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历史
History of Afghanistan ©HistoryMaps

3300 BCE - 2024

阿富汗历史



阿富汗的历史以其丝绸之路沿线的战略位置为标志,使其成为各种文明的十字路口。早期人类居住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中期。它受到 波斯、印度和中亚文化的影响,在不同时代一直是佛教印度教、琐罗亚斯德教和伊斯兰教的中心。杜兰尼帝国被认为是阿富汗现代民族国家的基础政体,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被视为国父。然而,多斯特·穆罕默德·汗有时被认为是第一个现代阿富汗国家的创始人。随着杜兰尼帝国的衰落以及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和帖木儿·沙阿的去世,它被分为多个较小的独立王国,包括但不限于赫拉特、坎大哈和喀布尔。阿富汗在 1793 年至 1863 年长达七十年的内战之后于 19 世纪重新统一,其中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Dost Mohammad Khan) 在 1823 年至 1863 年领导了统一战争,征服了喀布尔酋长国管辖下的阿富汗独立公国。1863 年,多斯特·穆罕默德 (Dost Mohammad) 去世,就在他最后一次统一阿富汗的战役几天后,阿富汗因他的继任者之间的战斗而重新陷入内战。在此期间,阿富汗成为南亚英属印度俄罗斯帝国博弈中的缓冲国。英国统治者试图征服阿富汗,但在第一次英阿战争中被击退。然而,第二次英阿战争英国取得胜利,并成功确立了英国对阿富汗的政治影响力。1919 年第三次英阿战争后,阿富汗摆脱了外国政治霸权,并于 1926 年 6 月在阿马努拉汗 (Amanullah Khan) 的领导下成为独立的阿富汗王国。这个君主制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直到1973年查希尔沙阿被推翻,随后阿富汗共和国成立。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以来,阿富汗的历史一直以广泛的战争为主,包括政变、入侵、叛乱和内战。冲突始于 1978 年,当时共产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随后的内讧促使苏联于 1979 年入侵阿富汗。圣战者组织在苏阿战争中与苏联作战,并在 1989 年苏联撤军后继续内战。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塔利班到 1996 年控制了该国大部分地区,但他们的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在 2001 年美国入侵阿富汗被推翻之前几乎没有得到国际承认。塔利班在占领喀布尔并推翻阿富汗伊斯兰共和国政府后于 2021 年重新掌权,从而结束了 2001 年至 2021 年的战争。尽管最初声称将为该国组建一个包容性政府,但塔利班于 2021 年 9 月重建了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并组建了一个完全由塔利班成员组成的临时政府。塔利班政府仍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赫尔曼德文化
男子在 Shahr-e Sukhteh 制作陶器。 ©HistoryMaps
3300 BCE Jan 1 - 2350 BCE

赫尔曼德文化

Helmand, Afghanistan
赫尔曼德文化繁荣于公元前 3300 年至公元前 2350 年, [1]是位于阿富汗南部和伊朗东部赫尔曼德河谷的青铜时代文明。它的特点是复杂的城市聚落,特别是伊朗的 Shahr-i Sokhta 和阿富汗的 Mundigak,它们是该地区最早发现的城市之一。这种文化展示了先进的社会结构,有寺庙和宫殿的证据。这个时代的陶器上饰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动物和植物,显示出丰富的文化表现力。青铜技术已经存在,在 Shahr-i Sokhta 发现的埃兰语文本表明与伊朗西部以及[2]在较小程度上与印度河流域文明有联系,尽管与后者在时间上的重叠很少。VM Masson 根据农业实践对早期文明进行了分类,区分了热带农业文明、灌溉农业文明和非灌溉地中海农业文明。在灌溉农业文明中,他进一步区分了基于大河流的文明和依赖有限水源的文明,赫尔曼德文化属于后一类。这个文明对有限的农业水源的依赖凸显了它的独创性和对环境的适应。
阿姆文明
Bactria-Margiana 考古综合体。 ©HistoryMaps
2400 BCE Jan 1 - 1950 BCE

阿姆文明

Amu Darya
阿姆河文明,也称为巴克特里亚-马尔贾纳考古综合体(BMAC),是中亚南部的中世纪青铜时代文明,主要分布在巴克特里亚的阿姆河(阿姆河)和马尔贾纳(现代土库曼斯坦)的穆尔加布河三角洲地区。 。该文明以其主要位于马尔吉亚纳的城市遗址和巴克特里亚南部(现阿富汗北部)的重要遗址而闻名,其标志性建筑、坚固的城墙和城门是苏联考古学家维克多·萨里尼迪在 1969 年至 1979 年领导的发掘过程中发现的。 1976年,萨里尼迪将该文明命名为BMAC。Bactria-Margiana 考古综合体 (BMAC) 的发展跨越了多个时期,始于 Jeitun 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 7200-4600 年)科佩特达格北麓的早期定居点, [3]那里有泥砖房屋并首先建立了农业。这个时代以其起源于西南亚的农业社区而闻名,过渡到铜石并用时代,有证据表明夏吉利德佩发现了适合干旱条件的先进作物种植。随后的区域化时代(公元前 4600-2800 年)见证了科佩特达格地区出现了前红铜时代和红铜时代的发展,并建立了卡拉-德佩、纳马兹加-德佩和阿尔金-德佩等重要定居点,同时冶金和工业也取得了进步。农业是由伊朗中部移民引进的。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整个地区的人口增长和定居点的多样化。到了晚期区域化时代, [3]阿尔金德佩的文化演变成原始城市社会,突出了纳马兹加第三阶段(约公元前3200-2800年)晚期红铜时代的特征。一体化时代,或者说 BMAC 的城市阶段,在青铜时代中期达到了顶峰,科佩特达格山麓、马尔贾纳和大夏南部出现了重要的城市中心,塔吉克斯坦西南部也出现了著名的墓地。Namazga Depe 和 Altyn Depe 等主要城市遗址大幅增长,表明社会结构复杂。同样,马尔吉亚纳的聚落模式,特别是在 Gonur Depe 和 Kelleli 阶段地点,反映了复杂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Gonur 被认为是该地区的主要中心。BMAC 的物质文化以其农业实践、纪念性建筑和金属加工技术为特征,表明了高度发达的文明。轮式运输模型的出现来自c。公元前 3000 年的阿尔金-德佩是中亚此类技术的最早证据之一。与邻近文化的互动非常重要,考古证据表明与印度河流域文明、伊朗高原及其他地区的贸易和文化交流。这些互动凸显了 BMAC 在欧亚大陆更广泛的史前背景中的作用。该建筑群也是有关印度-伊朗人的各种理论的主题,一些学者认为 BMAC 可以代表这些群体的物质文化。这一假设得到了来自安德罗诺沃文化的印度-伊朗语使用者融入 BMAC 的支持,这可能导致原始印度-雅利安语言和文化在这个混合社会中发展,然后再向南进入印度次大陆。
1500 BCE - 250 BCE
阿富汗古代ornament
犍陀罗王国
犍陀罗王国的佛塔。 ©HistoryMaps
1500 BCE Jan 1 00:01 - 535 BCE

犍陀罗王国

Taxila, Pakistan
犍陀罗以白沙瓦河谷和斯瓦特河流域为中心,其文化影响跨过印度河延伸到波托哈尔高原的塔克西拉,向西延伸到阿富汗的喀布尔和巴米扬河谷,向北延伸到喀喇昆仑山脉。公元前六世纪,它成为南亚西北部的一个重要帝国势力,吞并了克什米尔山谷,并对旁遮普地区的国家(如凯卡亚人、马德拉卡斯人、乌希纳拉斯人和什维斯人)实行宗主权。公元前 550 年左右统治的犍陀罗国王普库沙提 (Pukkusāti) 开始了扩张主义冒险,特别是与阿凡提国王普拉迪奥塔 (Pradyota) 发生冲突,并取得了成功。在这些征服之后,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居鲁士大帝在战胜了米底亚、吕底亚和巴比伦尼亚之后,入侵犍陀罗并将其吞并到他的帝国中,特别针对白沙瓦周围的跨印度河边境地区。尽管如此,Kaikhosru Danjibuoy Sethna 等学者认为,普库萨蒂仍然控制着犍陀罗的其余部分和旁遮普西部地区,这表明阿契美尼德征服期间对该地区的控制有细微差别。
阿富汗的米底时代
驻扎在伊朗波斯波利斯阿帕达纳宫的波斯士兵。 ©HistoryMaps
680 BCE Jan 1 - 550 BCE

阿富汗的米底时代

Fars Province, Iran
米底人是 伊朗人,于公元前 700 年代左右抵达,并在古代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建立了统治地位,标志着伊朗部落在该地区的早期存在。[4]作为最早在伊朗高原建立帝国的部落之一,米底人具有重大影响力,最初对南部法尔斯省的波斯人具有影响力。他们对遥远的阿富汗部分地区的控制一直持续到居鲁士大帝的崛起,他建立了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标志着该地区权力动态的转变。
阿富汗阿契美尼德帝国
阿契美尼德王朝波斯人和米底亚人 ©Johnny Shumate
550 BCE Jan 1 - 331 BCE

阿富汗阿契美尼德帝国

Bactra, Afghanistan
阿富汗被波斯大流士一世征服后,被并入阿契美尼德帝国,并被分割成由总督管辖的总督辖区。主要辖区包括阿里亚,大致与现在的赫拉特省对齐,以山脉和沙漠为界,将其与邻近地区分开,托勒密和斯特拉波对此进行了大量记录。阿拉霍西亚,相当于现代坎大哈、拉什卡尔加和奎达周围的地区,毗邻德兰贾纳、帕罗帕米萨德和格德罗西亚。据推测,其居民伊朗阿拉霍斯人(Arachosians)或阿​​拉霍蒂人(Arachoti)与普什图族部落(历史上称为帕克蒂亚人)有联系。巴克特里亚纳位于兴都库什山脉以北、帕米尔高原以西、天山以南,阿姆河向西流经巴尔赫,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重要领土。希罗多德将萨塔吉迪亚描述为帝国第七税区的一部分,与甘达拉伊 (Gandārae)、达迪科 (Dadicae) 和阿帕里泰 (Aparytae) 并列,很可能从苏莱曼山脉以东延伸到印度河,靠近今天的班努 (Bannu)。犍陀罗与当代喀布尔、贾拉拉巴德和白沙瓦的地区相匹配,进一步描绘了帝国的广泛影响力。
马其顿入侵和巴克特里亚的塞琉古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 ©Peter Connolly
330 BCE Jan 1 - 250 BCE

马其顿入侵和巴克特里亚的塞琉古帝国

Bactra, Afghanistan
阿契美尼德帝国落入亚历山大大帝手中,导致其最后一位统治者大流士三世撤退并最终失败。大流士三世在巴尔赫避难时被巴克特里亚贵族贝苏斯刺杀,贝苏斯随后自称波斯统治者阿尔塔薛西斯五世。然而,贝苏斯无法抵挡亚历山大的军队,逃回巴尔赫寻求支持。当当地部落将他交给亚历山大时,他的努力失败了,亚历山大以弑君罪对他进行了酷刑和处决。征服 波斯后,亚历山大大帝向东进军,在入侵现在的阿富汗东部和巴基斯坦西部期间,他遇到了坎博贾部落的抵抗,特别是阿斯帕西奥伊和阿萨科诺伊。[5]坎博贾人居住在兴都库什地区,该地区曾有过不同的统治者,包括吠陀马哈贾纳帕达、巴利卡皮西、印度-希腊人、贵霜人、犍陀罗人、巴黎人,目前分为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东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坎博贾人融入了新的身份,尽管今天一些部落仍然保留着他们祖先的名字。优素福扎伊·普什图人、努里斯坦的科姆/卡莫兹、努里斯坦的阿什昆、亚什昆·希纳·达兹和旁遮普邦的坎博杰人都是保留其坎博贾遗产的群体的例子。此外,柬埔寨的国家名称源自Kamboja。[6]亚历山大于公元前 323 年去世,享年 32 岁,留下的帝国因缺乏政治一体化而四分五裂,他的将军们相互瓜分。塞琉古是亚历山大大帝的骑兵指挥官之一,在亚历山大死后控制了东部领土,建立了 塞琉古王朝。尽管马其顿士兵希望返回希腊,塞琉古仍专注于确保东部边境的安全。公元前3世纪,他将爱奥尼亚希腊人迁移到巴尔赫等地区,旨在加强他在该地区的地位和影响力。由旃陀罗笈多孔雀领导的孔雀帝国进一步巩固印度教并将佛教引入该地区,并计划占领中亚更多领土,直到他们面对当地的希腊-巴克特里亚军队。据说,塞琉古与旃陀罗笈多达成了和平条约,通过通婚将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领土交给了孔雀王朝,并赠送了 500 头大象。阿富汗重要的古代有形和无形佛教遗产通过广泛的考古发现记录下来,包括宗教和艺术遗迹。据护桑藏记载,佛教教义据说在佛陀在世时(公元前 563 - 483 年)就已传至巴尔赫。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中亚的希腊-巴克特里亚城市。 ©HistoryMaps
256 BCE Jan 1 - 120 BCE

