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参考

Play button

1636 - 1912

清朝



清朝是满族领导的征服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脱胎于后金满洲汗国(1616-1636 年),并于 1636 年在满洲(今中国东北和外满洲)宣布建立帝国。清朝于1644年控制北京,随后将统治范围扩大到整个中国,最后扩展到内亚。这个王朝一直持续到1912年辛亥革命被推翻。在中国正统史学中,清朝之前是明朝,之后是中华民国。多民族的清帝国持续了近三个世纪,为现代中国奠定了领土基础。就领土面积而言,1790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帝国王朝,也是世界历史上第四大帝国。1912年人口为4.32亿,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明末农民起义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28 Jan 1 - 1644

明末农民起义

Shaanxi, China
明末农民起义是明朝最后几十年(1628年至1644年)发生的一系列农民起义。这是由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自然灾害造成的。与此同时,社安之乱和后金入侵迫使明政府削减邮政经费,导致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省份男性大量失业。由于无法同时应对三大危机,明朝于1644年崩溃。
Play button
1636 Dec 9 - 1637 Jan 25

清军入侵朝鲜

Korean Peninsula
清侵朝鲜发生于1636年冬,新建立的清朝入侵 朝鲜,确立了清朝在中华帝国朝贡体系中的霸主地位,正式断绝了朝鲜与明朝的关系。此次入侵之前,后金于 1627 年入侵朝鲜。最终清朝彻底战胜了朝鲜。战争结束后,朝鲜成为清帝国的附庸,被迫与衰落的明朝断绝关系。当朝鲜承认清朝为他们的新霸主时,几名朝鲜王室成员被扣为人质并被杀害。
顺治皇帝在位
顺治皇帝的官方肖像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43 Oct 8 - 1661 Feb 5

顺治皇帝在位

China
顺治皇帝(福临;1638年3月15日至1661年2月5日)是1644年至1661年的清朝皇帝,也是第一位统治中国本土的清朝皇帝。1643 年 9 月,满族王子委员会选举他接替其父亲皇太极(1592-1643 年),当时他五岁。诸侯们还任命了两名共同摄政:清朝创始人努尔哈赤(1559-1626)的第十四子多尔衮(1612-1650)和努尔哈赤的侄子之一济尔哈朗(1599-1655),两人都是清朝的成员。清皇室。从1643年到1650年,政治权力主要掌握在多尔衮手中。在他的领导下,清帝国征服了灭亡的明朝(1368-1644)的大部分领土,将明朝的效忠政权深入西南省份,并奠定了清朝对中国本土的统治基础,尽管诸如“清朝”政策等极不受欢迎的政策。 1645年的“剪发令”,强迫清朝臣民剃去前额,并将剩余的头发编成类似满族的辫子。1650年的最后一天,多尔衮去世后,年轻的顺治皇帝开始亲自统治。他试图打击腐败并削弱满族贵族的政治影响力,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1650 年代,他面临明朝效忠抵抗的复苏,但到 1661 年,他的军队击败了清帝国最后的敌人:海员郑成功(1624-1662 年)和南明桂亲王(1623-1662 年)。其中一些人将在第二年屈服。
1644 - 1683
设立与巩固ornament
山海关之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44 May 27

山海关之战

Shanhaiguan District, Qinhuang
1644年5月27日,山海关之战发生在长城东端的山海关,是清朝开始统治中国本土的一场决定性战役。在那里,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与明朝将领吴三桂结盟,击败了顺朝叛军首领李自成,使多尔衮和清军迅速占领了北京。
胡同之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58 Jun 10

胡同之战

Songhua River, Mulan County, H
胡同之战是1658年6月10日发生在俄罗斯沙皇国与清朝和 朝鲜之间的军事冲突。结果是俄罗斯的失败。
东宁王国
1662 年 2 月 1 日,郑成功接受荷兰投降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61 Jan 1 - 1683

东宁王国

Taiwan
东宁王国,当时被英国人称为泰万,是一个王朝海上国家,在 1661 年至 1683 年间统治着台湾西南部和澎湖群岛的部分地区。它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个以汉族为主的国家。在其鼎盛时期,日本的海上力量控制了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并控制了横跨中国海的主要海上通道,其庞大的贸易网络​​从日本延伸至东南亚。郑成功(郑成功)从荷兰统治下夺取了台湾(当时位于中国边界之外的外国土地)后建立了这个王国。当明朝残余在中国南方的残余国家逐渐被满族领导的清朝征服时,郑希望在中国大陆恢复明朝。郑朝利用台湾岛作为其明朝效忠运动的军事基地,旨在从清朝手中夺回中国大陆。在郑统治下,台湾经历了汉化进程,以巩固汉族抵抗满族入侵的最后堡垒。在1683年被清朝吞并之前,该王国由郑成功的继承人郑成功王朝统治,统治时期有时被称为郑成功王朝。
康熙皇帝在位
Emperor Kangxi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61 Feb 5 - 1722 Dec 19

