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1500 BCE - 2023

缅甸历史



缅甸,又称缅甸,其历史涵盖了从13000年前人类首次定居至今的时期。有记载的历史上最早的居民是讲藏缅语的民族,他们建立了远至卑谬以南的骠城邦,并信仰上座部佛教。另一个群体,即缅族,于九世纪初进入伊洛瓦底江上游河谷。他们随后建立了异教王国(1044-1297),这是伊洛瓦底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的首次统一。在此期间,缅甸语和缅甸文化慢慢取代了骠规范。1287 年蒙古第一次入侵缅甸后,几个小王国,其中阿瓦王国、汉达瓦底王国、妙乌王国和掸邦等为主力,逐渐主宰了这片土地,联盟不断变化和不断的战争。16世纪下半叶,东吁王朝(1510-1752)统一了国家,并短暂建立了东南亚历史上最大的帝国。后来的东吁国王实施了几项重要的行政和经济改革,在 17 世纪和 18 世纪初建立了一个规模更小、更加和平和繁荣的王国。18 世纪下半叶,贡榜王朝(1752-1885 年)恢复了王国,并继续进行东吁改革,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中央统治,并建立了亚洲最有文化的国家之一。该王朝还与所有邻国开战。英缅战争(1824-85)最终导致英国殖民统治。英国的统治带来了一些持久的社会、经济、文化和行政变革,彻底改变了曾经的农业社会。英国的统治凸显了该国众多民族之间的外群体差异。自 1948 年独立以来,该国一直处于持续时间最长的内战之一,涉及代表政治和少数民族群体的叛乱团体以及历届中央政府。从1962年到2010年,以及从2021年至今,该国经历了各种形式的军事统治,并在看似周期性的过程中成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1500 BCE Jan 1 - 200 BCE

缅甸史前史

Myanmar (Burma)
缅甸(Myanmar)的史前史跨越了数百年至公元前约200年。考古证据表明,早在 75 万年前,直立人就生活在现在的缅甸地区,而智人大约在公元前 11,000 年就生活在被称为安纳西亚 (Anyathian) 的石器时代文化中。安纳西亚时期以大多数早期定居点发现所在的中部干旱地区遗址命名,是缅甸首次驯化植物和动物并出现抛光石器的时期。尽管这些遗址位于肥沃的地区,但有证据表明这些早期的人们还不熟悉农业方法。[1]青铜时代到来c。公元前 1500 年,当时该地区的人们正在将铜变成青铜,种植水稻,并饲养鸡和猪。铁器时代于公元前 500 年左右到来,当时在现今曼德勒以南的地区出现了炼铁定居点。[2]证据还显示,公元前 500 年至公元 200 年期间,大村庄和小城市的水稻种植定居点与周边地区甚至远至中国进行贸易。[3]青铜装饰的棺材和墓地里充满了宴会和饮酒的陶器遗骸,让人们一睹他们富裕社会的生活方式。[2]贸易证据表明整个史前时期持续不断的移民,尽管大规模移民的最早证据仅指向c。公元前 200 年,有记录的缅甸最早的居民骠人[4]开始从现在的云南迁入伊洛瓦底江上游。[5]骠人继续在以伊洛瓦底江和钦敦江交汇处为中心的整个平原地区建立定居点,这些地区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居住。[6]在公元第一个千年,骠人之后是孟人、若开人和姆兰玛(缅甸人)等不同群体。到了异教时期,铭文显示泰特人、卡杜斯人、斯高斯人、坎扬人、帕朗人、瓦斯人和掸人也居住在伊洛瓦底江谷及其周边地区。[7]
骠城邦
东南亚的青铜时代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00 BCE Jan 1 - 1050

骠城邦

Myanmar (Burma)
骠城邦是大约公元前 2 世纪至 11 世纪中叶存在于今上缅甸的一组城邦。这些城邦是讲藏缅语的骠人南下迁徙的一部分而建立的,他们是缅甸最早的居民,现存的记录中有关于他们的记载。[8]千年时期,通常被称为骠千年,将青铜时代与古典国家时期的开始联系起来,当时异教王国在九世纪末出现。骠人于公元 1977 年从今云南进入伊洛瓦底江流域。公元前2世纪,随后在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建立了城邦。骠人的原居地被重建为今青海省和甘肃省的青海湖。[9]骠人是缅甸最早的居民,现存记录。[10]在此期间,缅甸是从中国印度的陆路贸易路线的一部分。与印度的贸易带来了南印度的佛教以及其他文化、建筑和政治概念,这对缅甸的政治组织和文化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到了四世纪,伊洛瓦底江流域的许多人已经皈依了佛教。[11]骠文以婆罗米文为基础,可能是用于书写缅甸语的缅甸文的来源。[12]在众多城邦中,最大和最重要的是位于现代卑谬东南部的斯里克色陀王国,也被认为曾经是首都。[13] 638年3月,斯利吉扎的Pyu推出了新的历法,后来成为缅甸历法。[10]主要的骠城邦都位于上缅甸的三个主要灌溉区:穆河流域、皎色平原和敏布地区,伊洛瓦底江和钦敦江交汇处周围。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有五个主要的城墙城市——Beikthano、Maingmaw、Binnaka、Hanlin 和 Sri Ksetra——以及几个较小的城镇。翰林建于公元 1 世纪,一直是最大、最重要的城市,直到大约 7 世纪或 8 世纪,它被位于骠王国南缘的 Sri Ksetra(靠近现代卑谬)所取代。Sri Ksetra 的面积是 Halin 的两倍,最终成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 Pyu 中心。[10]八世纪的中国记录确定了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的 18 个骠国,并将骠人描述为一个人道而和平的民族,他们几乎不知道战争,他们穿着丝棉而不是丝绸,这样他们就不必杀死蚕。中国的记录还报告说,骠人懂得如何进行天文计算,许多骠人男孩在七岁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进入了修道院生活[。 10]这是一个持久的文明,持续了近千年,一直持续到九世纪初,直到来自北方的缅族人这一新的“快骑手”群体进入伊洛瓦底江上游河谷。9世纪初,上缅甸的骠城邦不断受到南诏(今云南)的攻击。832年,南诏洗劫了哈令邑,后者取代普罗姆成为主要的骠城邦和非正式首都。缅族人在伊洛瓦底江与钦敦江交汇处的蒲甘(Pagan)建立了驻军城镇。在接下来的三个世纪里,骠人的定居点仍然留在上缅甸,但骠人逐渐被并入不断扩张的异教王国。骠语直到 12 世纪末仍然存在。到13世纪,骠人已成为缅甸人。骠人的历史和传说也被纳入缅族的历史和传说中。[14]
达尼亚瓦底王国
©Anonymous
300 Jan 1 - 370

达尼亚瓦底王国

Rakhine State, Myanmar (Burma)
Dhanyawaddy 是第一个若开王国的首都,位于现在的缅甸若开邦北部。这个名字是巴利语 Dhannavati 的变形,意思是“大面积的水稻种植或饭碗”。与它的许多继承者一样,达尼亚瓦迪王国以东方(前异教徒缅甸、骠、中国、蒙斯)和西方(印度次大陆)之间的贸易为基础。最早的记录证据表明若开文明大约建立于公元四世纪。“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若开族是藏缅族,他们是十世纪及以后进入若开邦的最后一群人。”古老的丹亚瓦迪位于卡拉丹河和莱姆罗河之间的山脊以西。城墙由砖砌成,呈不规则圆形,周长约9.6公里(6.0英里),面积约4.42平方公里( 1,090 英亩)。城墙之外,在某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一条宽阔的护城河遗迹,现在已被淤泥覆盖并被稻田覆盖。在不安全的时期,当城市遭受山地部落的袭击或来自其他国家的企图入侵时,与邻国相比,会有有保证的粮食供应,使人民能够抵御围困。该城市将控制山谷和较低的山脊,支持混合湿稻和刀耕火种的经济,当地酋长支付费用效忠国王。
维塔利
©Anonymous
370 Jan 1 - 818

维塔利

Mrauk-U, Myanmar (Burma)
据估计,若开世界的权力中心在公元 4 世纪从 Dhanyawadi 转移到了 Waithali,Dhanyawadi 王国于公元 370 年灭亡。尽管维塔利的建立晚于达尼亚瓦迪,但它是若开四个王国中印度化程度最高的一个。与所有后来出现的若开王国一样,维塔利王国也以东方(骠城邦、中国、蒙斯)和西方(印度、孟加拉和 波斯)之间的贸易为基础。这个王国中印海上航线而繁荣。[34]维塔利是一个著名的贸易港口,在鼎盛时期每年都有数千艘船只到来。这座城市建在潮汐小溪的岸边,周围有砖墙。城市的布局对印度教和印度产生了重大影响。[35]根据刻于公元 7349 年的阿南达昌德拉铭文,维塔利王国的臣民信奉大乘佛教,并宣称该王国的统治王朝是印度教湿婆神的后裔。该王国最终在十世纪衰落,随着若开邦的政治核心转移到莱姆洛河谷各邦,同时缅甸中部蒲甘王国崛起。一些历史学家得出结论,这种衰落是由于 10 世纪 Mranma(缅族)的接管或移民造成的。[34]
孟王国
©Maurice Fievet
400 Jan 1 - 1000

孟王国

Thaton, Myanmar (Burma)
第一个有记载的孟族王国是 Dvaravati, [15]该王国一直繁荣到公元 1000 年左右,当时他们的首都被高棉帝国洗劫,大部分居民向西逃往现今的下缅甸,并最终建立了新的政体。直到 13 世纪末,另一个孟语国家 Haripuñjaya 也存在于泰国北部。[16]根据殖民时代的学术研究,早在六世纪,孟族就开始从孟族王国Haribhunjaya和Dvaravati(位于今天的泰国)进入现在的下缅甸。到9世纪中叶,孟人至少建立了两个以勃固和萨通为中心的小王国(或大型城邦)。这些州是印度洋和东南亚大陆之间的重要贸易港口。尽管如此,根据传统的重建,早期的孟族城邦于 1057 年被北方的异教王国征服,而萨通的文学和宗教传统有助于塑造早期的异教文明。[17] 1050 年至 1085 年左右,孟族工匠和工匠帮助在帕甘建造了约 2000 座纪念碑,其遗迹如今可与吴哥窟的辉煌相媲美。[18]孟文字被认为是缅甸文字的来源,殖民时代学者的最早证据可以追溯到 1058 年,即征服 Thatton 后一年。[19]然而,2000年代的研究(仍然是少数人的观点)认为,阿奴律陀征服后孟族对内陆的影响是一个被大大夸大的后异教传说,而下缅甸实际上在异教扩张之前缺乏一个实质性的独立政体。[20]可能在这一时期,三角洲沉积作用——现在在一个世纪内将海岸线延伸了三英里(4.8公里)——仍然不够,而且海洋仍然到达内陆太远,无法支持人口规模,甚至与中等规模的人口一样多。前殖民时代晚期的人口。缅甸文字的最早证据可以追溯到 1035 年,可能早在 984 年,两者都早于缅甸孟文字(1093 年)的最早证据。2000 年代的研究认为骠文是缅甸文的来源。[21]尽管这些国家的大小和重要性仍有争议,但所有学者都承认,在 11 世纪,蒲甘在下缅甸建立了权威,这一征服促进了文化交流的增长,如果不是与当地的孟族,那么就是与印度以及上座部佛教据点斯里兰卡的交流。兰卡。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阿奴律陀对Thaton的征服遏制了高棉人在Tenasserim海岸的前进。[20]
849 - 1294
蒲甘ornament
Play button
849 Jan 2 - 1297

