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历史

1947

冷战

人物

参考


人物

参考

苏联历史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2 - 1991

苏联历史



苏维埃俄罗斯和苏联的历史反映了俄罗斯和世界的一个变革时期。“苏维埃俄罗斯”通常专指 1917 年十月革命到 1922 年苏联成立之间的短暂时期。1922年之前,有四个独立的苏维埃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四个加盟共和国成为苏联最早的加盟共和国,随后于 1924 年布哈兰人民苏维埃共和国和花拉子模人民苏维埃共和国加入。二战期间和战后不久,各个苏维埃共和国吞并了部分东欧国家,并吞并了部分东欧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吞并了图瓦人民共和国,并从日本帝国手中夺取了南萨哈林岛和千岛群岛。苏联还大规模吞并了波罗的海的三个国家,创建了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的民族划界导致了几个按照民族界限建立的新的联盟级共和国,以及俄罗斯境内民族自治区的组织。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对其他共产主义国家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或减弱。苏联占领军促进了二战后在中欧和东欧建立共产主义卫星国。这些国家被组织成华沙条约组织,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社会主义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 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东德、匈牙利人民共和国、 波兰人民共和国和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与阿尔巴尼亚分裂,中苏分裂,共产主义罗马尼亚去卫星化;1968 年华沙条约组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导致共产主义运动破裂。1989 年的革命结束了共产党在卫星国家的统治。与中央政府的紧张关系导致各加盟共和国从 1988 年开始宣布独立,导致苏联于 1991 年彻底解体。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1917 - 1927
设立ornament
俄国革命
弗拉基米尔·谢罗夫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7 Mar 8

俄国革命

St Petersburg, Russia
俄罗斯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前俄罗斯帝国的政治和社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俄罗斯在连续两次革命和血腥内战之后废除了君主制并采用了社会主义政府形式。俄罗斯革命也可以被视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或之后发生的其他欧洲革命的先驱,例如 1918 年的德国革命。俄罗斯革命随着 1917 年的二月革命而拉开帷幕。这第一次起义集中在以及当时的首都彼得格勒(现圣彼得堡)周围。在战争期间遭受重大军事损失后,俄罗斯军队开始叛变。军队领导人和高级官员相信,如果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国内骚乱就会平息。尼古拉斯同意并下台,迎来了由俄罗斯杜马(议会)领导的新政府,成为俄罗斯临时政府。这个政府由著名资本家以及俄罗斯贵族的利益主导。为了应对这些发展,成立了基层社区议会(称为苏维埃)。
俄罗斯内战
1919 年,反布尔什维克西伯利亚军队的俄罗斯士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7 Nov 7 - 1923 Jun 16

俄罗斯内战

Russia
俄罗斯内战是原俄罗斯帝国因君主制被推翻和新共和政府未能维持稳定而引发的一场多党内战,众多派别争夺俄罗斯的政治前途。它导致了俄罗斯联邦的成立,后来在其大部分领土上成立了苏联。它的结局标志着俄罗斯革命的结束,这是20世纪的关键事件之一。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君主制,俄罗斯正处于政治动荡之中。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俄罗斯共和国临时政府,紧张的夏季达到了顶峰。布尔什维克的统治没有得到普遍接受,该国陷入内战。两个最大的战斗者是红军,为弗拉基米尔·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形式的社会主义而战,以及被称为白军的松散联盟力量,其中包括支持政治君主制、资本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的不同利益集团,每个集团都有民主和反社会的立场。 -民主变体。此外,敌对的激进社会主义者,特别是乌克兰马赫诺运动和左翼社会革命党的无政府主义者,以及非意识形态的绿军,反对红军、白军和外国干涉主义者。十三个外国国家对红军进行了干预,特别是世界大战中的前盟军,其目标是重建东线。
中亚国家划界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7 Dec 1

中亚国家划界

Central Asia
俄罗斯在 19 世纪征服了中亚,吞并了以前独立的浩罕汗国、希瓦汗国以及布哈拉酋长国。1917 年共产党掌权并创建苏联后,决定将中亚划分为以民族为基础的共和国,这一过程被称为国家领土划界 (NTD)。这符合共产主义理论,即民族主义是通向最终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要步骤,也符合约瑟夫·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民共同体,在共同语言的基础上形成,共同文化中所体现的领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NTD通常被描述为一种愤世嫉俗的分而治之的行为,是斯大林故意马基雅维利式的企图,通过人为地将其居民划分为不同的国家,并故意划定边界,以便在每个国家中留下少数民族,以维持苏联对该地区的霸权。状态。尽管俄罗斯确实担心泛突厥民族主义的可能威胁,例如 1920 年代的巴斯马奇运动所表达的那样,但根据主要来源进行的更仔细的分析描绘了一幅比通常呈现的更为微妙的画面。苏联的目标是建立民族同质的共和国,然而许多地区都是民族混居的(特别是费尔干纳盆地),而且事实证明,常常很难给某些民族贴上“正确”的民族标签(例如混合的塔吉克-乌兹别克斯坦人,或各种土库曼人)。 /阿姆河沿岸的乌兹别克部落)。当地民族精英经常强烈争论(并且在许多情况下夸大了)他们的案件,而俄罗斯人经常被迫在他们之间做出裁决,而缺乏专业知识和缺乏有关该地区的准确或最新的民族志数据进一步阻碍了他们的裁决。此外,新唐人还旨在创建“可行的”实体,经济、地理、农业和基础设施问题也应予以考虑,并且常常凌驾于种族问题之上。在整体民族主义框架内平衡这些相互矛盾的目标的尝试被证明是极其困难的,而且往往是不可能的,导致绘制经常曲折复杂的边界、多个飞地以及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少数民族,他们最终生活在“错误的”共和国中。此外,苏联从未打算让这些边界成为国际边界。
苏联的妇女权利
卫国战争期间,数十万苏联妇女与男子平等地在前线对抗纳粹德国。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7 Dec 1

苏联的妇女权利

Russia
苏联宪法保障妇女平等——“苏联妇女在经济、国家、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第 122 条)。1917 年的俄国革命确立了男女法律平等。列宁将妇女视为一种以前未被开发的劳动力。他鼓励妇女参加共产主义革命。他说:“琐碎的家务压垮、扼杀、愚弄和侮辱了女性],把她锁在厨房和托儿所里,把她的劳动浪费在野蛮、低效、琐碎、伤脑筋、愚蠢和令人心碎的苦役上。”布尔什维克主义的目标是让女性在经济上摆脱男性的束缚,这意味着允许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女性人数从 1923 年的 423,200 人增加到 1930 年的 885,000 人。为了实现劳动力中女性人数的增加,新的共产主义政府于 1918 年 10 月颁布了第一部《家庭法》。该法将婚姻与教会分开,允许夫妇选择姓氏,赋予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相同的权利,赋予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产妇权利、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保护,并为妇女提供因长期原因离婚的权利。1920年,苏联政府将堕胎合法化。1922年,苏联将婚内强奸定为非法。劳动法也为妇女提供了帮助。妇女在生病保险、八周带薪产假以及为男性和女性制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方面享有平等权利。男女都享有带薪假期。苏联政府制定这些措施是为了培养优质的男女劳动力。尽管现实情况是并非所有妇女都享有这些权利,但她们从俄罗斯帝国主义过去的传统制度中建立了支点。为了监督这一准则和妇女自由,全俄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于 1919 年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妇女部门,即妇女部。该部门进行宣传,鼓励更多妇女成为城市人口和共产主义革命党的一部分。20 年代,城市中心的家庭政策、性行为和妇女政治活动发生了变化。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献身于革命事业的“新苏联女性”的诞生,为女性的未来铺平了道路。1925年,随着离婚数量的增加,妇女事务部制定了第二个家庭计划,建议同居夫妇实行普通法婚姻。然而,一年后,政府通过了婚姻法,作为对造成妇女不平等的事实婚姻的反应。由于1921年至1928年新经济政策(NEP)的实施,如果一个男人离开了他的事实妻子,她就无法获得援助。男人没有法律关系,因此,如果女人怀孕了,他可以离开,并且不承担帮助女人或孩子的法律责任;这导致无家可归的儿童人数增加。由于事实上的妻子不享有任何权利,政府试图通过 1926 年婚姻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赋予登记和未登记婚姻平等的权利,并强调婚姻带来的义务。布尔什维克还成立了“妇女苏维埃”来照顾和支持妇女。1930 年,Zhanotdel 解散,政府声称他们的工作已经完成。女性开始以前所未有的规模进入苏联劳动力市场。然而,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社会和家庭政策的许多领域又回归了更为传统和保守的价值观。妇女成为家庭的女英雄,为丈夫做出牺牲,创造积极的家庭生活,“提高生产力和工作质量”。20世纪40年代延续了传统的意识形态——核心家庭是时代的驱动力。女性肩负着不可忽视的母性社会责任。
去富农化
去富集化。游行的旗帜是“我们将消灭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和“一切为了反对农业破坏者”。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7 Dec 1 - 1933

去富农化

Siberia, Russia
去富农化是苏联的政治镇压运动,包括逮捕、驱逐或处决数百万富农(富裕的农民)及其家人。农地重新分配从1917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33年,但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29年至1932年期间最为活跃。为了方便征用农田,苏联政府将富农描绘成苏联的阶级敌人。1930 年至 1931 年间,超过 180 万农民被驱逐出境。这场运动的明确目的是打击反革命和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这项政策与苏联的集体化同时实施,有效地将苏俄的所有农业和所有劳动者置于国家控制之下。从 1929 年到 1933 年,饥饿、疾病和去富农化期间的大规模处决导致大约 390,000 人或 530,000-600,000 人死亡。1917 年 11 月,在一次贫农委员会代表会议上,弗拉基米尔·列宁宣布了一项新政策,以消除被认为是富有的苏联农民,即富农:“如果富农保持不变,如果我们不击败贪图便宜者、沙皇和资本家将不可避免地卷土重来。”1918年7月,代表贫农的穷人委员会成立,在反对富农的行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领导了重新分配被没收的土地和库存以及富农剩余粮食的进程。约瑟夫·斯大林于1929年12月27日宣布“消灭富农作为一个阶级”。斯大林曾说过:“现在我们有机会对富农进行坚决的进攻,瓦解他们的抵抗,消灭他们作为一个阶级,并取代他们的阶级”。集体农庄和国有集体农庄的生产。”1930年1月30日,联共(布尔什维克)政治局在题为“关于消灭全面集体化地区富农户的措施”的决议中正式确定了这一决定。所有富农都被分配到以下三类之一:由当地秘密政治警察决定枪决或监禁的人。那些人的财产被没收后将被送往西伯利亚、北方、乌拉尔或哈萨克斯坦。那些被驱逐出家园并在自己地区内的劳工集中区使用的人。那些被送往西伯利亚和其他无人居住地区的富农在营地里从事艰苦的劳动,生产木材、黄金、煤炭和苏联快速工业化计划所需的许多其他资源。
Play button
1918 Aug 1 - 1922

红色恐怖

Russia
苏维埃俄罗斯的红色恐怖是布尔什维克主要通过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契卡进行的政治镇压和处决运动。它始于 1918 年 8 月下旬,在俄罗斯内战开始后,一直持续到 1922 年。红色恐怖是在对弗拉基米尔·列宁和彼得格勒契卡领导人莫伊塞·乌里茨基的暗杀企图之后发生的,后者成功了,红色恐怖是仿照俄罗斯统治时期进行的。法国大革命的恐怖,并试图消除政治异议、反对派和任何其他对布尔什维克权力的威胁。更广泛地说,该术语通常适用于整个内战(1917-1922)期间布尔什维克的政治镇压,以区别于白军(反对布尔什维克统治的俄罗斯和非俄罗斯团体)对其政敌实施的白色恐怖,包括布尔什维克。对布尔什维克镇压受害者总数的估计在数量和范围上差异很大。一位消息人士估计,从 1917 年 12 月到 1922 年 2 月,每年有 28,000 人被处决。红色恐怖初期被枪杀的人数估计至少有 10,000 人。整个时期的估计最低为 50,000,最高为 140,000,执行数量为 200,000。对总执行人数最可靠的估计是大约 100,000 人。
Play button
1918 Sep 1 - 1921 Mar 18

波苏战争

Poland

波苏战争主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俄罗斯革命之后波兰第二共和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之间在以前由 俄罗斯帝国和奥帝国占领的领土上进行的。

Play button
1921 Jan 1 - 1928

新经济政策

Russia
新经济政策(NEP)是列宁于1921年为权宜之计而提出的苏联经济政策。列宁在 1922 年将新经济政策描述为一种经济体系,其中包括“自由市场和资本主义,两者都受国家控制”,而社会化的国有企业将在“利润的基础上”运作。新经济政策代表了一种更加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政策(在 1918 年至 1922 年的俄罗斯内战后被认为是必要的),以促进该国的经济,该国自 1915 年以来遭受了严重的打击。苏联当局部分取消了工业的完全国有化(建立了1918年至1921年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并引入了混合经济,允许私人拥有中小型企业,而国家继续控制大型工业、银行和对外贸易。此外,新经济政策废除了prodrazvyorstka(强制征粮),并引入了prodnalog:对农民征税,以原始农产品的形式缴纳。布尔什维克政府在全俄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1921年3月)期间通过了新经济政策,并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一项法令:“关于用普罗德纳洛格取代普罗德拉兹维奥斯特卡”。进一步的法令细化了该政策。其他政策包括货币改革(1922-1924)和吸引外国资本。NEP创造了一个新的人群,称为NEPmen(нэпманы)(暴发户)。约瑟夫·斯大林 (Joseph Stalin) 于 1928 年随着经济大决裂放弃了新经济政策。
Play button
1922 Jan 1

