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1971 - 2024

孟加拉国历史



1971 年以来孟加拉国的历史以一系列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发展为特点。1971 年从巴基斯坦独立后,孟加拉国在谢赫·穆吉布·拉赫曼的领导下面临着诸多挑战。尽管独立最初令人欣喜,但该国仍面临普遍的贫困和政治不稳定的问题。独立后初期的标志是 1974 年孟加拉国发生饥荒,对人民造成了毁灭性影响。1975 年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 (Sheikh Mujibur Ra​​hman) 遇刺,开启了军事统治时期,一直持续到 1990 年,其特点是政变和冲突,特别是吉大港山区冲突。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民主转型是孟加拉国的一个转折点。然而,这一时期并非没有动荡,2006-2008 年的政治危机就是明证。当代,从2009年开始,孟加拉国重点实施了“2021愿景”和“数字孟加拉国”等倡议,旨在实现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尽管面临 2021 年社区暴力等挑战,孟加拉国仍在继续努力实现进步和稳定。在整个独立后的历史中,孟加拉国经历了政治动荡、经济挑战和发展的重大进步。从一个饱受战争蹂躏的新国家到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历程反映了其人民的韧性和决心。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1946 Jan 1

序幕

Bangladesh
孟加拉国是一个文化和政治发展丰富的地区,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它最初被称为孟加拉,是各个地区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孔雀帝国和笈多帝国。中世纪时期,孟加拉在孟加拉苏丹国和莫卧儿王朝的统治下繁荣发展,以其贸易和财富而闻名,特别是在平纹细布和丝绸工业方面。16世纪至18世纪是孟加拉经济繁荣和文化复兴的时期。然而,随着19世纪英国统治的到来,这个时代结束了。1757 年普拉西战役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孟加拉的控制带来了重大的经济变化,并于 1793 年引入了永久定居点。英国的统治见证了现代教育和社会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由拉贾·拉姆·莫汉·罗伊等人物带头。1905 年的孟加拉分治虽然已于 1911 年被废除,但仍引发了民族主义情绪的强烈高涨。20世纪初以孟加拉文艺复兴为标志,对该地区的社会文化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43 年的孟加拉饥荒是一场毁灭性的人道主义危机,是孟加拉历史的转折点,加剧了反英情绪。1947 年印度分治成为决定性的时刻,导致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的成立。以穆斯林为主的东孟加拉成为东巴基斯坦,由于与西巴基斯坦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为未来的冲突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为孟加拉国最终争取独立奠定了基础,这是南亚历史上的重要篇章。
Play button
1947 Aug 14 - Aug 15

印度分裂

India
正如 1947 年《印度独立法》所述,印度分治标志着英国在南亚统治的结束,并导致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于 1947 年 8 月 14 日和 15 日建立两个独立的领土。这次分治涉及根据宗教多数对英属印度孟加拉省和旁遮普省进行划分,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成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非穆斯林地区并入印度。除了领土划分之外,英属印度陆军、海军、空军、公务员、铁路和财政部等资产也被划分。这一事件导致了大规模和仓促的人口迁移,据估计有 14 至 1800 万人迁移,大约一百万人因暴力和动乱而死亡。难民(主要是来自西旁遮普邦和东孟加拉邦等地区的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移居印度,而穆斯林则移居巴基斯坦,在同宗教人士中寻求安全。分裂引发了广泛的社区暴力,特别是在旁遮普邦和孟加拉,以及加尔各答、德里和拉合尔等城市。大约一百万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锡克教徒在这些冲突中丧生。印度和巴基斯坦领导人都努力减轻暴力并支持难民。值得注意的是,圣雄甘地通过加尔各答和德里的斋戒促进和平发挥了重要作用。[4]印度和巴基斯坦政府设立救援营地并动员军队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分治仍然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留下了敌对和不信任的遗产,至今仍影响着两国关系。
语言运动
1952 年 2 月 21 日在达卡举行游行。 ©Anonymous
1952 Feb 21

语言运动

Bangladesh
1947年,印度分治后,东孟加拉成为巴基斯坦自治领的一部分。尽管东孟加拉邦的孟加拉语人口占大多数,有 4,400 万人口,但他们发现自己在巴基斯坦政府、文职部门和军队中的代表性不足,而这些部门均由西翼主导。[1] 1947 年,在卡拉奇举行的全国教育峰会上发生了一件关键事件,会上一项决议提倡乌尔都语作为唯一的官方语言,立即引发了东孟加拉邦的反对。在阿布尔·卡什姆的领导下,达卡的学生要求承认孟加拉语作为官方语言和教育媒介。[2]尽管有这些抗议,巴基斯坦公共服务委员会仍将孟加拉语排除在官方使用范围之外,加剧了公众的愤怒。[3]这引发了大规模抗议活动,特别是 1952 年 2 月 21 日,达卡的学生无视公共集会禁令。警方使用催泪瓦斯和枪击予以回应,导致数名学生死亡。[1]暴力事件升级为全市范围的骚乱,罢工和停工大范围发生。尽管当地立法者提出请求,首席部长努鲁·阿明仍拒绝充分解决这个问题。这些事件导致了宪法改革。1954 年,孟加拉语与乌尔都语一起被承认为官方语言,并在 1956 年宪法中得到正式确立。然而,阿尤布汗领导下的军政府后来试图将乌尔都语重新确立为唯一的民族语言。[4]语言运动是导致孟加拉国解放战争的重要因素。军政权对西巴基斯坦的偏袒,加上经济和政治上的差异,加剧了东巴基斯坦的不满。人民联盟呼吁更大的省级自治以及将东巴基斯坦更名为孟加拉国是这些紧张局势的核心,最终导致孟加拉国独立。
1958 年巴基斯坦军事政变
1951 年 1 月 23 日,巴基斯坦陆军总司令阿尤布·汗将军在办公室。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58 Oct 27

