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600 BCE - 2023

法国历史



法国历史的第一个书面记录出现在铁器时代。现在的法国占据了罗马人称为高卢的大部分地区。希腊作家指出该地区存在着三个主要的民族语言群体:高卢人、阿基塔尼人和贝尔盖人。高卢人是最大且最有证据证明的群体,是凯尔特人,讲的是所谓的高卢语。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601 BCE
高卢人ornament
前罗马高卢的希腊人
传说中,塞戈布里格斯国王的女儿吉普提斯选择了希腊人普罗蒂斯,后者随后获得了建立马萨利亚的地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600 BCE Jan 1

前罗马高卢的希腊人

Marseille, France
公元前 600 年,来自福西亚的爱奥尼亚希腊人在地中海沿岸建立了马萨利亚殖民地(今马赛),使其成为法国最古老的城市。与此同时,一些凯尔特部落到达了目前法国领土的东部地区(上日耳曼尼亚),但这种占领仅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才在法国其他地区蔓延。
拉泰内文化
Agris 头盔,法国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450 BCE Jan 1 - 7 BCE

拉泰内文化

Central Europe
拉泰恩文化是欧洲铁器时代文化。它在铁器时代晚期(大约从公元前 450 年到公元前 1 世纪被罗马征服)发展和繁荣,继承了早期铁器时代哈尔施塔特文化,没有任何明确的文化断裂,受到前罗马高卢希腊人的地中海影响、伊特鲁里亚文化和戈拉塞卡文化,但其艺术风格并不依赖于地中海的影响。拉泰纳文化的领土范围相当于现在的法国、比利时、瑞士、奥地利、 英国、德国南部、捷克共和国、意大利北部和意大利中部的部分地区、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以及荷兰、斯洛伐克、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特兰西瓦尼亚(罗马尼亚西部)和外喀尔巴阡山脉(乌克兰西部)。伊比利亚西部的凯尔特伊比利亚人在文化的许多方面都有共同点,但总体上在艺术风格上并不相同。向北延伸了当代北欧的前罗马铁器时代,包括德国北部的雅斯托夫文化,一直到小亚细亚的加拉太(今天的土耳其)。以古代高卢为中心,这种文化变得非常广泛,并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地方差异。它与早期和邻近文化的区别主要在于凯尔特艺术的拉泰恩风格,其特点是弯曲的“漩涡”装饰,尤其是金属制品。它以位于瑞士纳沙泰尔湖北侧的 La Tène 模式遗址命名,1857 年水位下降后发现,湖中沉积了数千件物品。La Tène 是模式遗址,也是考古学家用来形容古代凯尔特人后期文化和艺术的术语,这个术语在大众的理解中根深蒂固,但给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带来了许多问题。
与罗马的初步接触
高卢战士,拉泰内 ©Angus McBride
154 BCE Jan 1

与罗马的初步接触

France
公元前 2 世纪,地中海高卢拥有广阔的城市结构并且十分繁荣。考古学家知道高卢北部的城市,包括比图里吉亚首都阿瓦里库姆(布尔日)、塞纳布姆(奥尔良)、奥特里库姆(沙特尔)和索恩-卢瓦尔省奥坦附近的比布拉克特遗址,以及一些山上堡垒(或oppida)在战争时期使用。地中海高卢的繁荣鼓励罗马回应马西利亚居民的援助请求,他们发现自己受到利古尔和高卢联盟的攻击。罗马人于公元前 154 年和公元前 125 年再次干预高卢。第一次他们来了又走,第二次他们就留下来了。公元前 122 年,多米提乌斯·阿赫诺巴布斯 (Domitius Ahenobarbus) 成功击败了阿洛布罗格斯 (Allobroges)(萨卢维 (Salluvii) 的盟友),而在接下来的一年,昆图斯·法比乌斯·马克西姆斯 (Quintus Fabius Maximus) “摧毁”了阿维尔尼国王比图图斯 (Bituitus) 领导的一支前来援助阿洛布罗格斯的军队。罗马允许马西利亚保留其土地,但将被征服部落的土地纳入自己的领土。这些征服的直接结果是,罗马现在控制了从比利牛斯山脉到罗纳河下游,以及东部罗纳河谷到日内瓦湖的地区。到公元前 121 年,罗马人已经征服了名为 Provincia(后来称为 Gallia Narbonensis)的地中海地区。这次征服打破了高卢阿维尔尼人民的统治地位。
高卢战争
©Lionel Ryoyer
58 BCE Jan 1 - 50 BCE

高卢战争

France
高卢战争是在公元前 58 年至公元前 50 年之间,由罗马将军尤利乌斯·凯撒对高卢人民(今法国、比利时以及德国英国的部分地区)发动的。高卢、日耳曼和不列颠部落为保卫自己的家园,抵御罗马的侵略而奋战。战争在公元前 52 年决定性的阿莱西亚战役中达到了顶峰,罗马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罗马共和国的版图扩展到了整个高卢。尽管高卢军队与罗马人一样强大,但高卢部落的内部分裂使凯撒的胜利变得更加困难。高卢酋长韦辛格托里克斯试图将高卢人统一在同一旗帜下,但为时已晚。凯撒将这次入侵描述为先发制人的防御行动,但历史学家一致认为,他参加战争主要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政治生涯并偿还债务。尽管如此,高卢对罗马人仍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该地区的土著部落,包括高卢人和日耳曼人,曾多次袭击罗马。征服高卢使罗马能够确保莱茵河的自然边界。战争始于公元前 58 年赫尔维蒂人迁徙的冲突,吸引了邻近部落和日耳曼苏维比人。
罗马高卢人
©Angus McBride
50 BCE Jan 1 - 473

罗马高卢人

France
高卢被分为几个不同的省份。罗马人迫使居民流离失所,以防止当地身份对罗马的控制构成威胁。因此,许多凯尔特人在阿基塔尼亚流离失所,或者被奴役并迁出高卢。罗马帝国统治下的高卢发生了强烈的文化演变,最明显的就是高卢语被通俗拉丁语取代。有人认为高卢语和拉丁语之间的相似性有利于这种过渡。高卢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处于罗马的控制之下,凯尔特文化逐渐被高卢罗马文化所取代。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卢人与帝国的融合程度越来越高。例如,将军马库斯·安东尼乌斯·普里姆斯和格奈乌斯·朱利叶斯·阿格里科拉都出生在高卢,皇帝克劳狄斯和卡拉卡拉也是如此。安东尼努斯·皮乌斯皇帝也来自高卢家庭。260 年瓦莱里安被 波斯人占领后的十年里,波斯图姆斯建立了一个短命的高卢帝国,除了高卢本身之外,还包括伊比利亚半岛和不列颠尼亚。日耳曼部落法兰克人和阿拉曼尼人此时进入高卢。公元 274 年,奥勒良皇帝在沙隆取得胜利,高卢帝国就此结束。公元 4 世纪,阿莫里卡出现了凯尔特人的迁徙。他们由传奇国王柯南·梅里亚多克领导,来自英国。他们说的是现已灭绝的英国语言,后来演变成了布列塔尼语、康沃尔语和威尔士语。418年,阿基坦尼亚省被授予哥特人,以换取他们对汪达尔人的支持。这些哥特人于 410 年洗劫了罗马,并在图卢兹建立了首都。罗马帝国难以应对所有野蛮人的袭击,弗拉维乌斯·埃蒂乌斯不得不利用这些部落相互对抗,以维持罗马的一些控制。他首先利用匈奴人对抗勃艮第人,这些雇佣兵消灭了沃尔姆斯,杀死了冈瑟国王,并将勃艮第人推向西方。443年,埃蒂乌斯在卢格杜努姆附近重新安置了勃艮第人。阿提拉联合的匈奴人成为了更大的威胁,埃蒂乌斯利用西哥特人对抗匈奴人。451 年,冲突在沙隆战役中达到高潮,罗马人和哥特人击败了阿提拉。罗马帝国正处于崩溃的边缘。阿基塔尼亚肯定被西哥特人抛弃,西哥特人很快就征服了高卢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以及伊比利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勃艮第人声称拥有自己的王国,高卢北部实际上被遗弃给法兰克人。除了日耳曼民族之外,巴斯科尼人从比利牛斯山脉进入瓦斯科尼亚,布列塔尼人在阿莫里卡建立了三个王国:多姆诺尼亚、科尔努瓦耶和布罗埃雷克。
高卢帝国
巴黎三世纪 ©Jean-Claude Golvin
260 Jan 1 - 274

高卢帝国

Cologne, Germany
高卢帝国或高卢罗马帝国是现代史学中使用的名称,指罗马帝国的一个分离部分,该部分在 260 年至 274 年事实上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发挥作用。它起源于三世纪危机期间,当时一系列罗马帝国军事领导人和贵族宣布自己为皇帝并控制了高卢和邻近省份,但没有试图征服意大利或以其他方式夺取罗马中央行政机构。在野蛮人入侵和罗马不稳定之后,波斯图穆斯于 260 年建立了高卢帝国。在其鼎盛时期,领土包括日耳曼尼亚、高卢、不列颠尼亚和(一度)西班牙尼亚。公元 269 年波斯图穆斯遇刺后,它失去了大部分领土,但在许多皇帝和篡位者的统治下继续存在。公元 274 年,罗马皇帝奥勒良 (Aurelian) 在沙隆战役 (Battle of Châlons) 后重新夺回了它。
英国人的移民
英国人的移民 ©Angus McBride
380 Jan 1

英国人的移民

Brittany, France
现在的威尔士和大不列颠西南半岛的英国人开始移民到阿莫里卡。这样一个机构背后的历史尚不清楚,但中世纪的布列塔尼、安茹和威尔士的资料将其与一个名叫柯南·梅里亚多克的人物联系起来。威尔士文学资料声称,柯南是根据罗马篡夺者马格努斯·马克西姆斯的命令来到阿莫里卡的,马格努斯·马克西姆斯派遣了一些英国军队前往高卢以执行他的主张,并将他们定居在阿莫里卡。这一说法得到了安茹伯爵的支持,他们声称自己是一名罗马士兵的后裔,该士兵被柯南按照马格努斯的命令从下布列塔尼驱逐出去。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如何,布立吞人(英国凯尔特人)定居点可能在五世纪和六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英国期间有所增加。莱昂·弗勒里奥等学者提出了英国移民的两波模式,该模式见证了独立的布列塔尼民族的出现,并确立了布列塔尼语在阿莫里卡的统治地位。他们的小王国现在以继承它们的县的名称为人所知——多姆诺尼(德文郡)、科尔努瓦耶(康沃尔郡)、莱昂(卡利昂);但这些布列塔尼语和拉丁语的名字在大多数情况下都与他们的英国祖国相同。(然而,在布列塔尼语和法语中,格温内德(Gwened)或瓦内泰斯(Vannetais)延续了土著维内蒂(Veneti)的名字。)尽管细节仍然混乱,但这些殖民地由相关的和通婚的王朝组成,这些王朝在再次分裂之前反复统一(如七世纪的圣朱迪卡尔)根据凯尔特人的继承惯例。
勃艮第王国
日耳曼勃艮第人 ©Angus McBride
411 Jan 1 - 534

勃艮第王国

Lyon, France
勃艮第人是一个日耳曼部落,据信在公元 3 世纪从博恩霍尔姆迁徙到维斯瓦河盆地,他们的第一位有记载的国王 Gjúki (Gebicca) 于 4 世纪末在莱茵河以东出现。公元 406 年,他们与其他部落一起入侵罗马高卢,后来作为同盟者定居在日耳曼尼亚塞昆达。公元 411 年,在冈瑟国王的领导下,他们在罗马高卢扩张了领土。尽管他们的地位很高,但他们的袭击导致了 436 年罗马的镇压,最终导致他们的失败和冈瑟于 437 年被匈奴雇佣兵杀死。贡德里克 (Gunderic) 继任贡特尔 (Gunther) 后,于 443 年左右带领勃艮第人在今天的法国东北部和瑞士西部重新定居。与西哥特人的冲突和联盟,特别是 451 年与罗马将军埃提乌斯 (Aetius) 对抗匈奴人,标志着这一时期。473 年冈德里克去世,导致王国分裂给他的儿子们,冈多巴德因确保王国扩张和编纂《勃艮第法典》而闻名。476 年西罗马帝国的衰落并没有阻止勃艮第人的脚步,因为贡多巴德国王与法兰克国王克洛维一世结盟。然而,王国的衰落始于内部冲突和外部压力,尤其是来自法兰克人的压力。贡多巴德谋杀了他的兄弟以及随后与墨洛温王朝的联姻,导致了一系列冲突,最终导致勃艮第人在 532 年的欧坦战役中失败,并于 534 年并入法兰克王国。
Play button
431 Jan 1 - 987

