darius the Great

Darius the Great

King of the Achaemenid Empire

Simin Daneshvar

Simin Daneshvar

Iranian novelist

Arsaces I of Parthia

Arsaces I of Parthia

First king of Parthia

Agha Mohammad Khan Qajar

Agha Mohammad Khan Qajar

Founder of the Qajar dynasty of Iran

Abbas the Great

Abbas the Great

Fifth shah of Safavid Iran

Shah Abbas I

Shah Abbas I

Fifth shah of Safavid Iran

Omar Khayyam

Omar Khayyam

Persian Mathematician and Poet

Khosrow I

Khosrow I

Sasanian King

Ruhollah Khomeini

Ruhollah Khomeini

Iranian Islamic revolutionary

Footnotes



  1. Freeman, Leslie G., ed. (1978). Views of the Past: Essays in Old World Prehistory and Paleanthropology. Mouton de Gruyter. p. 15. ISBN 978-3111769974.
  2. Trinkaus, E & Biglari, F. (2006). "Middle Paleolithic Human Remains from Bisitun Cave, Iran". Paléorient. 32 (2): 105–111. doi:10.3406/paleo.2006.5192.
  3. "First Neanderthal Human Tooth Discovered in Iran". 21 October 2018.
  4. Potts, D. T. (1999). The Archaeology of Elam: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an Ancient Iranian St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56358-5.
  5. Algaze, Guillermo. 2005. The Uruk World System: The Dynamics of Expansion of Early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
  6. Xinhua, "New evidence: modern civilization began in Iran", 10 Aug 2007 Archived 23 November 2016 at the Wayback Machine, retrieved 1 October 2007.
  7. Kushnareva, K. Kh. (1997). The Southern Caucasus in Prehistory: Stages of Cultural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from the Eighth to the Second Millennium B.C. UPenn Museum of Archaeology. ISBN 978-0-924171-50-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3 September 2020. Retrieved 8 May 2016., p. 44.
  8. Diakonoff, I., M., "Media",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II, Cambridge, 1985, p.43 [within the pp.36–148]. This paper is cited in the Journal of Eurasian Studies on page 51.
  9. Beckwith, Christopher I. (16 March 2009). Empires of the Silk Road: A History of Central Eurasia from the Bronze Age to the Pres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135892. Retrieved 29 May 2015, pp. 58–77.
  10. Harmatta, János (1992). "The Emergence of the Indo-Iranians: The Indo-Iranian Languages" (PDF). In Dani, A. H.; Masson, V. M. (ed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The Dawn of Civilization: Earliest Times to 700 B. C. UNESCO. pp. 346–370. ISBN 978-92-3-102719-2. Retrieved 29 May 2015, p. 348.
  11. Lackenbacher, Sylvie. "Elam". Encyclopædia Iranic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8 November 2020. Retrieved 23 June 2008.
  12. Bahman Firuzmandi "Mad, Hakhamanishi, Ashkani, Sasani" pp. 20.
  13. "Iran, 1000 BC–1 AD". The Timeline of Art History.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October 200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5 January 2021. Retrieved 9 August 2008.
  14. Medvedskaya, I.N. (January 2002). "The Rise and Fall of Med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Kurdish Studies. BNET.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March 2008. Retrieved 10 August 2008.
  15. Sicker, Martin (2000). The pre-Islamic Middle East.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pp. 68/69. ISBN 978-0-275-96890-8.
  16. Urartu – Lost Kingdom of Van Archived 2015-07-02 at the Wayback Machine.
  17. Turchin, Peter; Adams, Jonathan M.; Hall, Thomas D (December 2006). "East-West Orientation of Historical Empires". Journal of World-Systems Research. 12 (2): 223. ISSN 1076-156X. Retrieved 12 September 2016.
  18. Sacks, David; Murray, Oswyn; Brody, Lisa (2005). Encyclopedia of the Ancient Greek World. Infobase Publishing. p. 256. ISBN 978-0-8160-5722-1.
  19. Benevolent Persian Empire Archived 2005-09-0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20. Roisman, Joseph; Worthington, Ian (2011). A Companion to Ancient Macedonia. John Wiley and Sons. ISBN 978-1-44-435163-7, p. 345.
  21. Roisman & Worthington 2011, pp. 135–138, 342–345.
  22. Schmitt, Rüdiger (21 July 2011). "Achaemenid Dynasty". Encyclopædia Iranic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9 April 2011. Retrieved 4 March 2019.
