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5000 BCE - 2023

菲律宾历史



菲律宾群岛最早的古人类活动至少可以追溯到 709,000 年前。吕宋人是一种远古人类,至少在 67,000 年前就出现在吕宋岛上。已知最早的解剖学现代人类来自巴拉望岛的塔邦洞穴,距今约 47,000 年。黑人群体是史前菲律宾第一批定居的居民。到公元前 3000 年左右,占当前人口大多数的航海南岛人从台湾向南迁徙。这些政体要么受到来自印度的印度教- 佛教印度宗教、语言、文化、文学和哲学的影响,包括来自印度的许多运动,包括拉金德拉乔拉一世的东南亚运动,来自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或者是与中国结盟的中国朝贡国。中国。这些海上小国从第一个千年开始蓬勃发展。这些王国与现在的中国印度日本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进行贸易。其余的定居点是与较大州之一结盟的独立描笼涯。这些小国时而成为明朝、满者伯夷和文莱等亚洲大帝国的一部分,时而受其影响,时而反抗并发动战争。历史上第一次有记录的欧洲人访问是费迪南德·麦哲伦的探险队,他们于 1521 年 3 月 17 日在霍蒙洪岛(现属于萨马岛东部吉安岛的一部分)登陆。西班牙殖民主义始于 1565 年 2 月 13 日从墨西哥米格尔·洛佩斯·德·黎牙实比 (Miguel López de Legazpi) 的探险队抵达。他在宿雾建立了第一个永久定居点。群岛的大部分地区受到西班牙的统治,创建了第一个统一的政治结构,称为菲律宾。西班牙殖民统治引入了基督教、法律和亚洲最古老的现代大学。菲律宾由墨西哥新西班牙总督辖区统治。此后,该殖民地由西班牙直接管辖。1898 年,西班牙在美西战争中战败,结束了西班牙的统治。菲律宾随后成为美国的领土。美军镇压了埃米利奥·阿吉纳尔多领导的革命。美国建立岛屿政府来统治菲律宾。1907年,菲律宾通过全民选举成立民选议会。美国在《琼斯法案》中承诺独立。菲律宾联邦成立于 1935 年,作为完全独立之前的 10 年过渡步骤。然而,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占领了菲律宾。1945 年,美军击败了日本。1946 年《马尼拉条约》建立了独立的菲律宾共和国。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30001 BCE
史前时期ornament
内格里托人开始定居
拿矛的尼格利托人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30000 BCE Jan 1

内格里托人开始定居

Philippines
到公元前约 30,000 年,内格里托人可能居住在该群岛,他们成为今天菲律宾原住民(如阿埃塔人)的祖先。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表明古代菲律宾人的生活细节,例如他们的农作物、文化和建筑。历史学家威廉·亨利·斯科特指出,任何描述这一时期细节的理论都必须是纯粹的假设,因此必须诚实地提出。
封面人
巴拉望岛的 Tabon 洞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4000 BCE Jan 1

封面人

Tabon Caves, Quezon, Palawan,
塔邦人是指在菲律宾巴拉望省奎松市利普恩角的塔邦洞穴中发现的遗骸。它们是由菲律宾国家博物馆的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B·福克斯 (Robert B. Fox) 于 1962 年 5 月 28 日发现的。这些遗骸是女性头骨的化石碎片和三个人的颌骨,可追溯到 16,500 年前,是菲律宾已知最早的人类遗骸,直到 2007 年发现的卡亚俄人跖骨,2010 年通过铀系列测年,距今已有 67,000 年。然而,一些科学家认为需要更多的证据来证实这些化石是一个新物种,而不是其他人种的适应当地的种群,例如直立人或丹尼索瓦人。
Play button
5000 BCE Jan 1 - 300 BCE

来自台湾的南岛人移民

Taiwan
南岛民族,有时也称为南岛语民族,是分布在台湾、东南亚沿海地区、密克罗尼西亚、新几内亚沿海、美拉尼西亚岛、波利尼西亚和马达加斯加的一大群讲南岛语言的民族。他们还包括越南柬埔寨缅甸泰国、海南、科摩罗和托雷斯海峡群岛的土著少数民族。根据目前的科学共识,它们起源于史前海上迁徙,即公元前 1500 至 1000 年左右从汉代台湾开始的南岛人扩张。南岛人于公元前 2200 年左右到达菲律宾最北端,特别是巴丹群岛。南岛人在公元前 2000 年之前就已经使用了帆。与他们的其他航海技术(特别是双体船、支腿船、绑扎横梁船建造和蟹爪帆)相结合,这使得他们能够扩散到印度太平洋岛屿。除了语言之外,南岛人民还具有广泛的共同文化特征,包括纹身、高脚屋、玉雕、湿地农业和各种岩石艺术图案等传统和技术。他们还分享迁徙过程中带来的驯化植物和动物,包括大米、香蕉、椰子、面包果、薯蓣、芋头、构树、鸡、猪和狗。
菲律宾玉文化
菲律宾玉文化。 ©HistoryMaps
2000 BCE Jan 1 - 500

菲律宾玉文化

Philippines
海上翡翠之路最初是由菲律宾和台湾之间的万物有灵的原住民建立的,后来扩展到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家。自 20 世纪 30 年代以来,菲律宾的许多考古发掘中都发现了由白色和绿色软玉制成的手工艺品。这些文物既有锛子和凿子等工具,也有 lingling-o 耳环、手镯和珠子等装饰品。在八打雁的一个地点发现了数以万计的尸体。据说这种玉石原产于台湾附近,在东南亚岛屿和大陆的许多其他地区也有发现。据说这些文物是史前东南亚社会之间长距离交流的证据。纵观历史,海上玉石之路被誉为史前世界单一地质物质最广泛的海上贸易网络之一,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1000年已经存在了3000年。海上玉石之路的开通恰逢从公元前 500 年到公元 1000 年持续 1,500 年的近乎绝对和平的时代。在这个和平的前殖民时期,学者们研究的任何一个墓地都没有提供任何暴力死亡的骨学证据。也没有集体埋葬的记录,这表明岛屿局势和平。仅在 15 世纪开始的墓葬中才发现有暴力证据的墓葬,这可能是由于从印度中国引进的新的扩张主义文化所致。当西班牙人到达16世纪时,他们记录了一些好战的群体,这些群体的文化已经受到15世纪传入的印度和中国扩张主义文化的影响。
与沙黄文化的贸易
沙黄文化 ©HistoryMaps
1000 BCE Jan 1 - 200