康熙皇帝在位

China
康熙皇帝是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统治中国本土的第二位清朝皇帝,在位时间为1661年至1722年。康熙皇帝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尽管他的孙子乾隆皇帝在位时间最长,成年后即位,并一直保持有效权力直至去世),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统治者。康熙皇帝被认为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镇压了三藩之乱,迫使台湾东宁王国和北方、西北各路蒙古叛军归顺清朝统治,并在阿穆尔河上封锁了沙俄,保住了外满洲和西北外地区。康熙皇帝的统治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之后,带来了长期的稳定和相对的富裕。他开创了被称为“康干盛世”或“盛清”的时代,在他死后持续了几代人。他的宫廷还完成了编纂《康熙字典》等文学壮举。
三藩之乱
尚志新,被荷兰人称为“年轻的广州总督”,全副武装骑在马背上,并受到保镖的保护。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73 Aug 1 - 1681 Aug

三藩之乱

Yunnan, China
三藩之乱是中国清朝(1644-1912)康熙皇帝(1661-1722 年在位)统治初期从 1673 年持续到 1681 年的一场叛乱。这次起义是由云南、广东、福建三省诸侯领导的,反抗清朝中央政府的起义。这些世袭头衔被授予在明清过渡期间帮助满族征服中国的杰出汉族叛逃者。台湾诸侯得到郑经的东宁王国的支持,派兵入侵中国大陆。此外,王辅臣和察哈尔蒙古人等汉族军事小人物也反抗清朝统治。汉族最后的抵抗被平定后,以前的诸侯爵位就被废除了。
1683 - 1796
盛清时期ornament
澎湖之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83 May 1

澎湖之战

Penghu, Taiwan
澎湖海战是1683年清朝与东宁王国之间发生的一场海战。清廷提督施琅率舰队进攻澎湖东宁军。双方都拥有200多艘战舰。东宁提督刘国轩被施琅以三比一的兵力击败。当刘的旗舰弹药耗尽并逃往台湾时投降。澎湖失守,东宁末代王郑克爽投降清朝。
准噶尔-清战争
1759 年 Qos-Qulaq 战役后撤退的霍贾人被清军击败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87 Jan 1 - 1757

准噶尔-清战争

Mongolia
准噶尔-清战争是准噶尔汗国与中国清朝及其蒙古附庸之间长达数十年的一系列冲突。战斗发生在亚洲内陆的广大地区,从现在的蒙古中部和东部到现在中国的西藏、青海和新疆地区。清朝的胜利最终导致外蒙古、西藏和新疆并入清帝国,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 1911 年至 1912 年清朝灭亡,并在被征服地区对大部分准噶尔人口进行了种族灭绝。
尼布楚条约
尼布楚条约 1689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89 Jan 1

尼布楚条约

Nerchinsk, Zabaykalsky Krai, R
1689年《尼布楚条约》是俄罗斯沙皇国与中国清朝之间的第一个条约。俄国人放弃了阿穆尔河以北直至斯塔诺沃伊山脉的地区,保留了额尔古纳河和贝加尔湖之间的地区。沿着额尔古纳河和斯坦诺沃伊山脉的这条边界一直持续到通过 1858 年《瑷珲条约》和 1860 年《北京条约》吞并阿穆尔河。它为俄罗斯商品在中国打开了市场,让俄罗斯人能够获得中国的物资和奢侈品。该协议于1689年8月27日在尼布楚签署。签字人是代表康熙皇帝的松额图和代表俄国沙皇彼得一世和伊凡五世的费奥多尔·戈洛文。权威版本为拉丁文,并翻译成俄文和满文。 ,但这些版本差异很大。接下来的两个世纪里,没有正式的中文文本,但边界标记上都刻有中文、满文、俄文和拉丁文。后来,在 1727 年,《恰克图条约》确定了现在额尔古纳河以西的蒙古边界,并开放了蒙古国的边界。加强商队贸易。1858年(瑷珲条约)俄罗斯吞并了阿穆尔河以北的土地,1860年(北京条约)俄罗斯占领了沿海地区符拉迪沃斯托克。目前的边界沿额尔古纳河、阿穆尔河和乌苏里江延伸。
清朝统治下的西藏
布达拉宫画,描绘五世达赖喇嘛在北京会见顺治皇帝,1653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20 Jan 1 - 1912