  23. Waters, Kenneth H. (1974), "The Reign of Trajan, part VII: Trajanic Wars and Frontiers. The Danube and the East", in Temporini, Hildegard (ed.), Aufstieg und Niedergang der römischen Welt. Principat. II.2,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pp. 415–427, p. 424.
  24. Brosius, Maria (2006), The Persian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0-415-32089-4, p. 84
  25. Bickerman, Elias J. (1983). "The Seleucid Period".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20. ISBN 0-521-20092-X., p. 6.
  26. Ball, Warwick (2016), Rome in the East: Transformation of an Empire, 2nd Edi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0-415-72078-6, p. 155.
  27. Norman A. Stillman The Jews of Arab Lands pp 22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79 ISBN 0827611552.
  28. Garthwaite, Gene R., The Persians, p. 2.
  29. "ARAB ii. Arab conquest of Iran". iranicaonline.or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6 September 2017. Retrieved 18 January 2012.
  30. The Muslim Conquest of Persia By A.I. Akram. Ch: 1 ISBN 978-0-19-597713-4.
  31. Mohammad Mohammadi Malayeri, Tarikh-i Farhang-i Iran (Iran's Cultural History). 4 volumes. Tehran. 1982.
  32. Hawting G., The First Dynasty of Islam. The Umayyad Caliphate AD 661–750, (London) 1986, pp. 63–64.
  33.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by Richard Nelson Frye, Abdolhosein Zarrinkoub, et al. Section on The Arab Conquest of Iran and. Vol 4, 1975. London. p.46.
  34. "History of Iran: Islamic Conquest".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5 October 2019. Retrieved 21 June 2007.
  35. Saïd Amir Arjomand, Abd Allah Ibn al-Muqaffa and the Abbasid Revolution. Iranian Studies, vol. 27, #1–4. London: Routledge, 1994. JSTOR i401381
  36. "The Islamic World to 1600". Applied History Research Group, University of Calgar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5 October 2008. Retrieved 26 August 2006.
  37. Bernard Lewis (1991), "The Political Language of Islam",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 482).
  38. May, Timothy (2012). The Mongol Conquests in World History. Reaktion Books, p. 185.
  39. J. A. Boyle, ed. (196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V: The Saljuq and Mongol periods (1): Xiii, 762, 16. doi:10.1017/S0035869X0012965X. S2CID 161828080.
  40. Q&A with John Kelly on The Great Mortality on National Review Online Archived 2009-01-09 at the Wayback Machine.
  41. Chapin Metz, Helen (1989), "Invasions of the Mongols and Tamerlane", Iran: a country study,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7 September 2008.
  42. Ladinsky, Daniel James (1999). The Gift: Poems by the Great Sufi Master. Arkana. ISBN 978-0-14-019581-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4 March 2021. Retrieved 11 August 2020.
  43. Brookshaw, Dominic Parviz (28 February 2019). Hafiz and His Contemporaries:Poetry, Performance and Patronage in Fourteenth Century Iran. Bloomsbury Publishing. ISBN 978-1-78672-588-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4 March 2021. Retrieved 11 August 2020.
  44. Mathee, Rudi (2008). "Safavid Dynasty". Encyclopædia Iranic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4 May 2019. Retrieved 2 June 2014.
  45. Savory, Roger M.; Karamustafa, Ahmet T. (2012) [1998], "Esmāʿīl I Ṣafawī", Encyclopædia Iranica, vol. VIII/6, pp. 628–63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5 July 2019.
  46. Mitchell, Colin P. (2009), "Ṭahmāsp I", Encyclopædia Iranic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7 May 2015, retrieved 12 May 2015.
  47. Mottahedeh, Roy, The Mantle of the Prophet :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Iran, One World, Oxford, 1985, 2000, p.204.
  48. Lang, David Marshall (1957). The Last Years of the Georgian Monarchy, 1658–1832.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 142. ISBN
  49. 978-0-231-93710-8.
  50. Hitchins, Keith (2012) [1998], "Erekle II", in Yarshater, Ehsan (ed.), Encyclopædia Iranica, vol. VIII/5, pp. 541–542, ISBN 978-0-7100-9090-4
  51. Axworthy,p.168.
  52. Amīn, ʻAbd al-Amīr Muḥammad (1 January 1967). British Interests in the Persian Gulf. Brill Archiv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9 December 2019. Retrieved 10 August 2016.
  53. "Islam and Iran: A Historical Study of Mutual Services". Al islam. 13 March 201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0 July 2013. Retrieved 9 July 2007.