法兰克王国

Aachen, Germany
法兰克,也称为法兰克王国,是西欧最大的后罗马野蛮王国。在古代晚期和中世纪早期,它由法兰克人统治。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西法兰克成为法国的前身,东法兰克成为德国的前身。法兰克是 843 年瓜分之前大迁徙时期最后幸存的日耳曼王国之一。前西罗马帝国境内的核心法兰克领土靠近北部的莱茵河和马斯河。经过一段时期,小王国与南部剩余的高卢罗马机构互动,克洛维一世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王国,克洛维一世于 496 年加冕为法兰克国王。他的王朝墨洛温王朝最终被墨洛温王朝所取代。 加洛林王朝。在赫斯塔尔的丕平、查理·马特、矮子丕平、查理曼和虔诚者路易——父亲、儿子、孙子、曾孙和玄孙——几乎连续不断的征战下,法兰克帝国实现了最大的扩张。 9世纪初,被称为加洛林帝国。在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期间,法兰克王国是一个大王国政体,分为几个较小的王国,通常实际上是独立的。次王国的地理位置和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东西方领域之间的基本分裂仍然存在。东部王国最初称为澳大利亚,以莱茵河和默兹河为中心,并向东扩展到中欧。843年凡尔登条约签订后,法兰克王国分为三个独立的王国:西法兰克、中法兰克和东法兰克。870年,中法兰克再次被瓜分,其大部分领土被划分为西法兰克和东法兰克,从而分别形成了未来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核心,而西法兰克(法国)最终保留了choronym。
Play button
481 Jan 1

墨洛温王朝

France
克洛迪奥的继任者都是默默无闻的人物,但可以肯定的是,希尔德里克一世(可能是他的孙子)作为罗马人的盟友统治着图尔奈的萨利安王国。希尔德里克对历史的重要意义在于将法兰克人遗赠给他的儿子克洛维,克洛维开始努力将自己的权威扩展到其他法兰克部落,并将他们的领土向南和向西扩展至高卢。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并与强大的教会和他的高卢罗马臣民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长达三十年的统治期间(481-511),克洛维击败了罗马将军西亚格里乌斯,征服了苏瓦松王国,击败了阿勒曼尼人(托比亚克之战,496),并建立了法兰克人对他们的霸权。克洛维击败了西哥特人(武耶之战,507年),征服了比利牛斯山脉以北除塞普蒂马尼亚外的所有领土,并征服了布列塔尼人(根据图尔的格列高利的记载),使他们成为法兰克的附庸。他征服了莱茵河沿岸大部分或全部邻近的法兰克部落,并将他们并入他的王国。他还合并了散布在高卢各地的各种罗马军事定居点(laeti):贝辛的撒克逊人、阿莫里卡和卢瓦尔河谷的不列颠人和阿兰人或普瓦图的泰法尔人等等。在他生命的最后,克洛维统治了整个高卢,除了哥特省塞普蒂马尼亚和东南部的勃艮第王国。墨洛温王朝是世袭君主制国家。法兰克国王坚持分割继承的做法:将土地分给儿子。即使有多个墨洛温王朝国王统治,这个王国(与晚期罗马帝国没有什么不同)也被认为是由多个国王共同统治的单一王国,而事件的转变可能导致整个王国重新统一在一个国王的统治下。墨洛温王朝的国王实行神授统治,他们的王权每天都以长发为象征,最初是通过鼓掌来象征,鼓掌是将国王举在盾牌上,这是按照古代日耳曼人在集会上选举战争领袖的惯例。的战士们。
486 - 987
法兰克王国ornament
Play button
687 Jan 1 - 751

宫里的市长们

France
673年,克洛泰尔三世去世,一些纽斯特里亚和勃艮第的权贵邀请希尔德里克成为整个王国的国王,但他很快就惹恼了一些纽斯特里亚的权贵,并被暗杀(675年)。狄乌德里克三世的统治证明了墨洛温王朝权力的终结。特乌德里克三世于 673 年在纽斯特里亚继承了他的兄弟克洛塔尔三世的王位,但此后不久,奥斯特拉西亚的希尔德里克二世就取代了他,直到他于 675 年去世,特乌德里克三世重新夺回了王位。679 年达戈贝尔特二世去世后,狄乌德里克也获得了澳大利亚,并成为整个法兰克王国的国王。他怀着彻底的纽斯特主义观点,与他的市长伯查尔结盟,并向在他们的王国中安置了西格伯特三世的儿子达戈伯特二世(短暂反对克洛维三世)的澳大利亚人发动了战争。687年,他在特特里战役中被奥斯特拉西亚的阿努尔芬市长和该王国的实权者赫斯塔尔的丕平击败,被迫接受丕平为唯一市长和弗朗科鲁姆公爵:“法兰克公爵和亲王”对于《自由史学》的作者来说,这个标题意味着丕平“统治”的开始。此后,在我们现存的记录中,墨洛温王朝的君主只是零星地表现出任何非象征性和任性的活动。在670年代和680年代的混乱时期,人们曾试图重新确立法兰克人对弗里斯兰人的宗主权,但没有成功。然而,689年,丕平对西弗里西亚(Frisia Citerior)发起了征服运动,并在重要的贸易中心多雷斯塔德附近击败了弗里斯兰国王拉德博德。斯海尔德河和弗利河之间的所有土地都被并入法兰克。然后,大约 690 年,丕平进攻弗里西亚中部并占领了乌得勒支。695年,丕平甚至赞助乌得勒支大主教管区的建立,并在威利布罗德的领导下开始弗里斯兰人的皈依。然而,东弗里西亚(内弗里西亚)仍然处于法兰克宗主权之外。在对抗弗里斯兰人取得巨大胜利后,丕平转向阿勒曼尼人。709年,他对奥特瑙公爵维勒哈里发动了战争,可能是为了迫使已故戈特弗里德的年幼的儿子继承公爵王位。这种外部干涉导致了712年的另一场战争,阿勒曼尼人暂时恢复了法兰克人的统治。然而,在不受阿努尔芬影响的高卢南部,这些地区在欧塞尔的萨瓦里克、普罗旺斯的安特诺尔和阿基坦的奥多等领导人的领导下,正在脱离王室。克洛维四世和希尔德伯特三世从 691 年到 711 年的统治具有王权统治时期的所有特征,尽管希尔德伯特的建国决策违背了他所谓的主人阿努尔芬家族的利益。
Play button
751 Jan 1 - 840

加洛林王朝

France
加洛林王朝是一个法兰克贵族家族,以市长查尔斯·马特尔 (Charles Martel) 的名字命名,他是公元 7 世纪阿努尔芬 (Arnulfing) 和皮皮尼德 (Pippinid) 家族的后裔。王朝在8世纪巩固了权力,最终将宫廷市长和弗朗科鲁姆公爵的职位改为世袭,并成为法兰克人的事实上的统治者,成为墨洛温王朝王位背后的真正权力者。751年,在教皇和贵族的同意下,统治日耳曼法兰克人的墨洛温王朝被推翻,马特尔之子矮子丕平加冕为法兰克国王。公元 800 年,随着查理曼加冕成为三个多世纪以来第一位罗马人在西方的皇帝,加洛林王朝达到顶峰。他于 814 年去世,开始了加洛林帝国长期的分裂和衰落,最终导致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的演变。
第一卡佩王朝
休·卡佩 ©Anonymous
940 Jan 1 - 1108

第一卡佩王朝

Reims, France
中世纪法国的历史始于 987 年在兰斯召开的一次议会选举休·卡佩(Hugh Capet,940-996 年)。卡佩以前是“法兰克公爵”,后来成为“法兰克国王”(Rex Francorum)。休的土地几乎没有超出巴黎盆地。他在政治上的无足轻重对选举他的有权有势的贵族造成了影响。国王的许多封臣(其中很长一段时间包括英格兰国王)统治的领土比他自己的领土大得多。据记载,他被高卢人、布列塔尼人、丹麦人、阿基塔尼亚人、哥特人、西班牙人和加斯科涅人承认为国王。新王朝几乎没有直接控制塞纳河中部和邻近地区以外的地区,而强大的领土领主,如10世纪和11世纪的布卢瓦伯爵,通过联姻以及与小贵族的私人安排以寻求保护,积累了自己的大片领地。和支持。休的儿子——虔诚者罗伯特——在卡佩去世前加冕为法兰克国王。休·卡佩做出这样的决定是为了确保他的继承权。1023 年,法兰克国王罗伯特二世在边境会见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二世。他们同意结束对彼此领土的所有主张,为卡佩王朝和奥托王朝的关系奠定了一个新的阶段。尽管国王权力微弱,罗贝尔二世的努力却是相当可观的。他幸存的宪章意味着他严重依赖教会来统治法国,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尽管他与情妇勃艮第的贝莎生活在一起,并因此被逐出教会,但他仍被视为僧侣虔诚的典范(因此他的绰号是“虔诚者罗伯特”)。罗伯特二世的统治非常重要,因为它涉及上帝的和平与休战(始于 989 年)和克吕尼改革。罗伯特二世在 10 岁时加冕他的儿子休·马格努斯 (Hugh Magnus) 为法兰克国王,以确保继承权,但休·马格努斯背叛了他的父亲,并于 1025 年在战斗中身亡。下一任法兰克国王是罗伯特二世的下一个儿子亨利一世(1027-1060 年在位)。与休·马格努斯一样,亨利按照卡佩传统,与他的父亲一起加冕为共同统治者(1027年),但当他的父亲还在世时,他作为初级国王几乎没有权力或影响力。1031年罗伯特去世后,亨利一世加冕,这对于当时的法国国王来说是相当罕见的。亨利一世是法兰克最弱的国王之一,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些非常强大的贵族,例如征服者威廉。亨利一世最大的担忧来源是他的兄弟——勃艮第的罗伯特一世——他被他的母亲推入了这场冲突。勃艮第的罗伯特被国王亨利一世封为勃艮第公爵,他必须满足于这个头衔。从亨利一世开始,勃艮第公爵一直是法兰克国王的亲戚,直到公国结束为止。国王菲利普一世,由他的基辅母亲命名,具有典型的东欧名字,他并不比他的前任更幸运,尽管王国在他极其漫长的统治期间(1060-1108年)确实得到了适度的复苏。他在位期间还发动了第一次十字军东征,以夺回圣地,尽管他个人并不支持这次远征,但他的家人也参与了这次远征。塞纳河下游周边地区于 911 年作为诺曼底公国割让给斯堪的纳维亚入侵者,当威廉公爵在 1066 年诺曼征服中占领英格兰王国时,该地区成为了特别令人担忧的问题,使他自己和他的继承人与国王平等法国境外(名义上他仍受法国王室管辖)。
987 - 1453
法兰西王国ornament
路易六世和路易七世
胖子路易斯 ©Angus McBride
1108 Jan 1 - 1180

路易六世和路易七世

France
从路易六世(1108-1137 年在位)起,王室权威变得更加被接受。路易六世与其说是一位学者,不如说是一位军人和好战国王。国王从臣民那里筹集资金的方式使他很不受欢迎。他被描述为贪婪且野心勃勃,当时的记录证实了这一点。他经常攻击封臣,虽然损害了王室形象,但却增强了王权。从 1127 年起,路易得到了一位熟练的宗教政治家阿博特·苏格 (Abbot Suger) 的帮助。修道院院长是一个小骑士家庭的儿子,但他的政治建议对国王来说非常有价值。路易六世在军事和政治上成功击败了许多强盗贵族。路易六世经常召集他的封臣到宫廷,那些没有出席的人的土地财产常常被没收,并对他们发动军事行动。这一严厉的政策显然给巴黎及其周边地区强加了一些王室权威。1137 年路易六世去世时,卡佩王朝的权威在加强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晚期的卡佩王朝直系国王比早期的国王更加强大和有影响力。菲利普一世几乎无法控制他的巴黎贵族,而菲利普四世却可以指挥教皇和皇帝。已故的卡佩王朝虽然统治时间往往比早期的同辈人短,但影响力往往要大得多。这一时期还出现了一个复杂的国际联盟体系和冲突体系,这些体系通过王朝、法国和英国国王以及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相互对立。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和路易八世
腓力二世在布汶取得胜利,将诺曼底和安茹并入他的皇家领地。这场战斗涉及法国、英国和神圣罗马帝国这三个重要国家的一系列复杂联盟。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180 Jan 1 - 1226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和路易八世

