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历史

附录

人物

脚注

参考


Play button

10000 BCE - 2023

伊拉克历史



伊拉克,历史上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6000-5000 年的新石器时代乌贝德时期。它是苏美尔、阿卡德、新苏美尔、巴比伦、新亚述和新巴比伦等几个古代帝国的中心。美索不达米亚是早期写作、文学、科学、 数学、法律和哲学的摇篮。公元前539年,新巴比伦帝国落入阿契美尼德帝国手中。伊拉克随后经历了希腊帕提亚和罗马的统治。公元 300 年左右,该地区出现了大量阿拉伯移民,并形成了拉赫米德王国。阿拉伯语名称 al-ʿIrāq 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统治该地区的 萨珊帝国在七世纪被拉希顿哈里发征服。巴格达建于 762 年,成为阿巴斯王朝的中心首都和伊斯兰黄金时代的文化中心。1258 年蒙古入侵后,伊拉克的地位在不同统治者的统治下逐渐下降,直到 16 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伊拉克受英国托管,1932年成为王国。1958年建立共和国。1968年至2003年萨达姆·侯赛因的统治包括 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以2003年美国入侵结束。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2000000 BCE - 5500 BCE
史前时期ornament
美索不达米亚旧石器时代
美索不达米亚旧石器时代 ©HistoryMaps
999999 BCE Jan 1 - 10000 BCE

美索不达米亚旧石器时代

Shanidar Cave, Goratu, Iraq
美索不达米亚的史前时期,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月沃地地区出现文字,涵盖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扎格罗斯山麓、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和叙利亚西北部。由于地质条件将遗骸埋在冲积层下或淹没在波斯湾中,这一时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记录,特别是在公元前四千年之前的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在旧石器时代中期,狩猎采集者居住在扎格罗斯洞穴和露天场所,生产莫斯特石器。值得注意的是,沙尼达尔洞穴的陪葬遗骸揭示了这些群体内部团结和治愈的做法。旧石器时代晚期,扎格罗斯地区出现了使用骨头和鹿角工具的现代人类,这些工具被认为是当地奥里尼亚克文化的一部分,被称为“巴拉多斯特文化”。旧石器时代晚期,即公元前 17,000-12,000 年左右,以扎尔济安文化和圆形结构临时村庄的出现为标志。使用磨石和研杵等固定物体标志着久坐的开始。公元前 11 世纪到 10 世纪之间,伊拉克北部出现了第一批定居狩猎采集者的村庄。这些定居点的房屋围绕中央“壁炉”建造,暗示着一种家庭财产的形式。发现了头骨保存和猛禽艺术描绘的证据,凸显了这个时代的文化习俗。
美索不达米亚前陶器新石器时代
美索不达米亚前陶器新石器时代 ©HistoryMaps
10000 BCE Jan 1 - 6500 BCE

美索不达米亚前陶器新石器时代

Dağeteği, Göbekli Tepe, Halili
与之前的旧石器时代一样,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占领仅限于托罗斯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的山麓地带以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上游。公元前)见证了农业的引入,而最古老的动物驯化证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9 世纪末从 PPNA 到前陶器新石器时代 B(PPNB,公元前 8700-6800 年)的过渡。这一时期主要集中在文明的摇篮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见证了农业的兴起、野生动物的狩猎以及将尸体埋在住宅地板下的独特埋葬习俗。[1]农业是前陶器新石器时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基石。小麦和大麦等植物的驯化,加上各种农作物的种植,导致了永久定居点的建立。Abu Hureyra 和 Mureybet 等地点记录了这一转变,这些地点从 Natufian 井到 PPNB 一直被占领。[2]土耳其东南部哥贝克力石阵迄今为止最早的纪念性雕塑和圆形石头建筑可以追溯到 PPNA/早期 PPNB,根据挖掘者的说法,它们代表了一个大型狩猎采集者社区的共同努力。[3]杰里科是前陶器新石器时代 A (PPNA) 时期最重要的定居点之一,被认为是公元前 9,000 年左右世界上第一个城镇。[4]它容纳了 2,000 至 3,000 人,由巨大的石墙和塔楼保护。隔离墙的目的存在争议,因为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这一时期发生过重大战争。[5]一些理论认为,修建隔离墙是为了保护杰里科宝贵的盐资源。[6]另一种理论认为,夏至时该塔与附近山的影子对齐,象征着权力并支持该镇的统治等级。[7]
Play button
6500 BCE Jan 1

美索不达米亚新石器时代的陶器

Mesopotamia, Iraq
随后的千年,即公元前七千年和六千年,见证了重要的“陶瓷”文化的兴起,特别是哈苏纳、萨马拉和哈拉夫。这些文化的特点是农业和畜牧业的明确引入,彻底改变了经济格局。在建筑上,出现了向更复杂的结构发展的趋势,包括以集体粮仓为中心的大型公共住宅。灌溉系统的引入标志着重大的技术进步,对于维持农业实践至关重要。文化动态各不相同,萨迈拉文化表现出社会不平等的迹象,而哈拉夫文化似乎由规模较小、等级制度较低的社区组成。与此同时,乌拜德文化于公元前七世纪末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出现。这种文化最古老的已知遗址是 Tell el-'Oueili。乌贝德文化以其复杂的建筑和灌溉的实施而闻名,这对于农业严重依赖人工水源的地区来说是一项关键的创新。乌拜德文化显着扩张,可能吸收了哈拉夫文化,将其影响和平地传播到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安纳托利亚东南部和叙利亚东北部。这个时代见证了从相对无等级的乡村社会向更加复杂的城市中心的转变。到公元前第四个千年末,这些不断发展的社会结构见证了占主导地位的精英阶层的出现。乌鲁克和特佩加瓦拉是美索不达米亚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中心,在这些社会变革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对文字和国家概念的逐渐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史前文化到有记载的历史的巅峰的转变标志着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时代,为随后的历史时期奠定了基础。
5500 BCE - 539 BCE
古代美索不达米亚ornament
Play button
5500 BCE Jan 1 - 1800 BCE Jan

苏美尔

Eridu, Sumeria, Iraq
苏美尔人的定居始于公元前 5500-3300 年左右,由讲苏美尔语的西亚人定居,苏美尔语是一种独特的非闪米特语和非印欧语系语言。证据包括城市和河流的名称。[8]苏美尔文明在乌鲁克时期(公元前4世纪)发展起来,并演变成杰姆代特纳斯尔时期和早王朝时期。埃利都是一个重要的苏美尔城市,成为乌拜迪亚农民、游牧闪米特牧民和沼泽地渔民(可能是苏美尔人的祖先)的文化融合点。[9]之前的乌拜德时期以其独特的陶器而闻名,陶器遍布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湾。乌贝德文化可能源自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萨玛拉文化,其特点是大型定居点、泥砖房屋和美索不达米亚第一座公共建筑寺庙。[10]这一时期城市化开始,农业、牲畜驯化和从北方引进的犁的使用得到发展。[11]向乌鲁克时期的过渡涉及到大规模生产未上漆陶器的转变。[12]这一时期标志着城市的显着增长、奴隶劳动的使用和广泛的贸易,影响了周边地区。苏美尔城市很可能是神权政治,由祭司国王和议会领导,其中包括妇女。乌鲁克时期的有组织战争有限,城市普遍没有城墙。[13]乌鲁克时期的结束,即公元前 3200-2900 年左右,恰逢皮奥拉振荡,这是一次标志着全新世气候最佳期结束的气候变化。[14]随后的王朝时期通常可追溯到公元 100 年。2900 – c.公元前 2350 年,领导层从以寺庙为中心转向更加世俗,并出现了吉尔伽美什等历史人物。[15]它见证了文字的发展和第一批城市和国家的形成。ED本身的特点是存在多个城邦:结构相对简单的小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和巩固。这一发展最终导致美索不达米亚大部分地区在阿卡德帝国第一位君主萨尔贡的统治下统一。尽管存在政治分裂,ED城邦却拥有相对同质的物质文化。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下游的苏美尔城市如乌鲁克、乌尔、拉加什、乌玛和尼普尔等都非常强大和有影响力。向北部和西部延伸的国家以基什、马里、纳加尔和埃布拉等城市为中心。拉加什的埃纳图姆短暂地建立了历史上最早的帝国之一,覆盖了苏美尔的大部分地区,并将影响力扩展到更远的地方。[16]早王朝时期以乌鲁克和乌尔等多个城邦为标志,最终在阿卡德帝国萨尔贡的统治下实现统一。尽管政治分裂,这些城邦却拥有共同的物质文化。
早期亚述时期
早期亚述时期。 ©HistoryMaps
2600 BCE Jan 1 - 2025 BCE

早期亚述时期

Ashur, Al-Shirqat،, Iraq
早期亚述时期[34] (公元前 2025 年之前)标志着亚述历史的开始,先于古亚述时期。它重点介绍了阿苏尔在公元前 2025 年左右成为普祖尔阿舒尔一世统治下的独立城邦之前的历史、人民和文化。这个时代的证据有限。阿苏尔的考古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公元前 2600 年,在早期王朝时期,但该城市的基础可能更古老,因为该地区早已有人居住,而尼尼微等附近的城市也更古老。最初,胡里安人可能居住在阿苏尔,这里是崇拜女神伊什塔尔的生育崇拜中心。[35] “阿苏尔”这个名字最早记录于阿卡德帝国时代(公元前24世纪)。此前,这座城市可能被称为巴尔蒂尔。[36]在阿卡德帝国崛起之前,亚述人的闪米特语祖先定居在阿苏尔,可能取代或同化了原来的人口。阿苏尔逐渐成为一座神化的城市,后来被人格化为阿舒尔神,在普祖尔阿舒尔一世时代成为亚述的国神。在整个早期亚述时期,阿苏尔并不是独立的,而是被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各个国家和帝国控制。早王朝时期,它受到苏美尔人的显着影响,甚至落入基什的霸权之下。公元前 24 世纪至 22 世纪期间,它是阿卡德帝国的一部分,作为北部行政前哨。这个时代后来被亚述国王视为黄金时代。在获得独立之前,阿苏尔是乌尔苏美尔帝国第三王朝(约公元前 2112 年至 2004 年)的一个外围城市。
Play button
2500 BCE Jan 1 - 1600 BCE

亚摩利人

Mesopotamia, Iraq
亚摩利人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古代民族,在古巴比伦时期的两部苏美尔文学作品《恩梅尔卡和阿拉塔之王》和《卢加尔班达和安苏德鸟》中都提到了亚摩利人。这些文本提到了“mar.tu 的土地”,并与乌鲁克早王朝统治者恩默卡有关,尽管这些文本反映历史事实的程度尚不清楚。[21]在乌尔第三王朝衰落期间,亚摩利人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迫使像舒辛这样的国王建造了长长的城墙进行防御。在当代记录中,亚摩利人被描述为酋长领导下的游牧部落,他们强迫自己进入放牧牲畜所需的土地。这个时代的阿卡德文学经常对亚摩利人进行负面描述,突出他们的游牧和原始生活方式。苏美尔神话“马尔图的婚姻”体现了这种贬低的观点。[22]他们在现有地点建立了几个著名的城邦,如伊辛、拉尔萨、马里和埃布拉,后来在南部建立了巴比伦和旧巴比伦帝国。在东方,亚摩利人马里王国兴起,后来被汉谟拉比所灭。关键人物包括征服阿苏尔并建立上美索不达米亚王国的沙姆希-阿达德一世和巴比伦的汉谟拉比。亚摩利人还在公元前 1650 年左右喜克索斯人建立埃及第十五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23]到了公元前16世纪,美索不达米亚的亚摩利时代随着巴比伦的衰落和加喜特人和米坦尼的崛起而结束。阿穆鲁(Amurru)一词从公元前 15 世纪开始,指的是从迦南以北延伸到叙利亚北部的地区。最终,叙利亚亚摩利人受到赫梯人和中亚述人的统治,到公元前 1200 年左右,他们被其他西闪族语民族(特别是亚兰人)吸收或取代,并从历史中消失,尽管他们的名字仍然保留在希伯来圣经中。[24]
Play button
2334 BCE Jan 1 - 2154 BCE

阿卡德帝国

Mesopotamia, Iraq
阿卡德帝国由阿卡德的萨尔贡于公元前 2334 年至公元前 2279 年左右建立,是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的一个不朽篇章。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帝国,它在治理、文化和军事征服方面开创了先例。本文深入探讨阿卡德帝国的起源、扩张、成就和最终衰落,深入了解其在历史编年史上留下的不朽遗产。阿卡德帝国出现在美索不达米亚,主要是现在的伊拉克。萨尔贡原本是基什国王乌尔扎巴巴的酒政,通过军事实力和战略联盟上台。他推翻了苏美尔城邦,将南北美索不达米亚统一在一个统治之下,建立了阿卡德帝国。在萨尔贡和他的继任者,特别是纳拉姆辛和沙尔卡利沙里的领导下,帝国显着扩张。它从波斯湾延伸到地中海,包括现代 伊朗、叙利亚和土耳其的部分地区。阿卡德人在管理上进行了创新,将帝国划分为由忠诚的总督管辖的地区,这一制度影响了后来的帝国。阿卡德帝国是苏美尔和闪族文化的熔炉,丰富了艺术、文学和宗教。阿卡德语成为帝国的通用语言,用于官方文件和外交信函。技术和建筑的进步,包括金字形神塔的发展,是这个时代的显着成就。阿卡德军队以其纪律和组织而闻名,对帝国的扩张至关重要。复合弓和改进武器的使用使他们比敌人拥有显着优势。皇家铭文和浮雕中记载的军事行动展示了帝国的实力和战略能力。阿卡德帝国的衰落始于公元前 2154 年左右,原因是内部叛乱、经济困难和游牧民族古提人的入侵。中央权威的削弱导致帝国的分裂,为乌尔第三王朝等新势力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Play button
2212 BCE Jan 1 - 2004 BCE

