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纳王国
Kingdom of Lanna ©HistoryMaps

1292 - 1899

兰纳王国



兰纳王国,也被称为“百万稻田王国”,是 13 至 18 世纪期间以现今泰国北部为中心的印度化国家。泰北人民的文化发展早在兰纳之前就已经开始了连续的王国。作为恩扬王国的延续,兰纳在 15 世纪变得强大到足以与大城王国相抗衡,并与大城王国发生过战争。然而,兰纳王国逐渐衰弱,于1558年成为东吁王朝的附庸国。兰纳由历代诸侯国王统治,但也有一些享有自治权。缅甸的统治逐渐退出,但随着新贡榜王朝影响力的扩大而恢复。1775 年,兰纳酋长离开缅甸控制加入暹罗,导致缅暹战争 (1775-76)。随着缅军撤退,缅甸对兰纳的控制也随之结束。1776年,吞武里王国郑王统治下的暹罗控制了兰纳。从此,兰纳成为暹罗后来的却克里王朝的附属国。在整个 1800 年代后半叶,暹罗国家废除了兰纳独立,将其纳入新兴的暹罗民族国家。[1] 1874年开始,暹罗国家将兰纳王国改组为蒙通帕亚普,由暹罗直接管辖。[2]通过 1899 年建立的暹罗 thesaphiban 治理体系,兰纳王国实际上成为中央管理机构。 [3]到 1909 年,兰纳王国不再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正式存在,因为暹罗最终确定了与暹罗的边界划分。 英国法国[4]
1259 - 1441
基础ornament
曼格莱国王与兰纳王国的建立
曼格莱国王 ©Anonymous
1259 Jan 2

曼格莱国王与兰纳王国的建立

Chiang Rai, Thailand
曼格莱国王是恩扬(今清盛)第 25 任统治者,成为统一兰纳地区不同傣族城邦的重要人物。1259年继承王位后,他认识到泰国的不团结和脆弱性。为了加强他的王国,曼格莱征服了几个邻近地区,包括芒莱、清康和清孔。他还与附近的王国结盟,例如帕夭王国。1262年,曼格莱将首都从恩杨迁至新建立的清莱市,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5] “Chiang”一词在泰语中意为“城市”,因此清莱的意思是“(Mang)Rai 之城”。他继续向南扩张,于1281年控制了孟族王国哈里奔猜(今南奔)。多年来,曼格莱因洪水等各种原因多次迁都。他最终于 1292 年在清迈定居。在他的统治期间,曼格莱在促进地区领导人之间的和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287 年,他调解了帕尧国王 Ngam Muang 和素可泰国王 Ram Khamhaeng 之间的冲突,导致三位统治者之间达成了强有力的友谊条约。[5]然而,他的野心并没有就此止步。曼格莱从来访的商人那里了解了孟族哈里蓬猜王国的财富。尽管有人反对,他还是计划征服它。他没有直接发动战争,而是巧妙地派了一位名叫艾发的商人渗透到王国中。艾法掌握了权力,从内部动摇了王国的稳定。1291年,曼格莱成功吞并哈里蓬猜,导致其最后一位国王伊巴逃往南邦府。[5]
清迈的建立
Foundation of Chiang Mai ©Anonymous
1296 Jan 1

清迈的建立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征服 Hariphunchai 王国后,Mangrai 国王于 1294 年在平河东侧建立 Wiang Kum Kam 作为他的新首都。然而,由于经常发生洪水,他决定迁都。他选择了素贴山附近的一个地点,那里曾经是一个古老的卢阿人城镇。到 1296 年,清迈开始建设,清迈的意思是“新城”,从那时起,它一直是北部地区的重要首都。曼格莱国王于 1296 年建立了清迈,使其成为兰纳王国的中心枢纽。在他的统治下,兰纳领土扩大到包括今天的泰国北部地区,但有一些例外。他的统治还影响到越南北部、 老挝北部以及他母亲的出生地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然而,当流离失所的伊巴国王的儿子南邦国王博克对清迈发动进攻时,和平被打破了。在一场戏剧性的战斗中,曼格莱的儿子卡拉姆王子在南奔附近的一场大象决斗中与博克国王对决。卡拉姆王子取得了胜利,迫使博克国王撤退。后来,博克在试图穿过Doi Khun Tan山脉逃跑时被抓获并被处决。这次胜利之后,曼格莱的军队控制了南邦府,迫使伊巴国王向南迁往彭世洛。
兰纳继承危机
Lanna Succession Crisis ©Anonymous
1311 Jan 1 - 1355