清朝统治下的西藏

Tibet, China
清治下的西藏是指1720年至1912年清朝与西藏的关系。这一时期,清中国将西藏视为附庸国。西藏认为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与清朝只有“僧侣和庇护人”的关系。梅尔文·戈德斯坦等学者认为西藏是清朝的保护国。1642年,和硕特汗国的贵什日汗在格鲁派五世达赖喇嘛的精神和世俗权威下重新统一了西藏。1653年,达赖喇嘛对清廷进行国事访问,在北京受到接待,并“被承认为大清帝国的精神权威”。准噶尔汗国于 1717 年入侵西藏,随后于 1720 年被清朝驱逐。清朝皇帝随后任命了被称为驻藏大臣的帝国居民,其中大多数是满族人,他们向礼藩院报告,这是一个负责监督帝国事务的清政府机构。边境。清朝时期,拉萨在达赖喇嘛的统治下实行政治半自治。清朝当局有时会进行干预西藏的政治行为,征收贡品,驻扎军队,并通过金瓶座影响转世的选择。大约一半的西藏土地不受拉萨的行政管辖,并并入邻近的中国省份,尽管大多数土地只是名义上隶属于北京。到了 1860 年代,考虑到清朝国内外关系负担的重担,清朝在西藏的“统治”更多的是理论而非事实。
中国远征西藏
1720年中国远征西藏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20 Jan 1

中国远征西藏

Tibet, China

1720年中国远征西藏或1720年中国征服西藏是清朝为了将准噶尔汗国的入侵军队驱逐出西藏并建立清朝对该地区的统治而派出的军事远征,一直持续到1912年帝国灭亡。

Reign Yongzheng Emperor
Armoured Yongzheng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22 Dec 27 - 1735 Oct 8

Reign Yongzheng Emperor

China
雍正皇帝(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也是清朝第三位统治中国本土的皇帝。他在位时间为 1722 年至 1735 年。雍正皇帝是一位勤劳的统治者,他的主要目标是以最少的开支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雍正皇帝像他的父亲康熙皇帝一样,使用军事力量来维护王朝的地位。虽然雍正在位时间比他的父亲(康熙皇帝)和他的儿子(乾隆皇帝)要短得多,但雍正时代却是一个太平盛世的时期。雍正皇帝严厉打击腐败,改革人事和财务管理。他在位期间设立了军机处,这个机构对清朝的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恰克图条约
恰克塔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27 Jan 1

恰克图条约

Kyakhta, Buryatia, Russia
《恰克图条约》(或称恰克图条约)与《尼布楚条约》(1689 年)一起规范了俄罗斯帝国与中国大清帝国之间的关系,直至 19 世纪中叶。1727 年 8 月 23 日,图利森和萨瓦·卢基奇·拉古津斯基-弗拉迪斯拉维奇伯爵在边境城市恰克图签署了该协议。
苗族叛乱
1735 年至 1736 年苗族叛乱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35 Jan 1 - 1736

苗族叛乱

Guizhou, China

1735年至1736年的苗族起义是中国西南土著人民(中国称“苗”,但不包括当今苗族的前身)的起义。

十大战役
1788 - 1789 年中国攻打安南(越南)的场景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35 Jan 1 - 1789

十大战役

China
十大战役(中文:Shiquán Wǔgōng)是中国大清帝国在 18 世纪中后期乾隆皇帝(1735-96 年在位)时期发起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其中三项旨在扩大清朝在内亚的控制范围:两项是针对准噶尔人(1755-57年)和“平定”新疆(1758-59年)。其他七次行动更多地是在已经建立的边界上进行的警察行动:两次镇压四川金川的嘉绒人的战争,另一次镇压台湾原住民的战争(1787-88),以及四次针对缅甸人的海外远征(1765-88)。 69),越南人(1788-89),以及西藏和尼泊尔边境的廓尔喀人(1790-92),最后一个算作两个。
乾隆皇帝在位
马背上身穿铠甲的乾隆皇帝,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中文名郎世宁)创作(1688-1766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35 Oct 18 - 1796 Feb 6

乾隆皇帝在位

China
乾隆皇帝是清朝第五位皇帝,也是统治中国本土的第四位清朝皇帝,在位时间为1735年至1796年。作为一位有能力、有文化的统治者,继承了一个繁荣的帝国,在他漫长的统治期间,大清帝国达到了最辉煌、最繁荣的时代,拥有庞大的人口和经济。作为军事领袖,他领导军事行动,通过征服甚至有时摧毁中亚王国来最大程度地扩张王朝领土。这种情况在他晚年发生了逆转:清帝国开始衰落,宫廷腐败浪费,民间社会停滞不前。
金川战役
攻击 Raipang 山。金川的战斗大多发生在山里。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47 Jan 1 - 1776

金川战役

Sichuan, China
金川之战,又称剿金川山民,是清帝国与金川地区嘉绒土司起义军之间的两次战争。第一次针对楚钦酋长国(大金川或大金川)的战争发生在1747年,当时大金川斯洛德蓬土司袭击了察克拉酋长国(明正)。乾隆皇帝决定调集军队镇压斯洛德蓬,斯洛德蓬于1749年向中央政府投降。第二次讨伐赞拉酋长(小金川或小金川)发生在1771年,当时金川土司索农杀害了四川省阿坝县的格布什扎土司。索农杀死格布什扎土司后,帮助小金川土司森格桑占领了该地区其他土司的土地。省政府责令索诺姆立即归还土地并接受司法部的审判。索诺姆拒绝撤退叛军。乾隆帝大怒,集结八万大军,进军金川。1776年,清军围攻索农城堡,迫使他投降。金川之战是乾隆十大战役中的两次。与他的其他八次战役相比,金川之战的代价非同寻常。
准噶尔种族灭绝
准噶尔领袖阿穆尔萨纳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55 Jan 1 - 1758

