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
©Johann Peter Krafft

1813 - 1814

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



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1813 年 3 月至 1814 年 5 月),在德国有时被称为解放战争,由奥地利、普鲁士、 俄罗斯、英国、 葡萄牙、瑞典、西班牙和一些德国国家组成的联盟被击败法国并把拿破仑流放到厄尔巴岛。1812年法国入侵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遭受灾难性的打击,被迫支持法国,之后,普鲁士和奥地利加入了俄罗斯、英国、瑞典、葡萄牙以及已经与法国交战的西班牙叛军的行列。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中,吕岑、包岑和德累斯顿发生了重大战役。规模更大的莱比锡战役(也称为国家之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役。最终,拿破仑早期在葡萄牙、西班牙和俄罗斯的挫折被证明是他覆灭的种子。随着军队的重组,盟军于1813年将拿破仑赶出德国,并于1814年入侵法国。盟军击败了法国剩余军队,占领了巴黎,迫使拿破仑退位并流亡。法国君主制在同盟国的推动下得以复兴,在波旁复辟时期,他们将统治权交给了波旁王朝的继承人。1815年,拿破仑从厄尔巴岛的囚禁中逃出并在法国重新掌权,引发了第七次反法同盟的“百日战争”。他在滑铁卢再次被击败,结束了拿破仑战争。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序幕
拿破仑从莫斯科撤退 ©Adolph Northen
1812 Jun 1

序幕

Russia
1812年6月,拿破仑入侵俄罗斯,迫使亚历山大一世皇帝留在大陆体系内。1812 年 6 月 23 日,由多达 65 万名士兵组成的大军(其中大约一半是法国人,其余来自盟国或附属地区) 渡过涅曼河。俄罗斯宣布卫国战争,而拿破仑则宣布“第二次波兰战争”。但与波兰人的期望相反,波兰人为入侵部队提供了近10万军队,并且考虑到与俄罗斯进一步谈判,他避免对波兰做出任何让步。俄罗斯军队撤退,摧毁了入侵者可能使用的一切,直到在博罗季诺交战(9 月 7 日),两军在那里进行了一场毁灭性的战斗。尽管法国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但这场战斗并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结果。战斗结束后,俄罗斯人撤退,从而打开了通往莫斯科的道路。9 月 14 日,法国人占领了莫斯科,但发现这座城市几乎空无一人。亚历山大一世(尽管按照西欧的标准几乎输掉了战争)拒绝投降,让法国人留在废弃的莫斯科城市,几乎没有食物或住所(莫斯科的大部分地区已被烧毁),冬天即将来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明确的胜利之路,拿破仑被迫从莫斯科撤军。灾难性的大撤退就这样开始了,在此期间,撤退的军队由于缺乏食物、逃兵和日益严酷的冬季天气而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同时又受到总司令米哈伊尔·库图佐夫率领的俄罗斯军队的不断攻击,其他民兵。由于战斗、饥饿和严寒天气,大军的总损失至少有37万人伤亡,20万人被俘。到 11 月,只有 27,000 名身体健康的士兵重新渡过别列津纳河。拿破仑现在离开他的军队返回巴黎并准备防御波兰以对抗入侵的俄罗斯人。情况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可怕。俄国人也损失了大约40万人,他们的军队也同样被耗尽。然而,他们的优势是补给线较短,并且能够以比法国人更快的速度补充军队,特别是因为拿破仑的骑兵和马车的损失是不可替代的。
宣战
普鲁士腓特烈·威廉三世 ©Franz Krüger
1813 Mar 1

宣战

Sweden
1813 年 3 月 3 日,经过漫长的谈判,英国同意瑞典对挪威的主张,瑞典与英国结成军事联盟并向法国宣战,不久后解放了瑞典波美拉尼亚。3 月 17 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向他的臣民发出了武装号召《An Mein Volk》。普鲁士于3月13日向法国宣战,法国于3月16日接收。第一次武装冲突发生在 4 月 5 日的莫克恩战役中,普鲁士和俄罗斯联军击败了法国军队。
Play button
1813 Apr 1 - 1814

春季活动

Germany
德国战役于 1813 年进行。第六次反法同盟的成员,包括德国的奥地利和普鲁士,以及俄罗斯和瑞典,在德国与法国皇帝拿破仑及其元帅和联邦军队进行了一系列战斗莱茵河联盟——大多数其他德国国家的联盟——结束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统治。法国与第六次反法同盟之间的春季战役以夏季休战(普拉斯威茨休战)无结果地结束。通过 1813 年夏季停火期间制定的特拉亨贝格计划,普鲁士、俄罗斯和瑞典的部长同意采取单一同盟战略来对抗拿破仑。停火结束后,奥地利最终站在联军一边,挫败了拿破仑与奥地利和俄罗斯分别达成协议的希望。联军现在拥有明显的数量优势,尽管在德累斯顿战役等早期挫折中,他们最终还是对拿破仑的主力造成了影响。盟军战略的高潮是 1813 年 10 月的莱比锡战役,这场战役以拿破仑的决定性失败而告终。莱茵河联盟在这场战斗后解散,许多前成员国加入联盟,打破了拿破仑对德国的控制。
特拉亨伯格计划
前帝国元帅让-巴蒂斯特·贝尔纳多特,后来的瑞典王储查尔斯·约翰,特拉亨贝格计划的共同作者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3 Apr 2

