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1299 - 2023

新加坡历史



新加坡作为重要贸易定居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4 世纪,尽管其现代建国可追溯到 19 世纪初。新加坡王国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帕里米苏拉在建立马六甲之前被驱逐。该岛随后受到马六甲苏丹国和柔佛苏丹国的影响。新加坡的关键时刻出现在 1819 年,当时英国政治家斯坦福·莱佛士 (Stamford Raffles) 与柔佛州谈判签订了一项条约,从而于 1867 年建立了新加坡皇家殖民地。新加坡的战略位置、天然良港和自由港地位促进了其崛起。[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帝国于1942年至1945年占领新加坡。战后,新加坡回归英国统治,逐渐获得更多自治。最终新加坡于 1963 年加入马来亚联邦,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然而,由于种族紧张局势和政治分歧等一系列问题,新加坡被驱逐出马来西亚,并于 1965 年 8 月 9 日作为共和国获得独立。到20世纪末,新加坡已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其自由市场经济在强劲的国际贸易的支撑下,使其人均GDP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七。[2]此外,新加坡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中排名第九,突显其显着的发展和繁荣。[3]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1299 - 1819
帝国与王国ornament
新加坡王国
“新加坡”这个名字源自梵文,意思是“狮子城”,灵感源自斯里·特里·布纳在淡马锡岛上发现一种奇怪的狮子般的动物的传说,随后将其更名为新加坡。 ©HistoryMaps
1299 Jan 1 00:01 - 1398

新加坡王国

Singapore
新加坡王国是印度化的马来印度教佛教王国,据信于 1299 年左右在新加坡主岛乌戎岛(当时称为淡马锡)建立,一直持续到 1396 年至 1398 年之间[。 4]由桑尼拉乌塔玛 (Sang Nila Utama) 建立由于其父亲桑萨普尔巴被视为许多马来君主的半神祖先,该王国的存在,尤其是其早年,在历史学家中存在争议。虽然许多人认为只有其最后一位统治者帕拉米斯瓦拉(或斯里·依斯干达沙)得到历史证实, [5]福康宁山和新加坡河的考古发现证实了 14 世纪存在繁荣的定居点和贸易港口。[6]在 13 世纪和 14 世纪,新加坡从一个不起眼的贸易站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国际贸易中心,连接着马来群岛、印度元朝。然而,其战略位置使其成为攻击目标,北部的大城府和南部的满者伯夷都声称拥有主权。该王国面临多次入侵,最终被马来人记录的满者伯夷人或葡萄牙人的暹罗人洗劫。[7]这次垮台之后,最后一位君主帕里米苏拉 (Parameswara) 迁往马来半岛西海岸,于 1400 年建立马六甲苏丹国
新加坡的陷落
©Aibodi
1398 Jan 1

新加坡的陷落

Singapore
新加坡的陷落始于个人恩怨。国王伊斯干达尔沙指控他的一名妃子通奸,并当众羞辱地剥光了她的衣服。为了报仇,她的父亲桑·拉朱纳·塔帕(Sang Rajuna Tapa)是依斯干达沙宫廷的一名官员,他秘密通知满者伯夷国王,如果新加坡受到入侵,他将效忠。作为回应,满者伯夷于 1398 年派遣了一支庞大的舰队,围攻新加坡。虽然堡垒最初抵御住了攻击,但内部的欺骗削弱了它的防御。桑·拉朱纳·塔帕谎称食品店空空如也,导致守军挨饿。当要塞的大门最终打开时,满者伯夷军队猛攻进来,导致了一场毁灭性的大屠杀,其规模如此之大,据说岛上的红色土壤就是由流血造成的。[8]葡萄牙的记录对新加坡最后一位统治者的叙述截然不同。虽然《马来年鉴》承认最后一位统治者是后来建立马六甲的依斯干达沙,但葡萄牙资料来源称他为帕拉米斯瓦拉(Parameswara),明朝年鉴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人们普遍认为依斯干达沙和帕拉米苏拉是同一个人。[9]然而,由于一些葡萄牙明朝文献表明依斯干达沙实际上是帕拉米苏拉的儿子,后来成为马六甲的第二位统治者,因此出现了差异。根据葡萄牙的记载,帕拉米苏拉的背景故事将他描绘成一位巨港王子,在 1360 年之后与爪哇人争夺巨港的控制权。被爪哇人驱逐后,帕拉米苏拉前往新加坡避难,并受到新加坡统治者桑阿吉桑格辛加 (Sang Aji Sangesinga) 的迎接。然而,帕拉米苏拉的野心导致他在八天后刺杀桑阿吉,随后在塞拉特人或原住民的协助下统治新加坡五年。[10]然而,他的统治是短暂的,因为他被驱逐,可能是由于他之前刺杀了桑阿吉,而桑阿吉的妻子可能与北大年王国有联系。[11]
1819 - 1942
英国殖民时代和建国ornament
Play button
1819 Jan 29