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Bactra, Afghanistan
早在大流士一世统治时期,巴克特里亚地区就引入了希腊定居者,他将巴尔卡人口从昔兰尼加驱逐到巴克特里亚,因为他们拒绝交出刺客。[7]在薛西斯一世统治下,希腊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特点是希腊祭司的后裔以及其他希腊流亡者和战俘被迫从小亚细亚西部的迪迪马附近迁移到巴克特里亚。到公元前 328 年,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大夏时,希腊社区和希腊语言已经在该地区流行。[8]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由狄奥多图斯一世索特 (Diodotus I Soter) 于公元前 256 年建立,是位于中亚的希腊化希腊国家,也是希腊化世界东部边境的一部分。这个王国横跨今天的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以及哈萨克斯坦、 伊朗巴基斯坦的部分地区,是希腊文化最东部的地区之一。它的影响力进一步向东扩展,可能达到公元前 230 年左右的秦国边界。王国的重要城市艾卡努姆和巴克特拉以其财富而闻名,巴克特里亚本身被誉为“千座黄金城之地”。尤西德姆斯最初来自马格尼西亚,他在公元前 230-220 年左右推翻了狄奥多图斯二世,在巴克特里亚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并将控制范围扩大到粟特。[9]公元前210年左右,他的统治面临 塞琉古统治者安条克三世的挑战,导致巴克特拉(现代巴尔赫)被围困了三年,最终安条克承认尤西德姆斯的统治并提出婚姻联盟。[10]孔雀帝国灭亡后,尤西德姆斯的儿子德米特里于公元前 180 年左右发起了对印度次大陆的入侵。历史学家对他的动机争论不休,从支持孔雀王朝到保护佛教免受顺加人所谓的迫害。德米特里的战役可能已到达华氏子城(今巴特那),为印度-希腊王国奠定了基础,一直持续到公元 10 年左右。这个时代见证了佛教和希腊佛教文化融合的繁荣,特别是在国王米南德一世的统治下。公元前 170 年左右,尤克拉提德斯(可能是一位将军或塞琉古盟友)推翻了巴克特里亚的尤西德米德王朝。印度国王,可能是德米特里二世,试图收复大夏,但被击败。随后,欧克拉提德将他的统治扩展到印度西北部,直到被米南德一世击退。欧克拉提德被帕提亚国王米特里达梯一世(可能与尤西德米德支持者结盟)击败,削弱了他的地位。到公元前 138 年,米特拉达梯一世将他的控制范围扩大到了印度河地区,但他于公元前 136 年去世,使得该地区变得脆弱,最终导致赫利奥克勒斯一世对剩余土地的统治。这一时期标志着巴克特里亚的衰落,使其面临游牧民族的入侵。
250 BCE - 563
阿富汗古典时期ornament
印度-希腊王国
佛教寺庙内的印度-希腊风格的佛像雕塑。 ©HistoryMaps
200 BCE Jan 1 - 10

印度-希腊王国

Bagram, Afghanistan
印度-希腊王国大约存在于公元前 200 年至公元 10 年,横跨现代阿富汗、 巴基斯坦印度西北部的部分地区。它是由希腊-巴克特里亚国王德米特里(Demetrius)入侵印度次大陆而形成的,后来是尤克拉提德(Eucratides)。这个希腊化时代的王国,也被称为亚瓦那王国,融合了希腊和印度文化,这一点从他们的硬币、语言和考古遗迹就可以看出。该王国由多个王朝政体组成,首都位于塔克西拉(位​​于现代旁遮普邦)、普什卡拉瓦蒂和萨加拉等地区,这表明希腊人在该地区广泛存在。印度希腊人以融合希腊和印度元素而闻名,通过希腊佛教影响对艺术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可能在统治阶级中形成混合种族。米南德一世是最著名的印度-希腊国王,他的首都设在萨加拉(今锡亚尔科特)。他去世后,印度-希腊领土分裂,影响力减弱,出现了地方王国和共和国。印度-希腊人面临印度-斯基泰人的入侵,最终被印度-斯基泰人、印度-帕提亚人和贵霜人吸收或取代,希腊人口可能一直留在该地区,直到西元总督统治下的公元 415 年。
阿富汗的印度斯基泰人
萨卡战士,月氏族的敌人。 ©HistoryMaps
150 BCE Jan 1 - 400

阿富汗的印度斯基泰人

Bactra, Afghanistan
印度斯基泰人或印度萨卡人是 伊朗斯基泰游牧民族,从公元前 2 世纪中叶到公元 4 世纪从中亚迁徙到印度次大陆西北部(今阿富汗、 巴基斯坦印度北部)。毛斯(摩嘎)是公元前 1 世纪印度第一位塞迦国王,他在犍陀罗、印度河谷及其他地区建立了统治,征服了印度-希腊人等。印度-斯基泰人后来受到贵霜帝国的统治,由库朱拉·卡德菲斯(Kujula Kadphises)或卡尼什卡(Kanishka)等领导人统治,但仍继续以总督的身份统治某些地区,称为北部和西部总督。公元 2 世纪,在萨塔瓦哈纳 (Satavahana) 皇帝乔达米普特拉·萨塔卡尼 (Gautamiputra Satakarni) 的失败后,他们的统治开始衰落。公元 395 年,笈多皇帝旃陀罗笈多二世击败了最后一位西方总督鲁德拉辛哈三世,印度-斯基泰人在西北部的存在就此结束。印度-斯基泰人的入侵标志着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影响了巴克特里亚、喀布尔、印度次大陆等地区,并影响到了罗马和 帕提亚。这个王国的早期统治者包括莫埃斯(约公元前 85-60 年)和沃诺内斯(约公元前 75-65 年),正如古代历史学家阿里安和克劳迪斯·托勒密所记载的那样,他们注意到了萨卡人的游牧生活方式。
月氏游牧民族入侵大夏
月氏游牧民族入侵大夏。 ©HistoryMaps
132 BCE Jan 1

月氏游牧民族入侵大夏

Bactra, Afghanistan
月氏人最初来自汉帝国附近的河西走廊,大约在公元前176年被匈奴所取代,并在随后被乌孙取代后向西迁徙。到公元前 132 年,他们已经迁往奥克苏斯河以南,取代了萨卡斯坦游牧民族。[11]公元前126年汉族外交官张骞的访问揭示了月氏人在阿姆河以北的定居点和对大夏的控制,表明他们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与公元前208年尤西德姆斯一世领导的希腊-大夏军队的10,000名骑兵形成鲜明对比。[12]张骞描述了一个士气低落的大夏,政治制度已经消失,但城市基础设施完好无损。在乌孙入侵的推动下,月氏人于公元前 120 年左右扩张至大夏,并将斯基泰部落驱逐至印度。这导致了印度斯基泰人的最终建立。赫利奥克勒斯移居喀布尔山谷,成为最后一位希腊-巴克特里亚国王,他的后代继续统治着印度-希腊王国,直到公元前 70 年左右,月氏入侵结束了赫尔梅乌斯在帕罗帕米萨德的统治。月氏人在巴克特里亚的逗留持续了一个多世纪,在此期间他们采用了希腊化文化的某些方面,例如希腊字母作为后来的 伊朗宫廷语言,并以希腊-巴克特里亚风格铸造了硬币。公元前12年,他们进军印度北部,建立了贵霜帝国。
印度-帕提亚苏伦王国
艺术家描绘了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印度-帕提亚人建造的古代佛教寺院 Takht-i-Bahi。 ©HistoryMaps
19 Jan 1 - 226

印度-帕提亚苏伦王国

Kabul, Afghanistan
印度-帕提亚王国由贡多法列斯于公元 19 年左右建立,一直繁荣到公元 226 年左右,覆盖 伊朗东部、阿富汗部分地区和印度次大陆西北部。这个王国可能与苏伦家族有联系,也被一些人称为“苏伦王国”。[13]贡多法雷斯宣布从 安息帝国独立,通过征服印度-斯基泰人和印度-希腊人的领土来扩大他的疆域,尽管其疆域后来因贵霜族的入侵而缩小。印度-帕提亚人设法维持对萨卡斯坦等地区的控制,直到公元 224/5 左右被 萨珊帝国征服。[14]贡多法雷斯一世(Gondophares I)可能来自塞斯坦,与阿普拉卡拉贾斯有亲戚关系,或者是阿普拉卡拉贾斯的附庸,他在公元前 20-10 年左右将自己的领土扩展到前印度-塞西亚领土,包括阿拉霍西亚、塞斯坦、信德省、旁遮普邦和喀布尔山谷。他的帝国是一个由较小统治者组成的松散联盟,其中包括承认他至高无上的阿普拉卡拉加斯和印度-塞西亚总督。贡多法雷斯一世死后,帝国分裂。著名的继任者包括贡多法雷斯二世(萨尔佩多内斯)和贡多法雷斯的侄子阿布达加斯,他统治着旁遮普邦,也可能统治着塞斯坦。该王国经历了一系列小国王和内部分裂,自公元一世纪中叶起,领土逐渐被贵霜人吞并。印度-帕提亚人保留了一些地区,直到公元 230 年左右帕提亚帝国落入萨珊帝国手中。据塔巴里记载,公元 230 年左右,萨珊王朝征服图兰和萨卡斯坦,标志着印度-帕提亚统治的结束。
贵霜帝国
这个以“贵社和平”为标志的时代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包括维护了从犍陀罗到中国的道路,促进了大乘佛教的传播。 ©HistoryMaps
30 Jan 1 - 375

贵霜帝国

Peshawar, Pakistan
贵霜帝国大约于公元一世纪初由月氏人在巴克特里亚地区建立,在库朱拉·卡德菲塞斯皇帝的统治下从中亚扩张到印度西北部。这个帝国的鼎盛时期覆盖了现在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 巴基斯坦印度北部的部分地区。贵霜人很可能是月氏联盟的一个分支,可能起源于吐火罗人, [15]中国西北部迁徙到大夏,将希腊、 印度教佛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元素融入他们的文化中。该王朝的创始人库朱拉·卡德菲斯 (Kujula Kadphises) 信奉希腊-巴克特里亚文化传统,并且是一位湿派印度教徒。他的继任者维玛·卡德菲塞斯和瓦苏代瓦二世也支持印度教,而佛教在他们的统治下蓬勃发展,特别是迦腻色迦皇帝倡导佛教传播到中亚和中国。这个以“贵社和平”为标志的时代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包括维护了从犍陀罗到中国的道路,促进了大乘佛教的传播。[16]贵霜帝国与罗马帝国、 萨珊波斯、阿克苏姆帝国和汉朝保持着外交关系,将贵霜帝国定位为重要的贸易和文化桥梁。尽管具有重要意义,但帝国的大部分历史都是从外国文献中得知的,尤其是中国的记载,因为出于管理目的,他们从希腊语过渡到巴克特里亚语。3世纪的分裂导致半独立的王国容易受到萨珊王朝向西入侵的影响,在粟特、大夏和犍陀罗等地区形成了贵霜-萨珊王国。公元四世纪,笈多帝国进一步施压,贵霜王朝和贵霜萨珊王朝最终屈服于基达里人和嚈哒人的入侵。
贵霜萨珊王朝
贵霜萨珊王朝 ©HistoryMaps
230 Jan 1 - 362

贵霜萨珊王朝

Bactra, Afghanistan
贵霜萨珊王国,也称为印度萨珊王朝,由 萨珊帝国于公元三世纪和四世纪在粟特、大夏和犍陀罗领土上建立,这些领土以前是衰落的贵霜帝国的一部分。公元 225 年左右征服之后,萨珊王朝任命的总督采用了贵霜沙 (Kushanshah) 的头衔,即“贵霜之王”,通过铸造不同的硬币来标记他们的统治。这一时期通常被视为更广泛的萨珊帝国内的一个“子王国”,在公元 360-370 年左右之前一直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贵霜-萨珊王朝最终被基达里派击败,导致大量领土丧失。他们的残余领土被吸收回萨珊帝国。随后,基达利派被嚈哒利派(也称为阿尔孔匈奴)推翻,他们的控制范围扩大到大夏、犍陀罗,甚至印度中部。这种统治者的更替一直持续到土耳其沙希王朝和印度沙希王朝,直到穆斯林的征服到达印度西北部地区。
阿富汗萨珊王朝
萨珊王朝皇帝 ©HistoryMaps
230 Jan 1 - 650

阿富汗萨珊王朝

Bactra, Afghanistan
公元 3 世纪,贵霜帝国的分裂导致了半独立国家的形成,这些国家很容易受到不断扩张的 萨珊帝国(公元 224-561 年)的影响,到公元 300 年,萨珊帝国吞并了阿富汗,将贵霜王朝确立为附庸统治者。然而,萨珊王朝的控制受到中亚部落的挑战,导致地区不稳定和战争。贵霜王朝和萨珊王朝防御的瓦解为西安派/胡纳斯从 4 世纪开始的入侵铺平了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嚈哒人于五世纪从中亚兴起,征服了大夏并对伊朗构成了重大威胁,最终推翻了最后的贵霜实体。嚈哒人的统治持续了大约一个世纪,其特点是与萨珊王朝持续不断的冲突,萨珊王朝对该地区保持着名义上的影响力。到了六世纪中叶,嚈哒人在阿姆河以北的领土上被突厥人击败,又被河以南的萨珊王朝击败。统治者西金领导的突厥人在恰赫(塔什干)和布哈拉战役中取得了对嚈哒人的胜利,标志着该地区权力动态的重大转变。
基达里派
大夏的基达里特战士。 ©HistoryMaps
359 Jan 1

基达里派

Bactra, Afghanistan
基达里特王朝是在 4 世纪和 5 世纪统治巴克特里亚以及毗邻的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的王朝。基达里特人属于一个民族复合体,在印度统称为胡纳人,在欧洲统称为奇奥尼特人,甚至可能被认为与奇奥尼特人相同。尽管存在争议,胡纳/Xionite部落经常与在相似时期入侵东欧的匈奴人联系在一起。基达拉派以他们的主要统治者之一基达拉的名字命名。基达里特人似乎是胡纳部落的一部分,在拉丁语资料中被称为“Kermichiones”(来自伊朗卡米尔·Xyon)或“红色胡纳”。基达里派建立了中亚四个主要希奥尼派/胡纳人国家中的第一个,随后是阿尔孔人、嚈酞派和内扎克人。公元360年至370年,萨珊王朝统治下的中亚地区建立了基达里特王国,取代了大夏的贵霜萨珊王朝。此后, 萨珊帝国大致止步于梅尔夫。接下来,大约公元 390-410 年,基达人入侵印度西北部,取代了旁遮普地区贵霜帝国的残余势力。基达里人的首都设在撒马尔罕,那里是中亚贸易网络的中心,与粟特人关系密切。基达里人拥有强大的行政机构并提高税收,相当有效地管理他们的领土,这与波斯人所描述的一心破坏的野蛮人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嚈酞帝国
阿富汗的嚈酞酸盐 ©HistoryMaps
450 Jan 1 - 560