准噶尔种族灭绝

Xinjiang, China
准噶尔种族灭绝是清朝对蒙古准噶尔人的大规模灭绝。1755年,准噶尔首领阿穆尔萨纳反抗清朝统治,乾隆皇帝在阿穆尔萨纳的支持下首次征服了准噶尔汗国,下令进行种族灭绝。由于维吾尔族反抗准噶尔统治,清军派去镇压准噶尔人的满族将军在维吾尔族盟友和附庸的支持下实施了种族灭绝。准噶尔汗国是17世纪初出现的几个藏传佛教卫拉特蒙古部落的联盟,是亚洲最后一个伟大的游牧帝国。一些学者估计,大约 80% 的准噶尔人口,即大约 500,000 至 800,000 人,在 1755 年至 1757 年清朝征服期间或之后死于战争和疾病。清政府消灭了准噶尔原住民后,又将汉族、回族、维吾尔族、锡伯族和满族旗人重新安置在准噶尔的国营农场里。
广州体系
1830年的广州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57 Jan 1 - 1839

广州体系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广州体系是清朝控制国内与西方贸易的一种手段,将所有贸易集中在南部港口广州(现广州)。保护主义政策于 1757 年出台,是中国历代皇帝对来自国外的政治和商业威胁的回应。从十七世纪末开始,被称为洪氏的中国商人管理着港口的所有贸易。1760年,根据清朝乾隆皇帝的命令,他们在位于广州郊外珠江沿岸的十三厂中被正式批准为垄断企业,称为“科宏”。此后,从事对外贸易的中国商人在广东海关督察(俗称“合波”)和广州、广西总督的监督下,通过科行进行贸易。
中缅战争
19 世纪画作中的阿瓦军队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65 Dec 1 - 1769 Dec 19

中缅战争

Shan State, Myanmar (Burma)
中缅战争,又称清侵或清缅之战,是中国清朝与缅甸贡榜王朝之间发生的一场战争。乾隆皇帝统治下的中国在 1765 年至 1769 年间发动了四次入侵缅甸,被视为他的十大战役之一。尽管如此,这场夺去了七万多名中国士兵和四名指挥官生命的战争有时被描述为“清朝所发动的最灾难性的边境战争”,也是一场“确保了缅甸独立”的战争。缅甸的成功防御为当今两国边界奠定了基础。
1794 Jan 1 - 1804

白莲教起义

Sichuan, China
1794 年至 1804 年在中国中部发生的白莲教起义最初是一场税收抗议。它由白莲教领导,白莲教是一个秘密宗教团体,其历史根源可以追溯到金朝(公元 265-420 年)。该协会经常与几次起义联系在一起,包括1352年的红巾起义,这场起义导致了元朝的灭亡和洪武皇帝朱元璋领导下的明朝的崛起。然而,像巴伦德·乔安妮斯·特尔·哈尔这样的学者认为,明清官员广泛地将白莲花的标签应用于各种不相关的宗教运动和起义,往往没有一个有凝聚力的组织结构。叛乱分子本身并不认同白莲花这个名字,在政府的激烈审讯中,他们经常被冠以“白莲花”的名字。白莲教起义的直接前身是1774年山东省的王伦起义,由武术家和草药师王伦领导。尽管取得了初步成功,王伦未能获得广泛的公众支持和共享资源,导致其运动迅速崩溃。白莲教起义本身爆发于四川、湖北、陕西三省边境山区。最初是一次税收抗议,但很快就发展成为一场全面的叛乱,承诺为其追随者提供个人拯救。这次起义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对清朝构成了重大挑战。乾隆皇帝最初镇压叛乱的努力没有效果,因为叛乱分子采用游击战术,很容易重新融入平民生活。清军以残暴着称,被称为“红莲”。直到1800年代初,清政府才通过军事行动和社会政策的结合,包括组建地方民兵和移民计划,成功镇压了叛乱。这次叛乱暴露了清朝军事和治理的弱点,导致19世纪叛乱的频率不断增加。清朝的镇压手段,特别是地方民兵的组建,影响了后来太平天国运动的策略。
1796 - 1912
衰亡ornament
Play button
1839 Sep 4 - 1842 Aug 29