特拉亨伯格计划

Żmigród, Poland
特拉亨贝格计划是1813年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盟军在德国战役中制定的一项战役策略,并以在特拉亨贝格宫举行的会议命名。该计划主张避免与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直接接触,这是因为担心这位皇帝现在具有传奇般的战斗能力。因此,盟军计划分别与拿破仑的元帅和将军交战并击败他们,从而削弱他的军队,同时建立起连他都无法击败的压倒性力量。这是拿破仑在吕岑、包岑和德累斯顿遭受一系列失败和几近灾难后做出的决定。该计划成功了,在莱比锡战役中,盟军在数量上占据了相当大的优势,拿破仑被彻底击败,并被赶出了德国,回到了莱茵河。
萨夫洛开幕
莫肯战役 ©Richard Knötel
1813 Apr 5

萨夫洛开幕

Möckern, Germany
莫肯战役是普鲁士-俄罗斯联军与拿破仑法国军队在莫肯以南发生的一系列激烈冲突。它发生在1813年4月5日,以法国的失败而告终,并为反对拿破仑的“解放战争”成功拉开了序幕。鉴于这些意外的失败,法国总督于 4 月 5 日晚决定再次撤回马格德堡。法军撤退时摧毁了克鲁斯丹姆斯的所有桥梁,切断了盟军通往马格德堡的最重要通道。尽管在德国的法国军队最终没有被这次行动击败,但对于普鲁士人和俄罗斯人来说,这场冲突仍然是最终战胜拿破仑的第一个重要胜利。
吕岑战役
吕岑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3 May 2

吕岑战役

Lützen, Germany
在吕岑战役(德语:Schlacht von Großgörschen,1813 年 5 月 2 日)中,法国拿破仑一世击败了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联军。俄罗斯指挥官彼得·维特根斯坦亲王试图阻止拿破仑占领莱比锡,袭击了德国萨克森-安哈尔特州吕岑附近的法国右翼,令拿破仑大吃一惊。他很快恢复过来,下令对盟军进行双重包围。经过一天的激战,他的军队即将被包围,维特根斯坦被迫撤退。由于缺乏骑兵,法军没有追击。
包岑战役
格布哈德·莱伯莱赫特·冯·布吕歇尔 (Gebhard Leberecht von Blücher),位于包岑,1813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3 May 20 - May 21

包岑战役

Bautzen, Germany
在包岑战役(1813 年 5 月 20 日至 21 日)中,普鲁士和俄罗斯联军在数量上远远落后,被拿破仑击退,但逃脱了毁灭,一些消息来源声称米歇尔·内伊元帅未能阻止他们的撤退。格布哈德·列贝莱希特·冯·布吕歇尔将军领导下的普鲁士军队和彼得·维特根斯坦将军领导下的俄罗斯军队在吕岑惨败后撤退,遭到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国军队的攻击。
普拉斯维茨休战协议
普拉斯威茨城堡邓克收藏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3 Jun 4

普拉斯维茨休战协议

Letohrad, Czechia
普拉斯维茨停战协议是拿破仑战争期间为期九周的停战协议,由法国拿破仑一世与盟军于 1813 年 6 月 4 日达成(同一天卢考战役正在其他地方进行)。这是梅特涅在包岑之后盟军主力撤退到西里西亚期间提出的,并得到了拿破仑的附议(他热衷于争取时间来加强他的骑兵,让他的军队休息,通过将意大利军队带到莱巴赫来恐吓奥地利)与俄罗斯单独进行和平谈判)并被盟国热切接受(从而赢得了时间来争取奥地利的支持,引入更多的英国资金并让精疲力尽的俄罗斯军队得到休息)。停战协议将整个萨克森割让给拿破仑,以换取奥得河沿岸的领土,停战协议最初定于 7 月 10 日结束,但后来延长至 8 月 10 日。在达成停战协议期间,兰德维尔被动员起来,梅特涅于 6 月 27 日敲定了《莱辛巴赫条约》,同意如果拿破仑在某一天未能满足某些条件,奥地利将加入同盟国。他未能满足这些条件,休战协议被允许失效且不再续约,奥地利于 8 月 12 日宣战。拿破仑后来将停战协议描述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Play button
1813 Jun 21

维多利亚之战

Vitoria-Gasteiz, Spain
拿破仑在灾难性地入侵俄罗斯后,向法国召回了大批士兵以重建他的主力部队。到 1813 年 5 月 20 日,威灵顿从葡萄牙北部调动了 121,000 名士兵(53,749 名英国人、39,608 名西班牙人和 27,569 名葡萄牙人),越过西班牙北部的山脉和埃斯拉河,从侧翼包抄了在杜罗河和塔霍河之间排列的乔丹元帅的 68,000 军队。法军撤退至布尔戈斯,威灵顿的军队奋力进军,切断了法军通往法国的道路。威灵顿亲自指挥小股中央部队进行战略佯攻,而托马斯·格雷厄姆爵士指挥主力部队绕过法军右翼,越过被认为无法通行的地形。6 月 21 日,威灵顿率领 57,000 名英国人、16,000 名葡萄牙人和 8,000 名西班牙人从四个方向向维多利亚发起进攻。在维多利亚战役(1813 年 6 月 21 日)中,威灵顿侯爵率领的英国、 葡萄牙西班牙军队在西班牙维多利亚附近击溃了约瑟夫·波拿巴国王和让-巴蒂斯特·茹尔当元帅率领的法国军队,最终取得了 半岛战争的胜利。
比利牛斯山脉之战
惠灵顿索劳伦 作者:Thomas Jones Barker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3 Jul 25 - Aug 2

