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500 BCE - 2023

越南历史



越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 20,000 年前,最早的居民是 Hoabinhians。几千年来,该地区的战略地理特征促进了多种古代文化的发展,包括北部的同山文化和越南中部的沙黄文化。虽然越南经常处于中国的统治之下,但越南也曾经历过由长姐妹和吴琼等当地人物领导的断断续续的独立时期。随着佛教印度教的传入,越南成为受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影响的独特文化十字路口。该国面临各种入侵和占领,包括中华帝国和后来的法兰西帝国的入侵和占领,留下了持久的影响。后者的统治引起了广泛的不满,为二战后的政治动荡和共产主义的崛起奠定了基础。越南历史的特点是其韧性以及本土文化与外部影响(从中国、印度到法国和美国)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66000 BCE
史前时期ornament
越南史前时期
史前东南亚。 ©Anonymous
65000 BCE Jan 1

越南史前时期

Vietnam
越南是东南亚大陆的一个多民族国家,具有很大的民族语言多样性。越南人口由 54 个不同民族组成,属于五个主要民族语言家族:南岛语系、南亚语系、苗族语系、克拉傣族语系、汉藏语系。在54个民族中,最多的民族是操南亚语系的京族,占总人口的85.32%。其余由其他 53 个民族组成。越南的民族镶嵌是由不同民族来到并在领土上定居的人口进程所促成的,它构成了越南现代国家的多个阶段,往往相隔数千年,总共持续了数万年。显然,整个越南的历史都是多民族的。[1]全新世越南始于晚更新世时期。东南亚大陆早期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定居可以追溯到 65 基亚(65,000 年前)到 10,5 基亚。他们可能是最重要的狩猎采集者,被称为 Hoabinhians,这是一个逐渐在东南亚定居的大型群体,可能类似于现代的蒙达人(讲蒙达里语的人)和马来西亚南亚人。[2]虽然越南真正的原住民是霍宾人,但他们当然已经被东欧亚裔人口以及最初的南亚语和南岛语的扩张所取代和吸收,尽管语言与遗传并不完全相关。后来,随着藏缅语和克拉傣语人口以及最新的苗族语社区的扩张,这一趋势得以延续。结果是越南所有现代族群都具有东部欧亚族群和华宾族族群之间不同比例的基因混合。[1]占婆族起源于南岛语系,自公元 2 世纪左右起,他们就在今天的越南中部和南部沿海定居、控制和文明化了一千多年。现代越南最南端的湄公河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直到 18 世纪都是南亚原始高棉和高棉公国(如扶南、真腊、 高棉帝国和高棉王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其重要性正在发生变化。[3]古代越南位于季风亚洲的东南边缘,雨量充沛,湿度大,气候炎热,风向适宜,土壤肥沃。这些自然资源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异常多产的水稻和其他植物和野生动物。该地区的农村人口占90%以上。雨季水量大,村民们需要集中精力进行防洪、插秧、收割等工作。这些活动创造了一种具有凝聚力的乡村生活和宗教,其核心价值观之一是渴望与自然和他人和谐相处。以和谐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具有许多人们所喜爱的令人愉快的方面。例如,人们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享受音乐和诗歌,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4]捕鱼和狩猎补充了主要的稻米作物。箭头和长矛浸入毒液来杀死大象等较大的动物。槟榔被广泛咀嚼,下层阶级很少穿比腰带更厚重的衣服。每年春天,都会举办生育节,其中包括大型派对和性放纵。自公元前2000年左右以来,石制手工工具和武器在数量和种类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此后,越南成为海上玉石之路的一部分,这条玉石之路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000年存在了3000年。[5]陶器的工艺技术和装饰风格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越南早期的农业多语言社会主要是水稻种植者,水稻成为他们的主食。在公元前二千年上半叶后期,青铜工具首次出现,尽管这些工具仍然很稀有。到公元前约 1000 年,青铜取代了石头,用于制造约 40% 的刃具和武器,这一比例上升至约 60%。这里不仅有青铜兵器、斧头、个人装饰品,还有镰刀等农具。在青铜时代即将结束时,青铜占工具和武器的 90% 以上,而且还有异常奢华的坟墓——强大酋长的埋葬地——包含数百件仪式和个人青铜器,如乐器、桶、形状的勺子和装饰匕首。公元前1000年后,古代越南人民种植水稻、饲养水牛和猪,成为熟练的农业家。他们也是熟练的渔民和勇敢的水手,他们的长独木舟横渡东海。
Play button
2000 BCE Jan 1 - 1502 BCE

冯阮文化

Viet Tri, Phu Tho Province, Vi
越南 Phùng Nguyên 文化(约公元前 2,000 – 1,500 年)是越南青铜器时代的一种文化的名称,其名称来源于在 Việt Trì 以东 18 公里(11 英里)处发现的 Phùng Nguyên 考古遗址1958年。 [6]正是在这个时期,水稻种植从中国南方传入红河地区。[7]第一次Phùng Nguyên文化发掘于1959年,被称为Co Nhue。Phùng Nguyên文化遗址通常比周围地形高出数米,并且靠近河流或溪流。[8]
沙黄文化
陶制果盘 ©Bình Giang
1000 BCE Jan 1 - 200

沙黄文化

Sa Huỳnh, Phổ Thạnh, Đức Phổ D
沙黄文化是现代越南中部和南部的一种文化,繁荣于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 200 年。[9]从湄公河三角洲到越南中部的广平省,都发现了该文化的考古遗址。沙黄人很可能是占婆族的前身,占婆族是一个讲南岛语的民族,也是占婆王国的创始人。[10]Sa Huỳnh 文化显示了公元前 500 年至公元 1500 年间存在的广泛贸易网络的证据,称为 Sa Huynh-Kalanay 相互作用圈(以 Sa Huỳnh 文化和菲律宾马斯巴特的 Kalanay 洞穴命名)。它主要位于沙黄和菲律宾之间,但也延伸到台湾泰国南部和婆罗洲东北部的考古遗址。它的特点是共同的红泥陶器传统,以及被称为 lingling-o 的双头和半岛装饰品,由绿玉(来自台湾)、绿云母(来自民都洛岛)、黑色软玉(来自河静)等材料制成。 )和粘土(来自越南和菲律宾北部)。[11] Sa Huynh 还生产由玻璃、红玉髓、玛瑙、橄榄石、锆石、金和石榴石制成的珠子;其中大多数使用的材料也是进口的。沙黄遗址还发现了汉代风格的铜镜。[11]
悦
古越人。 ©Shenzhen Museum
1000 BCE Jan 1

Northern Vietnam, Vietnam
百越(百越,简称越)是公元前一世纪和公元一千年期间居住在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的各种民族。[19]他们以短发、纹身、精美的剑和海军实力而闻名。战国时期,“越”字指的是浙江越国。后来的福建闽越国和广东南越国都被认为是越国。米查姆指出,周汉时期,越人生活在从江苏到云南的广大地区, [20]而巴洛则指出,洛越人占据了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21] 《汉书》描述了从会稽到交趾地区的各个越族和民族。[22]随着汉帝国扩张到现在的中国南部和越南北部,越族逐渐流离失所或被中国文化同化。[23]
东山文化
同山文化是越南北部的青铜时代文化,其著名的鼓在公元前一千年中期传播到整个东南亚。 ©Anonymous
700 BCE Jan 1

东山文化

Northern Vietnam, Vietnam
红河谷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地理和经济单元,北面和西面是山脉和丛林,东面是大海,南面是红河三角洲。[12]需要有一个单一的权威来防止红河洪水、合作建设水利系统、贸易交流和击退入侵者,导致大约公元前 2879 年第一个传奇的越南国家的建立。而后来,考古学家正在进行的研究表明,越南东山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00年左右的越南北部、广西和 老挝[13]越南历史学家将这种文化归因于文朗和悠乐两个国家。从公元前约 1000 年到公元前 1 年,其影响力蔓延到东南亚其他地区,包括东南亚沿海地区。同山人擅长种植水稻、饲养水牛和猪、钓鱼和长独木舟航行。他们也是熟练的青铜铸造者,越南北部和中国南部广泛发现的东山鼓就证明了这一点。[14]同山文化以南是原始占婆的沙黄文化。
拉越
©Anonymous
700 BCE Jan 2 - 100

拉越

Red River Delta, Vietnam
乐越人或洛越人是一个多语言群体,特别是居住在古代越南北部的克拉岱语系和南亚语系、越语部落民族,特别是古代红河三角洲, [24]距今约10年。公元前700年至公元100年,东南亚新石器时代的最后阶段和古典时期的开始。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他们被称为东森人。紫越人以铸造大型黑格尔I型铜鼓、种植水稻和修建堤坝而闻名。拥有青铜时代东山文化的乐越人,以红河三角洲(现越南北部,东南亚大陆)为中心, [25]被认为是现代京越人的祖先。[26]居住在左河流域(今中国南部)的另一群落越人被认为是现代壮族的祖先。[27]此外,中国南方的洛越人被认为是莱人的祖先。[28]
500 BCE - 111 BCE
远古时期ornament
范朗王国
鸿王. ©Anonymous
500 BCE Jan 1

范朗王国

Red River Delta, Vietnam
根据最早出现在 14 世纪书籍《Lĩnh nam chích quái》中的越南传说,部落酋长 Lộc Tục 自称为 Kinh Dương Vương,并建立了 Xích Quỷ 国,这标志着 Hồng Bàng 王朝时期的开始。然而,现代越南历史学家认为,国家地位直到公元前一世纪下半叶才在红河三角洲发展起来。Kinh Dương Vương 由 Sùng Lãm 继任。下一个王朝产生了18位君主,被称为“雄王”。从第三个洪朝开始,王国改名为文朗,定都于红河三角洲从山麓开始的三河交汇处的丰洲(今越治,富寿)。 。[15]行政系统包括军事首长(lạc tướng)、圣武士(lạc hầu)和官僚(bố chính)等职位。[16]印度支那北部各个冯阮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金属武器和工具与东南亚铜器时代的开始有关。[17]此外,在东山已证实青铜时代的开始时间为公元前 500 年左右。越南历史学家通常将东山文化与文朗王国、悠乐王国和洪邦王朝联系起来。当地的乐越社区发展了高度复杂的优质青铜生产、加工以及工具、武器和精美铜鼓制造行业。当然,它们具有象征意义,旨在用于宗教或仪式目的。这些物品的工匠需要精湛的熔炼技术和脱蜡铸造技术,并掌握了复杂雕刻的构图和执行技巧。[18]
悠乐
©Thibaut Tekla
257 BCE Jan 1 - 179 BCE

悠乐

Co Loa Citadel, Cổ Loa, Đông A
到了公元前 3 世纪,另一个越南族群“越越”从现今的中国南部移民到洪河三角洲,并与当地的文朗族人混合在一起。公元前 257 年,一个新王国悠乐王国作为悠越和乐越的联合而出现,Thục Phán 宣称自己为“An Dương Vương”(“安阳国王”)。一些现代越南人认为,Thục Phán 来到了越越领土(现代越南最北部、广东西部和广西南部,其首府位于今天的高平省)。[29]在集结军队后,他于公元前258年左右击败并推翻了第十八王朝的洪王。然后,他将新获得的国家从文朗更名为悠乐,并在现今越南北部富寿镇的丰溪建立了新首都,并试图在那里建造古罗阿城堡(Cổ Loa Thành),即螺旋形建筑。这座堡垒位于新首都以北约十英里处。古珞古城是东南亚最大的史前有护城河的城市聚落, [30]是前华夏时代越南文明的第一个政治中心,占地 600 公顷(1,500 英亩),需要多达 200 万立方米的材料。然而,记录显示,间谍活动导致了安阳王的垮台。
秦征伐百越
秦征伐百越 ©Angus McBride
221 BCE Jan 1 - 214 BCE

秦征伐百越

Guangxi, China
秦始皇征服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将注意力转向了北方、西方的匈奴部落和现在中国南方的百越民族。由于贸易是中国南方沿海百越民族的重要财富来源,长江以南地区引起了秦始皇的关注。受其温和的气候、肥沃的土地、海上贸易路线、相对安全的西部和西北部交战派系以及从东南亚获得奢华热带产品的诱惑,皇帝于公元前 221 年派遣军队征服了越国。[31]公元前218年左右,秦始皇派将军屠睢率领50万秦军,分五连进攻岭南百越部落。公元前 221 至 214 年间,对该地区进行了军事远征。[32]经过连续五次军事远征,秦国最终于公元前214年击败了越国。[33]
Nanyue
©Thibaut Tekla
180 BCE Jan 1 - 111 BCE

Nanyue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秦朝灭亡后,赵佗控制了广州,并将领土扩展到红河以南,秦朝的首要目标之一是获得重要的沿海贸易港口。[34]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去世,其子赵胡亥成为秦二世。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桂林和湘的越族再次基本独立。公元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自封为南越武王,分七省,由汉越诸侯共同管理。[35]刘邦在与对手进行多年战争后,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汉朝并统一了中原。公元前196年,刘邦(即现在的高祖)派遣陆贾前往南越,希望获得赵佗的效忠。鲁到达后,与赵佗会面,据说赵佗穿着越国服饰,受到越国习俗的欢迎,这激怒了他。随后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 [36]据说鲁迅曾劝诫赵佗,指出他是中国人,而不是越国,应该保持中国人的衣着和礼仪,不要忘记祖先的传统。鲁国称赞汉朝的强大,并警告像南越这样的小国胆敢与汉朝对抗。他进一步威胁要杀死赵氏在中国本土的亲属,毁坏他们祖先的坟墓,并迫使越国废黜赵氏。受到威胁后,赵佗决定接受高祖的印章,归顺汉朝。南越国与汉朝长沙国边境建立了贸易关系。尽管南越在形式上是汉族附属国家,但似乎保留了很大程度的事实上的自治权。南越国初年,悠乐王国位于南越以南,悠乐主要分布在红河三角洲地区,南越则包括南海、桂林、湘三郡。在南越与悠乐共存期间,悠乐承认南越的宗主权,特别是因为双方都有反汉情绪。赵佗恐汉军进攻,集结军队。然而,当汉朝与南越国的关系有所改善时,公元前179年,赵佗击败了安阳王并吞并了悠乐。[37]
111 BCE - 934
中国统治ornament
Play button
111 BCE Jan 2 - 40

北方统治的第一时期

Northern Vietnam, Vietnam
公元前111年,汉朝在向南扩张的过程中征服了南越,并将现在的越南北部以及现代广东和广西的大部分地区并入不断扩张的汉帝国。[38]在接下来的数百年的中国统治中,新征服的南越地区的汉化是通过汉帝国的军事力量、正规定居以及汉族难民、军官和驻军、商人、学者、官僚的涌入共同实现的。 、逃犯和战俘。[39]与此同时,中国官员对开发该地区的自然资源和贸易潜力感兴趣。此外,汉族官员还从越南贵族手中夺取了肥沃的土地,供新定居的汉族移民使用。[40]汉族的统治和政府管理给越南本土带来了新的影响,而越南作为中国的一个行省,是汉帝国的边疆前哨。[41]汉朝迫切希望扩大对肥沃的红河三角洲的控制,部分原因是该地理地形为汉朝船只提供了便利的补给点和贸易站,汉船与南亚和东南亚各国的海上贸易不断增长和罗马帝国。[42]汉朝严重依赖与南越人的贸易,南越人生产独特的物品,例如:青铜和陶制香炉、象牙和犀牛角。汉朝利用越人的货物,将其用于海上贸易网络,从岭南经云南一直延伸到缅甸印度[43]在中国统治的第一个世纪里,越南受到宽松和间接的统治,本土政策没有立即改变。最初,原住民乐越人在地方一级受到统治,但原住民越南地方官员被新定居的汉族官员取代。[44]汉朝官僚普遍奉行与土著居民和平关系的政策,将行政职能集中在郡县和驻军,并维护安全的河流贸易路线。[45]然而,到了公元一世纪,汉朝通过提高税收以及实行婚姻和土地继承改革,加大了同化新领土的力度,旨在将越南转变为更服从于政治权威的父权社会。[46]当地的罗族酋长向汉族官员缴纳大量贡赋和赋税,以维持地方行政和军队。[44]中国人大力试图通过强迫意义或通过残酷的中国政治统治来同化越南人。[41]汉朝寻求同化越南人,因为中国人希望通过“文明使命”维持一个统一、有凝聚力的帝国,因为中国人认为越南人是没有文化和落后的野蛮人,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天朝”是至高无上的宇宙的中心。[40]在中国的统治下,汉朝官员强加了中国文化,包括道教和儒家思想、科举制度和官僚制度。[47]尽管越南人融入了他们认为对自己有利的先进技术元素,但普遍不愿受外来统治、保持政治自治的愿望和恢复越南独立的动力,标志着越南人对中国侵略、政治统治和统治的抵抗和敌视。帝国主义对越南社会的影响[48]汉族官僚试图将中国高雅文化强加给越南土著,包括官僚法家技术和儒家伦理、教育、艺术、文学和语言。[49]被征服和征服的越南人不得不采用中国文字系统、儒家思想和对中国皇帝的崇拜,这损害了他们的母语、文化、种族和民族认同。[41]北伐第一纪元是指越南历史上的时期,即现在的越南北部处于汉朝和新朝统治之下的时期。它被认为是中国统治越南的四个时期中的第一个,前三个时期几乎是连续的,被称为 Bắc thuộc(“北方统治”)。
Play button
40 Jan 1 - 43

