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2000 BCE - 2023

印度尼西亚历史



印度尼西亚的历史是由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一系列人类迁徙和接触、征服战争、公元 7 世纪伊斯兰教从苏门答腊岛传播以及伊斯兰王国的建立所塑造的。该国的战略性海上通道地位促进了岛屿间和国际贸易;此后,贸易从根本上塑造了印度尼西亚的历史。印度尼西亚地区居住着不同的移民群体,创造了文化、种族和语言的多样性。群岛的地貌和气候对农业和贸易以及国家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度尼西亚的边界与 20 世纪荷属东印度群岛的边界一致。占现代人口大多数的南岛人被认为最初来自台湾,并于公元前 2000 年左右抵达印度尼西亚。从公元七世纪开始,强大的三佛齐海军王国蓬勃发展,并带来了印度教佛教的影响。农业佛教萨兰德拉王朝和印度教马塔兰王朝随后在爪哇内陆繁荣又衰落。最后一个重要的非穆斯林王国是印度教满者伯夷王国,自 13 世纪末开始蓬勃发展,其影响遍及印度尼西亚大部分地区。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化人口的最早证据可以追溯到 13 世纪的苏门答腊岛北部;印度尼西亚其他地区逐渐皈依伊斯兰教,到12世纪末至16世纪,伊斯兰教成为爪哇岛和苏门答腊岛的主要宗教。在很大程度上,伊斯兰教与现有的文化和宗教影响重叠并混合。葡萄牙人等欧洲人从 16 世纪开始抵达印度尼西亚,寻求垄断马鲁古地区珍贵的肉豆蔻、丁香和荠菜的来源。1602年,荷兰人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VOC),并于1610年成为欧洲的主导力量。破产后,荷兰东印度公司于1800年正式解散,荷兰政府建立了政府控制下的荷属东印度群岛。到 20 世纪初期,荷兰的统治地位已扩展到现在的边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1942 年至 1945 年日本的入侵和随后的占领结束了荷兰的统治,并鼓励了先前受到镇压的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两天后,民族主义领导人苏加诺宣布独立并就任总统。荷兰试图重建其统治,但一场激烈的武装和外交斗争于 1949 年 12 月结束,面对国际压力,荷兰正式承认印度尼西亚独立。1965 年的一场未遂政变引发了军队领导的暴力反共清洗,造成超过 50 万人死亡。苏哈托将军在政治上击败了苏加诺总统,并于 1968 年 3 月就任总统。他的新秩序政府赢得了西方的青睐,西方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是其后三十年经济大幅增长的一个主要因素。然而,在 90 年代末,印度尼西亚是受东亚金融危机打击最严重的国家,这场危机引发了民众抗议,苏哈托于 1998 年 5 月 21 日辞职。苏哈托辞职后的改革时代导致了民主进程的加强,包括区域自治计划、东帝汶分裂以及 2004 年首次直接总统选举。政治和经济不稳定、社会动荡、腐败、自然灾害和恐怖主义减缓了进展。尽管不同宗教和民族之间的关系大体和谐,但一些地区仍存在尖锐的宗派不满和暴力问题。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2000 BCE Jan 1

序幕

Indonesia
南岛人占现代人口的大多数。它们可能于公元前 2000 年左右抵达印度尼西亚,并被认为起源于台湾[81]在此期间,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参与了海上玉石之路,该路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000年间存在了3000年。[82]东山文化传播到印度尼西亚,带来了湿地水稻种植技术、水牛祭祀、青铜铸造、巨石实践和扎染编织方法。其中一些做法仍然存在于苏门答腊岛的巴塔克地区、苏拉威西岛的托拉查岛和努沙登加拉省的几个岛屿等地区。早期的印度尼西亚人是万物有灵论者,他们尊敬死者的灵魂,相信他们的灵魂或生命力仍然可以帮助生者。理想的农业条件,以及早在公元前 8 世纪就掌握了湿田水稻种植, [83]使得村庄、城镇和小王国在公元 1 世纪得以繁荣发展。这些王国(只不过是臣服于小酋长的村庄的集合)随着自己的种族和部落宗教而演变。爪哇岛炎热而均匀的气温、充沛的雨水和火山土壤非常适合水稻种植。这种农业需要一个组织良好的社会,这与以旱田稻为基础的社会形成鲜明对比,旱田稻是一种简单得多的耕作形式,不需要复杂的社会结构来支持。
300 - 1517
印度佛教文明ornament
公司的
加拉旺巴都再也佛塔基座上的精美砖砌建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塔鲁马纳加拉时期晚期(5-7 世纪)到三佛齐早期(7-10 世纪)的影响。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450 Jan 1 - 669

公司的

Jakarta, Indonesia
与东南亚大部分地区一样,印度尼西亚也受到印度文化的影响。从2世纪开始,经过帕拉瓦王朝、笈多王朝、帕拉王朝、朱罗王朝等印度王​​朝,直到12世纪,印度文化传播到整个东南亚。塔鲁马纳加拉(Tarumanagara)或塔鲁玛王国(Taruma Kingdom)或简称塔鲁玛(Taruma)是一个早期巽他印度化王国,位于西爪哇,其 5 世纪的统治者 Purnawarman 制作了已知最早的爪哇铭文,估计可追溯到公元 450 年左右。在茂物和雅加达附近的西爪哇地区,至少发现了七处与这个王国有关的石刻。它们是茂物附近的 Ciaruteun、Kebon Kopi、Jambu、Pasir Awi 和 Muara Cianten 铭文;雅加达北部 Cilincing 附近的 Tugu 铭文;万丹南部 Munjul 区 Lebak 村的 Cidanghiang 铭文。
卡林加王国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500 Jan 1 - 600

卡林加王国

Java, Indonesia
卡林加 (Kalingga) 是位于印度尼西亚中爪哇北海岸的 6 世纪印度化王国。它是中爪哇最早的印度教佛教王国,与库台、塔鲁马纳加拉、萨拉卡纳加拉和坎迪斯一起并称为印度尼西亚历史上最古老的王国。
巽他王国
巽他皇室一行乘坐 Jong sasanga wangunan 环 Tatarnagari tiniru 航行到满者伯夷,这是一种帆船,它也融入了中国技术,例如在木销钉旁边使用铁钉、建造水密舱壁以及增加中央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669 Jan 1 - 1579

巽他王国

Bogor, West Java, Indonesia
巽他王国是公元669年至1579年左右位于爪哇岛西部的巽他印度教王国,覆盖今万丹、雅加达、西爪哇和中爪哇西部地区。巽他王国的首都在其历史上曾多次迁移,在东部的加鲁(卡瓦利)地区和西部的帕库安·帕贾查兰之间迁移。王国在斯里·巴杜加·玛哈茹阿佳 (Sri Baduga Maharaja) 国王统治时期达到顶峰,他的统治时期从 1482 年到 1521 年,传统上被认为是巽他人民的和平与繁荣的时代。王国的居民主要是同名的巽他族,而大多数宗教是印度教。
Play button
671 Jan 1 - 1288

三佛齐帝国

Palembang, Palembang City, Sou
三佛齐是一个以苏门答腊岛为基础的佛教海洋统治[5]帝国,影响了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三佛齐是公元 7 世纪至 12 世纪佛教传播的重要中心。三佛齐是第一个统治东南亚西部沿海大部分地区的政体。由于其地理位置,三佛齐号利用海洋资源开发了复杂的技术。此外,其经济逐渐依赖于该地区蓬勃发展的贸易,从而转变为以优质商品为基础的经济。[6]最早提到它可以追溯到七世纪。一位唐代中国僧人义净 (Yijing) 写道,他于 671 年访问三佛齐 (Srivijaya) 六个月。[7] [8]已知最早的三佛齐 (Srivijaya) 名字出现的铭文也可以追溯到 7 世纪,在苏门答腊巨港附近发现的 Kedukan Bukit 铭文中,日期为 682 年 6 月 16 日。 [9] 7 世纪末至 11 世纪初,三佛齐崛起成为东南亚霸主。它与邻近的马塔兰、高棉和占婆有着密切的互动,常常是竞争。三佛齐的主要对外利益是与中国签订从唐朝一直持续到宋朝的利润丰厚的贸易协定。三佛齐与孟加拉的佛教帕拉以及中东的伊斯兰哈里发有着宗教、文化和贸易联系。在12世纪之前,三佛齐主要是一个陆上政体而不是一个海上强国,舰队是可用的,但充当后勤支持,以促进陆地力量的投射。为了应对亚洲海洋经济的变化,并受到失去依赖的威胁,三佛齐制定了一项海军战略来延缓其衰落。三佛齐的海军战略主要是惩罚性的。这样做是为了强迫商船停靠在他们的港口。后来,海军战略退化为袭击舰队。[10]由于各种因素,包括竞争对手爪哇辛哈萨里帝国和满者伯夷帝国的扩张,该王国在 13 世纪不复存在。[11]三佛齐衰落后,它基本上被遗忘了。直到 1918 年,法国远东学院历史学家乔治·科德斯 (George Cœdès) 才正式提出了它的存在。
马塔兰王国
婆罗浮屠,世界上最大的单体佛教建筑,是马塔兰王国谢兰德拉王朝建造的纪念碑之一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716 Jan 1 - 1016