异教王国

Bagan, Myanmar (Burma)
蒲甘王国是第一个统一后来构成现代缅甸的地区的缅甸王国。蒲甘对伊洛瓦底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长达250年的统治,为缅甸语言和文化的崛起、缅族在上缅甸的传播以及上座部佛教在缅甸和东南亚大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2]这个王国的前身是 9 世纪由刚从南诏王国进入伊洛瓦底江谷的姆兰玛/缅甸人在蒲甘(今蒲甘)的一个小型定居点发展而来。在接下来的200年里,这个小公国逐渐发展壮大,并吞并了周边地区,直到1050年代和1060年代,阿奴律陀国王建立了异教帝国,第一次将伊洛瓦底江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统一在一个政体之下。到了12世纪末,阿奴律陀的继承者们已经将他们的影响力进一步向南延伸到上马来半岛,向东至少延伸到萨尔温江,向北延伸到目前中国边界以下,向西延伸到北部地区。若开邦和钦山。[23]在12世纪和13世纪,蒲甘与高棉帝国并称为东南亚大陆的两个主要帝国之一。[24]缅甸语言和文化逐渐在伊洛瓦底江上游河谷占据主导地位,到 12 世纪末超过了骠文、孟文和巴利文规范。尽管密宗、大乘佛教、 婆罗门教和万物有灵论的习俗在所有社会阶层中仍然根深蒂固,但小乘佛教开始慢慢地传播到村庄一级。蒲甘统治者在蒲甘考古区建造了 10,000 多座佛教寺庙,其中现存 2000 多座。富人向宗教当局捐赠免税土地。[25]13 世纪中叶,由于免税宗教财富在 1280 年代持续增长,严重影响了王室保持朝臣和军人忠诚的能力,王国陷入衰落。这就导致了若开人、蒙斯人、蒙古人和掸人的内部混乱和外部挑战的恶性循环。蒙古人的多次入侵(1277-1301)于 1287 年推翻了这个有着四个世纪历史的王国。崩溃之后是长达 250 年的政治分裂,一直持续到 16 世纪。[26]异教王国无可挽回地分裂成几个小王国。到 14 世纪中叶,该国已形成四个主要权力中心:上缅甸、下缅甸、掸邦和若开邦。许多权力中心本身是由(通常是松散控制的)小王国或诸侯国组成的。这个时代的特点是一系列战争和联盟的转变。较小的王国有时会同时效忠更强大的国家,玩着一种不稳定的游戏。
掸邦
©Anonymous
1287 Jan 1 - 1563

掸邦

Mogaung, Myanmar (Burma)
掸邦的早期历史笼罩在神话之中。大多数国家声称是在一个梵文名称为 Shen/Sen 的前身国家基础上建立的。Tai Yai 编年史通常以坤龙 (Khun Lung) 和坤莱 (Khun Lai) 两兄弟的故事开始,他们于六世纪从天而降,降落在欣威 (Hsenwi),当地人拥戴他们为国王。[30]早在公元十世纪,掸族( 傣族)就居住在掸山丘陵和现代缅甸北部的其他地区。掸族掸族王国早在公元 10 世纪就存在于云南,但在蒲甘国王阿奴律陀 (Anawrahta) 统治时期(1044-1077 年)成为缅甸的附庸国。[31]那个时代的第一个主要掸邦于 1215 年在莫冈建立,随后于 1223 年建立了莫恩。这些是泰族大规模迁徙的一部分,泰族迁徙于 1229 年建立了阿洪王国,并于 1253 年建立了素可泰王国。 [32]掸族,包括随着蒙古人的到来,新的移民很快就统治了从钦邦北部和实皆地区西北部到今天的掸邦山区的地区。新成立的掸邦是多民族国家,其中包括许多其他少数民族,如钦族、巴朗族、巴欧族、克钦族、阿卡族、拉祜族、佤族和缅族。最强大的掸邦是现今克钦邦的莫宁(Mong Yang)和莫冈(Mong Kawng),其次是现今克钦邦的登尼(Hsenwi)、锡包(Hsipaw)、莫梅克(Mong Mit)和庆东(Keng Tung)。日北掸邦。[33]
汉达瓦底王国
缅语阿瓦王国与孟语汉达瓦底王国之间的四十年战争。 ©Anonymous
1287 Jan 1 - 1552

汉达瓦底王国

Mottama, Myanmar (Burma)
汉达瓦底王国是下缅甸的一个重要政体,存在于两个不同的时期:从 1287 年[27]到 1539 年以及短暂的从 1550 年到 1552 年。由瓦雷鲁国王建立,作为素可泰王国和蒙古的附庸国王朝[28] ,它最终于1330年获得独立。然而,该王国是一个松散的联邦,由三个主要区域中心——勃固、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和莫塔马——组成,中央集权有限。拉扎达里特国王在 14 世纪末和 15 世纪初的统治对于统一这些地区和抵御北部的阿瓦王国至关重要,标志着汉萨瓦底的存在达到了顶峰。与阿瓦战争后,王国进入黄金时代,从 1420 年代到 1530 年代成为该地区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在宾尼亚·兰一世 (Binnya Ran I)、辛·索布 (Shin Sawbu) 和达马马泽迪 (Dhammazedi) 等才华横溢的统治者的统治下,汉萨瓦底的经济和文化蓬勃发展。它成为上座部佛教的重要中心,并在印度洋上建立了强大的商业联系,通过黄金、丝绸和香料等外国商品丰富了其国库。它与斯里兰卡建立了牢固的联系,并鼓励随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改革。[29]然而,16世纪中叶,这个王国突然被来自上缅甸的东吁王朝所灭亡。尽管拥有更多的资源,但塔卡尤特皮国王领导下的汉萨瓦底未能抵御塔宾瑞提和他的副将军巴音瑙领导的军事行动。汉萨瓦底最终被征服并并入东吁帝国,尽管它在 1550 年塔宾瑞提 (Tabinshwehti) 遇刺后短暂复兴。该王国的遗产在孟族人民中得以延续,他们最终于 1740 年再次崛起,建立了光复的汉萨瓦底王国。
艾瓦王国
©Anonymous
1365 Jan 1 - 1555

艾瓦王国

Inwa, Myanmar (Burma)
阿瓦王国成立于 1364 年,认为自己是异教王国的合法继承者,最初试图重建早期的帝国。在其鼎盛时期,阿瓦能够将东吁统治的王国和一些掸邦置于其控制之下。然而,它未能重新获得对其他地区的完全控制,导致与汉萨瓦底的长达 40 年的战争,使阿瓦实力减弱。该王国面临着来自诸侯国的反复叛乱,特别是当新国王登基时,并最终在 15 世纪末和 16 世纪初开始失去领土,包括普罗姆王国和东吁。由于掸邦加强袭击,阿瓦继续衰弱,最终于 1527 年掸邦联盟占领阿瓦。联邦将傀儡统治者强加于阿瓦,并控制了上缅甸。然而,联邦无法消灭东吁王国,东吁王国仍然保持独立并逐渐获得权力。1534 年至 1541 年间,被敌对王国包围的东吁成功击败了更强大的汉达瓦底王国。东吁将注意力转向普罗姆和蒲甘,成功占领了这些地区,为王国的崛起铺平了道路。最终,1555年1月,东吁王朝的巴音囊国王征服了阿瓦,标志着阿瓦在近两个世纪的统治后作为上缅甸首都的地位结束了。
四十年战争
©Anonymous
1385 Jan 1 - 1423

四十年战争

Inwa, Myanmar (Burma)
四十年战争是缅甸语阿瓦王国和孟语汉达瓦底王国之间发生的一场军事战争。战争发生在两个不同的时期:1385年至1391年和1401年至1424年,期间因1391年至1401年和1403年至1408年的两次休战而中断。战斗主要发生在今天的下缅甸,也发生在上缅甸、掸邦和若开邦。会议以僵局告终,保留了汉萨瓦底的独立性,并有效地结束了艾娃重建昔日异教王国的努力。
妙乌王国
©Anonymous
1429 Feb 1 - Apr 18

妙乌王国

Arakan, Myanmar (Burma)
1406年, [36]来自阿瓦王国的缅甸军队入侵若开邦。若开邦的控制是缅甸本土阿瓦王朝和汉达瓦底勃固之间四十年战争的一部分。在汉他瓦底军队于 1412 年驱逐阿瓦军队之前,若开邦的控制权曾数次易手。阿瓦军队在若开北部保留了立足点,直到 1416/17 年,但并没有试图夺回若开。1421 年拉扎达里特国王去世后,汉达瓦底的影响结束。前若开统治者敏索蒙 (Min Saw Mon) 在孟加拉苏丹国获得庇护,并在潘多瓦生活了 24 年。索蒙与孟加拉苏丹贾拉鲁丁·穆罕默德·沙关系密切,担任国王军队的指挥官。索蒙说服苏丹帮助他恢复失去的王位。[37]1430 年,在孟加拉指挥官瓦利汗和辛迪汗的军事援助下,索蒙重新控制了若开王位。后来他建立了新的王都妙乌。他的王国后来被称为妙乌王国。若开邦成为孟加拉苏丹国的附庸国,并承认孟加拉对若开邦北部部分领土的主权。为了承认其王国的附庸地位,若开国王尽管是佛教徒,但仍获得了伊斯兰头衔,并将孟加拉伊斯兰金第纳尔硬币在王国内的使用合法化。国王将自己比作苏丹,并在王室行政机构中聘用穆斯林担任重要职务。索蒙 (Saw Mon),即现在的苏莱曼沙阿 (Suleiman Shah) 于 1433 年去世,由他的弟弟敏卡伊 (Min Khayi) 继位。尽管妙乌最初是 1429 年至 1531 年间孟加拉苏丹国的保护国,但后来在葡萄牙人的帮助下征服了吉大港。它于 1546 年至 1547 年和 1580 年至 1581 年两次抵御东吁缅甸征服王国的企图。在其权力鼎盛时期,它在1599年至1603年间短暂控制了从孙德尔本斯到马尔塔班湾的孟加拉湾海岸线。 [38] 1666年,它在与莫卧儿帝国的战争后失去了对吉大港的控制。它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785年,被缅甸贡榜王朝征服。它是多民族人口的家园,妙乌市拥有清真寺、寺庙、神社、神学院和图书馆。该王国也是海盗和奴隶贸易的中心。阿拉伯、丹麦、 荷兰葡萄牙商人经常光顾这里。
1510 - 1752
要有耐心ornament
第一东吁帝国
©Anonymous
1510 Jan 1 - 1599

