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ory
-247
帕尼征服帕提亚
-209
安条克三世的战役
-177
来自东方的威胁
-163
东方之战
-141
扩张到巴比伦
-138
征服波斯
-129
塞琉古帝国的衰落
-124
米特拉达梯二世
-121
汉帕提亚贸易关系
-120
泰西封成立
-120
亚美尼亚成为帕提亚附庸国
-96
接触罗马人
-91
帕提亚黑暗时代
-69
帕提亚-罗马边界集
-53
卡雷
-39
奇里乞亚门之战
-36
安东尼的帕提亚战役失败
19
印度帕提亚王国
72
艾伦的入侵
97
中国驻罗马使团
115
图拉真的帕提亚战役
161
卢修斯维鲁斯的帕提亚战争
195
塞维鲁的罗马-帕提亚战争
216
卡拉卡拉帕提亚战争
217
尼西比斯战役
224
帕提亚帝国的终结
Further Reading

247 BCE - 224
帕提亚帝国
帕提亚帝国又称安息帝国,是公元前247年至公元224年古伊朗伊朗政治文化大国。 它的后一个名字来自其创始人阿尔萨斯一世,他带领帕尼部落征服了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地区,然后是安德拉戈拉斯统治下的一个总督(省),以反抗 塞琉古帝国。 米特里达梯一世从塞琉古人手中夺取了米底亚和美索不达米亚,极大地扩张了帝国。 在鼎盛时期,帕提亚帝国从幼发拉底河北岸(今土耳其中东部)延伸至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部。 帝国位于地中海盆地的罗马帝国和中国汉朝之间的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上,成为贸易和商业中心。 帕提亚人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他们多元文化帝国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和皇家徽章,其中包括波斯、希腊化和区域文化。 在其存在的前半段时间里,安息王朝采纳了希腊文化的元素,尽管它最终见证了伊朗传统的逐渐复兴。 Arsacid 的统治者被称为“万王之王”,以此作为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继承人; 事实上,他们接受了许多地方国王作为附庸,而阿契美尼德王朝本可以中央任命(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总督。 朝廷确实任命了少数总督,主要在伊朗境外,但这些总督比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者规模更小,权力也更小。 随着安息王权力的扩张,中央政府所在地从尼萨转移到底格里斯河沿岸的泰西封(现代伊拉克巴格达以南),尽管其他几个地方也作为首都。 帕提亚人最早的敌人是西部的塞琉古人和北部的斯基泰人。 然而,随着帕提亚向西扩张,他们与亚美尼亚王国发生冲突,并最终与已故的罗马共和国发生冲突。 罗马和帕提亚争相立亚美尼亚国王为附庸。 帕提亚人在公元前 53 年的卡雷战役中摧毁了马库斯·李锡尼乌斯·克拉苏的军队,在公元前 40-39 年,帕提亚军队从罗马人手中夺取了除提尔外的整个黎凡特。 然而,马克·安东尼领导了对帕提亚的反击,尽管他的成功通常是在他缺席的情况下在他的副官文蒂迪乌斯的领导下取得的。 在随后几个世纪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中,许多罗马皇帝或他们任命的将军入侵了美索不达米亚。 在这些冲突中,罗马人多次占领了塞琉西亚和泰西封的城市,但从未能够守住它们。 事实证明,帕提亚王位争夺者之间频繁的内战对帝国的稳定比外国入侵更危险,当波斯伊斯塔克尔的统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在公元 224 年反抗安息王朝并杀死他们的最后一位统治者阿尔塔巴努斯四世时,帕提亚的权力消失了. Ardashir 建立了 萨珊帝国,统治伊朗和近东大部分地区,直到公元 7 世纪穆斯林征服为止,尽管 Arsacid 王朝通过统治亚美尼亚、伊比利亚和高加索阿尔巴尼亚的家族分支继续存在。
帕提亚帝国 Timeline
247 BCE
Jan 1
帕尼征服帕提亚
Ashgabat, Turkmenistan公元前 245 年,帕提亚的 塞琉古总督(总督)安德拉戈拉斯宣布脱离塞琉古独立,安提阿古斯二世死后,托勒密三世控制了安条克的塞琉古首都,“因此留下了塞琉古王朝的未来” “与此同时,”一个名叫 Arsaces 的人,来自 Scythian 或 Bactrian,[被] 选为 Parni 部落的领袖。 在帕提亚脱离塞琉古帝国并因此失去塞琉古军事支持后,安德拉戈拉斯难以维持他的边界,大约公元前 238 年——在“Arsaces 和他的兄弟 Tiridates”的指挥下——帕尼人入侵帕提亚并夺取了控制权阿斯塔贝内 (Astawa),该领土的北部地区,其行政首都是卡布坎 (Kuchan)。 不久之后,帕尼人从安德拉戈拉斯手中夺取了帕提亚的其余部分,并在此过程中杀死了他。 随着对该省的征服,Arsacids 在希腊和罗马的资料中被称为帕提亚人。 阿尔萨斯一世成为帕提亚的第一位国王,也是帕提亚阿萨西德王朝的创始人和同名者。
Source:Wikipedia Link
209 BCE
Jan 1
安条克三世的战役
Turkmenistan安提阿古斯三世发动了夺回东部行省的战役,在战斗中击败帕提亚人后,成功夺回了该地区的控制权。 帕提亚人被迫接受附庸地位,现在只控制符合帕提亚前 塞琉古行省的土地。 然而,帕提亚的附庸充其量只是名义上的,只是因为塞琉古军队就在他们家门口。 由于他夺回了东部省份并将塞琉古边界建立到远东,就像塞琉古一世尼卡托统治时期一样,安提阿古斯被他的贵族授予伟大的称号。 对帕提亚人来说幸运的是,塞琉古帝国有很多敌人,不久之后安条克率领他的军队向西与托勒密埃及和崛起的罗马共和国作战。 公元前 190 年塞琉古王朝在马格尼西亚战败后,塞琉古王朝无法进一步干预帕提亚事务。 Priapatius(公元前 191-176 年)继承了 Arsaces II,而 Phraates I(公元前 176-171 年)最终登上了帕提亚王位。 Phraates I 统治了帕提亚,没有进一步的塞琉古干涉。
Source:Wikipedia Link
177 BCE
Jan 1
来自东方的威胁