马塔兰王国

Java, Indonesia
马塔兰王国是一个爪哇印度教-佛教王国,在 8 世纪至 11 世纪之间繁荣。它的总部设在中爪哇,后来又设在东爪哇。该王国由桑贾亚国王建立,由谢兰德拉王朝和伊沙纳王朝统治。在其大部分历史中,该王国似乎严重依赖农业,尤其是广泛的水稻种植,后来还受益于海上贸易。根据外国资料和考古发现,这个王国似乎人口众多且相当繁荣。这个王国发展了一个复杂的社会, [12]拥有发达的文化,并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复杂和精致的文明。在八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期间,该王国见证了古典爪哇艺术和建筑的蓬勃发展,这反映在寺庙建筑的快速增长上。寺庙点缀在马塔兰中心地带的景观中。马塔兰建造的最著名的寺庙是卡拉桑寺庙、塞乌寺庙、婆罗浮屠寺庙和普兰巴南寺庙,它们都非常靠近当今的日惹市。在其鼎盛时期,该王国已成为一个统治帝国,不仅在爪哇岛,而且在苏门答腊岛、巴厘岛、 泰国南部、 菲律宾的印度化王国和柬埔寨的高棉王国都行使着自己的权力。[13] [14] [15]后来,该王朝因宗教赞助而分裂为两个王国——佛教王朝和沙维派王朝。随后发生内战。结果,马塔兰王国分裂为两个强大的王国;拉凯·皮卡坦领导的爪哇马塔兰王国沙伊维王朝和巴拉普特拉德瓦领导的苏门答腊三佛齐王国佛教王朝。他们之间的敌对直到1016年才结束,当时以三佛齐为基地的沙兰德拉氏族煽动马塔兰王国附庸乌拉瓦里叛乱,并洗劫了东爪哇的首都瓦图加鲁。三佛齐崛起成为该地区无可争议的霸权帝国。沙伊维王朝幸存下来,于1019年收复东爪哇,随后建立了由巴厘岛乌达亚那之子艾尔朗加领导的卡胡里潘王国。
看不见的王国
艾尔朗加国王被描绘成毗湿奴骑着迦楼罗,在寺庙的半球发现。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019 Jan 1 - 1045

看不见的王国

Surabaya, Surabaya City, East
卡胡里潘是 11 世纪的爪哇印度教佛教王国,首都位于东爪哇布兰塔斯河谷河口附近。这个王国的寿命很短,只跨越了1019年到1045年之间的时期,艾尔兰加是这个王国唯一的王侯,它是在三佛齐入侵后在马塔兰王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艾尔朗加 (Airlangga) 后来于 1045 年退位,将王位让给他的两个儿子,并将王国分为姜加拉 (Janggala) 和潘贾鲁 (Panjalu)(卡迪里)。后来在 14 世纪至 15 世纪,前王国被承认为满者伯夷的 12 个省份之一。
Play button
1025 Jan 1 - 1030

朱罗入侵三佛齐

Palembang, Palembang City, Sou
在大部分共同历史中,古印度和印度尼西亚都保持着友好与和平的关系,从而使这次印度入侵成为亚洲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在9世纪和10世纪,三佛齐与孟加拉的波罗帝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公元860年的那烂陀铭文记载,三佛齐王巴拉普特拉在波罗境内的那烂陀大雄宝殿建有一座寺院。在拉惹·拉惹·朱罗一世统治期间,三佛齐与印度南部的朱罗王朝之间的关系是友好的。然而,在拉惹·朱罗一世统治期间,随着朱罗对三佛齐城市的海军袭击,关系恶化。众所周知,乔拉家族从海盗活动和对外贸易中获益匪浅。有时,朱罗人的航海导致了远至东南亚的彻底掠夺和征服。[16]三佛齐控制着两个主要的海上咽喉要道( 马六甲和巽他海峡),是当时拥有强大海军力量的主要贸易帝国。马六甲海峡的西北口由马来半岛一侧的吉打州和苏门答腊岛一侧的班乃控制,而马来玉(占碑)和巨港则控制其东南口以及巽他海峡。他们实行海军贸易垄断,迫使任何经过其水域的商船停靠其港口,否则就会遭到掠夺。这次海军远征的原因尚不清楚,历史学家尼拉坎塔·萨斯特里(Nilakanta Sastri)认为,这次袭击可能是三佛齐试图在朱罗与东方(特别是中国)的贸易中设置障碍,或者更可能的是,简单的愿望Rajendra 的一部分,将他的 digvijaya 扩展到大洋彼岸的国家,从而为他的国内臣民所熟知,从而为他的王冠增添光彩。乔兰入侵导致三佛齐赛兰德拉王朝的灭亡。
谏义里王国
金刚萨埵。东爪哇,谏义里时期,公元 10 世纪至 11 世纪,青铜,19.5 x 11.5 厘米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042 Jan 1 - 1222

谏义里王国

Kediri, East Java, Indonesia
谏义里王国是一个印度教佛教爪哇王国,从 1042 年到 1222 年左右,位于东爪哇。谏义里是艾尔朗加的卡胡里潘王国的继承者,被认为是爪哇伊西亚那王朝的延续。1042年,艾尔朗加将他的卡胡里潘王国一分为二,姜加拉和潘贾鲁(卡迪里),并让位给他的儿子们,让他们过苦行生活。谏义里王国在整个 11 世纪至 12 世纪与位于苏门答腊岛的三佛齐帝国并存,似乎与中国以及某种程度上的印度保持着贸易关系。中国的记载将这个王国称为曹洼或昭洼(爪哇),大量的中国记录表明中国探险家和商人经常光顾这个王国。与印度的关系是一种文化关系,许多爪哇拉卡维(诗人或学者)的文学作品受到印度教神话、信仰和史诗(如《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启发。11世纪,三佛齐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霸权开始衰落,以拉金德拉·乔拉入侵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为标志。科罗曼德的朱罗国王从三佛齐征服了吉打。三佛齐霸权的削弱使得诸如谏义里这样以农业而非贸易为基础的区域王国得以形成。后来谏义里成功控制了通往马鲁古的香料贸易路线。
1200
伊斯兰国家时代ornament
Play button
1200 Jan 1

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

Indonesia
有证据表明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早在 8 世纪就进入了印度尼西亚。[19] [20]然而,直到13世纪末,伊斯兰教才开始传播。[19]伊斯兰教最初是通过阿拉伯穆斯林商人传入的,后来是通过学者的传教活动传入的。当地统治者的采用和精英的皈依进一步帮助了它。[20]传教士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最初来自南亚(即古吉拉特邦)和东南亚(即占婆), [21]后来来自阿拉伯半岛南部(即哈德拉毛)。[20]13世纪,伊斯兰政体开始在苏门答腊岛北海岸出现。1292 年,马可·波罗在从中国回国的途中,报告了至少一个穆斯林城镇。[22]穆斯林王朝的第一个证据是公元 1297 年苏丹马利克·萨利赫 (Sultan Malik al Saleh) 的墓碑,他是萨穆德拉·帕赛苏丹国 (Samudera Pasai Sultanate) 的第一位穆斯林统治者。13世纪末,伊斯兰教已在北苏门答腊岛确立。到14世纪,伊斯兰教已在马来亚东北部、文莱、 菲律宾西南部以及东爪哇和中爪哇沿海的一些宫廷中建立起来,到15世纪,伊斯兰教已在马六甲和马来半岛的其他地区建立起来。[23] 15世纪,印度教爪哇满者伯夷帝国衰落,来自阿拉伯、印度、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以及中国的穆斯林商人开始主导曾经由爪哇满者伯夷商人控制的区域贸易。中国明朝对马六甲提供了系统的支持。明朝中国郑和下西洋(1405 年至 1433 年)被认为在巨港和爪哇北海岸建立了中国穆斯林定居点。[24]马六甲积极鼓励该地区皈依伊斯兰教,而明朝舰队则积极在爪哇北部沿海建立华裔马来穆斯林社区,从而对爪哇印度教徒造成了永久的反对。到 1430 年,探险队已经在爪哇北部港口如三宝垄、德马克、图班和安佩尔建立了穆斯林华人、阿拉伯人和马来人社区;由此,伊斯兰教开始在爪哇北部海岸站稳脚跟。马六甲在中国明朝的保护下繁荣发展,而满者伯夷则不断被击退。[25]这一时期的主要穆斯林王国包括苏门答腊岛北部的萨穆德拉·巴赛、苏门答腊岛东部的马六甲苏丹国、爪哇中部的德马克苏丹国、苏拉威西南部的戈瓦苏丹国以及东部马鲁古群岛的特尔纳特和蒂多雷苏丹国。
辛哈萨里王国
辛哈萨里 (Singhasari) 寺庙是一座太平间寺庙,旨在纪念辛哈萨里 (Singhasari) 的最后一位国王克塔尼加拉 (Kertanegara)。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222 Jan 1 - 1292

辛哈萨里王国

Malang, East Java, Indonesia
辛哈萨里 (Singhasari) 是 1222 年至 1292 年间位于东爪哇的一个爪哇印度教王国。该王国继承了谏义里王国,成为东爪哇的统治王国。Singhasari 由 Ken Arok(1182–1227/1247)创立,他的故事是中爪哇和东爪哇的一个流行民间故事。1275年,自1254年开始统治的辛哈萨里第五位统治者克塔尼加拉国王,针对锡兰海盗的持续袭击和朱罗王国从印度的入侵,向北发起了一场和平的海军战役,向北前往三佛齐的薄弱遗迹[17。] 1025年征服了三佛齐的吉打州。这些马来亚王国中最强大的是占碑,它于1088年占领了三佛齐首都,其次是达玛斯拉亚王国和新加坡淡马锡王国。爪哇卷轴《Nagarakrtagama》中记录了 1275 年至 1292 年(从 Singhasari 时期到满者伯夷时期)的帕马拉尤远征。辛哈萨里的领土因此成为满者伯夷领土。1284年,国王克塔尼加拉率领一支充满敌意的巴巴利远征队前往巴厘岛,将巴厘岛纳入了辛哈萨里王国的领土。国王还派遣军队、远征队和使节前往附近的其他王国,如巽他-加鲁王国、彭亨王国、巴拉卡纳王国(加里曼丹/婆罗洲)和古伦王国(马鲁古)。他还与占婆(越南)国王建立了联盟。1290 年,Kertanegara 国王完全消除了三佛齐对爪哇和巴厘岛的影响。然而,大规模的征战耗尽了王国的大部分军事力量,并且在未来将激起针对毫无戒心的Kertanegara 国王的谋杀阴谋。作为马来亚半岛信风的中心,爪哇辛哈萨里帝国不断崛起的实力、影响力和财富引起了驻扎中国的蒙古元朝忽必烈的注意。
特尔纳特苏丹国
特尔纳特的桨帆船欢迎弗朗西斯·德雷克的到来。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256 Jan 1

