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8000 BCE - 2023

韩国历史



韩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朝鲜半岛和满洲已知最早的人类活动发生在大约 50 万年前。[1]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 6000 年之后,以公元前 8000 年左右陶器的出现为标志。到公元前 2000 年,青铜时代开始,随后在公元前 700 年左右进入铁器时代。[2]有趣的是,根据《韩国历史》,旧石器时代的人并不是现在韩国人的直系祖先,但他们的直系祖先估计是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人。[3]神话中的三国游佐讲述了古朝鲜王国在朝鲜北部和满洲南部建立的故事。[4]虽然古朝鲜的确切起源仍是推测,但考古证据证实它至少在公元前 4 世纪就存在于朝鲜半岛和满洲。朝鲜南部的金国于公元前 3 世纪出现。公元前2世纪末,维满朝鲜取代了义子朝鲜,随后屈服于中国汉朝。这导致了原始三国时期,一个以持续战争为标志的动荡时代。朝鲜三国,包括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从公元前一世纪开始统治半岛和满洲。公元 676 年新罗的统一标志着三权统治的结束。不久之后,698年,高王在前高句丽领土上建立了渤海国,开启了渤海国和新罗共存的南北国时期(698-926)。9 世纪末,新罗分裂为后三个王国(892-936),最终在王建的高丽王朝统治下统一。与此同时,渤海沦陷于契丹领导的辽朝,包括最后一位皇太子在内的残余势力融入高丽。[5]高丽时代的特点是法律的编纂、公务员制度的完善和受佛教影响的文化的繁荣。然而,到了13世纪, 蒙古人的入侵使高丽受到蒙古帝国和中国元朝的影响。[6]1392 年,李成桂将军发动政变成功推翻高丽王朝,建立了朝鲜王朝[7] 朝鲜时代见证了重大进步,特别是在世宗大王(1418-1450)的统治下,他引入了众多改革并创建了韩文(韩文字母)。然而,16 世纪末和 17 世纪初却因外国入侵和内部不和而受到损害,特别是日本入侵朝鲜。尽管在明朝中国的帮助下成功击退了这些入侵,但两国都遭受了广泛的损失。随后,朝鲜王朝变得越来越孤立,并在 19 世纪达到顶峰,当时韩国不愿现代化,被迫与欧洲列强签署不平等条约。这段衰落时期最终导致了大韩帝国的建立(1897-1910),这是一个快速现代化和社会改革的短暂时期。然而,到 1910 年,朝鲜已成为日本殖民地,这一地位一直维持到 1945 年。朝鲜反抗日本统治的运动在 1919 年广泛开展的三一运动中达到顶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 年,盟军将朝鲜划分为由苏联监管的北部地区和由美国监管的南部地区。1948 年,随着朝鲜和韩国的建立,这种分裂得到了巩固。朝鲜战争由朝鲜金日成于 1950 年发起,旨在在共产党的统治下实现半岛的统一。尽管 1953 年停火结束,战争的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韩国经历了显着的民主化和经济增长,达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当的地位。相反,在金氏家族的极权统治下,朝鲜在经济上仍然面临挑战并依赖外国援助。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韩国旧石器时代
朝鲜半岛旧石器时代的艺术诠释。 ©HistoryMaps
500000 BCE Jan 1 - 8000 BCE

韩国旧石器时代

Korea
朝鲜旧石器时代是朝鲜半岛已知最早的史前时代,距今约50万年至1万年。这个时代的特点是早期人类祖先出现并使用石器。朝鲜半岛各地的遗址都出土了原始的砍刀、手斧和其他石器,为早期人类居住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提供了证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时期的工具和文物变得越来越复杂,反映了工具制造技术的进步。早期的旧石器时代遗址经常发现由河卵石制成的工具,而晚期旧石器时代遗址则显示出由较大的石头或火山材料制成的工具的证据。这些工具主要用于狩猎、采集和其他日常生存活动。此外,韩国的旧石器时代对于了解早期人类的迁徙和定居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化石证据表明,早期人类从亚洲其他地区迁移到朝鲜半岛。随着气候的变化和变得更加适宜居住,这些人口定居下来,独特的区域文化开始出现。旧石器时代的结束标志着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陶器和农业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朝鲜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HistoryMaps
8000 BCE Jan 1 - 1503 BCE

朝鲜新石器时代

Korean Peninsula
Jeulmun陶器时期跨越公元前8000年至1500年,概括了韩国的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阶段。[8]这个时代有时被称为“韩国新石器时代”,以其装饰陶器而闻名,尤其是在公元前 4000 年至公元前 2000 年期间。“Jeulmun”一词翻译为“梳状图案”。这一时期反映了以狩猎、采集和小规模植物种植为主的生活方式。[9]这个时代的著名遗址,例如济州岛的高山里,表明济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10,000 年。[10]这一时期的陶器具有成为世界上已知最古老陶器形式之一的潜力,凸显了其重要性。早期 Jeulmun 时期大约是公元前 6000 年至 3500 年,以狩猎、深海捕鱼和建立半永久性坑屋定居点为特征。[11]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址,如西浦港、岩寺洞和乌山里,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居民的日常生活和生存实践。有趣的是,来自蔚山世竹里和东三洞等沿海地区的证据表明,这里主要是贝类聚集地,尽管许多考古学家认为这些贝丘遗址出现于早期济门后期。[12]Jeulmun 中期(约公元前 3500-2000 年)提供了耕作实践的证据。[13]值得注意的是,Dongsam-dong Shellmidden 站点已经对驯化的谷子种子进行了直接 AMS 测年到这个时代。[14]然而,尽管出现了种植业,深海捕鱼、狩猎和贝类采集仍然是维持生计的重要方面。这一时期的陶器被称为“经典 Jeulmun”或 Bitsalmunui 陶器,其特点是其复杂的梳状图案和缠绳装饰,覆盖整个器皿表面。Jeulmun 时代晚期,即公元前 2000 年至 1500 年左右,见证了生存模式的转变,对贝类开发的重视程度降低。[15]定居点开始出现在内陆,如上村里和林佛里,这表明人们开始依赖种植植物。这一时期与中国辽宁夏家店下层文化平行。随着 Jeulmun 时代的衰落,居民面临着来自精通刀耕火种和使用未装饰的 Mumun 陶器的新来者的竞争。这个群体先进的农业实践侵占了 Jeulmun 人的传统狩猎场,标志着该地区文化和生存景观的重大转变。
韩国青铜时代
韩国青铜时代定居点的艺术家再现。 ©HistoryMaps
1500 BCE Jan 1 - 303 BCE

韩国青铜时代

Korea
无门陶器时期大约从公元前 1500 年到公元前 300 年,是韩国史前史的一个重要时代。这一时期的主要标志是未装饰或朴素的烹饪和储存容器,这些容器在公元前 850 年至公元前 550 年之间尤为突出。无文时代标志着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集约农业的开始和复杂社会的演变。尽管偶尔被标记为“韩国青铜时代”,但这种分类可能会产生误导,因为当地的青铜生产开始得很晚,大约在公元前 8 世纪末,而这一时期几乎没有发现青铜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考古勘探的激增丰富了我们对东亚史前这一关键时期的认识。[16]之前的 Jeulmun 陶器时期(约公元前 8000-1500 年)以狩猎、采集和最低限度的耕作为特征,Mumun 时期的起源有些神秘。公元前 1800 年至 1500 年左右,辽河流域和朝鲜的重要发现,如巨石墓葬、无门陶器和大型定居点,可能暗示无门时期在南朝鲜开始。在此阶段,使用无文陶器进行刀耕火种耕作的人们似乎已经取代了那些遵循济门时期生存模式的人们。[17]早期穆蒙时期(约公元前 1500-850 年)的特点是农业、渔业、狩猎的转移,以及带有矩形半地下坑屋的独特定居点的出现。这个时代的定居点主要位于朝鲜中西部的河谷。到这个时期结束时,更大的定居点开始出现,与木蒙仪式和太平间系统相关的长期传统,如巨石墓葬和红抛光陶器生产,开始形成。中穆门时期(约公元前 850-550 年)见证了集约化农业的兴起,在重要的定居点大平发现了大片旱地遗迹。这一时期也见证了社会不平等的加剧和早期酋邦的发展。[18]穆蒙晚期(公元前 550-300 年)的特点是冲突加剧、山顶定居点设防以及南部沿海地区人口更加集中。在此期间,定居点数量明显减少,可能是由于冲突加剧或气候变化导致农作物歉收。大约公元前 300 年,穆蒙时期结束,以铁的引入和带有内部复合炉灶的坑屋的出现为标志,让人想起那个历史时期。[19]穆蒙时代的文化特征是多样的。虽然这一时期的语言景观表明受到日本语和朝鲜语的影响,但经济主要以家庭生产为基础,并有一些专业手工艺生产。穆蒙人的生存方式很广泛,包括狩猎、捕鱼和农业。定居模式从早期穆蒙时期的大型多代家庭演变为中期穆蒙时期独立坑屋中的较小核心家庭单位。丧葬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巨石葬、石棺葬和罐葬。[20]
1100 BCE
古代朝鲜ornament
古朝鲜
檀君创世神话。 ©HistoryMaps
1100 BCE Jan 2 - 108 BCE

古朝鲜

Pyongyang, North Korea
古朝鲜,也称为朝鲜,是朝鲜半岛最早的王国,据信是由神话中的檀君国王于公元前 2333 年建立的。据《三国大事记》记载,檀君是天王焕雄与熊女熊女所生。虽然檀君的存在尚未得到证实,但他的故事对于塑造韩国身份具有重要意义,朝鲜和韩国都庆祝古朝鲜的建立作为建国日。古朝鲜的历史受到了商代圣人箕子等外部影响,据说箕子于公元前12世纪移居到朝鲜半岛北部,导致了稷子朝鲜的建立。然而,关于基子朝鲜的存在及其在古朝鲜历史中的作用的真实性和解释仍然存在争议。[21]公元前194年,古朝鲜王朝被燕国难民魏满推翻,开创了魏满朝鲜时代。公元前 108 年,维满朝鲜面临汉武帝统治下的征服,导致在古朝鲜的前领土上建立了四个中国郡县。中国的统治在公元 3 世纪逐渐衰落,到公元 313 年,该地区被高句丽接管。王俭,即现在的平壤,自公元前 2 世纪起一直是古朝鲜的首都,而金国则于公元前 3 世纪在半岛南部地区兴起。[22]
金联邦
©Anonymous
300 BCE Jan 1 - 100 BCE

金联邦

South Korea
金国存在于公元前 4 世纪至公元前 2 世纪之间,是朝鲜半岛南部的一个小国联盟,北邻古朝鲜。[23]它的首都位于汉江以南的某个地方。虽然金作为一个正式政治实体的确切组织结构仍不确定,但它似乎是一个较小国家的联邦,类似于后来的三韩邦联。尽管存在不确定性,金与魏满朝鲜的互动以及与西汉王朝建立外交关系的尝试表明了一定程度的中央权威的稳定。值得注意的是,据说在维满篡夺王位后,古朝鲜的俊王就投靠了金国。此外,一些学者认为,中文中提及的盖国或盖马古可能与金有关。[24]金国的灭亡一直是历史学家争论的话题。[25]一些记录表明,它演变成了真韩同盟,而另一些记录则认为,它分支形成了更广泛的三韩联盟,包括马韩、真韩和边韩。与金有关的考古发现主要是在后来成为马汉一部分的地区发现的。中国历史文献《三国志》称晋韩是晋国的直接继承者。相比之下,《后汉书》认为马韩、晋韩、边韩等78个部落都起源于晋国。[26]尽管金国解体,但金国的遗产在随后的时代仍然存在。“Jin”这个名字继续在Jinhan联盟中引起共鸣,而“Byeonjin”这个词是Byeonhan的另一个名字。此外,在一定时期内,马罕的首领采用了“晋王”的称号,象征着对桑罕各部的名义上的至高无上。
汉四郡
汉四郡 ©Anonymous
108 BCE Jan 1 - 300