嚈酞帝国

Bactra, Afghanistan
嚈哒人,通常被称为白匈奴,是公元 5 世纪至 8 世纪繁荣的中亚民族,是伊朗匈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帝国被称为嚈哒帝国,在公元 450 至 560 年间非常强大,从大夏穿过塔里木盆地到达粟特,向南穿过阿富汗。尽管他们进行了扩张,但他们并没有越过兴都库什山脉,这将他们与阿尔孔匈奴人区分开来。这一时期的标志是对基达里特人的胜利以及向各个地区的扩张,直到公元 560 年左右被第一突厥汗国和萨珊帝国的联盟击败。战败后,嚈哒人设法在西突厥和萨珊王朝的宗主权下在吐火罗斯坦建立公国,直到公元 625 年吐火罗雅布古斯崛起。他们的首都很可能是昆都士,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和阿富汗北部。尽管在公元 560 年失败,嚈哒人继续在该地区发挥作用,在扎拉夫尚山谷和喀布尔等地区保持存在。六世纪中叶嚈哒帝国的崩溃导致他们分裂成多个公国。这个时代发生了重大战役,包括在古尔扎里恩战役中对土耳其-萨珊王朝联盟的重大失败。尽管最初遇到了挫折,包括领导层更迭以及来自萨珊王朝和土耳其人的挑战,嚈哒人仍然以各种形式在该地区持续存在。随着西突厥汗国的分裂以及随后与萨珊王朝的冲突,他们的历史变得更加复杂。到了 6 世纪末,嚈哒人的领土开始落入土耳其人手中,最终于公元 625 年建立了托卡拉·雅布古斯王朝,标志着该地区政治版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一转变开启了突厥沙希和尊比尔的时代,将突厥统治在中亚的遗产延伸,并影响该地区的历史,直至公元九世纪。
565 - 1504
中世纪的阿富汗ornament
穆斯林征服阿富汗
穆斯林征服阿富汗 ©HistoryMaps
642 Jan 1

穆斯林征服阿富汗

Herat, Afghanistan
公元 642 年纳哈万德战役后,阿拉伯穆斯林开始向阿富汗扩张,标志着穆斯林开始征服该地区。这一时期一直延续到 10 世纪至 12 世纪的加兹纳维德王朝和古里德王朝,这对阿富汗的全面伊斯兰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元 7 世纪的最初征服目标是呼罗珊和锡斯坦的琐罗亚斯德教地区,巴尔赫等重要城市在公元 705 年沦陷。在这些征服之前,阿富汗东部地区深受印度宗教(主要是佛教印度教)的影响,面临着穆斯林入侵的阻力。尽管倭马亚哈里发设法对该地区建立了名义上的控制,但真正的变化发生在伽色尼王朝,他们有效地削弱了喀布尔印度教沙希的权力。伊斯兰教的传播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像八世纪末在巴米扬发生的重大转变。然而,直到加兹纳维德入侵,古尔等地区才皈依伊斯兰教,这标志着阿拉伯人直接控制该地区的尝试结束。16 世纪和 17 世纪从苏莱曼山脉迁徙而来的普什图人的到来,标志着人口和宗教格局的关键转变,他们取代了包括塔吉克人、哈扎拉人和努里斯坦人在内的土著人口。努里斯坦因其非穆斯林习俗而一度被称为卡菲里斯坦,一直维持其以印度教为基础的多神教,直到公元 1895 年至 1896 年阿米尔·阿卜杜勒·拉赫曼汗 (Amir Abdul Rahman Khan) 的领导下强制皈依。[17]这一时期的征服和文化变革极大地塑造了阿富汗的宗教和种族构成,导致了目前伊斯兰占多数。
土耳其沙希斯
喀布尔西部的巴拉希萨尔堡垒,最初建于公元 5 世纪左右 ©HistoryMaps
665 Jan 1 - 822

土耳其沙希斯

Kabul, Afghanistan
突厥沙希王朝可能是西突厥人、突厥人和嚈哒人混血、嚈哒人血统,或者可能是哈拉吉族,在公元 7 世纪至 9 世纪期间统治着从喀布尔和卡比萨到犍陀罗的地区。公元625年左右,在西突厥统治者童若古可汗的领导下,突厥人越过兴都库什山脉,占领犍陀罗直至印度河。突厥沙希的领土从卡比西一直延伸到犍陀罗,扎布尔斯坦的一个突厥分支一度独立。犍陀罗东边与克什米尔和卡瑙季王国接壤,以乌达班达普拉为首都,可能与喀布尔作为夏季首都一起充当冬季首都。公元 723 年至 729 年期间访问过的朝鲜朝圣者惠朝记录了这些地区处于突厥国王的统治之下。突厥沙希 王朝出现于萨珊王朝落入拉希顿哈里发统治之后的一段时期,可能是西突厥人的一个分支,西突厥人从 560 年代起从河中地区扩张到大夏和兴都库什地区,最终取代了该地区最后的内扎克匈奴人。具有 Xwn 或 Huna 血统的大夏统治者。该王朝对阿拔斯哈里发东扩的抵抗持续了 250 多年,直到公元 9 世纪被 波斯萨法尔王朝击败。喀布尔斯坦在不同时期合并了扎布尔斯坦和犍陀罗,是突厥沙希的中心地带。背景公元653年,唐朝册封尼扎克最后一位统治者加尔日奇为济宾王。公元 661 年,他在当年促成了与阿拉伯人的和平条约。然而,在公元 664-665 年,该地区成为阿卜杜勒·拉赫曼·伊本·萨穆拉 (Abd al-Rahman ibn Samura) 的目标,他的目标是收复在哈里发战争中失去的领土。一系列事件极大地削弱了内扎克人的实力,他们的统治者皈依了伊斯兰教并幸免于难。到公元 666/667 年左右,内扎克领导层被突厥沙希取代,最初在扎布尔斯坦,后来在喀布尔斯坦和犍陀罗。土耳其沙希的种族身份存在争议,这个词可能会产生误导。自公元 658 年左右以来,突厥沙希与其他西突厥人名义上处于中国唐朝的保护之下。中国的记录,尤其是《策夫元归》,将喀布尔突厥人描述为吐火罗斯坦雅布古斯的附庸,吐火罗斯坦雅布古斯宣誓效忠唐朝。公元718年,陀诃罗·雅布·班图尼力的弟弟普罗向西安唐廷报告。他详细描述了吐火罗斯坦的军事力量,指出“212个王国、总督和长官”承认雅布古斯的权威。其中包括指挥二十万兵马的扎布尔国王,喀布尔国王也是如此,可以追溯到他们祖父的时代。抵制阿拉伯扩张在巴尔哈·泰金 (Barha Tegin) 的领导下,突厥沙希于公元 665 年左右发起了成功的反攻,在阿卜杜勒·拉赫曼·伊本·萨穆拉 (Abd al-Rahman ibn Samura) 接任锡斯坦总督后,从阿拉伯人手中夺回了直至阿拉霍西亚和坎大哈的领土。随后,首都从卡比萨迁往喀布尔。公元 671 年和公元 673 年,阿拉伯人在新总督的领导下重新发起进攻,但遭到抵抗,最终达成了一项和平条约,承认沙希对喀布尔和扎布尔的控制。公元 683 年,阿拉伯人攻占喀布尔和扎布尔斯坦的企图遭到挫败,导致阿拉伯人遭受重大损失。尽管在公元 684 年至 685 年期间短暂地失去了对阿拉伯人的控制,但沙希派表现出了韧性。公元 700 年,阿拉伯人的一次尝试以和平条约和倭马亚王朝的内部叛乱告终。正如中国编年史所示,到公元 710 年,巴尔哈的儿子特金沙 (Tegin Shah) 重新控制了扎布利斯坦,标志着一个政治依赖和反抗阿拉伯控制的波动时期。从公元 711 年起,随着穆罕默德·本·卡西姆 (Muhammad ibn Qasim) 的征战,沙希王朝面临来自东南部的新的穆斯林威胁,建立了倭马亚王朝 (Umayyad),后来由阿拔斯王朝 (Abbasid) 控制的信德省 (Sind) 一直延伸至木尔坦 (Multan),构成了持续的挑战,直到公元 854 年。衰亡公元 739 年,特金沙 (Tegin Shah) 退位,让位给他的儿子弗罗莫·凯萨罗 (Fromo Kesaro),弗罗莫·凯萨罗继续与阿拉伯军队进行斗争,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功。公元 745 年,弗罗莫·克萨罗的儿子薄福准即位,获得了《旧唐书》的认可,并获得了唐朝的军事头衔,这表明了针对伊斯兰领土扩张的战略联盟。继公元 751 年怛罗斯之战和安禄山叛乱之后,中国于公元 760 年左右撤军,削弱了突厥沙希的地缘政治地位。公元 775 年至 785 年左右,突厥沙希统治者屈服于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马赫迪的效忠要求。这场冲突一直持续到9世纪,帕蒂·杜米领导的突厥沙希抓住阿拔斯王朝内战(公元811-819年)的机会入侵呼罗珊。然而,公元 814/815 年左右,阿拔斯王朝哈里发马蒙的军队击败了他们,挺进了犍陀罗,他们的进攻受到了限制。这次失败迫使突厥沙希统治者皈依伊斯兰教,每年缴纳大量贡品,并向阿拔斯王朝割让一尊珍贵的偶像。最后的打击发生在公元 822 年左右,当时突厥沙希的最后一位统治者拉加图尔曼(可能是帕蒂杜米的儿子)被他的婆罗门大臣卡拉尔废黜。这开启了定都喀布尔的印度沙希王朝时代。与此同时,在南方,尊比尔人继续抵抗穆斯林的入侵,直到公元 870 年屈服于萨法尔的攻势。
萨曼帝国
该帝国由四兄弟——努赫、艾哈迈德、叶海亚和伊利亚斯——在阿拔斯王朝宗主权下建立,并由伊斯梅尔·萨马尼(Ismail Samani,892-907 年)统一 ©HistoryMaps
819 Jan 1 - 999

萨曼帝国

Samarkand, Uzbekistan
起源于伊朗德赫坎、信奉逊尼派穆斯林的萨曼帝国于公元 819 年至公元 999 年繁荣发展,以呼罗珊和河中地区为中心,鼎盛时期涵盖 波斯和中亚。该帝国由努赫、艾哈迈德、叶海亚和伊利亚斯四兄弟创建,由阿拔斯王朝宗主国统治,并由伊斯梅尔·萨马尼(892-907 年)统一,标志着封建制度的结束,并宣布从阿拔斯王朝独立。然而,到了945年,帝国的治理落入突厥军奴的控制之下,萨曼尼德家族只保留了象征性的权威。萨曼帝国在伊朗间奏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将波斯文化和语言融入伊斯兰世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土耳其-波斯文化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萨曼王朝是艺术和科学的著名赞助人,培养了鲁达基、菲尔多西和阿维森纳等杰出人物的事业,并将布哈拉提升为巴格达的文化竞争对手。他们的统治以波斯文化和语言的复兴为标志,比同时代的白益王朝和萨法尔王朝更加复兴,同时仍然出于科学和宗教目的使用阿拉伯语。萨曼王朝对其 萨珊王朝的传统感到自豪,并以在其王国中维护其波斯身份和语言而闻名。
狩猎规则
萨法尔统治阿富汗 ©HistoryMaps
861 Jan 1 - 1002

狩猎规则

Zaranj, Afghanistan
萨法尔王朝起源于伊朗东部,从 861 年到 1002 年统治 波斯、大呼罗珊和莫克兰东部的部分地区。他们是后伊斯兰征服时期兴起的,是最早的波斯本土王朝之一,标志着伊朗的间奏曲。由雅库布·本·莱斯·阿斯-萨法尔 (Ya'qub bin Laith as-Saffar) 创立,他于 840 年出生在卡宁 (Karnin)(靠近现代阿富汗),他从铜匠转型为军阀,占领了锡斯坦,并将影响力扩展到伊朗、阿富汗、 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萨法尔王朝从首都扎兰季开始积极扩张,于 873 年推翻了塔希尔王朝并吞并了呼罗珊。萨法尔王朝在潘杰希尔山谷开采银矿来铸造硬币,这标志着他们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衰亡尽管取得了这些征服, 阿拔斯王朝的哈里发还是承认雅各布为锡斯坦、法尔斯和克尔曼的总督,萨法尔人甚至收到了担任巴格达关键职位的邀请。亚古布征服的地区包括喀布尔谷地、信德省、吐火罗斯坦、莫克兰、克尔曼、法尔斯和呼罗珊,在被阿拔斯王朝击败之前几乎到达巴格达。雅古布死后,王朝加速衰落。他的兄弟兼继任者阿穆尔·本·莱斯 (Amr bin Laith) 在 900 年的巴尔赫战役中被伊斯梅尔·萨马尼 (Ismail Samani) 击败,导致呼罗珊失陷,萨法尔帝国领土缩减至法尔斯、克尔曼和锡斯坦。塔希尔·本·穆罕默德·本·阿米尔领导王朝(901-908)在法尔斯问题上与阿拔斯王朝进行斗争。908 年发生内战,涉及塔希尔和挑战者阿尔·莱斯 b.阿里入主锡斯坦,进一步削弱了王朝。随后,法尔斯总督叛逃到阿拔斯王朝,到 912 年,萨曼王朝将萨法尔王朝从锡斯坦驱逐,锡斯坦曾短暂受阿拔斯王朝统治,后来在阿布·贾法尔·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的统治下重新获得独立。然而,萨法尔王朝的权力现在已大大削弱,仅限于锡斯坦。1002 年,萨法尔王朝遭受了最后的打击,当时加兹尼的马哈茂德入侵锡斯坦,推翻了哈拉夫一世,最终结束了萨法尔王朝的统治。这标志着王朝从一支强大的力量转变为一个被孤立在最后据点的历史脚注。
加色尼帝国
加兹纳维德统治阿富汗。 ©History
977 Jan 1 - 1186

