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1877 - 1878

俄土战争(1877–1878)



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战争是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领导的联盟(包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的冲突。[1]在巴尔干和高加索地区作战,它起源于19世纪新兴的巴尔干民族主义。其他因素包括俄罗斯的目标是收复 1853-56 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遭受的领土损失、在黑海重新站稳脚跟以及支持试图将巴尔干国家从奥斯曼帝国手中解放出来的政治运动。俄罗斯领导的联军赢得了战争,将奥斯曼帝国一路逼回君士坦丁堡城下,导致西欧列强介入。结果,俄罗斯成功声称对高加索地区的卡尔斯和巴统省拥有主权,并吞并了布贾克地区。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公国多年来都拥有事实上的主权,正式宣布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经过近五个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统治(1396-1878),保加利亚公国在俄罗斯的支持和军事干预下成为保加利亚自治国家。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序幕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56 Feb 1

序幕

İstanbul, Türkiye
尽管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处于胜利一方,但奥斯曼帝国的实力和威望却持续下降。国库的财政压力迫使奥斯曼政府以如此高的利率接受一系列外国贷款,尽管随后进行了所有财政改革,但还是使其陷入了无法偿还的债务和经济困难。由于需要安置被俄罗斯人从高加索地区驱逐到安纳托利亚北部黑海港口以及康斯坦察和瓦尔纳的巴尔干港口的超过 600,000 名穆斯林切尔克斯人,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情况,这花费了大量金钱和民事费用。给奥斯曼帝国当局带来混乱。[2]1814年建立的欧洲协约因1859年法国和奥地利争夺意大利而动摇。德国统一战争导致德国彻底瓦解,当时俾斯麦首相领导的普鲁士王国于 1866 年击败奥地利,于 1870 年击败法国,取代奥匈帝国成为中欧的主导力量。俾斯麦不希望奥斯曼帝国的解体造成可能导致战争的对抗,因此他采纳了沙皇早先的建议,即为防止奥斯曼帝国分崩离析而做出安排,与奥地利和俄罗斯建立了三皇同盟,以防止奥斯曼帝国崩溃。让法国在非洲大陆处于孤立状态。俄罗斯努力重新获得在黑海维持舰队的权利,并利用所有斯拉夫人应团结在俄罗斯领导下的新泛斯拉夫思想与法国争夺在巴尔干地区的影响力。要做到这一点,只有摧毁大多数非俄罗斯斯拉夫人居住的两个帝国:哈布斯堡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俄罗斯人和法国人在巴尔干地区的野心和竞争在塞尔维亚浮现出来,塞尔维亚正在经历自己的民族复兴,其野心与大国的野心部分冲突。[3]俄罗斯以最小的领土损失结束了克里米亚战争,但被迫摧毁了其黑海舰队和塞瓦斯托波尔防御工事。俄罗斯国际威望受损,多年来为克里米亚战争复仇成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但这并不容易——《巴黎和约》包括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对奥斯曼帝国领土完整的保证;只有普鲁士对俄罗斯保持友好。1871 年 3 月,凭借法国的惨败和心存感激的德国的支持,俄罗斯因其先前对《巴黎和约》第 11 条的谴责而获得了国际承认,从而使其能够重振黑海舰队。
巴尔干危机
“来自黑塞哥维那的难民”。 ©Uroš Predić
1875 Jan 1 - 1874

巴尔干危机

Balkans
1875年,一系列巴尔干事件将欧洲推向战争边缘。整个 19 世纪,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的行政状况持续恶化,中央政府偶尔会失去对整个省份的控制。欧洲列强实施的改革对改善基督徒人口的状况收效甚微,同时却引起了相当一部分穆斯林人口的不满。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至少遭受了两波当地穆斯林人口的叛乱,最近一次是在 1850 年。奥地利在本世纪上半叶的动乱之后实现了巩固,并寻求以牺牲奥斯曼帝国为代价重振其长达数百年的扩张政策。与此同时,名义上自治、事实上独立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公国也寻求向其同胞居住的地区扩张。民族主义和民族统一主义情绪十分强烈,并受到 俄罗斯及其代理人的鼓励。与此同时,1873年安纳托利亚的严重干旱和1874年的洪水导致了帝国中心地区的饥荒和广泛的不满。农业短缺导致无法征收必要的税收,迫使奥斯曼政府于 1875 年 10 月宣布破产,并增加了包括巴尔干地区在内的边远省份的税收。
黑塞哥维那起义
伏击中的黑塞哥维那人,1875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5 Jun 19 - 1877

