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人物

参考

Play button

247 BCE - 224

安息帝国



安息帝国,也称为安息帝国,是公元前 247 年至公元 224 年古代 伊朗的主要政治和文化势力。它的后一个名字来自于它的创始人阿尔萨斯一世,他领导帕尔尼部落征服了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地区,当时是安德拉戈拉斯统治下的一个总督府(省份),反抗 塞琉古帝国。米特里达梯一世从塞琉古人手中夺取米底亚和美 索不达米亚,极大地扩张了帝国。在鼎盛时期,安息帝国的版图从幼发拉底河北部(现在的土耳其中东部)一直延伸到今天的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西部。该帝国位于地中海盆地的罗马帝国与中国汉朝之间的丝绸之路贸易路线上,成为贸易和商业中心。安息人很大程度上采用了其文化异质帝国的艺术、建筑、宗教信仰和皇家徽章,其中包括波斯文化、希腊化文化和区域文化。大约在其存在的前半段,安息宫廷采用了希腊文化的元素,尽管它最终看到了伊朗传统的逐渐复兴。安息帝国的统治者被称为“万王之王”,声称自己是阿契美尼德帝国的继承人;事实上,他们接受了许多当地国王作为附庸,阿契美尼德王朝本来可以在这些地方集中任命总督,尽管这些总督在很大程度上是自治的。法院确实任命了少数总督,其中大部分在伊朗境外,但这些总督规模较小,权力也不如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者。随着安息帝国权力的扩张,中央政府所在地从尼萨转移到底格里斯河沿岸的泰西封(位于现代伊拉克巴格达以南),尽管其他几个地点也作为首都。安息人最早的敌人是西部的塞琉古人和北部的斯基泰人。然而,随着帕提亚向西扩张,他们与亚美尼亚王国发生冲突,最终与晚期罗马共和国发生冲突。罗马和帕提亚相互竞争,试图将亚美尼亚国王确立为自己的附属附庸。安息人在公元前 53 年的卡雷战役中摧毁了马库斯·李锡尼乌斯·克拉苏的军队,并在公元前 40-39 年从罗马人手中夺取了除提尔之外的整个黎凡特地区。然而,马克·安东尼领导了对帕提亚的反击,尽管他的成功通常是在他缺席的情况下,在他的副官文蒂迪乌斯的领导下取得的。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中,多位罗马皇帝或他们任命的将军入侵美索不达米亚。在这些冲突中,罗马人多次占领塞琉西亚和泰西封城市,但始终未能守住。事实证明,安息王位竞争者之间频繁的内战对帝国的稳定比外国入侵更为危险,当波斯伊斯塔克尔的统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于公元224年反抗安息人并杀死了他们的最后一位统治者阿尔达班努斯四世时,安息人的力量就消失了。 。阿尔达希尔建立了 萨珊帝国,统治伊朗和近东大部分地区,直到公元七世纪穆斯林征服为止,尽管安息王朝通过统治高加索地区的亚美尼亚伊比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家族分支继续存在。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247 BCE - 141 BCE
形成和早期扩张ornament
帕尼征服帕提亚
帕尼征服帕提亚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47 BCE Jan 1 00:01

帕尼征服帕提亚

Ashgabat, Turkmenistan
公元前 245 年,帕提亚塞 琉古总督(总督)安德拉戈拉斯宣布从塞琉古王朝独立,安条克二世死后,托勒密三世控制了位于安条克的塞琉古首都,“因此留下了塞琉古王朝的未来” “与此同时,“一个名叫阿尔萨斯的人,有斯基泰人或巴克特里亚人的血统,被选为帕尔尼部落的领袖。在帕提亚从塞琉古帝国分裂并因此失去塞琉古军事支持后,安德拉哥拉人难以维持其边界,大约公元前 238 年,在“阿尔萨斯和他的兄弟提里达梯”的指挥下,帕尼人入侵帕提亚并夺取了控制权阿斯塔贝内(阿斯塔瓦),该领土的北部地区,其行政首府是卡布昌(通俗语为库昌)。不久之后,帕尼人从安德拉戈拉斯手中夺取了帕提亚的其余部分,并在此过程中杀死了他。随着对该行省的征服,安息人在希腊和罗马文献中被称为帕提亚人。阿尔萨斯一世成为安息帝国的第一位国王,也是安息帝国安息王朝的创始人和同名国王。
安条克三世的战役
塞琉古骑兵 vs. 罗马步兵 ©Igor Dzis
209 BCE Jan 1

安条克三世的战役

Turkmenistan
安条克三世发动了一场重新控制东部省份的战役,并在战斗中击败帕提亚人后,成功地重新控制了该地区。安息人被迫接受附庸地位,现在只控制着与前 塞琉古安息省相符的土地。然而,帕提亚的附庸充其量只是名义上的,只是因为塞琉古军队就在他们家门口。由于他重新夺回了东部省份,并在塞琉古一世尼卡托统治下建立了远至东部的塞琉古边界,安提阿古被他的贵族授予了伟大的头衔。对于帕提亚人来说幸运的是,塞琉古帝国有很多敌人,不久之后安条克就率领他的军队向西对抗托勒密埃及和崛起的罗马共和国。公元前190年塞琉古王朝在马格尼西亚战败后,塞琉古王朝无法进一步干预安息事务。普里亚帕提乌斯(Priapatius,公元前 191-176 年)继承了阿尔萨斯二世(Arsaces II),弗拉特斯一世(Phraates I,公元前 176-171 年)最终登上了帕提亚王位。弗拉特斯一世统治帕提亚,没有受到塞琉古王朝的进一步干涉。
来自东方的威胁
萨卡勇士 ©JFoliveras
177 BCE Jan 1

