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历史
History of Albania ©HistoryMaps

6000 BCE - 2024

阿尔巴尼亚历史



阿尔巴尼亚古典时期的标志是存在几个伊利里亚部落,如阿尔巴诺伊、阿尔迪亚埃和陶兰蒂,以及希腊殖民地如埃皮丹诺斯-迪拉奇乌姆和阿波罗尼亚。最早著名的伊利里亚政体以安切勒部落为中心。公元前 400 年左右,第一位已知的伊利里亚国王巴迪利斯国王试图将伊利里亚建立为一个重要的地区强国,成功地统一了南部伊利里亚部落,并通过击败马其顿人和莫洛西人扩大了领土。他的努力使伊利里亚在马其顿崛起之前成为地区的主导力量。公元前4世纪末,格劳基亚斯国王领导下的陶兰蒂王国对伊利里亚南部事务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与伊庇鲁斯的皮洛士结盟,将影响力扩展到了伊庇鲁斯国。到公元前三世纪,阿尔迪亚伊人已经形成了最大的伊利里亚王国,控制着从内雷特瓦河到伊庇鲁斯边界的广大地区。在伊利里亚-罗马战争(公元前 229-168 年)中伊利里亚战败之前,这个王国是一个强大的海上和陆地强国。该地区最终在公元前2世纪初落入罗马统治之下,并成为罗马达尔马提亚省、马其顿省和上莫西亚省的一部分。在整个中世纪,该地区见证了阿尔贝尔公国的形成,并并入多个帝国,包括威尼斯帝国和塞尔维亚帝国。14世纪中叶至15世纪末,阿尔巴尼亚公国出现,但后来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直到20世纪初,阿尔巴尼亚基本上仍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末的民族觉醒最终导致了1912年阿尔巴尼亚独立宣言。阿尔巴尼亚在 20 世纪初经历了短暂的君主制时期,随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被意大利占领,随后又被德国占领。战后,阿尔巴尼亚一直由恩维尔·霍查 (Enver Hoxha) 领导的共产主义政权统治,直到 1985 年。该政权因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于 1990 年垮台,导致大量阿尔巴尼亚人移民。21世纪初的政治和经济稳定使阿尔巴尼亚于2009年加入北约,目前是欧盟成员国的候选国。
史前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的旧石器时代 ©HistoryMaps
40000 BCE Jan 1

史前阿尔巴尼亚

Apollonia, Qyteti Antik Ilir,
阿尔巴尼亚的史前人类定居开始时间晚于其他地中海地区,最早的智人证据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000 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位于阿波罗尼亚附近的克里格亚塔山谷。随后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包括可追溯到公元前约 24,700 年的科尼斯波尔 (Konispol) 洞穴,以及 Xarrë 附近的燧石工具遗址和 Urakë 附近的 Blaz Cave 避难所等其他地点。到了中石器时代,先进的石器、燧石和角工具被开发出来,尤其是在克雷格贾塔、科尼斯波尔和加伊坦遗址。戈兰西 (Goranxi) 燧石矿是一个重要的中石器时代工业遗址,活跃于公元前 7,000 年左右。新石器时代,阿尔巴尼亚瓦什特米遗址于公元前 6,600 年左右出现了早期农业,早于该地区广泛的新石器时代农业革命。这个靠近德沃尔河和马利克湖的遗址导致了马利克文化的发展,其中包括瓦什特米、杜纳维克、马利克和波德戈里的定居点。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种文化的影响力扩展到整个阿尔巴尼亚东部,其特点是陶器、精神文物以及与亚得里亚海和多瑙河谷文化的联系。新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五千年至四千年),整个地区出现了文化统一,黑色和灰色抛光陶器、陶瓷仪式物品和大地母亲雕像的广泛使用就证明了这一点。随着锄头和原始纺车等新技术的采用以及陶瓷设计的进步,这种统一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得到了加强。公元前三千年下半叶的红铜时代,引入了第一批铜工具,提高了农业和工业效率。这一时期的陶器延续了新石器时代的传统,但也受到了其他巴尔干文化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个时代标志着印欧人大迁徙的开始,原始印欧人从东欧草原迁入该地区。这些迁徙导致了文化的融合,为后来的伊利里亚人的民族文化基础做出了贡献,阿尔巴尼亚考古学家穆扎费尔·科尔库蒂 (Muzafer Korkuti) 的考古发现和解释证明了这一点。
阿尔巴尼亚的青铜时代
巴尔干地区的青铜时代。 ©HistoryMaps
3000 BCE Jan 1

阿尔巴尼亚的青铜时代

Albania
巴尔干半岛印欧化期间,阿尔巴尼亚的史前历史发生了重大变化,原因是来自东欧草原的移民,引入了印欧语言,并通过印欧语使用者与当地新石器时代的融合,促进了古巴尔干民族的形成人口。在阿尔巴尼亚,这些移民浪潮,特别是来自北部地区的移民浪潮,对塑造早期铁器时代伊利里亚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到早期青铜时代(EBA)结束时,这些运动促进了铁器时代伊利里亚人祖先群体的出现,其特点是建造坟墓,表明父系组织的氏族。阿尔巴尼亚的第一座古墓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世纪,是亚得里亚海-卢布尔雅那文化南支的一部分,与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塞蒂纳文化有关。这个文化群体沿着亚得里亚海沿岸向南扩张,在黑山和阿尔巴尼亚北部建立了类似的墓葬,标志着铁器时代之前的早期文化影响。在青铜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早期,随着布里格斯人在与希腊西北部接壤的南部地区定居以及伊利里亚部落迁移到阿尔巴尼亚中部,阿尔巴尼亚经历了进一步的人口变化。这些迁徙与印欧文化在巴尔干半岛西部的更广泛传播有关。布里吉亚部落的到来与公元前一千年初期巴尔干地区铁器时代的开始相一致,进一步强调了史前阿尔巴尼亚人口流动和文化转型的动态性质。
700 BCE
远古时期ornament
伊利里亚人
伊利里亚人 ©HistoryMaps
700 BCE Jan 1

伊利里亚人

Balkan Peninsula
居住在巴尔干半岛的伊利里亚人在铁器时代主要依靠混合农业。该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支持耕种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最早的伊利里亚王国之一是位于伊利里亚南部的恩切雷王国,该王国在公元前 8 至 7 世纪繁荣,并于公元前 6 世纪衰落。到公元前 5 世纪,他们的衰落促进了达萨雷提部落的崛起,标志着伊利里亚内部权力动态的转变。陶兰蒂王国毗邻恩切莱河,位于现代阿尔巴尼亚亚得里亚海沿岸,战略地位显着。从公元前 7 世纪到公元前 4 世纪,他们在该地区的历史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埃皮丹努斯(现代都拉斯)。他们在格劳基亚斯国王统治下的鼎盛时期发生在公元前 335 年至 302 年之间。伊利里亚部落经常与邻近的古马其顿人发生冲突并从事海盗活动。著名的冲突包括公元前 4 世纪末针对马其顿腓力二世的冲突,腓力二世于公元前 358 年决定性地击败了伊利里亚国王巴迪利斯。这次胜利导致马其顿对伊利里亚大部分地区的统治。到公元前 3 世纪,几个伊利里亚部落合并成一个原始国家,由公元前 250 年阿格伦国王领导,该国家因依赖海盗而臭名昭著。阿格隆在公元前 232 或 231 年对埃托利亚人的军事胜利极大地提升了伊利里亚的财富。阿格隆死后,他的遗孀图塔女王接任王位,从而与罗马进行了首次外交接触。罗马随后针对伊利里亚的战役(公元前 229 年、公元前 219 年和公元前 168 年)旨在遏制海盗并确保罗马贸易的安全通道。这些伊利里亚战争最终导致罗马征服该地区,导致该地区在奥古斯都统治下被划分为罗马行省潘诺尼亚和达尔马提亚。在这些时期,希腊和罗马的资料通常以负面的眼光来描述伊利里亚人,经常给他们贴上“野蛮人”或“野蛮人”的标签。
阿尔巴尼亚的罗马时期
阿尔巴尼亚的罗马时期 ©Angus Mcbride
168 BCE Jan 1 - 395