苏联的教育

Russia
在苏联,通过公立学校和大学提供的教育是作为宪法权利保障所有人的。1922年苏联成立后出现的教育体系因其在消除文盲和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方面的成功而享誉国际。其优点是所有公民都可以完全获得教育后就业机会。苏联认识到,其制度的基础取决于受过教育的人口以及工程、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基础教育等广泛领域的发展。早期扫盲和教育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本土化”(korenizatsiya)政策。这项政策基本上从 20 年代中期持续到 1930 年代末,促进了非俄语语言在政府、媒体和教育领域的发展和使用。为了对抗俄罗斯化的历史做法,它的另一个实际目标是确保母语教育是提高后代教育水平的最快方式。到 20 世纪 30 年代,一个庞大的所谓“国立学校”网络建立起来,并且该网络的入学人数在整个苏联时期持续增长。语言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也许首先是政府在 1938 年规定将俄语教学作为每所非俄罗斯学校的必修科目,然后尤其是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非俄罗斯学校不断转变以俄语为主要教学语言。然而,多年来母语和双语教育政策的一个重要遗产是培养了苏联土著民族的数十种语言的广泛识字能力,同时伴随着广泛和不断增长的双语现象,其中俄语被称为“语言”。国际化交流。”1923年,通过了新的学校章程和课程。学校根据教学年限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四年制”、“七年制”和“九年制”学校。与“四年制”(小学)学校相比,七年制和九年制(中学)学校很少,导致学生难以完成中学教育。那些完成七年制学校学业的人有权进入Technicums。只有九年制学校直接导致大学教育。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独立科目,如阅读、写作、算术、母语、外语、历史、地理、文学或科学被废除。相反,学校课程被细分为“复杂的主题”,例如第一年的“村镇家庭的生活和劳动”或第七年的“科学组织劳动”。然而,这样的系统完全失败了,1928 年新课程完全放弃了复杂的主题,恢复了个别科目的教学。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相同的标准化课程。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70 年代,年龄较大的学生开始有时间在标准课程之外选修自己选择的课程。自 1918 年以来,所有苏联学校都是男女同校。1943年,城市学校分为男校和女校。1954年恢复男女混合教育制度。20 世纪 30 年代至 50 年代的苏联教育既僵化又压抑。所有学科的研究和教育,特别是社会科学,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并受到苏共的监督。这种统治导致了诸如遗传学等整个学科的废除。在那段时期,学者们因被宣布为资产阶级而遭到清洗。大多数被废除的分支在苏联历史后期,即 1960 年代至 1990 年代得到了恢复(例如,遗传学是在 1964 年 10 月),尽管许多被清洗的学者只是在后苏联时期才得到恢复。此外,许多教科书——例如历史教科书——充满了意识形态和宣传,并且包含与事实不准确的信息(见苏联史学)。教育系统的意识形态压力持续存在,但在 20 世纪 80 年代,政府更加开放的政策影响了使系统更加灵活的变化。苏联解体前不久,学校根本不再需要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角度教授科目。僵化的另一个方面是学生被留级并被要求留级的比例很高。在 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通常有 8% 至 10% 的小学学生被留级一年。这部分归因于教师的教学风格,部分归因于这些孩子中的许多人患有妨碍他们表现的残疾。然而,在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教育部开始推动为身体或精神障碍儿童创建各种特殊学校(或“辅助学校”)。一旦这些孩子被带出主流(普通)学校,一旦教师开始对学生的留级率负责,留级率就会急剧下降。到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普通小学的复读率下降到 2% 左右,到 70 年代末下降到不到 1%。1960 年至 1980 年间,特殊学校就读的学生人数增加了五倍。然而,不同共和国之间此类特殊学校的数量差异很大。按人均计算,此类特殊学校在波罗的海国家最多,而在中亚国家最少。这种差异可能更多地与资源的可用性有关,而不是与两个地区儿童对服务的相对需求有关。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大约99.7%的苏联人识字。
Play button
1922 Jan 1 - 1991

少先队

Russia

少先队是苏联的一个针对 9 至 14 岁儿童和青少年的群众性青年组织,成立于 1922 年至 1991 年间。与西方集团的童子军组织类似,少先队学习社会合作技能并参加公共资助的夏季活动营地。

苏联的文学审查制度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2 Jun 6

苏联的文学审查制度

Russia
报纸、广告、产品标签和书籍等印刷品均受到 Glavlit(该机构成立于 1922 年 6 月 6 日)的审查,表面上是为了保护绝密信息不被外国实体获取,但实际上是为了删除苏联当局不喜欢的内容。从1932年到1952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传播是格拉夫利特贬低印刷作品的目标,而反西方化和民族主义是这一目标的常见比喻。为了限制农民对集体化的反抗,涉及粮食短缺的主题被删除。在 1932 年出版的《血洗俄罗斯》一书中,一位布尔什维克对莫斯科在十月革命中遭受的破坏进行了悲惨的描述,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冷冻腐烂的土豆、狗被人吃掉、儿童死亡、饥饿”,但很快就被删除了。此外,1941年的小说《水泥》中还删除了格列布对英国水手的激昂感叹:“虽然我们贫困不堪,正在因饥饿而吃人,但我们仍然有列宁。”
创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
1922年12月30日,第一届苏维埃全苏代表大会批准了关于成立苏联的协议。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2 Dec 30

创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条约

Moscow, Russia
《关于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宣言和条约》正式创建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通称苏联。它在法律上使自 1919 年以来存在的几个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治联盟合法化,并创建了一个新的联邦政府,其主要职能集中在莫斯科。其立法机构由苏联苏维埃代表大会和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组成,行政机构由人民委员会组成。1922 年 12 月 30 日,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外高加索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代表团召开会议,批准了该条约以及《苏联成立宣言》。该条约和宣言由第一届苏维埃苏维埃代表大会确认,并由代表团团长米哈伊尔·加里宁、米哈伊尔·茨哈卡亚、格里戈里·彼得罗夫斯基、亚历山大·切尔维亚科夫分别于 1922 年 12 月 30 日签署。该条约为接纳新成员提供了灵活性。 。因此,到 1940 年,苏联从建国时的 4 个(或 6 个,取决于是应用 1922 年还是 1940 年的定义)共和国发展到了 15 个共和国。
卫生部
苏联的医院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3 Jul 16

卫生部

Russia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卫生部 (MOH) 成立于 1946 年 3 月 15 日,是苏联最重要的政府机构之一。它的前身(1946 年之前)被称为卫生人民委员部。全联盟层面的该部于 1923 年 7 月 6 日《苏联成立条约》签署后成立,并以 1917 年成立的俄罗斯联邦卫生人民委员部为基础。1918年,公共卫生委员部成立。彼得格勒成立了医疗部门委员会。尼古拉·谢马什科被任命为俄罗斯联邦公共卫生人民委员,并于 1918 年 7 月 11 日至 1930 年 1 月 25 日期间担任该职务。他的职责是“负责涉及人民健康的所有事务以及制定所有法规(与其相关的法规)”。 )根据1921年人民委员会的规定,其目的是提高国家的健康水平并消除一切不利于健康的条件。它建立了新的组织,有时取代旧的组织:全俄罗斯联邦医务工作者联盟,军事卫生委员会、国家社会卫生研究所、彼得格勒斯科拉亚急救中心和精神病学委员会。1923年,莫斯科有5440名医生。4190 名是受薪州医生。956人登记失业。低薪常常通过私人执业来补充。1930 年,17.5% 的莫斯科医生在私人诊所工作。医学生人数从1913年的19,785人增加到1928年的63,162人,到1932年增加到76,027人。1930年米哈伊尔·弗拉基米尔斯基接管公共卫生委员会时,俄罗斯90%的医生为国家工作。1923 年至 1927 年间,医疗服务支出从每年 1.402 亿卢布增加到 3.849 亿卢布,但此后的资金几乎跟不上人口的增长。1928 年至 1932 年间,新建了 2000 家医院。综合模式在应对结核病、伤寒和斑疹伤寒等传染病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苏联的医疗保健系统为苏联公民提供了合格的免费医疗服务,并为苏联健康状况的改善做出了贡献。到 20 世纪 60 年代,苏联的预期寿命和健康水平接近美国和非苏联欧洲。20 世纪 70 年代,从 Semashko 模式转变为强调门诊护理专业化的模式。新模式的有效性随着投资不足而下降,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医疗质量开始下降,尽管 1985 年苏联的人均医生数量和病床数量是美国的四倍。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苏联的医疗保健水平很低。许多医疗和诊断不成熟且不合格(医生经常通过询问患者而不进行任何医学检查来做出诊断),医疗保健提供者提供的护理水平很差,并且手术感染的风险很高。苏联的医疗保健系统受到医疗设备、药品和诊断化学品短缺的困扰,并且缺乏西方世界可用的许多药物和医疗技术。其设施技术标准较低,医务人员接受的培训也很平庸。苏联医院还提供较差的酒店设施,例如食物和床单。专门为权贵阶层设立的医院和诊所提供了更高标准的护理,但仍常常低于西方标准。
激进无神论者联盟
1929 年苏联杂志《Bezbozhnik》(《无神论者》)的封面,你可以看到一群产业工人将耶稣基督或拿撒勒人耶稣扔进垃圾桶。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5 Jan 1

激进无神论者联盟

Russia
战斗无神论者联盟是1925年至1947年在苏共思想文化观点和政策影响下在苏维埃俄国发展起来的工人和知识分子的无神论和反宗教组织。共青团青年运动的成员、无特定政治派别的人、工人和退伍军人。该联盟包括工人、农民、学生和知识分子。它在工厂、工厂、集体农场 (kolkhozy) 和教育机构中拥有第一家附属机构。到 1941 年初,它拥有来自 100 个民族的约 350 万会员。它在全国设有约 96,000 个办事处。在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宣传原则和党关于宗教的命令的指导下,该联盟的目标是消灭一切形式的宗教,并在工人中形成反宗教的科学心态。
1927 - 1953
斯大林主义ornament
大突破(苏联)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8 Jan 1 - 1929

大突破(苏联)

Russia
大转向或大突破是1928年至1929年间苏联经济政策的根本性变化,主要包括放弃1921年的新经济政策(NEP)以支持加速集体化和工业化以及也是一场文化大革命。直到1928年,斯大林支持其前任弗拉基米尔·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给苏联经济带来了一些市场改革,包括允许农民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出售剩余粮食。然而,1928年斯大林改变了立场,反对继续实施新经济政策。他做出改变的部分原因是,1928年之前的几年里,农民开始囤积粮食,以应对国内和国际农产品价格低廉的情况。虽然集体化没有取得太大成功,但大裂时期的工业化却取得了巨大成功。1928年,斯大林宣布了他的第一个工业化五年计划。他的计划的目标是不切实际的——例如,他希望将工人的生产率提高110%。然而,尽管该国未能实现这些过于雄心勃勃的目标,但它仍然以令人印象深刻的程度增加了产量。大分裂的第三个方面是文化大革命,它在三个主要方面影响了苏联的社会生活。首先,文化大革命需要科学家来表明他们对政权的支持。文化大革命也影响了宗教生活。苏联政权将宗教视为一种“虚假意识”,并希望减少群众对宗教的依赖。最后,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教育制度。国家需要更多的工程师,特别是“红色”工程师来取代资产阶级工程师。
Play button
1928 Jan 1 - 1940

苏联的集体化

Russia
1928 年至 1940 年约瑟夫·斯大林上台期间,苏联引入了农业部门的集体化。它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且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部分。该政策旨在将个人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力纳入集体控制和国家控制的农场:相应的集体农场和国有农场。苏联领导人满怀信心地期望,集体农场取代个体农民农场将立即增加城市人口的粮食供应、加工业的原材料供应以及通过国家对集体农场工人实行的配额来增加农产品出口。 。规划者认为集体化是解决 1927 年以来出现的农业分配(主要是粮食运输)危机的解决方案。随着苏联推进其雄心勃勃的工业化计划,这个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意味着需要生产更多的粮食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跟上城市需求。1930年代初,随着农户带着土地、牲畜和其他资产进入集体农场,超过91%的农业土地被集体化。集体化时代出现了几次饥荒,以及农民对集体化的抵制。专家统计的死亡人数从400万到700万不等。
苏联五年计划
旅行者德库·布兰森 (DeCou, Branson) 在苏联莫斯科(约 1931 年)悬挂的大型布告牌,上面写着关于五年计划的标语 [cs]。上面写着它是由一份国营报纸《经济与生活》制作的(俄语:Экономика и жизнь)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8 Jan 1