第一东吁帝国

Taungoo, Myanmar (Burma)
从1480年代开始,阿瓦面临不断的内部叛乱和掸邦的外部攻击,开始瓦解。1510年,位于阿瓦王国偏远东南角的东吁也宣布独立。[39] 1527年掸邦联邦征服阿瓦时,许多难民逃往东南方东吁,这是一个和平的内陆小王国,周围环绕着敌对的更大王国。东吁在雄心勃勃的国王塔宾瑞提(Tabinshwehti)和他的副将军巴因瑙(Bayinnaung)的领导下,继续统一自异教帝国灭亡以来存在的小王国,并建立了东南亚历史上最大的帝国。首先,这个新兴王国在东吁-汉达瓦底战争(1534-41)中击败了更强大的汉达瓦底。塔宾瑞提 (Tabinshwehti) 于 1539 年将首都迁至新占领的勃固 (Bago)。到 1544 年,东吁 (Taungoo) 已将其权力扩展到蒲甘 (Pagan),但未能于 1545-47 年征服若开 (Arakan) 和 1547-49 年 (1547-49) 征服暹罗 (Siam)。Tabinshwehti 的继任者 Bayinnaung 继续推行扩张政策,于 1555 年征服阿瓦、近/顺萨尔温掸邦 (1557)、兰纳 (1558)、曼尼普尔邦 (1560)、远/跨萨尔温江掸邦 (1562-63)、 暹罗(1564、1569)和 澜沧(1565-74),并将东南亚大陆西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置于他的统治之下。巴音瑙建立了持久的行政制度,削弱了世袭掸族酋长的权力,并使掸族习俗符合低地规范。[40]但他无法在他幅员辽阔的帝国各处复制有效的行政制度。他的帝国是一个松散的前主权王国的集合体,这些王国的国王效忠于他,而不是东吁王国。这个由庇护关系维系的过度扩张的帝国在 1581 年他去世后不久就衰落了。暹罗于 1584 年脱离并与缅甸交战,直到 1605 年。到 1597 年,王国失去了所有财产,包括东吁、王朝的祖居。1599年,若开军队在葡萄牙雇佣军的帮助下,与叛乱的东吁军队结盟,洗劫了勃固。国家陷入混乱,各地区自立国王。葡萄牙雇佣兵 Filipe de Brito e Nicote 立即反抗他的若开主人,并于 1603 年在丹林建立了果阿支持的葡萄牙统治。尽管缅甸正处于动荡时期,但东吁的扩张增强了该国的国际影响力。来自缅甸的新富商人的贸易远至菲律宾宿务的王公国,在那里他们出售缅甸糖 (śarkarā) 换取宿务黄金。[41]菲律宾人在缅甸也有商人社区,历史学家威廉·亨利·斯科特引用葡萄牙手稿《东方大全》指出,缅甸的莫塔马有大量来自菲律宾棉兰老岛的商人。[42]卢科人是另一个菲律宾族群棉兰老岛人的竞争对手,他们来自吕宋岛,也被聘为暹罗(泰国)和缅甸(缅甸)的雇佣兵和士兵。战争,和葡萄牙人一样,也是双方的雇佣兵。[43]
掸邦邦联
©Anonymous
1527 Jan 1

掸邦邦联

Mogaung, Myanmar (Burma)
掸邦联盟是1527年征服阿瓦王国并统治上缅甸直至1555年的掸邦联盟。掸邦联盟最初由莫宁、莫冈、八莫、莫梅克和卡勒组成。它由莫宁酋长索伦领导。整个 16 世纪初(1502-1527 年),联邦袭击了上缅甸,并与阿瓦及其盟友掸邦锡卜(昔卜)进行了一系列战争。1527年,联邦最终击败了阿瓦,并让索伦的长子托汉布瓦登上了阿瓦王位。锡包(Thibaw)及其支流娘瑞(Nyaungshwe)和莫拜(Mobye)也加入了联邦。1533年,扩大后的联邦通过击败昔日的盟友普罗姆王国,将其权力扩展到普罗姆(卑谬),因为索伦认为普罗姆在他们对抗阿瓦的战争中没有提供足够的帮助。普罗梅战争结束后,索伦被自己的部长暗杀,造成领导真空。尽管索伦的儿子托汉布瓦自然地试图承担联邦的领导权,但他从未被其他索法完全承认为平等中的第一人。在下缅甸的东吁-汉达瓦底战争(1535-1541)的头四年里,一个不连贯的邦联没有进行干预。直到1539年东吁击败汉达瓦底并转而反对其附庸普罗姆时,他们才意识到局势的严重性。1539 年,萨奥法人最终联合起来,派出一支军队来解救普罗姆。然而,联合部队未能成功阻止普罗姆抵御 1542 年东吁的另一次进攻。1543年,缅甸大臣刺杀了Thohanbwa,并将Thibaw的saopha Hkonmaing推上Ava王位。以西杜·克亚丁 (Sithu Kyawtin) 为首的莫宁领导人认为阿瓦王位是他们的。但鉴于东吁的威胁,莫宁领导人勉强同意了康梅英的领导。1543 年,联邦对下缅甸发动了大规模入侵,但其军队被击退。到 1544 年,东吁军队占领了帕甘 (Pagan)。联盟不会尝试再次入侵。1546 年 Hkonmaing 去世后,他的儿子 Mobye Narapati,即 Mobye 的 saopha,成为了阿瓦国王。联盟的争吵再次全面展开。西都·克亚丁 (Sithu Kyawhtin) 在与阿瓦河对岸的实皆 (Sagaing) 建立了一个竞争对手的封地,并最终于 1552 年驱逐了莫比·那拉帕提 (Mobye Narapati)。事实证明,实力被削弱的联邦根本无法与巴音瑙 (Bayinnaung) 的东吁 (Toungoo) 军队相抗衡。巴音囊 (Bayinnaung) 于 1555 年占领阿瓦,并在 1556 年至 1557 年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征服了所有掸邦。
东吁-汉德瓦底战争
©Anonymous
1534 Nov 1 - 1541 May

东吁-汉德瓦底战争

Irrawaddy River, Myanmar (Burm
东吁-汉达瓦底战争是缅甸历史上的一个决定性时刻,为东吁帝国随后的扩张和巩固奠定了基础。这场军事冲突的特点是双方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战略和政治演习。这场战争的一个令人着迷的方面是较小的、相对较新的东吁王国如何克服了更成熟的汉萨瓦底王国。包括错误信息在内的巧妙策略与汉萨瓦底的软弱领导相结合,帮助东吁人实现了他们的目标。东吁的主要领导人塔宾瑞提(Tabinshwehti)和巴音瑙(Bayinnaung)展现了战术才华,首先在汉达瓦底内部制造不和,然后又占领了勃固。此外,他们追击撤退的汉达瓦底部队的决心以及南约战役的成功扭转了局势,对他们有利。他们认识到必须在汉达瓦底江重新集结之前迅速消灭他们的军事力量。马尔塔班的抵抗以其坚固的港口和葡萄牙雇佣军的援助为[特征44] ,确实构成了巨大的障碍。然而,即使在这里,东吁部队也表现出了适应性,他们在木筏上建造竹塔,并有效地使用消防筏来摧毁守卫港口的葡萄牙军舰。这些行动对于绕过港口的防御工事至关重要,最终允许洗劫这座城市。马尔塔班的最终胜利决定了汉萨瓦底的命运,并极大地扩张了东吁帝国。还值得注意的是,双方如何雇佣外国雇佣军,尤其是葡萄牙雇佣军,他们将火器和大炮等新的战争技术带入了东南亚的地区冲突。从本质上讲,这场战争不仅反映了领土控制权的争夺,而且反映了战略的冲突,领导力和战术创新在结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达瓦底的陷落标志着最强大的后异教徒王国之一的终结[44] ,使得东吁人能够利用获得的资源进一步扩张,包括重新统一其他支离破碎的缅甸国家。因此,这场战争在缅甸历史的大叙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东吁-阿瓦战争
巴音瑙 ©Kingdom of War (2007).
1538 Nov 1 - 1545 Jan

东吁-阿瓦战争

Prome, Myanmar (Burma)
东吁-阿瓦战争是东吁王朝与阿瓦领导的掸邦邦联、汉达瓦底勃固和若开邦(妙乌)之间发生的军事冲突,发生在今天的下缅甸和中缅甸。东吁的决定性胜利使这个新贵王国控制了整个缅甸中部,并巩固了其自1287年蒲甘帝国灭亡以来缅甸最大政体的地位[。 45]战争始于 1538 年,当时阿瓦通过其附庸普罗米在东吁和勃固之间长达四年的战争中支持勃固。1539 年,阿瓦军队打破了对普罗姆的围困,阿瓦让其联邦盟友同意做好战争准备,并与若开结盟。[46]但在 1540-41 年的七个旱季期间,当东吁正在努力征服马尔塔班(莫塔马)时,松散的联盟未能开辟第二条战线。1541 年 11 月,东吁军队重新对普罗姆发动战争时,盟军最初毫无准备。由于协调不力,阿瓦领导的联邦和若开邦的军队于 1542 年 4 月被组织得更好的东吁军队击退,此后若开海军、已经占领了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两个主要港口的军队撤退了。一个月后,普罗梅投降了。[47]战争随后进入了为期 18 个月的间歇期,在此期间若开退出联盟,而艾娃则经历了一场有争议的领导层更迭。1543 年 12 月,阿瓦和联邦最大的陆军和海军部队前来收复普罗姆。但东吁军队现在招募了外国雇佣兵和火器,不仅击退了数量上占优势的入侵部队,而且在 1544 年 4 月之前占领了整个缅甸中部直至蒲甘 (Bagan)。 [48]在接下来的旱季,一支小型阿瓦军队袭击了萨林,但被规模更大的东吁军队摧毁。接连的失败,让联邦的艾娃和莫宁之间酝酿已久的分歧被推到了风口浪尖。面对莫宁支持的严重叛乱,阿瓦于 1545 年寻求并同意与东吁签订和平条约,正式将整个缅甸中部割让给蒲甘和普罗姆。[49]在接下来的六年里,阿瓦将受到叛乱的困扰,而胆大妄为的东吁将注意力转向征服若开邦(1545-47 年)和暹罗(1547-49 年)。
第一次缅暹战争
苏里育泰王后(中)骑着大象,站在国王玛哈·查克拉帕(右)和普罗姆总督(左)之间。 ©Prince Narisara Nuvadtivongs
1547 Oct 1 - 1549 Feb

第一次缅暹战争

Tenasserim Coast, Myanmar (Bur
缅甸-暹罗战争(1547-1549),也称为Shwehti战争,是缅甸东吁王朝和暹罗大城王国之间的第一次战争,也是缅甸-暹罗战争中的第一次,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这场战争因将早期现代战争引入该地区而闻名。在泰国历史上,暹罗王后素丽泰 (Suriyothai) 骑着战象阵亡,也是泰国历史上著名的事件。这场冲突在泰国通常被称为导致素丽泰王后阵亡的战争。宣战理由被认为是缅甸在大城府政治危机后试图向东扩张领土[53] ,并试图阻止暹罗入侵泰纳西林上游海岸。[54]据缅甸人称,这场战争始于 1547 年 1 月,当时暹罗军队征服了边境城镇塔瓦(土瓦)。同年晚些时候,苏拉贡艾因 (Saw Lagun Ein) 将军领导的缅甸军队重新夺回了上泰纳西林 (Upper Tenasserim) 海岸,直至塔沃伊 (Tavoy)。次年,即1548年10月,国王塔宾瑞提及其副手巴音囊率领的三支缅甸军队通过三塔山口入侵暹罗。缅甸军队深入首都大城,但无法攻下这座戒备森严的城市。围攻一个月后,暹罗的反击打破了包围,击退了入侵部队。但缅甸人通过谈判达成了安全撤退的条件,以换取他们俘获的两名重要的暹罗贵族(法定继承人拉美宣王子和彭世洛的塔马拉查王子)的返回。这次成功的保卫战使暹罗的独立得以维持了15年。尽管如此,战争并不是决定性的。
缅甸征服兰纳
苏万正在流血的图片。 ©Mural Paintings
1558 Apr 2

缅甸征服兰纳

Chiang Mai, Mueang Chiang Mai
兰纳王国因掸邦问题与扩张主义的缅甸国王巴音囊发生冲突。Bayinnaung 的军队从北部入侵兰纳,Mekuti 于 1558 年 4 月 2 日投降。 [50]在 Setthathirath 的鼓励下,Mekuti 在缅暹战争(1563-64 年)期间起义。但 1564 年 11 月,国王被缅甸军队俘虏,并被送往当时的缅甸首都勃固。Bayinnaung随后任命兰纳王室成员Wisutthithewi为兰纳女王。她死后,巴音瑙于 1579 年 1 月任命他的一个儿子诺拉塔·明索西 (Noratra Minsosi) 为兰纳总督。 [51]缅甸允许兰纳享有相当程度的自治权,但严格控制徭役和税收。到了1720年代,东吁王朝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尽头。1727年,清迈因高税收发生叛乱。抵抗力量于1727年至1728年和1731年至1732年击退缅甸军队,此后清迈和平谷获得独立。[52] 1757年清迈再次成为新缅甸王朝的朝贡国。1761年,在暹罗人的鼓励下,缅甸再次叛乱,但叛乱于1763年1月被镇压。1765年,缅甸人以兰纳为出发点,入侵老挝各邦和暹罗本土。
白象之战
缅甸东吁王国围攻大城府。 ©Peter Dennis
1563 Jan 1 - 1564