新苏美尔帝国

Ur, Iraq
乌尔第三王朝继承了阿卡德王朝,标志着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阿卡德王朝灭亡后,随之而来的是一段默默无闻的时期,除了阿卡德杜杜的一件外,缺乏文献和文物。这个时代见证了古田入侵者的崛起,其统治持续了 25 至 124 年(具体取决于来源),导致农业和记录的衰退,最终导致饥荒和高粮价。乌鲁克的乌图亨加尔结束了古田的统治,并由乌尔三世王朝的创始人乌尔南穆继任,很可能是在担任乌图亨加尔的总督之后。乌尔南穆因击败拉加什统治者而声名鹊起,并因制定早期美索不达米亚法典《乌尔南穆法典》而闻名。舒尔吉国王在位期间取得了重大进步,他集中管理、标准化流程并扩大了帝国领土,包括占领苏萨和征服埃兰国王库提克-因舒希纳克。[17]乌尔三世王朝大幅扩张领土,从安纳托利亚东南部一直延伸到波斯湾,战利品主要惠及乌尔的国王和神庙。[18]乌尔三世王朝经常与扎格罗斯山脉的高地部落(例如西穆鲁姆部落和卢鲁比部落)以及埃兰部落发生冲突。[19]同时,在马里地区,被称为 Shakkanakkus 的闪米特军事统治者,如普祖尔-伊什塔尔,与乌尔三世王朝共存或稍早于乌尔三世王朝。[20]王朝的衰落始于伊比辛的统治,他在对埃拦的军事行动中失败。公元前2004/1940年,埃兰人与苏萨结盟,在希马什基王朝的金达图的领导下,占领了乌尔和伊比辛,标志着乌尔三世王朝的结束。埃兰人随后占领了该王国21年。乌尔三世之后,该地区受到亚摩利人的影响,进入了伊辛-拉尔萨时期。亚摩利人最初是黎凡特北部的游牧部落,后来逐渐采用农业,并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各个城市建立了独立的王朝,包括伊辛、拉尔萨和后来的巴比伦。
Play button
2025 BCE Jan 1 - 1763 BCE

美萨不达米亚伊辛-拉尔萨时期

Larsa, Iraq
伊辛-拉尔萨时期大约从公元前 2025 年到公元前 1763 年,代表了乌尔第三王朝崩溃后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的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这一时期的特点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城邦伊辛和拉尔萨的政治统治。伊辛在伊什比-埃拉 (Ishbi-Era) 的统治下崛起为一支重要势力,伊什比-埃拉于公元前 2025 年左右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他成功地将伊辛从衰落的乌尔三世王朝的控制下解放出来。伊辛的显赫地位在于其在恢复文化和宗教传统方面的领导地位,特别是恢复了对苏美尔宗教中重要神明月神南纳/辛的崇拜。伊辛的统治者,例如利皮特-伊什塔尔(Lipit-Ishtar,公元前 1934 年至 1924 年),因其对当时法律和行政实践的贡献而特别引人注目。利皮特-伊什塔尔被誉为最早的法典之一,早于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这些法律有助于在快速变化的政治格局中维持社会秩序和正义。与伊辛崛起的同时,另一个城邦拉尔萨在亚摩利王朝统治下开始声名鹊起。拉尔萨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纳普拉努姆国王,他建立了拉尔萨的独立统治。然而,在拉萨国王冈古纳姆(约公元前 1932-1906 年)的统治下,拉萨真正繁荣起来,影响力超过了伊辛。贡古纳姆统治时期的特点是领土大幅扩张和经济繁荣,这主要归功于对贸易路线和农业资源的控制。伊辛和拉尔萨之间争夺地区统治地位的竞争定义了伊辛-拉尔萨时期的大部分时间。这种竞争表现为与其他美索不达米亚城邦和埃兰等外部势力的频繁冲突和联盟变化。在伊辛-拉尔萨时期的后期,在国王林辛一世(公元前 1822-1763 年)的统治下,权力平衡决定性地转向有利于拉尔萨。他的统治代表了拉萨权力的顶峰。瑞姆辛一世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征服了包括伊辛本身在内的几个邻近城邦,有效地结束了伊辛王朝。在文化上,伊辛-拉尔萨时期的特点是艺术、文学和建筑的重大发展。苏美尔语言和文学得到了复兴,天文学和数学知识也得到了进步。这一时期建造的寺庙和金字形神塔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建筑独创性。汉谟拉比国王领导下的巴比伦的崛起加速了伊辛-拉尔萨时期的结束。公元前1763年,汉谟拉比征服了拉尔萨,从而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统一在他的统治之下,标志着古巴比伦时期的开始。拉尔萨沦陷到巴比伦不仅代表着政治转变,也代表着文化和行政转型,为巴比伦帝国统治下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索不达米亚古亚述时期
古亚述帝国 ©HistoryMaps
2025 BCE Jan 1 - 1363 BCE

美索不达米亚古亚述时期

Ashur, Al Shirqat, Iraq
古亚述时期(公元前2025年至1363年)是亚述历史的关键阶段,标志着独立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独特亚述文化的发展。这个时代始于普祖尔-阿舒尔一世统治下阿苏尔作为独立城邦的崛起,结束于阿舒尔-乌巴利特一世统治下更大的亚述领土国家的建立,过渡到中亚述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阿苏尔都是一个小城邦,缺乏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统治者被称为 Išši'ak Aššur(“阿舒尔总督”)而不是 šar(“国王”),是该城市行政机构 Ālum 的一部分。尽管政治权力有限,阿苏尔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中心,尤其是从埃里苏姆一世统治时期(约公元前 1974 年至 1935 年)以来,它以其从扎格罗斯山脉延伸到安纳托利亚中部的广泛贸易网络而闻名。第一个亚述皇家王朝由普祖尔-阿舒尔一世 (Puzur-Ashur I) 建立,以亚摩利征服者沙姆希-阿达德一世 (Shamshi-Adad I) 于公元前 1808 年左右占领阿苏尔而结束。沙姆希-阿达德建立了短暂的上美索不达米亚王国,该王国在他于公元前 1776 年去世后崩溃。此后,阿苏尔经历了数十年的冲突,涉及古巴比伦帝国、马里、埃什努纳和亚述各个派系。最终,在公元前 1700 年左右的阿达赛德王朝统治下,阿苏尔重新成为一个独立的城邦。它于公元前 1430 年左右成为米坦尼王国的附庸,但后来获得独立,转变为武士国王统治下的更大领土国家。来自库尔特佩古亚述贸易殖民地的 22,000 多块泥板让我们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语言和社会。亚述人实行奴隶制,尽管由于文本中术语的混乱,一些“奴隶”可能是自由仆人。男性和女性都拥有相似的法律权利,包括财产继承和参与贸易。主神是阿舒尔,他是阿苏尔城本身的化身。
乌尔的陷落
乌尔陷落期间的埃兰战士。 ©HistoryMaps
2004 BCE Jan 1

乌尔的陷落

Ur, Iraq
乌尔被埃兰人攻陷是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事件,发生在公元前 2004 年(中年表)或公元前 1940 年(短年表)左右。这一事件标志着乌尔三世王朝的结束,并显着改变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政治格局。伊比辛国王统治下的乌尔三世王朝面临着无数挑战,最终导致了垮台。这个曾经控制着幅员辽阔帝国的王朝,因内乱、经济困难和外部威胁而衰弱。造成乌尔脆弱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困扰该地区的严重饥荒,再加上行政和经济困难。希马什基王朝国王金达图领导的埃兰人利用乌尔衰弱的状态。他们对乌尔发动了军事攻势,成功围困了这座城市。乌尔的陷落既戏剧性又意义重大,其标志是城市被洗劫,伊比辛被俘,他被带到埃兰作为囚犯。埃兰人对乌尔的征服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而且是一个象征性的胜利,代表着权力从苏美尔人到埃兰人的转移。埃兰人控制了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实施他们的统治并影响该地区的文化和政治。乌尔陷落后,该地区分裂成较小的城邦和王国,如伊辛、拉尔萨和埃什努纳,每个国家都在乌尔三世王朝崩溃留下的权力真空中争夺权力和影响力。这一时期被称为伊辛-拉尔萨时期,其特点是政治不稳定,各邦之间冲突频繁。乌尔被埃兰人攻陷也产生了重大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它标志着苏美尔城邦治理模式的终结,并导致亚摩利人在该地区影响力的崛起。亚摩利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开始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各个城邦建立自己的王朝。
Play button
1894 BCE Jan 1 - 1595 BCE

古巴比伦帝国

Babylon, Iraq
古巴比伦帝国在公元前 1894 年至 1595 年左右繁荣,标志着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的一个变革时代。这一时期的显着特点是汉谟拉比的崛起和统治,他是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统治者之一,于公元前 1792 年(或简称为公元前 1728 年)登上王位。汉谟拉比的统治一直持续到公元前 1750 年(或公元前 1686 年),这是巴比伦显着扩张和文化繁荣的时期。汉谟拉比最早、最有影响力的行动之一是将巴比伦从埃兰人的统治下解放出来。这场胜利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也是巩固巴比伦独立并为其崛起为地区强国奠定基础的关键一步。在他的统治下,巴比伦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发展,从一个小镇转变为一个重要的城市,表明其在该地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日益增强。汉谟拉比的军事行动对于塑造古巴比伦帝国至关重要。他的征服范围遍及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包括伊辛、拉尔萨、埃什努纳、基什、拉加什、尼普尔、博尔西帕、乌尔、乌鲁克、乌玛、阿达布、西帕尔、拉皮库姆和埃里杜等主要城市。这些胜利不仅扩大了巴比伦的领土,也给这个以前分裂成小国的地区带来了稳定。除了军事征服之外,汉谟拉比还因其法典《汉谟拉比法典》而闻名,这是影响未来法律体系的开创性法律汇编。该密码于 1901 年在苏萨发现,现收藏于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篇幅较长的破译著作之一。它展示了巴比伦社会先进的法律思想以及对正义和公平的重视。汉谟拉比统治下的古巴比伦帝国也见证了文化和宗教的重大发展。汉谟拉比在提升马杜克神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使他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万神殿中至高无上。这种宗教转变进一步巩固了巴比伦作为古代世界文化和精神中心的地位。然而,汉谟拉比死后,帝国的繁荣衰落。他的继任者萨姆苏-伊卢纳(Samsu-iluna,公元前 1749-1712 年)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包括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被本土阿卡德语西兰王朝夺走。随后的统治者努力维持帝国的完整性和影响力。公元前 1595 年,赫梯国王穆尔西里一世 (Mursili I) 率领的赫梯人洗劫了巴比伦,古巴比伦帝国的衰落达到顶峰。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巴比伦亚摩利王朝的终结,也显着改变了古代近东的地缘政治格局。然而赫梯人并没有对巴比伦建立长期控制,他们的撤退使得卡西特王朝崛起,从而标志着旧巴比伦时期的结束和美索不达米亚历史新篇章的开始。
巴比伦之劫
普里阿摩斯之死。 ©Jules Joseph Lefebvre
1595 BCE Jan 1

巴比伦之劫

Babylon, Iraq
公元前1595年之前,古巴比伦时期的南美索不达米亚经历了一段衰落和政治不​​稳定的阶段。这种衰退主要是由于汉谟拉比的继承者无力维持对王国的控制。这种衰落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第一西兰王朝失去了对巴比伦北部和南部地区之间重要贸易路线的控制。这种损失对该地区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后果。大约公元前 1595 年,赫梯国王穆尔西里一世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在此之前,他已经击败了强大的邻国阿勒颇。随后赫梯人洗劫了巴比伦,有效地结束了汉谟拉比王朝和古巴比伦时期。这次军事行动标志着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赫梯人征服之后,并没有对巴比伦及其周边地区建立统治。相反,他们选择了撤退,沿着幼发拉底河回到了被称为“哈蒂之地”的家园。赫梯入侵和洗劫巴比伦背后的理由一直是历史学家争论的话题。据推测,汉谟拉比的继任者可能与阿勒颇结盟,引起了赫梯人的注意。或者,赫梯人的动机可能包括寻求对土地、人力、贸易路线和宝贵矿藏的控制权,这表明他们的扩张背后有更广泛的战略目标。
Play button
1595 BCE Jan 1 - 1155 BCE

中巴比伦时期

Babylon, Iraq
中巴比伦时期,也称为卡西特时期,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可追溯至公元 100 年。1595 – c.公元前 1155 年,赫梯人洗劫巴比伦城后开始。由马里的甘达什建立的卡西特王朝是美索不达米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自公元前 1595 年左右持续了 576 年。这一时期因其成为巴比伦历史上最长的王朝而闻名,卡西特人将巴比伦重新命名为卡杜尼亚什 (Karduniaš)。卡西特人起源于 伊朗西北部的扎格罗斯山脉,并非美索不达米亚的原住民。他们的语言与闪族语言或印欧语言不同,可能与胡罗-乌拉尔图语系有关,但由于文字证据稀缺,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有趣的是,一些卡西特领导人有印欧名字,表明他们是印欧精英,而其他领导人则有闪米特名字。[25]在卡西特统治下,大多数归属于前亚摩利国王的神圣头衔都被放弃了,“神”的头衔也从未被归属于卡西特君主。尽管发生了这些变化,巴比伦仍然是一个主要的宗教和文化中心。[26]在此期间,巴比伦经历了权力的波动,经常受到亚述和埃兰的影响。早期的加喜特统治者,包括公元前 1595 年即位的阿古姆二世,与亚述等邻近地区保持和平关系,并与赫梯帝国作战。卡西特统治者从事各种外交和军事活动。例如,伯纳布里亚什一世 (Burnaburiash I) 与亚述讲和,乌兰布里亚什 (Ulamburiash) 在公元前 1450 年左右征服了西兰王朝的部分地区。这个时代还建造了一些重要的建筑作品,例如卡林达什在乌鲁克建造的一座浅浮雕寺庙,以及库里加尔祖一世建立的新首都杜尔-库里加尔祖。该王朝面临着包括埃拦在内的外部势力的挑战。像卡达斯曼-哈贝一世和库里加尔祖一世这样的国王曾与埃兰人的入侵和苏泰人等群体的内部威胁作斗争。[27]加喜特王朝后期与亚述和埃拦的冲突不断。像伯纳布里亚什二世这样的著名统治者与埃及和赫梯帝国保持着外交关系。然而,中亚述帝国的崛起带来了新的挑战,导致卡西特王朝最终灭亡。加喜特时期以舒特鲁克-纳昆特领导下的埃拉姆和后来的尼布甲尼撒一世征服巴比伦尼亚而结束,这与更广泛的青铜时代晚期崩溃相一致。尽管面临军事和文化挑战,卡西特王朝的长期统治仍然证明了其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不断变化的景观中的恢复力和适应性。
Play button
1365 BCE Jan 1 - 912 BCE