Bactra, Afghanistan当帕提亚人收复了在西部失去的领土时,另一个威胁出现在东部。 公元前 177 年至公元前 176 年,匈奴的游牧联盟将游牧月氏赶出了他们位于现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省的家园; 月氏随后向西迁移到巴克特里亚并取代了萨卡(Scythian)部落。 萨卡人被迫进一步向西移动,在那里他们入侵了帕提亚帝国的东北边界。 因此,米特拉达梯在征服美索不达米亚后被迫退居希尔卡尼亚。 一些萨卡人加入了弗拉阿特斯的军队以对抗安提阿古斯。 然而,他们来不及卷入冲突。 当 Phraates 拒绝支付他们的工资时,Saka 叛乱,他试图在前塞琉古士兵的帮助下平息,但他们也放弃了 Phraates 并加入了 Saka。 Phraates II 向这支联合部队进军,但他在战斗中阵亡。 罗马历史学家贾斯汀报告说,他的继任者阿塔巴努斯一世(公元前 128-124 年)在与东方游牧民族的战斗中遭遇了相似的命运。
Source:Wikipedia Link
163 BCE
Jan 1
- 155 BCE
东方之战
Balkh, AfghanistanPhraates I 被记录为将帕提亚的控制扩展到亚历山大之门并占领了 Apamea Ragiana。 这些地点未知。 然而,帕提亚权力和领土的最大扩张发生在他的兄弟和继任者米特里达梯一世(约公元前 171–132 年)统治时期,卡图兹安将其比作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创始人居鲁士大帝(约公元前 530 年)。 米特里达梯一世将目光投向了由于与邻近的粟特人、德兰吉安人和印第安人的战争而被大大削弱的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 新的希腊双峰王国王欧克拉底德一世(公元前 171-145 年在位)篡夺了王位,并因此遭到了反对,例如阿里安人的叛乱,这可能得到了米特里达梯一世的支持,因为这将有助于他的优势。 公元前 163 年至公元前 155 年之间的某个时候,米特拉达梯一世入侵了欧克拉底德的领地,他击败并夺取了阿里亚、马尔吉亚纳和大夏西部。 正如古典历史学家贾斯汀和斯特拉波所指出的那样,欧克拉底德被认为是帕提亚的附庸。 梅尔夫成为安息人统治东北的据点。 一些米特里达梯一世的青铜硬币在背面描绘了一头大象,上面写着“伟大的国王阿尔萨斯”的传说。 Greco-Bactrians 铸造了带有大象图像的硬币,这表明 Mithridates I 铸造这种动物的硬币可能是为了庆祝他对 Bactria 的征服。
Source:Wikipedia Link
141 BCE
Jan 1
扩张到巴比伦
Babylon, Iraq米特里达梯一世将目光投向 塞琉古王国,于公元前 148 或 147 年入侵米底亚并占领埃克巴塔纳; 在塞琉古人镇压提马库斯领导的叛乱后,该地区最近变得不稳定。 米特里达梯一世后来任命他的兄弟巴加西斯为该地区的总督。 这场胜利之后,帕提亚人征服了 Media Atropatene。 公元前 141 年,米特里达梯一世 (Mithridates I) 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尼亚,在那里他在塞琉西亚 (Seleucia) 铸造了硬币,并举行了正式的授勋仪式。 在那里,米特里达梯一世似乎在巴比伦举办了新年庆典游行,古美索不达米亚神马杜克的雕像牵着女神伊什塔尔的手从埃萨吉拉神庙沿着游行路线被带领。 随着美索不达米亚现在落入帕提亚人手中,帝国的行政重心从伊朗东部转移到了那里。 不久之后,米特里达梯一世退居希尔卡尼亚,而他的军队征服了埃吕迈斯和查拉塞内王国,并占领了苏萨。 到此时,帕提亚的统治范围已向东延伸至印度河。
Source:Wikipedia Link
138 BCE
Jan 1
征服波斯
Persia塞琉古统治者德米特里乌斯二世尼卡托 (Demetrius II Nicator) 最初成功地重新征服了巴比伦尼亚,然而,塞琉古王朝最终被击败,德米特里乌斯本人在公元前 138 年被帕提亚军队俘虏。 后来,他在米底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希腊人面前游行,目的是让他们接受帕提亚人的统治。 之后,米特里达梯一世 (Mithridates I) 将德米特里厄斯 (Demetrius) 送到了他在希尔卡尼亚 (Hyrcania) 的一处宫殿。 在那里,米特里达梯斯热情款待了他的俘虏。 他甚至把他的女儿罗多贡嫁给了德米特里厄斯。 根据贾斯汀的说法,米特里达梯一世对叙利亚有计划,并计划使用德米特里乌斯作为他对抗新塞琉古统治者安条克七世西德特斯(公元前 138-129 年在位)的工具。 他与 Rhodogune 的婚姻实际上是 Mithridates I 试图将 Seleucid 土地并入不断扩张的 Parthian 王国。 米特里达梯一世 (Mithridates I) 因帮助塞琉古人而惩罚帕提亚附庸王国埃利迈斯 (Elymais)——他再次入侵该地区并占领了他们的两个主要城市。 大约在同一时期,Mithridates I 征服了伊朗西南部的 Persis 地区,并任命 Wadfradad II 作为其 frataraka; 他授予他更多的自主权,很可能是为了与波斯保持健康的关系,因为帕提亚帝国与萨卡人、塞琉古人和美塞尼亚人不断发生冲突。 他似乎是第一个对波斯事务产生影响的帕提亚君主。 Wadfradad II 的造币显示出受到 Mithridates I 统治下铸造的硬币的影响。 公元前 132 年,其子弗拉特斯二世即位。
Source:Wikipedia Link
129 BCE
Jan 1
塞琉古帝国的衰落
Ecbatana, Hamadan Province, IrDemetrius 的兄弟 Antiochus VII Sidetes 继承了 Seleucid 王位,并娶了后者的妻子 Cleopatra Thea。 在击败 Diodotus Tryphon 之后,Antiochus 在公元前 130 年发起了一场夺回美索不达米亚的战役,该地区现在处于 Phraates II(约公元前 132–127 年)的统治之下。 帕提亚将军 Indates 在 Great Zab 沿线被击败,随后发生当地起义,巴比伦尼亚的帕提亚总督被杀。 安条克征服了巴比伦并占领了苏萨,他在那里铸造了硬币。 在他的军队进军米底亚后,帕提亚人推动和平,安提阿古斯拒绝接受和平,除非安息人将除帕提亚本土以外的所有土地交给他,缴纳重贡,并释放被俘的德米特里乌斯。 阿尔萨斯释放了德米特里乌斯并将他送往叙利亚,但拒绝了其他要求。 到公元前 129 年春天,米底人公开反抗安条克,后者的军队在冬季耗尽了乡村的资源。 在试图镇压叛乱时,帕提亚的主力部队席卷了该地区,并在公元前 129 年的埃克巴塔纳战役中杀死了安条克。 他的遗体装在银棺材中被运回叙利亚; 他的儿子塞琉古 (Seleucus) 成为帕提亚人质,一个女儿加入了弗拉特斯 (Phraates) 的后宫。
Source:Wikipedia Link
124 BCE
Jan 1
- 115 BCE
米特拉达梯二世