  54. Mikaberidze, Alexander (2011). Conflict and Conquest in the Islamic World: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Vol. 1. ABC-CLIO. ISBN 978-1-59884-336-1, p. 409.
  55. Axworthy, Michael (6 November 2008). Iran: Empire of the Mind: A History from Zoroaster to the Present Day. Penguin UK. ISBN 978-0-14-190341-5.
  56. Swietochowski, Tadeusz (1995). Russia and Azerbaijan: A Borderland in Trans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69, 133. ISBN 978-0-231-07068-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3 July 2015. Retrieved 17 October 2020.
  57. "Caucasus Surve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5 April 2015. Retrieved 23 April 2015.
  58. Mansoori, Firooz (2008). "17". Studies in History,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Azerbaijan (in Persian). Tehran: Hazar-e Kerman. p. 245. ISBN 978-600-90271-1-8.
  59. Fisher, William Bayne; Avery, P.; Hambly, G. R. G; Melville, C. (199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 7.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20095-4, p. 336.
  60. "The Iranian Armed Forces in Politics, Revolution and War: Part On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 March 2016. Retrieved 23 May 2014.
  61. Fisher, William Bayne;Avery, Peter; Gershevitch, Ilya; Hambly, Gavin; Melville, Charle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p. 339.
  62. Bournoutian, George A. (1980). The Population of Persian Armenia Prior to and Immediately Following its Annexation to the Russian Empire: 1826–1832. Nationalism and social change in Transcaucasia. Kennan Institute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Art. 91. The Wilson Center, Kenn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Russian Studies, pp. 11, 13–14.
  63. Bournoutian 1980, p. 13.
  64. Azizi, Mohammad-Hosse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s of the Ministry of Health foundation in Iran." Arch Iran Med 10.1 (2007): 119-23.
  65. Okazaki, Shoko (1 January 1986). "The Great Persian Famine of 1870–71".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49 (1): 183–192. doi:10.1017/s0041977x00042609. JSTOR 617680. S2CID 155516933.
  66. Shambayati, Niloofar (2015) [1993]. "Coup D'Etat of 1299/1921". Encyclopædia Iranica. Vol. VI/4. pp. 351–354.
  67. Michael P. Zirinsky; "Imperial Power and Dictatorship: Britain and the Rise of Reza Shah, 1921–192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24 (1992), 639–663,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8. "Reza Shah Pahlevi".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 2007 [200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 February 2009.
  69. Ervand, History of Modern Iran, (2008), p.91.
  70. The Origins of the Iranian Revolution by Roger Homan.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6, No. 4 (Autumn, 1980), pp. 673–677.JSTOR 2618173.
  71. Richard W. Cottam, Nationalism in Iran,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ISBN o-8229-3396-7.
  72. Bakhash, Shaul, Reign of the Ayatollahs : Iran and the Islamic Revolution by Shaul, Bakhash, Basic Books, c1984, p.22.
  73. Iran Archived 4 March 2016 at the Wayback Machine: Recent History, The Education System.
  74. Abrahamian, Ervand,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1982, p. 146.
  75. Ervand Abrahamian.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p. 51.
  76. Mackey, The Iranians, (1996) p. 179.
  77. Mackey, Sandra The Iranians: Persia, Islam and the Soul of a Nation, New York: Dutton, c1996. p.180.
  78. "A Brief History of Iranian Jews". Iran Online. Retrieved 17 January 2013.
  79. Mohammad Gholi Majd, Great Britain and Reza Shah,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2001, p. 169.
  80. "Historical Setting". Parstimes. Retrieved 17 January 2013.
  81. Reza Shah Pahlavi: Policies as Shah,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82. Richard Stewart, Sunrise at Abadan: the British and Soviet invasion of Iran, 1941 (1988).
  83. Louise Fawcett, "Revisiting the Iranian Crisis of 1946: How Much More Do We Know?." Iranian Studies 47#3 (2014): 379–399.
  84. Olmo Gölz (2019). "The Dangerous Classes and the 1953 Coup in Iran: On the Decline of lutigari Masculinities". In Stephanie Cronin (ed.). Crime, Poverty and Survival in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The 'Dangerous Classes' since 1800. I.B. Tauris. pp. 177–190. doi:10.5040/9781838605902.ch-011. ISBN 978-1-78831-371-1. S2CID 213229339.