比利牛斯山脉之战

Pyrenees
比利牛斯山脉之战是 1813 年 7 月 25 日由比利牛斯地区元帅尼古拉斯·让·德·迪厄·苏尔特 (Nicolas Jean de Dieu Soult) 根据拿破仑皇帝的命令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作者大卫·钱德勒 (David Chandler) 承认这场“战斗”是一次攻势),希望解救被围困在潘普洛纳和圣塞巴斯蒂安的法国驻军。在取得初步成功后,由于威灵顿侯爵阿瑟·韦尔斯利指挥下的盟军抵抗不断增强,进攻陷入停滞。7 月 30 日,苏尔特放弃进攻,前往法国,但未能解救任何一支驻军。比利牛斯山脉之战涉及几个不同的行动。7月25日,苏尔特和两个法国军在龙塞斯瓦莱斯战役中与增援的英国第4师和西班牙师作战。盟军成功地抵挡了白天的所有进攻,但当晚面对法军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从龙塞斯瓦莱斯山口撤退。同样在25日,法军第三军团在玛雅战役中对英军第2师进行了严厉的考验。当天晚上,英国人从玛雅山口撤军。7月28日,威灵顿在潘普洛纳以北不远的地方集结了他的部队,并在索劳伦战役中击退了苏尔特两个军团的攻击。苏尔特没有向东北方向向龙塞斯瓦莱斯山口撤退,而是于 7 月 29 日与他的第三军取得联系并开始向北移动。7月30日,威灵顿袭击了苏尔特在苏拉伦的后卫部队,将部分法军驱赶至东北部,而大多数法军则继续向北前进。苏尔特没有选择玛雅山口,而是选择沿比达索阿河谷向北行驶。8 月 1 日,他成功躲避了盟军在延吉包围其部队的企图,并于 8 月 2 日在埃查拉尔进行最后的后卫行动后穿过附近的山口逃脱。法军的伤亡人数几乎是盟军的两倍。
大贝伦战役
由于降雨导致小型武器无法开火,撒克逊步兵(左)使用火枪枪托和刺刀保卫教堂墓地,抵御普鲁士的猛攻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3 Aug 23

大贝伦战役

Grossbeeren, Germany
然而,大约在德累斯顿战役的同时,法军遭受了数次严重失败,首先是 8 月 23 日败在贝尔纳多特的北方军团手中,乌迪诺向柏林的推进在大贝伦被普鲁士人击退。1813 年 8 月 23 日,弗里德里希·冯·比洛 (Friedrich von Bülow) 领导的普鲁士第三军团与让·雷尼尔 (Jean Reynier) 领导的法国-撒克逊第七军团在邻近的布兰肯费尔德 (Blankenfelde) 和斯普滕多夫 (Sputendorf) 发生了大贝伦战役 (Battle of Großbeeren)。拿破仑原本希望通过占领首都来将普鲁士赶出第六次反法同盟,但柏林以南的沼泽加上降雨以及尼古拉斯·乌迪诺元帅的健康状况不佳,都导致了法国的失败。
卡茨巴赫河战役
卡茨巴赫河战役 ©Eduard Kaempffer
1813 Aug 26

卡茨巴赫河战役

Liegnitzer Straße, Berlin, Ger
在卡茨巴赫,普鲁士军队在布吕歇尔的指挥下,利用拿破仑向德累斯顿进军的机会攻击麦克唐纳元帅的博伯军团。在 8 月 26 日的一场暴雨中,由于命令冲突和通讯中断,麦克唐纳的几个军团发现自己彼此孤立,卡茨巴克河和尼斯河上的许多桥梁被汹涌的水流摧毁。20万普鲁士人和法国人在一场混乱的战斗中发生冲突,最终演变成肉搏战。然而,布吕歇尔和普鲁士人集结了分散的部队,攻击了一个孤立的法军军团,并将其压制在卡茨巴赫河上,将其歼灭;迫使法国人进入汹涌的水域,许多人被淹死。法军有 13,000 人死伤,20,000 人被俘。普鲁士仅损失了 4,000 人。与德累斯顿战役发生在同一天,联军取得胜利,法军撤退到萨克森。
战争重新开始:德累斯顿战役
德累斯顿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3 Aug 26 - Aug 24