苏联五年计划

Russia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由1920年代末开始的一系列苏联全国性集中经济计划组成。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Gosplan根据生产力理论制定了这些计划,该理论构成了共产党发展苏联经济的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完成当前计划成为苏联官僚的口号。苏联的几个五年计划并没有用完分配给它们的全部时间:有些比预期提前成功完成,有些比预期花费了更长的时间,还有一些完全失败并不得不放弃。Gosplan 总共启动了 13 个五年计划。最初的五年计划旨在实现苏联的快速工业化,因此重点关注重工业。1928 年通过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29 年至 1933 年)提前一年完成。由于苏联于 1991 年解体,上一个五年计划(1991 年至 1995 年)尚未完成。其他共产主义国家,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较小程度上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实施了以五年计划为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的进程。
苏联文化大革命
1925 年的宣传海报:“如果你不读书,你很快就会忘记如何阅读和写作”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9 Jan 1

苏联文化大革命

Russia
文化大革命是在苏维埃俄国和苏联​​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旨在彻底重组社会文化和思想生活。其目标是形成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型文化,包括提高知识分子社会构成中无产阶级的比例。俄罗斯“文化革命”一词出现于1917年5月戈尔丁兄弟的《无政府主义宣言》中,并于1923年由弗拉基米尔·列宁在《论合作》一文中引入苏联政治语言。整个革命,整个人民群众的文化发展”。苏联的文化大革命作为民族文化改造的重点工程,在实践中常常陷入停滞,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才大规模实施。因此,在现代史学中,存在着一种传统的、但在许多历史学家看来并不完全正确、因此经常受到争议的苏联文化大革命与1928-1931年间的关联。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被理解为社会和国民经济重大变革以及工业化和集体化的一部分。此外,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苏联科学活动的组织也经历了相当大的重组和改组。文化大革命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影响了苏联社会生活:首先,文化大革命需要科学家来表明他们对政权的支持。在新经济政策时期,布尔什维克容忍医生和工程师等“资产阶级专家”,他们往往来自革命前的富裕背景,因为他们需要这些专家的熟练劳动力。然而,接受苏联意识形态教育的新一代苏联儿童很快就会取代资产阶级专家。这些受过技术教育的学生后来被称为“红色专家”。该政权认为这些学生对共产主义更加忠诚,因此比老资产阶级残余更受欢迎。由于国家不再需要如此严重地依赖资产阶级专家,1929年后,政权越来越要求科学家、工程师和其他专家证明他们对布尔什维克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忠诚。如果这些专家不符合新的忠诚要求,他们可能会被指控犯有反革命破坏罪,并面临逮捕和流放,就像沙赫蒂审判中被指控的工程师一样。文化大革命也影响了宗教生活。苏联政权将宗教视为一种“虚假意识”,并希望减少群众对宗教的依赖。苏联政权将圣诞节等以前的宗教节日转变为他们自己的苏联式节日。最后,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教育制度。国家需要更多的工程师,特别是“红色”工程师来取代资产阶级工程师。结果,布尔什维克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否则许多工人阶级成员将无法负担此类教育。教育机构还招收那些没有为接受高等教育做好充分准备的个人。许多人没有完成中学教育,要么是因为他们负担不起中学教育,要么是因为他们不需要中学教育来找到一份非技术性的工作。此外,这些机构试图在更短的时间内培训工程师。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导致培训了更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但质量却较低。
Play button
1929 May 1 - 1941 Jun

苏联的工业化

Russia
苏联工业化是1929年5月至1941年6月期间加速增强苏联工业潜力,缩小其经济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过程。工业化的官方任务是: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转变为一个领先的工业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社会彻底重组的三重任务”(工业化、经济集中化、农业集体化和文化革命)的组成部分。国民经济从1928年持续到1932年。邀请了国外的工程师,西门子、通用电气等许多知名公司参与了这项工作并交付了现代化设备,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苏联工厂当年生产的设备型号,是外国类似产品的复制或修改(例如,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组装的福特森拖拉机)。在苏联时代,工业化被认为是一项伟大的壮举。重工业生产能力和产量的快速增长(4倍)对于确保经济独立于资本主义国家和增强国家的国防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此时的苏联实现了从农业国家向工业国家的转变。卫国战争期间,苏联工业证明了其对纳粹德国工业的优越性。工业化的特点:作为主要环节,选定投资行业:冶金、工程、工业建设;利用价格剪刀差将资金从农业注入工业;国家在集中工业化资金方面的特殊作用;建立单一所有制形式——社会主义——有两种形式:国家农场和合作集体农场;产业化规划;缺乏民间资本(当时合作创业是合法的);依靠自身资源(在现有的外部和内部条件下不可能吸引民间资本);资源过度集中。
苏联的人口转移
苏联吞并比萨拉比亚后,一列载有罗马尼亚难民的火车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0 Jan 1 - 1952

苏联的人口转移

Russia
1930年至1952年,苏联政府根据苏联领导人约瑟夫·斯大林的命令,在内务人民委员部官员拉夫连季·贝利亚的指导下,强行转移了不同群体的人口。这些行动可分为以下几大类:驱逐“反苏联”类别的人口(通常被归类为“工人的敌人”)、驱逐整个民族、劳动力转移以及有组织的相反方向的移民以填补种族空缺。净化的领土。“去富农化”标志着第一次整个阶级被驱逐,而1937年苏联朝鲜人的驱逐则标志着整个民族的特定民族被驱逐的先例。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的目的地是人口稀少的偏远地区(参见苏联的强迫定居点)。这包括将非苏联公民从苏联以外的国家驱逐到苏联。据估计,国内强迫移民总体影响了至少 600 万人。其中,1930-31 年有 180 万富农被驱逐,1932-39 年有 100 万农民和少数民族被驱逐,而 1940-52 年约有 350 万少数民族被进一步重新安置。苏联档案记录了 390,000 人在富农强制重新安置期间死亡,以及 1940 年代被驱逐到强制定居点的多达 400,000 人死亡;然而,尼古拉斯·沃斯 (Nicolas Werth) 估计,因驱逐而死亡的总人数接近 1 至 150 万人。当代历史学家将这些驱逐归为反人类罪和种族迫害罪。其中死亡率最高的两起案件,即驱逐克里米亚鞑靼人以及驱逐车臣人和印古什人,分别被乌克兰、其他三个国家和欧洲议会认定为种族灭绝。苏联还在被占领土实行驱逐,波罗的海国家有5万多人死亡,在东欧驱逐德国人的过程中,由于苏联的驱逐、屠杀、拘禁和劳改营,有30万至36万人死亡。
Play button
1932 Jan 1 - 1933

1930-1933 年苏联饥荒

Ukraine
大饥荒是 1932 年至 1933 年间发生在苏联乌克兰的一场人为饥荒,造成数百万乌克兰人死亡。大饥荒是 1932 年至 1933 年更广泛的苏联饥荒的一部分,这场饥荒影响了苏联的主要粮食产区。一些历史学家得出结论,这场饥荒是约瑟夫·斯大林为了消灭乌克兰独立运动而策划和加剧的。这一结论得到了拉斐尔·莱姆金的支持。其他人则认为,饥荒的发生是由于苏联快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乌克兰是苏联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之一,与该国其他地区相比,其粮食配额过高,这导致乌克兰受到饥荒的打击尤为严重。学者和政府官员对死亡人数的早期估计差异很大。2003 年,25 个国家向联合国签署的一份联合声明宣布,有 7 至 1000 万人死亡。然而,目前学术界估计的受害者人数要低得多,为 3.5 至 500 万。饥荒对乌克兰的广泛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大清洗
负责大规模镇压的内务人民委员部负责人(从左到右):雅科夫·阿格拉诺夫;根里克·亚戈达;未知;斯坦尼斯拉夫·雷登斯。这三人最终都被捕并被处决。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6 Aug 1 - 1938 Mar

大清洗

Russia
大清洗或大恐怖是苏联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为巩固其党和国家权力而进行的运动;清洗的目的还在于消除托洛茨基以及党内其他著名政治对手的剩余影响力。1924 年弗拉基米尔·列宁去世后,共产党内部出现了权力真空。列宁政府中的许多知名人物都试图接替他。共产党总书记约瑟夫·斯大林 (Joseph Stalin) 智取政治对手,最终于 1928 年控制了共产党。最初,斯大林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广泛接受;后来,斯大林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可。1929年,他的主要政治对手托洛茨基被迫流亡,“一国社会主义”学说成为党的政策。然而,到了 1930 年代初,由于第一个五年计划和苏联农业集体化造成的人员伤亡,党的官员开始对他的领导失去信心。到 1934 年,托洛茨基等斯大林的几个竞争对手开始呼吁罢免斯大林,并试图削弱他对党的影响力。到了1936年,斯大林的偏执达到了顶峰。对失去职位和托洛茨基可能卷土重来的恐惧促使他授权进行大清洗。清洗本身主要是由苏联秘密警察内务人民委员部(NKVD)进行的。内务人民委员部开始罢免中央党的领导层、老布尔什维克、政府官员和地区党的领导人。最终,清洗扩大到了红军和军事高级指挥部,这对军队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莫斯科连续进行了三场审判,除掉了大部分老布尔什维克,并对斯大林的合法性提出了挑战。随着清洗范围开始扩大,对破坏分子和反革命分子无所不在的怀疑开始影响平民生活。内务人民委员部开始针对某些少数民族,例如伏尔加德意志人,他们遭到强迫驱逐和极端镇压。在清洗期间,内务人民委员部广泛使用监禁、酷刑、暴力审讯和任意处决,通过恐惧来巩固对平民的控制。1938年,斯大林改变了对清洗的立场,宣布内部敌人已经被清除。斯大林批评内务人民委员部进行大规模处决,随后处决了清洗期间领导内务人民委员部的根里克·亚戈达和尼古拉·叶若夫。尽管大清洗已经结束,但不信任和广泛监视的气氛在此后持续了数十年。学者估计大清洗(1936-1938)的死亡人数约为 70 万人。
1936 年苏联宪法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6 Dec 5

1936 年苏联宪法

Russia
1936 年宪法是苏联的第二部宪法,取代了 1924 年宪法,自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以来,每年的 12 月 5 日被定为苏联宪法日。这一日期被认为是继 1917 年十月革命之后苏联的“第二个奠基时刻”。1936 年宪法重新设计了苏联政府,名义上授予了各种权利和自由,并详细说明了一些民主程序。1936年宪法废除了对投票的限制,废除了利森特人类别,并在前宪法保障的权利基础上增加了普选权和工作权。此外,1936年宪法承认集体社会和经济权利,包括工作、休息和闲暇、健康保护、老病保健、住房、教育和文化福利的权利。1936 年宪法还规定所有政府机构均由直接选举产生,并将其重组为单一、统一的体系。第122条规定“苏联妇女在经济、国家、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针对妇女的具体措施包括国家保护母亲和儿童的利益、产前和产假全薪、以及提供产妇之家、托儿所和幼儿园。第 123 条规定所有公民“不论其国籍或种族,在经济、国家、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所有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鼓吹种族或民族排他性、仇恨或蔑视、或因国籍而限制权利和特权的行为将受到法律惩罚。宪法第 124 条保障宗教自由,包括 (1) 教会与国家分离,以及 (2) 学校与教会分离。第 124 条的推理是为了确保“公民的良心自由……所有公民都承认宗教崇拜自由和反宗教宣传自由。”斯大林在面对强烈反对的情况下纳入了第 124 条,最终导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与俄罗斯东正教和解。新宪法重新赋予了某些在前宪法下被特别剥夺公民权的宗教人士的公民权。这篇文章导致俄罗斯东正教教会的成员请愿重新开放被关闭的教堂,获得他们作为宗教人士被禁止的工作,并试图在 1937 年的选举中选举宗教候选人。宪法第125条保障新闻自由和集会自由。然而,这些“权利”在其他地方受到限制,因此表面上由第125条保障的昔日“新闻自由”并没有实际意义,因为苏联法律规定“在行使这些自由之前,任何拟议的写作或集会必须得到批准”由审查员或许可局负责,以便审查机构能够行使“思想领导”。苏维埃代表大会由最高苏维埃取代,并于1944年修改了1936年宪法。
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莫洛托夫(左)和里宾特洛甫在协议上签字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9 Aug 23

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

Moscow, Russia
《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是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的互不侵犯条约,使这些国家能够瓜分波兰。该条约于 1939 年 8 月 23 日由德国外交部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交部长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在莫斯科签署,正式名称为《德国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互不侵犯条约》。
Play button
1939 Sep 17 - Oct 6

苏联入侵波兰

Poland
苏联入侵波兰是苏联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实施的军事行动。1939 年 9 月 17 日,苏联从东部入侵波兰,距离纳粹德国从西部入侵波兰 16 天。随后的军事行动持续了20天,并于1939年10月6日结束,纳粹德国和苏联双向分割并吞并了波兰第二共和国的全部领土。这种分裂有时被称为波兰第四次分裂。1939 年 8 月 23 日签署的《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秘密协议”间接表明了苏联(以及德国)对波兰的入侵,该协议将波兰划分为两国的“势力范围”。德国和苏联入侵波兰的合作被称为共同交战。红军在数量上远远超过波兰守军,只遇到了有限的抵抗,实现了目标。大约 320,000 名波兰人成为战俘。新占领地区的大规模迫害活动立即开始。1939年11月,苏联政府吞并了其控制下的整个波兰领土。内务人民委员部秘密警察在恐怖气氛下进行了选举,选举结果被用来使使用武力合法化,大约 1,350 万处于军事占领之下的波兰公民成为苏联臣民。
Play button
1939 Nov 30 - 1940 Mar 13