  85. Wilford, Hugh (2013). America's Great Game: The CIA's Secret Arabist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Basic Books. ISBN 978-0-465-01965-6, p. 164.
  86. Wilber, Donald Newton (March 1954). Clandestine Service history: overthrow of Premier Mossadeq of Iran, November 1952-August 1953 (Report).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p. iii. OCLC 4816486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 July 2009. Retrieved 6 June 2009.
  87. Axworthy, Michael. (2013). Revolutionary Iran: a history of the Islamic republi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48. ISBN 978-0-19-932227-5. OCLC 854910512.
  88. Boroujerdi, Mehrzad, ed. (2004). Mohammad Mosaddeq and the 1953 Coup in Iran.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JSTOR j.ctt1j5d815.
  89. "New U.S. Documents Confirm British Approached U.S. in Late 1952 About Ousting Mosaddeq".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8 August 2017. Retrieved 1 September 2017.
  90. Gholam Reza Afkhami (12 January 2009). The Life and Times of the Shah.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161. ISBN 978-0-520-94216-5.
  91. Sylvan, David; Majeski, Stephen (2009). U.S. foreign policy in perspective: clients, enemies and empire. London. p. 121. doi:10.4324/9780203799451. ISBN 978-0-415-70134-1. OCLC 259970287.
  92. Wilford 2013, p. 166.
  93. "CIA admits 1953 Iranian coup it backed was undemocratic". The Guardian. 13 October 202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4 October 2023. Retrieved 17 October 2023.
  94. "Islamic Revolution | History of Iran." Iran Chamber Society. Archived 29 June 2011 at the Wayback Machine.
  95. Gölz, Olmo (2017). "Khomeini's Face is in the Moon: Limitations of Sacredness and the Origins of Sovereignty", p. 229.
  96. Milani, Abbas (22 May 2012). The Shah. Macmillan. ISBN 978-0-230-34038-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9 January 2023. Retrieved 12 November 2020.
  97. Abrahamian, Ervand (1982). Iran between two revolu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91-00790-X, p. 479.
  98. Mottahedeh, Roy. 2004. The Mantle of the Prophet: Religion and Politics in Iran. p. 375.
  99. "1979: Exiled Ayatollah Khomeini returns to Iran." BBC: On This Day. 2007. Archived 24 October 2014 at the Wayback Machine.
  100. Graham, Robert (1980). Iran, the Illusion of Power. St. Martin's Press. ISBN 0-312-43588-6, p. 228.
  101. "Islamic Republic | Iran." Britannica Student Encyclopedia.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6 March 2006.
  102. Sadjadpour, Karim (3 October 2019). "October 14th, 2019 | Vol. 194, No. 15 | International". TIME.com. Retrieved 20 March 2023.
  103. Kurzman, Charles (2004). The Unthinkable Revolution in Ira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01328-X, p. 121.
  104. Özbudun, Ergun (2011). "Authoritarian Regimes". In Badie, Bertrand; Berg-Schlosser, Dirk; Morlino, Leonardo (ed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Political Science. SAGE Publications, Inc. p. 109. ISBN 978-1-4522-6649-7.
  105. R. Newell, Walter (2019). Tyrants: Power, Injustice and Terror.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15–221. ISBN 978-1-108-71391-7.
  106. Shawcross, William, The Shah's Last Ride (1988), p. 110.
  107. Fundamentalist Power, Martin Kramer.
  108. History Of US Sanctions Against Iran Archived 2017-10-10 at the Wayback Machine Middle East Economic Survey, 26-August-2002
  109. Bakhash, Shaul, The Reign of the Ayatollahs, p. 73.
  110. Schirazi, Asghar, The Constitution of Iran: politics and the state in the Islamic Republic, London; New York: I.B. Tauris, 1997, p.293-4.
  111. "Iranian Government Constitution, English Text".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3 November 2010.
  112. Riedel, Bruce (2012). "Foreword". Becoming Enemies: U.S.-Iran Relations and the Iran-Iraq War, 1979-1988.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p. ix. ISBN 978-1-4422-0830-8.
  113. Gölz, "Martyrdom and Masculinity in Warring Iran. The Karbala Paradigm, the Heroic, and the Personal Dimensions of War." Archived 17 May 2019 at the Wayback Machine, Behemoth 12, no. 1 (2019): 35–51, 35.