加色尼帝国

Ghazni, Afghanistan
加色尼帝国是一个起源于突厥马穆鲁克的 波斯穆斯林王朝,统治时期为977年至1186年,鼎盛时期覆盖伊朗、呼罗珊部分地区和印度次大陆西北部。萨布克提金的岳父阿尔普·提金(Alp Tigin)是来自巴尔赫的前萨曼尼德帝国将军,死后由萨布克提金建立,在萨布克提金的儿子加兹尼的马哈茂德的领导下,帝国得到了显着的扩张。马哈茂德将帝国的疆域扩展至东至阿姆河、印度河、印度洋,西至雷伊和哈马丹。然而,在马斯乌德一世的统治下,伽色尼王朝在 1040 年的丹达纳坎战役后开始将其西部领土输给塞尔柱帝国。这次失败导致伽色尼王朝仅保留了对现在包括现代阿富汗、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地区的控制权。 印度北部。1151年,巴赫拉姆沙苏丹将加兹尼输给了古尔王朝苏丹阿拉·丁·侯赛因,加兹尼的衰落仍在继续。虽然加兹尼王朝暂时夺回了加兹尼,但他们最终又输给了古兹土耳其人,而古兹土耳其人又把它输给了古尔的穆罕默德。加色尼王朝撤退到拉合尔,拉合尔成为他们的地区首府,直到 1186 年古尔苏丹古尔的穆罕默德征服了拉合尔,加色尼王朝最后一位统治者库斯劳·马利克 (Khusrau Malik) 被监禁和处决。上升突厥奴隶卫队中辛朱尔王朝和伽色尼王朝的出现对萨曼帝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西姆朱里王朝获得了呼罗珊东部的领土,而阿尔普·提金 (Alp Tigin) 和阿布·哈桑·西姆朱里 (Abu al-Hasan Simjuri) 在阿卜杜勒·马利克一世 (Abd al-Malik I) 于 961 年去世后,通过影响继承权来争夺对帝国的控制权。这种继承危机和统治地位的竞争导致了阿尔普·提金 (Alp Tigin) 的统治。法庭拒绝后撤退,并随后将加兹纳作为萨曼王朝的权威统治,法庭有利于文职部长而不是突厥军事领导人。控制阿姆河以南地区的西姆尤尔王朝面临着崛起的白益王朝的压力,无法抵御萨曼王朝的衰落和加兹纳维德王朝的崛起。突厥将领之间的内部冲突和权力斗争以及朝廷大臣忠诚度的转变凸显并加速了萨曼帝国的衰落。萨曼王朝权威的削弱促使葛逻禄人(新近伊斯兰化的突厥人)于 992 年占领布哈拉,导致喀拉汗汗国在河中地区建立,进一步分裂了先前受萨曼王朝影响的地区。基础萨布克提金原本是突厥马穆鲁克(奴隶士兵),通过军事技巧和战略联姻而声名鹊起,最终娶了阿勒普提金的女儿。962年,阿尔普提金从拉维克统治者手中夺取了加兹纳,为萨布克提金后来继承的权力基础奠定了基础。在阿尔普提金死后,萨布克提金在他的儿子和另一位前古拉姆的短暂统治下,通过罢免严厉的统治者比尔盖提金和复职的拉维克领导人,控制了加兹纳。作为加兹纳总督,萨布克提金在萨曼尼德埃米尔的要求下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领导了呼罗珊的战役,并获得了巴尔赫、图哈里斯坦、巴米扬、古尔和加尔奇斯坦的总督职位。他面临治理挑战,特别是在扎布利斯坦,他取消了将军事封地转变为永久所有权的做法,以确保突厥士兵的忠诚。他的军事和行政行动加强了他的统治,并获得了更多领土,包括 976 年库斯达尔的年度贡品。萨布克提金死后,他的统治和军事指挥权分给了他的儿子们,伊斯梅尔接管了加兹纳。尽管萨布克提金努力将权力分配给他的儿子们,但由于继承权纠纷,马哈茂德在 998 年的加兹尼战役中挑战并击败了伊斯梅尔,俘虏了他并巩固了权力。萨布克提金的遗产不仅包括领土扩张和军事实力,还包括在萨曼尼德帝国衰落的背景下,其王朝内部复杂的继承动态。扩张和黄金时代998年,加兹尼的马哈茂德就任总督,标志着加兹尼王朝最辉煌时代的开始,这与他的领导密切相关。他确认了自己对哈里发的效忠,并证明萨曼王朝因涉嫌叛国而被取代是合理的,并被任命为呼罗珊总督,头衔为亚明·道拉 (Yamin al-Dawla) 和阿明·米拉 (Amin al-Milla)。马哈茂德代表哈里发权威,积极宣扬逊尼派伊斯兰教,参与反对伊斯玛仪派和什叶派白益德派的运动,完成了对萨曼尼德王朝和沙希王朝领土的征服,包括信德省的木尔坦和布韦希德领地的部分地区。马哈茂德的统治被认为是伽色尼帝国的黄金时代,其特点是大规模的军事远征,特别是对印度北部的军事远征,他的目标是在那里建立控制并建立朝贡国。他的战役导致了大规模的掠夺,加色尼维德的影响力从雷伊延伸到撒马尔罕,从里海延伸到亚穆纳河。衰亡加兹尼的马哈茂德死后,加色尼帝国传给了他温和而深情的儿子穆罕默德,他的统治因对三个省份的要求而受到他的兄弟马苏德的挑战。冲突以马苏德夺取王位、致盲并监禁穆罕默德而告终。马斯乌德的任期充满了重大挑战,最终在 1040 年丹达纳坎战役中对塞尔柱人的灾难性失败,导致波斯和中亚领土的丧失,并开始了一段不稳定时期。马苏德试图从印度手中拯救帝国,但他的努力遭到了自己军队的破坏,导致他被废黜并入狱,并最终被暗杀。他的儿子马杜德试图巩固权力,但遇到阻力,标志着领导层快速更迭和帝国分裂的开始。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出现了易卜拉欣和马斯乌德三世等人物,易卜拉欣因其对帝国文化遗产的贡献而闻名,其中包括重大的建筑成就。尽管试图稳定国家,但内部冲突和外部压力仍然存在,最终导致苏丹巴赫拉姆沙阿的统治,在此期间加兹尼被古尔王朝短暂占领,只是在塞尔柱人的协助下重新夺回。加兹纳维德的最后一位统治者库斯劳·马利克将首都迁至拉合尔,一直保持控制直到 1186 年古里王朝入侵,这导致他和他的儿子于 1191 年被处决,实际上结束了加兹纳维德王朝。这一时期标志着加色尼王朝从一个曾经强大的帝国衰落到历史的脚注,并被塞尔柱人和古尔王朝等新兴势力所掩盖。
花剌子模帝国
花剌子模帝国 ©HistoryMaps
1077 Jan 1 - 1231

花剌子模帝国

Ghazni, Afghanistan
花剌子模帝国是源于突厥马穆鲁克的逊尼派穆斯林帝国,从 1077 年到 1231 年成为中亚、阿富汗和伊朗的一个重要势力。最初是塞尔柱帝国和卡拉契泰的附庸,他们于 1190 年左右获得独立,他们以其侵略性的扩张主义而闻名,超越了塞尔柱帝国和古里德帝国等竞争对手,甚至挑战了阿巴斯哈里发。花剌子模帝国在 13 世纪初期达到鼎盛时期,被认为是穆斯林世界的强国,疆域面积估计为 2.3 至 360 万平方公里。该帝国的结构与塞尔柱模式类似,拥有一支主要由钦察突厥人组成的强大骑兵部队。这种军事实力使其在蒙古人发起进攻之前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突厥- 波斯帝国。花剌子模王朝是由在塞尔柱帝国崛起的突厥奴隶阿努什·提金·加拉猜(Anush Tigin Gharachai)发起的。在阿努什·提金的后裔阿拉丁·阿齐兹 (Ala ad-Din Atsiz) 的领导下,花剌子模宣布独立,标志着主权和扩张新时代的开始,直到最终被蒙古人征服。
古里德帝国
古里德帝国。 ©HistoryMaps
1148 Jan 1 - 1215

古里德帝国

Firozkoh, Afghanistan
古里德王朝起源于 伊朗东部塔吉克人,从 8 世纪开始统治阿富汗中部的古尔,从 1175 年到 1215 年演变成一个帝国。最初是当地酋长,在 1011 年伽色尼征服后皈依逊尼派伊斯兰教。从伽色尼维德手中获得独立以及后来的塞尔柱王朝的附庸,古尔王朝利用地区权力真空大幅扩张领土。阿拉丁·侯赛因通过洗劫加兹纳维德首都来维护古里王朝的自治权,尽管随后被塞尔柱人击败。塞尔柱王朝在伊朗东部的衰落,加上花剌子模帝国的崛起,使地区动态向有利于古尔王朝的方向转变。在阿拉·丁·侯赛因的侄子吉亚特·丁·穆罕默德和古尔的穆罕默德的共同统治下,帝国达到了顶峰,疆域横跨伊朗东部至印度最东部,包括恒河平原的广大地区。吉亚特丁对西部扩张的关注与古尔穆罕默德的东部战役形成鲜明对比。1203 年吉亚特丁 (Ghiyath al-Din) 因风湿病去世和 1206 年穆罕默德 (Muhammad) 遇刺,标志着呼罗珊 (Khurasan) 古里德 (Ghurid) 权力的衰落。1215 年,沙阿·穆罕默德二世统治下的王朝彻底垮台,但他们对印度次大陆的征服仍在继续,并演变成库特布丁·艾巴克统治下的德里苏丹国。背景阿米尔·班吉 (Amir Banji) 是古尔王朝的王子和古尔的统治者,被认为是中世纪古尔王朝统治者的祖先,并由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 (Harun al-Rashid) 合法化。古尔王朝最初受到伽色尼王朝和塞尔柱王朝的影响约 150 年,并于 12 世纪中叶宣布独立。他们早期的宗教信仰是异教,在阿布·阿里·本·穆罕默德的影响下转向伊斯兰教。在一个以内部冲突和复仇为特征的动荡时期,赛义夫·丁·苏里被加兹纳维德统治者巴赫拉姆·沙阿击败,以及随后阿拉·丁·侯赛因的报复,标志着古尔王朝崛起的特点。阿拉丁·侯赛因因洗劫加兹尼而被称为“世界燃烧者”,他巩固了古尔王朝对塞尔柱人的反抗,在收复古尔并大幅扩张其领土之前,他遭受了囚禁和赎金。在阿拉丁·侯赛因的统治下,古尔王朝将菲鲁兹库作为首都,并扩张到加奇斯坦、图哈里斯坦和其他地区,尽管受到乌古斯突厥人和内部竞争对手的挑战。王朝的发展见证了与突厥遗产交织在一起的小分支的建立,塑造了该地区的古里德遗产。黄金年龄古尔王朝在古尔穆罕默德的军事威力的领导下,于 1173 年从古兹土耳其人手中夺回了加兹尼,并于 1175 年控制了赫拉特,赫拉特与菲罗兹科和加兹尼一起成为文化和政治据点。他们的影响力扩展到尼姆鲁兹、锡斯坦,并进入克尔曼的塞尔柱领土。1192 年征服呼罗珊期间,穆罕默德领导的古尔王朝利用塞尔柱人衰落留下的真空,向花剌子模帝国和卡拉契泰人挑战对该地区的统治地位。1200 年花剌子模领袖特基什去世后,他们占领了呼罗珊,包括尼沙布尔并到达贝斯塔姆。吉亚特·丁·穆罕默德 (Ghiyath al-Din Muhammad) 接替了他的表弟赛义夫·丁·穆罕默德 (Sayf al-Din Muhammad),在他的兄弟古尔的穆罕默德 (Muhammad of Ghor) 的支持下,成为了一位强大的统治者。他们早期统治的标志是消灭了一位竞争对手的酋长,并击败了一位在赫拉特和巴尔赫的塞尔柱总督的支持下争夺王位的叔叔。1203 年吉亚特去世后,古尔的穆罕默德控制了古里德帝国,继续统治直至 1206 年被他所反对的伊斯玛仪刺杀。这一时期凸显了古里德帝国的鼎盛时期和地区权力斗争错综复杂的动态,为该地区历史格局的后续转变奠定了基础。征服印度在古里德入侵前夕,印度北部是一个由独立的拉杰普特王国组成的马赛克,例如查哈马纳斯王国、乔卢基亚王国、加哈达瓦拉斯王国以及孟加拉的塞纳斯王国等,这些王国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古尔的穆罕默德在 1175 年至 1205 年间发动了一系列军事行动,极大地改变了这一局面。从征服木尔坦和乌赫开始,他将古里德的控制范围扩大到印度北部的中心地带,克服了诸如 1178 年由于恶劣的沙漠条件和拉杰普特抵抗而失败的入侵古吉拉特邦等挑战。到 1186 年,穆罕默德巩固了古里德在旁遮普邦和印度河谷的势力,为进一步向印度扩张奠定了基础。1191 年,他在第一次塔兰战役中被普里特维拉佳三世 (Prithviraja III) 击败,并于次年迅速报仇,导致普里特维拉佳 (Prithviraja) 被捕并被处决。穆罕默德随后的胜利,包括 1194 年在昌达瓦击败贾亚昌德拉和洗劫贝拿勒斯,展示了古尔王朝的军事实力和战略智慧。古尔穆罕默德的征服为他的将军库特布·丁·艾巴克领导下的 德里苏丹国的建立铺平了道路,标志着印度北部政治和文化格局的重大转变。拆除印度教寺庙并在其遗址上建造清真寺,以及巴赫蒂亚尔·卡尔吉 (Bakhtiyar Khalji) 洗劫那烂陀大学,突显了古里德入侵对该地区宗教和学术机构的变革性影响。1206 年穆罕默德遇刺后,他的帝国分裂为由突厥将军统治的较小苏丹国,导致德里苏丹国的崛起。这一时期的动乱最终在马穆鲁克王朝的统治下达到顶峰,马穆鲁克王朝是统治德里苏丹国的五个王朝中的第一个,德里苏丹国一直统治着印度,直到 1526 年莫卧儿帝国出现。
蒙古入侵花剌子模帝国
蒙古入侵花剌子模帝国 ©HistoryMaps
1221 Jan 1