中亚述帝国

Ashur, Al Shirqat, Iraq
中亚述帝国,从公元前 1365 年左右阿舒尔乌巴利特一世即位到公元前 912 年阿舒尔丹二世去世,代表了亚述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时代标志着亚述作为一个主要帝国的崛起,自公元前 21 世纪以来,亚述在其早期作为城邦的存在基础上,在安纳托利亚拥有贸易殖民地,并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具有影响力。在阿舒尔乌巴利特一世的统治下,亚述从米坦尼王国中获得独立并开始扩张。亚述崛起的关键人物包括阿达德-尼拉里一世(Adad-nirari I,约公元前 1305-1274 年)、撒缦以色一世(Shalmaneser I,约公元前 1273-1244 年)和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Tukulti-Ninurta I,约公元前 1243-1207 年)。这些国王推动亚述在美索不达米亚和近东地区占据主导地位,超越了赫梯人、埃及人、胡里安人、米坦尼人、埃兰人和巴比伦人等对手。图库尔蒂-尼努尔塔一世的统治代表了中亚述帝国的鼎盛时期,见证了巴比伦尼亚的征服和新首都卡尔-图库尔蒂-尼努尔塔的建立。然而,在他于公元前 1207 年左右被刺杀后,亚述经历了王朝间冲突和权力衰落,尽管它相对未受到青铜时代晚期崩溃的影响。即使在其衰落期间,中亚述统治者如阿舒尔丹一世(Ashur-dan I,约公元前 1178-1133 年)和阿舒尔雷什伊希一世(Ashur-resh-ishi I,约公元前 1132-1115 年)仍然积极参与军事行动,特别是针对巴比伦的军事行动。提格拉特-毗列色一世(Tiglath-Pileser I,约公元前 1114 年至公元前 1076 年)统治时期,亚述复兴,他将亚述的影响力扩大到地中海、高加索和阿拉伯半岛。然而,在提革拉毗勒色的儿子阿舒尔贝尔卡拉(Ashur-bel-kala,约公元前 1073-1056 年)之后,帝国面临着更严重的衰落,由于阿拉米人的入侵,失去了核心地区以外的大部分领土。阿舒尔丹二世的统治(约公元前 934-912 年)标志着亚述命运逆转的开始。他广泛的战役为向新亚述帝国的过渡奠定了基础,并扩展到帝国以前的边界之外。从神学角度来看,中亚述时期对于阿舒尔神的演变至关重要。阿舒尔最初是阿苏尔城的化身,后来与苏美尔神恩利尔等同起来,由于亚述的扩张和战争而转变为军事神。中亚述帝国在政治和行政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城邦到帝国的转变导致了复杂的行政、通讯和治理系统的发展。亚述国王以前被称为“iššiak”(“总督”)并与城市议会一起统治,后来成为被称为“šar”(“国王”)的专制统治者,反映了他们与其他帝国君主类似的崇高地位。
青铜时代晚期崩溃
海上人民。 ©HistoryMaps
1200 BCE Jan 1 - 1150 BCE

青铜时代晚期崩溃

Babylon, Iraq
青铜时代晚期的崩溃发生在公元前 1200-1150 年左右,是东地中海、北非、东南欧和近东地区广泛社会混乱的时期。这次崩溃以环境变化、大规模移民和城市破坏为特征,对埃及、利比亚东部、巴尔干半岛、爱琴海、安纳托利亚和高加索等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它导致了许多青铜时代文明的暴力、突然和文化破坏性终结,并标志着显着的经济衰退,尤其是希腊黑暗时代的开始。在此期间,巴比伦尼亚的记录很少,阿兰人、迦勒底人和苏图人等新的闪族定居者涌入巴比伦。相比之下,亚述保持了其实力并继续产生书面记录。公元前 10 世纪,巴比伦的铭文更加匮乏。历史记录中的模糊性并非美索不达米亚所独有。赫梯帝国在这个时期开始崩溃,埃及和埃兰的记录很少。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入侵和动乱,涉及近东、北非、高加索、地中海和巴尔干地区的众多新群体。
Play button
1155 BCE Jan 1 - 1026 BCE

伊辛第二王朝

Babylon, Iraq
埃兰人占领巴比伦尼亚后,该地区发生了重大政治转变,从公元前 1155 年左右的马尔杜克-卡比特-阿赫舒 (Marduk-kabit-ahheshu) 建立巴比伦第四王朝开始。这个王朝起源于伊辛,因成为第一个统治巴比伦尼亚的南美索不达米亚本土阿卡德语王朝而闻名。马杜克-卡比特-阿赫舒(Marduk-kabit-ahheshu)是继亚述国王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之后统治巴比伦的第二位美索不达米亚原住民,他成功地驱逐了埃兰人,并阻止了加喜特人的复兴。他的统治期间还与亚述发生冲突,占领了埃卡拉图姆,然后被阿舒尔丹一世击败。伊蒂-马杜克-巴拉图于公元前 1138 年继承了他父亲的王位,在他的 8 年统治期间抵御了埃兰人的进攻。然而,他进攻亚述的企图却因仍然在位的阿舒尔丹一世而失败。尼努尔塔-纳丁-舒米于公元前 1127 年即位,也开始对亚述发动军事行动。他对亚述城市阿尔贝拉的雄心勃勃的进攻最终被阿舒尔雷什伊什一世击败,随后他签署了一项有利于亚述的条约。尼布甲尼撒一世(Nebuchadnezzar I,公元前 1124 年至公元前 1103 年)是该王朝最著名的统治者,他对埃拦取得了重大胜利,收复了领土并恢复了马杜克的神圣雕像。尽管他对埃拦取得了成功,但他在试图扩张到以前由赫梯人控制的领土时多次遭到阿舒尔雷什伊什一世的失败。尼布甲尼撒一世晚年专注于巴比伦边境的建设和防御工事。尼布甲尼撒一世之后是恩利勒-纳丁-阿普利(Enlil-nadin-apli,公元前1103-1100年)和马尔杜克-纳丁-阿赫(Marduk-nadin-ahhe,公元前1098-1081年),他们都与亚述发生了冲突。马杜克-纳丁-阿赫最初的成功被提格拉特-皮勒色尔一世的惨败所掩盖,导致巴比伦遭受大量领土损失和饥荒。马杜克·沙皮克·泽里(Marduk-shapik-zeri,约公元前 1072 年)设法与亚述签署了和平条约,但他的继任者卡达斯曼·布里亚什 (Kadašman-Buriaš) 面临亚述的敌意,导致亚述的统治直到公元前 1050 年左右。随后的巴比伦统治者,如马杜克·阿赫·埃里巴和马杜克·泽尔·十世,本质上是亚述的附庸。由于内乱和外部冲突,中亚述帝国在公元前 1050 年左右衰落,使巴比伦得以摆脱亚述的控制。然而,这一时期也出现了西闪米特游牧民族的入侵,特别是阿拉米人和苏泰人,他们定居在巴比伦的大部分领土上,这表明该地区的政治和军事脆弱性。
巴比伦的混乱时期
混乱时期亚述人的入侵。 ©HistoryMaps
1026 BCE Jan 1 - 911 BCE

巴比伦的混乱时期

Babylon, Iraq
公元前 1026 年左右,巴比伦尼亚经历了严重的动乱和政治分裂。巴比伦的纳布苏姆利布尔王朝被阿拉米人的入侵推翻,导致巴比伦中心地区(包括其首都)陷入无政府状态。这段混乱的时期持续了二十多年,期间巴比伦没有统治者。与此同时,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也就是旧西兰王朝的地区,在第五王朝(公元前1025-1004年)统治下出现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个王朝由卡西特氏族首领辛巴尔希帕克领导,独立于巴比伦中央当局运作。巴比伦的混乱为亚述的干预提供了机会。亚述统治者阿舒尔尼拉里四世(Ashur-nirari IV,公元前 1019-1013 年)抓住这个机会,于公元前 1018 年入侵巴比伦尼亚,占领了阿提拉城和美索不达米亚中南部的一些地区。第五王朝之后,另一个卡西特王朝(第六王朝;公元前 1003 年至 984 年)上台,似乎重新控制了巴比伦本身。然而,这种复兴是短暂的,因为埃兰人在国王马尔比蒂·阿普拉·乌苏尔的领导下推翻了这个王朝,建立了第七王朝(公元前984-977年)。这个王朝也无法维持下去,成为阿拉米人进一步入侵的受害者。公元前 977 年,纳布-穆金-阿普利 (Nabû-mukin-apli) 重建巴比伦主权,导致第八王朝的形成。第九王朝始于尼努尔塔-库杜里-乌苏尔二世 (Ninurta-kudurri-usur II),他于公元前 941 年即位。在这个时代,巴比伦尼亚仍然相对弱小,大片地区处于阿拉米人和苏泰人的控制之下。这一时期的巴比伦统治者经常发现自己受到亚述和埃兰等地区势力的影响或与之发生冲突,这两个国家都吞并了巴比伦的部分领土。
Play button
911 BCE Jan 1 - 605 BCE

新亚述帝国

Nineveh Governorate, Iraq
新亚述帝国,从公元前 911 年阿达德尼拉里二世即位到公元前 7 世纪末,代表了古代亚述历史的第四个也是倒数第二个阶段。由于其前所未有的地缘政治主导地位和统治世界的意识形态,它常常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29]这个帝国对古代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巴比伦人、 阿契美尼德人和 塞琉古人,是当时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其统治范围遍及美索不达米亚、黎凡特、埃及、安纳托利亚部分地区、 阿拉伯伊朗和阿拉伯半岛。 亚美尼亚[30]早期的新亚述国王致力于恢复对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叙利亚的控制。亚述纳西尔帕二世(公元前 883 年至公元前 859 年)重建亚述,成为近东的主导力量。他的统治以军事行动到达地中海并将帝国首都从阿苏尔迁至尼姆鲁德为标志。撒缦以色三世(Shalmaneser III,公元前 859-824 年)进一步扩张了帝国,尽管他死后帝国面临一段停滞期,即所谓的“权贵时代”。在提格拉特-毗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 III,公元前 745-727 年)统治下,帝国恢复了活力,他大幅扩张了领土,包括征服巴比伦尼亚和黎凡特部分地区。萨尔贡王朝(公元前 722 年至帝国灭亡)见证了亚述的鼎盛时期。主要成就包括西拿基立(西拿基立,公元前 705-681 年)将首都迁至尼尼微,以及以撒哈顿(公元前 681-669 年)征服埃及。尽管处于鼎盛时期,但由于巴比伦起义和米底人入侵,帝国在公元前七世纪末迅速衰落。这种迅速崩溃的原因仍然是学术争论的话题。新亚述帝国的成功归功于其扩张主义和行政效率。军事创新包括大规模使用骑兵和新的攻城技术,影响了数千年的战争。[30]帝国建立了复杂的通信系统,包括中继站和维护良好的道路,其速度在 19 世纪之前在中东地区是无与伦比的。[31]此外,其重新安置政策有助于整合被征服的土地并推广亚述农业技术,导致文化多样性减弱以及阿拉姆语作为通用语言的崛起。[32]帝国的遗产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帝国和文化传统。它的政治结构成为继任者的典范,其普遍统治的概念启发了未来帝国的意识形态。新亚述对塑造早期犹太神学、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帝国的民间传说和文学传统在后帝国时期继续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产生共鸣。与过度残暴的看法相反,与其他历史文明相比,亚述军队的行为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残暴。[33]
Play button
626 BCE Jan 1 - 539 BCE

新巴比伦帝国

Babylon, Iraq
新巴比伦帝国,也称为第二巴比伦帝国[37]或迦勒底帝国[38] ,是最后一个由本土君主统治的美索不达米亚帝国。[39]它始于公元前 626 年那波波拉萨尔的加冕,并在公元前 612 年新亚述帝国灭亡后牢固确立。然而,它于公元前539年落入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手中,标志着迦勒底王朝在建立不到一个世纪后的终结。这个帝国标志着巴比伦以及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第一次复兴,自近一千年前旧巴比伦帝国(汉谟拉比统治下)崩溃以来,作为古代近东的主导力量。新巴比伦时期经历了经济和人口的显着增长以及文化复兴。这个时代的国王进行了大规模的建筑工程,复兴了 2000 年苏美尔-阿卡德文化的元素,尤其是在巴比伦。新巴比伦帝国因其在圣经中的描述而特别被人们铭记,尤其是关于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描述。圣经重点讲述了尼布甲尼撒对犹大国的军事行动以及公元前 587 年对耶路撒冷的围困,导致所罗门圣殿被毁和巴比伦被囚禁。然而,巴比伦的记录将尼布甲尼撒的统治描绘成一个黄金时代,将巴比伦尼亚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帝国的衰落部分归因于最后一位国王拿波尼德的宗教政策,他更喜欢月神辛而不是巴比伦的守护神马杜克。这为 波斯居鲁士大帝在公元前 539 年入侵提供了借口,将自己定位为马杜克崇拜的恢复者。几个世纪以来,巴比伦一直保留着其文化特征,这一点在公元前 1 世纪 安息帝国时期的巴比伦名称和宗教中就可见一斑。尽管发生了几次叛乱,巴比伦从未恢复独立。
539 BCE - 632
古典美索不达米亚ornament
阿契美尼德王朝亚述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人与希腊人作战。 ©Anonymous
539 BCE Jan 1 - 330 BCE

阿契美尼德王朝亚述

Iraq
美索不达米亚于公元前 539 年被居鲁士大帝领导下的阿契美尼德波斯人征服,并在波斯统治下持续了两个世纪。在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的两个世纪里,亚述和巴比伦尼亚都蓬勃发展,特别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亚述成为军队的主要人力来源和经济的粮仓。美索不达米亚阿拉姆语仍然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通用语言,就像它在亚述时代一样。与新亚述人不同,阿契美尼德波斯人很少干涉其领土的内政,而是专注于贡品和税收的持续流动。[40]阿图拉(Athura),在阿契美尼德帝国中被称为亚述(Assyria),是公元前 539 至 330 年间美索不达米亚上游的一个地区。它的功能是军事保护国,而不是传统的总督辖区。阿契美尼德铭文将阿图拉描述为“dahyu”,解释为一群人或一个国家及其人民,没有行政含义。[41]阿图拉涵盖了前新亚述帝国的大部分领土,即现在的伊拉克北部、伊朗西北部、叙利亚东北部和安纳托利亚东南部的部分地区,但不包括埃及和西奈半岛。[42]亚述士兵在阿契美尼德军队中作为重步兵而闻名。[43]尽管最初遭到破坏,阿苏拉仍然是一个繁荣的地区,特别是在农业方面,这与早期认为它是一片荒地的看法相矛盾。[42]
美索不达米亚塞琉古
塞琉古军队 ©Angus McBride
312 BCE Jan 1 - 63 BCE

美索不达米亚塞琉古

Mesopotamia, Iraq
公元前331年,波斯帝国落入马其顿亚历山大之手,成为 塞琉古帝国统治下的希腊化世界的一部分。随着底格里斯河上的塞琉西亚作为新的塞琉古首都的建立,巴比伦的重要性下降了。塞琉古帝国在鼎盛时期从爱琴海延伸到印度,是希腊化文化的重要中心。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希腊习俗和希腊血统的政治精英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在城市地区。[44]城市中的希腊精英得到了希腊移民的支持。[44]到公元前2世纪中叶, 安息人在帕提亚的米特里达梯一世的领导下,征服了帝国东部的大部分领土。
美索不达米亚的帕提亚和罗马统治
公元前 53 年卡莱战役期间的帕提亚人和罗马人。 ©Angus McBride
141 BCE Jan 1 - 224