白象之战

Ayutthaya, Thailand
1563年至1564年的缅暹战争,也称为白象战争,是缅甸东吁王朝与暹罗大城王国之间的冲突。东吁王朝的巴音囊国王试图将大城王国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这是建立一个东南亚大帝国的更广泛野心的一部分。最初向大城府玛哈·查克拉帕国王索要两只白象作为贡品但被拒绝后,巴音囊率领大军入侵暹罗,沿途占领了彭世洛和素可泰等多个城市。缅甸军队抵达大城府并发起了长达数周的围攻,并俘获了三艘葡萄牙军舰。这次围攻并没有导致攻占大城府,但却以暹罗付出高昂代价通过谈判达成和平。查克拉帕特同意让大城王国成为东吁王朝的附庸国。作为缅甸军队撤离的交换条件,巴音囊劫持了包括拉美宣王子在内的人质以及四只暹罗白象。暹罗还必须每年向缅甸人进贡大象和白银,同时允许他们在丹老港征税。该条约带来了一段短暂的和平时期,一直持续到 1568 年大城府叛乱为止。缅甸消息来源称,玛哈·查克拉帕特 (Maha Chakkraphat) 在被允许返回大城府以僧侣身份之前被​​带回缅甸,而泰国消息来源称,他退位了,他的次子马欣特拉提 (Mahinthrathirat) 即位。这次战争是缅甸与暹罗一系列冲突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它暂时扩大了东吁王朝对大城王国的影响力。
南德里克战争
1592 年,纳黎宣国王与缅甸王储明伊·斯瓦 (Mingyi Swa) 在农萨莱战役中单打独斗。 ©Anonymous
1584 Jan 1 - 1593

南德里克战争

Tenasserim Coast, Myanmar (Bur
1584年至1593年的缅暹战争,也称为南德里克战争,是缅甸东吁王朝与暹罗大城王国之间的一系列冲突。当大城府国王纳黎宣宣布脱离缅甸宗主权并放弃附庸地位时,战争开始了。这一行动导致缅甸多次入侵,旨在征服大城府。最著名的入侵是1593年由缅甸王储明义斯瓦领导的,导致了明义斯瓦和纳黎宣之间著名的大象决斗,纳黎宣杀死了缅甸王子。明伊斯瓦去世后,缅甸不得不撤军,导致该地区权力格局发生变化。这一事件极大地鼓舞了暹罗军队的士气,也巩固了纳黎宣在泰国历史上的英雄地位。大城府趁势发动反攻,攻占了数座城市,收复了此前被缅甸人夺走的领土。这些军事成果削弱了缅甸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并加强了大城府的地位。缅暹战争极大地改变了东南亚的力量平衡。虽然最终没有结果,但这场冲突削弱了缅甸的影响力和实力,同时增强了大城府的独立和地区地位。这场战争以大象决斗而闻名,这是泰国历史上的一个开创性事件,经常被视为民族英雄主义和抵抗外敌入侵的象征。它为两个王国之间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持续冲突和不稳定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暹罗入侵缅甸
1600 年,纳黎宣国王进入废弃的勃固,壁画由大城府 Suwandararam 寺 Phraya Anusatchitrakon 绘制。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593 Jan 1 - 1600 May

暹罗入侵缅甸

Burma
1593年至1600年的缅暹战争紧随1584年至1593年两国之间的冲突而发生。这一新的篇章是由大城府(暹罗)国王纳黎宣决定利用缅甸内部问题,特别是王储明义斯瓦的去世而引发的。纳黎宣入侵缅甸控制下的兰纳(今泰国北部),甚至入侵缅甸本土,企图到达缅甸首都勃固。然而,这些雄心勃勃的战役基本上没有成功,并导致双方伤亡惨重。虽然纳黎宣无法实现他的主要目标,但他确实设法确保了王国的独立并收复了一些领土。他多次围攻并参与各种战斗,包括1599年围攻勃固。然而,这些战役未能维持最初的势头。勃固没有被攻克,暹罗军队由于后勤问题和部队中爆发的流行病而不得不撤军。战争虽然没有产生任何决定性的胜利者,但却导致了两个王国的衰弱,耗尽了两国的资源和人力。1593 年至 1600 年缅甸和暹罗之间的冲突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虽然双方都无法宣称取得彻底胜利,但这场战争确实巩固了大城府脱离缅甸宗主权的独立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缅甸帝国。这些事件为未来的冲突奠定了基础,并塑造了东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这场战争被视为两国之间长达几个世纪的竞争的延续,其特点是联盟变化、领土野心和地区主导权的争夺。
恢复东吁王国
恢复东吁王国。 ©Kingdom of War (2007)
1599 Jan 1 - 1752

恢复东吁王国

Burma
虽然异教帝国灭亡后的空位期持续了 250 多年(1287-1555 年),但第一东吁灭亡后的空位期相对较短。Bayinnaung 的儿子之一 Nyaungyan Min 立即开始了统一工作,到 1606 年成功恢复了对上缅甸和邻近掸邦的中央集权。他的继任者 Anaukpetlun 于 1613 年在丹林击败了葡萄牙人。他收复了德林达依上游海岸至土瓦和兰纳1614 年从暹罗手中夺取。他还在 1622-26 年占领了跨萨尔温掸邦(景东和西双版纳)。他的兄弟塔伦重建了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1635年,他下令进行缅甸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该王国约有200万人口。到 1650 年,三位有能力的国王——Nyaungyan、Anaukpetlun 和 Thalun——成功重建了一个规模较小但更易于管理的王国。更重要的是,新王朝开始建立法律和政治制度,其基本特征在贡榜王朝时期一直延续到19世纪。王室在整个伊洛瓦底江流域彻底以任命总督取代了世袭酋长职位,大大削弱了掸族酋长的世袭权利。它还限制了修道院财富和自治权的持续增长,提供了更大的税基。其贸易和世俗行政改革建立了 80 多年来繁荣的经济。[55]除了几次偶尔的叛乱和外部战争(缅甸在 1662-64 年击败了暹罗占领兰纳和莫塔马的企图)之外,该王国在 17 世纪余下的时间里基本上处于和平状态。王国逐渐衰落,“宫廷国王”的权威在1720年代迅速恶化。从1724年起,梅泰人开始劫掠钦敦江上游。1727 年,兰纳南部(清迈)成功叛乱,只剩下兰纳北部(清盛)处于日益名义上的缅甸统治之下。梅泰的袭击在 1730 年代愈演愈烈,越来越深入到缅甸中部的深处。1740 年,下缅甸的孟族开始叛乱,建立了光复的汉达瓦底王国,并于 1745 年控制了下缅甸的大部分地区。1752 年,暹罗人还把他们的势力移至德林达依海岸。汉他瓦底于 1751 年 11 月入侵上缅甸,并于 1752 年 3 月 23 日占领阿瓦,结束了长达 266 年的东吁王朝。
恢复汉达瓦底王国
缅甸武士,18 世纪中叶 ©Anonymous
1740 Jan 1 - 1757

恢复汉达瓦底王国

Bago, Myanmar (Burma)
光复的汉达瓦底王国是从 1740 年至 1757 年间统治下缅甸和上缅甸部分地区的王国。这个王国是在勃固孟族领导的人民的叛乱中发展起来的,后来他们又团结了其他孟族以及三角洲巴马人和克伦人。下缅甸,对抗上缅甸的阿瓦东吁王朝。叛乱成功地驱逐了东吁忠诚者,并恢复了孟语汉达瓦底王国,该王国从 1287 年至 1539 年统治下缅甸。恢复的汉达瓦底王国还声称继承了巴彦淖南早期东吁帝国的遗产,该帝国的首都位于勃固,并保证了非孟语国家的忠诚。 -下缅甸的孟族人口。在法国人的支持下,这个新兴王国迅速在下缅甸开辟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并继续向北推进。1752年3月,其军队占领阿瓦,结束了长达266年的东吁王朝。[56]由阿朗帕雅国王领导的名为贡榜 (Konbaung) 的新王朝在上缅甸崛起,挑战南方势力,并于 1753 年 12 月征服了整个上缅甸。1754 年汉达瓦底 (Hanthawaddy) 入侵上缅甸失败后,王国分崩离析。它领导的自我贬低措施杀死了东吁王室,并迫害了南方忠诚的缅族人,这两者都增强了阿朗帕亚的势力。[57] 1755年,阿朗帕雅入侵下缅甸。贡榜军队于 1755 年 5 月占领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法国人于 1756 年 7 月保卫丹林港,最后于 1757 年 5 月占领首都勃固。复辟的汉他瓦底江的陷落是孟族对下缅甸数百年统治结束的开始。 。贡榜军队的报复迫使数千名孟人逃往暹罗。[58]到19世纪初,同化、通婚和来自北方的缅族家庭的大规模迁移使孟族人口减少到少数。[57]
1752 - 1885
贡邦ornament
贡榜王朝
缅甸贡榜国王辛比申 (Hsinbyushin)。 ©Anonymous
1752 Jan 1 - 1885

贡榜王朝

Burma
贡榜王朝,又称缅甸第三帝国, [59]是从1752年至1885年统治缅甸的最后一个王朝。它创建了缅甸历史上第二大帝国[60] ,并继续了东吁王朝开始的行政改革王朝,为现代缅甸国家奠定了基础。作为一个扩张主义王朝,贡榜国王对曼尼普尔邦、若开邦、阿萨姆邦、勃固孟族王国、 暹罗(大城府、吞武里府、拉达那哥欣)和中国清朝发动了战争,从而建立了缅甸第三帝国。受后来的战争和与英国签订的条约的影响,现代缅甸国家的边界​​可以追溯到这些事件。
贡榜-汉达瓦底战争
贡榜-汉达瓦底战争。 ©Kingdom of War (2007)
1752 Apr 20 - 1757 May 6

贡榜-汉达瓦底战争

Burma
贡榜-汉他瓦底战争是贡榜王朝与光复的缅甸汉他瓦底王国(缅甸)之间于 1752 年至 1757 年间发生的战争。这场战争是缅语北部与孟语南部之间的几场战争中的最后一场战争。孟族对南方长达数百年的统治。[61]战争始于1752年4月,当时是针对刚刚推翻东吁王朝的汉达瓦底军队的独立抵抗运动。建立贡榜王朝的阿朗帕雅很快成为主要抵抗领袖,并利用汉达瓦底军队人数较少的优势,于 1753 年底征服了整个上缅甸。汉达瓦底在 1754 年发动了全面入侵,但姗姗来迟。动摇了。缅族北部和孟族南部之间的战争日益变成种族性质的战争。1755 年 1 月,贡榜军队入侵下缅甸,并于 5 月占领了伊洛瓦底江三角洲和达贡(仰光)。法国人保卫的港口城市叙利亚(丹林)又坚持了 14 个月,但最终于 1756 年 7 月沦陷,结束了法国对战争的介入。1757 年 5 月,这个已有 16 年历史的南方王国很快就灭亡了,其首都勃固(勃固)被洗劫。接下来的几年里,在暹罗人的帮助下,无组织的孟族抵抗力量退回到德纳西林半岛(今孟邦和德林达依地区),但在 1765 年贡榜军队从暹罗人手中夺取半岛时被赶出。这场战争被证明是决定性的。战后,来自北方的缅族家庭开始在三角洲定居。到 19 世纪初,同化和通婚使孟族人口减少到少数。[61]
阿尤迪亚的陷落
大城府的陷落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65 Aug 23 - 1767 Apr 7