France
腓力二世·奥古斯都的统治标志着法国君主制历史上的重要一步。在他的统治下,法国王室的疆域和影响力大大扩大。他为圣路易和美男子菲利普等更强大的君主的权力崛起奠定了背景。腓力二世统治时期的重要时期都在与所谓的安茹帝国​​作战,这可能是自卡佩王朝崛起以来对法国国王的最大威胁。在腓力二世统治初期,他试图利用英格兰亨利二世的儿子来对抗他。他与亨利二世的儿子阿基坦公爵——狮心王理查德结盟,他们一起对亨利的城堡和希农的家发起了决定性的进攻,并推翻了他的权力。理查后来取代他的父亲成为英格兰国王。随后,两位国王在第三次十字军东征期间进行了十字军东征。然而,他们的联盟和友谊在十字军东征期间破裂了。两人在法国再次发生争执并互相争斗,直到理查濒临彻底击败腓力二世。除了在法国的战斗之外,法国和英国国王还试图让各自的盟友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导者。如果说腓力二世·奥古斯都支持霍亨施陶芬家族成员施瓦本的腓力,那么理查·狮心王则支持韦尔夫家族成员奥托四世。斯瓦比亚的腓力占据了上风,但他的英年早逝使得奥托四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理查在利穆赞与自己的封臣作战时受伤,死后法国王位得以保全。理查的继任者约翰·拉克兰拒绝到法国法庭接受对吕西尼昂家族的审判,正如路易六世经常对他的叛逆封臣所做的那样,腓力二世没收了约翰在法国的财产。约翰很快就被击败了,他试图在决定性的布汶战役(1214年)中重新夺回法国领土,但结果彻底失败。诺曼底和安茹的吞并被确认,布洛涅和佛兰德斯伯爵被俘,奥托四世皇帝被腓力二世的盟友腓特烈二世推翻。阿基坦和加斯科尼在法国的征服中幸存下来,因为埃莉诺公爵夫人还活着。法国的菲利普二世对于英国和法国的西欧政治秩序至关重要。路易亲王(未来的路易八世,1223-1226 年在位)卷入了随后的英国内战,因为法国和英国(或者更确切地说盎格鲁-诺曼)贵族曾经合一,但现在效忠对象各不相同。当法国国王与金雀花王朝作斗争时,教会呼吁发动阿尔比派十字军东征。法国南部大部分被纳入王室领地。
早期瓦卢瓦国王和百年战争
英法骑士在阿金库尔泥泞的战场上展开残酷的肉搏战,百年战争。 ©Radu Oltean
1328 Jan 1 - 1453

早期瓦卢瓦国王和百年战争

France
金雀花王朝和卡佩王朝之间的紧张关系在所谓的百年战争(实际上是1337年至1453年期间发生的几场不同的战争)期间达到了顶峰,当时金雀花王朝从瓦卢瓦王朝手中夺取了法国王位。这也是黑死病和几次内战的时期。法国人民在这些战争中遭受了巨大痛苦。1420年,根据《特鲁瓦条约》,亨利五世成为查理六世的继承人。亨利五世没能比查理活得更久,所以是英法的亨利六世巩固了英法双君主制。有人认为,百年战争期间法国人民所遭受的困难状况唤醒了法国民族主义,这种民族主义以圣女贞德(1412-1431)为代表。尽管这一点值得商榷,但百年战争更多地被认为是一场英法战争,而不是一系列的封建斗争。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发生了演变。尽管法国-苏格兰军队在博热战役(1421年)中取得了胜利,但普瓦捷战役(1356年)和阿金库尔战役(1415年)的耻辱性失败迫使法国贵族意识到,如果没有一支有组织的军队,他们就无法像装甲骑士一样站立。查理七世(1422-61 年在位)建立了第一支法国常备军“军政团”,并在帕泰(1429 年)和福尔米尼(1450 年)再次使用大炮击败了金雀花王朝。卡斯蒂永战役(1453 年)是这场战争的最后一场战斗;加莱和海峡群岛仍然由金雀花王朝统治。
1453 - 1789
近代早期法国ornament
美丽的16世纪
法国亨利二世 ©François Clouet
1475 Jan 1 - 1630

美丽的16世纪

France
经济历史学家将大约1475年至1630年的时代称为“美丽的16世纪”,因为全国范围内恢复了和平、繁荣和乐观,人口稳定增长。例如,巴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到 1550 年人口已增至 20 万。在图卢兹,16 世纪的文艺复兴带来的财富改变了该镇的建筑风格,例如建造了宏伟的贵族住宅。1559年,法国亨利二世(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一世批准)签署了两项条约(卡托-康布雷和约):一项与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签订,另一项与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签订。法国、 英国西班牙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就此结束。
勃艮第区
大胆查理,最后一位勃艮第瓦卢瓦公爵。他在南锡战役(1477 年)中去世,标志着他的土地被法国国王和哈布斯堡王朝瓜分。 ©Rogier van der Weyden
1477 Jan 1

勃艮第区

Burgundy, France
1477 年,大胆查理去世后,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开始了瓜分他富饶的勃艮第土地的漫长过程,导致了无数次战争。1532年,布列塔尼并入法兰西王国。
意大利战争
描绘帕维亚战役的挂毯细节,上面有据称是加莱亚佐·桑塞韦里诺的肖像 ©Bernard van Orley
1494 Jan 1 - 1559

意大利战争

Italian Peninsula, Cansano, Pr
意大利战争,也称为哈布斯堡-瓦卢瓦战争,是指1494年至1559年期间主要发生在意大利半岛的一系列冲突。主要交战方是法国瓦卢瓦国王及其对手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许多意大利国家以及英格兰和奥斯曼帝国都参与其中。
旧政权
法国路易十四,在他的统治下,旧制度达到了专制政府的形式;亚森特·里戈 (Hyacinthe Rigaud) 的肖像,1702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500 Jan 1 - 1789

旧政权

France
旧制度(Ancien Régime),又称旧政权,是法兰西王国从中世纪晚期(约1500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废除了法国贵族封建制度的政治和社会制度。 1790)和世袭君主制(1792)。瓦卢瓦王朝在旧制度期间统治直至 1589 年,随后被波旁王朝取代。该术语偶尔用来指当时欧洲其他地方类似的封建制度,例如瑞士的封建制度。
Play button
1515 Jan 1 - 1547 Mar 31

法国法兰西斯一世

France
弗朗西斯一世自 1515 年起一直担任法国国王,直至 1547 年去世。他是昂古莱姆伯爵查理和萨伏伊的路易丝的儿子。他继承了他的表弟和岳父路易十二的王位,但路易十二去世时没有留下儿子。作为一位伟大的艺术赞助人,他吸引了许多意大利艺术家为他工作,其中包括达芬奇,他带来了方济各获得的《蒙娜丽莎》,从而促进了法国文艺复兴的兴起。弗朗西斯统治期间,随着法国中央权力的增长、人文主义和新教的传播以及法国开始探索新世界,文化发生了重要变化。雅克·卡地亚(Jacques Cartier)等人为法国宣称拥有美洲土地,为法国第一个殖民帝国的扩张铺平了道路。由于他在法语的发展和推广中所发挥的作用,他被称为“le Père et Restaurateur des Lettres”(“文学之父和复兴者”)。他也被称为 François au Grand Nez(“大鼻子弗朗西斯”)、Grand Colas 和 Roi-Chevalier(“骑士王”)。与他的前任一样,弗朗西斯继续意大利战争。他的劲敌查理五世皇帝继承哈布斯堡荷兰和西班牙王位,随后当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导致法国在地理上被哈布斯堡君主国包围。在反对帝国霸权的斗争中,弗朗西斯在金布场寻求英格兰亨利八世的支持。当这一计划不成功时,他与穆斯林苏丹苏莱曼大帝建立了法国- 奥斯曼联盟,这对于当时的基督教国王来说是一个有争议的举动。
法国对美洲的殖民
泰奥菲尔·哈梅尔 (Théophile Hamel) 创作的《雅克·卡地亚肖像》,编曲。1844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521 Jan 1

法国对美洲的殖民

Caribbean
法国于16世纪开始对美洲进行殖民统治,并持续到接下来的几个世纪,在西半球建立了殖民帝国。法国在北美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一些加勒比岛屿和南美洲建立了殖民地。大多数殖民地都是为了出口鱼、大米、糖和毛皮等​​产品而开发的。当法国人殖民新世界时,他们建立了堡垒和定居点,这些堡垒和定居点后来成为加拿大的魁北克和蒙特利尔等城市。美国的底特律、绿湾、圣路易斯、开普吉拉多、莫比尔、比洛克西、巴吞鲁日和新奥尔良;以及海地的太子港、海地角(成立为 Cap-Français)、法属圭亚那的卡宴和巴西的圣路易斯(成立为 Saint-Louis de Maragnan)。
Play button
1562 Apr 1 - 1598 Jan

法国宗教战争

France
法国宗教战争是指 1562 年至 1598 年法国天主教徒和新教徒(通常称为胡格诺派)之间的内战。据估计,有两到四百万人死于冲突直接引发的暴力、饥荒或疾病,这也严重损害了法国君主政体的权力。1598 年,新教纳瓦拉亨利皈依天主教,被宣布为法国亨利四世,并颁布《南特法令》,赋予胡格诺派大量权利和自由,战斗结束。然而,这并没有结束天主教徒对新教徒或他个人的敌意,1610 年他的暗杀导致了 1620 年代新一轮胡格诺派叛乱。自 1530 年代以来,宗教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直在加剧,加剧了现有的地区分歧。1559 年 7 月,法国亨利二世去世,引发了他的遗孀凯瑟琳·德·美第奇与强大贵族之间的长期权力斗争。其中包括以吉斯家族和蒙莫朗西家族为首的狂热天主教派以及以孔戴家族和让娜·达尔布雷家族为首的新教徒。双方都得到外部列强的援助,西班牙和萨伏依支持天主教,而英格兰和荷兰共和国则支持新教。温和派,也被称为政治派,希望通过集中权力和向胡格诺派让步来维持秩序,而不是亨利二世和他的父亲弗朗西斯一世所奉行的镇压政策。他们最初得到了凯瑟琳·德·美第奇的支持,她于 1562 年 1 月颁布了法令圣日耳曼的进攻遭到了吉斯派的强烈反对,并导致3月份爆发了大范围的战斗。后来她的立场变得更强硬,支持 1572 年巴黎圣巴塞洛缪日大屠杀,导致天主教暴徒在法国各地杀害了 5,000 至 30,000 名新教徒。战争威胁到了君主制和最后瓦卢瓦国王、叶卡捷琳娜的三个儿子弗朗西斯二世、查理九世和亨利三世的权威。作为回应,他们的波旁王朝继任者亨利四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他的继任者延续了这一政策,并在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时期达到顶峰,路易十四于 1685 年废除了南特法令。
三亨利战争
纳瓦拉的亨利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585 Jan 1 - 1589

三亨利战争

France
三亨利战争发生在 1585 年至 1589 年期间,是法国一系列内战(称为法国宗教战争)中的第八次冲突。这是一场三方战争: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得到保皇派和政界的支持;纳瓦拉国王亨利,后来的法国亨利四世,法国王位的推定继承人和胡格诺派领袖,受到英国伊丽莎白一世和德国新教王子的支持;和洛林的亨利,吉斯公爵,天主教联盟领袖,由西班牙腓力二世资助和支持。战争的根本原因是1584年6月10日假定继承人安茹公爵弗朗西斯(亨利三世的兄弟)去世,迫在眉睫的王位继承危机,使得纳瓦拉的新教亨利继承了无子嗣的亨利的王位继承人三世,他的死将导致瓦卢瓦家族的灭亡。1584 年 12 月 31 日,天主教联盟通过《茹安维尔条约》与西班牙腓力二世结盟。菲利普想要阻止他的敌人法国干涉荷兰的西班牙军队和他入侵英格兰的计划。当天主教联盟说服(或强迫)国王亨利三世签署《内穆尔条约》(1585 年 7 月 7 日)时,战争开始了,该法令宣布新教为非法并取消了纳瓦拉亨利的王位权利。亨利三世可能受到皇室宠儿安妮·德·茹瓦斯的影响。1585 年 9 月,教皇西克斯图斯五世 (Pope Sixtus V) 将纳瓦拉的亨利 (Henry of Navarre) 及其表弟逐出教会,并领导将军孔戴 (Condé) 将他们从王位继承权中剔除。
法国在新世界的殖民地
乔治·阿格纽·里德 (George Agnew Reid) 为三百年纪念 (1908) 创作的绘画,描绘了塞缪尔·德·尚普兰 (Samuel de Champlain) 抵达魁北克城的情景。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08 Jan 1

法国在新世界的殖民地

Quebec City Area, QC, Canada
17 世纪初,随着塞缪尔·德·尚普兰 (Samuel de Champlain) 的航行,法国在新世界首次成功定居。最大的定居点是新法兰西,包括魁北克城(1608 年)和蒙特利尔(1611 年成为毛皮贸易站,1639 年建立罗马天主教传教所,1642 年建立殖民地)等城镇。
三十年战争期间的法国
红衣主教黎塞留去世前几个月的肖像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18 May 23 - 1648 Oct 24

三十年战争期间的法国

Central Europe
困扰法国的宗教冲突也蹂躏了哈布斯堡王朝领导的神圣罗马帝国。三十年战争削弱了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的权力。尽管法国首席部长黎塞留枢机主教对新教徒进行了攻击,但他还是在 1636 年加入了这场战争,站在新教徒一边,因为这符合国家利益。哈布斯堡帝国军队入侵法国,蹂躏香槟,几乎威胁到巴黎。黎塞留于1642年去世,由红衣主教马扎林继任,而路易十三则于一年后去世,由路易十四继任。法国有一些非常高效的指挥官,例如路易二世·德·波旁(孔代)和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蒂雷纳)。法国军队在罗克鲁瓦 (1643) 取得决定性胜利,西班牙军队遭到重创;方阵被打破了。《乌尔姆休战》(1647 年)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1648 年)结束了战争。
法西战争
罗克鲁瓦之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5 May 19 - 1659 Nov 7

