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1618 - 1648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具破坏性的冲突之一,从 1618 年持续到 1648 年。战争主要在中欧进行,估计有 4.5 至 800 万士兵和平民因战争、饥荒和疾病而死亡,而现在现代德国的一些地区的人口下降了 50% 以上。相关冲突包括八十年战争、曼图亚王位继承战争、法西战争、葡萄牙光复战争等。直到20世纪,历史学家普遍认为这场战争是16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内部宗教改革引发的宗教斗争的延续。1555 年的《奥格斯堡和约》试图通过将帝国分为路德教国家和天主教国家来解决这一问题,但在接下来的 50 年里,新教的扩张超出了这些边界,破坏了这一解决方案。尽管大多数现代评论家都承认宗教和帝国权威方面的差异是引发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他们认为战争的范围和程度是由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西班牙和奥地利以及法国波旁王朝之间对欧洲统治地位的争夺所驱动的。它的爆发一般可以追溯到1618年,当时波西米亚国王斐迪南二世皇帝被废黜,并由普法尔茨新教徒腓特烈五世取代。尽管帝国军队很快镇压了波西米亚起义,但他的参与将战事扩大到普法尔茨,其战略重要性吸引了荷兰共和国和西班牙,随后卷入了八十年战争。由于丹麦的克里斯蒂安四世和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等统治者也拥有帝国境内的领土,这给了他们和其他外国势力进行干预的借口,将内部王朝争端变成了更广泛的欧洲冲突。第一阶段从 1618 年到 1635 年,主要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德国成员之间在外部列强的支持下发生的内战。1635 年之后,帝国成为瑞典支持的法国和与西班牙结盟的斐迪南三世皇帝之间更广泛斗争的战场之一。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最终达成,其中的条款包括给予巴伐利亚和萨克森等国家更大的帝国内部自治权,以及西班牙接受荷兰独立。通过削弱哈布斯堡王朝相对于法国的实力,这场冲突改变了欧洲的力量平衡,并为路易十四的战争奠定了基础。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1600 Jan 1

序幕

Central Europe
新教改革始于 1517 年,但其影响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欧洲天主教会的权威长期以来首次受到质疑,欧洲大陆分裂为天主教徒和新教徒。虽然一些国家更明显是新教国家,例如英格兰荷兰,而另一些国家仍然坚定地信奉天主教,例如西班牙,但还有一些国家则存在严重的内部分裂。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使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德国诸侯产生了尖锐的分歧,导致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与信奉路德新教的诸侯(主要在帝国北部)之间发生冲突。这导致了几次冲突,最终以《奥格斯堡和约》(1555 年)结束,该和约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确立了 cuius regio, eius religio(无论谁统治,他的宗教)原则。根据《奥格斯堡和约》的条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放弃在整个“帝国”推行单一宗教的权利,每位王子都可以在自己控制的土地上选择建立天主教还是路德教。
1618 - 1623
波西米亚阶段ornament
Play button
1618 May 23

布拉格第二次破窗事件

Hradčany, Prague 1, Czechia
布拉格第二次扔窗外事件是导致三十年战争的一个关键事件。它发生在 1618 年 5 月 23 日,当时一群新教叛乱分子将两名天主教摄政王和他们的秘书从波西米亚总理府的窗户扔了出去。这是抗议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及其在该地区宗教政策的象征性行为。摄政们在垮台中幸存下来,这进一步激怒了新教徒。出窗后,新教庄园和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立即开始召集战争盟友。
比尔森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18 Sep 19 - Nov 21

比尔森战役

Plzeň, Czechia
布拉格“扔窗外”事件后,由新教贵族和士绅组成的新政府将所有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恩斯特·冯·曼斯菲尔德。与此同时,天主教贵族和牧师开始逃离该国。一些修道院和不设防的庄园被疏散,天主教难民前往比尔森市,他们认为在那里可以组织成功的防御。这座城市已经做好了长期围攻的准备,但防御工事人手不足,守军也缺乏足够的火药来装炮。曼斯菲尔德决定在天主教徒获得外部支持之前占领这座城市。1618 年 9 月 19 日,曼斯菲尔德的军队抵达该市郊区。守军封锁了两座城门,第三座城门又增派了卫兵。新教军队实力太弱,无力对城堡发起全面进攻,曼斯菲尔德决定靠饥饿占领这座城市。10月2日,新教大炮抵达,但火炮口径和数量均较小,对城墙的轰炸效果甚微。围困仍在继续,新教徒每天都会收到新的补给和新兵,而守军则缺乏食物和弹药。此外,主要城市的水井被毁,饮用水储备很快就耗尽了。最终,11 月 21 日,城墙出现裂缝,新教士兵涌入城内。经过几个小时的近距离肉搏战,整个城镇都落入曼斯菲尔德手中。比尔森战役是三十年战争中的第一场重大战役。
斐迪南成为波西米亚国王
斐迪南二世皇帝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19 Mar 20

斐迪南成为波西米亚国王

Bohemia Central, Czechia
1619 年 3 月 20 日,马蒂亚斯去世,斐迪南自动成为波西米亚国王。斐迪南随后也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即斐迪南二世。
萨布拉之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19 Jun 10

萨布拉之战

Dříteň, Czechia
Sablat 或 Záblatí 战役发生于 1619 年 6 月 10 日,正值三十年战争的波西米亚时期。这场战斗是在布克瓦伯爵查尔斯·博纳文图尔·德隆格瓦尔领导的罗马天主教帝国军队和恩斯特·冯·曼斯菲尔德领导的新教军队之间进行的。当曼斯菲尔德前往增援正在围困布杰约维采的霍恩洛厄将军时,布奎伊在布杰约维采西北约 25 公里(16 英里)公里的扎布拉蒂小村庄附近拦截了曼斯菲尔德,并将他带入战斗。曼斯菲尔德惨败,损失了至少 1,500 名步兵和他的辎重车队。结果,波西米亚人不得不解除对布杰约维采的围困。
维斯特尼茨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19 Aug 5

维斯特尼茨战役

Dolní Věstonice, Czechia
布德韦斯(捷克布杰约维采)是波西米亚叛乱时仍然效忠哈布斯堡王朝斐迪南国王的三个城镇之一。哈布斯堡王朝在萨布拉特取得胜利后,波希米亚人被迫解除对捷克布杰约维采的围困。1619 年 6 月 15 日,霍恩洛厄-新施泰因-魏克尔斯海姆的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撤退到索别斯拉夫,在那里等待海因里希·马蒂亚斯·冯·图恩伯爵的增援。在控制了波西米亚南部的要塞后,费迪南德派遣丹皮埃尔率领的一支军队前往摩拉维亚,摩拉维亚选择了波西米亚叛军的一边。然而,1619 年 8 月,丹皮埃尔在下韦斯托尼采(德语:维斯特尼茨)被冯·蒂芬巴赫(鲁道夫·冯·蒂芬巴赫的兄弟)和拉迪斯拉夫·韦伦·泽罗蒂纳领导的摩拉维亚军队击败,摩拉维亚因此落入波西米亚阵营。1619 年 8 月 5 日,弗里德里希·冯·蒂芬巴赫 (托伊芬巴赫) 领导下的波西米亚联邦摩拉维亚军队与亨利·德·丹皮埃尔领导下的哈布斯堡王朝军队之间爆发了维斯特尼茨战役 (又称 Dolní Věstonice)。这场战斗是摩拉维亚人的胜利。
腓特烈五世成为波西米亚国王
普法尔茨腓特烈五世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19 Aug 26

腓特烈五世成为波西米亚国王

Bohemia Central, Czechia

波西米亚叛军正式废黜斐迪南国王,并以巴拉丁选帝侯腓特烈五世取而代之。

胡门内战役
维也纳围城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19 Nov 22 - Nov 23

