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人物

参考

Play button

30000 BCE - 2023

印度历史



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在公元前四世纪和公元前三世纪被孔雀帝国征服。从公元前3世纪起,北方的俗语和巴利文学以及印度南部的泰米尔桑格姆文学开始蓬勃发展。公元前 185 年,当时的皇帝布里哈德拉塔 (Brihadratha) 被他的将军普希米特拉·顺加 (Pushyamitra Shungga) 刺杀,孔雀帝国崩溃。他们随后在次大陆的北部和东北部建立了顺加帝国,而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则声称拥有西北部地区,并建立了印度-希腊王国。在这个古典时期,印度各地被众多王朝统治,其中包括公元 4-6 世纪的笈多帝国。这一时期见证了印度教宗教和知识的复兴,被称为古典时期或“印度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印度文明、行政、文化和宗教( 印度教佛教)的各个方面传播到亚洲大部分地区,而印度南部的王国则与中东和地中海建立了海上商业联系。印度文化的影响遍及东南亚许多地区,导致东南亚(大印度)建立了印度化的王国。7世纪至11世纪期间最重大的事件是帕拉帝国、拉什特拉库塔帝国、古尔吉拉-普拉蒂哈拉帝国以卡瑙季为中心、持续两个多世纪的三方斗争。从五世纪中叶起,印度南部见证了多个帝国的崛起,其中最著名的是遮娄其帝国、朱罗帝国、帕拉瓦帝国、切拉帝国、潘迪安帝国和西遮娄其帝国。11世纪,朱罗王朝征服了印度南部,并成功入侵了东南亚部分地区、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孟加拉。在中世纪早期,印度数学,包括印度教数字,影响了阿拉伯世界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早在八世纪,伊斯兰的征服就对现代阿富汗和信德省进行了有限的入侵,随后是马哈茂德·加兹尼的入侵。德里苏丹国于公元 1206 年由中亚突厥人建立,他们在 14 世纪初统治了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但在 14 世纪末衰落,并见证了德干苏丹国的出现。富裕的孟加拉苏丹国也成为一个强国,持续了三个多世纪。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几个强大的印度教国家,特别是毗奢耶那伽罗邦和拉杰普特邦,例如梅瓦尔。15 世纪见证了锡克教的出现。近代早期始于16世纪,莫卧儿帝国征服了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标志着原始工业化,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制造大国,名义GDP占世界GDP的四分之一,超过欧洲GDP的总和。莫卧儿王朝在18世纪初逐渐衰落,这为孟加拉的马拉塔人、锡克教徒、迈索尔人、尼扎姆人和纳瓦布人提供了对印度次大陆大片地区进行控制的机会。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印度的大片地区逐渐被代表英国政府行使主权的特许公司东印度公司吞并。对印度公司统治的不满导致了 1857 年印度叛乱,震动了印度北部和中部部分地区,并导致公司解散。印度后来在英属印度由英国王室直接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非暴力着称的印度国大党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发起了全国性的独立斗争。后来,全印度穆斯林联盟主张建立一个独立的穆斯林占多数的民族国家。1947 年 8 月,英印度帝国被划分为印度自治领和巴基斯坦自治领,各自获得独立。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30000 BCE Jan 1

序幕

India
根据现代遗传学的共识,解剖学上的现代人类在 73,000 至 55,000 年前首次从非洲抵达印度次大陆。然而,南亚已知最早的人类遗骸可以追溯到三万年前。南亚的定居生活始于公元前 7000 年左右,包括从觅食向农耕和畜牧业的转变。在梅尔加尔遗址,可以记录到小麦和大麦的驯化,随后很快就有山羊、绵羊和牛的驯化。到了公元前4500年,定居生活已经更加广泛地传播,并开始逐渐演化为印度河流域文明,这是与古埃及和美索不 达米亚同时代的旧世界早期文明。这种文明在公元前 2500 年至公元前 1900 年期间在今天的巴基斯坦和印度西北部地区蓬勃发展,并以其城市规划、烧砖房、复杂的排水和供水而闻名。
3300 BCE - 1800 BCE
青铜时代ornament
Play button
3300 BCE Jan 1 - 1300 BCE Jan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明

Pakistan
印度河流域文明,也称为哈拉帕文明,是南亚西北部地区的青铜时代文明,持续时间为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1300年,成熟期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1900年。它与古埃及和美 索不达米亚一起,是近东和南亚的三个早期文明之一,也是这三个文明中分布最广的。其遗址横跨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阿富汗东北部以及印度西北部和西部。该文明在流经巴基斯坦全境的印度河冲积平原和常年受季风影响的河流系统中蓬勃发展,这些河流曾经流经印度西北部的季节性河流加加尔-哈克拉附近。巴基斯坦东部。哈拉帕一词有时也指印度河文明,因其原型遗址哈拉帕 (Harappa) 是 20 世纪初在当时的英属印度旁遮普省(现为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发掘的第一个遗址。哈拉帕以及随后摩亨佐达罗的发现是 1861 年英属印度印度考古调查局成立后开始的工作的顶峰。同一地区存在早期和晚期文化,称为早期哈拉帕文化和晚期哈拉帕文化。早期的哈拉帕文化源自新石器时代文化,其中最早且最著名的是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梅赫尔加尔文化。哈拉帕文明有时被称为成熟哈拉帕,以区别于早期文化。古代印度河的城市以其城市规划、烧砖房、复杂的排水系统、供水系统、大型非住宅建筑群以及手工业和冶金技术而闻名。摩亨佐-达罗和哈拉帕很可能拥有 30,000 到 60,000 人,而该文明在其鼎盛时期可能拥有 1 到 500 万人。公元前三千年该地区的逐渐干燥可能是其城市化的最初刺激因素。最终,它还减少了供水,足以导致文明的灭亡并将其人口分散到东部。尽管已报告了一千多个成熟的哈拉帕遗址,并发掘了近百个,但主要城市中心有五个: (a) 印度河流域下游的摩亨佐达罗(1980 年被宣布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称为“摩亨佐达罗考古遗址”) )、(b) 旁遮普省西部地区的哈拉帕、(c) 乔利斯坦沙漠中的加内里瓦拉、(d) 古吉拉特邦西部的多拉维拉(2021 年被宣布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为“多拉维拉:哈拉帕城市”),以及 (e )哈里亚纳邦的 Rakhigarhi。
1800 BCE - 200 BCE
铁器时代ornament
印度铁器时代
印度铁器时代 ©HistoryMaps
1800 BCE Jan 1 - 200 BCE

印度铁器时代

India
在印度次大陆的史前时期,铁器时代继承了印度的青铜时代,并部分对应于印度的巨石文化。印度的其他铁器时代考古文化包括彩绘灰器文化(公元前 1300-300 年)和北方黑色抛光器文化(公元前 700-200 年)。这对应于吠陀时期的贾纳帕达斯(Janapadas)或公国到早期历史时期的十六个马哈贾纳帕达斯(Mahajanapadas)或地区国家的过渡,最终导致孔雀帝国在该时期末期的出现。铁冶炼的最早证据比铁器时代出现早几个世纪。
梨俱吠陀
读《梨俱吠陀》 ©HistoryMaps
1500 BCE Jan 1 - 1000 BCE

梨俱吠陀

India
《梨俱吠陀》或《梨俱吠陀》(“赞美”和“吠陀”“知识”)是古印度吠陀梵语赞美诗 (sūktas) 的集合。它是被称为吠陀经的印度教四大神圣经典文本 (śruti) 之一。梨俱吠陀是已知最古老的吠陀梵文文本。它的早期版本是现存最古老的印欧语言文本之一。自公元前两千年以来,《梨俱吠陀》的声音和文本就以口头方式传播。语言学和语言学证据表明,《梨俱吠陀集》的大部分是在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地区(参见梨俱吠陀河流)撰写的,最有可能在公元 1000 年之间。公元前 1500 年和 1000 年,尽管更广泛地近似于 c。还给出了公元前 1900 年至公元前 1200 年的时间。文本由《Samhita》、《Brahmanas》、《Aranyakas》和《Upanishads》分层组成。《梨俱吠陀集》是核心文本,由 10 本书 (maṇḍalas) 组成,包含 1,028 首赞美诗 (sūktas),约 10,600 节经文(称为 ṛc,与梨俱吠陀同名)。在最早创作的八本书(第 2 卷到第 9 卷)中,赞美诗主要讨论宇宙学、仪式、仪式和赞美神灵。最近的书籍(第 1 册和第 10 册)部分也涉及哲学或思辨问题、社会中的布施(dāna)(慈善)等美德、有关宇宙起源和神的本质的问题,以及其他形而上学问题。赞美诗。它的一些诗句在印度教的庆祝仪式(例如婚礼)和祈祷期间继续被背诵,使其可能成为世界上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宗教文本。
Play button
1500 BCE Jan 1 - 600 BCE

吠陀时期

Punjab, India
吠陀时期,或称韦达时代,是印度历史上青铜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早期的时期,包括《吠陀经》(约公元前 1300-900 年)在内的吠陀文学是在印度北部次大陆创作的。 ,介于印度河流域城市文明的终结和第二次城市化之间,第二次城市化始于印度恒河平原中部。公元前 600 年。吠陀经是礼拜文本,构成了有影响力的婆罗门意识形态的基础,这种意识形态在库鲁王国(几个印度-雅利安部落的部落联盟)中发展起来。吠陀经包含了这一时期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被解释为历史性的,并构成了理解这一时期的主要来源。这些文件与相应的考古记录一起,可以追踪和推断印度-雅利安文化和吠陀文化的演变。吠陀经是由古印度-雅利安语使用者精确地撰写和口头传播的,他们在这一时期早期迁移到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地区。吠陀社会是父系社会。早期印度-雅利安人是一个以旁遮普邦为中心的青铜时代晚期社会,组织成部落而不是王国,主要靠田园生活方式维持。大约c。公元前1200-1000年,雅利安文化向东传播到肥沃的西部恒河平原。人们采用了铁制工具,这使得人们能够砍伐森林并采取更稳定的农业生活方式。吠陀时代后半期的特点是城镇、王国的出现和印度特有的复杂的社会分化,以及库鲁王国对正统祭祀仪式的编纂。在此期间,恒河平原中部由一种相关但非吠陀的印度-雅利安文化——大摩揭陀文化所主导。吠陀时代末期见证了真正的城市和大国(称为mahajanapadas)的兴起以及挑战吠陀正统的沙门运动(包括耆那教和佛教)。吠陀时期出现了仍然具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等级制度。吠陀宗教发展成为婆罗门教正统,在公元纪元初期,吠陀传统形成了“印度教综合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潘查拉
潘卡拉王国。 ©HistoryMaps
1100 BCE Jan 1 - 400

潘查拉

Shri Ahichhatra Parshwanath Ja
潘查拉是印度北部的一个古老王国,位于恒河上游平原的恒河-亚穆纳多阿布地区。在吠陀晚期(约公元前 1100-500 年),它是古印度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与库鲁王国紧密结盟。由c。公元前5世纪,它已成为一个寡头联盟,被认为是印度次大陆的solasa(十六个)mahajanapadas(主要国家)之一。在被孔雀帝国(公元前 322-185 年)吞并后,潘查拉重新获得独立,直到公元 4 世纪被笈多帝国吞并。
看见
©HistoryMaps
800 BCE Jan 1 - 468 BCE