战争重新开始:德累斯顿战役

Dresden, Germany
停战协定结束后,拿破仑似乎在德累斯顿(1813 年 8 月 26 日至 27 日)重新获得了主动权,在那里他给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军队造成了那个时代最不平衡的损失之一。8月26日,冯·施瓦岑贝格亲王领导的盟军袭击了德累斯顿的法国驻军。8 月 27 日凌晨,拿破仑率领近卫军和其他援军抵达战场,尽管联军只有 135,000 人,而联军有 215,000 人,拿破仑在数量上严重落后,但他还是选择攻击盟军。拿破仑将盟军左翼转向,并巧妙地利用地形,将其锁定在被洪水淹没的魏瑟里茨河上,并将其与联军其他部队隔离开来。然后他让他著名的骑兵指挥官和那不勒斯国王约阿希姆·穆拉特离开去消灭被包围的奥地利人。当天的倾盆大雨削弱了火药的威力,使得奥军的火枪和大炮无法对抗缪拉的胸甲骑兵和枪骑兵的军刀和长矛,后者将奥军撕成碎片,缴获了 15 面旗帜,并迫使 3 个师的其余 13,000 人投降。盟军被迫撤退,法军仅损失近 40,000 人,而法军仅损失 10,000 人。然而,拿破仑的军队也受到天气的阻碍,无法在盟军险些脱险之前关闭皇帝计划的包围圈。所以拿破仑虽然给了协约国沉重的打击,但几次战术上的失误却让协约国撤退了,从而葬送了拿破仑一战结束战争的最佳机会。尽管如此,尽管德累斯顿施瓦岑贝格拒绝采取进攻行动,但拿破仑在数量上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再次给盟​​军主力造成了惨重损失。
库尔姆战役
库尔姆战役 ©Alexander von Kotzebue
1813 Aug 29

库尔姆战役

Chlumec, Ústí nad Labem Distri
拿破仑本人由于缺乏可靠且数量众多的骑兵,无法阻止整个军团在库尔姆战役(1813年8月29日至30日)中被摧毁,该军团在德累斯顿战役后孤立无援地追击敌人。 13,000人进一步削弱了他的军队。意识到盟军将继续击败他的部下,拿破仑开始集结兵力,强行决战。虽然麦克唐纳元帅在卡茨巴赫的失败与拿破仑在德累斯顿的胜利同时发生,但联军在库尔姆的胜利最终否定了他的胜利,因为他的部队从未完全击溃敌人。因此,通过赢得这场战役,奥斯特曼-托尔斯泰和他的部队成功地为联军在德累斯顿战役后重新集结、参加瓦滕堡战役以及随后的莱比锡战役赢得了急需的时间。
登尼维茨战役
登内维茨战役 ©Alexander Wetterling
1813 Sep 6

登尼维茨战役

Berlin, Germany
9 月 6 日,法军在登纳维茨 (Dennewitz) 再次遭受贝尔纳多特军队的惨重损失,内伊现在在那里指挥,乌迪诺担任他的副手。法国人再次试图占领柏林,拿破仑认为如果失去柏林,普鲁士就会退出战争。然而,内伊却误入了贝尔纳多特设下的陷阱,被普鲁士人冷酷地阻止,然后当王储带着他的瑞典人和俄罗斯军团到达他们的侧翼时,内伊被击溃。在拿破仑前元帅手中的第二次失败对法国人来说是灾难性的,他们损失了 50 门大炮、4 架老鹰和 10,000 名士兵。当晚的追击过程中以及第二天,瑞典和普鲁士骑兵又俘虏了 13,000 至 14,000 名法国俘虏,损失进一步扩大。内伊带着他剩余的指挥权撤退到维滕贝格,并没有进一步尝试占领柏林。拿破仑将普鲁士赶出战争的努力失败了。他的作战计划也是如此,以争夺中心地位。失去了主动权,他现在被迫集中兵力,寻求在莱比锡决战。除了在登内维茨遭受的重大军事损失之外,法国人现在也失去了德国附庸国的支持。贝尔纳多特在登内维茨获胜的消息震惊了整个德国,法国的统治在德国已经变得不受欢迎,蒂罗尔州也开始叛乱,这也是巴伐利亚国王宣布中立并开始与奥地利人谈判(在领土保证的基础上)的信号。以及马克西米利安保住王冠),准备加入同盟国。战斗期间,一支撒克逊军队叛逃到贝尔纳多特的军队,而威斯特伐利亚军队现在正在大量抛弃杰罗姆国王的军队。在瑞典王储发布公告敦促撒克逊军队(贝尔纳多特曾在瓦格拉姆战役中指挥撒克逊军队并深受他们喜爱)加入盟军事业之后,撒克逊将军们再也无法对他们的忠诚负责了。军队和法国人现在认为他们剩下的德国盟友不可靠。后来,1813 年 10 月 8 日,巴伐利亚作为联军成员正式加入对抗拿破仑。
瓦尔滕堡战役
约克在瓦滕堡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3 Oct 3

瓦尔滕堡战役

Kemberg, Germany
1813 年 10 月 3 日,亨利·加蒂安·贝特朗 (Henri Gatien Bertrand) 将军指挥的法国第四军团与路德维希·冯·约克 (Ludwig von Yorck) 将军指挥的西里西亚盟军 (I Corps) 之间爆发了瓦滕堡战役 (Battle of Wartenburg)。这场战斗使西里西亚军团渡过易北河,最终导致莱比锡战役。
Play button
1813 Oct 16 - Oct 12