郑氏姐妹叛乱

Red River Delta, Vietnam
汉朝统治越南期间,越南北部(交趾、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有一个重要的古代民族,在中国史书中被称为“乐越”或“罗越”。[50]洛越人是该地区的土著。他们实行非中国部落方式和刀耕火种农业。[51]根据法国汉学家乔治·马斯佩罗(Georges Maspero)的说法,在王莽(9-25)篡位和东汉早期期间,一些中国移民沿着红河抵达并定居,而交趾西广(?-30 CE)的两位汉人统治者)和任言在华人学者移民的支持下,对当地部落进行了第一次“中国化”,引入了中国式婚姻,开设了第一所华文学校,引入了中国哲学,从而引发了文化冲突。[52]美国语言学家斯蒂芬·奥哈罗指出,中国式婚姻习俗的引入可能是为了将土地权转让给该地区的华人移民,取代该地区的母系传统。[53]Trưng姐妹是拉克族富裕贵族家庭的女儿。[54]他们的父亲曾是美灵郡(今河内美灵郡)的拉克领主。长泽(郑策)的丈夫是施索(Thi Sách),也是楚殿(今兴安省开州县)的拉克领主。[55]苏鼎(交趾37-40年总督),当时的中国交趾总督,因他的残忍和暴政而被人们铭记。[56]据侯汉述记载,蒂萨赫“性情凶猛”。同样被描述为“具有勇气和勇气”的Trưng Trac,无畏地激励她的丈夫采取行动。结果,苏丁试图用法律来约束Thi Sách,甚至未经审判就将他斩首。[57] Trưng Trắc 成为动员拉克领主对抗中国人的核心人物。[58]公元40年3月,长泽和妹妹长如率领乐越人民起义反抗汉人。[59] 《后汉书》记载,长泽发动叛乱是为了为其异见丈夫报仇。[55]其他消息来源表明,由于传统母系习俗的取代,她失去了原本用于继承的土地,从而影响了Trưng Trắc的叛乱运动。[53]它始于红河三角洲,但很快蔓延到从合浦到日南地区的其他拉克部落和非汉族。[54]中国人的定居点被占领,苏婷逃离。[58]起义获得了大约六十五个城镇和定居点的支持。[60] Trưng Trắc 被拥立为王后。[59]尽管她控制了乡村,但她无法占领设防城镇。汉朝政府(位于洛阳)对新出现的局势反应相当缓慢。公元42年五六月,光武帝下令发动军事行动。汉朝派出最信任的将军马援和段智镇压叛乱,这一事实凸显了交趾的战略重要性。马援和他的幕僚开始在中国南方动员汉军。它由 20,000 名正规军和 12,000 名地区辅助人员组成。马援从广东派出一支补给船队沿沿海航行。[59]42年春,帝国军队到达郎北高地,位于现在的北宁省的前都山脉。袁世凯的军队与忠氏姐妹作战,斩杀了数千名忠泽的游击队员,一万多人向他投降。[61]中国将军继续取得胜利。袁追追长泽及其家臣至金西新园,那里是她祖宅所在地。并多次击败他们。由于日益孤立和供应被切断,这两名妇女无法维持最后的抵抗,中国人于 43 年初俘获了姐妹俩。 [62]叛乱在四月或五月得到控制。马援斩首长策和长如[59] ,并将他们的头颅送到洛阳汉朝。[61]到公元43年底,汉军击败了最后的抵抗力量,完全控制了该地区。[59]
北方统治的第二时代
©Ấm Chè
43 Jan 1 - 544

北方统治的第二时代

Northern Vietnam, Vietnam
第二个北方统治时期是指越南历史上中国统治的第二个时期,从公元一世纪到六世纪,在此期间,现在的越南北部(交趾)被中国各个朝代统治。这一时期始于汉朝从郑氏姐妹手中收复交趾,止于公元 544 年李弼起义反抗梁朝并建立早期李朝。这个时期持续了大约500年。吸取了中原起义的教训,汉朝和其他成功的中国王朝采取了措施消除越南贵族的权力。[63]越南精英接受了中国文化和政治教育。交趾太守石燮以自治军阀的身份统治越南四十年,死后被后来的越南君主追封为神。[64]石燮宣誓效忠中国 三国时代的东吴。东吴时期是越南历史的形成时期。近 200 年后,越南人再次发动叛乱。
福南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68 Jan 1 - 624

福南

Ba Phnum District, Cambodia
公元一世纪初,在湄公河下游,东南亚第一个印度化的王国(中国人称其为扶南)出现,并成为该地区强大的经济强国,其主要城市奥克埃奥(Oc Eo)吸引了来自中国、印度、甚至罗马。据说扶南是第一个高棉国家,或者说是南岛国家,或者说是多民族国家。尽管中国历史学家将扶南视为一个统一的帝国,但根据一些现代学者的说法,扶南可能是一个有时相互战争、有时构成政治统一体的城邦的集合。[65]因此,福南人的种族和语言起源一直受到学术争论,根据现有证据无法得出明确的结论。扶南人可能是占族或来自另一个南岛语族,或者他们可能是高棉人或来自另一个南亚语族。他们可能是今天居住在越南南部的那些自称“高棉”或“高棉克罗姆”的土著人民的祖先。高棉语术语“krom”的意思是“下面”或“下部”,用来指后来被越南移民殖民并纳入现代越南国家的领土。[66]虽然没有确凿的研究来确定福南语的民族语言成分是南岛语系还是南亚语系,但学者之间存在争议。例如,根据大多数越南学者的说法,麦克阳(Mac Duong)规定“扶南的核心人口肯定是南岛人,而不是高棉人”;公元六世纪扶南的陷落和真腊从北方的崛起预示着“高棉人到达湄公河三角洲”。该论文得到了 DGE Hall 的支持。[67]最近的考古研究证实了扶南是孟高棉政体的结论。[68]迈克尔·维克里(Michael Vickery)在他的《福南》评论中表示自己是福南高棉占优势理论的坚定支持者。
早期占婆王国
占族人,传统服装。 ©Anonymous
192 Jan 1 - 629

早期占婆王国

Central Vietnam, Vietnam
公元 192 年,在今天的越南中部,占婆族成功起义。中国历代称其为临邑。后来它成为一个强大的王国占婆,从广平延伸到潘切(Bình Thuận)。占婆族开发了东南亚第一个本土书写系统,是东南亚语言中现存最古老的文学,在该地区领先的佛教印度教和文化专业知识。[69]兰普王国Lâm Ấp 是位于越南中部的一个王国,大约存在于公元 192 年至公元 629 年,位于今天的越南中部,是最早有记录的占婆王国之一。然而,从公元 192 年到公元 758 年,中国官方历史一直使用“临邑”这个名称来描述位于海云山口以北的一个特定的早期占婆王国。其首都坎达普尔普拉古城遗址现位于顺化市以西3公里处的龙寿山。西土王国西土是中国对历史地区或占婆政体或王国的称呼,首次出现于公元五世纪中叶,据信是占婆王国的前身之一。建议选址于秋本河谷(Thu Bồn River Valley),即今越南中部广南省。曲都迁王国曲都前是中国对一个古代王国、酋邦或政体的称呼,该国可能位于越南中部平定省周围,后来成为占婆王国的一部分。
占婆
巴戎寺的浅浮雕描绘了占婆(戴头盔)和高棉军队之间的战斗场景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00 Jan 1 - 1832

占婆

Trà Kiệu, Quảng Nam, Vietnam
占婆是一个独立的占族政体的集合,从大约公元 2 世纪到 1832 年,这些政体横跨现今越南中部和南部的海岸。根据古代资料中发现的最早的历史文献,第一个占族政体是在公元2至3世纪,胡连起义反抗中国东汉王朝的统治,一直持续到最后剩下的占婆公国被越南阮朝明命皇帝吞并,成为扩张主义南田的一部分。政策。[73]这个王国被称为 Nagaracampa、现代 Cham 中的 Champa、 高棉铭文中的 Champa、越南语中的 Chiêm Thành 和中国记录中的 Zhànchéng。[74]早期的占婆岛是从现代越南海岸附近的南岛语 Chamic Sa Huỳnh 航海文化演变而来的。它的出现于公元 2 世纪末,体现了早期东南亚在东南亚形成的关键阶段的治国之道。直到 17 世纪,占巴人民在整个地区维持着一个利润丰厚的贸易网络​​系统,连接印度洋和东亚。在占婆,历史学家还见证了大约大约公元 1000 年左右用本土语言写成的第一批东南亚本土文学。公元 350 年,比第一个高棉语、孟语、 马来语文本早几个世纪。[75]现代越南和柬埔寨的占族是这个前王国的主要遗迹。他们说查米克语,这是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的一个亚科,与整个东南亚沿海地区使用的马来语和巴厘岛-萨萨克语密切相关。尽管占婆文化通常与更广泛的占婆文化交织在一起,但该王国人口多民族,其中南岛语占婆语民族占其人口的大多数。曾经居住在该地区的人是现在越南南部、中部和柬埔寨讲占米语的占族、拉德族和贾莱族;来自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的亚齐人,以及越南中部的南亚巴纳里克语和卡图克语民族的一部分。[76]在占城之前,该地区有一个名为 Lâm Ấp 或临邑的王国,该王国自公元 192 年以来一直存在。虽然临沂和占城的历史关系并不清楚。占婆在公元九世纪和十世纪达到了顶峰。此后,在以现代河内地区为中心的越南政体大越的压力下,它开始逐渐衰落。1832年,越南皇帝明命吞并了剩余的占族领土。公元 4 世纪, 印度教通过冲突和从邻近的扶南征服领土而被采纳,几个世纪以来塑造了占婆王国的艺术和文化,占婆土地上点缀着的许多占婆印度教雕像和红砖寺庙就证明了这一点。前宗教中心美山和占城主要港口城市之一会安现已成为世界遗产。如今,许多占族人皈依伊斯兰教,这种皈依始于 10 世纪,统治王朝在 17 世纪完全接受了该信仰;他们被称为巴尼人(Ni tục,来自阿拉伯语:Bani)。然而,有些巴卡姆人 (Bacham, Chiêm tục) 仍然保留和保存他们的印度教信仰、仪式和节日。巴卡姆人是世界上仅存的两个非印度本土印度教民族之一,其文化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另一个是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人的巴厘岛印度教徒。[73]
特里乌夫人
赵氏贞 ©Cao Viet Nguyen
248 Jan 1

特里乌夫人

Thanh Hoa Province, Vietnam
Triệu女士是3世纪越南的一位战士,曾一度抵抗中国东吴王朝的统治。她也被称为 Triệu Thị Trinh,但她的实际名字未知。她说:“我要乘风破浪,出海杀虎鲸,赶走侵略者,夺回国家,解除农奴制的束缚,决不甘心做任何男人的妾。 ”[70]崔夫人的起义通常被现代越南国家史描述为构成“结束外国统治的长期民族独立斗争”的众多章节之一。[71]
范宣王国
©Anonymous
544 Jan 1 - 602

范宣王国

Hanoi, Vietnam
六世纪是越南政治走向独立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越南贵族在保留中国政治和文化形式的同时,也日益独立于中国。在中国分裂时代开始到唐朝末年期间,发生了几次反对中国统治的叛乱。543年,李必和他的兄弟李天宝起义反抗中国梁朝,并短暂统治了一个独立的万宣王国近半个世纪,从544年到602年,直到隋朝中国重新征服了该王国。[72]
北方统治第三纪元
唐朝军队。 ©Anonymous
602 Jan 1 - 905

北方统治第三纪元

Northern Vietnam, Vietnam
第三次北方统治时期是指越南历史上中国统治的第三个时期。这个时代从602年李朝初期结束,到10世纪初期当地库克家族和其他越南军阀的崛起,最终于938年越南领导人吴权击败南汉舰队而结束。这一时期见证了三个中国王朝统治今天的越南北部地区:隋朝、唐朝和武周。隋朝于 602 年至 618 年统治越南北部,并于 605 年短暂重新占领越南中部。后续唐朝于 621 年至 690 年和 705 年至 880 年再次统治越南北部。690 年至 705 年期间,唐朝曾短暂中断过。武周王朝维持了中国对越南的统治。
隋临邑之战
隋军攻占占城 ©Angus McBride
605 Jan 1

隋临邑之战

Central Vietnam, Vietnam
公元540年代左右,胶州(越南北部)地区爆发了李必领导的当地李氏起义。[88] 589年,隋朝击败陈朝,统一中国。随着隋朝在该地区的权威逐渐巩固,胶州文宣统治者李发慈承认隋朝的霸主地位。595 年,首都位于现代岘港或茶侨附近的占族王国林普国王桑布跋摩曼(Sambhuvarman,在位 572-629 年)谨慎地向隋朝进贡。然而,中国有一个神话,认为占城是一个极其富饶的地区,引起了隋朝官员的兴趣。[89]601年,中国官员奚令狐向隋朝首都长安发出圣旨,要求Phật Tử出现。Phật Tử决定抵制这一要求,并要求将召集推迟到新年之后。习近平批准了这一请求,认为他可以通过保持克制来保持Phật Tử的忠诚。然而,习近平被指控收受Phật Tử的贿赂,法院对此产生了怀疑。602年初,当Phật Tử公开叛乱时,习近平立即被捕;他在被带到北方时死亡。[90] 602年,隋文帝命将军刘芳率领27营突然袭击云南的Phật Tử。[91]由于没有准备好抵抗如此规模的进攻,Phật Tử听从了方的劝降,被送往长安。李发图和他的部下被斩首,以杜绝后患。[91]杨坚收复胶州后,授权刘芳攻打胶州以南的林城。[89]隋军入侵占婆时,由一支陆军和一支由刘芳率领的海军中队组成。[89]桑布跋摩部署战象与中国人对峙。临沂的大象军团最初在对抗入侵者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刘芳随后命令部队挖诱杀装置,并用伪装的树叶和草覆盖。大象受到陷阱的警报,转身践踏自己的军队。混乱的占族军队随后被中国弓箭手击败。[92]中国军队攻入首都并洗劫了这座城市。他们的战利品包括十八块金碑,专门纪念林普十八位先王,一座藏有 1,350 部当地语言著作的佛教图书馆,以及一支来自湄公河流域王国的管弦乐队。[93]隋朝立即在林县设立行政机构,并将全国划分为三县:同林县、海姆县和同林县。[94]隋直接管理占城部分地区的努力是短暂的。桑布跋摩(Sambuvarman)重新确立了自己的权力,并派遣使者前往隋“承认自己的错误”。[89]占族在隋帝国崩溃的麻烦中迅速恢复独立,并于623年向新唐帝国统治者送礼[。 94]
唐规
唐兵。 ©Angus McBride
618 Jan 1 - 880

唐规

Northern Vietnam, Vietnam
618年,唐高祖推翻隋朝,建立唐朝。618年,丘和先臣服萧宪帝国,后于622年臣服唐朝,将越南北部并入唐朝[95]九镇(今清化)地方统治者黎玉忠于萧宪,又与唐作战三年。627年,唐太宗发起行政改革,减少行省数量。679年,改胶州行省为安南都护府。这个行政单位是唐朝用来管理边疆非华人的行政单位,类似于中亚的平西都护府和朝鲜北部的平东都护府。[96]每四年,“南选”就会选出原住民酋长,担任五级及以上职位。税收比帝国本土更为温和。收获税是标准税率的一半,这是对统治非华人人口固有的政治问题的承认。[97]越南土著女孩: 泰斯、越南等人也成为奴隶贩子的目标。[98]在唐朝的大部分时间里,越南部落的妇女很可能被用作日常家庭奴隶和女仆。[99]汉代以来,中国首次建立了学校,并修建了堤坝来保护都城松平(后来的大拉)。红河三角洲是帝国南部最大的农业平原,有道路连接占城和真拉南部和西南部,有海路连接印度洋。[100]尽管唐朝的官方宗教是道教,但佛教在安南盛行。唐朝时期,至少有6名越南北部的僧侣前往中国、三佛齐、印度和斯里兰卡。[101]很少有本地人从事儒学和科举考试。[102]
占婆文明的黄金时代
占婆市的概念艺术。 ©Bhairvi Bhatt
629 Jan 1 - 982