Sistan, Afghanistan根据贾斯汀的说法,米特里达梯二世为他的“父母或祖先”(ultor iniuriae parentum) 的死报了仇,这表明他与杀死阿塔巴努斯一世和弗拉泰斯二世的吐火罗人作战并打败了他们。 米特里达梯二世还从斯基泰人手中夺回了西大夏。 帕提亚造币和零散的报道表明,米特拉达梯二世统治着巴克特拉、坎皮尔特帕和铁尔梅兹,这意味着他已经重新征服了与他同名的米特拉达梯一世(公元前 171 – 132 年在位)所征服的土地。 控制包括阿穆尔在内的阿姆河中游对帕提亚人来说至关重要,以阻止河中游牧民族的入侵,尤其是来自粟特的游牧民族。 帕提亚硬币继续在大夏西部和阿姆河中部铸造,直到戈塔尔兹二世统治时期(公元 40-51 年在位)。 游牧民族的入侵也到达了帕提亚东部的 Drangiana 省,在那里建立了强大的萨卡统治,从而产生了 Sakastan(“萨卡之地”)这个名字。 由于 Artabanus I 和 Mithridates II 在北方对他们施加的压力,这些游牧民族可能已经迁移到该地区。 公元前 124 年至公元前 115 年之间的某个时候,米特里达梯二世 (Mithridates II) 派遣了一支由苏伦家族 (House of Suren) 将军率领的军队重新夺回该地区。 在 Sakastan 被并入帕提亚王国后,Mithridates II 将该地区奖励给 Surenid 将军作为他的封地。 米特里达梯二世统治下的帕提亚帝国的东部范围最远达到阿拉乔西亚。
Source:Wikipedia Link
121 BCE
Jan 1
汉帕提亚贸易关系
China继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 141-87 年在位) 张骞进入中亚的外交冒险之后,中国汉帝国于公元前 121 年派遣代表团前往米特里达梯二世的宫廷。 汉使馆通过丝绸之路与帕提亚建立了官方贸易关系,但并未与匈奴联盟达成预期的军事联盟。 帕提亚帝国通过对欧亚商队的丝绸贸易征税而发财,丝绸是罗马人进口的价格最高的奢侈品。 珍珠也是从中国进口的高价值商品,而中国人购买帕提亚香料、香水和水果。 异国动物也作为礼物从 Arsacid 送给汉朝宫廷。 公元 87 年,帕提亚的帕科鲁斯二世将狮子和波斯瞪羚送给汉章帝(公元 75-88 年在位)。 除了丝绸,罗马商人购买的帕提亚商品还包括来自印度的铁器、香料和高级皮革。 穿越帕提亚帝国的商队将西亚、有时是罗马的奢华玻璃器皿带到了中国。 粟特商人使用伊朗东部语言,是帕提亚和汉朝丝绸贸易的主要中间人。
Source:Wikipedia Link
120 BCE
Jan 1
泰西封成立
Salman Pak, Madain, IraqCtesiphon 成立于公元前 120 年代后期。 它建在帕提亚的米特拉达梯一世在塞琉西亚对面建立的军营遗址上。 Gotarzes 统治时期,我看到 Ctesiphon 达到了作为政治和商业中心的顶峰。 在奥罗德二世 (Orodes II) 统治期间,这座城市大约在公元前 58 年成为帝国的首都。 渐渐地,这座城市与旧希腊化首都塞琉西亚和附近的其他定居点合并,形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Source:Wikipedia Link
120 BCE
Jan 1
亚美尼亚成为帕提亚附庸国
Armenia大约在公元前 120 年,帕提亚国王米特里达梯二世(公元前 124-91 年在位)入侵亚美尼亚,并让其国王阿尔塔瓦斯德斯一世承认帕提亚的宗主权。 Artavasdes I 被迫将他的儿子或侄子 Tigranes 交给帕提亚人作为人质。 Tigranes 住在 Ctesiphon 的帕提亚宫廷,在那里他接受了帕提亚文化的教育。 Tigranes 一直是帕提亚宫廷的人质,直到公元 30 世纪。 公元前 96/95 年,米特里达梯二世 (Mithridates II) 释放了他并任命他为亚美尼亚国王。 Tigranes 将里海的一块名为“七十谷”的区域割让给了 Mithridates II,这可能是作为承诺,也可能是因为 Mithridates II 要求割让。 Tigranes 的女儿 Ariazate 也嫁给了 Mithridates II 的儿子,现代历史学家 Edward Dąbrowa 认为这是在他登基亚美尼亚王位前不久发生的,以保证他的忠诚。 直到公元前 80 年代末,Tigranes 仍是帕提亚的附庸。
Source:Wikipedia Link
96 BCE
Jan 1
接触罗马人
Rome, Metropolitan City of Rom次年,米特里达梯二世进攻阿迪亚贝内、戈尔迪内和奥斯罗内并征服了这些城邦,将帕提亚王国的西部边界转移到幼发拉底河。 帕提亚人在那里第一次遇到了罗马人。 公元前 96 年,米特里达梯二世 (Mithridates II) 派遣他的一名官员奥罗巴祖斯 (Orobazus) 作为特使前往苏拉 (Sulla)。 随着罗马人的权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帕提亚人寻求与罗马人建立友好关系,因此希望达成一项协议,确保两个大国之间相互尊重。 随后进行的谈判中,苏拉显然占了上风,这让奥罗巴祖斯和帕提亚人看起来像是乞求者。 Orobazus 后来被处决。
Source:Wikipedia Link
91 BCE
Jan 1
- 57 BCE
帕提亚黑暗时代
Turkmenistan所谓“帕提亚黑暗时代”,是指帕提亚帝国历史上从公元前91年米特里达梯二世逝世(或末年)到公元前57年奥罗德斯二世登基之间的三十年时间,学者们提到了各种日期范围。 它被称为“黑暗时代”,因为除了一系列明显重叠的统治之外,缺乏关于这一时期帝国事件的明确信息。 没有描述这一时期的书面资料幸存下来,由于含糊不清,学者们无法使用现有的钱币资料清楚地重建统治者的继承和他们的统治年限。 这一时期的法律或行政文件没有被保存下来。 已经提出了多种理论来部分解决这个钱币问题。 根据经典资料,这一时期统治者的名字是 Sinatruces 和他的儿子 Phraates (III)、Mithridates (III/IV)、Orodes (II)、Phraates III 的儿子和某个大流士 (I), Media 的统治者(或 Media Atropatene?)。 另外两个名字,Gotarzes (I) 和 Orodes (I) 在来自巴比伦的带日期的楔形文字泥板中得到证实。
Source:Wikipedia Link
69 BCE
Oct 6
帕提亚-罗马边界集
Euphrates River, Iraq在第三次米特里达梯战争爆发后,亚美尼亚提格拉尼二世的盟友本都的米特里达梯六世(公元前 119-63 年在位)请求帕提亚提供援助对抗罗马,但辛纳特鲁塞斯拒绝提供帮助。 公元前 69 年,罗马指挥官卢库卢斯 (Lucullus) 进军亚美尼亚首都提格拉诺塞塔 (Tigranocerta) 时,米特里达梯六世 (Mithridates VI) 和提格拉内斯二世 (Tigranes II) 请求佛拉提斯三世 (rc 71–58) 的援助。 Phraates 没有向任何一方提供援助,在 Tigranocerta 沦陷后,他与 Lucullus 重申幼发拉底河为帕提亚和罗马之间的边界。