冬季战争

Finland
冬季战争,又称第一次苏芬战争,是苏联和芬兰之间的一场战争。战争始于 1939 年 11 月 30 日苏联入侵芬兰,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三个月后,并于三个半月后于 1940 年 3 月 13 日签订莫斯科和平条约而结束。和飞机方面,苏联损失惨重,最初进展甚微。国际联盟认为这次袭击非法,并将苏联逐出该组织。苏联提出了多项要求,包括要求芬兰割让大量边境领土,以换取其他地方的土地,并声称出于安全原因——主要是保护距离芬兰边境 32 公里(20 英里)的列宁格勒。当芬兰拒绝后,苏联入侵。大多数消息来源得出的结论是,苏联打算征服整个芬兰,并以芬兰共产主义傀儡政府的建立和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秘密协议作为证据,而其他消息来源则反对苏联全面征服的想法。芬兰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击退了苏联的进攻,给入侵者造成了巨大损失,同时气温低至-43°C(-45°F)。战斗主要集中在卡累利阿地峡沿岸的泰帕莱、拉多加卡累利阿的科拉和凯努的拉特路,但在拉普兰的萨拉和佩察莫也有战斗。苏联军队重组并采取不同的战术后,他们在二月重新发起攻势,并攻克了芬兰的防御。
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1940 年苏联第一次占领立陶宛期间,红军士兵进入立陶宛领土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0 Jun 22

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Estonia
苏联对波罗的海国家的占领涵盖了从 1939 年苏联与波罗的海互助条约到 1940 年入侵和吞并,再到 1941 年大规模驱逐的时期。1939 年 9 月和 10 月,苏联政府强迫规模小得多的波罗的海国家缔结互助条约,赋予苏联在那里建立军事基地的权利。1940 年夏天红军入侵后,苏联当局迫使波罗的海国家政府辞职。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总统被监禁,后来死于西伯利亚。在苏联的监督下,新的傀儡共产主义政府和同路人安排了选举结果伪造。此后不久,新当选的“人民议会”通过了要求加入苏联的决议。1941年6月,新的苏联政府对“人民的敌人”进行了大规模驱逐。因此,当德国人一周后占领该地区时,许多波罗的海国家最初将德国人视为解放者。
伟大的卫国战争
一名苏联下级政治官员 (Politruk) 敦促苏联军队向前进攻德军阵地(1942 年 7 月 12 日)。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1 Jun 22 - 1945 May 8

伟大的卫国战争

Russia
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的战斗构成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对抗。他们的特点是前所未有的残暴、大规模破坏、大规模驱逐以及由于战斗、饥饿、暴晒、疾病和屠杀而造成的巨大生命损失。据估计,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 70-8500 万人死亡,其中约 3000 万人发生在东线,其中包括 900 万儿童。东线对于二战欧洲战区的胜负具有决定性作用,最终成为纳粹德国和轴心国战败的主要原因。两个主要交战国是德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友。尽管美国和英国从未向东线派遣地面部队,但它们都以租借计划以及海军和空中支持的形式向苏联提供了大量物质援助。德国-芬兰在芬兰-苏联边境最北端和摩尔曼斯克地区的联合行动被认为是东线的一部分。此外,苏芬持续战争通常也被认为是东线的北翼。
Play button
1941 Jun 22 - 1942 Jan 7

巴巴罗萨行动

Russia
巴巴罗萨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及其许多轴心国盟友于 1941 年 6 月 22 日星期日开始入侵苏联的行动。它过去是、现在仍然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地面攻势,有超过 1000 万战斗人员参加。德国东部总计划的目的是利用一些被征服的人民作为轴心国战争的强迫劳动,同时获取高加索地区的石油储备以及苏联各个领土的农业资源。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德国创造更多的 Lebensraum(生存空间),并通过大规模驱逐到西伯利亚、日耳曼化、奴役和种族灭绝来最终消灭土著斯拉夫人民。在入侵前的两年里,纳粹德国和苏联出于战略目的签署了政治和经济协议。苏联占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后,德国最高统帅部开始计划于 1940 年 7 月入侵苏联(代号为“奥托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超过 380 万名轴心国人员——战争史上最大规模的入侵部队——沿着 2,900 公里(1,800 英里)的战线入侵苏联西部,动用了 60 万辆机动车辆和超过 60 万匹马匹用于非战斗行动。这次攻势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规模升级,无论是在地理上还是在英苏协定以及包括苏联在内的同盟国的形成方面。这次行动开辟了东线,投入的兵力比人类历史上任何其他战区都多。该地区发生了一些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斗、最可怕的暴行和最高的伤亡(对于苏联和轴心国军队来说都是如此),所有这些都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以及随后的 20 世纪历史。德国军队最终俘虏了大约五百万苏联红军士兵。纳粹故意饿死或以其他方式杀害330万苏联战俘和数百万平民,“饥饿计划”旨在解决德国粮食短缺问题,并通过饥饿消灭斯拉夫人口。作为大屠杀的一部分,纳粹或自愿合作者实施的大规模枪击和毒气行动杀害了超过一百万苏联犹太人。巴巴罗萨行动的失败扭转了纳粹德国的命运。在作战上,德军取得了重大胜利,占领了苏联一些最重要的经济地区(主要是乌克兰),并造成了持续的重大伤亡。尽管取得了这些早期的成功,德军的攻势在 1941 年底的莫斯科战役中陷入停滞,随后苏联的冬季反攻将德军击退了约 250 公里(160 英里)。德国人满怀信心地预计苏联的抵抗会像在波兰一样迅速崩溃,但红军承受了德国国防军最猛烈的打击,并使其陷入了德国人毫无准备的消耗战。被削弱的国防军兵力无法再沿整个东线进攻,随后夺回主动权并深入苏联领土的行动——例如1942年的蓝案和1943年的城堡行动——最终失败,导致国防军失败。
Play button
1942 Aug 23 - 1943 Feb 2

斯大林格勒战役

Stalingrad, Russia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线的一场重大战役,纳粹德国及其盟国与苏联争夺俄罗斯南部斯大林格勒市的控制权,但没有成功。这场战斗的特点是激烈的近距离战斗和空袭中对平民的直接攻击,这场战斗是城市战的缩影。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的伤亡最惨重的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血腥的战役之一,估计总伤亡人数达 200 万人。今天,斯大林格勒战役被普遍认为是欧洲战区的转折点,因为它迫使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从被占领的欧洲其他地区撤出大量军事力量,以弥补德国在东线的损失。前线,以B集团军群的6个野战军的溃败而告终,其中包括纳粹德国第6集团军及其第4装甲集团军的整个军的覆灭。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激发了红军的活力,并使力量平衡向有利于苏联的方向转变。斯大林格勒作为伏尔加河上的主要工业和交通枢纽,对双方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谁控制了斯大林格勒,谁就可以进入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并控制伏尔加河。德国在燃料供应不断减少的情况下,集中精力深入苏联领土,不惜一切代价夺取油田。8月4日,德军动用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发起进攻。这次袭击得到了德国空军的猛烈轰炸的支持,该轰炸将这座城市的大部分地区夷为废墟。值得注意的是,在战斗的早期阶段,苏军会利用人海攻击来压倒德军阵地。由于双方都向城内增援,战斗演变成挨家挨户的战斗。到11月中旬,德军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将苏联守军逼回到河西岸的狭窄地区。11月19日,红军发起“天王星行动”,分两路进攻,目标是保护第6集团军侧翼的罗马尼亚军队。轴心国侧翼被占领,第6集团军被切断并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地区。阿道夫·希特勒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这座城市,并禁止第 6 集团军尝试突围。相反,他们试图通过空中补给并从外部突破包围圈。苏联成功地阻止了德军通过空中补给的能力,这使德军的压力达到了极限。尽管如此,德军仍决心继续前进,激烈的战斗又持续了两个月。1943年2月2日,德国第6集团军在弹药和粮食耗尽的情况下,经过5个多月的激战终于投降,成为二战期间希特勒麾下第一支投降的野战军。
Play button
1944 Jan 1

苏联重新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Estonia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 (苏联) 在 1944 年的波罗的海攻势中占领了波罗的海国家的大部分领土。红军重新控制了波罗的海的三个首都,并将撤退的国防军和拉脱维亚军队包围在库尔兰口袋,他们一直坚守到战争结束时德国最终投降。德国军队被驱逐出境,拉脱维亚合作部队的领导人被作为叛徒处决。战后,波罗的海地区被重组为苏联的组成共和国,直到1990年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而宣布独立。
Play button
1945 Apr 16 - May 2

柏林战役

Berlin, Germany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最后的重大攻势之一。1945 年 1 月至 2 月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后,红军暂时停在柏林以东 60 公里(37 英里)的防线上。3 月 9 日,德国通过克劳塞维茨行动制定了该城市的防御计划。当苏军于 4 月 16 日恢复攻势时,苏军的两个方面军(集团军)从东部和南部进攻柏林,而第三个方面军则占领了柏林北部的德军。在柏林主战开始前,红军在施劳夫高地和哈尔伯战役取得成功后,包围了这座城市。1945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那天,格奥尔基·朱可夫元帅率领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东部和北部进攻,开始炮击柏林市中心,而伊万·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则突破中央集团军群,向柏林南郊挺进。柏林。4 月 23 日,赫尔穆特·魏德林 (Helmuth Weidling) 将军接任柏林境内军队的指挥权。驻军由几个疲惫不堪、组织混乱的陆军和党卫军师组成,还有训练有素的人民冲锋队和希特勒青年团成员。在接下来的一周里,红军逐渐占领了整个城市。
Play button
1945 Aug 9 - Aug 20

苏联入侵满洲里

Mengjiang, Jingyu County, Bais
苏联对满洲的入侵始于 1945 年 8 月 9 日,苏联入侵了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这是 1945 年苏日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日本帝国之间在近六年的和平之后恢复了敌对状态。苏联在大陆的收获是满洲国、蒙江和朝鲜。苏联的参战和关东军的失败是日本政府决定无条件投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很明显苏联无意在停战谈判中充当第三方。有条件的条款。
冷战
1949 年 12 月,毛泽东和约瑟夫·斯大林在莫斯科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7 Mar 12 - 1991 Dec 26

冷战

Russia
冷战是一个常用术语,指美国和苏联及其各自的盟友西方集团和东方集团之间地缘政治紧张的时期。使用冷战一词是因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直接战斗,但它们各自支持了被称为代理人战争的重大地区冲突。这场冲突的基础是这两个超级大国在1945年暂时结盟并战胜纳粹德国日本帝国之后,为争夺全球影响力而进行的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斗争。除了核武库发展和常规军事部署外,还表达了争夺主导地位的斗争通过心理战、宣传活动、间谍活动、影响深远的禁运、体育赛事中的竞争以及太空竞赛等技术竞赛等间接手段。西方集团由美国和其他一些第一世界国家领导,这些国家总体上是自由民主的,但与威权国家网络联系在一起,其中大部分是它们的前殖民地。东欧集团由苏联及其共产党领导,对整个第二世界都有影响力,并与威权国家网络联系在一起。美国政府支持世界各地的反共和右翼政府和起义,而苏联政府则资助世界各地的左翼政党和革命。1945年至1960年期间,几乎所有殖民地国家都实现了独立,成为冷战时期的第三世界战场。冷战的第一阶段始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及其盟国因担心苏联的进攻而于1949年创建了北约军事联盟,并将其称为遏制苏联影响力的全球政策。苏联于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以应对北约。这一阶段的主要危机包括1948-1949年柏林封锁、1945-1949年中国共产主义革命、1950-1953年朝鲜战争、1956年匈牙利革命、1956年苏伊士危机、1961年柏林危机、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和1964 年至 1975 年越南战争。美国和苏联争夺在拉丁美洲、中东以及非洲、亚洲和大洋洲非殖民化国家的影响力。古巴导弹危机之后,新的阶段开始了,中苏分裂使共产主义势力范围内的关系复杂化,导致一系列边境冲突,而西方集团国家法国则开始要求更大的自治权。的行动。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镇压1968年的布拉格之春,而美国则经历了民权运动和反对越南战争的内部动乱。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国际和平运动在世界各地公民中扎根。出现了反对核武器试验和核裁军的运动,并出现了大规模的反战抗议。到了 1970 年代,双方开始考虑和平与安全,迎来了一段缓和时期,战略武器限制谈判和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开放关系,作为对苏联的战略制衡。20世纪70年代后半叶,第三世界成立了许多自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府,包括安哥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 柬埔寨、阿富汗和尼加拉瓜。随着 1979 年苏阿战争的爆发,缓和关系在 20 世纪末崩溃了。20 世纪 80 年代初是另一个紧张局势加剧的时期。在苏联经济陷入停滞之际,美国加大了对苏联的外交、军事和经济压力。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新任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Mikhail Gorbachev) 推行了开放(glasnost)(“开放”,约 1985 年)和改革(“重组”(reorganization),1987 年)的自由化改革,并于 1989 年结束了苏联对阿富汗的介入。对国家主权的压力与日俱增。东欧更加强大,戈尔巴乔夫拒绝再在军事上支持他们的政府。1989年,泛欧野餐之后铁幕的倒塌以及和平革命浪潮( 罗马尼亚和阿富汗除外)推翻了东欧集团几乎所有的共产主义政府。1991 年 8 月的一次未遂政变后,苏联共产党本身失去了对该国的控制并被取缔。这反过来导致苏联于 1991 年 12 月正式解体,其组成共和国宣布独立,苏联解体。非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共产主义政府垮台。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Play button
1948 Jan 1