现代新加坡的建立

Singapore
新加坡岛原名淡马锡,是 14 世纪著名的港口和定居点。到该世纪末,其统治者帕里米苏拉因袭击而被迫搬迁,导致马六甲苏丹国的建立。虽然现代福康宁的定居点已荒废,但一个规模不大的贸易社区仍然存在。16世纪至19世纪期间,欧洲殖民列强,从葡萄牙人开始,随后是荷兰人,开始统治马来群岛。到了 19 世纪初, 英国人试图挑战荷兰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托马斯·斯坦福·莱佛士爵士认识到中国英属印度之间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贸易路线的战略重要性,设想在该地区建立一个英国港口。许多潜在地点要么处于荷兰控制之下,要么面临后勤挑战。新加坡因其靠近马六甲海峡的黄金地段、优良的港口以及没有荷兰占领而成为首选。莱佛士于 1819 年 1 月 29 日抵达新加坡,发现了一个由效忠柔佛苏丹的天猛公阿都拉曼领导的马来人定居点。由于柔佛州政治局势复杂,在位苏丹受到荷兰人和布吉斯人的影响,莱佛士与当时流亡的合法继承人东姑侯赛因或东姑隆进行了谈判。这一战略举措确保了英国在该地区的立足,标志着现代新加坡的基础。
早期成长
新加坡日出时的华利山。 ©Percy Carpenter
1819 Feb 1 - 1826

早期成长

Singapore
尽管最初面临挑战,新加坡很快发展成为一个繁荣的港口。其自由港地位的宣布吸引了布吉斯人、土生华人和阿拉伯人等热衷于避开荷兰贸易限制的商人。1819 年,该定居点的初始贸易额仅为 40 万美元(西班牙元),人口约为 1000 人,后来经历了指数级增长。到1825年,新加坡人口已超过一万,贸易额达到惊人的2200万美元,超过了已建立的港口槟城的850万美元贸易额。[12]史丹福·莱佛士爵士于 1822 年返回新加坡,并对威廉·法夸尔少校的行政选择表示不满。莱佛士不赞成法夸尔的创收方法,其中包括发放赌博和鸦片销售许可证,并对正在进行的奴隶贸易感到特别沮丧。[13]因此,法夸尔被解雇并由约翰·克劳福德取代。莱佛士掌握行政权力后,开始制定一套全面的新治理政策。[14]莱佛士推行的改革旨在创建一个道德正直、组织有序的社会。他废除了奴隶制,关闭了赌博中心,实施了武器禁令,并对他认为是恶习的活动征税, [14]包括过度饮酒和鸦片消费。他优先考虑定居点的结构,精心制定了新加坡莱佛士计划[12] ,将新加坡划分为功能区和民族区。如今,这种富有远见的城市规划在新加坡独特的民族社区和各个地区仍然很明显。
1824 Mar 17

1824 年英荷条约

London, UK
1824 年英荷条约的制定是为了解决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荷兰殖民地的占领以及香料群岛长期存在的贸易权所产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1819 年,史丹福·莱佛士爵士 (Sir Stamford Raffles) 建立新加坡,加剧了紧张局势,因为荷兰人质疑其合法性,声称与莱佛士达成协议的柔佛苏丹国受到荷兰的影响。由于荷兰在英属印度和以前荷兰控制的领土上的贸易权的不确定性,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最初的谈判于 1820 年开始,重点讨论没有争议的话题。然而,随着新加坡的战略和商业重要性对英国人来说越来越明显,讨论在 1823 年重新兴起,强调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的明确划分。当条约谈判恢复时,荷兰人认识到新加坡的发展势不可挡。他们提议进行领土交换,放弃对马六甲海峡及其印度殖民地的主权要求,以换取英国割让海峡以南的领土,其中包括明古连。1824 年签署的最终条约划定了两个主要领土:英国控制下的马来亚和荷兰统治下的荷属东印度群岛。这一划分后来演变成今天的边界,马来亚的继承国是马来西亚和新加坡,荷属东印度群岛成为印度尼西亚。《英荷条约》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领土划分。它在塑造区域语言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导致马来语和印度尼西亚语变体的演变。随着英国东印度公司影响力的下降和独立商人的出现,该条约还标志着殖民权力动态的转变。新加坡作为自由港的崛起,体现了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是该条约生效的直接结果。
1826 Jan 1 - 1867

新加坡成为海峡殖民地

Singapore
1830 年,海峡殖民地成为英属印度管辖下的孟加拉管辖区的一个分区,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 1867 年[。 15]同年,它转变为一个独特的直辖殖民地,由伦敦殖民部直接管理。新加坡作为海峡殖民地的一部分,作为重要的贸易中心而蓬勃发展,城市和人口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它一直是首都和政府中心,1942 年 2 月日本军队入侵, 英国的统治中止。
直辖殖民地
新加坡海峡殖民地总督、首席大法官、理事会成员和公司,约 1860 年至 1900 年。 ©The National Archives UK
1867 Jan 1 - 1942

直辖殖民地

Singapore
新加坡的快速增长凸显了英属印度统治下海峡殖民地治理的低效,其特点是官僚主义和对当地问题缺乏敏感性。因此,新加坡商人主张该地区成为英国的直接殖民地。作为回应, 英国政府于 1867 年 4 月 1 日将海峡殖民地指定为皇家殖民地,使其能够直接接受殖民部的指令。在这一新地位下,海峡殖民地由新加坡总督监督,并得到行政和立法委员会的协助。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委员会开始包括更多的地方代表,尽管他们不是选举产生的。
中国保护国
不同种族的男人——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聚集在新加坡的一个街角(1900 年)。 ©G.R. Lambert & Company.
1877 Jan 1

