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661 - 750

倭马亚哈里发国



倭马亚哈里发国是穆罕默德死后建立的四大哈里发国中的第二个。哈里发国由倭马亚王朝统治。奥斯曼·伊本·阿凡(Othman ibn Affan,在位 644-656 年)是第三任拉希顿哈里发,也是该家族的成员。该家族与长期担任大叙利亚总督的穆阿维叶·伊本·阿比·苏菲扬 (Muawiya ibn Abi Sufyan) 建立了王朝世袭统治,穆阿维叶在 661 年第一次菲特纳时期结束后成为第六任哈里发。穆阿维叶于 680 年去世后,关于继承权的冲突导致了第二次菲特纳,权力最终落入来自氏族另一个分支的马尔万一世手中。此后,大叙利亚仍然是倭马亚王朝的主要权力基地,大马士革是他们的首都。倭马亚王朝继续穆斯林的征服,将河中地区、信德省、马格里布和伊比利亚半岛(安达卢斯)纳入伊斯兰统治之下。倭马亚哈里发国的最大疆域面积为 11,100,000 平方公里(4,300,000 平方英里),使其成为历史上面积最大的帝国之一。750年,伊斯兰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王朝最终被阿拔斯王朝领导的叛乱推翻。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627 Jan 1

序幕

Mecca Saudi Arabia
在前伊斯兰时期,倭马亚人或“Banu Umayya”是麦加古莱什部落的一个主要部落。到六世纪末,倭马亚人控制了古莱什人与叙利亚日益繁荣的贸易网络​​,并与控制阿拉伯北部和中部沙漠的阿拉伯游牧部落发展了经济和军事联盟,使该氏族在阿拉伯地区拥有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力。地区。阿布苏菲扬·本·哈布领导下的倭马亚王朝是麦加反对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主要领导人,但后者于 630 年占领麦加后,阿布苏菲扬和古莱什人皈依了伊斯兰教。为了与他颇具影响力的古莱什部落成员和解,穆罕默德给予了包括阿布苏夫扬在内的他的前对手在新秩序中的股份。阿布苏菲扬和倭马亚人迁往伊斯兰教的政治中心麦地那,以维持他们在新生穆斯林社区中新发现的政治影响力。穆罕默德于 632 年去世,为穆斯林社会的领导层继任留下了余地。穆哈吉伦效忠于他们自己的一位成员,即穆罕默德早期的年长同伴阿布·伯克尔,并结束了安萨里派的审议。阿布·伯克尔被安萨尔和古莱什派精英视为可接受的,并被承认为哈里发(穆斯林社区的领袖)。他授予倭马亚王朝穆斯林征服叙利亚的指挥权,以示对他们的支持。其中一位被任命者是阿布·苏菲扬 (Abu Sufyan) 的儿子亚齐德 (Yazid),他在叙利亚拥有财产并维护着贸易网络。阿布·伯克尔的继任者欧麦尔(在位,634-644 年)削弱了古莱什精英的影响力,转而支持穆罕默德在行政和军事方面的早期支持者,但仍然允许阿布·苏菲扬的儿子们在叙利亚不断壮大,叙利亚几乎被 638 年征服。 639年,欧麦尔省总司令阿布·乌拜达·伊本·贾拉去世后,他任命亚齐德为叙利亚大马士革、巴勒斯坦和约旦地区的总督。亚齐德不久后去世,欧麦尔任命他的兄弟穆阿维叶接替他的位置。欧麦尔对阿布苏菲扬儿子们的特殊待遇可能源于他对这个家族的尊重,以及他们与强大的巴努卡尔布部落迅速结成的联盟,以制衡霍姆斯有影响力的希米亚里特定居者,他们认为自己在贵族地位上与古莱什人平等,或者缺乏权力。在当时是合适的候选人,特别是在阿姆瓦斯瘟疫已经杀死了阿布·乌拜达和亚齐德的情况下。在穆阿维叶的领导下,叙利亚国内保持和平、组织有序,并受到前拜占庭统治者的严密防御。
塞浦路斯、克里特岛和罗德岛
塞浦路斯、克里特岛、罗德岛落入拉希顿哈里发手中。 ©HistoryMaps
654 Jan 1

塞浦路斯、克里特岛和罗德岛

Rhodes, Greece
奥马尔在位期间,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一世曾请求建立一支海军部队入侵地中海岛屿,但奥马尔以士兵面临风险为由拒绝了这一提议。然而,欧斯曼成为哈里发后,他批准了穆阿维叶的请求。650年,穆阿维叶进攻塞浦路斯,在短暂围攻后征服了首都康斯坦提亚,但与当地统治者签署了一项条约。在这次探险中,穆罕默德的亲戚乌姆哈拉姆在拉纳卡盐湖附近从骡子上摔下来身亡。她被埋葬在同一地点,该地点成为许多当地穆斯林和基督徒的圣地,1816 年,奥斯曼帝国在此建造了哈拉苏丹特克 (Hala Sultan Tekke)。在发现违反条约后,阿拉伯人于 654 年率领 500 艘船只再次入侵该岛。然而,这一次,塞浦路斯留下了 12,000 名驻军,使该岛受到穆斯林的影响。离开塞浦路斯后,穆斯林舰队前往克里特岛,然后前往罗德岛,并没有遇到太多抵抗就征服了它们。652年至654年,穆斯林对西西里岛发动了海上战役,占领了该岛的大部分地区。此后不久,欧斯曼被谋杀,结束了他的扩张主义政策,穆斯林也相应地从西西里岛撤退。655年,拜占庭皇帝君士坦斯二世亲自率领舰队在菲尼克(利西亚附近)攻击穆斯林,但遭到失败,双方都损失惨重,皇帝本人也险些丧命。
661 - 680
成立及早期扩张ornament
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
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 ©HistoryMaps
661 Jan 1 00:01