特尔纳特苏丹国

Ternate, Ternate City, North M
特尔纳特苏丹国是印度尼西亚除蒂多雷、贾伊洛洛和巴坎之外最古老的穆斯林王国之一。特尔纳特王国由特尔纳特首任领导人莫莫勒·西科 (Momole Cico) 建立,传统上称其为“Baab Mashur Malamo”,传统上于 1257 年。该王国在苏丹巴布拉 (Sultan Baabullah) 统治时期(1570-1583 年)达到黄金时代,涵盖了东部大部分地区。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南部的一部分。特尔纳特是丁香的主要产地,也是 15 世纪至 17 世纪的地区强国。
满者伯夷帝国
©Anonymous
1293 Jan 1 - 1527

满者伯夷帝国

Mojokerto, East Java, Indonesi
满者伯夷是东南亚的一个爪哇印度教- 佛教海洋统治帝国,以爪哇岛为基础。它存在于 1293 年至大约 1527 年,并在哈亚姆·乌鲁克 (Hayam Wuruk) 时代达到辉煌顶峰,他的统治从 1350 年到 1389 年,征服范围遍及整个东南亚。他的成就也归功于他的总理加查马达。根据 1365 年撰写的《Nagarakretagama (Desawarñana)》,满者伯夷是一个拥有 98 个朝贡国的帝国,疆域从苏门答腊岛一直延伸到新几内亚。包括现在的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 泰国南部、东帝汶、 菲律宾西南部(特别是苏禄群岛),尽管满者伯夷势力范围的范围仍然是历史学家争论的话题。满者伯夷关系的性质、对其海外诸侯的影响以及其作为帝国的地位仍然引起讨论。满者伯夷是该地区最后的主要印度教佛教帝国之一,被认为是印度尼西亚和东南亚历史上最伟大、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它有时被视为印度尼西亚现代边界的先例。它的影响超出了印度尼西亚的现代领土,并成为许多研究的主题。
Play button
1293 Jan 22 - Aug

蒙古入侵爪哇

East Java, Indonesia
忽必烈汗领导下的元朝于 1292 年试图派遣 20,000 [18]至 30,000 名士兵入侵爪哇岛(现代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岛屿)。这是对辛哈萨里国王克塔尼加拉的一次惩罚性远征,因为他拒绝向元朝进贡,并残害了元朝的一名使者。根据忽必烈的说法,如果元军能够击败辛哈萨里,周围的其他国家就会臣服。由于该群岛在贸易方面的战略地理位置,元朝可以控制亚洲海上贸易路线。然而,在克塔尼加拉拒绝和远征队抵达爪哇之间的几年里,克塔尼加拉被杀,辛哈萨里被谏义里篡夺。因此,元朝远征军的目标是让其继承国谏义里屈服。经过一场激烈的战役,谏义里投降了,但元军却被拉登·维贾亚(Raden Wijaya)领导下的昔日盟友满者伯夷背叛。最终,入侵以元的失败和新国家满者伯夷的胜利而结束。
1500 - 1949
殖民时代ornament
占领马六甲
葡萄牙卡拉克帆船。葡萄牙舰队以强大的火炮为登陆部队提供火力支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511 Aug 15

占领马六甲

Malacca, Malaysia
1511年攻陷马六甲1511年, 葡属印度总督阿方索·德·阿尔伯克基征服了马六甲城。港口城市马六甲控制着狭窄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马六甲海峡,中国印度之间的所有海上贸易都集中通过该海峡。[26]占领马六甲是葡萄牙国王曼努埃尔一世计划的结果,他自 1505 年起就打算在远东击败卡斯蒂利亚人,以及阿尔伯克基自己的计划,即与霍尔木兹一起为葡萄牙印度建立坚实的基础,果阿和亚丁,最终控制贸易并阻止穆斯林在印度洋的航运。[27]1511 年 4 月,探险队从科钦出发,由于季风逆向而无法掉头。如果这项计划失败,葡萄牙人就不能指望得到增援,也无法返回他们在印度的基地。这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远的领土征服。[28]
Play button
1595 Jan 1

荷兰首次远征东印度群岛

Indonesia
16世纪,香料贸易利润丰厚,但葡萄牙帝国却牢牢掌握着香料的产地印度尼西亚。一时间,荷兰商人心满意足地接受了这一点,并在葡萄牙里斯本购买了所有香料,因为他们仍然可以通过在整个欧洲转售来赚取可观的利润。然而,在 1590 年代,西班牙与荷兰交战,又与葡萄牙结成王朝联盟,因此几乎不可能继续进行贸易。[29]这对于荷兰人来说是无法忍受的,他们很乐意绕过葡萄牙的垄断并直接前往印度尼西亚荷兰第一次远征东印度群岛是 1595 年至 1597 年进行的一次远征。它有助于向商人开放印度尼西亚香料贸易,最终形成荷兰东印度公司,并标志着葡萄牙帝国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的结束。该区域。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公司规则
荷兰东印度公司。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10 Jan 1 - 1797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公司规则

Jakarta, Indonesia
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公司统治始于 1610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任命第一任荷属东印度总督[30] ,结束于 1800 年破产的公司解散,其财产被国有化为荷属东印度公司。独立国家。那时,它对大部分群岛实施了领土控制,尤其是爪哇岛。1603 年,荷兰在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个永久性贸易站在爪哇西北部的万丹建立。1619 年起巴达维亚成为首都。[31]腐败、战争、走私和管理不善导致该公司在 18 世纪末破产。该公司于 1800 年正式解散,其殖民地领土被巴达维亚共和国收归国有,称为荷属东印度群岛。[32]
1740 年巴达维亚大屠杀
1740年10月10日,荷兰人处决了中国囚犯。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40 Oct 9 - Nov 22

1740 年巴达维亚大屠杀

Jakarta, Indonesia
1740年的巴达维亚大屠杀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欧洲士兵和爪哇合作者杀害荷属东印度群岛港口城市巴达维亚(现雅加达)的华裔居民的屠杀和屠杀。该市的暴力活动从 1740 年 10 月 9 日持续到 10 月 22 日,城墙外的小规模冲突一直持续到同年 11 月下旬。历史学家估计,至少有10,000名华人被屠杀;据信只有 600 至 3,000 人幸存。1740 年 9 月,由于政府镇压和糖价下跌,中国民众骚乱加剧,总督阿德里安·瓦尔克尼耶 (Adriaan Valckenier) 宣布,任何起义都将遭到致命武力镇压。10月7日,数百名华人(其中许多是糖厂工人)杀害了50名荷兰士兵,导致荷兰军队没收了华人的所有武器并对华人实行宵禁。两天后,有关中国暴行的谣言导致巴达维亚其他族群在贝萨尔河沿岸烧毁华人房屋,荷兰士兵向华人房屋开炮以示报复。暴力事件很快蔓延到整个巴达维亚,造成更多华人死亡。尽管瓦尔肯尼尔于 10 月 11 日宣布大赦,但非正规军团伙继续追捕和杀害中国人,直到 10 月 22 日总督更强烈地呼吁停止敌对行动。在城墙外,荷兰军队与骚乱的糖厂工人之间的冲突仍在继续。经过几周的小规模冲突后,荷兰领导的军队袭击了整个地区糖厂的中国据点。次年,爪哇各地针对华人的袭击引发了为期两年的爪哇战争,华人和爪哇军队与荷兰军队展开对峙。瓦尔肯尼尔后来被召回荷兰并被指控犯有与大屠杀有关的罪行。这场大屠杀在荷兰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被引用为雅加达几个地区名称的可能词源。
荷属东印度群岛
Buitenzorg 附近 De Grote Postweg 的浪漫描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00 Jan 1 - 1949

荷属东印度群岛

Indonesia
荷属东印度群岛是荷兰的殖民地,包括现在的印度尼西亚。它是由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国有化贸易站组成的,该公司于 1800 年受荷兰政府管理。19世纪,荷兰的领地和霸权不断扩张,在20世纪初达到了最大的领土范围。荷属东印度群岛是欧洲统治下最有价值的殖民地之一,为 19 世纪至 20 世纪初荷兰在香料和经济作物贸易方面的全球地位做出了贡献。[33]殖民社会秩序建立在严格的种族和社会结构的基础上,荷兰精英与他们的本土臣民分开生活,但又与他们有联系。1880年后,印度尼西亚一词开始用于描述地理位置。20世纪初,当地知识分子开始发展印度尼西亚作为民族国家的概念,并为独立运动奠定了基础。
帕德里战争
帕德里战争的一个插曲。1831 年,荷兰和帕德里士兵为争夺荷兰标准而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03 Jan 1 - 1837

帕德里战争

Sumatra, Indonesia
帕德里战争(Padri War)于 1803 年至 1837 年在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岛的帕德里人和阿达特人之间爆发。帕德里是来自苏门答腊岛的穆斯林神职人员,他们希望在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岛的米南加保地区推行伊斯兰教法。阿达特人由米南加保贵族和传统酋长组成。他们请求荷兰人的帮助,荷兰人于1821年介入并帮助贵族击败了帕德里派。
入侵爪哇
罗伯特·莫恩塞尔 (Robert Maunsell) 船长在因德拉马约河口捕获法国炮艇,1811 年 7 月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1 Aug 1 - Sep 18