汉四郡

Liaotung Peninsula, Gaizhou, Y
汉四郡是中国于公元前二世纪末至公元四世纪初在朝鲜半岛北部和辽东半岛部分地区建立的郡县。它们是武帝于公元前 2 世纪初征服维满朝鲜后建立的,被视为前古朝鲜地区的中国殖民地,南至汉江。设立乐浪郡、临屯郡、镇畈郡、玄土郡,其中乐浪郡是中国历朝历代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交流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三个郡县沦陷或撤退,但乐浪仍然存在了四个世纪,影响着当地居民并侵蚀了古朝鲜社会的结构。高句丽成立于公元前 37 年,并于 5 世纪初开始将这些郡县纳入其领土。公元前108年古朝鲜灭亡后,先后设立乐浪、临屯、镇畈三郡,并于公元前107年设立玄菟郡。到公元一世纪,临屯并入玄菟,镇畈并入乐浪。公元前75年,玄土因当地反抗而迁都。这些郡县,特别是乐浪郡,与邻近的朝鲜诸国如镇韩、边韩建立了贸易关系。随着土著群体与汉族文化的融合,在公元一世纪和二世纪出现了独特的乐浪文化。辽东郡的重要人物公孙度扩张到高句丽领土,并在东北地区占据统治地位。他的统治期间与高句丽发生了冲突,并向其领土扩张。204年他去世后,他的继承者们继续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公孙康甚至在3世纪初吞并了高句丽的部分地区。然而,到了公元3世纪末,曹魏的司马懿入侵并占领了他们的领土。随着汉郡的灭亡,高句丽变得更加强大,最终在 300 年代初征服了乐浪郡、带方郡和玄土郡。
三韩联盟
三韩联盟. ©HistoryMaps
108 BCE Jan 2 - 280

三韩联盟

Korean Peninsula
三韩,也称为三韩,是指公元前 1 世纪朝鲜原始三国期间兴起的边韩、真韩和马韩联盟。这些邦联位于朝鲜半岛中部和南部,后来演变为百济、伽倻和新罗王国。“Samhan”一词源自中韩语单词“Sam”,意思是“三”和韩语单词“Han”,意思是“伟大”或“大”。“三韩”这个名字也被用来形容朝鲜三个王国,“韩”这个词至今仍然在各种韩语术语中流行。然而,它与汉族中的汉族不同,中国的王国和王朝也被称为汉族。据信,三韩联盟是在公元前 108 年古朝鲜灭亡后出现的。它们通常被认为是城墙国家的松散团体。马罕是三者中最大、最早的,位于西南,后来成为百济王国的基础。真韩由 12 个小国组成,是新罗王国的诞生地,据信位于洛东江流域以东。同样由 ​​12 个小国组成的边韩导致了伽倻联盟的形成,后来并入新罗。萨姆汗联盟的确切领土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而且它们的边界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定居点通常建在安全的山谷中,交通和贸易主要通过河流和海上路线进行。三韩时代见证了铁系统地引入朝鲜半岛南部,促进了农业以及铁产品制造和出口的进步,特别是边韩诸国。这一时期也见证了国际贸易的增长,特别是在昔日的古朝鲜领土上建立了中国郡县。与新兴日本国家的贸易涉及用日本装饰青铜器交换韩国铁器。到了公元 3 世纪,随着九州邪马台联盟控制了日本与边韩的贸易,贸易动态发生了变化。
扶余
扶余。 ©Angus McBride
100 BCE Jan 1 - 494

扶余

Nong'an County, Changchun, Jil
扶余, [27]也称为 Puyŏ 或 Fuyu, [28]是一个古老的王国,位于公元前 2 世纪至公元 494 年之间,位于满洲北部和现代中国东北地区。由于与被认为是现代韩国人的前身的礼马克人的联系,它有时被认为是朝鲜王国。[29]扶余被视为朝鲜高句丽和百济王国的重要前身。最初,在西汉后期(公元前202年至公元9年),扶余隶属于汉四郡之一的玄菟郡。[30]然而,到了公元一世纪中叶,扶余成为东汉王朝的重要盟友,成为抵御鲜卑和高句丽威胁的缓冲地带。尽管面临入侵和政治挑战,扶余仍与中国各个朝代保持着战略联盟,这反映了其在该地区的重要性。[31]自其存在以来,扶余面临着多种外部威胁。公元285年,鲜卑部落入侵,导致其朝廷迁至玉带。金朝后来协助恢复扶余,但由于高句丽的攻击和346年鲜卑的另一次入侵,王国进一步衰落。到了494年,在崛起的无极部落(或靺鞨)的压力下,扶余的残余势力迁移并最终投降。至高句丽,标志着其结束。值得注意的是,《三国志》等历史文献强调了扶余与其南部邻国高句丽和邺国之间的语言和文化联系。扶余的遗产在随后的朝鲜王国中持续存在。朝鲜三国中的高句丽和百济都将自己视为扶余的继承者。百济温祖被认为是高句丽创始人东明王的后裔。此外,百济于538年正式更名为南扶余(南扶余)。高丽王朝也承认其与扶余、高句丽和百济的祖先联系,这标志着扶余在塑造韩国身份和历史方面的持久影响和遗产。
好的
玉节州的艺术表现。 ©HistoryMaps
100 BCE Jan 1 - 400

好的

Korean Peninsula
玉节是一个古老的朝鲜部落国家,大约从公元前 2 世纪到公元 5 世纪就存在于朝鲜半岛北部。它分为两个主要区域:东玉堤(东玉堤),覆盖现在的朝鲜咸镜道地区;北玉堤(北玉堤),位于斗满江地区。虽然 Dong-okjeo 通常简称为 Okjeo,但 Buk-okjeo 还有其他名称,例如 Chiguru 或 Guru,后者也是高句丽的名称。[32]玉节毗邻其南部的东野小国,并与古朝鲜、高句丽等周边大国以及中国的各个郡县有着历史交织的历史。[33]自其存在以来,玉节经历了中国郡县和高句丽交替统治的时期。从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08年,它处于古朝鲜的控制之下。公元前107年,玄菟郡对玉节施加了影响。后来,随着高句丽的扩张,玉节成为东部乐浪郡的一部分。由于其战略位置,该国经常成为邻国的避难所。例如,高句丽东天王和扶余朝廷分别在 244 年和 285 年入侵期间在玉节寻求庇护。然而,到了5世纪初,高句丽广开土大帝完全征服了玉节。关于玉节的文化信息虽然很少,但表明其人民和习俗与高句丽相似。《三国史记》将玉带东部描述为一片依山傍海的肥沃土地,其居民都是勇敢而熟练的步兵。他们的生活方式、语言和习俗(包括包办婚姻和丧葬习俗)与高句丽有相似之处。玉节人将家庭成员埋在一个棺材中,让童养媳与新郎的家人住在一起,直到成年。
57 BCE - 668
朝鲜三国ornament
Play button
57 BCE Jan 1 - 668

朝鲜三国

Korean Peninsula
古代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王国曾争夺朝鲜半岛的统治权。这些王国是在维满朝鲜灭亡后出现的,吸收了较小的国家和联盟。到三国末期,只剩下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并于494年吞并了扶余、562年吞并了伽倻等国家。它们共同占领了整个半岛和满洲的一部分,拥有相似的文化和语言。佛教于公元 3 世纪传入,从公元 372 年的高句丽开始,成为所有三个王国的国教。[34]三国时期在七世纪达到顶峰,当时新罗与中国唐朝结盟,统一了半岛。这次统一是在 562 年征服伽倻、660 年征服百济和 668 年征服高句丽之后进行的。然而,统一后在朝鲜部分地区建立了一个短暂的唐朝军政府。新罗在高句丽和百济效忠者的支持下反抗唐朝的统治,最终导致后三国和新罗被高​​丽国家吞并。在这个时代,每个王国都保留了其独特的文化影响:高句丽来自中国北方,百济来自中国南方,新罗来自欧亚草原和当地传统。[35]尽管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根源,但每个王国都有独特的身份和历史。《隋书》记载,“高句丽、百济、新罗的风俗、法律、服饰,大体相同”。[36]他们最初植根于萨满教习俗,后来越来越受到儒家和道家等中国哲学的影响。到了四世纪,佛教已经传播到整个半岛,并短暂地成为这三个王国的主要宗教。直到高丽王朝时期,朝鲜半岛才有了一部集体史。[37]
Play button
57 BCE Jan 1 - 933

新罗王国

Gyeongju, Gyeongsangbuk-do, So
新罗,也称为新罗,是古代朝鲜王国之一,存在于公元前 57 年至公元 935 年,主要位于朝鲜半岛的南部和中部地区。他们与百济、高句丽共同组成了历史上的朝鲜三国。其中,新罗人口最少,约为85万,明显少于百济的380万和高句丽的350万。[38]由朴氏家族的新罗赫居世建立,庆州金氏统治了586年,密阳朴氏统治了232年,月城石氏统治了172年。新罗最初是三韩联盟的一部分,后来与中国的隋朝和唐朝结盟。最终,它于 660 年征服百济,于 668 年征服高句丽,统一了朝鲜半岛。此后,统一的新罗统治了半岛的大部分地区,而北方则出现了高句丽的继承国渤海国。千年后,新罗分裂为后三国,后于935年将权力移交给高丽[。 39]新罗的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三国时期,当时朝鲜被分为三个邦联,名为三韩。新罗起源于“沙罗国”,是由 12 名成员组成的联盟中的一个国家,称为真韩。随着时间的推移,沙罗国从古朝鲜的遗产演变为真汉六族。[40]韩国历史记录,特别是有关新罗建立的传说,讲述了白赫居世于公元前 57 年在现今庆州附近建立王国。一个有趣的传说讲述了赫居世从白马下的蛋中诞生,并在 13 岁时加冕为王。有铭文表明新罗的王室血统通过一位名叫金日济(或金)的王子与匈奴有联系。中文来源的 Midi。[41]一些历史学家推测,这个部落可能起源于朝鲜,并加入了匈奴联盟,后来返回朝鲜并与新罗王室合并。新罗的社会,特别是在它成为中央集权国家之后,是明显的贵族社会。新罗皇室实行骨阶制度,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特权,甚至官职。存在两个主要的皇室阶层:“圣骨”和“真骨”。这种分歧随着 654 年最后一位“圣骨”统治者真德女王的统治而结束。 [42]虽然国王或王后理论上是绝对君主,但贵族拥有重大影响力,“华白”充当皇家议会做出重要决定,例如选择国教。[43]统一后,新罗的治理受到中国官僚模式的启发。这与早期新罗君主非常重视佛教并将自己描绘成“佛王”的转变不同。新罗早期的军事结构以保护皇室和贵族的皇家卫队为中心。由于外部威胁,特别是来自百济、高句丽和日本大和的威胁,新罗在每个地区都建立了地方驻军。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驻军不断发展,形成了“宣誓旗帜”部队。花郎相当于西方的骑士,成为重要的军事领导人,并在新罗的征服,特别是朝鲜半岛的统一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新罗的军事技术,包括千弓弩,以其高效和耐用而闻名。此外,新罗的中央军队九军团由来自新罗、高句丽、百济和靺鞨的不同团体组成。[44]新罗的海上能力也值得注意,其强大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得到了海军的支持。新罗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庆州,许多新罗陵墓仍然完好无损。新罗的文化文物,特别是金王冠和珠宝,让人们深入了解这个王国的艺术和工艺。一个重要的建筑奇迹是瞻星台,它是东亚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在国际上,新罗通过丝绸之路建立了关系,在《库什纳赫》等波斯史诗中发现了新罗的记录。贸易商和商人促进了新罗与亚洲其他地区(特别是 波斯)之间的文化和商业物品的流动。[45]日本文献《日本书纪》和《古事记》也提到了新罗,讲述了两个地区之间的传说和历史联系。
高句丽
高句丽铁甲骑兵,朝鲜重骑兵。 ©Jack Huang
37 BCE Jan 1 - 668