法西战争

France
法国-西班牙战争(1635-1659)是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战争期间参与的盟友名单不断变化。第一阶段从 1635 年 5 月开始,到 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结束,被认为是三十年战争的相关冲突。第二阶段持续到 1659 年法国和西班牙在《比利牛斯条约》中达成和平条款。法国一直避免直接参与三十年战争,直到 1635 年 5 月向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宣战,并作为荷兰共和国和瑞典的盟友加入冲突。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之后,西班牙和法国之间的战争仍在继续,双方都未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尽管法国在佛兰德斯和比利牛斯山脉东北端取得了一些小成果,但到 1658 年,双方都在财政上耗尽了精力,并于 1659 年 11 月达成了和平。法国获得的领土范围相对较小,但大大加强了其北部和南部的边界,而法国路易十四则与西班牙腓力四世的长女西班牙玛丽亚·特蕾莎结婚。尽管西班牙直到 19 世纪初仍保留着一个庞大的全球帝国,但《比利牛斯条约》传统上被视为标志着其作为欧洲主导国家地位的终结以及 17 世纪法国崛起的开始。
Play button
1643 May 14 - 1715 Sep

路易十四统治时期

France
路易十四,又称太阳王,自 1643 年 5 月 14 日起担任法国国王,直至 1715 年去世。他在位 72 年零 110 天,是历史上有记录的主权国家君主中最长的。1661 年,他的首席部长、红衣主教马扎林去世后,路易开始了对法国的个人统治。作为国王神圣权利概念的拥护者,路易继续其前任创建一个由首都统治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工作。他试图消除法国部分地区持续存在的封建主义残余。通过强迫许多贵族成员居住在他奢华的凡尔赛宫,他成功地安抚了贵族阶层,其中许多成员在他未成年时参加了投石党叛乱。通过这些方式,他成为法国最强大的君主之一,并巩固了法国的绝对君主制制度,这种制度一直持续到法国大革命。他还加强了高卢天主教会的宗教统一。他废除了《南特法令》,废除了胡格诺派新教少数民族的权利,并让他们遭受了一波龙卷风,有效地迫使胡格诺派移民或皈依,并几乎摧毁了法国新教社区。在路易的长期统治期间,法国成为欧洲的主要强国,并定期彰显其军事实力。与西班牙的冲突标志着他的整个童年,而在他统治期间,王国参加了三场主要的大陆冲突,每场冲突都针对强大的外国联盟:法荷战争、奥格斯堡联盟战争和西班牙战争演替。此外,法国还进行过较短的战争,例如权力下放战争和团聚战争。战争决定了路易的外交政策,他的个性塑造了他的做法。在“商业、复仇和愤怒的混合体”的推动下,他意识到战争是增强他的荣耀的理想方式。和平时期,他集中精力准备下一场战争。他告诉他的外交官,他们的工作是为法国军队创造战术和战略优势。1715 年,路易十四去世后,给他的曾孙和继任者路易十五留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尽管在长达 13 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后负债累累。
法荷战争
兰伯特·德洪特 (Lambert de Hondt) (II):乌得勒支的治安官于 1672 年 6 月 30 日正式投降,路易十四获得乌得勒支城市钥匙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72 Apr 6 - 1678 Sep 17

法荷战争

Central Europe
法荷战争是在法国和荷兰共和国之间进行的,并得到其盟友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勃兰登堡-普鲁士和丹麦-挪威的支持。在早期阶段,法国与明斯特、科隆以及英国结盟。1672年至1674年第三次英荷战争和1675年至1679年斯堪尼亚战争被认为是相关冲突。战争始于 1672 年 5 月,当时法国几乎占领了荷兰共和国,这一事件至今仍被称为“Rampjaar”或“灾难年”。六月,他们的前进被荷兰水线阻止,到七月下旬,荷兰的阵地已经稳定下来。由于对法国利益的担忧,荷兰、利奥波德一世皇帝、西班牙和勃兰登堡-普鲁士于 1673 年 8 月正式结盟。洛林和丹麦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而英国则于 1674 年 2 月讲和。现在面临多条战线的战争,法国从荷兰共和国撤军,只保留了格雷夫和马斯特里赫特。路易十四重新将注意力集中在西属尼德兰和莱茵兰,而奥兰治威廉领导的盟军则试图限制法国的进展。1674年以后,法国占领了弗朗什-孔泰及其与西属尼德兰边境地区以及阿尔萨斯,但双方均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1678 年 9 月签订奈梅亨和约,战争结束。尽管条款远不如 1672 年 6 月慷慨,但这通常被认为是路易十四统治下法国军事成功的顶峰,并为他带来了重大的宣传成功。西班牙从法国手中夺回了沙勒罗瓦,但割让了弗朗什-孔泰地区以及阿图瓦和埃诺的大部分地区,所建立的边界到现代基本保持不变。在奥兰治的威廉的领导下,荷兰人收复了早期灾难性阶段失去的所有领土,这一成功确保了他在国内政治中的领导地位。这帮助他应对了法国持续扩张所带来的威胁,并于 1688 年创建了参加九年战争的大联盟。
九年战争
1693 年 6 月拉各斯战役;法国的胜利和占领士麦那船队是英国在战争中最重大的商业损失。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88 Sep 27 - 1697 Sep 20

九年战争

Central Europe
九年战争(1688-1697),通常被称为大联盟战争或奥格斯堡联盟战争,是法国与主要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由哈布斯堡王朝领导)的欧洲联盟之间的冲突)、 荷兰共和国英国西班牙、萨沃伊、瑞典和葡萄牙。战争的地点是欧洲及周边海域、北美和印度。它有时被认为是第一次全球战争。这场冲突包括爱尔兰的威廉派战争和苏格兰的詹姆斯派起义,其中威廉三世和詹姆斯二世为争夺英格兰和爱尔兰的控制权而斗争,以及法国和英国定居者及其各自的美洲原住民盟友在北美殖民地的一场运动。法国路易十四在 1678 年的法荷战争中脱颖而出,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一位绝对的统治者,他的军队赢得了无数的军事胜利。路易十四结合了侵略、吞并和准合法手段,开始扩大自己的成果,以稳定和加强法国的边境,最终导致短暂的团聚战争(1683-1684)。《拉蒂斯本休战》保证了法国新边界长达二十年,但路易十四随后的行动——特别是他 1685 年的枫丹白露法令(撤销南特法令)——导致了他的政治地位的恶化,并引起了欧洲的担忧。新教国家。路易十四决定于 1688 年 9 月渡过莱茵河,旨在扩大他的影响力,迫使神圣罗马帝国接受他的领土和王朝主张。然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一世和德国诸侯们决心抵抗。荷兰总督和威廉三世将荷兰和英国带入了针对法国的冲突,很快其他国家也加入了进来,这意味着法国国王现在面临着一个旨在遏制他的野心的强大联盟。主要战斗发生在法国边境附近的西属尼德兰、莱茵兰、萨伏伊公国和加泰罗尼亚。战斗总体上对路易十四的军队有利,但到 1696 年,他的国家陷入了经济危机。海上强国(英格兰和荷兰共和国)也陷入了财政困境,当萨沃伊叛逃联盟时,各方都热衷于通过谈判达成解决方案。根据《里斯威克条约》的条款,路易十四保留了整个阿尔萨斯,但作为交换,必须将洛林归还给其统治者,并放弃莱茵河右岸的任何收益。路易十四还承认威廉三世为英格兰的合法国王,而荷兰人则在西属尼德兰建立了屏障要塞系统,以帮助保护其边界。和平将是短暂的。随着患病且无子嗣的西班牙查理二世去世的临近,围绕西班牙帝国继承权的新争端很快将路易十四和大联盟卷入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Play button
1701 Jul 1 - 1715 Feb 6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Central Europe
1701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安茹的波旁王朝菲利普被指定为西班牙王位的继承人,即菲利普五世。哈布斯堡王朝皇帝利奥波德反对波旁王朝的继承,因为这种继承会给法国波旁统治者带来的权力会扰乱欧洲微妙的权力平衡。因此,他为自己夺取了西班牙王位。英格兰荷兰共和国与利奥波德一起对抗路易十四和安茹的腓力。盟军由第一代马尔伯勒公爵约翰·丘吉尔和萨沃伊的尤金亲王领导。他们给法国军队带来了几次惨败。1704 年的布伦海姆战役是法国自 1643 年在罗克鲁瓦取得胜利以来输掉的第一场重大陆战。然而,极其血腥的拉米利斯战役 (1706 年) 和马尔普拉凯战役 (1709 年) 被证明对盟军来说是得不偿失的胜利,因为失去了太多的人来继续战争。在维拉尔的带领下,法军在德南战役(1712 年)等战役中收复了大部分失地。最终,1713年达成妥协,签订了《乌得勒支条约》。安茹的腓力被确认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利奥波德皇帝没有获得王位,但腓力五世被禁止继承法国。
Play button
1715 Jan 1

启蒙时代

France
“哲学家”是18世纪的法国知识分子,他们主导了法国启蒙运动,在整个欧洲都有影响力。他们的兴趣多种多样,其中包括科学、文学、哲学和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哲学家们的最终目标是人类进步。通过专注于社会科学和物质科学,他们相信理性的社会是自由思想和理性民众的唯一合乎逻辑的结果。他们还主张自然神论和宗教宽容。许多人相信宗教自古以来就被用作冲突的根源,而逻辑、理性的思想是人类前进的道路。哲学家丹尼斯·狄德罗 (Denis Diderot) 是著名的启蒙运动成就《包含 72,000 篇文章的百科全书》(1751-72) 的主编。这是通过广泛、复杂的关系网络使他们的影响力最大化而成为可能的。它引发了整个开明世界的一场学习革命。18世纪初期,该运动由伏尔泰和孟德斯鸠主导,但随着世纪的推移,该运动的势头日益壮大。天主教会内部的分歧、绝对君主的逐渐削弱和无数昂贵的战争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反对派的力量。哲学家们的影响就这样传播开来。1750年左右,他们达到了最有影响力的时期,孟德斯鸠出版了《法律的精神》(1748年),让·雅克·卢梭出版了《艺术与科学的道德影响论》(1750年)。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 年)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也是一位在整个欧洲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作家。他的许多著作包括诗歌和戏剧。讽刺作品(Candide 1759);有关历史、科学和哲学的书籍,包括对百科全书的大量(匿名)贡献;以及大量的信件。作为法国政府与教会联盟的机智而不知疲倦的反对者,他多次被法国流放。在流亡英国期间,他开始欣赏英国思想,并在欧洲普及了艾萨克·牛顿。天文学、化学、 数学和技术蓬勃发展。安托万·拉瓦锡等法国化学家致力于用连贯的科学体系取代古老的重量和测量单位。拉瓦锡还制定了质量守恒定律并发现了氧和氢。
Play button
1756 May 17 - 1763 Feb 11

七年战争

Central Europe
七年战争(1756-1763)是英国和法国之间争夺全球主导地位的全球冲突。英国、法国和西班牙以陆基陆军和海军在欧洲和海外作战,而普鲁士则寻求在欧洲扩张领土并巩固其权力。英国在北美和西印度群岛与法国和西班牙之间长期存在的殖民竞争是大规模的,并产生了重大结果。在欧洲,冲突源于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1740-1748)未解决的问题。普鲁士寻求在德意志各邦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而奥地利则希望收复普鲁士在上次战争中占领的西里西亚,并遏制普鲁士的影响力。在被称为 1756 年外交革命的传统联盟重组中,普鲁士成为英国领导的联盟的一部分,该联盟还包括普鲁士的长期竞争对手汉诺威,当时与英国结成联盟。与此同时,奥地利通过与法国、萨克森、瑞典和俄罗斯结盟,结束了波旁家族和哈布斯堡家族之间数百年的冲突。西班牙于 1762 年正式与法国结盟。西班牙试图入侵英国的盟友葡萄牙,并在伊比利亚半岛与英国军队对峙,但没有成功。德国较小的国家要么加入七年战争,要么向冲突各方提供雇佣军。英法在北美殖民地的冲突始于 1754 年,这场战争在美国被称为法国和印第安人战争(1754-63),这场战争成为七年战争的战场,并结束了法国在美国的存在。该大陆的陆地强国。这是美国革命之前“十八世纪北美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西班牙于 1761 年参战,加入法国,签订了两个波旁王朝之间的《第三家庭契约》。与法国的联盟对西班牙来说是一场灾难,英国失去了两个主要港口:西印度群岛的哈瓦那和菲律宾的马尼拉,这两个港口在 1763 年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签订的《巴黎条约》中归还。在欧洲,吸引了大多数欧洲列强的大规模冲突集中在奥地利(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的长期政治中心)从普鲁士手中收复西里西亚的愿望上。1763 年,《胡伯图斯堡条约》结束了萨克森、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战争。英国开始崛起,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殖民和海军强国。法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直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波拿巴上台后才停止。普鲁士确认了其大国地位,挑战奥地利在德意志诸邦中的主导地位,从而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
英法战争
罗尚博和华盛顿在约克镇订购;拉斐特,光着头,出现在后面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78 Jun 1 - 1783 Sep