美索不达米亚的帕提亚和罗马统治

Mesopotamia, Iraq
安息帝国对古代近东重要地区美索不达米亚的控制始于公元前2世纪中叶,帕提亚的米特里达梯一世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征服。这一时期标志着美索不达米亚政治和文化格局的重大转变,从希腊化影响转向安息影响。米特里达梯一世 (Mithridates I) 于公元前 171 年至公元前 138 年在位,因将安息帝国领土扩张至美索不达米亚而受到赞誉。他于公元前 141 年占领了塞琉西亚,这是一个关键时刻,标志着塞琉古势力的衰落和安息人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的崛起。这场胜利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军事上的胜利。它代表了近东地区权力平衡从希腊人转向帕提亚人的转变。在帕提亚统治下,美索不达米亚成为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安息帝国以其宽容和文化多样性而闻名,允许各种宗教和文化在其境内蓬勃发展。美索不达米亚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战略位置,在这个文化熔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安息人统治下的美索不达米亚融合了希腊和波斯的文化元素,这在艺术、建筑和铸币方面表现得很明显。这种文化综合体证明了安息帝国在保持其身份的同时整合多种影响的能力。公元2世纪初,罗马皇帝图拉真率领入侵帕提亚,成功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并将其转变为罗马帝国的行省。然而,罗马的这种控制是短暂的,图拉真的继任者哈德良不久后将美索不达米亚归还给帕提亚人。在此期间, 基督教开始在美索不达米亚传播,并于公元一世纪到达该地区。尤其是罗马叙利亚,成为东方礼仪基督教和叙利亚文学传统的焦点,表明该地区的宗教景观发生了重大转变。与此同时,传统的苏美尔-阿卡德宗教习俗开始消失,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古代书写系统楔形文字的使用也出现了衰落。尽管发生了这些文化转变,亚述民族神阿舒尔在他的家乡仍然受到崇拜,直到公元 4 世纪才有供奉他的寺庙。[45]这表明,在新的信仰体系兴起的过程中,人们对该地区古代宗教传统的某些方面仍怀有持续的尊重。
萨珊王朝美索不达米亚
萨珊时期的美萨不达米亚。 ©Angus McBride
224 Jan 1 - 651

萨珊王朝美索不达米亚

Mesopotamia, Iraq
公元 3 世纪, 帕提亚人又被萨珊王朝继承,萨珊王朝一直统治美索不达米亚,直到 7 世纪伊斯兰入侵为止。萨珊王朝在三世纪征服了阿迪亚贝内、奥斯罗内、哈特拉等独立国家,最后征服了阿苏尔。6世纪中叶,萨珊王朝统治下的波斯帝国被科斯罗一世分为四个部分,其中西部称为赫瓦尔瓦兰(Khvarvarān),包括现代伊拉克的大部分地区,并细分为米尚(Mishān)、阿索里斯坦(亚述)、阿迪亚贝内(Adiabene)等省份。和较低的媒体。Asoristan,中波斯语“亚述的土地”,是萨珊王朝的首都省份,被称为 Dil-ī Ērānshahr,意思是“ 伊朗的心脏”。[46]泰西封市是安息帝国和萨珊帝国的首都,并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47]亚述人使用的主要语言是东阿拉姆语,该语言至今仍在亚述人中流传,当地的叙利亚语成为叙利亚基督教的重要载体。阿索里斯坦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基本相同。[48]萨珊王朝时期,大量阿拉伯人涌入。上美索不达米亚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 Al-Jazirah(意为“岛屿”,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岛屿”),而下美索不达米亚则被称为 ʿIrāq-i ʿArab,意思是“悬崖”阿拉伯人”。伊拉克一词在中世纪阿拉伯语资料中广泛用于指代现代共和国中部和南部地区,作为一个地理术语,而不是一个政治术语。直到 602 年,波斯帝国的沙漠边境一直由希拉的阿拉伯拉赫米德国王守护。同年,沙汉沙·科斯罗二世·阿帕尔维兹废除了拉赫米德王国,并开放了边境以供游牧民族入侵。再往北,西区与拜占庭帝国接壤。边境或多或少沿着现代叙利亚和伊拉克边界继续向北延伸,经过萨珊王朝边境堡垒尼西比斯(现代努赛宾)和拜占庭人控制的达拉和阿米达(现代迪亚巴克尔)。
632 - 1533
中世纪伊拉克ornament
穆斯林征服美索不达米亚
穆斯林征服美索不达米亚 ©HistoryMaps
632 Jan 1 - 654

穆斯林征服美索不达米亚

Mesopotamia, Iraq
阿拉伯入侵者与波斯军队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第一次重大冲突发生在公元 634 年的大桥之战。在这里,由阿布·乌拜德·塔卡菲 (Abū ʿUbayd ath-Thaqafī) 率领的约 5,000 名穆斯林军队败于 波斯人之手。这次挫折之后,哈立德·本·瓦利德发动了成功的战役,导致阿拉伯人在一年之内征服了几乎整个伊拉克,除了波斯首都泰西封。公元 636 年左右出现了一个关键时刻,当时萨德·本·阿比·瓦卡斯领导下的一支规模更大的阿拉伯穆斯林军队在卡迪西耶战役中击败了波斯主力。这次胜利为占领泰西封铺平了道路。到公元 638 年底,穆斯林已经征服了萨珊王朝西部的所有省份,包括今天的伊拉克。萨珊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亚兹德格德三世首先逃往波斯中部和北部,并于公元 651 年被杀。伊斯兰的征服标志着闪米特人历史上最广泛的扩张。阿拉伯征服者建立了新的驻军城市,特别是古代巴比伦附近的库法和南部的巴士拉。然而,伊拉克北部仍以亚述和阿拉伯基督教为主。
Play button
762 Jan 1

阿巴斯哈里发国和巴格达的建立

Baghdad, Iraq
巴格达建于八世纪,迅速发展成为阿拔斯哈里发国的首都和穆斯林世界的文化中心。阿索里斯坦成为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首都省份,也是五百年来伊斯兰黄金时代的中心。穆斯林征服阿索里斯坦后,穆斯林人民逐渐大量涌入。起初是阿拉伯人到达南方,后来在中世纪中后期也包括 伊朗人(库尔德人)和突厥人。伊斯兰黄金时代是伊斯兰历史上科学、经济和文化取得显着进步的时期,传统上可追溯至 8 世纪至 13 世纪。[49]这个时代通常被认为是从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Harun al-Rashid,786-809)统治时期以及巴格达智慧之家的建立开始的。该机构成为学习中心,吸引了来自穆斯林世界各地的学者将古典知识翻译成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巴格达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这一时期知识和文化活动的中心。[50]然而,到了九世纪,阿巴斯哈里发国开始衰落。9世纪末至11世纪初,有一个被称为“ 伊朗间奏曲”的阶段,伊朗的各个小酋长国,包括塔希尔王朝、萨法尔王朝、萨曼王朝、白益德王朝和萨拉尔王朝,统治着现在伊拉克的部分地区。1055年, 塞尔柱帝国的图格里勒占领巴格达,但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继续担任礼仪性角色。尽管失去了政治权力,巴格达的阿拔斯王朝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宗教事务上。与伊斯兰教的伊斯玛仪派和什叶派相比,阿巴斯王朝在维护逊尼派的正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亚述人继续忍耐,拒绝阿拉伯化、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直到14世纪仍继续成为北方人口的多数,直到帖木儿大屠杀使他们的人数大幅减少,并导致阿苏尔城最终被遗弃。 。这段时期之后,土著亚述人成为其祖国的种族、语言和宗教少数群体,直到今天。
美萨不达米亚的突厥-蒙古统治
突厥-蒙古在伊拉克的统治。 ©HistoryMaps
1258 Jan 1 - 1466

美萨不达米亚的突厥-蒙古统治

Iraq
蒙古人征服伊拉克后,伊拉克成为伊尔汗国外围的一个省,巴格达失去了其卓越的地位。蒙古人直接统治伊拉克、高加索以及 伊朗西部和南部地区,但格鲁吉亚、马尔丁的阿尔图克德苏丹、库法和卢里斯坦除外。盖拉乌纳斯蒙古人将呼罗珊作为一个自治领地统治,并且不纳税。赫拉特当地的卡丁车王朝也保持自治。安纳托利亚是伊尔汗国最富有的省份,提供了其四分之一的收入,而伊拉克和迪亚巴克尔合计提供了其收入的约 35%。[52]贾拉伊尔王朝,蒙古贾拉伊尔王朝, [53] 1330年代伊儿汗国分裂后统治伊拉克和波斯西部。贾拉伊里德苏丹国持续了大约五十年。帖木儿的征服和卡拉乔云鲁土库曼人(又称“黑羊突厥人”)的起义加速了它的衰落。1405 年帖木儿去世后,伊拉克南部和胡齐斯坦的贾拉伊里德苏丹国进行了短暂的复兴。然而,这种复兴是短暂的。1432 年,贾拉伊里王朝最终落入另一个土库曼集团卡拉科云鲁 (Kara Koyunlu) 之手,标志着他们对该地区统治的结束。
Play button
1258 Jan 1

蒙古入侵美索不达米亚

Baghdad, Iraq
11世纪末,花剌子模王朝控制了伊拉克。这段突厥世俗统治和阿拔斯哈里发时期随着 13 世纪蒙古人的入侵而结束。[51]成吉思汗领导的蒙古人于1221年征服了花剌子模。然而,由于成吉思汗于1227年去世以及随后蒙古帝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伊拉克经历了暂时的喘息。蒙哥汗从 1251 年起重新点燃了蒙古的扩张势头,当哈里发穆斯塔西姆拒绝蒙古的要求时,巴格达于 1258 年面临旭烈兀汗领导的围攻。巴格达之围是蒙古征服过程中的一个关键事件,从 1258 年 1 月 29 日到 2 月 10 日,历时 13 天。伊儿汗国蒙古军队及其盟友围困、占领并最终洗劫了当时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的首都巴格达。 。这次围攻导致该市大部分居民被屠杀,人数可能达数十万。该市图书馆及其宝贵内容被毁的程度仍然是历史学家争论的话题。蒙古军队处决了穆斯塔西姆,并对巴格达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减少和破坏。这次围攻象征性地标志着伊斯兰黄金时代的结束,在此期间哈里发将统治范围从伊比利亚半岛扩展到信德省。
美索不达米亚萨非王朝
萨法维波斯语。 ©HistoryMaps
1508 Jan 1 - 1622

美索不达米亚萨非王朝

Iraq
1466年,白羊土库曼人击败了黑羊土库曼人,控制了该地区。权力转移之后,萨非王朝崛起,最终击败了白羊土库曼人并控制了美索不达米亚。萨法维王朝统治时间为 1501 年至 1736 年,是伊朗最重要的王朝之一。他们的统治时间为 1501 年至 1722 年,并于 1729 年至 1736 年和 1750 年至 1773 年短暂复辟。在其权力的鼎盛时期,萨法维帝国不仅涵盖了现代 伊朗,还扩展到阿塞拜疆、巴林、 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东部、北高加索部分地区(包括俄罗斯境内的地区)、伊拉克、科威特、阿富汗和部分地区。 土耳其、叙利亚、 巴基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这种广泛的控制使萨法维王朝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势力,影响着广大领土的文化和政治格局。
1533 - 1918
奥斯曼伊拉克ornament
奥斯曼伊拉克
近四个世纪以来,伊拉克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圣索菲亚大教堂。 ©HistoryMaps
1533 Jan 1 00:01 - 1918

奥斯曼伊拉克

Iraq
1534 年至 1918 年奥斯曼帝国对伊拉克的统治标志着该地区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1534年, 苏莱曼大帝领导的奥斯曼帝国首先占领巴格达,将伊拉克置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这次征服是苏莱曼扩大帝国在中东影响力的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早期,伊拉克被分为四个省或省:摩苏尔、巴格达、沙里佐尔和巴士拉。每个村庄都由帕夏统治,帕夏直接向奥斯曼苏丹报告。奥斯曼帝国施加的行政结构试图将伊拉克更紧密地融入帝国,同时保持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这一时期的一个重大发展是奥斯曼帝国与 波斯萨法维帝国之间的持续冲突。奥斯曼-萨法维战争,特别是在 16 世纪和 17 世纪,伊拉克因其战略位置而成为主要战场之一。1639 年签订的《祖哈布条约》结束了其中一场冲突,划定了伊拉克和 伊朗之间的边界,至今仍得到承认。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奥斯曼帝国对伊拉克的控制逐渐衰落。地方统治者,例如巴格达的马穆鲁克,经常行使很大的自治权。伊拉克的马穆鲁克统治(1704-1831)最初由哈桑帕夏建立,是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时期。在苏莱曼·阿布·莱拉帕夏等领导人的领导下,马穆鲁克总督实施了改革,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独立于奥斯曼苏丹。19世纪,奥斯曼帝国发起坦齐马特改革,旨在实现帝国现代化和中央集权。这些改革对伊拉克产生了重大影响,包括引入新的行政区划、实现法律体系的现代化以及限制地方统治者的自治权。20世纪初修建的巴格达铁路将巴格达与奥斯曼帝国首都伊斯坦布尔连接起来,这是一项重大发展。该项目得到了德国利益的支持,旨在巩固奥斯曼帝国的权威并改善经济和政治关系。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奥斯曼帝国的战败,奥斯曼帝国对伊拉克的统治结束了。1918 年的穆德罗斯停战协定和随后的塞夫尔条约导致了奥斯曼领土的瓜分。伊拉克落入英国控制之下,标志着英国托管的开始和伊拉克历史上奥斯曼帝国时代的结束。
奥斯曼-萨法维战争
伊拉克一座城镇前的萨非波斯。 ©HistoryMaps
1534 Jan 1 - 1639