阿尔巴尼亚的罗马时期

Albania
罗马人从公元前 229 年至公元前 168 年发动了三场伊利里亚战争,旨在遏制威胁罗马和希腊盟友领土的伊利里亚海盗和扩张。第一次伊利里亚战争(公元前 229-228 年)是在伊利里亚人袭击罗马盟友船只和希腊主要城市后爆发的,罗马取得了胜利并获得了暂时的和平。公元前 220 年,由于伊利里亚人的进一步进攻,敌对行动再次爆发,引发了第二次伊利里亚战争(公元前 219-218 年),并以罗马的又一次胜利而告终。第三次伊利里亚战争(公元前168年)与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同时发生,在这场战争中,伊利里亚人站在马其顿一边对抗罗马。罗马人迅速击败了伊利里亚人,在斯科德拉俘虏了他们的最后一位国王根蒂乌斯,并于公元前 165 年将他带到了罗马。此后,罗马解散了伊利里亚王国,建立了伊利里库姆行省,领土范围从阿尔巴尼亚的德里隆河到伊斯特拉半岛和萨瓦河。斯科德拉最初是首都,后来迁往萨罗纳。征服后,该地区经历了几次行政变革,包括在公元 10 年划分为潘诺尼亚 (Pannonia) 省和达尔马提亚 (Dalmatia) 省,但伊利里库姆 (Illyricum) 这个名称在历史上一直存在。现代阿尔巴尼亚作为伊利里库姆和罗马马其顿的一部分并入罗马帝国。伊利里库姆从德里隆河延伸到伊斯特拉半岛和萨瓦河,最初包括古代伊利里亚的大部分地区。萨罗纳作为其首都。德林河以南的领土被称为伊庇鲁斯新星,隶属于罗马马其顿。该地区著名的罗马基础设施包括艾格纳提亚大道(Via Egnatia),它穿过阿尔巴尼亚,终点为迪拉奇乌姆(Dyrrachium)(现代都拉斯)。到公元 357 年,该地区成为广阔的伊利里库姆禁卫军的一部分,伊利里库姆是晚期罗马帝国的一个主要行政区。公元 395 年进一步的行政重组导致该地区分为达契亚教区(称为普雷瓦利塔纳)和马其顿教区(称为伊庇鲁斯诺瓦)。今天,阿尔巴尼亚的大部分地区相当于古代伊庇鲁斯新星。
阿尔巴尼亚的基督教化
阿尔巴尼亚的基督教化 ©HistoryMaps
公元三世纪和四世纪期间, 基督教传播到了罗马马其顿省的一部分新伊庇鲁斯。此时,基督教已成为拜占庭的主导宗教,取代了异教多神教并改变了希腊罗马的文化基础。阿尔巴尼亚的都拉斯露天剧场是这一时期的一座重要纪念碑,曾被用来传播基督教。随着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的分裂,德里努斯河以东的领土,包括现在的阿尔巴尼亚,落入东罗马帝国的管辖之下,但在教会上仍​​然与罗马有联系。这种安排一直持续到公元 732 年,当时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在反圣像之争期间切断了该地区与罗马的教会关系,并将其置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区之下。1054年的分裂将基督教分为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导致阿尔巴尼亚南部与君士坦丁堡保持联系,而北部则与罗马结盟。斯拉夫戴克里亚公国(今黑山)的建立以及随后于 1089 年巴尔都主教区的建立,使斯拉夫教区(如斯库台和乌尔齐尼)成为其附属教区,使这种划分变得更加复杂。到 1019 年,遵循拜占庭仪式的阿尔巴尼亚教区被置于新独立的奥赫里德总教区之下。后来,在 13 世纪威尼斯占领期间,都拉斯拉丁总教区成立,标志着该地区教会和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时期。
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阿尔巴尼亚
拜占庭帝国统治下的阿尔巴尼亚 ©HistoryMaps
公元前 168 年被罗马人征服后,现在被称为阿尔巴尼亚的地区被并入新伊庇鲁斯 (Epirus Nova),后者是罗马马其顿省的一部分。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后,该地区划归拜占庭帝国管辖。在拜占庭统治的最初几个世纪里,伊庇鲁斯新城面临多次入侵,首先是 4 世纪的哥特人和匈奴人,其次是公元 570 年的阿瓦尔人,然后是 7 世纪初的斯拉夫人。到七世纪末, 保加利亚人控制了巴尔干大部分地区,包括阿尔巴尼亚中部。这些入侵导致了该地区罗马和拜占庭文化中心的破坏和削弱。从公元一世纪到二世纪,基督教取代了异教多神教,成为东罗马帝国的国教。即使作为拜占庭的一部分,该地区的基督教社区直到公元 732 年仍处于罗马教皇的管辖之下。同年,拜占庭皇帝利奥三世为了回应当地大主教在反圣像之争期间对罗马的支持,将教堂从罗马分离出来,置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区之下。基督教会于1054年正式分裂为东正教和罗马天主教,阿尔巴尼亚南部与君士坦丁堡保持联系,而北部地区则回归罗马。拜占庭政府于9世纪初确立了迪拉奇乌姆主题,以迪拉奇乌姆城(今都拉斯)为中心,覆盖了大部分沿海地区,而内陆地区仍处于斯拉夫和后来的保加利亚控制之下。拜占庭在 11 世纪初征服保加利亚后才重新完全控制阿尔巴尼亚。到了 11 世纪末,历史记录中已注明阿尔巴尼亚族群。此时他们已经完全接受了基督教。在 11 世纪末和 12 世纪,该地区是拜占庭-诺曼战争的重要战场,迪拉奇乌姆因其位于埃格纳提亚大道尽头的位置而成为一座战略城市,可直接通往君士坦丁堡。12世纪末,随着拜占庭权威的削弱,阿尔巴农地区成为一个自治公国,当地封建贵族如托皮亚斯(Thopias)、巴尔沙斯(Balshas)和卡斯特里奥蒂斯(Kastriotis)的崛起,最终从拜占庭统治中获得了重大独立。阿尔巴尼亚王国于1258年由西西里人短暂建立,覆盖阿尔巴尼亚海岸的部分地区和附近岛屿,作为拜占庭帝国潜在入侵的战略基地。然而,到1274年,除了少数沿海城市外,阿尔巴尼亚大部分地区被拜占庭人收复。该地区基本上一直处于拜占庭的控制之下,直到 14 世纪中叶,在拜占庭内战期间落入塞尔维亚的统治之下。
野蛮人入侵阿尔巴尼亚
野蛮人入侵阿尔巴尼亚 ©Angus McBride
460 Jan 1 - 600

野蛮人入侵阿尔巴尼亚

Albania
在拜占庭统治的最初几个世纪,直到公元 461 年左右,新伊庇鲁斯地区(现在的阿尔巴尼亚的一部分)经历了西哥特人、匈奴人和东哥特人的毁灭性袭击。这些入侵是更广泛的野蛮入侵模式的一部分,这种入侵从 4 世纪起开始影响罗马帝国,其中日耳曼哥特人和亚洲匈奴人领导了早期的进攻。到了六世纪和七世纪,斯拉夫人迁徙到东南欧进一步破坏了该地区的稳定。这些新定居者在前罗马领土上定居下来,迫使阿尔巴尼亚人和瓦拉几人撤退到山区,采取游牧生活方式,或者逃到拜占庭希腊的更安全地区。大约在六世纪后期,阿瓦尔人发生了另一波入侵,不久之后保加利亚人也紧随其后,到了七世纪左右,保加利亚人征服了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包括阿尔巴尼亚中部的低地。这些连续不断的入侵浪潮不仅扰乱了当地的社会和政治结构,还导致整个地区的罗马和拜占庭文化中心遭到破坏或削弱。这个动荡的时期标志着巴尔干地区的重大转变,为中世纪时期该地区复杂的种族和政治格局奠定了基础。
800 - 1500
中世纪时期ornament
保加利亚帝国统治下的阿尔巴尼亚
保加利亚帝国统治下的阿尔巴尼亚 ©HistoryMaps
六世纪期间,包括阿尔巴尼亚在内的巴尔干半岛主要由来自北方的斯拉夫人定居。拜占庭帝国无法有效保卫其巴尔干领土,大部分土著人口撤退到沿海主要城镇或被内陆斯拉夫人同化。公元 7 世纪,保加利亚人的到来进一步改变了该地区的人口结构和政治格局,库伯领导的一群人在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东部定居。681 年,阿斯帕鲁克汗 (Khan Asparukh) 领导下的保加利亚第一帝国的建立是一个重大发展。它联合了保加利亚人和斯拉夫人对抗拜占庭帝国,创建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并在 840 年代普雷西亚统治下扩展到现在的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9世纪中叶,鲍里斯一世统治下的保加利亚皈依基督教后,阿尔巴尼亚南部和东部的城镇受到奥赫里德文学派的影响,成为重要的文化中心。保加利亚取得的领土包括在迪拉奇乌姆(Dyrrachium,现代都拉斯)附近的重大进展,尽管这座城市本身一直处于拜占庭的控制之下,直到 10 世纪末最终被萨穆伊尔皇帝占领。尽管拜占庭军队于 1005 年重新夺回了迪拉奇乌姆,但萨穆伊尔的统治仍试图巩固保加利亚对迪拉奇乌姆的控制。1014 年克莱迪恩战役惨败后,保加利亚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该地区出现了间歇性的抵抗和反抗拜占庭统治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1040 年提霍米尔在都拉斯周围领导的叛乱虽然最初成功,但最终失败,拜占庭势力于 1041 年恢复。该地区在卡洛扬(Kaloyan,1197-1207 年)统治下曾短暂地重新并入保加利亚帝国,但在他死后又回到了伊庇鲁斯专制国。然而,1230年,保加利亚皇帝伊凡·阿森二世决定性地击败了伊庇鲁斯军队,重新确立了保加利亚对阿尔巴尼亚的统治地位。尽管取得了这一胜利,但内部冲突和继承问题导致阿尔巴尼亚在 1256 年失去了大部分领土,保加利亚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此后逐渐减弱。这几个世纪标志着阿尔巴尼亚经历了激烈冲突和文化转变的时期,受到拜占庭人、保加利亚人以及当地斯拉夫人和阿尔巴尼亚人之间互动的显着影响。
阿尔巴农公国
阿尔巴农公国 ©HistoryMaps
1190 Jan 1 - 1215

阿尔巴农公国

Kruje, Albania
阿尔巴农(Arbanon),历史上也被称为Arbën(古盖格语)或Arbër(古托斯克语),拉丁语称为Arbanum,是位于现在阿尔巴尼亚的一个中世纪公国。它于 1190 年由阿尔巴尼亚执政官普罗贡 (Progon) 在克鲁亚 (Kruja) 周边地区建立,位于威尼斯控制领土的东部和东北部。这个公国由本土普罗戈尼家族统治,是历史上第一个阿尔巴尼亚国家。普罗贡(Progon)的继任者是他的儿子吉金(Gjin)和德米特里乌斯(Dhimitër)。在他们的领导下,阿尔巴农保持着拜占庭帝国的很大程度的自治权。1204 年,公国利用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君士坦丁堡被洗劫后的混乱,实现了虽然短暂但完全的政治独立。然而,这种独立是短暂的。1216 年左右,伊庇鲁斯统治者迈克尔一世·科穆宁·杜卡斯开始入侵,向北扩张到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占领了克鲁亚,有效结束了公国的自治。普罗戈尼最后一位统治者德米特里去世后,阿尔巴农先后被伊庇鲁斯专制国、 保加利亚帝国以及从 1235 年起被尼西亚帝国控制。在随后的时期,阿尔巴农由希腊-阿尔巴尼亚领主格雷戈里奥·卡莫纳斯统治,他娶了德米特里的遗孀、塞尔维亚的科穆宁·内曼季奇。继卡莫纳斯之后,公国由当地大亨古拉姆 (Gulam) 领导,他娶了卡莫纳斯和科穆宁的女儿。1256-57 年冬天,拜占庭政治家乔治·阿克罗波利斯 (George Akropolites) 吞并了公国,公国就此终结,此后魔像从历史记录中消失。阿尔巴农晚期历史的主要来源来自乔治·阿克罗波利斯的编年史,他提供了阿尔巴尼亚历史上这一时期最详细的记述。
阿尔巴尼亚伊庇鲁斯专制君主统治
伊庇鲁斯专制国 ©HistoryMaps
伊庇鲁斯专制国是 1204 年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由拜占庭帝国支离破碎的残余势力组成的几个希腊继承国之一。它由安杰洛斯王朝的一个分支建立,是与尼西亚帝国和罗马帝国并列的实体之一。特拉比松帝国,声称是拜占庭帝国的继承者的合法性。尽管在 1227 年至 1242 年间,它偶尔将自己称为西奥多·科穆宁·杜卡斯统治下的塞萨洛尼卡帝国,但这一名称主要由现代历史学家而非当代资料使用。从地理上看,专制国家的中心地带位于伊庇鲁斯地区,但在其鼎盛时期,它还包括希腊西部马其顿、阿尔巴尼亚、色萨利和希腊西部直至纳夫帕克托斯的部分地区。西奥多·科穆宁·杜卡斯积极扩张领土,包括马其顿中部,甚至色雷斯的部分地区,最东到达迪迪莫蒂科和阿德里安堡。当他接近重新夺回君士坦丁堡时,他的野心几乎恢复了拜占庭帝国。然而,他的努力在1230年的克洛科特尼察战役中被保加利亚帝国击败,导致专制国家的领土和影响力大幅减少。这次失败后,伊庇鲁斯专制国收缩回伊庇鲁斯和色萨利的核心地区,并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成为各个地区强国的附庸国。它一直保持一定程度的自治,直到 1337 年左右最终被恢复的巴里奥洛根拜占庭帝国征服。
中世纪塞尔维亚统治下的阿尔巴尼亚
斯特凡·杜尚. ©HistoryMaps
到了 13 世纪中后期, 拜占庭帝国保加利亚帝国的衰弱使得塞尔维亚的影响力扩展到了今天的阿尔巴尼亚。塞尔维亚最初是塞尔维亚大公国的一部分,后来是塞尔维亚帝国的一部分,塞尔维亚对阿尔巴尼亚南部的控制仍然存在争议,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塞尔维亚的影响可能仅限于当地阿尔巴尼亚部落名义上的服从,而不是直接控制。在此期间,阿尔巴尼亚北部领土更加明确地处于塞尔维亚的统治之下,包括斯库台、达伊奇和德里瓦斯特等重要城市。塞尔维亚的扩张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塞尔维亚军事和经济实力增强的推动,特别是在斯特凡·杜尚这样的统治者的统治下,他利用采矿和贸易的财富招募了一支包括阿尔巴尼亚人等不同民族的庞大雇佣军。1345 年,斯特凡·杜桑 (Stefan Dušan) 自封为“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皇帝”,象征着塞尔维亚领土扩张的顶峰,其中包括阿尔巴尼亚领土。该地区还间歇性地受到安茹王朝的统治,安茹王朝于 1272 年至 1368 年间建立了阿尔巴尼亚王国,涵盖了现代阿尔巴尼亚的部分地区。到了 14 世纪末,随着斯特凡·杜尚 (Stefan Dušan) 去世后塞尔维亚势力衰落,几个阿尔巴尼亚公国出现,表明地方控制的重新确立。在整个塞尔维亚统治时期,阿尔巴尼亚人的军事贡献是巨大的,斯特凡·杜尚皇帝招募了一支由 15,000 名阿尔巴尼亚轻骑兵组成的重要队伍。该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因其被纳入该时期更广泛的地缘政治互动而得到强调,包括与拜占庭帝国和新兴的奥斯曼帝国等邻国的冲突和联盟。杜桑时代后,阿尔巴尼亚的控制成为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特别是在伊庇鲁斯专制国,彼得·洛沙 (Peter Losha) 和吉金·布阿·什帕塔 (Gjin Bua Shpata) 等当地阿尔巴尼亚酋长在 14 世纪末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形成了实际上独立于塞尔维亚或其他国家的国家。拜占庭控制。这些阿尔巴尼亚人领导的国家凸显了中世纪阿尔巴尼亚支离破碎且充满活力的政治格局,导致奥斯曼帝国进军巴尔干地区之前和期间。
中世纪阿尔巴尼亚王国
西西里晚祷 (1846),弗朗西斯科·哈耶兹 (Francesco Hayez)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272 Jan 1 - 1368