莱比锡战役

Leipzig, Germany
拿破仑率领大约 175,000 名军队撤退到萨克森州的莱比锡,他认为可以在那里对向他集结的盟军进行防御行动。在那里,在所谓的万国之战(1813 年 10 月 16 日至 19 日)中,一支最终增援至 191,000 人的法国军队发现自己面临着三支向其汇聚的盟军,最终总兵力超过 430,000 人。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场战斗导致了拿破仑的失败,但他仍然能够相对有序地向西撤退。然而,当法军驶过白埃尔斯特河时,桥梁过早被炸毁,三万名士兵被困,被盟军俘虏。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卡尔·冯·施瓦岑贝格领导的奥地利、普鲁士、瑞典和俄罗斯联军决定性地击败了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的大军。拿破仑的军队还包括波兰和意大利军队,以及莱茵河联盟(主要是萨克森和符腾堡)的德国军队。这场战役是1813年德国战役的高潮,共有56万名士兵、2200门火炮、消耗40万发炮弹、伤亡13.3万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欧洲最大规模的战役。拿破仑再次惨败,被迫返回法国,而第六次反法军继续保持势头,解散了莱茵联邦,并于次年初入侵法国。
哈瑙战役
骑兵冲锋后的红枪骑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3 Oct 30 - Oct 31

哈瑙战役

Hanau, Germany
十月初拿破仑在莱比锡战役中失败后,拿破仑开始从德国撤退到相对安全的法国。10 月 30 日,Wrede 试图在哈瑙阻挡拿破仑的撤退路线。拿破仑带着援军抵达哈瑙并击败了雷德的军队。10 月 31 日,哈瑙被法国控制,打开了拿破仑的撤退路线。哈瑙战役是一场小战役,但却是一次重要的战术胜利,使拿破仑的军队撤退到法国领土上,恢复并面对法国的入侵。与此同时,达武的军团继续围攻汉堡,成为莱茵河以东的最后一支帝国军队。
尼维尔战役
凹版战斗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3 Nov 10

尼维尔战役

Nivelle, France
尼维尔战役(1813 年 11 月 10 日)发生在 半岛战争接近尾声的尼维尔河前(1808–1814)。盟军围攻圣塞巴斯蒂安后,威灵顿的 80,000 名英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军队(其中 20,000 名西班牙人未经考验)紧追苏尔特元帅,苏尔特元帅将 60,000 人部署在 20 英里的防线内。轻装师之后,英军主力奉命进攻,第3师将苏尔特的军队一分为二。到两点钟时,苏尔特已撤退,英军处于强势进攻位置。苏尔特在法国领土上又输掉了一场战斗,损失了 4,500 人,威灵顿则损失了 5,500 人。
拉罗蒂耶尔战役
符腾堡龙骑兵冲锋法国步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4 Jan 1

拉罗蒂耶尔战役

La Rothière, France
拉罗蒂耶尔战役于 1814 年 2 月 1 日在法兰西帝国与奥地利、普鲁士、 俄罗斯以及先前与法国结盟的德意志国家的联军之间爆发。法国军队由拿破仑皇帝领导,联军由格布哈德·勒贝莱赫特·冯·布吕歇尔指挥。战斗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潮湿的暴风雪)进行的。法国人被击败,但仍设法坚守,直到他们在黑暗的掩护下撤退。
Play button
1814 Jan 29

终局之战:布赖恩之战

Brienne-le-Château, France
布里埃纳战役(1814 年 1 月 29 日)见证了拿破仑皇帝率领的法国帝国军队攻击普鲁士陆军元帅格布哈德·列伯莱赫特·冯·布吕歇尔指挥的普鲁士和俄罗斯军队。经过持续到深夜的激烈战斗,法国人占领了城堡,几乎占领了布吕歇尔。然而,法国人无法将俄罗斯人赶出布里耶讷堡镇。1814 年,拿破仑本人首次出现在战场上,也险些被俘。第二天一早,布吕歇尔的部队悄悄放弃了城镇,向南撤退,将战场让给了法军。1813 年 12 月下旬,两支最初人数为 30 万人的盟军冲破了法国薄弱的防御并向西推进。一月下旬,拿破仑亲自上阵指挥军队。法国皇帝希望在布吕歇尔的军队与施瓦岑贝格亲王奥地利陆军元帅卡尔·菲利普领导的盟军主力会合之前削弱布吕歇尔的军队。拿破仑的赌博失败了,布吕歇尔逃亡到施瓦岑贝格身边。三天后,两支盟军联合12万大军,在拉罗蒂埃战役中向拿破仑发起进攻。
蒙米拉伊战役
拿破仑和他的元帅和幕僚带领他的军队走过连日雨后泥泞的道路。尽管拿破仑的帝国正在崩溃,但他在六日战役中被证明是一个危险的对手。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4 Feb 9