中国保护国

Singapore
1877年,英国殖民政府设立了由皮克林领导的华人保护国,以解决海峡殖民地,特别是新加坡、槟城和马六甲华人社区面临的紧迫问题。一个重大问题是苦力贸易中猖獗的虐待行为,中国劳工面临严重剥削,以及保护中国妇女免遭强迫卖淫。保护国旨在通过要求苦力代理人注册来规范苦力贸易,从而改善劳动条件并减少工人通过剥削经纪人和秘密社团的需要。都护府的设立,给华人移民的生活带来了切实的改善。在保护国的干预下,随着劳动条件的改善,自 1880 年代起,中国移民人数显着增加。该机构在重塑劳动力市场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确保雇主可以直接雇用中国工人,而不受以前主导劳动力贸易的秘密社团或经纪人的干扰。此外,护国府还积极致力于改善华人社区的整体生活条件。它经常检查家庭佣人的状况,拯救那些处于不人道境地的人,并在新加坡女童之家提供庇护。保护国还旨在通过要求所有中国社会组织(包括秘密且经常犯罪的“公司”)向政府登记来削弱秘密社团的影响。通过这样做,他们为华人社区寻求援助提供了另一种途径,削弱了秘密社团对民众的控制。
Tongmenghui
“万庆园”,新加坡同盟会总部(1906 - 1909)。今天,它是新加坡的孙中山南洋纪念馆。 ©Anonymous
1906 Jan 1

Tongmenghui

Singapore
1906年,孙中山领导的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团体同盟会在新加坡建立了东南亚总部。该组织在辛亥革命等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导致了中华民国的成立。新加坡的移民华人社区在经济上支持这些革命团体,这些团体后来成为国民党。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原名孙中山别墅)纪念了这一运动的历史意义。值得注意的是,后来成为中华民国国旗的国民党旗帜,就是由张永福夫妇在这座别墅中制作的。
1915 年新加坡兵变
新加坡欧南路公开处决被定罪的土兵叛变者,c.1915 年 3 月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5 Jan 1

1915 年新加坡兵变

Keppel Harbour, Singapore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加坡相对没有受到全球冲突的影响,最著名的当地事件是 1915 年驻扎在该市的印度穆斯林土兵叛变。这些土兵在听到被派去对抗奥斯曼帝国的谣言后,反抗了他们的英国军官。这次叛乱受到奥斯曼苏丹穆罕默德五世·雷沙德宣布对盟军发动圣战以及他随后敦促全世界穆斯林支持哈里发的追杀令的影响。苏丹被认为是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对全球穆斯林社区,尤其是英国统治下的穆斯林社区具有重大影响力。在新加坡,印度穆斯林商人卡西姆·曼苏尔 (Kasim Mansur) 和当地伊玛目努尔·阿拉姆·沙 (Nur Alam Shah) 进一步动摇了土兵的忠诚度。他们鼓励土兵遵守苏丹的追杀令并反抗英国上级,从而策划并执行了叛变。
东方直布罗陀
1940 年 8 月,位于新加坡墓地的皇家海军玛丽皇后号运兵船。 ©Anonymous
1939 Jan 1

东方直布罗陀

Singapore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的影响力开始减弱, 美国日本等强国在太平洋地区崛起。为了应对潜在的威胁,尤其是来自日本的威胁,英国投入巨资在新加坡建造了一座大型海军基地,并于 1939 年耗资 5 亿美元竣工。这个最先进的基地经常被温斯顿·丘吉尔称为“东方的直布罗陀”,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干船坞等先进设施。然而,尽管其防御能力令人印象深刻,但它缺乏活跃的舰队。英国的战略是在必要时将本土舰队从欧洲部署到新加坡,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本土舰队忙于保卫英国,新加坡基地变得脆弱。
1942 - 1959
日本占领和战后时期ornament
日本占领新加坡
新加坡,挂着日本国旗的进口商店前的街景。 ©Anonymous
1942 Jan 1 00:01 - 1945 Sep 12

日本占领新加坡

Singapore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加坡被日本帝国占领,标志着日本、 英国和新加坡历史的关键时刻。1942 年 2 月 15 日英国投降后,这座城市更名为“昭南岛”,意思是“南岛之光”。日本宪兵宪兵队接管了政权,并引入了“肃清”制度,旨在消除那些被他们视为威胁的人,特别是华人。这导致了肃清大屠杀,估计有 25,000 至 55,000 名华人被处决。宪兵队还建立了庞大的线人网络来挑出反日分子,并实行严格的制度,要求平民必须公开尊重日本士兵和官员。日本统治下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艰辛。为了对抗西方的影响,日本人引入了他们的教育体系,迫使当地人学习日本语言和文化。资源变得稀缺,导致恶性通货膨胀,使食品和药品等基本必需品难以获得。日本人引入“香蕉钱”作为主要货币,但由于印刷猖獗,其价值暴跌,导致黑市蓬勃发展。随着大米成为奢侈品,当地人开始以红薯、木薯和山药作为主食,从而创造出创新菜肴来打破单调。鼓励居民自己种植食物,类似于欧洲的“胜利花园”。经过多年的占领后,新加坡于 1945 年 9 月 12 日正式回归英国殖民统治。英国恢复行政管理,但占领对新加坡人的心灵留下了持久的影响。人们对英国治理的信心严重动摇,许多人认为英国不再有能力有效管理和保卫殖民地。这种情绪为民族主义热情高涨和最终推动独立埋下了种子。
Play button
1942 Feb 8 - Feb 15