高句丽

Liaoning, China
高句丽,也称为高丽,是一个存在于公元前 37 年至公元 668 年的朝鲜王国。它位于朝鲜半岛的北部和中部,其影响力延伸到今天的中国东北、蒙古东部、内蒙古和俄罗斯部分地区。高句丽作为朝鲜三大王国之一,与百济、新罗并列,在朝鲜半岛的权力动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与中国和日本等邻国有着重要的互动。12 世纪的历史记录《三国史》记载,高句丽是由扶余王子朱蒙于公元前 37 年建立的。“高丽”这个名字在五世纪被采用为正式名称,是现代英语术语“韩国”的起源。高句丽早期治理的特点是五个部落的联盟,这些联盟逐渐演变成日益集权的地区。到了4世纪,王国已经建立了以要塞为中心的地区行政体系。随着高句丽的扩张,它发展了枪支制度,这是一种以县为基础的行政管理形式。该系统进一步将地区细分为“seong”(堡垒)或“chon”(村庄),由苏萨或其他官员负责监督该县。在军事上,高句丽是东亚不可忽视的力量。该国拥有一支高度组织化的军队,在鼎盛时期能够动员多达30万军队。军事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四世纪的改革导致了重大的领土征服。每个男性公民都必须服兵役,还有其他选择,例如缴纳额外的粮食税。该王国的军国主义实力在其众多的坟墓和文物中得到了体现,其中许多墓葬的壁画展示了高句丽的战争、仪式和建筑。高句丽居民有着充满活力的生活方式,现代韩服的前身中的壁画和文物描绘了他们的生活。他们从事饮酒、唱歌、跳舞、摔跤等活动。每年十月举行的东孟节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的重大活动。狩猎也是一种流行的消遣方式,尤其是在男性中,既可以作为娱乐,也可以作为军事训练。射箭比赛很常见,凸显了这项技能在高句丽社会的重要性。在宗教方面,高句丽是多元化的。人们崇拜祖先,崇敬神兽。佛教于 372 年传入高句丽,并成为一种有影响力的宗教,在王国统治期间建立了许多寺院和神社。萨满教也是高句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高句丽的文化遗产,包括艺术、舞蹈和暖炕(地暖系统)等建筑创新,一直存在,并且在现代韩国文化中仍然可见。
Play button
18 BCE Jan 1 - 660

百济

Incheon, South Korea
百济,也称为百济,是朝鲜半岛西南部的一个著名王国,拥有丰富的历史,从公元前 18 年到公元 660 年。是与高句丽、新罗并列的朝鲜三大王国之一。该王国是由高句丽创始人朱蒙和他的妻子索西诺的第三个儿子温祖在维礼城(今首尔南部的一部分)建立的。百济被认为是扶余(位于现今满洲的一个国家)的继承者。该王国在该地区的历史背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常与邻国高句丽和新罗结成军事和政治联盟并发生冲突。在公元四世纪的鼎盛时期,百济大幅扩张了领土,控制了朝鲜半岛西部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可能控制了中国的部分地区,北至平壤。该王国地理位置优越,使其成为东亚主要的海上强国。百济与中国日本诸国建立了广泛的政治和贸易关系。其海上能力不仅促进了贸易,还有助于在整个地区传播文化和技术创新。百济以其文化的复杂性及其在整个东亚佛教传播中的关键作用而闻名。公元四世纪,王国皈依佛教,佛教文化艺术蓬勃发展。百济在佛教传入日本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日本的文化和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该王国还以其在技术、艺术和建筑方面的进步而闻名,为韩国的文化遗产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百济的繁荣并没有无限期地持续下去。该王国面临着来自邻国和外部势力的持续军事威胁。七世纪中叶,百济发现自己受到唐朝和新罗联军的攻击。尽管遭到激烈抵抗,百济最终于公元 660 年被征服,标志着其独立存在的结束。百济的灭亡是朝鲜三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导致了该地区的政治重组时期。百济的遗产一直延续至今,这个王国因其文化成就、在佛教传播中的作用以及在东亚历史上的独特地位而被人们铭记。与百济相关的历史遗迹,包括宫殿、陵墓和堡垒,一直引起历史学家、研究人员和游客的极大兴趣,揭示了这个古老王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Play button
42 Jan 1 - 532

伽倻同盟国

Nakdong River
伽倻是一个存在于公元 42-532 年的朝鲜邦联,位于韩国南部的洛东江流域,是从三韩时期的边韩邦联发展而来的。这个联盟由小城邦组成,并被朝鲜三个王国之一的新罗王国吞并。三世纪和四世纪的考古证据表明,从边韩同盟到伽倻同盟的过渡,军事活动和丧葬习俗发生了显着变化。重要的考古遗址包括大成洞和福川洞土丘墓地,被解释为加耶政体的皇家墓地。[46]13 世纪《三国游记》中记载的传说讲述了伽倻的建立过程。它讲述了公元 42 年,六个蛋从天而降,六个男孩从蛋中诞生并迅速成熟。其中一位首罗成为金冠伽倻的国王,而其他人则建立了其余五个伽倻。伽倻政体从边韩联盟的十二个部落演变而来,在三世纪末期,受到扶余王国因素的影响,转变为更加军国主义的意识形态。[47]伽倻在其存在过程中经历了外部压力和内部变化。新罗与伽倻之间的八港王国战争(209-212)之后,尽管新罗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伽倻同盟通过外交上利用日本和百济的影响力,成功地保持了独立。然而,在高句丽(391-412)的压力下,伽倻的独立性开始减弱,并在协助百济对抗新罗的战争后于562年被新罗完全吞并。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伽耶为保持独立并提升其国际地位而做出的外交努力,包括主办安拉会议。[48]加雅经济多元化,依赖农业、渔业、金属铸造和长途贸易,尤其以炼铁业闻名。这种铁生产方面的专业知识促进了与百济和佤王国的贸易关系,伽倻向其出口铁矿石、盔甲和武器。与卞汉不同,伽倻寻求与这些王国保持牢固的政治联系。在政治上,伽倻同盟与日本和百济保持着良好关系,经常结成联盟来对抗共同的敌人新罗和高句丽。伽倻政体在2世纪和3世纪形成了以金官伽倻为中心的联盟,后来在5世纪和6世纪以大伽倻为中心复兴,但最终因新罗的扩张而灭亡。[49]兼并后,伽倻精英融入了新罗的社会结构,包括骨阶制度。这种融合的例子是伽倻王室后裔新罗将军金庾信,他在朝鲜三个王国的统一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金氏在新罗等级制度中的高级地位凸显了即使在伽倻联盟灭亡之后,伽倻贵族在新罗王国内的整合和影响力。[50]
Hanji:介绍韩国纸
韩纸,韩国纸介绍。 ©HistoryMaps
300 Jan 1

Hanji:介绍韩国纸

Korean Peninsula
在韩国,造纸术在中国诞生后不久就在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末开始,最初使用大麻和苎麻废料等原材料。三国时期(公元前 57 年至公元 668 年)每个王国都在纸上记录其官方历史,纸张和墨水生产取得了重大进步。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木版印刷品《净光陀罗尼经》于 704 年左右印刷在韩纸上,证明了这个时代韩国造纸技术的先进性。造纸工艺蓬勃发展,特别是新罗王国将造纸术深深融入韩国文化中,将其称为鸡林寺。高丽时期(918-1392)标志着韩纸的黄金时代,韩纸的质量和使用大幅提高,特别是在版画方面。汉字有多种用途,包括金钱、 佛经、医书和历史记录。政府对达克种植的支持导致其广泛种植,提高了韩纸在亚洲的强度和光泽的声誉。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成就包括雕刻《高丽大藏经》和 1377 年印刷《直指》,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朝鲜时期(1392-1910)见证了韩纸在日常生活中的不断普及,其用途扩展到书籍、家居用品、扇子和烟袋。创新包括彩色纸和由各种纤维制成的纸。政府设立了纸张生产的管理机构,甚至为军队使用纸甲。然而,1884年西方纸张大规模生产方法的引入标志着一个重大转变,对传统的韩纸工业提出了挑战。
韩国佛教
韩国佛教创立。 ©HistoryMaps
372 Jan 1

韩国佛教

Korean Peninsula
佛教传入韩国的旅程始于其起源于印度几个世纪之后。大乘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于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随后于公元四世纪三国时期传入朝鲜,最终传入日本。在韩国,佛教被三个王国定为国教:高句丽于公元 372 年,新罗于公元 528 年,百济于公元 552 年。[51]萨满教是韩国的本土宗教,与佛教和谐共存,其教义得以融合。在将佛教引入韩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三位关键僧人是马兰南达 (Malananta),他于公元 384 年将佛教引入百济;Sundo,于公元 372 年将其引入高句丽;还有阿多,他把它带到了新罗。[52]佛教在韩国早年被广泛接受,甚至在高丽时期(公元 918-1392 年)成为国家意识形态。然而,在跨越五个世纪的朝鲜时代(公元 1392 年至 1897 年),随着理学成为主导哲学,其影响力逐渐减弱。直到 1592 年至 98 年间,佛教僧侣在抵抗日本入侵朝鲜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对他们的迫害才停止。尽管如此,直到 朝鲜时代末期,佛教仍然相对压抑。朝鲜时代后,佛教在韩国的作用经历了复兴,特别是在 1910 年至 1945 年的殖民时期。佛教僧侣不仅为 1945 年日本统治的结束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开始对其传统和实践进行重大改革。强调独特的宗教身份。这一时期见证了民贡佛教意识形态的兴起,即“佛教为民”,其核心是解决普通人的日常问题。[5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佛教禅宗重新获得韩国社会的重视和接受。
骨级系统
新罗王国的骨阶系统。 ©HistoryMaps
520 Jan 1