占婆文明的黄金时代

Quang Nam Province, Vietnam
从7世纪到10世纪,占婆进入了黄金时代。占婆政体崛起为海军强国,占婆舰队控制着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群岛和巴格达阿拔斯帝国之间的香料和丝绸贸易。他们不仅通过出口象牙和芦荟,还通过从事海盗和抢劫来补充贸易路线的收入。[77]然而,占婆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引起了邻近的将占婆视为竞争对手的海洋统治国家爪哇人(爪哇人,可能是指三佛齐, 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和爪哇的统治者)的注意。767年,北部海岸遭到爪哇舰队(达巴)和昆仑海盗的袭击, [78]占婆随后于774年和787年遭到爪哇或昆仑船只的袭击[。 79] 774年,对波那加尔发动了攻击海盗摧毁了芽庄的寺庙,而 787 年,海盗对潘朗附近的维拉普拉发起了袭击。[80]爪哇入侵者继续占领占婆南部海岸线,直到 799 年被因陀罗跋摩一世(Indravarman I,787-801 年在位)驱逐[。 81]875 年,因陀罗跋摩二世(Indravarman II,在位? – 893 年在位)建立的新佛教王朝将占城的首都或主要中心再次迁往北方。因陀罗跋摩二世在美山和古辛哈普拉附近建立了因陀罗补罗城。[82] 大乘佛教取代印度教,成为国教。[83]艺术史学家经常将875年至982年期间称为占婆艺术和占婆文化的黄金时代(与现代占婆文化区别)。[84]不幸的是,982年,由大越国王黎焕领导的越南入侵,以及在983年夺取占婆王位的狂热越南篡位者吕家宗(986-989年在位)的跟随, [85]占城北部遭到破坏。[86]因陀罗普拉 (Indrapura) 一直是占婆的主要中心之一,直到 12 世纪被毗奢耶 (Vijaya) 超越。[87]
黑皇帝
梅实贷款 ©Thibaut Tekla
722 Jan 1

黑皇帝

Ha Tinh Province, Vietnam
722年,来自九德(今河静省)的梅实贷款领导了一场反对中国统治的大规模起义。他自称为“黑皇帝”或“黑皇帝”,召集了23个县的40万人加入,并与占城和真腊、一个名为金邻的不知名王国以及其他不知名的王国结盟。[103]杨子胥将军率领的十万唐军,包括大批忠于唐朝的山地部落民,沿着马援修筑的旧路,直接沿着海岸行进。[103]公元723年,杨子胥出其不意地袭击了梅Thúc Loan并镇压了叛乱。黝黑皇帝及其追随者的尸体堆积成一个巨大的土堆,并被留在公众面前以制止进一步的叛乱。[105]公元726年至728年,杨子胥又镇压了北方陈行范、冯琳领导的黎族、农族叛乱,自称“南越皇帝”,又造成八万人死亡。[104]
Tang-Nanzhao conflicts in Annan
©Thibaut Tekla
854 Jan 1 - 866

Tang-Nanzhao conflicts in Annan

Từ Liêm District, Hanoi, Vietn
854年,新任安南都督李灼通过减少盐业贸易、杀害有权有势的土司,挑起与山地部落的敌对和冲突,导致当地显赫领袖投奔南诏国。当地酋长李多德、德氏、军阀朱德科等人纷纷投降或与南诏结盟。[106] 858年,他们洗劫了首都安南。同年,唐朝廷任命王时为安南节度使,旨在恢复秩序,加强松平防御。[107]公元860年末,王适被召回平定浙江仇复叛乱。越南北部随即又陷入混乱和动乱。新任中国督军李虎处决了一位著名的地方酋长杜仲,从而疏远了安南当地许多有权有势的氏族。[108]南诏军队最初受到当地人的欢迎,他们的联军于861年1月攻克松平,迫使李虎逃亡。[109]唐朝于公元861年夏天成功收复该地区。公元863年春天,南诏与杨思进、段求谦将军率领的叛军5万人发起松平之围。随着中国军队向北撤退,这座城市于一月下旬陷落。[110]安南保护国被废除。[111]864年9月,唐朝在高骈的率领下发起反攻,高骈是一位曾在北方与突厥和党项作战的经验丰富的将军。公元865年至866年冬天,高骈收复松平和越南北部,并将南诏逐出该地区。[112]高氏惩罚了与南诏结盟的当地百姓,处决了朱大措及当地叛军三万。[113] 868年,他将该地区改名为“靖海关”。他重建了新松坪城堡,命名为大拉,修复了5000米受损的城墙,并为居民重建了40万个开间。[112]他甚至受到后来的越南人的尊敬。[114]
自治时代
©Cao Viet Nguyen
905 Jan 1 - 938

自治时代

Northern Vietnam, Vietnam
自905年以来,定海郡像一个自治国家一样由当地越南总督统治。[115]定海府必须向后梁进贡,以换取政治保护。[116]公元923年,附近的南汉入侵静海,但被越南领导人Dương Dưình Nghệ击退。[117]公元938年,中国南汉再次派舰队征讨越南。阳定义的女婿吴琼将军(938年–944年在位)在白同战役(938年)中击败了南汉舰队。然后他宣布自己为吴国王,在古罗阿建立了君主制政府,实际上开始了越南的独立时代。
938 - 1862
君主制时期ornament
第一傣越时期
©Koei
938 Jan 2 - 1009

第一傣越时期

Northern Vietnam, Vietnam
938 年,吴权称王,但仅 6 年后就去世了。他在短暂统治后英年早逝,引发了争夺王位的权力斗争,引发了该国第一次重大内战,即十二军阀动乱。战争从944年持续到968年,直到丁文莲领导的氏族击败了其他军阀,统一了国家。[123]丁文林建立了丁王朝,自称丁天皇(丁天皇),并将国家从丁海泉更名为大越(字面意思是“伟大的越南”),定都于和市。 Lư(今宁平省)。新皇帝制定了严格的刑法,以防止混乱再次发生。然后,他试图通过向五个最有影响力的家族的五名女性授予女王头衔来结成联盟。大拉成为首都。979年,皇帝定进皇和太子定廉被政府官员代氏刺杀,留下他唯一幸存的儿子,6岁的定全继承王位。宋朝趁势入侵大古越南。面对国家独立的严重威胁,武装部队司令黎焕(Thập Đạo Tướng Quân)登上王位,取代了定氏,建立了早期黎王朝。黎欢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战术家,他意识到与强大的宋军正面交战的风险。因此,他将入侵的军队诱入芝陵关,然后伏击并杀死了他们的指挥官,很快就在981年结束了对这个年轻国家的威胁。宋朝撤回了军队,黎焕在他的领土上被称为大汉皇帝。 Đại Hành Hoàng Đế)。[124]黎大行皇帝也是第一位开始向南扩张、对抗占婆王国的越南君主。1005 年,黎大行皇帝去世,导致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内讧。最终的胜利者黎龙定成为越南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暴君。他为了自己的娱乐而设计了对囚犯的虐待惩罚,并沉迷于不正常的性活动。黎龙定于 1009 年去世,享年 24 岁,在他短暂生命的最后阶段,他病得很重,在法庭上会见官员时不得不躺下。[125]
Play button
938 Sep 1

巴赫当之战

Bạch Đằng River, Vietnam
公元938年末,刘鸿操率领的南汉舰队在白同河口与吴琼舰队相遇。南汉舰队由快速战船组成,每艘战船载有五十人——水手二十人,战士二十五人,还有弩手两个。[118] Ngô Quyền 和他的部队在河床上竖起了巨大的木桩,木桩的顶端装有铁箔尖。[119]当河潮上涨时,削尖的木桩被水淹没。当南汉驶入河口时,越南人驾驶小船下去骚扰南汉战船,引诱他们顺流而上。退潮时,吴琼的部队发起反击,将敌舰队击退到海上。南汉的船只被木桩固定住了。[118]汉军死了一半,不是被杀就是被淹死,其中就包括刘鸿操。[119]失败的消息传到海上的刘彦那里,他撤回了广州。[120] 939年春,Ngô Quyền称王,并选择Co Loa镇作为首都。[121]白同河之战结束了北方统治的第三个时代(中国统治越南)。[122]这被认为是越南历史的转折点。[118]
十二军阀的无政府状态
安南军阀的概念艺术。 ©Thibaut Tekla
944 Jan 1 - 968

十二军阀的无政府状态

Ninh Bình, Vietnam
938 年,吴权称王,但仅 6 年后就去世了。他在短暂统治后英年早逝,引发了争夺王位的权力斗争,导致了该国第一次重大内战,即十二军阀的动乱。十二军阀无政府状态,又称十二军阀时期,是越南历史上一段混乱和内战的时期,从944年到968年,由吴权国王死后吴王朝继位造成。统治薄海区(今太平省)的陈林勋爵的养子丁文林在林死后继承了王位。968年,丁文隆击败了其他11个主要军阀,在他的统治下重新统一了国家。同年,定平陵即位,称帝,年号定进皇,建立定王朝,国号大越。他将首都迁至和闾(今宁平)。
宋代越战
©Cao Viet Nguyen
981 Jan 1 - Apr

宋代越战

Chi Lăng District, Lạng Sơn, V
979年,皇帝定进皇和太子定廉被政府官员代氏刺杀,留下他唯一幸存的儿子,6岁的定全继承王位。宋朝趁势入侵大古越南。面对国家独立的严重威胁,武装部队司令黎焕(Thập Đạo Tướng Quân)登上王位,取代了定氏,建立了早期黎王朝。黎欢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战术家,他意识到与强大的宋军正面交战的风险。因此,他将入侵的军队诱入芝陵关,然后伏击并杀死了他们的指挥官,很快就在981年结束了对这个年轻国家的威胁。宋朝撤回了军队,黎焕在他的领土上被称为大汉皇帝。 Đại Hành Hoàng Đế)。[126]黎大行皇帝也是第一位开始向南扩张、对抗占婆王国的越南君主。
占婆-傣族越南战争
©Anonymous
982 Jan 1

占婆-傣族越南战争

Central Vietnam, Vietnam
公元979年10月,大谷越皇帝定文隆和太子定廉在皇宫庭院睡觉时被太监德实杀害。他们的死亡导致了整个大越的骚乱。仍在占婆流放的吴日庆听到这个消息后,鼓励占婆国王贾耶·帕拉梅斯瓦拉跋摩一世入侵大越。海军入侵因台风而停止。[127]接下来的几年里,越南新统治者黎焕派遣使者前往占城宣布他即位。[128]然而,贾亚·帕拉美斯瓦茹阿玛 (Jaya Paramesvaravarman) 我拘留了他们。由于和平和解无济于事,黎胡以这一行动为借口,对占婆进行报复性远征。[129]这标志着越南向南进攻占婆的开始。[130]982年,黎欢指挥军队袭击了占族首都因陀罗补勒(今广南省)。当入侵者洗劫因陀罗普拉时,贾亚·帕拉姆斯瓦拉跋摩一世 (Jaya Paramesvaravarman I) 被杀。983年,战争摧毁了占城北部,越南军官吕克同趁战乱在因德拉普拉夺取了政权。[131]同年,他成功地抵制了黎焕(Lê Hoàn)推翻他权力的企图。[132] 986年,因陀罗跋摩四世去世,吕克同自立为占婆国王。[128]吕家宗篡位后,许多占族和穆斯林逃往宋朝中国,特别是海南和广州地区寻求庇护。[131] 989年,Lưu Kế Tông去世后,当地占婆国王贾耶·哈里瓦尔曼二世(Jaya Harivarman II)加冕。
李朝
大越对宋中国的朝贡使团。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009 Jan 1 - 1225

李朝

Northern Vietnam, Vietnam
1009年,李龙定国王去世后,宫廷侍卫长李公渊被朝廷提名继承王位,建立了李王朝。[133]这一事件被认为是越南历史上另一个黄金时代的开始,随后的王朝继承了李朝的繁荣,并为维护和扩展它做了很多工作。李公渊登基的方式在越南历史上相当罕见。作为居住在首都的高级军事指挥官,在黎焕皇帝去世后的动荡岁月里,他有一切机会夺取权力,但出于责任感他宁愿不这样做。他在某种程度上是被法庭“选举”出来的,经过一番辩论才达成共识。[134]在李青桐统治期间,国家的官方名称从“Đại Cồ Việt”改为“Đại Việt”,这个名称一直是越南的官方名称,直到19世纪初。在国内,虽然李朝皇帝虔诚信奉佛教,但来自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却在不断上升,随着1070年为祭祀孔子及其弟子而建造的文庙落成。六年后,即 1076 年,国子监在同一建筑群内成立。最初,教育仅限于皇帝、皇室以及官僚和贵族的子女,是越南第一所大学机构。1075年举行第一次科举考试,黎文盛成为越南第一位长原。在政治上,王朝建立了以法治而非专制原则为基础的行政体制。他们选择大拉城堡作为首都(后来更名为升龙,随后更名为河内)。李朝之所以能掌握政权,部分原因在于其经济实力、稳定和民众的普遍支持,而不是像前朝那样通过军事手段。这为后世开创了历史先例,在李朝之前,越南王朝大多持续时间非常短暂,往往在开国皇帝去世后陷入衰落。Lê Văn Thịnh、Bùi Quốc Khái、Doãn Tử Tư、Đoàn Văn Khâm、Lý Đạo Thành、Tô Hiến Thành等贵族学者在文化和政治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使王朝繁荣了216年。
高棉人入侵占城北部
高棉帝国对抗占婆王国。 ©Anonymous
1074 Jan 1 - 1080

高棉人入侵占城北部

Tháp Chăm Cánh Tiên, Nhơn Hậu,
1074年,哈里跋摩四世成为占婆国王。他与宋中国关系密切,与大越讲和,但却挑起了与高棉帝国的战争。[135] 1080年,一支高棉军队袭击了维贾亚和占城北部的其他中心。寺庙和寺院被洗劫一空,文化珍宝被抢走。经过多次混乱后,哈里瓦曼国王领导下的占族军队击败了入侵者并恢复了首都和寺庙。[136]随后,他的袭击部队深入柬埔寨,远至桑博尔和湄公河,摧毁了那里的所有宗教圣地。[137]
Nhu Nguyet河之战
©Anonymous
1077 Feb 1

Nhu Nguyet河之战

Bac Ninh Province, Vietnam
李朝时期的越南人与宋中国发生了一场重大战争,并对南部邻国占婆进行了几次入侵。[138]最引人注目的冲突发生在1075年末的中国领土广西。得知宋军即将入侵后,李朝杰和同丹指挥的越南军队利用两栖作战先发制人地摧毁了三个宋朝军事设施在今广东、广西的永州、钦州、连州。宋朝报复并于1076年入侵大越,但宋军在日月河(俗称谷河)之战中受阻,日月河位于现在的北宁省,距离现在的首都河内约40公里。双方都无法取得胜利,越南朝廷提出休战,宋朝皇帝接受了。[139]
大越-高棉战争
©Anonymous
1123 Jan 1 - 1150