穆阿维叶建立倭马亚王朝

Damascus, Syria
早期穆斯林资料中几乎没有关于穆阿维叶在其哈里发国中心叙利亚的统治的信息。他在大马士革建立了自己的宫廷,并将哈里发的金库从库法迁至那里。他依靠他的叙利亚部落士兵,大约有10万人,通过牺牲 伊拉克驻军来增加他们的军饷;总共还有约10万名士兵。早期穆斯林资料认为,穆阿维叶建立了负责通信 (rasa'il)、总理府 (khatam) 和邮政路线 (barid) 的政府部门 (diwan)。据塔巴里称,661 年,当穆阿维耶在大马士革清真寺祈祷时,哈里吉特·布拉克·本·阿卜杜拉·安拉 (Kharijite al-Burak ibn Abd Allah) 企图暗杀穆阿维耶,之后穆阿维耶建立了哈里发·哈拉 (haras) 和舒尔塔 (shurta)。部队)和清真寺内的 maqsura(保留区)。
阿拉伯征服北非
阿拉伯征服北非。 ©HistoryMaps
665 Jan 1

阿拉伯征服北非

Sousse, Tunisia
尽管阿拉伯人自 640 年代以来除了定期袭击外就没有再进过昔兰尼加,但在穆阿维叶统治期间,对拜占庭北非的远征重新开始。665年或666年,伊本胡代吉率领军队袭击了拜占庭非洲南部地区拜扎塞纳和加贝斯,暂时占领了比塞大,然后撤回埃及。第二年,穆阿维叶派遣法达拉和鲁韦菲·伊本·塔比特袭击具有商业价值的杰尔巴岛。与此同时,在 662 年或 667 年,古莱什派指挥官乌克巴·伊本·纳菲 (Uqba ibn Nafi) 在 641 年阿拉伯人占领昔兰尼加的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重申穆斯林在费赞地区的影响力,占领了扎维拉绿洲和加拉曼特斯首府杰尔马。他的袭击可能远至现代尼日尔的卡瓦尔。
第一次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
677 年或 678 年,第一次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期间,首次使用了希腊火。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674 Jan 1

第一次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

İstanbul, Turkey
674-678 年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第一次围攻是阿拉伯-拜占庭战争中的一场重大冲突,也是由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 (Caliph Mu'awiya I. Mu'awiya) 领导的倭马亚哈里发对拜占庭帝国扩张主义战略的首次高潮。公元661年,内战结束后,他成为穆斯林阿拉伯帝国的统治者,时隔数年后重新发动对拜占庭的侵略战争,并希望通过占领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来给予致命一击。据拜占庭编年史家忏悔者泰奥法尼斯 (Theophanes the Confessor) 报道,阿拉伯人的进攻是有条不紊的:672-673 年,阿拉伯舰队占领了小亚细亚海岸沿线的基地,然后开始在君士坦丁堡周围设置松散的封锁。他们以城市附近的Cyzicus半岛为基地过冬,每年春天返回,对城市的防御工事发动攻击。最后,拜占庭人在君士坦丁四世的领导下,成功地利用一项新发明——被称为希腊火的液体燃烧物质——摧毁了阿拉伯海军。拜占庭人还在小亚细亚击败了阿拉伯陆军,迫使他们解除了围困。随着阿拉伯威胁暂时消退,拜占庭的胜利对于拜占庭国家的生存至关重要。不久之后签署了和平条约,而随着另一场穆斯林内战的爆发,拜占庭甚至经历了一段对哈里发的统治时期。
680 - 750
快速扩张和整合ornament
卡尔巴拉之战
卡尔巴拉之战促使亲阿里德党(什叶派阿里)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宗教派别,拥有自己的仪式和集体记忆。 ©HistoryMaps
680 Oct 10

卡尔巴拉之战

Karbala, Iraq
公元680年10月10日,第二代倭马亚哈里发亚齐德一世的军队和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的孙子侯赛因·本·阿里领导的一支小军队在卡尔巴拉(今 伊拉克)爆发了卡尔巴拉之战。侯赛因与他的大多数亲戚和同伴一起被杀,而他幸存的家人则被俘虏。这场战斗之后发生了第二次菲特纳战役,在此期间,伊拉克人组织了两次独立的战役,为侯赛因的死报仇。第一个是塔瓦宾 (Tawwabin) 提出的,另一个是穆赫塔尔·塔卡菲 (Mukhtar al-Thaqafi) 及其支持者提出的。卡尔巴拉之战促使亲阿里德党(什叶派阿里)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宗教派别,拥有自己的仪式和集体记忆。它在什叶派历史、传统和神学中占有中心地位,并在什叶派文献中经常被叙述。
Play button
680 Oct 11