第一次鸦片战争

China
英中战争,也称为鸦片战争或第一次鸦片战争,是 1839 年至 1842 年间英国和清朝之间发生的一系列军事交战。停止被禁止的鸦片贸易,并威胁对未来的罪犯判处死刑。英国政府坚持自由贸易和国家间平等外交承认的原则,支持商人的诉求。英国海军使用技术先进的船只和武器击败了中国人,英国随后签订了一项条约,授予英国领土并与中国开放贸易。二十世纪的民族主义者认为 1839 年是一个世纪屈辱的开始,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它是中国现代历史的开始。 18 世纪,对中国奢侈品(特别是丝绸、瓷器和茶叶)的需求造成了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中国和英国。欧洲白银通过广州体系流入中国,该体系将进入的对外贸易限制在南部港口城市广州。为了应对这种不平衡,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孟加拉种植鸦片,并允许英国私人商人向中国走私者出售鸦片,然后在中国非法销售。毒品的流入扭转了中国的贸易顺差,耗尽了白银经济,并增加了国内鸦片成瘾者的数量,这些结果令中国官员严重担忧。1839年,道光皇帝拒绝了鸦片合法化和征税的建议,任命总督林则徐前往广州彻底停止鸦片贸易。林书豪给维多利亚女王写了一封公开信,她从未见过这封信,呼吁她有道德责任制止鸦片贸易。
南京条约
英国皇家海军康沃利斯号和英国分舰队在南京,向条约的缔结致敬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42 Aug 27

南京条约

Nanking, Jiangsu, China
《南京条约》是英国与中国清朝于 1842 年 8 月 29 日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1839-1842)的和平条约。中国军事失败后,英国军舰准备攻击南京,英国和中国官员在停泊在南京的英国皇家海军康华利斯号上进行了谈判。8月29日,英国代表砵典乍爵士与清代表齐英、伊力布、牛健签署了条约,条约共十三条。该条约分别于 10 月 27 日和 12 月 28 日由道光皇帝和维多利亚女王批准。1843 年 6 月 26 日在香港交换了批准书。该条约要求中国支付赔款,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作为殖民地,从根本上结束限制该港口贸易的广州体系,并允许五通商口岸的贸易。随后于 1843 年签署了《博格条约》,该条约赋予了治外法权和最惠国待遇。这是后来中国民族主义者所称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Play button
1850 Dec 1 - 1864 Aug

太平天国运动

China
太平天国起义,又称太平天国内战或太平天国革命,是满族领导的清朝与汉族、客家人领导的太平天国之间在中国发动的大规模叛乱和内战。它从1850年持续到1864年,尽管天京(现南京)陷落后,最后一支起义军直到1871年8月才被消灭。在打了世界历史上最血腥的内战,造成超过2000万人死亡后,成立的清政府赢得了胜利具有决定性意义,尽管其财政和政治结构付出了巨大代价。
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占领北京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56 Oct 8 - 1860 Oct 21

第二次鸦片战争

China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一场从1856年持续到1860年,大英帝国和法兰西帝国与中国清朝之间的战争。这是鸦片战争中为争夺鸦片输入中国的权利而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冲突,导致清朝的第二次失败。这使得许多中国官员相信,与西方列强的冲突不再是传统的战争,而是迫在眉睫的国家危机的一部分。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还被迫与俄国签订了《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条约。结果,中国将东北和西北部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割让给俄罗斯。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精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维持统治。除其他事项外,《北京公约》将九龙半岛割让给英国,作为香港的一部分。
慈禧太后统治时期
慈禧太后 ©Hubert Vos
1861 Aug 22 - 1908 Nov 13

慈禧太后统治时期

China
满族叶赫那拉氏族慈禧太后,是一位中国贵妇、妃子和后来的摄政王,从1861年到1908年去世,她在清朝末期有效控制了中国政府长达47年。被选为咸丰皇帝的妃子1856年,她在青春期生下一个儿子载淳。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后,这个小男孩成为了同治皇帝,她与皇帝的遗孀皇太后一起担任了太后的角色。慈安。慈禧罢免了先帝任命的一批摄政王,与慈安一起摄政,但慈安后来神秘去世。1875年,慈禧在其子同治皇帝去世后,立其侄子为光绪皇帝,巩固了对王朝的控制。慈禧监督了同治维新,这是一系列温和的改革,帮助该政权生存到了 1911 年。尽管慈禧拒绝采用西方的政府模式,但她支持技术和军事改革以及洋务运动。她支持1898年戊戌变法的原则,但担心在没有官僚支持的情况下突然实施会造成破坏,日本和其他外国列强会利用任何弱点。义和团运动后,她对首都的外国人变得友好,并开始实施旨在将中国变成君主立宪制的财政和制度改革。
同时起义
雅库别格的东干和汉族太富其(炮手)参加射击演习。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62 Jan 1 - 1877

同时起义

Xinjiang, China
东干起义是 19 世纪中国西部发生的一场战争,主要发生在清朝同治皇帝(1861-1875 年在位)统治时期。该术语有时包括同一时期发生的云南班赛叛乱。然而,本文特指1862年至1877年之间由中国穆斯林(主要是回族)发起的两波起义,第一波是在陕西、甘肃和宁夏省,第二波是在新疆。遭到左宗棠领导的清军镇压。
中法战争
1885 年 2 月 13 日攻克谅山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84 Aug 22 - 1885 Apr 1