看见

Madhubani district, Bihar, Ind
维德哈(Videha)是南亚东北部的一个古老的印度-雅利安部落,其存在在铁器时代就已得到证实。维德哈(Videha)的人口,即维德哈(Vaidehas),最初被组织成一个君主制国家,但后来成为一个 gaṇasaṅgha(贵族寡头共和国),目前被称为维德哈共和国,是更大的瓦吉卡联盟的一部分。
制造王国
建立王国。 ©HistoryMaps
600 BCE Jan 1 - 400 BCE

制造王国

Ayodhya, Uttar Pradesh, India
科萨拉王国是一个文化丰富的古印度王国,其范围相当于今天北方邦的阿瓦德地区到西奥里萨邦。它在吠陀时代后期作为一个小国家出现,与邻近的维德哈王国有联系。拘萨罗属于北方黑琉璃文化(约公元前700-300年),拘萨罗地区孕育了包括耆那教和佛教在内的沙门运动。它在文化上不同于其西部库鲁潘查拉吠陀时期的彩绘灰器文化,随后独立发展到城市化和铁的使用。公元前5世纪,拘萨罗并入了佛陀所属的释迦族的领土。根据佛教经典《Anguttara Nikaya》和耆那教经典《薄伽梵经》的记载,拘萨罗是公元前 6 至 5 世纪的 Solasa(十六)Mahajanapadas(强大领域)之一,其文化和政治实力使其赢得了伟大的地位。力量。后来,它因与邻国摩揭陀国的一系列战争而被削弱,并在公元前五世纪最终被它吞并。孔雀帝国灭亡后、贵霜帝国扩张之前,科萨拉曾由德瓦王朝、达塔王朝和密特拉王朝统治。
第二次城镇化
第二次城镇化 ©HistoryMaps
600 BCE Jan 1 - 200 BCE

第二次城镇化

Ganges
公元前 800 至 200 年间,沙门运动形成,耆那教和佛教由此诞生。在同一时期,第一部奥义书被写成。公元前500年后,所谓的“第二次城市化”开始,新的城市聚落出现在恒河平原,特别是中部恒河平原。公元前 600 年之前,Ghaggar-Hakra 和恒河上游平原的彩绘灰器文化为“第二次城市化”奠定了基础;虽然大多数PGW地点都是小农庄,但“几十个”PGW地点最终成为相对较大的定居点,可以被称为城镇,其中最大的定居点由沟渠或护城河以及用木栅栏堆砌的土筑成的堤坝加固,尽管规模较小而且比公元前 600 年以后北部黑抛光器文化中发展起来的精心防御的大城市还要简单。中部恒河平原是摩揭陀国崛起的地方,也是孔雀帝国的基地,这里是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在公元前 500 年之后所谓的“第二次城市化”期间出现了新的国家。它受到吠陀文化的影响,但与库鲁-潘查拉地区明显不同。它“是南亚已知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到公元前 1800 年,这里已成为与奇兰德和切查尔遗址相关的先进新石器时代人口的所在地”。在这一地区,沙门运动蓬勃发展,耆那教和佛教也起源于此。
佛
悉达多·乔达摩王子在树林里散步。 ©HistoryMaps
500 BCE Jan 1

Lumbini, Nepal
释迦牟尼佛是南亚的一位苦行僧和精神导师,生活在公元前第一个千年后半叶。他是佛教的创始人,被佛教徒尊为完全觉悟的人,他教导涅磐(字面意思是消失或熄灭)、免于无明、贪爱、重生和痛苦之道。根据佛教传统,佛陀出生于现在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父母是出身高贵的释迦族,但他抛弃了家人,过着云游苦行的生活。他过着乞讨、苦行和冥想的生活,最终在菩提伽耶证得涅槃。此后,佛陀游历恒河下游平原,弘法并建立僧团。他教导了一种介于感官放纵和严格禁欲主义之间的中间道路,一种心灵训练,包括道德训练和冥想练习,如精进、正念和禅那。他在拘尸那伽圆寂,证得般涅槃。此后,佛陀受到亚洲众多宗教和社区的崇敬。
Play button
345 BCE Jan 1 - 322 BCE

难陀帝国

Pataliputra, Bihar, India
难陀王朝在公元前 4 世纪,也可能在公元前 5 世纪统治印度次大陆北部。南达人推翻了印度东部摩揭陀地区的谢舒那加王朝,并将他们的帝国扩张到了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关于难陀国王的名字及其统治持续时间,古代资料有很大差异,但根据《摩诃婆罗多》中记录的佛教传统,他们似乎在大约公元 10 世纪统治。公元前 345 年至公元前 322 年,尽管有些理论将他们的统治开始时间追溯到公元前 5 世纪。南达家族在哈里扬卡和谢舒纳加前辈的成功基础上建立了更加集权的政府。古代资料认为他们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可能是引入新货币和税收制度的结果。古代文献还表明,南达人在臣民中不受欢迎,因为他们出身低下,赋税过多,而且普遍行为不端。最后一位难陀国王被孔雀帝国的创始人旃陀罗笈多·孔雀及其导师旃那基亚推翻。现代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古希腊罗马文献中提到的甘加里代和普拉西的统治者是南达国王。在描述亚历山大大帝入侵印度西北部(公元前 327-325 年)时,希腊罗马作家将这个王国描绘成一个强大的军事强国。对这个王国发动战争的前景,加上近十年征战带来的疲惫,导致亚历山大思乡士兵发生叛变,结束了他的印度征战。
Play button
322 BCE Jan 1 - 185 BCE

孔雀帝国

Patna, Bihar, India
孔雀帝国是南亚一个地域广阔的古印度铁器时代历史强国,总部位于马加达,由旃陀罗笈多孔雀于公元前 322 年建立,一直以松散的方式存在到公元前 185 年。孔雀帝国通过征服印度恒河平原而实现中央集权,其首都位于华梨子城(今巴特那)。在这个帝国中心之外,帝国的地理范围取决于控制散布在其中的武装城市的军事指挥官的忠诚度。在阿育王统治期间(约公元前 268-232 年),帝国短暂控制了印度次大陆(南部腹地除外)的主要城市枢纽和动脉。阿育王统治后,它衰落了大约 50 年,并于公元前 185 年随着普希米特拉·顺伽 (Pushyamitra Shungga) 刺杀布里哈德拉塔 (Brihadratha) 并在摩揭陀 (Magadha) 建立了顺伽帝国而解散。旃陀罗笈多孔雀王朝在《政论》作者查那基亚的协助下组建了一支军队,并于公元 1977 年推翻了难陀帝国。公元前 322 年。通过征服亚历山大大帝留下的总督,旃陀罗笈多迅速向西扩展了他的势力,横跨印度中西部,到公元前317年,帝国完全占领了印度西北部。随后,孔雀帝国在塞琉古-孔雀战争中击败了继业者、塞 琉古帝国的创始人塞琉古一世,从而获得了印度河以西的领土。在孔雀王朝统治下,由于建立了单一而高效的金融、行政和安全体系,整个南亚的内外贸易、农业和经济活动蓬勃发展并扩大。孔雀王朝修建了从帕特里普特拉(Patliputra)到塔克西拉(Taxila)的大干道的前身。卡林伽战争后,帝国经历了阿育王近半个世纪的中央集权统治。阿育王对佛教的拥护和对佛教传教士的资助使得这种信仰得以扩展到斯里兰卡、印度西北部和中亚。孔雀王朝时期南亚的人口估计在 15 至 3000 万之间。帝国统治时期的特点是艺术、建筑、铭文和文字方面的非凡创造力,但恒河平原种姓的巩固,以及印度主流印度-雅利安语地区妇女权利的下降。《Arthashastra》和《阿育王法令》是孔雀王朝时期书面记录的主要来源。鹿野苑的阿育王狮子首都是印度共和国的国徽。
300 BCE - 650
古典时期ornament
Play button
300 BCE Jan 1 00:01 - 1300

潘迪亚王朝

Korkai, Tamil Nadu, India
潘迪亚王朝,也称为马杜赖潘迪亚斯,是南印度的一个古老王朝,在泰米拉卡姆三大王国中,另外两个是乔拉王国和蕉赖王国。该王朝至少从公元前 4 世纪至 3 世纪就存在,经历了两个帝国统治时期:公元 6 世纪至 10 世纪和“后来的潘迪亚斯”时期(公元 13 世纪至 14 世纪)。潘迪亚人通过马杜赖的附庸国统治着广阔的领土,有时包括今天的南印度和斯里兰卡北部地区。泰米尔三个王朝的统治者被称为“泰米尔国家的三加冕统治者(the mu-ventar)”。潘迪亚王朝的起源和时间线很难确定。早期的潘迪亚酋长从远古时期开始统治他们的国家(潘迪亚纳德),其中包括内陆城市马杜赖和南部港口科尔凯。最早的泰米尔诗歌(桑格姆文学”)中颂扬了潘迪亚。希腊罗马记述(早在公元前 4 世纪)、孔雀王朝皇帝阿育王的法令、印有泰米尔-婆罗米文字传说的硬币以及泰米尔-婆罗米铭文表明潘迪亚王朝从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早期几个世纪的连续性。随着印度南部卡拉布拉王朝的崛起,早期历史上的潘迪亚逐渐变得默默无闻。从公元六世纪到九世纪,巴达米的乍卢基亚人或德干的拉什特拉库塔人、坎奇的帕拉瓦人和马杜赖的潘迪亚人统治了南印度的政治。潘迪亚人经常统治或入侵卡韦里(乔拉国家)、古老的切拉国家(孔古和喀拉拉邦中部)和维纳杜(喀拉拉邦南部)、帕拉瓦国家和斯里兰卡的肥沃河口。9世纪,随着坦贾武尔乔拉王朝的崛起,潘迪亚王朝逐渐衰落,并与后者不断发生冲突。潘迪亚人与僧伽罗人和蕉赖人结盟,骚扰朱罗帝国,直到 13 世纪末,朱罗帝国找到了复兴边境的机会。潘迪亚人在马拉跋摩一世 (Maravarman I) 和贾塔跋摩孙达拉潘迪亚一世 (Jatavarman Sundara Pandya I)(13 世纪)统治下进入了黄金时代。马拉跋摩一世早期向古代朱罗国家扩张的一些努力遭到了曩萨拉人的有效遏制。贾塔跋摩一世(Jatavarman I,约1251年)成功地将王国扩张到泰卢固国家(最北可达内洛尔)、喀拉拉邦南部,并征服了斯里兰卡北部。坎奇市成为潘迪亚斯的第二首都。 曩萨拉人总体上被限制在迈索尔高原,甚至国王索姆斯瓦拉也在与潘迪亚斯的战斗中被杀。马拉跋摩库拉塞卡拉一世 (Maravarman Kulasekhara I,1268 年) 击败了曷萨拉王朝 (Hoysalas) 和朱罗王朝 (Cholas) 的联盟 (1279 年),入侵斯里兰卡。尊贵的佛牙舍利被潘迪亚人带走了。在此期间,王国的统治由几位王室成员共同统治,其中一位王室成员享有高于其他王室的地位。潘迪亚王国的内部危机与 1310-11 年卡尔吉入侵南印度同时发生。随后的政治危机导致更多苏丹国的袭击和掠夺,喀拉拉邦南部(1312 年)和斯里兰卡北部(1323 年)的丧失以及马杜赖苏丹国(1334 年)的建立。通加巴德拉山谷的乌昌吉潘迪亚人(9-13 世纪)与马杜赖潘迪亚人有亲缘关系。根据传统,传说中的 Sangams(“学院”)是在潘迪亚人的赞助下在马杜赖举行的,一些潘迪亚统治者声称自己是诗人。潘迪亚纳德邦拥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包括马杜赖的米纳克希寺庙。卡敦贡 (Kadungon) 复兴潘迪亚 (Pandya) 势力(公元 7 世纪),恰逢 Shaivite nayanars 和 Vaishnavite alvars 的显赫地位。众所周知,潘迪亚统治者在历史上曾短暂信仰过耆那教。
Play button
273 BCE Jan 1 - 1279