骨级系统

Korean Peninsula
古代朝鲜新罗王国的骨阶制度是一种世袭种姓制度,用于根据与王位的远近和权力级别来隔离社会,特别是贵族。这一制度很可能受到了法兴王于 520 年制定的中国行政法的影响。12 世纪的韩国历史文献《三国史记》详细描述了这一制度,包括其对生活各方面的影响,例如官方地位、婚姻权利、服装和生活条件,尽管它对新罗社会的描述被批评为过于静态。[54]骨阶系统中的最高等级是“圣骨”(Seonggol),其次是“真骨”(Jingol),新罗武烈之后的国王属于后者,标志着王室血统的转变直到新罗灭亡为止超过281年。[55] “真骨”之下是首级,只有六、五、四级得到证实,这些低级的起源和定义仍然是学术争论的话题。六品首领可以在行政系统中担任要职,而四品、五品则只能担任次要职位。骨阶制度的僵化及其对个人,特别是六品首领的限制,在新罗晚期的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许多人在儒教或佛教中寻求机会作为替代。尽管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但骨阶系统的僵化导致了统一新罗时期末期新罗的衰弱。新罗灭亡后,该制度被完全废除,尽管各种种姓制度在韩国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末。六品首领的野心受挫以及他们随后在传统行政体制之外寻找机会,凸显了这一时期体制的限制性及其对韩国社会的影响。
高句丽隋战争
高句丽隋战争 ©Angus McBride
598 Jan 1 - 614

高句丽隋战争

Liaoning, China
高句丽隋战争,从公元598年到614年,是中国隋朝对朝鲜三个王国之一高句丽发起的一系列军事入侵。在文帝及其继任者隋炀帝的领导下,隋朝的目标是征服高句丽并确立其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以平元王和英阳王为首的高句丽抵制这些努力,坚持与隋朝保持平等关系。最初征服高句丽的尝试遭到了强大的抵抗,其中598年由于不利的天气条件和高句丽的猛烈防守而早期受挫,导致隋军损失惨重。最重要的一次战役发生在 612 年,隋炀帝动员了一支据报道超过百万的大军去征服高句丽。这次战役涉及长时间的围攻和战斗,高句丽在乙支文德将军的指挥下采用了战略撤退和游击战术。尽管最初成功渡过辽河,向高句丽领土挺进,但隋军最终还是遭到了重创,特别是在萨尔苏河之战中,高句丽军队伏击隋军,伤亡惨重。随后在 613 年和 614 年的入侵中,隋的侵略模式与高句丽的坚定防御相遇,导致隋进一步失败。高句丽-隋战争对隋朝的军事和经济上的削弱发挥了关键作用,促成了隋朝最终在618年的灭亡和唐朝的崛起。大量生命损失、资源枯竭以及对隋朝统治的信任丧失激起了中国各地广泛的不满和叛乱。尽管入侵规模巨大且隋军最初实力强大,但高句丽在英阳王和乙支文德将军等领导人的领导下表现出的韧性和战略敏锐性使他们能够抵御猛攻并保护自己的主权,使这场战争成为朝鲜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篇章。历史。
高句丽-唐战争
高句丽-唐战争 ©Anonymous
645 Jan 1 - 668

高句丽-唐战争

Korean Peninsula
高句丽唐战争(645-668)是高句丽王国与唐朝之间的冲突,其特点是与各国结盟和军事战略。战争初期(645-648)高句丽成功击退唐朝军队。然而,唐朝和新罗于660年联合征服百济后,于661年对高句丽发动协同入侵,但于662年被迫撤退。666年高句丽军事独裁者延开苏文去世,导致内乱、叛逃。和士气低落,这对唐新罗联盟有利。他们于 667 年发动新一轮入侵,到 668 年末,高句丽屈服于数量上占优势的唐朝和新罗军队,标志着朝鲜三国时代的结束,并为随后的新罗唐战争奠定了基础。[56]战争的爆发受到新罗请求唐朝军事支持对抗高句丽以及同时与百济发生冲突的影响。641年和642年,高句丽和百济王国分别随着延盖苏文和义子王的崛起而发生权力转移,导致敌对行动加剧,并相互结盟对抗唐朝和新罗。唐太宗于645年发动第一次冲突,部署大量陆军和舰队,攻占了多个高句丽据点,但最终未能攻下安市城,导致唐军撤退。[57]在战争的后续阶段(654-668),在高宗皇帝的统治下,唐朝与新罗结成军事联盟。尽管最初遭遇挫折并在 658 年入侵失败,但唐新罗联盟在 660 年成功征服了百济。随后焦点转移到高句丽,661 年入侵失败,延盖苏文死后于 667 年再次发起进攻,导致高句丽不稳定。668年,战争以平壤陷落和征服高句丽而告终,唐朝设立都护府平东都护府。然而,在高宗皇帝健康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后勤方面的挑战以及武则天向更加和平政策的战略转变,最终为新罗和唐之间的抵抗和即将发生的冲突奠定了基础。[58]
667 - 926
南北各州时期ornament
统一新罗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668 Jan 1 - 935

统一新罗

Gyeongju, Gyeongsangbuk-do, So
统一新罗,也称为后期新罗,存在于公元 668 年至公元 935 年,标志着朝鲜半岛在新罗王国的统治下实现了统一。这个时代始于新罗与唐朝结盟,导致在百济唐战争中征服百济,并在高句丽唐战争和新罗唐战争后吞并高句丽南部领土。尽管取得了这些征服,统一的新罗在其北部领土、百济和高句丽的残余地区仍面临着政治动荡和叛乱,导致了九世纪末的后三国时期。统一新罗的首都是庆州,政府采用“骨氏阶级”制度来维持权力,由少数精英统治大多数人口。统一的新罗在文化和经济上都很繁荣,以其艺术、文化和航海实力而闻名。在八世纪和九世纪,这个王国统治了东亚海域以及中国、韩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路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张保皋等人物的影响。佛教和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许多韩国佛教徒在中国享有盛誉。政府还进行了广泛的人口普查和记录保存,并非常重视占星术和技术进步,特别是在农业方面。然而,王国也并非没有挑战。政治不稳定和阴谋诡计是持续存在的问题,精英对权力的控制受到内部和外部力量的威胁。尽管面临这些挑战,统一新罗仍与唐朝保持密切联系,促进文化交流和学习。公元935年,庆顺王向高丽投降,这个时代结束了,标志着新罗王朝的结束和高丽时代的开始。
Play button
698 Jan 1 - 926

渤海

Dunhua, Yanbian Korean Autonom
渤海是一个多民族王国,其领土延伸到今天的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它于 698 年由大祖荣(大佐荣)建立,最初称为金国(镇),直到 713 年更名为渤海国。渤海的早期历史与唐朝关系不稳定,存在军事和政治冲突,但到了八世纪末,这种关系变得亲切友好。唐朝最终承认渤海为“东方富国”。进行了大量的文化和政治交流。926年,渤海被契丹领导的辽朝征服。渤海作为一个独特的人口群体在辽金时期又存活了三个世纪,然后在蒙古统治下消失。建国历史、民族构成、统治王朝的国籍、国名读法以及边界,是朝鲜、中国和俄罗斯之间史学争论的主题。中国和韩国的历史资料都将渤海国的创始人大朝英描述为与靺鞨人和高句丽人有关。
移动
Gwageo,第一次全国考试。 ©HistoryMaps
788 Jan 1

移动

Korea
公元 788 年,儒家学者崔致远向当时的新罗统治者真成皇后提交了改革十大要点后,新罗王国开始进行第一次全国考试。然而,由于新罗根深蒂固的骨阶制度规定,任命是根据出生来进行的,这些考试并没有对政府产生强大的影响。
后来的三国
后来的朝鲜三国。 ©HistoryMaps
889 Jan 1 - 935

后来的三国

Korean Peninsula
朝鲜后三国时期(公元889年至936年)是一个动荡的时代,曾经统一的新罗王国(公元668年至935年)由于僵化的骨级制度和内部分歧而面临衰落,导致地区军阀的崛起以及盗匪横行。这种权力真空为后三个王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像权玄和贡礼这样的机会主义领导人从新罗的残余中建立了自己的国家。公元900年,玄焕在西南地区复兴了古代百济,而公元901年,宫冶在北方建立了后高句丽,展示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和霸权斗争。公冶的残暴统治和自称弥勒佛导致他于公元 918 年垮台并被暗杀,为他的大臣王建接管并建立高丽国家让路。与此同时,权焕在百济复兴中面临内乱,最终被儿子推翻。在混乱中,新罗这个最薄弱的环节寻求联盟并面临入侵,特别是在公元 927 年洗劫其首都庆州。新罗京爱随后的自杀和傀儡统治者的上台只会加深新罗的危机。王建利用百济和高句丽领土的混乱最终实现了朝鲜的统一。公元 935 年,在取得重大军事胜利以及新罗最后一位统治者庆舜自愿投降后,王巩固了他的控制权。他在公元 936 年战胜了百济内战,建立了高丽王朝,该王朝统治朝鲜长达五个多世纪,为现代国家及其名称奠定了基础。
918 - 1392
高丽ornament
Play button
918 Jan 2 - 1392

高丽王国

Korean Peninsula
高丽于后三国时期的 918 年建立, 统一朝鲜半岛直至 1392 年,这一壮举被韩国历史学家誉为“真正的国家统一”。这次统一意义重大,因为它融合了早期三个王国的身份,并吸收了高句丽继承者渤海统治阶级的元素。“韩国”这个名字本身源于“高丽”,证明了朝鲜王朝对韩国民族认同的持久影响。高丽被认为是后高句丽和古代高句丽王国的合法继承者,从而塑造了韩国历史和文化的进程。与统一新罗并存的高丽时代被称为韩国的“佛教黄金时代”,国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到11世纪,首都已拥有70座寺庙,反映出佛教在王国中根深蒂固的影响。这一时期商业也蓬勃发展,贸易网络延伸至中东,首都开城也蓬勃发展成为贸易和工业中心。高丽的文化景观以韩国艺术和文化的重大成就为标志,丰富了民族遗产。在军事上,高丽非常强大,与辽(契丹)和金(女真)等北方帝国发生冲突,并挑战衰落的蒙元王朝。这些努力是高丽北方扩张主义的一部分,旨在收复高句丽前辈的土地。尽管文化精致,高丽仍能够集结强大的军事力量来抵御红巾军和倭寇等威胁。然而,当 1392 年对明朝的有计划的进攻引发李成桂将军领导的政变时,这个坚韧的王朝就结束了,朝鲜历史上的高丽篇章结束了。
国子监
国子监 ©HistoryMaps
992 Jan 1

国子监

Kaesŏng, North Hwanghae, North
国子监建于 992 年成宗时期,位于首都开庆,是高丽王朝教育体系的顶峰。在其历史上,它曾多次更名,最初被称为国阁,后来被称为成均馆,反映了它作为中国古典学高级学习中心的演变。该机构是成宗儒学改革的关键组成部分,其中还包括科举公务员考试和建立省立学校(称为“乡校”)。安香是一位著名的新儒家学者,他在高丽后期的改革努力中强调了国子监的重要性。国子监的课程最初分为六门课程,其中三门专门针对高官子弟——国子学、太学和三文学——涵盖了九年的儒家经典。其他三个部门,即西学、山学和律学,需要六年才能完成,并提供给下级官员的子女,将技术培训与古典教育融为一体。1104年,一门名为“Gangyejae”的军事课程被引入,标志着韩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的军事教育,尽管由于贵族与军事的紧张关系,该课程的存在时间很短,并于1133年被取消。对国子监的财政支持是巨大的;成宗 992 年颁布的法令提供了土地和奴隶来维持这一制度。尽管如此,学费仍然很高,通常限制了富人的入学机会,直到 1304 年安乡向官员征税以补贴学生学费,使教育变得更加容易。至于其名称,1275年改为国鹤,1298年改为成均庵,1308年改为成均馆。1358年恭愍王统治期间曾短暂回归国子庵,1362年最终定居成均馆,直至高丽末期。 。
高丽契丹战争
契丹武士 ©HistoryMaps
993 Jan 1 - 1019