阿尤迪亚的陷落

Ayutthaya, Thailand
缅暹战争(1765年-1767年),也称为阿尤迪亚的陷落,是缅甸贡榜王朝和暹罗大城王国班普鲁銮王朝之间的第二次军事冲突,并结束了战争有着417年历史的大城王国。[62]尽管如此,当中国入侵他们的祖国并迫使他们在1767年底完全撤军时,缅甸人很快就被迫放弃来之不易的成果。一个新的暹罗王朝,现任泰国君主制的起源, 1771 年,暹罗统一。 [63]这场战争是 1759-60 战争的延续。这场战争的宣战理由还包括控制泰纳沙林海岸及其贸易,以及暹罗人对缅甸边境地区叛乱分子的支持。[64]战争于1765年8月开始,当时一支20,000人的缅甸北部军队入侵暹罗北部,并于10月与三支超过20,000人的南方军队会合,对大城府进行钳形攻势。到 1766 年 1 月下旬,缅甸军队已经克服了数量上占优势但协调不力的暹罗防御,并在暹罗首都前集结。[62]对大城府的围困始于中国第一次入侵缅甸期间。暹罗人相信,如果他们能坚持到雨季,暹罗中部平原的季节性洪水就会迫使他们撤退。但缅甸国王辛比申认为中国的战争只是一场小规模的边境争端,因此继续围攻。1766年雨季(6月至10月),战斗转移到被淹没的平原水域,但未能改变现状。[62]当旱季到来时,中国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入侵,但辛比申仍然拒绝召回军队。1767年3月,暹罗国王埃卡泰提出成为朝贡国,但缅甸人要求无条件投降。[65] 1767年4月7日,缅甸人历史上第二次洗劫了这座饥饿的城市,所犯下的暴行至今在缅泰关系上留下了重大污点。数千名暹罗俘虏被转移到缅甸。缅甸的占领是短暂的。1767 年 11 月,中国人再次以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兵力入侵,最终说服辛比申从暹罗撤军。在随后的暹罗内战中,郑昭领导的暹罗吞武里国取得了胜利,击败了所有其他脱离的暹罗国家,并在 1771 年消除了对他新统治的所有威胁。 [66] 1769 年 12 月之前,他们全神贯注地击败了中国对缅甸的第四次入侵。至此,新的僵局已经形成。缅甸吞并了德纳西林下游海岸,但再次未能消灭暹罗,因为暹罗在其东部和南部边境地区发起了叛乱。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辛比申全神贯注于中国的威胁,直到 1775 年兰纳在暹罗的支持下再次起义之后,才重新发动暹罗战争。后大城王朝时期的暹罗领导层,在吞武里和后来的拉达那哥欣(曼谷),被证明是非常有能力的。他们击败了接下来的两次缅甸入侵(1775-1776年和1785-1786年),并在此过程中附庸了兰纳。
清军入侵缅甸
清绿旗军 ©Anonymous
1765 Dec 1 - 1769 Dec 22

清军入侵缅甸

Shan State, Myanmar (Burma)
中缅战争,又称侵缅或清朝缅甸战役, [67]是中国清朝与缅甸贡榜王朝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乾隆皇帝统治下的中国在 1765 年至 1769 年间发动了四次入侵缅甸,被视为他的十大战役之一。尽管如此,这场夺去了七万多名中国士兵和四名指挥官生命的战争, [68] ]有时被描述为“清朝所发动的最灾难性的边境战争”, [67]并且“确保了缅甸的独立”。 ”。[69]缅甸的成功防御为当今两国边界奠定了基础。[68]清朝皇帝起初设想的是一场轻松的战争,只派了驻扎云南的绿营军。清军入侵之际,缅甸军队的大部分部队都部署在了最近一次入侵暹罗的行动中。尽管如此,久经沙场的缅甸军队还是击败了 1765 年至 1766 年和 1766 年至 1767 年边境的前两次入侵。地区冲突现已升级为一场重大战争,两国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军事演习。由满洲旗人精锐领导的第三次入侵(1767-1768)差一点就成功了,从首都阿瓦(因瓦)出发,几天之内就深入缅甸中部。[70]但中国北方的旗人无法应对陌生的热带地形和致命的地方病,损失惨重。[71]千钧一发之后,辛比申国王将军队从暹罗重新部署到中国前线。第四次也是最大一次的入侵在边境陷入了困境。随着清军被彻底包围,双方战地指挥官于1769年12月达成停战协议[。 67]清朝在云南边境地区保留了大约十年的重兵力,试图发动另一场战争,同时禁止边境贸易长达二十年。[67]缅甸人也全神贯注于中国的威胁,并在边境沿线驻军。二十年后,当缅甸和中国于1790年恢复外交关系时,清朝单方面认为缅甸屈服,并声称胜利。[67]最终,这场战争的主要受益者是暹罗人,他们在1767年将首都大城府丢给缅甸人后,在接下来的三年内收复了大部分领土[。 70]
英缅战争
1885 年 11 月 27 日,第三次英缅战争,英国士兵正在拆除锡包国王军队的大炮。 ©Hooper, Willoughby Wallace
1824 Jan 1 - 1885

英缅战争

Burma
面对东北强大的中国和东南复兴的暹罗,博多帕亚国王转向西扩张。[72]他于1785年征服了若开邦,于1814年吞并了曼尼普尔邦,并于1817年至1819年占领了阿萨姆邦,导致与英属印度之间的边界漫长而模糊。博达帕亚的继任者巴吉多国王被迫镇压英国在 1819 年曼尼普尔邦和 1821-1822 年阿萨姆邦煽动的叛乱。来自英国保护领土的叛乱分子的跨境袭击和缅甸人的反跨境袭击导致了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26)。第一次英缅战争持续了 2 年,耗资 1300 万英镑,是英属印度历史上最长、最昂贵的战争, [73]但最终以英国取得决定性胜利而告终。缅甸割让了博达帕亚在西部收购的所有土地(若开邦、曼尼普尔邦和阿萨姆邦)以及丹纳西林。缅甸多年来因偿还 100 万英镑(当时为 500 万美元)的巨额赔款而陷入困境。[74] 1852年,英国在第二次英缅战争中单方面轻易夺取了勃固省。战后,敏东国王试图实现缅甸国家和经济的现代化,并做出贸易和领土让步,以阻止英国的进一步侵犯,包括 1875 年将克伦尼邦割让给英国。尽管如此,英国人对法国的巩固感到震惊印度支那在 1885 年第三次英缅战争中吞并了该国的其余地区,并将最后一位缅甸国王锡包及其家人流放到印度。
英国在缅甸的统治
1885 年 11 月 28 日,第三次英缅战争结束时,英国军队抵达曼德勒。 ©Hooper, Willoughby Wallace (1837–1912)
1824 Jan 1 - 1948

英国在缅甸的统治

Myanmar (Burma)
英国对缅甸的统治从1824年到1948年,期间发生了一系列战争以及缅甸各民族和政治团体的抵抗。殖民化始于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1826),导致丹那沙林和若开邦被吞并。第二次英缅战争(1852年)导致英国控制了下缅甸,最后,第三次英缅战争(1885年)导致了上缅甸的吞并和缅甸君主制的废黜。1886年,英国将缅甸划为印度的一个省,首府为仰光。君主制的灭亡和宗教与国家的分离彻底改变了缅甸的传统社会。[75]尽管战争仅几周后就正式结束,但缅甸北部的抵抗活动一直持续到 1890 年,英国最终采取了系统性破坏村庄和任命新官员的方式,最终停止了所有游击活动。社会的经济性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对缅甸大米的需求增加,大片土地被开辟用于种植。然而,为了准备新的耕地,农民被迫向印度放债人高利率借钱,并经常因失去土地和牲畜而被取消抵押品赎回权并被驱逐。大部分工作也流向了印度契约劳工,整个村庄因诉诸“dacoity”(武装抢劫)而被取缔。尽管缅甸经济增长,但大部分权力和财富仍然掌握在几家英国公司、英缅人和印度移民手中。[76]公务员队伍主要由英缅族和印度人组成,而缅族人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兵役之外。英国的统治对缅甸产生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影响。在经济上,缅甸成为一个资源丰富的殖民地,英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大米、柚木和红宝石等自然资源的开采上。铁路、电报系统和港口得到了发展,但主要是为了促进资源开采,而不是为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在社会文化上,英国实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偏袒某些少数民族而不是占多数的缅族人,这加剧了至今持续存在的民族紧张局势。教育和法律体系进行了彻底改革,但这些往往使英国人和与他们合作的人受益匪浅。
1824 - 1948
英国统治ornament
缅甸抵抗运动
一名缅甸叛军在上缅甸的瑞博 (Shwebo) 被皇家韦尔奇燧发枪团处决。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85 Jan 1 - 1892

缅甸抵抗运动

Myanmar (Burma)
1885年至1895年的缅甸抵抗运动是1885年英国吞并缅甸王国后针对英国在缅甸的殖民统治进行的长达十年的叛乱。抵抗运动是在占领缅甸首都曼德勒和缅甸后立即发起的。缅甸最后一位君主锡包国王的流放。这场冲突以常规战争和游击战术为特色,抵抗战士由不同种族和保皇派领导,各自独立对抗英国。该运动的特点是诸如明拉之围等著名战役以及其他战略地点的防御。尽管在当地取得了成功,但缅甸抵抗运动仍面临重大挑战,包括缺乏集中领导和资源有限。英国人拥有优越的火力和军事组织,最终削弱了不同的叛乱组织。英国采取了“绥靖”战略,包括利用当地民兵保卫村庄、部署机动纵队进行惩罚性远征,以及悬赏抓获或杀死抵抗运动领导人。到 1890 年代中期,抵抗运动已基本消散,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零星的叛乱仍在继续。抵抗运动的失败导致英国在缅甸的统治得到巩固,这种统治一直持续到缅甸于 1948 年获得独立。这场运动的遗产对缅甸民族主义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并为该国未来的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缅甸
1942 年,日军在瑞塔良大佛前。 ©同盟通信社 - 毎日新聞社
1939 Jan 1 - 194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缅甸

Myanmar (Burma)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缅甸成为一个重要的争议焦点。缅甸民族主义者对战争的立场存在分歧。虽然一些人认为这是与英国谈判让步的机会,但其他人,特别是他金运动和昂山,寻求完全独立并反对任何形式的参与战争。昂山共同创立了缅甸共产党 (CPB) [77]和后来的人民革命党 (PRP),最终在 1941 年 12 月日本占领曼谷时与日本结盟组建了缅甸独立军 (BIA)。BIA 最初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并于 1942 年春在缅甸部分地区组建了临时政府。然而,日本领导层和 BIA 在缅甸未来的治理问题上出现了分歧。日本人求助于巴莫组建政府,并将缅甸独立军重组为缅甸国防军(BDA),仍由昂山领导。1943 年日本宣布缅甸“独立”后,BDA 更名为缅甸国民军 (BNA)。[77]随着战争转向日本,昂山这样的缅甸领导人清楚地意识到,真正独立的承诺是空洞的。幻灭之后,他开始与其他缅甸领导人合作组建反法西斯组织(AFO),后来更名为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AFPFL)。[77]该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反对日本占领和法西斯主义。AFO 与英国通过第 136 部队建立了非正式联系,1945 年 3 月 27 日,BNA 发起了全国范围的反日叛乱。[77]这一天随后被庆祝为“抵抗日”。叛乱后,昂山和其他领导人正式加入同盟国,成立缅甸爱国军(PBF),并开始与英国东南亚司令蒙巴顿勋爵进行谈判。日本占领造成的影响十分严重,导致17万至25万缅甸平民死亡。[78]战时经历极大地影响了缅甸的政治格局,为该国未来的独立运动和与英国的谈判奠定了基础,最终缅甸于1948年获得独立。
独立后的缅甸
你现在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8 Jan 1 - 1962