Source:Wikipedia Link
53 BCE
Jan 1
卡雷
Harran, Şanlıurfa, Turkey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 (Marcus Licinius Crassus) 是三驾马车之一,现在是叙利亚的总督,他在公元前 53 年入侵帕提亚,支持米特拉达梯。 当他的军队进军卡雷(今土耳其东南部的哈兰)时,奥罗德二世入侵亚美尼亚,切断了罗马盟友亚美尼亚阿尔塔瓦斯德二世(公元前 53-34 年在位)的支持。 奥罗德斯说服阿尔塔瓦斯德斯让帕提亚王储帕科鲁斯一世(卒于公元前 38 年)与阿尔塔瓦斯德斯的妹妹联姻。 苏雷纳率领一支完全骑在马背上的军队,骑马迎战克拉苏。 苏雷纳的 1,000 名骑兵(手持长矛)和 9,000 名骑马弓箭手在数量上与克拉苏的军队相比大约是四比一,克拉苏的军队包括七个罗马军团和辅助部队,包括高卢骑兵和轻步兵。 帕提亚军队使用大约 1,000 头骆驼的辎重火车为骑马弓箭手提供源源不断的箭。 骑马弓箭手采用“帕提亚射击”战术:假装撤退以吸引敌人,然后在敌人暴露时转身射击。 这种在平坦的平原上使用重型复合弓执行的战术摧毁了克拉苏的步兵。 大约 20,000 名罗马人阵亡,大约 10,000 人被俘,另外大约 10,000 人逃往西部,克拉苏逃到了亚美尼亚乡村。 苏雷纳率领军队接近克拉苏,提议和谈,克拉苏接受了。 然而,当他的一名下级军官怀疑是圈套,试图阻止他骑马进入苏雷纳的营地时,他被杀了。 Crassus 在 Carrhae 的失败是罗马历史上最严重的军事失败之一。 帕提亚的胜利巩固了其强大的声誉,即使不能与罗马匹敌。 带着他的营地追随者、战俘和珍贵的罗马战利品,Surena 旅行了大约 700 公里(430 英里)回到塞琉西亚,在那里庆祝他的胜利。 然而,奥罗德斯甚至担心他对阿萨西德王位的野心,此后不久就处决了苏雷纳。
Source:Wikipedia Link
39 BCE
Jan 1
奇里乞亚门之战
Mersin, Akdeniz/Mersin, Turkey在卡雷战役中克拉苏领导的罗马军队战败后,帕提亚军队多次袭击罗马领土。 盖乌斯·卡西乌斯·朗吉努斯 (Gaius Cassius Longinus) 领导下的罗马人成功地保卫了边境,抵御了这些安息人的入侵。 然而,在公元前 40 年,一支帕提亚入侵部队与昆图斯·拉比努斯 (Quintus Labienus) 手下的反叛罗马军队结盟,进攻罗马东部省份,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拉比努斯占领了除少数城市外的整个小亚细亚,而年轻的帕提亚王子帕科鲁斯一世 (Pacorus I)接管了叙利亚和犹地亚的哈斯莫尼国家。 在这些事件之后,马克·安东尼将东罗马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副官普布利乌斯·文蒂迪乌斯·巴苏斯,他是一位在朱利叶斯·凯撒手下服役的熟练军事将军。 文蒂迪乌斯意外地在小亚细亚海岸登陆,迫使拉比努斯退回奇里乞亚,在那里他从帕科鲁斯那里得到了额外的帕提亚援军。 在 Labienus 与 Pacorus 的增援部队重新集结后,他和 Ventidius 的军队在金牛座山脉的某处会师。 公元前 39 年的 Cilician Gates 战役是罗马将军 Publius Ventidius Bassus 战胜帕提亚军队及其在小亚细亚 Quintus Labienus 手下的罗马盟友的决定性胜利。
Source:Wikipedia Link
36 BCE
Jan 1
安东尼的帕提亚战役失败
Lake Urmia, Iran安东尼的帕提亚战争是罗马共和国东部三驾马车马克·安东尼对弗拉特斯四世统治下的帕提亚帝国发动的一场军事战役。 朱利叶斯凯撒计划入侵帕提亚,但在他实施之前就被暗杀了。 公元前 40 年,帕提亚人与庞贝军队会合并短暂占领了罗马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但安东尼派出的一支军队击败了他们并扭转了他们的成果。 安东尼与包括亚美尼亚在内的几个王国结盟,于公元前 36 年开始了对帕提亚的大规模进攻。 发现幼发拉底河前线很强大,因此安东尼选择了途经亚美尼亚的路线。 进入阿托帕泰内后,罗马的辎重车和攻城车走上了另一条路线,被帕提亚骑兵部队摧毁。 安东尼仍然围攻阿托帕泰尼首都,但没有成功。 撤退到亚美尼亚和叙利亚的艰巨旅程进一步使他的部队损失惨重。 罗马消息来源将这次惨败归咎于亚美尼亚国王,但现代消息来源指出安东尼的管理和计划不善。 安东尼后来入侵并掠夺了亚美尼亚并处决了它的国王。
Source:Wikipedia Link
19
Jan 1
- 226
印度帕提亚王国
Taxila, PakistanIndo-Parthian Kingdom 是由 Gondophares 建立的帕提亚王国,活跃于公元 19 年至公元 30 年。 公元 226 年。 在他们的鼎盛时期,他们统治的地区包括伊朗东部的部分地区、阿富汗的部分地区和印度次大陆的西北部地区(现代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和印度西北部的部分地区)。 统治者可能是苏伦家族的成员,这个王国甚至被一些作者称为“苏伦王国”。该王国成立于 19 年,当时 Drangiana(Sakastan)总督 Gondophares 宣布从帕提亚帝国独立。 后来他远征东方,征服了印度-斯基泰人和印度-希腊人的领土,从而将他的王国变成了一个帝国。 公元 1 世纪下半叶贵霜人入侵后,印度-帕提亚人的领土大大缩小。 世纪。 他们设法保留了对萨卡斯坦的控制,直到它在公元 3 世纪被萨珊帝国征服。 224/5。 在俾路支省,Paratarajas,一个当地的印度-帕提亚王朝,大约在公元 262 年落入萨珊王朝的轨道。
Source:Wikipedia Link
58
Jan 1
- 63
亚美尼亚王位继承战争
Armenia58-63 年的罗马-帕提亚战争或亚美尼亚王位继承战争发生在罗马帝国和帕提亚帝国之间,争夺亚美尼亚的控制权,亚美尼亚是两个领域之间的重要缓冲国。 自奥古斯都皇帝时代以来,亚美尼亚一直是罗马的附属国,但在 52/53 年,帕提亚人成功地将他们自己的候选人 Tiridates 安置在亚美尼亚王位上。 这些事件恰逢尼禄在罗马登上皇位,这位年轻的皇帝决定大刀阔斧地做出反应。 这场战争是他在位期间唯一一次重大的对外战役,在干练的将军格涅乌斯·多米提乌斯·科尔布洛 (Gnaeus Domitius Corbulo) 的带领下,罗马军队迅速取得了胜利。 他们战胜了忠于蒂里达梯的势力,将自己的候选人提格拉内斯六世推上亚美尼亚王位,然后离开了这个国家。 帕提亚国王沃洛加西斯卷入了镇压本国一系列叛乱的事实,这对罗马人起到了帮助作用。 然而,一旦解决了这些问题,帕提亚人便将注意力转向了亚美尼亚,并在经过几年无果而终的战役后,在兰代亚战役中重创了罗马人。 冲突很快就以有效的僵局和正式的妥协结束了:安息王朝的帕提亚王子从此将登上亚美尼亚王位,但他的提名必须得到罗马皇帝的批准。 这场冲突是自 Crassus 的灾难性远征和 Mark Antony 一个世纪前的战役以来帕提亚与罗马人之间的第一次直接对抗,并且将是罗马与伊朗列强为亚美尼亚而进行的一系列长期战争中的第一场。