来自东方的威胁

Bactra, Afghanistan
当安息人收复西部失去的领土时,东部出现了另一个威胁。公元前 177 年至前 176 年,匈奴游牧联盟将游牧月氏人赶出了他们位于中国西北甘肃省的家园。月氏人随后向西迁移到巴克特里亚并取代了塞卡(斯基泰)部落。萨卡人被迫进一步向西迁移,入侵了安息帝国的东北边境。米特拉达梯在征服 美索不达米亚后被迫退居希尔卡尼亚。一些塞卡人加入了弗拉特斯的军队,对抗安条克。然而,他们来得太晚了,无法参与冲突。当弗拉特斯拒绝支付他们的工资时,塞卡人起义,他试图在前塞琉古士兵的帮助下镇压叛乱,但他们也抛弃了弗拉特斯并加入了塞卡人一边。弗拉特斯二世向这支联合部队进军,但他在战斗中阵亡。罗马历史学家贾斯汀报告说,他的继任者阿尔达班一世(公元前 128-124 年)在东方与游牧民族作战时也有类似的命运。
东方战争
©Angus McBride
163 BCE Jan 1 - 155 BCE

东方战争

Balkh, Afghanistan
据记载,弗拉特斯一世将帕提亚的控制范围扩大到了亚历山大之门,并占领了阿帕米拉吉亚纳。这些的位置未知。然而,安息帝国权力和领土最大的扩张发生在他的兄弟兼继任者米特里达梯一世(公元前 171-132 年)统治时期,卡图齐安将其与阿契美尼德帝国的创始人居鲁士大帝(公元前 530 年去世)进行比较。米特里达梯一世将目光转向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该王国由于与邻近的粟特人、德兰吉安人和印第安人的战争而被大大削弱。新的希腊-巴克特里亚国王欧克拉提德一世(Eucratides I,公元前171-145年在位)篡夺了王位,并因此遭到反对,例如阿里乌派的叛乱,米特拉达梯一世可能支持叛乱,因为这将有助于他的优势。公元前 163 年至公元前 155 年之间的某个时间,米特拉达梯一世入侵了尤克拉提德的领土,他击败了尤克拉提德并夺取了阿里亚、马尔吉亚纳和西大夏。正如古典历史学家贾斯汀和斯特拉博所指出的那样,尤克拉提德斯被认为是安息帝国的附庸。梅尔夫成为安息人在东北部统治的一个据点。米特里达梯一世的一些铜币背面刻有大象,并刻有“伟大国王阿尔萨斯”的传说。希腊-巴克特里亚人铸造的硬币上有大象的图案,这表明米特拉达梯一世铸造大象图案的硬币可能是为了庆祝他征服巴克特里亚。
141 BCE - 63 BCE
黄金时代和与罗马的冲突ornament
扩展到巴比伦尼亚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41 BCE Jan 1 00:01

扩展到巴比伦尼亚

Babylon, Iraq
米特里达梯一世将目光转向 塞琉古王国,于公元前 148 或 147 年入侵米底亚并占领了埃克巴塔那。塞琉古王朝镇压了提马库斯领导的叛乱后,该地区最近变得不稳定。米特里达梯一世随后任命他的兄弟巴加西斯为该地区的总督。这场胜利之后,安息人征服了米底阿托帕坦。公元前 141 年,米特里达梯一世占领了美 索不达米亚的巴比伦尼亚,他在塞琉西亚铸造了钱币,并举行了正式的授勋仪式。米特拉达梯一世似乎在巴比伦引入了新年游行,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神马杜克的雕像牵着女神伊什塔尔的手,从埃萨吉拉神庙走上游行路线。随着美索不达米亚现在落入安息人手中,帝国的行政重心从 伊朗东部转移到那里。米特拉达梯一世不久后退居希尔卡尼亚,同时他的军队征服了埃利迈斯和查拉塞尼王国并占领了苏萨。此时,安息人的势力范围已向东延伸至印度河。
征服佩尔西斯
安息铁甲骑兵 ©Angus McBride
138 BCE Jan 1

征服佩尔西斯

Persia
塞琉古统治者德米特里二世尼卡托(Demetrius II Nicator)最初成功地重新征服了巴比伦尼亚,然而,塞琉古王朝最终被击败,德米特里本人也于公元前 138 年被帕提亚军队俘虏。后来他被带到米底亚和美 索不达米亚的希腊人面前游行,目的是让他们接受安息人的统治。随后,米特里达梯一世将德米特里送到他位于希尔卡尼亚的一座宫殿。在那里,我热情款待了米特里达梯的俘虏。他甚至将女儿罗多古纳嫁给了德米特里。根据贾斯汀的说法,米特里达梯一世对叙利亚有计划,并计划利用德米特里作为对抗新塞琉古统治者安条克七世西德特斯(公元前 138-129 年在位)的工具。他与罗多古纳的婚姻实际上是米特里达梯一世试图将塞琉古土地并入不断扩张的安息帝国的尝试。米特拉达梯一世随后惩罚了安息帝国的附庸王国埃利迈斯,因为他帮助了塞琉古人——他再次入侵该地区并占领了他们的两座主要城市。大约在同一时期,米特里达梯一世征服了 伊朗西南部的波斯地区,并任命瓦德弗拉达二世为其子弟。他授予他更多的自治权,很可能是为了与波斯人保持健康的关系,因为安息帝国与萨卡人、塞琉古人和美西尼亚人不断发生冲突。他似乎是第一位对波斯事务产生影响的安息君主。瓦弗拉达二世的铸币受到了米特拉达梯一世时期铸造的硬币的影响。公元前132年,其子弗拉特斯二世继位。
塞琉古帝国的衰落
帕提亚士兵向敌人射击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29 BCE Jan 1