兰纳继承危机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1311年,曼格莱国王去世后,他的次子格拉玛(Grama),也称为坤罕(Khun Hham)继位。然而,当曼格莱最小的儿子试图夺取王位时,内部冲突爆发,导致权力斗争和首都位置的转移。最终,Grama 的儿子 Saen Phu 在 1325 年左右将清盛建立为新城市。经过一系列短暂的统治后,Saen Phu 的孙子 Pha Yu 将首都迁回清迈。帕宇 (Pha Yu) 加固了清迈,并于 1345 年开始建造帕辛寺 (Wat Phra Singh),以纪念他的父亲康富国王 (King Kham Fu)。该寺庙群最初名为 Wat Lichiang Phra,多年来不断扩建,增加了几座建筑。
奎纳
Kuena ©Anonymous
1355 Jan 1 - 1385

奎纳

Wat Phrathat Doi Suthep, Suthe
蒙莱家族继续领导兰纳两个多世纪。虽然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清迈进行统治,但也有一些人选择居住在曼格莱建立的旧首都。这一世系的著名国王包括 1355 年至 1385 年在位的库埃纳 (Kuena) 和 1441 年至 1487 年在位的提洛克拉吉 (Tilokraj)。他们因对兰纳文化的贡献而被铭记,特别是建造了许多美丽的佛教寺庙和纪念碑,展示了独特的兰纳风格。[6] 《清迈纪事报》将库埃纳国王描述为一位致力于佛教的公正而明智的统治者。他在许多学科上也拥有丰富的知识。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素贴寺 (Wat Pra That Doi Suthep) 的镀金佛塔,建在山上,供放置特殊的佛舍利。这座寺庙至今仍然是清迈的重要象征。
兰纳的和平时期
Period of Peace in Lanna ©Anonymous
1385 Jan 1 - 1441

兰纳的和平时期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在Saenmuengma(其名字的意思是万城到来——进贡)的领导下,兰纳经历了一段和平时期。然而,他的叔叔玛哈·普罗马塔王子发起了一场引人注目的叛乱。为了寻求支持,Maha Prommatat 联系了大城府。作为回应,大城府的博罗玛拉查一世派兵前往兰纳,但遭到了拒绝。这标志着两个地区之间最初的军事冲突。后来,在三方凯恩统治期间,兰纳还必须抵御新兴明朝的入侵。
明军入侵兰纳
Ming Invasion of Lanna ©Anonymous
1405 Dec 27

明军入侵兰纳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1400年代初期,明朝永乐皇帝着力向云南扩张。至1403年,他成功在腾冲、永昌建立军事基地,为影响傣族地区奠定了基础。随着这种扩张,在云南及其周边地区涌现了多个行政机构。然而,当傣族地区对明朝的统治表现出抵抗时,对抗就随之而来。兰纳是傣族的一个重要领地,其势力集中在东北部的清莱和西南部的清迈。明朝在兰纳设立两个“军民绥靖委员会”,突显了他们对清莱-清盛与清迈同等重要性的看法。[15]关键事件发生在 1405 年 12 月 27 日。中国人以兰纳阻碍明朝前往阿萨姆邦为由,在西双版纳、兴威、景栋和素可泰盟友的支持下入侵。他们成功占领了包括清盛在内的重要地区,迫使兰纳投降。此后,明朝在云南和兰纳各地的“土署”中安置了中国文员,以管理行政事务并确保明朝的利益。这些办公室有义务提供金银而不是劳动力,以及为明朝的其他事业提供军队。此后,清迈成为兰纳的主导力量,预示着政治统一的阶段。[16]
1441 - 1495
兰纳的黄金时代ornament
蒂洛卡拉特
在 Tilokkarat 的领导下进行扩张。 ©Anonymous
1441 Jan 2 - 1487