第二次菲特纳

Arabian Peninsula
第二次斐特纳时期是倭马亚哈里发早期伊斯兰社会普遍政治和军事混乱和内战的时期。它是在第一位倭马亚哈里发穆阿维叶一世 (Mu'awiya I) 于 680 年去世后持续了大约十二年。这场战争涉及镇压对倭马亚王朝的两次挑战,第一个是侯赛因·本·阿里及其支持者,包括苏莱曼·本·苏拉德和穆赫塔尔·塔卡菲,他们在 伊拉克集结起来进行复仇,第二个是阿卜杜·阿拉·本·阿勒-祖拜尔。侯赛因·伊本·阿里受库法亲阿利德王朝的邀请推翻倭马亚王朝,但在 680 年 10 月的卡尔巴拉战役中与他的小连在前往库法的途中被杀。亚齐德的军队于 683 年 8 月袭击了麦地那的反政府叛军,随后围困麦加,伊本·祖拜尔在那里建立了反对亚齐德的势力。耶齐德于 11 月去世后,围困被放弃,倭马亚王朝的权威在整个哈里发国崩溃,除了叙利亚的某些地区。大多数省份承认伊本·祖拜尔为哈里发。;库法出现了一系列亲阿里德运动,要求为侯赛因之死报仇,首先是伊本·苏拉德的忏悔运动,该运动在 685 年 1 月的艾因瓦尔达战役中被倭马亚人镇压库法随后被穆赫塔尔接任。尽管穆赫塔尔的军队在 686 年 8 月的卡齐尔战役中击溃了一支庞大的倭马亚军队,但穆赫塔尔和他的支持者在经过一系列战斗后于 687 年 4 月被祖巴伊王朝所杀。在阿卜杜勒·马利克·本·马尔万的领导下,倭马亚人在伊拉克马斯金战役中击败祖拜尔王朝,并在 692 年围攻麦加时杀死伊本·祖拜尔,之后重新夺回了对哈里发的控制权。第二次斐特纳事件加剧了伊斯兰教的宗派倾向,各种教义在后来的伊斯兰教逊尼派和什叶派中发展起来。
麦加围攻 亚齐德之死
麦加围城 ©Angus McBride
683 Sep 24

麦加围攻 亚齐德之死

Medina Saudi Arabia
683 年 9 月至 11 月对麦加的围攻是第二次斐特纳战役的早期战役之一。麦加城是阿卜杜·阿拉·本·祖拜尔的庇护所,他是倭马亚·亚齐德一世哈里发王朝继承的最突出的挑战者之一。继附近的麦地那之后,伊斯兰教的另一圣城也叛乱了亚齐德之后,倭马亚统治者派遣军队征服阿拉伯。倭马亚军队击败了麦地那人并占领了这座城市,但麦加坚持了长达一个月的围困,期间天房被大火烧毁。当亚齐德突然死亡的消息传出时,围困结束了。倭马亚王朝指挥官侯赛因·伊本·努迈尔·萨库尼在试图说服伊本·祖拜尔与他一起返回叙利亚并被承认为哈里发后徒劳无功,随后与他的部队离开了。在内战期间,伊本·祖拜尔一直留在麦加,但他很快就被大多数穆斯林世界承认为哈里发。直到692年,倭马亚王朝才再次派出军队围攻麦加,结束了内战。
圆顶清真寺竣工
圆顶清真寺的最初建造是由倭马亚哈里发国承担的。 ©HistoryMaps
691 Jan 1

圆顶清真寺竣工

Dome of the Rock, Jerusalem
圆顶清真寺最初的建造是由倭马亚哈里发在公元 691-692 年第二次斐特纳时期按照阿卜杜勒·马利克的命令进行的,此后一直位于第二犹太圣殿(建于约公元前 516 年,取代了被毁坏的所罗门圣殿),该圣殿于公元 70 年被罗马人摧毁。圆顶清真寺的核心是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作品之一。它的建筑和马赛克图案仿照附近的拜占庭教堂和宫殿,尽管其外观在奥斯曼帝国时期和现代时期发生了显着变化,特别是在 1959-61 年和 1993 年增加了镀金屋顶。
马斯金之战
马斯金战役是第二次菲特纳的一场决定性战役。 ©HistoryMaps
691 Oct 15

马斯金之战

Baghdad, Iraq
马斯金战役(Battle of Maskin),又称代尔贾塔利克战役(Battle of Dayr al-Jathaliq),源自附近的景教修道院,是第二次菲特纳时期(680-690 年代)的一场决定性战役。691 年 10 月中旬,倭马亚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本·马尔万 (Abd al-Malik ibn Marwan) 的军队与伊拉克总督穆萨布·本·祖拜尔 (Mus'ab ibn al-Zubayr) 的军队在今巴格达附近的底格里斯河 西岸交战。他的兄弟、麦加的竞争对手哈里发阿卜杜拉·伊本·祖拜尔。战斗开始时,穆萨卜的大部分部队拒绝战斗,秘密转而效忠阿卜杜勒·马利克,穆萨卜的主要指挥官易卜拉欣·伊本·阿什塔尔阵亡。穆萨布不久后被杀,导致倭马亚人取得胜利并重新夺回伊拉克,这为倭马亚人在 692 年末重新征服汉志(阿拉伯西部)开辟了道路。
倭马亚王朝对伊夫里奇亚的控制
柏柏尔部落成员。 ©HistoryMaps
695 Jan 1

倭马亚王朝对伊夫里奇亚的控制

Tunisia
695-698 年,指挥官哈桑·伊本·努曼·加萨尼 (Hassan ibn al-Nu'man al-Ghassani) 在击败拜占庭人和柏柏尔人后,恢复了倭马亚王朝对伊夫里基亚的控制。肯尼迪表示,迦太基于 698 年被占领并被摧毁,这标志着“罗马在非洲的势力最终的、不可挽回的终结”。凯鲁万作为后来征服的发射台得到了牢固的保护,而港口城市突尼斯则根据阿卜杜勒·马利克的命令建立并配备了军火库,以建立一支强大的阿拉伯舰队。哈桑·努曼 (Hassan al-Nu'man) 继续对柏柏尔人进行征战,于 698 年至 703 年间击败了他们并杀死了他们的领袖、战士女王卡希纳 (al-Kahina)。他在伊夫里基亚的继任者穆萨·伊本·努赛尔 (Musa ibn Nusayr) 征服了哈瓦拉 (Hawwara)、泽纳塔 (Zenata) 和哈瓦拉 (Zenata) 的柏柏尔人。库塔马联盟并进军马格里布(北非西部),于 708/09 年征服丹吉尔和苏斯。
亚美尼亚被吞并
亚美尼亚被倭马亚哈里发吞并。 ©HistoryMaps
705 Jan 1