新加坡之战

Singapore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在新加坡建立了海军基地,这是其该地区防御规划的一个关键要素。然而,不断变化的地缘政治形势和有限的资源影响了其实际效果。当日本觊觎东南亚领土的资源时,紧张局势加剧。1940 年,英国轮船 Automedon 被俘,暴露了新加坡在日本面前的脆弱性。这一情报,加上英国陆军密码的破译,证实了日本计划瞄准新加坡。日本激进的扩张主义政策是由石油供应减少和主宰东南亚的野心推动的。1941年下半年,日本制定了一系列同时攻击英国、 荷兰美国的战略。这包括入侵马来亚、瞄准新加坡,以及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日本更广泛的战略是巩固其占领的领土,建立防御边界以抵御盟军的反击。1941 年 12 月 8 日,日本第 25 军发起入侵马来亚,配合珍珠港袭击。他们进展迅速, 泰国投降并允许日本军队通过。随着对马来亚的入侵,英国在该地区的国防皇冠上的明珠新加坡受到了直接威胁。尽管其防御力强大且盟军规模更大,但战略错误和低估,包括英国忽视了穿过马来亚丛林进行陆基入侵的可能性,导致日本迅速推进。山下智之将军的部队迅速穿过马来亚,让英国领导的盟军措手不及。尽管新加坡在阿瑟·珀西瓦尔中将的领导下拥有更强大的防御力量,但一系列战术错误、通讯故障和补给减少削弱了该岛的防御能力。连接新加坡与大陆的堤道被毁,局势进一步恶化。到 2 月 15 日,盟军已被困在新加坡的一小部分地区,水等基本设施濒临耗尽。山下急于避免城市战争,敦促无条件投降。珀西瓦尔于 2 月 15 日投降,这是英国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投降之一。大约 80,000 名盟军成为战俘,面临严重的忽视和强迫劳动。英国投降后的几天里,日本人发起了肃清清洗,导致数千平民被屠杀。日本占领新加坡直至战争结束。新加坡的陷落,加上 1942 年的其他失败,严重削弱了英国的威望,最终加速了战后英国在东南亚殖民统治的结束。
战后的新加坡
新加坡华人社区举着中华民国国旗(写着祖国万岁)庆祝胜利,也反映了当时华人的身份问题。 ©Anonymous
1945 Jan 1 - 1955

战后的新加坡

Singapore
1945 年日本投降后,新加坡经历了一段以暴力、抢劫和报复性杀戮为特征的短暂混乱时期。由路易·蒙巴顿勋爵领导的英国人很快返回并控制了新加坡,但新加坡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电力、供水和港口设施等重要服务设施都成了废墟。该岛面临着粮食短缺、疾病和猖獗的犯罪问题。得益于全球对锡和橡胶的需求,经济于 1947 年左右开始复苏。然而,英国在战争期间未能保卫新加坡,严重削弱了英国在新加坡民众中的信誉,引发了反殖民和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战后几年,当地人民的政治意识高涨,反殖民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日益高涨,以马来语“Merdeka”为标志,意为“独立”。1946年,海峡殖民地解散,新加坡成为一个独立的直辖殖民地,拥有自己的民政管理机构。1948年举行第一次地方选举,但立法会25个席位中仅选出6个,投票权也受到限制。新加坡进步党(SPP)成为一股重要力量,但同年爆发的共产主义武装叛乱马来亚紧急状态导致英国采取了严厉的安全措施,阻碍了自治进程。到1951年,进行第二次立法会选举,民选议席增至9个。社会党继续保持影响力,但在 1955 年立法议会选举中被工阵所掩盖。工阵组成联合政府,新成立的政党人民行动党也获得了一些席位。1953年, 马来亚紧急状态最严重的阶段过去后,乔治·伦德尔爵士领导的英国委员会为新加坡提出了有限自治模式。这种模式将引入一个新的立法议会,其多数席位由公众选举产生。然而,英国将保留对国内安全和外交事务等关键领域的控制权,并有权否决立法。在这些政治变革中,1953年至1954年的法贾尔审判是一个重大事件。与大学社会主义俱乐部有联系的法贾尔编辑委员会成员因发表涉嫌煽动性文章而被捕。此次审判引起了广泛关注,成员们得到了包括未来总理李光耀在内的著名律师的辩护。这些成员最终被无罪释放,标志着该地区迈向非殖民化的重要一步。
Lee Kuan Yew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先生在市长招待会上。 ©A.K. Bristow
1956 Jan 1

Lee Kuan Yew

Singapore
大卫·马歇尔成为新加坡首任首席部长,领导的政府不稳定,面临社会动荡,福利巴士骚乱等事件就是例证。1956年,他在伦敦领导了全面自治谈判,但由于英国安全问题谈判失败,导致他辞职。他的继任者林有福对共产主义和左派团体采取强硬立场,为英国在 1958 年给予新加坡全面内部自治铺平了道路。1959年的选举中,李光耀领导的人民行动党获胜,李光耀成为新加坡首任总理。由于该党的亲共派,他的政府最初面临怀疑,导致企业迁往吉隆坡。然而,在李光耀的领导下,新加坡实现了经济增长、教育改革和积极的公共住房计划。政府还采取措施遏制劳工骚乱并推广英语。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人民行动党领导人仍然相信新加坡的未来取决于与马来亚的合并。这一想法充满了挑战,尤其是人民行动党内部亲共人士的反对以及马来亚统一马来民族组织对种族权力平衡的担忧。然而,新加坡共产党接管的前景改变了人们对合并的看法。1961年,马来亚总理东姑阿都拉曼提议成立马来西亚联邦,其中包括马来亚、新加坡、文莱、北婆罗洲和砂拉越。随后 1962 年新加坡举行的全民公投显示了对在特定自治条款下合并的强烈支持。
1959 - 1965
与马来西亚合并并独立ornament
新加坡 马来西亚
1963 年,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合并后,第一个马来西亚国庆日。 ©Anonymous
1963 Sep 16 - 1965 Aug 9