高丽契丹战争

Korean Peninsula
高丽-契丹战争是朝鲜高丽王朝中国契丹领导的辽朝之间发生的战争,涉及公元 10 世纪和 11 世纪在今天的中朝边境附近的几场冲突。这些战争的背景植根于668年高句丽灭亡后的早期领土变化,随后随着突厥人被唐朝驱逐而发生的权力转移、回鹘人的崛起以及建国的契丹人的出现。 916年辽朝灭亡。随着唐朝灭亡,契丹日益强大,高丽与契丹之间的关系恶化,特别是在926年契丹征服渤海以及高丽随后在太祖统治下实施北方扩张政策之后。高丽与辽朝最初的交往有些友好,还互赠礼物。然而,到了993年,当辽军入侵高丽并声称拥有80万军队时,紧张局势升级为公开冲突。军事僵局导致谈判并建立了不稳定的和平,高丽与宋朝断绝关系,向辽朝进贡,并在驱逐女真部落后将领土向北扩展到鸭绿江。尽管如此,高丽仍与宋朝保持联系,并加强其北部领土的防御。随后,1010年,圣宗皇帝领导的辽人入侵,导致高丽首都被洗劫和持续的敌对行动,尽管辽人无力在高丽领土上维持重要地位。1018年的第三次大入侵标志着一个转折点,高丽将军姜甘赞利用战略泄坝伏击辽军,给辽军造成重大伤亡,最终导致辽军几乎全军覆没的重大桂州之战。持续不断的冲突和辽国在这次入侵中遭受的毁灭性损失最终导致两国于1022年签署了和平条约,结束了高丽-契丹战争并在一段时期内稳定了该地区。
千里长城
千里长城 ©HistoryMaps
1033 Jan 1

千里长城

Hamhung, South Hamgyong, North

韩国历史上的千里长城通常指 11 世纪高丽王朝时期在今朝鲜建造的北方防御建筑,但也指 7 世纪朝鲜半岛的军事驻地网络。现今的中国东北,由朝鲜三个王国之一的高句丽建立。

三国沙吉
三国沙吉. ©HistoryMaps
1145 Jan 1

三国沙吉

Korean Peninsula
《三国史记》是朝鲜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王国的历史记录。《三国史记》以古典汉语(古代韩国文人的书面语言)书写,由高丽仁宗(1122-1146 年在位)下令编写,由政府官员兼历史学家金扶植 (Kim Busik) 和一个团队负责编写。初级学者。它于 1145 年完成,在韩国作为现存最古老的韩国历史编年史而闻名。该文件已由国立韩国历史研究所数字化,并可在线获取现代韩文韩文翻译和古典中文原文。
Play button
1170 Jan 1 - 1270

高丽军事政权

Korean Peninsula
高丽军事政权始于1170年郑正夫将军及其同伙领导的政变,标志着文官在高丽王朝中央政府统治地位的结束。这一事件并不是孤立发生的;它受到多年来一直困扰王国的内部冲突和外部威胁的影响。由于持续不断的战争,特别是与北方女真部落和契丹领导的辽朝的冲突,军队的实力不断增强。1197年崔正宪夺取政权进一步巩固了军事统治。军事政权的存在是在蒙古帝国多次入侵的背景下,始于13世纪初。1231 年开始的蒙古长期入侵是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它既证明了军队控制的合理性,又挑战了其权威。尽管最初遭到抵抗,高丽王朝还是成为了蒙古元朝的半自治附庸国,军事领导人与蒙古人保持着复杂的关系,以保留自己的权力。在整个军政权时期,高丽朝廷仍然是一个阴谋和联盟不断变化的地方,崔氏家族通过政治操纵和战略联姻维持权力,直到 1258 年被军事指挥官金俊推翻。 13 世纪末,内部权力斗争为李成桂将军的最终崛起奠定了基础,他后来于 1392 年建立了朝鲜王朝。这一转变的标志还包括蒙古元朝在中国影响力的衰落。明朝的崛起,改变了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军政府的垮台结束了军事力量常常凌驾于民事权力之上的时代,并为 朝鲜王朝更加以儒家为基础的治理体系开辟了道路。
Play button
1231 Jan 1 - 1270

蒙古入侵朝鲜

Korean Peninsula
1231年至1270年间,蒙古帝国对朝鲜高丽王朝进行了七次重大战役。这些战役对平民生活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导致高丽成为元朝的附庸国约 80 年。蒙古人最初于 1231 年在窝阔台汗的命令下入侵,导致高丽首都开城投降,并要求大量贡品和资源,包括水獭皮、马匹、丝绸、衣服,甚至儿童和工匠作为奴隶。高丽被迫求和,蒙古人撤退,但在高丽西北部派驻官员以执行他们的条款。1232 年第二次入侵时,高丽将首都迁至江华岛,并利用蒙古人对海洋的恐惧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蒙古人虽然占领了朝鲜北部部分地区,但未能攻占江华岛,并在光州被击退。第三次入侵从 1235 年持续到 1239 年,蒙古人发起了蹂躏庆尚道和全罗道部分地区的战争。高丽奋力抵抗,但蒙古人却烧毁农田,让民众挨饿。最终,高丽再次求和,派遣人质并同意蒙古人的条件。随后的战役接踵而至,但 1257 年的第九次入侵标志着谈判和和平条约的开始。此后,高丽大部分地区遭到破坏,文化遭到破坏,损失惨重。高丽在大约80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元朝的附庸国和强制盟友,宫廷内部的斗争仍在继续。蒙古的统治促进了文化交流,包括韩国思想和技术的传播。1350年代,随着元朝因中国叛乱而衰弱,高丽逐渐收复了一些北方领土。
发明移动金属活字印刷术
©HistoryMaps
1234 Jan 1

发明移动金属活字印刷术

Korea
1234 年,第一批已知的金属活字印刷书籍在韩国高丽王朝出版。它们构成了一套仪式书籍,《上正古今礼文》,由崔允义编着。虽然这些书籍没有保存下来,但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书籍是《直指》,于 1377 年在韩国印刷。华盛顿特区国会图书馆的亚洲阅览室展示了这种金属活字印刷的例子。法国学者亨利·让·马丁在评论韩国人发明的金属活字时称其“与古腾堡的发明非常相似”。然而,韩国活字印刷与欧洲印刷的不同之处在于活字、冲头、模版、模具的材料以及压印方法。“儒家禁止印刷商业化”也阻碍了活字印刷的扩散,限制了使用新方法制作的书籍向政府的分发。该技术仅限于皇家铸造厂用于官方国家出版物,其重点是重印 1126 年丢失的中国经典,当时韩国的图书馆和宫殿在朝代冲突中被毁。
蒙古统治下的高丽
蒙古统治下的高丽 ©HistoryMaps
1270 Jan 1 - 1356

蒙古统治下的高丽

Korean Peninsula
在蒙古统治的高丽时期(大约从1270年到1356年),朝鲜半岛实际上处于蒙古帝国和蒙古领导的元朝的统治之下。这个时代始于蒙古入侵朝鲜,其中包括 1231 年至 1259 年间的六次重大战役。这些入侵导致朝鲜领土被蒙古人吞并,并建立了双城郡和东宁郡。入侵之后,高丽成为半自治的附庸国,并成为元朝的强制盟友。高丽王室成员与元皇室的配偶结婚,巩固了他们作为皇室女婿的地位。高丽统治者被允许以诸侯的身份进行统治,元朝在朝鲜设立了东征中书省,负责监督蒙古人在该地区的监督和政治权力。在此期间,朝鲜人和蒙古人之间的通婚受到鼓励,导致两个王朝之间的关系密切。朝鲜妇女作为战利品进入蒙古帝国,朝鲜精英嫁给了蒙古公主。高丽国王在蒙古帝国等级制度中拥有独特的地位,类似于被征服国家或附庸国的其他重要家族。东征支书在治理高丽、维护蒙古控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虽然高丽在管理自己的政府方面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权,但中书省确保了蒙古在朝鲜治理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力,包括科举考试。随着时间的推移,高丽与元朝的关系不断发展。高丽恭愍王于 1350 年代开始反击蒙古驻军,恰逢中国元朝衰落。最终,高丽于 1392 年断绝了与蒙古人的联系,导致 朝鲜王朝的建立。在蒙古的统治下,高丽北部的防御被削弱,常备军被废除。蒙古的军事制度,称为图们,被引入高丽,由高丽士兵和军官领导这些部队。韩国文化也受到蒙古习俗的重大影响,包括服装、发型、饮食和语言。经济上,人民币纸币进入高丽市场,导致通货膨胀压力。贸易路线将高丽与元首都汗八里连接起来,促进了货物和货币的交换。
1392 - 1897
朝鲜王国ornament
Play button
1392 Jan 1 - 1897

朝鲜王朝

Korean Peninsula
高丽 王朝被推翻后,朝鲜由李成桂于 1392 年 7 月建立,一直持续到 1897 年 10 月被大韩帝国取代。该王国最初在今天的开城建立,很快将首都迁至现代天首尔。朝鲜通过征服女真人,将领土扩大到最北端的鸭绿江和图们江地区,巩固了对朝鲜半岛的控制。在其五个世纪的历史中,朝鲜的特点是提倡儒家思想作为国家意识形态,这对韩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时期标志着佛教的衰落,佛教时常遭受迫害。尽管面临内部挑战和外部威胁,包括1590 年代日本的毁灭性入侵以及 1627 年和 1636-1637 年后金和清朝的入侵,朝鲜仍然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其特点是文学、贸易和科学的进步。朝鲜王朝的遗产在现代韩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影响着从语言和方言到社会规范和官僚体系的方方面面。然而,到了19世纪末,内部分裂、权力斗争和外部压力导致王朝迅速衰落,导致王朝的终结和大韩帝国的出现。
韩文
朝鲜文是世宗大王创造的。 ©HistoryMaps
1443 Jan 1

韩文

Korean Peninsula
在朝鲜文创建之前,韩国人使用古典汉语和各种本土语音文字,如伊杜、香差、九节和加弼等, [59]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和数量的广泛,这使得识字成为未受过教育的下层阶级的挑战的汉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鲜王朝的世宗大王在 15 世纪发明了韩文,以提高所有韩国人的识字率,无论其社会地位如何。这个新文字于1446年在一份题为《训民正音》(人民教育的正确声音)的文件中提出,为该文字的使用奠定了基础。[60]尽管朝鲜文的设计很实用,但它还是遭到了深深植根于儒家传统的文学精英的反对,他们认为汉字的使用是唯一合法的书写形式。这种抵制导致了字母表被压制的时期,特别是 1504 年延山君和 1506 年中宗再次压制字母表,这限制了字母表的发展和标准化。然而,到了 16 世纪末,韩文经历了复兴,特别是在流行文学中,如歌诗和诗句,以及在 17 世纪随着韩文字母小说的出现,尽管缺乏拼写标准化。[61]韩文的复兴和保存一直持续到 18 世纪和 19 世纪,引起了外国学者的关注,例如荷兰人艾萨克·蒂辛 (Isaac Titsingh),他向西方世界介绍了一本韩文书籍。受朝鲜民族主义、改革运动和西方传教士的影响,韩文于 1894 年实现了融入官方文献,标志着韩文在现代韩国文化和教育中的地位,从 1895 年开始被纳入基本文本和 2007 年双语报纸《统一新闻》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1896年。
Play button
1592 May 23 - 1598 Dec 16