中世纪阿尔巴尼亚王国

Albania
阿尔巴尼亚王国由安茹的查理于1271年在当地阿尔巴尼亚贵族的支持下通过征服拜占庭帝国而建立。该王国于 1272 年 2 月宣布成立,疆域从杜拉佐(今都拉斯)向南延伸至布特林特。1280年至1281年培拉特围城战中,拜占庭军队向君士坦丁堡推进的野心动摇了,随后拜占庭的反攻很快将安茹军队限制在杜拉佐周围的一小片地区。在这个时代,发生了各种权力转移,涉及伊庇鲁斯专制国和尼西亚帝国。例如,克鲁亚的魔像领主最初在 1253 年站在伊庇鲁斯一边,但在与约翰·瓦塔兹 (John Vatatzes) 签订条约后转而效忠尼西亚 (John Vatatzes),后者承诺尊重他的自治权。这些互动说明了中世纪阿尔巴尼亚复杂且常常不稳定的政治格局。1256 年,尼西亚人成功控制了都拉斯等地区,试图重新确立拜占庭的权威,这导致了当地阿尔巴尼亚人的起义。1261 年,西西里岛的曼弗雷德利用地区不稳定因素入侵,并占领了阿尔巴尼亚沿海的重要领土,使政治局势进一步复杂化。然而,曼弗雷德于 1266 年去世,签订了《维泰博条约》,将他的阿尔巴尼亚领土划给了安茹的查理。查理一世的统治最初试图通过军事强制和减少地方自治来巩固控制,这引起了阿尔巴尼亚贵族的不满。拜占庭皇帝迈克尔八世利用了这种不满情绪,于 1274 年在阿尔巴尼亚发动了一场成功的战役,占领了培拉特等重要城市,并促使当地效忠拜占庭势力。尽管遇到这些挫折,安茹的查理继续参与该地区的政治,确保当地领导人的效忠并尝试进一步的军事行动。然而,他的计划始终受到拜占庭的抵抗和罗马教皇的战略干预的阻碍,罗马教皇试图防止基督教国家之间发生进一步的冲突。到了 13 世纪末,阿尔巴尼亚王国的疆域显着缩小,查理仅维持对杜拉佐等沿海据点的控制。查理死后,王国的影响力进一步减弱,在拜占庭持续的压力和当地阿尔巴尼亚公国势力不断崛起的情况下,他的继承人无法维持对阿尔巴尼亚领土的强有力控制。
阿尔巴尼亚公国
阿尔巴尼亚公国 ©HistoryMaps
1358 Jan 1

阿尔巴尼亚公国

Albania
在 14 世纪和 15 世纪初,塞尔维亚帝国衰落,在奥斯曼帝国入侵之前,在当地贵族的领导下出现了几个阿尔巴尼亚公国。这一时期,阿尔巴尼亚酋长利用地区权力真空,主权国家崛起。1358 年夏天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奥尔西尼王朝最后一位伊庇鲁斯暴君尼基弗鲁斯二世·奥尔西尼在阿卡纳尼亚的阿切卢斯与阿尔巴尼亚酋长发生冲突。阿尔巴尼亚军队取得胜利,随后在伊庇鲁斯专制国的南部领土内建立了两个新国家。这些胜利为他们赢得了“独裁者”的称号,这是塞尔维亚沙皇授予他们的拜占庭军衔,以确保他们的忠诚。这些国家由阿尔巴尼亚贵族领导:Pjetër Losha(在阿尔塔建立首都)和 Gjin Bua Shpata(以 Angelokastron 为中心)。1374 年洛沙去世后,两个地区在 Gjin Bua Shpata 的领导下统一。从 1335 年到 1432 年,四个主要公国巩固了阿尔巴尼亚的政治版图:培拉特穆扎卡吉公国:1335 年在培拉特和迈泽克建立。阿尔巴尼亚亲王国:这是从阿尔巴尼亚王国的残余中产生的,最初由卡尔·托皮亚领导。托皮亚王朝和巴尔沙王朝交替掌管,直至 1392 年落入奥斯曼帝国统治。不过,在斯坎德培的统治下,它经历了短暂的解放期,他还重组了卡斯特里奥蒂公国。安德烈亚二世托皮亚后来重新获得控制权,并于 1444 年加入莱日联盟。卡斯特里奥蒂公国:最初由乔恩·卡斯特里奥蒂创立,当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下夺回该公国时,该公国变得引人注目。杜卡吉尼公国:从马利西亚地区跨越到科索沃的普里什蒂纳。这些公国不仅反映了阿尔巴尼亚中世纪政治的分裂和动荡的本质,而且还突显了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在外部威胁和内部竞争中维持自治的韧性和战略敏锐性。1444 年,斯坎德培领导的这些公国联合成立了莱日联盟,标志着阿尔巴尼亚集体反抗奥斯曼帝国的顶峰,展现了阿尔巴尼亚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
1385 - 1912
奥斯曼帝国时期ornament
阿尔巴尼亚奥斯曼帝国早期
奥斯曼帝国早期 ©HistoryMaps
1385 年萨夫拉战役获胜后, 奥斯曼帝国开始在巴尔干西部地区确立霸主地位。到 1415 年,奥斯曼帝国正式建立了阿尔巴尼亚桑贾克,这是一个行政区划,涵盖从北部马特河延伸的领土到南部的查梅里亚。1419 年,吉诺卡斯特被指定为桑贾克的行政中心,反映了其在该地区的战略重要性。尽管实行奥斯曼帝国统治,阿尔巴尼亚北部贵族仍保留一定程度的自治权,设法在朝贡安排下统治他们的土地。然而,阿尔巴尼亚南部的情况却截然不同。该地区被置于奥斯曼帝国的直接控制之下。这一转变涉及奥斯曼地主取代当地贵族以及中央集权治理和税收制度的实施。这些变化激起了当地民众和贵族的强烈抵抗,导致了由杰尔吉·阿里尼提领导的一场引人注目的叛乱。在这场叛乱的早期阶段,针对奥斯曼人采取了重大行动,许多提马尔持有者(奥斯曼土地授予制度下的土地所有者)被杀害或驱逐。随着被剥夺财产的贵族返回加入起义,叛乱势头增强,并试图与神圣罗马帝国等外部势力结盟。尽管取得了初步成功,包括占领了达格努姆等关键地点,但起义仍难以保持势头。由于无法占领阿尔巴尼亚桑贾克境内的主要城镇,加上围攻吉诺卡斯特等旷日持久的交战,奥斯曼帝国有时间从帝国各地集结大量军队。阿尔巴尼亚起义的分散指挥结构,以杜卡吉尼 (Dukagjini)、泽内比希 (Zenebishi)、托皮亚 (Thopia)、卡斯特里奥蒂 (Kastrioti) 和阿里尼蒂 (Arianiti) 等主要家族的自主行动为特征,阻碍了有效的协调,并最终导致了 1436 年底起义的失败。奥斯曼人进行了一系列屠杀,以巩固他们的控制并阻止未来的起义,进一步巩固他们在该地区的统治地位。这一时期标志着奥斯曼帝国在阿尔巴尼亚权力的显着巩固,为他们在巴尔干地区的继续扩张和控制奠定了基础。
阿尔巴尼亚的伊斯兰化
禁卫军招募和发展系统。 ©HistoryMaps
阿尔巴尼亚民众的伊斯兰化进程明显受到他们融入奥斯曼军事和行政系统的影响,特别是通过别克塔什教团,该教团在传播伊斯兰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别克塔什教团以其异端做法和显着的宽容水平而闻名,由于其对伊斯兰正统观念的不那么严格的态度以及融入奥斯曼帝国的社会政治结构而吸引了许多阿尔巴尼亚人。禁卫军招募和 Devşirme 系统通过 Devşirme 系统招募阿尔巴尼亚人加入奥斯曼军队,特别是禁卫军,极大地推动了伊斯兰化的初始阶段。这一制度涉及征召皈依伊斯兰教并训练为精英士兵的基督教男孩,为奥斯曼结构内的社会和政治进步提供了一条途径。尽管最初是非自愿的,但与成为禁卫军相关的声望和机会导致许多阿尔巴尼亚人自愿皈依伊斯兰教以获得类似的优势。在奥斯曼帝国崛起到了 15 世纪并持续到 16 世纪和 17 世纪,随着越来越多的阿尔巴尼亚人皈依伊斯兰教,他们开始在奥斯曼帝国内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一时期标志着占据重要军事和行政职位的阿尔巴尼亚人数量的增加,相对于其人口规模,对帝国的治理产生了不成比例的影响。48 位阿尔巴尼亚裔大维齐尔管理国家事务约 190 年,这一事实凸显了阿尔巴尼亚人在奥斯曼帝国等级制度中的突出地位。其中值得注意的数字包括:乔治·卡斯特里奥蒂·斯坎德培(George Kastrioti Skanderbeg) :在领导反抗奥斯曼人的叛乱之前,最初担任奥斯曼军官。帕加勒·易卜拉欣帕夏(Pargalı Ibrahim Pasha) :苏莱曼大帝手下的一位大维齐尔,以其对帝国行政的重大影响力而闻名。科普鲁律·穆罕默德帕夏:科普鲁律政治王朝的创始人,该王朝将在 17 世纪中叶统治奥斯曼帝国。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后来,他建立了一个自治国家,有效地脱离了奥斯曼帝国的直接控制,使埃及实现了显着现代化。约阿尼纳的阿里帕夏:另一位有影响力的阿尔巴尼亚人,统治着雅尼纳的帕沙里克,几乎独立于奥斯曼苏丹。军事贡献阿尔巴尼亚人在奥斯曼帝国的各种战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包括奥斯曼-威尼斯战争、奥斯曼-匈牙利战争以及针对哈布斯堡王朝的冲突。他们的军事实力不仅在这些冲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确保了阿尔巴尼亚人在 19 世纪初期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战略仍然至关重要,尤其是作为雇佣军。
斯坎德培
Gjergj Kastrioti(斯坎德培) ©HistoryMaps
1443 Nov 1 - 1468 Jan 17