英法战争

United States
失去殖民帝国后,法国看到了报复英国的好机会,于 1778 年与美国签署了联盟,并派出了陆军和海军,将美国独立战争变成了世界大战。西班牙通过家庭契约与法国结盟, 荷兰共和国也加入了法国一方的战争。德格拉斯海军上将在切萨皮克湾击败了英国舰队,而罗尚博伯爵让-巴蒂斯特·多纳蒂安·德·维默和拉斐特侯爵吉尔伯特·杜莫蒂埃则与美军一起在约克镇击败了英国人。巴黎条约(1783)结束了战争;美国独立了。1782年,英国皇家海军在桑特海战中取得了对法国的重大胜利,法国以巨额债务和多巴哥岛的微小收获结束了战争。
Play button
1789 Jul 14

法国大革命

France
法国大革命是法国一场激进的政治和社会变革的时期,从 1789 年三级会议开始,到 1799 年 11 月法国领事馆的成立结束。它的许多思想被认为是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而诸如此类的短语自由、平等、博爱在其他起义中再次出现,例如 1917 年的俄罗斯革命,并激发了废除奴隶制和普选权的运动。它所创造的价值观和制度至今仍主导着法国政治。人们普遍认为,其原因是社会、政治和经济因素的综合作用,而事实证明,现有政权无法管理这些因素。1789 年 5 月,广泛的社会困境导致召开了三级会议,并于 6 月转变为国民议会。持续的骚乱最终于 7 月 14 日攻占巴士底狱,导致议会采取一系列激进措施,包括废除封建制度、对法国天主教会实行国家控制以及扩大投票权。接下来的三年主要是争夺政治控制权的斗争,而经济萧条和内乱则加剧了这种斗争。由于奥地利、英国和普鲁士等外部列强的反对,1792 年 4 月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十六的幻灭导致 1792 年 9 月 22 日成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于 1793 年 1 月被处决。六月,巴黎起义以马克西米连·罗伯斯庇尔为首的公共安全委员会取代了在国民议会中占主导地位的吉伦特派。这引发了恐怖统治,试图铲除所谓的“反革命分子”;到 1794 年 7 月结束时,巴黎和各省已有超过 16,600 人被处决。除了外部敌人之外,共和国还面临来自保皇派和雅各宾派的内部反对,为了应对这些威胁,法国督政府于 1795 年 11 月掌权。尽管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其中许多胜利是拿破仑·波拿巴赢得的,但政治分歧1799 年 11 月,经济停滞导致总督府被领事馆取代。这通常被视为标志着革命时期的结束。
1799 - 1815
拿破仑法国ornament
Play button
1803 May 18 - 1815 Nov 20

拿破仑战争

Central Europe
拿破仑战争(1803-1815)是一系列重大的全球冲突,以拿破仑一世为首的法兰西帝国及其盟友与组成不同联盟的一系列波动不定的欧洲国家之间的冲突。它产生了法国对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的统治时期。这些战争源于与法国大革命和法国革命战争有关的未解决的争端,包括第一次反法战争(1792-1797)和第二次反法战争(1798-1802)。拿破仑战争通常被描述为五次冲突,每一次都以与拿破仑作战的联军命名: 第三次联军(1803-1806)、 第四次联军(1806-07)、 第五次联军(1809)、 第六次联军(1813-14)、第七次(1815)加上 半岛战争(1807-1814)和法国入侵俄罗斯(1812)。1799 年,拿破仑就任法国第一执政官,他继承了一个混乱的共和国。随后他创建了一个财政稳定、官僚机构强大、军队训练有素的国家。1805 年 12 月,拿破仑取得了被认为是他最伟大的胜利,在奥斯特里茨击败了俄奥联军。在海上,英国于1805年10月21日在特拉法加海战中惨败法国和西班牙联合海军。这场胜利确保了英国对海洋的控制,并阻止了英国的入侵。由于担心法国实力不断增强,普鲁士领导与俄罗斯、萨克森和瑞典组建了第四次反法联盟,并于 1806 年 10 月重新开战。拿破仑很快在耶拿击败了普鲁士军队,在弗里德兰击败了俄罗斯军队,给欧洲大陆带来了不安的和平。然而,和平失败了,战争于 1809 年爆发,奥地利领导的第五次反法同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爆发了战争。起初,奥地利人在阿斯彭-埃斯林取得了惊人的胜利,但很快在瓦格拉姆被击败。拿破仑希望通过其大陆体系在经济上孤立和削弱英国,因此对英国在欧洲大陆仅存的唯一盟友葡萄牙发动了入侵。1807 年 11 月占领里斯本后,由于大部分法国军队驻扎在西班牙,拿破仑抓住机会背叛了他的前盟友,废黜了西班牙王室,并于 1808 年宣布他的兄弟何塞一世为西班牙国王。葡萄牙人和英国人在英国的支持下起义,经过六年的战斗,于 1814 年将法国人驱逐出伊比利亚半岛。与此同时,俄罗斯不愿承担贸易减少带来的经济后果,经常违反大陆体系,促使拿破仑于 1812 年对俄罗斯发动大规模入侵。由此引发的战役以法国灾难告终,拿破仑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受到这次失败的鼓舞,奥地利、普鲁士、瑞典和俄罗斯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开始了新一轮的反法战争,经过几次没有结果的交战后,于 1813 年 10 月在莱比锡决定性地击败了拿破仑。随后,盟军从东部入侵法国,而半岛战争则蔓延至法国西南部。1814 年 3 月底,联军攻占巴黎,并于 4 月迫使拿破仑退位。他被流放到厄尔巴岛,波旁王朝重新掌权。但拿破仑于 1815 年 2 月逃脱,并重新控制了法国约一百天。第七次反法同盟成立后,盟军于 1815 年 6 月在滑铁卢击败了他,并将他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六年后他在那里去世。维也纳会议重新划定了欧洲的边界,带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战争对全球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包括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传播、英国作为世界最重要的海军和经济强国的崛起、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出现以及随后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国的衰落,这是将德国和意大利领土重组为更大的国家,并引入全新的战争方法和民法。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出现了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一直持续到 1853 年克里米亚战争
法国波旁王朝复辟
查理十世,弗朗索瓦·杰拉德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4 May 3

法国波旁王朝复辟

France
波旁复辟是法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1814年5月3日拿破仑第一次倒台后,波旁王朝重新掌权。复辟运动因1815年百日战争而短暂中断,一直持续到1830年7月26日七月革命路易十八和查理十世,被处决的国王路易十六的兄弟,相继登上王位并建立了一个保守政府,旨在恢复旧制度的礼节(如果不是全部制度的话)。流亡的君主制支持者返回法国,但无法扭转法国大革命造成的大部分变化。经过几十年战争的摧残,国家经历了内外和平、经济稳定繁荣和工业化初步发展的时期。
Play button
1830 Jan 1 - 1848

七月革命

France
空气中弥漫着反对绝对君主制的抗议。截至 1830 年 5 月 16 日的代表选举对国王查理十世来说进展非常糟糕。作为回应,他尝试镇压,但这只会加剧危机,因为受镇压的代表、被堵住嘴的记者、大学学生和许多巴黎工人涌上街头并在 1830 年 7 月 26 日至 29 日的“光荣三日”(法语 Les Trois Glorieuses)期间竖起路障。查理十世在七月革命中被废黜,并由国王路易·菲利普取代。传统上,它被视为资产阶级反对波旁王朝绝对君主制的起义。七月革命的参与者包括拉斐特侯爵。代表资产阶级有产阶级利益在幕后工作的是路易·阿道夫·梯也尔。路易·菲利普的“七月君主制”(1830-1848)由银行家、金融家、实业家和商人组成的高级资产阶级(high bourgeoisie)统治。七月王朝统治时期,浪漫主义时代开始盛行。在浪漫主义时代的推动下,法国到处弥漫着抗议和反抗的气氛。1831 年 11 月 22 日,里昂(法国第二大城市)的丝绸工人起义并占领了市政厅,以抗议最近的工资削减和工作条件。这是全世界最早的工人起义之一。由于王位不断受到威胁,七月君主国开始以越来越强硬的手段进行统治。很快政治会议就被宣布为非法。然而,“宴会”仍然是合法的,并且在整个 1847 年,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要求更多民主的共和宴会运动。这场盛大的宴会原定于 1848 年 2 月 22 日在巴黎举行,但遭到政府禁止。作为回应,各阶层公民涌上巴黎街头,反抗七月君主制。人们要求“公民国王”路易·菲利普退位,并在法国建立代议制民主。国王退位,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宣告成立。1840 年代法国温和共和派领袖阿尔方斯·玛丽·路易斯·德·拉马丁 (Alphonse Marie Louis de Lamartine) 出任外交部长,实际上是新临时政府的总理。事实上,拉马丁是 1848 年的实际政府首脑。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第二共和国国民议会会议厅,1848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48 Jan 1 - 1852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France
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是1848年至1852年间存在的法国共和政府。它成立于1848年2月,随着二月革命推翻了路易·菲利普国王的七月君主制,于1852年12月结束。选举总统后路易-拿破仑·波拿巴于1848年和1851年发动总统政变,宣布自己为拿破仑三世皇帝,开创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这个短命的共和国正式采用了第一共和国的座右铭;自由、平等、博爱。
Play button
1852 Jan 1 - 1870

法兰西第二帝国

France
法兰西第二帝国是拿破仑三世的波拿巴帝国统治时期,从1852年1月14日到1870年10月27日,介于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和第三共和国之间。1858 年之后,拿破仑三世实行自由化统治。他促进了法国商业和出口。最伟大的成就包括一个庞大的铁路网络,该网络促进了商业并将以巴黎为枢纽的国家联系在一起。这刺激了经济增长,给该国大部分地区带来了繁荣。第二帝国因重建巴黎而受到高度赞誉,为巴黎的上层人士提供了宽阔的林荫大道、引人注目的公共建筑和优雅的住宅区。在国际政策上,拿破仑三世试图效仿他的叔叔拿破仑一世,在世界各地进行了无数的帝国冒险,并在欧洲发动了几场战争。他的统治始于法国在克里米亚和意大利的胜利,获得了萨沃伊和尼斯。他用非常严厉的手段在北非和东南亚建立了法兰西帝国。拿破仑三世还对墨西哥发动了干预,试图建立墨西哥第二帝国并将其纳入法国的轨道,但这以惨败告终。他严重错误地处理了来自普鲁士的威胁,在他统治结束时,法国皇帝发现自己在面对压倒性的德国军队时没有盟友。他的统治在普法战争期间结束,1870 年他在色当被普鲁士军队俘虏,并被法国共和主义者废黜。1873 年,他在英国流亡期间去世。
法国征服越南
1859 年 2 月 18 日,法国和西班牙舰队进攻西贡。 ©Antoine Léon Morel-Fatio
1858 Sep 1 - 1885 Jun 9

法国征服越南

Vietnam
法国征服越南(1858-1885)是 19 世纪中后期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来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与越南大南帝国之间进行的一场长期而有限的战争。其结局和结果是法国人的胜利,他们于1885年击败了越南及其中国盟友,并入了越南、 老挝柬埔寨,并最终于1887年确立了法国对法属印度支那组成领土对东南亚大陆的统治。1858 年,法西联合远征军袭击了岘港,然后撤退入侵西贡。1862 年 6 月,嗣德国王签署条约,授予法国对南部三个省份的主权。1867年,法国吞并西南三个省份,成立交趾支那。法国人巩固了在交趾支那的势力后,通过1873年至1886年间在北部的一系列战役征服了越南其他地区。当时的北部处于近乎无政府状态,陷入混乱。中法两国均认为该地区是自己的势力范围,并派兵前往。法国最终将大部分中国军队赶出了越南,但越南一些省份的中国军队残余继续威胁法国对北部的控制。法国政府派福尼埃到天津谈判《天津协定》,根据该协定,中国承认法国对安南和北部地区的主权,放弃对越南的宗主权主张。1884 年 6 月 6 日,《顺化条约》签署,将越南分为三个地区:北部、安南和交趾支那,每个地区隶属于三个不同的政权。交趾支那是法国殖民地,北部和安南是保护国,阮宫廷则受法国监管。
Play button
1870 Jan 1 - 1940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France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是法国自1870年9月4日法兰西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期间崩溃,直至1940年7月10日法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沦陷并形成法国之后采用的政府制度。维希政府。第三共和国早期主要受到 1870 年至 1871 年普法战争造成的政治混乱的影响,1870 年拿破仑三世皇帝垮台后,共和国继续发动这场战争。战后普鲁士人索取的巨额赔款导致法国阿尔萨斯地区(保留贝尔福领地)和洛林地区(东北部,即现在的摩泽尔省)的丧失、社会动荡和巴黎公社的建立。第三共和国早期政府考虑重建君主制,但关于君主制的性质和王位的合法占有者的分歧无法解决。因此,最初设想为临时政府的第三共和国反而成为法国的永久政府形式。1875 年法国宪法规定了第三共和国的组成。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组成,组成政府立法部门,并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重建君主制的呼声在前两位总统阿道夫·梯也尔和帕特里斯·德·麦克马洪的任期内占据主导地位,但法国民众对共和政体的支持不断增加,1880 年代一系列共和总统的前景逐渐破灭。君主制复辟。第三共和国在非洲争夺期间建立了许多法国殖民地,包括法属印度支那、法属马达加斯加、法属波利尼西亚以及西非的大片领土,所有这些都是在19世纪最后二十年获得的。20世纪初,民主共和联盟占据主导地位,该联盟最初被认为是一个中左翼政治联盟,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成为主要的中右翼政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 20 世纪 30 年代末,民主共和联盟和激进派之间的政治两极分化严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不到一年,纳粹军队占领了法国大部分地区,政府就垮台了,取而代之的是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La France libre)和菲利普·贝当领导的法国政府。19世纪和20世纪,法国殖民帝国是仅次于大英帝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帝国。
Play button
1870 Jul 19 - 1871 Jan 28