亚美尼亚被吞并

Armenia
在七世纪下半叶的大部分时间里,阿拉伯人在亚美尼亚的存在和控制微乎其微。亚美尼亚被认为是阿拉伯人征服的土地,但享有事实上的自治权,受鲁斯图尼和穆阿维叶签署的条约管辖。情况在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Abd al-Malik,685-705 年在位)统治时期发生了变化。从 700 年开始,哈里发的兄弟兼阿兰总督穆罕默德·伊本·马尔万 (Muhammad ibn Marwan) 通过一系列战役征服了这个国家。尽管亚美尼亚人于 703 年叛乱并得到了拜占庭的援助,但穆罕默德·本·马尔万 (Muhammad ibn Marwan) 击败了他们,并于 705 年处决了叛乱王子,从而宣告了叛乱的失败。亚美尼亚与高加索阿尔巴尼亚和伊比利亚公国(现代格鲁吉亚)并为一国。名为阿米尼耶 (Al-Arminiya) 的广阔省份,首府为德温 (阿拉伯语 Dabil),由阿拉伯人重建,并作为总督 (ostikan) 和阿拉伯驻军的所在地。在倭马亚王朝剩余的大部分时间里,阿米尼亚通常与阿兰和贾兹拉(上美索不达米亚)一起组成一个临时超级省,由一位总督领导。
倭马亚王朝征服西班牙
国王唐·罗德里戈在瓜达莱特战役中向部队讲话 ©Bernardo Blanco y Pérez
711 Jan 1

倭马亚王朝征服西班牙

Guadalete, Spain
倭马亚王朝征服西班牙,也称为穆斯林征服伊比利亚半岛或倭马亚王朝征服西哥特王国,是倭马亚哈里发从 711 年到 718 年对西班牙(伊比利亚半岛)的最初扩张。西哥特王国的毁灭和安达卢斯倭马亚王朝的建立。在倭马亚哈里发瓦利德一世统治期间,塔里克·伊本·齐亚德率领一支由北非柏柏尔人组成的军队于 711 年初在直布罗陀登陆。在决定性的瓜达莱特战役中击败西哥特国王罗德里克后,塔里克得到了他的上级瓦利·穆萨·伊本·努赛尔领导的阿拉伯军队的增援,继续向北前进。717 年,阿拉伯人和柏柏尔人的联合军队越过比利牛斯山脉进入塞普蒂马尼亚。他们占领了高卢的更多领土,直到 759 年。
瓜达莱特战役
瓜达莱特战役。 ©HistoryMaps
711 Jan 2

瓜达莱特战役

Guadalete, Spain
瓜达莱特战役是倭马亚王朝征服西班牙的第一场重大战役,于 711 年在现今西班牙南部的一个不明地点发生,双方为国王罗德里克领导的基督教西哥特人与穆斯林倭马亚哈里发的入侵部队。主要由柏柏尔人和塔里克·伊本·齐亚德指挥官领导下的阿拉伯人组成。这场战斗意义重大,是一系列柏柏尔人袭击的高潮,也是倭马亚王朝征服西班牙的开始。罗德里克和许多西哥特贵族成员在战斗中阵亡,为占领西哥特首都托莱多开辟了道路。
倭马亚王朝在印度的战役
©Angus McBride
712 Jan 1

倭马亚王朝在印度的战役

Rajasthan, India
公元8世纪上半叶,倭马亚哈里发国与印度河以东的印度王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公元 712 年,阿拉伯人征服了位于今巴基斯坦的信德省,之后,阿拉伯军队又与印度河以东的王国交战。公元 724 年至 810 年间,阿拉伯人与普拉蒂哈拉王朝国王那伽巴塔一世、遮卢基王朝国王维克拉玛蒂亚二世以及其他印度小王国之间发生了一系列战争。在北方,普拉蒂哈拉王朝的纳加巴塔在马尔瓦击败了阿拉伯的一支主要远征军。维克拉马蒂亚二世从南方派出他的将军阿瓦尼贾纳什拉亚·普拉克申 (Avanijanashraya Pulakeshin),他在古吉拉特邦击败了阿拉伯人。公元 776 年晚些时候,阿拉伯人的海军远征被阿古卡一世 (Agguka I) 领导的圣达瓦 (Saindhava) 海军舰队击败。阿拉伯人的失败导致了他们向东扩张的结束,后来表现为推翻信德省本身的阿拉伯统治者并在那里建立了土著穆斯林拉其普特王朝(苏姆拉斯和萨马斯)。阿拉伯人对印度的第一次入侵是海上远征早在公元 636 年,他就征服了孟买附近的塔纳。阿拉伯军队被果断击退并返回阿曼,阿拉伯对印度的第一次袭击被击败。乌斯曼的兄弟哈卡姆派出第二支海军远征队去征服古吉拉特邦南部海岸的巴瓦斯或巴劳兹(布罗奇)。这次进攻也被击退,阿拉伯人被成功击退。
河中地区被征服
河中地区被倭马亚人征服。 ©HistoryMaps
713 Jan 1

河中地区被征服

Samarkand, Uzbekistan
在瓦利德一世(al-Walid I,705-715 年在位)统治时期,河中地区的大部分地区最终被倭马亚领导人库泰巴·伊本·穆斯林征服。河中地区的 伊朗人和突厥人及其自治地方君主的忠诚度仍然值得怀疑,正如719年所证明的那样,当时河中地区的君主向中国人和他们的突厥宗主国发出请愿书,要求提供军事援助来对抗哈里发的总督。
阿克苏之战
阿克苏之战中的唐重骑兵。 ©HistoryMaps
717 Jan 1