1958 年巴基斯坦军事政变

Pakistan
1958年巴基斯坦军事政变发生于1958年10月27日,标志着巴基斯坦的第一次军事政变。这导致总统伊斯坎达尔·阿里·米尔扎被当时的陆军参谋长穆罕默德·阿尤布·汗罢免。政变爆发之前,政治不稳定一直困扰着巴基斯坦,1956 年至 1958 年间,巴基斯坦出现了众多总理。东巴基斯坦要求更多地参与中央治理,从而加剧了紧张局势。在这些紧张局势中,米尔扎总统失去了政治支持并面临苏赫拉瓦迪等领导人的反对,转而向军方寻求支持。10月7日,他宣布戒严,解散宪法,解散政府,解散国民议会和省立法机构,并禁止政党。阿尤布·汗将军被任命为首席戒严行政长官并被提名为新总理。然而,米尔扎和阿尤布汗之间的联盟是短暂的。10 月 27 日,米尔扎感觉自己因阿尤布汗日益增长的权力而被边缘化,试图维护自己的权威。相反,阿尤布汗怀疑米尔扎密谋反对他,迫使米尔扎辞职并担任总统。这次政变最初在巴基斯坦受到欢迎,被视为政治不稳定和领导不力的暂时缓解。人们乐观地认为阿尤布·汗的强有力领导将稳定经济、促进现代化并最终恢复民主。他的政权得到了包括美国在内的外国政府的支持。
六点运动
1966 年 2 月 5 日,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在拉合尔宣布六分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66 Feb 5

六点运动

Bangladesh
1966 年,东巴基斯坦的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发起了六点运动,寻求该地区更大的自治权。[5]这一运动主要由人民联盟领导,是对西巴基斯坦统治者对东巴基斯坦的剥削的回应,被视为孟加拉国独立的重要一步。1966年2月,东巴基斯坦反对派领导人召开全国会议,讨论塔什干后的政治局势。代表人民联盟的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出席了在拉合尔举行的会议。他于2月5日提出六点建议,旨在将其纳入会议议程。然而,他的提议被拒绝,拉赫曼被贴上了分离主义者的标签。因此,他抵制了 2 月 6 日的会议。当月晚些时候,人民联盟工作委员会一致接受了六点。六点提案源于给予东巴基斯坦更多自治权的愿望。尽管东巴基斯坦人占巴基斯坦人口的大多数,并通过黄麻等产品为其出口收入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东巴基斯坦人感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方面被边缘化。该提案遭到了西巴基斯坦政界人士和东巴基斯坦一些非人民联盟政界人士的拒绝,其中包括全巴基斯坦人民联盟主席纳瓦布扎达·纳萨鲁拉·汗,以及国家人民党、伊斯兰大会党和伊斯兰大会党等政党。尼扎姆伊斯兰。尽管遭到反对,该运动还是获得了东巴基斯坦大多数人口的大力支持。
1969 年东巴基斯坦大规模起义
1969 年大规模起义期间,达卡大学校园内的学生游行。 ©Anonymous
1969 Jan 1 - Mar

1969 年东巴基斯坦大规模起义

Bangladesh
1969年的东巴基斯坦起义是一场反对穆罕默德·阿尤布·汗总统军事统治的重大民主运动。在学生领导的示威活动的推动下,并得到人民联盟和国家人民党等政党的支持,起义要求政治改革,并抗议阿加尔塔拉阴谋案和包括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在内的孟加拉民族主义领导人的监禁。[6]该运动从1966年的六点运动中获得动力,并于1969年初升级,出现了广泛的示威活动,并偶尔与政府军发生冲突。这种公众压力最终导致阿尤布·汗总统辞职,并导致阿加尔塔拉阴谋案撤回,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等人被无罪释放。为了应对骚乱,继阿尤布·汗之后的叶海亚·汗总统宣布了1970年10月举行全国选举的计划。他宣布新当选的议会将起草巴基斯坦宪法,并宣布将西巴基斯坦划分为不同的省份。1970年3月31日,他提出法律框架令(LFO),呼吁直接选举一院制立法机构。[7]此举部分是为了解决西方对东巴基斯坦要求广泛省级自治的担忧。LFO 旨在确保未来的宪法能够维护巴基斯坦的领土完整和伊斯兰意识形态。1954年成立的西巴基斯坦省被废除,恢复原来的四个省:旁遮普省、信德省、俾路支省和西北边境省。国民议会的代表权以人口为基础,人口较多的东巴基斯坦拥有多数席位。尽管有人警告谢赫·穆吉布有意无视 LFO 以及印度对东巴基斯坦日益增长的干涉,但叶海亚·汗低估了政治动态,尤其是对东巴基斯坦人民联盟的支持。[7]1970年12月7日举行的大选是巴基斯坦独立以来的首次大选,也是孟加拉国独立前的最后一次大选。此次选举涉及 300 个普通选区,其中 162 个在东巴基斯坦,138 个在西巴基斯坦,另外还为女性保留了 13 个席位。[8]这次选举是巴基斯坦政治格局和孟加拉国最终形成的关键时刻。
1970 年东巴基斯坦大选
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 (Sheikh Mujibur Ra​​hman) 在达卡举行会议,准备 1970 年巴基斯坦大选。 ©Dawn/White Star Archives
1970 Dec 7

1970 年东巴基斯坦大选

Bangladesh
1970年12月7日在东巴基斯坦举行的大选是巴基斯坦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些选举旨在选出巴基斯坦第五届国民议会的 169 名议员,其中 162 个席位指定为普通席位,7 个席位保留给女性。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领导的人民联盟取得了巨大胜利,赢得了国民议会分配给东巴基斯坦的 169 个席位中的 167 个。这一压倒性的成功也延续到了东巴基斯坦省议会,人民联盟在该省议会取得了压倒性胜利。选举结果凸显了东巴基斯坦人民对自治的强烈渴望,并为随后导致孟加拉国解放战争和孟加拉国最终独立的政治和宪法危机奠定了基础。
1971 - 1975
独立和早期国家建设ornament
Play button
1971 Mar 26