黑塞哥维那起义

Bosnia, Bosnia and Herzegovina
黑塞哥维那起义是由基督教塞尔维亚人领导的反对奥斯曼帝国的起义,首先主要在黑塞哥维那(因此得名),从那里蔓延到波斯尼亚和拉什卡。它爆发于 1875 年夏天,在一些地区持续到 1878 年初。随后发生了 1876 年保加利亚起义,并与塞尔维亚-土耳其战争(1876-1878)同时发生,所有这些事件都是东方大危机(1875-1878)。[4]波斯尼亚奥斯曼省(vilayet)的贝伊和阿加斯所遭受的严酷待遇促成了这场起义——奥斯曼苏丹阿卜杜勒梅吉德一世宣布的改革,涉及基督徒臣民的新权利、征兵的新基础以及结束令人深恶痛绝的包税制度遭到强大的波斯尼亚地主的抵制或忽视。他们经常对基督教臣民采取更严厉的镇压措施。基督教农民的税收负担不断增加。叛乱分子得到了来自黑山和塞尔维亚公国的武器和志愿者的帮助,两国政府最终于 1876 年 6 月 18 日联合向奥斯曼宣战,导致塞尔维亚-奥斯曼战争 (1876-78) 和黑山-奥斯曼战争 (1876-78)。 78),这又导致了俄土战争(1877-78)和大东方危机。起义和战争的结果是 1878 年的柏林代表大会,它给予黑山和塞尔维亚独立和更多领土,而奥匈帝国占领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30 年,尽管它仍然是奥斯曼帝国法律上的领土。
保加利亚起义
©V. Antonoff
1876 Apr 1 - May

保加利亚起义

Bulgaria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起义促使布加勒斯特的保加利亚革命者采取行动。1875年, 保加利亚奥斯曼帝国全神贯注之机仓促起义,但在开始之前就失败了。1876 年春天,保加利亚中南部地区爆发了另一场起义,尽管这些地区有大量土耳其正规军。正规的奥斯曼军队和非正规的巴什巴佐克部队残酷镇压了叛乱分子,在欧洲引起了公众的强烈抗议,许多著名知识分子谴责奥斯曼人的暴行(称为保加利亚恐怖或保加利亚暴行),并支持受压迫的保加利亚人民。这种愤怒是 1878 年保加利亚重建的关键[。 5]1876 年的起义仅涉及以保加利亚人为主的部分奥斯曼领土。保加利亚民族情绪的出现与整个1850年代和1860年代保加利亚教会独立的斗争以及1870年独立保加利亚总督区的重新建立密切相关。
黑山-奥斯曼战争
《受伤的黑山》是在黑山-奥斯曼战争结束几年后创作的。 ©Paja Jovanović
1876 Jun 18 - 1878 Feb 16

黑山-奥斯曼战争

Vučji Do, Montenegro
附近黑塞哥维那的叛乱引发了欧洲一系列反对奥斯曼帝国的叛乱和起义。1876 年 6 月 18 日, 黑山和塞尔维亚同意向奥斯曼帝国宣战。黑山人与黑塞哥维人结盟。对黑山战争胜利至关重要的一场战役是武奇多战役。1877年,黑山人在黑塞哥维那和阿尔巴尼亚边境进行了激烈的战斗。尼古拉斯王子主动出击,对从北、南、西三面而来的奥斯曼军队进行反击。他征服了尼克希奇(1877年9月24日)、巴尔(1878年1月10日)、乌尔齐尼(1878年1月20日)、格尔莫祖尔(1878年1月26日)以及弗兰吉纳和莱森德罗(1878年1月30日)。1878 年 1 月 13 日,奥斯曼帝国与黑山帝国在埃迪尔内签署停战协议,战争结束。 俄罗斯军队向奥斯曼帝国推进,迫使奥斯曼帝国于 1878 年 3 月 3 日签署和平条约,承认黑山和罗马尼亚的独立和塞尔维亚,并将黑山的领土面积从 4,405 平方公里增加到 9,475 平方公里。黑山还获得了尼克希奇、科拉辛、斯普兹、波德戈里察、扎布利亚克、巴尔等城镇以及出海通道。
塞尔维亚-奥斯曼战争
米兰·奥布雷诺维奇国王发动战争,1876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6 Jun 30 - 1878 Mar 3