阿克苏之战

Aksu City, Aksu Prefecture, Xi
阿克苏之战是倭马亚哈里发国的阿拉伯人与其盟友图尔格什和吐蕃帝国对抗中国唐朝的战争。公元717年,阿拉伯人在突厥什盟友的带领下,围困了新疆阿克苏地区的布阿特-ɦuɑn(阿克苏)和乌克吐鲁番。唐朝军队在该地区的保护国的支持下袭击并击溃了围困的阿拉伯人,迫使他们撤退。这场战斗的结果是,阿拉伯人被驱逐出北河中地区。突厥人臣服于唐,随后袭击了费尔干纳的阿拉伯人。为了表彰他们的忠诚,唐朝皇帝授予吐尔格什可汗苏鲁克封号,并授予他苏耶卜城。在中国的支持下,突厥人对阿拉伯领土发动惩罚性攻击,最终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取了除少数堡垒外的整个费尔干纳地区。
Play button
717 Jul 15 - 718

第二次阿拉伯人围攻君士坦丁堡

İstanbul, Turkey
公元 717 年至 718 年,阿拉伯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第二次围攻是倭马亚哈里发国的穆斯林阿拉伯人对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发动的海陆联合攻势。这次战役标志着二十年来阿拉伯人对拜占庭边境地区的攻击和逐步占领的高潮,而拜占庭的实力因长期的内部动乱而受到削弱。716年,经过多年的准备,马斯拉马·本·阿卜杜勒·马利克领导的阿拉伯人入侵拜占庭小亚细亚。阿拉伯人最初希望利用拜占庭的内乱,并与反抗狄奥多西三世皇帝的伊索里亚将军利奥三世达成共同目标。然而,利奥欺骗了他们,为自己夺得了拜占庭王位。哈里发在马斯乌迪时期达到了顶峰,而在君士坦丁堡之围中提到的塞奥法尼斯的记载中,已经派出了一支由苏莱曼·伊本·穆阿德·安塔基领导的军队,拥有 1,800 艘船只和 120,000 名士兵,以及攻城器械和武器。储存的燃烧材料(石脑油)。据说,仅补给列车就有 12,000 人、6,000 头骆驼和 6,000 头驴,而 13 世纪历史学家巴尔·赫布雷乌斯 (Bar Hebraeus) 则称,这支部队包括 30,000 名参加圣战的志愿者 (mutawa)。在小亚细亚西海岸过冬后,阿拉伯军队于 717 年初夏进入色雷斯,并筑起围城线封锁这座由巨大的狄奥多西城墙保护的城市。随同陆军一起完成对该城市的海上封锁的阿拉伯舰队在到达后不久就被拜占庭海军通过希腊火力消灭。这使得君士坦丁堡能够通过海上得到补给,而阿拉伯军队在随后异常艰难的冬季却因饥荒和疾病而陷入瘫痪。718年春天,两支作为增援部队的阿拉伯舰队在基督徒船员叛逃后被拜占庭人摧毁,另外一支从陆路经过小亚细亚派遣的军队遭到伏击并被击败。再加上后方保加利亚人的攻击,阿拉伯人被迫于718年8月15日解除围困。在回程途中,阿拉伯舰队几乎被自然灾害完全摧毁。
欧麦尔二世哈里发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717 Sep 22

欧麦尔二世哈里发

Medina Saudi Arabia
奥马尔·伊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是第八位倭马亚哈里发。他对社会做出了各种重大贡献和改革,被称为倭马亚统治者中“最虔诚和虔诚的”,通常被称为伊斯兰教第一位穆贾迪德和第六位正义哈里发。哈里发,阿卜杜勒马利克的弟弟阿卜杜勒阿齐兹的儿子。他也是第二任哈里发奥马尔·伊本·哈塔卜的母系曾孙。他周围都是伟大的学者,他因订购了第一本官方圣训集并鼓励对每个人进行教育而受到赞誉。他还派出使者前往中国和西藏,邀请他们的统治者接受伊斯兰教。与此同时,他对非穆斯林公民保持宽容。根据纳齐尔·艾哈迈德的说法,伊斯兰信仰是在奥马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时代扎根并被 波斯埃及的大部分人口所接受的。在军事上,奥马尔有时被认为是和平主义者,因为尽管他是一位优秀的军事领袖,但他还是下令从君士坦丁堡、中亚和塞普蒂马尼亚等地撤出穆斯林军队。然而,在他的统治下,倭马亚人征服了西班牙基督教王国的许多领土。
图尔之战
732 年 10 月的普瓦捷之战浪漫地描绘了图尔之战中凯旋的查理·马特尔(骑马)与阿卜杜勒·拉赫曼·加菲奇(右)的对决。 ©Charles de Steuben
732 Oct 10

图尔之战

Vouneuil-sur-Vienne, France
从哈里发的西北部非洲基地出发,对西哥特王国沿海地区进行了一系列袭击,为倭马亚人永久占领伊比利亚大部分地区(从 711 年开始)铺平了道路,并进入了高卢东南部(最后一个据点) 759 年在纳博讷)。图尔之战发生于732年10月10日,是倭马亚入侵高卢期间的一场重要战役。结果是查理·马特尔领导的法兰克和阿基塔尼亚军队战胜了安达卢斯总督阿卜杜勒·拉赫曼·加菲齐领导的倭马亚哈里发入侵军队。值得注意的是,法兰克军队显然没有重骑兵进行战斗。加菲齐在战斗中阵亡,倭马亚军队在战斗后撤退。这场战役为加洛林帝国和法兰克人在下个世纪对西欧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柏柏尔人反抗倭马亚哈里发国
柏柏尔人反抗倭马亚哈里发国的起义。 ©HistoryMaps
740 Jan 1