胡门内战役

Humenné, Slovakia
神圣罗马帝国的许多国家将三十年战争视为(重新)获得独立的绝佳机会。其中之一是特兰西瓦尼亚亲王加博尔·贝特伦领导的匈牙利。他加入波西米亚反哈布斯堡新教联盟。他在短时间内征服了匈牙利北部和布拉迪斯拉发,并于11月开始围攻奥地利和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斐迪南二世皇帝的处境非常戏剧性。皇帝致函波兰国王西吉斯蒙德三世,要求他切断特兰西瓦尼亚与贝特伦的补给线。他还派遣霍莫纳伯爵乔治·德鲁塞斯(贝特伦的前竞争对手、现任匈牙利皇家首席大法官)前往波兰,为哈布斯堡王朝招募军队。波兰立陶宛联邦不想参加战争,因此保持中立。但国王是天主教联盟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强烈同情者,决定帮助皇帝。尽管他不想直接派遣军队,但他允许德鲁格斯在波兰雇佣雇佣兵。Drugeth 雇佣了由 Rogawski 领导的大约 8,000 名 Lisowczycy,而 Rogawski 则加入了自己的 3,000 名士兵。加入的军队包括大约 11,000 名士兵,但这个数字存在争议。11 月 22 日晚,利索维奇军团在喀尔巴阡山脉的胡门内附近与乔治·拉科齐的军团对峙。瓦伦蒂·罗高斯基(Walenty Rogawski)没能将骑兵团结在一起,结果他们四散开来。第二天,即 11 月 23 日,拉科奇决定派遣步兵去掠夺敌人的营地。在此过程中,罗高斯基终于集结了他的部队,出人意料地袭击了特兰西瓦尼亚人。很快,拉科奇就不得不宣布撤退。波兰人赢得了这场战斗。当贝特伦得知拉科齐战败的消息后,他不得不突围,集结士兵返回布拉迪斯拉发,并派出乔治·塞奇率领的约12,000名骑兵前往匈牙利北部,以确保其对抗利索夫齐西。斐迪南二世迫使他签署停火协议,并于 1620 年 1 月 16 日在波索尼(现布拉迪斯拉发)签署了和平条约。胡门内战役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波兰的干预从特兰西瓦尼亚手中拯救了神圣罗马帝国的首都维也纳。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波兰消息来源称其为第一次维也纳救援——第二次是 1683 年著名的维也纳战役。
Play button
1620 Nov 8

白山之战

Prague, Czechia
安哈尔特的克里斯蒂安领导下的 21,000 名波西米亚人和雇佣兵组成的军队被布克瓦伯爵查尔斯·博纳文图尔·德隆格瓦尔领导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和选举人马克西米利安一世领导的德国天主教联盟的 23,000 名联军击败。巴伐利亚和蒂利伯爵约翰·策克拉斯 (Johann Tserclaes) 在布拉格附近的比拉霍拉 (Bílá Hora)(“白山”)。波西米亚人的伤亡并不严重,但他们的士气崩溃了,帝国军队第二天占领了布拉格。
明戈尔舍姆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22 Apr 27

明戈尔舍姆战役

Heidelberg, Germany
明戈尔海姆战役于 1622 年 4 月 27 日在海德堡以南 23 公里(14 英里)处的德国威斯洛赫村附近爆发,双方为冯·曼斯菲尔德将军和巴登-杜拉赫侯爵领导的新教军队与伯爵领导的罗马天主教军队。蒂莉.1621 年初春,巴登-杜拉赫侯爵格奥尔格·弗里德里希 (Georg Friedrich) 指挥的一支雇佣军从阿尔萨斯渡过莱茵河,与恩斯特·冯·曼斯菲尔德 (Ernst von Mansfeld) 领导的部队会师。两军联合起来,旨在阻止蒂利伯爵和贡萨洛·费尔南德斯·德·科尔多瓦之间的勾结,在安布罗西奥·斯皮诺拉将军的命令下,从西属尼德兰派出 20,000 人的军队抵达。蒂利在新教军队的后卫处遇到了他们,并向他们发起进攻。这次攻击很成功,直到他与新教主体交战,然后被拒绝。蒂利撤退并绕过驻扎的新教军队,于当月晚些时候与德科尔多瓦会合。战斗结束后,曼斯菲尔德发现自己处于明显的劣势,直到不伦瑞克的克里斯蒂安的军队从北方到来。两军将于本月晚些时候在温普芬战役中交战。
1625 - 1629
丹麦阶段ornament
Play button
1625 Jan 1

丹麦的干预

Denmark
1623 年腓特烈废黜后,萨克森的约翰·乔治和加尔文主义者勃兰登堡选帝侯乔治·威廉开始担心斐迪南打算收回目前由新教徒持有的前天主教主教职位。作为荷尔斯泰因公爵,克里斯蒂安四世也是下撒克逊圈子的成员,而丹麦经济依赖波罗的海贸易和厄勒海峡的交通通行费。费迪南德曾用从波西米亚叛乱分子没收的地产来支付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对腓特烈的支持,现在又与他签订了以类似方式征服北方的合同。1625 年 5 月,下萨克森各县选举克里斯蒂安为军事指挥官,尽管并非没有遇到阻力。萨克森和勃兰登堡将丹麦和瑞典视为竞争对手,并希望避免其中任何一个卷入帝国。由于德国的冲突成为法国西班牙和奥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对手之间更广泛斗争的一部分,谈判和平解决方案的尝试失败了。在 1624 年 6 月的《贡比涅条约》中,法国同意资助荷兰对西班牙的战争至少三年,而在 1625 年 12 月的《海牙条约》中, 荷兰英国同意资助丹麦对帝国的干预。
德绍大桥之战
丹麦军队冲过一座桥,三十年战争——克里斯蒂安·霍尔姆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26 Apr 25

德绍大桥之战

Saxony-Anhalt, Germany
德绍大桥之战是 1626 年 4 月 25 日丹麦新教徒与德意志帝国天主教军队在德国德绍郊外易北河上进行的三十年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这场战役是恩斯特·冯·曼斯菲尔德试图越过德绍河的战役桥梁以入侵位于德国马格德堡的帝国军队总部。德绍大桥是马格德堡和德累斯顿之间唯一的陆路通道,这使得丹麦人难以前进。蒂利伯爵希望控制这座桥,以阻止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进入卡塞尔并保护下撒克逊圈。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领导的德意志帝国军队在这场战斗中轻松击败了恩斯特·冯·曼斯菲尔德领导的新教军队。
拉特之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26 Aug 27

拉特之战

Lutter am Barenberge, Lower Sa
克里斯蒂安 1626 年的竞选计划由三部分组成:当他率领主力部队对抗蒂利时,恩斯特·冯·曼斯菲尔德将在不伦瑞克的克里斯蒂安的支持下进攻华伦斯坦。结果,曼斯菲尔德在四月的德绍桥战役中被击败,而不伦瑞克的克里斯蒂安的进攻完全失败,并于六月病逝。克里斯蒂安在策略上失利并受到暴雨的阻碍,返回沃尔芬比特尔的基地,但决定于 8 月 27 日在卢特坚守并战斗。他的右翼未经授权发动进攻,导致了一次全面进攻,但被击退,损失惨重,到下午晚些时候,克里斯蒂安的部队全面撤退。丹麦骑兵的一系列冲锋使他得以逃脱,但代价是至少 30% 的军队、所有火炮和大部分辎重列车。他的许多德国盟友都抛弃了他,尽管战争一直持续到 1629 年 6 月签订吕贝克条约,但卢特的失败实际上终结了克里斯蒂安扩大德国领土的希望。
Play button
1628 Jan 1 - 1631