塞琉古帝国的衰落

Ecbatana, Hamadan Province, Ir
德米特里的兄弟安条克七世西德特斯继承了 塞琉古王位,并与德米特里的妻子克利奥帕特拉·西娅结婚。击败狄奥多图斯·特里丰后,安提阿古于公元前 130 年发起一场战役,以夺回现处于弗拉特斯二世(公元前 132-127 年)统治下的 美索不达米亚。安息将军因达特斯在大扎布河沿岸被击败,随后当地爆发了起义,巴比伦尼亚的安息总督被杀。安条克征服了巴比伦尼亚并占领了苏萨,并在那里铸造了钱币。在将军队推进到米底亚后,安息人寻求和平,但安条克拒绝接受和平,除非安息人将除安息本土以外的所有土地交给他,缴纳大量贡品,并释放德米特里。阿尔萨斯释放了德米特里并将他送往叙利亚,但拒绝了其他要求。到公元前 129 年春天,米底人公开反抗安条克,他的军队在冬季耗尽了乡村的资源。在试图镇压叛乱的同时,帕提亚的主力部队席卷了该地区,并在公元前 129 年的埃克巴塔纳战役中杀死了安条克。他的遗体被装在银棺中运回叙利亚;他的儿子塞琉古被当作帕提亚人质,女儿则加入了弗拉特斯的后宫。
米特拉达梯二世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24 BCE Jan 1 - 115 BCE

米特拉达梯二世

Sistan, Afghanistan
根据查士丁的说法,米特拉达梯二世为他的“父母或祖先”(ultor iniuriae Parentum)的死报了仇,这表明他与杀死阿尔达班一世和弗拉特二世的吐火罗人作战并击败了他们。米特拉达梯二世还从斯基泰人手中重新征服了巴克特里亚西部。安息货币和分散的报道表明,米特里达梯二世统治着巴克特拉、坎普尔特帕和泰尔梅兹,这意味着他重新征服了同名米特里达梯一世(公元前 171 年至 132 年在位)征服的土地。控制包括阿穆尔在内的阿姆河中部对于安息人来说至关重要,以阻止来自河中地区,特别是来自粟特的游牧民族的入侵。安息金币继续在巴克特里亚西部和阿姆河中部铸造,直到戈塔尔泽斯二世统治时期(公元 40-51 年在位)。游牧民族的入侵也到达了帕提亚东部的德兰吉亚纳省,在那里建立了强大的萨卡领土,因此萨卡斯坦(“萨卡人的土地”)这个名字由此而来。这些游牧民族可能是由于阿尔达班一世和米特拉达梯二世在北方对他们施加的压力而迁移到该地区的。公元前 124 年至前 115 年间,米特里达梯二世派出一支由苏伦家族将军率领的军队重新夺回该地区。萨卡斯坦重新并入安息帝国领土后,米特拉达梯二世将该地区奖励给苏雷尼德将军作为他的封地。米特拉达梯二世统治下的安息帝国东部疆域最远到达阿拉霍西亚。
汉族与帕提亚人的贸易关系
丝绸之路沿线的撒马尔罕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21 BCE Jan 1

汉族与帕提亚人的贸易关系

China
继汉武帝统治时期(公元前 141-87 年) 张骞对中亚进行外交冒险之后,中国汉帝国于公元前 121 年向米特里达梯二世的宫廷派遣了一个代表团。汉朝使团通过丝绸之路与帕提亚建立了正式贸易关系,但并未达成对抗匈奴联盟的理想军事联盟。安息帝国通过对欧亚商队的丝绸贸易征税而致富,丝绸是罗马人进口的价格最高的奢侈品。珍珠也是从中国进口的高价值商品,而中国人则购买安息香料、香水和水果。安息人也将外来动物作为礼物送给汉朝宫廷。公元 87 年,帕提亚的帕科鲁斯二世向汉章帝(公元 75-88 年在位)赠送了狮子和 波斯瞪羚。除了丝绸之外,罗马商人购买的帕提亚商品还包括来自印度的铁、香料和优质皮革。穿越安息帝国的商队将西亚甚至罗马的豪华玻璃器皿带到了中国。粟特商人操着伊朗东部语言,他们是帕提亚和汉朝之间重要的丝绸贸易的主要中间人。
泰西封成立
泰西封拱门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20 BCE Jan 1

泰西封成立

Salman Pak, Madain, Iraq
Ctesiphon 成立于公元前 120 年代末。它建在帕提亚的米特拉达梯一世在塞琉西亚对面建立的一个军营的旧址上。在戈塔尔泽斯统治时期,我见证了泰西封作为政治和商业中心的巅峰。大约公元前 58 年,奥罗德斯二世统治期间,这座城市成为帝国的首都。渐渐地,这座城市与古老的希腊化首都塞琉西亚和附近的其他定居点合并,形成了一个国际大都市。
亚美尼亚成为帕提亚的附庸
亚美尼亚战士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20 BCE Jan 1

亚美尼亚成为帕提亚的附庸

Armenia
大约公元前 120 年,安息帝国国王米特拉达梯二世(公元前 124-91 年在位)入侵亚美尼亚,并让其国王阿尔塔瓦德斯一世承认安息帝国的宗主权。阿尔塔瓦德斯一世被迫将他的儿子或侄子提格拉内斯交给帕提亚人作为人质。提格兰尼斯住在泰西封的安息宫廷里,在那里他接受了安息文化的教育。提格拉内斯一直在帕提亚宫廷中担任人质,直到公元 1977 年。公元前96/95年,米特里达梯二世释放了他并任命他为亚美尼亚国王。提格兰尼斯将里海的一块被称为“七十个山谷”的地区割让给米特里达梯二世,这要么是作为承诺,要么是因为米特里达梯二世的要求。提格拉内斯的女儿阿里阿扎特也嫁给了米特里达梯二世的儿子,现代历史学家爱德华·达布罗瓦认为,这件事是在米特里达梯二世登上亚美尼亚王位之前不久举行的,以保证他的忠诚。直到公元前 80 年代末,提格兰仍然是安息帝国的附庸。
与罗马人的接触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96 BCE Jan 1

与罗马人的接触

Rome, Metropolitan City of Rom
次年,米特里达梯二世进攻阿迪亚贝内、戈丁和奥斯罗内,并征服了这些城邦,将安息帝国的西部边界转移到了幼发拉底河。在那里,帕提亚人第一次遭遇罗马人。公元前 96 年,米特里达梯二世派遣他的一名官员奥罗巴祖斯 (Orobazus) 作为特使前往苏拉。随着罗马人的实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帕提亚人寻求与罗马人建立友好关系,从而希望达成一项确保两国相互尊重的协议。随后的谈判中,苏拉显然占据了上风,这让奥罗巴祖斯和帕提亚人看起来像是恳求者。奥罗巴祖斯后来被处决。
安息黑暗时代
安息黑暗时代 ©Angus McBride
91 BCE Jan 1 - 57 BCE