与沙黄文化的贸易

Vietnam
位于现在越南中部和南部的沙黄文化在公元前 1000 年至公元 200 年的鼎盛时期与菲律宾群岛进行了广泛的贸易。Sa Huynh 珠子由玻璃、红玉髓、玛瑙、橄榄石、锆石、黄金和石榴石制成;这些材料大部分不是该地区本地的,很可能是进口的。沙黄遗址还发现了汉代风格的铜镜。相反,在泰国中部、 台湾(兰花岛)和菲律宾巴拉望塔邦石窟的考古遗址中也发现了 Sa Huynh 生产的耳饰。卡拉奈洞 (Kalanay Cave) 是位于菲律宾中部马斯巴特岛的一个小洞穴。该洞穴位于阿罗罗伊市内该岛的西北海岸。从该遗址发现的文物与在东南亚和南越发现的文物相似。该遗址是“Sa Huynh-Kalanay”陶器综合体之一,与越南有相似之处。该遗址发现的陶器类型可追溯到公元前 400 年至公元 1500 年。
菲律宾新石器时代晚期
1885 年,艺术家为艾塔斯绘制的插图。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000 BCE Jan 1

菲律宾新石器时代晚期

Philippines
到公元前1000年,菲律宾群岛的居民已经发展成四种不同的民族:部落群体,如艾塔人、哈努努人、伊隆戈特人和曼吉安人,他们依靠狩猎采集并集中在森林中;武士社会,例如伊斯内格(Isneg)和卡林加(Kalinga),他们实行社会等级制度,将战争仪式化,并在平原上漫游;占领吕宋山脉的伊富高山脉高地人的小财阀;以及沿河流和海岸发展并参与跨岛海上贸易的河口文明的港口公国。据说也是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早期冶金技术通过与印度的贸易到达了东南亚沿海群岛。菲律宾的采矿业始于公元前 1000 年左右。早期的菲律宾人开采各种金、银、铜和铁矿。珠宝、金锭、链条、卡隆比加和耳环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并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还使用了金匕首柄、金盘、牙镀层和巨大的金饰。
与泰米尔纳德邦的贸易
Brihadeeswarar 寺的 Rajaraja I 和他的古鲁 Karuvurar 的肖像。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900 BCE Jan 1

与泰米尔纳德邦的贸易

Tamil Nadu, India

菲律宾的铁器时代发现也表明泰米尔纳德邦和菲律宾群岛之间在公元前九世纪和十世纪期间存在贸易。

菲律宾早期金属时代
菲律宾早期金属时代 ©HistoryMaps
500 BCE Jan 1 - 1

菲律宾早期金属时代

Philippines
尽管有一些证据表明早期的南岛移民拥有青铜或黄铜工具,但菲律宾最早的金属工具一般据说是在公元前 500 年左右的某个地方首次使用的,而这项新技术恰逢早期菲律宾人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新工具带来了更稳定的生活方式,并为社区在规模和文化发展方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机会。社区曾经由住在露营地的小群亲戚组成,现在出现了更大的村庄——通常位于水边,这使得旅行和贸易更加容易。由此带来的社区之间接触的便利意味着它们开始具有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在以前仅由小型亲属群体组成的社区中是不可能的。乔卡诺将公元前 500 年至公元 1 年之间的时期称为初期阶段,这是在文物记录中第一次看到整个群岛各个地点都存在设计相似的文物。随着金属工具的使用,这个时代的陶器技术也有了显着的进步。
水牛在菲律宾的驯化
水牛在菲律宾的驯化。 ©HistoryMaps
500 BCE Jan 1

水牛在菲律宾的驯化

Philippines
在菲律宾发现的最古老的水牛证据是从新石器时代纳格巴兰遗址上层发现的多块骨骼残片,该遗址是吕宋岛北部拉洛和加塔兰贝丘(约公元前 2200 年至公元 400 年)的一部分。大部分遗骸由头骨碎片组成,几乎所有碎片都有切割痕迹,表明它们被屠杀。这些遗骸与红泥陶器、纺锤螺纹、石锛和玉手镯有关。与台湾新石器时代南岛语考古遗址的类似文物有很强的相似性。根据发现最古老碎片的地层的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水牛至少在公元前 500 年首次被引入菲律宾。水牛广泛分布在菲律宾所有较大的岛屿上。水牛皮曾被广泛用于制造各种产品,包括前殖民时期菲律宾战士的盔甲。
就像剧本一样
卡维文字或古爪哇文字是一种婆罗米文字,主要在爪哇发现,8 世纪至 16 世纪期间在东南亚沿海大部分地区使用。 ©HistoryMaps
700 Jan 1

就像剧本一样

Southeast Asia
卡维文字或古爪哇文字是一种婆罗米文字,主要在爪哇发现,8 世纪至 16 世纪期间在东南亚沿海大部分地区使用。该脚本是一种附韵符号,意味着字符是用固有的元音来读取的。使用变音符号可以抑制元音并表示纯辅音,也可以表示其他元音。Kawi 文字与印度的 Nagari 文字或古老的梵文文字有关。卡维语是传统印度尼西亚文字(如爪哇语和巴厘岛语)以及传统菲律宾文字(如吕宋卡维文字,即公元 900 年拉古纳铜板铭文的古代文字)的祖先。
900 - 1565
前殖民时期ornament
Tondo(历史政体)
通多政体。 ©HistoryMaps
900 Jan 2

Tondo(历史政体)

Luzon, Philippines
汤多政体被归类为“Bayan”(“城邦”、“国家”或“政体”,字面意思是“定居点”)。来自君主文化、与通多有过接触的旅行者(包括中国人、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通常最初将其视为“通多王国”。在政治上,通都由几个社会团体组成,历史学家传统上将其称为描笼涯,由达图斯领导。这些拿督反过来承认他们中最资深的拿督的领导权,称为“最高拿督”,称为“巴扬之上的拉坎”。16世纪中后期,其拉坎在马尼拉湾地区各个政体组成的联盟中受到高度重视,该联盟包括通都、迈尼拉以及布拉干和邦板牙的各个政体。在文化上,通多的塔加拉族人拥有丰富的南岛语(特别是马来-波利尼西亚)文化,其自己的语言和写作、宗教、艺术和音乐表达方式可以追溯到该群岛最早的民族。这种文化后来受到其与东南亚沿海其他地区的贸易关系的影响。特别重要的是它与明朝马来西亚、文莱和满者伯夷帝国的关系,尽管菲律宾群岛位于印度文化区之外,但它们是印度文化影响力的主要渠道。
不要
Ma-i 或 Maidh ©HistoryMaps
971 Jan 1 - 1339