柏柏尔人反抗倭马亚哈里发国

Tangiers, Morocco
公元 740-743 年的柏柏尔起义发生在倭马亚哈里发希沙姆·本·阿卜杜勒·马利克统治期间,标志着第一次成功地脱离阿拉伯哈里发国(由大马士革统治)。在哈里吉派清教徒传教士的煽动下,柏柏尔人反抗倭马亚阿拉伯统治者的起义于 740 年在丹吉尔开始,最初由迈萨拉·马特加里 (Maysara al-Matghari) 领导。叛乱很快蔓延到马格里布(北非)的其他地区,并穿过海峡到达安达卢斯。倭马亚人奋力拼搏,成功阻止伊夫里奇亚(突尼斯、东阿尔及利亚和西利比亚)和安达卢斯(西班牙葡萄牙)的核心地区落入叛军之手。但马格里布的其余部分从未被收回。在未能占领倭马亚省省会凯鲁万后,柏柏尔叛军解散,西马格里布分裂成一系列柏柏尔小国,由部落酋长和哈里吉派伊玛目统治。柏柏尔起义可能是哈里发希沙姆统治时期最大的军事挫折。由此,出现了哈里发国之外最早的一些穆斯林国家。
第三次菲特纳
第三次战争是针对倭马亚哈里发的一系列内战和起义。 ©Graham Turner
744 Jan 1

第三次菲特纳

Syria

第三次内战是针对倭马亚哈里发的一系列内战和起义,始于 744 年哈里发瓦利德二世的推翻,止于 747 年马尔万二世战胜各种叛乱分子和哈里发竞争对手。马尔万二世统治下的权威从未完全恢复,内战演变为阿拔斯革命(746-750),最终推翻倭马亚王朝并于749/50建立阿拔斯哈里发。

Play button
747 Jun 9

阿巴斯革命

Merv, Turkmenistan
阿拔斯家族领导的哈希米亚运动(开山什叶派的一个分支)推翻了倭马亚哈里发。阿巴斯王朝是哈希姆氏族的成员,是倭马亚王朝的竞争对手,但“Hashimiyya”一词似乎特指阿布·哈希姆,他是阿里的孙子、穆罕默德·伊本·哈纳菲亚的儿子。746 年左右,阿布·穆斯林担任呼罗珊哈希米亚的领导者。747年,他打着黑旗成功发动了一场反对倭马亚统治的公开起义。他很快控制了呼罗珊,驱逐了倭马亚总督纳斯尔·本·萨亚尔,并向西派遣了一支军队。749年,库法落入哈希米亚之手,倭马亚在 伊拉克的最后一个据点瓦西特被围困,同年11月,阿布·阿巴斯·萨法赫在库法清真寺被承认为新哈里发。
750
哈里发国的衰落ornament
Play button
750 Jan 25

倭马亚哈里发政权的终结

Great Zab River
扎布河之战,在学术上也被称为大扎布河之战,发生于 750 年 1 月 25 日,地点是现在的 伊拉克境内的大扎布河沿岸。它标志着倭马亚哈里发的结束和阿拔斯王朝的崛起,这个王朝从750年持续到1258年,分为两个时期:早期阿拔斯时期(750-940年)和晚期阿拔斯时期(940-1258年)。
血之盛宴
血之盛宴。 ©HistoryMaps.
750 Jun 1

血之盛宴

Jaffa, Tel Aviv-Yafo, Israel
到公元 750 年中期,倭马亚王室血统的残余仍然保留在整个黎凡特的据点中。但是,正如阿拔斯王朝的历史记录所表明的那样,在巩固权力方面,道德疑虑退居二线,因此“血宴”的阴谋就被创造出来了。尽管我们对这起悲惨事件的具体情况一无所知,但人们普遍认为,80 多名倭马亚家族成员在和解的幌子下被邀请参加一场盛大的宴会。鉴于他们的悲惨处境和对有利投降条件的渴望,似乎所有受邀者都前往巴勒斯坦村庄阿布-富特鲁斯。然而,一旦宴会和庆祝活动结束,几乎所有的王子都被阿拔斯王朝的追随者无情地用棍棒打死,从而结束了倭马亚王朝恢复哈里发权威的想法。
756 - 1031
安达卢斯的倭马亚王朝ornament
Play button
756 Jan 1 00:01

阿卜杜拉赫曼一世建立科尔多瓦酋长国

Córdoba, Spain
阿卜杜拉赫曼一世是被废黜倭马亚王室的王子,他拒绝承认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权威,并成为科尔多瓦的独立埃米尔。公元 750 年,倭马亚王朝将大马士革的哈里发职位拱手让给阿拔斯王朝,此后他一直在逃亡六年。为了重新获得权力,他击败了该地区现有的反抗倭马亚王朝统治的穆斯林统治者,并将当地的各个封地统一为一个酋长国。然而,阿卜杜勒·拉赫曼领导下的安达卢斯的第一次统一仍然花了二十五年多的时间才完成(托莱多、萨拉戈萨、潘普洛纳、巴塞罗那)。
756 Jan 2

结语

Damascus, Syria
主要发现:穆阿维叶是最早认识到拥有一支海军的重要性的人之一倭马亚哈里发的特点是领土扩张以及这种扩张所造成的行政和文化问题。倭马亚王朝时期,阿拉伯语成为行政语言,黎凡特、 美索不达米亚、北非和伊比利亚地区开始了阿拉伯化进程。国家文件和货币均以阿拉伯语发行。根据一种普遍的观点,倭马亚人将哈里发国从一种宗教机构(在拉希顿哈里发时期)转变为一个王朝机构。现代阿拉伯民族主义将倭马亚时期视为阿拉伯黄金时代的一部分,并试图效仿和恢复这一时代。在整个黎凡特、埃及和北非,倭马亚人建造了宏伟的集会清真寺和沙漠宫殿,以及各种驻军城市(amsar)以巩固其边境,如福斯塔特、凯鲁万、库法、巴士拉和曼苏拉。其中许多建筑都具有拜占庭风格和建筑特色,例如罗马马赛克和科林斯柱式。唯一一位因虔诚和正义而受到逊尼派消息来源一致赞扬的倭马亚统治者是奥马尔·本·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朗阿巴斯王朝后期写的书籍更多是反倭马亚王朝的。sakia或动物驱动的灌溉轮很可能在倭马亚时代早期(8 世纪)传入伊斯兰西班牙