铁托与斯大林的分裂

Balkans
铁托-斯大林冲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分别由约瑟普·布罗兹·铁托和约瑟夫·斯大林领导的南斯拉夫和苏联政治领导人之间冲突的高潮。尽管双方都将冲突描述为意识形态争端,但这场冲突同样是巴尔干地区地缘政治斗争的产物,其中还涉及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和希腊的共产主义叛乱,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支持这些冲突,而苏联暗中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年里,南斯拉夫追求的经济、内部和外交政策目标与苏联及其东欧集团盟友的利益并不相符。南斯拉夫特别希望接纳邻国阿尔巴尼亚加入南斯拉夫联邦。这在阿尔巴尼亚政治领导层内部造成了不安全的气氛,并加剧了与苏联的紧张关系,苏联竭力阻碍阿尔巴尼亚与南斯拉夫的一体化。南斯拉夫不顾苏联的意愿支持希腊的共产主义叛乱分子,使政治局势进一步复杂化。斯大林试图利用保加利亚作为中间人向南斯拉夫施压并缓和其政策。1948年,当南斯拉夫和苏联之间的冲突公开时,它被描述为意识形态之争,以避免给人留下东方集团内部权力斗争的印象。这次分裂开启了南斯拉夫共产党内部的清洗运动。随之而来的是对南斯拉夫经济的严重破坏,而此前南斯拉夫经济一直依赖东欧集团。这场冲突还引发了人们对苏联即将入侵的担忧,甚至是与苏联结盟的高级军事领导人企图发动政变的担忧,而苏联及其盟友策划的数千起边境事件和入侵加剧了这种担忧。由于失去了苏联和东欧集团的援助,南斯拉夫随后向美国寻求经济和军事援助。
Play button
1949 Aug 29

苏联原子弹计划

Школа #21, Semipalatinsk, Kaza
苏联原子弹项目是二战期间及战后约瑟夫·斯大林授权苏联研制核武器的机密研发计划。尽管苏联科学界在整个 20 世纪 30 年代都在讨论原子弹的可能性,甚至在 1940 年提出了开发这种武器的具体建议,但全面的计划直到巴巴罗萨行动才启动并优先考虑。斯大林得知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后,通过有效收集有关德国核武器计划和美国曼哈顿计划的情报,积极推进并加速了该计划。苏联还围捕了被俘的德国科学家加入他们的计划,并依赖间谍向苏联情报机构传递的知识。1949年8月29日,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塞米巴拉金斯克-21号秘密成功进行了第一次武器试验(第一次闪电,基于美国“胖子”设计)。斯大林与苏联政治官员和科学家一起对这次成功的测试感到高兴。拥有核武器的苏联使其西方邻国,尤其是美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惧状态。1949年起,苏联大规模制造和试验核武器。其核能力对其全球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核武器的苏联将与美国的冷战升级为核战争的可能性,并引入了相互保证毁灭的学说。
朝鲜战争
1945 年 10 月,满洲攻势后,苏联士兵在朝鲜。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50 Jan 1 - 1953

朝鲜战争

Korea
尽管苏联在朝鲜战争(1950-1953 年)期间并未正式成为交战国,但它在这场冲突中发挥了重要的、隐蔽的作用。它提供物资和医疗服务,以及苏联飞行员和飞机,尤其是 MiG-15 战斗机,以帮助朝鲜-中国军队对抗联合国军。约瑟夫·斯大林拥有最终决定权,多次要求朝鲜推迟行动,直到他和毛泽东在1950年春才最终批准。
1953 - 1964
赫鲁晓夫解冻ornament
Play button
1953 Jan 1

赫鲁晓夫解冻

Russia
赫鲁晓夫解冻期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中期的时期,由于尼基塔·赫鲁晓夫的去斯大林化以及与其他国家和平共处的政策,苏联的镇压和审查制度有所放松。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解冻成为可能。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秘密讲话”中谴责了前总书记斯大林,然后在克里姆林宫的权力斗争中驱逐了斯大林主义者。赫鲁晓夫 1954 年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1955 年访问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自 1948 年铁托与斯大林分裂以来,两国关系恶化),以及当年晚些时候与德怀特·艾森豪威尔的会面,都凸显了这一解冻。赫鲁晓夫 1959 年访美达到顶峰。解冻允许媒体、艺术和文化方面有一定的信息自由;国际节日;外国电影;未经审查的书籍;新兴国家电视台上的新娱乐形式,从大型游行和庆祝活动到流行音乐和综艺节目、讽刺和喜剧,以及像 Goluboy Ogonyok 这样的全明星节目。这种政治和文化的更新对苏联几代人的公共意识产生了重大影响。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结束了解冻。阿列克谢·柯西金 (Alexei Kosygin) 1965 年的经济改革实际上在 20 世纪 60 年代末停止了,而 1966 年对作家尤利·丹尼尔 (Yuli Daniel) 和安德烈·西尼亚夫斯基 (Andrei Sinyavsky) 的审判(这是斯大林统治时期以来的第一次此类公开审判)以及 1968 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都确定了逆转国家的自由化。
Play button
1953 Sep 1

处女地战役

Kazakhstan
1953 年 9 月,由赫鲁晓夫、两名助手、两名《真理报》编辑和一名农业专家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小组召开会议,确定苏联农业危机的严重程度。1953年初,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因推行改革解决国家农业问题而受到赞誉,其中包括提高国家为集体农场交付支付的收购价格、减少税收和鼓励个体农民耕种土地。赫鲁晓夫对马林科夫因农业改革而获得赞誉感到恼火,提出了自己的农业计划。赫鲁晓夫的计划既扩大了马林科夫已经开始的改革,又提议到 1956 年犁耕和耕种 1,300 万公顷(130,000 平方公里)以前未开垦的土地。目标土地包括伏尔加河右岸、高加索北部、西部地区。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北部。赫鲁晓夫宣布这一消息时,哈萨克斯坦共产党第一书记朱马拜·沙亚赫梅托夫淡化了哈萨克斯坦未开发土地的潜在产量:他不希望哈萨克斯坦的土地受到俄罗斯的控制。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其他苏共领导成员都表示反对处女地运动。许多人认为该计划在经济上或后勤上都不可行。马林科夫倾向于采取措施提高已耕种土地的生产力,但赫鲁晓夫坚持开垦大量新土地,这是在短时间内大幅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唯一途径。赫鲁晓夫没有向已经在集体农场工作的农民提供激励,而是计划通过宣传这是苏联年轻人的社会主义冒险机会来为新的处女地招募工人。1954 年夏天,30 万共青团志愿者前往处女地。继 1954 年“处女地”的快速开垦和丰收之后,赫鲁晓夫将原定的到 1956 年新开垦土地 1300 万公顷的目标提高到 28-3000 万公顷(280,000-300,000 平方公里)。1954年至1958年间,苏联在维尔京土地战役中花费了3070万卢比,同时国家采购了价值488亿卢比的粮食。从1954年到1960年,苏联土地总播种面积增加了4600万公顷,其中90%的增加归功于维尔京土地运动。总体而言,“处女地”运动成功地增加了粮食产量,并在短期内缓解了粮食短缺。此次活动规模之大、取得的初步成功,堪称历史性壮举。然而,粮食产量逐年大幅波动,维尔京土地未能超过1956年的最高产量,以及1959年之后单产的逐渐下降,标志着维尔京土地运动的失败,肯定没有达到赫鲁晓夫的野心。到 1960 年,粮食产量超过了美国。然而,从历史角度来看,这场运动标志着北哈萨克斯坦经济的永久性转变。即使在 1998 年的最低点,小麦播种面积也几乎是 1953 年的两倍,哈萨克斯坦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之一。
Play button
1955 Jan 1 - 1991

苏联太空计划

Russia
苏联太空计划是前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 的国家太空计划,从 1955 年一直持续到 1991 年苏联解体。苏联太空计划是苏联声称其全球超级大国的重要标志。地位。苏联对火箭技术的研究始于 1921 年成立的研究实验室,但这些努力因与德国的毁灭性战争而受到阻碍。在与美国以及后来与欧盟和中国的太空竞赛中,苏联计划在太空探索方面创造了许多记录,包括第一枚洲际导弹,该导弹发射了第一颗卫星,并将第一只动物送入地球轨道。 1957 年,并于 1961 年将第一个人类送入太空。此外,苏联计划还于 1963 年将第一位女性送入太空,并于 1965 年让一名宇航员进行了首次太空行走。其他里程碑包括从 1959 年开始的计算机机器人探索月球任务,第二次任务首次抵达月球表面,记录第一张月球背面图像,实现首次月球软着陆。苏联计划还于 1966 年实现了首次太空漫游部署,并于 1970 年发射了第一个自动提取月球土壤样本并将其带到地球的机器人探测器。苏联计划还负责引导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前往金星和火星并于 20 世纪 60 年代和 1970 年代在这些行星上成功软着陆。它于 1971 年将第一个空间站送入近地轨道,并于 1986 年将第一个模块化空间站送入近地轨道。其 Interkosmos 计划还因将美国或苏联以外国家的第一位公民送入太空而闻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和美国的太空计划都在其早期努力中利用了德国技术。最终,该项目由谢尔盖·科罗廖夫负责管理,他领导的项目基于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有时被称为理论航天之父)的独特想法。与美国、欧洲和中国的竞争对手不同,苏联的太空计划由一个协调机构负责管理,而苏联的太空计划则由科罗廖夫、克里莫夫、凯尔迪什、杨格尔、格鲁什科、切洛梅领导的几个内部竞争的设计局进行分割和分割。马切耶夫、切尔托克和列舍特涅夫。
Play button
1955 May 14 - 1991 Jul 1

华沙条约组织

Russia
《华沙条约》或《华沙条约》是冷战期间苏联与中东欧其他七个东欧集团社会主义共和国于 1955 年 5 月在波兰华沙签署的一项集体防御条约。“华沙条约”一词通常指该条约本身及其由此产生的防御联盟,即华沙条约组织(WTO)。华沙条约组织是经济互助委员会(Comecon)的军事补充,经济互助委员会是中欧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区域经济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是为了应对 1955 年西德根据 1954 年伦敦和巴黎会议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NATO) 而成立的。以苏联为主导的华沙条约组织是为了平衡北约或制衡北约而建立的。两个组织之间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对抗;相反,冲突是在意识形态基础上通过代理人战争进行的。北约和华沙条约组织都导致了军事力量的扩张并融入了各自的集团。其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是 1968 年 8 月华沙条约组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除阿尔巴尼亚和罗马尼亚外的所有条约国家都参与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阿尔巴尼亚在不到一个月后退出该条约。随着 1989 年革命在东欧集团的蔓延,该协议开始瓦解,首先是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1989 年 6 月的选举成功以及 1989 年 8 月的泛欧野餐。1990 年德国统一后,东德退出该条约。1991 年 2 月 25 日,在匈牙利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其余六个成员国的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宣布该条约终止。苏联本身于 1991 年 12 月解体,尽管大多数前苏联加盟共和国随后不久成立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在接下来的20年里,苏联以外的华沙条约国家都加入了北约(东德通过与西德统一;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作为单独的国家),曾经是苏联一部分的波罗的海国家也加入了北约。
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尼基塔·赫鲁晓夫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56 Feb 25

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Russia
《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是苏联领导人、苏联共产党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于1956年2月25日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赫鲁晓夫的讲话尖锐批评已故总书记和总理约瑟夫·斯大林的统治,特别是 1930 年代最后几年的清洗运动。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尽管表面上保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支持,但却培养了领导层的个人崇拜。该演讲由以色列情报机构辛贝特泄露给西方,该机构从波兰裔犹太记者维克托·格拉耶夫斯基那里收到了这份演讲。这篇演讲在当时是令人震惊的。据报道,观众多次报以掌声和笑声。还有报道称,在场的一些人因对斯大林使用恐怖手段的揭露感到震惊而心脏病发作,另一些人后来自杀了。随后,许多苏联公民因对斯大林“天才”的颂扬和永久赞扬而感到困惑,这在斯大林的祖国格鲁吉亚尤为明显,那里的抗议和骚乱日子随着 1956 年 3 月 9 日苏联军队的镇压而结束。在西方,言论在政治上摧毁了有组织的共产主义者;仅美国共产党在其出版后几周内就失去了 30,000 多名党员。中国(毛泽东主席领导下)和阿尔巴尼亚(第一书记恩维尔·霍查领导下)谴责赫鲁晓夫是修正主义者,将这次讲话视为中苏分裂的主要原因。作为回应,他们组织了反修正主义运动,批评斯大林后的苏联共产党领导层据称偏离了列宁和斯大林的道路。毛泽东强化了自己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朝鲜,朝鲜劳动党各派试图罢免金日成主席,批评他没有“纠正”领导方法,发展个人崇拜,歪曲“列宁主义集体领导原则”和“歪曲集体领导原则”。社会主义合法性”(即任意逮捕和处决),并使用赫鲁晓夫时代对斯大林主义的其他批评来反对金日成的领导。推翻金正恩的企图失败了,参与者被逮捕并随后被处决,这也让金正恩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个人崇拜。这次讲话是赫鲁晓夫解冻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在与格奥尔基·马林科夫和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等坚定的斯大林忠实拥护者进行政治斗争后,赫鲁晓夫的目的可能是为了合法化并巩固他对苏联党和政府的控制,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等人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清洗。
Play button
1956 Jun 23 - Nov 10