普法战争

France
普法战争是法兰西第二帝国与普鲁士王国领导的北德意志联邦之间的冲突。这场冲突从 1870 年 7 月 19 日持续到 1871 年 1 月 28 日,主要是由于法国决心重申其在欧洲大陆的主导地位,而在 1866 年普鲁士对奥地利取得决定性胜利后,这一地位就出现了问题。根据一些历史学家的说法,普鲁士总理奥托·冯俾斯麦故意挑衅法国对普鲁士宣战,以促使德国南部四个独立国家——巴登、符腾堡、巴伐利亚和黑森-达姆施塔特加入北德意志邦联;其他历史学家认为,俾斯麦利用了事态的发展。所有人都同意,鉴于整体形势,俾斯麦认识到与德国建立新联盟的潜力。1870 年 7 月 15 日,法国动员了军队,当天晚些时候,北德意志联邦也进行了动员回应。1870年7月16日,法国议会投票决定对普鲁士宣战;8 月 2 日,法国入侵德国领土。德国联军比法国联军更有效地调动军队,并于 8 月 4 日入侵法国东北部。德国军队在数量、训练和领导力方面占据优势,并且更有效地利用现代技术,特别是铁路和火炮。普鲁士和德国在法国东部取得了一系列迅速的胜利,最终导致了梅斯围城战和色当战役,最终俘获了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并彻底击败了第二帝国军队。9月4日,国防部在巴黎成立,战争又持续了五个月。德国军队在法国北部与新的法国军队作战并击败了新的法国军队,然后围困巴黎四个多月,直到 1871 年 1 月 28 日巴黎陷落,实际上结束了战争。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随着德国胜利已成定局,德意志各邦宣布联合成立德意志帝国,由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和首相俾斯麦领导。除了奥地利这个明显的例外,绝大多数德国人第一次在一个民族国家下团结起来。与法国停战后,1871年5月10日签署了《法兰克福条约》,给予德国数十亿法郎的战争赔款,以及阿尔萨斯的大部分地区和洛林的部分地区,成为阿尔萨斯-洛林帝国领土。这场战争对欧洲产生了持久的影响。这场战争加速了德国的统一,极大地改变了欧洲大陆的力量平衡。新的德意志民族国家取代法国成为欧洲陆地上的主导力量。俾斯麦二十年来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着巨大权威,建立了现实政治的声誉,提高了德国的全球地位和影响力。在法国,它最终结束了帝国统治,并开始了第一个持久的共和政府。对法国战败的不满引发了巴黎公社,这是一场革命起义,在血腥镇压之前夺取并掌权了两个月;该事件将影响第三共和国的政治和政策。
1914 - 1945
世界大战ornament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
1917 年 7 月 14 日,第 114 步兵团在巴黎。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4 Jul 28 - 1918 Nov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国

Central Europe
1914 年,法国并没有预料到会发生战争,但当战争在 8 月到来时,整个国家热情地团结起来,持续了两年。它专门一次又一次地派遣步兵前进,却一次次被德军的火炮、战壕、铁丝网和机枪阻挡,伤亡率惨不忍睹。尽管失去了主要工业区,法国仍生产了大量弹药,武装了法国和美国军队。到 1917 年,步兵已处于叛变的边缘,人们普遍认为现在轮到美国进攻德国防线了。但他们重整旗鼓,击败了 1918 年春天德国最大规模的进攻,然后又击溃了溃败的入侵者。1918 年 11 月,骄傲与团结的浪潮汹涌而至,复仇的呼声无节制。由于专注于内部问题,法国在 1911-14 年期间很少关注外交政策,尽管在 1913 年,由于社会主义者的强烈反对,法国确实将兵役期限从两年延长到了三年。1914 年迅速升级的巴尔干危机让法国措手不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到来中只发挥了很小的作用。塞尔维亚危机引发了欧洲国家之间一系列复杂的军事联盟,导致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在短短几周内陷入战争。7月下旬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引发俄罗斯动员。8 月 1 日, 德国和法国都下令动员。德国的军事准备比包括法国在内的任何其他相关国家都要好得多。德意志帝国作为奥地利的盟友向俄罗斯宣战。法国与俄罗斯结盟,因此准备对德意志帝国发动战争。8 月 3 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并派遣军队途经中立的比利时。英国于8月4日参战,并于8月7日开始派遣军队。意大利虽然与德国关系密切,但保持中立,并于 1915 年加入同盟国。德国的“施利芬计划”就是要迅速击败法国。他们于 8 月 20 日占领了比利时布鲁塞尔,并很快占领了法国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原计划是继续向西南方向,从西面进攻巴黎。到 9 月初,他们已到达距巴黎 65 公里(40 英里)的范围内,法国政府也已迁往波尔多。盟军最终在马恩河阻止了向巴黎东北部的推进(1914 年 9 月 5 日至 12 日)。战争现在陷入了僵局——著名的“西线”主要是在法国进行的,其特点是尽管战斗规模极其巨大和激烈,而且往往使用新的、更具破坏性的军事技术,但行动却很少。在西线,最初几个月临时搭建的小型战壕迅速变得更深、更复杂,逐渐成为大片环环相扣的防御工事。陆地战争很快就被泥泞、血腥的堑壕战僵局所主导,在这种战争中,双方军队都有固定的防线。运动战很快转变为阵地战。双方都没有取得多少进展,但双方都伤亡数十万。德国和盟军从南部瑞士边境到比利时北海海岸基本上建造了一对匹配的战壕线。与此同时,法国东北部的大片地区受到德国占领者的残酷控制。1914年9月至1918年3月,西线战壕战盛行。法国著名的战役包括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至12月18日,历时10个月)、索姆河战役(1916年7月1日至11月18日)和五场战役。称为伊普尔战役(1914 年至 1918 年)的独立冲突。战争开始时,社会党领袖、和平主义者让·饶勒斯被暗杀后,法国社会主义运动放弃了反军国主义立场,加入了民族战争。总理雷内·维维亚尼呼吁团结——建立“神圣联盟”(“神圣联盟”)——这是苦战的左右派系之间的战时休战。法国几乎没有反对者。然而,到 1917 年,厌战情绪已成为一个主要因素,甚至蔓延至军队。士兵们不愿意进攻;兵变是一个因素,因为士兵们表示最好等待数百万美国人的到来。士兵们不仅抗议面对德国机枪的正面攻击是徒劳的,还抗议前线和国内条件恶化,特别是很少离开、食物匮乏、在后方使用非洲和亚洲殖民地以及担心他们的妻子和孩子的福祉。1917年击败俄国后,德国现在可以集中精力在西线,并计划在1918年春天发动全面进攻,但必须在迅速壮大的美国军队发挥作用之前完成。1918 年 3 月,德国发起攻势,5 月已到达马恩河,并再次逼近巴黎。然而,在第二次马恩河战役(1918年7月15日至8月6日)中,盟军坚守阵线。随后盟军转入攻势。没有增援的德军日复一日地被压垮,最高指挥部认为已经没有希望了。奥地利和土耳其垮台,德皇政府垮台。德国签署了《停战协定》,于 1918 年 11 月 11 日“十一月十一日十一点”生效,结束了战斗。
二战期间的法国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9 Sep 1 - 1945 May 8

二战期间的法国

France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被普遍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但盟军并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而是保持了防御姿态:这在英国被称为“假战争”,在法国被称为“Drôle de guerre”——一种有趣的战争。它并没有阻止德国军队在几周内凭借其创新的闪电战战术征服波兰,这也得益于苏联对波兰的进攻。当德国腾出手来向西部发动进攻时,法国战役于 1940 年 5 月开始,事实证明,同样的闪电战战术同样具有毁灭性。国防军穿过阿登森林绕过马奇诺防线。第二支德国军队被派往比利时和荷兰,以转移这一主力。在六周的野蛮战斗中,法军损失了 90,000 人。巴黎于 1940 年 6 月 14 日落入德国人之手,但在此之前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国士兵从敦刻尔克撤离。维希法国于 1940 年 7 月 10 日成立,管辖法国未占领地区及其殖民地。它的领导者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年迈的战争英雄菲利普·贝当。1940 年 6 月 22 日,贝当的代表签署了一项严厉的停战协定,德国将大部分法国军队留在德国境内的营地,而法国则必须支付大笔黄金和粮食补给。德国占领了法国五分之三的领土,将东南部的其余领土留给了新维希政府。然而,在实践中,大多数地方政府都是由传统的法国官场处理的。1942 年 11 月,维希法国全境最终被德军占领。维希继续存在,但受到德国人的密切监督。
1946
战后ornament
三十光荣
巴黎 ©Willem van de Poll
1946 Jan 1 - 1975

三十光荣

France
Les Trente Glorieuses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1945 年至 1975 年间法国经济持续增长的 30 年时期。这个名字最初是由法国人口统计学家 Jean Fourastié 使用,他于 1979 年出版了他的书《Les Trente Glorieuses, ou la révolution无形 de 1946 à 1975》(“光荣的三十岁,或者从 1946 年到 1975 年的隐形革命”),并创造了这个词。 ')。早在 1944 年,戴高乐就推出了管制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实质性的国家指导控制。接下来是三十年前所未有的增长,被称为“Trente Glorieuses”。在这三十年里,法国经济与马歇尔计划框架内的西德意大利日本等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一样快速增长。这几十年的经济繁荣结合了高生产率、高平均工资和高消费,而且还具有高度发达的社会福利体系。根据各种研究,法国工人平均工资的实际购买力在 1950 年至 1975 年间增长了 170%,而整体私人消费在 1950-74 年期间增长了 174%。法国的生活水平曾因两次世界大战而受到损害,但却成为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人口也变得更加城市化。许多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而大城市地区的人口却大幅增长,尤其是巴黎。各种家庭用品和便利设施的拥有量大幅增加,而随着经济更加繁荣,法国工人阶级的工资也大幅上涨。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6 Jan 2 - 1958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France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法语:Quatrième république française)是1946年10月27日至1958年10月4日期间的法国共和政府,受第四共和国宪法管辖。从很多方面来说,这是第三共和国的复兴,第三共和国从 1870 年普法战争期间到 1940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直存在,但也遇到了许多同样的问题。1946年10月13日,法国通过了第四共和国宪法。尽管政治失灵,第四共和国在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提供的援助下,经历了二战后法国经济的巨大增长以及国家社会机构和工业的重建。它还见证了与前长期敌人德国的和解,这反过来又导致了法德合作,并最终导致了欧盟的发展。为了避免战前存在的不稳定局势,也曾尝试加强政府行政部门,但不稳定局势依然存在,第四共和国政府更迭频繁,在其12年的历史中曾经历过21届政府。此外,事实证明,政府无法就法国剩余的众多殖民地的非殖民化做出有效的决定。经过一系列危机,其中最重要的是 1958 年的阿尔及利亚危机,第四共和国崩溃了。战时领导人戴高乐退休后归来,主持过渡政府,并有权设计新的法国宪法。1958 年 10 月 5 日,全民公投建立了现代第五共和国并加强了总统权力,第四共和国解散。
Play button
1946 Dec 19 - 1954 Aug 1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