安息黑暗时代

Turkmenistan
所谓“安息黑暗时代”,是指安息帝国历史上从公元前91年米特拉达梯二世去世(或最后几年)到公元前57年奥罗德斯二世登基为止的三十年时期。学者们提到了不同的日期范围。它被称为“黑暗时代”,因为除了一系列明显重叠的统治之外,缺乏关于这一时期帝国事件的明确信息。没有任何描述这一时期的书面资料留存下来,而且由于含糊不清,学者们无法使用现有的钱币资料来清楚地重建统治者的继承及其统治年代。这一时期的任何法律或行政文件均未保存下来。人们提出了多种理论来部分解决这个钱币问题。根据古典资料,这一时期统治者的名字是西纳特鲁塞斯和他的儿子弗拉特斯(三世)、米特里达梯(三/四世)、奥罗德斯(二世)、弗拉特斯三世的儿子和某个大流士(一世),媒体的统治者(或媒体阿托帕坦?)。另外两个名字,戈塔尔泽斯 (Gotarzes) (I) 和奥罗德斯 (Orodes) (I),在巴比伦的已注明日期的楔形文字泥板上得到了证实。
安息-罗马边界集
提格拉诺切塔战役 ©Angus McBride
69 BCE Oct 6

安息-罗马边界集

Euphrates River, Iraq
第三次米特里达梯战争爆发后,亚美尼亚提格拉尼斯二世的盟友、本都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公元前 119-63 年在位)请求帕提亚提供援助以对抗罗马,但西纳特鲁塞斯拒绝提供帮助。当罗马指挥官卢库卢斯于公元前 69 年向亚美尼亚首都提格拉诺塞塔进军时,米特里达梯六世和提格拉尼斯二世请求弗拉特三世(rc 71-58)的援助。弗拉特斯没有向这两个国家提供援助,在提格拉诺塞塔陷落后,他与卢库卢斯重申幼发拉底河是帕提亚和罗马之间的边界。
Play button
53 BCE Jan 1

卡拉埃

Harran, Şanlıurfa, Turkey
三巨头之一、现任叙利亚总督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 (Marcus Licinius Crassus) 于公元前 53 年入侵帕提亚,为米特拉达梯提供迟来的支持。当奥罗德斯二世的军队向卡莱(今土耳其东南部哈兰)进军时,他入侵亚美尼亚,切断了罗马盟友亚美尼亚阿尔塔瓦斯德斯二世(公元前 53-34 年在位)的支持。奥罗德斯说服阿尔塔瓦德斯让帕提亚王储帕科鲁斯一世(卒于公元前 38 年)与阿尔塔瓦德斯的妹妹联姻。苏雷纳率领一支完全骑马的军队骑马迎战克拉苏。苏雷纳的 1,000 名铁甲骑兵(装备长矛)和 9,000 名弓骑兵在数量上与克拉苏的军队相比大约是四比一。克拉苏的军队由七个罗马军团和包括高卢骑兵和轻步兵在内的辅助部队组成。安息军队使用大约 1000 头骆驼组成的辎重队,为骑射手提供源源不断的箭矢。骑兵弓箭手采用“帕提亚射击”战术:佯装撤退,引诱敌军暴露,然后转身射击。这种在平坦的平原上使用重型复合弓执行的战术,摧毁了克拉苏的步兵。大约 20,000 名罗马人死亡,大约 10,000 人被俘,另外大约 10,000 人向西逃亡,克拉苏逃到亚美尼亚乡村。苏雷纳率领军队接近克拉苏,提出谈判,克拉苏接受了。然而,当他的一名下级军官怀疑其中有陷阱,试图阻止他骑马进入苏雷纳的营地时,他被杀了。克拉苏在卡雷的失败是罗马历史上最严重的军事失败之一。帕提亚的胜利巩固了其作为一个强大势力(即使不能与罗马平起平坐)的声誉。苏雷纳带着他的战俘、战俘和珍贵的罗马战利品,长途跋涉约 700 公里(430 英里)回到塞琉西亚,在那里庆祝了他的胜利。然而,出于对安息王位的野心的担心,奥罗德斯很快就处决了苏雷纳。
50 BCE - 224
不稳定和内乱时期ornament
奇里乞亚城门之战
罗马人与帕提亚人作战 ©Angus McBride
39 BCE Jan 1

奇里乞亚城门之战

Mersin, Akdeniz/Mersin, Turkey
在卡雷战役中击败克拉苏领导的罗马军队后,安息军队对罗马领土进行了多次袭击。盖乌斯·卡西乌斯·朗吉努斯领导下的罗马人成功地保卫了边境,抵御了帕提亚人的入侵。然而,在公元前40年,安息人入侵部队与昆图斯·拉比努斯麾下的罗马叛军结盟,进攻罗马东部省份,拉比努斯占领了除少数城市外的整个小亚细亚,而帕提亚年轻的王子帕科鲁斯一世则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接管了叙利亚和犹太的哈斯蒙尼王朝。这些事件发生后,马克·安东尼将东罗马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的副官普布利乌斯·文蒂迪乌斯·巴苏斯(Publius Ventidius Bassus),他是一位在尤利乌斯·凯撒麾下服役的熟练军事将领。文提狄乌斯出人意料地在小亚细亚海岸登陆,迫使拉比努斯撤退到西里西亚,在那里他从帕科鲁斯那里得到了更多的安息援军。拉比努斯与帕科鲁斯的额外部队重新集结后,他和文蒂迪乌斯的军队在托罗斯山脉的某个地方会师。公元前 39 年的奇里乞亚城门之战是罗马将军普布利乌斯·文蒂迪乌斯·巴苏斯 (Publius Ventidius Bassus) 对帕提亚军队及其在小亚细亚的昆图斯·拉比努斯 (Quintus Labienus) 麾下的罗马盟友的决定性胜利。
安东尼的帕提亚战役失败
©Angus McBride
36 BCE Jan 1