宣布孟加拉国独立

Bangladesh
1971 年 3 月 25 日晚,人民联盟 (AL) 领导人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在达卡达蒙迪的住所与包括塔朱丁·艾哈迈德和 MAG Osmani 上校在内的孟加拉民族主义主要领导人举行了会议。他们从孟加拉军方内部人士那里收到了有关巴基斯坦武装部队即将进行镇压的信息。虽然一些领导人敦促穆吉布宣布独立,但他犹豫不决,担心被指控叛国罪。塔朱丁·艾哈迈德甚至带来了录音设备来捕捉独立宣言,但穆吉布希望与西巴基斯坦通过谈判解决问题,并有可能成为统一的巴基斯坦总理,因此没有发表这样的宣言。相反,穆吉布指示高级官员逃往印度寻求安全,但他自己却选择留在达卡。当晚,巴基斯坦武装部队在东巴基斯坦首都达卡发起“探照灯行动”。这次行动涉及部署坦克和部队,据报道,他们屠杀了达卡大学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并袭击了该市其他地区的平民。这次行动旨在镇压警察和东巴基斯坦步枪队的抵抗,在主要城市造成大范围的破坏和混乱。1971 年 3 月 26 日,穆吉布通过广播发出了抵抗的号召。吉大港人民联盟秘书马·汉南于下午2时30分和7时40分在吉大港一家广播电台宣读了声明。这次广播标志着孟加拉国独立斗争的关键时刻。今天孟加拉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星期四晚上(1971 年 3 月 25 日),西巴基斯坦武装部队突然袭击了拉扎尔巴格的警察营房和达卡皮尔卡纳的 EPR 总部。在达卡市和孟加拉国其他地方,许多无辜者和手无寸铁的人被杀害。一方面,EPR与警察之间的暴力冲突,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武装部队之间的暴力冲突仍在继续。孟加拉人正在以极大的勇气与敌人作战,争取独立的孟加拉国。愿真主帮助我们争取自由。乔伊·孟加拉。1971 年 3 月 27 日,齐亚尔·拉赫曼 (Ziaur Ra​​hman) 少校用英语广播了由阿布·卡什姆·汗 (Abul Kashem Khan) 起草的穆吉布的信息。齐亚的消息如下。我是 Swadhin Bangla Betar Kendra。我,齐亚尔·拉赫曼少校,代表班加班杜·谢赫·穆吉布·拉赫曼,特此宣布独立的孟加拉国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我呼吁所有孟加拉人奋起反抗西巴基斯坦军队的袭击。我们将为解放祖国而战斗到底。感谢真主的恩典,胜利属于我们。1971年4月10日,孟加拉国临时政府发布《独立宣言》,确认了穆吉布最初的独立宣言。该公告还首次在法律文书中纳入了“Bangabandhu”一词。该公告规定如下。班加班杜·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是孟加拉国 7500 万人民无可争议的领导人,为充分履行孟加拉国人民的合法自决权,于 1971 年 3 月 26 日在达卡正式宣布独立,并敦促人民孟加拉国捍卫孟加拉国的荣誉和完整。解放战争期间担任孟加拉国武装部队副参谋长的AK Khandker表示;谢赫·穆吉布避免接受电台广播,担心这可能会被巴基斯坦军方用作在审判期间对他叛国的证据。这一观点在塔朱丁·艾哈迈德的女儿所写的书中也得到了支持。
Play button
1971 Mar 26 - Dec 16

孟加拉国解放战争

Bangladesh
1971 年 3 月 25 日,东巴基斯坦政党人民联盟宣布选举胜利后,东巴基斯坦爆发了一场重大冲突。这一事件标志着“探照灯行动”的开始,[]是西巴基斯坦当权派发起的一场残酷的军事行动,旨在镇压东巴基斯坦不断上升的政治不满和文化民族主义。[10] 巴基斯坦军队的暴力行动导致人民联盟领导人谢赫·穆吉布·拉赫曼[11]于 1971 年 3 月 26 日宣布东巴基斯坦独立,成立孟加拉国。 [12]虽然大多数孟加拉人支持这一声明,但某些团体,如伊斯兰主义者和比哈尔人站在巴基斯坦军队一边。巴基斯坦总统阿迦·穆罕默德·叶海亚·汗命令军方重新夺回控制权,引发内战。这场冲突导致了大规模的难民危机,大约有1000万人逃往印度东部省份。[13]作为回应,印度支持孟加拉国抵抗运动 Mukti Bahini。由孟加拉军队、准军事部队和平民组成的“穆克蒂·巴希尼”组织对巴基斯坦军队发动了游击战,并取得了重大的早期胜利。巴基斯坦陆军在季风季节收复了一些失地,但穆克蒂·巴尼军采取了诸如以海军为重点的“大奖行动”和新生的孟加拉国空军的空袭等行动进行回应。1971 年 12 月 3 日,巴基斯坦对印度发动先发制人的空袭,紧张局势升级为更广泛的冲突,导致印巴战争。1971 年 12 月 16 日,巴基斯坦在达卡投降,冲突结束,这是军事史上的历史性事件。在整个战争期间,巴基斯坦军队和盟军民兵,包括拉扎卡尔、巴德尔和沙姆斯,对孟加拉平民、学生、知识分子、宗教少数群体和武装人员犯下了广泛的暴行。[14]这些行为包括大规模谋杀、驱逐和种族灭绝强奸,作为系统性歼灭运动的一部分。暴力事件导致大量人员流离失所,估计有 3000 万境内流离失所者和 1000 万难民逃往印度。[15]这场战争深刻地改变了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导致孟加拉国成为世界第七人口大国。这场冲突在冷战期间也产生了更广泛的影响,涉及美国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全球主要大国。1972年,孟加拉国被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承认为主权国家。
谢赫·穆吉布的规则:发展、灾难和异议
1974 年,孟加拉国开国领袖谢赫·穆吉布·拉赫曼 (Sheikh Mujibur Ra​​hman) 担任总理,与美国总统杰拉尔德·福特 (Gerald Ford) 在椭圆形办公室。 ©Anonymous
1972 Jan 10 - 1975 Aug 15