奥斯曼-萨法维战争

Iran
奥斯曼帝国与萨法维波斯之间围绕伊拉克的斗争最终于 1639 年签署了关键的《祖哈布条约》,这是该地区历史上的关键篇章,其特点是激烈的战斗、效忠的转变以及重大的文化和政治影响。这一时期反映了 16 世纪和 17 世纪两个最强大帝国之间的激烈竞争,地缘政治利益和宗派分歧凸显了这一点,逊尼派奥斯曼帝国与什叶派波斯帝国发生冲突。16世纪初,随着沙阿·伊斯梅尔一世领导的波斯萨法维王朝的崛起,为长期冲突奠定了基础。萨非王朝信奉什叶派伊斯兰教,将自己定位为直接反对逊尼派奥斯曼帝国。这种宗派分歧加剧了随后发生的冲突的宗教狂热。1501年,萨法维帝国建立,波斯传播什叶派伊斯兰教的运动开始,直接挑战奥斯曼逊尼派的霸权。两个帝国之间的首次重大军事交锋发生在 1514 年的查尔迪兰战役中。奥斯曼苏丹塞利姆一世率领军队对抗沙阿伊斯梅尔,奥斯曼帝国取得决定性胜利。这场战斗不仅确立了奥斯曼帝国在该地区的霸权,也为未来的冲突定下了基调。尽管遭受了早期的挫折,萨非王朝并没有被吓倒,他们的影响力继续增长,特别是在奥斯曼帝国的东部地区。伊拉克因其对逊尼派和什叶派穆斯林的宗教意义及其战略位置而成为主要战场。1534年,奥斯曼苏丹苏莱曼大帝占领巴格达,将伊拉克置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这次征服意义重大,因为巴格达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而且具有重要的宗教意义。然而,整个 16 世纪和 17 世纪,伊拉克的控制权在两个帝国之间摇摆不定,双方都在各种军事行动中设法获得和失去领土。沙阿巴斯一世领导下的萨法维王朝在 17 世纪初取得了重大成就。阿巴斯一世以其军事实力和行政改革而闻名,于 1623 年重新夺回巴格达。这次占领是萨非王朝收复奥斯曼帝国失去领土的更广泛战略的一部分。巴格达的陷落对奥斯曼帝国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象征着该地区权力动态的转变。对巴格达和其他伊拉克城市的控制权一直持续到1639年《祖哈布条约》的签署。这项条约是奥斯曼帝国苏丹穆拉德四世与波斯沙阿萨菲之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最终结束了旷日持久的冲突。《祖哈布条约》不仅在奥斯曼帝国和萨法维帝国之间建立了新的边界,而且对该地区的人口和文化景观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有效地承认了奥斯曼帝国对伊拉克的控制,边界沿扎格罗斯山脉划定,该山脉后来界定了土耳其伊朗之间的现代边界。
马穆鲁克 伊拉克
马穆鲁克 ©HistoryMaps
1704 Jan 1 - 1831

马穆鲁克 伊拉克

Iraq
马穆鲁克对伊拉克的统治从 1704 年持续到 1831 年,代表了该地区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其特点是奥斯曼帝国内部的相对稳定和自治治理。马穆鲁克政权最初由格鲁吉亚马穆鲁克人哈桑帕夏建立,标志着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直接控制转向更加地方化的治理体系。哈桑帕夏的统治(1704-1723)为伊拉克的马穆鲁克时代奠定了基础。他建立了一个半自治国家,保持名义上对奥斯曼苏丹的效忠,同时对该地区行使实际控制权。他的政策重点是稳定该地区、重振经济和实施行政改革。哈桑帕夏的重大成就之一是恢复了贸易路线沿线的秩序和安全,从而重振了伊拉克经济。他的儿子艾哈迈德帕夏继任并继续执行这些政策。在艾哈迈德帕夏(Ahmad Pasha)的统治下(1723-1747),伊拉克见证了进一步的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特别是在巴格达。马穆鲁克统治者以其军事实力而闻名,并在保卫伊拉克免受外部威胁,特别是来自 波斯的威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保持强大的军事存在,并利用其战略位置在该地区维护权力。18世纪末19世纪初,苏莱曼·阿布·莱拉帕夏等马穆鲁克统治者继续有效统治伊拉克。他们实施了各种改革,包括军队现代化、建立新的行政结构和鼓励农业发展。这些改革促进了伊拉克的繁荣和稳定,使其成为奥斯曼帝国下最成功的省份之一。然而,马穆鲁克的统治并非没有挑战。内部权力斗争、部落冲突以及与奥斯曼中央当局的紧张关系是反复出现的问题。马穆鲁克政权的衰落始于 19 世纪初,最终于 1831 年苏丹马哈茂德二世领导下的奥斯曼帝国重新征服了伊拉克。阿里·里扎帕夏领导的这次军事行动有效地结束了马穆鲁克的统治,重新确立了奥斯曼帝国对伊拉克的直接控制。
19世纪伊拉克的集权与改革
十九世纪标志着奥斯曼帝国试图对其各省进行集中控制。其中包括被称为“坦齐马特”的行政改革,旨在实现帝国现代化并削弱地方统治者的权力。 ©HistoryMaps
1831 Jan 1 - 1914

19世纪伊拉克的集权与改革

Iraq
马穆鲁克在伊拉克的统治结束后,出现了一个以重大变革为标志的时期,深刻影响了该地区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格局。这个时代从 19 世纪初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其特点是奥斯曼帝国的中央集权、民族主义的兴起以及欧洲列强的最终介入,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831 年,奥斯曼帝国重新确立对伊拉克的直接控制,马穆鲁克统治结束,标志着新的行政阶段的开始。奥斯曼苏丹马哈茂德二世为了实现帝国现代化和巩固权力,废除了有效统治伊拉克一个多世纪的马穆鲁克制度。此举是更广泛的坦齐马特改革的一部分,旨在集中行政控制并使帝国的各个方面实现现代化。在伊拉克,这些改革包括重组省级结构并引入新的法律和教育体系,旨在使该地区与奥斯曼帝国其他地区更紧密地融合。19 世纪中叶,伊拉克的奥斯曼政府出现了新的挑战。该地区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和经济变化,部分原因是欧洲商业利益的增加。巴格达和巴士拉等城市成为重要的贸易中心,欧洲列强建立了商业联系并发挥了经济影响力。这一时期还见证了铁路和电报线的建设,进一步将伊拉克融入全球经济网络。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伊拉克的转折点。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后,发现其伊拉克领土成为奥斯曼帝国和英国军队之间的战场。英国旨在确保对该地区的控制,部分原因是该地区的战略位置和石油的发现。众所周知,美索不达米亚战役发生了重大战役,包括库特之围(1915-1916 年)和 1917 年巴格达陷落。这些军事行动对当地居民造成了毁灭性影响,导致广泛的痛苦和伤亡。
奥斯曼伊拉克的阿拉伯民族主义
识字率的提高以及阿拉伯文学和诗歌的流通唤醒了一种共同的文化认同,这种认同在 19 世纪奥斯曼伊拉克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HistoryMaps
1850 Jan 1 - 1900

奥斯曼伊拉克的阿拉伯民族主义

Iraq
十九世纪末,阿拉伯民族主义开始在伊拉克兴起,奥斯曼帝国其他地区也是如此。这场民族主义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推动,包括对奥斯曼统治的不满、欧洲思想的影响以及日益增长的阿拉伯认同感。伊拉克及邻近地区的知识分子和政治领导人开始主张更大程度的自治,在某些情况下甚至是完全独立。Al-Nahda 运动是一场文化复兴,在塑造这一时期的阿拉伯知识分子思想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旨在实现奥斯曼帝国现代化的坦齐马特改革无意中为欧洲思想打开了一扇窗。拉希德·里达(Rashid Rida)和贾迈勒·丁·阿富汗尼(Jamal al-Din al-Afghani)等阿拉伯知识分子热衷于这些思想,尤其是令人兴奋的自决概念,并通过《Al-Jawaa'ib》等新兴阿拉伯报纸分享这些思想。这些印刷的种子在丰富的思想中扎根,培养了对共同的阿拉伯遗产和历史的新认识。对奥斯曼统治的不满为这些种子的发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个帝国日益摇摇欲坠、集权化,难以满足其不同臣民的需求。在伊拉克,经济边缘化困扰着阿拉伯社区,尽管他们拥有肥沃的土地,但仍感到自己被排除在帝国的财富之外。宗教紧张局势一触即发,大多数什叶派人口遭受歧视,政治影响力有限。泛阿拉伯主义的低语,承诺团结和赋权,在这些被剥夺权利的社区中引起了深刻的共鸣。整个帝国发生的事件煽动了阿拉伯人的意识之火。1827 年的纳耶夫帕夏起义和 1843 年的迪亚帕夏·沙希尔起义等叛乱虽然不是明确的民族主义叛乱,但却表现出对奥斯曼统治的反抗。在伊拉克本土,学者米尔扎·卡泽姆·贝格(Mirza Kazem Beg)和伊拉克裔奥斯曼军官马哈茂德·肖卡特·帕夏(Mahmoud Shawkat Pasha)等人物主张地方自治和现代化,为未来呼吁自决埋下了种子。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也发挥了作用。识字率的提高以及阿拉伯文学和诗歌的流通唤醒了共同的文化认同。部落网络虽然传统上注重地方忠诚,但却无意中为更广泛的阿拉伯团结提供了框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即使是强调社区和团结的伊斯兰教也为阿拉伯意识的萌芽做出了贡献。19 世纪伊拉克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现象,而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虽然泛阿拉伯主义提供了令人信服的团结愿景,但独特的伊拉克民族主义思潮后来在 20 世纪获得了发展势头。但这些由知识分子觉醒、经济焦虑和宗教紧张局势孕育出来的早期骚动,为未来在奥斯曼帝国以及后来的独立国家伊拉克争取阿拉伯身份和自决的斗争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伊拉克
到 1918 年底,英国已在美索不达米亚战区部署了 112,000 名作战部队。这次战役中的绝大多数“英国”军队都是从印度招募的。 ©Anonymous
1914 Nov 6 - 1918 Nov 14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伊拉克

Mesopotamia, Iraq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东战区的一部分,是同盟国(主要是大英帝国,军队来自英国、澳大利亚,主要是英属印度)与同盟国(主要是奥斯曼帝国)之间的冲突。[54]该战役始于1914年,旨在保护胡齐斯坦省和阿拉伯河的英波油田,最终升级为夺取巴格达并从其他战线转移奥斯曼军队的更广泛目标。这场战役于 1918 年以穆德罗斯停战协定结束,导致伊拉克的割让和奥斯曼帝国的进一步分裂。冲突始于英印师在法奥的两栖登陆,并迅速前往巴士拉和附近位于波斯(现为 伊朗)的英国油田。盟军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沿岸取得了多项胜利,包括在沙伊巴战役中保卫巴士拉,抵御奥斯曼帝国的反攻。然而,1916 年 12 月,盟军的进攻在巴格达以南的库特受阻。随后的库特围困行动给盟军带来了灾难性的失败。[55]重组后,盟军发起新的攻势,攻占巴格达。尽管遭到奥斯曼帝国的强烈抵抗,巴格达还是于 1917 年 3 月陷落,随后奥斯曼帝国进一步失败,直至穆德罗斯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以及随后 1918 年奥斯曼帝国的失败导致了中东的彻底重组。1920年的《塞夫勒条约》和1923年的《洛桑条约》瓦解了奥斯曼帝国。根据国际联盟的决定,在伊拉克,英国开始了托管时期。在托管期间,伊拉克建立了现代国家,其边界由英国划定,涵盖了不同的民族和宗教群体。英国托管地面临挑战,特别是 1920 年伊拉克反抗英国政府的起义。这导致了 1921 年开罗会议,会议决定在该地区建立一个费萨尔领导的哈希姆王国,深受英国影响。
1920
当代伊拉克ornament
Play button
1920 May 1 - Oct

伊拉克起义

Iraq
1920 年夏季,伊拉克起义在巴格达爆发,以反对英国统治的大规模示威活动为标志。这些抗议活动的直接催化剂是英国在纳杰夫引入新的土地所有权法和丧葬税。叛乱迅速蔓延到幼发拉底河中下游以什叶派部落为主的地区。叛乱中的什叶派关键领导人是谢赫·迈赫迪·哈利西 (Sheikh Mehdi Al-Khalissi)。[56]值得注意的是,这场叛乱见证了逊尼派和什叶派宗教团体、部落团体、城市群众以及许多在叙利亚的伊拉克军官之间的合作。[57]革命的首要目标是摆脱英国统治获得独立并建立阿拉伯政府。[57]虽然起义最初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到 1920 年 10 月底,英国已在很大程度上镇压了起义,尽管起义的一些人一直持续到 1922 年。除了南部的起义之外,1920 年代的伊拉克还发生了北部地区的叛乱,特别是库尔德人的叛乱。这些叛乱是由库尔德人独立的愿望驱动的。谢赫·马哈茂德·巴尔赞吉是著名的库尔德领导人之一,他在这一时期的库尔德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叛乱凸显了伊拉克新国家在管理境内不同种族和宗派群体方面所面临的挑战。
Play button
1921 Jan 1 - 1932

强制伊拉克

Iraq
1921 年在英国控制下建立的托管伊拉克代表了伊拉克现代历史的关键阶段。这项委任统治是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解体以及随后根据 1920 年《塞夫尔条约》和 1923 年《洛桑条约》分割其领土的结果。1921 年,在费萨尔一世参与反对奥斯曼帝国的阿拉伯起义和开罗会议后,英国任命费萨尔一世为伊拉克国王。费萨尔一世的统治标志着伊拉克哈希姆君主制的开始,一直持续到1958年。英国托管在建立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度的同时,对伊拉克的行政、军事和外交事务保持着重大控制。这一时期伊拉克的基础设施取得了重大发展,包括现代教育机构的建立、铁路的建设以及石油工业的发展。1927 年,英国拥有的伊拉克石油公司在摩苏尔发现了石油,对该地区的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然而,托管期间也出现了对英国统治的普遍不满和反抗。值得注意的是 1920 年的伊拉克大革命,这是一场对伊拉克国家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大规模起义。这次叛乱促使英国任命了一位更加顺从的君主,并最终导致了伊拉克的独立。1932 年,伊拉克从英国的统治下正式获得独立,但英国的影响力仍然很大。这一转变以 1930 年《英伊条约》为标志,该条约允许伊拉克一定程度的自治,同时确保英国的利益,特别是在军事和外交事务方面。托管伊拉克为现代伊拉克国家奠定了基础,但它也播下了未来冲突的种子,特别是有关种族和宗教分歧的冲突。英国托管的政策常常加剧宗派紧张局势,为该地区后来的政治和社会冲突奠定基础。
伊拉克独立王国
1936 年 Bakr Sidqi 政变(伊拉克和阿拉伯国家的第一次军事政变)期间,英国军队在 Al-Rashid 街扩张。 ©Anonymous
1932 Jan 1 - 1958