安东尼的帕提亚战役失败

Lake Urmia, Iran
安东尼的安息战争是罗马共和国东部三巨头马克·安东尼对弗拉特四世领导下的安息帝国发动的军事行动。尤利乌斯·凯撒曾计划入侵帕提亚,但在实施之前就被暗杀了。公元前 40 年,帕提亚人与庞培军队会合,短暂占领了罗马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但安东尼派出的军队击败了他们并扭转了他们的战果。公元前 36 年,安东尼乌斯与包括亚美尼亚在内的多个王国结盟,开始了对帕提亚的征战。幼发拉底河前线被发现很坚固,因此安东尼选择了途经亚美尼亚的路线。进入阿特罗帕泰尼后,走另一条路线的罗马辎重列车和攻城器械被安息骑兵摧毁。安东尼仍然围攻阿特罗帕坦首都,但没有成功。撤退到亚美尼亚和叙利亚的艰苦旅程进一步使他的部队损失惨重。罗马消息来源将这次惨败归咎于亚美尼亚国王,但现代消息来源指出安东尼的管理和计划不善。安东尼后来入侵并掠夺亚美尼亚并处决了其国王。
印度-帕提亚王国
贡多法雷斯建立的印度-帕提亚王国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 Jan 1 - 226

印度-帕提亚王国

Taxila, Pakistan
印度-帕提亚王国是由贡多法瑞斯建立的帕提亚王国,活跃于公元 19 年至公元 1997 年。公元226年。在他们的鼎盛时期,他们统治的地区涵盖 伊朗东部部分地区、阿富汗各地和印度次大陆西北部地区(现代巴基斯坦的大部分地区和印度西北部的部分地区)。统治者可能是苏伦家族的成员,该王国甚至被一些作者称为“苏伦王国”。该王国成立于19年,当时德朗贾纳(萨卡斯坦)总督贡多法雷斯宣布脱离安息帝国独立。后来他向东方远征,征服了印度-斯基泰人和印度-希腊人的领土,从而将他的王国变成了一个帝国。1世纪下半叶贵霜人入侵后,印度-帕提亚人的领土大大减少。世纪。他们设法保住了对萨卡斯坦的控制权,直到公元1世纪被 萨珊王朝征服。224/5。在俾路支省,当地的印度-帕提亚王朝帕拉塔拉贾 (Paratarajas) 于公元 262 年左右落入萨珊帝国的势力范围。
亚美尼亚王位继承战争
©Angus McBride
58 Jan 1 - 63

亚美尼亚王位继承战争

Armenia
58-63年的罗马-帕提亚战争或亚美尼亚王位继承战争是罗马帝国和帕提亚帝国之间为争夺亚美尼亚控制权而进行的战争,亚美尼亚是两个王国之间重要的缓冲国。自奥古斯都皇帝时代以来,亚美尼亚一直是罗马的附庸国,但在52/53年,帕提亚人成功地将他们自己的候选人蒂里达梯推上了亚美尼亚王位。这些事件恰逢尼禄在罗马登上皇位,这位年轻的皇帝决定做出积极反应。这场战争是他统治时期唯一一次重大的对外战争,在能干的将军格奈乌斯·多米蒂乌斯·科尔布洛 (Gnaeus Domitius Corbulo) 的领导下,罗马军队迅速取得了胜利。他们击败了效忠提里达梯的军队,将自己的候选人提格兰六世推上了亚美尼亚王位,然后离开了这个国家。帕提亚国王沃洛加西斯卷入镇压自己国家的一系列叛乱,这一事实帮助了罗马人。然而,这些问题一解决,安息人就把注意力转向亚美尼亚,经过几年毫无结果的征战,在朗德亚战役中给罗马人带来了惨重的失败。冲突很快就结束了,双方陷入了有效的僵局并达成了正式妥协:安息世系的安息王子从此将坐上亚美尼亚王位,但他的提名必须得到罗马皇帝的批准。这场冲突是自一个世纪前克拉苏灾难性的远征和马克·安东尼的战役以来帕提亚与罗马人之间的第一次直接对抗,也将是罗马与 伊朗列强之间针对亚美尼亚的一系列长期战争中的第一场。
阿兰的入侵
©JFoliveras
72 Jan 1

阿兰的入侵

Ecbatana, Hamadan Province, Ir
公元 72 年游牧民族入侵安息帝国的背景下也提到了阿拉尼人。他们从东北部横扫安息帝国领土,到达现今 伊朗西部的米底亚,占领了执政的安息君主沃洛吉塞斯一世(瓦拉赫什一世)的后宫。他们从米底亚进攻亚美尼亚,击败了梯里达梯的军队,梯里达梯差点被俘。安息人和亚美尼亚人对这些游牧入侵者造成的破坏感到非常震惊,他们向罗马请求紧急援助,但罗马人拒绝提供帮助(Frye:240)。对于帕提亚人和亚美尼亚人来说幸运的是,阿拉尼人在收集了大量战利品后返回了欧亚大陆的广阔草原(Colledge:52)。
中国驻罗马外交使团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97 Jan 1

中国驻罗马外交使团

Persian Gulf (also known as th
公元97年,汉族西域都护将班超派使者甘英出使罗马帝国。甘在前往罗马之前参观了位于赫卡托皮洛斯的帕科鲁斯二世宫廷。他向西远行至波斯湾,帕提亚当局说服他,绕阿拉伯半岛进行艰苦的海上航行是到达罗马的唯一途径。甘英对此灰心丧气,回到汉朝,向汉和帝(公元 88-105 年在位)根据安息人东道主的口述,提供了一份有关罗马帝国的详细报告。威廉·沃森推测,安息人可能会因汉帝国与罗马建立外交关系的失败而松一口气,特别是班超在中亚东部对匈奴的军事胜利之后。
图拉真的帕提亚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15 Jan 1 - 117