斯坎德培

Albania
14 世纪,尤其是 15 世纪是阿尔巴尼亚抵抗奥斯曼帝国扩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斯坎德培,他后来成为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也是反抗奥斯曼帝国的象征。早年生活和叛逃阿尔巴尼亚贵族之一克鲁耶的乔恩·卡斯特里奥蒂 (Gjon Kastrioti) 于 1425 年屈服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并被迫将他的四个儿子,包括最小的乔治·卡斯特里奥蒂 (George Kastrioti)(1403-1468 年)送到奥斯曼宫廷。在那里,乔治皈依伊斯兰教后改名为伊斯坎德尔,并成为一位著名的奥斯曼将军。1443 年,在尼什附近的一次战役中,斯坎德培从奥斯曼军队叛逃,返回克鲁亚,并通过欺骗土耳其驻军占领了这座堡垒。然后他放弃伊斯兰教,恢复罗马天主教,并向奥斯曼帝国宣战。莱日联盟的成立1444 年 3 月 1 日,阿尔巴尼亚酋长与威尼斯黑山的代表一起在莱日大教堂举行会议。他们宣布斯坎德培为阿尔巴尼亚抵抗运动的指挥官。虽然地方领导人保持了对其领土的控制,但他们在斯坎德培的领导下团结起来对抗共同的敌人。军事行动和抵抗斯坎德培集结了大约 10,000-15,000 人,在他的领导下,他们抵抗了奥斯曼帝国的征战 24 年,直到他去世,此后又抵抗了 11 年。值得注意的是,阿尔巴尼亚人三度攻克了克鲁亚,包括 1450 年对苏丹穆拉德二世的重大胜利。斯坎德培还支持那不勒斯国王阿方索一世对抗意大利南部的对手,并在阿尔巴尼亚-威尼斯战争中取得了对威尼斯的胜利。晚年与遗产尽管经历了一段不稳定的时期,并且偶尔与奥斯曼帝国合作,斯坎德培的抵抗运动还是得到了那不勒斯王国和梵蒂冈的一些支持。1468 年斯坎德培去世后,克鲁亚一直坚持到 1478 年,而斯库台则在 1479 年的猛烈围攻中沦陷,导致威尼斯将这座城市割让给奥斯曼帝国。这些据点的陷落引发了阿尔巴尼亚贵族大量逃往意大利、威尼斯和其他地区,他们在那里继续影响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运动。这些移民在维护阿尔巴尼亚北部的天主教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认同做出了贡献。斯坎德培的抵抗不仅加强了阿尔巴尼亚的团结和身份,而且成为后来争取民族团结和自由的斗争的基础叙述。他的遗产被封装在阿尔巴尼亚国旗中,其灵感来自于他家族的纹章符号,他的努力被铭记为捍卫东南欧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重要篇章。
莱扎联盟
莱扎联盟 ©HistoryMaps
1444 Mar 2 - 1479

莱扎联盟

Albania
1444 年 3 月 2 日,斯坎德培和其他阿尔巴尼亚贵族建立了莱日联盟,这是阿尔巴尼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标志着地区首领第一次联合在同一旗帜下,共同抵抗奥斯曼帝国的入侵。这个在莱日市形成的军事和外交联盟有助于培养民族团结感,并标志着中世纪第一个统一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国家的开始。形成与结构该联盟由阿尔巴尼亚著名家族组成,包括卡斯特里奥蒂家族、阿里亚尼蒂家族、扎哈里亚家族、穆扎卡家族、西班牙家族、托皮亚家族、巴尔沙家族和茨尔诺耶维奇家族。这些家庭通过母系或婚姻联系在一起,增强了联盟的内部凝聚力。每个成员都贡献了军队和财政资源,同时保留了对各自领域的控制权。这种结构允许对奥斯曼帝国进行协调防御,同时保留每个贵族领土的自治权。挑战和冲突联盟面临着直接的挑战,特别是来自与威尼斯结盟的巴尔希奇和茨尔诺耶维奇家族的挑战,他们退出了联盟,导致了阿尔巴尼亚-威尼斯战争(1447-48)。尽管存在这些内部冲突,1448 年与威尼斯签订的和平条约中,联盟仍被承认为独立实体,这标志着一项重大的外交成就。军事行动和影响在斯坎德培的领导下,联盟成功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多次攻势,并在托维奥尔(1444年)、奥托内特(1446年)和克鲁亚之围(1450年)等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些成功提升了斯坎德培在欧洲的声誉,对于他生前维护阿尔巴尼亚的独立至关重要。解散与遗产尽管联盟取得了初步成功,但由于内部分歧和成员利益不同,该联盟在成立后不久就开始分裂。到 1450 年代中期,联盟实际上已经不再作为一个统一实体发挥作用,尽管斯坎德培继续抵抗奥斯曼帝国的进攻,直到 1468 年去世。在他去世后,联盟完全瓦解,到 1479 年,阿尔巴尼亚的抵抗崩溃了,导致奥斯曼帝国对该地区的统治。莱日联盟仍然是阿尔巴尼亚团结和抵抗的象征,并被誉为该国历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体现了集体行动对抗强大敌人的潜力,并为后来的国家认同奠定了基础神话。联盟的遗产,特别是斯坎德培的领导,继续激发文化自豪感,并在阿尔巴尼亚国家史学中得到纪念。
阿尔巴尼亚帕沙利克斯
卡拉·马哈茂德帕夏 ©HistoryMaps
1760 Jan 1 - 1831

阿尔巴尼亚帕沙利克斯

Albania
阿尔巴尼亚帕沙利克代表了巴尔干历史上的一个独特时期,在此期间,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对衰落的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大片领土实行半自治甚至事实上的独立控制。这个时代的标志是阿尔巴尼亚显赫家族的崛起,例如斯库台的布沙蒂家族和约阿尼纳的特佩莱尼的阿里帕夏,他们利用日渐衰弱的中央权威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领土。阿尔巴尼亚帕沙利克的崛起18 世纪奥斯曼蒂玛尔制度和中央集权的削弱导致阿尔巴尼亚领土实现了显着的区域自治。斯库台的布沙蒂家族和约阿尼纳的阿里帕夏成为强大的地区统治者。双方在有利时都与奥斯曼中央政府结成战略联盟,但在符合各自利益时也独立行动。斯库台的帕沙利克:布沙蒂家族的领地于 1757 年建立,覆盖广大地区,包括阿尔巴尼亚北部、黑山部分地区、科索沃、马其顿和塞尔维亚南部。布沙蒂家族试图维护自己的独立,并将其与埃及穆罕默德·阿里帕夏的自治政权进行比较。卡拉·马哈茂德·布沙蒂 (Kara Mahmud Bushati) 的侵略性扩张和试图获得奥地利等外国列强的承认一直引人注目,直到 1796 年他在黑山战败并去世。他的继任者继续以不同程度的效忠奥斯曼帝国统治国家,直到 1831 年帕夏里克被解散。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贾尼纳帕沙里克:由阿里帕夏于 1787 年建立,这个帕沙里克在鼎盛时期覆盖了希腊大陆的部分地区、阿尔巴尼亚南部和中部以及北马其顿西南部。阿里帕夏以其狡猾和残酷的统治而闻名,有效地使约阿尼纳成为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他的统治一直持续到 1822 年,当时他被奥斯曼帝国特工暗杀,贾尼纳帕沙利克的自治地位结束。影响和衰退阿尔巴尼亚帕夏利克填补了奥斯曼帝国撤退留下的权力真空,在巴尔干政治格局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为所在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也体现了在名义上的中央集权帝国内维持大片自治领土所面临的挑战。到了 19 世纪初,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和持续的不稳定促使奥斯曼帝国发起重大改革,旨在重新集权并限制地区帕夏的自治权。19世纪中叶的坦齐马特改革和随后的行政调整旨在将阿尔巴尼亚领土更直接地融入帝国结构。这些变化,加上针对反抗的阿尔巴尼亚领导人的军事行动,逐渐削弱了帕沙利克的独立性。
阿尔巴尼亚贝伊人大屠杀
雷西德·穆罕默德·帕夏。 ©HistoryMaps
1830 Aug 9