伊拉克独立王国

Iraq
阿拉伯逊尼派在伊拉克的统治导致亚述人、雅兹迪人和什叶派社区发生严重骚乱,并遭到严厉镇压。1936年,伊拉克经历了由贝克尔·西德奇领导的第一次军事政变,他用一名助手取代了代理总理。这一事件引发了一段以多次政变为特征的政治不稳定时期,并于 1941 年达到顶峰。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伊拉克局势进一步动荡。1941年,摄政阿卜杜勒伊拉政权被拉希德·阿里领导的黄金广场军官推翻。这个亲纳粹政府的寿命很短,于 1941 年 5 月在当地亚述和库尔德团体的协助下,在英伊战争中被盟军击败。战后,伊拉克成为盟军在叙利亚对抗维希法国的战略基地,并支持英苏入侵 伊朗。1945年,伊拉克成为联合国会员国和阿拉伯联盟创始成员国。同年,库尔德领导人穆斯塔法·巴尔扎尼发起针对巴格达中央政府的叛乱,起义失败后最终流亡苏联。1948 年,伊拉克发生了瓦斯巴起义,这是在部分共产党支持下在巴格达发生的一系列暴力抗议活动,抗议政府与英国签订的条约。起义一直持续到春季,但由于伊拉克加入不成功的阿以战争而实施戒严令而停止。阿拉伯-哈希姆联盟是约旦国王侯赛因和阿卜杜勒-伊拉于 1958 年提出的,作为对埃及-叙利亚联盟的回应。伊拉克总理努里·赛义德设想将科威特纳入这一联盟。然而,与科威特统治者谢赫阿卜杜拉·萨利姆的讨论导致了与反对科威特独立的英国的冲突。日益孤立的伊拉克君主国依靠努里·赛义德领导下的强化政治压迫来平息日益高涨的不满情绪。
Play button
1941 May 2 - May 31

英伊战争

Iraq
英伊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场重大冲突,是由英国领导的盟军在拉希德·盖拉尼领导下对伊拉克王国发动的军事行动。盖拉尼在 1941 年伊拉克政变中在德国意大利的支持下上台。这场运动的结果是盖拉尼政府垮台、 英国军队重新占领伊拉克以及亲英摄政王阿卜杜勒·伊拉亲王重新掌权。自1921年以来,托管伊拉克一直处于英国统治之下。1930 年的《英伊条约》是在 1932 年伊拉克名义上独立之前签订的,遭到了包括拉希德·阿里·盖拉尼在内的伊拉克民族主义者的反对。尽管伊拉克政府在摄政阿卜杜勒伊拉的领导下是一个中立国,但它却倾向于英国。1941年4月,伊拉克民族主义者在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的支持下策划了黄金广场政变,推翻了阿卜杜勒·伊拉并任命盖拉尼为总理。盖拉尼与轴心国建立联系促使盟军进行干预,因为伊拉克地理位置优越,是连接驻埃及印度的英国军队的陆桥。5 月 2 日,盟军对伊拉克发动空袭,冲突升级。这些军事行动导致盖拉尼政权垮台,阿卜杜勒伊拉重新担任摄政王,大大增强了盟军在中东的影响力。
伊拉克共和国
斋月革命后国防部废墟中的士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58 Jan 1 - 1968

伊拉克共和国

Iraq
1958年至1968年的伊拉克共和国时期是伊拉克历史上的变革时期。它始于1958年的7月14日革命,当时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西姆准将和阿卜杜勒·萨拉姆·阿里夫上校领导的军事政变推翻了哈希姆君主制。这场革命结束了 1921 年费萨尔一世国王在英国托管下建立的君主制,将伊拉克转变为共和国。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西姆成为新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和事实上的领导人。他的统治(1958-1963)以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为标志,包括土地改革和促进社会福利。卡西姆还让伊拉克退出亲西方的巴格达条约,寻求平衡苏联与西方的关系,并在 1961 年伊拉克石油工业国有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治不稳定和冲突,共产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之间以及不同阿拉伯民族主义团体之间关系紧张。1963年,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军方支持下发动政变,推翻了卡西姆政府。阿卜杜勒·萨拉姆·阿里夫就任总统,领导该国走向阿拉伯民族主义。然而,阿里夫的统治是短暂的。1966年,他在一次直升机失事中丧生。阿里夫去世后,他的兄弟阿卜杜勒·拉赫曼·阿里夫继任总统。他的任期(1966-1968)延续了政治不稳定的趋势,伊拉克面临经济挑战和社会紧张局势加剧。阿里夫兄弟的统治不像卡西姆那样受意识形态驱动,更注重维持稳定,而不是社会经济改革。1968 年,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 (Ahmed Hassan al-Bakr) 领导的另一场复兴党政变导致伊拉克共和国时期结束,他成为总统。这次政变标志着复兴党在伊拉克长期控制的开始,一直持续到2003年。1958年至1968年的伊拉克共和国十年为伊拉克政治、社会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奠定了基础。竞技场。
Play button
1958 Jul 14

7 月 14 日革命

Iraq
7 月 14 日革命,也称为 1958 年伊拉克军事政变,于 1958 年 7 月 14 日在伊拉克发生,导致费萨尔二世国王和哈希姆领导的伊拉克王国被推翻。这一事件标志着伊拉克共和国的成立,并结束了六个月前伊拉克和约旦之间短暂成立的哈希姆阿拉伯联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伊拉克王国成为阿拉伯民族主义的中心。经济困难和对西方影响力的强烈反对,加上伊拉克参加 1955 年《巴格达条约》以及费萨尔国王在苏伊士危机期间支持英国领导的入侵埃及,加剧了动乱。努里·赛义德总理的政策在军事人员中尤其不受欢迎,在 1952 年推翻埃及君主制的埃及自由军官运动的鼓舞下,引发了秘密反对派组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成立进一步增强了伊拉克的泛阿拉伯情绪。 1958 年 2 月,贾迈勒·阿卜杜勒·纳赛尔领导下的共和国成立。1958年7月,当伊拉克军队被派去支援约旦国王侯赛因时,由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西姆准将和阿卜杜勒·萨拉姆·阿里夫上校率领的伊拉克自由军官利用这一时机向巴格达挺进。7 月 14 日,这些革命力量控制了首都,宣布成立新共和国并成立革命委员会。政变导致费萨尔国王和王储阿卜杜勒·伊拉在皇宫被处决,结束了伊拉克哈希姆王朝。第二天,总理赛义德试图逃跑,但被抓获并被杀。政变后,卡西姆出任总理兼国防部长,阿里夫出任副总理兼内政部长。7月下旬制定了临时宪法。到 1959 年 3 月,伊拉克新政府已与《巴格达条约》保持距离,并开始与苏联结盟。
第一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
伊拉克北部运动的高级军官,右一为“贾什”轻型团和突击队创始人哈雷尔·贾西姆,右三为第二师师长易卜拉欣·费萨尔·安萨里,1966 年在伊拉克北部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61 Sep 11 - 1970 Mar

第一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

Kurdistān, Iraq
第一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是伊拉克历史上的一场重大冲突,发生在1961年至1970年间。战争始于1961年9月穆斯塔法·巴尔扎尼领导的库尔德民主党在伊拉克北部发动叛乱。库尔德人反抗伊拉克政府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冲突初期,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西姆领导的伊拉克政府和后来的复兴党领导的伊拉克政府面临镇压库尔德抵抗的挑战。被称为“佩什梅加”的库尔德武装分子利用他们对伊拉克北部山区地形的熟悉,采用游击战术。战争的关键时刻之一是 1963 年伊拉克领导层的更迭,当时复兴党推翻了卡西姆。复兴党政权最初对库尔德人更加咄咄逼人,最终寻求外交解决方案。这场冲突受到外国干预, 伊朗美国等国向库尔德人提供支持,以削弱与苏联关系密切的伊拉克政府。战争的特点是间歇性的停火和谈判。1970 年,由阿尔及利亚总统胡阿里·布迈丁斡旋达成的《阿尔及尔协议》是暂时结束敌对行动的关键事件。该协议赋予库尔德人在该地区的自治权、官方承认库尔德语言以及在政府中的代表权。然而,该协议并未得到充分执行,导致了未来的冲突。第一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为伊拉克政府和库尔德民众之间的复杂关系奠定了基础,自治和代表权问题仍然是随后库尔德人在伊拉克斗争的核心。
Play button
1963 Feb 8 - Feb 10

斋月革命

Iraq
1963年2月8日发生的斋月革命是伊拉克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事件,标志着复兴党推翻了当时执政的卡西姆政府。革命发生在斋月期间,因此得名。自 1958 年政变以来一直担任总理的阿卜杜勒·卡里姆·卡西姆 (Abdul Karim Qasim) 被复兴党、纳赛尔主义者和其他泛阿拉伯团体的联盟推翻。该联盟对卡西姆的领导感到不满,特别是他的不结盟政策以及未​​能加入埃及和叙利亚之间的政治联盟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复兴党及其盟友策划了这次政变。关键人物包括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和阿卜杜勒·萨拉姆·阿里夫。这次政变充满了相当大的暴力,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其中包括卡西姆本人,他不久后被抓获并处决。政变后,复兴党成立了革命指挥委员会(RCC)来治理伊拉克。阿卜杜勒·萨拉姆·阿里夫被任命为总统,而贝克尔则被任命为总理。然而,新政府内部很快出现了权力斗争,导致 1963 年 11 月发生进一步政变。这次政变使复兴党下台,但他们于 1968 年重新掌权。斋月革命极大地影响了伊拉克的政治格局。这标志着复兴党首次在伊拉克掌权,为他们未来的统治地位,包括萨达姆·侯赛因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它还加强了伊拉克对泛阿拉伯政治的参与,并成为数十年来伊拉克政治特征的一系列政变和内部冲突的前兆。
7 月 17 日革命
主要政变组织者哈桑·贝克尔 (Hassan al-Bakr) 于 1968 年就任总统。 ©Anonymous
1968 Jul 17

7 月 17 日革命

Iraq
7 月 17 日革命发生于 1968 年 7 月 17 日,是伊拉克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事件。这场不流血的政变是由艾哈迈德·哈桑·巴克尔、阿卜杜勒·拉扎克·安纳伊夫和阿卜杜勒·拉赫曼·达乌德精心策划的。它导致总统阿卜杜勒·拉赫曼·阿里夫和总理塔希尔·叶海亚被推翻,为阿拉伯社会复兴党伊拉克地区分支掌权铺平了道路。政变和随后的政治清洗中的关键复兴党人物包括哈丹·提克里蒂、萨利赫·马赫迪·阿马什和后来成为伊拉克总统的萨达姆·侯赛因。这次政变主要针对总理叶海亚,他是一名纳赛尔主义者,利用了 1967 年 6 月六日战争后的政治危机。叶海亚曾推动西方拥有的伊拉克石油公司(IPC)国有化,以利用伊拉克的石油作为对抗以色列的筹码。然而,IPC的完全国有化直到1972年复兴党政权下才实现。政变后,伊拉克新的复兴党政府集中力量巩固权力。它谴责了美国和以色列的干涉,以虚假间谍罪名处决了 14 人,其中包括 9 名伊拉克犹太人,并对政治对手进行了清洗。该政权还寻求加强伊拉克与苏联的传统关系。复兴党从 7 月 17 日革命起一直保持统治,直到 2003 年被美国和英国军队入侵推翻。必须将 7 月 17 日革命与 1958 年 7 月 14 日革命区分开来,后者结束了哈希姆王朝并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而 1963 年 2 月 8 日斋月革命则首次使伊拉克复兴党作为一部分掌权。一个短命的联合政府。
萨达姆侯赛因统治下的伊拉克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身着军装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79 Jan 1

萨达姆侯赛因统治下的伊拉克

Iraq
萨达姆·侯赛因在伊拉克掌权的标志是影响力和控制力的战略巩固。1976年,他已成为伊拉克武装部队的将军,并迅速成为政府的关键人物。随着总统艾哈迈德·哈桑·贝克尔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萨达姆日益成为伊拉克政府在国内和国际事务中的代言人。他实际上成为了伊拉克的外交政策设计师,在外交活动中代表国家,并在 1979 年正式掌权前几年逐渐成为事实上的领导人。在此期间,萨达姆集中精力加强他在复兴党内的地位。他精心与党内骨干成员建立关系,形成了忠诚且有影响力的支持基础。他的做法不仅是为了争取盟友,也是为了确保他在党内和政府内的主导地位。1979 年,当贝克尔发起与同样由复兴党政权领导的叙利亚签订旨在统一两国的条约时,出现了重大进展。根据该计划,叙利亚总统哈菲兹·阿萨德将成为联盟的副领导人,此举可能威胁萨达姆的政治未来。意识到被边缘化的风险,萨达姆果断采取行动以确保自己的权力。1979 年 7 月 16 日,他迫使患病的贝克尔辞职,随后担任伊拉克总统,巩固了他对国家的控制及其政治方向。1979年至2003年,萨达姆·侯赛因政权统治下的伊拉克是一个充满独裁统治和地区冲突的时期。1979年上台担任伊拉克总统的萨达姆迅速建立了极权政府,集中权力并镇压政治反对派。萨达姆统治早期的决定性事件之一是1980年至1988年的两 战争。这场冲突是伊拉克为夺取石油资源丰富的伊朗领土的控制权并对抗伊朗伊斯兰革命的影响而发起的,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两国的经济动荡。战争以僵局告终,没有明显的胜利者,伊拉克的经济和社会也遭受了沉重打击。20 世纪 80 年代末,萨达姆政权因针对伊拉克北部库尔德人的安法尔战役而臭名昭著。这场运动涉及广泛的侵犯人权行为,包括 1988 年在 Halabja 等地使用化学武器,导致大量平民伤亡和流离失所。1990年入侵科威特标志着萨达姆统治的另一个关键时刻。这一侵略行为导致了 1991 年海湾战争,美国领导的联军介入,将伊拉克军队驱逐出科威特。战争导致伊拉克惨败,并导致联合国实施严厉的经济制裁。整个20世纪90年代,萨达姆政权因这些制裁而面临国际孤立,对伊拉克经济和人民福祉造成了毁灭性影响。该政权还接受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的检查,但最终没有发现任何武器。2003年,以美国为首的入侵伊拉克标志着萨达姆统治的最后一章,其借口是消除伊拉克据称拥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结束萨达姆的压迫政权。这次入侵导致萨达姆政府迅速垮台,并最终于 2003 年 12 月被捕。萨达姆·侯赛因后来受到伊拉克法庭的审判,并于 2006 年因反人类罪被处决,标志着伊拉克现代历史上最具争议时期之一的结束。
Play button
1980 Sep 22 - 1988 Aug 20