谢赫·穆吉布的规则:发展、灾难和异议

Bangladesh
1972 年 1 月 10 日获释后,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在新独立的孟加拉国发挥了关键作用,最初担任临时总统,后来成为总理。他领导了所有政府和决策机构的合并,1970 年选举中选出的政客组成了临时议会。[16] Mukti Bahini和其他民兵被编入新的孟加拉国军队,并于3月17日正式从印度军队手中接管。拉赫曼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恢复因 1971 年冲突而流离失所的数百万人、解决 1970 年飓风的后果以及振兴遭受战争蹂躏的经济。[16]在拉赫曼的领导下,孟加拉国加入了联合国和不结盟运动。他通过访问美国英国等国寻求国际援助,并与印度签署了友好条约,提供了大量的经济和人道主义支持,并帮助培训孟加拉国的安全部队。[17]拉赫曼与英迪拉·甘地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感谢印度在解放战争期间的支持。他的政府做出了重大努力,帮助大约 1000 万难民恢复正常生活、恢复经济并避免饥荒。1972年,新宪法出台,随后的选举巩固了穆吉布的权力,他的政党获得了绝对多数。政府强调扩大基本服务和基础设施,并于 1973 年启动了一项重点关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家庭手工业的五年计划。[18]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孟加拉国从 1974 年 3 月到 1974 年 12 月仍面临毁灭性的饥荒,被认为是 20 世纪最致命的饥荒之一。最初的迹象出现在 1974 年 3 月,大米价格飙升,朗布尔地区受到了早期影响。[19]饥荒导致估计27,000至1,500,000人死亡,凸显了这个年轻国家在从解放战争和自然灾害中恢复的努力中面临的严峻挑战。1974年严重的饥荒深深影响了穆吉布的治理方式,并导致他的政治策略发生重大转变。[20]在政治动荡和暴力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穆吉布加强了权力巩固。1975年1月25日,他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并通过宪法修正案,取缔所有反对党。就任总统后,穆吉布被授予前所未有的权力。[21]他的政权建立了孟加拉国克里沙克·斯拉米克·人民联盟(BAKSAL)作为唯一的合法政治实体,将其定位为包括农民和工人在内的农村民众的代表,并启动了社会主义导向的计划。[22]在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 (Sheikh Mujibur Ra​​hman) 领导的巅峰时期,孟加拉国面临内乱,人民正义联盟 (Jatiyo Samajtantrik Dal) 的军事派别戈诺巴希尼 (Gonobahini) 发起了旨在建立马克思主义政权的叛乱。[23]政府的回应是成立了 Jatiya Rakkhi Bahini,这支部队很快就因严重侵犯平民人权而臭名昭著,包括政治暗杀、 [24]敢死队法外处决、 [25]和强奸事件。[26]这支部队的运作具有法律豁免权,使其成员免受起诉和其他法律诉讼。[22]尽管穆吉布保留了不同群体的支持,但他的行为,特别是使用武力和限制政治自由,引起了解放战争老兵的不满。他们认为这些措施背离了推动孟加拉国独立斗争的民主和公民权利理想。
1975 - 1990
军事统治与政治不稳定ornament
1975 Aug 15 04:30

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遇刺

Dhaka, Bangladesh
1975 年 8 月 15 日,一群下级军官使用坦克冲进总统官邸并暗杀了谢赫·穆吉布尔·拉赫曼及其家人和私人工作人员。只有他的女儿谢赫·哈西娜·瓦吉德和谢赫·雷哈纳逃脱,因为她们当时在西德,因此被禁止返回孟加拉国。这次政变是由人民联盟内部的一个派别策划的,其中包括穆吉布的一些前盟友和军官,特别是后来担任总统的孔达克·莫斯塔克·艾哈迈德。该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CIA) 参与其中的指控,记者劳伦斯·利夫舒尔茨 (Lawrence Lifschultz) 根据当时美国驻达卡大使尤金·布斯特 (Eugene Booster) 的声明,暗示中央情报局是同谋[27][28]穆吉布遇刺事件导致孟加拉国陷入长期政治不稳定,政变和反政变接二连三,政治暗杀事件频发,国家陷入混乱。1977 年,陆军参谋长齐亚·拉赫曼 (Ziaur Ra​​hman) 在政变后掌权,局势开始恢复稳定。1978 年,齐亚宣布自己为总统后,颁布了《赔偿条例》,为参与策划和执行穆吉布暗杀行动的人提供法律豁免权。
齐亚尔·拉赫曼担任总统
荷兰的朱莉安娜和齐亚尔·拉赫曼 1979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77 Apr 21 - 1981 May 30

齐亚尔·拉赫曼担任总统

Bangladesh
齐亚·拉赫曼(Ziaur Ra​​hman),通常被称为齐亚(Zia),在充满重大挑战的时期担任孟加拉国总统。该国正面临生产力低下、1974 年毁灭性饥荒、经济增长缓慢、腐败盛行以及谢赫·穆吉布·拉赫曼遇刺后政治动荡的气氛等问题。随后的军事反政变加剧了这场动荡。尽管存在这些障碍,齐亚仍因其有效的管理和刺激孟加拉国经济复苏的务实政策而被人们铭记。他的任期以贸易自由化和鼓励私营部门投资为标志。一项显着的成就是开始向中东国家输出劳动力,显着增加了孟加拉国的外汇汇款并改变了农村经济。在他的领导下,孟加拉国还利用多种纤维协议进入了成衣行业。该行业目前占孟加拉国出口总额的84%。此外,关税和销售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从1974年的39%猛增到1979年的64%,表明经济活动大幅增长。[29]齐亚担任总统期间,农业蓬勃发展,产量在五年内增长了两到三倍。值得注意的是,1979 年,黄麻在独立的孟加拉国历史上首次实现盈利。[30]齐亚的领导地位受到孟加拉国军队内部多次致命政变的挑战,他用武力镇压了政变。每次政变企图之后都会根据军法进行秘密审判。然而,他的财产于 1981 年 5 月 30 日耗尽,当时他在吉大港巡回大楼被军事人员暗杀。1981 年 6 月 2 日,齐亚在达卡接受国葬,数十万人参加,成为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葬礼之一。他的遗产是经济振兴和政治不稳定的结合体,对孟加拉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他的任期却因军事动荡而受到损害。
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的独裁统治
艾尔沙德抵达美国进行国事访问(1983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82 Mar 24 - 1990 Dec 6