朱罗王朝

Uraiyur, Tamil Nadu, India
朱罗王朝是印度南部的泰米尔海权帝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之一。有关朱罗的最早可考资料来自于公元前 3 世纪孔雀帝国阿育王统治时期的铭文。作为泰米拉卡姆三王之一,该王朝与切拉王和潘迪亚王一起,一直统治着不同的领土,直到公元 13 世纪。尽管有这些古老的起源,但朱罗作为“朱罗帝国”的崛起,只是始于公元九世纪中叶的中世纪朱罗。乔拉家族的中心地带是卡维里河肥沃的山谷。尽管如此,从 9 世纪下半叶到 13 世纪初,他们在权力鼎盛时期仍然统治着更大的地区。他们统一了通加巴德拉以南的印度半岛,并在公元 907 年至 1215 年间作为一个国家统治了三个世纪。在拉贾拉贾一世及其继任者拉贾拉贾一世、拉贾迪拉贾一世、拉贾拉贾二世、维拉拉贾德拉和库洛通加乔拉一世的领导下,王朝成为南亚和东南亚的军事、经济和文化强国。朱罗王朝在鼎盛时期在南亚、东南亚和东亚的政治势力中所拥有的权力和声望,通过他们对恒河的远征、对以苏门答腊岛为基地的三佛齐帝国城市的海军袭击以及他们的统治而可见一斑。多次驻华使馆。朱罗舰队代表了古代印度海上能力的顶峰。公元1010年至1153年期间,朱罗领土南起马尔代夫,北至安得拉邦戈达瓦里河畔。拉贾拉贾·乔拉征服了南印度半岛,吞并了位于今斯里兰卡的拉贾拉塔王国的部分领土,并占领了马尔代夫岛屿。他的儿子拉金德拉乔拉(Rajendra Chola)进一步扩大了乔拉的领土,派出一支胜利的远征军到达北印度,触及恒河,并击败了华梨子城的波罗统治者摩希波罗(Mahipala)。到1019年,他还彻底征服了斯里兰卡的拉贾拉塔王国,并将其并入朱罗帝国。1025年,拉金德拉·乔拉(Rajendra Chola)还成功入侵了以苏门答腊岛为基础的三佛齐帝国的城市。然而,这次入侵未能对三佛齐建立直接的管理,因为入侵时间很短,而且只是为了掠夺三佛齐的财富。然而,朱罗人对斯里维贾瓦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070年,当时朱罗人开始失去几乎所有的海外领土。后来的乔拉斯(1070-1279)仍然统治着印度南部的部分地区。13世纪初,随着潘迪亚王朝的崛起,朱罗王朝逐渐衰落,最终导致其灭亡。朱罗家族成功地建立了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海洋帝国,从而留下了持久的遗产。他们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和纪律严明的官僚机构。此外,他们对泰米尔文学的赞助和对建造寺庙的热情创造了一些最伟大的泰米尔文学和建筑作品。朱罗国王是热心的建设者,他们认为王国中的寺庙不仅是礼拜场所,而且是经济活动的中心。位于坦贾武尔的 Brihadisvara 寺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由乔拉国王于公元 1010 年委托建造,是乔拉建筑的典范。他们还因对艺术的赞助而闻名。“朱罗青铜器”中使用的特定雕刻技术的发展是当时开创性的,它是采用失蜡工艺制作的印度教神灵的精美青铜雕塑。朱罗艺术传统传播并影响了东南亚的建筑和艺术。
Play button
200 BCE Jan 1 - 320

顺加帝国

Pataliputra, Bihar, India
顺伽人起源于摩揭陀,在公元前 187 年至 78 年左右控制了印度次大陆中部和东部地区。这个王朝是由普希米特拉·顺伽 (Pushyamitra Shuunga) 建立的,他推翻了孔雀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它的首都是华氏子城,但后来的皇帝,如薄伽梵,也在维迪沙(今东马尔瓦的贝斯纳加尔)举行朝廷。Pushyamitra Shuunga 统治了 36 年,由他的儿子 Agnimitra 继任。有十位顺伽统治者。然而,阿格尼米特拉死后,帝国迅速瓦解。铭文和硬币表明,印度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由独立于任何顺伽霸权的小王国和城邦组成。该帝国因其与外国和本土列强的多次战争而闻名。他们与卡林加的 Mahameghavahana 王朝、德干的 Satavahana 王朝、印度-希腊人以及马图拉的 Panchalas 和 Mitras 进行过战斗。艺术、教育、哲学和其他形式的学习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包括小型兵马俑、大型石雕和建筑纪念碑,如巴胡特佛塔和著名的桑吉大佛塔。顺加统治者帮助建立了皇家赞助学习和艺术的传统。帝国使用的文字是婆罗米文的变体,用来书写梵文。当印度教思想发生一些最重要的发展时,顺伽帝国在保护印度文化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帮助帝国繁荣并获得权力。
库宁达王国
库宁达王国 ©HistoryMaps
200 BCE Jan 2 - 200

库宁达王国

Himachal Pradesh, India

库宁达王国(或古代文献中的库林达)是一个古老的喜马拉雅中部王国,记录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至公元前3世纪,位于现代喜马偕尔邦的南部地区和印度北部北阿坎德邦的远西部地区。

切拉王朝
切拉王朝 ©HistoryMaps
102 BCE Jan 1

切拉王朝

Karur, Tamil Nadu, India
切拉王朝是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和西泰米尔纳德邦孔古纳德地区桑加姆时期历史上的主要世系之一。早期的蕉赖与乌莱尤尔的乔拉(Tiruchirappalli)和马杜赖的潘迪亚斯一起,在公元早期的几个世纪被称为古代泰米拉卡的三大势力(muventar)之一。切拉国家地理位置优越,可以通过广泛的印度洋网络从海上贸易中获利。多个消息来源证实了与中东和希腊罗马商人交换香料,尤其是黑胡椒的情况。众所周知,早期历史时期(约公元前二世纪 - 约公元三世纪)的蕉赖最初的中心位于 Kongu Nadu 的 Vanchi 和 Karur,港口位于印度洋上的 Muchiri (Muziris) 和 Thondi (Tyndis)。海洋海岸(喀拉拉邦)。他们统治着南部的阿拉普扎和北部的卡萨拉戈德之间的马拉巴尔海岸地区。其中还包括帕拉卡德峡谷、哥印拜陀、达拉普拉姆、塞勒姆和科利山。在桑加姆时期,哥印拜陀周围地区由蕉赖人统治。公元一世纪和四世纪,它是帕拉卡德峡的东部入口,帕拉卡德峡是马拉巴尔海岸和泰米尔纳德邦之间的主要贸易路线。然而,现在喀拉拉邦的南部地区(蒂鲁文南特布勒姆和阿拉普扎南部之间的沿海地带)处于艾伊王朝统治之下,该王朝与马杜赖的潘迪亚王朝关系更为密切。帕拉瓦之前的早期历史泰米尔政体通常被描述为“基于亲属关系的再分配经济”,主要由“牧区和农业生存”和“掠夺性政治”塑造。古老的泰米尔婆罗米洞穴标签铭文描述了伊拉姆·卡敦戈 (Ilam Kadungo),他是佩鲁姆·卡敦戈 (Perum Kadungo) 的儿子,也是伊鲁姆波莱 (Irumporai) 部落科·阿森·切拉尔 (Ko Athan Cheral) 的孙子。刻有婆罗米传说的肖像硬币给出了许多切拉的名字,背面描绘了切拉的弓和箭符号。早期泰米尔文本选集是有关早期蕉赖的主要信息来源。Chenguttuvan,或称“好切拉”,因围绕泰米尔史诗 Chilapathikaram 的主要女性角色卡纳基 (Kannaki) 的传统而闻名。在早期历史时期结束后,大约在公元3世纪至5世纪,蕉赖人的势力似乎出现了相当大的衰落。众所周知,孔古国家的蕉赖在中世纪早期控制了泰米尔纳德邦西部,在喀拉拉邦中部建立了帝国。今天的喀拉拉邦中部可能是 Kongu Chera 王国,大约在公元 8-9 世纪分离,形成 Chera Perumal 王国和 Kongu Chera 王国(约公元 9-12 世纪)。切拉统治者各个分支之间关系的确切性质有些不清楚。南布提里人向蓬图拉请求一位切拉国王的摄政王,并被授予来自蓬图拉的首相。因此,扎莫林拥有“Punthurakkon”(蓬图拉之王)的称号。此后,现在的喀拉拉邦部分和孔古纳杜获得自治。中世纪南印度的一些主要王朝——遮卢基亚、帕拉瓦、潘迪亚、拉什特拉库塔和乔拉——似乎已经征服了孔古切拉国家。Kongu Cheras 似乎在公元 10/11 世纪已被纳入 Pandya 政治体系。即使在佩鲁马尔王国解体之后,皇家铭文和寺庙赠款,特别是来自喀拉拉邦以外的地方,仍然继续将该国家和人民称为“蕉赖或喀拉拉邦”。维纳德(Venad Cheras 或“Kulasekharas”)的统治者以喀拉拉邦南部奎隆港为基地,声称自己的祖先是佩鲁马尔人。切拉纳德也是卡利卡特扎莫林王国昔日一个省份的名称,其中包括现今马拉普拉姆地区蒂鲁兰加迪和蒂鲁塔鲁克斯的部分地区。后来,当马拉巴尔受英国统治时,它成为马拉巴尔区的塔鲁克。Cheranad Taluk 的总部位于蒂鲁兰加迪镇。后来塔鲁克与埃拉纳德塔鲁克合并。在现代时期,科钦和特拉凡科(喀拉拉邦)的统治者也声称拥有“切拉”的称号。
Play button
100 BCE Jan 1 - 200