不要

Mindoro, Philippines
Ma-i 或 Maidh 是一个古老的主权国家,位于现在的菲律宾。它的存在最早记载于公元971年的宋朝文献《宋史》,10世纪文莱帝国的记录中也提到过它。根据这些以及 14 世纪初之前的其他记载,当代学者认为马伊岛位于拉古纳湾或民都洛岛。1912 年,费伊·库珀·科尔 (Fay Cooper Cole) 为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所做的研究表明,民都洛岛的古名是“Mait”。民都洛岛的原住民群体被称为曼吉安人,直到今天,曼吉安人仍将东民都洛岛的布拉拉考低地称为“梅特”。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历史学家普遍接受这样的观点,即民都洛岛是古代菲律宾政体的政治中心。:119 但菲律宾华裔历史学家 Go Bon Juan 2005 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历史描述更符合拉古纳湾(发音为“Laguna”)。 Ba-i),其写法与汉语拼字法中的 Ma-i 类似。
最早有记录的中国接触者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982 Jan 1

最早有记录的中国接触者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中国与菲律宾直接接触的最早日期是公元 982 年。民都洛岛)将他们的商品带到了广州和泉州。元代马端霖所著的《宋史》和《温县通考》中曾提到过这一点。
武端(历史政体)
武端王国 ©HistoryMaps
989 Jan 1 - 1521

武端(历史政体)

Butuan City, Agusan Del Norte,
武端也称为武端王国,是一个前殖民时期的菲律宾政体,中心位于棉兰老岛北部,现代城市武端,即现在的菲律宾南部。它以其黄金开采、黄金产品以及遍布努桑塔拉地区的广泛贸易网络而闻名。该王国与日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波斯柬埔寨以及现在泰国境内的地区等古代文明国家有贸易关系。在利伯塔德河(旧阿古桑河)东岸和西岸发现的 balangay(大型支腿船)揭示了武端市的许多历史。因此,武端被认为是前殖民时代卡拉加地区的主要贸易港口。
Sanmalan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011 Jan 1

Sanmalan

Zamboanga City, Philippines
圣马兰政体是一个前殖民时期的菲律宾国家,以现在的三宝颜为中心。中国史书记载为“三马兰”。中国记载了 1011 年,其王公或国王朱兰向朝廷进贡,朱兰的代表是他的使者阿里·巴克提 (Ali Bakti)。拉惹朱兰(Rajah Chulan)可能像他们的印度教邻居宿雾和武端的拉惹纳一样,都是由来自印度的拉惹统治的印度教王国。Sanmalan 特别由朱罗王朝的泰米尔人统治,因为 Chulan 是朱罗姓氏的当地马来语发音。桑马兰的朱兰统治者可能与朱兰征服三佛齐有关。这一理论得到了语言学和遗传学的证实,因为根据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坎普·帕拉森的说法,三宝颜是萨玛巴瑶人的语言故乡,遗传学研究也表明他们有印度混血,特别是萨玛迪劳特部落。当西班牙人到达时,他们给予古老的桑马兰王侯国地位,该国在他们之前被苏禄苏丹国征服。在西班牙统治下,桑马兰所在地接待了墨西哥和秘鲁军事移民。在反抗西班牙统治后,短命的三宝颜共和国取代了西班牙并在曾经的桑马兰所在地生存。
公民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175 Jan 1 - 1571

公民

Pasig River, Philippines
纳马扬是菲律宾巴石河畔的一个独立土著:193 政体。据信,这里在 1175 年达到了顶峰,并在 13 世纪的某个时候开始衰落,尽管直到 1570 年代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一直有人居住。它由一个描笼涯联盟组成,是西班牙殖民菲律宾之前巴石河上的几个政体之一,其他政体还有汤多、梅尼拉和卡恩塔。纳马扬前权力所在地圣安娜的考古发现产生了帕西格河流域政体中持续居住的最古老证据,早于在迈尼拉和通多历史遗址中发现的文物。
马尼拉战役
满者伯夷帝国试图重新征服苏禄和马尼拉王国,但被永久击退。 ©HistoryMaps
1365 Jan 1

马尼拉战役

Manila, Philippines
吕宋王国的军队在爪哇(现在的马尼拉)与满者伯夷帝国作战。14世纪中叶,满者伯夷帝国在普拉潘卡于1365年撰写的《Nagarakretagama Canto 14》手稿中提到,索洛(苏禄)地区是帝国的一部分。《Nagarakretagama》是为他们的皇帝哈亚姆·乌鲁克 (Hayam Wuruk) 写的悼词。然而,中国消息来源随后报道说,1369年,苏鲁人重新获得独立,并出于报复,袭击了满者伯夷及其省份波尼(文莱),掠夺了其财宝和黄金。来自满者伯夷首都的一支舰队成功击退了苏鲁人,但波尼在袭击后变得更加虚弱。满者伯夷帝国试图重新征服苏禄和马尼拉王国,但被永久击退。
伊斯兰教到来
伊斯兰教传入菲律宾。 ©HistoryMaps
1380 Jan 1

伊斯兰教到来

Simunul Island, Simunul, Phili
Makhdum Karim 或 Karim ul-Makhdum 是来自马六甲的阿拉伯苏菲派穆斯林传教士。马赫杜姆·卡里姆 (Makhdum Karim) 出生于马克多尼亚 (Makdonia),他和瓦利桑加 (Wali sanga) 隶属于 14 世纪末的库布拉维·哈马达尼 (Kubrawi Hamadani) 传教士。他是一名苏菲派人士,于 1380 年将伊斯兰教引入菲律宾,比葡萄牙探险家斐迪南·麦哲伦 ( Ferdinand Magellan)到达菲律宾早了 141 年。他在菲律宾塔威塔威的西穆努尔岛建立了一座清真寺,称为谢赫卡里马尔马克杜姆清真寺,是该国最古老的清真寺。
宿务(苏格布)
宿雾拉贾纳特 ©HistoryMaps
1400 Jan 1 - 1565

宿务(苏格布)

Cebu, Philippines
宿务(Cebu),或简称苏格布(Sugbu),是西班牙征服者到来之前菲律宾宿务岛上的印度教 Raja(君主制)曼陀罗(政体)。在中国古代记载中,它被称为索布国。根据米沙鄢“口述传说”,它是由占领苏门答腊岛的印度朱罗王朝的小王子斯里·卢迈(Sri Lumay)或拉贾穆达·卢马亚(Rajamuda Lumaya)创建的。他被印度王公派去建立远征军基地,但他叛变并建立了自己的独立政体。该国的首都是新加坡(Singhapala),在泰米尔梵语中意为“狮城”,与现代城邦新加坡的词根相同。
苏禄苏丹国
19 世纪拉农号的插图,这是苏禄和马京达瑙苏丹国海军的伊朗人和班吉吉人用来进行海盗和奴隶袭击的主要战舰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405 Jan 1 - 1915