蒙古入侵花剌子模帝国

Balkh, Afghanistan
蒙古人在战胜花剌子模帝国后于 1221 年入侵阿富汗,给整个地区带来了深刻而持久的破坏。这次袭击对定居的城镇和村庄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影响,而游牧社区更容易躲避蒙古人的攻击。一个重大后果是对农业至关重要的灌溉系统的恶化,导致人口和经济转向更易防御的山区。正如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所观察到的那样,巴尔赫曾经是一座繁荣的城市,但在一个世纪后却被夷为平地,至今仍是一片废墟。在蒙古人追击贾拉勒·阿丁·明布努期间,他们围困了巴米扬,为了回应成吉思汗的孙子穆图坎被守军箭射身亡的消息,他们摧毁了这座城市并屠杀了它的人民,为它赢得了“尖叫之城”的可怕绰号。 ”。赫拉特尽管被夷为平地,但在当地卡尔特王朝的统治下经历了重建,后来成为伊尔汗国的一部分。与此同时,蒙古帝国分裂后,从巴尔赫经喀布尔到坎大哈的领土落入察合台汗国的控制之下。相比之下,兴都库什山脉以南的部落地区要么与印度北部的 卡尔吉王朝保持联盟,要么保持独立,这说明了蒙古入侵后复杂的政治格局。
察合台汗国
察合台汗国 ©HistoryMaps
1227 Jan 1 - 1344

察合台汗国

Qarshi, Uzbekistan
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汗建立的蒙古王国,后来经历了突厥化。它从阿姆河一直延伸到鼎盛时期的阿尔泰山脉,涵盖了曾经由卡拉契泰人控制的领土。最初,察合台可汗承认大汗的至高无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治权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忽必烈统治时期,吉雅斯乌丁巴拉克反抗蒙古中央权威。该汗国的衰落始于 1363 年,逐渐将河中地区输给了帖木儿王朝,最终导致莫卧儿斯坦的出现,这个领土不断缩小,一直持续到 15 世纪末。莫卧儿斯坦最终分裂为叶尔肯汗国和吐鲁番汗国。到1680年,剩余的察合台领土落入准噶尔汗国手中,1705年,最后一位察合台可汗被废黜,标志着王朝的结束。
帖木儿帝国
帖木儿 ©HistoryMaps
1370 Jan 1 - 1507

帖木儿帝国

Herat, Afghanistan
帖木儿,也称为帖木儿,显着扩张了他的帝国,吞并了现在阿富汗的广大地区。在他的统治下,赫拉特成为帖木儿帝国的重要首都,帖木儿的孙子皮尔·穆罕默德控制着坎大哈。帖木儿的征服包括重建阿富汗的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在早期的蒙古入侵中遭到破坏。在他的治理下,该地区取得了长足进步。1405 年帖木儿去世后,他的儿子沙鲁赫将帖木儿首都迁往赫拉特,开启了被称为帖木儿文艺复兴的文化繁荣时期。这个时代赫拉特与佛罗伦萨竞争,成为文化重生的中心,融合了中亚突厥和 波斯文化,并为阿富汗的文化景观留下了持久的遗产。到了 16 世纪初,随着帖木儿的另一个后裔巴布尔在喀布尔的崛起,帖木儿的统治逐渐衰落。巴布尔很欣赏赫拉特,曾经注意到它无与伦比的美丽和重要性。他的冒险导致了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建立,标志着印度-阿富汗在次大陆产生重大影响的开始。然而,到了 16 世纪,阿富汗西部落 入波斯萨法维统治之下,该地区的政治格局再次发生变化。帖木儿王朝和随后的萨法维王朝对阿富汗的统治为该国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做出了贡献,并影响了该国向现代的发展。
16-17世纪的阿富汗
莫卧儿人 ©HistoryMaps
1504 Jan 1

16-17世纪的阿富汗

Afghanistan
从公元16世纪到17世纪,阿富汗是多个帝国的十字路口,北部是布哈拉汗国,西部是伊朗什叶派 萨法维王朝,东部是印度北部的逊尼派莫卧儿王朝。莫卧儿帝国阿克巴大帝将喀布尔纳入帝国最初的十二个苏巴之一,与拉合尔、木尔坦和克什米尔并列。喀布尔是一个战略省份,与重要地区接壤,并短暂包围巴尔赫和巴达赫尚苏巴赫。坎大哈位于南部战略要地,是莫卧儿帝国和萨法维帝国之间有争议的缓冲地带,当地阿富汗人的忠诚度经常在这两个势力之间转移。这一时期莫卧儿王朝对该地区产生了重大影响,以巴布尔征服印度之前的探险为标志。他的铭文保留在坎大哈的奇尔吉纳岩山上,凸显了莫卧儿人留下的文化印记。阿富汗保留了这个时代的建筑遗产,包括坟墓、宫殿和堡垒,证明了阿富汗与莫卧儿帝国之间的历史联系和文化交流。
1504 - 1973
阿富汗的现代ornament
阿富汗霍塔克王朝
阿富汗霍塔克王朝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709 Jan 1 - 1738

阿富汗霍塔克王朝

Kandahar, Afghanistan
1704 年,萨法维·沙阿·侯赛因 (Safavid Shah Husayn) 领导下的格鲁吉亚人乔治十一世 (Gurgīn Khan) 奉命平息大坎大哈地区的阿富汗叛乱。他的严厉统治导致许多阿富汗人被监禁和处决,其中包括当地著名领导人米尔韦斯·霍塔克(Mirwais Hotak)。尽管米尔韦斯作为囚犯被送往伊斯法罕,但最终被释放并返回坎大哈。1709 年 4 月,米尔韦斯在民兵的支持下发起叛乱,最终导致乔治十一世被暗杀。这标志着对几支 波斯大军的成功抵抗的开始,最终于 1713 年阿富汗控制了坎大哈。在米尔韦斯的领导下,阿富汗南部成为一个独立的普什图王国,尽管他拒绝了国王的头衔,而是被承认为“王子”坎大哈”。1715 年米尔韦斯去世后,他的儿子马哈茂德·霍塔基 (Mahmud Hotaki) 刺杀了他的叔叔阿卜杜勒·阿齐兹·霍塔克 (Abdul Aziz Hotak),并率领阿富汗军队进入波斯,占领了伊斯法罕,并于 1722 年自立为沙阿。然而,马哈茂德的统治很短暂,并受到反对派和内乱的损害,导致1725 年他被谋杀。马哈茂德的表弟沙阿·阿什拉夫·霍塔基 (Shah Ashraf Hotaki) 继承了他的王位,但他面临着来自奥斯曼帝国和 俄罗斯帝国的挑战以及内部异议。霍塔基王朝饱受继承之争和抵抗的困扰,最终于 1729 年被阿夫沙里德王朝的纳德沙 (Nader Shah) 推翻,此后霍塔基王朝的影响力仅限于阿富汗南部,直到 1738 年,以沙阿侯赛因·霍塔基 (Shah Hussain Hotaki) 的失败而告终。阿富汗和波斯历史上的这段动荡时期凸显了地区政治的复杂性以及外国统治对土著居民的影响,导致该地区权力动态和领土控制发生重大变化。
杜拉尼帝国
艾哈迈德·沙阿·杜拉尼 ©HistoryMaps
1747 Jan 1 - 1823

杜拉尼帝国

Kandahar, Afghanistan
1738 年,纳德沙阿击败侯赛因·霍塔基,征服坎大哈,标志着阿富汗并入他的帝国,坎大哈更名为纳德拉巴德。这一时期,年轻的艾哈迈德·沙阿也加入了纳德·沙阿的印度征战行列。1747年纳迪尔沙被刺杀导致阿夫沙里德帝国解体。在这场混乱中,25 岁​​的艾哈迈德·汗在坎大哈附近的支尔格大会上集结了阿富汗人,他被选为他们的领导人,此后被称为艾哈迈德·沙阿·杜拉尼。在他的领导下,以杜兰尼部落命名的杜兰尼帝国崛起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团结了普什图部落。艾哈迈德·沙阿 (Ahmad Shah) 在 1761 年帕尼帕特战役 (Battle of Panipat) 中对马拉塔帝国 (Maratha Empire)取得的重大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他的帝国的实力。艾哈迈德·沙阿·杜拉尼 (Ahmad Shah Durrani) 于 1772 年退休,随后在坎大哈去世,将帝国留给了他的儿子帖木儿·沙阿·杜拉尼 (Timur Shah Durrani),后者将首都迁至喀布尔。然而,杜兰尼的遗产因帖木儿继任者之间的内部冲突而受到损害,导致帝国逐渐衰落。杜兰尼帝国的领土横跨中亚、伊朗高原和印度次大陆,包括今天的阿富汗、 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区、 伊朗和土库曼斯坦的部分地区以及印度西北部。它被认为与奥斯曼帝国并称为 18 世纪最重要的伊斯兰帝国之一。杜兰尼帝国被誉为现代阿富汗民族国家的基础,艾哈迈德·沙阿·杜兰尼被誉为阿富汗国父。
巴拉克扎伊王朝
埃米尔·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HistoryMaps
1823 Jan 1 - 1978

巴拉克扎伊王朝

Afghanistan
巴拉克扎伊王朝从 1823 年崛起到 1978 年君主制结束,一直统治着阿富汗。该王朝的建立归功于埃米尔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Emir Dost Mohammed Khan),他于 1826 年取代了他的兄弟苏丹穆罕默德汗 (Sultan Mohammad Khan),在喀布尔建立了统治。穆罕默德扎伊时代的阿富汗因其进步的现代化而被喻为“亚洲的瑞士”,这一时期让人想起 伊朗巴列维时代的转型。这个改革和发展的时代与王朝面临的挑战形成鲜明对比,包括领土丧失和内部冲突。巴拉克扎伊统治时期的阿富汗历史充满了内部冲突和外部压力, 英阿战争和 1928-29 年的内战就是证明,这些战争考验了该王朝的韧性并塑造了该国的政治版图。背景巴拉克扎伊王朝声称是圣经中扫罗国王的后裔, [18]通过他的孙子阿富汗王子建立了联系,阿富汗王子由所罗门王抚养长大。阿富汗王子成为所罗门时代的关键人物,后来避难到“塔赫特苏莱曼”,标志着他的后代的历史旅程的开始。阿富汗王子的第 37 代,盖斯在麦地那拜访了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皈依伊斯兰教,采用阿卜杜勒·拉希德·帕坦这个名字,并娶了哈立德·本·瓦利德的女儿,进一步将血统与重要的伊斯兰人物交织在一起。这一祖先血统催生了苏莱曼,也被称为“齐拉克汗”,被认为是杜拉尼普什图人的祖先,其中包括巴拉克扎伊、波帕尔扎伊和阿拉科扎伊等著名部落。巴拉克扎伊的名字源自苏莱曼的儿子巴拉克,“巴拉克扎伊”的意思是“巴拉克的孩子” [19,]从而在更广泛的普什图部落结构中确立了巴拉克扎伊的王朝身份。
第一次英阿战争
埃尔芬斯通军队大屠杀期间,第 44 步兵团的最后一战 ©William Barnes Wollen
1838 Oct 1 - 1842 Oct

第一次英阿战争

Afghanistan
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发生于 1838 年至 1842 年,标志着大英帝国军事交战史上的重要篇章,以及被称为“大博弈”的更广泛的地缘政治斗争——一场 19 世纪英国与阿富汗之间的竞争。帝国与 俄罗斯帝国争夺中亚霸权。战争以阿富汗继承纠纷为借口开始。大英帝国试图将杜兰尼王朝的前国王沙阿·舒贾推上喀布尔酋长国的王位,挑战巴拉克扎伊王朝当时的统治者多斯特·穆罕默德汗。英国的动机是双重的:在阿富汗建立一个友好的政权来对抗俄罗斯的影响,并控制通往英属印度的道路。1839 年 8 月,英国成功入侵后,成功占领喀布尔,沙阿·舒贾 (Shah Shujah) 重新掌权。尽管取得了初步的成功,英国人和他们的印度辅助部队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严冬和阿富汗部落日益增长的抵抗。1842 年,当英国主力及其阵营追随者试图从喀布尔撤退时,局势发生了可怕的转变。这次撤退变成了灾难性的,导致撤退部队几乎被全部屠杀。这一事件赤裸裸地说明了在敌对领土上维持占领军的困难,特别是像阿富汗这样地理上充满挑战、政治上复杂的领土。为了应对这场灾难,英国发起了报应军,旨在惩罚那些对屠杀负有责任的人并救回囚犯。实现这些目标后,英国军队于 1842 年底从阿富汗撤军,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Dost Mohammad Khan) 结束流亡印度并恢复统治。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象征着这个时代的帝国主义野心和军事干预外国领土的固有风险。它还强调了阿富汗社会的复杂性以及阿富汗人民对外国占领的强大抵抗。这场战争作为大博弈的早期插曲,为英俄在该地区的进一步竞争奠定了基础,并凸显了阿富汗在全球地缘政治中的战略重要性。
精彩的比赛
艺术再现了大英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在阿富汗进行的伟大博弈。 ©HistoryMaps
1846 Jan 1 - 1907