塞尔维亚-奥斯曼战争

Serbia
1876 年 6 月 30 日,塞尔维亚和黑山奥斯曼帝国宣战。7月和8月,在俄罗斯志愿军的帮助下,准备不足、装备落后的塞尔维亚军队未能实现进攻目标,但成功击退了奥斯曼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攻势。与此同时,俄罗斯亚历山大二世和戈尔恰科夫亲王在波西米亚的帝国城堡会见了奥匈帝国的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和安德拉西伯爵。虽然没有达成书面协议,但在讨论期间,俄罗斯同意支持奥地利占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作为交换,奥匈帝国同意支持归还 俄罗斯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失去的南比萨拉比亚以及俄罗斯的吞并黑海东海岸的巴统港。保加利亚将实现自治(根据俄罗斯的记录,是独立的)。[11]随着波黑战事持续,塞尔维亚遭遇一系列挫折,请求欧洲列强斡旋结束战争。欧洲列强联合发出最后通牒,迫使土耳其政府给予塞尔维亚为期一个月的休战并开始和平谈判。然而,欧洲列强拒绝土耳其提出的和平条件过于苛刻。10月初,停战期满后,土耳其军队恢复进攻,塞尔维亚阵地迅速陷入绝境。10月31日,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奥斯曼帝国停止敌对行动,并在48小时内与塞尔维亚签署新的停战协议。这得到了俄罗斯军队部分动员(最多20个师)的支持。苏丹接受了最后通牒的条件。
国际社会对保加利亚暴行的反应
1879 年的格莱斯顿 ©John Everett Millais
1876 Jul 1

国际社会对保加利亚暴行的反应

England, UK
巴什巴祖克暴行的消息通过位于君士坦丁堡的美国经营的罗伯特学院传到了外界。大多数学生是保加利亚人,许多人从家乡的家人那里得知了这一事件的消息。很快,君士坦丁堡的西方外交界就充斥着谣言,这些谣言最终登上了西方的报纸。在英国,迪斯雷利政府致力于在当前的巴尔干危机中支持奥斯曼帝国,自由党反对派报纸《每日新闻》聘请了美国记者贾努阿里乌斯·麦克加汉(Januarius A. MacGahan)来直接报道大屠杀的故事。麦克加汉巡视了保加利亚起义的受灾地区,他的报告登上了《每日新闻》的头版,激起了英国公众舆论反对迪斯雷利的亲奥斯曼政策。[6] 9月,反对党领袖威廉·格莱斯顿发表了《保加利亚的恐怖与东方问题》 [7,]呼吁英国撤回对土耳其的支持,并提议欧洲要求保加利亚和波黑独立。[8]随着细节在欧洲广为人知,包括查尔斯·达尔文、奥斯卡·王尔德、维克多·雨果和朱塞佩·加里波第在内的许多政要公开谴责奥斯曼帝国在保加利亚的暴行。[9]最强烈的反应来自 俄罗斯。对保加利亚事业的广泛同情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爱国主义的高涨,其规模可与 1812 年卫国战争期间的规模相媲美。从 1875 年秋季开始,支持保加利亚起义的运动涉及俄罗斯社会各阶层。与此同时,公众对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的目标进行了尖锐的讨论:包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内的斯拉夫派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看到了将所有东正教国家团结在俄罗斯领导下的机会,从而完成他们认为是俄罗斯的历史使命,而他们的对手西方主义者在屠格涅夫的启发下否认宗教的重要性,并认为俄罗斯的目标不应该是捍卫东正教,而是解放保加利亚。[10]
君士坦丁堡会议
会议代表。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6 Dec 23 - 1877 Jan 20

君士坦丁堡会议

İstanbul, Türkiye
1876-77年君士坦丁堡列强会议( 奥地利-匈牙利、 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于1876年12月23日至1877年1月20日在君士坦丁堡举行[12] 。1875年黑塞哥维那起义开始后以及 1876 年 4 月的四月起义后,列强就波斯尼亚和保加利亚人口占多数的奥斯曼领土的政治改革项目达成一致。[13] 奥斯曼帝国拒绝了拟议的改革,导致几个月后的俄土战争。在随后的会议全体会议上,奥斯曼帝国提出了反对意见和替代改革建议,但均被列强拒绝,弥合分歧的尝试并未成功。[14]最终,大维齐尔米德哈特帕夏于 1877 年 1 月 18 日宣布奥斯曼帝国明确拒绝接受会议决定。[15]奥斯曼政府拒绝君士坦丁堡会议的决定引发了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同时也剥夺了奥斯曼帝国——与之前的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不同——西方的支持。[15]
1877
疫情爆发和初步行动ornament
高加索剧院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7 Apr 1