Source:Wikipedia Link
72
Jan 1
艾伦的入侵
Ecbatana, Hamadan Province, Ir在公元 72 年游牧民族入侵帕提亚帝国的背景下也提到了阿拉尼人。 他们从东北横扫帕提亚领土,到达位于今伊朗西部的米底亚,占领了执政的安息王朝君主沃洛吉斯一世 (Valakhsh I) 的后宫。 他们从米底亚进攻亚美尼亚,打败了差点被俘的提里达梯军队。 帕提亚人和亚美尼亚人对这些游牧入侵者造成的破坏感到非常震惊,以至于他们向罗马请求紧急援助,但罗马人拒绝提供帮助 (Frye: 240)。 对于帕提亚人和亚美尼亚人来说幸运的是,阿拉尼人在收集了大量战利品后返回了欧亚大陆广阔的草原(Colledge:52)。
Source:Wikipedia Link
97
Jan 1
中国驻罗马使团
Persian Gulf (also known as th公元97年,西域都护大将班超派使者甘英出使罗马帝国。 在启程前往罗马之前,甘参观了位于赫卡托姆皮洛斯 (Hecatompylos) 的帕科鲁斯二世宫廷。 他向西航行至波斯湾,帕提亚当局在那里说服他,绕过阿拉伯半岛的艰苦海上航行是到达罗马的唯一途径。 对此心灰意冷的甘英回到了汉朝,并向汉和帝(公元 88-105 年在位)提供了一份基于帕提亚东道主口述的关于罗马帝国的详细报告。 William Watson 推测,汉帝国与罗马建立外交关系的努力失败后,尤其是在班超在中亚东部对匈奴取得军事胜利之后,帕提亚人会松一口气。
Source:Wikipedia Link
115
Jan 1
- 117
图拉真的帕提亚战役
Levant图拉真 (Trajan) 的帕提亚战役由罗马皇帝图拉真 (Trajan) 于 115 年参与,对抗美索不达米亚的帕提亚帝国。 这场战争最初对罗马人来说是成功的,但一系列的挫折,包括东地中海和北非的大规模叛乱以及图拉真于 117 年去世,最终以罗马撤军而告终。 公元 113 年,图拉真决定通过彻底击败帕提亚和吞并亚美尼亚来最终解决“东方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 他的征服标志着罗马对帕提亚政策的蓄意改变以及帝国“大战略”重点的转变。 114年,图拉真入侵亚美尼亚; 将其吞并为罗马行省,并杀死了由他的亲戚帕提亚国王奥斯鲁斯一世登上亚美尼亚王位的帕塔马西里斯。 115 年,罗马皇帝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并将其并入罗马。 它的征服被认为是必要的,否则,亚美尼亚突出部可能会被帕提亚人从南方切断。 罗马人随后占领了帕提亚首都泰西封,然后顺流而下前往波斯湾。 然而,当年在东地中海、北非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爆发了叛乱,同时在罗马领土上爆发了大规模的犹太人叛乱,严重拖累了罗马的军事资源。 图拉真没能拿下哈特拉,避免了帕提亚的彻底失败。 帕提亚军队袭击了罗马的关键阵地,塞琉西亚、尼西比斯和埃德萨的罗马驻军被当地民众驱逐。 图拉真镇压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叛军; 任命帕提亚王子 Parthamaspates 作为附庸统治者并撤回叙利亚。 117 年,图拉真还没来得及重新发动战争就去世了
Source:Wikipedia Link
161
Jan 1
- 166
卢修斯维鲁斯的帕提亚战争
Armenia161-166 年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也称为 Lucius Verus 的帕提亚战争)是罗马帝国和帕提亚帝国为亚美尼亚和上美索不达米亚而战。 它于 166 年结束,当时罗马人成功攻入下美索不达米亚和米底亚,并洗劫了帕提亚首都泰西封。
Source:Wikipedia Link
195
Jan 1
塞维鲁的罗马-帕提亚战争
Baghdad, Iraq197 年初,西弗勒斯离开罗马向东航行。 他在布伦迪西乌姆 (Brundisium) 登船,可能在奇里乞亚 (Cilicia) 的爱琴海 (Aegeae) 港口登陆,然后经陆路前往叙利亚。 他立即集结军队渡过幼发拉底河。 阿布加九世,名义上的奥斯鲁尼国王,但自从他的王国被吞并为罗马行省以来,实际上只是埃德萨的统治者,他交出了他的孩子作为人质,并通过提供弓箭手协助西弗勒斯的远征。 亚美尼亚国王科斯罗夫一世也送来了人质、金钱和礼物。 塞维鲁继续前往尼西比斯,他的将军朱利叶斯·莱图斯阻止了它落入帕提亚人的手中。 之后西弗勒斯返回叙利亚,计划进行一场更雄心勃勃的战役。 次年,他领导了另一场针对帕提亚帝国的更成功的战役,据说是为了报复帕提亚帝国对佩森尼乌斯·尼日尔的支持。 他的军团洗劫了帕提亚王城泰西封,并将美索不达米亚的北半部并入帝国。 西弗勒斯效仿图拉真,取名为 Parthicus Maximus。 然而,即使在两次漫长的围攻之后,他也无法攻占哈特拉要塞——就像近一个世纪前曾尝试过的图拉真一样。 不过,在他在东方期间,西弗勒斯还扩建了 Limes Arabicus,在从 Basie 到 Dumatha 的阿拉伯沙漠中建造了新的防御工事。 这些战争导致罗马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北部,远至尼西比斯和辛加拉附近地区。
Source:Wikipedia Link
216
Jan 1
- 217
卡拉卡拉帕提亚战争
Antakya, Küçükdalyan, Antakya/卡拉卡拉帕提亚战争是卡拉卡拉统治下的罗马帝国在公元 216 年至 17 年间对帕提亚帝国发动的一场失败的战役。 这是从公元 213 年开始的四年期间的高潮,当时卡拉卡拉在中欧和东欧以及近东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战役。 在干预推翻毗邻帕提亚的客户王国的统治者后,他于 216 年入侵,以向帕提亚国王阿塔巴努斯的女儿求婚失败作为宣战理由。 他的军队在撤退到小亚细亚之前在帕提亚帝国的北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大屠杀,他于 217 年 4 月在那里被暗杀。第二年,帕提亚人在尼西比斯战役中获胜后战争结束,罗马人付出了代价给帕提亚人的巨额战争赔款。
Source:Wikipedia Link
217
Jan 1
尼西比斯战役