精彩的比赛

Central Asia
“大博弈”一词象征着 19 世纪大英帝国俄罗斯帝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国际象棋比赛,是一场关于帝国野心、战略竞争以及对中亚和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操纵的复杂传奇。这段长期的竞争和阴谋旨在扩大对阿富汗、 波斯(伊朗)和西藏等关键地区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突显了这些帝国为确保自己的利益和缓冲区免受威胁所付出的努力。伟大博弈的核心是对彼此行动的恐惧和期待。拥有宝石殖民地印度的大英帝国担心俄罗斯的南下行动可能对其最珍贵的财产构成直接威胁。相反, 正在中亚积极扩张的俄罗斯将英国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视为其野心的障碍。这种动态为从里海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的一系列军事行动、间谍活动和外交演习奠定了基础。尽管竞争激烈,两个大国在该地区的直接冲突还是避免了,这主要是由于战略性地运用外交、地方代理人战争以及通过 1907 年英俄公约等协议建立势力范围。该协议不仅标志着大博弈的正式结束,而且划定了阿富汗、波斯和西藏的势力范围,有效地在塑造中亚和南亚地缘政治轮廓的激烈竞争时期划定了界限。大博弈的意义超越了其历史时期,影响着相关地区的政治格局,并为未来的冲突和结盟奠定了基础。大博弈的遗产在中亚的现代政治边界和冲突以及该地区全球大国之间持久的谨慎和竞争中显而易见。《伟大的博弈》证明了殖民野心对世界舞台的持久影响,说明了过去的地缘政治战略和帝国竞争如何在当今继续产生影响。
第二次英阿战争
英国皇家骑兵炮兵在迈旺德战役中撤退 ©Richard Caton Woodville
1878 Nov 1 - 1880

第二次英阿战争

Afghanistan
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1878-1880)涉及英属印度和巴拉克扎伊王朝谢尔·阿里汗领导下的阿富汗酋长国。这是英国俄罗斯之间更大的博弈的一部分。这场冲突主要分为两场战役:第一场战役始于 1878 年 11 月英国入侵,导致谢尔·阿里·汗 (Sher Ali Khan) 逃亡。他的继任者穆罕默德·雅各布·汗 (Mohammad Yaqub Khan) 寻求和平,最终于 1879 年 5 月签订了《甘达马克条约》。然而,英国驻喀布尔特使于 1879 年 9 月被杀,战争重新燃起。1880 年 9 月,第二次战役以英国人在坎大哈附近击败阿尤布汗而结束。阿卜杜勒·拉赫曼汗随后被任命为埃米尔,认可《甘达马克条约》并建立了针对俄罗斯的理想缓冲区,之后英国军队撤出。背景1878 年 6 月的柏林会议缓解了俄罗斯和英国在欧洲的紧张关系,随后俄罗斯将重点转向中亚,主动向喀布尔派遣了一个外交使团。尽管阿富汗埃米尔谢尔·阿里·汗极力阻止他们入境,俄罗斯特使还是于 1878 年 7 月 22 日抵达。随后,8 月 14 日,英国要求谢尔·阿里也接受英国外交使团。然而,埃米尔拒绝承认内维尔·鲍尔斯·张伯伦率领的使团,并威胁要阻挠。作为回应,印度总督利顿勋爵于 1878 年 9 月向喀布尔派遣了一个外交使团。当该使团在开伯尔山口东入口附近被折返时,引发了第二次英阿战争。第一阶段第二次英阿战争的初始阶段于 1878 年 11 月开始,大约 50,000 名英国军队(主要是印度士兵)通过三个不同的路线进入阿富汗。阿里清真寺和佩瓦尔科塔尔的重大胜利使得通往喀布尔的道路几乎无人防守。作为回应,谢尔·阿里·汗迁往马扎里沙里夫,旨在削弱英国在阿富汗的资源,阻碍其对南部的占领,并煽动阿富汗部落起义,这一战略让人想起第一届英国战争期间的多斯特·穆罕默德·汗和瓦齐尔·阿克巴尔·汗。 阿富汗战争。由于阿富汗土耳其斯坦境内有超过 15,000 名阿富汗士兵,并且进一步招募士兵的准备工作正在进行中,谢尔·阿里寻求俄罗斯的援助,但被拒绝进入俄罗斯,并建议与英国谈判投降。他返回马扎里沙里夫,但健康状况恶化,并于 1879 年 2 月 21 日去世。在前往阿富汗土耳其斯坦之前,谢尔·阿里释放了几位长期被监禁的州长,并承诺恢复他们支持反对英国的国家。然而,一些总督对过去的背叛感到失望,特别是萨尔伊普尔的穆罕默德汗和迈马纳汗国的侯赛因汗,宣布独立并驱逐阿富汗驻军,引发土库曼斯坦的袭击和进一步的不稳定。谢尔·阿里的去世引发了继任危机。穆罕默德·阿里汗夺取塔赫塔普尔的企图遭到叛变驻军的阻挠,迫使他向南集结敌军。随后,雅各布·汗被任命为阿米尔,同时逮捕了涉嫌效忠阿夫扎里德的萨达。在英军占领喀布尔的情况下,谢尔·阿里的儿子兼继承人雅古布·汗 (Yaqub Khan) 于 1879 年 5 月 26 日同意签署《甘达马克条约》。该条约授权雅古布·汗将阿富汗外交事务交给英国控制,以换取每年的补贴以及支持反对外国入侵的不确定承诺。该条约还在喀布尔和其他战略地点设立了英国代表,让英国控制了开伯尔和米奇尼山口,并导致阿富汗将奎达和西北边境省的贾姆鲁德堡等领土割让给英国。此外,雅古布·汗同意停止对阿夫里迪部落内部事务的任何干涉。作为回报,他将获得每年 60 万卢比的补贴,英国同意从阿富汗撤出除坎大哈之外的所有军队。然而,该协议脆弱的和平于 1879 年 9 月 3 日被打破,喀布尔的起义导致英国特使路易斯·卡瓦尼亚里爵士及其卫兵和幕僚被暗杀。这一事件重新点燃了敌对行动,标志着第二次英阿战争下一阶段的开始。第二期在第一次战役的高潮中,弗雷德里克·罗伯茨少将率领喀布尔野战部队穿过舒塔尔加丹山口,于 1879 年 10 月 6 日在恰拉西亚布击败阿富汗军队,并于不久后占领喀布尔。1879 年 12 月,加齐·穆罕默德·扬·汗·瓦尔达克 (Ghazi Mohammad Jan Khan Wardak) 领导的一场重大起义袭击了喀布尔附近的英国军队,但在 12 月 23 日袭击失败后被镇压。雅各布·汗因卷入卡瓦尼亚里大屠杀而被迫退位。英国审议了阿富汗的未来治理,考虑了各种继任者,包括分割国家或任命阿尤布汗或阿卜杜勒拉赫曼汗为埃米尔。阿卜杜勒·拉赫曼·汗 (Abdur Ra​​hman Khan) 流亡国外,最初被俄罗斯人禁止进入阿富汗,他利用了雅古布·汗 (Yaqub Khan) 退位和英国占领喀布尔后的政治真空。在婚姻关系和所谓的幻想邂逅的支持下,他穿越到了巴达赫尚省,在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后占领了罗斯塔克并吞并了巴达赫尚省。尽管最初遭到抵制,阿卜杜勒·拉赫曼还是巩固了对阿富汗土耳其斯坦的控制,与反对雅各布·汗任命的势力结盟。英国人为阿富汗寻求一位稳定的统治者,尽管阿卜杜勒·拉赫曼抵制且其追随者坚持圣战,但仍将阿卜杜勒·拉赫曼视为潜在候选人。在谈判中,受从利顿到里彭侯爵的行政更替的影响,英国人的目标是迅速解决撤军问题。阿卜杜勒·拉赫曼利用英国人撤军的愿望,巩固了自己的地位,并在获得各部落首领的支持后于 1880 年 7 月被承认为埃米尔。与此同时,赫拉特总督阿尤布·汗 (Ayub Khan) 叛乱,特别是在 1880 年 7 月的迈万德战役 (Battle of Maiwand) 中,但最终在 1880 年 9 月 1 日的坎大哈战役 (Battle of Kandahar) 中被罗伯茨的军队击败,镇压了他的叛乱并结束了他对英国和英国的挑战。阿卜杜勒·拉赫曼的权威。后果阿尤布汗战败后,第二次英阿战争结束,阿卜杜勒·拉赫曼汗成为胜利者和阿富汗新埃米尔。一个重大转折是,英国尽管最初不愿意,但仍将坎大哈归还阿富汗,拉赫曼重申了《甘达马克条约》,根据该条约,阿富汗将领土控制权割让给英国,但恢复了内部事务的自治权。该条约还标志着英国在喀布尔保留居民的野心的终结,而是选择通过英属印度穆斯林代理人进行间接联络并控制阿富汗的外交政策,以换取保护和补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措施符合谢尔·阿里·汗早期的愿望,使阿富汗成为英属印度和俄罗斯帝国之间的缓冲国,如果尽早实施,这些措施可能是可以避免的。事实证明,这场战争对英国来说代价高昂,到 1881 年 3 月,开支激增至约 1950 万英镑,远远超出了最初的估计。尽管英国有意保护阿富汗免受俄罗斯的影响并将其建立为盟友,但阿卜杜勒·拉赫曼·汗采取了让人想起俄罗斯沙皇的独裁统治,并经常违背英国的期望。他的统治以严厉的措施为标志,其中包括连维多利亚女王都感到震惊的暴行,为他赢得了“铁阿米尔”的绰号。阿卜杜勒·拉赫曼的治理特点是对军事能力保密和违反与英国协议的直接外交接触,这对英国的外交努力提出了挑战。他倡导圣战,反对英国和俄罗斯的利益,这进一步加剧了两国关系的紧张。但阿卜杜勒·拉赫曼统治期间,阿富汗与英属印度之间并未发生重大冲突,除了潘杰德事件通过外交解决外,俄罗斯对阿富汗事务保持距离。1893 年,莫蒂默·杜兰德和阿卜杜勒·拉赫曼建立了杜兰德线,划分了阿富汗和英属印度之间的势力范围,促进了外交关系和贸易的改善,同时创建了西北边境省,巩固了两个实体之间的地缘政治格局。
第三次英阿战争
1922年的阿富汗战士 ©John Hammerton
1919 May 6 - Aug 8

第三次英阿战争

Afghanistan
第三次英阿战争于 1919 年 5 月 6 日开始,阿富汗入侵英属印度,并于 1919 年 8 月 8 日停战。这场冲突导致了 1919 年英阿条约,阿富汗从英国手中重新获得了对其外交事务的控制权,英国承认杜兰德线为阿富汗和英属印度之间的官方边界。背景第三次英阿战争的起源在于,英国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阿富汗是 俄罗斯入侵印度的潜在渠道,这是被称为“大博弈”的战略竞争的一部分。整个 19 世纪,由于英国试图影响喀布尔的政策,这种担忧导致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英国-阿富汗战争。尽管存在这些冲突,但从 1880 年第二次英阿战争到 20 世纪初,在阿卜杜勒·拉赫曼汗及其继任者哈比布拉汗的统治下,英国和阿富汗之间的关系相对积极。英国通过大量补贴间接管理阿富汗外交政策,维持阿富汗的独立,但根据《甘达马克条约》对其外交事务具有重大影响力。1901 年阿卜杜勒·拉赫曼·汗 (Abdur Ra​​hman Khan) 去世后,哈比布拉·汗 (Habibullah Khan) 即位,在英国和俄罗斯之间维持务实立场,为阿富汗利益服务。尽管阿富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持中立,并抵制来自同盟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压力,哈比布拉仍然接受了土耳其-德国的使命并接受了军事援助,试图为了阿富汗的利益而在交战国之间进行航行。哈比布拉努力保持中立,同时应对内部压力以及英国和俄罗斯的利益,最终于 1919 年 2 月被暗杀。这一事件引发了一场权力斗争,哈比布拉的第三个儿子阿马努拉·汗 (Amanullah Khan) 在内部异议和政治斗争中成为新的埃米尔。阿姆利则大屠杀后印度内乱不断加剧。阿马努拉最初的改革和独立承诺旨在巩固他的统治,但也反映了彻底摆脱英国影响的愿望,导致他决定于 1919 年入侵英属印度,从而引发了第三次英国-阿富汗战争。战争第三次英阿战争于 1919 年 5 月 3 日爆发,阿富汗军队入侵英属印度,占领了战略重镇巴格,中断了兰迪科塔尔的供水。作为回应,英国于5月6日对阿富汗宣战并动员了军队。英国军队面临后勤和防御挑战,但成功击退了阿富汗的袭击,包括在“巨石阵山脊”,这展示了冲突的强度和地理分布。随着开伯尔步枪队的不满情绪和该地区英军的后勤压力,战争的动态发生了变化,凸显了边境战争的复杂性。战争的最后阶段,塔尔周围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英国军队克服了数量和后勤方面的劣势,在英国皇家空军对部落部队的支援的帮助下,确保了该地区的安全。1919 年 8 月 8 日,《拉瓦尔品第条约》标志着第三次英阿战争的结束,英国将阿富汗外交事务的控制权交还给阿富汗。该条约是阿富汗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导致将 8 月 19 日定为阿富汗独立日,纪念该国在对外关系中摆脱英国的影响。
阿富汗内战(1928–1929)
红军在阿富汗。 ©Anonymous
1928 Nov 14 - 1929 Oct 13

阿富汗内战(1928–1929)