1956 年匈牙利革命

Hungary
1956年匈牙利革命是一场全国性的革命,反对匈牙利人民共和国政府(1949-1989)和苏联(苏联)强加的匈牙利国内政策。匈牙利革命于 1956 年 10 月 23 日在布达佩斯爆发,当时大学生呼吁民众与他们一起在匈牙利议会大厦抗议苏联与马蒂亚斯·拉科西 (Mátyás Rákosi) 的斯大林主义政府对匈牙利的地缘政治统治。一个学生代表团进入匈牙利广播电台大楼,向匈牙利民间社会广播他们对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十六条诉求,但他们却被保安拘留。当广播大楼外的学生抗议者要求释放学生代表团时,ÁVH (Államvédelmi Hatóság) 国家保护机构的警察开枪打死了几名抗议者。因此,匈牙利人组织了革命民兵来对抗 ÁVH。当地匈牙利共产党领导人和 ÁVH 警察被抓获并立即处决或私刑处决;反共政治犯被释放并武装起来。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要求,当地苏维埃(工人委员会)从匈牙利劳动人民党(Magyar Dolgozók Pártja)手中夺取了市政府的控制权。纳吉伊姆雷新政府解散了匈牙利人民联盟,宣布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并承诺重新建立自由选举。到十月底,激烈的战斗已经平息。尽管最初愿意谈判苏联军队从匈牙利撤军,苏联还是于 1956 年 11 月 4 日镇压了匈牙利革命,并与匈牙利革命者作战直至 11 月 10 日;匈牙利起义的镇压造成2500名匈牙利人和700名苏联士兵死亡,并迫使20万匈牙利人到国外寻求政治庇护。
赫鲁晓夫巩固权力
1958 年 3 月 27 日:赫鲁晓夫就任苏联总理。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58 Mar 27

赫鲁晓夫巩固权力

Russia
1957年,赫鲁晓夫挫败了斯大林主义联合夺权的企图,决定性地击败了所谓的“反党集团”;这一事件说明了苏联政治的新性质。对斯大林主义者最具决定性的攻击是由国防部长格奥尔基·朱可夫发起的,他对阴谋者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反党集团”没有被杀,甚至没有被逮捕,赫鲁晓夫对他们的处理相当巧妙:格奥尔基·马林科夫被派去管理哈萨克斯坦的一个发电站,而维亚切斯拉夫·莫洛托夫,最顽固的斯大林主义者之一,被任命为驻蒙古大使。然而,由于莫洛托夫与反赫鲁晓夫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变得越来越亲密,克里姆林宫决定在他和中国之间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最终,莫洛托夫被重新任命为维也纳国际原子能委员会的苏联代表。莫洛托夫继续利用一切机会攻击赫鲁晓夫,并在1960年列宁90岁生日之际写了一篇文章,描述了他对这位苏联开国元勋的个人记忆,从而暗示他更接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统观念。1961年,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夕,莫洛托夫撰写了一篇强烈谴责赫鲁晓夫党纲的文章,并因此受到开除党籍的奖励。和莫洛托夫一样,外交部长德米特里·谢皮洛夫在被派去管理吉尔吉斯经济研究所时也遇到了麻烦。后来,当他被任命为吉尔吉斯共产党会议代表时,赫鲁晓夫副手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介入并下令舍皮洛夫退出会议。他和他的妻子被从他们在莫斯科的公寓中驱逐出来,然后被重新分配到一间较小的公寓,该公寓暴露在附近食品加工厂的烟雾中。他在被开除党籍之前,被取消了苏联科学院院士资格。尽管克里门特·伏罗希洛夫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每况愈下,但他仍保留了国家元首的礼仪头衔。1960 年退休。尼古拉·布尔加宁 (Nikolai Bulganin) 最终担任斯塔夫罗波尔经济委员会的管理职务。同被开除党籍的还有拉扎尔·卡冈诺维奇 (Lazar Kaganovich),他被派去管理乌拉尔地区的一家钾肥厂,随后于 1962 年与莫洛托夫一起被开除党籍。尽管朱可夫在罢免贝利亚和反党团体期间大力支持赫鲁晓夫,但他太受欢迎,太受赫鲁晓夫的喜爱,所以他也被罢免了。此外,在领导对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和卡冈诺维奇的攻击时,他还暗示赫鲁晓夫本人是1930年代清洗运动的同谋,而事实上他确实是同谋。1957 年 10 月,当朱可夫访问阿尔巴尼亚时,赫鲁晓夫策划了他的垮台。当朱可夫回到莫斯科后,他立即被指控试图将苏联军队从党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在自己周围制造个人崇拜,并密谋通过政变夺取政权。几位苏联将军继续指责朱可夫“自大狂”、“无耻的自我膨胀”以及二战期间的暴虐行为。朱可夫因“年事已高”(现年62岁)被免去国防部长职务并被迫从军队退役。罗丹·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接替朱可夫出任国防部长。1958年3月27日,赫鲁晓夫当选为总理,巩固了他的权力——这是他所有前任和继任者所遵循的传统。这是从后斯大林时期的集体领导过渡的最后阶段。他现在是苏联的最终权力来源,但永远不会拥有斯大林所拥有的绝对权力。
Play button
1961 Jan 1 - 1989

中苏分裂

China
中苏分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受各自地缘政治影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不同解释和实践产生的教义分歧,导致两国政治关系的破裂。 1947 年至 1991 年。1950年代末和1960年代初,中苏关于正统马克思主义解释的争论变成了关于苏联国家去斯大林化以及与西方集团和平共处的政策的具体争论,中国国父毛泽东将其斥为修正主义。在这种意识形态背景下,中国对西方世界采取了好战立场,并公开拒绝苏联的东西方和平共处政策。此外,由于中印边界争端等因素,北京对苏联与印度日益密切的关系感到不满,莫斯科则担心毛泽东对核战争的恐怖过于漠不关心。1956年,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在《论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讲话中谴责斯大林和斯大林主义,开始了苏联的去斯大林化。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在对列宁主义理论的解释和应用上逐渐出现分歧时,毛泽东和中国领导层感到震惊。到1961年,他们之间棘手的意识形态分歧促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谴责苏联共产主义是苏联“修正主义叛徒”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还宣布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对于东欧集团国家来说,中苏分裂是一个谁将领导世界共产主义革命,以及世界先锋政党向谁(中国或苏联)寻求政治建议、财政援助和军事援助的问题。本着这种精神,两国通过各自势力范围内国家的先锋政党争夺世界共产主义的领导地位。在西方世界,中苏分裂使两极冷战转变为三极冷战。这种竞争促使毛泽东在1972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期间实现了中美和解。在西方,出现了三角外交和联动政策。与铁托与斯大林的分裂一样,中苏分裂的发生也削弱了共产主义整体的概念,即西方认为共产主义国家是集体团结的,不会发生重大意识形态冲突的观念。然而,越南战争期间,尽管在其他地方存在竞争,苏联和中国在北越继续合作,直至 20 世纪 70 年代。从历史上看,中苏分裂促进了马列主义现实政治,毛泽东以此建立了冷战后期(1956-1991)的三极地缘政治(中美苏),建立了反苏阵线,毛主义者与三个世界理论有关。吕蒂表示,“没有任何文献证据表明,中国人和苏联人在那段时期在三角框架内思考过他们之间的关系”。
Play button
1961 Jun 4 - Nov 9

柏林危机

Checkpoint Charlie, Friedrichs
1961年柏林危机发生在1961年6月4日至11月9日之间,是冷战时期关于德国首都柏林和二战后德国占领地位的最后一次重大欧洲政治军事事件。柏林危机始于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所有武装部队撤出柏林,包括西柏林的西方武装部队。随着东德竖起柏林墙,这场危机最终导致该市事实上的分裂。
古巴导弹危机
中央情报局在莫斯科红场拍摄的苏联中程弹道导弹(美国文件中为 SS-4,苏联文件中为 R-12)的参考照片。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62 Oct 16 - Oct 29

古巴导弹危机

Cuba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国和苏联之间持续35天的对抗,当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导弹,苏联也在古巴部署类似的弹道导弹时,这场危机升级为国际危机。尽管时间很短,但古巴导弹危机仍然是国家安全和核战争准备中的一个决定性时刻。这场对抗通常被认为是冷战最接近升级为全面核战争的一次。针对美国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木星弹道导弹、1961年失败的猪湾入侵以及苏联对古巴向中国靠拢的担忧,苏联第一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同意古巴在岛上部署核导弹的请求以阻止未来的入侵。1962 年 7 月,赫鲁晓夫与古巴总理菲德尔·卡斯特罗秘密会晤时达成了一项协议,并于当年夏天晚些时候开始建造一些导弹发射设施。经过几天的紧张谈判,美国和苏联达成了一项协议:苏联将公开拆除在古巴的进攻性武器,并在接受联合国核查后归还苏联,以换取美国公开不再入侵古巴的宣言和协议。美国私下与苏联达成一致,将拆除所有部署在土耳其对抗苏联的木星中程弹道导弹。关于意大利是否也被纳入该协议一直存在争议。虽然苏联拆除了导弹,但一些苏联轰炸机仍留在古巴,而美国则将海军隔离措施保留到 1962 年 11 月 20 日。当所有进攻性导弹和伊尔-28轻型轰炸机从古巴撤出后,封锁于11月20日正式结束。美国和苏联的谈判指出了快速、明确和直接沟通的必要性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界线。结果,莫斯科-华盛顿热线建立了。后来的一系列协议缓解了美苏之间的紧张关系数年,直到双方最终恢复扩大核武库。
1964 - 1982
停滞时代ornament
Play button
1964 Jan 2

勃列日涅夫时代

Russia
大多数西方观察家认为,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赫鲁晓夫已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尽管这与事实相去甚远。主席团对赫鲁晓夫的领导风格越来越不满,并担心毛泽东的独裁统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日益增长的个人崇拜,因此于 1963 年开始了一场针对赫鲁晓夫的侵略性运动。这一运动在 1964 年以更替的赫鲁晓夫达到顶峰。赫鲁晓夫在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担任第一书记和阿列克谢·柯西金担任部长会议主席的办公室里。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以及米哈伊尔·苏斯洛夫、安德烈·基里连科和阿纳斯塔斯·米高扬(1965 年由尼古拉·波德戈尔内取代)被选入各自的职位,组建并领导一个有效的集体领导层。正如苏斯洛夫告诉他的那样,赫鲁晓夫被赶下台的原因之一是他违反了集体领导。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集体领导再次被苏联媒体称赞为“回归列宁主义的党内生活准则”。在罢黜赫鲁晓夫的全会上,中央委员会禁止任何人同时担任总书记和总理职务。第一世界媒体通常将其领导称为“勃列日涅夫-柯西金”领导,而不是集体领导。起初,集体领导没有明确的领导者,柯西金是总经济管理员,勃列日涅夫主要负责党内事务的日常管理。柯西金在 1965 年推行了一项试图分散苏联经济权力的改革,其地位后来被削弱。改革引发了强烈反对,柯西金失去了支持者,因为许多高级官员因 1968 年布拉格之春而采取了越来越反改革主义的立场。随着时间的推移,勃列日涅夫的地位越来越高,到了 1970 年代,他甚至设立了“总书记书记处”,以加强他在党内的地位。
1965年苏联经济改革
1969 年,在陶里亚蒂的新 AvtoVAZ 工厂生产车辆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65 Jan 1

1965年苏联经济改革

Russia
1965 年的苏联经济改革,有时称为柯西金改革,是苏联经济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改革。这些变化的核心是引入盈利能力和销售额作为企业成功的两个关键指标。企业的部分利润将进入三项基金,用于奖励工人和扩大经营;大部分将进入中央预算。这些改革是由阿列克谢·柯西金(在尼基塔·赫鲁晓夫下台后刚刚成为苏联总理)在政治上提出的,并于 1965 年 9 月得到中央委员会的批准。它们反映了苏联以数学为导向的经济规划者的一些长期愿望。 ,并在经济计划过程中开始转向加强权力下放。1966 年至 1970 年的经济增长超过 1961 年至 1965 年。许多企业被鼓励出售或赠送多余的设备,因为所有可用资本都被纳入生产力的计算中。某些效率衡量指标有所提高。其中包括每卢布资本销售额的上升和每卢布销售额工资的下降。企业将大部分利润(有时达到 80%)上缴中央预算。这些“免费”剩余利润的支付大大超过了资本费用。然而,中央计划者对改革的影响并不满意。特别是,他们观察到工资增加了,但生产率却没有相应提高。许多具体变化在 1969 年至 1971 年间进行了修订或撤销。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党在微观管理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对经济改革主义的强烈抵制加上对政治自由化的反对,引发了 1968 年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面入侵。
Play button
1968 Jan 5 - 1963 Aug 21