中法战争

Vietnam
中法战争,又称北部战争、东京战争,是1884年8月至1885年4月之间的一场有限冲突,没有宣战。军事上,双方陷入僵局。中国军队的表现比十九世纪的其他战争要好,战争以法国在陆地上的撤退而结束。然而,结果之一是法国取代了中国对东京(越南北部)的控制。这场战争加强了慈禧太后对中国政府的统治地位,但却推翻了巴黎总理儒勒·费里的政府。双方批准了《天津条约》。
甲午战争
鸭绿江之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94 Jul 25 - 1895 Apr 17

甲午战争

Yellow Sea, China
第一次甲午战争是中国清朝与日本帝国之间主要争夺 朝鲜半岛影响力的冲突。日本陆军和海军连续六个多月取得胜利并失去威海卫港后,清政府于 1895 年 2 月求和。这场战争证明了清朝军事现代化和抵御主权威胁的尝试的失败,特别是与日本成功的明治维新相比。东亚的地区主导地位首次从中国转移到日本;清朝的威望以及中国的古典传统都受到了重大打击。朝鲜作为附属国的耻辱性丧失引发了前所未有的公众强烈抗议。在中国国内,这次失败引发了孙中山和康有为领导的一系列政治动乱,最终导致 1911 年辛亥革命。
义和团运动
攻克大沽 [Dagu] 堡垒,作者:弗里茨·诺伊曼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99 Oct 18 - 1901 Sep 7

义和团运动

Yellow Sea, China
义和团运动,又称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1899年至1901年清朝末年中国发生的一场反外国、反殖民、反基督教的起义。由义和拳协会(Yìhéquán)发起,英文称为“Boxers”,因为其许多成员都练习中国武术,当时被称为“Chinese boxing”。1895 年中日战争后,华北村民担心外国势力范围的扩大,并对基督教传教士享有特权表示不满,后者利用这些特权来保护自己的追随者。1898年,中国北方经历了几次自然灾害,包括黄河洪水和干旱,义和团将其归咎于外国和基督教的影响。从1899年开始,义和团在山东和华北平原蔓延暴力,破坏铁路等外国财产,袭击或谋杀基督教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1900年6月,事件达到了高潮,义和团战士坚信自己不会受到外国武器的伤害,他们以“支持清政府,消灭外国人”的口号聚集在北京。外交官、传教士、士兵和一些中国基督徒在使馆区避难。由美国、奥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组成的八国联盟军队进入中国解围,并于 6 月 17 日袭击了天津大沽炮台。起初犹豫不决的慈禧太后现在支持义和团,并于6月21日发布圣旨,向侵略列强宣战。中国官场分为支持义和团的人和以庆亲王为首的和解派。中国军队的最高统帅、满族将军荣禄(Junglu)后来声称他的行为是为了保护外国人。南方各省的官员无视圣旨,对外作战。
武昌起义
1911年,北洋军前往汉口。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1 Oct 10 - Dec 1

武昌起义

Wuchang, Wuhan, Hubei, China
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在中国湖北省武昌(今武汉武昌区)发生的反对清朝统治的武装叛乱,拉开了成功推翻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辛亥革命的序幕。它由新军分子领导,受到同盟会革命思想的影响。起义和最终的革命直接导致了近三个世纪帝国统治的清朝的垮台,并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华民国),并纪念起义开始的10月10日作为国家纪念日。中华民国日。起义源于对铁路危机的民众骚乱,策划过程利用了这一情况。1911年10月10日,驻武昌的新军向湖广总督府发起进攻。总督芮成很快逃离了官邸,革命党人很快就控制了整个城市。
Xinhai Revolution
孙中山先生在伦敦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1 Oct 10 - 1912 Feb 9

Xinhai Revolution

China
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领导的清朝,并建立了中华民国。这场革命是十年来鼓动、反抗和起义的顶峰。它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帝制的崩溃,结束了2132年的帝制统治和268年的清王朝,开启了中国早期的共和时代。清朝长期以来一直在为改革政府和抵御外来侵略而奋斗,但1900年以后的改革方案遭到清廷保守派的反对,认为过于激进,也遭到维新派的反对,认为过于缓慢。包括地下反清团体、流亡的革命者、希望通过现代化来拯救君主制的改革者以及全国各地的活动人士在内的几个派系都在争论如何或是否推翻满族。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起义爆发,这是新军成员的武装叛乱。随后,类似的起义在全国各地自发爆发,全国各省的革命者纷纷宣布放弃清朝。1911年11月1日,清廷任命袁世凯(强大的北洋军领导人)为宰相,并开始与革命党人谈判。在南京,革命力量建立了临时联合政府。1912年1月1日,国民大会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同盟会领袖孙中山担任中华民国总统。南北之间的短暂内战以妥协告终。如果袁世凯能够让清朝皇帝退位,孙中山就会辞职,让袁世凯成为新国民政府的总统。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六岁的溥仪于 1912 年 2 月 12 日颁布退位诏书。袁世凯于 1912 年 3 月 10 日宣誓就任大总统。袁世凯在 1916 年去世前未能巩固合法的中央政府,导致了数十年的政治分裂和军阀割据,包括帝国复辟的企图。
清末末代皇帝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Feb 9