日本侵略朝鲜

Korean Peninsula
壬辰卫国战争,从1592年到1598年,是由日本丰臣秀吉发动的,目的是征服朝鲜半岛,然后征服分别由 朝鲜和明朝统治的中国。1592年的第一次入侵中,日本军队迅速占领了朝鲜的大片地区,但他们面临明朝增援部队的坚决抵抗[62]以及朝鲜海军对其补给船队的攻击, [63]这迫使日本从北部省份撤军。朝鲜民兵的游击战[64]和补给问题导致了僵局,并于 1596 年结束了第一阶段的冲突,随之而来的是不成功的和谈。随着 1597 年日本第二次入侵,冲突再次爆发,重现了最初迅速占领领土,随后陷入僵局的模式。尽管占领了多个城市和要塞,日本人还是被明朝和朝鲜军队击退到朝鲜南部海岸,随后明朝军队无法驱逐日本人,导致长达十个月的僵局。[65]战争陷入僵局,双方都未能取得重大进展。1598 年丰臣秀吉去世后,战争结束,加上有限的领土获得和韩国海军对日本补给线的持续干扰,促使日本按照五长会议的命令撤军到日本。最终的和平谈判历时数年,最终导致有关各方关系正常化。[66]日本入侵的规模超过 30 万人,是 1944 年诺曼底登陆之前最大规模的海上入侵。
后金入侵朝鲜
一幅朝鲜画,描绘了两名女真武士和他们的马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27 Jan 1 - Mar 1

后金入侵朝鲜

Korean Peninsula
1627年初,阿敏亲王领导下的后金对 朝鲜发动了入侵,三个月后结束,后金对朝鲜建立了朝贡关系。尽管如此,朝鲜仍继续与明朝接触,并对后金表现出抵抗。这次入侵的背景包括 1619 年朝鲜对明朝的军事支持,对抗后金,以及 1623 年光海君被仁祖取代的朝鲜内部政治动荡,以及 1624 年李果叛乱的失败。采取强烈的亲明反女真立场,影响仁祖与后金断绝关系,而明朝将军毛文龙针对女真的军事活动则得到了朝鲜的支持。[67]后金以阿明率领的 30,000 名大军开始入侵,最初遇到抵抗,但很快就突破了朝鲜的防御,并于 1627 年 1 月下旬占领了包括平壤在内的几个关键地点。仁祖国王的回应是逃离汉城并开始和平谈判。随后的条约要求朝鲜放弃明朝国号、提供人质并尊重相互领土主权。然而,尽管金军撤至奉天,朝鲜仍继续与明朝进行贸易,并没有完全遵守条约条款,引起了皇太极的抱怨。[68]入侵后时期,后金从朝鲜那里获得经济让步,以缓解自己的困难。1636 年,满族要求改变外交条款,遭到朝鲜拒绝,导致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进一步恶化,冲突进一步加剧。在袁崇焕将军被弹劾后,明朝对冲突的参与度有所下降,而毛文龙因未经授权的行为而于 1629 年被处决,进一步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而袁世凯则将处决视为加强皇权的一种手段。[69]
Play button
1636 Dec 9 - 1637 Jan 30

清军入侵朝鲜

Korean Peninsula
1636年满族第二次入侵朝鲜标志着东亚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清朝试图取代明朝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导致与明朝结盟的 朝鲜半岛发生直接对抗。这次入侵是由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和误解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促成的。关键事件包括激烈的战斗和围攻,特别是对南汉山城的重大围攻,最终导致仁祖王屈辱投降,并对朝鲜提出严格要求,例如劫持皇室人质。入侵的后果对朝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其国内外政策。他们公开与清朝建立朝贡关系,同时也暗藏怨恨和维护明朝文化遗产的决心。这种复杂的情绪导致了官方屈服和私人反抗的双重政策。入侵的创伤极大地影响了朝鲜随后的军事和外交努力,包括孝宗国王雄心勃勃但未执行的北伐清朝计划,反映了对主权和自治的挥之不去的渴望。清朝征服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朝鲜边境。清朝对朝鲜的成功象征着清朝成为东亚主导力量的崛起,最终削弱了明朝对该地区的控制。这一转变产生了持久的影响,重塑了东亚的政治版图,并为该地区持续几个世纪的权力动态奠定了基础,极大地影响了韩国的历史进程及其在该地区的战略态势。
东学叛乱
东学叛乱是朝鲜境内由农民和东学教信徒领导的武装叛乱。 ©HistoryMaps
1894 Jan 11 - 1895 Dec 25

东学叛乱

Korean Peninsula
朝鲜的东学农民革命是由1892年地方官赵秉甲的压迫政策引发的,于1894年1月11日爆发,一直持续到1895年12月25日。以东学运动追随者为首的农民起义开始了。最初由领导人全凤俊和金盖南带头。尽管早期遭遇挫折,例如李勇泰镇压叛乱和全凤俊暂时撤退,叛军还是在白头山重新集结。4月,收复古部,取得黄土斋之战、黄龙江之战的胜利,占领全州城。5 月《全州条约》签订后,出现了脆弱的和平,但整个夏天该地区的稳定仍然不稳定。朝鲜政府感到受到不断升级的叛乱的威胁,向清朝寻求帮助,并部署了 2,700 名清朝士兵。这次干涉违反了《天津条约》,并且未向日本披露,引发了甲午战争。这场冲突大大削弱了中国在朝鲜的影响力,并破坏了中国的自强运动。战后日本在朝鲜的存在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加剧了东学叛军的焦虑。作为回应,叛乱领导人从 9 月到 10 月在三里集会,最终集结了 25,000 至 200,000 名士兵攻击公州。起义军在乌金池战役中惨败,随后在泰仁战役中再次失败,叛军面临重大挫折。这些损失标志着革命结束的开始,1895 年 3 月革命领导人被捕,大部分被集体绞刑处决,敌对行动一直持续到当年春天。东学农民革命对国内暴政和外国干涉进行了深刻的抵抗,最终重塑了 19 世纪末韩国的社会政治格局。
1897 - 1910
近代史ornament
大韩帝国
大韩帝国高宗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97 Jan 1 - 1910

大韩帝国

Korean Peninsula
1897 年 10 月高宗宣布建立大韩帝国,标志着朝鲜王朝向现代国家的过渡。这一时期发生了光武改革,旨在实现军事、经济、土地制度、教育和工业的现代化和西化。这个帝国一直存在到1910年8月朝鲜被日本吞并。帝国的形成是对朝鲜与中国的朝贡关系和西方思想影响的回应。高宗从俄罗斯流亡归来后,帝国宣布了这一宣言,并以 1897 年光武年作为新纪元的开始。尽管最初遭到外国怀疑,但该宣言逐渐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默许。大韩帝国在其短暂存在期间进行了重大改革。由保守派和进步派官员领导的光武改革,恢复了小额税收来为这些变革提供资金,增加了帝国政府的财富并促进了进一步的改革。直到1897年,军队在俄罗斯的援助下实现了现代化,并努力建立现代海军并促进工业化。旨在更好地界定税收所有权的土地改革已经启动,但面临内部阻力。大韩帝国面临外交挑战,特别是来自日本的挑战。1904年,在日本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韩国宣布中立,并得到了大国的承认。然而,1905 年的塔夫脱-桂备忘录标志着美国接受日本对朝鲜问题的指导。这拉开了 1905 年《朴茨茅斯条约》的序幕,该条约结束了日俄战争并确认了日本在朝鲜的影响力。高宗皇帝不顾一切地尝试秘密外交来维护主权,但面临日本日益加强的控制和国内动乱,导致他于 1907 年退位[。 70]纯宗天皇的即位见证了日本通过 1907 年条约对朝鲜的控制更加牢固,日本在政府中的影响力也随之增加。这导致朝鲜军队解除武装、解散,激起正义军的武装抵抗,最终被日本军队镇压。到 1908 年,朝鲜官员中很大一部分是日本人,取代了韩国官员,并为 1910 年日本吞并朝鲜奠定了基础。尽管存在这些政治挑战,大韩帝国仍取得了经济进步。1900年的人均GDP非常高,这个时代见证了现代韩国企业的诞生,其中一些企业至今幸存。然而,经济受到日本产品涌入和不发达的银行体系的威胁。值得注意的是,与天皇关系密切的人物在这一时期的公司创建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71]
日本统治下的朝鲜
日本海军陆战队从江华附近的永宗岛云鱼号登陆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0 Jan 1 - 1945

日本统治下的朝鲜

Korean Peninsula
日本统治朝鲜期间,从 1910 年《日韩合并条约》开始,朝鲜的主权争议不断。日本声称该条约是合法的,但韩国对其有效性提出质疑,声称该条约是在胁迫下签署的,并且没有得到韩国天皇的必要同意。[72]朝鲜反抗日本统治的具体体现是义军的组建。尽管日本试图压制韩国文化并从殖民地获得经济利益,但他们建造的大部分基础设施后来在朝鲜战争中被毁。[73]1919 年 1 月高宗天皇去世引发了三一运动,这是一系列全国范围内反对日本统治的抗议活动。在伍德罗·威尔逊 (Woodrow Wilson) 自决原则的推动下,估计有 200 万韩国人参与其中,但日本的记录显示人数较少。抗议活动遭到日本人的残酷镇压,导致约7000名韩国人死亡。[74]这次起义导致在上海成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韩国宪法承认临时政府是1919年至1948年期间的合法政府[。 75]日本统治下的教育政策按语言隔离,这对日本和韩国学生都产生了影响。韩国的课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韩国语言和历史的教学受到限制。到 1945 年,尽管面临这些挑战,韩国的识字率仍达到了 22%。[76]此外,日本政策强制实施文化同化,例如韩国人强制使用日文名字以及禁止韩语报纸。文物也被洗劫一空,有 75,311 件文物被运往日本。[77]朝鲜解放军(KLA)成为韩国抵抗运动的象征,由流亡在中国和其他地方的朝鲜人组成。他们在中朝边境进行了针对日本军队的游击战,并且是盟军在中国和东南亚行动的一部分。科索沃解放军得到了数万名朝鲜人的支持,他们也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和国民革命军等其他抵抗军。1945 年日本投降后,韩国面临着行政和技术专业知识的严重真空。日本公民虽然只占总人口的一小部分,但在城市中心和专业领域拥有重要权力,因此被驱逐出境。这使得韩国大部分以农业为生的朝鲜人口不得不从数十年的殖民占领中重建和过渡。[78]
朝鲜战争
美国海军陆战第一师的一支纵队在从长津水库突围时穿过中国防线。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50 Jun 25 - 1953 Jul 27