苏禄苏丹国

Palawan, Philippines
苏禄苏丹国是一个穆斯林国家,统治苏禄群岛、棉兰老岛部分地区和今天菲律宾巴拉望岛的某些部分,以及今天沙巴部分地区、婆罗洲东北部的北加里曼丹和东加里曼丹。这个苏丹国于 1405 年 11 月 17 日由出生于柔佛州的探险家兼宗教学者谢里夫·哈希姆 (Sharif ul-Hashim) 建立。Paduka Mahasari Maulana al Sultan Sharif ul-Hashim 成为他的全名,Sharif-ul Hashim 是他的缩写名。他定居在苏禄省布安萨。阿布·伯克尔(Abu Bakr)与当地达扬达扬(公主)帕拉米苏里(Paramisuli)结婚后,他建立了苏丹国。1578 年,苏丹国从文莱帝国手中获得独立。在其鼎盛时期,它延伸到东部与棉兰老岛三宝颜西部半岛接壤的岛屿,北部延伸到巴拉望岛。它还覆盖了婆罗洲东北部的地区,从马鲁都湾一直延伸到特片榴莲(位于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另一位消息人士称,该地区包括从金马尼湾延伸的地区,该湾也与文莱苏丹国的边界重叠。随着西班牙英国荷兰法国德国等西方列强的到来,苏丹的海洋政治和主权政治权力于 1915 年通过与美国签署的协议而被放弃。20世纪下半叶,在持续的继承争端之前,菲律宾政府扩大了对苏丹王室首脑的官方承认。
在卡布尔
卡博洛政体 ©HistoryMaps
1406 Jan 1 - 1576

在卡布尔

San Carlos, Pangasinan, Philip
卡博罗安(Caboloan),在中国记录中被称为“Feng-chia-hsi-lan”,是前殖民时期菲律宾的一个主权政体,位于肥沃的阿格诺河流域和三角洲,以比纳拉通安为首都。早在 1225 年,Pangasinan 的一些地方,如林加延湾 (Lingayen Gulf) 就已被提及,当时林加延(又名李应东)已被赵如夸的《诸番志》(《诸夷记》)列为贸易地点之一,麦(民都洛岛或马尼拉)。邦阿西南省政府于 1406 年至 1411 年派遣使者前往中国。使者们向中国人报告了冯阿斯奇兰的三位连续最高领导人:1406年9月23日的卡马因,1408年和1409年的泰美(“龟甲”)和莉莉,以及1411年12月11日皇帝向邦阿西兰党举行国宴。16世纪,邦阿西楠省Agoo的港口定居点被西班牙人称为“日本港”。除了日本和中国的丝绸之外,当地人还穿着其他东南亚沿海民族的典型服装。就连普通百姓也穿着中国和日本的棉衣。他们还把牙齿变黑,对外国人的白牙感到厌恶,把它们比作动物的牙齿。他们使用日本和中国家庭特有的瓷罐。该地区的海战中也遭遇过日式火药武器。为了交换这些商品,来自亚洲各地的贸易商主要进行黄金和奴隶贸易,但也进行鹿皮、果子狸和其他当地产品的贸易。除了与日本和中国的贸易网络​​明显更为广泛之外,他们在文化上与南部的其他吕宋族群相似,尤其是卡潘潘加人。
迈尼拉
梅尼拉政体 ©HistoryMaps
1500 Jan 1 - 1571

迈尼拉

Maynila, Metro Manila, Philipp
在菲律宾早期历史中,梅尼拉的塔加拉族巴彦是巴石河三角洲南部的一个主要塔加拉族城邦,即现在王城区的所在地。历史记载表明,这个城邦是由主权统治者领导的,这些统治者的头衔是“raja”(“国王”)。其他记载也将其称为“吕宋王国”,尽管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可能指的是整个马尼拉湾地区。最早的口头传说表明,迈尼拉早在 1250 年代就作为穆斯林公国建立,据称取代了更古老的前伊斯兰定居点。然而,该地区最早的有组织人类住区考古发现可追溯到 1500 年代左右。到了16世纪,它已经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与文莱苏丹国有着广泛的政治联系,并与明朝的商人有广泛的贸易关系。它与巴石河三角洲北部的政体通多一起,在中国商品的群岛内贸易上建立了双寡头垄断。梅尼拉和吕宋有时与文莱传说联系在一起,文莱传说描述了一个名为“Seludong”的定居点,但东南亚学者认为这指的是印度尼西亚Selurong山的一个定居点。出于政治原因,迈尼拉的历史统治者通过与文莱苏丹国的统治家族保持密切的同源联系,但文莱对迈尼拉的政治影响力并不被认为延伸到军事或政治统治。通婚是文莱等大型萨萨政治国家扩大影响力的常见策略,也是梅尼拉等地方统治者帮助强化家族贵族地位的常见策略。直到相对近代,对东南亚沿海地区特有的远距离实际政治和军事统治才成为可能。
马京达瑙苏丹国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520 Jan 1 - 1902

马京达瑙苏丹国

Cotabato City, Maguindanao, Ph
据《元朝志》《南海志》(1304年)记载,马京达瑙苏丹国建立前,其前身是一个名为文都灵的政体。这个温杜林曾被当时的印度教文莱(称为蓬伊(今文莱苏丹国))入侵,直到满者伯夷帝国入侵蓬伊后反抗蓬伊。随后发生了伊斯兰化。首先,Mamalu 和 Tabunaway 两兄弟在棉兰老岛的哥打巴托山谷和平地生活,然后是柔佛州(现在的马来西亚)的谢里夫穆罕默德·卡邦苏万 (Sharriff Mohammed Kabungsuwan),于 16 世纪在该地区传播伊斯兰教,Tabunaway 皈依了伊斯兰教,而 Mamalu 决定坚守他们祖先的万物有灵论信仰。兄弟俩分道扬镳,塔布纳韦前往低地,马马鲁前往山区,但他们发誓要尊重他们的亲属关系,因此,穆斯林和土著人民之间通过两兄弟缔结了一份不成文的和平条约。16 世纪末,谢里夫卡邦苏万 (Shariff Kabungsuwan) 将伊斯兰教引入该地区,并在马拉邦-拉瑙 (Malabang-Lanao) 建立自己的苏丹地位,该地区早前从三佛齐时代就受到印度教的影响。马京达瑙苏丹国还与印度尼西亚摩鹿加地区的苏丹国特尔纳特苏丹国有着密切的联盟关系。在西班牙-摩洛战争期间,特尔纳特定期向马京达瑙派遣军事增援部队。在西班牙殖民时期,马京达瑙苏丹国能够保卫自己的领土,阻止西班牙人殖民整个棉兰老岛,并于1705年将巴拉望岛割让给西班牙政府。该岛修道院由苏禄苏丹萨哈布丁割让给他。这有助于阻止西班牙人入侵马京达瑙岛和苏禄岛。中国的锣、黄色作为皇室的颜色和源自中国的成语进入了棉兰老岛文化。皇室与黄色有关。黄色是棉兰老岛苏丹使用的颜色。中国的餐具和锣出口到摩洛人。
1565 - 1898
西班牙时期ornament
Play button
1565 Jan 1 00:01 - 1815