高加索剧院

Doğubayazıt, Ağrı, Türkiye
俄罗斯高加索军团驻扎在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由约5万名士兵和202门火炮组成,由高加索总督迈克尔·尼古拉耶维奇大公总体指挥。[29] 俄罗斯军队遭到艾哈迈德·穆赫塔尔帕夏将军领导的 10 万人奥斯曼帝国军队的抵抗。尽管俄罗斯军队为该地区的战斗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但它在重炮等某些领域技术落后,并且在火力上落后于德国向奥斯曼帝国提供的先进远程克虏伯火炮。[30]驻扎在埃里温附近的特尔-古卡索夫中将率领的部队于 1877 年 4 月 27 日占领巴亚齐德镇,开始对奥斯曼帝国领土的首次进攻[。 31]俄罗斯军队利用特尔-古卡索夫中将的胜利,向前推进,占领了5 月 17 日阿尔达汉;俄罗斯军队也在五月的最后一周围困了卡尔斯市,但奥斯曼增援部队解除了围困并将其击退。1877 年 11 月,在增援部队的支持下,拉扎列夫将军对卡尔斯发动了新的进攻,压制了通往该市的南部堡垒,并于 11 月 18 日占领了卡尔斯。[32] 1878年2月19日,战略要塞埃尔祖鲁姆经过长期围困后被俄罗斯人占领。尽管他们在战争结束时将埃尔泽鲁姆的控制权交给了奥斯曼帝国,但俄罗斯人还是获得了巴图姆、阿尔达汉、卡尔斯、奥尔蒂和萨里卡默什地区,并将它们重组为卡尔斯州。[33]
开场动作
1877 年 6 月,俄罗斯人横渡多瑙河。 ©Nikolai Dmitriev-Orenburgsky
1877 Apr 12

开场动作

Romania
1877 年 4 月 12 日, 罗马尼亚允许俄罗斯军队通过其领土攻击土耳其人。1877 年 4 月 24 日,俄罗斯向奥斯曼宣战,其军队通过普鲁特河畔翁盖尼附近新建的埃菲尔铁桥进入罗马尼亚,导致土耳其轰炸多瑙河上的罗马尼亚城镇。1877 年 5 月 10 日,土耳其正式统治下的罗马尼亚公国宣布独立。[23]战争开始时,结果远非显而易见。俄罗斯人可以向巴尔干地区派遣一支更大规模的军队:大约30万军队是触手可及的。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半岛上有大约20万军队,其中大约10万被分配到要塞驻军,剩下大约10万用于作战军队。奥斯曼人的优势是防御工事坚固,完全控制黑海,并在多瑙河沿岸拥有巡逻艇。[24]他们还拥有先进的武器,包括新型英制和美步枪以及制火炮。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奥斯曼人通常采取被动防御,将战略主动权留给了俄罗斯人,而俄罗斯人在犯了一些错误之后,找到了战争的制胜策略。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军事指挥部对俄罗斯的意图做出了错误的假设。他们认为俄罗斯人懒得沿着多瑙河行进并穿过它远离三角洲,而更喜欢沿着黑海海岸走近路。这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沿海地区拥有最坚固、补给最好、驻守最严密的土耳其堡垒。多瑙河沿岸只有一处守备森严的堡垒,那就是维丁。它驻守只是因为奥斯曼帕夏领导的军队刚刚参加了最近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击败了塞尔维亚人。俄罗斯的战役计划得更好,但它严重依赖土耳其的消极态度。俄罗斯的一个重大错误是最初派遣的军队太少;6月,约18.5万人的远征军越过多瑙河,略少于土耳其在巴尔干地区的总兵力(约20万人)。7月遭受挫折(普列文和旧扎戈拉)后,俄罗斯军事指挥部意识到自己没有足够的后备力量来维持进攻,因此转入防御态势。直到八月下旬,俄罗斯人甚至没有足够的兵力来正确封锁普列文,这实际上使整个战役推迟了大约两个月。
1877 Apr 24

俄罗斯向奥斯曼帝国宣战

Russia
1877 年 1 月 15 日, 俄罗斯和奥匈帝国签署了一份书面协议,确认了 1876 年 7 月签订的《帝国协定》的结果。这向俄罗斯保证了奥匈帝国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保持善意的中立。这些条款意味着,一旦发生战争,俄罗斯将参与战斗,奥地利将获得大部分优势。因此,俄罗斯为和平解决做出了最后的努力。在与其主要的巴尔干竞争对手达成协议后,由于保加利亚的暴行和拒绝君士坦丁堡协议,整个欧洲反奥斯曼帝国的同情心高涨,俄罗斯终于可以自由地宣战。
1877
俄罗斯的初步进展ornament
巴尔干剧院
1877 年默钦附近的袭击。 ©Dimitrie Știubei
1877 May 25