朝鲜战争

Korean Peninsula
朝鲜战争冷战时期的一场重大冲突,始于 1950 年 6 月 25 日,当时朝鲜在中国苏联的支持下,在美国及其联合国盟国的支持下入侵韩国。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投降,结束了对朝鲜 35 年的统治,美国和苏联军队占领北纬 38 度线,分裂朝鲜半岛,引发了敌对行动。到 1948 年,这种分裂具体化为两个敌对国家——金日成领导下的共产主义朝鲜和李承晚领导下的资本主义韩国。两个政权都拒绝承认边界是永久的,并声称对整个半岛拥有主权。[79]沿着北纬 38 度线发生的冲突以及在朝鲜支持下的南方叛乱为朝鲜入侵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发了战争。由于苏联抵制安理会,联合国没有遭到苏联的反对,而是集结了一支由 21 个国家组成的部队(主要是美军)来支持韩国。这一国际努力标志着联合国主持下的首次重大军事行动。[80]朝鲜最初的进展将韩国和美国军队推入了一个小型防御飞地,即釜山周边地区。1950 年 9 月,联合国在仁川发起大胆反攻,扭转了局势,切断并击退了朝鲜军队。然而,当中国军队于 1950 年 10 月进入朝鲜时,战争的面貌发生了变化,迫使联合国军队从朝鲜撤退。经过一系列的进攻和反攻,战线在北纬38度线原师部附近稳定下来。[81]尽管战斗激烈,战线最终还是稳定在原来的分界线附近,陷入了僵局。1953 年 7 月 27 日,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创建了将两个朝鲜分开的非军事区,尽管正式的和平条约从未缔结。截至 2018 年,朝韩两国都表现出了正式结束战争的兴趣,这表明冲突的持续性。[82]朝鲜战争是20世纪最具破坏性的冲突之一,平民伤亡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越南战争,双方都犯下严重暴行,朝鲜境内造成广泛破坏。大约 300 万人在冲突中丧生,爆炸事件使朝鲜遭受严重破坏。这场战争还导致 150 万朝鲜人逃离家园,为战争遗留的问题增添了严重的难民危机。[83]
韩国分部
文在寅和金正恩越过分界线握手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53 Jan 1 - 2022

韩国分部

Korean Peninsula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实体,当时日本于 1945 年 8 月 15 日投降,导致盟军开始考虑朝鲜自治的未来。最初,按照盟军的协议,朝鲜将从日本的占领下解放出来并置于国际托管之下。北纬 38 度线的划分是由美国提出并得到苏联同意的,旨在作为临时措施,直至安排托管。然而,冷战的爆发和谈判的失败使任何托管协议无效,使朝鲜陷入了困境。到 1948 年,两个独立的政府成立:南方的大韩民国于 8 月 15 日成立,北方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 9 月 9 日成立,分别得到美国和苏联的支持。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入侵韩国,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达到了顶峰,引发了一直持续到 1953 年的朝鲜战争。尽管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和破坏,冲突还是以僵局结束,导致建立了朝鲜非军事区( DMZ),此后一直是朝鲜和韩国之间分裂的象征。和解与统一的努力断断续续地继续着,并在 2018 年朝韩峰会期间取得了重大突破。2018 年 4 月 27 日,朝韩两国领导人签署了《板门店宣言》,就实现和平与统一的步骤达成一致。进展包括拆除哨所和建立缓冲区以缓解军事紧张局势。2018 年 12 月 12 日,双方士兵首次跨越军事分界线,这是一项历史性的举动,展现了和平与合作的姿态。[84]

Appendices



APPENDIX 1

THE HISTORY OF KOREAN BBQ


Play button




APPENDIX 2

The Origins of Kimchi and Soju with Michael D. Shin


Play button




APPENDIX 3

HANBOK, Traditional Korean Clothes


Play button




APPENDIX 4

Science in Hanok (The Korean traditional house)