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的独裁统治

Bangladesh
1982 年 3 月 24 日,侯赛因·穆罕默德·艾尔沙德中将在“严重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中夺取了孟加拉国政权。由于对时任总统萨塔尔的治理以及他拒绝将军队进一步融入政治感到不满,埃尔沙德暂停了宪法,宣布戒严,并启动了经济改革。这些改革包括将国家主导的经济私有化和吸引外国投资,这被视为解决孟加拉国严峻的经济挑战的积极一步。艾尔沙德于 1983 年就任总统,并继续担任陆军参谋长和首席戒严令管理员 (CMLA)。他试图让反对党参与戒严期间的地方选举,但遭到反对党的拒绝,他于1985年3月以低投票率赢得了关于他的领导权的全国公投。民族党的成立标志着艾沙德走向政治正常化。尽管受到主要反对党的抵制,但在 1986 年 5 月的议会选举中,民族党赢得了适度多数,人民联盟的参与增加了一些合法性。在十月总统选举之前,艾尔沙德退役。尽管埃尔沙德以 84% 的选票获胜,但由于投票违规和投票率低的指控,选举仍存在争议。1986 年 11 月,宪法修正案使戒严政权的行动合法化后,戒严令被解除。然而,1987年7月政府试图通过一项在地方行政委员会中拥有军事代表权的法案,引发了一场统一的反对派运动,引发了广泛的抗议和逮捕反对派活动人士。艾尔沙德的回应是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解散议会,并安排在 1988 年 3 月举行新的选举。尽管遭到反对派的抵制,民族党还是在这些选举中赢得了绝大多数。1988年6月,宪法修正案在争议和反对声中将伊斯兰教定为孟加拉国国教。尽管最初出现了政治稳定的迹象,但到 1990 年底,对艾沙德统治的反对却愈演愈烈,以总罢工和公众集会为标志,导致法律和秩序状况不断恶化。1990年,孟加拉国反对党在BNP的卡莉达·齐亚(Khaleda Zia)和人民联盟的谢赫·哈西娜(Sheikh Hasina)领导下联合起来反对总统艾尔沙德。他们的抗议和罢工得到了学生和伊斯兰大会党等伊斯兰政党的支持,使国家陷入瘫痪。艾尔沙德于 1990 年 12 月 6 日辞职。在广泛的骚乱之后,临时政府于 1991 年 2 月 27 日举行了自由公正的选举。
1990
民主转型与经济增长ornament
第一卡莉达政府
1979 年,齐亚。 ©Nationaal Archief
1991 Mar 20 - 1996 Mar 30

第一卡莉达政府

Bangladesh
1991年,齐亚·拉赫曼遗孀卡莉达·齐亚领导的孟加拉国民族主义党在孟加拉国议会选举中赢得多数席位。法国国民党在伊斯兰大会党的支持下组建了政府。议会还包括谢赫·哈西娜领导的人民联盟 (AL)、伊斯兰大会党 (JI) 和人民党 (JP)。1991年至1996年,卡莉达·齐亚担任孟加拉国总理的第一任期是该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在多年军事统治和独裁统治之后恢复议会民主。她的领导在孟加拉国向民主制度过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她的政府监督自由和公平选举的进行,这是该国重建民主规范的基础性步骤。经济上,齐亚政府把自由化放在首位,旨在提振私营部门、吸引外资,从而促进了经济稳定增长。她在任期内还因对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而闻名,包括道路、桥梁和发电厂的开发,以及旨在改善孟加拉国经济基础和加强互联互通的努力。此外,她的政府还采取措施解决社会问题,采取旨在改善健康和教育指标的举措。1994 年 3 月,关于 BNP 操纵选举的指控爆发了争议,导致反对派抵制议会,并发生一系列要求卡莉达·齐亚政府辞职的大罢工。尽管进行了调解努力,反对派仍于 1994 年 12 月下旬退出议会并继续抗议。政治危机导致 1996 年 2 月的选举遭到抵制,卡莉达·齐亚 (Khaleda Zia) 在声称不公平的情况下再次当选。为了应对动乱,1996 年 3 月的宪法修正案使中立的看守政府能够监督新的选举。1996 年 6 月的选举结果,人民联盟获胜,谢赫·哈西娜成为总理,并在民族党的支持下组建政府。
第一哈西娜政府
2000 年 10 月 17 日,谢赫·哈西娜总理在五角大楼举行的全体仪仗队抵达仪式上检阅仪仗队。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Defense
1996 Jun 23 - 2001 Jul 15