Vietnam
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于 1946 年 12 月 19 日在法属印度支那爆发,一直持续到 1954 年 7 月 20 日。法国军队与南部的越盟对手之间的战斗始于 1945 年 9 月。这场冲突涉及包括法国在内的一系列势力联盟的法国远东远征军,由法国政府领导,并得到前皇帝保大的越南国民军的支持,对抗由武元甲和胡志明领导的越南人民军和越明(共产党的一部分) 。大部分战斗发生在越南北部的北部,尽管冲突席卷了整个国家,并延伸到了邻近的法属印度支那保护国 老挝柬埔寨。战争的头几年发生了针对法国的低级别农村叛乱。1949年,这场冲突演变成一场由美国中国苏联提供的现代化武器装备的两支军队之间的常规战争。法国联邦军队包括来自其殖民帝国的殖民军队——摩洛哥人、阿尔及利亚人和突尼斯阿拉伯人/柏柏尔人;老挝、柬埔寨、越南等少数民族;非洲黑人——以及法国职业部队、欧洲志愿者和外籍军团部队。政府禁止使用都市新兵,以防止战争在国内变得更加不受欢迎。法国左翼人士称其为“肮脏战争”(la sale guerre)。推动越盟在后勤路线尽头攻击该国偏远地区防守严密的基地的战略在那山战役中得到了验证,尽管该基地由于缺乏混凝土和钢材而相对薄弱。由于装甲坦克在丛林环境中的用处有限,缺乏强大的空军进行空中掩护和地毯式轰炸,以及使用来自法国其他殖民地(主要来自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甚至越南)的外国新兵,法国的努力变得更加困难。然而,武元甲使用炮兵直射、车队伏击和集中高射炮等高效而新颖的战术来阻碍陆地和空中补给的输送,同时还采取了招募一支规模庞大、受到广泛民众支持的正规军(游击队)为基础的战略。中国制定的战争理论和指令,以及使用苏联提供的简单可靠的战争材料。事实证明,这种组合对于基地的防御来说是致命的,最终导致法军在奠边府战役中惨败。据估计,有 400,000 至 842,707 名士兵以及 125,000 至 400,000 名平民在战争中死亡。双方在冲突期间都犯下了战争罪,包括杀害平民(例如法国军队的美泽大屠杀)、强奸和酷刑。在1954年7月21日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上,新的社会主义法国政府与越盟达成协议,有效地让越盟控制了北纬17度线以上的地区。南方继续在保大的统治下。该协议遭到越南政府和美国的谴责。一年后,保大被总理吴庭艳废黜,成立越南共和国(南越)。很快,在北方的支持下,针对吴廷琰政府的叛乱兴起。冲突逐渐升级为越南战争(1955-1975)。
Play button
1954 Nov 1 - 1962 Mar 19

阿尔及利亚独立战争

Algeria
1954年至1962年,法国与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之间爆发了阿尔及利亚战争,阿尔及利亚从法国手中赢得了独立。这是一场重要的非殖民化战争,也是一场以游击战和使用酷刑为特征的复杂冲突。冲突也演变成不同社区之间和社区内部的内战。战争主要发生在阿尔及利亚境内,并波及法国本土。这场冲突实际上是由民族解放阵线 (FLN) 成员于 1954 年 11 月 1 日杜桑·鲁日(“红色诸圣日”)期间发起的,导致了法国严重的政治危机,导致第四共和国垮台(1946 年)。 –58),由第五共和国取代,总统权力得到加强。法国军队所采取的残暴手段未能赢得阿尔及利亚的民心,疏远了法国本土的支持,并损害了法国在海外的威望。随着战争的拖延,法国公众慢慢转而反对战争,包括美国在内的法国许多主要盟友在联合国关于阿尔及利亚的辩论中从支持法国转为投弃权票。在阿尔及尔和其他几个城市举行支持独立的大规模示威活动(1960年)以及联合国承认独立权的决议之后,第五共和国首任总统戴高乐决定与民族解放阵线展开一系列谈判。最终于 1962 年 3 月签署了《埃维昂协议》。1962 年 4 月 8 日举行了全民公投,法国选民批准了《埃维昂协议》。最终结果是 91% 的人赞成批准该协议,7 月 1 日,该协议在阿尔及利亚进行了第二次全民公投,其中 99.72% 的人投票支持独立,只有 0.28% 的人反对。1962 年独立后,几个月内就有 90 万欧洲阿尔及利亚人(Pieds-noirs)因害怕民族解放阵线的报复而逃往法国。法国政府对接收如此大量的难民毫无准备,这引发了法国的动荡。大多数曾为法国工作的阿尔及利亚穆斯林被解除武装并被留下,因为法国和阿尔及利亚当局之间的协议宣布不能对他们采取任何行动。然而,尤其是哈基家族,因为曾在法国军队中担任过辅助人员,被视为叛徒,许多人被民族解放阵线或私刑暴徒杀害,通常是在被绑架和酷刑之后。大约 90,000 人设法逃往法国,其中一些人在法国军官的帮助下违抗命令,如今,他们及其后代构成了阿尔及利亚裔法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戴高乐的车队经过苏伊普岛(马恩省),总统坐在他著名的雪铁龙 DS 上向人群致敬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58 Oct 4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France
第五共和国是法国现行的共和政体。它于1958年10月4日由戴高乐根据第五共和国宪法成立。第五共和国从第四共和国的崩溃中诞生,用半总统(或双重行政)制度取代了以前的议会共和国,该制度在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和总理作为政府首脑之间分配权力。戴高乐是 1958 年 12 月第五共和国当选的第一位法国总统,他相信有一个强有力的国家元首,他将其描述为体现了 l'esprit de la nation(“民族精神”)。第五共和国是法国持续时间第三长的政治政权,仅次于旧制度(中世纪晚期 - 1792 年)的世袭封建君主制和议会制第三共和国(1870 - 1940 年)。如果第五共和国继续存在,将于 2028 年 8 月 11 日取代第三共和国,成为持续时间第二长的政权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法兰西共和国。
Play button
1968 May 2 - Jun 23

68 年 5 月

France
1968 年 5 月开始,法国各地发生了一段持续约七周的内乱,期间不时出现示威、总罢工以及占领大学和工厂。在事件最严重的时候(后来被称为 5 月 68 日),法国经济陷入停滞。抗议活动达到了政治领导人担心内战或革命的地步。总统戴高乐29日秘密逃离法国前往西德后,国家政府短暂停止运作。这些抗议活动有时与世界范围内同一时间发生的类似运动联系在一起,并以歌曲、富有想象力的涂鸦、海报和口号的形式激发了一代抗议艺术。骚乱始于一系列极左学生占领抗议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美帝国主义和传统制度的抗议活动。警察对抗议者的严厉镇压导致法国工会联合会呼吁举行同情罢工,罢工的蔓延速度远远超出预期,涉及1100万工人,占当时法国总人口的22%以上。该运动的特点是自发的、分散的野猫倾向。这在工会和左翼政党之间造成了对比,有时甚至是内部冲突。这是法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总罢工,也是第一次全国性的野猫总罢工。法国各地发起的学生占领和总罢工遭到了大学管理人员和警察的强力对抗。戴高乐政府试图通过警察行动平息这些罢工,结果却进一步激化了局势,导致巴黎拉丁区与警察发生巷战。1968年5月的事件继续影响着法国社会。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该国历史上的文化、社会和道德转折点。当时的领导人之一阿兰·盖斯马尔后来表示,这场运动“作为一场社会革命,而不是政治革命”取得了成功。

Appendices



APPENDIX 1

France's Geographic Challenge


Play button




APPENDIX 2

Why France's Geography is Almost Perfect


Play button




APPENDIX 2

Why 1/3rd of France is Almost Empty


Play button

Characters



Cardinal Richelieu

Cardinal Richelieu

First Minister of State

Georges Clemenceau

Georges Clemenceau

Prime Minister of France

Jean Monnet

Jean Monnet

Entrepreneur

Denis Diderot

Denis Diderot

Co-Founder of the Encyclopédie

Voltaire

Voltaire

Philosopher

Hugh Capet

Hugh Capet

King of the Franks

Clovis I

Clovis I

King of the Franks

Napoleon

Napoleon

Emperor of the French

Alphonse de Lamartine

Alphonse de Lamartine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ssembly