Play button

Characters



Geunchogo of Baekje

Geunchogo of Baekje

13th King of Baekje

Dae Gwang-hyeon

Dae Gwang-hyeon

Last Crown Prince of Balhae

Choe Museon

Choe Museon

Goryeo Military Commander

Gang Gam-chan

Gang Gam-chan

Goryeo Military Commander

Muyeol of Silla

Muyeol of Silla

Unifier of the Korea's Three Kingdoms

Jeongjo of Joseon

Jeongjo of Joseon

22nd monarch of the Joseon dynasty

Empress Myeongseong

Empress Myeongseong

Empress of Korea

Hyeokgeose of Silla

Hyeokgeose of Silla

Founder of Silla

Gwanggaeto the Great

Gwanggaeto the Great

Nineteenth Monarch of Goguryeo

Taejong of Joseon

Taejong of Joseon

Third Ruler of the Joseon Dynasty

Kim Jong-un

Kim Jong-un

Supreme Leader of North Korea

Yeon Gaesomun

Yeon Gaesomun

Goguryeo Dictator

Seon of Balhae

Seon of Balhae

10th King of Balhae

Syngman Rhee

Syngman Rhee

First President of South Korea

Taejodae of Goguryeo

Taejodae of Goguryeo

Sixth Monarch of Goguryeo

Taejo of Goryeo

Taejo of Goryeo

Founder of the Goryeo Dynasty

Gojong of Korea

Gojong of Korea

First Emperor of Korea

Go of Balhae

Go of Balhae

Founder of Balhae

Gongmin of Goryeo

Gongmin of Goryeo

31st Ruler of Goryeo

Kim Jong-il

Kim Jong-il

Supreme Leader of North Korea

Yi Sun-sin

Yi Sun-sin

Korean Admiral

Kim Il-sung

Kim Il-sung

Founder of North Korea

Jizi

Jizi

Semi-legendary Chinese Sage

Choe Je-u

Choe Je-u

Founder of Donghak

Yeongjo of Joseon

Yeongjo of Joseon

21st monarch of the Joseon Dynasty

Gyeongsun of Silla

Gyeongsun of Silla

Final Ruler of Silla

Park Chung-hee

Park Chung-hee

Dictator of South Korea

Onjo of Baekje

Onjo of Baekje

Founder of Baekje

Mun of Balhae

Mun of Balhae

Third Ruler of Balhae

Taejo of Joseon

Taejo of Joseon

Founder of Joseon Dynasty

Sejong the Great

Sejong the Great

Fourth Ruler of the Joseon Dynasty

Empress Gi

Empress Gi

Empress of Toghon Temür

Gim Yu-sin

Gim Yu-sin

Korean Military General

Jang Bogo

Jang Bogo

Sillan Maritime Figure

Footnotes



  1. Eckert, Carter J.; Lee, Ki-Baik (1990). Korea, old and new: a history. Korea Institute Series. Published for the Korea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by Ilchokak. ISBN 978-0-9627713-0-9, p. 2.
  2. Eckert & Lee 1990, p. 9.
  3. 金両基監修『韓国の歴史』河出書房新社 2002, p.2.
  4. Sin, Hyong-sik (2005). A Brief History of Korea. The Spirit of Korean Cultural Roots. Vol. 1 (2nd ed.). Seoul: Ewha Womans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89-7300-619-9, p. 19.
  5. Pratt, Keith (2007). Everlasting Flower: A History of Korea. Reaktion Books. p. 320. ISBN 978-1-86189-335-2, p. 63-64.
  6. Seth, Michael J. (2011). A History of Korea: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ISBN 978-0-7425-6715-3. OCLC 644646716, p. 112.
  7. Kim Jongseo, Jeong Inji, et al. "Goryeosa (The History of Goryeo)", 1451, Article for July 934, 17th year in the Reign of Taejo.
  8. Bale, Martin T. 2001. Archaeology of Early Agriculture in Korea: An Update on Recent Developments. Bulleti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21(5):77-84. Choe, C.P. and Martin T. Bale 2002. Current Perspectives on Settlement, Subsistence, and Cultivation in Prehistoric Korea. Arctic Anthropology 39(1-2):95-121. Crawford, Gary W. and Gyoung-Ah Lee 2003. Agricultural Origins in the Korean Peninsula. Antiquity 77(295):87-95. Lee, June-Jeong 2001. From Shellfish Gathering to Agriculture in Prehistoric Korea: The Chulmun to Mumun Transition.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Madison. Proquest, Ann Arbor. Lee, June-Jeong 2006. From Fisher-Hunter to Farmer: Changing Socioeconomy during the Chulmun Period in Southeastern Korea, In Beyond "Affluent Foragers": The Development of Fisher-Hunter Societies in Temperate Regions, eds. by Grier, Kim, and Uchiyama, Oxbow Books, Oxford.
  9. Lee 2001, 2006.
  10. Choe and Bale 2002.
  11. Im, Hyo-jae 2000. Hanguk Sinseokgi Munhwa [Neolithic Culture in Korea]. Jibmundang, Seoul.
  12. Lee 2001.
  13. Choe and Bale 2002, p.110.
  14. Crawford and Lee 2003, p. 89.
  15. Lee 2001, p.323.
  16. Ahn, Jae-ho (2000). "Hanguk Nonggyeongsahoe-eui Seongnib (The Formation of Agricultural Society in Korea)". Hanguk Kogo-Hakbo (in Korean). 43: 41–66.
  17. Lee, June-Jeong (2001). From Shellfish Gathering to Agriculture in Prehistoric Korea: The Chulmun to Mumun Transition.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Press.
  18. Bale, Martin T. (2001). "Archaeology of Early Agriculture in Korea: An Update on Recent Developments". Bulleti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21 (5): 77–84.
  19. Rhee, S. N.; Choi, M. L. (1992). "Emergence of Complex Society in Prehistoric Korea". Journal of World Prehistory. 6: 51–95. doi:10.1007/BF00997585. S2CID 145722584.
  20. Janhunen, Juha (2010). "Reconstructing the Language Map of Prehistorical Northeast Asia". Studia Orientalia (108): 281–304. ... there are strong indications that the neighbouring Baekje state (in the southwest) was predominantly Japonic-speaking until it was linguistically Koreanized."
  21. Kim, Djun Kil (2014). The History of Korea, 2nd Edition. ABC-CLIO. p. 8. ISBN 9781610695824.
  22. "Timeline of Art and History, Korea, 1000 BC – 1 AD".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23. Lee Injae, Owen Miller, Park Jinhoon, Yi Hyun-Hae, 〈Korean History in Maps〉, 2014, pp.18-20.
  24.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of the Biographies of the Wuhuan, Xianbei, and Dongyi.
  25. 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Han dynasty(韓),"有三種 一曰馬韓 二曰辰韓 三曰弁韓 辰韓者古之辰國也".
  26. Book of the Later Han,Han(韓),"韓有三種 一曰馬韓 二曰辰韓 三曰弁辰 … 凡七十八國 … 皆古之辰國也".
  27. Escher, Julia (2021). "Müller Shing / Thomas O. Höllmann / Sonja Filip: Early Medieval North China: Archaeological and Textual Evidence". Asiatische Studien - Études Asiatiques. 74 (3): 743–752. doi:10.1515/asia-2021-0004. S2CID 233235889.
  28. Pak, Yangjin (1999). "Contested ethnicities and ancient homelands in northeast Chinese archaeology: the case of Koguryo and Puyo archaeology". Antiquity. 73 (281): 613–618. doi:10.1017/S0003598X00065182. S2CID 161205510.
  29. Byington, Mark E. (2016), The Ancient State of Puyŏ in Northeast Asia: Archaeology and Historical Memory,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ISBN 978-0-674-73719-8, pp. 20–30.
  30. "夫餘本屬玄菟", Dongyi, Fuyu chapter of the Book of the Later Han.
  31. Lee, Hee Seong (2020). "Renaming of the State of King Seong in Baekjae and His Political Intention". 한국고대사탐구학회. 34: 413–466.
  32. 임기환 (1998). 매구루 (買溝婁 [Maeguru]. 한국민족문화대백과사전 [Encyclopedia of Korean Culture] (in Korean).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33. Byeon, Tae-seop (변태섭) (1999). 韓國史通論 (Hanguksa tongnon) [Outline of Korean history] (4th ed.). Seoul: Samyeongsa. ISBN 978-89-445-9101-3., p. 49.
  34. Lee Injae, Owen Miller, Park Jinhoon, Yi Hyun-Hae, 2014, Korean History in Map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44–49, 52–60.
  35. "한국사데이터베이스 비교보기 > 風俗·刑政·衣服은 대략 高[句]麗·百濟와 같다". Db.history.go.kr.
  36. Hong, Wontack (2005). "The Puyeo-Koguryeo Ye-maek the Sushen-Yilou Tungus, and the Xianbei Yan" (PDF). East Asian History: A Korean Perspective. 1 (12): 1–7.
  37. Susan Pares, Jim Hoare (2008). Korea: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2 vols): Selected Papers From the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Korean Studies Baks Papers Series, 1991–2005. Global Oriental. pp. 363–381. ISBN 9789004217829.
  38. Chosun Education (2016). '[ 기획 ] 역사로 살펴본 한반도 인구 추이'.
  39. '사단법인 신라문화진흥원 – 신라의 역사와 문화'.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8-03-21.
  40. '사로국(斯盧國) ─ The State of Saro'.
  41. 김운회 (2005-08-30). 김운회의 '대쥬신을 찾아서' 금관의 나라, 신라. 프레시안. 
  42. "성골 [聖骨]". Empas Encyclopedi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8-06-20.
  43. "The Bone Ranks and Hwabaek".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7-06-19.
  44. "구서당 (九誓幢)". e.g. Encyclopedia of Korean Culture.
  45. "Cultural ties put Iran, S Korea closer than ever for cooperation". Tehran Times. 2016-05-05.
  46. (2001). Kaya. In The Penguin Archaeology Guide, edited by Paul Bahn, pp. 228–229. Penguin, London.
  47. Barnes, Gina L. (2001). Introducing Kaya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In State Formation in Korea: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pp. 179–200. Curzon, London, p. 180-182.
  48. 백승옥. 2004, "安羅高堂會議'의 성격과 安羅國의 위상", 지역과 역사, vol.0, no.14 pp.7-39.
  49. Farris, William (1996). "Ancient Japan's Korean Connection". Korean Studies. 20: 6-7. doi:10.1353/ks.1996.0015. S2CID 162644598.
  50. Barnes, Gina (2001). Introducing Kaya History and Archaeology. In State Formation in Korea: Historical and Archaeological Perspectives. London: Curzon. p. 179-200.
  51. Lee Injae, Owen Miller, Park Jinhoon, Yi Hyun-Hae, 2014, Korean History in Map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44-49, 52-60.
  52. "Malananta bring Buddhism to Baekje" in Samguk Yusa III, Ha & Mintz translation, pp. 178-179.
  53. Woodhead, Linda; Partridge, Christopher; Kawanami, Hiroko; Cantwell, Cathy (2016). Religion in the Modern World- Traditions and Transformations (3r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p. 96–97. ISBN 978-0-415-85881-6.
  54. Adapted from: Lee, Ki-baik. A New History of Korea (Translated by Edward W. Wagner with Edward J. Shultz),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4), p. 51. ISBN 0-674-61576-X
  55. "國人謂始祖赫居世至眞德二十八王 謂之聖骨 自武烈至末王 謂之眞骨". 三國史記. 654. Retrieved 2019-06-14.
  56. Shin, Michael D., ed. (2014). Korean History in Maps: From Prehistory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29. ISBN 978-1-107-09846-6. The Goguryeo-Tang War | 645–668.
  57. Seth, Michael J. (2010). A history of Korea: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Lanham: Rowman & Littlefield. ISBN 9780742567177, p. 44.
  58. Lee, Kenneth B. (1997). Korea and East Asia: The story of a phoenix. Westport: Praeger. ISBN 9780275958237, p. 17.
  59. "Different Names for Hangeul". National Institute of Korean Language. 2008. Retrieved 3 December 2017.
  60. Hannas, W[illia]m C. (1997). Asia's Orthographic Dilemma.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ISBN 978-0-8248-1892-0, p. 57.
  61. Pratt, Rutt, Hoare, 1999. Korea: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Dictionary. Routledge.
  62. "明史/卷238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zh.wikisource.org.
  63. Ford, Shawn. "The Failure of the 16th Century Japanese Invasions of Korea" 1997.
  64. Lewis, James (December 5, 2014). The East Asian War, 1592–1598: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Violence and Memory. Routledge. pp. 160–161. ISBN 978-1317662747.
  65. "Seonjo Sillok, 31년 10월 12일 7번, 1598". Records of the Joseon Dynasty.
  66. Turnbull, Stephen; Samurai Invasions of Korea 1592–1598, pp. 5–7.
  67. Swope, Kenneth (2014), The Military Collapse of China's Ming Dynasty, Routledge, p. 23.
  68. Swope 2014, p. 65.
  69. Swope 2014, p. 65-66.
  70. Hulbert, Homer B. (1904). The Korea Review, p. 77.
  71. Chu, Zin-oh. "독립협회와 대한제국의 경제정책 비 연구" (PDF).
  72. Kawasaki, Yutaka (July 1996). "Was the 1910 Annexation Treaty Between Korea and Japan Concluded Legally?". Murdoch University Journal of Law. 3 (2).
  73. Kim, C. I. Eugene (1962). "Japanese Rule in Korea (1905–1910): A Case Study".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 106 (1): 53–59. ISSN 0003-049X. JSTOR 985211.
  74. Park, Eun-sik (1972). 朝鮮独立運動の血史 1 (The Bloody History of the Korean Independence Movement). Tōyō Bunko. p. 169.
  75. Lee, Ki-baik (1984). A New History of Kore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61576-2, pp. 340–344.
  76. The New Korea”, Alleyne Ireland 1926 E.P. Dutton & Company pp.198–199.
  77. Kay Itoi; B. J. Lee (2007-10-17). "Korea: A Tussle over Treasures — Who rightfully owns Korean artifacts looted by Japan?". Newsweek.
  78. Morgan E. Clippinger, “Problems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Korea: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ized Elites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 ‘’Asiatic Research Bulletin’’ (1963) 6#6 pp 1–11.
  79. Millett, Allan. "Korean War". britannica.com.
  80.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Resolution 83.
  81. Devine, Robert A.; Breen, T.H.; Frederickson, George M.; Williams, R. Hal; Gross, Adriela J.; Brands, H.W. (2007). America Past and Present. Vol. II: Since 1865 (8th ed.). Pearson Longman. pp. 819–21. ISBN 978-0321446619.
  82. He, Kai; Feng, Huiyun (2013). Prospect Theory and Foreign Policy Analysis in the Asia Pacific: Rational Leaders and Risky Behavior. Routledge. p. 50. ISBN 978-1135131197.
  83. Fisher, Max (3 August 2015). "Americans have forgotten what we did to North Korea". Vox.
  84. "Troops cross North-South Korea Demilitarized Zone in peace for 1st time ever". Cbsnews.com. 12 December 2018.

References



  • Association of Korean History Teachers (2005a). Korea through the Ages, Vol. 1 Ancient. Seoul: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ISBN 978-89-7105-545-8.
  • Association of Korean History Teachers (2005b). Korea through the Ages, Vol. 2 Modern. Seoul: Academy of Korean Studies. ISBN 978-89-7105-546-5.
  • Buzo, Adrian (2002). The Making of Modern Korea. Routledge.
  • Cumings, Bruce (2005). Korea's Place in the Sun: A Modern History (2nd ed.). W W Norton.
  • Eckert, Carter J.; Lee, Ki-Baik (1990). Korea, old and new: a history. Korea Institute Series. Published for the Korea Institute, Harvard University by Ilchokak. ISBN 978-0-9627713-0-9.
  • Grayson, James Huntley (1989). Korea: a religious history.
  • Hoare, James; Pares, Susan (1988). Korea: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0-7103-0299-1.
  • Hwang, Kyung-moon (2010). A History of Korea, An Episodic Narrative. Palgrave Macmillan. p. 328. ISBN 978-0-230-36453-0.
  • Kim, Djun Kil (2005). The History of Korea. Greenwood Press. ISBN 978-0-313-03853-2. Retrieved 20 October 2016. Via Internet Archive
  • Kim, Djun Kil (2014). The History of Korea (2nd ed.). ABC-CLIO. ISBN 978-1-61069-582-4. OCLC 890146633. Retrieved 21 July 2016.
  • Kim, Jinwung (2012). A History of Korea: From "Land of the Morning Calm" to States in Conflict.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53-00078-1. Retrieved 15 July 2016.
  • Korea Nation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Atlas of Korean History (2008)
  • Lee, Kenneth B. (1997). Korea and East Asia: The Story of a Phoenix.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ISBN 978-0-275-95823-7. Retrieved 28 July 2016.
  • Lee, Ki-baik (1984). A New History of Kore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61576-2.
  • Lee, Hyun-hee; Park, Sung-soo; Yoon, Nae-hyun (2005). New History of Korea. Paju: Jimoondang. ISBN 978-89-88095-85-0.
  • Li, Narangoa; Cribb, Robert (2016). Historical Atlas of Northeast Asia, 1590-2010: Korea, Manchuria, Mongolia, Eastern Siberia. ISBN 978-0-231-16070-4.
  • Nahm, Andrew C. (2005). A Panorama of 5000 Years: Korean History (2nd revised ed.). Seoul: Hollym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ISBN 978-0-930878-68-9.
  • Nahm, Andrew C.; Hoare, James (2004).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Republic of Korea.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SBN 978-0-8108-4949-5.
  • Nelson, Sarah M. (1993). The archaeology of Korea.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1013. ISBN 978-0-521-40783-0.
  • Park, Eugene Y. (2022). Korea: A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 432. ISBN 978-1-503-62984-4.
  • Peterson, Mark; Margulies, Phillip (2009). A Brief History of Korea. Infobase Publishing. p. 328. ISBN 978-1-4381-2738-5.
  • Pratt, Keith (2007). Everlasting Flower: A History of Korea. Reaktion Books. p. 320. ISBN 978-1-86189-335-2.
  • Robinson, Michael Edson (2007). Korea's twentieth-century odyssey. Honolulu: U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3174-5.
  • Seth, Michael J. (2006). A Concise History of Korea: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Through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ISBN 978-0-7425-4005-7. Retrieved 21 July 2016.
  • Seth, Michael J. (2010). A History of Korea: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p. 520. ISBN 978-0-7425-6716-0.
  • Seth, Michael J. (2011). A History of Korea: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ISBN 978-0-7425-6715-3. OCLC 644646716.
  • Sin, Hyong-sik (2005). A Brief History of Korea. The Spirit of Korean Cultural Roots. Vol. 1 (2nd ed.). Seoul: Ewha Womans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89-7300-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