清末末代皇帝

China
《清皇帝退位诏书》是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代表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六岁的宣统皇帝颁布的正式法令,作为对清朝皇帝的回应。到辛亥革命。这场革命导致中国南方13个省份宣布独立,随后中华帝国其他地区与南方省份集体进行了和平谈判。圣旨的颁布,结束了中国长达276年的清朝,结束了中国长达2132年的帝制统治时代。

Characters



Yongzheng Emperor

Yongzheng Emperor

Fourth Qing Emperor

Jiaqing Emperor

Jiaqing Emperor

Sixth Qing Emperor

Qianlong Emperor

Qianlong Emperor

Fifth Qing Emperor

Kangxi Emperor

Kangxi Emperor

Third Qing Emperor

Daoguang Emperor

Daoguang Emperor

Seventh Qing Emperor

Guangxu Emperor

Guangxu Emperor

Tenth Qing Emperor

Tongzhi Emperor

Tongzhi Emperor

Ninth Qing Emperor

Sun Yat-sen

Sun Yat-sen

Father of the Nation

Xianfeng Emperor

Xianfeng Emperor

Eighth Qing Emperor

Wu Sangui

Wu Sangui

Ming Military Officer

Yuan Shikai

Yuan Shikai

Chinese Warlord

Hong Taiji

Hong Taiji

Founding Emperor of the Qing dynasty

Nurhaci

Nurhaci

Jurchen Chieftain

Zeng Guofan

Zeng Guofan

Qing General

Xiaozhuang

Xiaozhuang

Empress Dowager

Puyi

Puyi

Last Qing Emperor

Shunzhi Emperor

Shunzhi Emperor

Second Qing Emperor

Cixi

Cixi

Empress Dowager

References



  • Bartlett, Beatrice S. (1991). Monarchs and Ministers: The Grand Council in Mid-Ch'ing China, 1723–182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6591-8.
  • Bays, Daniel H. (2012). A New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in China. Chichester, West Sussex ;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ISBN 9781405159548.
  • Billingsley, Phil (1988). Bandits in Republican China.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4-71406-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2 January 2021. Retrieved 18 May 2020.
  • Crossley, Pamela Kyle (1997). The Manchus. Wiley. ISBN 978-1-55786-560-1.
  • —— (2000).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92884-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4 April 2016. Retrieved 20 March 2019.
  • —— (2010). The Wobbling Pivot: China since 1800. Malden, MA: Wiley-Blackwell. ISBN 978-1-4051-6079-7.
  • Crossley, Pamela Kyle; Siu, Helen F.; Sutton, Donald S. (2006). 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23015-6.
  • Daily, Christopher A. (2013). Robert Morrison and the Protestant Plan for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9888208036.
  • Di Cosmo, Nicola, ed. (2007). The Diary of a Manchu Soldier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My Service in the Army," by Dzengseo. Routledge. ISBN 978-1-135-78955-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2 January 2021. Retrieved 12 July 2015.
  • Ebrey, Patricia (1993). Chinese Civilization: A Sourcebook (2nd ed.).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ISBN 978-0-02-908752-7.
  • —— (2010).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12433-1.
  • ——; Walthall, Anne (2013). East Asia: A Cultural,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3rd ed.). Cengage Learning. ISBN 978-1-285-52867-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4 June 2014. Retrieved 1 September 2015.
  • Elliott, Mark C. (2000). "The Limits of Tartary: Manchuria in Imperial and National Geographies" (PDF).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9 (3): 603–646. doi:10.2307/2658945. JSTOR 2658945. S2CID 162684575. Archived (PDF) from the original on 17 December 2016. Retrieved 29 October 2013.
  • ———— (2001b), "The Manchu-language Archives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Origins of the Palace Memorial System", Late Imperial China, 22 (1): 1–70, doi:10.1353/late.2001.0002, S2CID 144117089 Available at Digital Access to Scholarship at Harvard HERE
  • —— (2001). The Manchu Way: The Eight Banners and Ethnic Ident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47-4684-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 August 2020. Retrieved 12 July 2015.
  • Faure, David (2007). Emperor and Ancestor: State and Lineage in South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47-5318-0.
  • Goossaert, Vincent; Palmer, David A. (2011). The Religious Question in Modern China.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2630416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9 July 2020. Retrieved 15 June 2021.
  • Hevia, James L. (2003). English Lessons: The Pedagogy of Imperialism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Durham & Hong Kong: Duke University Press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22331889.
  • Ho, David Dahpon (2011). Sealords Live in Vain: Fujian and the Making of a Maritime Fronti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Thesi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9 June 2016. Retrieved 17 June 2016.
  • Hsü, Immanuel C. Y. (1990). The rise of modern China (4th 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05867-3.
  • Jackson, Beverly; Hugus, David (1999). Ladder to the Clouds: Intrigue and Tradition in Chinese Rank. Ten Speed Press. ISBN 978-1-580-08020-0.
  • Lagerwey, John (2010). China: A Religious State.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988802804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5 April 2021. Retrieved 15 June 2021.
  • Li, Gertraude Roth (2002). "State building before 1644". In Peterson, Willard J.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9: The Ch'ing Empire to 1800, Part O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9–72. ISBN 978-0-521-24334-6.