蒂洛卡拉特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提洛卡拉 (Tilokkarat) 于 1441 年至 1487 年间统治,是兰纳王国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之一。1441 年,他推翻了父亲萨姆·方卡恩 (Sam Fang Kaen),继位。这种权力转移并不顺利。Tilokkarat 的兄弟 Thau Choi 反抗他,寻求大城王国的援助。然而,1442年大城府的干预没有成功,陶财的叛乱被平息。为了扩大领土,蒂洛克卡拉后来于 1456 年吞并了邻近的帕尧王国。兰纳与新兴的大城王国之间的关系紧张,特别是在大城支持陶崔起义之后。1451 年,不满的素可泰王室成员 Yutthitthira 与 Tilokkarat 结盟,并说服他挑战大城府的 Trailokanat,紧张局势进一步加剧。这导致了大城府-兰纳战争,主要集中在湄南河流域上游,即以前的素可泰王国。多年来,战争中出现了各种领土变化,包括查良总督臣服于提洛卡拉特。然而,到了 1475 年,在面临数次挑战后,提洛卡拉特寻求休战。除了他的军事事业外,提洛克卡拉还是上座部佛教的虔诚支持者。1477 年,他在清迈附近发起了一次重要的佛教理事会,以审查和编纂核心宗教文本《大藏经》。他还负责建造和修复许多著名的寺庙。为了进一步扩大兰纳的领土,提洛卡拉将他的影响力向西扩展,吞并了莱卡、昔卜、芒奈和永贵等地区。
第八届世界佛教理事会
第八届世界佛教理事会 ©Anonymous
1477 Jan 1 - 1

第八届世界佛教理事会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第八届世界佛教理事会在清迈摩诃菩提拉玛举行,重点研究经典和上座部佛教教义。该活动由 Tālavana Mahāvihara(Wat Pā Tān)的 Mahāthera Dhammadinnā 监督,并得到兰纳国王 Tilokkarat 的支持。这次会议意义重大,因为它纠正了泰语巴利文正典的正字法并将其翻译成兰纳文字。[7]
约钦格莱
约钦格莱国王的统治。 ©Anonymous
1487 Jan 1 - 1495

约钦格莱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1487 年,Yotchiangrai 在他的祖父 Tilokkarat 国王去世后成为国王。他是受人尊敬的 Tilokkarat 国王的孙子,在经历了充满挑战的童年后登上了王位。他的父亲因涉嫌不忠而被处决。[8]在他的八年统治期间, [9] Yotchiangrai 建造了 Wat Chedi Chet Yot 寺庙来纪念他的祖父。[9]然而,他的国王生涯并不顺利,因为他面临着与邻国尤其是大城府的冲突。到了1495年,或者是出于自己的选择,或者是迫于他人的压力,他下台了,让位给了他13岁的儿子。[10]他的统治以及他的祖父和儿子的统治被认为是兰纳王国的“黄金时代”。[11]这个时代的特点是艺术和学习的激增。清迈成为佛教艺术中心,在外巴波 (Wai Pa Po)、兰彭寺 (Wat Rampoeng) 和普宏寺 (Wat Phuak Hong) 等地制作独特的佛像和设计。[12]除了石像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青铜佛像的制作。[13]这种青铜专业知识还应用于制作石碑,突出皇家捐赠和重要公告。[14]
兰纳王国的衰落
Decline of Lanna Kingdom ©Anonymous
1507 Jan 1 - 1558

兰纳王国的衰落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提洛克卡拉统治后,兰纳王国面临内部王子纠纷,削弱了其抵御邻国崛起的能力。掸族曾受提洛卡拉建立的兰纳控制,后来获得独立。蒂洛克卡拉的曾孙、兰纳最后一位强大的统治者之一帕耶考 (Paya Kaew) 于 1507 年试图入侵大城府,但被击退。1513年,大城府的拉玛蒂博迪二世洗劫了南邦府,1523年,兰纳因权力斗争而失去了在景东邦的影响力。Kaew 的儿子 Ketklao 国王在位期间面临动荡。1538 年,他被儿子托西甘 (Thau Sai Kam) 推翻,1543 年复辟,但他因精神问题而于 1545 年被处决。他的女儿 Chiraprapha 继承了他的王位。然而,随着兰纳因内乱而衰弱,大城府和缅甸人都看到了征服的机会。奇拉普拉法在多次入侵后最终被迫将兰纳纳入大城府的附属国。1546年,齐拉普拉法退位, 澜沧王子猜耶瑟塔继位,标志着兰纳进入了老挝国王统治时期。将备受尊崇的玉佛从清迈移至琅勃拉邦后,猜耶色塔返回澜沧。兰纳王位随后落到了与曼格莱有关的掸族领袖梅库提 (Mekuti) 手中。他的统治引起了争议,因为许多人认为他无视兰纳的重要传统。王国衰落的特点是内部争端和外部压力,导致其在该地区的权力和影响力下降。
1538 - 1775
缅甸统治ornament
缅甸统治
缅甸对兰纳的统治 ©Anonymous
1558 Apr 2