布拉格之春

Czech Republic
布拉格之春是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政治自由化和大规模抗议的时期。它始于1968年1月5日,当时改革派亚历山大·杜布切克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KSČ)第一书记,一直持续到1968年8月21日,当时苏联和大多数华约成员国入侵该国镇压改革。布拉格之春改革是杜布切克的一次强有力的尝试,旨在通过部分经济分权和民主化的行动,赋予捷克斯洛伐克公民更多的权利。授予的自由包括放松对媒体、言论和旅行的限制。在全国讨论将国家分为波希米亚、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三个共和国的联邦后,杜布切克监督了分裂为捷克社会主义共和国和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两个共和国的决定。这种双重联邦是在入侵中幸存下来的唯一正式变化。
Play button
1968 Aug 20 - Aug 21

华沙条约组织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Czech Republic
华约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是指1968年8月20日至21日发生的事件,当时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遭到四个华约国家:苏联、 波兰人民共和国、 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和匈牙利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入侵。 。这次入侵阻止了亚历山大·杜布切克(Alexander Dubček)的布拉格之春自由化改革,并加强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KSČ)的独裁派。大约25万华沙条约部队(后来增至约50万)在数千辆坦克和数百架飞机的支援下参加了这次代号为“多瑙河行动”的连夜行动。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和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拒绝参加,而东德军队在入侵前几小时被莫斯科命令,除少数专家外,不得越过捷克斯洛伐克边境,因为担心如果发生更大的抵抗,由于德国之前的占领,德国军队也参与其中。占领期间,137 名捷克斯洛伐克人被杀,500 人受重伤。公众对入侵的反应广泛且分歧。尽管华沙条约组织的大多数成员以及世界各地其他几个共产党都支持这次入侵,但西方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都谴责了这次袭击。许多其他共产党失去影响力,谴责苏联,或因意见冲突而分裂或解散。这次入侵引发了一系列事件,最终勃列日涅夫在 1972 年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对中国进行历史性访问后与后者建立了和平。入侵后,捷克斯洛伐克进入了一个所谓的正常化时期,新领导人试图恢复杜布切克控制捷克斯洛伐克之前盛行的政治和经济价值观。古斯塔夫·胡萨克接替杜布切克担任第一书记并担任总统,他推翻了几乎所有改革。
1973年苏联经济改革
1974 年 8 月 22 日,阿列克谢·柯西金(右)与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握手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73 Jan 1

1973年苏联经济改革

Russia
1973年苏联经济改革是由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柯西金发起的经济改革。在勃列日涅夫统治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期间,苏联经济开始停滞;一些历史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停滞时代。1965年改革失败后,柯西金于1973年发起另一次改革,通过建立协会来增强地区规划者的权力和职能。改革从未完全实施,苏联领导层成员抱怨说,到1979年改革时,改革甚至还没有完全实施。改革的副作用是进一步削弱了地区规划者对产业政策的权力。到1981年,大约一半的苏联工业已合并为协会,每个协会平均有四家成员企业。一个问题是,一个协会的成员通常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州,甚至共和国,这加剧了国家计委的本地化规划。新成立的协会使苏联的经济体系变得更加复杂。许多协会都提高了会员企业的产量,如列宁格勒高尔基汽车厂,就被苏共中央列为“模范”,展示了良好的协会和良好的企业形象。统一的初级党组织(PPO)。Gor'kii 工厂没有像其他一些协会那样存在同样的问题,因为它的所有成员都位于同一个城市。如果协会的成员遍布广泛的地理区域,协会与 PPO 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紧张。这次改革打破了苏共在地方机构和工业机构之间传统的资源分配方式。苏联报纸《共产党人》指出,监督成员遍布广泛地理区域的 PPO 往往与当地党和工厂组织失去联系,这阻碍了它们有效地开展工作。
Play button
1975 Jan 1

停滞时代

Russia
勃列日涅夫时代(1964—1982)开始时,经济高速增长,繁荣昌盛,但社会、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问题逐渐积累。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社会开始陷入停滞,当时他撤销了赫鲁晓夫的几项改革并部分恢复了斯大林主义政策。一些评论家将社会停滞的开始视为1966年的西尼亚夫斯基-丹尼尔审判,这标志着赫鲁晓夫解冻的结束,而另一些评论家则将其视为1968年布拉格之春的镇压。这一时期的政治停滞与建制派有关。老年政治是稳定政策的一部分。大多数学者将经济停滞的起始年份定为1975年,尽管有些学者声称经济停滞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20 世纪 70 年代,工业增长率下降,因为重工业和军火工业被优先考虑,而苏联消费品被忽视。1972 年生产的所有消费品的零售价约为 1,180 亿卢布。历史学家、学者和专家不确定是什么导致了经济停滞,一些人认为计划经济存在抑制增长的系统性缺陷。其他人则认为,缺乏改革或军事开支高导致了经济停滞。勃列日涅夫死后因在改善经济状况方面做得太少而受到批评。在他的统治期间,没有发起任何重大改革,少数提议的改革要么非常温和,要么遭到大多数苏联领导层的反对。具有改革思想的部长会议主席(政府)阿列克谢·柯西金在 1965 年更为激进的改革失败后,于 1970 年代推出了两项温和的改革,并试图扭转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勃列日涅夫已经巩固了足够的权力,足以阻止柯西金任何“激进”的改革尝试。1982年11月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尤里·安德罗波夫继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留下的遗产是,苏联的活力远不如他 1964 年掌权时那么活跃。在安德罗波夫的短暂统治期间,进行了适度的改革;一年多后,他于 1984 年 2 月去世。他的继任者康斯坦丁·契尔年科 (Konstantin Chernenko) 延续了安德罗波夫的大部分政策。勃列日涅夫领导下开始的经济问题一直持续到这些短暂的政府中,学者们仍在争论所采取的改革政策是否改善了该国的经济状况。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停滞时代结束了,尽管经济仍然停滞,但政治和社会生活实现了民主化。在戈尔巴乔夫的领导下,共产党于 1985 年开始通过向重工业 (Uskoreniye) 注入大量资金来加速发展。当这些失败时,共产党通过引入准资本主义(Khozraschyot)和民主(demokratizatsiya)改革来重组(perestroika)苏联经济和政府。这些举措的目的是让苏联重新焕发活力,但却无意中导致了苏联在 1991 年的解体。
1977 年苏联宪法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77 Oct 7

1977 年苏联宪法

Russia
1977年苏联宪法,正式名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宪法(基本法),是1977年10月7日通过的苏联宪法,直至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也称为勃列日涅夫宪法或《发达社会主义宪法》是苏联的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宪法,由最高苏维埃第九届会议第七次(特别)会议一致通过,并由勃列日涅夫签署。1977 年宪法取代了 1936 年宪法,并为公民引入了许多新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管理联盟内各共和国的规则。宪法序言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目的已经实现,苏维埃国家成为全民的国家”,不再只代表工农。与1924年和1936年宪法相比,1977年宪法扩大了宪法对社会规制的范围。第一章明确了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确立了国家和政府的组织原则。第 1 条将苏联定义为共产主义国家,正如所有以前的宪法一样:苏维埃共产主义共和国联盟是全民共产主义国家,代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全国各民族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1977年宪法长而详细,比1936年苏联宪法多了28条,并明确规定了莫斯科中央政府和各共和国政府之间的职责分工。后面的章节确立了经济管理和文化关系的原则。1977年宪法包括第72条,该条赋予各加盟共和国按照先前宪法所承诺的脱离苏联的官方权利。然而,第74条和第75条规定,当苏维埃选区提出与最高苏维埃相抵触的法律时,最高苏维埃的法律将取代任何法律差异,但规范分离的联邦法律直到苏维埃最后几天才被制定。联盟。第七十四条 苏联法律在各加盟共和国具有同等效力。如果加盟共和国法律与全联盟法律之间存在差异,则以苏联法律为准。第七十五条 苏维埃共产主义共和国联盟的领土是一个整体,由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土组成。苏联的主权遍及其领土。1991年12月21日苏联解体后,1977年宪法被废除,后苏联国家通过了新宪法。尽管苏联法律存在缺陷,但第 72 条在解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在各共和国的压力下于 1990 年填补了这一空白。
1979年苏联经济改革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79 Jan 1

1979年苏联经济改革

Russia
1979年苏联经济改革,即“改进计划,加强经济机制对提高生产效率和提高工作质量的作用”,是由部长会议主席阿列克谢·柯西金发起的经济改革。1979年的改革是对现有经济体制的一次尝试,但没有进行任何根本性的改变。经济体系比以前更加集中。计划经济的有效性在某些领域有所提高,但不足以挽救苏联停滞的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改善长期以来因“部门主义”和“地方主义”而被忽视的资源和投资配置。另一个优先事项是消除“地方主义”对五年计划的影响。1965 年的改革试图提高产品质量,但收效甚微。在1979年的改革中,柯西金试图取代计划经济中总产出的“制高点”,并对稀有和高质量的商品制定了新的规定。1979年,资本投资被苏联当局视为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和总理柯西金声称,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帮助发展技术更先进的苏联共和国的经济,例如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共和国(ESSR)。1980 年柯西金去世后,他的继任者尼古拉·吉洪诺夫实际上放弃了改革。
Play button
1979 Dec 24 - 1989 Feb 15

苏阿战争

Afghanistan
苏阿战争是 1979 年至 1989 年在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发生的一场旷日持久的武装冲突。在苏联军事干预阿富汗战争后,苏联和阿富汗圣战者组织(以及较小的反苏毛派团体)之间发生了广泛的战斗。或发动入侵阿富汗,以支持在 Storm-333 行动期间建立的当地亲苏联政府。虽然圣战者得到了各个国家和组织的支持,但他们的大部分支持来自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美国英国中国伊朗;美国支持圣战者的立场与冷战期间与苏联的双边敌对行动急剧增加同时发生。阿富汗叛乱分子开始在邻国巴基斯坦接受一般援助、资金和军事训练。作为旋风行动的一部分,美国和英国还通过巴基斯坦的努力向圣战者组织提供了大量支持。叛乱分子的大量资金也来自中国和波斯湾的阿拉伯君主国。苏联军队占领了阿富汗的城市和所有主要交通要道,而圣战者则以小股形式在该国 80% 的地区发动游击战,这些地区并未受到苏联无可争议的控制——几乎完全包括崎岖的山区乡村。除了在阿富汗各地埋设数百万枚地雷外,苏联还利用空中力量严厉对付叛乱分子和平民,夷平村庄,使圣战者无法获得安全庇护,并摧毁重要的灌溉沟渠。苏联政府最初计划迅速确保阿富汗城镇和公路网络的安全,稳定忠诚的卡尔迈勒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党政府,并在六个月到一年内撤出所有军队。然而,他们遭到了阿富汗游击队的猛烈抵抗,在阿富汗山区的地形上遭遇了巨大的行动困难。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已增至约 115,000 人,全国各地的战斗愈演愈烈;战争的复杂性逐渐使苏联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军事、经济和政治资源日益枯竭。1987 年中期,改革派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Mikhail Gorbachev) 与阿富汗政府举行了一系列会议,概述了该国的“民族和解”政策,随后宣布苏联军队将开始从阿富汗全面撤军。最后一波脱离接触于1988年5月15日开始,1989年2月15日,占领阿富汗的最后一支苏联军事纵队进入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由于苏阿战争持续时间较长,西方世界有时将其称为“苏联越南战争”或“熊陷阱”。它给后苏联国家以及阿富汗留下了复杂的遗产。此外,美国在冲突期间对阿富汗圣战者组织的支持被认为导致了对美国利益的意外后果的“反作用”(例如 9 月 11 日的袭击),最终导致美国从 2001 年开始在阿富汗发动战争直到 2021 年。
1982 - 1991
改革与解散ornament
戈尔巴乔夫的崛起
1986年4月戈尔巴乔夫访问东德期间在勃兰登堡门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85 Mar 10

戈尔巴乔夫的崛起

Russia
1985 年 3 月 10 日,契尔年科去世。葛罗米柯提议戈尔巴乔夫担任下一任总书记;作为一名老党员,葛罗米柯的建议在中央委员会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戈尔巴乔夫原以为他被提名为总书记会遭到很多反对,但最终政治局其他成员都支持他。契尔年科去世后不久,政治局一致选举戈尔巴乔夫为他的继任者;他们想要的是他,而不是另一位年长的领导人。他因此成为苏联第八任领导人。政府中很少有人想到他会像他所证明的那样成为一名激进的改革者。虽然这位新领导人在苏联公众中并不是一个知名人物,但人们普遍松了一口气,因为这位新领导人并不年老体弱。
Play button
1986 Jan 1

20世纪80年代石油过剩

Russia
20世纪80年代的石油过剩是1970年代能源危机后需求下降造成的原油严重过剩。世界石油价格在 1980 年达到顶峰,超过每桶 35 美元(按通货膨胀调整后,按 2021 年美元汇率计算,相当于每桶 115 美元);1986 年从 27 美元跌至 10 美元以下(2021 年从 67 美元跌至 25 美元)。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危机,特别是1973年和1979年的危机,以及高燃料价格刺激的能源节约,工业国家的经济活动放缓,导致供应过剩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2004 年经通货膨胀调整后的石油实际价值从 1981 年的平均每桶 78.2 美元下降到 1986 年的平均每桶 26.8 美元。1985年和1986年石油价格的大幅下跌深刻影响了苏联领导层的行动。
Play button
1986 Apr 26