Nusaybin, Mardin, Turkey尼西比斯战役发生在 217 年夏天,新登基皇帝马克里努斯领导下的罗马帝国军队与阿尔塔巴努斯四世国王的帕提亚军队之间发生了战斗。 持续了三天,以帕提亚人的血腥胜利告终,双方都伤亡惨重。 这场战斗的结果是,马克里努斯被迫寻求和平,向帕提亚人支付了巨额款项,并放弃了卡拉卡拉一年前开始的对美索不达米亚的入侵。 218 年 6 月,马克里努斯在安条克城外被支持埃拉加巴卢斯的军队击败,而阿尔塔巴努斯则面临阿尔达希尔一世领导下的波斯萨珊王朝的起义。尼西比斯因此成为罗马与帕提亚之间的最后一场重大战役,帕提亚王朝被阿尔达希尔少数人推翻多年后。 然而,随着阿尔达希尔和马克里努斯的继任者亚历山大·塞维鲁争夺美索不达米亚,罗马和波斯之间的战争很快又开始了,敌对行动时断时续,直到穆斯林征服为止。
Source:Wikipedia Link
224
Jan 1
帕提亚帝国的终结
Fars Province, Iran帕提亚帝国因内部纷争和与罗马的战争而变得虚弱,不久之后是 萨珊帝国。 事实上,不久之后,来自 Istakhr 的 Persis(现代伊朗法尔斯省)的伊朗当地统治者 Ardashir I 开始征服周围的领土,无视 Arsacid 的统治。 公元 224 年 4 月 28 日,他在霍尔木兹甘战役中与阿塔巴努斯四世对峙,也许是在伊斯法罕附近的一个地点,击败了他并建立了萨珊王朝。 然而,有证据表明,直到公元 228 年,Vologases VI 仍继续在塞琉西亚铸造硬币。 萨珊人不仅将帕提亚的遗产视为罗马的波斯克星,而且他们还试图通过在 Khosrau 二世统治期间从东罗马帝国短暂征服黎凡特、安纳托利亚和埃及来恢复阿契美尼德帝国的边界。公元 590–628 年)。 然而,他们将把这些领土输给希拉克略——阿拉伯征服之前的最后一位罗马皇帝。 然而,在 400 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继承了帕提亚王国,成为罗马的主要竞争对手。
Source:Wikipedia Link
SHARE THIS STORY
Further Reading
Book Recommenations for Parthian Empire
- An, Jiayao (2002), "When Glass Was Treasured in China", in Juliano, Annette L. and Judith A. Lerner (ed.), Silk Road Studies: Nomads, Traders, and Holy Men Along China's Silk Road, vol. 7, Turnhout: Brepols Publishers, pp. 79–94, ISBN 978-2-503-52178-7.
- Asmussen, J.P. (1983). "Christians in Iran".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924–948. ISBN 0-521-24693-8.
- Assar, Gholamreza F. (2006). A Revised Parthian Chronology of the Period 91-55 BC. Parthica. Incontri di Culture Nel Mondo Antico. Vol. 8: Papers Presented to David Sellwood. Istituti Editoriali e Poligrafici Internazionali. ISBN 978-8-881-47453-0. ISSN 1128-6342.
- Ball, Warwick (2016), Rome in the East: Transformation of an Empire, 2nd Edi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0-415-72078-6.
- Bausani, Alessandro (1971), The Persians, from the earliest days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p. 41, ISBN 978-0-236-17760-8.
- Bickerman, Elias J. (1983). "The Seleucid Period".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20. ISBN 0-521-20092-X..
- Bivar, A.D.H. (1983).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Iran Under the Arsacids".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1–99. ISBN 0-521-20092-X..
- Bivar, A.D.H. (2007), "Gondophares and the Indo-Parthians", in Curtis, Vesta Sarkhosh and Sarah Stewart (ed.), The Age of the Parthians: The Ideas of Iran, vol. 2, London & New York: I.B. Tauris & Co Lt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London Middle East Institute at SOAS and the British Museum, pp. 26–36, ISBN 978-1-84511-406-0.
- Boyce, Mary (1983). "Parthian Writings and Literature".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151–1165. ISBN 0-521-24693-8..
- Bringmann, Klaus (2007) [2002]. A History of the Roman Republic. Translated by W. J. Smyth. Cambridge: Polity Press. ISBN 978-0-7456-3371-8.
- Brosius, Maria (2006), The Persian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0-415-32089-4.
- Burstein, Stanley M. (2004), The Reign of Cleopatra,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ISBN 978-0-313-32527-4.