入侵爪哇

Java, Indonesia
1811 年入侵爪哇是 1811 年 8 月至 9 月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针对荷属东印度爪哇岛的一次成功的两栖作战。爪哇最初是荷兰共和国的殖民地,在整个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期间,爪哇一直掌握在荷兰人手中,在此期间,法国入侵爪哇共和国,并于 1795 年建立了巴达维亚共和国,并于 1806 年建立了荷兰王国。 1810 年,荷兰被法兰西第一帝国吞并,爪哇成为名义上的法国殖民地,但仍主要由荷兰人员管理和保卫。1809 年和 1810 年法国在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沦陷,以及 1810 年和 1811 年成功攻克法国在毛里求斯的属地之后,人们的注意力转向了荷属东印度群岛。1811 年 4 月,印度派遣了一支远征队,同时一小队护卫舰奉命在该岛附近巡逻,袭击船只并对机会目标发动两栖攻击。军队于 8 月 4 日登陆,8 月 8 日,不设防的巴达维亚市投降。守军撤至先前准备好的防御工事科内利斯堡,英国人包围了该位置,并于 8 月 26 日清晨占领了该地。剩下的防御者由荷兰和法国正规军以及当地民兵组成,他们在英国人的追击下撤退了。一系列两栖和陆地攻击占领了大部分剩余据点,沙拉迪加市于 9 月 16 日投降,随后该岛于 9 月 18 日正式向英国投降。
1814 年英荷条约
伦敦德里侯爵卡斯尔雷勋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4 Jan 1

1814 年英荷条约

London, UK
1814 年 8 月 13 日,英国和荷兰在伦敦签署了《1814 年英荷条约》。该条约恢复了英国在拿破仑战争中夺取的摩鹿加群岛和爪哇的大部分领土,但确认了英国对非洲南端的开普殖民地以及南美洲的部分地区。该协议由卡斯尔雷子爵罗伯特·斯图尔特代表英国和外交官亨德里克·法格尔代表荷兰签署。
爪哇战争
迪波内戈罗向德科克提交。 ©Nicolaas Pieneman
1825 Sep 25 - 1830 Mar 28

爪哇战争

Central Java, Indonesia
爪哇战争于 1825 年至 1830 年间在爪哇中部爆发,双方为殖民荷兰帝国和爪哇本土叛军。战争始于迪博内戈罗王子领导的叛乱,迪博内戈罗王子是爪哇贵族的主要成员,此前曾与荷兰人合作。叛军围攻日惹,此举阻止了快速胜利。这给了荷兰人时间用殖民地和欧洲军队增援他们的军队,使他们能够在 1825 年结束围困。这次失败后,叛乱分子继续进行了五年的游击战争。战争以荷兰的胜利告终,迪博尼哥罗王子受邀参加和平会议。他被出卖并被俘虏。由于战争的代价,荷兰殖民当局在整个荷属东印度群岛实施了重大改革,以确保殖民地保持盈利。
培育系统
在爪哇的种植园采集天然橡胶。橡胶树是荷兰人从南美洲引进的。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30 Jan 1 - 1870

培育系统

Indonesia
尽管荷兰土地税制度的回报不断增加,但荷兰的财政却受到爪哇战争和帕德里战争成本的严重影响。1830 年的比利时革命以及由此导致的荷兰军队在 1839 年之前一直处于战备状态所付出的代价,使荷兰濒临破产的边缘。1830 年,新任总督约翰内斯·范登博斯 (Johannes van den Bosch) 被任命,以加强对荷属东印度群岛资源的开发。种植制度主要在殖民国家的中心爪哇实行。不必缴纳土地税,而是将 20% 的村庄土地用于种植政府出口的农作物,或者农民每年必须在政府拥有的种植园工作 60 天。为了执行这些政策,爪哇村民与他们的村庄有更正式的联系,有时未经许可不得在岛上自由旅行。由于这项政策,爪哇的大部分地区变成了荷兰种植园。一些评论虽然理论上只有20%的土地被用作出口作物种植园或农民必须工作66天,但实际上他们使用了更多的土地(同一来源声称几乎达到100%),直到当地居民几乎没有什么可以种植粮食农作物减产导致许多地区发生饥荒,有时农民仍需工作 66 天以上。该政策通过出口增长为荷兰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平均增长约14%。它将荷兰从破产边缘拉了回来,并使荷属东印度群岛极快地实现了自给自足和盈利。早在1831年,该政策就使荷属东印度群岛的预算得以平衡,盈余收入被用来偿还已不复存在的东印度群岛政权留下的债务。[34]然而,种植制度与 1840 年代的饥荒和流行病有关,首先是在井里汶,然后是中爪哇,因为必须种植靛蓝和糖等经济作物而不是水稻。[35]荷兰的政治压力部分来自于这些问题,部分来自于寻求自由贸易或地方优惠的独立商人的寻租,最终导致该制度被废除,并被鼓励私营企业的自由市场自由时期所取代。
印度尼西亚的铁路运输
Nederlands-Indische Spoorweg Maatschappij(荷属印度铁路公司)位于三宝垄的第一站站台。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64 Jun 7

印度尼西亚的铁路运输

Semarang, Central Java, Indone
印度尼西亚(荷属东印度群岛)是亚洲第二个建立铁路运输的国家,仅次于印度;中国和日本紧随其后。1864 年 6 月 7 日,总督 Sloet van den Beele 男爵在中爪哇省三宝垄的 Kemijen 村启动了印度尼西亚第一条铁路线。它于 1867 年 8 月 10 日在中爪哇开始运营,将第一个建成的三宝垄车站与唐贡连接起来,全长 25 公里。1873 年 5 月 21 日,该线路已连接到中爪哇省的梭罗,后来延伸至日惹。该生产线由一家私营公司 Nederlandsch-Indische Spoorweg Maatschappij(NIS 或 NISM)运营,并使用 1,435 毫米(4 英尺 8+1⁄2 英寸)标准轨距。后来私营和国有铁路公司的建设都使用了 1,067 毫米(3 英尺 6 英寸)的轨距。当时的自由派荷兰政府不愿修建自己的铁路,而是更愿意让私营企业自由发挥。
印度尼西亚的自由时期
1939 年/之前殖民时期在爪哇分拣烟叶。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0 Jan 1 - 1901

印度尼西亚的自由时期

Java, Indonesia
耕作制度给爪哇农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困难,爪哇农民在1840年代遭受饥荒和流行病,在荷兰引起了很多批评的舆论。在 19 世纪末经济衰退之前,自由党在荷兰的政策制定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它的自由市场理念传入了印度群岛,那里的种植系统放松了管制。[36]根据 1870 年的土地改革,生产者不再被迫提供农作物用于出口,但印度群岛向私营企业开放。荷兰商人建立了大型的、有利可图的种植园。1870 年至 1885 年间,糖产量翻了一番;茶叶和金鸡纳等新作物蓬勃发展,橡胶被引入,导致荷兰利润大幅增加。[37]变化不仅限于爪哇或农业;来自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的石油成为欧洲工业化的宝贵资源。边境的烟草和橡胶种植园见证了外岛丛林的破坏。[36]荷兰的商业利益从爪哇岛扩展到外岛,19世纪下半叶越来越多的领土受到荷兰政府的直接控制或统治。[37]数以万计的苦力从中国、印度和爪哇被带到外岛,在种植园工作,他们遭受残酷的待遇和很高的死亡率。[36]自由党表示,经济扩张的好处将渗透到地方层面。[36]然而,由此造成的水稻生产土地稀缺,加上人口急剧增加,特别是在爪哇,导致了进一步的困难。[37] 1880 年代末和 1890 年代初的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印度依赖的大宗商品价格暴跌。记者和公务员观察到,大多数印度人民的生活并不比以前受管制的耕作制度经济更好,数以万计的人挨饿。[36]
亚齐战争
艺术家对 1878 年萨马兰加战役的描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3 Jan 1 - 1913

亚齐战争

Aceh, Indonesia
亚齐战争是亚齐苏丹国与荷兰王国之间的武装军事冲突,由亚齐与美国代表于 1873 年初在新加坡进行讨论而引发[。 39]这场战争是一系列冲突的一部分19 世纪末,巩固了荷兰对现代印度尼西亚的统治。由于报道了死亡人数的照片和描述,该活动在荷兰引起了争议。孤立的血腥叛乱一直持续到 1914 年[38] ,而暴力程度较低的亚齐抵抗活动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占领为止。
荷兰对巴厘岛的干预
沙努尔的荷兰骑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06 Jan 1

荷兰对巴厘岛的干预

Bali, Indonesia
1906年荷兰对巴厘岛的干预是荷兰殖民镇压的一部分,对巴厘岛进行的军事干预,造成1000多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平民。这是荷兰镇压荷属东印度群岛大部分地区运动的一部分。这次战役杀死了巴东的巴厘岛统治者及其妻子和孩子,并摧毁了巴厘岛南部的巴东和塔巴南王国,并削弱了克隆孔王国。这是荷兰第六次对巴厘岛进行军事干预。
1908
印度尼西亚的崛起ornament
布迪·乌托莫
Klungkung 的 Dewa Agung,整个巴厘岛的名义统治者,抵达吉安雅与荷兰人谈判。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08 Jan 1

布迪·乌托莫

Indonesia
Budi Utomo 被认为是荷属东印度群岛第一个民族主义协会。Budi Utomo的创始人是Wahidin Soerdirohoesodo,一位退休政府医生,他认为本土知识分子应该通过教育和文化来改善公共福利。[40]布迪·乌托莫的主要目标起初并不是政治性的。然而,它逐渐转向政治目标,在保守的人民议会和爪哇省议会中都有代表。Budi Utomo于1935年正式解散。解散后,部分成员加入了当时最大的政党——温和的大印度尼西亚党(Parindra)。用布迪·乌托莫来标志着印度尼西亚现代民族主义的开端并非没有争议。尽管许多学者都认为 Budi Utomo 可能是第一个现代土著政治组织, [41]但其他人质疑其作为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指标的价值。
穆罕默德迪亚
考曼大清真寺成为穆罕默德迪亚运动创立的背景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Nov 18