Afghanistan
阿曼努拉汗改革第三次英阿战争后,阿马努拉·汗国王旨在打破阿富汗的历史孤立状态。1925年镇压霍斯特叛乱后,与许多大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阿马努拉 1927 年访问欧洲和土耳其期间观察了阿塔图尔克的现代化努力,受到启发,阿马努拉推出了几项旨在实现阿富汗现代化的改革。他的外交部长兼岳父马哈茂德·塔尔齐在这些变革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倡导妇女教育。塔齐支持阿富汗第一部宪法第 68 条,该条规定全民接受初等教育。然而,一些改革,例如废除妇女传统的穆斯林面纱和建立男女同校的学校,很快遭到部落和宗教领袖的反对。这种不满情绪引发了 1928 年 11 月的辛瓦里叛乱,导致了 1928-1929 年的阿富汗内战。尽管辛瓦里起义最初受到镇压,但更广泛的冲突接踵而至,对阿马努拉的改革议程提出了挑战。阿富汗内战阿富汗内战从 1928 年 11 月 14 日持续到 1929 年 10 月 13 日,其特点是哈比布拉·卡拉卡尼 (Habibullah Kalakāni) 领导的萨卡维派势力与阿富汗境内各个部落、君主制和反萨卡维派派别之间的冲突。穆罕默德·纳迪尔·汗 (Mohammed Nādir Khan) 成为对抗萨卡维派的关键人物,最终在萨卡维派失败后登基为国王。贾拉拉巴德辛瓦里部落的叛乱引发了这场冲突,部分原因是阿曼努拉汗在妇女权利方面的进步政策。与此同时,萨卡维派在北部集结,占领了西拉吉山,随后于 1929 年 1 月 17 日占领了喀布尔,取得了重大的早期胜利,包括后来占领了坎大哈。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卡拉卡尼的统治仍因强奸和抢劫等严重不当行为的指控而受到损害。纳迪尔·汗 (Nadir Khan) 与反萨卡维派情绪保持一致,在长期僵局后,果断迫使萨卡维派军队撤退,占领喀布尔并于 1929 年 10 月 13 日结束内战。这场冲突导致约 7,500 人死亡,在占领喀布尔期间发生了大范围的洗劫事件。喀布尔被纳迪尔的军队占领。战后,纳迪尔·汗拒绝恢复阿曼努拉的王位,引发了几次叛乱,而阿曼努拉后来在二战期间在轴心国的支持下试图夺回权力的失败,凸显了阿富汗历史上这段动荡时期的持久遗产。
阿富汗王国
穆罕默德·纳迪尔·汗,阿富汗国王(生于 1880 年 - 卒于 1933 年) ©Anonymous
1929 Nov 15 - 1973 Jul 17

阿富汗王国

Afghanistan
穆罕默德·纳迪尔·汗 (Mohammed Nadir Khan) 击败哈比布拉·卡拉卡尼 (Habibullah Kalakani) 后于 1929 年 10 月 15 日登上阿富汗王位,随后于同年 11 月 1 日处决了他。他的统治重点是巩固权力和振兴国家,选择了比其前任阿马努拉汗雄心勃勃的改革更为谨慎的现代化道路。1933 年,纳迪尔·汗 (Nadir Khan) 的任期因一名喀布尔学生的报复而被暗杀而缩短。纳迪尔汗 19 岁的儿子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 (Mohammad Zahir Shah) 继任,从 1933 年至 1973 年执政。他的统治面临着挑战,包括 1944 年至 1947 年间由马兹拉克·扎德兰 (Mazrak Zadran) 和萨莱迈 (Salemai) 等领导人带头的部落叛乱。最初,查希尔·沙阿的治理是在他的叔叔、总理萨达尔·穆罕默德·哈希姆·汗的有影响力的指导下进行的,他维持了纳迪尔·汗的政策。1946年,另一位叔叔萨达尔·沙阿·马哈茂德·汗 (Sardar Shah Mahmud Khan) 接任总理,发起政治自由化,但后来由于影响范围广泛而被撤回。查希尔·沙阿的表弟兼妹夫穆罕默德·达乌德·汗 (Mohammed Daoud Khan) 于 1953 年成为总理,寻求与苏联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并疏远阿富汗与巴基斯坦的关系。在他的任期内,由于与巴基斯坦的争端而引发了经济危机,导致他于 1963 年辞职。查希尔·沙阿随后在治理中承担了更直接的角色,直到 1973 年。1964年,查希尔·沙阿提出了一部自由主义宪法,建立了两院制立法机构,由任命、选举和间接选举的代表组成。这一时期被称为查希尔的“民主实验”,使政党得以蓬勃发展,其中包括与苏联意识形态密切相关的阿富汗共产主义人民民主党(PDPA)。1967 年,PDPA 分裂为两个派别:由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 (Nur Muhammad Taraki) 和哈菲祖拉·阿明 (Hafizullah Amin) 领导的人民派 (Khalq) 和巴布拉克·卡尔迈勒 (Babrak Karmal) 领导的帕查姆派 (Parcham),这突显了阿富汗政治中出现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多样性。
1973
当代阿富汗ornament
阿富汗共和国 (1973–1978)
穆罕默德·达乌德·汗 ©National Museum of the U.S. Navy
1973 Jul 17 - 1978 Apr 27

阿富汗共和国 (1973–1978)

Afghanistan
在王室受到腐败指控和渎职行为以及 1971-72 年严重干旱造成经济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前总理穆罕默德·萨达尔·达乌德·汗于 1973 年 7 月 17 日通过非暴力政变夺取了权力,当时查希尔·沙阿正在接受治疗在意大利治疗眼部问题和治疗腰痛。达乌德废除了君主制,废除了1964年宪法,并宣布阿富汗为共和国,自己担任第一任总统和总理。阿富汗共和国是阿富汗第一个共和国。它通常被称为达乌德共和国或贾姆胡里耶-萨达兰(王子共和国),因为巴拉克扎伊王朝的萨达尔·穆罕默德·达乌德·汗将军和高级巴拉克扎伊王子于 1973 年 7 月废黜了他的表弟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国王,随后成立了这个共和国。政变。达乌德汗以其独裁统治和在苏联美国等国的帮助下试图实现国家现代化而闻名。他推行急需的经济和社会改革的尝试收效甚微,1977 年 2 月颁布的新宪法也未能平息长期的政治不稳定。1978年,由苏联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煽动的军事政变,被称为“绍尔革命”,达乌德及其家人被杀。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
喀布尔萨乌尔革命后的第二天。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78 Apr 28 - 1989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

Afghanistan
1978 年 4 月 28 日,萨乌尔革命标志着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巴布拉克·卡尔迈勒和阿明·塔哈等人物领导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 (PDPA) 推翻了穆罕默德·达乌德政府。这次政变导致达乌德被暗杀,阿富汗民主共和国迎来了人民民主党的统治,一直持续到1992年4月。人民民主党上台后,启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改革议程,使法律世俗化并促进妇女权利,包括禁止强迫婚姻和承认妇女选举权。重大改革包括社会主义土地改革和走向国家无神论,以及在苏联援助下的经济现代化努力,凸显了阿富汗历史上的变革但动荡的时期。然而,这些改革,特别是世俗化努力和对传统伊斯兰习俗的压制,引发了广泛的骚乱。人民民主党的镇压导致数千人死亡和入狱,引发了全国各地的大规模叛乱,特别是在农村地区。这种广泛的反对为苏联 1979 年 12 月的干预奠定了基础,旨在支持摇摇欲坠的人民民主党政权。苏联的占领遭到了阿富汗圣战者的强烈抵抗,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来自美国沙特阿拉伯的支持。这种支持包括财政援助和军事装备,使冲突升级为一场重大的冷战对抗。苏联的残酷行动以大规模杀戮、强奸和强迫流离失所为特征,导致数百万阿富汗难民逃往邻国及其他国家。国际压力和占领的高昂成本最终迫使苏联于 1989 年撤军,留下了伤痕累累的阿富汗,并为随后几年的进一步冲突埋下了伏笔,尽管苏联在 1992 年之前一直支持阿富汗政府。
苏阿战争
苏阿战争。 ©HistoryMaps
1979 Dec 24 - 1989 Feb 15

苏阿战争

Afghanistan
苏阿战争从 1979 年持续到 1989 年,是冷战时期的一场关键冲突,其特点是苏联支持的阿富汗民主共和国 (DRA)、苏联军队和得到各种国际行为体支持的阿富汗圣战者游击队之间的激烈战斗包括巴基斯坦美国英国中国伊朗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外国的介入使这场战争变成了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代理人战争,主要在阿富汗的农村地区进行。战争造成多达300万阿富汗人伤亡,数百万人流离失所,严重影响了阿富汗的人口和基础设施。这场战争是苏联为了支持亲苏的人民民主党政府而发起的入侵,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谴责,导致对苏联的制裁。苏联军队的目标是确保城市中心和通讯路线的安全,期望人民民主党政权迅速稳定,然后撤军。然而,面对圣战者的强烈抵抗和充满挑战的地形,冲突扩大,苏联军队人数达到约 115,000 人。战争给苏联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消耗了军事、经济和政治资源。到了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Mikhail Gorbachev) 的改革主义议程下,苏联发起了分阶段撤军,并于 1989 年 2 月完成。这次撤军使人民民主党在持续的冲突中自生自灭,最终在苏联的支持结束后于 1992 年垮台。 ,引发另一场内战。苏阿战争的深远影响包括它促成了苏联的解体、冷战的结束,以及在阿富汗留下了破坏和政治不稳定的遗产。
第一次阿富汗内战
第一次阿富汗内战 ©HistoryMaps
1989 Feb 15 - 1992 Apr 27

第一次阿富汗内战

Jalalabad, Afghanistan
第一次阿富汗内战从 1989 年 2 月 15 日苏联撤军到 1992 年 4 月 27 日根据白沙瓦协议成立新的阿富汗临时政府。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圣战者派系与苏联支持的共和国之间的激烈冲突。阿富汗在喀布尔。松散地团结在“阿富汗临时政府”领导下的圣战者组织将他们的战斗视为针对他们所认为的傀儡政权的斗争。这一时期的一场重大战役是 1989 年 3 月的贾拉拉巴德战役,阿富汗临时政府在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的协助下未能从政府军手中夺取这座城市,导致圣战者内部出现战略和意识形态分裂,尤其是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伊斯兰党撤回对临时政府的支持。1992 年 3 月,苏联撤回支持,使总统穆罕默德·纳吉布拉变得脆弱,促使他同意辞职,转而支持圣战者联合政府。然而,由于对政府组建的分歧,特别是古尔布丁伊斯兰党的分歧,导致了对喀布尔的入侵。这一行动引发了多个圣战组织之间的内战,并迅速演变成一场多方面的冲突,几周内涉及多达六个不同派别,为阿富汗长期的不稳定和战争奠定了基础。背景圣战者抵抗运动是多样化且分散的,由具有不同地区、种族和宗教信仰的众多团体组成。到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七个主要的逊尼派伊斯兰反叛组织联合起来对抗苏联。尽管苏联于 1989 年 2 月撤军,冲突依然存在,圣战者各派之间的内讧十分猖獗,古尔布丁·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古尔布丁伊斯兰党因对其他抵抗组织(包括马苏德领导的抵抗组织)的侵略而闻名。这些内部冲突往往涉及可怕的暴力行为,并因背叛和与敌军停火的指控而变得更加复杂。尽管面临这些挑战,马苏德等领导人仍寻求通过法律手段而不是报复来促进阿富汗团结并追求正义。贾拉拉巴德之战1989 年春,圣战者七党联盟在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的支持下,对贾拉拉巴德发起进攻,旨在建立一个由圣战者领导的政府,并可能由希克马蒂亚尔领导。这次袭击背后的动机似乎很复杂,既包括推翻阿富汗马克思主义政权的愿望,也包括阻止对巴基斯坦境内分离主义运动的支持。美国的参与,特别是通过罗伯特·B·奥克利大使的参与,表明三军情报局战略的国际层面,美国寻求通过将马克思主义者赶出阿富汗来对越南进行报复。这次行动由古尔布丁伊斯兰党和伊斯兰党的部队以及阿拉伯武装分子参与,最初在占领贾拉拉巴德机场时显示出了希望。然而,圣战者组织面临来自防守严密的阿富汗军队阵地的顽强抵抗,并得到密集空袭和飞毛腿导弹袭击的支持。围困变成了一场持久战,圣战者无法突破贾拉拉巴德的防御,伤亡惨重,目标也未能实现。阿富汗军队成功保卫贾拉拉巴德,特别是使用飞毛腿导弹,标志着现代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战斗结束后,圣战者部队士气低落,造成数千人伤亡和大量平民伤亡。未能占领贾拉拉巴德并建立圣战者政府是一次战略挫折,挑战了圣战者的势头并改变了阿富汗冲突的进程。
第二次阿富汗内战
第二次阿富汗内战 ©HistoryMaps
1992 Apr 28 - 1996 Sep 27

第二次阿富汗内战

Afghanistan
1992年至1996年,苏联支持的阿富汗共和国解体,爆发了第二次阿富汗内战,圣战者拒绝组建联合政府,各派之间冲突激烈。由古尔布丁·希克马蒂亚尔领导并得到巴基斯坦三军情报局支持的古尔布丁伊斯兰党试图占领喀布尔,导致广泛的战斗,最终导致多达六支圣战者军队卷入其中。这一时期,阿富汗境内联盟短暂,权力斗争持续不断。塔利班在巴基斯坦和三军情报局的支持下迅速取得控制权,到 1996 年 9 月占领了坎大哈、赫拉特、贾拉拉巴德等主要城市,并最终占领了喀布尔。这一胜利导致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的建立,并为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随后的1996年至2001年的内战中与北方联盟发生了进一步的冲突。战争对喀布尔的人口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大规模流离失所,人口从 200 万减少到 50 万。1992 年至 1996 年的阿富汗内战以其残酷性和造成的痛苦为特点,仍然是阿富汗历史上关键和毁灭性的一章,深刻影响了该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喀布尔之战1992 年,喀布尔成为圣战者各派进行重型火炮和火箭袭击的战场,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1993年,尽管多次尝试停火和达成和平协议,但由于各派之间持续的竞争和不信任,所有这些都失败了,冲突的激烈程度并没有减弱。到了 1994 年,冲突扩大到喀布尔以外的地区,新的联盟形成,特别是杜斯塔姆领导的国民党和希克马蒂亚尔领导的伊斯兰党之间的联盟,使内战局势进一步复杂化。今年也标志着塔利班成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占领了坎大哈并迅速在阿富汗各地夺取领土。1995-96 年的内战格局中,塔利班占领了战略要地并逼近喀布尔,挑战布尔汉努丁·拉巴尼和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军队领导的临时政府。塔利班的势头和巴基斯坦的支持促使敌对派系之间形成新的联盟,以阻止塔利班的前进。然而,这些努力都徒劳无功,塔利班于 1996 年 9 月占领了喀布尔,建立了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并标志着该国动荡的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
塔利班和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北方联盟)。 ©HistoryMaps
1996 Jan 1 - 2001