萨塔瓦哈纳王朝

Maharashtra, India
萨塔瓦哈纳王朝,在《往世书》中也被称为安得拉王朝,是一个位于德干的古代南亚王朝。大多数现代学者认为萨塔瓦哈纳统治开始于公元前二世纪末,一直持续到公元三世纪初,尽管有些人根据往世书将其统治开始时间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但未经考古证据证实。萨塔瓦哈纳王国主要包括今天的安得拉邦、特伦甘纳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在不同时期,他们的统治扩展到现代古吉拉特邦、中央邦和卡纳塔克邦的部分地区。该王朝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首都,包括普拉蒂什塔纳(Paithan)和阿马拉瓦蒂(Dharanikota)。该王朝的起源尚不清楚,但根据往世书,他们的第一位国王推翻了坎瓦王朝。后孔雀时代,萨塔瓦哈纳人在德干地区建立了和平,抵御了外来侵略者的进攻。特别是他们与萨卡西总督的斗争持续了很长时间。在乔达米普特拉·萨塔卡尼(Gautamiputra Satakarni)和他的继任者瓦西斯提普特拉·普拉马维(Vasisthiputra Pulamavi)的统治下,该王朝达到了顶峰。到公元三世纪初,王国分裂成更小的国家。萨塔瓦哈纳家族是印度国家铸币的早期发行者,铸币上刻有其统治者的肖像。他们形成了一座文化桥梁,在印度恒河平原与印度南端的贸易以及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支持印度教佛教,并赞助土俗文学。
Play button
30 Jan 1 - 375

贵霜帝国

Pakistan
贵霜帝国是公元一世纪初由月氏人在巴克特里亚地区建立的一个融合帝国。它蔓延到了阿富汗、 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的大部分现代领土,至少远至瓦拉纳西(贝那勒斯)附近的萨克塔和鹿野苑,在那里发现了可追溯到贵霜皇帝卡尼什卡大帝时代的铭文。贵霜人很可能是月氏联盟的五个分支之一,月氏联盟是一个印欧游牧民族,可能起源于吐火罗,他们从中国西北部(新疆和甘肃)迁徙到古代大夏定居。该王朝的创始人库朱拉·卡德菲塞斯(Kujula Kadphises)遵循希腊-巴克特里亚传统的希腊宗教思想和图像,也遵循印度教传统,是印度教湿婆神的信徒。一般来说,贵霜人也是佛教的伟大赞助人,从迦腻色卡皇帝开始,他们也在他们的万神殿中采用了琐罗亚斯德教的元素。他们对佛教向中亚和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贵霜人最初可能出于行政目的使用希腊语,但很快就开始使用巴克特里亚语。迦腻色伽派他的军队前往喀喇昆仑山脉以北。从犍陀罗到中国的直达道路在贵霜王朝的控制下持续了一个多世纪,鼓励了穿越喀喇昆仑山脉的旅行,并促进了大乘佛教向中国的传播。贵霜王朝与罗马帝国、 萨珊波斯、阿克苏姆帝国和中国汉朝都有外交交往。贵霜帝国是罗马帝国与中国之间贸易关系的中心:根据阿兰·达尼埃卢的说法,“贵霜帝国一度是主要文明的中心”。虽然许多哲学、艺术和科学都是在其境内创造的,但当今帝国历史的唯一文字记录来自其他语言(尤其是中文)的铭文和记述。公元3世纪,贵霜帝国分裂为半独立的王国,被西方入侵的萨珊王朝所灭,在粟特、巴克特里亚和犍陀罗地区建立了贵霜萨珊王国。公元4世纪,印度王朝笈多王朝也从东方压来。最后的贵霜王国和贵霜萨珊王朝最终被来自北方的入侵者(称为基达利派,然后是嚈哒利派)所击败。
Play button
250 Jan 1 - 500

他们玩的是王朝

Deccan Plateau, Andhra Pradesh
瓦卡塔卡王朝是一个古印度王朝,起源于公元3世纪中叶的德干人。据信,他们的领土北起马尔瓦和古吉拉特邦的南部边缘,南至通加巴德拉河,西至阿拉伯海,东至恰蒂斯加尔邦边缘。他们是德干地区萨塔瓦哈那王朝最重要的继承者,与印度北部的笈多王朝同时代。瓦卡塔卡王朝是婆罗门王朝。关于该家族的创始人 Vindhyashakti(约公元 250 年 – 约 270 年),人们知之甚少。领土扩张始于其子普拉瓦拉塞纳一世统治时期。一般认为,瓦卡塔卡王朝在普拉瓦拉塞纳一世之后分为四个支系。两个支系已知,两个支系未知。已知的分支是 Pravarapura-Nandivardhana 分支和 Vatsagulma 分支。笈多皇帝旃陀罗笈多二世将他的女儿嫁给了瓦卡塔卡王室,并在他们的支持下于公元四世纪从萨卡总督手中吞并了古吉拉特邦。瓦卡塔卡势力之后是德干巴达米的遮卢基亚势力。瓦卡塔卡家族以艺术、建筑和文学的赞助人而闻名。他们领导了公共工程,他们的纪念碑是可见的遗产。阿旃陀石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岩石佛教精舍和佛堂是在瓦卡塔卡皇帝哈里什纳 (Harishena) 的赞助下建造的。
Play button
275 Jan 1 - 897

帕拉瓦王朝

South India
帕拉瓦王朝是一个泰米尔王朝,存在于公元 275 年至公元 897 年,统治着印度南部的大部分地区,也称为通达曼达拉姆 (Tondaimanandalam)。他们曾是萨塔瓦哈纳王朝的封臣,他们在萨塔瓦哈纳王朝垮台后获得了显赫地位。帕拉瓦人在 Mahendravarman I(公元 600-630 年)和 Narasimhavarman I(公元 630-668 年)统治期间成为主要势力,并统治泰卢固地区南部和泰米尔地区北部约 600 年,直到最后九世纪的。在他们的统治期间,他们与北部巴达米的遮卢基亚人以及南部的泰米尔王国乔拉和潘迪亚斯保持着持续的冲突。公元九世纪,帕拉瓦人最终被朱罗统治者阿迪亚一世击败。帕拉瓦家族因其对建筑的赞助而闻名,最好的例子是位于马马拉普拉姆的海岸神庙,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坎奇普拉姆曾是帕拉瓦王国的首都。这个王朝留下了宏伟的雕塑和寺庙,并被认为奠定了中世纪南印度建筑的基础。他们开发了帕拉瓦文字,格兰萨最终由此形成。这种文字最终产生了其他几种东南亚文字,例如高棉语。中国旅行家玄奘在帕拉瓦统治期间访问了甘吉布勒姆,并赞扬了他们的仁慈统治。
Play button
320 Jan 1 - 467

笈多帝国

Pataliputra, Bihar
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帝国和公元6世纪的笈多帝国末期之间的时期被称为印度的“古典”时期。根据所选的周期划分,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子周期。古典时期开始于孔雀帝国衰落以及相应的顺伽王朝和萨塔瓦哈纳王朝崛起之后。笈多帝国(4-6世纪)被认为是印度教的“黄金时代”,尽管在这几个世纪里印度被许多王国统治着。此外,桑格姆文学从公元前 3 世纪到公元 3 世纪在印度南部蓬勃发展。在此期间,从公元 1 年到公元 1000 年,印度的经济估计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拥有世界财富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
Play button
345 Jan 1 - 540

卡丹巴王朝

North Karnataka, Karnataka
卡丹巴斯(Kadambas)(公元 345-540 年)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一个古代王室,统治着卡纳塔克邦北部和来自巴纳瓦西(今北卡纳达地区)的康坎人。该王国由 Mayurasharma 于约公元 1977 年建立。345,后来显示出发展为帝国规模的潜力。他们的帝国野心可以从统治者的头衔和绰号以及他们与其他王国和帝国(例如印度北部的瓦卡塔卡王朝和笈多王朝)保持的婚姻关系中看出。马尤拉沙尔马可能在一些土著部落的帮助下击败了坎奇帕拉瓦人的军队,并声称拥有主权。卡丹巴的势力在卡库斯塔瓦玛统治期间达到顶峰。卡丹巴人是西恒河王朝的同时代人,他们共同组成了最早的本土王国,以自治的方式统治这片土地。从六世纪中叶起,该王朝继续作为较大的卡纳达帝国、遮卢基亚帝国和拉什特拉库塔帝国的附庸进行统治五百多年,在此期间,他们分裂成小王朝。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果阿的噶当巴、哈拉西的噶当巴和杭加尔的噶当巴。在前卡丹巴时代,控制卡纳塔克邦地区的统治家族孔雀王朝和后来的萨塔瓦哈纳斯王朝都不是该地区的土著,因此权力核心位于当今卡纳塔克邦之外。
卡玛鲁巴王国
卡玛鲁巴狩猎探险队。 ©HistoryMaps
350 Jan 1 - 1140

卡玛鲁巴王国

Assam, India
卡马鲁帕是印度次大陆古典时期的一个早期国家,(与达瓦卡一起)是阿萨姆邦历史上第一个王国。虽然卡玛鲁巴在公元 350 年至公元 1140 年期间盛行,但达瓦卡在公元 5 世纪被卡玛鲁巴吞并。卡马鲁帕由三个王朝统治,首都分别为古瓦哈提、北古瓦哈提和提斯普尔,鼎盛时期覆盖了整个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北孟加拉、不丹和孟加拉国北部,有时还包括现在西孟加拉邦、比哈尔邦的部分地区。和锡尔赫特。尽管这个历史王国在 12 世纪消失并被较小的政治实体所取代,但卡马鲁帕的概念仍然存在,古代和中世纪的编年史家继续称这个王国的一部分为卡姆鲁普。16 世纪,阿霍姆王国崭露头角,继承了古代卡马鲁帕王国的遗产,并渴望将其王国扩展到卡拉托亚河。
遮娄其王朝
西遮娄其建筑 ©HistoryMaps
543 Jan 1 - 753

遮娄其王朝

Badami, Karnataka, India
公元 6 世纪至 12 世纪期间,遮娄其帝国统治着印度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在此期间,他们作为三个相关但独立的王朝进行统治。最早的王朝被称为“巴达米遮卢基亚”,从六世纪中叶开始由瓦塔皮(现代巴达米)统治。巴达米遮娄其人在巴纳瓦西卡丹巴王国衰落时开始主张独立,并在普拉克申二世统治期间迅速崛起。遮娄其人的统治标志着南印度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卡纳塔克邦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随着巴达米遮卢基亚的崛起,南印度的政治氛围从较小的王国转变为大帝国。一个位于印度南部的王国控制并巩固了卡维里河和讷尔默达河之间的整个地区。这个帝国的崛起见证了高效行政管理、海外贸易和商业的诞生,以及被称为“遮鲁克建筑”的新型建筑风格的发展。遮娄其王朝在 550 年至 750 年期间从卡纳塔克邦的巴达米统治了印度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然后在 970 年至 1190 年期间再次从卡利亚尼统治了印度南部和中部的部分地区。
550 - 1200
中世纪早期ornament
印度中世纪早期
梅兰加尔堡建于中世纪印度曼多尔的乔达统治时期 ©HistoryMaps
550 Jan 2 - 1200

印度中世纪早期

India
中世纪早期的印度始于公元六世纪笈多帝国灭亡后。这一时期还包括印度教的“古典时代晚期”,始于笈多帝国的灭亡,以及公元七世纪戒日帝国的崩溃;卡瑙吉帝国的开始,导致了三方斗争;13 世纪,随着印度北部 德里苏丹国的崛起,以及随着 1279 年拉金德拉·乔拉三世 (Rajendra Chola III) 在印度南部的去世,后期朱拉王朝的结束;然而,古典时期的某些方面一直持续到 17 世纪左右南方毗奢耶那伽罗帝国的灭亡。从五世纪到十三世纪,斯劳塔祭祀逐渐减少,而佛教、耆那教或更常见的湿婆主义、外士那瓦主义和性力主义的启蒙传统在皇家宫廷中得到扩展。这一时期产生了印度一些最优秀的艺术,被认为是古典发展的缩影,以及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主要精神和哲学体系的发展。
Play button
606 Jan 1 - 647