大越-高棉战争

Central Vietnam, Vietnam
占婆和强大的高棉帝国利用大越对宋的干扰,掠夺了大越的南部省份。他们于1128年和1132年一起入侵大越。1127年,12岁的皇太子李阳焕成为大越的新统治者。[140]苏利耶跋摩二世要求大越向高棉帝国进贡,但越南拒绝向高棉人进贡。苏利耶跋摩二世决定向北扩张领土,进入越南领土。[141]第一次袭击发生在 1128 年,当时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 (Suryavarman II) 率领 20,000 名士兵从沙湾拿吉 (Savannakhet) 前往义安 (Nghệ An),但在战斗中被击溃。次年,苏利耶跋摩继续在陆地上发生小规模冲突,并派出700艘船只轰炸大越沿海地区。1132年,战争升级,高棉帝国和占婆联合入侵大越,短暂占领了义安。1136年,杜英武公爵率领三万大军远征高棉领土,但他的军队在征服了川圹的高地部落后撤退。[141]到了1136年,占婆国王贾亚·因陀罗跋摩三世与越南人讲和,导致了高棉-占婆战争。1138年,22岁的李盛宗因病去世,由他两岁的儿子李英宗继位。苏利耶跋摩二世 (Suryavarman II) 多次领导对大越的进攻,直至 1150 年去世[。 142]在试图夺取大越南部海港失败后,苏利耶跋摩于 1145 年转而入侵占婆并洗劫了毗奢耶,结束了贾亚·因陀罗跋摩三世的统治,并摧毁了美山的寺庙。[143]铭文证据表明,苏利耶跋摩二世 (Suryavarman II) 死于公元 1145 年至公元 1150 年之间,可能是在针对占婆的军事行动中。他的继任者是陀罗宁陀罗跋摩二世(Dharanindravarman II),他是国王母亲兄弟的儿子。一段统治薄弱、争斗不断的时期开始了。
占婆入侵吴哥
©Anonymous
1170 Jan 1 - 1181

占婆入侵吴哥

Tonlé Sap, Cambodia
1170年与大越达成和平协议后,贾亚·因陀罗跋摩四世(Jaya Indravarman IV)领导的占族军队从陆地上入侵高棉帝国,但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结果。[144]那一年,一位来自海南的中国官员目睹了占族和高棉军队之间的大象决斗,此后说服占族国王从中国购买战马,但这一提议多次被宋廷拒绝。然而,1177年,他的军队从湄公河上游至洞里萨湖的军舰上对高棉首都耶输陀罗普拉发起突然袭击,杀死了高棉国王特里布瓦那提跋摩。[145]多弓攻城弩于1171年从宋朝传入占婆,后来被安装在占婆和越南战象的背上。他们是在围攻吴哥期间由占婆部署的,吴哥只有木栅栏的薄弱防御,导致占婆在接下来的四年里占领了柬埔寨。[146]高棉帝国正处于崩溃的边缘。来自北方的阇耶跋摩七世联合一支军队与入侵者作战。他年轻时曾在 1140 年代对抗占婆,并参加了在占婆首府维贾亚的一场战役。他的军队对占族取得了一系列史无前例的胜利,到1181年,在赢得决定性海战后,阇耶跋摩拯救了帝国并驱逐了占族。[147]
阇耶跋摩七世征服占婆
©Anonymous
1190 Jan 1 - 1203

阇耶跋摩七世征服占婆

Canh Tien Cham tower, Nhơn Hậu
1190 年, 高棉国王阇耶跋摩七世任命一位名叫维迪亚南达纳 (Vidyanandana) 的占婆王子领导高棉军队,这位王子于 1182 年叛逃到阇耶跋摩并在吴哥接受教育。维迪亚南达纳击败了占婆,并继续占领毗奢耶并俘虏了贾耶·因陀罗跋摩四世,并将其作为囚犯送回吴哥。[147]维迪亚南达纳采用Shri Suryavarmadeva(或Suryavarman)的头衔,自封为Panduranga国王,后者成为高棉附庸。他封阇耶跋摩七世的妹夫印亲王为“维阇耶那加拉的苏利耶跋摩戴瓦国王”。1191年,毗奢耶的叛乱将苏耶耶跋摩赶回柬埔寨,并拥立贾耶·因陀罗跋摩五世。维迪亚南达纳在阇耶跋摩七世的协助下,夺回毗奢耶,杀死了贾耶·因陀罗跋摩四世和贾耶·因陀罗跋摩五世,然后“在没有反对的情况下统治了占婆王国”。 [148]宣布脱离高棉帝国独立。作为回应,阇耶跋摩七世于 1192 年、1195 年、1198-1199 年、1201-1203 年多次入侵占婆。高棉人后来也有安装在大象上的双弓弩,米歇尔·雅克·埃尔古亚克认为这些是阇耶跋摩七世军队中占族雇佣兵的一部分。[149]阇耶跋摩七世领导下的高棉军队继续征战占婆,直到占婆最终于 1203 年被击败。 [150]一位占婆叛徒王子 ong Dhanapatigräma 推翻了他的侄子维迪亚南达纳/苏利耶跋摩,并将其驱逐到大越,完成了高棉对占婆的征服。[151]从1203年到1220年,占城作为高棉省份,由一个傀儡政府统治,该政府由翁达纳帕蒂格拉玛(ong Dhanapatigräma)和当时的哈里瓦尔曼一世(Harivarman I)的儿子安萨拉贾(Angsaräja)王子领导,后者后来成为贾亚帕拉梅斯瓦拉跋摩二世(Jaya Paramesvaravarman II)。1207年,Angsaräja随同一支高棉军队以及缅甸和暹罗雇佣兵部队与伊万(大越)军队作战。[152]随着高棉军事存在的减少和高棉人于 1220 年自愿撤离占婆,Angsaräja 和平地接管了政府,自称为贾亚·帕拉梅斯瓦拉跋摩二世 (Jaya Paramesvaravarman II),并恢复了占婆的独立。[153]
陈朝
陈朝男子根据陈朝绘画《Truc Lam Dai Dai Son Do》再现。 ©Vietnam Centre
1225 Jan 1 - 1400

陈朝

Imperial Citadel of Thang Long
12 世纪末,随着李君主权力的衰落,来自南定的陈氏家族最终掌权。[154] 1224年,有权有势的朝廷大臣陈氏德强迫皇帝李胡同出家为僧,并强迫李胡同8岁的小女儿李秋晃成为国家的统治者。[155]陈氏德随后安排了Chiêu Hoàng与他的侄子陈景的婚姻,并最终将王位转移给陈景,从而开始了陈王朝。[156]陈朝,正式名称为“大越南”,是一个统治时间为 1225 年至 1400 年的越南王朝。陈朝击败了蒙古人的三次入侵,其中最著名的是 1288 年决定性的白同河之战。该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是1400 年,年仅 5 岁的绍德被迫退位,让位给他的外祖父胡贵利 (Hồ Quý Ly)。陈氏改进了中国的火药, [157]使他们能够向南扩张,击败并附庸占婆。[158]他们还在越南首次开始使用纸币。[159]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越南语言、艺术和文化的黄金时代。[160]第一批Chữ Nôm文学作品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 [161]同时将越南白话与汉语一起引入宫廷。[162]这为越南语言和身份的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奠定了基础。
Play button
1258 Jan 1 - 1288

蒙古入侵越南

Vietnam
1258年,蒙古帝国和后来的元朝对陈朝统治的大越王国(今越南北部)和占婆王国(今越南中部)发动了四次重大军事行动, 1282–1284、1285 和 1287–88。第一次入侵始于 1258 年,统一的蒙古帝国正在寻找入侵宋朝的替代途径。蒙古将军乌里扬哈代成功占领了越南首都升龙(今河内),然后于 1259 年北上入侵位于今广西的宋朝,这是蒙古军队与蒙哥汗领导下的四川军队协同进攻的一部分。其他蒙古军队进攻今天的山东和河南。[163]第一次入侵还在原为宋朝朝贡国的越南王国与元朝之间建立了朝贡关系。1282年,忽必烈和元朝对占城发动海上入侵,并建立了朝贡关系。为了要求更多的贡赋并直接监督大越和占城的地方事务,元朝于 1285 年发动了另一次入侵。第二次入侵大越未能实现其目标,元朝于 1287 年发动了第三次入侵,意图用叛逃的陈氏亲王陈益德取代不合作的大越统治者陈仁宗。安南成功的关键是在野外战斗和城市围攻中避开蒙古人的力量——陈朝廷放弃了首都和城市。随后,蒙古人的弱点遭到了决定性的反击,即在Chương Dương、Hàm Tử、Vạn Kiếp等沼泽地区以及Vân Đồn和Bạch Đằng等河流上进行的战斗。蒙古人还遭受了热带疾病的困扰,并且因陈军的袭击而失去了补给。当撤退的元军舰队在白同海战(1288年)中遭到重创时,元陈战争达到了高潮。安南胜利背后的军事缔造者是指挥官陈国俊(Trần Hưng Đạo)。在第二次和第三次入侵结束时,蒙古人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最终遭到了重大失败,大越和占婆都决定接受元朝名义上的霸主地位,并成为朝贡国,以避免进一步的冲突。[164]
占婆在 14 世纪的衰落
占婆的衰落。 ©Anonymous
1300 Jan 1

占婆在 14 世纪的衰落

Central Vietnam, Vietnam
14 世纪,占婆境内土著信息严重缺失,1307 年之后直到 1401 年都没有立碑,尽管占婆编年史中仍然有 14 世纪潘杜兰加国王的名单。宗教建筑和艺术陷入停滞,有时甚至退化。[171]这些可能是占婆印度文化衰落的迹象,或者是占婆与大越和素可泰的毁灭性战争的结果。皮埃尔·拉丰 (Pierre Lafont) 认为,14 世纪占婆族史学完全失传的原因可能是占婆族之前与邻国吴哥帝国和大越以及最近的蒙古人的长期冲突造成了大规模破坏和社会文化崩溃。 。未解的不满和不断恶化的经济状况继续堆积。占婆语(主要用于宗教目的的语言)的梵文铭文到 1253 年已不复存在。 [172]一些城市和农田被遗弃,例如茶侨(Simhapura)。[173] 11世纪至15世纪,占婆逐渐转向伊斯兰教,破坏了已建立的印度教-佛教王权和国王的精神神性,导致皇室的挫败感和占婆贵族之间的冲突日益加剧。这些导致占婆在 14 世纪持续不稳定并最终衰落。[174]由于这一时期在占婆省内没有发现任何铭文,因此在不知道占婆族统治者的本名和统治年份的情况下,建立占婆族统治者的血统是不安全的。历史学家必须背诵各种越南编年史和中国编年史,谨慎地重建14世纪的占婆城。[175]
暹罗-占婆战争
暹罗-占婆战争 ©HistoryMaps
1313 Jan 1

暹罗-占婆战争

Central Vietnam, Vietnam
素可泰王国从山上进攻大越王国的属国占婆王国,但被击退。[170]
占婆-傣越战争
©Phòng Tranh Cu Tí
1318 Jan 1 - 1428

占婆-傣越战争

Vietnam
越南人对南方的占婆王国发动了战争,延续了越南在 10 世纪获得独立后不久开始的南方扩张(称为南田)的悠久历史。他们经常遇到来自查姆家族的强烈抵抗。在蒙古入侵期间与占婆成功结盟后,大越国王陈仁宗通过玄陈公主与占婆婆曼三世的政治联姻,获得了位于今顺化周围的两个占婆省份。婚礼后不久,国王去世了,公主回到了北方的家乡,以避免占婆族习俗要求她与丈夫一起去世。[165] 1307年,新占婆王西姆哈跋摩四世(Simhavarman IV,1307年—1312年在位)为抗议越南协议,出发夺回两省,但被击败并被俘。占婆于 1312 年成为越南的附庸国。 [166]占婆于 1318 年起义。 1326 年,他们成功击败了越南人并重申独立。[167]占婆朝廷内部的皇室动乱再次发生,直到1360年,一位强大的占婆国王即位,被称为波比纳苏尔(Po Binasuor,1360-90年在位)登基。在他统治的三十年里,占婆的声势达到了顶峰。波比那苏尔于1377年歼灭了越南侵略者,于1371年、1378年、1379年和1383年洗劫了河内,到1380年代几乎首次统一了整个越南。[168]然而,在1390年初的一场海战中,占婆征服者被越南火器部队杀死,从而结束了占婆王国短暂的崛起时期。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占婆恢复了和平的现状。经过多次战争和惨淡的冲突后,国王因陀罗跋摩六世(Indravarman VI,1400-41 年在位)于 1428 年与大越统治者黎莱的第二个王国重建了关系[。 169]
1400 Jan 1 - 1407

王朝湖

Northern Vietnam, Vietnam
与占婆和蒙古人的战争使大越疲惫不堪并破产。陈氏家族随后又被该家族的一位宫廷官员胡贵利 (Hồ Quý Ly) 推翻。胡贵黎迫使陈氏末代皇帝退位,并于 1400 年登基。他将国号改为大五,并迁都西都,即现在的清化。升龙更名为东都(东都)。尽管被广泛指责造成民族不团结,并导致国家后来被明帝国夺走,但胡贵黎的统治实际上推行了许多进步的、雄心勃勃的改革,包括在国家考试中增加数学、公开批判儒家哲学、运用数学等。纸币代替硬币、投资建造大型军舰和大炮以及土地改革。1401 年,他将王位让给了儿子胡汉上 (Hồ Hán Thương),并以与陈国王类似的方式获得了太上皇 (Thai Thượng Hoàng) 的头衔。[176] 1407年,胡朝被中国明朝征服。
北方统治第四纪元
明朝皇帝及皇室随从。 ©Anonymous
1407 Jan 1 - 1427

北方统治第四纪元

Northern Vietnam, Vietnam
北伐第四纪元是越南历史上的一个时期,从1407年到1427年,在此期间越南被中国明朝统治为交趾省。明朝征服胡朝后在越南建立了统治。以前的中国统治时期,统称为“Bắc thuộc”,持续时间要长得多,长达约1000年。中国对越南的第四个统治时期最终以后黎王朝的建立而结束。
但王朝
复兴黎朝越南人民活动绘画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427 Jan 1 - 1524

但王朝

Vietnam
黎朝,在史学上也被称为后黎朝,是越南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统治时间为 1428 年至 1789 年,中间有一个 1527 年至 1533 年的空位期。黎朝分为两个历史时期:原始黎朝王朝(1428-1527),之后被马克王朝(皇帝以自己的权利进行统治)和复兴黎王朝(1533-1789)篡夺,在复兴黎王朝(1533-1789),傀儡皇帝在强大的郑氏家族的支持下统治。复兴黎朝以两场旷日持久的内战为标志:黎—马克战争(1533-1592),两个王朝在越南北部争夺合法性;郑—阮战争(1627-1672,1774-1777)是郑阮之间的战争。北方领主和南方领主阮氏。1428年,黎莱将军赶出越南后登基,王朝正式开始。该王朝在黎青宗统治期间达到鼎盛,并在他于1497年去世后衰落。1527年,马克王朝篡夺王位;1533年黎朝复辟后,马克氏逃往遥远的北方,并在南北朝时期继续称王。复辟的黎族皇帝没有实权,到1677年马克王朝最终被消灭时,实际权力掌握在北方的郑领主和南方的阮领主手中,他们都以黎族的名义进行统治。皇帝在互相争斗时。黎朝于 1789 年正式结束,西山兄弟的农民起义击败了郑氏和阮氏,讽刺的是,为了恢复黎朝的权力。人口过剩和土地短缺刺激了越南向南扩张。黎朝通过统治占婆王国并远征今天的 老挝缅甸,继续南田向南扩张越南边界,到西山起义时几乎到达越南的现代边界。越南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明朝统治 20 年后,以前的佛教国家变成了儒教国家。黎朝皇帝仿照中国制度制定了许多改革,包括文官制度和法律。他们的长期统治归功于早期皇帝的受欢迎。黎黎将国家从明朝20年的统治中解放出来,黎青栋带领国家进入黄金时代,为人民所铭记。尽管复辟的黎帝统治充满了内乱和不断的农民起义,但很少有人敢于公开挑战他们的权力,因为担心失去民众的支持。黎朝也是16世纪初西欧人和基督教传入越南的时期。
1471 Feb 1

占婆的陷落

Canh Tien Cham tower, Nhơn Hậu
人口过剩和土地短缺刺激了越南向南扩张。1471年,黎青宗国王率领的大越军队入侵占婆并占领其首府维杰亚。这一事件实际上结束了占婆作为一个强大王国的地位,尽管一些幸存的较小的占婆国家又持续了几个世纪。它开始了占族人在东南亚的分散。随着占婆王国大部分被摧毁,占婆族被流放或镇压,越南人对现在越南中部的殖民活动没有遇到实质性的抵抗。然而,尽管越南定居者的数量大大超过并且前占族领土并入越南国家,但大多数占族人仍然留在越南,他们现在被认为是现代越南的关键少数民族之一。越南军队还袭击了湄公河三角洲,腐朽的高棉帝国已无法再保卫该地区。
大越—澜沧战争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479 Jan 1 - 1484