新加坡 马来西亚

Malaysia
新加坡自 1819 年由史丹福·莱佛士爵士建立以来,曾受到英国统治 144 年,并于 1963 年成为马来西亚的一部分。这个联盟是在马来亚联邦与包括新加坡在内的前英国殖民地合并后形成的,标志着新加坡的统治结束。英国对该岛国的殖民统治。然而,由于新加坡华人人口众多,新加坡的加入引起了争议,这威胁到了马来西亚的种族平衡。大卫·马歇尔等新加坡政治家此前曾寻求合并,但由于担心维持马来人的政治主导地位而未能实现。合并的想法受到关注,主要是因为担心独立的新加坡可能会受到敌对影响,以及邻国印度尼西亚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倾向。尽管最初抱有希望,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分歧开始浮出水面。以马来民族统一机构(UMNO)为首的马来西亚政府和新加坡人民行动党(PAP)在种族政策上存在相互冲突的观点。巫统强调马来人和原住民的特权,而人民行动党则主张平等对待所有种族。经济争端也随之出现,特别是在新加坡对联邦政府的财政贡献和建立共同市场方面。工会内部的种族紧张局势升级,最终导致 1964 年种族骚乱。新加坡华人对马来西亚政府有利于马来人的平权行动政策感到不满。马来西亚政府指责人民行动党虐待马来人的挑衅进一步加剧了这种不满。1964年7月和9月爆发重大骚乱,扰乱日常生活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对外, 印尼总统苏加诺强烈反对马来西亚联邦的成立。他发起了针对马来西亚的“Konfrontasi”或对抗状态,涉及军事行动和颠覆活动。其中包括 1965 年印度尼西亚突击队对新加坡麦克唐纳大厦的袭击,导致三人死亡。内部不和和外部威胁的结合使新加坡在马来西亚的地位站不住脚。这一系列的事件和挑战最终导致新加坡于1965年退出马来西亚,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Play button
1964 Jul 21 - Sep 3

1964 年新加坡种族骚乱

Singapore
1964年,新加坡在庆祝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生日的圣祭游行期间爆发了种族骚乱。这次游行有 25,000 名马来穆斯林参加,马来人和华人之间发生了对抗,并演变成广泛的骚乱。虽然最初被认为是自发的,但官方的说法表明,巫统和马来语报纸《马来前锋报》在煽动紧张局势方面发挥了作用。该报描述了为了城市重建而驱逐马来人的情况,而忽略了华人居民也被驱逐,这加剧了这种情况。李光耀领导的与马来组织的会议旨在解决他们的担忧,但这进一步加剧了紧张局势。传单散布华人试图伤害马来人的谣言,进一步激化局势并最终导致 1964 年 7 月 21 日的骚乱。七月骚乱的后果揭示了对其起源的相互矛盾的观点。虽然马来西亚政府指责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煽动马来人的不满情绪,但人民行动党领导层却认为巫统是故意煽动马来人的反人民行动党情绪。骚乱使巫统和人民行动党之间的关系严重紧张,马来西亚总理东姑阿都拉曼多次批评人民行动党的非族群政治,并指责他们干涉巫统的事务。这些意识形态冲突和种族骚乱在新加坡最终从马来西亚分离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导致新加坡于 1965 年 8 月 9 日宣布独立。1964年的种族骚乱对新加坡的民族意识和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官方叙述经常强调巫统和人民行动党之间的政治分歧,但许多新加坡人回忆起骚乱源于宗教和种族紧张局势。骚乱之后,新加坡获得独立后,强调多元文化主义和多元种族主义,将非歧视政策写入新加坡宪法。政府还吸取了 1964 年动荡事件的教训,推出了种族和谐日等教育计划和纪念活动,教育年轻一代种族和宗教和谐的重要性。
1965
现代新加坡ornament
Play button
1965 Aug 9

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

Singapore
1965年,面对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并为了防止进一步的冲突,马来西亚总理东姑阿都拉曼提议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此建议随后于 1965 年 8 月 9 日获得马来西亚议会批准,一致投票支持新加坡独立。同一天,情绪激动的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宣布这个城邦国家新获得独立。与普遍认为新加坡被单方面驱逐的看法相反,最近的文件显示,新加坡人民行动党(PAP)和马来西亚联盟之间的讨论自 1964 年 7 月以来一直在进行。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高级领导人吴庆瑞精心策划分离的方式向公众展示了这是一个不可撤销的决定,旨在政治和经济上都受益。[16]分离后,新加坡进行了宪法修正案,将城邦转变为新加坡共和国。尤索夫·伊萨(Yusof Ishak),前任副王室代表,就任新加坡第一任总统。虽然马来亚元和英属婆罗洲元在短时间内继续作为法定货币,但在 1967 年最终引入新加坡元之前,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就共享货币进行了讨论。 [17]在马来西亚,之前举行的议会席位新加坡的土地重新分配给马来亚,这改变了沙巴州和砂拉越州的权力和影响力平衡。将新加坡从马来西亚分离的决定引起了强烈反应,特别是沙巴和砂拉越领导人的反应。这些领导人因在分离过程中没有得到咨询而表达了背叛和沮丧的感觉。沙巴州首席部长福阿德斯蒂芬斯在给李光耀的信中表达了深切的悲痛,而砂拉越联合人民党的王基辉等领导人则受到质疑这就是马来西亚在分离后存在的根本原因。尽管存在这些担忧,马来西亚副总理阿卜杜勒·拉扎克·侯赛因还是为这一决定辩护,并将此举的秘密性和紧迫性归因于正在进行的印尼-马来西亚对抗。[18]
新加坡共和国
新加坡在.20 世纪 60 年代。 ©Anonymous
1965 Aug 9 00:01