缅甸统治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巴音囊国王领导的缅甸人征服了清迈,开始了缅甸对兰纳长达200年的统治。掸邦之间爆发了冲突,巴音囊的扩张野心导致从北部入侵兰纳。1558年,兰纳统治者梅库提于1558年4月2日向缅甸投降[。 17]战争(1563-64)期间,梅库提在塞塔提拉的鼓励下起义。然而,他于1564年被缅甸军队俘虏,并被带到当时的缅甸首都勃固。梅库提死后,Bayinnaung 任命兰纳皇室成员 Wisutthithewi 为兰纳王后。后来,1579年,Bayinnaung的儿子之一Nawrahta Minsaw [18]成为兰纳总督。虽然兰纳享有一定的自治权,但缅甸人严格控制劳动力和税收。巴音囊时代之后,他的帝国瓦解了。暹罗成功叛乱(1584-93 年),导致勃固诸侯在 1596-1597 年解体。Nawrahta Minsaw 领导下的兰纳于 1596 年宣布独立,并于 1602 年短暂成为暹罗国王纳黎宣 (Naresuan) 的朝贡国。然而,1605 年纳黎宣 (Naresuan) 去世后,暹罗的权威逐渐衰落,到 1614 年,暹罗名义上控制了兰纳。当缅甸人回来时,兰娜向兰桑寻求帮助,而不是暹罗。[19] 1614 年之后的一个多世纪里,缅甸血统的诸侯国王统治着兰纳,尽管暹罗在 1662 年至 1664 年期间试图控制兰纳,但最终失败了。
兰纳叛乱
Lanna Rebellions ©Anonymous
1727 Jan 1 - 1763

兰纳叛乱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1720 年代,随着东吁王朝的衰落,兰纳地区的权力转移导致泰略王子翁康 (Ong Kham) 逃往清迈,并于 1727 年自立为国王。 同年,由于高税收,清迈被封为国王。反抗缅甸人,并在随后的几年里成功击退了他们的军队。这次叛乱导致兰纳分裂,提昌成为南邦的统治者,而清迈和平谷获得独立。[20]提昌在南邦的统治一直持续到 1759 年,随后发生了各种权力斗争,包括他的后代和缅甸的干预。1764 年,缅甸人控制了南邦府,缅甸清迈总督阿巴亚·卡玛尼 (Abaya Kamani) 去世后,塔多·敏丁 (Thado Mindin) 接任。他致力于将兰纳融入缅甸文化,削弱当地兰纳贵族的权力,并利用柴考等政治人质来确保对该地区的忠诚和控制。到了18世纪中叶,清迈再次成为新兴缅甸王朝的朝贡国,并于1761年面临另一次叛乱。这一时期缅甸人还利用兰纳地区作为进一步入侵老挝领土和暹罗的战略要点。尽管兰纳在 18 世纪初曾尝试独立,但兰纳(尤其是清迈)却屡屡面临缅甸的入侵。1763年,经过长期围困,清迈落入缅甸手中,标志着缅甸在该地区统治的又一个时代。
1775
暹罗宗主权ornament
1775 Jan 15