马尼拉加隆

Mexico
马尼拉大帆船是西班牙的商船,两个半世纪以来,它们将总部设在墨西哥城的西班牙王室西班牙总督辖区与其横跨太平洋的亚洲领土(统称为西班牙东印度群岛)连接起来。这些船只每年在阿卡普尔科和马尼拉港口之间进行一到两次往返航行。大帆船的名称发生了变化,以反映该船航行的城市。马尼拉大帆船一词也可以指阿卡普尔科和马尼拉之间的贸易路线本身,该路线从 1565 年持续到 1815 年。马尼拉大帆船在太平洋上航行了 250 年,将香料和瓷器等奢侈品运往美洲,以换取新世界白银。这条路线还促进了文化交流,塑造了相关国家的身份和文化。马尼拉大帆船在从菲律宾出发的航行中在新西班牙也被称为“La Nao de la China”(“中国船”),因为它们运载的大部分是从马尼拉运来的中国货物。1565 年,奥古斯丁修道士兼航海家安德烈斯·德·乌达内塔 (Andrés de Urdaneta) 开辟了从菲律宾到墨西哥的往返航线之后,西班牙人于 1565 年开辟了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航线。乌达内塔和阿隆索·德·阿雷利亚诺当年首次成功往返。使用“乌达内塔路线”的贸易一直持续到1815年墨西哥独立战争爆发。
菲律宾西班牙殖民时期
西班牙时代马尼拉运河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565 Jan 1 00:02 - 1898

菲律宾西班牙殖民时期

Philippines
菲律宾从1565年到1898年的历史被称为西班牙殖民时期,在此期间,菲律宾群岛被西班牙东印度群岛的菲律宾都督统治,最初隶属于新西班牙总督王国,总部设在墨西哥城,直到 1821 年墨西哥帝国从西班牙手中独立。这导致该地区政府不稳定期间受到西班牙的直接控制。有记录的欧洲与菲律宾的第一次接触是 1521 年斐迪南·麦哲伦在他的环球航行中进行的,期间他在麦克坦战役中阵亡。四十四年后,米格尔·洛佩斯·德·黎牙实比率领的西班牙远征队离开现代墨西哥,开始西班牙对菲律宾的征服。黎牙实比的探险队于 1565 年抵达菲律宾,当时正值西班牙腓力二世统治时期,腓力二世的名字一直与这个国家联系在一起。西班牙殖民时期随着美国在美西战争中击败西班牙而结束,这标志着菲律宾历史上美国殖民时代的开始。
卡斯蒂利亚战争
卡斯蒂利亚战争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570 Mar 1 - 1578 Jun

卡斯蒂利亚战争

Borneo

卡斯蒂利亚战争,也称为西班牙远征婆罗洲,是西班牙帝国与东南亚几个穆斯林国家之间的冲突,其中包括文莱苏丹国、苏禄苏丹国和马京达瑙苏丹国,并得到了奥斯曼帝国哈里发的支持。

1898 - 1946
美国统治ornament
美国统治
1898 年,格雷戈里奥·德尔·皮拉尔 (Gregorio del Pilar) 和他的部队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98 Jan 1 - 1946

美国统治

Philippines
1898年12月10日,西班牙签署《巴黎条约》,将菲律宾割让给美国。菲律宾群岛的美国临时军政府经历了一段以美菲战争为特征的政治动荡时期。从 1901 年开始,军政府被文职政府——菲律宾群岛岛屿政府——取代,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担任第一任总督。1898 年至 1904 年间还存在一系列缺乏国际和外交认可的叛乱政府。1934年《菲律宾独立法》通过后,菲律宾于1935年举行总统选举。曼努埃尔·奎松当选并于1935年11月15日就任菲律宾第二任总统。岛屿政府解散,菲律宾联合体成立。菲律宾成立了,旨在成为一个过渡政府,为该国在 1946 年全面实现独立做准备。1941年二战日本入侵并随后占领菲律宾后,美国和菲律宾联邦军队在日本投降后完成了对菲律宾的收复,并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与不知道日本8月15日的日军周旋, 1945 年投降,导致美国于 1946 年 7 月 4 日承认菲律宾独立。
菲律宾独立宣言
菲律宾独立宣言。 ©Felix Catarata
1898 Jun 12

菲律宾独立宣言

Philippines
1898 年 6 月 12 日,埃米利奥·阿吉纳尔多 (Emilio Aguinaldo) 将军在菲律宾旧甲米地(今甲米地卡维特)宣布《菲律宾独立宣言》。它主张菲律宾群岛的主权和独立,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
Play button
1899 Feb 4 - 1902 Jul 2