第一哈西娜政府

Bangladesh
谢赫·哈西娜于 1996 年 6 月至 2001 年 7 月担任孟加拉国总理,其第一任期取得了重大成就,并采取了旨在改善该国社会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的进步政策。她的政府在与印度签署恒河30年水资源共享条约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是解决地区水资源短缺和促进与印度合作的关键一步。在哈西娜的领导下,孟加拉国实现了电信行业的自由化,引入竞争并结束政府垄断,从而显着提高了该行业的效率和可及性。1997 年 12 月签署的吉大港山区和平协议结束了该地区数十年的叛乱,哈西娜因此被授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奖,突显了她在促进和平与和解方面的作用。在经济方面,她的政府的政策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5.5%,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通货膨胀率保持在较低水平。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房的 Ashrayan-1 项目和新工业政策等举措旨在促进私营部门发展并鼓励外国直接投资,进一步推动孟加拉国经济全球化。该政策特别注重发展小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促进技能发展,特别是妇女的技能发展,并利用当地原材料。哈西娜政府在社会福利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建立了包括老年人、寡妇和贫困妇女津贴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并为残疾人设立了基金会。Bangabandhu 大桥大型项目于 1998 年竣工,是一项重大的基础设施成就,增强了互联互通和贸易。在国际舞台上,哈西娜代表孟加拉国出席各种全球论坛,包括世界小额信贷峰会和南盟峰会,增强了孟加拉国的外交足迹。她的政府成功完成了完整的五年任期,这是孟加拉国独立以来的第一次,为民主稳定开创了先例。然而,2001年大选结果显示,尽管她所在的政党获得了很大比例的普选票,但她的政党还是失败了,这暴露了简单多数当选的选举制度的挑战,并引发了对选举公平性的质疑,这一论点得到了满足受到国际监督,但最终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过渡。
卡莉达第三任期
齐亚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在东京(2005 年)。 ©首相官邸ホームページ
2001 Oct 10 - 2006 Oct 29

卡莉达第三任期

Bangladesh
卡莉达·齐亚总理第三任期重点履行选举承诺,增加国内经济发展资源,吸引美、英、日等国国际投资。她的目标是恢复法律和秩序,通过“向东政策”促进区域合作,并加强孟加拉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参与。她的政府因其在教育、扶贫和实现强劲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方面的作用而受到赞扬。齐亚第三任期经济持续增长,GDP增速保持在6%以上,人均收入增加,外汇储备增加,外国直接投资增加。孟加拉国的外国直接投资已增至25亿美元。齐亚任期结束时,工业部门占GDP的比重已超过17%。[31]齐亚的外交政策举措包括加强与沙特阿拉伯的双边关系、改善孟加拉国工人的条件、与中国就贸易和投资事务进行接触,以及试图为基础设施项目争取中国的资金。她2012年访问印度,旨在加强双边贸易和地区安全,标志着与周边国家合作互利的重大外交努力。[32]
2006 Oct 29 - 2008 Dec 29

2006-2008 年孟加拉国政治危机

Bangladesh
在计划于 2007 年 1 月 22 日举行的选举之前,孟加拉国在 2006 年 10 月卡莉达·齐亚政府下台后经历了严重的政治动荡和争议。过渡时期发生了抗议、罢工和暴力,导致 40 人因选举结果的不确定性而死亡。看守政府的领导层被人民联盟指责为偏袒法国国民党。总统顾问穆赫勒苏尔·拉赫曼·乔杜里 (Mukhlesur Ra​​hman Chowdhury) 为召集所有政党参加选举所做的努力因大联盟撤回候选人并要求公布选民名单而中断。当总统亚朱丁·艾哈迈德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辞去首席顾问职务并任命法赫鲁丁·艾哈迈德接替他时,局势升级。此举实际上暂停了政治活动。军方支持的新政府对两个主要政党的领导人发起了腐败诉讼,包括 2007 年初对卡莉达·齐亚 (Khaleda Zia) 的儿子谢赫·哈西娜 (Sheikh Hasina) 和齐亚本人的指控。高级军方官员试图将哈西娜和齐亚排除在政治之外。看守政府还重点加强反腐败委员会和孟加拉国选举委员会。2007年8月,达卡大学爆发暴力事件,学生与孟加拉国军队发生冲突,引发广泛抗议。政府的激进反应,包括袭击学生和教师,引发了进一步的示威活动。军队最终同意了一些要求,包括从大学校园拆除军营,但紧急状态和政治紧张局势仍然存在。
第二哈西娜政府
谢赫·哈西娜与弗拉基米尔·普京在莫斯科。 ©Kremlin
2009 Jan 6 - 2014 Jan 24

第二哈西娜政府

Bangladesh
第二届哈西娜政府致力于加强国家经济稳定,在纺织业、汇款和农业的推动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增长。此外,还努力改善社会指标,包括健康、教育和性别平等,有助于减少贫困水平。政府还优先考虑基础设施发展,开展了旨在改善连通性和能源供应的著名项目。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政府仍面临挑战,包括政治动荡、对治理和人权的担忧以及环境问题。2009年,孟加拉国步枪队因工资纠纷而起义,她面临着一场重大危机,导致56人死亡,其中包括军官。[33]军队批评哈西娜没有果断干预叛乱。[34] 2009年的一份录音显示,军官们对她最初对危机的反应感到沮丧,认为她试图与叛乱领导人谈判导致事态升级,并导致更多人员伤亡。2012年,若开邦骚乱期间,她态度强硬,拒绝来自缅甸的罗兴亚难民入境。
2013 年 Shahbag 抗议
沙巴格广场的抗议者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013 Feb 5

2013 年 Shahbag 抗议

Shahbagh Road, Dhaka, Banglade
2013年2月5日,孟加拉国爆发Shahbagh抗议活动,要求处决被定罪的战犯和伊斯兰领袖阿卜杜勒·夸德尔·莫拉(Abdul Quader Mollah),他此前因在1971年孟加拉国解放战争期间犯下的罪行被判处无期徒刑。莫拉参与战争包括支持西巴基斯坦并参与谋杀孟加拉民族主义者和知识分子。抗议活动还呼吁禁止激进右翼和保守伊斯兰组织伊斯兰大会党参与政治,并抵制其附属机构。莫拉最初的宽大判决引发了愤怒,导致博主和网络活动人士大规模动员起来,从而增加了对沙巴格示威活动的参与。作为回应,伊斯兰大会组织了反抗议活动,质疑法庭的合法性并要求释放被告。2 月 15 日,博主兼活动家艾哈迈德·拉吉布·海德尔 (Ahmed Rajib Haider) 被与伊斯兰大会党学生派系有联系的极右恐怖组织 Ansarullah Bangla Team 的成员谋杀,这加剧了公众的愤怒。当月晚些时候,即 2 月 27 日,战争法庭以反人类战争罪判处另一位关键人物德尔瓦·侯赛因·萨伊迪 (Delwar Hossain Sayeedi) 死刑。
第三哈西娜政府
哈西娜与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2018 年。 ©Prime Minister's Office
2014 Jan 14 - 2019 Jan 7