暹罗征服兰纳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1770年代初期,在对暹罗中国取得军事胜利后, 缅甸人变得过于自信,地方治理变得傲慢和高压。这种行为,尤其是清迈缅甸总督塔多·敏丁的行为,引起了广泛的不满。结果,兰纳爆发了叛乱,在暹罗人的帮助下,南邦当地酋长卡维拉于1775年1月15日成功推翻了缅甸的统治,结束了缅甸在该地区长达200年的统治。这场胜利之后,卡维拉被任命为南邦王子,帕亚查班成为清迈王子,两人都在暹罗统治下服役。1777年1月,新加冕的缅甸国王辛古敏决心夺回兰纳领土,派出15000人的军队攻占清迈。面对这股力量,Phaya Chaban手下的兵力有限,选择撤离清迈,向南迁移到达克。缅甸人随后向南邦挺进,导致其领导人卡维拉也撤退。然而,随着缅甸军队的撤退,卡维拉设法重新控制了南邦府,而帕亚查班则面临困难。冲突后的清迈已成为一片废墟。这座城市被遗弃了,兰纳编年史描绘了一幅自然收复其领地的生动图画:“丛林树木和野生动物占领了这座城市”。多年无情的战争给兰纳人口造成了沉重打击,居民要么死亡,要么逃往更安全的地区,人口大幅减少。然而,南邦成为对抗缅甸的主要防御。直到二十年后的 1797 年,南邦的卡维拉才承担起振兴清迈的任务,将其恢复为兰纳的中心地带和抵御缅甸潜在入侵的堡垒。
重建兰纳
卡维拉原为南邦府统治者,1797年成为清迈统治者,1802年作为附庸统治者被任命为清迈国王。卡维拉在兰纳从缅甸转移到暹罗以及防御缅甸入侵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97 Jan 1 - 1816

重建兰纳

Kengtung, Myanmar (Burma)
1797年清迈重建后,卡维拉与其他兰纳领导人一起采取“把菜装篮子,把人放进城镇”的策略[21] ,引发冲突,加剧人力短缺。为了重建,卡维拉等领导人发起了政策,强制将周边地区的人们重新安置到兰纳。到 1804 年,缅甸影响力的消除使兰纳领导人得以扩张,他们的活动目标是景东和蒋雄西双版纳等地区。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征服领土,也是为了让被毁坏的土地重新恢复人口。这导致了大规模的重新安置,大量人口,如来自景东的大昆人,被迁移到清迈和南奔等地区。1816 年卡维拉去世后,兰纳的北方战役基本结束。据信,在此期间有 50,000 至 70,000 人被重新安置, [21] ,这些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相似性,被认为是“兰纳文化区”的一部分。
清迈王国
Inthawichayanon(1873-1896 年在位),半独立清迈的最后一位国王。因他农山 (Doi Inthanon) 以他的名字命名。 ©Chiang Mai Art and Culture Centre
1802 Jan 1 - 1899

清迈王国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拉塔纳宁萨王国,也称为清迈王国,在 18 世纪和 19 世纪是暹罗拉达那哥欣王国的附属国家。后来由于 1899 年朱拉隆功的中央集权改革而被合并。这个王国继承了古老的兰纳王国,该王国被缅甸人统治了两个世纪,直到 1774 年由吞武里的郑信领导的暹罗军队占领了它。统治着这个领域,它是吞武里的朝贡国。
1815 Jan 1

附庸到曼谷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1815年卡维拉国王去世后,他的弟弟塔玛兰卡继任清迈统治者。然而,后来的统治者并没有被授予“国王”的头衔,而是从曼谷宫廷获得了披耶贵族头衔。兰纳的领导结构很独特:清迈、南邦和南奔各有一位切顿王朝的统治者,清迈统治者监督所有兰纳领主。他们效忠于曼谷却克里国王,继承权由曼谷控制。这些统治者在他们的地区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1822年,康凡继位塔马兰卡,标志着切顿王朝内部政治冲突的开始。他在位期间与家人发生冲突,包括他的表弟 Khammoon 和弟弟 Duangthip。1825 年康凡去世引发了更多的权力斗争,最终导致主要血统的局外人 Phutthawong 掌权。他的统治以和平与稳定为标志,但他也面临外部压力,特别是来自在邻国缅甸建立存在的英国人的压力。英国在 1826 年第一次英缅战争中获胜后,其影响力不断增强。到 1834 年,他们正在与清迈就边界问题进行谈判,这些协议是在未经曼谷同意的情况下达成的。这一时期还见证了清莱和帕夭等废弃城镇的复兴。1846 年 Phutthawong 去世后,Mahawong 掌权,他必须应对内部家族政治和英国对该地区日益加强的干预。
对不起
清迈国王卡维洛洛·苏里亚翁(Kawilorot Suriyawong,1856 年至 1870 年在位),其强大的专制统治受到曼谷的尊重,也没有被英国人吓倒。 ©Anonymous
1856 Jan 1 - 1870