普夏布蒂王朝

Kannauj, Uttar Pradesh, India
Pushyabhuti 王朝,也称为 Vardhana 王朝,在 6 世纪和 7 世纪统治印度北部。该王朝在最后一位统治者哈沙瓦尔达纳(Harsha Vardhana,约公元 590-647 年)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戒沙帝国覆盖了印度北部和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东至卡马鲁帕(Kamarupa),南至讷尔默达河(Narmada River)。该王朝最初在斯坦维什瓦拉(Sthanveshvara,位于现代哈里亚纳邦库鲁克谢特拉县)进行统治,但戒神最终将坎亚库布贾(Kanyakubja,现代北方邦坎瑙季)定为首都,并在那里统治直至公元 647 年。
古希拉王朝
古希拉王朝 ©HistoryMaps
728 Jan 1 - 1303

古希拉王朝

Nagda, Rajasthan, India
梅达帕塔的古希拉人(Guhilas of Medapata)俗称梅瓦尔的古希拉人(Guhilas of Mewar),是一个拉其普特王朝,统治着现今印度拉贾斯坦邦的梅达帕塔(现代梅瓦尔)地区。古希拉国王最初在八世纪末至九世纪期间作为古吉拉-普拉蒂哈拉封臣进行统治,后来在十世纪初独立并与拉什特拉库塔王朝结盟。他们的首都包括纳加拉达(Nagda)和阿加塔(Ahar)。因此,他们也被称为古希拉人的纳格达-阿哈尔分支。10 世纪古吉拉-普拉蒂哈拉家族在拉瓦尔·巴特里帕塔二世 (Rawal Bharttripatta II) 和拉瓦尔·阿拉塔 (Rawal Allata) 的统治下衰落后,古希拉家族 (Guhilas) 取得了主权。在 10 世纪至 13 世纪期间,他们卷入了与几个邻国的军事冲突,包括帕拉马拉人、查哈马纳人、 德里苏丹国、乔卢基亚人和瓦格拉人。11世纪末,帕拉马拉国王博贾干涉古希拉王位,可能废黜一位统治者并任命该分支的其他统治者。12世纪中叶,王朝分裂为两个分支。高级分支(其统治者在后来的中世纪文献中被称为拉瓦尔)从奇特拉库塔(今奇托加尔)统治,并以拉特纳西姆哈在 1303 年奇托加尔围城战中击败德里苏丹国而告终。初级支系从西索迪亚村兴起,称号为拉纳,建立了西索迪亚拉吉普特王朝。
古吉拉-普拉蒂哈拉王朝
古吉拉-普拉蒂哈拉家族在遏制阿拉伯军队向印度河以东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HistoryMaps
730 Jan 1 - 1036

古吉拉-普拉蒂哈拉王朝

Ujjain, Madhya Pradesh, India
古吉拉-普拉蒂哈拉家族在遏制阿拉伯军队向印度河以东移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纳加巴塔一世在印度的哈里发战役中击败了朱奈德和塔明领导的阿拉伯军队。在纳迦巴塔二世的统治下,古吉拉-普拉蒂哈拉王朝成为印度北部最强大的王朝。他的儿子罗摩跋陀罗 (Ramabhadra) 继位,罗摩跋陀罗 (Ramabhadra) 曾短暂统治,然后由他的儿子米希拉·博贾 (Mihira Bhoja) 继任。在博贾和他的继任者马亨德拉帕拉一世的领导下,普拉蒂哈拉帝国达到了繁荣和权力的顶峰。到马亨德拉帕拉时代,其疆域范围可与笈多帝国相媲美,西起信德边境,东至比哈尔邦,北起喜马拉雅山,南至纳尔默达河地区。这次扩张引发了与拉什特拉库塔帝国和帕拉帝国争夺印度次大陆控制权的三方权力斗争。在此期间,普拉蒂哈拉帝国获得了阿里亚瓦尔塔大君(印度万王之王)的称号。到了10世纪,帝国的几个封臣利用古吉拉-普拉蒂哈拉家族的暂时弱点宣布独立,特别是马尔瓦的帕拉马拉人、本德尔坎德的钱德拉人、马哈科沙尔的卡拉丘里人、哈里亚纳邦的托马拉人和乔汉人拉杰普塔纳。
Play button
750 Jan 1 - 1161

这是帝国

Gauḍa, Kanakpur, West Bengal,
帕拉帝国由戈帕拉一世建立,由来自印度次大陆东部地区孟加拉的一个佛教王朝统治。沙尚卡的高达王国灭亡后,帕拉斯人重新统一了孟加拉。帕拉斯家族是佛教大乘和密宗的追随者,他们也赞助湿婆主义和外士那瓦主义。语素Pala,意思是“保护者”,被用作所有Pala君主名字的结尾。帝国在达摩波罗和提婆婆罗的统治下达到顶峰。据信达摩波罗征服了卡瑙吉,并将他的势力扩展到印度西北部的最远地区。帕拉帝国在很多方面都可以被视为孟加拉的黄金时代。护法神创建了超日寺并重振了那烂陀大学,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伟大大学之一。那烂陀在波罗帝国的庇护下达到了顶峰。帕拉斯还建造了许多精舍。他们与东南亚国家和西藏保持着密切的文化和商业联系。海上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帕拉帝国的繁荣。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他的回忆录中记录了帕拉军队的强大。
Play button
753 Jan 1 - 982

拉什特拉库塔王朝

Manyakheta, Karnataka, India
拉什特拉库塔帝国由丹蒂杜尔加 (Dantidurga) 于 753 年左右建立,其首都曼雅克塔 (Manyakheta) 统治了近两个世纪。在其鼎盛时期,拉什特拉库塔王朝的统治范围从北部的恒河和亚穆纳河到南部的科摩林角,这是一个政治扩张、建筑成就和著名文学贡献卓有成效的时期。这个王朝的早期统治者是印度教徒,但后来的统治者深受耆那教的影响。戈文达三世和阿莫加瓦沙是该王朝一长串有能力的管理者中最著名的一位。阿莫加瓦沙统治了 64 年,也是一位作家,撰写了已知最早的卡纳达诗学著作《Kavirajamarga》。建筑达到了德拉威风格的里程碑,最好的例子是埃洛拉的凯拉萨纳特神庙。其他重要的贡献是卡纳塔克邦帕塔达卡尔的卡希维什瓦纳塔寺庙和耆那教纳拉亚纳寺庙。阿拉伯旅行家苏莱曼将拉什特拉库塔帝国描述为世界四大帝国之一。罗什特拉库塔时期标志着南印度数学黄金时代的开始。伟大的南印度数学家马哈维拉生活在罗什特拉库塔帝国,他的著作对他之后的中世纪南印度数学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罗什特拉库塔(Rashtrakuta)统治者还赞助文人,他们用从梵文到阿帕普拉萨斯等多种语言进行写作。
中世纪朱罗王朝
中世纪朱罗王朝。 ©HistoryMaps
848 Jan 1 - 1070

中世纪朱罗王朝

Pazhayarai Metrali Siva Temple
中世纪的乔拉斯在公元九世纪中叶崛起,建立了印度最伟大的帝国之一。他们成功地将南印度统一在自己的统治之下,并通过海军力量扩大了在东南亚和斯里兰卡的影响力。他们与西方的阿拉伯人以及东方的中国人有贸易往来。中世纪的乔拉斯帝国和遮卢基亚帝国为了争夺文吉的控制权而不断发生冲突,这场冲突最终耗尽了两个帝国的力量,导致了它们的衰落。经过数十年的联盟,朱罗王朝并入了文吉的东遮鲁基王朝,并在后来的朱罗王朝的领导下统一起来。
西遮娄其帝国
瓦塔皮战役是公元 642 年帕拉瓦人和遮卢基亚人之间发生的一场决定性的战斗。 ©HistoryMaps
973 Jan 1 - 1189

西遮娄其帝国

Basavakalyan, Karnataka, India
10世纪至12世纪期间,西遮娄其帝国统治了南印度德干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北部讷尔默达河和南部卡维里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处于遮卢其人的控制之下。在此期间,德干的其他主要统治家族,霍伊萨拉家族,德瓦吉里的苏纳·亚达瓦家族,卡卡蒂亚王朝和南卡拉楚里斯家族,都是西遮娄其的下属,只有在遮娄其势力衰弱时才获得独立。 12世纪下半叶。西遮娄其发展了一种今天被称为过渡风格的建筑风格,它是早期遮娄其王朝风格与后期曷萨拉帝国风格之间的建筑联系。它的大部分古迹都位于卡纳塔克邦中部通加巴德拉河沿岸的地区。著名的例子有拉昆迪的卡西维斯韦斯瓦拉神庙、库鲁瓦蒂的马里卡朱纳神庙、巴加利的卡勒斯瓦拉神庙、哈维里的西德斯瓦拉神庙和伊塔吉的马哈德瓦神庙。这是南印度美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特别是在文学方面,因为西遮娄其国王鼓励使用卡纳达语和梵语的作家,如哲学家和政治家巴萨瓦和伟大的数学家巴斯卡拉二世。
Play button
1001 Jan 1

加色尼入侵

Pakistan
1001年,加兹尼的马哈茂德首先入侵现代巴基斯坦,然后入侵印度部分地区。马哈茂德击败、俘虏并释放了印度教沙希统治者贾亚帕拉,贾亚帕拉已将首都迁至白沙瓦(今巴基斯坦)。贾亚帕拉自杀,其子阿南达帕拉继位。1005年,加兹尼的马哈茂德入侵巴蒂亚(可能是贝拉),并于1006年入侵木尔坦,此时阿南达帕拉的军队攻击了他。次年,加兹尼的马哈茂德袭击并镇压了巴丁达的统治者苏卡帕拉(他通过反抗沙希王国而成为统治者)。1008-1009年,马哈茂德在查赫战役中击败了印度沙希。1013年,在马哈茂德第八次远征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期间,沙希王国(当时在阿南达帕拉之子特里罗查纳帕拉统治下)被推翻。
1200 - 1526
中世纪晚期ornament
德里苏丹国
德里苏丹国的拉齐亚苏丹娜。 ©HistoryMaps
1206 Jan 1 - 1526