菲美战争

Philippines
菲美战争是菲律宾第一共和国与美国之间的武装冲突,从1899年2月4日持续到1902年7月2日。冲突发生于1898年,当时美国不承认菲律宾的声明独立后,根据与西班牙签订的《巴黎条约》吞并菲律宾,结束了美西战争。这场战争可以被视为现代菲律宾独立斗争的延续,这场斗争始于 1896 年菲律宾反对西班牙的革命,结束于 1946 年美国放弃主权。1899 年 2 月 4 日,美国军队和菲律宾共和国军队之间爆发了战斗,这场战斗被称为 1899 年马尼拉战役。1899年6月2日,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正式对美国宣战。1901年3月23日,菲律宾总统埃米利奥·阿吉纳尔多被俘,美国政府于1902年7月2日正式宣布战争结束,美国取得胜利。然而,一些菲律宾团体——其中一些由发起反西班牙革命的菲律宾革命协会卡蒂普南(Katipunan)的退伍军人领导——继续与美国军队作战数年。这些领导人中包括马卡里奥·萨凯 (Macario Sakay),他是卡蒂普南的资深成员,他于 1902 年沿着卡蒂普南路线建立(或重建)他加禄共和国,与阿吉纳尔多的共和国形成鲜明对比,并由他自己担任总统。其他团体,包括菲律宾南部的穆斯林摩洛人和准天主教普拉罕宗教运动,仍在偏远地区继续发生敌对行动。南部摩洛人占主导地位的省份的抵抗运动被美国人称为“摩洛叛乱”,并于 1913 年 6 月 15 日在巴德巴格萨克战役中最终失败。战争导致至少 20 万菲律宾平民死亡,其中大部分是由于饥荒和疾病。据估计,平民死亡总数高达 100 万人。据估计,平民死亡总数高达 100 万人。冲突期间犯下了暴行和战争罪,包括酷刑、残害和处决。为了报复菲律宾的游击战策略,美国进行了报复和焦土行动,并强行将许多平民转移到集中营,造成数千人死亡。战争和随后美国的占领改变了群岛的文化,导致新教的兴起和天主教会的解体,并将英语引入群岛作为政府、教育、商业和工业的主要语言。
菲律宾群岛岛屿政府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是菲律宾群岛的第一任民事总督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01 Jan 1 - 1935

菲律宾群岛岛屿政府

Philippines
菲律宾群岛岛屿政府(西班牙语:Gobierno Insular de las Islas Filipinas)是美国的一个非建制领土,成立于 1902 年,并于 1935 年重组,为后来的独立做准备。岛屿政府之前是菲律宾群岛美国军政府,之后是菲律宾联邦。1898 年美西战争后,美国从西班牙手中获得了菲律宾。抵抗导致了菲美战争,美国镇压了新生的菲律宾第一共和国。19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菲律宾组织法》,该法组织了政府并作为其基本法。该法案规定,总督由美国总统任命,菲律宾立法机构为两院制,上院为指定的菲律宾委员会,下院为菲律宾议会,由菲律宾人完全选举产生。1904 年的《国内税收法》规定了一般国内税收、跟单税和牲畜转让。发行了各种面值从 1 分到 20,000 比索的印花税票。“岛屿”一词是指政府在美国岛屿事务局的管辖下运作。波多黎各和关岛此时也有岛屿政府。从 1901 年到 1922 年,美国最高法院在岛屿案件中就这些政府的宪法地位进行了角力。在多尔诉美国案(Dorr v. United States,1904)中,法院裁定菲律宾人没有宪法赋予的由陪审团审判的权利。在菲律宾本土,“岛屿”一词的使用有限。在钞票、邮票和国徽上,政府简称为“菲律宾群岛”。1902 年的《菲律宾组织法》于 1916 年被《琼斯法》取代,该法终止了菲律宾委员会并规定菲律宾立法机构两院均由选举产生。1935年,英联邦取代了岛屿政府。英联邦地位预计持续十年,在此期间该国将为独立做好准备。
菲律宾联邦
菲律宾总统曼努埃尔·路易斯·奎松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5 Jan 1 - 1942

菲律宾联邦

Philippines
菲律宾联邦是1935年至1946年期间统治菲律宾的行政机构,除了1942年至1945年日本占领该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流亡期之外。它是根据《泰丁斯-麦克杜菲法案》成立的,旨在取代美国领土政府岛屿政府。英联邦被设计为一个过渡政府,为该国全面实现独立做准备。其外交事务仍然由美国管理。在其存在的十多年中,英联邦拥有强大的行政部门和最高法院。其立法机关由国民党主导,最初是一院制,后来是两院制。1937 年,政府选择他加禄语(马尼拉及其周边省份的语言)作为国家语言的基础,尽管它的使用要经过很多年才能得到普及。妇女选举权获得通过,经济恢复到 1942 年日本占领前大萧条前的水平。1946 年,英联邦结束,菲律宾根据 1935 年宪法第 XVIII 条要求拥有完全主权。
日本占领菲律宾
山下智之将军在乔纳森·温赖特将军和阿瑟·珀西瓦尔将军在场的情况下向菲律宾士兵和游击队投降。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2 Jan 1 - 1944

日本占领菲律宾

Philippines
日本对菲律宾的占领发生在 1942 年至 1945 年间,当时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占领了菲律宾联邦。对菲律宾的入侵始于 1941 年 12 月 8 日,即珍珠港袭击十小时后。与珍珠港事件一样,美国飞机在日本最初的袭击中遭到严重损坏。由于缺乏空中掩护,驻菲律宾的美国亚洲舰队于 1941 年 12 月 12 日撤至爪哇。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奉命撤离,于 1942 年 3 月 11 日晚将他的部队留在科雷希多,前往 4,000 公里外的澳大利亚。1942 年 4 月 9 日,巴丹的 76,000 名饥饿和患病的美国和菲律宾守军投降,并被迫经历臭名昭著的巴丹死亡行军,其中 7,000-10,000 人死亡或被谋杀。5 月 6 日,科雷吉多岛上的 13,000 名幸存者投降。日本占领菲律宾三年多,直到日本投降。菲律宾抵抗力量开展的高效游击活动控制了百分之六十的岛屿,其中大部分是森林和山区。菲律宾人总体上仍然忠于美国,部分原因是美国对独立的保证,日本投降后对菲律宾人的虐待,以及日本人迫使大量菲律宾人从事工作细节,并将年轻的菲律宾妇女投入到工作中。妓院。
菲律宾第二共和国
日本士兵张贴日语教育海报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3 Jan 1 - 1945

菲律宾第二共和国

Philippines

菲律宾第二共和国,正式名称为菲律宾共和国,是 1943 年 10 月 14 日在日本占领群岛期间建立的日本傀儡国家。

1946 - 1965
第三共和国ornament
后殖民时期的菲律宾和第三共和国
何塞·P·劳雷尔是菲律宾第三任总统,也是第二共和国唯一的总统。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6 Jan 1 - 1965

后殖民时期的菲律宾和第三共和国

Philippines
第三共和国涵盖从 1946 年承认独立到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总统任期结束,并于 1973 年 1 月 17 日批准 1973 年菲律宾共和国宪法。曼努埃尔·罗哈斯政府 (1946–1948)埃尔皮迪奥·基里诺 (Elpidio Quirino) 执政 (1948–1953)拉蒙·麦格赛赛政府 (1953–1957)卡洛斯·P·加西亚政府 (1957–1961)迪奥斯达多·马卡帕加尔政府 (1961–1965)
马克是
费迪南德·马科斯和伊梅尔达·马科斯与林登·B·约翰逊和伯德·约翰逊夫人在访问美国期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65 Jan 1 - 1986