穆罕默德迪亚

Yogyakarta, Indonesia
1912 年 11 月 18 日,艾哈迈德·达赫兰(Ahmad Dahlan)——一位日惹克拉顿的宫廷官员,一位来自麦加的受过教育的穆斯林学者——在日惹建立了穆罕默德迪亚。发起这场运动的背后有很多动机。其中重要的就是穆斯林社会的落后和基督教的渗透。艾哈迈德·达赫兰深受埃及改革派穆罕默德·阿卜杜的影响,他认为现代化和宗教融合实践的净化对于宗教改革至关重要。因此,穆罕默德迪亚从一开始就非常关心在社会中维护犹太教和完善一神教。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
DN Aidit 在 1955 年选举会议上讲话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4 Jan 1 - 1966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

Jakarta, Indonesia
印度社会民主党于 1914 年由荷兰社会主义者亨克·斯内夫利特和另一位印度社会主义者创立。由 85 名成员组成的 ISDV 是两个荷兰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和荷兰社会党)的合并,后来成为以荷属东印度群岛为领导的荷兰共产党。[42] ISDV的荷兰成员向受过教育的印度尼西亚人介绍共产主义思想,寻找反对殖民统治的方法。后来,ISDV 将俄罗斯十月革命事件视为印度尼西亚类似起义的灵感来源。该组织在该群岛的荷兰定居者中获得了动力。三个月内红卫兵就成立了,人数达3000人。1917 年底,泗水海军基地的士兵和水手起义并建立了苏维埃。殖民当局镇压泗水苏维埃和 ISDV,后者的荷兰领导人(包括斯内夫利特)被驱逐到荷兰。大约在同一时间,ISDV 和共产主义同情者开始采用一种被称为“内部封锁”战略的策略渗透到东印度群岛的其他政治团体。最明显的影响是对主张泛伊斯兰立场和摆脱殖民统治的民族主义宗教组织 Sarekat Islam(伊斯兰联盟)的渗透。包括塞曼和达尔索诺在内的许多成员成功地受到了激进左派思想的影响。结果,共产主义思想和ISDV代理人被成功地植入到印度尼西亚最大的伊斯兰组织中。在几名荷兰干部非自愿离开后,加上渗透行动,成员资格从以荷兰人为主转变为以印度尼西亚人为主。
伊斯兰教士联合会
琼邦清真寺 (Jombang Mosque),Nahdlatul Ulama 的出生地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6 Jan 31

伊斯兰教士联合会

Indonesia
Nahdlatul Ulama 是印度尼西亚的一个伊斯兰组织。其成员人数估计从 4000 万(2013 年) [43]到超过 9500 万(2021 年) [44] ,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组织。[45] NU也是一个慈善机构,资助学校和医院,并组织社区帮助减轻贫困。NU 由乌里玛和商人于 1926 年创立,旨在捍卫传统伊斯兰实践(根据沙斐仪学派)及其成员的经济利益。[4] NU的宗教观点被认为是“传统主义”,因为他们容忍当地文化,只要它不违背伊斯兰教教义。[46]相比之下,印度尼西亚第二大伊斯兰组织穆罕默德迪亚被认为是“改革派”,因为它对《古兰经》和《圣训》采取了更字面的解释。[46]Nahdlatul Ulama 的一些领导人是伊斯兰教 Nusantara 的热心倡导者,这是伊斯兰教的一种独特变体,根据印度尼西亚的社会文化条件经历了互动、情境化、本土化、解释和白话化。[47]伊斯兰教努桑塔拉提倡温和、反原教旨主义、多元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倡融合主义。[48]然而,许多NU长老、领导人和宗教学者拒绝伊斯兰教Nusantara,转而支持更保守的做法。[49]
日本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
日军将领聆听投降条款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2 Mar 1 - 1945 Sep

日本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

Indonesia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 1942 年 3 月到 1945 年 9 月战争结束后,日本帝国占领了荷属东印度群岛(现印度尼西亚)。这是印度尼西亚现代历史上最关键和最重要的时期之一。1940年5月, 德国占领荷兰,荷属东印度群岛宣布戒严。荷兰当局与日本谈判失败后,日本在该群岛的资产被冻结。1941 年 12 月 7 日偷袭珍珠港后,荷兰向日本宣战。日本对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入侵始于 1942 年 1 月 10 日,日本帝国陆军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占领了整个殖民地。荷兰人于 3 月 8 日投降。最初,大多数印度尼西亚人欢迎日本人,将他们视为从荷兰殖民统治者手中解放出来的人。然而,随着 4 至 1000 万印度尼西亚人被招募为爪哇的经济发展和国防项目的强迫劳工 (romusha),这种情绪发生了变化。有二十万到一百万人被从爪哇送往外岛,最远到达缅甸暹罗。1944年至1945年间,盟军基本上绕过了荷属东印度群岛,并没有杀入爪哇和苏门答腊岛等人口最多的地区。因此,1945 年 8 月日本投降时,大部分荷属东印度群岛仍处于占领之下。这次占领是对荷兰人在其殖民地的第一次严峻挑战,结束了荷兰的殖民统治。到最后,变化如此之多且非同寻常,以至于随后的印度尼西亚民族革命成为可能。与荷兰人不同,日本人促进了印度尼西亚人的政治化直至村庄一级。日本人教育、训练和武装了许多印度尼西亚年轻人,并赋予他们的民族主义领导人政治发言权。因此,通过摧毁荷兰殖民政权和促进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日本的占领为日本在太平洋投降后几天内宣布印度尼西亚独立创造了条件。
Play button
1945 Aug 17 - 1949 Dec 27

印度尼西亚民族革命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民族革命是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与荷兰帝国之间的武装冲突和外交斗争,是战后和后殖民时期印度尼西亚的一场内部社会革命。它发生在印度尼西亚于 1945 年宣布独立和荷兰于 1949 年底将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主权移交给印度尼西亚合众国之间。四年的斗争涉及零星但血腥的武装冲突、印度尼西亚国内的政治和社区动乱以及两次重大的国际外交干预。荷兰军队(以及一段时期内的二战盟国军队)能够控制爪哇和苏门答腊共和国腹地的主要城镇和工业资产,但无法控制乡村。到了1949年,国际社会对荷兰施加压力,美国威胁要切断对荷兰二战重建工作的所有经济援助,部分军事僵局使得荷兰将荷属东印度群岛的主权移交给了荷兰共和国。印度尼西亚合众国。这场革命标志着荷属东印度群岛(新几内亚除外)殖民统治的结束。它还显着改变了种族种姓并削弱了许多当地统治者(raja)的权力。尽管少数印度尼西亚人能够在商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它并没有显着改善大多数人口的经济或政治命运。
印度尼西亚的自由民主时期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50 Aug 17 - 1959 Jul 5

印度尼西亚的自由民主时期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的自由民主时期是印度尼西亚政治史上的一个时期,该国实行自由民主制度,该制度始于1950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联邦合众国成立不到一年后解体,结束于实行戒严令和苏加诺总统的法令,导致 1959 年 7 月 5 日引入引导民主时期。经过四年多的残酷战斗和暴力,印度尼西亚民族革命结束,荷兰-印度尼西亚圆桌会议导致主权移交给印度尼西亚合众国(RIS)。但RIS政府内部缺乏凝聚力,遭到不少共和党人的反对。1950 年 8 月 17 日,印度尼西亚美利坚合众国(RIS)正式解体,该国家是圆桌会议协议和与荷兰承认主权的结果。政府体制也改为议会民主制,并以1950年临时宪法为基础。然而,印尼社会的分裂开始出现。习俗、道德、传统、宗教的地区差异、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以及对爪哇政治统治的恐惧,都导致了不团结。这个新国家的特点是贫困、教育水平低和独裁传统。反对新共和国的各种分离主义运动也兴起:好战的达鲁尔伊斯兰组织(“伊斯兰领地”)宣布成立“印度尼西亚伊斯兰国”,并于1948年至1962年在西爪哇开展了反对共和国的游击斗争;在马鲁古,前荷兰皇家东印度陆军成员安博内塞宣布南马鲁古共和国独立;1955 年至 1961 年间,Permesta 和 PRRI 叛军在苏拉威西岛和西苏门答腊岛与中央政府作战。在日本占领三年和接下来的四年对荷兰战争之后,经济陷入灾难性的状态。在年轻且缺乏经验的政府手中,经济无法提高粮食和其他必需品的生产以跟上人口的快速增长。大多数人都是文盲、缺乏技能,并且缺乏管理技能。通货膨胀猖獗,走私耗费了中央政府急需的外汇,许多种植园在占领和战争期间被毁。自由民主时期的标志是政党的发展和议会制政府的建立。这一时期见证了该国历史上第一次自由公正的选举,也是直到 1999 年新秩序政权结束时举行的立法选举之前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自由公正的选举。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长期的政治不稳定,政府相继倒台。[70]
印度尼西亚的引导民主
苏加诺总统宣读 1959 年 7 月 5 日的法令。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59 Jul 5 - 1966 Jan 1

印度尼西亚的引导民主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的自由民主时期,从1950年重建单一共和国到1957年宣布戒严[71] ,经历了六届内阁的兴衰,最长的内阁存活时间不到两年。即使是1955年印度尼西亚第一次全国选举也未能带来政治稳定。引导民主是印度尼西亚从 1959 年到 1966 年新秩序开始实施的政治制度。它是苏加诺总统的创意,是实现政治稳定的一种尝试。苏加诺认为,由于当时印尼政局的分裂,自由民主时期实行的议会制度是无效的。相反,他寻求一种基于传统村庄制度的制度,这种制度是在村长的指导下进行的讨论和共识。随着戒严令的宣布和这一制度的实行,印度尼西亚恢复了总统制,苏加诺再次成为政府首脑。苏加诺提出将 nasionalisme(民族主义)、agama(宗教)和 komunisme(共产主义)三重融合成一个合作的 Nas-A-Kom 或 Nasakom 政府概念。这是为了满足印度尼西亚政治中的四个主要派别——军队、世俗民族主义者、伊斯兰团体和共产党人。在军方的支持下,他于 1959 年宣布实行引导民主,并提议组建一个代表包括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在内的所有主要政党的内阁,尽管后者实际上从未获得过内阁职务。
1965
新命令ornament
9月30日运动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65 Oct 1