阿尔巴尼亚贝伊人大屠杀

Manastïr, North Macedonia
1830 年 8 月 9 日发生的阿尔巴尼亚贝伊人大屠杀标志着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阿尔巴尼亚历史上的一个关键和暴力事件。这一事件不仅削弱了阿尔巴尼亚贝伊的领导地位,而且大大削弱了这些地方领导人在阿尔巴尼亚南部所拥有的结构性权力和自治权,为后来镇压阿尔巴尼亚北部斯库塔里的帕沙利克开创了先例。背景在 1820 年代,特别是在希腊独立战争之后,当地的阿尔巴尼亚贵族试图重新获得并巩固他们的权威,而这种权威因亚尼纳的帕沙利克的去世而受到削弱。为了应对影响力日渐减弱的情况,阿尔巴尼亚领导人于 1828 年 12 月召开了培拉特会议,由发罗拉家族的伊斯梅尔·贝·奇马利 (Ismail Bey Qemali) 等有影响力的人物领导。这次集会旨在恢复阿尔巴尼亚贵族的传统权力。然而,奥斯曼帝国在马哈茂德二世的领导下同时实行集权和现代化改革,这威胁到了阿尔巴尼亚诸侯等地区大国的自治权。大屠杀为了平息潜在的起义并重申中央权威,崇高门在雷西德·穆罕默德·帕夏的指挥下,精心策划了一次与阿尔巴尼亚主要领导人的会议,以奖励他们的忠诚为幌子。这次会面是一次精心策划的伏击。当毫无戒心的阿尔巴尼亚贝伊和他们的卫兵抵达莫纳斯提尔(今北马其顿比托拉)的会合点时,他们被带入一个封闭的场地,并被以仪式队形等待的奥斯曼军队屠杀。这次屠杀导致大约 500 名阿尔巴尼亚酋长及其私人卫兵死亡。后果和影响大屠杀有效地摧毁了奥斯曼帝国内阿尔巴尼亚剩余的自治结构。通过消灭阿尔巴尼亚领导层的很大一部分,奥斯曼中央当局能够更彻底地扩大对整个地区的控制。次年,即 1831 年,奥斯曼帝国镇压了斯库塔里的帕沙里克,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对阿尔巴尼亚领土的控制。这些地方领导人的​​消灭导致了阿尔巴尼亚维拉耶茨治理的转变。奥斯曼帝国建立的领导层往往更符合帝国的集权和伊斯兰政策,影响了阿尔巴尼亚民族觉醒期间的社会和政治格局。此外,大屠杀和随后针对其他阿尔巴尼亚领导人的军事行动向剩余的反对派发出了明确的信息,减少了未来大规模抵抗的可能性。遗产尽管大屠杀造成严重打击,阿尔巴尼亚人的抵抗并未完全平息。1830 年代和 1847 年发生了进一步的叛乱,表明该地区持续的动荡和对自治的渴望。这一事件还对阿尔巴尼亚的集体记忆和身份产生了长期影响,融入了反抗和民族斗争的叙述中,这些叙述成为阿尔巴尼亚民族觉醒的特征,并最终成为 20 世纪初走向独立运动的特征。
1833 年至 1839 年阿尔巴尼亚起义
19 世纪中叶,奥斯曼军队中的阿尔巴尼亚雇佣兵。 ©Amadeo Preziosi
1833年至1839年阿尔巴尼亚的一系列起义表明了对奥斯曼中央权威的反复抵制,反映了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和社区对奥斯曼改革和治理实践的根深蒂固的不满。这些叛乱是由地方自治愿望、经济不满以及反对奥斯曼帝国推行的中央集权改革共同推动的。背景1830 年阿尔巴尼亚贝伊大屠杀期间阿尔巴尼亚著名领导人倒台后,该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这一时期,贝伊和阿加斯等传统地方统治者的影响力逐渐减弱,他们曾经在阿尔巴尼亚领土上拥有重大影响力。奥斯曼中央政府试图利用这一点,实施改革以巩固控制,但遭到抵制,在阿尔巴尼亚各地引发了一系列起义。起义1833 年斯库台起义:由来自斯库台及其周边地区的大约 4,000 名阿尔巴尼亚人发起,这场起义是对压迫性税收和忽视先前授予的特权的回应。叛军占领了战略要地,要求废除新税,恢复旧权利。尽管进行了初步谈判,但当奥斯曼军队试图夺回控制权时,冲突随之而来,导致长期抵抗,最终迫使奥斯曼让步。1833 年阿尔巴尼亚南部起义:与北部起义同时,阿尔巴尼亚南部也发生了严重的骚乱。这次起义由巴利勒·内绍和塔菲尔·布齐等人领导,其特点是地域分布广泛,军事交战激烈。叛军的要求集中在任命阿尔巴尼亚官员和消除沉重的税收负担上。他们最初对抗的成功导致占领了培拉特等关键地点,促使奥斯曼政府进行谈判并承认叛军的一些要求。1834年至1835年的起义:这些起义的结果好坏参半,阿尔巴尼亚北部取得了胜利,但南部却遭受了挫折。北方受益于当地领导人的强大联盟,他们成功地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行动。相比之下,南方起义尽管取得了初步成功,但由于该地区对奥斯曼帝国的战略重要性而面临更严厉的镇压。阿尔巴尼亚南部 1836 年至 1839 年的起义:1830 年代后期,阿尔巴尼亚南部的叛乱活动死灰复燃,其特点是时断时续的成功和严厉的镇压。1839 年培拉特及周边地区的叛乱突显了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持续斗争和当地对自治的渴望,尽管面临重大的军事和政治挑战,但这种渴望依然存在。
阿尔巴尼亚民族觉醒
普里兹伦联盟,合影,1878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40 Jan 1

阿尔巴尼亚民族觉醒

Albania
阿尔巴尼亚民族觉醒,也称为 Rilindja Kombëtare 或阿尔巴尼亚文艺复兴,标志着 19 世纪和 20 世纪初的一个重要时期,阿尔巴尼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运动。这个时代的特点是阿尔巴尼亚民族意识的动员和建立独立文化和政治实体的努力,最终导致现代阿尔巴尼亚国家的建立。背景近五个世纪以来,阿尔巴尼亚一直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该统治严重压制任何形式的民族团结或独特的阿尔巴尼亚身份的表达。奥斯曼政府实施的政策旨在阻止包括阿尔巴尼亚人在内的臣民中民族主义情绪的发展。阿尔巴尼亚民族觉醒的起源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运动的确切起源在历史学家中存在争议。一些人认为,该运动始于 1830 年代反对奥斯曼集权努力的起义,这可以被视为阿尔巴尼亚政治自治的早期表现。其他人则指出,Naum Veqilharxhi 于 1844 年出版的第一个标准化阿尔巴尼亚字母表是一个重要的文化里程碑,有助于巩固民族认同。此外,1881 年东部危机期间普里兹伦联盟的崩溃经常被认为是激发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愿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运动的演变最初,这场运动是文化和文学运动,由阿尔巴尼亚侨民和知识分子推动,他们强调教育和社会改革的必要性。这一时期出现了用阿尔巴尼亚语创作的文学和学术作品,这在培养民族认同感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到了 19 世纪末,这些文化努力已经演变成一场更加公开的政治民族主义运动。1878 年成立的普里兹伦联盟等重大事件标志着这一转变,该联盟旨在倡导奥斯曼帝国内阿尔巴尼亚人的权利。该联盟最初的重点是保卫阿尔巴尼亚土地免遭瓜分和倡导自治,这表明该运动日益政治化。国际认可1912 年 12 月 20 日,这些民族主义努力达到了顶峰,伦敦大使会议正式承认阿尔巴尼亚在现今境内的独立。这一认可是阿​​尔巴尼亚民族主义运动的重大胜利,肯定了数十年斗争和倡导的成功。
苦行僧卡拉起义
Uprising of Dervish Cara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43 Jan 1 - 1844

苦行僧卡拉起义

Skopje, North Macedonia
苦行僧卡拉起义(Dervish Cara,1843-1844 年)是奥斯曼阿尔巴尼亚北部针对奥斯曼帝国1839 年发起的坦齐马特改革的一场重大叛乱。这些改革旨在实现奥斯曼政府和军队的现代化和集权化,破坏了传统的封建结构,威胁到地方领导人的​​自治权,引发了巴尔干西部省份的广泛不满和抵抗。起义的直接原因是阿尔巴尼亚当地著名领导人被捕并处决,这煽动了德维什·卡拉领导的武装抵抗。叛乱于 1843 年 7 月在于斯库布(今斯科普里)爆发,迅速扩展到戈斯蒂瓦尔、卡尔坎德伦(泰托沃)等其他地区,并最终到达普里什蒂纳、贾科瓦和斯库台等城市。叛乱分子由穆斯林和基督教阿尔巴尼亚人组成,其目标是废除阿尔巴尼亚人的征兵制度,雇用熟悉阿尔巴尼亚语言的当地领导人,并承认阿尔巴尼亚的自治权,类似于 1830 年给予塞尔维亚的自治权。尽管叛乱分子取得了初步成功,包括建立了大议会并暂时控制了多个城镇,但仍面临着奥马尔帕夏和奥斯曼大军领导的强大反攻。到 1844 年 5 月,经过激烈的战斗和战略挫折,叛乱基本上被平息,关键地区被奥斯曼军队重新夺回,苦行僧卡拉最终被俘并被监禁。与此同时,在迪贝尔,即使在卡拉被捕后,谢赫·穆斯塔法·泽尔卡尼和其他当地领导人领导的起义仍在继续。尽管反抗激烈,包括当地民众的大量参与,奥斯曼帝国的优势军队还是逐渐镇压了叛乱。奥斯曼帝国的反应包括报复和强迫流离失所,尽管他们最终推迟了坦齐马特改革的全面实施,以应对持续的抵抗。苦行僧卡拉起义凸显了奥斯曼帝国在多民族和半自治地区实施集中化改革所面临的挑战。它还强调了面对帝国重组时当地民族主义和传统忠诚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1847 年阿尔巴尼亚起义
Albanian revolt of 1847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47 Jun 1 - Dec

1847 年阿尔巴尼亚起义

Berat, Albania
1847 年阿尔巴尼亚起义是阿尔巴尼亚南部反对奥斯曼坦齐马特改革的一次重大起义。这些旨在实现奥斯曼政府现代化和集权化的改革在 1840 年代开始影响阿尔巴尼亚,导致税收增加、裁军和任命新的奥斯曼官员,但遭到当地阿尔巴尼亚民众的不满。这场起义之前发生了 1844 年苦行僧卡拉起义,凸显了该地区对奥斯曼帝国政策的持续抵抗。1846 年,坦齐马特改革在阿尔巴尼亚南部正式推行,由于海森帕夏·维里奥尼 (Hysen Pasha Vrioni) 等当地奥斯曼帝国任命者领导的严厉征税和解除武装手段,引发了进一步的骚乱。1847 年 6 月,不满情绪在梅萨普利克议会中达到顶峰,来自不同社区的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包括穆斯林和基督徒,联合起来拒绝奥斯曼帝国实施的新税收、征兵和行政改革。这次会议标志着泽内尔·乔莱卡和拉波·赫卡利等人领导的叛乱正式开始。叛军很快控制了包括德尔维纳和吉诺卡斯特在内的多个城镇,并在几次交锋中击败了奥斯曼军队。尽管奥斯曼政府试图通过军事力量和谈判镇压起义,但叛乱分子进行了大规模抵抗,并短暂控制了关键地区。培拉特及周边地区发生重大战斗,冲突加剧。奥斯曼军队尽管最初遭遇挫折,但最终还是发动了一场大规模反攻,来自帝国各地的数千名士兵参与其中。叛乱分子面临包围和压倒性的数量,最终导致主要领导人被抓获和处决,有组织的抵抗活动被镇压。叛乱最终于 1847 年末被镇压,给当地居民带来了严重影响,包括逮捕、驱逐和处决拉波·赫卡利 (Rrapo Hekali) 等领导人。尽管失败,1847年的起义仍然是阿尔巴尼亚反抗奥斯曼帝国统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反映了中央改革与地方自治之间根深蒂固的紧张关系。
普里兹伦联盟
古辛涅的阿里帕夏(左坐)与哈西·泽卡(中坐)以及普里兹伦联盟的其他一些成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8 Jun 10