- Canepa, Matthew (2018). The Iranian Expanse: Transforming Royal Identity Through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550 BCE–642 CE.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379206.
- Colpe, Carsten (1983).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Thought".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819–865. ISBN 0-521-24693-8..
- Curtis, Vesta Sarkhosh (2007), "The Iranian Revival in the Parthian Period", in Curtis, Vesta Sarkhosh and Sarah Stewart (ed.), The Age of the Parthians: The Ideas of Iran, vol. 2, London & New York: I.B. Tauris & Co Lt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London Middle East Institute at SOAS and the British Museum, pp. 7–25, ISBN 978-1-84511-406-0.
- de Crespigny, Rafe (2007),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Later Han to the Three Kingdoms (23–220 AD), Leiden: Koninklijke Brill, ISBN 978-90-04-15605-0.
- De Jong, Albert (2008). "Regional Variation in Zoroastrianism: The Case of the Parthians".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22: 17–27. JSTOR 24049232..
- Demiéville, Paul (1986),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from Han to Sui", in Twitchett and Loewe (ed.),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 – A.D. 220, vol.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808–872, ISBN 978-0-521-24327-8.
- Duchesne-Guillemin, J. (1983). "Zoroastrian religion".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866–908. ISBN 0-521-24693-8..
- Ebrey, Patricia Buckley (1999),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66991-7 (paperback).
- Emmerick, R.E. (1983). "Buddhism Among Iranian Peoples".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949–964. ISBN 0-521-24693-8..
- Frye, R.N. (1983).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Iran Under the Sasanians".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16–180. ISBN 0-521-20092-X..
- Garthwaite, Gene Ralph (2005), The Persians, Oxford & Carlt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ISBN 978-1-55786-860-2.
- Green, Tamara M. (1992), The City of the Moon God: Religious Traditions of Harran, BRILL, ISBN 978-90-04-09513-7.
- Howard, Michael C. (2012), Transnationalism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Societies: the Role of Cross Border Trade and Travel, Jefferson: McFarland & Company.
- Katouzian, Homa (2009), The Persians: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Iran,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2118-6.
- Kennedy, David (1996), "Parthia and Rome: eastern perspectives", in Kennedy, David L.; Braund, David (eds.), The Roman Army in the East, Ann Arbor: Cushing Malloy Inc., Journal of Roman Archaeology: Supplementary Series Number Eighteen, pp. 67–90, ISBN 978-1-887829-18-2
- Kurz, Otto (1983).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Parthia and Rome".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559–567. ISBN 0-521-20092-X..