  114. Brumberg, Daniel, Reinventing Khomeini: The Struggle for Reform in Ira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p.153
  115. John Pike. "Hojjatoleslam Akbar Hashemi Rafsanjani". Globalsecurity.org. Retrieved 28 January 2011.
  116. "Is Khameini's Ominous Sermon a Turning Point for Iran?". Time. 19 June 200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2 June 2009.
  117. Slackman, Michael (21 June 2009). "Former President at Center of Fight Within Political Elite". The New York Times.
  118. "The Legacy Of Iran's Powerful Cleric Akbar Hashemi Rafsanjani| Countercurrents". countercurrents.org. 19 January 2017.
  119. Rafsanjani to Ahmadinejad: We Will Not Back Down, ROOZ Archived 30 October 200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120. Sciolino, Elaine (19 July 2009). "Iranian Critic Quotes Khomeini Principles". The New York Times.
  121. John Pike. "Rafsanjani reassures West Iran not after A-bomb". globalsecurity.org.
  122. Ebadi, Shirin, Iran Awakening: A Memoir of Revolution and Hope, by Shirin Ebadi with Azadeh Moaveni, Random House, 2006, p.180
  123. "1997 Presidential Election". PBS. 16 May 2013. Retrieved 20 May 2013.
  124. Abrahamian, History of Modern Iran, (2008), p.191.
  125. Abrahamian, History of Modern Iran, (2008), p.192.
  126. Abrahamian, History of Modern Iran, (2008), p.193
  127. "June 04, 2008. Iran President Ahmadinejad condemns Israel, U.S." Los Angeles Times. 4 June 200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October 6, 2008. Retrieved November 26, 2008.
  128. "Economic headache for Ahmadinejad". BBC News. 17 October 200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8-10-20. Retrieved 2008-11-26.
  129. Ramin Mostaghim (25 Jun 2009). "Iran's top leader digs in heels on electi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June 2009. Retrieved 2 July 2009.
  130. Iran: Rafsanjani Poised to Outflank Supreme Leader Khamenei Archived 2011-09-26 at the Wayback Machine, eurasianet.org, June 21, 2009.
  131. "Timeline: 2009 Ir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CN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6-04-28. Retrieved 2009-07-02.
  132. Saeed Kamali Dehghan (2011-05-05). "Ahmadinejad allies charged with sorcery". London: Guardia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1-05-10. Retrieved 2011-06-18.
  133. "Iran’s Nuclear Program: Tehran’s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Obligations" Archived 2017-05-0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4 April 2017.
  134. Greenwald, Glenn (2012-01-11). "More murder of Iranian scientists: still Terrorism?". Salo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2-01-12. Retrieved 2012-01-11.
  135. Iran: Tehran Officials Begin Crackdown On Pet Dogs Archived 2011-05-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RFE/RL, September 14, 2007.
  136. Tait, Robert (October 23, 2006). "Ahmadinejad urges Iranian baby boom to challenge west". The Guardian. London.
  137. Kull, Steven (23 November 2009). "Is Iran pre-revolutionary?". WorldPublicOpinion.org. opendemocracy.net.
  138. Solana, Javier (20 June 2013). "The Iranian Message". Project Syndicate. Retrieved 5 November 2013.
  139.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 Rouhani[Persian Languag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3 July 2013. Retrieved 30 June 2013.
  140. "Supporting Internet Freedom: The Case of Iran" (PDF).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13 January 2015. Retrieved 5 December 2014.
  141. "Breaking Through the Iron Ceiling: Iran's New Government and the Hopes of the Iranian Women's Movements". AWID. 13 September 201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 October 2013. Retrieved 25 October 2013.
  142. Rana Rahimpour (18 September 2013). "Iran: Nasrin Sotoudeh 'among freed political prisoners'". BBC. Retrieved 25 October 2013.
  143. Malashenko, Alexey (27 June 2013). "How Much Can Iran's Foreign Policy Change After Rowhani's Victory?".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9 November 2013. Retrieved 7 November 2013.
  144. "Leaders of UK and Iran meet for first time since 1979 Islamic revolution". The Guardian. 24 September 2014. Retrieved 21 April 2015.
  145. "Iran's new president: Will he make a difference?". The Economist. 22 June 2013. Retrieved 3 November 2013.