普里兹伦联盟

Prizren
普里兹伦联盟,正式名称为保卫阿尔巴尼亚民族权利联盟,于1878年6月10日在奥斯曼帝国科索沃维拉耶省的普里兹伦镇成立。这个政治组织的出现是对1877-1878 年俄土战争以及随后的《圣斯特凡诺条约》和《柏林条约》后果的直接反应,这些条约威胁到将阿尔巴尼亚人居住的领土分割给邻近的巴尔干国家。背景俄土战争严重削弱了奥斯曼帝国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引发了阿尔巴尼亚人对领土分割的恐惧。1878 年 3 月的《圣斯特凡诺条约》提出了这样的划分,将阿尔巴尼亚人居住的地区划分给塞尔维亚、 黑山保加利亚。这一安排因奥匈帝国英国的干预而中断,导致当年晚些时候召开了柏林会议。大会旨在解决这些领土争端,但最终批准将阿尔巴尼亚领土移交给黑山和塞尔维亚,无视阿尔巴尼亚的主张。阵型和目标作为回应,阿尔巴尼亚领导人召集了普里兹伦联盟,阐明了集体的国家立场。最初,该联盟的目标是在奥斯曼帝国框架内保护阿尔巴尼亚领土,支持帝国抵御邻国的侵犯。然而,在阿卜杜勒·弗拉舍里等关键人物的影响下,联盟的目标转向寻求更大的自治权,并最终采取了更加激进的主张阿尔巴尼亚独立的立场。行动和军事抵抗联盟设立了中央委员会,组建了军队,并征收税收来资助其活动。它采取军事行动保卫阿尔巴尼亚领土免遭吞并。值得注意的是,联盟根据柏林会议的授权,为保留普拉夫和古辛涅地区而战,以对抗黑山的控制。尽管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奥斯曼帝国由于担心阿尔巴尼亚分离主义的崛起,采取了镇压联盟的行动。到 1881 年 4 月,奥斯曼军队决定性地击败了联盟的军队,俘获了主要领导人并瓦解了其行政机构。遗产和后果对联盟的镇压并没有浇灭阿尔巴尼亚的民族主义愿望。它凸显了阿尔巴尼亚人独特的民族认同,并为佩贾联盟等进一步的民族主义努力奠定了基础。普里兹伦联盟的努力成功地减少了割让给黑山和希腊的阿尔巴尼亚领土范围,从而将很大一部分阿尔巴尼亚人口保留在奥斯曼帝国境内。联盟在这段动荡时期的行动凸显了 19 世纪末巴尔干地区民族主义、帝国忠诚和大国外交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它标志着阿尔巴尼亚人民在共同民族事业下团结起来的一次重大尝试,尽管最初没有成功,为该地区未来的民族主义运动树立了先例。
1912
现代时期ornament
独立的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的里雅斯特代表大会的主要代表与国旗,1913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Jan 1 - 1914 Jan

独立的阿尔巴尼亚

Albania
1912 年 11 月 28 日,阿尔巴尼亚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动荡中于发罗拉宣布独立。这标志着巴尔干半岛的一个关键时刻,阿尔巴尼亚寻求建立一个摆脱奥斯曼帝国统治的主权国家。独立的前奏在独立之前,由于青年土耳其党的改革,包括征兵和解除阿尔巴尼亚人的武装,该地区经历了严重的动荡。1912 年的阿尔巴尼亚起义成功地要求在统一的阿尔巴尼亚村庄内实现自治,这凸显了奥斯曼帝国控制力的衰弱。随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巴尔干联盟与奥斯曼帝国作战,进一步破坏了该地区的稳定。宣言和国际挑战1912 年 11 月 28 日,阿尔巴尼亚领导人聚集在发罗拉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不久之后,政府和参议院成立。然而,事实证明,获得国际认可具有挑战性。在 1913 年的伦敦会议上,最初的提案将阿尔巴尼亚置于奥斯曼帝国的宗主权之下并实行自治。最终协议大大缩小了阿尔巴尼亚的领土,排除了许多阿尔巴尼亚人,并将这个新生国家置于列强的保护之下。阿尔巴尼亚代表为承认包括所有阿尔巴尼亚人的国家边界而不懈努力。尽管他们做出了努力,《伦敦条约》(1913 年 5 月 30 日)还是确认了阿尔巴尼亚声称拥有主权的大片领土被划分为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只有阿尔巴尼亚中部仍然是君主立宪制下的独立实体。该条约签订后,阿尔巴尼亚面临着直接的领土和内部治理挑战。1912 年 11 月,塞尔维亚军队占领都拉斯,但随后撤退。与此同时,阿尔巴尼亚临时政府旨在稳定其控制下的地区,通过协议促进和谐、避免冲突。整个 1913 年,包括伊斯梅尔·凯末尔在内的阿尔巴尼亚领导人继续主张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他们支持反对塞尔维亚控制的地区起义,并与国际大国进行外交接触。然而,埃萨德·帕夏·托普塔尼 (Essad Pasha Toptani) 于 1913 年 10 月宣布成立中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凸显了持续存在的内部分歧以及建立统一国家政府的复杂性。后果尽管面临这些艰巨的挑战,1912 年宣布独立仍然是阿尔巴尼亚走向国家主权的漫长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阿尔巴尼亚独立初期的特点是外交斗争、地区冲突以及巴尔干地区不断寻求国际承认和稳定。这一时期的努力为阿尔巴尼亚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未来奠定了基础,并在 20 世纪初欧洲复杂的政治格局中游刃有余。
1912 年阿尔巴尼亚起义
1910 年 8 月起义的描述 ©The Illustrated Tribune
1912 Jan 1 00:01

1912 年阿尔巴尼亚起义

Kosovo
1912 年 1 月至 8 月发生的阿尔巴尼亚起义是阿尔巴尼亚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最后一次重大起义。它成功迫使奥斯曼政府满足阿尔巴尼亚叛军的要求,并于 1912 年 9 月 4 日进行了重大改革。这场叛乱主要由穆斯林阿尔巴尼亚人领导,反对青年土耳其党政权,该政权实施了不受欢迎的政策,例如增加税收和强制征税。征兵。背景1910 年阿尔巴尼亚起义和青年土耳其革命为 1912 年起义奠定了基础。阿尔巴尼亚人对青年土耳其党的政策越来越感到沮丧,其中包括解除平民武装和征召阿尔巴尼亚人加入奥斯曼军队。这种不满是整个帝国更广泛骚乱的一部分,包括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的起义。起义的前奏1911 年底,哈桑·普里什蒂纳 (Hasan Prishtina) 和伊斯梅尔·奇马利 (Ismail Qemali) 等人物在奥斯曼议会中表达了阿尔巴尼亚人的不满,推动阿尔巴尼亚人享有更大的权利。在伊斯坦布尔和佩拉宫酒店举行一系列会议后,他们的努力最终导致有计划的起义,为反对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协调军事和政治行动奠定了基础。叛乱叛乱始于科索沃维拉耶省西部,哈桑·普里什蒂纳和内克斯希普·德拉加等重要人物发挥了关键作用。叛乱分子得到了国际支持,特别是来自英国保加利亚的支持,后者在建立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国家的过程中看到了潜在的盟友。叛乱分子取得了巨大的军事成果,许多阿尔巴尼亚士兵抛弃奥斯曼军队加入叛乱。需求和解决方案叛军有一系列明确的要求,其中包括任命阿尔巴尼亚官员、建立使用阿尔巴尼亚语言的学校以及仅限于阿尔巴尼亚维拉耶茨境内服兵役。到 1912 年 8 月,这些要求已演变为呼吁在阿尔巴尼亚人稠密的地区实行自治管理和司法、建立新的教育机构以及更广泛的文化和公民权利。1912 年 9 月 4 日,奥斯曼政府屈服于阿尔巴尼亚的大部分要求,排除了对试图镇压叛乱的奥斯曼军官的审判。这一让步结束了叛乱,标志着阿尔巴尼亚在帝国内部的自治取得了重大胜利。后果成功的起义和同时发生的意大利-土耳其战争等事件表明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控制力正在减弱,鼓励巴尔干联盟成员看到罢工的机会。阿尔巴尼亚起义的结果间接为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奠定了基础,因为邻国认为奥斯曼帝国脆弱且无法维持对其领土的控制。这场叛乱有助于塑造阿尔巴尼亚人的民族主义愿望,并为随后于 1912 年 11 月宣布阿尔巴尼亚独立奠定了基础。它凸显了奥斯曼帝国内部的民族主义运动与周边欧洲列强的地缘政治利益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
巴尔干战争期间的阿尔巴尼亚
二十世纪初的地拉那集市。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Oct 8 - 1914 Feb 21

巴尔干战争期间的阿尔巴尼亚

Balkans
1912 年,巴尔干战争期间,阿尔巴尼亚于 11 月 28 日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这一主权主张是在一个动荡的时期提出的,当时巴尔干联盟(包括塞尔维亚、 黑山希腊)正在积极与奥斯曼帝国接触,旨在吞并阿尔巴尼亚族居住的领土。该声明是在这些国家已经开始占领阿尔巴尼亚部分地区时做出的,这对新宣布的国家的地理和政治轮廓产生了重大影响。1912 年 10 月,塞尔维亚军队进入阿尔巴尼亚领土,占领了都拉斯等战略要地,并建立了行政机构以巩固其占领。这次占领的特点是阿尔巴尼亚游击队的抵抗,同时塞尔维亚方面也采取了旨在改变该地区种族构成的严厉措施。塞尔维亚的占领一直持续到 1913 年 10 月签订《伦敦条约》后撤军,该条约重新界定了地区边界,但没有完全解决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完整问题。黑山也对阿尔巴尼亚有领土野心,重点是夺取斯库台。尽管经过长时间的围困后于 1913 年 4 月占领了这座城市,但伦敦大使会议上的国际压力迫使黑山从该城撤出军队,随后该城又返回阿尔巴尼亚。希腊的军事行动主要针对阿尔巴尼亚南部。就在宣布独立之前,斯皮罗斯·斯皮罗米利奥斯少校在希马拉地区领导了一场针对奥斯曼帝国的大规模起义。希腊军队暂时占领了几个南部城镇,这些城镇直到 1913 年 12 月签订《佛罗伦萨议定书》后才被放弃,根据该议定书,希腊撤军,将控制权交还给阿尔巴尼亚。这些冲突结束后,经过重要的国际外交,阿尔巴尼亚的领土范围与 1912 年最初宣布的相比显着缩小。1913年成立的新阿尔巴尼亚公国仅包括大约一半的阿尔巴尼亚族人口,而大量人口则受邻国管辖。边界的重新划定以及随后阿尔巴尼亚国家的建立受到巴尔干联盟的行动和利益以及巴尔干战争期间和之后列强决定的重大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阿尔巴尼亚
1916 年,阿尔巴尼亚志愿军在塞尔维亚行进中经过奥地利士兵。 ©Anonymous
1914 Jul 28 - 1918 Nov 11