德里苏丹国

Delhi, India
德里苏丹国是一个总部位于德里的伊斯兰帝国,疆域覆盖南亚大部分地区长达 320 年(1206 年至 1526 年)。古里德王朝入侵次大陆后,德里苏丹国先后被五个王朝统治:马穆鲁克王朝(1206-1290)、卡尔吉王朝(1290-1320)、图格拉克王朝(1320-1414)、赛义德王朝。 (1414-1451)和洛迪王朝(1451-1526)。它覆盖了现代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大片领土以及尼泊尔南部的部分地区。苏丹国的基础是由古里德征服者穆罕默德·古里 (Muhammad Ghori) 奠定的,他于公元 1192 年在塔兰 (Tarain) 附近击败了阿杰梅尔 (Ajmer) 统治者普里特维拉吉·乔汉 (Prithviraj Chauhan) 领导的拉其普特邦联 (Rajput Confederacy)。作为古里王朝的继承者,德里苏丹国最初是由穆罕默德·古里的突厥奴隶将军统治的众多公国之一,其中包括耶尔迪兹、艾巴克和库巴查,他们继承并瓜分了古里王朝的领土。经过长期的内讧,马穆鲁克在卡尔吉革命中被推翻,这标志着权力从土耳其人转移到异质的印度穆斯林贵族手中。由此产生的卡尔吉王朝和图格拉克王朝分别见证了穆斯林对南印度的新一轮快速征服。在图格鲁克王朝时期,苏丹国最终达到了其地理范围的顶峰,在穆罕默德·本·图格鲁克统治下占领了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随后,由于印度教重新征服,毗奢耶那伽罗帝国和梅瓦尔等印度教王国宣布独立,以及孟加拉苏丹国等新的穆斯林苏丹国分裂,导致衰落。1526年,苏丹国被莫卧儿帝国征服并继承。该苏丹国因将印度次大陆融入全球大都会文化而闻名(具体表现为印度斯坦语言和印度伊斯兰建筑的发展),是少数几个击退蒙古人(来自察合台)进攻的国家之一。汗国)以及伊斯兰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女性统治者之一拉齐亚·苏丹娜(Razia Sultana)的登基,她于 1236 年至 1240 年在位。巴赫蒂亚尔·卡尔吉的吞并涉及大规模亵渎印度教和佛教寺庙(导致佛教在东印度和孟加拉的衰落) ),以及大学和图书馆遭到破坏。蒙古人对西亚和中亚的袭击为逃亡士兵、知识分子、神秘主义者、商人、艺术家和工匠从这些地区迁移到次大陆几个世纪奠定了基础,从而在印度和该地区其他地区建立了伊斯兰文化。
Play button
1336 Jan 1 - 1641

毗奢耶那伽罗帝国

Vijayanagara, Bengaluru, Karna
毗奢耶那伽罗帝国,也称为卡纳塔王国,位于印度南部的德干高原地区。它由桑加马王朝的哈里哈拉一世 (Harihara I) 和布卡·拉亚一世 (Bukka Raya I) 兄弟于 1336 年建立,他们是自称亚达瓦 (Yadava) 血统的牧牛牧民社区的成员。13 世纪末,南方列强抵御突厥伊斯兰入侵的努力达到顶峰,使帝国声名鹊起。在其鼎盛时期,它征服了几乎所有南印度的统治家族,并将德干苏丹赶出了通加巴德拉-克里希纳河多阿地区,此外还从加贾帕蒂王国吞并了现代的奥里萨邦(古卡林加),从而成为一个著名的强国。它一直持续到 1646 年,但在 1565 年塔里科塔战役中被德干苏丹国联军惨败后,其实力逐渐衰落。该帝国以其首都毗奢耶那伽罗(Vijayanagara)命名,其废墟环绕着今天的亨比(Hampi),现在是印度卡纳塔克邦的世界遗产。帝国的财富和名声激发了多明戈·佩斯、费尔南·努涅斯和尼科洛·德·孔蒂等中世纪欧洲旅行者的访问和写作。这些游记、当地语言的当代文学和金石学以及毗奢耶那伽罗的现代考古发掘提供了有关帝国历史和权力的丰富信息。帝国的遗产包括遍布印度南部的纪念碑,其中最著名的是亨比遗址群。印度南部和中部不同的寺庙建筑传统融入了毗奢耶那伽罗建筑风格。这种综合激发了印度教寺庙建设的建筑创新。高效的管理和活跃的海外贸易为该地区带来了新技术,例如灌溉用水管理系统。帝国的赞助使卡纳达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和梵语的美术和文学达到了新的高度,天文学、 数学、医学、小说、音乐学、史学和戏剧等主题越来越受欢迎。印度南部的古典音乐卡纳提克音乐演变成了现在的形式。毗奢耶那伽罗帝国在南印度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时代,通过推广印度教作为统一因素,超越了地区主义。
迈索尔王国
斯里·查马拉金德拉·瓦迪亚十世 (HH Sri Chamarajendra Wadiyar X) 是王国的统治者(1868 年至 1894 年)。 ©HistoryMaps
1399 Jan 1 - 1948

迈索尔王国

Mysore, Karnataka, India
迈索尔王国是印度南部的一个王国,传统上认为于 1399 年在现代城市迈索尔附近建立。从 1799 年到 1950 年,它是一个王子国家,直到 1947 年与英属印度结成附属联盟。英国人于 1831 年直接控制了这个王子邦。随后,它成为迈索尔邦,其统治者一直是拉贾普拉穆赫,直到 1956 年,他成为改革后邦的第一任总督。这个王国大部分由印度教沃德亚家族建立和统治,最初是毗奢耶那伽罗帝国的附庸国。17 世纪,王国领土不断扩张,在纳拉萨拉贾·沃德亚尔一世 (Narasaraja Wodeyar I) 和奇卡·德瓦拉佳·沃德亚尔 (Chikka Devaraja Wodeyar) 统治期间,该王国吞并了现在卡纳塔克邦南部的大片地区和泰米尔纳德邦的部分地区,成为德干南部的一个强大国家。在短暂的穆斯林统治期间,王国转向苏丹国的管理方式。在此期间,它与马拉塔人、海德拉巴尼扎姆人、特拉凡科王国和英国人发生冲突,最终导致四次盎格鲁-迈索尔战争。第一次英迈索尔战争取得胜利,第二次陷入僵局,随后在第三次和第四次战争中失败。蒂普在第四次塞林加帕坦围攻战(1799 年)中去世后,他的王国的大部分地区被英国吞并,这标志着迈索尔对南印度霸权时期的结束。英国通过附属联盟的方式恢复沃德亚尔王朝的王位,衰落的迈索尔变成了一个王子国家。沃德亚尔家族继续统治该邦,直到 1947 年印度独立,迈索尔加入印度联邦。
Play button
1498 May 20

第一批欧洲人到达印度

Kerala, India
1498 年 5 月 20 日,瓦斯科·德·伽马的舰队抵达马拉巴尔海岸(今印度喀拉拉邦)科泽科德(卡利卡特)附近的卡帕杜。卡利卡特国王萨穆迪里(扎莫林)当时正住在他的第二艘船上。首都波纳尼听到外国舰队抵达的消息后返回卡利卡特。这位航海家受到了传统的热情接待,包括由至少 3,000 名武装奈尔人组成的盛大游行,但对扎莫林的采访未能产生任何具体结果。当地方当局问达伽马的舰队“是什么把你们带到这里来的?”时,他们回答说,他们是来“寻找基督徒和香料的”。达·伽马作为多姆·曼努埃尔送给扎莫林的礼物——四件猩红色布斗篷、六顶帽子、四根珊瑚枝、十二件阿尔玛萨、一个装有七个黄铜器皿的盒子、一箱糖、两桶油和一桶油。一桶蜂蜜——都是微不足道的,并没有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扎莫林的官员想知道为什么没有金银时,那些认为达伽马是他们竞争对手的穆斯林商人却表示,后者只是一个普通的海盗,而不是皇家大使。瓦斯科·达伽马请求允许留下一个代理人来负责他无法出售的商品,但遭到了国王的拒绝,国王坚持要求达伽马像其他贸易商一样缴纳关税——最好是用黄金——这导致双方关系紧张两者之间。达伽马对此感到恼火,强行带走了几名奈尔人和十六名渔民(mukkuva)。
葡属印度
葡萄牙属印度。 ©HistoryMaps
1505 Jan 1 - 1958

葡属印度

Kochi, Kerala, India
印度国,也称为葡萄牙印度国或简称葡萄牙印度,是葡萄牙帝国的一个国家,是在瓦斯科·达·伽马(瓦斯科·达伽马)发现通往印度次大陆的海路六年后建立的。葡萄牙。葡萄牙印度的首都是遍布印度洋的一系列军事堡垒和贸易站的统治中心。
1526 - 1858
近代早期ornament
Play button
1526 Jan 2 - 1857

莫卧儿帝国

Agra, Uttar Pradesh, India
莫卧儿帝国是一个早期现代帝国,在 16 世纪至 19 世纪期间控制了南亚的大部分地区。大约两百年来,帝国的版图从西部的印度河流域边缘、西北的阿富汗北部和北部的克什米尔,一直延伸到东部今天的阿萨姆邦和孟加拉国的高地,以及印度南部德干高原的高地。传统上认为,莫卧儿帝国是由来自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的战士酋长巴布尔于 1526 年建立的,他在邻近的 萨法维帝国奥斯曼帝国的援助下,在第一次战役中击败了德里苏丹易卜拉欣·洛迪帕尼帕特,并横扫上印度平原。然而,莫卧儿帝国的建筑有时可以追溯到 1600 年,巴布尔的孙子阿克巴尔统治时期。这种帝国结构一直持续到1720年,直到最后一位主要皇帝奥朗则布去世后不久,在他的统治期间,帝国的地理范围也达到了最大。1760 年,帝国领土缩小至旧德里及其周边地区,并在 1857 年印度叛乱后被英属印度正式解散。尽管莫卧儿帝国是通过军事战争建立和维持的,但它并没有大力压制它所统治的文化和人民;相反,它通过新的行政实践和多元化的统治精英来平等和安抚他们,从而实现更高效、集中和标准化的统治。帝国集体财富的基础是农业税,由莫卧儿第三任皇帝阿克巴制定。这些税收相当于农民耕种者产出的一半以上,并以监管良好的银币支付,并促使农民和工匠进入更大的市场。在 17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帝国所维持的相对和平是印度经济扩张的一个因素。欧洲在印度洋的崛起,以及对印度原材料和成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为莫卧儿宫廷创造了更多的财富。
Play button
1600 Aug 24 - 1874

东印度公司

Delhi, India
东印度公司是一家英国股份公司,后来成为英国股份公司,成立于 1600 年,于 1874 年解散。它的成立是为了在印度洋地区进行贸易,最初与东印度群岛(印度次大陆和东南亚)进行贸易,后来与东亚。该公司控制了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东南亚的殖民地部分和香港。在鼎盛时期,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司。EIC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即公司的三支总统军,总计约26万名士兵,是当时英国军队规模的两倍。该公司的运营对全球贸易平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几乎单枪匹马地扭转了自罗马时代以来西方黄金东流的趋势。该公司最初被特许为“伦敦东印度群岛贸易总督和公司”,在 1700 年代中期和 1800 年代初期发展到占世界贸易的一半,特别是在棉花、丝绸、靛蓝等基本商品领域染料、糖、盐、香料、硝石、茶和鸦片。该公司还统治了印度大英帝国的开端。该公司最终统治了印度的大片地区,行使军事权力并承担行政职能。印度的公司统治实际上始于 1757 年普拉西战役后,一直持续到 1858 年。继 1857 年印度叛乱之后,1858 年《印度政府法》导致英国王室以新英属印度的形式直接控制印度。尽管政府频繁干预,该公司的财务问题却反复出现。由于一年前颁布的《东印度股票股息赎回法》,该公司于 1874 年解散,因为当时的《印度政府法》已使其退化、无能为力且过时。英属印度的官方政府机构承担了其政府职能并吸收了其军队。
Play button
1674 Jan 1 - 1818