曼图亚王位继承战争

Casale Monferrato, Casale Monf
曼图安王位继承战争(1628-1631)是三十年战争的一场相关冲突,由贡萨加家族最后一位男性直系继承人和公国统治者文森佐二世于 1627 年 12 月去世引起。曼图亚和蒙费拉特。这些领土是控制西班牙道路的关键,这条陆路路线使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能够将新兵和物资从意大利运送到佛兰德斯的军队。结果是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爆发了代理人战争,法国支持法国出生的讷韦尔公爵,而西班牙则支持他的远房表弟瓜斯塔拉公爵。战斗以卡萨莱蒙费拉托要塞为中心,西班牙人从 1628 年 3 月至 1629 年 4 月以及从 1629 年 9 月至 1630 年 10 月两次围困该要塞。1629 年 4 月,法国代表讷韦尔进行干预,斐迪南二世皇帝将帝国军队从北德意志,于1630年7月占领曼图亚。然而,法国增援使讷韦尔得以保住卡萨尔,斐迪南则因瑞典干预三十年战争而撤军,双方于1630年10月达成停战协议。1631 年 6 月的《凯拉斯科条约》确认讷韦尔为​​曼图亚和蒙特费拉公爵,但代价是损失少量领土。更重要的是,它使法国拥有皮内罗洛和卡萨莱这两个重要堡垒,控制着阿尔卑斯山的通道并保护其南部边境。帝国和西班牙从德国转移的资源使瑞典人能够在神圣罗马帝国内建立自己的地位,这也是三十年战争持续到 1648 年的原因之一。
施特拉尔松德围攻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28 May 1 - Aug 4

施特拉尔松德围攻

Mecklenburg-Vorpommern, German
施特拉尔松德围攻战是三十年战争期间,从 1628 年 5 月到 8 月 4 日,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的帝国军队对施特拉尔松德的围攻。施特拉尔松德得到了丹麦和瑞典的援助,苏格兰也有大量参与。围困的解除结束了华伦斯坦的一系列胜利,并导致了他的垮台。施特拉尔松德的瑞典驻军是历史上第一支驻扎在德国领土上的驻军。这场战斗标志着瑞典事实上加入了战争。
沃尔加斯特之战
丹麦-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和他的海军。Vilhelm Marstrand 的画作描绘了他在 1644 年科尔伯格海德战役中的情景。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28 Sep 2

沃尔加斯特之战

Mecklenburg-Vorpommern, German
丹麦-挪威克里斯蒂安四世的丹麦军队登陆乌泽多姆及邻近大陆,驱逐了帝国占领军。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指挥的帝国军队离开围困的施特拉尔松德,与克里斯蒂安四世对峙。最终,丹麦军队被击败。克里斯蒂安四世和他的一小部分登陆部队乘船逃脱。
吕贝克条约
华伦斯坦的营地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29 May 22

吕贝克条约

Lübeck, Germany
在吕贝克条约中,克里斯蒂安四世保留了丹麦,但不得不停止对新教德国国家的支持。这使天主教势力有机会在接下来的两年内占领更多新教土地。它以最终脱离帝国事务为代价,将战前领土归还给丹麦-挪威。
1630 - 1634
瑞典阶段ornament
瑞典的干预
古斯塔夫·阿道夫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0 Jan 2

瑞典的干预

Sweden
瑞典新教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决定参与保卫神圣罗马帝国的新教徒。然而,法国天主教首席部长和天主教红衣主教黎塞留对哈布斯堡王朝权力的增强感到紧张。黎塞留协助瑞典与波兰立陶宛联邦谈判达成阿尔特马克停战协议,使古斯塔夫·阿道夫得以参战。
瑞典军队登陆波美拉尼亚公国
1630 年,古斯塔夫·阿道夫在佩内明德附近的波美拉尼亚登陆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0 Jun 1

瑞典军队登陆波美拉尼亚公国

Peenemünde, Germany
国王没有对天主教势力正式宣战。在他的盟友施特拉尔松德遭受袭击之后,他觉得自己有足够的理由在不宣战的情况下登陆。1630 年 6 月,近 18,000 名瑞典军队以施特拉尔松德为桥头堡登陆波美拉尼亚公国。古斯塔夫与波美拉尼亚公爵博吉斯瓦夫十四世签署了联盟,以确保他在波美拉尼亚的利益,对抗天主教波兰立陶宛联邦,这是另一个与斐迪南有家族和宗教联系的波罗的海竞争对手。事实证明,获得广泛支持的期望是不切实际的;1630年底,瑞典唯一的新盟友是被蒂利围困的马格德堡。
保卫波美拉尼亚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0 Jul 20

保卫波美拉尼亚

Stettin, Poland
国王随后下令加强对什切丁的防御。城里的人和村民都被围捕起来,防御工事很快就完成了。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战役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战役,1631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1 Apr 13

奥得河畔法兰克福战役

Brandenburg, Germany
法兰克福战役是瑞典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之间为了穿越德国勃兰登堡奥得河畔法兰克福而进行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防御工事奥德河的战役。该镇是瑞典在波美拉尼亚公国之外攻击的第一个主要帝国据点,瑞典于 1630 年在波美拉尼亚公国建立了桥头堡。经过两天的围困,瑞典军队在苏格兰辅助部队的支持下袭击了该镇。结果是瑞典队获胜。随着随后清理附近的兰茨贝格(瓦尔特)(现为戈茹夫),当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进一步深入德国中部时,法兰克福起到了保护瑞典军队后方的作用。
洗劫马格德堡
《马格德堡之劫》——马格德堡少女,1866 年,爱德华·斯坦布吕克 (Eduard Steinbrück) 作画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1 May 20 - May 24

洗劫马格德堡

Saxony-Anhalt, Germany
经过两个月的围攻,帕彭海姆终于说服提来增援的蒂利于 5 月 20 日率领 4 万名士兵在帕彭海姆亲自指挥下攻占这座城市。马格德堡市民曾希望瑞典发动救援行动,但没有成功。在围困的最后一天,议员们决定是时候求和了,但他们的决定并没有及时传到蒂莉那里。5月20日凌晨,进攻以猛烈炮火开始。不久之后,帕彭海姆和蒂莉发起了步兵攻击。防御工事被攻破,帝国军队压倒了守军,打开了克罗肯门,让整个军队进入城市进行掠夺。当指挥官迪特里希·冯·法尔肯贝格被天主教帝国军队射杀时,这座城市的防御进一步被削弱和士气低落。马格德堡洗劫被认为是三十年战争中最严重的屠杀,造成约 20,000 人死亡。马格德堡当时是德国最大的城市之一,在 1630 年拥有超过 25,000 名居民,直到 18 世纪才恢复其重要性。
Play button
1631 Sep 17

布莱滕费尔德战役

Breitenfeld, Leipzig, Germany
1631 年 9 月 17 日,布莱滕费尔德战役在莱比锡城西北约 8 公里处的布莱滕费尔德附近的一个十字路口爆发。这是新教徒在三十年战争中的第一次重大胜利。这场胜利证实了瑞典瓦萨王室的古斯塔夫·阿道夫作为伟大战术领袖的地位,并促使许多德国新教国家与瑞典结盟,对抗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领导的德国天主教联盟。
瑞典入侵巴伐利亚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2 Mar 1

瑞典入侵巴伐利亚

Bavaria, Germany
1632 年 3 月,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率领一支由瑞典士兵和德国雇佣兵组成的军队入侵巴伐利亚。阿道夫计划将他的部队沿着多瑙河平行移动,向东进军,占领因戈尔施塔特、雷根斯堡和帕绍等防御城市,这样瑞典人就有了一条威胁维也纳和皇帝的畅通无阻的道路。然而,多瑙河上的这些防御城市对于阿道夫来说太坚固了,无法攻克。
雨之战
从东边看战场:莱赫河从右流向中心,然后向西(向上)流入多瑙河。雨之镇中心顶部;多瑙沃特镇左上角。瑞典炮兵从南边(左)向河对岸射击,瑞典骑兵正在越过河流底部中心。在河对岸,帝国军队在炮火的硝烟中向北(右)撤退。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2 Apr 5