蒙米拉伊战役

Montmirail, France
蒙米拉伊战役(1814 年 2 月 11 日)是拿破仑皇帝领导的法国军队与法比安·威廉·冯·奥斯滕-萨克肯和路德维希·约克·冯·瓦滕堡指挥的两个盟军军团之间进行的。在持续到晚上的激战中,包括帝国卫队在内的法国军队击败了萨肯的俄罗斯士兵,迫使他们向北撤退。约克的普鲁士第一军团的一部分试图介入这场斗争,但也被赶走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拿破仑战争六日战役期间,法国蒙米拉伊附近。蒙米拉伊位于莫城以东 51 公里(32 英里)处。拿破仑在 2 月 10 日的尚波贝尔战役中粉碎了扎哈尔·德米特里耶维奇·奥尔苏菲耶夫的小型孤立军团后,他发现自己置身于格布哈德·列伯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的分布广泛的西里西亚军团之中。拿破仑在东部留下一小股部队监视布吕歇尔,然后将他的主力部队转向西部,试图摧毁萨肯。萨肯不知道拿破仑军队的规模,试图向东杀出一条路与布吕歇尔会合。俄罗斯人成功坚守了几个小时,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法国士兵出现在战场上,他们被迫后退。约克的军队姗姗来迟,却被击退,但普鲁士人分散了法国人的注意力,让萨肯的俄罗斯人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向北方撤退。第二天,拿破仑发起全面追击,发生蒂耶里堡战役。
六天活动
蒙米拉伊战役石版画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4 Feb 10 - Feb 15

六天活动

Champaubert, France
二月初,拿破仑进行了六日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他多次战胜了向巴黎进军的数量上占优势的敌军。然而,在整个战役中,他派出的士兵不足 80,000 人,而联军则有 370,000 至 405,000 人参与战役。六日战役是法国拿破仑一世军队在第六次联军逼近巴黎时取得的最后一系列胜利。拿破仑在尚波贝尔战役、蒙米拉伊战役、蒂埃里堡战役和沃尚战役中四次击败布吕歇尔的西里西亚军团。拿破仑的 30,000 人军队成功地对布吕歇尔的 50,000-56,000 人的军队造成了 17,750 人伤亡。施瓦岑贝格亲王率领的波西米亚军团向巴黎推进,迫使拿破仑放弃了对布吕歇尔军队的追击,布吕歇尔的军队虽然遭到重创,但很快就得到了补充援军的到来。沃尚失败五天后,西里西亚军团重新发起进攻。
蒂埃里堡战役
爱德华·莫蒂埃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4 Feb 12

蒂埃里堡战役

Château-Thierry, France
蒂埃里堡战役(1814 年 2 月 12 日)见证了拿破仑皇帝指挥的法国帝国军队试图摧毁路德维希·约克·冯·瓦滕堡领导的普鲁士军团和费边·威廉·冯·奥斯滕-萨肯领导的俄罗斯帝国军团。盟军的两个军团成功渡过马恩河,但损失比追击的法军严重得多。这一行动发生在六日战役期间,拿破仑为普鲁士陆军元帅格布哈德·列伯莱赫特·冯·布吕歇尔的西里西亚军团赢得了一系列胜利。蒂埃里堡位于巴黎东北约 75 公里(47 英里)处。在拉罗蒂埃战役中击败拿破仑后,布吕歇尔的军队与施瓦岑贝格亲王奥地利陆军元帅卡尔·菲利普的盟军主力分离。布吕歇尔的军队向西北进军,沿着马恩河谷向巴黎推进,而施瓦岑贝格的军队则通过特鲁瓦向西移动。拿破仑留下部分寡不敌众的军队观看施瓦岑贝格的缓慢推进,向北进攻布吕歇尔。2月10日,拿破仑发现西里西亚军队严重疲软,在尚波贝尔战役中摧毁了扎哈尔·德米特里耶维奇·奥尔苏菲耶夫的俄罗斯军团。转而向西,法国皇帝在第二天的蒙米拉伊战役中击败了萨克肯和约克。当盟军向北逼近蒂埃里堡横跨马恩河的桥梁时,拿破仑派出军队紧追不舍,但未能歼灭约克和萨肯。拿破仑很快发现布吕歇尔又派出两个军团向他进攻,沃尚战役于 2 月 14 日爆发。
沃尚战役
法国胸甲骑兵(第三团士兵)在冲锋。格鲁希侯爵将军率领他的重骑兵在沃尚表现出色,突破并击溃了敌军的多个步兵方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4 Feb 14

沃尚战役

Vauchamps, France
沃尚战役(1814 年 2 月 14 日)是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六日战役的最后一场主要战役。结果拿破仑一世领导下的大军的一部分击败了陆军元帅格布哈德·列伯莱赫特·冯·布吕歇尔领导下的西里西亚军团中普鲁士和俄罗斯的优势部队。2 月 14 日上午,布吕歇尔指挥一个普鲁士军团和两个俄罗斯军团的部队,恢复对马尔蒙的进攻。后者继续后退,直到得到增援。拿破仑带着强大的合成兵力抵达战场,这使得法军能够发起坚决的反击,击退西里西亚军团的先头部队。布吕歇尔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皇帝本人,决定撤退,避免再次与拿破仑交战。实际上,布吕歇尔的脱离接触行动被证明极其难以执行,因为联军此时处于前沿阵地,几乎没有骑兵掩护其撤退,而且面对的是准备投入大量骑兵的敌人。虽然实际的激战很短,但马尔蒙元帅领导下的法国步兵,以及伊曼纽尔·德·格鲁希将军领导下的大部分骑兵,发起了无情的追击,将敌人击倒。联军在光天化日之下,沿着一些有利的骑兵地形,以缓慢移动的方阵撤退,损失惨重,数个方阵被法军骑兵攻破。夜幕降临时,战斗停止了,布吕歇尔选择进行一场精疲力尽的夜间行军,以将剩余的部队带到安全的地方。
蒙特罗战役
1814 年,拿破仑领导的法国军队攻克了奥德在蒙特罗的坚固阵地。帕约尔将军和他的骑兵在塞纳河和约讷河上的两个旅被炸毁之前,出色地袭击了它们,导致近 4,000 人被俘。 ©Jean-Charles Langlois
1814 Feb 18