  • Liu, Kwang-Ching; Smith, Richard J. (1980). "The Military Challenge: The North-west and the Coast". In Fairbank, John K.; Liu, Kwang-Ching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11: Late Ch'ing 1800–1911, Part 2.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02–273. ISBN 978-0-521-22029-3.
  • Millward, James A. (2007).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31-13924-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6 November 2015. Retrieved 18 May 2020.
  • Mühlhahn, Klaus (2019). Making China Modern: From the Great Qing to Xi Jinping.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 21–227. ISBN 978-0-674-73735-8.
  • Murphey, Rhoads (2007). East Asia: A New History (4th ed.). Pearson Longman. ISBN 978-0-321-42141-8.
  • Myers, H. Ramon; Wang, Yeh-Chien (2002). "Economic developments, 1644–1800". In Peterson, Willard J.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9: The Ch'ing Empire to 1800, Part O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563–647. ISBN 978-0-521-24334-6.
  • Naquin, Susan; Rawski, Evelyn Sakakida (1987).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4602-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1 August 2020. Retrieved 5 March 2018.
  • Perdue, Peter C. (2005). China Marches West: The 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01684-2.
  • Platt, Stephen R. (2012). Autumn in the Heavenly Kingdom: China, the West, and the Epic Story of the Taiping Civil War. Alfred A. Knopf. ISBN 978-0-307-27173-0.
  • Platt, Stephen R. (2018). Imperial Twilight: The Opium War and the End of China's Last Golden Age. New York: Vintage Books. ISBN 9780345803023.
  • Porter, Jonathan (2016). Imperial China, 1350–1900.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ISBN 978-1-442-22293-9. OCLC 920818520.
  • Rawski, Evelyn S. (1991). "Ch'ing Imperial Marriage and Problems of Rulership". In Rubie Sharon Watson; Patricia Buckley Ebrey (eds.). 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6930-5.
  • —— (1998). The Last Emperors: A Social History of Qing Imperial Institution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21289-3.
  • Reilly, Thomas H. (2004). The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Rebellion and the Blasphemy of Empire.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ISBN 9780295801926.
  • Rhoads, Edward J.M. (2000). Manchus & Han: Ethnic Relations and Political Power in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China, 1861–1928.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ISBN 0295979380.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4 February 2022. Retrieved 2 October 2021.
  • Reynolds, Douglas Robertson (1993). China, 1898–1912 : The Xinzheng Revolution and Japan. Cambridge, MA: Council on East Asian Studies Harvard University : Distributed b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11660-3.
  • Rowe, William T. (2002). "Social stability and social change". In Peterson, Willard J.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Volume 9: The Ch'ing Empire to 1800, Part On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473–562. ISBN 978-0-521-24334-6.
  • —— (2009). China's Last Empire: The Great Qing. 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03612-3.
  • Sneath, David (2007). The Headless State: Aristocratic Orders, Kinship Society, and Misrepresentations of Nomadic Inner Asia (illustrated 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31-51167-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2 January 2021. Retrieved 4 May 2019.
  • Spence, Jonathan D. (1990).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1st ed.). New York: Norton. ISBN 978-0-393-30780-1. Online at Internet Archive
  • —— (2012). The Search for Modern China (3rd ed.). New York: Norton. ISBN 978-0-393-93451-9.
  • Têng, Ssu-yü; Fairbank, John King, eds. (1954) [reprint 1979]. China's Response to the West: A Documentary Survey, 1839–1923.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12025-9.
  • Torbert, Preston M. (1977). The Ch'ing Imperial Household Department: A Study of Its Organization and Principal Functions, 1662–1796.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ISBN 978-0-674-12761-6.
  • Wakeman Jr, Frederic (1977). The Fall of Imperial China. Transformation of modern China series. New York: Free Press. ISBN 978-0-02-933680-9.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9 August 2020. Retrieved 12 July 2015.
  • —— (1985). The Great Enterprise: The Manchu Reconstruction of Imperial Order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Vol. 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04804-1.
  • Wang, Shuo (2008). "Qing Imperial Women: Empresses, Concubines, and Aisin Gioro Daughters". In Anne Walthall (ed.). Servants of the Dynasty: Palace Women in World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25444-2.
  • Wright, Mary Clabaugh (1957).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 The T'ung-Chih Restoration, 1862–1874.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4-70475-5.
  • Zhao, Gang (2006). "Reinventing China Imperial Qing Ideology and the Rise of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PDF). Modern China. 32 (1): 3–30. doi:10.1177/0097700405282349. JSTOR 20062627. S2CID 14458781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5 March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