雨之战

Rain, Swabia, Bavaria, Germany
由于寡不敌众且军队经验不足,蒂利沿着莱赫河修建了以雷恩镇为中心的防御工事,希望能拖延古斯塔夫足够长的时间,让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率领的帝国增援部队赶到。4 月 14 日,瑞典人用炮轰防御工事,并于第二天渡河,造成包括蒂利在内的近 3,000 人伤亡。16日,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下令撤退,放弃了补给和枪支。雷恩战役于 1632 年 4 月 15 日在巴伐利亚雷恩附近爆发。这场战斗是由瑞典古斯塔夫·阿道夫领导的瑞典-德国军队和蒂利伯爵约翰·策尔克拉斯领导的天主教联盟军队进行的。这场战斗最终瑞典取得胜利,而蒂利则受重伤,后来因伤重不治身亡。尽管取得了这场胜利,瑞典人还是被撤出了德国北部的基地,而当马克西米利安与华伦斯坦会合时,他们发现自己被困在纽伦堡。这导致了 9 月 3 日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场战斗,当时对镇外帝国营地的进攻被血腥击退。
1632 Jul 17 - Sep 18

纽伦堡围城战

Nuremberg, Germany
1632 年 7 月,瑞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没有面对由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和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一世指挥的数量上占优势的帝国和天主教联盟联合军队,而是下令战术撤退到纽伦堡市。华伦斯坦的军队立即开始进攻纽伦堡并围攻这座城市,等待饥饿和流行病来削弱瑞典军队。事实证明,围城者很难维持围困,因为城市很大,需要大量兵力来围困。华伦斯坦的营地里有50,000名士兵、15,000匹马和25,000名随从。事实证明,要提供如此大的静态围攻部队的食物是极其困难的。古斯塔夫的军队增援人数从 18,500 人增加到 45,000 人,拥有 175 门野战炮,这是他亲自领导过的最大的军队。由于卫生条件差、供给不足,双方都遭受饥饿、斑疹伤寒和坏血病之苦。为了打破僵局,古斯塔夫领导下的 25,000 名士兵在 9 月 3 日的老韦斯特战役中攻击了帝国的防御工事,但未能突破,与 900 名帝国士兵相比,损失了 2,500 人。最终,围攻在十一周后结束,瑞典人和他们的盟友撤退。疾病导致 10,000 名瑞典和盟军士兵死亡,另有 11,000 名逃兵。古斯塔夫因这场斗争而被削弱,他向华伦斯坦提出了和平建议,但遭到了拒绝。
Play button
1632 Sep 16

吕岑战役

Lützen, Saxony-Anhalt, Germany
吕岑战役(1632 年 11 月 16 日)是三十年战争中最重要的战役之一。尽管双方损失大致相同,但这场战斗是新教的胜利,但新教一方最重要的领导人之一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丧生,导致新教事业失去方向。帝国陆军元帅帕彭海姆也受了致命伤。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去世使天主教法国成为“新教”(反哈布斯堡王朝)一方的主导力量,最终导致海尔布隆联盟的成立和法国公开参战。这场战斗的特点是大雾,那天早晨,萨克森州的田野上空笼罩着浓雾。瑞典语中仍然使用“Lützendimma”(Lützen 雾)一词来描述特别浓的雾。
华伦斯坦的逮捕和谋杀
华伦斯坦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4 Feb 5

华伦斯坦的逮捕和谋杀

Cheb, Czechia
有传言称华伦斯坦正准备倒戈。埃格尔大屠杀是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内部清洗的高潮。1634 年 2 月 25 日,一群爱尔兰和苏格兰军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斐迪南二世的批准下,在埃格尔镇(今捷克共和国海布)刺杀了大元帅阿尔布雷希特·冯·华伦斯坦和他的一群同伴。根据皇家法令,刺客被等同于刽子手,并获得从受害者家属处没收的财产作为奖励。通过迫害其他被视为华伦斯坦支持者的高级军事人员,清洗继续进行。
Play button
1634 Sep 6

讷德林根战役

Nördlingen, Bavaria, Germany
到 1634 年,瑞典人和他们的新教德国盟友占领了德国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封锁了西班牙公路,这条陆上补给路线被西班牙人用来从意大利输送军队和物资,以支持他们对荷兰共和国正在进行的战争。为了重新控制该地区,红衣主教斐迪南王子领导的西班牙军队与匈牙利斐迪南率领的帝国军队在诺德林根镇附近会师,该镇由瑞典驻军控制。由萨克森-魏玛的古斯塔夫·霍恩和伯恩哈德指挥的瑞典-德国联军前来救援,但他们大大低估了面对的西班牙帝国联军的数量和实力。9 月 6 日,霍恩对诺德林根以南山上的土方工程发动了一系列攻击,但均被击退。数量上的优势意味着西班牙帝国指挥官可以不断加强他们的阵地,霍恩最终开始撤退。当他们这样做时,他们被帝国骑兵包抄,新教军队崩溃了。失败对领土和战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瑞典人从巴伐利亚撤军,根据 1635 年 5 月布拉格和约的条款,他们的德国盟友与皇帝费迪南德二世讲和。此前仅限于资助瑞典人和荷兰人的法国正式成为盟友,并作为积极交战国参战。
1635 - 1646
法国阶段ornament
法国参战
红衣主教黎塞留去世前几个月的肖像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5 Apr 1

法国参战

France
1634 年 9 月,瑞典在诺德林根惨遭失败,威胁到他们的参与,导致法国直接干预。根据 1635 年 4 月与阿克塞尔·奥克森斯蒂纳谈判达成的《贡比涅条约》,黎塞留同意为瑞典人提供新的补贴。他还雇佣了萨克森-魏玛的伯恩哈德领导的雇佣军进攻莱茵兰,并于 5 月向西班牙宣战,拉开了 1635 年至 1659 年的法西战争。
法国入侵西属尼德兰
法国士兵抢劫村庄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5 May 1

法国入侵西属尼德兰

Netherlands

1635年5月入侵西属尼德兰后,装备简陋的法国军队崩溃了,疾病和逃兵造成17,000人伤亡。

布拉格和平
布拉格和平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5 May 30

布拉格和平

Prague Castle, Masarykova, Rud
布拉格和约结束了萨克森对三十年战争的参与。这些条款后来成为 1648 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基础。其他德国王子随后加入了该条约,尽管三十年战争仍在继续,但人们普遍认为布拉格将其视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宗教内战。此后,冲突主要由外国势力推动,包括西班牙、瑞典和法国
西班牙入侵法国北部
被士兵袭击的旅行者,Vrancx,1647 年。注意背景中被毁坏的景观;到了 1640 年代,马匹补给和草料的短缺极大地限制了军事行动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6 Jan 1

西班牙入侵法国北部

Corbie, France
1636 年,西班牙人发起进攻,攻入法国北部的科比。虽然引起了巴黎的恐慌,但由于物资匮乏,他们被迫撤退,之后就没有再重演。
法国正式参战
黎塞留枢机主教围攻拉罗谢尔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6 Mar 1

法国正式参战

Wismar, Germany

1636年3月的《维斯马条约》中, 法国与瑞典结盟正式加入三十年战争;