图拉真的帕提亚战役

Levant
图拉真的安息战役是罗马皇帝图拉真于 115 年针对美索 不达米亚的安息帝国发动的。这场战争最初对罗马人来说是成功的,但一系列的挫折,包括东地中海和北非的大规模叛乱以及图拉真于 117 年去世,最终导致罗马撤军。公元113年,图拉真认为决定性地击败帕提亚并吞并亚美尼亚,最终解决“东方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他的征服标志着罗马对帕提亚政策的有意改变以及帝国“大战略”重点的转变。114年,图拉真入侵亚美尼亚;吞并它作为罗马的一个省,并杀死了帕塔玛西里斯,后者被他的亲戚帕提亚国王奥斯罗伊斯一世推上亚美尼亚王位。115年,罗马皇帝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并将其并入罗马。征服它被认为是必要的,因为否则,亚美尼亚突出部可能会被南方的帕提亚人切断。罗马人随后占领了帕提亚首都泰西封,然后顺流而下前往波斯湾。然而,这一年东地中海、北非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爆发了叛乱,而罗马领土上也爆发了大规模的犹太人叛乱,这严重消耗了罗马的军事资源。图拉真未能占领哈特拉,这避免了安息人的彻底失败。安息军队袭击了罗马的重要阵地,塞琉西亚、尼西比斯和埃德萨的罗马驻军被当地民众驱逐。图拉真镇压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叛乱分子;任命帕提亚王子帕塔马斯帕特斯为附庸统治者,并撤退到叙利亚。图拉真于公元 117 年去世,还没来得及重新发动战争
卢修斯·维鲁斯的帕提亚战争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1 Jan 1 - 166

卢修斯·维鲁斯的帕提亚战争

Armenia
161-166 年的罗马-帕提亚战争(也称为卢修斯·维鲁斯的帕提亚战争)是罗马帝国和帕提亚帝国之间为争夺亚美尼亚和上 美索不达米亚而发生的战争。166 年,罗马人成功攻入下美索不达米亚和米底亚,并洗劫了帕提亚首都泰西封,战争结束。
塞维鲁罗马-帕提亚战争
围攻哈特拉 ©Angus McBride
195 Jan 1

塞维鲁罗马-帕提亚战争

Baghdad, Iraq
197 年初,西弗勒斯离开罗马,航行至东方。他从布伦迪西姆出发,可能在西里西亚的爱琴海港口登陆,然后通过陆路前往叙利亚。他立即集结军队,渡过幼发拉底河。阿布加尔九世,名义上的奥斯罗恩国王,但自其王国被吞并为罗马行省以来,实际上只是埃德萨的统治者,他将自己的孩子交给人质,并提供弓箭手协助塞维鲁的远征。亚美尼亚国王霍斯罗夫一世也送来了人质、金钱和礼物。塞维鲁继续前往尼西比斯,他的将军朱利叶斯·莱图斯阻止了尼西比斯落入帕提亚人手中。之后西弗勒斯返回叙利亚,计划一场更加雄心勃勃的战役。第二年,他领导了另一场针对帕提亚帝国的更成功的战役,据说是为了报复帕提亚帝国对佩森尼乌斯·尼日尔的支持。他的军团洗劫了安息王城泰西封,并将 美索不达米亚北半部并入帝国。塞维鲁效仿图拉真,获得了帕提库斯·马克西姆斯的称号。然而,即使经过两次漫长的围攻,他也无法占领哈特拉要塞——就像图拉真在近一个世纪前尝试过的那样。不过,在东部期间,西弗勒斯还扩建了阿拉伯石灰区,在从巴西到杜马萨的阿拉伯沙漠中建造了新的防御工事。这些战争导致罗马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北部,远至尼西比斯和辛加拉周围的地区。
卡拉卡拉帕提亚战争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216 Jan 1 - 217

卡拉卡拉帕提亚战争

Antakya, Küçükdalyan, Antakya/
卡拉卡拉安息战争是卡拉卡拉领导下的罗马帝国于公元 216-17 年针对安息帝国发动的一场失败的战役。这是从 213 年开始的四年时期的高潮,卡拉卡拉在中欧、东欧和近东进行了漫长的征战。在介入推翻帕提亚邻国附庸国的统治者后,他于 216 年入侵,并以向帕提亚国王阿尔塔班努斯的女儿求婚但未获批准作为宣战理由。他的军队在安息帝国北部地区进行了一场屠杀,然后撤退到小亚细亚,并于 217 年 4 月被暗杀。次年,安息人在尼西比斯战役中获胜,罗马人付出了代价,战争结束。向帕提亚人支付巨额战争赔款。
Play button
217 Jan 1

尼西比斯战役

Nusaybin, Mardin, Turkey
尼西比斯战役于 217 年夏天在新登基的皇帝马克里努斯领导的罗马帝国军队和国王阿尔塔班努斯四世领导的安息帝国军队之间爆发。这场战争持续了三天,最终以帕提亚人的血腥胜利而告终,双方都伤亡惨重。这场战斗的结果是,马克里努斯被迫寻求和平,向帕提亚人支付了巨额款项,并放弃了卡拉卡拉一年前开始的对 美索不达米亚的入侵。218年6月,马克里努斯被安条克城外支持埃拉加巴卢斯的军队击败,而阿尔达班则面临 阿尔达希尔一世领导下的波斯萨 家族的起义。因此,尼西比斯是罗马和安息帝国之间的最后一场重大战役,安息王朝被阿尔达希尔一世推翻。多年后。然而,罗马和波斯之间的战争很快又重新开始,阿尔达希尔和马克里努斯的继任者亚历山大·塞维鲁为美索不达米亚而战,敌对行动断断续续地持续到穆斯林征服为止。
224 - 226
萨珊王朝的衰落ornament
安息帝国的终结
©Angus McBride
224 Jan 1 00:01