切尔诺贝利灾难

Chernobyl Nuclear Power Plant,
切尔诺贝利灾难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苏联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北部普里皮亚季市附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的核事故。这是国际核事件分级中仅有的两起被评为七级(最严重程度)的核能事故之一,另一起是 2011 年日本福岛核灾难。最初的应急响应以及后来的环境净化工作涉及超过 50 万名人员,估计耗资 180 亿卢布——根据通货膨胀调整后,2019 年约为 680 亿美元。
Play button
1987 Jan 1

民主化

Russia
“民主”是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1月提出的口号,呼吁为苏联一党制政府注入“民主”元素。戈尔巴乔夫的民主意味着对地方共产党(CPSU)官员和苏维埃引入多候选人(尽管不是多党)选举。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用进步的人员来执行他的制度和政策改革,以振兴党。苏共将保留投票箱的唯一保管权。Demokratizatsiya 的口号是戈尔巴乔夫一系列改革计划的一部分,其中包括 1986 年中期正式宣布的 glasnost(增加对问题的公开讨论和公众获取信息的机会)和 uskoreniye(加速经济发展)。Perestroika(政治和经济重组)是另一个在 1987 年成为全面运动的口号,它涵盖了所有这些因素。当戈尔巴乔夫提出“民主化”口号时,他已经得出结论,要实施他在 1986 年 2 月第二十七次党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改革,需要的不仅仅是抹黑“老卫士”。他改变了策略,不再试图通过现有的苏共来开展工作,而是拥抱一定程度的政治自由化。1987年1月,他越过党的领导向人民发出呼吁,呼吁民主化。到 1990 年 7 月召开的第二十八次党代表大会时,很明显,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广泛后果,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地脱离苏联并最终解体。共产党。
主权游行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88 Jan 1 - 1991

主权游行

Russia
主权游行(俄语:Парад суверенитетов,罗马化:Parad suverenitetov)是 1988 年至 1991 年间苏联各苏维埃各加盟共和国发表的一系列不同程度的主权宣言。中央政权的领土,导致了中央与共和国之间的法律战争。这一进程是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Mikhail Gorbachev)领导下的民主化和改革政策导致苏联共产党的权力放松之后发生的。尽管戈尔巴乔夫努力根据主权国家联盟形式的新条约来维护联盟,但许多选民很快就宣布完全独立。这一过程导致了苏联的解体。第一个宣布独立的苏联顶级共和国是爱沙尼亚(1988年11月16日:爱沙尼亚主权宣言,1990年3月30日:关于恢复爱沙尼亚国家地位的过渡法令,1990年5月8日:国家象征法,宣布独立,1991 年 8 月 20 日:爱沙尼亚恢复独立法)。
苏联解体
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1987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88 Nov 16 - 1991 Dec 26

苏联解体

Russia
苏联解体是苏联(苏联)内部解体的过程,导致该国及其联邦政府作为主权国家的存在的结束,从而导致其组成共和国于1991年12月26日获得完全主权它结束了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为结束一段时期的政治僵局和经济倒退而改革苏联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努力。苏联经历了内部停滞和民族分裂。尽管直到最后几年仍处于高度集权状态,但该国由十五个顶级共和国组成,它们是不同种族的家园。1991 年底,在一场灾难性的政治危机中,几个共和国已经脱离联盟,中央集权逐渐衰落,三个创始成员国的领导人宣布苏联已不复存在。此后不久,又有八个共和国加入了他们的声明。戈尔巴乔夫于 1991 年 12 月辞职,苏联议会的剩余成员投票结束了自己的统治。这一过程始于联盟各组成民族共和国的日益动荡,发展成为它们与中央政府之间持续不断的政治和立法冲突。爱沙尼亚是第一个于 1988 年 11 月 16 日在联盟内宣布国家主权的苏联共和国。立陶宛是第一个通过 1990 年 3 月 11 日法案宣布与其波罗的海邻国和南高加索格鲁吉亚共和国从苏联恢复完全独立的共和国。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加入它。1991年8月,共产主义强硬派和军事精英试图通过政变推翻戈尔巴乔夫并阻止失败的改革,但失败了。这场动乱导致莫斯科政府失去了大部分影响力,许多共和国在接下来的几天和几个月内宣布独立。波罗的海国家的分裂于1991年9月得到承认。12月8日,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主席舒什克维奇签署了《别洛韦日协定》,承认彼此独立并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取代苏联。哈萨克斯坦是最后一个脱离联盟的共和国,于 12 月 16 日宣布独立。除格鲁吉亚和波罗的海国家外,所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均于 12 月 21 日加入独联体,并签署了《阿拉木图议定书》。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并将总统权力(包括控制核发射代码)移交给叶利钦,叶利钦现在是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当天晚上,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三色旗。第二天,苏联上院最高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正式解散联盟。冷战结束后,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与俄罗斯保持了密切联系,并成立了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CSTO)、欧亚经济联盟(EAEU)和联盟国家等多边组织。 ,进行经济和军事合作。另一方面,波罗的海国家和大多数前华沙条约国家成为欧盟的一部分并加入北约,而乌克兰、格鲁吉亚和摩尔多瓦等其他一些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已公开表示有兴趣走同样的道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Play button
1991 Aug 19 - Aug 22

1991年苏联政变未遂

Moscow, Russia
1991年苏联政变,又称八月政变,是苏联共产党强硬派企图从苏联总统兼共产党总书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手中强行夺取国家控制权的一次失败的尝试。当时。政变领导人由高级军事和文职官员组成,其中包括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他们共同组建了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GKChP)。他们反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计划,对失去对东欧国家的控制感到愤怒,并对即将签署的苏联新联盟条约感到恐惧。该条约旨在将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大部分权力下放,并将其分配给十五个加盟共和国。GKChP 强硬派派出克格勃特工,在戈尔巴乔夫的度假别墅中拘留了戈尔巴乔夫,但未能拘留刚刚重建的俄罗斯新近当选的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后者既是戈尔巴乔夫的盟友,又是戈尔巴乔夫的批评者。GKChP 组织不善,遭到了叶利钦和主要在莫斯科的反共抗议者民间运动的有效抵抗。政变两天后就失败了,戈尔巴乔夫重新上台,而政变者则全部下台。叶利钦随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失去了很大的影响力。政变失败导致苏联共产党(CPSU)立即垮台,四个月后苏联解体。在普遍被称为“八人帮”的 GKChP 投降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法院和戈尔巴乔夫总统都将其行为描述为政变企图。
阿拉木图协议
阿拉木图协议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91 Dec 8

阿拉木图协议

Alma-Ata, Kazakhstan
《阿拉木图议定书》是独立国家联合体(CIS)的创始宣言和原则。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领导人同意《别洛韦日协议》,解散苏联并组建独联体。1991年12月21日,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摩尔多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同意《阿拉木图议定书》,加入独联体。后一份协议包括最初的三个别拉韦扎签署国,以及另外八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格鲁吉亚是唯一没有参加的前共和国,而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则拒绝参加,因为根据其政府的说法,波罗的海国家于 1940 年被非法并入苏联。该协议由一份声明、三项协议和单独的附录组成。此外,叶夫根尼·沙波什尼科夫元帅被确认为独立国家联合体武装部队代理总司令。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了“关于核武器方面相互措施”的单独条约。
Play button
1991 Dec 8

别洛维日协议

Viskuli, Belarus
别洛韦日协议是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实际上已不复存在并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作为继承实体的协议。该文件于 1991 年 12 月 8 日在别洛韦日斯卡亚普什恰(白俄罗斯)维斯库利附近的国家别墅由签署 1922 年苏联创建条约的四个共和国中的三个共和国的领导人签署:白俄罗斯议会主席斯坦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和白俄罗斯总理维亚切斯拉夫·科比奇俄罗斯总统鲍里斯·叶利钦和俄罗斯联邦第一副总理根纳季·布尔布里斯乌克兰总统列昂尼德·克拉夫丘克和乌克兰总理维托尔德·福金
Play button
1991 Dec 26

苏联解体

Moscow, Russia
12 月 25 日,戈尔巴乔夫辞职,并将总统权力(包括控制核发射代码)移交给叶利钦,叶利钦现在是俄罗斯联邦第一任总统。当天晚上,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三色旗。第二天,苏联上院最高苏维埃、共和国苏维埃正式解散联盟。

Characters



Joseph Stalin

Joseph Stalin

Communist Leader

Mikhail Suslov

Mikhail Suslov

Second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Lavrentiy Beria

Lavrentiy Beria

Marshal of the Soviet Union

Alexei Kosygin

Alexei Kosygin

Premier of the Soviet Union

Josip Broz Tito

Josip Broz Tito

Yugoslav Leader

Leon Trotsky

Leon Trotsky

Russian Revolutionary

Nikita Khrushchev

Nikita Khrushchev

First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Anastas Mikoyan

Anastas Mikoyan

Armenian Communist Revolutionary

Yuri Andropov

Yuri Andropov

Fourth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Vladimir Lenin

Vladimir Lenin

Russian Revolutionary

Leonid Brezhnev

Leonid Brezhnev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Boris Yeltsin

Boris Yeltsin

First Presiden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Nikolai Podgorny

Nikolai Podgorny

Head of State of the Soviet Union

Georgy Zhukov

Georgy Zhukov

General Staff, Minister of Defence

Mikhail Gorbachev

Mikhail Gorbachev

Final leader of the Soviet Union

Richard Nixon

Richard Nixon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Konstantin Chernenko

Konstantin Chernenko

Seventh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References



  • Conquest, Robert. The Great Terror: Stalin's Purge of the Thirties (1973).
  • Daly, Jonathan and Leonid Trofimov, eds. "Russi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14–1922: A Documentary History." (Indianapolis and Cambridge, MA: Hackett Publishing Company, 2009). ISBN 978-0-87220-987-9.
  • Feis, Herbert. Churchill-Roosevelt-Stalin: The War they waged and the Peace they sought (1953).
  • Figes, Orlando (1996). A People's Tragedy: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891-1924. Pimlico. ISBN 9780805091311. online no charge to borrow
  • Fenby, Jonathan. Alliance: the inside story of how Roosevelt, Stalin and Churchill won one war and began another (2015).
  • Firestone, Thomas. "Four Sovietologists: A Primer." National Interest No. 14 (Winter 1988/9), pp. 102-107 on the ideas of Zbigniew Brzezinski, Stephen F. Cohen Jerry F. Hough, and Richard Pipes.
  • Fitzpatrick, Sheila. The Russian Revolution. 199 pag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nd ed. 2001). ISBN 0-19-280204-6.
  • Fleron, F.J. ed. Soviet Foreign Policy 1917–1991: Classic and Contemporary Issues (1991)
  • Gorodetsky, Gabriel, ed. Soviet foreign policy, 1917–1991: a retrospective (Routledge, 2014).
  • Haslam, Jonathan. Russia's Cold War: From the October Revolution to the Fall of the Wall (Yale UP, 2011) 512 pages
  • Hosking, Geoffrey.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2017).
  • Keep, John L.H. Last of the Empires: A History of the Soviet Union, 1945–1991 (Oxford UP, 1995).
  • Kotkin, Stephen. Stalin: Vol. 1: Paradoxes of Power, 1878–1928 (2014), 976pp
  • Kotkin, Stephen. Stalin: Waiting for Hitler, 1929–1941 (2017) vol 2
  • Lincoln, W. Bruce. Passage Through Armageddon: The Russians in War and Revolution, 1914–1918. (New York, 1986). online
  • McCauley, Martin. The Soviet Union 1917–1991 (2nd ed. 1993) online
  • McCauley, Martin. Origins of the Cold War 1941–1949. (Routledge, 2015).
  • McCauley, Martin. Russia, America, and the Cold War, 1949–1991 (1998)
  • McCauley, Martin. The Khrushchev Era 1953–1964 (2014).
  • Millar, James R. ed. Encyclopedia of Russian History (4 vol, 2004), 1700pp; 1500 articles by experts.
  • Nove, Alec. An Economic History of the USSR, 1917–1991. (3rd ed. 1993) online w
  • Paxton, John. Encyclopedia of Russian History: From the Christianization of Kiev to the Break-up of the USSR (Abc-Clio Inc, 1993).
  • Pipes, Richard. Russia under the Bolshevik regime (1981). online
  • Reynolds, David, and Vladimir Pechatnov, eds. The Kremlin Letters: Stalin's Wartime Correspondence with Churchill and Roosevelt (2019)
  • Service, Robert. Stalin: a Biography (2004).
  • Shaw, Warren, and David Pryce-Jones. Encyclopedia of the USSR: From 1905 to the Present: Lenin to Gorbachev (Cassell, 1990).
  • Shlapentokh, Vladimir. Public and private life of the Soviet people: changing values in post-Stalin Russia (Oxford UP, 1989).
  • Taubman, William. Khrushchev: the man and his era (2003).
  • Taubman, William. Gorbachev (2017)
  • Tucker, Robert C., ed. Stalinism: Essays i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Routledge, 2017).
  • Westad, Odd Arne. The Cold War: A World History (2017)
  • Wieczynski, Joseph L., and Bruce F. Adams. The modern encyclopedia of Russian, Soviet and Eurasian history (Academic International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