维特斯托克战役
维特斯托克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6 Oct 4

维特斯托克战役

Wittstock/Dosse, Germany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与他的撒克逊和罗马天主教盟友正在与瑞典人和反对哈布斯堡霸权的新教王子联盟争夺德国北部的控制权。帝国军队的兵力比瑞典军队要大,但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由质量有问题的撒克逊军队组成的。瑞典的炮兵相当强大,导致帝国指挥官在山顶上维持了主要的防御阵地。由约翰·巴内尔和亚历山大·莱斯利(后来的第一代利文伯爵)联合指挥的瑞典联军决定性地击败了由梅尔基奥尔·冯·哈茨菲尔德伯爵和撒克逊选帝侯约翰·乔治一世领导的帝国-撒克逊联军。
第一次和第二次莱茵费尔登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8 Feb 28

第一次和第二次莱茵费尔登战役

near Rheinfelden, Germany
伯恩哈德的军队被帝国的进攻逼至莱茵河西岸,于 1635 年在阿尔萨斯定居,除了帮助击退红衣主教斐迪南王子和马蒂亚斯·加拉于 1636 年领导的帝国对法国的入侵外,几乎没有做任何事。1638 年 2 月早些时候,在法国政府的敦促下,伯恩哈德率领 6000 名士兵和 14 门大炮前往莱茵河寻找渡口。到达莱茵费尔登镇的一个重要过境点后,伯恩哈德准备从南部投资该镇。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帝国主义者在意大利雇佣兵费德里科·萨维利伯爵和德国将军约翰·冯·沃特的带领下,穿过黑森林攻击伯恩哈德的军队并解救了该镇。伯恩哈德在第一场战斗中被击败,但在第二场战斗中击败并俘虏了沃斯和萨维利。
布赖萨赫围城战
卡尔·瓦尔博姆 (Carl Wahlbom) 的《古斯塔夫之死在吕岑》 (1855)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8 Aug 18

布赖萨赫围城战

Breisach am Rhein, Germany
布赖萨赫战役于 1638 年 8 月 18 日至 12 月 17 日爆发,是三十年战争的一部分。在帝国军队多次尝试救援但不成功后,随着萨克森-魏玛的伯纳德指挥的帝国驻军向法国投降,战争结束了。它确保了法国对阿尔萨斯的控制并切断了西班牙道路。
唐斯之战
雷尼尔·努姆斯(Reinier Nooms)创作的《唐斯之战》(Battle of the Downs)拍摄于大约 1639 年,描绘了荷兰对英国海岸的封锁,图中的船只是特罗普 (Tromp) 的旗舰艾米利亚号 (Aemilia)。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39 Oct 21

唐斯之战

near the Downs, English Channe
法国加入三十年战争,封锁了通往佛兰德斯的陆路“西班牙之路”。为了支持红衣主教费迪南德王子的佛兰德斯西班牙军队,西班牙海军必须通过敦刻尔克(北海沿岸西班牙控制的最后一个港口)通过海上运送物资。1639 年春,奥利瓦雷斯伯爵公爵下令在拉科鲁尼亚建造和集结一支新舰队,以进行前往敦刻尔克的新救援远征。29 艘军舰被分成四个中队,很快西班牙地中海舰队的另外 22 艘军舰(也分为四个中队)也加入了进来。十二艘英国运输船也抵达,承接在英国中立旗帜下运送西班牙军队的任务。荷兰人从情报网络得知,西班牙舰队可能会尝试前往多佛和迪尔之间英国海岸附近的唐斯锚地。唐斯海战是由海军中将马尔滕·特罗普指挥的荷兰联合省对西班牙人的决定性失败。
沃尔芬比特尔战役
沃尔芬比特尔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41 Jun 29

沃尔芬比特尔战役

Wolfenbüttel, Germany
沃尔芬比特尔战役(1641 年 6 月 29 日)发生在三十年战争期间,位于现在的下萨克森州的沃尔芬比特尔镇附近。由卡尔·古斯塔夫·弗兰格尔、汉斯·克里斯托夫·冯·柯尼格斯马克领导的瑞典军队以及由盖布里昂伯爵让·巴蒂斯特·布德斯领导的伯纳丁军队顶住了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威廉领导的帝国军队的进攻,迫使帝国军队撤退。
战役之战
梅里安雕刻的“肯彭纳海德之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42 Jan 17

战役之战

Kempen, Germany

肯彭战役是三十年战争期间于 1642 年 1 月 17 日在威斯特法伦州肯彭发生的一场战斗。这场战役的结果是法国盖布里昂伯爵和黑森将军卡斯帕·冯·埃伯斯坦率领的法国-魏玛-黑森军队战胜了纪尧姆·德·兰博伊将军率领的帝国军队被俘。

第二次布莱滕费尔德战役
1642 年布莱滕费尔德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42 Oct 23

第二次布莱滕费尔德战役

Breitenfeld, Leipzig, Germany

第二次布莱滕费尔德战役是伦纳特·托尔斯滕森元帅指挥的瑞典军队对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威廉及其副手奥塔维奥·皮科洛米尼亲王指挥的神圣罗马帝国军队的决定性胜利阿马尔菲。

瑞典人占领莱比锡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42 Dec 1

瑞典人占领莱比锡

Leipzig, Germany

瑞典人于 12 月占领了莱比锡,为他们在德国建立了一个重要的新基地,尽管他们未能在 1643 年 2 月占领弗赖贝格,但撒克逊军队的驻军数量已减少至少数。

Play button
1643 May 19

罗克鲁瓦之战

Rocroi, France
1643 年 5 月 19 日爆发的罗克鲁瓦战役是三十年战争的一场重大战役。这场战斗是在 21 岁的昂吉安公爵(后来被称为大孔代)领导的法国军队与弗朗西斯科·德·梅洛将军领导的西班牙军队之间发生的,距离路易十四登基仅五天。他父亲的死。罗克鲁瓦打破了西班牙方阵无敌的神话,这支可怕的步兵部队在过去 120 年里一直主宰欧洲战场。因此,这场战役通常被认为标志着西班牙军事伟大的结束和法国在欧洲霸权的开始。罗克鲁瓦之后,西班牙人放弃了方阵系统并采用了法国人使用的线列步兵学说。罗克鲁瓦事件发生三周后,费迪南德邀请瑞典和法国参加威斯特伐利亚城镇明斯特和奥斯纳布吕克的和平谈判,但由于丹麦基督徒封锁汉堡并增加波罗的海的通行费,谈判被推迟。
托斯顿战争
1645 年,托尔斯滕森领导的瑞典和特兰西瓦尼亚军队围攻布尔诺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43 Dec 1

托斯顿战争

Denmark-Norway
丹麦在《吕贝克条约》(1629 年)中退出了三十年战争。战争胜利后,瑞典认为由于丹麦相对于瑞典的有利地理位置,必须进攻丹麦。瑞典在短短两年的战争中入侵。在结束战争的《第二次布罗姆塞布罗条约》(1645年)中,丹麦必须做出巨大的领土让步,并免除瑞典的海湾税,这实际上承认了丹麦对波罗的海主权的结束。丹麦在第二次北方战争、斯堪尼亚战争和大北方战争中扭转这一结果的努力失败了。
Play button
1644 Aug 3 - Aug 9