马克是

Philippines
马科斯时代包括第三共和国的最后几年(1965-1972)、戒严时期的菲律宾(1972-1981)和第四共和国的大部分时期(1981-1986)。马科斯独裁时代末期,该国正经历债务危机、极端贫困和严重就业不足。
人民力量革命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86 Feb 22 - Feb 25

人民力量革命

Philippines
人民力量革命,也称为 EDSA 革命或二月革命,是 1986 年 2 月 22 日至 25 日在菲律宾(主要是马尼拉大都会)发生的一系列民众示威活动。针对政权暴力进行了持续的公民抵抗运动和选举舞弊。非暴力革命导致费迪南德·马科斯下台,结束了他长达20年的独裁统治,并在菲律宾恢复了民主。由于示威期间出现黄丝带(参考托尼·奥兰多和黎明乐队的歌曲“在奥莱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它也被称为“黄色革命”,作为菲律宾人被暗杀后抗议的象征1983 年 8 月,参议员贝尼尼奥·阿基诺 (Benigno "Ninoy" Aquino, Jr.) 流亡返回菲律宾。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人民反对马科斯总统二十年总统统治的胜利,并成为新闻头条“震惊世界的革命”。1986 年 2 月 22 日至 25 日,大部分示威活动发生在马尼拉大都会 Epifanio de los Santos 大道(通常简称为 EDSA)的一段长长的街道上。超过 200 万菲律宾平民以及数名政治人物参与其中。以及由马尼拉大主教 Jaime Sin 红衣主教领导的军事团体和宗教团体,以及菲律宾天主教主教会议主席、宿务大主教 Ricardo Vidal 红衣主教领导的宗教团体。马科斯总统及其亲信多年执政期间的抵抗和反对加剧了抗议活动,最终导致统治者及其家人逃离马拉干鄢宫,在美国的帮助下被迫流亡,将家人带离菲律宾,并前往美国。夏威夷。由于革命,尼诺·阿基诺的遗孀科拉松·阿基诺立即就任第十一任总统。
第五共和国
1986 年 2 月 25 日,科拉松·阿基诺在圣胡安菲律宾俱乐部宣誓就任菲律宾总统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86 Mar 1 - 2022

第五共和国

Philippines
1986 年开始的民主回归和政府改革受到国债、政府腐败、政变企图、灾难、持续的共产主义叛乱以及与摩洛分离主义者的军事冲突的阻碍。科拉松·阿基诺执政期间,由于拒绝《美国基地延期条约》,美军从菲律宾撤军,导致克拉克空军基地于1991年11月正式移交给政府,苏比克湾于1992年12月正式移交给政府。一系列自然灾害,包括 1991 年 6 月皮纳图博火山喷发。阿基诺的继任者是菲德尔·V·拉莫斯。在此期间,该国经济表现依然温和,GDP 增长率为 3.6%。政治稳定和经济改善,例如 1996 年与摩洛民族解放阵线签署的和平协议,被 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所掩盖。拉莫斯的继任者约瑟夫·埃斯特拉达 (Joseph Estrada) 于 1998 年 6 月上任,在他的任期内,经济增长率从 -0.6% 恢复到 1999 年的 3.4%。政府于 2000 年 3 月宣布对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发动战争,并袭击了多个叛乱营地,包括他们的总部。在与阿布沙耶夫持续不断的冲突、涉嫌腐败的指控以及陷入僵局的弹劾程序中,埃斯特拉达被 2001 年 EDSA 革命推翻,并于 2001 年 1 月 20 日由副总统格洛丽亚·马卡帕加尔·阿罗约继任。阿罗约9年执政期间,经济增长率为4%至7%,2002年至2007年平均增长率为5.33%,在大衰退期间并未陷入衰退。她的统治因腐败和政治丑闻而受到玷污,例如与 2004 年总统选举中涉嫌操纵选票有关的哈罗·加西丑闻。2009年11月23日,34名记者和数名平民在马京达瑙遭到屠杀。贝尼尼奥·阿基诺三世在2010年全国大选中获胜,成为菲律宾第15任总统。《Bangsamoro 框架协议》于 2012 年 10 月 15 日签署,这是创建名为 Bangsamoro 的自治政治实体的第一步。然而,马京达瑙省马马萨帕诺发生的冲突造成44名菲律宾国家警察特别行动部队成员死亡,使《邦萨摩罗基本法》通过的努力陷入僵局。沙巴东部和南中国海的领土争端紧张局势升级。2013年,我国中小学十年制教育又增加了两年。2014年签署了《加强防务合作协议》,为美国武装部队基地重返该国铺平了道路。前达沃市市长罗德里戈·杜特尔特赢得2016年总统选举,成为棉兰老岛第一位总统。2016年7月12日,常设仲裁法院在针对中国南海主张的案件中做出了有利于菲律宾的裁决。赢得总统职位后,杜特尔特发起了强化禁毒运动,以兑现六个月内消灭犯罪的竞选承诺。截至2019年2月,菲律宾毒品战争死亡人数为5,176人。《邦萨摩罗组织法》的实施导致棉兰老岛邦萨摩罗自治地区的创建。前参议员小费迪南德·马科斯 (Ferdinand Marcos Jr.) 赢得了 2022 年总统选举,距离人民权力革命导致其家人流亡夏威夷 36 年。他于 2022 年 6 月 30 日就职。