大越—澜沧战争

Laos
1479-84 年的大越澜沧战争,也称为白象战争, [177]是越南大越帝国入侵老挝 澜沧王国引发的一场军事冲突。越南入侵是黎青宗皇帝扩张的延续,大越于 1471 年征服了占婆王国。这场冲突演变成一场更广泛的冲突,涉及来自西双州台和湄公河流域的哀老族人。 傣族从元朝的兰那国、吕国的西普松潘纳(Sipsong Panna),沿伊洛瓦底江上游到达芒昂。[178]这场冲突最终持续了大约五年,逐渐威胁到了云南南部边境,并引起了明朝中国的担忧。[179]早期火药武器在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成了大越的侵略。战争的早期胜利使大越占领了老挝首都琅勃拉邦并摧毁了Muang Puan市的Xiang Khouang。这场战争以澜沧的战略胜利而告终,他们在兰纳和明朝中国的帮助下迫使越南人撤军。[180]最终,这场战争促进了兰纳、澜沧和明中国之间更密切的政治和经济联系。特别是,兰纳的政治和经济扩张导致了该王国的“黄金时代”。
南北朝时期
麦克高平军。 ©Slave Dog
1533 Jan 1 - 1592

南北朝时期

Vietnam
越南历史上的南北朝,从1533年到1592年,是16世纪的一个政治时期,在此期间,由马克东勇在东道建立的马克王朝(北朝)和复兴黎王朝(北朝)南朝) 的总部设在西多 (Tay Đô),双方都在争夺之中。在这段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这两个王朝都在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被称为“黎马克战争”。最初,南方朝廷的管辖范围仅限于清化省。阮晃远征从麦戍军手中夺回黎国南部地区后,北朝仅控制了清化以北的省份。两个王朝都声称自己是越南唯一合法的王朝。贵族及其族人频繁倒戈,以至于像麦庆定亲王这样忠诚的家臣甚至被敌人称赞为罕见的贤人。作为没有土地的领主,这些贵族和他们的军队的行为与小偷无异,掠夺农民来养活自己。这种混乱状态带来了乡村的破坏,并使东京等许多以前繁荣的城市陷入贫困。两个朝代争斗了近六十年,直到1592年南朝击败北朝并收复东京而结束。然而,麦克家族成员在中国王朝的保护下一直在高平保持自治统治,直到1677年。
郑阮战争
©Anonymous
1627 Jan 1 - 1777

郑阮战争

Vietnam
黎贞王朝和马克王朝之间的内战于 1592 年结束,当时郑同的军队征服了河内并处决了国王马克·莫合 (Mạc Mậu Hợp)。马克王室的幸存者逃到高平省的北部山区,并继续统治那里,直到 1677 年郑泽征服了这最后一块马克领土。自阮金复辟后,黎族君主仅充当名义领袖。马克王朝灭亡后,北方的所有实权都属于郑氏领主。与此同时,明朝廷不情愿地决定对越南内战进行军事干预,但麦东勇向明朝提出了仪式性的臣服,并被接受。1600年,阮晃也宣布自己为领主(正式名称为“Vương”),并拒绝派遣更多的金钱或士兵来帮助郑氏。他还将首都迁至富春(今顺化)。1623 年,他的父亲郑同 (Trịnh Tùng) 去世后,郑郑 (Trịnh Tráng) 继承了他的王位。郑郑 (Trịnh Tráng) 命令阮福阮 (Nguyễn Phúc Nguyên) 服从他的权威。该订单两次被拒绝。1627年,郑重派出15万大军南下,但军事行动并不成功。郑氏更强大,拥有更多的人口、经济和军队,但他们无法击败阮氏,后者建造了两道防御性石墙,并投资了葡萄牙火炮。郑阮战争从 1627 年持续到 1672 年。郑军发动了至少七次攻势,但均未能攻下富春。从1651年开始,阮氏族一度发起进攻,攻击了郑氏领土的部分地区。然而,在新领导人郑泽 (Trịnh Tạc) 的领导下,郑泽 (Trịnh Tạc) 在 1655 年迫使阮氏 (Nguyễn) 撤退。在 1672 年的最后一次进攻之后,郑泽 (Trịnh Tạc) 同意与阮主阮福晋 (Nguyễn Phúc Tần) 停战。该国实际上被一分为二。郑阮战争为欧洲商人提供了用武器和技术支持双方的机会: 葡萄牙人在南方帮助阮人,而荷兰人在北方帮助郑人。郑氏和阮氏在接下来的百年里保持了相对和平,双方都取得了重大成就。郑氏建立了负责国家预算和生产货币的中央政府机构,将重量单位统一为十进制,建立印刷厂以减少从中国进口印刷材料的需要,开设军事学院,并编纂历史书籍。与此同时,阮领主通过征服剩余的占族土地继续向南扩张。越南定居者还抵达了被称为“水真腊”的人烟稀少的地区,该地区是前高棉帝国的湄公河三角洲下游部分。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随着前高棉帝国因内乱和暹罗入侵而衰弱,阮领主通过政治联姻、外交压力、政治和军事恩惠等多种手段,夺取了现在的周边地区。全天西贡和湄公河三角洲。阮军有时也与暹罗军队发生冲突,以建立对前高棉帝国的影响力。
1700 Jan 1

越南征服湄公河三角洲

Mekong-delta, Vietnam
越南定居者抵达了被称为“水真腊”的人烟稀少的地区,该地区是前高棉帝国的湄公河三角洲下游部分。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随着前高棉帝国因内乱和暹罗入侵而衰弱,阮领主通过政治联姻、外交压力、政治和军事恩惠等多种手段,夺取了现在的周边地区。全天西贡和湄公河三角洲。阮军有时也与暹罗军队发生冲突,以建立对前高棉帝国的影响力。
西山叛乱
1788 年末,中国军队与越南西山军队作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71 Aug 1 - 1802 Jul 22

西山叛乱

Vietnam
西山战争或西山叛乱是西山领导的三兄弟阮玉、阮惠、阮六兄弟领导的越南农民起义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军事冲突。这段时期开始于 1771 年,结束于 1802 年,当时阮福安 (Nguyễn Phúc Ánh) 或皇帝嘉隆 (Nguyễn 领主的后裔) 击败了西山并重新统一了大越,然后将国家更名为越南。1771年,阮领主控制下的归仁爆发了西山革命。[181]这次革命的领导者是阮若、阮禄、阮惠三兄弟,与阮领主家族没有关系。1773年,西山叛军占领归仁作为革命首都。西山兄弟的势力吸引了许多贫苦农民、工人、基督徒、中部高原的少数民族和长期受阮主压迫的占族人[182] ,也吸引了华裔商人阶级,他们希望西山叛乱将减轻阮主的重税政策,但由于西山的民族主义反华情绪,他们后来的贡献有限。[181]到1776年,西山人占领了阮领主的所有土地,并杀害了几乎整个王室。幸存的王子阮福安(Nguyễn Phúc Ánh)逃往暹罗,并获得了暹罗国王的军事支持。阮安映率领5万暹罗军队回来夺回政权,但在Rạch Gầm-Xoài Mút之战中被击败并几乎被杀。Nguyễn Ánh逃离了越南,但他并没有放弃。[183]1786 年,阮惠指挥的西山军队向北进军,与郑氏领主郑起作战。郑军失败,郑起自杀。西山军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占领了首都。黎朝末代皇帝黎朝童 (Lê Chiêu Thống) 逃往清朝中国,并于 1788 年向乾隆皇帝请求帮助。乾隆皇帝向黎侨童提供了一支约20万的大军,以从篡位者手中夺回王位。1788年12月,西山三弟阮惠自立为光中皇帝,并在农历新年期间,在为期7天的突袭中击败了10万清军。甚至有传言称,光中还计划征服中国,但具体情况不明。光中皇帝在位期间设想了许多改革,但于1792年南下途中不明原因地去世,享年40岁。在光中皇帝统治期间,大越实际上分为三个政治实体。[184]西山领导人阮 Nguyễn Nhạc 从首都归仁统治着国家的中心。光中皇帝从首都富春顺统治北方。在南方。他正式资助和训练了中国南海岸海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世界上最强大、最令人畏惧的海盗军队之一。[185] Nguyễn Ánh在许多来自南方的有才华的新兵的协助下,于1788年占领了嘉定(今西贡),并为其军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186]1792 年 9 月光忠去世后,西山朝廷变得不稳定,因为剩余的兄弟互相争斗,并与忠于阮惠年幼儿子的人作斗争。光中10岁的儿子阮光全继承王位,成为正盛皇帝,西山王朝的第三位统治者。在南方,阮安英领主和阮保皇党在法国中国、暹罗和基督教的支持下,于 1799 年向北航行,占领了西山的据点归仁。[187] 1801年,他的军队占领了西山首府富春。1802 年,阮安映 (Nguyễn Ánh) 围攻升龙 (河内),并处决了阮光全 (Nguyễn Quang Toản) 以及许多西山王室成员、将军和官员,最终赢得了战争。阮安映即位,自称嘉隆皇帝。Gia 是 Gia Định,西贡的旧名;“Long”是“升龙”的意思,是河内的旧称。因此嘉隆寓意着国家的统一。由于中国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将大越称为安南,嘉隆要求满清皇帝将国家名称从安南改为南越。为了防止嘉隆王国与崔达的古代王国混淆,满清皇帝将这两个词的顺序颠倒过来,称为越南。
暹罗-越南战争
郑信大帝。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71 Oct 1 - 1773 Mar

暹罗-越南战争

Cambodia
1769年, 暹罗国王郑信入侵并占领了柬埔寨的部分地区。次年,越南和暹罗之间的代理人战争在柬埔寨爆发,阮领主以攻击暹罗城市作为回应。战争开始时,郑信进军柬埔寨,将昂农二世推上柬埔寨王位。越南人的回应是重新夺回柬埔寨首都并任命欧泰二世为他们首选的君主。1773年,越南人与暹罗人讲和,以应对因与暹罗战争而引起的西山叛乱。两年后,昂农二世被宣布为柬埔寨统治者。
阮朝
阮福英 ©Thibaut Tekla
1802 Jan 1 - 1945

阮朝

Vietnam
阮朝是越南最后一个王朝,其前身是阮领主,从 1802 年至 1883 年独立统治统一的越南国家,之后受法国保护。在其存在期间,帝国通过长达数百年的南田战争和暹罗-越南战争的延续,扩张到了今天的越南南部、柬埔寨 老挝。随着法国征服越南,阮朝于1862年和1874年被迫放弃对越南南部部分地区的主权,1883年之后,阮朝仅名义上统治着法国保护地安南(越南中部)和越南。东京(越南北部)。后来他们取消了与法国的条约,并短暂成为越南帝国,直到 1945 年 8 月 25 日为止。阮福家族在 16 世纪以阮领主(1558-1777、1780-1802)的身份对大片领土建立了封建统治,然后在 19 世纪击败了西山王朝并建立了自己的帝国统治。王朝统治始于 1802 年嘉隆登基,结束了前西山王朝。从1858年的交趾支那战役开始,越南南部地区被占领,阮朝在19世纪下半叶的几十年时间里逐渐被法国吞并。随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根据 1862 年的《西贡条约》,被占领土成为法国交趾支那的殖民地;1863 年的《顺化条约》则允许法国进入越南港口并加强对其外交事务的控制。最后,1883 年和 1884 年的顺化条约将剩余的越南领土划分为名义上阮福统治下的安南和北部保护国。1887年,交趾支那、安南、北部和法国柬埔寨保护国合并成立法属印度支那。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阮朝仍然是印度支那境内安南和东京的正式皇帝。日本于 1940 年与法国合作占领了印度支那,但随着战争似乎越来越失败,日本于 1945 年 3 月推翻了法国政府,并宣布其组成国独立。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里,保大皇帝统治下的越南帝国是一个名义上独立的日本傀儡国家。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保大皇帝退位,反殖民的越明政府发起八月革命,阮朝143年的统治就此结束。[188]
1831 Jan 1 - 1834

暹罗-越南战争

Cambodia
1831 年至 1834 年的暹罗-越南战争是由博丁德查 (Bodindecha) 将军领导的暹罗入侵军队试图征服柬埔寨和越南南部引发的。高棉军队在 1832 年磅湛战役中取得初步胜利并被击败后,暹罗军队的进攻于 1833 年在越南南部被阮朝军队击退。柬埔寨和 老挝爆发总起义后,暹罗撤军,越南控制了柬埔寨。
黎文桂起义
黎文桂起义寻求重建景亲王的血统(这里是他 1787 年访问巴黎期间的地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33 Jan 1 - 1835

黎文桂起义

South Vietnam, South Vietnam,
黎文桂起义是19世纪越南的一次重要叛乱,黎文桂领导下的越南南部、越南天主教徒、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和中国定居者反对明命帝的帝国统治。当明命起兵平息叛乱时,黎文桂在西贡堡垒内设防,并向暹罗人寻求帮助。暹罗国王拉玛三世接受了这个提议,派兵进攻越南河仙省和安江省以及 老挝柬埔寨的越南帝国军队。1834 年夏天,这些暹罗和越南军队被张明江将军击退。明命花了三年时间才平息了叛乱和暹罗的攻势。起义的失败对越南的基督教社区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新一波针对基督徒的迫害随之而来,并要求寻找并处决剩余的传教士。
1841 Jan 1 - 1845

暹罗-越南战争(1841-1845)

Cambodia
1841年至1845年的暹罗-越南战争是由绍楚皇帝统治的大南国与却克里国王囊克劳统治下的暹罗王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在上一次暹罗-越南战争(1831-1834)期间暹罗试图征服柬埔寨后,越南和暹罗之间围绕湄公河下游流域柬埔寨中心地带的控制权的竞争加剧。越南皇帝明命于 1834 年任命昂美公主作为他选择的傀儡女王统治柬埔寨,并宣布对柬埔寨拥有完全宗主权,并将其降级为越南的第 32 省,即西部郡县(西成省)。[189] 1841年,暹罗抓住不满的机会,援助高棉人反抗越南统治。拉玛三世国王派出一支军队强制安阳王子就任柬埔寨国王。经过四年的消耗战,双方同意妥协,将柬埔寨置于共同统治之下。[190]
1850 - 1945
现代时期ornament
Play button
1858 Sep 1 - 1885 Jun 9

法国征服越南

Vietnam
19世纪, 法国殖民帝国大力介入越南;法国经常进行干预,以保护巴黎外国传教会在该国的工作。为了扩大法国在亚洲的影响力,法国拿破仑三世于1858年命令查尔斯·里戈·德·热努伊率领14架法国武装直升机袭击达能(图兰)港口。这次袭击造成了重大损失,但未能取得任何立足点,在此过程中受潮湿和热带疾病的影响。德热努伊决定向南航行,占领了防守薄弱的嘉定市(今胡志明市)。从 1859 年西贡围城战到 1867 年,法国军队将其控制范围扩大到湄公河三角洲的所有六个省份,并建立了一个被称为交趾支那的殖民地。几年后,法国军队在越南北部(他们称之为东京)登陆,并于 1873 年和 1882 年两次占领河内。尽管法国最高指挥官弗朗西斯·卡尼尔 (Francis Garnier) 和亨利·里维埃 (Henri Rivière) 两次被俘,但仍成功保住了北部地区。伏击并杀死了官员雇佣的黑旗军的战斗海盗。阮朝通过《顺化条约》(1883年)向法国投降,标志着越南历史上的殖民时代(1883年至1954年)。北部战役(1883-1886)后,法国控制了整个越南。法属印度支那成立于 1887 年 10 月,由安南(越南中部中圻)、北部(越南北部)和交趾支那(越南南部)组成,1893 年又加入了柬埔寨老挝。在法属印度支那内,交趾支那拥有处于殖民地地位,安南名义上是一个保护国,阮朝仍在那里统治,而东京则有一位法国总督,地方政府由越南官员管理。
抵抗运动
1908 年 7 月 8 日,Duong Be、Tu Binh 和 Doi Nhan 的头颅被法国人斩首。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60 Jan 2