新加坡共和国

Singapore
突然实现独立后,新加坡在地区和全球紧张局势中迫切寻求国际认可。由于来自印度尼西亚军方和马来西亚境内派系的威胁,这个新成立的国家面临着不稳定的外交局面。在马来西亚、 中华民国印度的协助下,新加坡于 1965 年 9 月成为联合国会员国,并于 10 月成为英联邦成员国。新成立的外交部长拉惹勒南在维护新加坡主权和在全球建立外交关系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新加坡注重全球合作和认可,于 1967 年共同创立了东南亚国家联盟 (ASEAN)。该国于 1970 年加入不结盟运动,随后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一步扩大了其国际影响力。1971年新加坡、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西兰和英国签署的五国防御安排(FPDA)进一步巩固了其国际地位。尽管新加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新加坡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生存能力仍受到质疑。该国面临着众多挑战,包括高失业率、住房和教育问题以及缺乏自然资源和土地。[19]由于这些紧迫的担忧,媒体经常质疑新加坡的长期生存前景。20 世纪 70 年代,恐怖主义威胁笼罩着新加坡。马来亚共产党和其他极端主义团体的分裂派别发动了暴力袭击,包括爆炸和暗杀。最重大的国际恐怖主义行为发生在1974年,当时外国恐怖分子劫持了Laju号渡船。经过紧张的谈判,包括内森在内的新加坡官员最终结束了危机,确保劫机者安全前往科威特,以换取人质获释。徘徊在 10% 至 12% 之间的失业率凸显了新加坡早期的经济挑战,带来了内乱的风险。马来西亚市场的丧失和自然资源的缺乏构成了重大障碍。大多数人口缺乏正规教育,而曾经是 19 世纪新加坡经济支柱的传统转口贸易也不足以维持其不断增长的人口。
Play button
1966 Jan 1

住房和发展局

Singapore
独立后,新加坡面临着众多住房挑战,其特点是庞大的棚户区,导致犯罪、骚乱和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这些住区通常由易燃材料建造,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1961 年的河水山寮屋火灾就是例证。此外,这些地区卫生条件差,导致传染病传播。建屋发展局最初在独立前成立,在林金山的领导下取得了重大进展。启动了雄心勃勃的建设项目,提供经济适用住房,有效安置棚户区居民,解决重大社会问题。短短两年内,就建造了 25,000 套公寓。到本世纪末,大多数人口居住在这些组屋公寓中,这一壮举得益于政府的决心、慷慨的预算拨款以及消除官僚主义和腐败的努力。1968 年推出的中央公积金 (CPF) 住房计划允许居民使用公积金储蓄购买 HDB 公寓,进一步促进了住房所有权。新加坡独立后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缺乏有凝聚力的国家认同。许多在国外出生的居民对自己的原籍国的认同程度高于对新加坡的认同程度。由于缺乏忠诚和潜在的种族紧张局势,有必要实施促进民族团结的政策。学校强调民族认同,升旗仪式等做法变得司空见惯。辛纳桑比·拉惹勒南 (Sinnathamby Rajaratnam) 于 1966 年起草的《新加坡国家誓言》强调了团结、超越种族、语言或宗教的重要性。[20]政府还着手对国家司法和法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颁布了严格的劳动立法,加强了对工人的保护,同时通过允许延长工作时间和尽量减少假期来提高生产力。劳工运动在全国工会代表大会的领导下得到了精简,并在政府的密切监督下运作。结果,到 20 世纪 60 年代末,劳工罢工大幅减少。[19]为了巩固国家的经济格局,新加坡将某些公司收归国有,特别是那些公共服务或基础设施不可或缺的公司,例如新加坡电力、公用事业局、新加坡电信和新加坡航空公司。这些国有化实体主要充当其他企业的促进者,通过电力基础设施扩建等举措吸引外国投资。随着时间的推移,政府开始将其中一些实体私有化,新加坡电信和新加坡航空转型为上市公司,尽管政府保留了大量股份。
港口、石油和进步:新加坡的经济改革
裕廊工业区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发,旨在实现经济工业化。 ©Calvin Teo
1966 Jan 1