Appendices



APPENDIX 1

The Colonial Economy of The Philippines Part 1


Play button




APPENDIX 2

The Colonial Economy of The Philippines Part 2


Play button




APPENDIX 3

The Colonial Economy of The Philippines Part 3


Play button




APPENDIX 4

The Economics of the Manila Galleon


Play button




APPENDIX 5

The Pre-colonial Government of the Philippines


Play button




APPENDIX 6

Early Philippine Shelters and Islamic Architecture


Play button




APPENDIX 7

Hispanic Structuring of the Colonial Space


Play button




APPENDIX 8

Story of Manila's First Chinatown


Play button

Characters



Ferdinand Marcos

Ferdinand Marcos

President of the Philippines

Marcelo H. del Pilar

Marcelo H. del Pilar

Reform Movement

Ferdinand Magellan

Ferdinand Magellan

Portuguese Explorer

Antonio Luna

Antonio Luna

Philippine Revolutionary Army General

Miguel López de Legazpi

Miguel López de Legazpi

Led Colonizing Expedition

Andrés Bonifacio

Andrés Bonifacio

Revolutionary Leader

Apolinario Mabini

Apolinario Mabini

Prime Minister of the Philippines

Makhdum Karim

Makhdum Karim

Brought Islam to the Philippines

Corazon Aquino

Corazon Aquino

President of the Philippines

Manuel L. Quezon

Manuel L. Quezon

President of the Philippines

Lapulapu

Lapulapu

Mactan Datu

José Rizal

José Rizal

Nationalist

Emilio Aguinaldo

Emilio Aguinaldo

President of the Philippines

Melchora Aquino

Melchora Aquino

Revolutionary

Muhammad Kudarat

Muhammad Kudarat

Sultan of Maguindanao

References



  • Agoncillo, Teodoro A. (1990) [1960]. History of the Filipino People (8th ed.). Quezon City: Garotech Publishing. ISBN 978-971-8711-06-4.
  • Alip, Eufronio Melo (1964). Philippine History: Political, Social, Economic.
  • Atiyah, Jeremy (2002). Rough guide to Southeast Asia. Rough Guide. ISBN 978-1858288932.
  • Bisht, Narendra S.; Bankoti, T. S. (2004). Encyclopaedia of the South East Asian Ethnography. Global Vision Publishing Ho. ISBN 978-81-87746-96-6.
  • Brands, H. W. Bound to Empire: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Philippines (1992) excerpt
  • Coleman, Ambrose (2009). The Firars in the Philippines. BiblioBazaar. ISBN 978-1-113-71989-8.
  • Deady, Timothy K. (2005). "Lessons from a Successful Counterinsurgency: The Philippines, 1899–1902" (PDF). Parameters. Carlisle, Pennsylvania: United States Army War College. 35 (1): 53–6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December 10, 2016.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18.
  • Dolan, Ronald E.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Early History".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The Early Spanish".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The Decline of Spanish".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Spanish American War".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War of Resistance".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United States Rule".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A Collaborative Philippine Leadership".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Commonwealth Politics".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World War II".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Economic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The Magsaysay, Garcia, and Macapagal Administrations".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Marcos and the Road to Martial Law".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Proclamation 1081 and Martial Law".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Dolan, Ronald E., ed. (1991). "From Aquino's Assassination to People Power".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GPO for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ISBN 978-0-8444-0748-7.
  • Public Domain This article incorporates text from this source, which is in the public domain. Dolan, Ronald E. (1993). Philippines: A Country Study.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 Annual report of the Secretary of War. Washington GPO: US Army. 1903.
  • Duka, Cecilio D. (2008). Struggle for Freedom' 2008 Ed. Rex Bookstore, Inc. ISBN 978-971-23-5045-0.
  • Ellis, Edward S. (2008). Library of American History from the Discovery of America to the Present Time. READ BOOKS. ISBN 978-1-4437-7649-3.
  • Escalante, Rene R. (2007). The Bearer of Pax Americana: The Philippine Career of William H. Taft, 1900–1903. Quezon City, Philippines: New Day Publishers. ISBN 978-971-10-1166-6.
  • Riggs, Fred W. (1994). "Bureaucracy: A Profound Puzzle for Presidentialism". In Farazmand, Ali (ed.). Handbook of Bureaucracy. CRC Press. ISBN 978-0-8247-9182-7.
  • Fish, Shirley (2003). When Britain Ruled The Philippines 1762–1764. 1stBooks. ISBN 978-1-4107-1069-7.
  • Frankham, Steven (2008). Borneo. Footprint Handbooks. Footprint. ISBN 978-1906098148.
  • Fundación Santa María (Madrid) (1994). Historia de la educación en España y América: La educación en la España contemporánea : (1789–1975) (in Spanish). Ediciones Morata. ISBN 978-84-7112-378-7.
  • Joaquin, Nick (1988). Culture and history: occasional notes on the process of Philippine becoming. Solar Pub. Corp. ISBN 978-971-17-0633-3.
  • Karnow, Stanley. In Our Image: America's Empire in the Philippines (1990) excerpt
  • Kurlansky, Mark (1999). The Basque history of the world. Walker. ISBN 978-0-8027-1349-0.
  • Lacsamana, Leodivico Cruz (1990). Philippine History and Government (Second ed.). Phoenix Publishing House, Inc. ISBN 978-971-06-1894-1.
  • Linn, Brian McAllister (2000). The Philippine War, 1899–1902. University Press of Kansas. ISBN 978-0-7006-1225-3.
  • McAmis, Robert Day (2002). Malay Muslims: The History and Challenge of Resurgent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Eerdmans. ISBN 978-0802849458.
  • Munoz, Paul Michel (2006). Early Kingdoms of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and the Malay Peninsula. Editions Didier Millet. ISBN 978-981-4155-67-0.
  • Nicholl, Robert (1983). "Brunei Rediscovered: A Survey of Early Times".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14 (1): 32–45. doi:10.1017/S0022463400008973.
  • Norling, Bernard (2005). The Intrepid Guerrillas of North Luzon.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ISBN 978-0-8131-9134-8.
  • Saunders, Graham (2002). A History of Brunei. Routledge. ISBN 978-0700716982.
  • Schirmer, Daniel B.; Shalom, Stephen Rosskamm (1987). The Philippines Reader: A History of Colonialism, Neocolonialism, Dictatorship, and Resistance. South End Press. ISBN 978-0-89608-275-5.
  • Scott, William Henry (1984). Prehispanic source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Philippine history. New Day Publishers. ISBN 978-971-10-0227-5.
  • Scott, William Henry (1985). Cracks in the parchment curtain and other essays in Philippine history. New Day Publishers. ISBN 978-971-10-0073-8.
  • Shafer, Robert Jones (1958). The economic societies in the Spanish world, 1763–1821.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 Taft, William (1908). Present Day Problems. Ayer Publishing. ISBN 978-0-8369-0922-7.
  • Tracy, Nicholas (1995). Manila Ransomed: The British Assault on Manila in the Seven Years War. University of Exeter Press. ISBN 978-0-85989-426-5.
  • Wionzek, Karl-Heinz (2000). Germany,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four accounts by officers of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National Historical Institute. ISBN 9789715381406.
  • Woods, Ayon kay Damon L. (2005). The Philippines. ABC-CLIO. ISBN 978-1-85109-675-6.
  • Zaide, Sonia M. (1994). The Philippines: A Unique Nation. All-Nations Publishing Co. ISBN 978-971-64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