马拉地联盟

Maharashtra, India
马拉塔邦联由邦斯勒氏族的马拉塔贵族查特拉帕蒂·希瓦吉 (Chatrapati Shivaji) 创建并巩固。然而,马拉塔人在全国范围内的强大实力要归功于佩什瓦(首席部长)巴吉拉奥一世。18 世纪初,在佩什瓦的领导下,马拉塔人巩固并统治了南亚大部分地区。马拉塔人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结束印度莫卧儿统治的功臣。1737 年,马拉塔人在首都德里之战中击败了莫卧儿军队。马拉塔人继续对莫卧儿王朝、尼扎姆王朝、孟加拉的纳瓦卜王朝和杜拉尼帝国进行军事行动,以进一步扩大他们的疆域。到 1760 年,马拉塔人的势力范围已遍及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地区。马拉塔人甚至试图占领德里,并讨论让维什瓦斯劳·佩什瓦 (Vishwasrao Peshwa) 取代莫卧儿皇帝登上那里的王位。鼎盛时期的马拉塔帝国南起泰米尔纳德邦,北至白沙瓦,东至孟加拉。第三次帕尼帕特战役(1761 年)后,马拉塔人停止向西北扩张。然而,北部的马拉塔政权在佩什瓦·马达夫拉奥一世 (Peshwa Madhavrao I) 的领导下于十年内重新建立。在马达夫拉奥一世的统治下,最强大的骑士被授予半自治权,建立了由巴罗达的盖克瓦德人、印多尔和马尔瓦的霍尔卡尔人、瓜廖尔和乌贾因的辛迪亚斯人、那格浦尔的邦萨勒斯人以及达尔和达尔的普尔人领导的马拉地联合邦联。德瓦斯。1775年,东印度公司介入浦那的佩什瓦家族继承权斗争,引发了第一次盎格鲁-马拉塔战争,马拉塔取得胜利。马拉塔人一直是印度的主要势力,直到他们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盎格鲁-马拉塔战争(1805-1818)中失败,导致东印度公司控制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
印度的公司规则
印度的公司规则。 ©HistoryMaps
1757 Jan 1 - 1858

印度的公司规则

India
印度的公司规则是指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的规则。人们普遍认为这始于 1757 年普拉西战役之后,当时孟加拉的纳瓦布将其领土交给了公司;1765 年,公司在孟加拉和比哈尔邦获得了 diwani(即征收收入的权利);1773 年,公司在加尔各答建立首都,任命第一任总督沃伦·黑斯廷斯 (Warren Hastings),并直接参与治理。这一统治一直持续到1858年,1857年印度叛乱和1858年印度政府法案颁布后,英国政府在新的英属印度承担了直接管理印度的任务。公司权力的扩张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个是彻底吞并印度各邦,并随后对共同构成英属印度的底层地区进行直接治理。吞并的地区包括西北省份(包括罗希尔坎德、戈勒克布尔和多阿布)(1801 年)、德里(1803 年)、阿萨姆邦(阿霍姆王国 1828 年)和信德省(1843 年)。1849-56 年(达尔豪斯侯爵总督任职期间)英锡克战争后,旁遮普省、西北边境省和克什米尔被吞并。然而,根据阿姆利则条约(1850年),克什米尔立即被卖给查谟的多格拉王朝,从而成为一个王子国家。1854 年,两年后,贝拉尔与奥德州一起被吞并。第二种形式的主张权力涉及条约,印度统治者在条约中承认公司的霸权,以换取有限的内部自治权。由于该公司在财务紧张的情况下运营,它必须为其统治建立政治基础。最重要的此类支持来自公司统治头 75 年期间与印度王子的附属联盟。19世纪初,这些王子的领土占了印度的三分之二。当一位能够确保其领土安全的印度统治者想要加入这样的联盟时,该公司欢迎它,因为这是一种经济的间接统治方法,不涉及直接管理的经济成本或获得外国臣民支持的政治成本。
Play button
1799 Jan 1 - 1849

锡克帝国

Lahore, Pakistan
由锡克教成员统治的锡克帝国是统治印度次大陆西北地区的政治实体。这个帝国以旁遮普地区为基础,存在于 1799 年至 1849 年。它是在卡尔萨王朝的基础上,在兰吉特·辛格大君(1780-1839 年)的领导下,由锡克邦联的一系列自治旁遮普米斯尔组建而成。兰吉特·辛格王将印度北部的许多地区合并为一个帝国。他主要使用他的锡克卡尔萨军队,他接受了欧洲军事技术的训练并配备了现代军事技术。兰吉特·辛格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战略大师,并为他的军队挑选了优秀的将军。他不断击败阿富汗军队,成功结束了阿富汗锡克战争。他分阶段将旁遮普中部、木尔坦省、克什米尔省以及白沙瓦谷地纳入他的帝国。19世纪的鼎盛时期,帝国版图西起开伯尔山口,北至克什米尔,南至信德省,沿萨特莱杰河东至喜马偕尔邦。兰吉特·辛格去世后,帝国衰弱,导致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冲突。激烈的第一次英国锡克战争和第二次英国锡克战争标志着锡克帝国的垮台,使其成为印度次大陆最后被英国征服的地区之一。
1850
现代时期ornament
印度独立运动
圣雄甘地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57 Jan 1 - 1947

印度独立运动

India
印度独立运动是一系列历史性事件,其最终目的是结束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它从1857年持续到1947年。印度第一次独立的民族主义革命运动起源于孟加拉。后来,它在新成立的印度国大党中扎根,其中著名的温和派领导人寻求参加英属印度公务员考试的权利,以及当地人更多的经济权利。20 世纪上半叶,拉尔·巴尔·帕尔三巨头、奥罗宾多·戈什 (Aurobindo Ghosh) 和 VO 奇丹巴拉姆·皮莱 (VO Chidambaram Pillai) 采取了更为激进的自治方法。20 年代自治斗争最后阶段的特点是国会采纳了甘地的非暴力和公民不服从政策。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苏布拉马尼亚·巴拉蒂和班金·钱德拉·查托帕迪亚等知识分子传播了爱国意识。萨罗吉尼·奈杜 (Sarojini Naidu)、普里蒂拉塔·瓦达达尔 (Pritilata Waddar) 和卡斯图巴·甘地 (Kasturba Gandhi) 等女性领导人推动了印度妇女的解放和参与自由斗争。BR Ambedkar 倡导印度社会弱势群体的事业。
Play button
1857 May 10 - 1858 Nov 1

1857 年印度叛乱

India
1857年的印度叛乱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雇佣的士兵在印度北部和中部发动的反对该公司统治的大规模叛乱。导致叛变的导火索是恩菲尔德步枪的新型火药弹的问题,该弹对当地的宗教禁令不敏感。关键的叛变者是曼加尔·潘迪。此外,对英国税收的潜在不满、英国军官与印度军队之间的种族鸿沟以及土地兼并也在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潘迪叛变后几周内,印度军队的数十支部队加入了农民军,进行了广泛的叛乱。后来,印度贵族也加入了叛军的行列,其中许多人在“失效教义”下失去了头衔和领地,并认为该公司干扰了传统的继承制度。纳纳·萨希卜 (Nana Sahib) 和占西拉尼 (Rani of Jhansi) 等叛乱领导人就属于这个组织。密拉特叛乱爆发后,叛军很快抵达德里。叛军还占领了西北省份和阿瓦德省的大片地区。最值得注意的是,在阿瓦德,叛乱呈现出针对英国存在的爱国反抗的特征。然而,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友好诸侯国的协助下迅速动员起来,但英国花了 1857 年剩余时间和 1858 年的大部分时间才镇压叛乱。由于叛军装备简陋,又没有外界支持和资金,他们被英国人残酷镇压。此后,所有权力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转移到英国王室,英国王室开始将印度大部分地区作为多个省进行管理。王室直接控制着该公司的土地,并对印度其他地区(包括由当地王室统治的王子邦组成)具有相当大的间接影响力。1947 年,官方有 565 个王子邦,但只有 21 个拥有实际的邦政府,而且只有 3 个较大的邦(迈索尔、海得拉巴和克什米尔)。他们于 1947-48 年被并入独立国家。
英属印度
马德拉斯陆军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58 Jan 1 - 1947

英属印度

India
英属印度是英国王室对印度次大陆的统治;印度也称为王权统治或印度直接统治,从1858年持续到1947年。英国控制下的地区当时通称为印度,其中包括英国直接管辖的地区,统称为英属印度以及由土著统治者统治但处于英国至高无上地位的地区,称为诸侯国。该地区有时被称为印度帝国,尽管不是正式的。作为“印度”,它是国际联盟的创始成员国,是1900年、1920年、1928年、1932年和1936年夏季奥运会的参赛国,也是1945年旧金山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这一治理体系于 1858 年 6 月 28 日建立,1857 年印度叛乱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权移交给维多利亚女王(维多利亚女王于 1876 年被宣布为印度女皇)。 )。它一直持续到1947年,当时英属印度被分为两个主权自治领国家:印度联邦(后来的印度共和国)和巴基斯坦自治领(后来的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孟加拉国人民共和国)。1858 年印度统治初期,下缅甸已是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86 年加入上缅甸,由此产生的联盟缅甸作为一个自治省进行管理,直到 1937 年,它成为一个单独的英国殖民地,并于 1948 年获得独立。1989 年更名为缅甸
Play button
1947 Aug 14

印度分裂

India
1947年印度分治将英属印度分为两个独立的领土: 印度巴基斯坦。印度自治领是今天的印度共和国,巴基斯坦自治领是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和孟加拉国人民共和国。这次分治涉及孟加拉和旁遮普两个省份,根据全区非穆斯林或穆斯林占多数。印巴分治还划分了英属印度陆军、印度皇家海军、印度皇家空军、印度文职部门、铁路和中央财政部。1947 年《印度独立法》概述了这次分治,并导致英属印度的解体,即印度王室统治的解体。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自治独立自治领于 1947 年 8 月 15 日午夜合法成立。这次分治导致 10 至 2000 万人因宗教信仰而流离失所,给新建立的领土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它通常被描述为历史上最大的难民危机之一。发生了大规模的暴力事件,对分治期间或分治之前的生命损失的估计存在争议,从数十万到两百万不等。印巴分治的暴力性质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造成了敌对和猜疑的气氛,至今仍影响着两国关系。
印度共和国
尼赫鲁的女儿英迪拉·甘地连续三届(1966-77 年)和第四届(1980-84 年)担任总理。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7 Aug 15