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阿尔巴尼亚

Albani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尔巴尼亚这个新生国家于1912年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面临着严峻的内外挑战。1913年,阿尔巴尼亚公国被列强承认,但在1914年战争爆发时,它才勉强确立了主权。阿尔巴尼亚独立初期是动荡的。维德的威廉亲王任命为阿尔巴尼亚统治者,在掌权几个月后,由于整个地区的起义和无政府状态的爆发,他被迫逃离该国。邻国的介入和大国的战略利益加剧了该国的不稳定。在南部,北伊庇鲁斯的希腊少数民族不满阿尔巴尼亚的统治,寻求自治,最终于 1914 年签订了《科孚议定书》,该议定书赋予他们实质性的自治权利,尽管名义上属于阿尔巴尼亚主权。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随后的军事行动破坏了这一安排。1914年10月,希腊军队重新占领该地区,而意大利则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向发罗拉部署了军队。阿尔巴尼亚北部和中部地区最初落入塞尔维亚和黑山的控制之下。然而,1915年塞尔维亚遭遇同盟国军事挫折,其军队经阿尔巴尼亚撤退,导致当地军阀夺取政权的混乱局面。1916年,奥发动入侵,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大部分地区,以相对结构化的军事治理方式对该地区进行管理,重点发展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赢得当地支持。保加利亚军队也进行了入侵,但遭到抵抗和战略挫折。1918 年,随着战争接近尾声,阿尔巴尼亚在包括意大利法国军队在内的各种外国军队的控制下陷入分裂。秘密《伦敦条约》(1915 年)强调了该国的地缘政治重要性,其中意大利被许诺成为阿尔巴尼亚的保护国,影响了战后的领土谈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阿尔巴尼亚陷入分裂状态,其主权受到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腊领土野心的威胁。尽管面临这些挑战, 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对巴黎和会的干预帮助阻止了阿尔巴尼亚的分裂,并使其于 1920 年被国际联盟承认为一个独立国家。总体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严重扰乱了阿尔巴尼亚的早期国家地位,多次外国占领和内部叛乱导致长期的不稳定和争取真正独立的斗争。
阿尔巴尼亚王国
1939 年左右阿尔巴尼亚皇家陆军仪仗队。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8 Jan 1 - 1939

阿尔巴尼亚王国

Albania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尔巴尼亚政局严重不稳定,外部压力巨大,该国在邻国和列强的利益影响下努力维护自己的独立。阿尔巴尼亚于 1912 年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并在战争期间面临塞尔维亚和意大利军队的占领。这些占领一直持续到战后时期,引发了严重的地区和国家动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阿尔巴尼亚缺乏一个统一的、得到承认的政府。政治真空导致阿尔巴尼亚人担心意大利、南斯拉夫和希腊会分裂该国并损害其主权。为了应对这些占领和失去领土的可能性,阿尔巴尼亚于 1918 年 12 月在都拉斯召开了国民议会。会议旨在维护阿尔巴尼亚的领土完整和独立,表示愿意接受意大利的保护,前提是确保阿尔巴尼亚土地得到保护。1920 年的巴黎和会带来了挑战,因为阿尔巴尼亚最初被剥夺了官方代表权。随后,卢什尼国民议会拒绝了在外国势力范围内分治的想法,成立了临时政府,并将首都迁至地拉那。这个由四人摄政和两院制议会组成的政府试图解决阿尔巴尼亚不稳定的局势。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 (Woodrow Wilson) 在巴黎和会上阻止了分治协议,为支持阿尔巴尼亚 1920 年独立发挥了关键作用。他的支持以及随后国际联盟于 1920 年 12 月承认阿尔巴尼亚,巩固了阿尔巴尼亚作为独立国家的地位。然而,领土争端仍未解决,特别是在1920年的发罗拉战争之后,阿尔巴尼亚重新控制了意大利占领的土地,但战略要地萨塞诺岛除外。20 年代初阿尔巴尼亚的政治格局高度不稳定,政府领导层迅速更迭。1921年,哈费尔·伊皮领导的人民党上台,艾哈迈德·贝·佐古担任内政部长。然而,政府面临着紧迫的挑战,包括武装起义和地区不稳定。1924 年民族主义领导人阿夫尼·鲁斯泰米 (Avni Rustemi) 遇刺,进一步引发政治动荡,导致范·S·诺利 (Fan S. Noli) 领导的六月革命。然而,诺利政府的寿命很短,只持续到1924年12月,佐古在南斯拉夫军队和军备的支持下重新夺回控制权并推翻了诺利政府。此后,阿尔巴尼亚于 1925 年宣布成立共和国,佐古担任总统,后来于 1928 年成为佐格一世国王,将阿尔巴尼亚转变为君主制国家。佐格政权的特点是独裁统治、与意大利利益保持一致以及致力于现代化和集权化。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佐格仍然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持续威胁,特别是来自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威胁,它们在阿尔巴尼亚的战略地位和资源中拥有既得利益。在此期间,阿尔巴尼亚一直在与内部分裂、经济发展缓慢以及外国统治的持续威胁作斗争,为进一步的冲突和最终的 1939 年意大利入侵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尔巴尼亚
1939 年 4 月 12 日,意大利士兵在阿尔巴尼亚的一个不明地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9 Jan 1 - 1944 Nov 29

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尔巴尼亚

Albania
1939 年 4 月,随着墨索里尼意大利的入侵,阿尔巴尼亚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阿尔巴尼亚成为意大利控制下的傀儡国家。意大利的入侵是墨索里尼在巴尔干地区更广泛的帝国野心的一部分。尽管最初遭到抵抗,例如一小股阿尔巴尼亚军队保卫都拉斯,但阿尔巴尼亚很快屈服于意大利的军事力量。佐格国王被迫流亡,意大利将阿尔巴尼亚并入自己的王国,对其军事和行政事务实行直接控制。在意大利占领期间,启动了各种发展项目,并通过经济援助和基础设施改善尝试了最初的善意浪潮。然而,占领者还旨在使阿尔巴尼亚与意大利更紧密地融合,从而导致意大利化的努力。1943年二战期间意大利投降后, 德国迅速接管了对阿尔巴尼亚的占领。作为回应,不同的阿尔巴尼亚抵抗组织,包括共产党领导的民族解放运动(NLM)和更为保守的民族阵线(Balli Kombëtar),最初与轴心国作战,但也因对阿尔巴尼亚未来的愿景而陷入内部冲突。在南斯拉夫游击队和更广泛的盟军的支持下,恩维尔·霍查领导的共产党游击队最终占据了上风。到 1944 年底,他们驱逐了德国军队并控制了该国,为在阿尔巴尼亚建立共产主义政权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占领和随后的解放过程中,阿尔巴尼亚经历了严重的破坏,伤亡人数众多,财产遭到广泛破坏,平民深受影响。在此期间,人口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与种族紧张局势和政治镇压有关的运动,特别是针对那些被视为新共产主义政权的合作者或反对者的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使阿尔巴尼亚陷入了岌岌可危的境地,深受南斯拉夫和其他盟国的影响,进入了霍查领导下的共产主义巩固时期。
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
恩维尔·霍查,1971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尔巴尼亚在共产党统治下经历了一个变革时期,从根本上重塑了其社会、经济和国际关系。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最初由恩维尔·霍查和科奇·索克斯等人领导,迅速采取行动,通过清算、监禁或流放战前精英来巩固权力。这次清洗影响了数千人,包括反对派政客、宗族首领和知识分子,极大地改变了政治格局。新的共产党政权实施了激进的社会和经济改革。最初的主要步骤之一是土地改革,将土地从大庄园重新分配给农民,有效地瓦解了地主阶级。随后是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60 年代。这些政策旨在将阿尔巴尼亚转变为中央计划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该政权还对社会政策进行了重大改变,特别是在妇女权利方面。妇女在法律上与男性平等,从而更多地参与公共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与她们在阿尔巴尼亚社会中的传统角色形成鲜明对比。在国际上,阿尔巴尼亚的结盟在战后几十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最初是南斯拉夫的卫星国,但由于经济分歧和南斯拉夫剥削的指控,两国关系恶化。1948年与南斯拉夫决裂后,阿尔巴尼亚与苏联紧密结盟,获得大量经济援助和技术支持。这种关系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 50 年代和 1960 年代的去斯大林化政策导致意识形态纯洁性和阿尔巴尼亚激烈的斯大林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阿尔巴尼亚与苏联的分裂导致与中国结成新联盟,后者随后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持。然而,这种关系在20世纪70年代也恶化了,当时中国开始寻求与美国和解,导致中阿分裂。这促使霍查领导下的阿尔巴尼亚日益孤立于东西方集团,走上自力更生的道路。在国内,阿尔巴尼亚政府对政治生活保持严格控制,通过严厉镇压镇压反对派。这一时期出现了广泛的侵犯人权行为,包括强迫劳改营和政治处决。共产党通过宣传、政治清洗和无处不在的国家安全机构相结合来维持对权力的控制。尽管采取了这些镇压措施,阿尔巴尼亚的共产主义政权还是取得了一定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改革。它声称在消除文盲、改善医疗保健和促进性别平等方面取得了成功,尽管这些成就是以巨大的人力成本为代价的。这个时代的遗产在阿尔巴尼亚人的记忆中仍然是复杂且有争议的。
阿尔巴尼亚从共产主义到民主改革
1978 年的都拉斯 ©Robert Schediwy
随着恩维尔·霍查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他开始计划权力的平稳过渡。1980 年,霍查绕过政府中的其他高级成员,选择了值得信赖的盟友拉米兹·阿利亚作为他的继任者。这一决定标志着阿尔巴尼亚领导层内部重大转变的开始。霍查巩固权力的方法包括在党内进行指控和清洗,特别是针对穆罕默德谢胡,他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后来神秘死亡。即使霍查在 1983 年半退休,他的严格控制机制仍在继续,阿莉亚承担了更多的行政职责,成为政权中的重要人物。1976年霍查统治下通过的阿尔巴尼亚宪法宣布阿尔巴尼亚为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强调个人权利服从于社会义务。它提倡自给自足,禁止与资本主义和“修正主义”共产主义国家进行金融往来,并宣布消除宗教习俗,反映了该国坚定的无神论立场。1985 年霍查去世后,拉米兹·阿利亚继任总统。尽管阿利亚最初坚持霍查的政策,但受到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在苏联的开放和改革的影响,他开始实施渐进式改革,以应对整个欧洲不断变化的政治格局。在内部抗议和更广泛的民主化推动的压力下,阿利亚允许多元化政治,导致阿尔巴尼亚自共产党上台以来首次举行多党选举。尽管阿莉亚领导的社会党最初在 1991 年赢得了这些选举,但变革的需求是不可阻挡的。阿尔巴尼亚从社会主义国家向民主制度的过渡面临着重大挑战。1991 年的临时宪法为建立更永久的民主框架铺平了道路,该框架最终于 1998 年 11 月获得批准。然而,20 世纪 90 年代初却很动荡。共产党最初保留了权力,但很快在总罢工中被赶下台,导致了一个短暂的“救国”委员会。1992年3月,萨利·贝里沙领导的民主党赢得议会选举,标志着共产主义统治的决定性结束。后共产主义转型涉及实质性的经济和社会改革,但由于进展缓慢且无法满足民众对快速繁荣的高期望而受到阻碍。这一时期是一个发生重大剧变的时期,其特点是持续的政治不稳定和经济挑战,阿尔巴尼亚试图在后共产主义时代重新定义自己。
民主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共产主义垮台后,地拉那的新开发项目急剧增长,出现了许多新的高级公寓。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91 Jan 1