独立后的缅甸

Myanmar (Burma)
缅甸独立初期充满了内部冲突,包括红旗和白旗共产党、缅甸革命军以及克伦民族联盟等少数民族团体的叛乱。[77] 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也导致国民党在缅甸北部建立军事存在。[77]在外交政策上,缅甸尤其公正,最初接受了国际重建援助。然而, 美国对缅甸中国国民党军队的持续支持导致该国拒绝了大部分外国援助,拒绝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SEATO),转而支持 1955 年的万隆会议[。 77]到了 1958 年,尽管经济复苏,但由于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 (AFPFL) 内部的分歧和不稳定的议会局势,政治不稳定仍在加剧。总理吴努勉强在不信任投票中幸存下来,并且看到反对派“加密共产主义者”的影响力不断上升, [77]最终邀请陆军参谋长奈温将军掌权。[77]这导致数百名涉嫌共产主义同情者被捕并被驱逐出境,其中包括主要反对派人物,并关闭了一些知名报纸。[77]奈温领导下的军政权成功地稳定了局势,并于 1960 年举行了新的大选,使吴努的联盟党重新掌权。[77]然而,稳定是短暂的。掸邦内部的一场运动渴望建立一个“松散”的联邦,并坚持要求政府尊重 1947 年宪法中规定的分裂国家权利。这场运动被视为分裂主义,奈温采取行动废除掸族领导人的封建权力,用养老金取而代之,从而进一步集中他对国家的控制。
1948
独立缅甸ornament
缅甸独立
缅甸独立日。1948 年 1 月 4 日,当新国家的国旗升起时,英国总督休伯特·埃尔文·兰斯(左)和缅甸首任总统绍瑞泰立正。 ©Anonymous
1948 Jan 4

缅甸独立

Myanmar (Burma)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投降后,缅甸经历了一段政治动荡时期。曾与日本结盟但后来反目成仇的领导人昂山面临着因 1942 年谋杀案而受审的风险,但英国当局由于他的受欢迎程度而认为不可能。[77]英国总督雷金纳德·多尔曼·史密斯爵士返回缅甸,将物质重建置于独立之上,与昂山及其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AFPFL)发生摩擦。在 AFPFL 内部,共产党人和社会主义者之间出现了分歧。多曼-史密斯后来被休伯特·兰斯爵士取代,他邀请昂山和其他 AFPFL 成员加入总督执行委员会,成功平息了不断升级的罢工局势。兰斯领导下的执行委员会开始了缅甸独立谈判,并于 1947 年 1 月 27 日达成了《昂山-艾德礼协议》。 [77]然而,这让 AFPFL 内部的派系不满意,迫使一些人转入反对派或地下活动。昂山还通过 1947 年 2 月 12 日举行的彬龙会议成功地将少数民族纳入其中,这一天被庆祝为联盟日。AFPFL 在 1947 年 4 月的制宪会议选举中取得决定性胜利,证实了它的受欢迎程度。1947 年 7 月 19 日,悲剧发生了,昂山和他的几名内阁成员被暗杀, [77]这一事件现在被称为烈士节。他去世后,多个地区爆发了叛乱。社会党领导人德钦努 (Thkin Nu) 受命组建新政府,并于 1948 年 1 月 4 日监督缅甸独立。与印度巴基斯坦不同,缅甸选择不加入英联邦,反映了该国当时强烈的反英情绪。时间。[77]
缅甸的社会主义之路
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党旗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62 Jan 1 - 1988

缅甸的社会主义之路

Myanmar (Burma)
“缅甸社会主义之路”是1962年奈温将军领导的政变后在缅甸(现缅甸)发起的一项经济和政治计划。该计划旨在将缅甸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结合佛教和马克思主义的元素。[81]根据该计划,革命委员会将经济国有化,接管了关键行业、银行和外国企业。私营企业被国有企业或合作企业取代。这一政策实质上切断了缅甸与国际贸易和外国投资的联系,推动该国走向自力更生。实施缅甸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对该国来说是灾难性的。[82]国有化努力导致效率低下、腐败和经济停滞。外汇储备减少,该国面临严重的粮食和燃料短缺。随着经济衰退,黑市蓬勃发展,普通民众面临极端贫困。与国际社会的孤立导致了技术落后和基础设施的进一步衰败。该政策也具有深远的社会政治影响。它促进了数十年的军事独裁统治,镇压政治反对派并扼杀公民自由。政府实行严格的审查制度并推行某种形式的民族主义,使许多少数民族感到被边缘化。尽管渴望平等主义和发展,但缅甸的社会主义道路使国家陷入贫困和孤立,并极大地加剧了缅甸今天面临的复杂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Play button
1962 Mar 2

1962年缅甸政变

Rangoon, Myanmar (Burma)
1962年缅甸政变于1962年3月2日发生,由奈温将军领导,他从民主选举产生的总理吴努政府手中夺取了权力。[79]奈温认为政变是正当的,因为有必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因为种族和共产主义叛乱不断增加。政变发生后,联邦制被废除,宪法被解散,并成立了以奈温为首的革命委员会。[80]数千名政治反对者被捕,缅甸大学关闭两年。奈温政权实施了“缅甸社会主义道路”,其中包括经济国有化和切断几乎所有外国影响。这导致经济停滞,缅甸人民陷入困境,包括粮食短缺和基本服务匮乏。缅甸成为世界上最贫困和最孤立的国家之一,军队对社会各方面保持着强有力的控制。尽管有这些斗争,该政权仍然掌权了几十年。1962年的政变对缅甸社会和政治产生了长期影响。它不仅为数十年的军事统治奠定了基础,而且还严重加剧了该国的种族紧张局势。许多少数群体感到被边缘化并被排除在政治权力之外,助长了持续至今的种族冲突。政变还扼杀了政治和公民自由,对言论和集会自由进行了严重限制,从而塑造了缅甸(前缅甸)未来几年的政治格局。
Play button
1986 Mar 12 - 1988 Sep 21

8888起义

Myanmar (Burma)
8888起义是缅甸一系列全国性的抗议、 [83]游行和骚乱[84,]在1988年8月达到顶峰。关键事件发生在1988年8月8日,因此俗称“8888起义”。[85]抗议活动最初是一场学生运动,主要由仰光艺术与科学大学和仰光理工学院(RIT)的大学生组织。8888起义于1988年8月8日由仰光(Rangoon)学生发起。学生抗议活动蔓延至全国各地。[86]数十万僧侣、儿童、大学生、家庭主妇、医生和普通民众抗议政府。[87]国家法律和秩序恢复委员会(SLORC)发动血腥军事政变后,起义于9月18日结束。在这次起义中,军方造成数千人死亡, [86]而缅甸当局估计死亡人数约为 350 人。[88]在危机期间,昂山素季成为国家偶像。1990 年军政府安排选举时,她所在的政党全国民主联盟赢得了 81% 的政府席位(492 个席位中的 392 个)。[89]然而,军政府拒绝承认结果,并继续以国家法律和秩序恢复委员会的身份统治国家。昂山素季也被软禁。国家法律和秩序恢复委员会将是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的一个表面性改变。[87]
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SPDC 成员与泰国代表团于 2010 年 10 月访问内比都。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90 Jan 1 - 2006

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Myanmar (Burma)
20世纪90年代,尽管全国民主联盟(NLD)在1990年赢得多党选举,但缅甸军政权继续实行控制。全国民主联盟领导人丁乌和昂山素季被软禁,昂山素季之后军方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压力基伊于 1991 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92 年,丹瑞将军取代了索貌,该政权放松了一些限制,但仍保持对权力的控制,包括拖延起草新宪法的努力。在这十年里,该政权不得不解决各种种族叛乱。尽管与克伦族的持久和平仍然遥不可及,但与几个部落团体谈判达成了著名的停火协议。此外,在美国的压力下,1995 年与鸦片军阀坤沙达成协议。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但仍尝试实现军事政权现代化,包括 1997 年更名为国家和平与发展委员会 (SPDC),并推动军事政权现代化。 2005年,首都从仰光迁至内比都。政府于2003年宣布了一个七步走的“民主路线图”,但没有时间表或验证程序,导致国际观察人士持怀疑态度。国民大会于2005年重新召开,重写宪法,但排除了主要的民主团体,招致进一步的批评。包括强迫劳动在内的侵犯人权行为导致国际劳工组织于 2006 年寻求以危害人类罪起诉军政府成员[。 90]
气旋纳尔吉斯
纳尔吉斯飓风后受损的船只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008 May 1

气旋纳尔吉斯

Myanmar (Burma)
2008年5月,缅甸遭受纳尔吉斯气旋袭击,这是该国历史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气旋带来的风速高达 215 公里/小时,造成毁灭性损失,估计有超过 13 万人死亡或失踪,损失高达 120 亿美元。尽管迫切需要援助,但缅甸的孤立主义政府最初限制了外国援助的入境,包括运送必需品的联合国飞机。联合国称这种在允许大规模国际救援方面的犹豫是“前所未有的”。政府的限制性立场引起了国际机构的尖锐批评。多个组织和国家敦促缅甸允许不受限制的援助。最终,军政府同意接受有限类型的援助,例如食品和药品,但继续不允许外国援助人员或军事单位进入该国。这种犹豫导致了对该政权造成“人为灾难”并可能犯下反人类罪的指控。5月19日,缅甸允许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提供援助,随后又同意允许所有援助人员,无论国籍,进入该国。然而,政府仍然抵制外国军事部队的存在。满载援助物资的美国航母编队在被拒绝入境后被迫离开。与国际社会的批评相反,缅甸政府后来赞扬了联合国的援助,尽管也有报道称,缅甸政府以军事援助换取劳动力。
缅甸政治改革
昂山素季获释后不久在全国民主联盟总部向人群发表讲话。 ©Htoo Tay Zar
2011 Jan 1 - 2015

缅甸政治改革

Myanmar (Burma)
2011-2012年缅甸民主改革是由军方支持的政府在缅甸进行的一系列持续的政治、经济和行政变革。这些改革包括将亲民主领袖昂山素季从软禁中释放并随后与她进行对话、建立国家人权委员会、大赦 200 多名政治犯、制定新劳动法,允许工会和罢工、放松新闻审查以及货币操作监管。作为改革的结果,东盟于 2014 年批准缅甸竞选主席国。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于 2011 年 12 月 1 日访问缅甸,以鼓励取得进一步进展;这是五十多年来美国国务卿首次访华。一年后,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访问该国,成为第一位访问该国的美国总统。政府废除导致全国民主联盟抵制 2010 年大选的法律后,昂山素季所在的政党全国民主联盟参加了 2012 年 4 月 1 日举行的补选。她带领全国民主联盟以压倒性优势赢得了补选,赢得了 44 个竞争席位中的 41 个,而昂山素季本人则代表高木选区赢得了缅甸议会下院的一个席位。2015年选举结果使全国民主联盟在缅甸议会参众两院获得绝对多数席位,足以确保其候选人成为总统,而民盟领导人昂山素季则被宪法禁止担任总统。[91]然而,缅军与当地叛乱组织之间的冲突仍在继续。
Play button
2016 Oct 9 - 2017 Aug 25