References



  • Blankinship, Khalid Yahya (1994). The End of the Jihâd State: The Reign of Hishām ibn ʻAbd al-Malik and the Collapse of the Umayyads.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SBN 978-0-7914-1827-7.
  • Beckwith, Christopher I. (1993). The Tibetan Empire in Central Asia: A History of the Struggle for Great Power Among Tibetans, Turks, Arabs, and Chinese During the Early Middle Age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91-02469-1.
  • Bosworth, C.E. (1993). "Muʿāwiya II". In Bosworth, C. E.; van Donzel, E.; Heinrichs, W. P. & Pellat, Ch.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VII: Mif–Naz. Leiden: E. J. Brill. pp. 268–269. ISBN 978-90-04-09419-2.
  • Christides, Vassilios (2000). "ʿUkba b. Nāfiʿ". In Bearman, P. J.; Bianquis, Th.; Bosworth, C. E.; van Donzel, E. & Heinrichs, W. P.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X: T–U. Leiden: E. J. Brill. pp. 789–790. ISBN 978-90-04-11211-7.
  • Crone, Patricia (1994). "Were the Qays and Yemen of the Umayyad Period Political Parties?". Der Islam. Walter de Gruyter and Co. 71 (1): 1–57. doi:10.1515/islm.1994.71.1.1. ISSN 0021-1818. S2CID 154370527.
  • Cobb, Paul M. (2001). White Banners: Contention in 'Abbasid Syria, 750–880. SUNY Press. ISBN 978-0791448809.
  • Dietrich, Albert (1971). "Al-Ḥadjdjādj b. Yūsuf". In Lewis, B.; Ménage, V. L.; Pellat, Ch. & Schacht, J.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III: H–Iram. Leiden: E. J. Brill. pp. 39–43. OCLC 495469525.
  • Donner, Fred M. (1981). The Early Islamic Conquests.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4008-4787-7.
  • Duri, Abd al-Aziz (1965). "Dīwān". In Lewis, B.; Pellat, Ch. & Schacht, J.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II: C–G. Leiden: E. J. Brill. pp. 323–327. OCLC 495469475.
  • Duri, Abd al-Aziz (2011). Early Islamic Institutions: Administration and Taxation from the Caliphate to the Umayyads and ʿAbbāsids. Translated by Razia Ali. London and Beirut: I. B. Tauris and Centre for Arab Unity Studies. ISBN 978-1-84885-060-6.
  • Dixon, 'Abd al-Ameer (August 1969). The Umayyad Caliphate, 65–86/684–705: (A Political Study) (Thesis). London: University of London, SOAS.
  • Eisener, R. (1997). "Sulaymān b. ʿAbd al-Malik". In Bosworth, C. E.; van Donzel, E.; Heinrichs, W. P. & Lecomte, G.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IX: San–Sze. Leiden: E. J. Brill. pp. 821–822. ISBN 978-90-04-10422-8.
  • Elad, Amikam (1999). Medieval Jerusalem and Islamic Worship: Holy Places, Ceremonies, Pilgrimage (2nd ed.). Leiden: Brill. ISBN 90-04-10010-5.
  • Elisséeff, Nikita (1965). "Dimashk". In Lewis, B.; Pellat, Ch. & Schacht, J.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II: C–G. Leiden: E. J. Brill. pp. 277–291. OCLC 495469475.
  • Gibb, H. A. R. (1923). The Arab Conquests in Central Asia. London: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CLC 499987512.
  • Gibb, H. A. R. (1960). "ʿAbd Allāh ibn al-Zubayr". In Gibb, H. A. R.; Kramers, J. H.; Lévi-Provençal, E.; Schacht, J.; Lewis, B. & Pellat, Ch.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I: A–B. Leiden: E. J. Brill. pp. 54–55. OCLC 495469456.
  • Gibb, H. A. R. (1960). "ʿAbd al-Malik b. Marwān". In Gibb, H. A. R.; Kramers, J. H.; Lévi-Provençal, E.; Schacht, J.; Lewis, B. & Pellat, Ch.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I: A–B. Leiden: E. J. Brill. pp. 76–77. OCLC 495469456.
  • Gilbert, Victoria J. (May 2013). Syria for the Syrians: the rise of Syrian nationalism, 1970-2013 (PDF) (MA).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doi:10.17760/d20004883. Retrieved 7 May 2022.
  • Grabar, O. (1986). "Kubbat al-Ṣakhra". In Bosworth, C. E.; van Donzel, E.; Lewis, B. & Pellat, Ch.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V: Khe–Mahi. Leiden: E. J. Brill. pp. 298–299. ISBN 978-90-04-07819-2.
  • Griffith, Sidney H. (2016). "The Manṣūr Family and Saint John of Damascus: Christians and Muslims in Umayyad Times". In Antoine Borrut; Fred M. Donner (eds.). Christians and Others in the Umayyad State. Chicago: 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p. 29–51. ISBN 978-1-614910-31-2.
  • Hinds, M. (1993). "Muʿāwiya I b. Abī Sufyān". In Bosworth, C. E.; van Donzel, E.; Heinrichs, W. P. & Pellat, Ch.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VII: Mif–Naz. Leiden: E. J. Brill. pp. 263–268. ISBN 978-90-04-09419-2.
  • Hawting, Gerald R. (2000). The First Dynasty of Islam: The Umayyad Caliphate AD 661–750 (Second ed.).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0-415-24072-7.
  • Hawting, G. R. (2000). "Umayyads". In Bearman, P. J.; Bianquis, Th.; Bosworth, C. E.; van Donzel, E. & Heinrichs, W. P.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X: T–U. Leiden: E. J. Brill. pp. 840–847. ISBN 978-90-04-11211-7.
  • Hillenbrand, Carole, ed. (1989). The History of al-Ṭabarī, Volume XXVI: The Waning of the Umayyad Caliphate: Prelude to Revolution, A.D. 738–744/A.H. 121–126. SUNY Series in Near Eastern Studies.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SBN 978-0-88706-810-2.
  • Hillenbrand, Robert (1994). Islamic Architecture: Form, Function and Meaning.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31-10132-5.