蒙特罗战役

Montereau-Fault-Yonne, France
蒙特罗战役(1814 年 2 月 18 日)是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皇帝领导的法国帝国军队与符腾堡王储弗雷德里克·威廉指挥的奥地利和符腾堡军团之间的战斗。当拿破仑的军队重创格布哈德·勒贝莱赫特·冯·布吕歇尔领导的盟军时,施瓦岑贝格亲王卡尔·菲利普指挥的盟军主力则推进到了巴黎附近的危险位置。拿破仑集结了寡不敌众的兵力,率领士兵南下对付施瓦岑贝格。听到法国皇帝逼近的消息,盟军指挥官下令撤退,但 2 月 17 日,他的后卫部队被冲垮或被推开。符腾堡王储奉命坚守蒙特罗直至18日夜幕降临,他在塞纳河北岸部署了一支强大的部队。整个上午和中午,盟军顽强地抵挡住了法军的一系列进攻。然而,在法国人越来越大的压力下,王储的防线在下午崩溃了,他的部队跑向后方的唯一一座桥。在皮埃尔·克洛德·帕约尔的出色领导下,法国骑兵包围了逃亡者,占领了塞纳河和约讷河两岸,并占领了蒙特罗。盟军损失惨重,这次失败坚定了施瓦岑贝格继续撤退至特鲁瓦的决定。
奥布河畔阿尔西战役
拿破仑在奥布河畔阿尔西斯桥 ©Jean-Adolphe Beaucé
1814 Mar 17

奥布河畔阿尔西战役

Arcis-sur-Aube, France
从德国撤退后,拿破仑在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包括奥布河畔阿尔西战役,但在压倒性的优势下逐渐被迫撤退。竞选期间,他颁布了征召 90 万名新兵的法令,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最终被招募。奥布河畔阿尔西战役见证了拿破仑领导下的法国帝国军队在第六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面对由施瓦岑贝格亲王卡尔·菲利普领导的规模大得多的盟军。战斗第二天,拿破仑皇帝突然意识到自己寡不敌众,立即下令蒙面撤退。当奥地利陆军元帅施瓦岑贝格意识到拿破仑正在撤退时,大部分法军已经脱离接触,随后盟军的追击未能阻止剩余的法军安全撤回北方。这是拿破仑退位并流亡厄尔巴岛之前的倒数第二场战役,最后一场是圣迪济耶战役。当拿破仑在北方与普鲁士陆军元帅格布哈德·列贝莱希特·冯·布吕歇尔的俄普军队作战时,施瓦岑贝格的军队将雅克·麦克唐纳元帅的军队推回巴黎。拿破仑在兰斯获胜后,向南移动,威胁施瓦岑贝格通往德国的补给线。作为回应,奥地利元帅将军队撤回特鲁瓦和奥布河畔阿尔西。当拿破仑占领阿尔西斯时,一向谨慎的施瓦岑贝格决定决战而不是撤退。第一天的冲突没有结果,拿破仑错误地认为他是在追击撤退的敌人。第二天,法军挺进高地,惊讶地发现阿尔西斯以南有 74,000 至 100,000 名敌人列阵。经过拿破仑亲自参加的苦战,法军杀出一条血路,但却是法军受挫。
联军进军巴黎
1814 年巴黎之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4 Mar 30 - Mar 28

联军进军巴黎

Paris, France
因此,经过六周的战斗,联军几乎没有取得任何进展。联军将领们仍然希望让拿破仑与他们的联合部队作战。然而,在奥布河畔阿尔西之后,拿破仑意识到他无法再继续执行目前详细击败联军的战略,并决定改变策略。他有两个选择:他可以退回巴黎并希望联军成员能够达成协议,因为在他指挥下的法国军队占领巴黎将是困难且耗时的;或者他可以效仿俄罗斯人,将巴黎留给他的敌人(就像两年前他们将莫斯科留给他一样)。他决定向东移动到圣迪济耶,集结他能找到的驻军,举全国之力对抗入侵者。事实上,当他写给玛丽·路易丝皇后的一封信概述了他打算沿着联军的交通线前进时,他实际上已经开始执行这一计划,该信于3月22日被布吕歇尔军队中的哥萨克人截获,因此他的计划暴露给了他的敌人。3月23日,联军指挥官在波吉召开了战争委员会,最初决定追随拿破仑,但第二天,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及其顾问重新考虑,并意识到对手的弱点(以及也许是因为担心来自图卢兹的威灵顿公爵可能会首先到达巴黎),决定向巴黎(当时是一个开放城市)进军,让拿破仑对他们的交通线尽最大努力。联军直奔首都。马尔蒙和莫蒂埃带着他们可以集结的部队在蒙马特高地占据了阵地以对抗他们。巴黎战役结束时,法国指挥官看到进一步的抵抗毫无希望,于 3 月 31 日投降了这座城市,而此时拿破仑正带着近卫军的残骸和少数其他分遣队,匆匆穿过奥地利人的后方前往枫丹白露加入他们。
图卢兹战役
前景是盟军的战斗全景,中距离是加固的图卢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4 Apr 10