两伊战争

Iran
伊拉克对其邻国的领土野心可以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的计划。1919-1920年, 奥斯曼帝国分裂时,有人提议建立一个更大的阿拉伯国家,包括叙利亚东部部分地区、 土耳其东南部、科威特全境以及 伊朗边境地区。1920 年的英国地图描绘了这一愿景。两伊战争(1980-1988),也称为卡迪西亚特-萨达姆战争,是这些领土争端的直接结果。这场战争代价高昂且没有结果,摧毁了伊拉克的经济。尽管伊拉克在 1988 年宣布胜利,但结果基本上是回到了战前的边界。这场冲突始于 1980 年 9 月 22 日伊拉克入侵伊朗。此举受到历史上边界争端的影响,以及伊朗革命激发的伊拉克什叶派多数派对什叶派叛乱的担忧。伊拉克旨在取代伊朗,确立对波斯湾的主导地位,并得到了美国的支持。[58]然而,伊拉克最初的攻势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到1982年6月,伊朗几乎收复了所有失地,并且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伊朗大多占据进攻阵地。尽管联合国安理会呼吁停火,战争仍然持续到 1988 年 8 月 20 日。最终根据第 598 号决议在联合国斡旋下达成停火,双方均接受了该决议。伊朗军队花了几周时间才从伊拉克领土撤出,并尊重 1975 年《阿尔及尔协议》中规定的战前国际边界。最后一批战俘于 2003 年交换[。 59]这场战争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估计双方有五十万士兵和平民死亡。尽管如此,战争既没有导致领土变化,也没有造成赔偿。这场冲突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术,包括堑壕战、伊拉克对伊朗军队和平民以及伊拉克库尔德人使用芥子气等化学武器。联合国承认使用了化学武器,但没有明确指出伊拉克是唯一的使用者。这导致人们批评国际社会在伊拉克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保持被动。[60]
Play button
1990 Aug 2 - 1991 Feb 28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和海湾战争

Kuwait
海湾战争是伊拉克与美国领导的 42 国联盟之间的冲突,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沙漠盾牌行动和沙漠风暴行动。沙漠盾牌行动于 1990 年 8 月开始,作为军事集结,并于 1991 年 1 月 17 日通过空中轰炸过渡为沙漠风暴行动。1991 年 2 月 28 日科威特解放,战争达到高潮。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两天内就完全占领科威特,引发了冲突。在吞并科威特之前,伊拉克最初建立了一个傀儡政府“科威特共和国”。吞并将科威特分为两部分:“萨达米亚特米特拉区”和“科威特省”。此次入侵主要是由于伊拉克的经济困境,特别是其无力偿还 两伊战争期间欠科威特的 140 亿美元债务。科威特增加石油产量,超过欧佩克配额,压低了全球油价,进一步给伊拉克经济带来压力。伊拉克将科威特的行动视为经济战,从而加速了入侵。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在内的国际社会谴责伊拉克的行为。联合国安理会第660和661号决议对伊拉克实施经济制裁。乔治·H·W·布什总统领导下的美国和玛格丽特·撒切尔首相领导下的英国向沙特阿拉伯部署了军队,并敦促其他国家也这样做。这导致了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军事联盟的形成,其中美国、 沙特阿拉伯英国埃及做出了重大贡献。沙特阿拉伯和科威特流亡政府资助了联军的大部分费用。1990年11月29日通过的联合国安理会第678号决议规定伊拉克在1991年1月15日之前从科威特撤军,并授权在最后期限后采取“一切必要手段”迫使伊拉克撤军。1991 年 1 月 17 日,联军开始空中和海上轰炸,持续了五周。在此期间,伊拉克对以色列发动导弹袭击,希望激起以色列的反应,从而导致联军破裂。然而, 以色列并没有进行报复,联军依然完好无损。伊拉克还瞄准了沙特阿拉伯的联军,但成效有限。1991年2月24日,联军对科威特发动大规模地面进攻,迅速解放了科威特,并进入伊拉克领土。地面进攻开始一百小时后宣布停火。海湾战争因其前线的现场新闻直播而闻名,特别是 CNN,由于美国轰炸机上的摄像机播放的图像而赢得了“视频游戏战争”的绰号。这场战争包括美国军事史上一些规模最大的坦克战。
占领伊拉克
2006 年 8 月 16 日,美国陆军士兵在拉马迪徒步巡逻提供安全保障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003 Jan 1 - 2011

占领伊拉克

Iraq
2003年至2011年对伊拉克的占领始于2003年3月美国领导的入侵。这次入侵旨在以消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为借口推翻萨达姆·侯赛因政权,但这些武器从未被发现。迅速的军事行动导致复兴党政府迅速垮台。萨达姆·侯赛因倒台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军临时权力机构(CPA)成立,负责治理伊拉克。保罗·布雷默作为伊拉克共产党的领导人,在占领初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了解散伊拉克军队和伊拉克社会去复兴党化等政策。这些决定对伊拉克的稳定与安全产生了长期影响。占领期间,叛乱团体崛起、宗派暴力和长期冲突严重影响了伊拉克人民。叛乱活动由多种团体组成,包括前复兴党分子、伊斯兰主义者和外国武装分子,导致安全局势复杂多变。2004年,主权正式回归伊拉克临时政府。然而,外国军队(主要是美军)的存在仍然存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几次重要的选举,包括2005年1月的过渡国民议会选举、2005年10月的立宪公民投票和2005年12月的第一次议会选举,标志着伊拉克向建立民主框架迈出了一步。伊拉克局势因各种民兵组织的存在和行动而变得更加复杂,这些民兵组织通常是按宗派划分的。这个时代的特点是大量平民伤亡和流离失所,引发了人道主义关切。2007年,乔治·W·布什总统领导下的美国增兵行动以及后来巴拉克·奥巴马总统继续进行的增兵行动,旨在减少暴力并加强伊拉克政府的控制。这一战略在减少叛乱和宗派冲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2008年签署的美伊部队地位协定为美军从伊拉克撤军奠定了框架。2011年12月,美国正式结束在伊拉克的军事存在,标志着占领时期的结束。然而,入侵和占领的后果继续影响着伊拉克的政治、社会和经济格局,为该地区未来的挑战和冲突奠定了基础。
Play button
2003 Mar 20 - May 1

2003年入侵伊拉克

Iraq
美国领导的入侵伊拉克于2003年3月19日以空袭开始,随后于3月20日进行地面入侵,标志着伊拉克战争的开始。最初的入侵阶段只持续了一个多月, [61]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于 2003 年 5 月 1 日宣布主要作战行动结束而结束。这一阶段涉及来自美国、 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的军队,其中经过六天的巴格达战役后,联军于 2003 年 4 月 9 日占领巴格达。联军临时权力机构(CPA)作为过渡政府成立,导致伊拉克于 2005 年 1 月举行第一次议会选举。美国军队一直驻扎在伊拉克,直到 2011 年[。 62]联军在最初的入侵期间部署了 160,000 名士兵,其中主要是美国人,还有大量的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特遣队。此次行动之前,10 万美军已于 2 月 18 日在科威特集结。该联盟得到了伊拉克库尔德斯坦自由斗士组织的支持。入侵的既定目标是解除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结束萨达姆·侯赛因对恐怖主义的支持,并解放伊拉克人民。尽管汉斯·布利克斯领导的联合国视察队在入侵前没有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证据,但情况仍然如此。[63]据美国和英国官员称,此次入侵是在伊拉克未能遵守解除武装的“最后机会”之后发生的。[64]美国的公众舆论存在分歧:2003 年 1 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CBS) 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人支持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但也倾向于采取外交解决方案,并对战争导致的恐怖主义威胁增加表示担忧。这次入侵遭到了包括法国德国和新西兰在内的几个美国盟友的反对,他们质疑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存在以及战争的理由。战后对化学武器的调查结果可以追溯到 1991 年海湾战争之前,但这些结果并不支持入侵的理由。[65]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后来认为,根据国际法,这次入侵是非法的。[66]入侵之前就发生了全球反战抗议活动,罗马举行了创纪录的集会,全世界有数百万人参加。[67]入侵始于3月20日对巴格达总统府的空袭,随后对巴士拉省进行地面入侵并对伊拉克全境进行空袭。联军迅速击败伊拉克军队并于 4 月 9 日占领巴格达,随后采取行动保卫其他地区。萨达姆·侯赛因及其领导层躲藏起来,5月1日,布什宣布结束重大作战行动,过渡到军事占领时期。
伊拉克第二次叛乱
来自伊拉克北部的两名伊拉克武装叛乱分子。 ©Anonymous
2011 Dec 18 - 2013 Dec 30

伊拉克第二次叛乱

Iraq
2011年底,伊拉克战争结束、美军撤离后,伊拉克叛乱重新燃起,标志着中央政府与伊拉克国内各派别之间的激烈冲突时期。这次叛乱是 2003 年美国领导的入侵之后不稳定局势的直接延续。逊尼派武装组织加强了袭击,特别是针对占多数的什叶派,以破坏什叶派领导的政府的信誉及其在联盟撤军后维持安全的能力。[68] 2011年开始的叙利亚内战进一步影响了叛乱。许多伊拉克逊尼派和什叶派武装分子在叙利亚加入对立双方,加剧了伊拉克的教派紧张局势。[69]2014 年,随着伊拉克和叙利亚伊斯兰国 (ISIS) 占领摩苏尔和伊拉克北部重要领土,局势进一步升级。伊斯兰国是一个萨拉菲圣战激进组织,坚持对逊尼派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解释,旨在建立一个哈里发国。2014年,它在伊拉克西部发动攻势并随后占领摩苏尔,引起了全球关注。伊斯兰国实施的辛贾尔大屠杀进一步凸显了该组织的残暴行径。[70]伊拉克冲突因此与叙利亚内战合并,造成了更广泛和致命的危机。
伊拉克战争
在伊拉克北部、西亚摩苏尔街道上的 ISOF APC。2016 年 11 月 16 日。 ©Mstyslav Chernov
2013 Dec 30 - 2017 Dec 9

伊拉克战争

Iraq
2013 年至 2017 年的伊拉克战争是该国近代史上的关键阶段,其特点是伊拉克和叙利亚伊斯兰国 (ISIS) 的兴衰以及国际联盟的介入。2013年初,逊尼派民众的紧张局势不断升级,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引发了针对什叶派领导政府的广泛抗议。这些抗议活动经常遭到武力镇压,从而加深了宗派分歧。转折点出现在2014年6月,当时激进的伊斯兰组织“伊斯兰国”占领了伊拉克第二大城市摩苏尔。这一事件标志着伊斯兰国的显着扩张,该组织宣布在其控制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地区建立哈里发国。摩苏尔陷落后,其他主要城市也被占领,包括提克里特和费卢杰。为了应对“伊斯兰国”迅速夺取领土的情况,总理海德尔·阿巴迪领导的伊拉克政府寻求国际援助。美国组建国际联盟,于 2014 年 8 月对 ISIS 目标发起空袭。这些努力得到了伊拉克军队、库尔德佩什梅加战士和什叶派民兵(通常得到 伊朗支持)的地面行动的补充。冲突中的一个关键事件是拉马迪战役(2015-2016),这是伊拉克军队为从伊斯兰国手中夺回这座城市而进行的一次重大反攻。这场胜利是削弱伊斯兰国对伊拉克控制的转折点。2016年,焦点转移到摩苏尔。摩苏尔战役于 2016 年 10 月开始,一直持续到 2017 年 7 月,是针对 ISIS 规模最大、最重要的军事行动之一。伊拉克军队在美国领导的联军和库尔德武装的支持下,遭遇激烈抵抗,但最终成功解放了这座城市。在整个冲突期间,人道主义危机不断升级。数百万伊拉克人流离失所,广泛报道称“伊斯兰国”犯下暴行,包括针对雅兹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大规模处决和种族灭绝。战争于 2017 年 12 月正式结束,总理海德尔·阿巴迪宣布战胜 ISIS。然而,尽管失去了领土控制,“伊斯兰国”仍然通过叛乱战术和恐怖袭击构成威胁。战争的后果使伊拉克面临着巨大的重建挑战、宗派紧张和政治不稳定。
2017 年伊拉克 ISIS 叛乱
2018 年 10 月 30 日,美国陆军第 3 骑兵团第 1 中队在伊拉克与巴特尔无人机防御者进行演习。美军预计 ISIL 部队会在侦察或攻击期间部署无人机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017 Dec 9

2017 年伊拉克 ISIS 叛乱

Iraq
继 2016 年底伊斯兰国 (ISIS) 在伊拉克领土上被击败之后,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叛乱活动自 2017 年以来一直持续。这一阶段代表着 ISIS 从控制大片领土转向游击战战略的转变。2017年,伊拉克军队在国际支持下收复了摩苏尔等主要城市,这些城市曾经是伊斯兰国的据点。2017 年 7 月摩苏尔的解放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象征着 ISIS 自封的哈里发国的崩溃。然而,这场胜利并不标志着“伊斯兰国”在伊拉克活动的结束。2017 年后,ISIS 恢复了叛乱战术,包括打了就跑的袭击、伏击和自杀式爆炸。这些袭击主要针对伊拉克安全部队、当地部落人物以及伊拉克北部和西部地区的平民,这些地区历史上曾有伊斯兰国存在。叛乱分子利用了伊拉克的政治不稳定、宗派分歧和逊尼派民众的不满。这些因素,加上该地区充满挑战的地形,促进了伊斯兰国组织的持续存在。重大事件包括 2017 年 12 月时任伊拉克总理海德尔·阿巴迪宣布战胜 ISIS,以及随后 ISIS 的袭击死灰复燃,特别是在伊拉克农村地区。这些袭击凸显了该组织尽管失去了领土控制,但仍然有能力继续造成破坏。这一叛乱阶段的著名人物包括 ISIS 领导人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 (Abu Bakr al-Baghdadi),他直至 2019 年去世,以及随后继续指挥叛乱行动的领导人。伊拉克政府、库尔德武装和各种准军事团体往往在国际联盟的支持下参与了反叛乱行动。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伊拉克复杂的社会政治格局阻碍了彻底消除伊斯兰国的影响。截至2023年,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叛乱仍然是一项重大安全挑战,零星袭击继续扰乱该国的稳定和安全。这种情况反映了叛乱战争的持久性以及解决引发此类运动的根本问题的难度。