References



  • Abrahamian, Ervand (2008). A History of Modern Ira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2139-1.
  • Brew, Gregory. Petroleum and Progress in Iran: Oil, Development, and the Cold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online review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68–1991).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8 vol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45148-5.
  • Daniel, Elton L. (2000). The History of Iran. Westport, Connecticut: Greenwood. ISBN 0-313-36100-2.
  • Foltz, Richard (2015). Iran in World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33549-7.
  • Rudi Matthee, Willem Floor. "The Monetary History of Iran: From the Safavids to the Qajars" I.B.Tauris, 25 April 2013
  • Del Guidice, Marguerite (August 2008). "Persia – Ancient soul of Iran". National Geographic Magazine.
  • Joseph Roisman, Ian Worthington. "A companion to Ancient Macedonia" pp 342–346, pp 135–138. (Achaemenid rule in the Balkans and Eastern Europe). John Wiley & Sons, 7 July 2011. ISBN 144435163X.
  • Olmstead, Albert T. E. (1948). The History of the Persian Empire: Achaemenid Perio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Van Gorde, A. Christian. Christianity in Persia and the Status of Non-Muslims in Iran (Lexington Books; 2010) 329 pages. Traces the role of Persians in Persia and later Iran since ancient times, with additional discussion of other non-Muslim groups.
  • Sabri Ateş. "Ottoman-Iranian Borderlands: Making a Boundary, 1843–191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1 okt. 2013. ISBN 1107245087.
  • Askolʹd Igorevich Ivanchik, Vaxtang Ličʻeli. "Achaemenid Culture and Local Traditions in Anatolia, Southern Caucasus and Iran". BRILL, 2007.
  • Benjamin Walker, Persian Pageant: A Cultural History of Iran, Arya Press, Calcutta, 1950.
  • Nasr, Hossein (1972). Sufi Essays. Suny press. ISBN 978-0-87395-389-4.
  • Rezvani, Babak., "Ethno-territorial conflict and coexistence in the Caucasus, Central Asia and Fereydan"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15 mrt. 2014.
  • Stephanie Cronin., "Iranian-Russian Encounters: Empires and Revolutions Since 1800" Routledge, 2013. ISBN 0415624339.
  • Chopra, R.M., article on "A Brief Review of Pre-Islamic Splendour of Iran", INDO-IRANICA, Vol.56 (1–4), 2003.
  • Vladimir Minorsky. "The Turks, Iran and the Caucasus in the Middle Ages" Variorum Reprints, 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