抵抗运动

Vietnam
1862年,越南与法国签署《西贡条约》,越南将嘉定、保罗秃鹰岛和南部三个省份拱手让给法国后,许多南方抵抗运动拒绝承认该条约,并继续与法国作战。有些由前法院官员领导,如长定,有些由农民和其他农村人口领导,如阮忠楚,他使用游击战术击沉了法国武装直升机“埃斯佩兰斯”号。在北部,大多数运动是由前法院官员领导的,战士来自农村人口。反对入侵的情绪在农村地区根深蒂固——远超过 90% 的人口——因为法国人扣押并出口了大部分大米,从 1880 年代起造成了广泛的营养不良。而且,存在着击退所有入侵者的古老传统。这是绝大多数人反对法国入侵的两个原因。[191]法国侵略者夺取了许多农田,并将其交给法国人和合作者,他们通常是天主教徒。到 1898 年,这些掠夺造成了一大群几乎没有土地或根本没有土地的穷人,以及一小部分依赖法国的富裕地主。1905年,一位法国人观察到,“传统的安南社会,为满足人民的需要而组织得如此完善,但归根结底,却被我们摧毁了。”这种社会分裂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60 年代的战争中。出现了两次平行的现代化运动。第一个是 1905 年由潘佩珠 (Phan Bội Châu) 发起的东游运动。周的计划是派遣越南学生到日本学习现代技能,以便将来他们能够领导一场成功的武装反抗法国人。他与 Cường Để 王子一起在日本创立了两个组织:维新会和越南公贤会。由于法国的外交压力,日本后来将周驱逐出境。潘秋贞(Phan Châu Trinh)主张通过和平、非暴力的斗争来获得独立,他领导了第二次运动“维新”(现代化),该运动强调对群众的教育,使国家现代化,促进法国人和越南人之间的理解和宽容,以及权力的和平过渡。20 世纪初,越南语罗马化国五字母的地位不断提高。越南爱国者意识到国玉作为快速减少文盲和教育群众的有用工具的潜力。传统的中文文字或诺姆文字被认为过于繁琐且难以学习。随着法国人镇压这两个运动,并且在目睹了中国和俄罗斯革命者的行动后,越南革命者开始转向更激进的道路。潘佩珠在广州创建越南光福会,策划武装抵抗法国。1925年,法国特工在上海逮捕了他,并将他偷偷带到越南。由于他的受欢迎程度,周没有被处决,并被软禁直至 1940 年去世。1927 年,仿照中国国民党成立了越南国党(越南民族主义党),并成立了该党1930 年北部的安佰武装叛变导致其主席阮泰福和许多其他领导人被捕并被送上断头台处决。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越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越南军队在埃唐普举行授勋仪式并受勋章列队游行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4 Jan 1 - 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越南

Europe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越南名义上处于阮朝统治之下,但实际上是法国的保护国,也是法属印度支那的一部分。在寻求最大限度地利用印度支那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进行战争的同时,法国镇压了越南的所有爱国运动。[192]法国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越南当局强征数千名“志愿者”到欧洲服役,导致北部和交趾支那发生起义。[193]近10万越南人应征入伍,前往欧洲在法国前线作战和服役,或当劳工。[194]几个营在索姆河和皮卡第战斗并伤亡,其他营则部署在凡尔登、女士大道和香槟。[195]越南军队还在巴尔干和中东地区服役。接触新的政治理想并回到对自己国家的殖民占领(由他们中的许多人为之奋斗和牺牲的统治者统治),导致了一些恶劣的态度。其中许多军队寻求并加入了旨在推翻法国的越南民族主义运动。1917 年,温和的改革派记者范琼 (Phạm Quỳnh) 开始在河内出版《Quốc ngữ》杂志《Nam Phong》。它解决了在不破坏越南民族文化精髓的情况下采用现代西方价值观的问题。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国语》不仅成为传播越南、汉族和法国文学和哲学经典的载体,而且成为强调社会评论和批评的越南民族主义文学的新主体。在交趾支那,爱国活动在本世纪初通过地下社团的创建表现出来。其中最重要的是天地协会,其分支机构覆盖西贡周边的许多省份。这些协会通常采取政治宗教组织的形式,他们的主要活动之一是惩罚法国人收买的叛徒。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属印度支那
日军骑自行车挺进西贡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0 Jan 1 - 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法属印度支那

Indochina
1940年中期, 纳粹德国迅速击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属印度支那(今越南、 老挝柬埔寨)的殖民统治权移交给法国(维希法国)。纳粹同盟的日本帝国获得了许多让步,例如使用港口、机场和铁路。[196]日本军队于1940年9月首次进入印度支那部分地区,到1941年7月,日本已将其控制范围扩大到整个法属印度支那。美国出于对日本扩张的担忧,从 1940 年 7 月开始对日本实施钢铁和石油禁运。摆脱这些禁运并实现资源自给自足的愿望最终导致日本决定于 1941 年 12 月 7 日发动进攻、 大英帝国(在香港和马来亚),同时还有美国(在菲律宾和夏威夷珍珠港)。这导致美国于 1941 年 12 月 8 日对日本宣战。随后,美国加入了自 1939 年以来与德国交战的大英帝国及其现有盟友的一边,共同对抗轴心国。1941 年,印度支那共产党在高平省设立了秘密总部,但大多数越南抵抗日本、法国或两者的抵抗力量,包括共产党和非共产党团体,仍然以边境地区的中国为基地。作为反对日本扩张的一部分,中国人于 1935/1936 年在南京促成了越南民族主义抵抗运动“同明会”(DMH) 的形成。这包括共产党人,但不受他们控制。这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中国共产党于1941年派遣胡志明前往越南领导以共产主义越明为中心的地下组织。何是共产国际在东南亚的高级特工, [197]并在中国担任中国共产党武装部队的顾问。[198]这项任务得到了欧洲情报机构以及后来的美国战略服务办公室(OSS)的协助。[199]法国自由情报机构也试图影响维希与日本合作的发展。1945年3月,日本人监禁了法国行政长官,并直接控制了越南,直到战争结束。
八月革命
1945 年 9 月 2 日,越盟军队。 ©Anonymous
1945 Aug 16 - Aug 30

八月革命

Vietnam
八月革命是1945年8月下半月,越南独立联盟发起的反对越南帝国和日本帝国的革命。 1941年,旨在吸引比共产党所能控制的更广泛的人口。两周内,越盟军队控制了越南北部、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乡村和城市,包括顺化(越南当时的首都)、河内和西贡。八月革命寻求在越盟统治下为整个国家建立一个统一的政权。越盟领导人胡志明于 1945 年 9 月 2 日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独立。正当胡志明和越盟开始将民主共和国控制范围扩大到整个越南时,他的新政府的注意力也从内部转移。关系到盟军的到来。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盟军以北纬16度线将印度支那分为两个地区,南部地区隶属于东南亚司令部,北部地区则留给蒋介石的中华民国接受日本投降。法国战争罪行9月13日,当英国东南亚司令部部队抵达西贡时,他们带来了一支法国部队。英国占领军在南部的默许使得法国能够迅速采取行动,重新控制该国南部,那里的经济利益最强,刚果民主共和国的权威最弱,殖民势力也最根深蒂固。[200] 1945年8月,越南平民在西贡回国后遭到法国士兵的抢劫、强奸和杀害[。 201]越南妇女在越南北部也遭到法国人的强奸,例如老街省保安县保河区的越南妇女。和 Phu Lu 事件,导致 1948 年 6 月 20 日,400 名受法国训练的越南人叛逃。1947 年至 1948 年法国人在越南北部镇压越盟后,法国人抢劫佛像,越南人遭到抢劫、强奸和酷刑迫使越盟逃往中国云南寻求庇护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一名法国记者被告知“我们知道战争总是意味着什么,我们理解你们的士兵夺走我们的动物、我们的珠宝、我们的佛像;这很正常。我们对他们强奸我们的妻子和女儿感到屈从;战争一直都是这样。”但我们反对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不仅是我们的儿子,还有我们自己、老人和显贵。”越南乡村名流。越南强奸受害者变得“半疯”。[【202】]
海防大屠杀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杜蒙杜维尔 (Dumont d'Urville),1930-1936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6 Nov 23

海防大屠杀

Haiphong, Hai Phong, Vietnam
在北部,谈判期间维持了不稳定的和平,然而,11月,越明政府和法国之间因港口进口关税的利益冲突在海防爆发了战斗。[234] 1946年11月23日,法国舰队轰炸了该市的越南部分,一下午造成6000名越南平民死亡。[235]炮击事件发生后不到两周,在受到巴黎“给越南人一个教训”的压力后,莫里埃将军下令越南人完全撤出该市,要求所有越盟军事人员撤离海防。[236]到1946年12月初,海防完全处于法国军事占领之下。[237]法国人在占领海防方面的侵略行动在越盟眼中清楚地表明法国人打算维持在越南的殖民存在。[238]法国人通过围攻河内市在越南建立一个独立的南方国家的威胁成为越盟应对的首要任务。12 月 19 日,莫里埃尔将军向越南人发出了最后通牒,命令领导的越盟民兵 Tu Ve(“自卫”)完全解除武装。当晚,河内所有电力全部被切断,整座城市陷入一片漆黑。越南人(特别是图韦民兵)从河内境内用机枪、大炮和迫击炮攻击法国人。数千名法国士兵和越南平民丧生。法国人的反应是第二天袭击河内,迫使越南政府逃到城外避难。胡志明本人被迫逃离河内前往更偏远的山区。这次袭击可以被描述为在占领海防之后对法国人的先发制人的打击,这危及了越南对河内和整个越南的主权主张。河内起义将法国和越盟之间的侵略升级为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Play button
1946 Dec 19 - 1954 Aug 1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Indochina
1946年12月19日至1954年7月20日, 法国和越南民主共和国及其各自的盟友之间爆发了反法抵抗战争。 [203 越明]由武元甲和胡志明领导。[204]大部分战斗发生在越南北部的北部,尽管冲突席卷了整个国家,并延伸到了邻近的法属印度支那保护国老挝和柬埔寨。战争的头几年发生了针对法国的低级别农村叛乱。到了 1949 年,这场冲突已经演变成两支装备有现代武器的军队之间的常规战争,法国军队由美国提供,越盟则由苏联和新成立的共产主义中国提供。[205]法国联邦军队包括来自帝国的殖民军队——北非人;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少数民族;撒哈拉以南非洲人 - 以及专业的法国军队、欧洲志愿者和外籍军团部队。法国左翼人士称其为“肮脏战争”(la sale guerre)。[【206】]法国诱使越盟在后勤路线尽头攻击偏远地区防御严密的基地的战略在那山战役中得到了验证。法国的努力因坦克在森林环境中的实用性有限、缺乏强大的空军以及对法国殖民地士兵的依赖而受到阻碍。越盟使用新颖而有效的战术,包括直接炮火、车队伏击和防空武器来阻碍陆地和空中补给,并采取基于招募大规模正规军并得到广泛民众支持的战略。他们使用从中国发展而来的游击战理论和指令,并使用苏联提供的战争物资。事实证明,这种结合对法军基地来说是致命的,最终导致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惨败。[【207】]双方在冲突期间都犯下了战争罪,包括杀害平民(例如法国军队的美泽大屠杀)、强奸和酷刑。[208]在1954年7月21日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新的社会主义法国政府和越盟达成协议,让越盟控制北越北纬17度线以上,但该协议被越南政府拒绝和美国。一年后,保大被总理吴庭艳废黜,成立越南共和国(南越)。很快,在共产党北方的支持下,针对吴廷琰的反共政府的叛乱就发展起来。这场被称为越南战争的冲突包括美国大规模军事干预以支持南越。
Play button
1955 Nov 1 - 1975 Apr 30

越南战争

Vietnam
越南战争是从1955年11月1 到1975年4月30日西贡陷落期间在越南、老挝和柬埔寨发生的冲突。 [209]这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正式在北越和南越之间进行。北方得到苏联中国和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支持,而南方得到美国和其他反共盟友的支持。[210]这场战争持续了近20年,美国的直接介入于1973年结束。冲突还蔓延到邻国,加剧了老挝内战和柬埔寨内战,最终这三个国家到1976年正式成为共产主义国家。 [211] 1973年最后一批美军撤出两年后,南越首都西贡落入共产党手中,南越军队于1975年投降。1976年,统一的越南政府将西贡改名为胡志明市。为纪念 1969 年去世的胡志明市而建。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使越南遭受了严重破坏,总死亡人数在 966,000 至 380 万人之间, [212]还有数千人因凝固汽油弹和橙剂等武器和物质而致残。美国空军喷洒了超过 2000 万加仑包括橙剂在内的有毒除草剂(落叶剂),摧毁了南越 20% 以上的丛林和 20-50% 的红树林。[213]越南政府称,400万越南公民接触过橙剂,多达300万人因此患病;这些数字包括暴露者的孩子。[214]越南红十字会估计,多达 100 万人因受橙剂污染而致残或出现健康问题。[215]越南战争的结束将导致越南船民和更大的印度支那难民危机,导致数百万难民离开印度支那,估计其中有 25 万人死于海上。
统一时代
黎笋的肖像。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72 Jan 1

统一时代

Vietnam
1975 年后的时期,人们立即发现,共产党政策的有效性并不一定适用于该党和平时期的国家建设计划。在政治上统一了南北之后,越南共产党还必须在社会和经济上整合它们。在这项任务中,越南共产党决策者面临着南方对共产主义转型的抵制,以及南北文化和历史差异所产生的传统仇恨。战后,在黎敦政府的领导下,没有对与美国或西贡政府合作的南越人进行大规模处决,这让西方的担忧更加令人担忧。[217]然而,多达30万南越人被送往再教育营,许多人在被迫从事苦役的同时遭受酷刑、饥饿和疾病。[218]新经济区计划是越南共产党政府在西贡沦陷后实施的。1975年至1980年间,超过100万北方人迁移到原越南共和国统治下的南部和中部地区。该计划反过来又导致约 75 万至超过 100 万南方人离开家园,并强行将他们迁移到无人居住的山区森林地区。[【219】]
柬越战争
1989 年 9 月 26 日,越南对柬埔寨的十年占领正式结束,最后一批越南军队撤离。离开的越南士兵在经过柬埔寨首都金边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宣传。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78 Dec 23 - 1989 Sep 26

柬越战争

Cambodia
新的军事挑战加剧了经济困难。20世纪70年代末, 红色高棉政权统治下的柬埔寨开始骚扰和袭击共同边境的越南村庄。1978年底,越南领导人决定推翻红色高棉主导的民主柬埔寨政府,认为该政府亲华、敌视越南。1978 年 12 月 25 日,15 万越南军队入侵民主柬埔寨,并在短短两周内击溃了柬埔寨革命军,从而结束了波尔布特政府,该政府在 1975 年至 1978 年 12 月期间造成了近四分之一柬埔寨人的死亡。种族灭绝。越南的军事干预以及占领军随后为缓解大规模饥荒而提供的国际粮食援助提供了便利,结束了种族灭绝。[220]1979年1月8日,亲越南的柬埔寨人民共和国(PRK)在金边成立,标志着越南十年占领的开始。在此期间,红色高棉的民主柬埔寨继续被联合国承认为柬埔寨的合法政府,并成立了多个武装抵抗团体来对抗越南的占领。在整个冲突期间,这些团体在泰国接受英国陆军特种空勤部队的训练。[221]在幕后,柬埔寨人民党政府总理洪森与民主柬埔寨联合政府(CGDK)各派系接触,开始和谈。在国际社会的外交和经济压力下,越南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经济和外交政策改革,并于1989年9月从柬埔寨撤军。
Play button
1979 Feb 17 - Mar 16

中越战争

Lạng Sơn, Vietnam
现在在邓小平的领导下, 中国开始了经济改革并开放与西方的贸易,反过来,对苏联的挑战也越来越大。中国越来越担心苏联在越南的强大影响力,担心越南可能成为苏联的伪保护国。越南在越南战争中获胜后声称自己是世界第三军事强国,这也增加了中国的担忧。在中国看来,越南奉行地区霸权政策,企图控制印度支那。1978年7月,中国政治局讨论了可能对越南采取军事行动的问题,以扰乱苏联的部署,两个月后,解放军总参谋部建议对越南采取惩罚行动。[【222】]中国对越南看法的重大崩溃发生在1978年11月[。222]越南加入了CMEA,并于11月3日,苏联和越南签署了为期25年的共同防御条约,这使越南成为中美关系的“关键”。苏联的“遏制中国的努力” [223] (然而,苏联很快就从公开的敌意转向与中国关系更加正常化)。[224]越南呼吁三个印度支那国家建立特殊关系,但民主柬埔寨红色高棉政权拒绝了这一想法。[222] 1978年12月25日,越南入侵民主柬埔寨,占领了该国大部分地区,推翻了红色高棉,并任命亨桑林为柬埔寨新政府首脑。[225]此举激怒了中国,中国现在认为苏联有能力包围其南部边境。[226]此次袭击的理由是为了支持中国的盟友柬埔寨红色高棉,此外还包括虐待越南华裔少数民族和越南占领中国声称拥有主权的南沙群岛。为了防止苏联代表越南进行干预,邓小平第二天警告莫斯科,中国已准备好对苏联发动全面战争;为了准备这场冲突,中国将中苏边境的所有军队置于紧急战争戒备状态,在新疆设立了新的军事指挥部,甚至从中苏边境撤离了约30万平民。[227]此外,中国现役部队的大部分(多达五十万军队)驻扎在中国与苏联的边境沿线。[228]1979年2月,中国军队对越南北部发动突然入侵,并迅速占领了边境附近的多个城市。当年3月6日,中国宣布“河内大门”已经打开,惩罚使命已经完成。随后,中国军队从越南撤军。然而越南继续占领柬埔寨直到1989年,这意味着中国并没有达到劝阻越南介入柬埔寨的目的。但是,中国的行动至少成功地迫使越南从入侵柬埔寨的部队中撤出部分部队,即第二军团,以加强河内的防御。[229]这场冲突对中越关系产生了持久影响,两国直到1991年才完全恢复外交关系。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越边界最终确定。尽管无法阻止越南将波尔布特赶出柬埔寨,但中国证明了其冷战共产主义对手苏联无法保护其越南盟友。[230]
装修时代
2013 年,总书记阮富仲与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在河内会面。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86 Jan 1