  • Holland, Tom (2013). In the Shadow of the Sword The Battle for Global Empire and the End of the Ancient World. Abacus. ISBN 978-0-349-12235-9.
  • Johns, Jeremy (January 2003). "Archaeology and the History of Early Islam: The First Seventy Years".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46 (4): 411–436. doi:10.1163/156852003772914848. S2CID 163096950.
  • Kaegi, Walter E. (1992). Byzantium and the Early Islamic Conquest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41172-6.
  • Kaegi, Walter E. (2010). Muslim Expansion and Byzantine Collapse in North Afr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19677-2.
  • Kennedy, Hugh (2001). The Armies of the Caliphs: Military and Society in the Early Islamic Stat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0-415-25093-5.
  • Kennedy, Hugh N. (2002). "Al-Walīd (I)". In Bearman, P. J.; Bianquis, Th.; Bosworth, C. E.; van Donzel, E. & Heinrichs, W. P.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XI: W–Z. Leiden: E. J. Brill. pp. 127–128. ISBN 978-90-04-12756-2.
  • Kennedy, Hugh N. (2004). The Prophet and the Age of the Caliphates: The Islamic Near East from the 6th to the 11th Century (Second ed.). Harlow: Longman. ISBN 978-0-582-40525-7.
  • Kennedy, Hugh (2007). The Great Arab Conquests: How the Spread of Islam Changed the World We Live In.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 Da Capo Press. ISBN 978-0-306-81740-3.
  • Kennedy, Hugh (2007a). "1. The Foundations of Conquest". The Great Arab Conquests: How the Spread of Islam Changed the World We Live In. Hachette, UK. ISBN 978-0-306-81728-1.
  • Kennedy, Hugh (2016). The Prophet and the Age of the Caliphates: The Islamic Near East from the 6th to the 11th Century (Third ed.). Oxford and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1-138-78761-2.
  • Levi Della Vida, Giorgio & Bosworth, C. E. (2000). "Umayya b. Abd Shams". In Bearman, P. J.; Bianquis, Th.; Bosworth, C. E.; van Donzel, E. & Heinrichs, W. P.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X: T–U. Leiden: E. J. Brill. pp. 837–839. ISBN 978-90-04-11211-7.
  • Lévi-Provençal, E. (1993). "Mūsā b. Nuṣayr". In Bosworth, C. E.; van Donzel, E.; Heinrichs, W. P. & Pellat, Ch.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VII: Mif–Naz. Leiden: E. J. Brill. pp. 643–644. ISBN 978-90-04-09419-2.
  • Lilie, Ralph-Johannes (1976). Die byzantinische Reaktion auf die Ausbreitung der Araber. Studien zur Strukturwandlung des byzantinischen Staates im 7. und 8. Jhd (in German). Munich: Institut für Byzantinistik und Neugriechische Philologie der Universität München. OCLC 797598069.
  • Madelung, W. (1975). "The Minor Dynasties of Northern Iran". In Frye, Richard 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4: From the Arab Invasion to the Saljuq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98–249. ISBN 0-521-20093-8.
  • Madelung, Wilferd (1997). The Succession to Muhammad: A Study of the Early Caliphat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56181-7.
  • Morony, Michael G., ed. (1987). The History of al-Ṭabarī, Volume XVIII: Between Civil Wars: The Caliphate of Muʿāwiyah, 661–680 A.D./A.H. 40–60. SUNY Series in Near Eastern Studies.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SBN 978-0-87395-933-9.
  • Talbi, M. (1971). "Ḥassān b. al-Nuʿmān al-Ghassānī". In Lewis, B.; Ménage, V. L.; Pellat, Ch. & Schacht, J.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New Edition, Volume III: H–Iram. Leiden: E. J. Brill. p. 271. OCLC 495469525.
  • Ochsenwald, William (2004). The Middle East, A History. McGraw Hill. ISBN 978-0-07-244233-5.
  • Powers, Stephan, ed. (1989). The History of al-Ṭabarī, Volume XXIV: The Empire in Transition: The Caliphates of Sulaymān, ʿUmar, and Yazīd, A.D. 715–724/A.H. 96–105. SUNY Series in Near Eastern Studies. Albany,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ISBN 978-0-7914-0072-2.
  • Previté-Orton, C. W. (1971). The Shorter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Rahman, H.U. (1999). A Chronology Of Islamic History 570–1000 CE.
  • Sanchez, Fernando Lopez (2015). "The Mining, Minting, and Acquisition of Gold in the Roman and Post-Roman World". In Paul Erdkamp; Koenraad Verboven; Arjan Zuiderhoek (eds.). Ownership and Exploitation of Land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Roman Worl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1795831.
  • Sprengling, Martin (April 1939). "From Persian to Arabic".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emitic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6 (2): 175–224. doi:10.1086/370538. JSTOR 528934. S2CID 170486943.
  • Ter-Ghewondyan, Aram (1976) [1965]. The Arab Emirates in Bagratid Armenia. Translated by Nina G. Garsoïan. Lisbon: Livraria Bertrand. OCLC 490638192.
  • Treadgold, Warren (1997). A History of the Byzantine State and Society.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8047-2630-2.
  • Wellhausen, Julius (1927). The Arab Kingdom and its Fall. Translated by Margaret Graham Weir. Calcutta: University of Calcutta. OCLC 75279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