罗兴亚人种族灭绝

Rakhine State, Myanmar (Burma)
罗兴亚种族灭绝是缅甸军队对罗兴亚穆斯林人民进行的一系列持续的迫害和屠杀。迄今为止,种族灭绝已分为两个阶段[92] :第一个阶段是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发生的军事镇压,第二个阶段自2017年8月开始[。93]这场危机迫使超过一百万罗兴亚人逃离到其他国家。大多数人逃到孟加拉国,导致世界上最大的难民营的建立,而其他人则逃到印度泰国马来西亚以及南亚和东南亚的其他地区,在那里他们继续面临迫害。许多其他国家将这些事件称为“种族清洗”。[94]缅甸对罗兴亚穆斯林的迫害至少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70 年代。[95]此后,罗兴亚人经常受到政府和佛教民族主义者的迫害。[96] 2016年底,缅甸武装部队和警察对西北地区若开邦民众发起大规模镇压。联合国[97]发现了大规模侵犯人权的证据,包括法外处决;即决处决;轮奸;纵火罗兴亚村庄、企业和学校;和杀婴。缅甸政府驳斥了这些调查结果,称这些调查结果“夸大其词”。[98]军事行动导致大量民众流离失所,引发难民危机。2017年,最大规模的罗辛亚难民逃离缅甸,导致亚洲自越南战争以来最大规模的人口外流。[99]据联合国报告,截至 2018 年 9 月,已有超过 70 万人逃离或被赶出若开邦,并以难民身份在邻国孟加拉国避难。2017 年 12 月,两名报道因丁大屠杀的路透社记者被捕并被逮捕。被监禁。外交大臣敏图告诉记者,缅甸准备于 2018 年 11 月接收来自孟加拉国难民营的 2,000 名罗兴亚难民[。 100]随后,孟加拉国和缅甸政府于 2017 年 11 月签署了一项协议,以便利罗兴亚难民返回若开邦两个月之内,国际旁观者的反应不一。[101]2016年对罗兴亚人的军事镇压遭到了联合国(称可能犯下“反人类罪”)、人权组织大赦国际、美国国务院、邻国孟加拉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的谴责。缅甸领导人兼国务资政(事实上的政府首脑)和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昂山素季因在这个问题上的不作为和沉默而受到批评,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防止军事虐待。[102]
Play button
2021 Feb 1

2021 年缅甸政变

Myanmar (Burma)
缅甸于 2021 年 2 月 1 日上午爆发政变,该国执政党全国民主联盟 (NLD) 的民选成员被缅甸军队废黜,随后缅甸军队将权力授予了缅甸政府军。军政府。代总统敏瑞宣布为期一年的紧急状态,并宣布权力已移交给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它宣布2020年11月大选结果无效,并表示打算在紧急状态结束后举行新的选举。[103]政变发生在缅甸议会原定于2020年选举中选出的议员宣誓就职的前一天,从而阻止了这种情况的发生。[104]总统温敏和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以及部长、部长代表和国会议员均被拘留。[105]2021 年 2 月 3 日,Win Myint 被指控违反《自然灾害管理法》第 25 条规定的竞选准则和 COVID-19 大流行限制。昂山素季被指控违反新冠肺炎 (COVID-19) 紧急法律以及非法进口和使用无线电和通信设备,特别是她的安全团队的六台 ICOM 设备和一台对讲机,这些设备在缅甸受到限制,需要获得军方相关部门的许可收购前的代理机构。[106]两人均被还押两周。[107] 2月16日,昂山素季因违反《国家灾难法》而受到额外刑事指控; [108] 3月1日,昂山素季因违反通讯法和意图煽动公众骚乱而受到两项额外指控,以及另一项违反《官方机密法》的指控4 月 1 日。[109]为回应军政府镇压反政变抗议活动,民族团结政府人民国防军在缅甸各地爆发了武装叛乱。[110]截至2022年3月29日,至少有1,719名平民,包括儿童,被军政府部队杀害,9,984人被捕。[111] 2021年3月,三名全国民主联盟著名成员也在警方拘留期间死亡, [112] 2022年7月,四名民主活动人士被军政府处决[。 113]
Play button
2021 May 5

缅甸内战

Myanmar (Burma)
缅甸内战是缅甸长期叛乱活动因 2021 年军事政变和随后对反政变抗议活动的暴力镇压而大幅升级后的一场持续内战。[114]政变后的几个月里,反对派开始在民族团结政府周围联合起来,对军政府发起进攻。到 2022 年,反对派控制了大片但人口稀少的领土。[115]在许多村庄和城镇,军政府的袭击导致数万人被驱逐。2023 年 2 月,政变两周年之际,国家行政委员会主席敏昂莱承认失去了对“超过三分之一”乡镇的稳定控制。独立观察员指出,实际数字可能要高得多,330 个乡镇中只有 72 个乡镇和所有主要人口中心仍处于稳定控制之下。[116]截至 2022 年 9 月,已有 130 万人在境内流离失所,超过 13,000 名儿童被杀害。截至2023年3月,联合国估计,自政变以来,缅甸有176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160万人在国内流离失所,55,000座民用建筑被毁。UNOCHA 表示,超过 40,000 人逃往邻国。[117]
A Quiz is available for this HistoryMap.