塔利班和统一战线

Afghanistan
1996 年 9 月 26 日,面对塔利班在巴基斯坦的军事支持和沙特阿拉伯的财政支持下的重大攻势,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下令从喀布尔战略撤军。塔利班第二天占领了这座城市,建立了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并对伊斯兰法实行严格解释,其中包括对妇女和女童权利的严格限制。为了应对塔利班的接管,曾经的对手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和阿卜杜勒·拉希德·杜斯塔姆联合起来组成统一战线(北方联盟),抵制塔利班的扩张。这个联盟汇集了马苏德的塔吉克族军队、杜斯塔姆的乌兹别克族以及哈扎拉派系和各指挥官领导的普什图族军队,控制着阿富汗北部主要省份约30%的人口。到2001年初,马苏德采取了双重方针,一方面在当地施加军事压力,另一方面寻求国际支持,主张“民众共识、大选和民主”。他意识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喀布尔政府的缺点,发起了旨在保护平民的警察培训,并期望成功推翻塔利班。马苏德的国际努力包括在布鲁塞尔欧洲议会发表讲话,要求为阿富汗人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并批评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歪曲伊斯兰教。他认为,如果没有巴基斯坦的支持,塔利班的军事行动是不可持续的,这凸显了影响阿富汗稳定的复杂地区动态。
阿富汗战争(2001-2021)
2009 年,扎布尔的一名美国士兵和一名阿富汗翻译 ©DoD photo by Staff Sgt. Adam Mancini.
2001 Oct 7 - 2021 Aug 30

阿富汗战争(2001-2021)

Afghanistan
阿富汗战争从 2001 年持续到 2021 年,是为了应对 9 月 11 日的袭击而爆发的。以美国为首的国际联盟发起了“持久自由行动”,以推翻塔利班政府,该政府窝藏了对袭击负责的基地组织特工。尽管最初取得了军事胜利,建立了伊斯兰共和国并将塔利班从主要城市赶走,但这场冲突演变成了美国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最终导致塔利班死灰复燃并最终于 2021 年接管政权。9月11日后,美国要求塔利班引渡奥萨马·本·拉登,塔利班在没有证据证明他参与其中的情况下拒绝了引渡。塔利班被驱逐后,国际社会在联合国批准的任务下,致力于建立一个民主的阿富汗政府,以防止塔利班死灰复燃。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塔利班在 2003 年重新集结,发动了广泛的叛乱,并于 2007 年收复了大片领土。2011年,美国在巴基斯坦的行动消灭了乌萨马·本·拉登,促使北约在2014年底前将安全责任移交给阿富汗政府。结束冲突的外交努力,包括2020年美国与塔利班的协议,最终未能稳定阿富汗局势。随着美国和北约部队的撤出,塔利班迅速进攻并重建伊斯兰酋长国。这场战争导致估计 176,000-212,000 人死亡,其中包括 46,319 名平民,数百万人流离失所,到 2021 年,仍有 260 万阿富汗人成为难民,另有 400 万国内流离失所者。这场冲突的结束标志着全球政治的一个重要时刻,反映出国际军事干预的复杂性以及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分歧根深蒂固的地区实现持久和平的挑战。
喀布尔的陷落
2021 年 8 月 17 日,塔利班武装分子驾驶悍马车在喀布尔巡逻 ©Voice of America News
2021 Aug 15

喀布尔的陷落

Afghanistan
2021 年, 美军及其盟友从阿富汗撤军导致重大权力转移,最终塔利班于 8 月 15 日迅速接管喀布尔。加尼总统领导下的阿富汗政府垮台,导致他逃往塔吉克斯坦,随后潘杰希尔山谷的反塔利班团体组建了阿富汗民族抵抗阵线。尽管做出了努力,塔利班还是于 9 月 7 日成立了由穆罕默德·哈桑·阿洪德领导的临时政府,但该政府尚未获得国际认可。这次接管在阿富汗引发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美国暂停了大部分外国援助并冻结了阿富汗央行约 90 亿美元的资产,加剧了这一危机。这严重阻碍了塔利班获得资金,导致经济崩溃和银行体系崩溃。到 2021 年 11 月,人权观察报告称全国范围内出现大范围饥荒。情况继续恶化,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强调粮食不安全状况不断升级。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截至 2023 年 12 月,30% 的阿富汗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近 100 万儿童严重营养不良,另有 230 万儿童出现中度急性营养不良,凸显了政治不稳定对平民福祉的深远影响。

Appendices



APPENDIX 1

Why Afghanistan Is Impossible to Conquer


Play button




APPENDIX 2

Why is Afghanistan so Strategic?


Play button

Characters



Mirwais Hotak

Mirwais Hotak

Founder of the Hotak dynasty

Malalai of Maiwand

Malalai of Maiwand

National folk hero of Afghanistan

Amanullah Khan

Amanullah Khan

King of Afghanistan

Ahmad Shah Durrani

Ahmad Shah Durrani

1st Emir of the Durrani Empire

Mohammad Daoud Khan

Mohammad Daoud Khan

Prime Minister of Afghanistan

Hamid Karzai

Hamid Karzai

Fourth President of Afghanistan

Gulbuddin Hekmatyar

Gulbuddin Hekmatyar

Mujahideen Leader

Babrak Karmal

Babrak Karmal

President of Afghanistan

Ahmad Shah Massoud

Ahmad Shah Massoud

Minister of Defense of Afghanistan

Zahir Shah

Zahir Shah

Last King of Afghanistan

Abdur Rahman Khan

Abdur Rahman Khan

Amir of Afghanistan

Footnotes



  1. Vidale, Massimo, (15 March 2021). "A Warehouse in 3rd Millennium B.C. Sistan and Its Accounting Technology", in Seminar "Early Urbanization in Iran".
  2. Biscione, Raffaele, (1974). Relative Chronology and pottery connection between Shahr-i Sokhta and Munigak, Eastern Iran, in Memorie dell'Istituto Italiano di Paleontologia Umana II, pp. 131–145.
  3. Vidale, Massimo, (2017). Treasures from the Oxus: The Art and Civilization of Central Asia, I. B. Tauris, London-New York, p. 9, Table 1: "3200–2800 BC. Kopet Dag, Altyn Depe, Namazga III, late Chalcolithic. Late Regionalisation Era."
  4. Pirnia, Hassan (2013). Tarikh Iran Bastan (History of Ancient Persia) (in Persian). Adineh Sanbz. p. 200. ISBN 9789645981998.
  5. Panjab Past and Present, pp 9–10; also see: History of Porus, pp 12, 38, Buddha Parkash.
  6. Chad, Raymond (1 April 2005). "Regional Geographic Influence on Two Khmer Polities". Salve Regina University, Faculty and Staff: Articles and Papers: 137. Retrieved 1 November 2015.
  7. Herodotus, The Histories 4, p. 200–204.
  8. Cultural Property Training Resource, "Afghanistan: Graeco-Bactrian Kingdom". 2020-12-2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20-12-23. Retrieved 2023-10-06.
  9. "Euthydemus". Encyclopaedia Iranica.
  10. "Polybius 10.49, Battle of the Ariu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8-03-19. Retrieved 2021-02-20.
  11. McLaughlin, Raoul (2016). The Roman Empire and the Silk Routes : the Ancient World Economy and the Empires of Parthia, Central Asia and Han China. Havertown: Pen and Sword. ISBN 978-1-4738-8982-8. OCLC 961065049.
  12. "Polybius 10.49, Battle of the Arius".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8-03-19. Retrieved 2021-02-20.
  13. Gazerani, Saghi (2015). The Sistani Cycle of Epics and Iran's National History: On the Margins of Historiography. BRILL. ISBN 9789004282964, p. 26.
  14. Olbrycht, Marek Jan (2016). "Dynastic Connections in the Arsacid Empire and the Origins of the House of Sāsān". In Curtis, Vesta Sarkhosh; Pendleton, Elizabeth J; Alram, Michael; Daryaee, Touraj (eds.). The Parthian and Early Sasanian Empires: Adaptation and Expansion. Oxbow Books. ISBN 9781785702082.
  15. Narain, A. K. (1990). "Indo-Europeans in Central Asia". In Sinor, Denis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Early Inner Asia. Vol. 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52–155. doi:10.1017/CHOL9780521243049.007. ISBN 978-1-139-05489-8.
  16. Aldrovandi, Cibele; Hirata, Elaine (June 2005). "Buddhism, Pax Kushana and Greco-Roman motifs: pattern and purpose in Gandharan iconography". Antiquity. 79 (304): 306–315. doi:10.1017/S0003598X00114103. ISSN 0003-598X. S2CID 161505956.
  17. C. E. Bosworth; E. Van Donzel; Bernard Lewis; Charles Pellat (eds.). The Encyclopaedia of Islam, Volume IV. Brill. p. 409.
  18. Kharnam, Encyclopaedic ethnography of Middle-East and Central Asia 2005, publisher Global Vision, ISBN 978-8182200623, page 20.
  19. Alikozai in a Conside History of Afghanistan, p. 355, Trafford 2013.

References



  • Adamec, Ludwig W.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fghanistan (Scarecrow Press, 2011).
  • Adamec, Ludwig W.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fghan wars, revolutions, and insurgencies (Scarecrow Press, 2005).
  • Adamec, Ludwig W. Afghanistan's foreign affairs to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relations with the USSR, Germany, and Britai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74).
  • Banting, Erinn. Afghanistan the People. Crabtree Publishing Company, 2003. ISBN 0-7787-9336-2.
  • Barfield, Thomas. Afghanistan: A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Princeton U.P. 2010) excerpt and text search Archived 2017-02-05 at the Wayback Machine
  • Bleaney, C. H; María Ángeles Gallego. Afghanistan: a bibliography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Brill, 2006. ISBN 90-04-14532-X.
  • Caroe, Olaf (1958). The Pathans: 500 B.C.–A.D. 1957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Oxford in Asia Historical Reprin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ISBN 0-19-577221-0.
  • Clements, Frank. Conflict in Afghanistan: a historical encyclopedia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ABC-CLIO, 2003. ISBN 1-85109-402-4.
  • Dupree, Louis. Afghanista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3. ISBN 0-691-03006-5.
  • Dupree, Nancy Hatch. An Historical Guide to Afghanistan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2nd Edition. Revised and Enlarged. Afghan Air Authority, Afghan Tourist Organization, 1977.
  • Ewans, Martin. Afghanistan – a new history (Routledge, 2013).
  • Fowler, Corinne. Chasing tales: travel writing, journalism and the history of British ideas about Afghanistan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Rodopi, 2007. Amsterdam and New York. ISBN 90-420-2262-0.
  • Griffiths, John C. (1981). Afghanistan: a history of conflict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Carlton Books, 2001. ISBN 1-84222-597-9.
  • Gommans, Jos J. L. The rise of the Indo-Afghan empire, c. 1710–1780. Brill, 1995. ISBN 90-04-10109-8.
  • Gregorian, Vartan.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Afghanistan: politics of reform and modernization, 1880–1946.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9. ISBN 0-8047-0706-5
  • Habibi, Abdul Hai. Afghanistan: An Abridged History. Fenestra Books, 2003. ISBN 1-58736-169-8.
  • Harmatta, János.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of Central Asia: The development of sedentary and nomadic civilizations, 700 B.C. to A.D. 250. Motilal Banarsidass Publ., 1999. ISBN 81-208-1408-8.
  • Hiebert, Fredrik Talmage. Afghanistan: hidden 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Museum, Kabul.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2008. ISBN 1-4262-0295-4.
  • Hill, John E. 2003. "Annotated Translation of the Chapter on the Western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Hou Hanshu." 2nd Draft Edition."The Han Histories". Depts.washington.edu.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06-04-26. Retrieved 2010-01-31.
  • Holt, Frank. Into the Land of Bones: Alexander the Great in Afghanist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6. ISBN 0-520-24993-3.
  • Hopkins, B. D. 2008. The Making of Modern Afghanistan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ISBN 0-230-55421-0.
  • Jabeen, Mussarat, Prof Dr Muhammad Saleem Mazhar, and Naheed S. Goraya. "US Afghan Relations: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Events of 9/11." South Asian Studies 25.1 (2020).
  • Kakar, M. Hassan. A Political and Diplomatic History of Afghanistan, 1863-1901 (Brill, 2006)online Archived 2021-09-09 at the Wayback Machine
  • Leake, Elisabeth. Afghan Crucible: The Soviet Invasion and the Making of Modern Afghanist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online book review
  • Malleson, George Bruce (1878). History of Afghanistan, from the Earliest Period to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of 1878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Elibron Classic Replica Edition. 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 2005. ISBN 1-4021-7278-8.
  • Olson, Gillia M. Afghanistan. Capstone Press, 2005. ISBN 0-7368-2685-8.
  • Omrani, Bijan & Leeming, Matthew Afghanistan: A Companion and Guide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Odyssey Publications, 2nd Edition, 2011. ISBN 962-217-816-2.
  • Reddy, L. R. Inside Afghanistan: end of the Taliban era?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APH Publishing, 2002. ISBN 81-7648-319-2.
  • Romano, Amy. A Historical Atlas of Afghanistan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The Rosen Publishing Group, 2003. ISBN 0-8239-3863-8.
  • Runion, Meredith L. The history of Afghanistan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7. ISBN 0-313-33798-5.
  • Saikal, Amin, A.G. Ravan Farhadi, and Kirill Nourzhanov. Modern Afghanistan: a history of struggle and survival (IB Tauris, 2012).
  • Shahrani, M Nazif, ed. Modern Afghanistan: The Impact of 40 Years of War (Indiana UP, 2018)
  • Siddique, Abubakar. The Pashtun Question The Unresolved Key to the Future of Pakistan and Afghanistan (Hurst, 2014)
  • Tanner, Stephen. Afghanistan: a military history from Alexander the Great to the war against the Taliban (Da Capo Press, 2009).
  • Wahab, Shaista; Barry Youngerman. A brief history of Afghanistan. Infobase Publishing, 2007. ISBN 0-8160-5761-3
  • Vogelsang, Willem. The Afghans Archived 2022-12-28 at the Wayback Machine. Wiley-Blackwell, 2002. Oxford, UK & Massachusetts, US. ISBN 0-631-19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