弗莱堡战役

Baden-Württemberg, Germany
弗莱堡战役发生在由昂吉安公爵路易二世和蒂雷纳子爵亨利·德拉图尔·奥弗涅指挥的 20,000 人的法国军队与巴伐利亚帝国军队之间弗兰兹·冯·梅西元帅麾下有 16,800 名士兵。8月3日至5日,法军人数较多,但伤亡惨重。9日,蒂雷纳的军队试图从侧翼通过贝岑豪森前往格洛特塔尔并切断巴伐利亚人的补给,而梅西则转移到圣彼得,在那里双方对峙。巴伐利亚人击退了法军先头部队的进攻并撤退,同时留下了部分辎重和火炮。由于双方伤亡惨重,法方因巴伐利亚撤退而宣称胜利,但这场战斗也常常被视为平局或巴伐利亚的战术胜利,因为法军伤亡惨重,未能实现解围或夺回目标。弗莱堡。然而,法国在接下来的战役中获得了战略优势,他们在仁慈之前离开弗莱堡并到达了防守稀疏的上莱茵地区,从而征服了该地区的大部分地区。法国和巴伐利亚之间的对抗仍在继续,导致了随后的 1645 年赫布施豪森和诺德林根战役。自 1643 年图特林根战役以来持续的这一系列战役标志着三十年战争即将结束。弗莱堡遭受的巨大损失削弱了双方的力量,也是导致诺德林根战役的一个重要因素,冯·梅西在这场战役中阵亡。梅西的继承者们并不像他那样熟练和高效,这导致巴伐利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遭受了多次入侵。1646 年毁灭性入侵之后,马克西米利安在 1647 年乌尔姆休战协议中暂时退出战争。
Play button
1645 Mar 6

扬考战役

Jankov, Czech Republic
扬考战役是 1618 年至 1648 年三十年战争中最后的主要战役之一,这场战役是在瑞典军队和帝国军队之间进行的,双方各约有 16,000 人。伦纳特·托尔斯滕森(Lennart Torstensson)领导下的瑞典人机动性更强、领导能力更强,有效地摧毁了由梅尔基奥尔·冯·哈茨费尔特(Melchior von Hatzfeldt)指挥的对手。然而,数十年冲突造成的破坏意味着军队现在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获取补给,而瑞典人却无法利用这一点。1646 年,帝国军队重新控制了波希米亚,但莱茵兰和萨克森的战役毫无结果,这清楚地表明双方都没有实力或资源来实施军事解决方案。尽管参与者试图改善自己的立场,战斗仍在继续,但这增加了谈判的紧迫性,最终于 1648 年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Play button
1645 Aug 3

第二次讷德林根战役

Alerheim, Germany
帝国及其主要的德国盟友巴伐利亚在战争中面临着来自法国、瑞典及其新教盟友的日益严峻的压力,并正在努力阻止法国试图挺进巴伐利亚。第二次诺德林根战役于 1645 年 8 月 3 日在诺德林根东南阿莱海姆村附近爆发。法国及其新教德国盟友击败了神圣罗马帝国及其巴伐利亚盟友的军队。
Play button
1648 May 17

祖斯马尔斯豪森战役

Zusmarshausen, Germany
1648 年 5 月 17 日,冯·霍尔扎佩尔 (von Holzappel) 领导的巴伐利亚帝国军队与蒂雷纳 (Turenne) 指挥的法瑞联军在现代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地区爆发了祖斯马尔斯豪森战役。联军取得了胜利,而帝国军队在雷蒙多·蒙特库科利和他的骑兵的顽强后卫战斗下才免于被歼灭。祖斯马尔斯豪森战役是战争中在德国领土上进行的最后一场重大战役,也是最后三年战斗中规模最大(就参战人数而言;伤亡相对较轻)的战役。
布拉格之战
查理大桥之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48 Jul 25

布拉格之战

Prague, Czechia
布拉格之战发生在1648年7月25日至11月1日之间,是三十年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当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谈判正在进行时,瑞典人趁机对波西米亚发动了最后一场战役。主要结果,也可能是主要目的,是掠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1552-1612 年)在布拉格城堡收藏的精美艺术收藏品,其中精选的艺术品被用驳船从易北河上取下并运往瑞典。在占领城堡和伏尔塔瓦河西岸几个月后,瑞典人在收到条约签署的消息后撤军。这是三十年战争的最后一次重大冲突,发生在 30 年前战争最初爆发的布拉格市。
Play button
1648 Aug 20

镜头之战

Lens, Pas-de-Calais, France
法国在罗克鲁瓦对西班牙佛兰德斯军团取得决定性胜利后的四年里,法国占领了法国北部和西属尼德兰的数十个城镇。1647年,利奥波德·威廉大公被任命为西属尼德兰总督,以加强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与奥地利的联盟,并于同年开始大规模反攻。西班牙军队首先成功夺回了阿尔芒蒂耶尔、科米讷和兰德雷西斯要塞。德孔戴亲王在加泰罗尼亚一场失败的反西班牙战役中被召回,并被任命为 16,000 人法国军队的指挥官,与大公和卢森堡总督让·德贝克将军领导的西班牙军队对抗。孔戴占领了伊普尔,但随后 18,000 名西班牙-德国联军围攻了朗斯。孔戴上前迎接他们。在随后的朗斯战役中,孔戴迫使西班牙人放弃坚固的山顶阵地,转而选择开阔的平原,他利用骑兵的纪律性和卓越的近战能力冲锋并击溃了西班牙人的瓦隆-洛林骑兵翅膀。中路的法军步兵和骑兵遭到强大的西班牙中锋的攻击,损失惨重但坚守阵地。两翼的法国骑兵没有任何抵抗,包围并向西班牙中锋发起冲锋,西班牙中锋很快投降。西班牙人损失了一半军队,约 8,000-9,000 人,其中 3,000 人阵亡或受伤,5,000-6,000 人被俘,还有 38 门大炮、100 面旗帜以及浮桥和辎重。法军伤亡人数为 1,500 人。法国的胜利促成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署,但投石党叛乱的爆发阻止了法国充分利用胜利来对抗西班牙。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48 Oct 24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Osnabrück, Germany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 1648 年 10 月在威斯特伐利亚城市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签署的两项和平条约的统称。他们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给神圣罗马帝国带来了和平,结束了欧洲历史上造成约八百万人死亡的灾难性时期。
1648 Dec 1

结语

Central Europe
有人认为,战争造成的社会秩序崩溃往往比直接损害更严重、更持久。地方政府的崩溃造成了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们联合起来保护自己免受双方士兵的侵害,并导致了上奥地利州、巴伐利亚州和勃兰登堡州的广泛叛乱。士兵们在继续前进之前摧毁了一个地区,导致大片土地空无一人,生态系统也发生了变化。啮齿动物数量激增加剧了粮食短缺,1638 年冬天,巴伐利亚被狼群蹂躏,第二年春天,农作物被成群的野猪毁坏。《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再次确认了“德意志自由”,结束了哈布斯堡王朝将神圣罗马帝国转变为类似于西班牙的更加集权国家的企图。在接下来的50年里,巴伐利亚、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和其他国家越来越多地奉行自己的政策,而瑞典则在帝国中获得了永久的立足点。尽管遇到了这些挫折,哈布斯堡王朝的土地在战争中所遭受的损失比许多其他国家要少,并且随着波西米亚的吸收以及在其领土上恢复天主教,成为一个更加团结的集团。可以说,法国从三十年战争中获得的利益比任何其他国家都多。到 1648 年,黎塞留的大部分目标已经实现。其中包括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分离、法国边境向帝国的扩张以及西班牙在北欧军事霸权的终结。尽管法国与西班牙的冲突一直持续到 1659 年,但威斯特伐利亚允许路易十四开始取代西班牙成为欧洲的主要强国。尽管宗教分歧在整个 17 世纪仍然是一个问题,但这是欧洲大陆最后一场重大战争,宗教分歧可以说是其中的主要驱动因素。它所描绘的欧洲轮廓一直持续到 1815 年及其以后。法国的民族国家,统一的德国和独立的奥匈帝国的开始,一个衰落但仍然重要的西班牙,丹麦、瑞典和瑞士等独立的小国,以及荷兰共和国和后来的低地国家之间的分裂1830年的比利时。

Appendices



APPENDIX 1

Gustavus Adolphus: 'The Father Of Modern Warfare


Play button




APPENDIX 2

Why the Thirty Years' War Was So Devastating?