9月30日运动

Indonesia
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开始,苏加诺总统的立场开始依赖于平衡军队和印共这对对立且日益敌对的力量。他的“反帝国主义”意识形态使印度尼西亚越来越依赖苏联,特别是中国。到 1965 年,在冷战最激烈的时期,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广泛渗透到各级政府。在苏加诺和空军的支持下,该党以牺牲军队为代价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从而保证了军队的敌意。到 1965 年底,军队分裂为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结盟的左翼派系和受到美国拉拢的右翼派系。在与苏联的冷战中,美国需要印度尼西亚盟友,通过交流和军火交易与军方军官建立了许多联系。这导致了军队内部的分裂,美国和其他国家支持右翼派系,反对倾向于印共的左翼派系。九月三十运动是一个自称为印度尼西亚国家武装部队成员的组织,该组织于 1965 年 10 月 1 日凌晨在一场未遂政变中暗杀了六名印度尼西亚陆军将军。当天上午晚些时候,该组织宣布它控制了媒体和通讯渠道,并将苏加诺总统置于其保护之下。到当天结束时,雅加达的政变企图失败了。与此同时,在爪哇中部,有人试图控制一个陆军师和几个城市。当叛乱被镇压时,又有两名高级军官死亡。
印度尼西亚大规模屠杀
印度尼西亚大规模屠杀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65 Nov 1 - 1966

印度尼西亚大规模屠杀

Indonesia
1965 年至 1966 年间,印度尼西亚发生了主要针对共产党 (PKI) 成员的大规模杀戮和内乱。其他受影响群体包括共产主义同情者、格尔瓦尼妇女、华裔、无神论者、所谓的“异教徒”和所谓的左翼分子。据估计,在1965年10月至1966年3月的主要暴力期间,有50万至100万人被杀。这些暴行是苏哈托领导下的印度尼西亚军队煽动的。研究和解密文件显示,印尼当局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等外国的支持。[50] [51] [52] ] [ [53] [54] [55]它始于一场有争议的“9 月 30 日运动”未遂政变后的反共清洗。根据最广泛发表的估计,至少有 50 万到 120 万人被杀, [56] [57] [58]一些估计高达 2 到 300 万人。[59] [60]这次清洗是向“新秩序”过渡和消除印共作为政治力量的关键事件,对全球冷战产生了影响。[61]剧变导致苏加诺总统下台,苏哈托开始了长达三年的独裁总统任期。未遂政变释放了印度尼西亚压抑已久的族群仇恨;这些行为得到了印度尼西亚军队的煽动,并很快将责任归咎于印共。此外,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情报机构也参与了针对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人的黑人宣传活动。冷战期间,美国及其政府和西方盟友的目标是阻止共产主义的蔓延,并将各国纳入西方集团的影响范围。英国寻求苏加诺下台还有其他原因,因为他的政府卷入了与邻国马来亚联邦(前英国殖民地英联邦)的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共产党人被清除出政治、社会和军事生活,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本身也被解散和取缔。大规模屠杀开始于 1965 年 10 月,即政变未遂后的几周内,并在该年剩余时间达到顶峰,然后于 1966 年初平息。屠杀始于首都雅加达,蔓延到中爪哇和东爪哇,然后是巴厘岛。数千名当地治安维持者和陆军部队杀害了实际的和所谓的印共成员。全国各地都发生了杀戮事件,其中最激烈的是印共在中爪哇、东爪哇、巴厘岛和苏门答腊岛北部的据点。1967年3月,印尼临时议会剥夺了苏加诺剩余的权力,苏哈托被任命为代总统。1968年3月,苏哈托正式当选总统。尽管美国和英国政府最高层一致认为有必要“清算苏加诺”,正如中央情报局 1962 年的一份备忘录所述, [62]并且反共军官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接触。美国军事机构——培训了 1,200 多名军官,“包括高级军事人物”,并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63] [64] ——中央情报局否认积极参与杀戮。2017年解密的美国文件显示,美国政府从一开始就对大规模屠杀有详细了解,并支持印尼军队的行动。[65] [66] [67]历史学家和记者此前已经证实,美国参与了这些杀戮,其中包括向印度尼西亚敢死队提供大量印共官员名单。[66] [61]中央情报局 1968 年的一份绝密报告指出,这次大屠杀“与 20 世纪 30 年代的苏联清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纳粹大屠杀以及20 世纪 50 年代初。”[37] [38]
Play button
1966 Jan 1 - 1998

过渡到新秩序

Indonesia
“新秩序”是印尼第二任总统苏哈托在 1966 年上台直至 1998 年辞职期间创造的一个术语,用来描述他的政府。苏哈托用这个术语来对比他的总统任期和前任苏加诺的任期。1965 年政变未遂后,政治形势不明朗,苏哈托的新秩序立即得到了希望摆脱印度尼西亚独立以来的问题的团体的广泛支持。“66 一代”(Angkatan 66)是新一批年轻领导人和新知识分子思想的缩影。在印度尼西亚经历了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中期的社区和政治冲突以及经济崩溃和社会崩溃之后,“新秩序”致力于实现和维持政治秩序、经济发展以及消除群众参与社会秩序。政治进程。因此,20世纪60年代末建立的“新秩序”的特点是军队发挥强大的政治作用,政治和社会组织的官僚化和公司化,以及对反对者有选择性但残酷的镇压。尖锐的反共产主义、反社会主义和反伊斯兰主义教义仍然是他此后三十年总统任期的标志。然而,几年之内,它的许多原来的盟友对新秩序变得冷漠或反感,新秩序由一个由少数平民团体支持的军事派系组成。在1998年印尼革命中迫使苏哈托辞职并掌权的众多民主运动中,“新秩序”一词已被贬义使用。它经常被用来形容与苏哈托时期有联系的人物,或者维护其独裁政府做法的人物,例如腐败、勾结和裙带关系。
印度尼西亚入侵东帝汶
1975 年 11 月,印度尼西亚士兵在东帝汶巴图加德举着缴获的葡萄牙国旗摆姿势。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75 Dec 7 - 1976 Jul 17

印度尼西亚入侵东帝汶

East Timor
东帝汶与帝汶其他地区以及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的领土独特性在于它是葡萄牙人而不是荷兰人的殖民地。1915 年,两国签署了一份分割该岛的协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取代了殖民统治,日本的占领引发了一场抵抗运动,导致 6 万人死亡,占当时人口的 13%。战后,荷属东印度群岛获得独立,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和葡萄牙人重新建立了对东帝汶的控制。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者和军事强硬派,特别是情报机构 Kopkamtib 和特种作战部队 Opsus 的领导人,将 1974 年葡萄牙政变视为印度尼西亚吞并东帝汶的机会。[72] Opsus 的负责人、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的亲密顾问阿里·穆尔托波少将和他的门生本尼·穆尔达尼准将领导了军事情报行动,并带头推动印度尼西亚吞并。印度尼西亚对东帝汶的入侵始于1975年12月7日,当时印度尼西亚军队(ABRI/TNI)以反殖民主义和反共产主义为借口入侵东帝汶,推翻1974年出现的革阵政权。革阵领导的政府短暂引发了长达四分之一世纪的暴力占领,估计有大约 10 万至 18 万士兵和平民被杀或饿死。[73]东帝汶接受、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记录了1974年至1999年整个期间东帝汶与冲突有关的死亡人数至少估计为102,000人,其中包括18,600人暴力杀戮以及84,200人死于疾病和饥饿;印度尼西亚军队及其辅助人员合计造成了 70% 的杀戮。[74] [75]在占领的头几个月里,印度尼西亚军队在该岛内陆山区面临着严重的叛乱抵抗,但从 1977 年到 1978 年,军队从美国和其他国家采购了新的先进武器,以摧毁革阵的框架。本世纪最后二十年,印度尼西亚和东帝汶群体之间就东帝汶的地位问题不断发生冲突,直到 1999 年,大多数东帝汶人以压倒性多数投票支持独立(另一种选择是“特别自治”,同时仍是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 )。在三个不同的联合国特派团的主持下又经历了两年半的过渡后,东帝汶于 2002 年 5 月 20 日实现独立。
自由亚齐运动
自由亚齐运动女兵与 GAM 指挥官 Abdullah Syafei'i,1999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76 Dec 4 - 2002

自由亚齐运动

Aceh, Indonesia
自由亚齐运动是一个寻求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亚齐地区独立的分裂主义组织。1976 年至 2005 年,GAM 在亚齐叛乱中与印度尼西亚政府军作战,据信在此期间有超过 15,000 人丧生。[76]该组织在2005年与印尼政府达成和平协议后放弃了分裂意图并解散了武装派别,随后更名为亚齐过渡委员会。
Play button
1993 Jan 1

伊斯兰祈祷团成立

Indonesia
伊斯兰祈祷团是一个总部位于印度尼西亚的东南亚伊斯兰激进组织,致力于在东南亚建立伊斯兰国家。2002 年 10 月 25 日,伊斯兰祈祷团实施巴厘岛爆炸事件后,伊斯兰祈祷团立即被列入联合国安理会第 1267 号决议,作为与基地组织或塔利班有联系的恐怖组织。JI 是一个跨国组织,在印度尼西亚、 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设有分支机构。[78]除了基地组织之外,该组织还被认为与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78]和 Jamaah Ansharut Tauhid 有联系,Jamaah Ansharut Tauhid 是伊斯兰祈祷团的一个分裂组织,由 Abu Bakar Baasyir 于 2008 年 7 月 27 日成立该组织已被联合国、澳大利亚、 加拿大中国日本英国美国认定为恐怖组织。2021 年 11 月 16 日,印尼国家警察发起镇压行动,发现该组织伪装成印尼人民宣教党进行活动。这一消息的曝光震惊了很多人,这是印尼首次有恐怖组织伪装成政党,企图干预和参与印尼政治体系。[79]
1998
改革时代ornament
2004年印度洋地震
苏门答腊岛海岸附近的一个村庄已成为废墟。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004 Dec 26