安息帝国的终结

Fars Province, Iran
安息帝国因内乱和与罗马的战争而衰弱,很快 萨珊帝国就紧随其后。事实上,不久之后,来自伊斯塔克尔的波斯(今伊朗法尔斯省)当地 伊朗统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开始无视安息人的统治,征服周边地区。公元 224 年 4 月 28 日,他在霍尔木兹甘战役(可能是在伊斯法罕附近的一个地点)与阿达巴努斯四世对峙,击败了他并建立了萨珊帝国。然而,有证据表明沃洛吉斯六世 (Vologases VI) 直至公元 228 年仍在塞琉西亚继续铸造硬币。萨珊人不仅将帕提亚的遗产视为罗马的波斯敌人,而且还试图通过在库斯老二世统治期间从东罗马帝国短暂征服黎凡特、安纳托利亚和埃及来恢复阿契美尼德帝国的边界。公元 590–628 年)。然而,他们将这些领土输给了希拉克略——阿拉伯征服之前的最后一位罗马皇帝。尽管如此,在四百多年的时间里,他们继承了帕提亚王国,成为罗马的主要竞争对手。

Appendices



APPENDIX 1

Parthian Empire in the 2nd Century CE


Parthian Empire in the 2nd Century CE
Parthian Empire in the 2nd Century CE

Characters



Artabanus IV of Parthia

Artabanus IV of Parthia

Last Ruler of the Parthian Empire

Ardashir I

Ardashir I

Founder of the Sasanian Empire

Arsaces I of Parthia

Arsaces I of Parthia

Founder of the Arsacid dynasty of Parthia

Orodes II

Orodes II

King of the Parthian Empire

Mithridates I of Parthia

Mithridates I of Parthia

King of the Parthian Empire

References



  • An, Jiayao (2002), "When Glass Was Treasured in China", in Juliano, Annette L. and Judith A. Lerner (ed.), Silk Road Studies: Nomads, Traders, and Holy Men Along China's Silk Road, vol. 7, Turnhout: Brepols Publishers, pp. 79–94, ISBN 978-2-503-52178-7.
  • Asmussen, J.P. (1983). "Christians in Iran".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924–948. ISBN 0-521-24693-8.
  • Assar, Gholamreza F. (2006). A Revised Parthian Chronology of the Period 91-55 BC. Parthica. Incontri di Culture Nel Mondo Antico. Vol. 8: Papers Presented to David Sellwood. Istituti Editoriali e Poligrafici Internazionali. ISBN 978-8-881-47453-0. ISSN 1128-6342.
  • Ball, Warwick (2016), Rome in the East: Transformation of an Empire, 2nd Edi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0-415-72078-6.
  • Bausani, Alessandro (1971), The Persians, from the earliest days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pp. 41, ISBN 978-0-236-17760-8.
  • Bickerman, Elias J. (1983). "The Seleucid Period".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20. ISBN 0-521-20092-X..
  • Bivar, A.D.H. (1983).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Iran Under the Arsacids".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1–99. ISBN 0-521-20092-X..
  • Bivar, A.D.H. (2007), "Gondophares and the Indo-Parthians", in Curtis, Vesta Sarkhosh and Sarah Stewart (ed.), The Age of the Parthians: The Ideas of Iran, vol. 2, London & New York: I.B. Tauris & Co Lt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London Middle East Institute at SOAS and the British Museum, pp. 26–36, ISBN 978-1-84511-406-0.
  • Boyce, Mary (1983). "Parthian Writings and Literature".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151–1165. ISBN 0-521-24693-8..
  • Bringmann, Klaus (2007) [2002]. A History of the Roman Republic. Translated by W. J. Smyth. Cambridge: Polity Press. ISBN 978-0-7456-3371-8.
  • Brosius, Maria (2006), The Persian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0-415-32089-4.
  • Burstein, Stanley M. (2004), The Reign of Cleopatra,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ISBN 978-0-313-32527-4.
  • Canepa, Matthew (2018). The Iranian Expanse: Transforming Royal Identity Through Architecture, Landscape,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550 BCE–642 CE. Oakl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379206.
  • Colpe, Carsten (1983).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Thought".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819–865. ISBN 0-521-24693-8..
  • Curtis, Vesta Sarkhosh (2007), "The Iranian Revival in the Parthian Period", in Curtis, Vesta Sarkhosh and Sarah Stewart (ed.), The Age of the Parthians: The Ideas of Iran, vol. 2, London & New York: I.B. Tauris & Co Lt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London Middle East Institute at SOAS and the British Museum, pp. 7–25, ISBN 978-1-84511-406-0.
  • de Crespigny, Rafe (2007), A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Later Han to the Three Kingdoms (23–220 AD), Leiden: Koninklijke Brill, ISBN 978-90-04-15605-0.
  • De Jong, Albert (2008). "Regional Variation in Zoroastrianism: The Case of the Parthians".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22: 17–27. JSTOR 24049232..
  • Demiéville, Paul (1986),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from Han to Sui", in Twitchett and Loewe (ed.),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 – A.D. 220, vol.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808–872, ISBN 978-0-521-24327-8.
  • Duchesne-Guillemin, J. (1983). "Zoroastrian religion".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866–908. ISBN 0-521-24693-8..
  • Ebrey, Patricia Buckley (1999),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66991-7 (paperback).
  • Emmerick, R.E. (1983). "Buddhism Among Iranian Peoples".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949–964. ISBN 0-521-24693-8..
  • Frye, R.N. (1983). "The Political History of Iran Under the Sasanians".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16–180. ISBN 0-521-20092-X..
  • Garthwaite, Gene Ralph (2005), The Persians, Oxford & Carlton: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ISBN 978-1-55786-860-2.
  • Green, Tamara M. (1992), The City of the Moon God: Religious Traditions of Harran, BRILL, ISBN 978-90-04-09513-7.
  • Howard, Michael C. (2012), Transnationalism in Ancient and Medieval Societies: the Role of Cross Border Trade and Travel, Jefferson: McFarland & Company.
  • Katouzian, Homa (2009), The Persians: Ancient, Medieval, and Modern Iran, New Haven &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2118-6.
  • Kennedy, David (1996), "Parthia and Rome: eastern perspectives", in Kennedy, David L.; Braund, David (eds.), The Roman Army in the East, Ann Arbor: Cushing Malloy Inc., Journal of Roman Archaeology: Supplementary Series Number Eighteen, pp. 67–90, ISBN 978-1-887829-18-2