港口、石油和进步:新加坡的经济改革

Singapore
新加坡独立后,战略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于 1961 年成立了经济发展委员会,由吴庆瑞领导。在荷兰顾问阿尔伯特·温塞缪斯的指导下,该国优先发展制造业,建立了裕廊等工业区,并通过税收优惠吸引外国投资。事实证明,新加坡的战略港口位置非常有利,促进了高效的进出口,从而促进了其工业化。因此,新加坡从转口贸易转型为将原材料加工成高价值成品,将自己定位为马来西亚腹地的替代市场中心。随着东盟的成立,这种转变得到了进一步巩固。[19]在船舶停靠港口的需求和商业增长的推动下,服务业也出现了大幅增长。在阿尔伯特·温塞缪斯 (Albert Winsemius) 的协助下,新加坡成功吸引了壳牌和埃索等大型石油公司入驻,推动新加坡在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成为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19]这种经济支点需要精通原材料精炼的熟练劳动力,这与邻国盛行的资源开采行业形成鲜明对比。新加坡领导人认识到需要一支善于全球沟通的劳动力,因此强调英语语言能力,使其成为主要的教育媒介。教育框架经过精心设计,既密集又实用,重点关注技术科学而不是抽象讨论。为了确保民众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形势,国家预算的很大一部分(约五分之一)被分配给教育,这是政府继续坚持的承诺。
独立国防军
国民服务计划 ©Anonymous
1967 Jan 1

独立国防军

Singapore
新加坡独立后面临着国防方面的重大担忧。尽管英国最初保卫新加坡,但他们在 1971 年宣布撤军引发了有关安全的紧急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的记忆给这个国家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导致新加坡于 1967 年引入兵役制。这一举措迅速增强了新加坡武装部队 (SAF) 的实力,在至少两年的时间里征召了数千名士兵。这些应征入伍者还将承担预备役职责,定期接受军事训练,并做好在紧急情况下保卫国家的准备。1965 年,吴庆瑞出任内政和国防部长,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新加坡武装部队。随着英国即将撤离,吴博士强调了新加坡的脆弱性以及对一支有能力的国防军的迫切需要。他在 1965 年 12 月的讲话强调了新加坡对英国军事支持的依赖以及英国撤军后该国将面临的挑战。为了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新加坡向国际伙伴寻求专业知识,特别是西德以色列。新加坡认识到作为一个被较大邻国包围的小国所面临的地缘政治挑战,因此将其预算的很大一部分用于国防。该国的承诺体现在其作为全球人均军费支出最高的国家之一,仅次于以色列、 美国和科威特。以色列国民服役模式的成功,尤其是 1967 年六日战争的胜利,引起了新加坡领导人的共鸣。受此启发,新加坡于 1967 年推出了国民服役计划。根据这一任务,所有 18 岁男性都要接受为期两年半的严格训练,并定期参加进修课程,以确保在需要时迅速有效地动员起来。这项政策旨在阻止潜在的入侵,特别是在与邻国印度尼西亚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国民服役政策在增强国防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国家不同种族群体之间的团结。然而,免除女性服役引发了关于性别平等的争论。支持者认为,在冲突时期,妇女将在支持经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关于该政策的性别动态和培训持续时间的讨论仍在继续,但国民服役在促进团结和种族​​凝聚力方面的更广泛影响仍然毫无疑问。
从 樟宜 到 地铁
武吉巴督西的俯视图。大规模的公共住房开发计划提高了人口的住房拥有率。 ©Anonymous
1980 Jan 1 - 1999

从 樟宜 到 地铁

Singapore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 1999 年,新加坡经济持续增长,失业率降至 3%,实际 GDP 平均增长率约为 8%。为了保持竞争力并区别于邻国,新加坡从纺织等传统制造业转向高科技产业。适应新行业(例如新兴的晶圆制造行业)的熟练劳动力促进了这一转变。与此同时,新加坡樟宜机场于 1981 年落成,促进了转口贸易和旅游业,与新加坡航空等实体协同发展,扩大了酒店业。住房发展局(HDB)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出了设施更完善和公寓质量更高的新城镇,例如宏茂桥的城镇。如今,80-90% 的新加坡人居住在组屋公寓中。为了促进民族团结和种族​​和谐,政府战略性地将不同种族群体融入这些住宅区。此外,国防部门也取得了进步,军队升级了标准武器,并于 1984 年实施全面防御政策,旨在让民众做好多方面保卫新加坡的准备。新加坡持续的经济成就使其成为全球最富裕的国家之一,其特点是繁忙的港口和超过许多西欧国家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尽管国家教育预算依然庞大,但促进种族和谐的政策依然存在。然而,快速发展导致交通拥堵,促使大众捷运 (MRT) 于 1987 年建成。这一系统后来成为高效公共交通的象征,彻底改变了岛内旅行,将新加坡的偏远地区无缝连接起来。
21世纪的新加坡
滨海湾金沙综合度假村。它于 2010 年开业,已成为新加坡现代天际线的一个重要特征。 ©Anonymous
2000 Jan 1

21世纪的新加坡

Singapore
21世纪初,新加坡面临多项重大挑战,其中最著名的是2003年爆发的非典和日益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2001 年,一场针对大使馆和关键基础设施的令人震惊的阴谋被挫败,导致 15 名伊斯兰祈祷团成员被捕。这一事件促使采取旨在发现、预防和减轻损害的全面反恐措施。与此同时,国家经济保持相对稳定,2003 年平均家庭月收入为 4,870 新元。2004年,李光耀的长子李显龙就任新加坡第三任总理。在他的领导下,提出并实施了多项变革性的国家政策。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国民服役培训时间从两年半缩短为两年。政府还启动了“削减繁文缛节”计划,积极征求公民对从法律框架到社会问题等一系列问题的反馈。2006 年大选标志着新加坡政治版图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这主要是由于互联网和博客的前所未有的影响力,而这些仍然不受政府监管。在选举前夕,政府采取了一项战略举措,向所有成年公民发放了总计 26 亿新元的“进步计划”现金奖金。尽管反对派集会人数众多,但执政的人民行动党(PAP)仍保住了自己的大本营,获得了 84 个席位中的 82 个席位,并获得了 66% 的选票。新加坡独立后与马来西亚的关系错综复杂,常常存在分歧,但又强调相互依赖。作为东盟成员国,两国都承认共同的地区利益。新加坡很大一部分供水依赖马来西亚,进一步凸显了这种相互依赖性。尽管两国由于独立后发展轨迹的不同而偶尔会发生口角,但幸运的是,它们都避免了严重的冲突或敌对行动。
李光耀逝世
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的追悼会。 ©Anonymous
2015 Mar 23