对不起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19 世纪中叶,兰纳在 1856 年 Mongkut 国王任命的 Kawilorot Suriyawong 国王的统治下,经历了重大的政治和经济转变。这个王国以其广阔的柚木林而闻名, 英国的利益不断增长,特别是在 1852 年收购下缅甸之后。兰纳领主利用这一利益,将林地出租给英国和缅甸伐木者。然而,1855 年暹罗与英国签订的《鲍灵条约》赋予英国臣民在暹罗的合法权利,使木材贸易变得更加复杂。该条约与兰纳的相关性成为争论的焦点,卡维洛洛特国王主张兰纳的自治,并建议与英国签订单独的协议。在这些地缘政治动态中,卡维洛洛特还卷入了地区冲突。1865年,他派遣战象支持掸邦毛迈邦领导人科兰与蒙乃的小规模冲突。然而,这种团结的姿态被有关卡维洛洛特与缅甸国王建立外交关系的谣言所掩盖,导致他与曼谷的关系变得紧张。到了 1869 年,由于毛克迈拒绝服从清迈当局,卡维洛洛特派遣军队前往,紧张局势升级。作为报复,科兰对兰纳的多个城镇发动了袭击。局势在卡维洛洛特前往曼谷的旅程中达到顶峰,在此期间他遭到了可兰军队的报复。不幸的是,卡维洛洛特于 1870 年在返回清迈的途中去世,标志着王国这一时期的结束。
兰纳的暹罗融合
Inthawichayanon(1873-1896 年在位),半独立清迈的最后一位国王。因他农山 (Doi Inthanon) 以他的名字命名。 ©Chiang Mai Art and Culture Centre
1899 Jan 1

兰纳的暹罗融合

Thailand
19世纪中后期,印度英国政府密切关注英国臣民在兰纳的待遇,特别是萨尔温江附近模糊的边界影响了英国柚木生意。暹罗英国之间的《鲍灵条约》和随后的《清迈条约》试图解决这些问题,但最终导致暹罗对兰纳治理的干预。这种干涉虽然旨在加强暹罗的主权,但却使与兰纳的关系变得紧张,兰纳发现自己的传统权力受到了损害。到了19世纪末,作为暹罗中央集权努力的一部分,兰纳的传统行政结构逐渐被取代。达隆亲王引入的蒙通塞萨菲班制度将兰纳从一个朝贡国转变为暹罗的直接行政区。这一时期还见证了欧洲企业集团的崛起,争夺木材采伐权,导致暹罗建立了现代林业部,进一步削弱了兰纳的自治权。1900年,兰纳在蒙通帕亚普体系下正式并入暹罗,标志着兰纳独特政治身份的终结。接下来的几十年见证了一些对中央集权政策的抵抗,例如帕府的掸邦叛乱。清迈的最后一位统治者 Kaew Nawarat 王子主要担任礼仪人物。蒙顿制度最终在 1932 年暹罗革命后被解散。兰纳统治者的现代后裔在国王哇集拉武 (Vajiravudh) 1912 年姓氏法案后采用了“纳清迈”姓氏。