Charlemagne

Charlemagne

King of the Franks

Cardinal Mazarin

Cardinal Mazarin

First Minister of State

Maximilien Robespierre

Maximilien Robespierre

Committee of Public Safety

Adolphe Thiers

Adolphe Thiers

President of France

Napoleon III

Napoleon III

First President of France

Louis IX

Louis IX

King of France

Joan of Arc

Joan of Arc

Patron Saint of France

Louis XIV

Louis XIV

King of France

Philip II

Philip II

King of France

Henry IV of France

Henry IV of France

King of France

Francis I

Francis I

King of France

Montesquieu

Montesquieu

Philosopher

Henry II

Henry II

King of France

Charles de Gaulle

Charles de Gaulle

President of France

References



  • Agulhon, Maurice (1983). The Republican Experiment, 1848–1852.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odern France. ISBN 978-0-521289887.
  • Andress, David (1999). French Society in Revolution, 1789–1799.
  • Ariès, Philippe (1965). Centuries of Childhood: A Social History of Family Life.
  • Artz, Frederick (1931). France Under the Bourbon Restoration, 1814–1830.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Azema, Jean-Pierre (1985). From Munich to Liberation 1938–1944.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odern France).
  • Baker, Keith Michael (1990). Invent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Essays on French Political Culture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 Beik, William (2009).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Early Modern France.
  • Bell, David Scott; et al., eds. (1990).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French Political Leaders Since 1870.
  • Bell, David Scott; et al., eds. (1990).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French Political Leaders Since 1870.
  • Berenson, Edward; Duclert, Vincent, eds. (2011). The French Republic: History, Values, Debates. 38 short essays by leading scholars on the political values of the French Republic
  • Bergeron, Louis (1981). France Under Napoleon. ISBN 978-0691007892.
  • Bernard, Philippe, and Henri Dubief (1988). The Decline of the Third Republic, 1914–193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odern France).
  • Berstein, Serge, and Peter Morris (2006). The Republic of de Gaulle 1958–1969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odern France).
  • Berstein, Serge, Jean-Pierre Rioux, and Christopher Woodall (2000). The Pompidou Years, 1969–1974.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odern France).
  • Berthon, Simon (2001). Allies at War: The Bitter Rivalry among Churchill, Roosevelt, and de Gaulle.
  • Bloch, Marc (1972). French Rural History an Essay on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 Bloch, Marc (1989). Feudal Society.
  • Blom, Philipp (2005). Enlightening the World: Encyclopédie, the Book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History.
  • Bourg, Julian, ed. (2004). After the Deluge: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of Postwar France. ISBN 978-0-7391-0792-8.
  • Bury, John Patrick Tuer (1949). France, 1814–1940.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Chapters 9–16.
  • Cabanes Bruno (2016). August 1914: France, the Great War, and a Month That Changed the World Forever. argues that the extremely high casualty rate in very first month of fighting permanently transformed France
  • Cameron, Rondo (1961). France an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urope, 1800–1914: Conquests of Peace and Seeds of War. economic and business history
  • Campbell, Stuart L. (1978). The Second Empire Revisited: A Study in French Historiography.
  • Caron, François (1979). An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France.
  • Cerny, Philip G. (1980). The Politics of Grandeur: Ideological Aspects of de Gaulle's Foreign Policy.
  • Chabal, Emile, ed. (2015). France since the 1970s: History, Politics and Memory in an Age of Uncertainty.
  • Charle, Christophe (1994). A Social History of France in the 19th century.
  • Charle, Christophe (1994). A Social History of Franc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Chisick, Harvey (2005).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Enlightenment.
  • Clapham, H. G. (1921).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France and Germany, 1824–1914.
  • Clough, S. B. (1939). France, A History of National Economics, 1789–1939.
  • Collins, James B. (1995). The state in early modern France. doi:10.1017/CBO9781139170147. ISBN 978-0-521382847.
  • Daileader, Philip; Whalen, Philip, eds. (2010). French Historians 1900–2000: New Historic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France. ISBN 978-1-444323665.
  • Davidson, Ian (2010). Voltaire. A Life. ISBN 978-1-846682261.
  • Davis, Natalie Zemon (1975). Societ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France.
  • Delon, Michel (2001). Encyclopedia of the Enlightenment.
  • Diefendorf, Barbara B. (2010). The Reformation and Wars of Religion in France: Oxford Bibliographies Online Research Guide. ISBN 978-0-199809295. historiography
  • Dormois, Jean-Pierre (2004). The French Econom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Doyle, William (1989). The Oxford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 Doyle, William (2001). Old Regime France: 1648–1788.
  • Doyle, William (2001). The French Revolu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ISBN 978-0-19-157837-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9 April 2012.
  • Doyle, William, ed. (2012). The Oxford Handbook of the Ancien Régime.
  • Duby, Georges (1993). France in the Middle Ages 987–1460: From Hugh Capet to Joan of Arc. survey by a leader of the Annales School
  • Dunham, Arthur L. (1955).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France, 1815–1848.
  • Echard, William E. (1985).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French Second Empire, 1852–1870.
  • Emsley, Clive. Napoleon 2003. succinct coverage of life, France and empire; little on warfare
  • Englund, Steven (1992). "Church and state in France since the Revolution". Journal of Church & State. 34 (2): 325–361. doi:10.1093/jcs/34.2.325.
  • Englund, Steven (2004). Napoleon: A Political Life. political biography
  • Enlightenment
  • Esmein, Jean Paul Hippolyte Emmanuel Adhémar (1911). "France/History" . In Chisholm, Hugh (e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 10 (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801–929.
  • Fenby, Jonathan (2010). The General: Charles de Gaulle and the France He Saved.
  • Fenby, Jonathan (2016). France: A Modern History from the Revolution to the War with Terror.
  • Fierro, Alfred (1998).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Paris (abridged translation of Histoire et dictionnaire de Paris ed.).
  • Fisher, Herbert (1913). Napoleon.
  • Forrest, Alan (1981).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the Poor.
  • Fortescue, William (1988). Revolution and Counter-revolution in France, 1815–1852. Blackwell.
  • Fourth and Fifth Republics (1944 to present)
  • Fremont-Barnes, Gregory, ed. (2006).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and Napoleonic Wars: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ABC-CLIO.
  • Fremont-Barnes, Gregory, ed. (2006).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and Napoleonic Wars: A Political, Social, and Military History. ABC-CLIO.
  • Frey, Linda S. and Marsha L. Frey (2004). The French Revolution.
  • Furet, François (1995). Revolutionary France 1770-1880. pp. 326–384. Survey of political history
  • Furet, François (1995). Revolutionary France 1770–1880.
  • Furet, François (1995). The French Revolution, 1770–1814 (also published as Revolutionary France 1770–1880). pp. 1–266. survey of political history
  • Furet, François; Ozouf, Mona, eds. (1989). A Critical Dictiona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history of ideas
  • Gildea, Robert (1994). The Past in French History.
  • Gildea, Robert (1994). The Past in French History. ISBN 978-0-300067118.
  • Gildea, Robert (2004). Marianne in Chains: Daily Life in the Heart of France During the German Occupation.
  • Gildea, Robert (2008). Children of the Revolution: The French, 1799–1914.
  • Goodliffe, Gabriel; Brizzi, Riccardo (eds.). France After 2012. Berghahn Books, 2015.
  • Goodman, Dena (1994). The Republic of Letters: 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French Enlightenment.
  • Goubert, Pierre (1972). Louis XIV and Twenty Million Frenchmen. social history from Annales School
  • Goubert, Pierre (1988). The Course of French History. French textbook
  • Grab, Alexander (2003). Napole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Europe. ISBN 978-1-403937575. maps and synthesis
  • Greenhalgh, Elizabeth (2005). Victory through Coalition: Britain and France during the First World W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Guérard, Albert (1959). France: A Modern History. ISBN 978-0-758120786.
  • Hafter, Daryl M.; Kushner, Nina, eds. (2014). Women and Work in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Essays on female artists, "printer widows," women in manufacturing, women and contracts, and elite prostitution
  • Haine, W. Scott (2000). The History of France. textbook
  • Hampson, Norman (2006). Social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 Hanson, Paul R. (2015).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 Hardman, John (1995). French Politics, 1774–1789: From the Accession of Louis XVI to the Fall of the Bastille.
  • Hardman, John (2016) [1994]. Louis XVI: The Silent King (2nd ed.). biography
  • Harison, Casey. (2002). "Teach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Lessons and Imagery from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y Textbooks". History Teacher. 35 (2): 137–162. doi:10.2307/3054175. JSTOR 3054175.
  • Harold, J. Christopher (1963). The Age of Napoleon. popular history stressing empire and diplomacy
  • Hauss, Charles (1991). Politics in Gaullist France: Coping with Chaos.
  • Hazard, Paul (1965). European thought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From Montesquieu to Lessing.
  • Hewitt, Nicholas, ed. (2003).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Modern French Culture.
  • Heywood, Colin (1995).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ench Economy 1750–1914.
  • Historiography
  • Holt, Mack P. (2002).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France: 1500–1648.
  • Holt, Mack P., ed. (1991). Society and Institutions in Early Modern France.
  • Jardin, André, and Andre-Jean Tudesq (1988). Restoration and Reaction 1815–184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odern France.
  • Jones, Colin (1989). The Longman Companion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 Jones, Colin (2002). The Great Nation: France from Louis XV to Napoleon.
  • Jones, Colin (2002). The Great Nation: France from Louis XV to Napoleon.
  • Jones, Colin (2004). Paris: Biography of a City.
  • Jones, Colin; Ladurie, Emmanuel Le Roy (1999).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France. ISBN 978-0-521669924.
  • Jones, Peter (1988). The Peasantry in the French Revolution.
  • Kaiser, Thomas E. (Spring 1988). "This Strange Offspring of Philosophie: Recent Historiographical Problems in Relating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15 (3): 549–562. doi:10.2307/286375. JSTOR 286375.
  • Kedward, Rod (2007). France and the French: A Modern History. pp. 1–245.
  • Kedward, Rod (2007). France and the French: A Modern History. pp. 310–648.
  • Kersaudy, Francois (1990). Churchill and De Gaulle (2nd ed.).
  • Kolodziej, Edward A. (1974). French International Policy under de Gaulle and Pompidou: The Politics of Grandeur.
  • Kors, Alan Charles (2003) [1990]. Encyclopedia of the Enlightenment (2nd ed.).
  • Kritzman, Lawrence D.; Nora, Pierre, eds. (1996). Realms of Memory: Rethinking the French Past. ISBN 978-0-231106344. essays by scholars
  • Lacouture, Jean (1991) [1984]. De Gaulle: The Rebel 1890–1944 (English ed.).
  • Lacouture, Jean (1993). De Gaulle: The Ruler 1945–1970.
  • Le Roy Ladurie, Emmanuel (1974) [1966]. The Peasants of Languedoc (English translation ed.).
  • Le Roy Ladurie, Emmanuel (1978). Montaillou: Cathars and Catholics in a French Village, 1294–1324.
  • Le Roy Ladurie, Emmanuel (1999). The Ancien Régime: A History of France 1610–1774. ISBN 978-0-631211969. survey by leader of the Annales School
  • Lefebvre, Georges (1962). The French Revolution. ISBN 978-0-231025195.
  • Lefebvre, Georges (1969) [1936]. Napoleon: From Tilsit to Waterloo, 1807–1815. ISBN 978-0-710080141.
  • Lehning, James R. (2001). To Be a Citizen: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Early French Third Republic.
  • Lucas, Colin, ed. (1988).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 Lynn, John A. (1999). The Wars of Louis XIV, 1667–1714.
  • Markham, Felix. Napoleon 1963.
  • Mayeur, Jean-Marie; Rebérioux, Madeleine (1984). The Third Republic from its Origins to the Great War, 1871–1914. ISBN 978-2-73-510067-5.
  • McDonald, Ferdie; Marsden, Claire; Kindersley, Dorling, eds. (2010). France. Europe. Gale. pp. 144–217.
  • McLynn, Frank (2003). Napoleon: A Biography. stress on military
  • McMillan, James F. (1992). Twentieth-Century France: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France 1898–1991.
  • McMillan, James F. (1992). Twentieth-Century France: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France 1898–1991.
  • McMillan, James F. (2000). France and Women 1789–1914: Gender, Society and Politics. Routledge.
  • McMillan, James F. (2009). Twentieth-Century France: Politics and Society in France 1898–1991.
  • McPhee, Peter (2004). A Social History of France, 1789–1914 (2nd ed.).
  • Messenger, Charles, ed. (2013). Reader's Guide to Military History. pp. 391–427. ISBN 978-1-135959708. evaluation of major books on Napoleon & his wars
  • Montague, Francis Charles; Holland, Arthur William (1911). "French Revolution, The" . In Chisholm, Hugh (e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 11 (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54–171.
  • Murphy, Neil (2016). "Violence, Colonization and Henry VIII's Conquest of France, 1544–1546". Past & Present. 233 (1): 13–51. doi:10.1093/pastj/gtw018.
  • Nafziger, George F. (2002).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Napoleonic Era.
  • Neely, Sylvia (2008).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 Nicholls, David (1999). Napoleon: A Biographical Companion.
  • Northcutt, Wayne (1992).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French Fourth and Fifth Republics, 1946–1991.
  • O'Rourke, Kevin H. (2006). "The Worldwid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ary and Napoleonic Wars, 1793–1815". Journal of Global History. 1 (1): 123–149. doi:10.1017/S1740022806000076.
  • Offen, Karen (2003). "French Women's History: Retrospect (1789–1940) and Prospect".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26 (4): 757+. doi:10.1215/00161071-26-4-727. S2CID 161755361.
  • Palmer, Robert R. (1959). The Age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A Political History of Europe and America, 1760–1800. Vol. 1. comparative history
  • Paxton, John (1987). Companion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hundreds of short entries
  • Pinkney, David H. (1951). "Two Thousand Years of Paris".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23 (3): 262–264. doi:10.1086/237432. JSTOR 1872710. S2CID 143402436.
  • Plessis, Alain (1988).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econd Empire, 1852–1871.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odern France.
  • Popkin, Jeremy D. (2005). A History of Modern France.
  • Potter, David (1995). A History of France, 1460–1560: The Emergence of a Nation-State.
  • Potter, David (2003). France in the Later Middle Ages 1200–1500.
  • Price, Roger (1987). A Social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 Price, Roger (1993). A Concise History of France.
  • Raymond, Gino (2008).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France (2nd ed.).
  • Restoration: 1815–1870
  • Revel, Jacques; Hunt, Lynn, eds. (1995). Histories: French Constructions of the Past. ISBN 978-1-565841956. 64 essays; emphasis on Annales School
  • Revolution
  • Richardson, Hubert N. B. (1920). A Dictionary of Napoleon and His Times.
  • Rioux, Jean-Pierre, and Godfrey Rogers (1989). The Fourth Republic, 1944–1958.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odern France.
  • Robb, Graham (2007). The Discovery of France: A Historical Geography, from the Revolution to the First World War.
  • Roberts, Andrew (2014). Napoleon: A Life. pp. 662–712. ISBN 978-0-670025329. biography
  • Roche, Daniel (1998). France in the Enlightenment.
  • Roche, Daniel (1998). France in the Enlightenment. wide-ranging history 1700–1789
  • Schama, Simon (1989). Citizens. A Chronicle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narrative
  • Schwab, Gail M.; Jeanneney, John R., eds. (1995). The French Revolution of 1789 and Its Impact.
  • Scott, Samuel F. and Barry Rothaus (1984).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1789–1799. short essays by scholars
  • See also: Economic history of France § Further reading, and Annales School
  • Shirer, William L. (1969). The Collapse of the Third Republic.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 Shusterman, Noah (2013). The French Revolution Faith, Desire, and Politics. ISBN 978-1-134456000.
  • Sowerwine, Charles (2009). France since 1870: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
  • Sowerwine, Charles (2009). France since 1870: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
  • Spencer, Samia I., ed. (1984). French Women and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 Spitzer, Alan B. (1962). "The Good Napoleon III".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2 (3): 308–329. doi:10.2307/285884. JSTOR 285884. historiography
  • Strauss-Schom, Alan (2018). The Shadow Emperor: A Biography of Napoleon III.
  • Stromberg, Roland N. (1986). "Reevaluat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History Teacher. 20 (1): 87–107. doi:10.2307/493178. JSTOR 493178.
  • Sutherland, D. M. G. (2003). France 1789–1815. Revolution and Counter-Revolution (2nd ed.).
  • Symes, Carol (Winter 2011). "The Middle Ages between Nationalism and Colonialism".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34 (1): 37–46. doi:10.1215/00161071-2010-021.
  • Thébaud, Françoise (2007). "Writing Women's and Gender History in France: A National Narrative?". Journal of Women's History. Project Muse. 19 (1): 167–172. doi:10.1353/jowh.2007.0026. S2CID 145711786.
  • Thompson, J. M. (1954). Napoleon Bonaparte: His Rise and Fall.
  • Tombs, Robert (2014). France 1814–1914. ISBN 978-1-317871439.
  • Tucker, Spencer, ed. (1999). European Powers in the First World War: An Encyclopedia.
  • Tulard, Jean (1984). Napoleon: The Myth of the Saviour.
  • Vovelle, Michel; Cochrane, Lydia G., eds. (1997). Enlightenment Portraits.
  • Weber, Eugen (1976). Peasants into Frenchmen: The Modernization of Rural France, 1870–1914. ISBN 978-0-80-471013-8.
  • Williams, Charles (1997). The Last Great Frenchman: A Life of General De Gaulle.
  • Williams, Philip M. and Martin Harrison (1965). De Gaulle's Republic.
  • Wilson, Arthur (1972). Diderot. Vol. II: The Appeal to Posterity. ISBN 0195015061.
  • Winter, J. M. (1999). Capital Cities at War: Paris, London, Berlin, 1914–1919.
  • Wolf, John B. (1940). France: 1815 to the Present. PRENTICE - HALL.
  • Wolf, John B. (1940). France: 1815 to the Present. PRENTICE - HALL. pp. 349–501.
  • Wolf, John B. (1968). Louis XIV. biography
  • Zeldin, Theodore (1979). France, 1848–1945. topical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