装修时代

Vietnam
2000年比尔·克林顿总统访问越南后,越南的新时代开始了。[231]越南已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经济发展目的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南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经济改革极大地改变了越南社会,并提高了越南在亚洲和更广泛的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此外,由于越南靠近太平洋和印度洋交汇处的战略地缘政治地位,许多世界大国开始对越南采取更加有利的立场。然而,越南也面临争议,主要是与柬埔寨的共同边界问题,特别是与中国的南海问题。2016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成为第三位访问越南的美国国家元首。他的历史性访问有助于实现与越南的关系正常化。致命武器禁运的取消进一步促进了美越关系的改善,允许越南政府购买致命武器并实现军队现代化。[232]越南有望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化国家,也是未来的地区强国。越南是未来十一个国家之一。[233]

Appendices



APPENDIX 1

Vietnam's Geographic Challenge


Play button




APPENDIX 2

Nam tiến: Southward Advance


Nam tiến: Southward Advance
Nam tiến: Southward Advance ©Anonymous




APPENDIX 3

The Legacy Chinese Settlers in Hà Tiên and Vietnam


Play button




APPENDIX 4

Geopolitics of Vietnam


Play button

Footnotes



  1. Liu D, Duong NT, Ton ND, Van Phong N, Pakendorf B, Van Hai N, Stoneking M (April 2020). "Extensive ethnolinguistic diversity in Vietnam reflects multiple sources of genetic diversity".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37 (9): 2503–2519. doi:10.1093/molbev/msaa099. PMC 7475039. PMID 32344428.
  2. Tagore, Debashree; Aghakhanian, Farhang; Naidu, Rakesh; Phipps, Maude E.; Basu, Analabha (2021-03-29). "Insights into the demographic history of Asia from common ancestry and admixture in the genomic landscape of present-day Austroasiatic speakers". BMC Biology. 19 (1): 61. doi:10.1186/s12915-021-00981-x. ISSN 1741-7007. PMC 8008685. PMID 33781248.
  3. Tarling, Nicholas (1999).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Volume One, Part On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02. ISBN 978-0-521-66369-4.
  4. Trần Ngọc Thêm (2016). Hệ Giá Trị Việt Nam từ Truyền thống đến Hiện Đại và con đường tới tương lai. Thành Phố Hồ Chí Minh: NXB Văn hóa – Văn nghê, pp. 153–80, 204–205. Well over 90 percent rural. Trần Ngọc Thêm, Hệ Giá Trị Việt Nam từ Truyền thống đến Hiện Đại và con đường tới tương lai, p. 138.
  5. Tsang, Cheng-hwa (2000), "Recent advances in the Iron Age archaeology of Taiwan", Bulleti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20: 153–158, doi:10.7152/bippa.v20i0.11751.
  6. Xavier Guillaume La Terre du Dragon Tome 1 - Page 265 "Phùng Nguyên (18 km à l'O. de Viêt Tri) : Site archéologique découvert en 1958 et datant du début de l'âge du bronze (4.000 ans av. J.-C.). De nombreux sites d'habitat ainsi que des nécropoles ont été mis à jour. Cette culture est illustrée par ..."
  7. Nola Cooke, Tana Li, James Anderson - The Tongking Gulf Through History 2011- Page 6 "Charles Higham and Tracey L.-D. Lu, for instance, have demonstrated that rice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Red River region from southern China during the prehistoric period, with evidence dating back to the Phùng Nguyên culture (2000–1500 ..."
  8. Khoach, N. B. 1983. Phung Nguyen. Asian Perspectives 23 (1): 25.
  9. John N. Miksic, Geok Yian Goh, Sue O Connor - Rethinking Cultur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outheast Asia 2011 p. 251.
  10. Higham, C., 2014, Early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Bangkok: River Books Co., Ltd., ISBN 9786167339443, p. 211–217 .
  11. Hung, Hsiao-chun; Nguyen, Kim Dung; Bellwood, Peter; Carson, Mike T. (2013). "Coastal Connectivity: Long-Term Trading Networks Across the South China Sea". Journal of Island & Coastal Archaeology. 8 (3): 384–404. doi:10.1080/15564894.2013.781085. S2CID 129020595.
  12. Charles F. W. Higham (2017-05-24). "First Farmers in Mainland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Indo-Pacific Archaeology. University of Otago. 41: 13–21. doi:10.7152/jipa.v41i0.15014.
  13. "Ancient tim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July 23, 2011.
  14. SOLHEIM, WILHELM G. (1988). "A Brief History of the Dongson Concept". Asian Perspectives. 28 (1): 23–30. ISSN 0066-8435. JSTOR 42928186.
  15. "Early History & Legend". Asian-Nation. Retrieved March 1, 2019.
  16. "Administration of Van Lang – Au Lac era Vietnam Administration in Van Lang – Au Lac period". Đăng Nhận. Retrieved March 1, 2019.
  17. Daryl Worthington (October 1, 2015). "How and When the Bronze Age Reached South East Asia". New Historian. Retrieved March 7, 2019.
  18. Higham, Charles; Higham, Thomas; Ciarla, Roberto; Douka, Katerina; Kijngam, Amphan; Rispoli, Fiorella (10 December 2011). "The Origins of the Bronze Age of Southeast Asia".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24 (4): 227–274. doi:10.1007/s10963-011-9054-6. S2CID 162300712. Retrieved 7 March 2019 – via Researchgate.net.
  19. aDiller, Anthony; Edmondson, Jerry; Luo, Yongxian (2008). The Tai-Kadai Languages. Routledge (published August 20, 2008). p. 9. ISBN 978-0700714575.
  20. Meacham, William (1996). "Defining the Hundred Yue". Bulleti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15: 93–100. doi:10.7152/bippa.v15i0.11537.
  21. Barlow, Jeffrey G. (1997). "Culture, ethnic identity, and early weapons systems: the Sino-Vietnamese frontier". In Tötösy de Zepetnek, Steven; Jay, Jennifer W. (eds.). East Asian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histories and society—culture and literature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Cross-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Alberta. p. 2. ISBN 978-0-921490-09-8.
  22. Brindley, Erica Fox (2003), "Barbarians or Not? Ethnicity and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he Ancient Yue (Viet) Peoples, ca. 400–50 BC" (PDF), Asia Major, 3rd Series, 16 (2): 1–32, JSTOR 41649870, p. 13.
  23. Carson, Mike T. (2016). Archaeological Landscape Evolution: The Mariana Island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Springer (published June 18, 2016). p. 23. ISBN 978-3319313993.
  24. Schafer, Edward Hetzel (1967), The Vermilion Bir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1145-8, p. 14.
  25. Hoàng, Anh Tuấn (2007). Silk for Silver: Dutch-Vietnamese Rerlations ; 1637 - 1700. BRILL. p. 12. ISBN 978-90-04-15601-2.
  26. Ferlus, Michel (2009). "A Layer of Dongsonian Vocabulary in Vietnamese". Journal of the Southeast Asian Linguistics Society. 1: 105.
  27. "Zuojiang Huashan Rock Art Cultural Landscape - UNESCO World Heritage". www.chinadiscovery.com. Retrieved 2020-01-20.
  28. "黎族 (The Li People)" (in Chinese). 国家民委网站 (State Ethnic Affairs Commission). 14 April 2006. Retrieved 22 March 2020. 在我国古籍上很早就有关于黎族先民的记载。西汉以前曾经以 "骆越",东汉以"里"、"蛮",隋唐以"俚"、"僚"等名称,来泛称我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其中也包括海南岛黎族的远古祖先。"黎"这一族称最早正式出现在唐代后期的文献上...... 南朝梁大同中(540—541年),由于儋耳地方俚僚(包括黎族先民)1000多峒 "归附"冼夫人,由"请命于朝",而重置崖州.
  29. Chapuis, Oscar (1995-01-01). A History of Vietnam: From Hong Bang to Tu Duc. Bloomsbury Academic. ISBN 978-0-313-29622-2.
  30. Kim, Nam C. (2015). The Origins of Ancient Vietna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98089-5, p. 203.
  31. Stein, Stephen K. (2017). The Sea in World History: Exploration, Travel, and Trade. ABC-CLIO. p. 61. ISBN 978-1440835506.
  32. Holcombe, Charles (2001). The Genesis of East Asia: 221 B.C. - A.D. 907.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 147. ISBN 978-0824824655.
  33. Stein, Stephen K. (2017). The Sea in World History: Exploration, Travel, and Trade. ABC-CLIO. p. 60. ISBN 978-1440835506.
  34. Miksic, John Norman; Yian, Goh Geok (2016). Ancient Southeast Asia. Routledge. p. 156. ISBN 978-0415735544.
  35. Howard, Michael C. (2012). Transnationalism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Societies: The Role of Cross-Border Trade and Travel. McFarland Publishing. p. 61. ISBN 978-0786468034.
  36.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vol. 113 section 97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
  37. Taylor, K. W. (1983), The Birth of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7417-0, p. 23-27.
  38. Chua, Amy (2018). Political Tribes: Group Instinct and the Fate of Nations. Penguin Press. ISBN 978-0399562853, p. 43.
  39. Chua, Amy (2003). World On Fire.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ISBN 978-0385721868, p. 33.
  40. Tucker, Spencer (1999). Vietnam.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ISBN 978-0813121215, p. 6-7.
  41. Murphey, Rhoads (1997). East Asia: A New History. Pearson. ISBN 978-0205695225, p. 119-120.
  42. Cima, Ronald J. (1987). Vietnam: A Country Study.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160181436, p. 8.
  43. Ebrey, Patricia; Walthall, Anne (2013). "The Founding of the Bureaucratic Empire: Qin-Han China (256 B.C.E. - 200 C.E.)".
  44. Ebrey, Patricia B.; Walthall, Anne (eds.). East Asia: A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3rd ed.). Boston: Cengage Learning. pp. 36–60. ISBN 978-1133606475, p. 54.
  45. Tucker, Spencer (1999). Vietnam. University of Kentucky Press. ISBN 978-0813121215, p. 6.
  46. Miksic, John Norman; Yian, Goh Geok (2016). Ancient Southeast Asia. Routledge. ISBN 978-0415735544, p. 157.
  47. Anderson, David (2005). The Vietnam War (Twentieth Century Wars). Palgrave. ISBN 978-0333963371, p. 3.
  48. Hyunh, Kim Khanh (1986). Vietnamese Communism, 1925-1945.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1493973, p. 33-34.
  49. Cima, Ronald J. (1987). Vietnam: A Country Study. United States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160181436, p. 3.
  50. Kiernan, Ben (2019). Việt Nam: a history from earliest time to the pres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41–42.
  51. Kiernan (2019), p. 28.
  52. Kiernan (2019), pp. 76–77.
  53. O'Harrow, Stephen (1979). "From Co-loa to the Trung Sisters' Revolt: VIET-NAM AS THE CHINESE FOUND IT". Asian Perspectives. 22 (2): 159–61. JSTOR 42928006 – via JSTOR.
  54. Brindley, Erica (2015). Ancient China and the Yue: Perceptions and Identities on the Southern Frontier, C.400 BCE-50 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708-478-0, p. 235.
  55. Lai, Mingchiu (2015), "The Zheng sisters", in Lee, Lily Xiao Hong; Stefanowska, A. D.; Wiles, Sue (eds.),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Chinese Women: Antiquity Through Sui, 1600 B.C.E. - 618 C.E, Taylor & Francis, pp. 253–254, ISBN 978-1-317-47591-0, p. 253.
  56. Scott, James George (1918). The Mythology of all Races: Indo-Chinese Mytholog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 312.
  57. Scott (1918), p. 313.
  58. Taylor, Keith Weller (1983). The Birth of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7417-0..
  59. Bielestein, Hans (1986), "Wang Mang, the restoration of the Han dynasty, and Later Han", in Twitchett, Denis C.; Fairbank, John King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AD 22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23–290, p. 271.
  60. Yü (1986), p. 454.
  61. Kiernan (2019), p. 80.
  62. Lai (2015), p. 254.
  63. Walker, Hugh Dyson (2012), East Asia: A New History, ISBN 978-1-4772-6516-1, pp. 111–112.
  64. Walker 2012, p. 132.
  65. Hà Văn Tấn, "Oc Eo: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Elements", Viet Nam Social Sciences, 1–2 (7–8), 1986, pp.91–101.
  66. Asia: A Concise History by Milton W. Meyer p.62
  67. Wessel, Ingrid (1994).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in Southeast Asia: 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Nationalism and Ethnicity in Southeast Asia" at Humboldt University, Berlin, October 1993 · Band 2. LIT. ISBN 978-3-82582-191-3.
  68. Miksic, John Norman; Yian, Goh Geok (2016). Ancient Southeast Asia. Routledge.
  69. Coedes, George (1975), Vella, Walter F. (ed.),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0368-1, p. 48.
  70. Nguyen, Khac Vien (2002). Vietnam, a Long History. Gioi Publishers., p. 22.
  71. Churchman, Catherine (2016). The People Between the Rivers: The Rise and Fall of a Bronze Drum Culture, 200–750 CE.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SBN 978-1-442-25861-7, p. 127.
  72. Taylor, K. W. (1983), The Birth of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7417-0, p. 158–159.
  73. Parker, Vrndavan Brannon. "Vietnam's Champan Kingdom Marches on". Hinduism Toda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October 2019. Retrieved 21 November 2015.
  74. Miksic, John Norman; Yian, Goh Geok (2016). Ancient Southeast Asia. Routledge. ISBN 978-0-41573-554-4, p. 337.
  75. Vickery, Michael (2011), "Champa Revised", in Lockhart, Bruce; Trần, Kỳ Phương (eds.), The Cham of Vietnam: History, Society and Art,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 363–420, p. 376.
  76. Tran, Ky Phuong; Lockhart, Bruce, eds. (2011). The Cham of Vietnam: History, Society and Art.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9-971-69459-3, pp. 28–30.
  77. Lê Thành Khôi, Histoire du Vietnam, p.109.
  78. Cœdès, George (1968). Walter F. Vella (ed.).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trans.Susan Brown Cowing.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0368-1, p. 91.
  79. Tōyō Bunko (Japan) (1972). 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p. 6.Tōyō Bunko (Japan) (1972). Memoirs of the Research Department of the Toyo Bunko (the Oriental Library). Toyo Bunko. p. 6.
  80. Cœdès 1968, p. 95.
  81. Cœdès 1968, p. 122.
  82. Guy, John (2011), "Pan-Asian Buddhism and the Bodhisattva Cult in Champa", in Lockhart, Bruce; Trần, Kỳ Phương (eds.), The Cham of Vietnam: History, Society and Art,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 300–322, p. 305.
  83. Momorki, Shiro (2011), ""Mandala Campa" Seen from Chinese Sources", in Lockhart, Bruce; Trần, Kỳ Phương (eds.), The Cham of Vietnam: History, Society and Art,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 120–137, p. 126.
  84. Vickery, Michael (2011), "Champa Revised", in Lockhart, Bruce; Trần, Kỳ Phương (eds.), The Cham of Vietnam: History, Society and Art,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 363–420, pp. 383–384.
  85. Tran, Quoc Vuong (2011), "Việt–Cham Cultural Contacts", in Lockhart,
  86. Bruce; Trần, Kỳ Phương (eds.), The Cham of Vietnam: History, Society and Art,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p. 263–276, p. 268.
  87. Vickery 2011, pp. 385–389.
  88. Schafer, Edward Hetzel (1967), The Vermilion Bird: T'ang Images of the South,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11458, p. 19.
  89. Wright, Arthur F. (1979), "The Sui dynasty (581–617)", in Twitchett, Denis Crispin; Fairbank, John King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Sui and T'ang China, 589-906 AD, Part One. Volume 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48–149, ISBN 9780521214469, p. 109.