图卢兹战役

Toulouse, France
图卢兹战役(1814 年 4 月 10 日)是拿破仑战争的最后战役之一,四天后,拿破仑向第六次反法同盟国家投降了法兰西帝国。在去年秋天的一场艰难战役中,英葡西班牙联军在威灵顿公爵的带领下,将士气低落、四分五裂的法国帝国军队赶出了西班牙,并于 1814 年春天将战争深入法国南部。事实证明,地区首府图卢兹受到苏尔特元帅的坚决保卫。4 月 10 日,英军的 1 个师和西班牙的 2 个师在血腥战斗中遭受重创,盟军伤亡人数比法军伤亡人数多 1,400 人。苏尔特又守住了这座城市一天,然后率领军队逃离该镇,留下了约 1,600 名伤员,其中包括三名将军。4 月 12 日上午,惠灵顿的入城受到了大批法国保皇党人士的欢迎,这证实了苏尔特早先对惠灵顿可能出现的第五纵队分子的担忧。当天下午,拿破仑退位和战争结束的官方消息传到了惠灵顿。4 月 17 日,苏尔特同意停战。
拿破仑第一次退位
拿破仑退位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14 Apr 11

拿破仑第一次退位

Fontainebleau, France
拿破仑于 1814 年 4 月 11 日退位,战争很快就正式结束,但一些战斗一直持续到 5 月。1814 年 4 月 11 日,大陆列强与拿破仑签署了《枫丹白露条约》,随后法国与包括英国在内的列强于 1814 年 5 月 30 日签署了《巴黎条约》。胜利者将拿破仑流放到厄尔巴岛,并以路易十八的名义恢复了波旁王朝。协约国领导人于 6 月参加了在英国举行的和平庆祝活动,然后参加了维也纳会议(1814 年 9 月至 1815 年 6 月之间),该会议的召开旨在重新绘制欧洲地图。

Characters



Robert Jenkinson

Robert Jenkinson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Joachim Murat

Joachim Murat

Marshall of the Empire

Alexander I of Russia

Alexander I of Russia

Emperor of Russia

Francis II

Francis II

Last Holy Roman Emperor

Napoleon

Napoleon

French Emperor

Arthur Wellesley

Arthur Wellesley

Duke of Wellington

Eugène de Beauharnais

Eugène de Beauharnais

Viceroy of Italy

Frederick Francis I

Frederick Francis I

Grand Duke of Mecklenburg-Schwerin

Charles XIV John

Charles XIV John

Marshall of the Empire

Frederick I of Württemberg

Frederick I of Württemberg

Duke of Württemberg

Józef Poniatowski

Józef Poniatowski

Marshall of the Empire

References



  • Barton, Sir D. Plunket (1925). Bernadotte: Prince and King 1810–1844. John Murray.
  • Bodart, G. (1916). Losses of Life in Modern Wars, Austria-Hungary; France. ISBN 978-1371465520.
  • Castelot, Andre. (1991). Napoleon. Easton Press.
  • Chandler, David G. (1991). The Campaigns of Napoleon Vol. I and II. Easton Press.
  • Ellis, Geoffrey (2014), Napoleon: Profiles in Power, Routledge, p. 100, ISBN 9781317874706
  • Gates, David (2003). The Napoleonic Wars, 1803–1815. Pimlico.
  • Hodgson, William (1841). The life of Napoleon Bonaparte, once Emperor of the French, who died in exile, at St. Helena, after a captivity of six years' duration. Orlando Hodgson.
  • Kléber, Hans (1910). Marschall Bernadotte, Kronprinz von Schweden. Perthes.
  • Leggiere, Michael V. (2015a). Napoleon and the Struggle for Germany. Vol.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7080515.
  • Leggiere, Michael V. (2015b). Napoleon and the Struggle for Germany. Vol. I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107080546.
  • Merriman, John (1996). A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 W.W. Norton Company. p. 579.
  • Maude, Frederic Natusch (1911), "Napoleonic Campaigns" , in Chisholm, Hugh (e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 19 (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12–236
  • Palmer, Alan (1972). Metternich: Councillor of Europe 1997 (reprint ed.). London: Orion. pp. 86–92. ISBN 978-1-85799-868-9.
  • Riley, J. P. (2013). Napoleon and the World War of 1813: Lessons in Coalition Warfighting. Routledge. p. 206.
  • Robinson, Charles Walker (1911), "Peninsular War" , in Chisholm, Hugh (e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 21 (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90–98
  • Ross, Stephen T. (1969), European Diplomatic History 1789–1815: France against Europe, pp. 342–344
  • Scott, Franklin D. (1935). Bernadotte and the Fall of Napole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Tingsten, Lars (1924). Huvuddragen av Sveriges Krig och Yttre Politik, Augusti 1813 – Januari 1814. Stockholm.
  • Wencker-Wildberg, Friedrich (1936). Bernadotte, A Biography. Jarrol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