2004年印度洋地震

Aceh, Indonesia
印度尼西亚是第一个受到2004年印度洋地震和海啸严重影响的国家,该地震于2004年12月26日发生,淹没了苏门答腊岛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以及苏门答腊岛附近较小的离岛。几乎所有伤亡和破坏都发生在亚齐省境内。海啸到达的时间是在致命地震发生后 15 至 30 分钟之间。2005 年 4 月 7 日,估计失踪人数减少了 50,000 多人,最终死亡和失踪人数为 167,540 人。[77]
Play button
2014 Oct 20 - 2023

佐科维多多

Indonesia
佐科威在梭罗的一个河边贫民窟出生并长大。1985年,他从加札马达大学毕业,一年后与妻子伊里亚娜结婚。在 2005 年当选泗水市长之前,他曾是一名木匠和家具出口商。作为市长,他在全国享有盛誉,并于 2012 年当选雅加达省长,Basuki Tjahaja Purnama 担任副省长。作为州长,他重振了地方政治,引入了公开的 blusukan 访问(突击抽查) [6] ,并改善了该市的官僚机构,减少了这一过程中的腐败。他还推出了迟来多年的改善生活质量的计划,包括全民医疗保健、疏浚该市的主要河流以减少洪水,并启动了该市地铁系统的建设。2014年,他被提名为人民民主党候选人,参加当年的总统选举,并选择优素福·卡拉作为竞选搭档。佐科威击败对手普拉博沃·苏比安托(Prabowo Subianto)当选,后者对选举结果提出异议,并于2014年10月20日就职。自上任以来,佐科威一直专注于经济增长和基础设施发展以及雄心勃勃的健康和教育议程。在外交政策上,他的政府强调“保护印度尼西亚主权”,击沉非法外国渔船,优先安排和安排对毒品走私者判处死刑。尽管澳大利亚和法国等外国势力提出了强烈交涉和外交抗议,但后者还是发生了。2019年,他再次击败普拉博沃·苏比安托,再次当选,开始第二个五年任期。