李光耀逝世

Singapore
2015年3月23日,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去世,享年91岁,自2月5日起因严重肺炎住院。李显龙总理通过国家频道正式宣布了他的去世。众多全球领导人和实体对他的去世表示哀悼。新加坡政府宣布从3月23日至29日进行为期一周的全国哀悼期,在此期间新加坡所有国旗下半旗志哀。李光耀于3月29日在万礼火葬场及骨灰安置所火化。

Appendices



APPENDIX 1

How Did Singapore Become So Rich?


Play button




APPENDIX 2

How Colonial Singapore got to be so Chinese


Play button




APPENDIX 3

How Tiny Singapore Became a Petro-Giant


Play button

Footnotes



  1. Wong Lin, Ken. "Singapore: Its Growth as an Entrepot Port, 1819-1941".
  2. "GDP per capita (current US$) - Singapore, East Asia & Pacific, Japan, Korea". World Bank.
  3. "Report for Selected Countries and Subjects". www.imf.org.
  4. Miksic, John N. (2013), Singapore and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 1300–1800, NUS Press, ISBN 978-9971-69-574-3, p. 156, 164, 191.
  5. Miksic 2013, p. 154.
  6. Abshire, Jean E. (2011),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 Greenwood, ISBN 978-0-313-37742-6, p. 19, 20.
  7. Tsang, Susan; Perera, Audrey (2011), Singapore at Random, Didier Millet, ISBN 978-981-4260-37-4, p. 120.
  8. Windstedt, Richard Olaf (1938), "The Malay Annals or Sejarah Melayu", Journal of the Malay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Singapore: Printers Limited, XVI: 1–226.
  9. Turnbull, [C.M.] Mary (2009). A History of Modern Singapore, 1819-2005. NUS Press. ISBN 978-9971-69-430-2, pp. 21–22.
  10. Miksic 2013, p. 356.
  11. Miksic 2013, pp. 155–156.
  12. "Singapore – Founding and Early Years". U.S. Library of Congress.
  13. Turnbull 2009, p. 41.
  14. Turnbull 2009, pp. 39–41.
  15. "Singapore - A Flourishing Free Ports". U.S. Library of Congress.
  16. Lim, Edmund (22 December 2015). "Secret documents reveal extent of negotiations for Separation". The Straits Times.
  17. Lee, Sheng-Yi (1990). The Monetary and Banking Development of Singapore and Malaysia. Singapore: NUS Press. p. 53. ISBN 978-9971-69-146-2.
  18. "Separation of Singapore". Perdana Leadership Foundation.
  19. "Singapore – Two Decades of Independence". U.S. Library of Congress.
  20. "The Pledge". Singapore Infomap,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rts, Singapore.

References



  • Abshire, Jean. The history of Singapore (ABC-CLIO, 2011).
  • Baker, Jim. Crossroads: a popular history of Malaysia and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Asia Pte Ltd, 2020).
  • Bose, Romen (2010). The End of the War: Singapore's Liberation and the Aftermath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ISBN 978-981-4435-47-5.
  • Corfield, Justin J.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Singapore (2011) online
  • Guan, Kwa Chong, et al. Seven hundred years: a history of Singapore (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Asia Pte Ltd, 2019)
  • Heng, Derek, and Syed Muhd Khairudin Aljunied, eds. Singapore in global history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11) scholarly essays online
  • Huang, Jianli. "Stamford Raffles and the'founding'of Singapore: The politics of commemoration and dilemmas of history." Journal of the Malaysian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91.2 (2018): 103-122 online.
  • Kratoska. Paul H.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of Malaya and Singapore, 1941–45: A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NUS Press, 2018). pp. 446.
  • Lee, Kuan Yew. From Third World To First: The Singapore Story: 1965–2000. (2000).
  • Leifer, Michael. Singapore's foreign policy: Coping with vulnerability (Psychology Press, 2000) online
  • Miksic, John N. (2013). Singapore and the Silk Road of the Sea, 1300–1800. NUS Press. ISBN 978-9971-69-574-3.
  • Murfett, Malcolm H., et al. Between 2 Oceans: A Military History of Singapore from 1275 to 1971 (2nd ed. Marshall Cavendish International Asia, 2011).
  • Ong, Siang Song. One Hundred Years' History of the Chinese in Singapor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Singapore, 1984) online.
  • Perry, John Curtis. Singapore: Unlikely Pow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7).
  • Tan, Kenneth Paul (2007). Renaissance Singapore? Economy, Culture, and Politics. NUS Press. ISBN 978-9971-69-377-0.
  • Turnbull, C.M. A History of Modern Singapore (Singapore: NUS Press, 2009), a major scholarly history.
  • Woo, Jun Jie. Singapore as a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re: History, policy and politics (Springer,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