Footnotes



  1. Roy, Edward Van (2017-06-29). Siamese Melting Pot: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Making of Bangkok. 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 ISBN 978-981-4762-83-0.
  2. London, Bruce (2019-03-13). Metropolis and Nation In Thail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Uneven Development. Routledge. ISBN 978-0-429-72788-7.
  3. Peleggi, Maurizio (2016-01-11), "Thai Kingdom", The Encyclopedia of Empire, John Wiley & Sons, pp. 1–11.
  4. Strate, Shane (2016). The lost territories : Thailand's history of national humiliation.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69717. OCLC 986596797.
  5. Coedès, George (1968). Walter F. Vella (ed.).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trans.Susan Brown Cowing.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0368-1.
  6. Thailand National Committee for World Heritage, 2015.
  7. Patit Paban Mishra (2010). The History of Thailand, p. 42. Greenwood History of Modern Nations Series.
  8. Miksic, John Norman; Yian, Goh Geok (2016). Ancient Southeast Asia. London: Routledge. ISBN 978-1-31727-904-4, p. 456.
  9. Stratton, Carol; Scott, Miriam McNair (2004). Buddhist Sculpture of Northern Thailand. Chicago: Buppha Press. ISBN 978-1-93247-609-5, p. 210.
  10. Miksic & Yian 2016, p. 457.
  11. Lorrillard, Michel (2021). The inscriptions of the Lān Nā and Lān Xāng Kingdoms: Data for a new approach to cross-border history. Globalized Thailand? Connectivity, Conflict and Conundrums of Thai Studies. Chiang Mai: Silkworm Books/University Chiang Mai. pp. 21–42, p. 971.
  12. Stratton & Scott 2004, p. 29.
  13. Lorrillard 2021, p. 973.
  14. Lorrillard 2021, p. 976.
  15. Grabowsky, Volker (2010), "The Northern Tai Polity of Lan Na", in Wade, Geoff; Sun, Laichen (eds.), Southeast Asia in the Fifteenth Century: The China Factor,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pp. 197–245, ISBN 978-988-8028-48-1, p. 200-210.
  16. Grabowsky (2010), p. 210.
  17. Wyatt, David K. (2003). Thailand: A Short History (2nd ed.). ISBN 978-0-300-08475-7, p. 80.
  18. Roy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Burma (2003) [1829]. Hmannan Yazawin (in Burmese). Yang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Myanmar, Vol. 3, p. 48.
  19. Hmannan, Vol. 3, pp. 175–181.
  20. Hmannan, Vol. 3, p. 363.
  21. Grabowsky, Volker (1999). Forced Resettlement Campaigns in Northern Thailand during the Early Bangkok Period. Journal of Siamese Society.

References



  • Burutphakdee, Natnapang (October 2004). Khon Muang Neu Kap Phasa Muang [Attitudes of Northern Thai Youth towards Kammuang and the Lanna Script] (PDF) (M.A. Thesis). 4th National Symposium on Graduate Research, Chiang Mai, Thailand, August 10–11, 2004. Asst. Prof. Dr. Kirk R. Person, adviser. Chiang Mai: Payap Universit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015-05-05. Retrieved 2013-06-08.
  • Forbes, Andrew & Henley, David (1997). Khon Muang: People and Principalities of North Thailand. Chiang Mai: Teak House. ISBN 1-876437-03-0.
  • Forbes, Andrew & Henley, David (2012a). Ancient Chiang Mai. Vol. 1. Chiang Mai: Cognoscenti Books. ASIN B006HRMYD6.
  • Forbes, Andrew & Henley, David (2012b). Ancient Chiang Mai. Vol. 3. Chiang Mai: Cognoscenti Books. ASIN B006IN1RNW.
  • Forbes, Andrew & Henley, David (2012c). Ancient Chiang Mai. Vol. 4. Chiang Mai: Cognoscenti Books. ASIN B006J541LE.
  • Freeman, Michael; Stadtner, Donald & Jacques, Claude. Lan Na, Thailand's Northern Kingdom. ISBN 974-8225-27-5.
  • Cœdès, George (1968).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0368-1.
  • Harbottle-Johnson, Garry (2002). Wieng Kum Kam, Atlantis of Lan Na. ISBN 974-85439-8-6.
  • Penth, Hans & Forbes, Andrew, eds. (2004). A Brief History of Lan Na. Chiang Mai: Chiang Mai City Arts and Cultural Centre. ISBN 974-7551-32-2.
  • Ratchasomphan, Sænluang & Wyatt, David K. (1994). David K. Wyatt (ed.). The Nan Chronicle (illustrated ed.).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SEAP Publications. ISBN 978-0-87727-715-6.
  • Roy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Burma (2003) [1829]. Hmannan Yazawin (in Burmese). Vol. 1–3. Yang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Myanmar.
  • Wyatt, David K. & Wichienkeeo, Aroonrut (1998). The Chiang Mai Chronicle (2nd ed.). Silkworm Books. ISBN 974-7100-62-2.
  • Wyatt, David K. (2003). Thailand: A Short History (2nd ed.). ISBN 978-0-300-08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