Appendices



APPENDIX 1

Indonesia Malaysia History of Nusantara explained


Play button




APPENDIX 2

Indonesia's Jokowi Economy, Explained


Play button




APPENDIX 3

Indonesia's Economy: The Manufacturing Superpower


Play button




APPENDIX 4

Story of Bali, the Last Hindu Kingdom in Southeast Asia


Play button




APPENDIX 5

Indonesia's Geographic Challenge


Play button

Characters



Joko Widodo

Joko Widodo

7th President of Indonesia

Ken Arok

Ken Arok

Founder of Singhasari Kingdom

Sukarno

Sukarno

First President of Indonesia

Suharto

Suharto

Second President of Indonesia

Balaputra

Balaputra

Maharaja of Srivijaya

Megawati Sukarnoputri

Megawati Sukarnoputri

Fifth President of Indonesia

Sri Jayanasa of Srivijaya

Sri Jayanasa of Srivijaya

First Maharaja (Emperor) of Srivijaya

Samaratungga

Samaratungga

Head of the Sailendra dynasty

Hamengkubuwono IX

Hamengkubuwono IX

Second Vice-President of Indonesia

Raden Wijaya

Raden Wijaya

Founder of Majapahit Empire

Cico of Ternate

Cico of Ternate

First King (Kolano) of Ternate

Abdul Haris Nasution

Abdul Haris Nasution

High-ranking Indonesian General

Kertanegara of Singhasari

Kertanegara of Singhasari

Last Ruler of the Singhasari Kingdom

Dharmawangsa

Dharmawangsa

Last Raja of the Kingdom of Mataram

Sutan Sjahrir

Sutan Sjahrir

Prime Minister of Indonesia

Wahidin Soedirohoesodo

Wahidin Soedirohoesodo

Founder of Budi Utomo

Rajendra Chola I

Rajendra Chola I

Chola Emperor

Diponegoro

Diponegoro

Javanese Prince opposed Dutch rule

Ahmad Dahlan

Ahmad Dahlan

Founder of Muhammadiyah

Sanjaya of Mataram

Sanjaya of Mataram

Founder of Mataram Kingdom

Airlangga

Airlangga

Raja of the Kingdom of Kahuripan

Cudamani Warmadewa

Cudamani Warmadewa

Emperor of Srivijaya

Mohammad Yamin

Mohammad Yamin

Minister of Information

Footnotes



  1. Zahorka, Herwig (2007). The Sunda Kingdoms of West Java, From Tarumanagara to Pakuan Pajajaran with Royal Center of Bogor, Over 1000 Years of Propsperity and Glory. Yayasan cipta Loka Caraka.
  2. "Batujaya Temple complex listed as 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The Jakarta Post. 8 April 2019. Retrieved 26 October 2020.
  3. Manguin, Pierre-Yves and Agustijanto Indrajaya (2006). The Archaeology of Batujaya (West Java, Indonesia):an Interim Report, in Uncovering Southeast Asia's past. ISBN 9789971693510.
  4. Manguin, Pierre-Yves; Mani, A.; Wade, Geoff (2011). Early Interactions Between South and Southeast Asia: Reflections on Cross-cultural Exchang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ISBN 9789814345101.
  5. Kulke, Hermann (2016). "Śrīvijaya Revisited: Reflections on State Formation of a Southeast Asian Thalassocracy". Bulletin de l'École française d'Extrême-Orient. 102: 45–96. doi:10.3406/befeo.2016.6231. ISSN 0336-1519. JSTOR 26435122.
  6. Laet, Sigfried J. de; Herrmann, Joachim (1994). History of Humanity. Routledge.
  7. Munoz. Early Kingdoms. p. 122.
  8. Zain, Sabri. "Sejarah Melayu, Buddhist Empires".
  9. Peter Bellwood; James J. Fox; Darrell Tryon (1995). "The Austronesians: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10. Heng, Derek (October 2013). "State form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naval strategies in the Melaka Straits, c. 500-1500 C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44 (3): 380–399. doi:10.1017/S0022463413000362. S2CID 161550066.
  11. Munoz, Paul Michel (2006). Early Kingdoms of the Indonesian Archipelago and the Malay Peninsula. Singapore: Editions Didier Millet. p. 171. ISBN 981-4155-67-5.
  12. Rahardjo, Supratikno (2002). Peradaban Jawa, Dinamika Pranata Politik, Agama, dan Ekonomi Jawa Kuno (in Indonesian). Komuntas Bambu, Jakarta. p. 35. ISBN 979-96201-1-2.
  13. Laguna Copperplate Inscription
  14. Ligor inscription
  15. Coedès, George (1968). Walter F. Vella, ed.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trans.Susan Brown Cowing.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0368-1.
  16. Craig A. Lockard (27 December 2006). Societies, Networks, and Transitions: A Global History. Cengage Learning. p. 367. ISBN 0618386114. Retrieved 23 April 2012.
  17. Cœdès, George (1968). The Indianized states of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ISBN 9780824803681.
  18. Weatherford, Jack (2004), Genghis khan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New York: Random House, p. 239, ISBN 0-609-80964-4
  19. Martin, Richard C. (2004). Encyclopedia of Islam and the Muslim World Vol. 2 M-Z. Macmillan.
  20. Von Der Mehden, Fred R. (1995). "Indonesia.". In John L. Esposito. The Oxford Encyclopedia of the Modern Islamic World.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1. Negeri Champa, Jejak Wali Songo di Vietnam. detik travel. Retrieved 3 October 2017.
  22. Raden Abdulkadir Widjojoatmodjo (November 1942). "Islam in the Netherlands East Indies". The Far Eastern Quarterly. 2 (1): 48–57. doi:10.2307/2049278. JSTOR 2049278.
  23. Juergensmeyer, Mark; Roof, Wade Clark (2012). Encyclopedia of Global Religion. SAGE. ISBN 978-0-7619-2729-7.
  24. AQSHA, DARUL (13 July 2010). "Zheng He and Islam in Southeast Asia". The Brunei Time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9 May 2013. Retrieved 28 September 2012.
  25. Sanjeev Sanyal (6 August 2016). "History of Indian Ocean shows how old rivalries can trigger rise of new forces". Times of India.
  26.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 Arthur Percival Newton p. 11 [3] Archived 27 December 2022 at the Wayback Machine
  27. João Paulo de Oliveira e Costa, Vítor Luís Gaspar Rodrigues (2012) Campanhas de Afonso de Albuquerque: Conquista de Malaca, 1511 p. 13 Archived 27 December 2022 at the Wayback Machine
  28. João Paulo de Oliveira e Costa, Vítor Luís Gaspar Rodrigues (2012) Campanhas de Afonso de Albuquerque: Conquista de Malaca, 1511 p. 7 Archived 27 December 2022 at the Wayback Machine
  29. Masselman, George (1963). The Cradle of Colonialism.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30. Kahin, Audrey (1992).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Indonesia, 3rd edition.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p. 125
  31. Brown, Iem (2004). "The Territories of Indonesia". Taylor & Francis, p. 28.
  32. Ricklefs, M.C. (1991).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 1300, 2nd Edition. London: MacMillan, p. 110.
  33. Booth, Anne, et al. Indonesian Economic History in the Dutch Colonial Era (1990), Ch 8
  34. Goh, Taro (1998). Communal Land Tenure in Nineteenth-century Java: The Formation of Western Images of the Eastern Village Community.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Research School of Pacific and Asian Studies,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ISBN 978-0-7315-3200-1. Retrieved 17 July 2020.
  35. Schendel, Willem van (17 June 2016). Embedding Agricultural Commodities: Using Historical Evidence, 1840s–1940s, edited by Willem van Schendel, from google (cultivation system java famine) result 10. ISBN 9781317144977.
  36. Vickers, Adrian (2005).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illustrated, annotated, reprint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3493-3, p.16
  37. Witton, Patrick (2003). Indonesia. Melbourne: Lonely Planet. ISBN 978-1-74059-154-6., pp. 23–25.
  38. Ricklefs, M.C (1993).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Since c. 1300. Hampshire, UK: MacMillan Press. pp. 143–46. ISBN 978-0-8047-2195-0, p. 185–88
  39. Ibrahim, Alfian. "Aceh and the Perang Sabil." Indonesian Heritage: Early Modern History. Vol. 3, ed. Anthony Reid, Sian Jay and T. Durairajoo. Singapore: Editions Didier Millet, 2001. p. 132–133
  40. Vickers, Adrian. 2005.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73
  41. Mrazek, Rudolf. 2002. Engineers of Happy Land: Technology and Nationalism in a Colon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89
  42. Marxism, In Defence of.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Indonesian Communist Party (PKI): 1914-1926". Retrieved 6 June 2016.
  43. Ranjan Ghosh (4 January 2013). Making Sense of the Secular: Critical Perspectives from Europe to Asia. Routledge. pp. 202–. ISBN 978-1-136-27721-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April 2022. Retrieved 16 December 2015.
  44. Patrick Winn (March 8, 2019). "The world's largest Islamic group wants Muslims to stop saying 'infidel'". PRI.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21-10-29. Retrieved 2019-03-11.
  45. Esposito, John (2013). Oxford Handbook of Islam and Politics. OUP USA. p. 570. ISBN 978019539589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9 April 2022. Retrieved 17 November 2015.
  46. Pieternella, Doron-Harder (2006). Women Shaping Islam.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p. 198. ISBN 978025203077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8 April 2022. Retrieved 17 November 2015.
  47. "Apa yang Dimaksud dengan Islam Nusantara?". Nahdlatul Ulama (in Indonesian). 22 April 201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6 September 2019. Retrieved 11 August 2017.
  48. F Muqoddam (2019). "Syncretism of Slametan Tradition As a Pillar of Islam Nusantara'". E Journal IAIN Madura (in Indonesian).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22-04-07. Retrieved 2021-02-15.
  49. Arifianto, Alexander R. (23 January 2017). "Islam Nusantara & Its Critics: The Rise of NU's Young Clerics" (PDF). RSIS Commentary. 18. Archived (PDF) from the original on 31 January 2022. Retrieved 21 March 2018.
  50. Leksana, Grace (16 June 2020). "Collaboration in Mass Violence: The Case of the Indonesian Anti-Leftist Mass Killings in 1965–66 in East Java". Journal of Genocide Research. 23 (1): 58–80. doi:10.1080/14623528.2020.1778612. S2CID 225789678.
  51. Bevins, Vincent (2020). The Jakarta Method: Washington's Anticommunist Crusade and the Mass Murder Program that Shaped Our World. PublicAffairs. ISBN 978-1541742406.
  52. "Files reveal US had detailed knowledge of Indonesia's anti-communist purge". The Associated Press via The Guardian. 17 October 2017. Retrieved 18 October 2017.
  53. "U.S. Covert Action in Indonesia in the 1960s: Assessing the Motives and Consequenc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 9 (2): 63–85. ISSN 1226-8550. JSTOR 43107065.
  54. "Judges say Australia complicit in 1965 Indonesian massacres". www.abc.net.au. 20 July 2016. Retrieved 14 January 2021.
  55. Lashmar, Paul; Gilby, Nicholas; Oliver, James (17 October 2021). "Slaughter in Indonesia: Britain's secret propaganda war". The Observer.
  56. Melvin, Jess (2018). The Army and the Indonesian Genocide: Mechanics of Mass Murder. Routledge. p. 1. ISBN 978-1-138-57469-4.
  57. Blumenthal, David A.; McCormack, Timothy L. H. (2008). The Legacy of Nuremberg: Civilising Influence Or Institutionalised Vengeanc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p. 80. ISBN 978-90-04-15691-3.
  58. "Indonesia Still Haunted by 1965-66 Massacre". Time. 30 September 2015. Retrieved 9 March 2023.
  59. Indonesia's killing fields Archived 14 February 2015 at the Wayback Machine. Al Jazeera, 21 December 2012. Retrieved 24 January 2016.
  60. Gellately, Robert; Kiernan, Ben (July 2003). The Specter of Genocide: Mass Murder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90–291. ISBN 0-521-52750-3. Retrieved 19 October 2015.
  61. Bevins, Vincent (20 October 2017). "What the United States Did in Indonesia". The Atlantic.
  62. Allan & Zeilzer 2004, p. ??. Westad (2005, pp. 113, 129) which notes that, prior to the mid-1950s—by which time the relationship was in definite trouble—the US actually had, via the CIA, developed excellent contacts with Sukarno.
  63. "[Hearings, reports and prints of the House Committee on Foreign Affairs] 91st: PRINTS: A-R". 1789. hdl:2027/uc1.b3605665.
  64. Macaulay, Scott (17 February 2014). The Act of Killing Wins Documentary BAFTA; Director Oppenheimer’s Speech Edited Online. Filmmaker. Retrieved 12 May 2015.
  65. Melvin, Jess (20 October 2017). "Telegrams confirm scale of US complicity in 1965 genocide". Indonesia at Melbourne.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Retrieved 21 October 2017.
  66. "Files reveal US had detailed knowledge of Indonesia's anti-communist purge". The Associated Press via The Guardian. 17 October 2017. Retrieved 18 October 2017.
  67. Dwyer, Colin (18 October 2017). "Declassified Files Lay Bare U.S. Knowledge Of Mass Murders In Indonesia". NPR. Retrieved 21 October 2017.
  68. Mark Aarons (2007). "Justice Betrayed: Post-1945 Responses to Genocide." In David A. Blumenthal and Timothy L. H. McCormack (eds). The Legacy of Nuremberg: Civilising Influence or Institutionalised Vengeance?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Archived 5 January 2016 at the Wayback Machin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ISBN 9004156917 p. 81.
  69. David F. Schmitz (2006). The United States and Right-Wing Dictatorships, 1965–1989.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48–9. ISBN 978-0-521-67853-7.
  70. Witton, Patrick (2003). Indonesia. Melbourne: Lonely Planet. pp. 26–28. ISBN 1-74059-154-2.
  71. Indonesian Government and Press During Guided Democracy By Hong Lee Oey · 1971
  72. Schwarz, A. (1994). A Nation in Waiting: Indonesia in the 1990s. Westview Press. ISBN 1-86373-635-2.
  73. Chega!“-Report of Commission for Reception,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in East Timor (CAVR)
  74. "Conflict-Related Deaths in Timor-Leste 1974–1999: The Findings of the CAVR Report Chega!". Final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for Reception,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in East Timor (CAVR). Retrieved 20 March 2016.
  75. "Unlawful Killings and Enforced Disappearances" (PDF). Final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for Reception, 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in East Timor (CAVR). p. 6. Retrieved 20 March 2016.
  76. "Indonesia agrees Aceh peace deal". BBC News. 17 July 2005. Retrieved 11 October 2008.
  77. "Joint evalu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response to the Indian Ocean tsunami: Synthesis Report" (PDF). TEC. July 200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5 August 2006. Retrieved 9 July 2018.
  78. "UCDP Conflict Encyclopedia, Indonesia". Ucdp.uu.se. Retrieved 30 April 2013.
  79. Dirgantara, Adhyasta (16 November 2021). "Polri Sebut Farid Okbah Bentuk Partai Dakwah sebagai Solusi Lindungi JI". detiknews (in Indonesian). Retrieved 16 November 2021.
  80. "Jokowi chasing $196b to fund 5-year infrastructure plan". The Straits Times. 27 January 2018.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 February 2018. Retrieved 22 April 2018.
  81. Taylor, Jean Gelman (2003). Indonesia.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0518-6, pp. 5–7.
  82. Tsang, Cheng-hwa (2000), "Recent advances in the Iron Age archaeology of Taiwan", Bulletin of the Indo-Pacific Prehistory Association, 20: 153–158, doi:10.7152/bippa.v20i0.11751
  83. Taylor, Jean Gelman (2003). Indonesia.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0518-6, pp. 8–9.

References



  • Brown, Colin (2003). A Short History of Indonesia. Crows Nest, New South Wales: Allen & Unwin.
  • Cribb, Robert. Historical atlas of Indonesia (Routledge, 2013).
  • Crouch, Harold. The army and politics in Indonesia (Cornell UP, 2019).
  • Drakeley, Steven. The History Of Indonesia (2005) online
  • Earl, George Windsor (1850). "On the Leading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puan, Australian and Malay-Polynesian Nations". Journal of the Indian Archipelago and Eastern Asia (JIAEA). 4.
  • Elson, Robert Edward. The idea of Indonesia: A history. Vol. 1 (Cambridge UP, 2008).
  • Friend, T. (2003). Indonesian Destinie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01137-3.
  • Gouda, Frances. American Visions of the Netherlands East Indies/Indonesia: US Foreign Policy and Indonesian Nationalism, 1920-1949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2002) online; another copy online
  • Hindley, Donal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Indonesia, 1951–1963 (U of California Press, 1966).
  • Kahin, George McTurnan (1952). Nationalism and Revolution in Indonesia.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 Melvin, Jess (2018). The Army and the Indonesian Genocide: Mechanics of Mass Murder. Routledge. ISBN 978-1138574694.
  • Reid, Anthony (1974). The Indonesian National Revolution 1945–1950. Melbourne: Longman Pty Ltd. ISBN 978-0-582-71046-7.
  • Robinson, Geoffrey B. (2018). The Killing Season: A History of the Indonesian Massacres, 1965-66.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400888863.
  • Taylor, Jean Gelman (2003). Indonesia.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0518-6.
  • Vickers, Adrian (2005). A History of Modern Indones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54262-3.
  • Woodward, Mark R. Islam in Java: Normative Piety and Mysticism in the Sultanate of Yogyakarta (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