  • Kurz, Otto (1983).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Parthia and Rome".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559–567. ISBN 0-521-20092-X..
  • Lightfoot, C.S. (1990), "Trajan's Parthian War and the Fourth-Century Perspective", The Journal of Roman Studies, 80: 115–126, doi:10.2307/300283, JSTOR 300283, S2CID 162863957
  • Lukonin, V.G. (1983). "Political, Social and Administrative Institutions: Taxes and Trade".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681–746. ISBN 0-521-24693-8..
  • Mawer, Granville Allen (2013), "The Riddle of Cattigara", in Nichols, Robert; Woods, Martin (eds.), Mapping Our World: Terra Incognita to Australia, Canberra: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pp. 38–39, ISBN 978-0-642-27809-8.
  • Mommsen, Theodor (2004) [original publication 1909 by Ares Publishers, Inc.], The Provinces of the Roman Empire: From Caesar to Diocletian, vol. 2, Piscataway (New Jersey): Gorgias Press, ISBN 978-1-59333-026-2.
  • Morton, William S.; Lewis, Charlton M. (2005), China: Its History and Culture, New York: McGraw-Hill, ISBN 978-0-07-141279-7.
  • Neusner, J. (1983). "Jews in Iran".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909–923. ISBN 0-521-24693-8..
  • Olbrycht, Marek Jan (2016). "The Sacral Kingship of the early Arsacids. I. Fire Cult and Kingly Glory". Anabasis. 7: 91–106.
  • Posch, Walter (1998), "Chinesische Quellen zu den Parthern", in Weisehöfer, Josef (ed.), Das Partherreich und seine Zeugnisse, Historia: Zeitschrift für alte Geschichte, vol. 122 (in German),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pp. 355–364.
  • Rezakhani, Khodadad (2013). "Arsacid, Elymaean, and Persid Coinage". In Potts, Daniel T.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Ancient Ira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9733309.
  • Roller, Duane W. (2010), Cleopatra: a bi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536553-5.
  • Schlumberger, Daniel (1983). "Parthian Art".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027–1054. ISBN 0-521-24693-8..
  • Sellwood, David (1976). "The Drachms of the Parthian "Dark Age"". The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 (1): 2–25. doi:10.1017/S0035869X00132988. JSTOR 25203669. S2CID 161619682. (registration required)
  • Sellwood, David (1983). "Parthian Coins".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279–298. ISBN 0-521-20092-X..
  • Shahbazi, Shahpur A. (1987), "Arsacids. I. Origin", Encyclopaedia Iranica, 2: 255
  • Shayegan, Rahim M. (2007), "On Demetrius II Nicator's Arsacid Captivity and Second Rule", Bulletin of the Asia Institute, 17: 83–103
  • Shayegan, Rahim M. (2011), Arsacids and Sasanians: Political Ideology in Post-Hellenistic and Late Antique Pers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76641-8
  • Sheldon, Rose Mary (2010), Rome's Wars in Parthia: Blood in the Sand, London & Portland: Valentine Mitchell, ISBN 978-0-85303-981-5
  • Skjærvø, Prods Oktor (2004). "Iran vi. Iranian languages and scripts". In Yarshater, Ehsan (ed.). Encyclopædia Iranica, Volume XIII/4: Iran V. Peoples of Iran–Iran IX. Religions of Ira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 Kegan Paul. pp. 348–366. ISBN 978-0-933273-90-0.
  • Strugnell, Emma (2006), "Ventidius' Parthian War: Rome's Forgotten Eastern Triumph", Acta Antiqua, 46 (3): 239–252, doi:10.1556/AAnt.46.2006.3.3
  • Syme, Ronald (2002) [1939], The Roman Revolu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19-280320-7
  • Torday, Laszlo (1997), Mounted Archers: The Beginnings of Central Asian History, Durham: The Durham Academic Press, ISBN 978-1-900838-03-0
  • Wang, Tao (2007), "Parthia in China: a Re-examination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in Curtis, Vesta Sarkhosh and Sarah Stewart (ed.), The Age of the Parthians: The Ideas of Iran, vol. 2, London & New York: I.B. Tauris & Co Ltd., in association with the London Middle East Institute at SOAS and the British Museum, pp. 87–104, ISBN 978-1-84511-406-0.
  • Waters, Kenneth H. (1974), "The Reign of Trajan, part VII: Trajanic Wars and Frontiers. The Danube and the East", in Temporini, Hildegard (ed.), Aufstieg und Niedergang der römischen Welt. Principat. II.2,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pp. 415–427.
  • Watson, William (1983). "Iran and China".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537–558. ISBN 0-521-20092-X..
  • Widengren, Geo (1983). "Sources of Parthian and Sasanian History".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2):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1261–1283. ISBN 0-521-24693-8..
  • Wood, Frances (2002),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ISBN 978-0-520-24340-8.
  • Yarshater, Ehsan (1983). "Iranian National History". In Yarshater, Ehsan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Iran, Volume 3(1): The Seleucid, Parthian and Sasanian Perio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59–480. ISBN 0-521-20092-X..
  • Yü, Ying-shih (1986), "Han Foreign Relations", in Twitchett, Denis and Michael Loewe (ed.),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 the Ch'in and Han Empires, 221 B.C. – A.D. 220, vol. 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77–462, ISBN 978-0-521-24327-8.
  • Young, Gary K. (2001), Rome's Eastern Trade: International Commerce and Imperial Policy, 31 BC - AD 305,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ISBN 978-0-415-24219-6.
  • Zhang, Guanuda (2002), "The Role of the Sogdians as Translators of Buddhist Texts", in Juliano, Annette L. and Judith A. Lerner (ed.), Silk Road Studies: Nomads, Traders, and Holy Men Along China's Silk Road, vol. 7, Turnhout: Brepols Publishers, pp. 75–78, ISBN 978-2-503-52178-7.
  • Daryaee, Touraj (2012).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ranian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1–432. ISBN 978-0-19-987575-7.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9-01-01. Retrieved 2019-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