印度共和国

India
印度独立的历史始于该国于 1947 年 8 月 15 日成为英联邦内的独立国家。1858 年开始的英国直接管理影响了次大陆的政治和经济统一。1947 年英国统治结束时,次大陆按照宗教划分为两个独立的国家: 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和穆斯林占多数的巴基斯坦。与此同时,英属印度西北部和东部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因印度的分裂而被划分为巴基斯坦自治领。印巴分治导致超过1000万人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转移,并造成约100万人死亡。印度国大党领导人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成为印度第一任总理,但与独立斗争关系最密切的领导人圣雄甘地没有接受任何职务。1950年通过的宪法使印度成为一个民主国家,这种民主一直持续至今。印度持续的民主自由在世界新独立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该国面临宗教暴力、种姓主义、纳粹主义、恐怖主义和地区分裂主义叛乱。印度与中国之间存在未解决的领土争端,并于 1962 年升级为中印战争;与巴基斯坦之间的领土争端导致了 1947 年、1965 年、1971 年和 1999 年的战争。对齐运动。然而,它从1971年开始与苏联结成松散联盟,当时巴基斯坦与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结盟。

Appendices



APPENDIX 1

The Unmaking of India


Play button

Characters



Chandragupta Maurya

Chandragupta Maurya

Mauryan Emperor

Krishnadevaraya

Krishnadevaraya

Vijayanagara Emperor

Muhammad of Ghor

Muhammad of Ghor

Sultan of the Ghurid Empire

Shivaji

Shivaji

First Chhatrapati of the Maratha Empire

Rajaraja I

Rajaraja I

Chola Emperor

Rani Padmini

Rani Padmini

Rani of the Mewar Kingdom

Rani of Jhansi

Rani of Jhansi

Maharani Jhansi

The Buddha

The Buddha

Founder of Buddhism

Ranjit Singh

Ranjit Singh

First Maharaja of the Sikh Empire

Razia Sultana

Razia Sultana

Sultan of Delhi

Mahatma Gandhi

Mahatma Gandhi

Independence Leader

Porus

Porus

Indian King

Samudragupta

Samudragupta

Second Gupta Emperor

Akbar

Akbar

Third Emperor of Mughal Empire

Baji Rao I

Baji Rao I

Peshwa of the Maratha Confederacy

A. P. J. Abdul Kalam

A. P. J. Abdul Kalam

President of India

Rana Sanga

Rana Sanga

Rana of Mewar

Jawaharlal Nehru

Jawaharlal Nehru

Prime Minister of India

Ashoka

Ashoka

Mauryan Emperor

Aurangzeb

Aurangzeb

Sixth Emperor of the Mughal Empire

Tipu Sultan

Tipu Sultan

Sultan of Mysore

Indira Gandhi

Indira Gandhi

Prime Minister of India

Sher Shah Suri

Sher Shah Suri

Sultan of the Suri Empire

Alauddin Khalji

Alauddin Khalji

Sultan of Delhi

Babur

Babur

Founder of the Mughal Empire

Jahangir

Jahangir

Emperor of the Mughal Empire

References



  • Antonova, K.A.; Bongard-Levin, G.; Kotovsky, G. (1979). История Индии [History of India] (in Russian). Moscow: Progress.
  • Arnold, David (1991), Famine: Social Crisis and Historical Change, Wiley-Blackwell, ISBN 978-0-631-15119-7
  • Asher, C.B.; Talbot, C (1 January 2008), India Before Europe (1st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51750-8
  • Bandyopadhyay, Sekhar (2004), From Plassey to Partition: A History of Modern India, Orient Longman, ISBN 978-81-250-2596-2
  • Bayly, Christopher Alan (2000) [1996], Empire and Information: Intelligence Gathering and Social Communication in India, 1780–187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57085-5
  • Bose, Sugata; Jalal, Ayesha (2003), Modern South Asia: History, Culture, Political Economy (2nd ed.), Routledge, ISBN 0-415-30787-2
  • Brown, Judith M. (1994), Modern India: The Origins of an Asian Democracy (2nd ed.), ISBN 978-0-19-873113-9
  • Bentley, Jerry H. (June 1996), "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 and Periodization in World History", 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01 (3): 749–770, doi:10.2307/2169422, JSTOR 2169422
  • Chauhan, Partha R. (2010).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and 'Out of Africa 1'". In Fleagle, John G.; Shea, John J.; Grine, Frederick E.; Baden, Andrea L.; Leakey, Richard E. (eds.). Out of Africa I: The First Hominin Colonization of Eurasia.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pp. 145–164. ISBN 978-90-481-9036-2.
  • Collingham, Lizzie (2006), Curry: A Tale of Cooks and Conquero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32001-5
  • Daniélou, Alain (2003), A Brief History of India, Rochester, VT: Inner Traditions, ISBN 978-0-89281-923-2
  • Datt, Ruddar; Sundharam, K.P.M. (2009), Indian Economy, New Delhi: S. Chand Group, ISBN 978-81-219-0298-4
  • Devereux, Stephen (2000). Famin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PDF) (Technical report). IDS Working Paper. Vol. 105. Brighton: 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16 May 2017.
  • Devi, Ragini (1990). Dance Dialects of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ISBN 978-81-208-0674-0.
  • Doniger, Wendy, ed. (1999). Merriam-Webster's Encyclopedia of World Religions. Merriam-Webster. ISBN 978-0-87779-044-0.
  • Donkin, Robin A. (2003), Between East and West: The Moluccas and the Traffic in Spices Up to the Arrival of Europeans, Diane Publishing Company, ISBN 978-0-87169-248-1
  • Eaton, Richard M. (2005),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Deccan: 1300–1761: Eight Indian Lives, The new Cambridge history of India, vol. I.8,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25484-7
  • Fay, Peter Ward (1993), The forgotten army : India's armed struggle for independence, 1942–1945,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 978-0-472-10126-9
  • Fritz, John M.; Michell, George, eds. (2001). New Light on Hampi: Recent Research at Vijayanagara. Marg. ISBN 978-81-85026-53-4.
  • Fritz, John M.; Michell, George (2016). Hampi Vijayanagara. Jaico. ISBN 978-81-8495-602-3.
  • Guha, Arun Chandra (1971), First Spark of Revolution, Orient Longman, OCLC 254043308
  • Gupta, S.P.; Ramachandran, K.S., eds. (1976), Mahabharata, Myth and Reality – Differing Views, Delhi: Agam prakashan
  • Gupta, S.P.; Ramachandra, K.S. (2007). "Mahabharata, Myth and Reality". In Singh, Upinder (ed.). Delhi – Ancient History. Social Science Press. pp. 77–116. ISBN 978-81-87358-29-9.
  • Kamath, Suryanath U. (2001) [1980], A concise history of Karnatak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Bangalore: Jupiter Books
  • Keay, John (2000), India: A History, Atlantic Monthly Press, ISBN 978-0-87113-800-2
  • Kenoyer, J. Mark (1998). The Ancient Cities of the Indus Valley Civilis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77940-0.
  • Kulke, Hermann; Rothermund, Dietmar (2004) [First published 1986], A History of India (4th ed.), Routledge, ISBN 978-0-415-15481-9
  • Law, R. C. C. (1978), "North Africa in the Hellenistic and Roman periods, 323 BC to AD 305", in Fage, J.D.; Oliver, Roland (eds.),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frica, vol.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20413-2
  • Ludden, D. (2002), India and South Asia: A Short History, One World, ISBN 978-1-85168-237-9
  • Massey, Reginald (2004). India's Dances: Their History, Technique, and Repertoire. Abhinav Publications. ISBN 978-81-7017-434-9.
  • Metcalf, B.; Metcalf, T.R. (9 October 2006), A Concise History of Modern India (2nd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68225-1
  • Meri, Josef W. (2005), Medieval Islamic Civilization: An Encyclopedia, Routledge, ISBN 978-1-135-45596-5
  • Michaels, Axel (2004), Hinduism. Past and present,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Mookerji, Radha Kumud (1988) [First published 1966], Chandragupta Maurya and his times (4th ed.), Motilal Banarsidass, ISBN 81-208-0433-3
  • Mukerjee, Madhusree (2010). Churchill's Secret War: The British Empire and the Ravaging of India During World War II. Basic Books. ISBN 978-0-465-00201-6.
  • Müller, Rolf-Dieter (2009). "Afghanistan als militärisches Ziel deutscher Außenpolitik im Zeitalter der Weltkriege". In Chiari, Bernhard (ed.). Wegweiser zur Geschichte Afghanistans. Paderborn: Auftrag des MGFA. ISBN 978-3-506-76761-5.
  • Niyogi, Roma (1959). The History of the Gāhaḍavāla Dynasty. Oriental. OCLC 5386449.
  • Petraglia, Michael D.; Allchin, Bridget (2007). The Evolution and History of Human Populations in South Asia: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Archaeology, Biological Anthropology, Linguistics and Genetic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ISBN 978-1-4020-5562-1.
  • Petraglia, Michael D. (2010). "The Early Paleolithic of the Indian Subcontinent: Hominin Colonization, Dispersals and Occupation History". In Fleagle, John G.; Shea, John J.; Grine, Frederick E.; Baden, Andrea L.; Leakey, Richard E. (eds.). Out of Africa I: The First Hominin Colonization of Eurasia.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pp. 165–179. ISBN 978-90-481-9036-2.
  • Pochhammer, Wilhelm von (1981), India's road to nationhood: a political history of the subcontinent, Allied Publishers, ISBN 978-81-7764-715-0
  • Raychaudhuri, Tapan; Habib, Irfan, eds. (1982), The Cambridge Economic History of India, Volume 1: c. 1200 – c. 1750,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22692-9
  • Reddy, Krishna (2003). Indian History. New Delhi: Tata McGraw Hill. ISBN 978-0-07-048369-9.
  • Robb, P (2001). A History of India. London: Palgrave.
  • Samuel, Geoffrey (2010), The Origins of Yoga and Tantr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Sarkar, Sumit (1989) [First published 1983]. Modern India, 1885–1947. MacMillan Press. ISBN 0-333-43805-1.
  • Sastri, K. A. Nilakanta (1955). A history of South Indi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fall of Vijayanagar.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60686-7.
  • Sastri, K. A. Nilakanta (2002) [1955]. A history of South Indi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fall of Vijayanagar.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60686-7.
  • Schomer, Karine; McLeod, W.H., eds. (1987). The Sants: Studies in a Devotional Tradition of India. Motilal Banarsidass. ISBN 978-81-208-0277-3.
  • Sen, Sailendra Nath (1 January 1999). Ancient Indian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New Age International. ISBN 978-81-224-1198-0.
  • Singh, Upinder (2008), A History of Ancient and Early Medieval India: 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 12th Century, Pearson, ISBN 978-81-317-1120-0
  • Sircar, D C (1990), "Pragjyotisha-Kamarupa", in Barpujari, H K (ed.), The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Assam, vol. I, Guwahati: Publication Board, Assam, pp. 59–78
  • Sumner, Ian (2001), The Indian Army, 1914–1947, Osprey Publishing, ISBN 1-84176-196-6
  • Thapar, Romila (1977), A History of India. Volume One, Penguin Books
  • Thapar, Romila (1978), Ancient Indian Social History: Some Interpretations (PDF), Orient Blackswa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14 February 2015
  • Thapar, Romila (2003). The Penguin History of Early India (First ed.). Penguin Books India. ISBN 978-0-14-302989-2.
  • Williams, Drid (2004). "In the Shadow of Hollywood Orientalism: Authentic East Indian Dancing" (PDF). Visual Anthropology. Routledge. 17 (1): 69–98. doi:10.1080/08949460490274013. S2CID 29065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