第三哈西娜政府

Bangladesh
谢赫·哈西娜在 2014 年大选中连续第二个任期,人民联盟及其大联盟盟友赢得压倒性胜利。由于担心公平性和缺乏无党派政府,包括法国国民党在内的主要反对党抵制这次选举,人民联盟领导的大联盟赢得了 267 个席位,其中 153 个席位无人竞争。对选举舞弊行为(例如塞满投票箱)的指控以及对反对派的镇压加剧了围绕选举的争议。人民联盟拥有 234 个席位,在发生暴力事件的情况下获得了议会多数席位,投票率为 51%。尽管遭到抵制并产生了合法性问题,哈西娜还是组建了政府,民族党作为官方反对党。在她任职期间,孟加拉国面临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挑战,2016 年 7 月达卡袭击事件凸显了这一挑战,该袭击被称为该国历史上最致命的伊斯兰袭击事件。专家表示,政府对反对派的镇压和民主空间的缩小无意中助长了极端主义团体的崛起。2017年,孟加拉国服役了首批两艘潜艇,并为大约100万难民提供庇护和援助,以应对罗辛亚危机。她在最高法院支持拆除正义雕像的决定因屈服于宗教政治压力而受到批评。
第四届哈西娜政府
2023 年 2 月,哈西娜在戈帕尔甘杰科塔利帕拉举行的政党集会上发表讲话。 ©DelwarHossain
2019 Jan 7 - 2024 Jan 10

第四届哈西娜政府

Bangladesh
谢赫·哈西娜在大选中连续第三次连任,也是第四次连任,人民联盟赢得了 300 个议会席位中的 288 个席位。正如反对党领袖卡迈勒·侯赛因所说,这次选举面临“滑稽”的批评,人权观察组织、其他人权组织和《纽约时报》编辑部也对此表示赞同,他们质疑操纵选票的必要性,因为如果没有操纵选票,哈西娜就可能获胜。 。法国国民党抵制了 2014 年选举,仅赢得了 8 个席位,这是自 1991 年以来反对党表现最弱的一次。为了应对 COVID-19 大流行,哈西娜于 2021 年 5 月为孟加拉国邮政局新总部 Dak Bhaban 揭幕,呼吁进一步发展邮政服务及其数字化转型。2022 年 1 月,她的政府通过了一项法律,为所有 18 岁至 60 岁的孟加拉国公民建立全民养老金计划。截至 2021-22 财年末,孟加拉国的外债达到 958.6 亿美元,较 2011 年大幅增加,同时银行业也存在大量违规行为。2022年7月,由于外汇储备耗尽,财政部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寻求财政援助,最终在2023年1月之前推出了47亿美元的支持计划,以帮助稳定经济。2022 年 12 月的反政府抗议凸显了公众对成本上升的不满,并要求哈西娜辞职。同月,哈西娜启动了达卡地铁第一期工程,这是孟加拉国第一个大规模快速交通系统。2023年G20新德里峰会期间,哈西娜会见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讨论印度和孟加拉国之间的多元化合作。此次峰会还成为哈西娜与其他全球领导人接触的平台,加强了孟加拉国的国际关系。

Appendices



APPENDIX 1

The Insane Complexity of the India/Bangladesh Border


Play button




APPENDIX 2

How did Bangladesh become Muslim?