Appendices



APPENDIX 1

Myanmar's Geographic Challenge


Play button




APPENDIX 2

Burmese War Elephants: the Culture, Structure and Training


Play button




APPENDIX 3

Burmese War Elephants: Military Analysis & Battlefield Performance


Play button




APPENDIX 4

Wars and Warriors: Royal Burmese Armies: Introduction and Structure


Play button




APPENDIX 5

Wars and Warriors: The Burmese Praetorians: The Royal Household Guards


Play button




APPENDIX 6

Wars and Warriors: The Ahmudan System: The Burmese Royal Militia


Play button




APPENDIX 7

The Myin Knights: The Forgotten History of the Burmese Cavalry


Play button

Footnotes



  1. Cooler, Richard M. (2002). "Prehistoric and Animist Period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Chapter 1.
  2. Myint-U, Thant (2006). The River of Lost Footsteps—Histories of Burma.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SBN 978-0-374-16342-6, p. 45.
  3. Hudson, Bob (March 2005), "A Pyu Homeland in the Samon Valley: a new theory of the origins of Myanmar's early urban system", Myanmar Historical Commission Golden Jubil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 1.
  4. Hall, D.G.E. (1960). Burma (3rd ed.). Hutchinson University Library. ISBN 978-1-4067-3503-1, p. 8–10.
  5. Moore, Elizabeth H. (2007). Early Landscapes of Myanmar. Bangkok: River Books. ISBN 978-974-9863-31-2, p. 236.
  6. Aung Thaw (1969). "The 'neolithic' culture of the Padah-Lin Caves" (PDF). The Journal of Burma Research Society. The Burma Research Society. 52, p. 16.
  7. Lieberman, Victor B. (2003). Strange Parallels: Southeast Asia in Global Context, c. 800–1830, volume 1, Integration on the Main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0496-7, p. 114–115.
  8. Hall, D.G.E. (1960). Burma (3rd ed.). Hutchinson University Library. ISBN 978-1-4067-3503-1, p. 8-10.
  9. Moore, Elizabeth H. (2007). Early Landscapes of Myanmar. Bangkok: River Books. ISBN 978-974-9863-31-2, p.236.
  10. Hall 1960, p. 8–10.
  11. Myint-U, Thant (2006). The River of Lost Footsteps—Histories of Burma.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SBN 978-0-374-16342-6. p. 51–52.
  12. Jenny, Mathias (2015). "Foreign Influence in the Burmese Language" (PDF). p. 2. Archived (PDF) from the original on 20 March 2023.
  13. Luce, G. H.; et al. (1939). "Burma through the fall of Pagan: an outline, part 1" (PDF). Journal of the Burma Research Society. 29, p. 264–282.
  14. Myint-U 2006, p. 51–52.
  15. Coedès, George (1968). Walter F. Vella (ed.).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trans.Susan Brown Cowing.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0368-1, p. 63, 76–77.
  16. Coedès 1968, p. 208.
  17. Htin Aung, Maung (1967). A History of Burma. New York an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32–33.
  18. South, Ashley (2003). Mon nationalism and civil war in Burma: the golden sheldrake. Routledge. ISBN 978-0-7007-1609-8, p. 67.
  19. Harvey, G. E. (1925). History of Burm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0 March 1824. London: Frank Cass & Co. Ltd., p. 307.
  20. Lieberman, Victor B. (2003). Strange Parallels: Southeast Asia in Global Context, c. 800–1830, volume 1, Integration on the Main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0496-7, p. 91.
  21. Aung-Thwin, Michael (2005). The Mists of Rāmañña: the Legend that was Lower Burm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2886-8, p. 167–178, 197–200.
  22. Lieberman 2003, p. 88–123.
  23. Lieberman 2003, p. 90–91, 94.
  24. Lieberman 2003, p. 24.
  25. Lieberman 2003, p. 92–97.
  26. Lieberman 2003, p. 119–120.
  27. Coedès, George (1968), p. 205–206, 209 .
  28. Htin Aung 1967, p. 78–80.
  29. Myint-U 2006, p. 64–65.
  30. Historical Studies of the Tai Yai: A Brief Sketch in Lak Chang: A Reconstruction of Tai Identity in Daikong by Yos Santasombat
  31. Nisbet, John (2005). Burma under British Rule - and before. Volume 2. 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 p. 414. ISBN 1-4021-5293-0.
  32. Maung Htin Aung (1967). A History of Burma. New York an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66.
  33. Jon Fernquest (Autumn 2005). "Min-gyi-nyo, the Shan Invasions of Ava (1524–27), and the Beginnings of Expansionary Warfare in Toungoo Burma: 1486–1539". SOAS Bulletin of Burma Research. 3 (2). ISSN 1479-8484.
  34. Williams, Benjamin (25 January 2021). "Ancient Vesali: Second Capital of the Rakhine Kingdom". Paths Unwritten.
  35. Ba Tha (Buthidaung) (November 1964). "The Early Hindus and Tibeto-Burmans in Arakan. A brief study of Hindu civilization and the origin of the Arakanese race" (PDF).
  36. William J. Topich; Keith A. Leitich (9 January 2013). The History of Myanmar. ABC-CLIO. pp. 17–22. ISBN 978-0-313-35725-1.
  37. Sandamala Linkara, Ashin (1931). Rakhine Yazawinthit Kyan (in Burmese). Yangon: Tetlan Sarpay. Vol. 2, p. 11.
  38. William J. Topich; Keith A. Leitich (9 January 2013). The History of Myanmar. ABC-CLIO. pp. 17–22. ISBN 978-0-313-35725-1.
  39. Fernquest, Jon (Autumn 2005). "Min-gyi-nyo, the Shan Invasions of Ava (1524–27), and the Beginnings of Expansionary Warfare in Toungoo Burma: 1486–1539". SOAS Bulletin of Burma Research. 3 (2). ISSN 1479-8484, p.25-50.
  40. Htin Aung 1967, p. 117–118.
  41. Santarita, J. B. (2018). Panyupayana: The Emergence of Hindu Polities in the Pre-Islamic Philippines. Cultural and Civilisational Links Between India and Southeast Asia, 93–105.
  42. Scott, William Henry (1989). "The Mediterranean Connection". Philippine Studies. 37 (2), p. 131–144.
  43. Pires, Tomé (1944). Armando Cortesao (translator) (ed.). A suma oriental de Tomé Pires e o livro de Francisco Rodriguez: Leitura e notas de Armando Cortesão [1512 - 1515] (in Portuguese). Cambridge: Hakluyt Society.
  44. Harvey 1925, p. 153–157.
  45. Aung-Thwin, Michael A.; Maitrii Aung-Thwin (2012). A History of Myanmar Since Ancient Times (illustrated e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1-86189-901-9, p. 130–132.
  46. Royal Historical Commission of Burma (1832). Hmannan Yazawin (in Burmese). Vol. 1–3 (2003 ed.). Yangon: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Myanmar, p. 195.
  47. Hmannan Vol. 2 2003: 204–213
  48. Hmannan Vol. 2 2003: 216–222
  49. Hmannan Vol. 2 2003: 148–149
  50. Wyatt, David K. (2003). Thailand: A Short History (2nd ed.). ISBN 978-0-300-08475-7., p. 80.
  51. Hmannan, Vol. 3, p. 48
  52. Hmannan, Vol. 3, p. 363
  53. Wood, William A. R. (1924). History of Siam. Thailand: Chalermit Press. ISBN 1-931541-10-8, p. 112.
  54. Phayre, Lt. Gen. Sir Arthur P. (1883). History of Burma (1967 ed.). London: Susil Gupta, p. 100.
  55. Liberman 2003, p. 158–164.
  56. Harvey (1925), p. 211–217.
  57. Lieberman (2003), p. 202–206.
  58. Myint-U (2006), p. 97.
  59. Scott, Paul (8 July 2022). "Property and the Prerogative at the End of Empire: Burmah Oil in Retrospect". papers.ssrn.com. doi:10.2139/ssrn.4157391.
  60. Ni, Lee Bih (2013). Brief History of Myanmar and Thailand. Universiti Malaysi Sabah. p. 7. ISBN 9781229124791.
  61. Lieberman 2003, p. 202–206.
  62. Harvey, pp. 250–253.
  63. Wyatt, David K. (2003). History of Thailand (2 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84757., p. 122.
  64. Baker, et al., p. 21.
  65. Wyatt, p. 118.
  66. Baker, Chris; Phongpaichit, Pasuk. A History of Ayutthaya (p. 263-264).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indle Edition.
  67. Dai, Yingcong (2004). "A Disguised Defeat: The Myanmar Campaign of the Qing Dynasty". Modern Asian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8: 145–189. doi:10.1017/s0026749x04001040. S2CID 145784397, p. 145.
  68. Giersch, Charles Patterson (2006). Asian borderlands: the transformation of Qing China's Yunnan frontier.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674-02171-1, pp. 101–110.
  69. Whiting, Marvin C. (2002). Imperial Chinese Military History: 8000 BC – 1912 AD. iUniverse. pp. 480–481. ISBN 978-0-595-22134-9, pp. 480–481.
  70. Hall 1960, pp. 27–29.
  71. Giersch 2006, p. 103.
  72. Myint-U 2006, p. 109.
  73. Myint-U 2006, p. 113.
  74. Htin Aung 1967, p. 214–215.
  75. "A Short History of Burma". New Internationalist. 18 April 2008.
  76. Tarun Khanna, Billions entrepreneurs : How China and India Are Reshaping Their Futures and Your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2007, ISBN 978-1-4221-0383-8.
  77. Smith, Martin (1991). Burma – Insurgency and 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 London and New Jersey: Zed Books.
  78. Micheal Clodfelter.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A Statistical Reference to Casualty and Other Figures, 1500–2000. 2nd Ed. 2002 ISBN 0-7864-1204-6. p. 556.
  79. Aung-Thwin & Aung-Thwin 2013, p. 245.
  80. Taylor 2009, pp. 255–256.
  81. "The System of Correlation of Man and His Environment". Burmalibrary.or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3 November 2019.
  82. (U.), Khan Mon Krann (16 January 2018).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Burma: A Vision and a Strategy. NUS Press. ISBN 9789188836168.
  83. Ferrara, Federico. (2003). Why Regimes Create Disorder: Hobbes's Dilemma during a Rangoon Summer.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47(3), pp. 302–303.
  84. "Hunger for food, leadership sparked Burma riots". Houston Chronicle. 11 August 1988.
  85. Tweedie, Penny. (2008). Junta oppression remembered 2 May 2011. Reuters.
  86. Ferrara (2003), pp. 313.
  87. Steinberg, David. (2002). Burma: State of Myanmar.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7840-893-1.
  88. Ottawa Citizen. 24 September 1988. pg. A.16.
  89. Wintle, Justin. (2007). Perfect Hostage: a life of Aung San Suu Kyi, Burma’s prisoner of conscience. New York: Skyhorse Publishing. ISBN 978-0-09-179681-5, p. 338.
  90. "ILO seeks to charge Myanmar junta with atrocities". Reuters. 16 November 2006.
  91. "Suu Kyi's National League for Democracy Wins Majority in Myanmar". BBC News. 13 November 2015.
  92. "World Court Rules Against Myanmar on Rohingya". Human Rights Watch. 23 January 2020. Retrieved 3 February 2021.
  93. Hunt, Katie (13 November 2017). "Rohingya crisis: How we got here". CNN.
  94. Griffiths, David Wilkinson,James (13 November 2017). "UK says Rohingya crisis 'looks like ethnic cleansing'". CNN. Retrieved 3 February 2022.
  95. Hussain, Maaz (30 November 2016). "Rohingya Refugees Seek to Return Home to Myanmar". Voice of America.
  96. Holmes, Oliver (24 November 2016). "Myanmar seeking ethnic cleansing, says UN official as Rohingya flee persecution". The Guardian.
  97. "Rohingya Refugee Crisis". United Nations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 21 September 201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1 April 2018.
  98. "Government dismisses claims of abuse against Rohingya". Al Jazeera. 6 August 2017.
  99. Pitman, Todd (27 October 2017). "Myanmar attacks, sea voyage rob young father of everything". Associated Press.
  100. "Myanmar prepares for the repatriation of 2,000 Rohingya". The Thaiger. November 2018.
  101. "Myanmar Rohingya crisis: Deal to allow return of refugees". BBC. 23 November 2017.
  102. Taub, Amanda; Fisher, Max (31 October 2017). "Did the World Get Aung San Suu Kyi Wrong?". The New York Times.
  103. Chappell, Bill; Diaz, Jaclyn (1 February 2021). "Myanmar Coup: With Aung San Suu Kyi Detained, Military Takes Over Government". NPR.
  104. Coates, Stephen; Birsel, Robert; Fletcher, Philippa (1 February 2021). Feast, Lincoln; MacSwan, Angus; McCool, Grant (eds.). "Myanmar military seizes power, detains elected leader Aung San Suu Kyi". news.trust.org. Reuters.
  105. Beech, Hannah (31 January 2021). "Myanmar's Leader, Daw Aung San Suu Kyi, Is Detained Amid Coup". The New York Times. ISSN 0362-4331.
  106. Myat Thura; Min Wathan (3 February 2021). "Myanmar State Counsellor and President charged, detained for 2 more weeks". Myanmar Times.
  107. Withnall, Adam; Aggarwal, Mayank (3 February 2021). "Myanmar military reveals charges against Aung San Suu Kyi". The Independent.
  108. "Myanmar coup: Aung San Suu Kyi faces new charge amid protests". BBC News. 16 February 2021.
  109. Regan, Helen; Harileta, Sarita (2 April 2021). "Myanmar's Aung San Suu Kyi charged with violating state secrets as wireless internet shutdown begins". CNN.
  110. "Myanmar Violence Escalates With Rise of 'Self-defense' Groups, Report Says". voanews.com. Agence France-Presse. 27 June 2021.
  111. "AAPP Assistance Association for Political Prisoners".
  112. "Myanmar coup: Party official dies in custody after security raids". BBC News. 7 March 2021.
  113. Paddock, Richard C. (25 July 2022). "Myanmar Executes Four Pro-Democracy Activists, Defying Foreign Leaders". The New York Times. ISSN 0362-4331.
  114. "Myanmar Violence Escalates With Rise of 'Self-defense' Groups, Report Says". voanews.com. Agence France-Presse. 27 June 2021.
  115. Regan, Helen; Olarn, Kocha. "Myanmar's shadow government launches 'people's defensive war' against the military junta". CNN.
  116. "Myanmar junta extends state of emergency, effectively delaying polls". Agence France-Presse. Yangon: France24. 4 February 2023.
  117. "Mass Exodus: Successive Military Regimes in Myanmar Drive Out Millions of People". The Irrawaddy.

References



  • Aung-Thwin, Michael, and Maitrii Aung-Thwin. A history of Myanmar since ancient times: 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Reaktion Books, 2013).
  • Aung-Thwin, Michael A. (2005). The Mists of Rāmañña: The Legend that was Lower Burma (illustrated ed.).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0824828860.
  • Brown, Ian. Burma’s Econo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229 pp.
  • Callahan, Mary (2003). Making Enemies: War and State Building in Burma.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Cameron, Ewan. "The State of Myanmar," History Today (May 2020), 70#4 pp 90–93.
  • Charney, Michael W. (2009). A History of Modern Bur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61758-1.
  • Charney, Michael W. (2006). Powerful Learning: Buddhist Literati and the Throne in Burma's Last Dynasty, 1752–1885.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 Cooler, Richard M. (2002). "The Art and Culture of Burma".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 Dai, Yingcong (2004). "A Disguised Defeat: The Myanmar Campaign of the Qing Dynasty". Modern Asian Stud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8: 145–189. doi:10.1017/s0026749x04001040. S2CID 145784397.
  • Fernquest, Jon (Autumn 2005). "Min-gyi-nyo, the Shan Invasions of Ava (1524–27), and the Beginnings of Expansionary Warfare in Toungoo Burma: 1486–1539". SOAS Bulletin of Burma Research. 3 (2). ISSN 1479-8484.
  • Hall, D. G. E. (1960). Burma (3rd ed.). Hutchinson University Library. ISBN 978-1-4067-3503-1.
  • Harvey, G. E. (1925). History of Burma: From the Earliest Times to 10 March 1824. London: Frank Cass & Co. Ltd.
  • Htin Aung, Maung (1967). A History of Burma. New York an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Hudson, Bob (March 2005), "A Pyu Homeland in the Samon Valley: a new theory of the origins of Myanmar's early urban system" (PDF), Myanmar Historical Commission Golden Jubil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6 November 2013
  • Kipgen, Nehginpao. Myanmar: A political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 Kyaw Thet (1962). History of Burma (in Burmese). Yangon: Yangon University Press.
  • Lieberman, Victor B. (2003). Strange Parallels: Southeast Asia in Global Context, c. 800–1830, volume 1, Integration on the Main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0496-7.
  • Luce, G. H.; et al. (1939). "Burma through the fall of Pagan: an outline, part 1" (PDF). Journal of the Burma Research Society. 29: 264–282.
  • Mahmood, Syed S., et al. "The Rohingya people of Myanmar: health, human rights, and identity." The Lancet 389.10081 (2017): 1841-1850.
  • Moore, Elizabeth H. (2007). Early Landscapes of Myanmar. Bangkok: River Books. ISBN 978-974-9863-31-2.
  • Myint-U, Thant (2001). The Making of Modern Bur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79914-7.
  • Myint-U, Thant (2006). The River of Lost Footsteps—Histories of Burma.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SBN 978-0-374-16342-6.
  • Phayre, Lt. Gen. Sir Arthur P. (1883). History of Burma (1967 ed.). London: Susil Gupta.
  • Seekins, Donald M.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Burma (Myanmar) (Rowman & Littlefield, 2017).
  • Selth, Andrew (2012). Burma (Myanmar) Since the 1988 Uprising: A Select Bibliography. Australia: Griffith University.
  • Smith, Martin John (1991). Burma: insurgency and the politics of ethnicity (Illustrated ed.). Zed Books. ISBN 0-86232-868-3.
  • Steinberg, David I. (2009). Burma/Myanmar: what everyone needs to kno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39068-1.
  • Wyatt, David K. (2003). Thailand: A Short History (2 ed.). p. 125. ISBN 978-0-300-08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