民主阿尔巴尼亚

Albania
共产主义垮台后,阿尔巴尼亚经历了重大变革,其标志是拉米兹·阿利亚 (Ramiz Alia) 从 1985 年开始担任总统。阿利亚试图延续恩维尔·霍查 (Enver Hoxha) 的遗产,但在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 (Mikhail Gorbachev) 的开放和开放政策的启发下,由于欧洲政治气候不断变化,被迫推行改革。改革。这些变化导致反对党合法化,并于 1991 年举行了该国首次多党选举,阿利亚领导下的社会党赢得了选举。然而,变革的推动势不可挡,民主宪法于1998年获得批准,标志着正式脱离极权统治。尽管进行了这些改革,阿尔巴尼亚在向市场经济和民主治理转型期间仍面临重大挑战。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特点是经济不稳定和社会动荡,最终导致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传销的崩溃,导致普遍的无政府状态,并最终在 1997 年进行多国部队的军事和人道主义干预。这一时期还见证了民主党、萨利·贝里沙领导的社会党在1997年议会选举中输给了社会党。接下来几年的特点是持续的政治不稳定,但在经济改革和融入国际机构方面也取得了重大进展。阿尔巴尼亚于1995年加入欧洲委员会,并寻求加入北约,反映了其更广泛的外交政策方向是欧洲-大西洋一体化。2000 年代初期,政治动荡不断,但也有加强民主机构和法治的努力。这一时期的选举充满争议,经常因违规行为而受到批评,但它们也反映了阿尔巴尼亚新政治格局的活力。阿尔巴尼亚的经济逐渐改善,2000年代中期增长率加快。列克兑美元大幅走强,表明经济日益稳定。到 2000 年代末,萨利·贝里沙 (Sali Berisha) 在经历了八年的社会主义统治后于 2005 年重新出任总理,标志着阿尔巴尼亚政治格局的又一次转变,强调了该国持续的变革动力和后共产主义转型的挑战。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解放军成员将武器移交给美国海军陆战队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98 Feb 28 - 1999 Jun 11

科索沃战争

Kosovo
科索沃战争是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塞尔维亚和黑山)与阿尔巴尼亚分裂主义民兵科索沃解放军(KLA)之间的冲突,从1998年2月28日持续到1999年6月11日。1989 年塞尔维亚领导人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撤销科索沃自治权后,科索沃解放军努力打击塞尔维亚当局对阿尔巴尼亚族的歧视和政治镇压,引发了这场冲突。随着 20 世纪 90 年代初成立的科索沃解放军在 1990 年代末加紧袭击,局势不断升级,导致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军队的严厉报复。暴力事件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数十万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流离失所。为了应对不断升级的暴力和人道主义危机,北约于1999年3月进行干预,对南斯拉夫军队进行空中轰炸,最终导致塞尔维亚军队从科索沃撤军。战争以《库马诺沃协定》结束,根据该协定,南斯拉夫军队撤出,从而建立了由北约和后来的联合国领导的国际存在。战争结束后,许多塞尔维亚人和非阿尔巴尼亚人流离失所,造成广泛破坏,地区局势持续不稳定。科索沃解放军解散,一些前成员加入其他地区军事行动或新成立的科索沃警察。冲突和北约的参与仍然存在争议,特别是关于北约轰炸行动的合法性和后果,该行动造成了平民伤亡,并且没有得到联合国安理会的批准。前南斯拉夫问题国际刑事法庭随后对双方数名官员在冲突期间犯下的战争罪进行了定罪。
当代阿尔巴尼亚
阿尔巴尼亚参加了2010年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峰会。 ©U.S. Air Force Master Sgt. Jerry Morrison
2009 Jan 1

当代阿尔巴尼亚

Albania
自东欧集团解体以来,阿尔巴尼亚在融入西欧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它于 2009 年 4 月加入北约,并自 2014 年 6 月以来成为欧盟正式候选国。该国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尤其是在埃迪·拉玛 (Edi Rama) 的领导下,社会党赢得 2013 年议会选举后,他成为第 33 任总理。在拉马总理的领导下,阿尔巴尼亚进行了广泛的改革,旨在实现经济现代化和国家机构民主化,包括司法和执法机构。这些努力促进了失业率的稳步下降,使阿尔巴尼亚成为巴尔干地区失业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在 2017 年议会选举中,埃迪·拉马领导的社会党保住了权力,而最初担任主席、后来担任总理的伊利尔·梅塔在 2017 年 4 月结束的一系列投票中当选为总统。这一时期也见证了阿尔巴尼亚开始正式执政。加入欧盟谈判,凸显其继续走向欧洲一体化的道路。在 2021 年议会选举中,埃迪·拉玛领导的社会党连续第三个任期获胜,获得了足够的席位,可以在没有联盟伙伴的情况下执政。然而,政治紧张局势依然明显,宪法法院 2022 年 2 月推翻了议会对社会党批评者伊利尔·梅塔总统的弹劾案就证明了这一点。2022年6月,巴伊拉姆·贝加伊在执政社会党的支持下当选为阿尔巴尼亚新总统。他于 2022 年 7 月 24 日宣誓就职。此外,2022 年,阿尔巴尼亚在地拉那主办了欧盟-西巴尔干峰会,标志着阿尔巴尼亚国际参与的重要时刻,因为这是首次在该市举行欧盟峰会。这一事件进一步表明阿尔巴尼亚在继续进行欧盟成员资格谈判的同时,在地区和欧洲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Appendices



APPENDIX 1

History of the Albanians: Origins of the Shqiptar


Play button

Characters



Naim Frashëri

Naim Frashëri

Albanian historian

Sali Berisha

Sali Berisha

President of Albania

Ismail Qemali

Ismail Qemali

Founder of modern Albania

Ramiz Alia

Ramiz Alia

First Secretary Party of Labour of Albania

Skanderbeg

Skanderbeg

Albanian military commander

Ismail Kadare

Ismail Kadare

Albanian novelist

Pjetër Bogdani

Pjetër Bogdani

Albanian Writer

Fan Noli

Fan Noli

Prime Minister of Albania

Enver Hoxha

Enver Hoxha

First Secretary of the Party of Labour of Albania

Eqrem Çabej

Eqrem Çabej

Albanian historical linguist

References



  • Abrahams, Fred C Modern Albania : From Dictatorship to Democracy in Europe (2015)
  • Bernd Jürgen Fischer. Albania at war, 1939-1945 (Purdue UP, 1999)
  • Ducellier, Alain (1999). "24(b) – Eastern Europe: Albania, Serbia and Bulgaria". In Abulafia, David (ed.). The New Cambridge Medieval History: Volume 5, c.1198 – c.130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779–795. ISBN 978-0-52-136289-4.
  • Ellis, Steven G.; Klusáková, Lud'a (2007). Imagining Frontiers, Contesting Identities. Edizioni Plus. pp. 134–. ISBN 978-88-8492-466-7.
  • Elsie, Robert (2010).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lbania. Scarecrow Press. ISBN 978-0-8108-7380-3.
  • Elsie, Robert.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Albania (2010) online
  • Elsie, Robert. The Tribes of Albania: History, Society and Culture (I.B. Tauris, 2015)
  • Fine, John Van Antwerp Jr. (1994) [1987]. The Late Medieval Balkans: A Critical Survey from the Late Twelfth Century to the Ottoman Conquest. Ann Arbor,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ISBN 0472082604.
  • Fischer, Bernd J., and Oliver Jens Schmitt. A Concise History of Alban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
  • Gjon Marku, Ndue (2017). Mirdita House of Gjomarku Kanun. 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 ISBN 978-1542565103.
  • Gori, Maja; Recchia, Giulia; Tomas, Helen (2018). "The Cetina phenomenon across the Adriatic during the 2nd half of the 3rd millennium BC: new data and research perspectives". 38° Convegno Nazionale Sulla Preistoria, Protostoria, Storia DellaDaunia.
  • Govedarica, Blagoje (2016). "The Stratigraphy of Tumulus 6 in Shtoj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Violin Idols in Burial Complexes of the South Adriatic Region". Godišnjak Centra za balkanološka ispitivanja (45). ISSN 0350-0020. Retrieved 7 January 2023.
  • Hall, Richard C. War in the Balkans: An Encyclopedic History from the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to the Breakup of Yugoslavia (2014) excerpt
  • Kyle, B.; Schepartz, L. A.; Larsen, C. S. (2016). "Mother City and Colony: Bioarchaeological Evidence of Stress and Impacts of Corinthian Colonisation at Apollonia, Albani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 26 (6). John Wiley & Sons, Ltd.: 1067–1077. doi:10.1002/oa.2519.
  • Lazaridis, Iosif; Alpaslan-Roodenberg, Songül; et al. (26 August 2022). "The genetic history of the Southern Arc: A bridge between West Asia and Europe". Science. 377 (6609): eabm4247. doi:10.1126/science.abm4247. PMC 10064553. PMID 36007055. S2CID 251843620.
  • Najbor, Patrice. Histoire de l'Albanie et de sa maison royale (5 volumes), JePublie, Paris, 2008, (ISBN 978-2-9532382-0-4).
  • Rama, Shinasi A. The end of communist rule in Albania : political change and the role of the student movement (Routledge, 2019)
  • Reci, Senada, and Luljeta Zefi. "Albania-Greece sea issue through the history facts and the future of conflict resolution." Journal of Liberty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7.3 (2021): 299–309.
  • Sette, Alessandro. From Paris to Vlorë. Italy and the Settlement of the Albanian Question (1919–1920), in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1919–1920) and Its Aftermath: Settlements, Problems and Perceptions, eds. S. Arhire, T. Rosu, (2020).
  • The American Slav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1952. 1952. ASIN 1258092352.
  • Varzos, Konstantinos (1984). Η Γενεαλογία των Κομνηνών [The Genealogy of the Komnenoi]. Centre for Byzantine Studies,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
  • Vickers, Miranda. The Albanians: A Modern History (I.B. Tauris, 2001)
  • Winnifrith, T. J. Nobody's Kingdom: A History of Northern Albania (2021).
  • Winnifrith, Tom, ed. Perspectives on Albania. (Palgrave Macmillan, 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