Play button




APPENDIX 3

How Bangladesh is Secretly Becoming the Richest Country In South Asia


Play button

Characters



Taslima Nasrin

Taslima Nasrin

Bangladeshi writer

Ziaur Rahman

Ziaur Rahman

President of Bangladesh

Hussain Muhammad Ershad

Hussain Muhammad Ershad

President of Bangladesh

Sheikh Mujibur Rahman

Sheikh Mujibur Rahman

Father of the Nation in Bangladesh

Muhammad Yunus

Muhammad Yunus

Bangladeshi Economist

Sheikh Hasina

Sheikh Hasina

Prime Minister of Bangladesh

Jahanara Imam

Jahanara Imam

Bangladeshi writer

Shahabuddin Ahmed

Shahabuddin Ahmed

President of Bangladesh

Khaleda Zia

Khaleda Zia

Prime Minister of Bangladesh

M. A. G. Osmani

M. A. G. Osmani

Bengali Military Leader

Footnotes



  1. Al Helal, Bashir (2012). "Language Movement". In Islam, Sirajul; Jamal, Ahmed A. (eds.). Banglapedia: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angladesh (Second ed.). Asiatic Society of Bangladesh.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March 2016.
  2. Umar, Badruddin (1979). Purbo-Banglar Bhasha Andolon O Totkalin Rajniti পূর্ব বাংলার ভাষা আন্দোলন ও তাতকালীন রজনীতি (in Bengali). Dhaka: Agamee Prakashani. p. 35.
  3. Al Helal, Bashir (2003). Bhasa Andolaner Itihas [History of the Language Movement] (in Bengali). Dhaka: Agamee Prakashani. pp. 227–228. ISBN 984-401-523-5.
  4. Lambert, Richard D. (April 1959). "Factors in Bengali Regionalism in Pakistan". Far Eastern Survey. 28 (4): 49–58. doi:10.2307/3024111. ISSN 0362-8949. JSTOR 3024111.
  5. "Six-point Programme". Banglapedi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4 March 2016. Retrieved 22 March 2016.
  6. Sirajul Islam; Miah, Sajahan; Khanam, Mahfuza; Ahmed, Sabbir, eds. (2012). "Mass Upsurge, 1969". Banglapedia: the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angladesh (Online ed.). Dhaka, Bangladesh: Banglapedia Trust, Asiatic Society of Bangladesh. ISBN 984-32-0576-6. OCLC 52727562.
  7. Ian Talbot (1998). Pakistan: A Modern History. St. Martin's Press. p. 193. ISBN 978-0-312-21606-1.
  8. Baxter, Craig (1971). "Pakistan Votes -- 1970". Asian Survey. 11 (3): 197–218. doi:10.2307/3024655. ISSN 0004-4687.
  9. Bose, Sarmila (8 October 2005). "Anatomy of Violence: Analysis of Civil War in East Pakistan in 1971" (PD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40 (4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8 December 2020. Retrieved 7 March 2017.
  10. "Gendercide Watch: Genocide in Bangladesh, 1971". gendercide.org.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1 July 2012. Retrieved 11 June 2017.
  11. Bass, Gary J. (29 September 2013). "Nixon and Kissinger's Forgotten Shame". The New York Times. ISSN 0362-433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1 March 2021. Retrieved 11 June 2017.
  12. "Civil War Rocks East Pakistan". Daytona Beach Morning Journal. 27 March 1971.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 June 2022. Retrieved 11 June 2017.
  13. "World Refugee Day: Five human influxes that have shaped India". The Indian Express. 20 June 2016.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1 March 2021. Retrieved 11 June 2017.
  14. Schneider, B.; Post, J.; Kindt, M. (2009). The World's Most Threatening Terrorist Networks and Criminal Gangs. Springer. p. 57. ISBN 978023062329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February 2023. Retrieved 8 March 2017.
  15. Totten, Samuel; Bartrop, Paul Robert (2008). Dictionary of Genocide: A-L. ABC-CLIO. p. 34. ISBN 978031334642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1 January 2023. Retrieved 8 November 2020.
  16. "Rahman, Bangabandhu Sheikh Mujibur". Banglapedia. Retrieved 5 February 2018.
  17. Frank, Katherine (2002). Indira: The Life of Indira Nehru Gandhi.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ISBN 0-395-73097-X, p. 343.
  18. Farid, Shah Mohammad. "IV. Integr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Social Sector Development into the Planning Process of Bangladesh" (PDF).
  19. Rangan, Kasturi (13 November 1974). "Bangladesh Fears Thousands May Be Dead as Famine Spreads". The New York Times. Retrieved 28 December 2021.
  20. Karim, S. A. (2005). Sheikh Mujib: Triumph and Tragedy. The University Press Limited. p. 345. ISBN 984-05-1737-6.
  21. Maniruzzaman, Talukder (February 1976). "Bangladesh in 1975: The Fall of the Mujib Regime and Its Aftermath". Asian Survey. 16 (2): 119–29. doi:10.2307/2643140. JSTOR 2643140.
  22. "JS sees debate over role of Gono Bahini". The Daily Star. Retrieved 9 July 2015.
  23. "Ignoring Executions and Torture : Impunity for Bangladesh's Security Forces" (PDF). Human Rights Watch. 18 March 2009. Retrieved 16 August 2013.
  24. Chowdhury, Atif (18 February 2013). "Bangladesh: Baptism By Fire". Huffington Post. Retrieved 12 July 2016.
  25. Fair, Christine C.; Riaz, Ali (2010). Political Islam and Governance in Bangladesh. Routledge. pp. 30–31. ISBN 978-1136926242. Retrieved 19 June 2016.
  26. Maniruzzaman, Talukder (February 1976). "Bangladesh in 1975: The Fall of the Mujib Regime and Its Aftermath". Asian Survey. 16 (2): 119–29. doi:10.2307/2643140. JSTOR 2643140.
  27. Shahriar, Hassan (17 August 2005). "CIA involved in 1975 Bangla military coup". Deccan Herald.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8 May 2006. Retrieved 7 July 2006.
  28. Lifschultz, Lawrence (15 August 2005). "The long shadow of the August 1975 coup". The Daily Star. Retrieved 8 June 2007.
  29. Sobhan, Rehman; Islam, Tajul (June 1988). "Foreign Aid and Domestic Resource Mobilisation in Bangladesh". The Bangladesh Development Studies. 16 (2): 30. JSTOR 40795317.
  30. Ahsan, Nazmul (11 July 2020). "Stopping production at BJMC jute mills-II: Incurring losses since inception". Retrieved 10 May 2022.
  31. Sirajul Islam; Miah, Sajahan; Khanam, Mahfuza; Ahmed, Sabbir, eds. (2012). "Zia, Begum Khaleda". Banglapedia: the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angladesh (Online ed.). Dhaka, Bangladesh: Banglapedia Trust, Asiatic Society of Bangladesh. ISBN 984-32-0576-6. OCLC 52727562. OL 30677644M. Retrieved 26 January 2024.
  32. "Khaleda going to Saudi Arabia". BDnews24. 7 August 201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2 August 2012. Retrieved 29 October 2012.
  33. Ramesh, Randeep; Monsur, Maloti (28 February 2009). "Bangladeshi army officers' bodies found as death toll from mutiny rises to more than 75". The Guardian. ISSN 0261-307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9 February 2019. Retrieved 8 February 2019.
  34. Khan, Urmee; Nelson, Dean. "Bangladeshi army officers blame prime minister for mutiny". www.telegraph.co.uk.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9 February 2019. Retrieved 26 December 2022.

References



  • Ahmed, Helal Uddin (2012). "History". In Islam, Sirajul; Jamal, Ahmed A. (eds.). Banglapedia: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angladesh (Second ed.). Asiatic Society of Bangladesh.
  • CIA World Factbook (July 2005). Bangladesh
  • Heitzman, James; Worden, Robert, eds. (1989). Bangladesh: A Country Study. Washington, D.C.: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 Frank, Katherine (2002). Indira: The Life of Indira Nehru Gandhi.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ISBN 0-395-73097-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