- Lightfoot, C.S. (1990), "Trajan's Parthian War and the Fourth-Century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80: 115–126, doi:10.2307/300283, JSTOR 300283, S2CID 162863957
- Lukonin, V.G. (1983). "Political,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Taxes and Trade".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681–746. ISBN 0-521-24693-8..
- Mawer, Granville Allen (2013), "The Riddle of Cattigara", in Nichols, Robert; Woods, Martin (eds.), Mapping Our World: Terra Incognita to Australia, Canberra: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pp. 38–39, ISBN 978-0-642-27809-8.
- Mommsen, Theodor (2004) [original publication 1909 by Ares Publishers, Inc.], The Provinces of the Roman Empire: From Caesar to Diocletian, vol. 2, Piscataway (New Jersey): Gorgias Press, ISBN 978-1-59333-026-2.
- Morton, William S.; Lewis, Charlton M. (2005), China: Its History and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ISBN 978-0-07-141279-7.
- Neusner, J. (1983). "Jews in Iran".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909–923. ISBN 0-521-24693-8..
- Olbrycht, Marek Jan (2016). "The Sacral Kingship of the early Arsacids. I. Fire Cult and Kingly Glory". Anabasis. 7: 91–106.
- Posch, Walter (1998), "Chinesische Quellen zu den Parthern", in Weisehöfer, Josef (ed.), Das Partherreich und seine Zeugnisse, Historia: Zeitschrift für alte Geschichte, vol. 122 (in German),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pp. 355–364.
- Rezakhani, Khodadad (2013). "Arsacid, Elymaean, and Persid Coinage". In Potts, Daniel T.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ncient Ir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733309.
- Roller, Duane W. (2010), Cleopatra: a bi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36553-5.
- Schlumberger, Daniel (1983). "Parthian Art".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027–1054. ISBN 0-521-24693-8..
- Sellwood, David (1976). "The Drachms of the Parthian "Dark Age"".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 (1): 2–25. doi:10.1017/S0035869X00132988. JSTOR 25203669. S2CID 161619682. (registration required)
- Sellwood, David (1983). "Parthian Coins".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79–298. ISBN 0-521-20092-X..
- Shahbazi, Shahpur A. (1987), "Arsacids. I. Origin", Encyclopaedia Iranica, 2: 255
- Shayegan, Rahim M. (2007), "On Demetrius II Nicator's Arsacid Captivity and Second Rule",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17: 83–103
- Shayegan, Rahim M. (2011), Arsacids and Sasanians: Political Ideology in Post-Hellenistic and Late Antique Pers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76641-8
- Sheldon, Rose Mary (2010), Rome's Wars in Parthia: Blood in the Sand, London & Portland: Valentine Mitchell, ISBN 978-0-85303-981-5
- Skjærvø, Prods Oktor (2004). "Iran vi. Iranian languages and scripts". In Yarshater, Ehsan (ed.). Encyclopædia Iranica, Volume XIII/4: Iran V. Peoples of Iran–Iran IX. Religions of Ira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pp. 348–366. ISBN 978-0-933273-90-0.
- Strugnell, Emma (2006), "Ventidius' Parthian War: Rome's Forgotten Eastern Triumph", Acta Antiqua, 46 (3): 239–252, doi:10.1556/AAnt.46.2006.3.3
- Syme, Ronald (2002) [1939], The Roman Revolu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280320-7
- Torday, Laszlo (1997), Mounted Archers: The Beginnings of Central Asian History, Durham: The Durham Academic Press, ISBN 978-1-900838-03-0
- Wang, Tao (2007), "Parthia in China: a Re-exam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Curtis, Vesta Sarkhosh and Sarah Stewart (ed.), The Age of the Parthians: The Ideas of Iran, vol. 2, London & New York: I.B. Tauris & Co Lt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London Middle East Institute at SOAS and the British Museum, pp. 87–104, ISBN 978-1-84511-406-0.
- Waters, Kenneth H. (1974), "The Reign of Trajan, part VII: Trajanic Wars and Frontiers. The Danube and the East", in Temporini, Hildegard (ed.), Aufstieg und Niedergang der römischen Welt. Principat. II.2,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pp. 415–427.
- Watson, William (1983). "Iran and China".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537–558. ISBN 0-521-20092-X..
- Widengren, Geo (1983). "Sources of Parthian and Sasanian History".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261–1283. ISBN 0-521-24693-8..
- Wood, Frances (2002),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24340-8.
- Yarshater, Ehsan (1983). "Iranian National History".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59–480. ISBN 0-521-20092-X..
- Yü, Ying-shih (1986), "Han Foreign Relations", in Twitchett, Denis and Michael Loewe (ed.),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 – A.D. 220, vol.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77–462, ISBN 978-0-521-24327-8.
- Young, Gary K. (2001), Rome's Eastern Trade: International Commerce and Imperial Policy, 31 BC - AD 305,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0-415-24219-6.
- Zhang, Guanuda (2002), "The Role of the Sogdians as Translators of Buddhist Texts", in Juliano, Annette L. and Judith A. Lerner (ed.), Silk Road Studies: Nomads, Traders, and Holy Men Along China's Silk Road, vol. 7, Turnhout: Brepols Publishers, pp. 75–78, ISBN 978-2-503-52178-7.
- Daryaee, Touraj (2012).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ranian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432. ISBN 978-0-19-987575-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9-01-01. Retrieved 2019-02-10.
Timelines Game
How well do you know the Parthian Empire?
Play TimelinesSource: Wikipedia
Translations powered by: Translate API
Last Updated: Wed, 24 Aug 2022 11:16:03 GMT
如果您在此页面上看到任何不准确、虚假或可疑的信息,我们
将不胜感激任何
反馈
. 请引用故事和具体事件,它不正确的原因和
您可能拥有的任何支持您的主张的来源。 谢谢你。
Subscribe
Get our spam-free newsletter.
- Notifications on new HistoryMaps
- Find out which HistoryMaps are updated
- Find out which HistoryMaps are coming out ne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