Play button




APPENDIX 3

Field Artillery | Evolution of Warfare 1450-1650


Play button




APPENDIX 4

Europe's Apocalypse: The Shocking Human Cost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Play button

Characters



Ottavio Piccolomini

Ottavio Piccolomini

Imperial Field Marshal

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Archduke Leopold Wilhelm

Austrian Archduke

Maarten Tromp

Maarten Tromp

Dutch General / Admiral

Ernst von Mansfeld

Ernst von Mansfeld

German Military Commander

Gaspar de Guzmán

Gaspar de Guzmán

Spanish Prime Minister

Gottfried Heinrich Graf zu Pappenheim

Gottfried Heinrich Graf zu Pappenheim

Field Marshal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

Alexander Leslie

Alexander Leslie

Swedish Field Marshal

Cardinal Richelieu

Cardinal Richelieu

First Minister of State

Gustavus Adolphus

Gustavus Adolphus

King of Sweden

Albrecht von Wallenstein

Albrecht von Wallenstein

Bohemian Military leader

George I Rákóczi

George I Rákóczi

Prince of Transylvania

Melchior von Hatzfeldt Westerwald

Melchior von Hatzfeldt Westerwald

Imperial Field Marshal

Johan Banér

Johan Banér

Swedish Field Marshal

Johann Tserclaes

Johann Tserclaes

Count of Tilly

Ferdinand II

Ferdinand II

Holy Roman Emperor

Martin Luther

Martin Luther

German Priest

John George I

John George I

Elector of Saxony

Louis XIII

Louis XIII

King of France

Bogislaw XIV

Bogislaw XIV

Duke of Pomerania

References



  • Alfani, Guido; Percoco, Marco (2019). "Plague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the lasting effects of the 1629–30 epidemic on the Italian cities". 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72 (4): 1175–1201. doi:10.1111/ehr.12652. ISSN 1468-0289. S2CID 131730725.
  • Baramova, Maria (2014). Asbach, Olaf; Schröder, Peter (eds.). Non-splendid isolation: the Ottoman Empire and the Thirty Years War in 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the Thirty Years' War. Routledge. ISBN 978-1-4094-0629-7.
  • Bassett, Richard (2015). For God and Kaiser; the Imperial Austrian Army.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7858-6.
  • Bely, Lucien (2014). Asbach, Olaf; Schröder, Peter (eds.). France and the Thirty Years War in The Ashgate Research Companion to the Thirty Years' War. Ashgate. ISBN 978-1-4094-0629-7.
  • Bireley, Robert (1976). "The Peace of Prague (1635) and the Counterreformation in Germany".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48 (1): 31–69. doi:10.1086/241519. S2CID 143376778.
  • Bonney, Richard (2002). The 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 Osprey Publishing.
  • Briggs, Robin (1996). Witches & Neighbors: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European Witchcraft. Viking. ISBN 978-0-670-83589-8.
  • Brzezinski, Richard (2001). Lützen 1632: Climax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The Clash of Empires. Osprey. ISBN 978-1-85532-552-4.
  • Chandler, David (1990). The Art of Warfare in the Age of Marlborough. Spellmount Publishers Ltd. ISBN 978-0946771424.
  • Clodfelter, Micheal (2008). Warfare and Armed Conflicts: A Statistical Encyclopedia of Casualty and Other Figures, 1492–2015 (2017 ed.). McFarland. ISBN 978-0-7864-7470-7.
  • Costa, Fernando Dores (2005). "Interpreting the Portuguese War of Restoration (1641-1668) in a European Context". Journal of Portuguese History. 3 (1).
  • Cramer, Kevin (2007). The Thirty Years' War & German Memor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University of Nebraska. ISBN 978-0-8032-1562-7.
  • Croxton, Derek (2013). The Last Christian Peace: The Congress of Westphalia as A Baroque Event. Palgrave Macmillan. ISBN 978-1-137-33332-2.
  • Croxton, Derek (1998). "A Territorial Imperative? The Military Revolution, Strategy and Peacemaking in the Thirty Years War". War in History. 5 (3): 253–279. doi:10.1177/096834459800500301. JSTOR 26007296. S2CID 159915965.
  • Davenport, Frances Gardiner (1917). European Treaties Bearing on th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Dependencies (2014 ed.). Literary Licensing. ISBN 978-1-4981-4446-9.
  • Duffy, Christopher (1995). Siege Warfare: The Fortress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1494–1660. Routledge. ISBN 978-0415146494.
  • Ferretti, Giuliano (2014). "La politique italienne de la France et le duché de Savoie au temps de Richelieu; Franco-Savoyard Italian policy in the time of Richelieu". Dix-septième Siècle (in French). 1 (262): 7. doi:10.3917/dss.141.0007.
  • Friehs, Julia Teresa. "Art and the Thirty Years' War". Die Welt der Habsburger. Retrieved 8 August 2021.
  • Hays, J. N. (2005). Epidemics and pandemics; their impacts on human history. ABC-CLIO. ISBN 978-1851096589.
  • Gnanaprakasar, Nalloor Swamy (2003). Critical History of Jaffna – The Tamil Era. Asian Educational Services. ISBN 978-81-206-1686-8.
  • Gutmann, Myron P. (1988). "The Origin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History. 18 (4): 749–770. doi:10.2307/204823. JSTOR 204823.
  • Hanlon, Gregory (2016). The Twilight Of A Military Tradition: Italian Aristocrats And European Conflicts, 1560–1800. Routledge. ISBN 978-1-138-15827-6.
  • Hayden, J. Michael (1973). "Continuity in the France of Henry IV and Louis XIII: French Foreign Policy, 1598–1615".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45 (1): 1–23. doi:10.1086/240888. JSTOR 1877591. S2CID 144914347.
  • Helfferich, Tryntje (2009). The Thirty Years War: A Documentary History. Hackett Publishing Co, Inc. ISBN 978-0872209398.
  • Heitz, Gerhard; Rischer, Henning (1995). Geschichte in Daten. Mecklenburg-Vorpommern; History in data; Mecklenburg-Western Pomerania (in German). Koehler&Amelang. ISBN 3-7338-0195-4.
  • Israel, Jonathan (1995). Spain in the Low Countries, (1635–1643) in Spain, Europe and the Atlantic: Essays in Honour of John H. Elliot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47045-2.
  • Jensen, Gary F. (2007). The Path of the Devil: Early Modern Witch Hunts. Rowman & Littlefield. ISBN 978-0-7425-4697-4.
  • Kamen, Henry (2003). Spain's Road to Empire. Allen Lane. ISBN 978-0140285284.
  • Kohn, George (1995). Encyclopedia of Plague and Pestilence: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Present. Facts on file. ISBN 978-0-8160-2758-3.
  • Lee, Stephen (2001). The Thirty Years War (Lancaster Pamphlets). Routledge. ISBN 978-0-415-26862-2.
  • Lesaffer, Randall (1997). "The Westphalia Peace Trea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 of Great European Peace Settlements prior to 1648". Grotiana. 18 (1): 71–95. doi:10.1163/187607597X00064.
  • Levy, Jack S (1983). War in the Modern Great Power System: 1495 to 1975.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 Lockhart, Paul D (2007). Denmark, 1513–1660: the rise and decline of a Renaissance monarc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27121-4.
  • Maland, David (1980). Europe at War, 1600–50. Palgrave Macmillan. ISBN 978-0-333-23446-4.
  • McMurdie, Justin (2014). The Thirty Years' War: Examining the Origins and Effects of Corpus Christianum's Defining Conflict (MA thesis). George Fox University.
  • Milton, Patrick; Axworthy, Michael; Simms, Brendan (2018). Towards The Peace Congress of Münster and Osnabrück (1643–1648) and the Westphalian Order (1648–1806) in "A Westphalia for the Middle East". C Hurst & Co Publishers Ltd. ISBN 978-1-78738-023-3.