Appendices



APPENDIX 1

Iraq's Geography


Play button




APPENDIX 2

Ancient Mesopotamia 101


Play button




APPENDIX 3

Quick History of Bronze Age Languages of Ancient Mesopotamia


Play button




APPENDIX 4

The Middle East's cold war, explained


Play button




APPENDIX 5

Why Iraq is Dying


Play button

Characters



Ali Al-Wardi

Ali Al-Wardi

Iraqi Social Scientist

Saladin

Saladin

Founder of the Ayyubid dynasty

Shalmaneser III

Shalmaneser III

King of the Neo-Assyrian Empire

Faisal I of Iraq

Faisal I of Iraq

King of Iraq

Hammurabi

Hammurabi

Sixth Amorite king of the Old Babylonian Empire

Ibn al-Haytham

Ibn al-Haytham

Mathematician

Al-Ma'mun

Al-Ma'mun

Seventh Abbasid caliph

Saddam Hussein

Saddam Hussein

Fifth President of Iraq

Tiglath-Pileser III

Tiglath-Pileser III

King of the Neo-Assyrian Empire

Ur-Nammu

Ur-Nammu

Founded the Neo-Sumerian Empire

Al-Jahiz

Al-Jahiz

Arabic prose writer

Al-Kindi

Al-Kindi

Arab Polymath

Ashurbanipal

Ashurbanipal

King of the Neo-Assyrian Empire

Ashurnasirpal II

Ashurnasirpal II

King of the Neo-Assyrian Empire

Sargon of Akkad

Sargon of Akkad

First Ruler of the Akkadian Empire

Nebuchadnezzar II

Nebuchadnezzar II

Second Neo-Babylonian emperor

Al-Mutanabbi

Al-Mutanabbi

Arab Poet

Footnotes



  1. Mithen, Steven (2006). After the ice: a global human history, 20,000–5,000 BC (1st e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63. ISBN 978-0-674-01999-7.
  2. Moore, A.M.T.; Hillman, G.C.; Legge, A.J. (2000). Village on the Euphrates: From Foraging to Farming at Abu Hureyra.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510807-8.
  3. Schmidt, Klaus (2003). "The 2003 Campaign at Göbekli Tepe (Southeastern Turkey)" (PDF). Neo-Lithics. 2/03: 3–8. ISSN 1434-6990. Retrieved 21 October 2011.
  4. Gates, Charles (2003). "Near Eastern, Egyptian, and Aegean Cities", Ancient Cities: The Archaeology of Urban Life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and Egypt, Greece and Rome. Routledge. p. 18. ISBN 978-0-415-01895-1.
  5. Mithen, Steven (2006). After the ice : a global human history, 20,000–5,000 BC (1st e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59. ISBN 978-0-674-01999-7.
  6. "Jericho",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7. Liran, Roy; Barkai, Ran (March 2011). "Casting a shadow on Neolithic Jericho". Antiquitey Journal, Volume 85, Issue 327.
  8. Kramer, Samuel Noah (1988). In the World of Sumer: An Autobiography.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 44. ISBN 978-0-8143-2121-8.
  9. Leick, Gwendolyn (2003), "Mesopotamia, the Invention of the City" (Penguin).
  10. Wolkstein, Diane; Kramer, Samuel Noah (1983). Inanna: Queen of Heaven and Earth: Her Stories and Hymns from Sumer. Elizabeth Williams-Forte. New York: Harper & Row. p. 174. ISBN 978-0-06-014713-6.
  11. "The origin of the Sumerians is unknown; they described themselves as the 'black-headed people'" Haywood, John (2005). The Penguin Historical Atlas of Ancient Civilizations. Penguin. p. 28. ISBN 978-0-14-101448-7.
  12. Elizabeth F. Henrickson; Ingolf Thuesen; I. Thuesen (1989). Upon this Foundation: The N̜baid Reconsidered : Proceedings from the U̜baid Symposium, Elsinore, May 30th-June 1st 1988. Museum Tusculanum Press. p. 353. ISBN 978-87-7289-070-8.
  13. Algaze, Guillermo (2005). The Uruk World System: The Dynamics of Expansion of Early Mesopotamian Civilization, Second Edi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 Lamb, Hubert H. (1995). Climate, History, and the Modern World. London: Routledge. ISBN 0-415-12735-1
  15. Jacobsen, Thorkild (1976), "The Harps that Once...; Sumerian Poetry in Translation" and "Treasures of Darkness: a history of Mesopotamian Religion".
  16. Roux, Georges (1993). Ancient Iraq. Harmondsworth: Penguin. ISBN 978-0-14-012523-8.
  17. Encyclopedia Iranica: Elam - Simashki dynasty, F. Vallat.
  18. Lafont, Bertrand. "The Army of the Kings of Ur: The Textual Evidence". Cuneiform Digital Library Journal.
  19. Eidem, Jesper (2001). The Shemshāra Archives 1: The Letters. Kgl. Danske Videnskabernes Selskab. p. 24. ISBN 9788778762450.
  20. Thomas, Ariane; Potts, Timothy (2020). Mesopotamia: Civilization Begins. Getty Publications. p. 14. ISBN 978-1-60606-649-2.
  21. Katz, Dina, "Ups and Downs in the Career of Enmerkar, King of Uruk", Fortune and Misfortune in the Ancient Near East: Proceedings of the 60th Rencontre Assyriologique Internationale Warsaw, 21–25 July 2014, edited by Olga Drewnowska and Malgorzata Sandowicz, University Park, USA: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p. 201-210, 2017.
  22. Lieberman, Stephen J., "An Ur III Text from Drēhem Recording ‘Booty from the Land of Mardu.’", Journal of Cuneiform Studies, vol. 22, no. 3/4, pp. 53–62, 1968.
  23. Clemens Reichel, "Political Change and Cultural Continuity in Eshnunna from the Ur III to the Old Babylonian Period", Department of Near Easter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96.
  24. Lawson Younger, K., "The Late Bronze Age / Iron Age Transition and the Origins of the Arameans", Ugarit at Seventy-Five, edited by K. Lawson Younger Jr., University Park, USA: Penn State University Press, pp. 131-174, 2007.
  25. Schneider, Thomas (2003). "Kassitisch und Hurro-Urartäisch. Ein Diskussionsbeitrag zu möglichen lexikalischen Isoglossen". 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n (in German) (30): 372–381.
  26. Sayce, Archibald Henry (1878). "Babylon–Babylonia" . In Baynes, T. S. (e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 3 (9th ed.).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p. 182–194, p. 104.
  27. H. W. F. Saggs (2000). Babylonians. British Museum Press. p. 117.
  28. Arnold, Bill (2004). Who were the Babylonians?. Atlanta, GA: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pp. 61–73. ISBN 9781589831063.
  29. Merrill, Eugene; Rooker, Mark F.; Grisanti, Michael A (2011). The World and the Wor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 Nashville, Tennessee: B&H Publishing Group. ISBN 978-0-8054-4031-7, p. 30.
  30. Aberbach, David (2003). Major Turning Points in Jewish Intellectual History.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ISBN 978-1-4039-1766-9, p. 4.
  31. Radner, Karen (2012). "The King's Road – the imperial communication network". Assyrian empire builders.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32. Frahm, Eckart (2017). "The Neo-Assyrian Period (ca. 1000–609 BCE)". In E. Frahm (ed.). A Companion to Assyria. Hoboken: John Wiley & Sons. ISBN 978-1-118-32524-7, pp. 177–178.
  33. Bagg, Ariel (2016). "Where is the Public? A New Look at the Brutality Scenes in Neo-Assyrian Royal Inscriptions and Art". In Battini, Laura (ed.). Making Pictures of War: Realia et Imaginaria in the Iconology of the Ancient Near East. Archaeopress Ancient Near Eastern Archaeology. Oxford: Archaeopress. doi:10.2307/j.ctvxrq18w.12. ISBN 978-1-78491-403-5, pp. 58, 71.
  34. Veenhof, Klaas R.; Eidem, Jesper (2008). Mesopotamia: The Old Assyrian Period. Orbis Biblicus et Orientalis. Göttingen: Academic Press Fribourg. ISBN 978-3-7278-1623-9, p. 19.
  35. Liverani, Mario (2014). The Ancient Near East: History, Society and Economy. Translated by Tabatabai, Soraia. Oxford: Routledge. ISBN 978-0-415-67905-3, p. 208.
  36. Lewy, Hildegard (1971). "Assyria c. 2600–1816 BC". In Edwards, I. E. S.; Gadd, C. J.; Hammond, N. G. L. (eds.). The Cambridge Ancient History: Volume I Part 2: Early History of the Middle East (3r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07791-0, p. 731.
  37. Zara, Tom (2008). "A Brief Study of Some Aspects of Babylonian Mathematics". Liberty University: Senior Honors Theses. 23, p. 4.
  38. Dougherty, Raymond Philip (2008). Nabonidus and Belshazzar: A Study of the Closing Events of the Neo-Babylonian Empire. Wipf and Stock Publishers. ISBN 978-1-55635-956-9, p. 1.
  39. Hanish, Shak (2008). "The Chaldean Assyrian Syriac people of Iraq: an ethnic identity problem". Digest of Middle East Studies. 17 (1): 32–47. doi:10.1111/j.1949-3606.2008.tb00145.x, p. 32.
  40. "The Culture And Social Institutions Of Ancient Iran" by Muhammad A. Dandamaev, Vladimir G. Lukonin. Page 104.
  41. Cameron, George (1973). "The Persian satrapies and related matters". Journal of Near Eastern Studies. 32: 47–56. doi:10.1086/372220. S2CID 161447675.
  42. Curtis, John (November 2003). "The Achaemenid Period in Northern Iraq" (PDF). L'Archéologie de l'Empire Achéménide. Paris, France: 3–4.
  43. Farrokh, Kaveh; Frye, Richard N. (2009). Shadows in the Desert: Ancient Persia at War. Bloomsbury USA. p. 176. ISBN 978-1-84603-473-2.
  44. Steven C. Hause, William S. Maltby (2004). Western civilization: a history of European society. Thomson Wadsworth. p. 76. ISBN 978-0-534-62164-3.
  45. Roux, Georges. Ancient Iraq. Penguin Books (1992). ISBN 0-14-012523-X.
  46. Buck, Christopher (1999). Paradise and Paradigm: Key Symbols in Persian Christianity and the Baháí̕ Faith. SUNY Press. p. 69. ISBN 9780791497944.
  47. Rosenberg, Matt T. (2007). "Largest Cities Through History". New York: About.c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6-08-18. Retrieved 2012-05-01.
  48. "ĀSŌRISTĀN". Encyclopædia Iranica. Retrieved 15 July 2013. ĀSŌRISTĀN, name of the Sasanian province of Babylonia.
  49. Saliba, George (1994). A History of Arabic Astronomy: Planetary Theories During the Golden Age of Isla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pp. 245, 250, 256–257. ISBN 0-8147-8023-7.
  50. Gutas, Dimitri (1998). Greek Thought, Arabic Culture: The Graeco-Arabic Translation Movement in Baghdad and Early 'Abbāsid Society (2nd-4th/8th-10th Centuries). London: Routledge.
  51. Thomas T. Allsen Culture and Conquest in Mongol Eurasia, p.84.
  52. Atwood, Christopher Pratt (2004). Encyclopedia of Mongolia and the Mongol empire. New York, NY: Facts On File. ISBN 0-8160-4671-9.
  53. Bayne Fisher, William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p.3.
  54. "Mesopotamian Front |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First World War (WW1)". encyclopedia.1914-1918-online.net. Retrieved 2023-09-24.
  55. Christopher Catherwood (22 May 2014). The Battles of World War I. Allison & Busby. pp. 51–2. ISBN 978-0-7490-1502-2.
  56. Glubb Pasha and the Arab Legion: Britain, Jordan and the End of Empire in the Middle East, p7.
  57. Atiyyah, Ghassan R. Iraq: 1908–1921, A Socio-Political Study. The Arab Institute for Research and Publishing, 1973, 307.
  58. Tyler, Patrick E. "Officers Say U.S. Aided Iraq in War Despite Use of Gas" Archived 2017-06-30 at the Wayback Machine New York Times August 18, 2002.
  59. Molavi, Afshin (2005). "The Soul of Iran". Norton: 152.
  60. Abrahamian, Ervand, A History of Modern Iran, Cambridge, 2008, p.171.
  61. "U.S. Periods of War and Dates of Recent Conflicts" (PDF). 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 29 November 2022. Archived (PDF)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March 2015. Retrieved 4 April 2015.
  62. Gordon, Michael; Trainor, Bernard (1 March 1995). The Generals' War: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Conflict in the Gulf. New York: Little Brown & Co.
  63. "President Discusses Beginning of Operation Iraqi Freedom".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1 October 2011. Retrieved 29 October 2011.
  64. "President Bush Meets with Prime Minister Blair". Georgewbush-whitehouse.archives.gov. 31 January 200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2 March 2011. Retrieved 13 September 2009.
  65. Hoar, Jennifer (23 June 2006). "Weapons Found In Iraq Old, Unusable". CBS New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 April 2019. Retrieved 14 March 2019.
  66. MacAskill, Ewen; Borger, Julian (15 September 2004). "Iraq war was illegal and breached UN charter, says Annan". The Guardian. Retrieved 3 November 2022.
  67. "Guinness World Records, Largest Anti-War Rally". Guinness World Record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4 September 2004. Retrieved 11 January 2007.
  68. "Suicide bomber kills 32 at Baghdad funeral march". Fox News. Associated Press. 27 January 2012.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6 March 2012. Retrieved 22 April 2012.
  69. Salem, Paul (29 November 2012). "INSIGHT: Iraq's Tensions Heightened by Syria Conflict". Middle East Voices (Voice of America).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9 June 2013. Retrieved 3 November 2012.
  70. Fouad al-Ibrahim (22 August 2014). "Why ISIS is a threat to Saudi Arabia: Wahhabism's deferred promise". Al Akhbar English.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4 August 2014.

References



  • Broich, John. Blood, Oil and the Axis: The Allied Resistance Against a Fascist State in Iraq and the Levant, 1941 (Abrams, 2019).
  • de Gaury, Gerald. Three Kings in Baghdad: The Tragedy of Iraq's Monarchy, (IB Taurus, 2008). ISBN 978-1-84511-535-7
  • Elliot, Matthew. Independent Iraq: British Influence from 1941 to 1958 (IB Tauris, 1996).
  • Fattah, Hala Mundhir, and Frank Caso. A brief history of Iraq (Infobase Publishing, 2009).
  • Franzén, Johan. "Development vs. Reform: Attempts at Modernisation during the Twilight of British Influence in Iraq, 1946–1958," Journal of Imperial and Commonwealth History 37#1 (2009), pp. 77–98
  • Kriwaczek, Paul. Babylon: Mesopotamia and the Birth of Civilization. Atlantic Books (2010). ISBN 978-1-84887-157-1
  • Murray, Williamson, and Kevin M. Woods. The Iran-Iraq War: A military and strategic history (Cambridge UP, 2014).
  • Roux, Georges. Ancient Iraq. Penguin Books (1992). ISBN 0-14-012523-X
  • Silverfarb, Daniel. Britain's informal empire in the Middle East: a case study of Iraq, 1929-1941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 Silverfarb, Daniel. The twilight of British ascendancy in the Middle East: a case study of Iraq, 1941-1950 (1994)
  • Silverfarb, Daniel. "The revision of Iraq's oil concession, 1949–52." Middle Eastern Studies 32.1 (1996): 69-95.
  • Simons, Geoff. Iraq: From Sumer to Saddam (Springer, 2016).
  • Tarbush, Mohammad A. The role of the military in politics: A case study of Iraq to 1941 (Routledge, 2015).
  • Tripp, Charles R. H. (2007). A History of Iraq 3rd ed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