  90. Taylor, Keith Weller (1983), The Birth of the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74170, p. 161.
  91. Taylor 1983, p. 162.
  92. Schafer 1967, p. 17.
  93. Taylor 1983, p. 165.
  94. Schafer 1967, p. 74.
  95. Walker, Hugh Dyson (2012), East Asia: A New History, ISBN 978-1-477-26516-1, p. 179.
  96. Taylor, Keith Weller (1983), The Birth of the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7417-0, p. 171.
  97. Taylor 1983, p. 188.
  98. Schafer, Edward Hetzel (1967), The Vermilion Bir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1145-8, p. 56.
  99. Schafer 1967, p. 57.
  100. Taylor 1983, p. 174.
  101. Kiernan, Ben (2019). Việt Nam: a history from earliest time to the pres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0-05379-6., p. 109.
  102. Kiernan 2019, p. 111.
  103. Taylor 1983, p. 192.
  104. Schafer 1967, p. 63.
  105. Walker 2012, p. 180.
  106. Wang, Zhenping (2013). Tang China in Multi-Polar Asia: A History of Diplomacy and War.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p. 121.
  107. Taylor 1983, pp. 241–242.
  108. Taylor 1983, p. 243.
  109. Wang 2013, p. 123.
  110. Kiernan 2019, pp. 120–121.
  111. Schafer 1967, p. 68.
  112. Wang 2013, p. 124.
  113. Kiernan 2019, p. 123.
  114. Paine 2013, p. 304.
  115. Juzheng, Xue (1995), Old History of the Five Dynasties, Zhonghua Book Company, ISBN 7101003214, p. 53.
  116. Juzheng 1995, p. 100.
  117. Taylor 2013, p. 45.
  118. Paine, Lincoln (2013), The Sea and Civilization: A Maritime History of the World,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p. 314.
  119. Kiernan 2019, p. 127.
  120. Taylor 1983, p. 269.
  121. Coedes 2015, p. 80.
  122. Womack, Brantly (2006), China and Vietnam: The Politics of Asymmet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6-1834-7, p. 113.
  123. Taylor 2013, p. 47.
  124. Walker 2012, p. 211-212.
  125. Taylor 2013, p. 60.
  126. Walker 2012, p. 211-212.
  127. Kiernan 2019, p. 144.
  128. Hall, Daniel George Edward (1981),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 Macmillan Education, Limited, ISBN 978-1-349-16521-6, p. 203.
  129. Kiernan 2019, p. 146.
  130. Walker 2012, p. 212.
  131. Coedès 1968, p. 125.
  132. Coedès 2015, p. 82.
  133. Ngô Sĩ Liên (2009), Đại Việt sử ký toàn thư (in Vietnamese) (Nội các quan bản ed.), Hanoi: Cultural Publishing House, ISBN 978-6041690134, pp. 154
  134. Ngô Sĩ Liên 2009, pp. 155
  135. Maspero, Georges (2002). The Champa Kingdom. White Lotus Co., Ltd. ISBN 9789747534993, p. 72.
  136. Ngô, Văn Doanh (2005). Mỹ Sơn relics. Hanoi: Thế Giới Publishers. OCLC 646634414, p. 188.
  137. Hall, Daniel George Edward (1981). History of South East Asia. Macmillan Education, Limited. ISBN 978-1349165216., p. 205.
  138. Twitchett, Denis (200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468.
  139. Taylor 2013, p. 84.
  140. Kiernan 2017, pp. 161.
  141. Kiernan 2017, pp. 162–163.
  142. Kohn, George Childs (2013), Dictionary of Wars, Routledge, ISBN 978-1-135-95494-9., pp. 524.
  143. Coèdes (1968).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p. 160.
  144. Hall 1981, p. 206.
  145. Maspero 2002, p. 78.
  146. Turnbull, Stephen (2001), Siege Weapons of the Far East (1) AD 612-1300, Osprey Publishing, p. 44.
  147. Coedès 1968, p. 170.
  148. Maspero 2002, p. 79.
  149. Liang 2006, p. 57.
  150. Ngô, Văn Doanh (2005). Mỹ Sơn relics. Hanoi: Thế Giới Publishers. OCLC 646634414, p. 189.
  151. Miksic & Yian 2016, p. 436.
  152. Coedès 1968, p. 171.
  153. Maspero 2002, p. 81.
  154. Taylor 2013, p. 103.
  155. Taylor 2013, p. 109.
  156. Taylor 2013, p. 110.
  157. Tuyet Nhung Tran; Reid, Anthony J. S. (2006), Việt Nam Borderless Histories, Madison, Wisconsi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ISBN 978-0-299-21770-9, pp. 89–90.
  158. Tuyet Nhung Tran & Reid 2006, pp. 75–77.
  159. Chapuis, Oscar (1995), A history of Vietnam: from Hong Bang to Tu Duc,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SBN 0-313-29622-7, p. 95.
  160. Miller, Terry E.; Williams, Sean (2008), The Garland handbook of Southeast Asian music, Routledge, ISBN 978-0-415-96075-5, p. 249.
  161. Kevin Bowen; Ba Chung Nguyen; Bruce Weigl (1998). Mountain river: Vietnamese poetry from the wars, 1948–1993 : a bilingual collection. Univ of Massachusetts Press. pp. xxiv. ISBN 1-55849-141-4.
  162. Lê Mạnh Thát.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rần Nhân Tông's Works". Thuvienhoasen.or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December 2, 2008. Retrieved 2009-12-10.
  163. Haw, Stephen G. (2013). "The deaths of two Khaghans: a comparison of events in 1242 and 1260".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University of London. 76 (3): 361–371. doi:10.1017/S0041977X13000475. JSTOR 24692275., pp. 361–371.
  164. Buell, P. D. (2009), "Mongols in Vietnam: End of one era, beginning of another", First Congress of the Asian Association of World Historian, Osaka University Nakanoshima-Center, 29-31 May 2009., p. 336.
  165. Maspero 2002, p. 86-87.
  166. Coedes 1975, p. 229.
  167. Coedes 1975, p. 230.
  168. Coedes 1975, p. 237.
  169. Coedes 1975, p. 238.
  170. Taylor, p. 144
  171. Lafont, Pierre-Bernard (2007). Le Campā: Géographie, population, histoire. Indes savantes. ISBN 978-2-84654-162-6., p. 122.
  172. Lafont 2007, p. 89.
  173. Lafont 2007, p. 175.
  174. Lafont 2007, p. 176.
  175. Lafont 2007, p. 173.
  176. Walker 2012, p. 257.
  177. Stuart-Fox, Martin (1998). The Lao Kingdom of Lan Xang: Rise and Decline. White Lotus Press. ISBN 974-8434-33-8., p. 66.
  178. Whitmore, John K. (2004). "The Two Great Campaigns of the Hong-Duc Era (1470–97) in Dai Viet". South East Asia Research. 12: 119–136 – via JSTOR, p. 130-133.
  179. Whitmore (2004), p. 133.
  180. Wyatt, David K.; Wichienkeeo, Aroonrut, eds. (1998). The Chiang Mai Chronicle. Silkworm Books. ISBN 974-7100-62-2., p. 103-105.
  181. Dutton, George Edson (2008), The Tây Sơn Uprising: Society and Rebell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Vietnam, Silkworm Books, ISBN 978-9749511541, p. 43.
  182. Dutton 2008, p. 42.
  183. Dutton 2008, p. 45-46.
  184. Dutton 2008, p. 48-49.
  185. Murray, Dian H. (1987). Pirates of the South China Coast, 1790–181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47-1376-6.
  186. Choi, Byung Wook (2004).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Reign of Minh Mạng (1820–1841): Central Policies and Local Response. SEAP Publications. ISBN 978-0-87727-138-3., p. 22-24.
  187. Choi 2004, p. 42-43.
  188. Lockhart, Bruce (2001). "Re-assessing the Nguyễn Dynasty". Crossroads: An Interdisciplinary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5 (1): 9–53. JSTOR 40860771.
  189. Kiernan, Ben (17 February 2017). Viet Nam: A History from Earliest Times to the Pres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83–. ISBN 978-0-19-062729-4.
  190. Schliesinger, Joachim (2017). The Chong People: A Pearic-Speaking Group of Southeastern Thailand and Their Kin in the Region. Booksmango. pp. 106–. ISBN 978-1-63323-988-3.
  191. De la Roche, J. “A Program of Social and Cultural Activity in Indo-China.” US: Virginia, Ninth Conference of the 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s, French Paper No. 3, pp. 5-6.
  192. Drake, Jeff. "How the U.S. Got Involved In Vietnam".
  193. Jouineau, Andre (April 2009). French Army 1918 1915 to Victory. p. 63. ISBN 978-2-35250-105-3.
  194. Sanderson Beck: Vietnam and the French: South Asia 1800–1950, paperback, 629 pages.
  195. Jouineau, Andre (April 2009). French Army 1918 1915 to Victory. p. 63. ISBN 978-2-35250-105-3.
  196. Spector, Ronald H. (2007). In the ruins of empire : the Japanese surrender and the battle for postwar Asia (1st ed.). New York. p. 94. ISBN 9780375509155.
  197. Tôn Thất Thiện (1990) Was Ho Chi Minh a Nationalist? Ho Chi Minh and the Comintern. Singapore: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 Centre. p. 39.
  198. Quinn-Judge, Sophie (2002) Ho Chi Minh: The Missing Years 1919–1941.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 20.
  199. Patti, Archimedes L. A. (1980). Why Viet Nam? Prelude to America's Albatro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0520041569., p. 477.
  200. Chapman, Jessica M. (2013). Cauldron of Resistance: Ngo Dinh Diem, the United States, and 1950s Southern Vietnam.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14-5061-7, pp. 30–31.
  201. Donaldson, Gary (1996). America at War Since 1945: Politics and Diplomacy in Korea, Vietnam, and the Gulf War. Religious Studies; 39 (illustrated ed.).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p. 75. ISBN 0275956601.
  202. Chen, King C. (2015). Vietnam and China, 1938–1954 (reprint e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195. ISBN 978-1400874903. 2134 of Princeton Legacy Library.
  203. Vo, Nghia M. (August 31, 2011). Saigon: A History. McFarland. ISBN 9780786486342 – via Google Books.
  204.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Ho Chi Minh, President of North Vietnam".
  205. Fall, Bernard B. (1994). Street Without Joy: The French Debacle in Indochina, p. 17.
  206. Rice-Maximin, Edward (1986). Accommodation and Resistance: The French Left, Indochina, and the Cold War, 1944–1954. Greenwood.
  207. Flitton, Dave. "Battlefield Vietnam – Dien Bien Phu, the legacy". Public Broadcasting Syste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21-10-30. Retrieved 29 July 2015.
  208. Goscha, Christopher (2016). The Penguin History of Modern Vietnam. London: Penguin Books. p. 260. ISBN 9780141946658 – via Google Books.
  209. The Paris Agreement on Vietnam: Twenty-five Years Later (Conference Transcript). Washington, DC: The Nixon Center. April 1998.
  210.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ietnam War".
  211. HISTORY. "Vietnam War: Causes, Facts & Impact". 28 March 2023.
  212. Hirschman, Charles; Preston, Samuel; Vu Manh Loi (1995).
  213. "Vietnamese Casualties During the American War: A New Estimate" (PDF). 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 21 (4): 783–812. doi:10.2307/2137774. JSTOR 2137774.
  214. Fox, Diane N. (2003). "Chemical Politics and the Hazards of Modern Warfare: Agent Orange". In Monica, Casper (ed.). Synthetic Planet: Chemical Politics and the Hazards of Modern Life (PDF). Routledge Press.
  215. Ben Stocking for AP, published in the Seattle Times May 22, 2010.
  216. Jessica King (2012-08-10). "U.S. in first effort to clean up Agent Orange in Vietnam". CNN.
  217. Elliot, Duong Van Mai (2010). "The End of the War". RAND in Southeast Asia: A History of the Vietnam War Era. RAND Corporation. pp. 499, 512–513. ISBN 978-0-8330-4754-0.
  218. Sagan, Ginetta; Denney, Stephen (October–November 1982). "Re-education in Unliberated Vietnam: Loneliness, Suffering and Death". The Indochina Newsletter.
  219. Desbarats, Jacqueline. Repression in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nam: Executions and Population Relocation.
  220. 2.25 Million Cambodians Are Said to Face Starvation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8, 1979.
  221. "Butcher of Cambodia set to expose Thatcher's role". TheGuardian.com. 9 January 2000.
  222. Zhao, Suisheng (2023). The dragon roars back :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 and dynamics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5036-3415-2. OCLC 1332788951. p. 55.
  223. Scalapino, Robert A. (1982)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the Soviet Union in Asia" In Zagoria, Donald S. (editor) (1982) Soviet Policy in East Asia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Connecticut, page 71.
  224. Scalapino, Robert A., pp. 107–122.
  225. Zhao, Suisheng (2023), pp. 55–56.
  226. Zhao, Suisheng (2023), pp. 56.
  227. Chang, Pao-min (1985), Kampuchea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Singapore: 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 pp. 88–89. ISBN 978-9971690892.
  228. Scalapino, Robert A. (1986), p. 28.
  229. "Early History & Legend". Asian-Nation. Retrieved March 1, 2019.
  230. "Administration of Van Lang – Au Lac era Vietnam Administration in Van Lang – Au Lac period". Đăng Nhận. Retrieved March 1, 2019.
  231. Engel, Matthew; Engel, By Matthew (23 November 2000). "Clinton leaves his mark on Vietnam". The Guardian.
  232. Thayer, Carl. "Obama's Visit to Vietnam: A Turning Point?". thediplomat.com.
  233. "What Are the Next Eleven Economies With Growth Prospects?". The Balance.
  234. Windrow, Martin (2011). The Last Valley: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Orion. ISBN 9781851099610, p. 90.
  235. Barnet, Richard J. (1968). Intervention and Revolutio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Third World. World Publishing. p. 185. ISBN 978-0-529-02014-7.
  236. "Haiphong, Shelling of". Encyclopedia of the Vietnam War: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Ed. Spencer C. Tucker. Santa Barbara: ABC-CLIO, 2011. Credo Reference. Web. 17 Feb. 2016.
  237. Hammer, Ellen (1954). The Struggle for Indochina.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 185.
  238. Le Monde, December 10, 1946

References



  • Choi, Byung Wook (2004). Southern Vietnam Under the Reign of Minh Mạng (1820–1841): Central Policies and Local Response. SEAP Publications. ISBN 978-0-87727-138-3.
  • Vietnamese National Bureau for Historical Record (1998), Khâm định Việt sử Thông giám cương mục (in Vietnamese), Hanoi: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 Ngô Sĩ Liên (2009), Đại Việt sử ký toàn thư (in Vietnamese) (Nội các quan bản ed.), Hanoi: Cultural Publishing House, ISBN 978-6041690134
  • Trần Trọng Kim (1971), Việt Nam sử lược (in Vietnamese), Saigon: Center for School Materials
  • Coedes, George (1975), Vella, Walter F. (ed.),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0368-1
  • Dutton, George Edson (2008), The Tây Sơn Uprising: Society and Rebellion in Eighteenth-century Vietnam, Silkworm Books, ISBN 978-9749511541
  • Maspero, Georges (2002), The Champa Kingdom, White Lotus Co., Ltd, ISBN 978-9747534993
  • Phạm Văn Sơn (1960), Việt Sử Toàn Thư (in Vietnamese), Saigon
  • Taylor, K. W. (1983), The Birth of Vietna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7417-0
  • Taylor, K.W. (2013), A History of the Vietnames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69915-0
  • Walker, Hugh Dyson (2012), East Asia: A New History, ISBN 978-1-4772-6516-1
  • Dutton, George E.; Werner, Jayne S.; Whitmore, John K., eds. (2012). Sources of Vietnamese Trad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31-51110-0.
  • Juzheng, Xue (1995), Old History of the Five Dynasties, Zhonghua Book Company, ISBN 7101003214
  • Twitchett, Denis (200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