  • Mitchell, Andrew Joseph (2005). Religion, revolt, and creation of regional identity in Catalonia, 1640–1643 (PhD thesis). Ohio State University.
  • Murdoch, Steve (2000). Britain, Denmark-Norway and the House of Stuart 1603–1660. Tuckwell. ISBN 978-1-86232-182-3.
  • Murdoch, S.; Zickerman, K; Marks, H (2012). "The Battle of Wittstock 1636: Conflicting Reports on a Swedish Victory in Germany". Northern Studies. 43.
  • Murdoch, Steve; Grosjean, Alexia (2014). Alexander Leslie and the Scottish general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1618–1648. London: Pickering & Chatto.
  • Nicklisch, Nicole; Ramsthaler, Frank; Meller, Harald; Others (2017). "The face of war: Trauma analysis of a mass grave from the Battle of Lützen (1632)". PLOS ONE. 12 (5): e0178252. Bibcode:2017PLoSO..1278252N. doi:10.1371/journal.pone.0178252. PMC 5439951. PMID 28542491.
  • Norrhem, Svante (2019). Mercenary Swedes; French subsidies to Sweden 1631–1796. Translated by Merton, Charlotte. Nordic Academic Press. ISBN 978-91-88661-82-1.
  • O'Connell, Daniel Patrick (1968). Richelieu. Weidenfeld & Nicolson.
  • O'Connell, Robert L (1990). Of Arms and Men: A History of War, Weapons, and Aggression. OUP. ISBN 978-0195053593.
  • Outram, Quentin (2001). "The Socio-Economic Relations of Warfare and the Military Mortality Crise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PDF). Medical History. 45 (2): 151–184. doi:10.1017/S0025727300067703. PMC 1044352. PMID 11373858.
  • Outram, Quentin (2002). "The Demographic impact of early modern warfare". Social Science History. 26 (2): 245–272. doi:10.1215/01455532-26-2-245.
  • Parker, Geoffrey (2008). "Crisis and Catastrophe: The global crisi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reconsidered".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113 (4): 1053–1079. doi:10.1086/ahr.113.4.1053.
  • Parker, Geoffrey (1976). "The "Military Revolution," 1560-1660—a Myth?".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48 (2): 195–214. doi:10.1086/241429. JSTOR 1879826. S2CID 143661971.
  • Parker, Geoffrey (1984). The Thirty Years' War (1997 ed.). Routledge. ISBN 978-0-415-12883-4. (with several contributors)
  • Parker, Geoffrey (1972). Army of Flanders and the Spanish Road, 1567–1659: The Logistics of Spanish Victory and Defeat in the Low Countries' Wars (2004 ed.). CUP. ISBN 978-0-521-54392-7.
  • Parrott, David (2001). Richelieu's Army: War, Government and Society in France, 1624–164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79209-7.
  • Pazos, Conde Miguel (2011). "El tradado de Nápoles. El encierro del príncipe Juan Casimiro y la leva de Polacos de Medina de las Torres (1638–1642): The Treaty of Naples; the imprisonment of John Casimir and the Polish Levy of Medina de las Torres". Studia Histórica, Historia Moderna (in Spanish). 33.
  • Pfister, Ulrich; Riedel, Jana; Uebele, Martin (2012). "Real Wages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 Economic Growth in Germany, 16th to 19th Centuries" (PDF). European Historical Economics Society. 1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11 May 2022. Retrieved 6 October 2020.
  • Porshnev, Boris Fedorovich (1995). Dukes, Paul (ed.). Muscovy and Sweden in the Thirty Years' War, 1630–163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45139-0.
  • Pursell, Brennan C. (2003). The Winter King: Frederick V of the Palatinate and the Coming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Ashgate. ISBN 978-0-7546-3401-0.
  • Ryan, E.A. (1948). "Catholics and the Peace of Westphalia" (PDF). Theological Studies. 9 (4): 590–599. doi:10.1177/004056394800900407. S2CID 17055532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4 March 2016. Retrieved 7 October 2020.
  • Schmidt, Burghart; Richefort, Isabelle (2006). "Les relations entre la France et les villes hanséatiques de Hambourg, Brême et Lübeck : Moyen Age-XIXe siècle; Relations between France and the Hanseatic ports of Hamburg, Bremen and Lubeck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19th century". Direction des Archives, Ministère des affaires étrangères (in French).
  • Schulze, Max-Stefan; Volckart, Oliver (2019). "The Long-term Impact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What Grain Price Data Reveal" (PDF). Economic History.
  • Sharman, J.C (2018). "Myths of military revolution: European expansion and Eurocentrism".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24 (3): 491–513. doi:10.1177/1354066117719992. S2CID 148771791.
  • Spielvogel, Jackson (2017). Western Civilisation. Wadsworth Publishing. ISBN 978-1-305-95231-7.
  • Storrs, Christopher (2006). The Resilience of the Spanish Monarchy 1665–1700. OUP. ISBN 978-0-19-924637-3.
  • Stutler, James Oliver (2014). Lords of War: Maximilian I of Bavaria and the Institutions of Lordship in the Catholic League Army, 1619–1626 (PDF) (PhD thesis). Duke University. hdl:10161/8754.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8 July 2021. Retrieved 21 September 2020.
  • Sutherland, NM (1992). "The Origin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and the Structure of European Politics".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CVII (CCCCXXIV): 587–625. doi:10.1093/ehr/cvii.ccccxxiv.587.
  • Talbott, Siobhan (2021). "'Causing misery and suffering miserably': Representation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i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Sage. 30 (1): 3–25. doi:10.1177/03061973211007353. S2CID 234347328.
  • Thion, Stephane (2008). French Armie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Auzielle: Little Round Top Editions.
  • Thornton, John (2016). "The Kingdom of Kongo and the Thirty Years' War".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27 (2): 189–213. doi:10.1353/jwh.2016.0100. JSTOR 43901848. S2CID 163706878.
  • Trevor-Roper, Hugh (1967). The Crisis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Religion, the Reformation and Social Change (2001 ed.). Liberty Fund. ISBN 978-0-86597-278-0.
  • Van Gelderen, Martin (2002). Republicanism and Constitutionalism in Early Modern Europe: A Shared European Heritage Volume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80203-1.
  • Van Groesen, Michiel (2011). "Lessons Learned: The Second Dutch Conquest of Brazil and the Memory of the First". Colonial Latin American Review. 20 (2): 167–193. doi:10.1080/10609164.2011.585770. S2CID 218574377.
  • Van Nimwegen, Olaf (2010). The Dutch Army and the Military Revolutions, 1588–1688. Boydell Press. ISBN 978-1-84383-575-2.
  • Wedgwood, C.V. (1938). The Thirty Years War (2005 ed.).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ISBN 978-1-59017-146-2.
  • White, Matthew (2012). The Great Big Book of Horrible Things. W.W. Norton & Co. ISBN 978-0-393-08192-3.
  • Wilson, Peter H. (2009). Europe's Tragedy: A History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Allen Lane. ISBN 978-0-7139-9592-3.
  • Wilson, Peter H. (2018). Lützen: Great Battles Seri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642540.
  • Wilson, Peter (2008). "The Causes of the Thirty Years War 1618–48".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123 (502): 554–586. doi:10.1093/ehr/cen160. JSTOR 20108541.
  • Zaller, Robert (1974). "'Interest of State': James I and the Palatinate". Albion: A Quarterly Journal Concerned with British Studies. 6 (2): 144–175. doi:10.2307/4048141. JSTOR 404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