巴尔干剧院

Măcin, Romania
战争开始时, 俄罗斯罗马尼亚摧毁了多瑙河沿岸的所有船只,并在河上布设了水雷,从而确保俄罗斯军队可以在任何地点渡过多瑙河而不受奥斯曼海军的抵抗。奥斯曼帝国指挥部并没有意识到俄罗斯人行动的重要性。六月,一支俄罗斯小部队在加拉茨靠近三角洲的地方越过多瑙河,向鲁斯楚克(今鲁塞)进军。这让奥斯曼人更加确信,俄罗斯的大军将直接穿过奥斯曼要塞的中部。5 月 25 日至 26 日,一艘载有罗马尼亚和俄罗斯混血船员的罗马尼亚鱼雷艇袭击并击沉了多瑙河上的一艘奥斯曼巨炮。1877 年 6 月 27 日至 28 日晚,在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德拉戈米洛夫 (Mikhail Ivanovich Dragomirov) 少将的直接指挥下,俄罗斯人在斯维什托夫建造了一座横跨多瑙河的浮桥。经过一场短暂的战斗,俄军伤亡 812 人, [25]俄军占领了对岸,并击退了保卫斯维什托夫的奥斯曼步兵旅。此时,俄军被分为三部分:东部支队,由未来的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三世沙皇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指挥,负责夺取鲁斯楚克要塞并掩护军队东侧;西部支队,攻克保加利亚尼科波尔要塞,掩护军队西侧;约瑟夫·弗拉基米罗维奇·古尔科伯爵领导的先遣支队,被指派快速通过大特尔诺沃并渗透巴尔干山脉,这是多瑙河和君士坦丁堡之间最重要的屏障。作为对俄罗斯渡过多瑙河的回应,君士坦丁堡的奥斯曼帝国最高统帅部命令奥斯曼·努里·帕夏从维丁向东推进,占领俄罗斯渡口以西的尼科波尔要塞。在前往尼科波尔的途中,奥斯曼帕夏得知俄罗斯人已经占领了要塞,因此转移到十字路口城镇普列夫纳(现称为普列文),并于 7 月 19 日以约 15,000 人的军队占领了该镇。[26]大约 9,000 名俄军在希尔德-舒尔德纳将军的指挥下于清晨抵达普列夫纳。普列夫纳围城战就这样开始了。
旧扎戈拉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7 Jun 22

旧扎戈拉战役

Stara Zagora, Bulgaria
48,000 名土耳其军队向该镇挺进,该镇仅由一小支 俄罗斯分队和一支保加利亚志愿军负责防守。经过六个小时的旧扎戈拉战斗后,俄罗斯士兵和保加利亚志愿者在敌军规模更大的压力下投降了。当土耳其军队对手无寸铁的平民进行屠杀时,该镇经历了最大的悲剧。在接下来三天的大屠杀中,这座城市被烧毁并夷为平地。该镇和该镇以南村庄的 14,500 名保加利亚人丧生。另有一万名年轻妇女和女孩被贩卖到奥斯曼帝国的奴隶市场。所有基督教教堂都遭到炮火袭击并被烧毁。
斯维斯托夫战役
斯维斯托夫战役。 ©Nikolai Dmitriev-Orenburgsky
1877 Jun 26

斯维斯托夫战役

Svishtov, Bulgaria
斯维斯托夫战役是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之间于 1877 年 6 月 26 日发生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发生时,俄罗斯将军米哈伊尔·伊万诺维奇·德拉戈米洛夫 (Mikhail Ivanovich Dragomirov) 率领小船舰队横渡多瑙河,攻击土耳其要塞。第二天,米哈伊尔·斯科别列夫发起进攻,迫使土耳其驻军投降。结果,俄罗斯军队做好了进攻尼科波尔的准备。
尼科波尔战役
奥斯曼帝国在尼科波尔投降。 ©Nikolai Dmitriev-Orenburgsky
1877 Jul 16

尼科波尔战役

Nikopol, Bulgaria
俄军渡过多瑙河时,他们逼近了要塞城市尼科波尔(Nicopolis)。土耳其最高统帅部派遣奥斯曼帕夏率领来自维丁的部队前往反对俄罗斯人渡过多瑙河。奥斯曼的意图是增援和保卫尼科波尔。然而,尼古拉·克里德纳将军率领的俄罗斯第九军团在奥斯曼到达之前到达了这座城市,并轰炸了驻军,迫使其屈服。他反而退回到普列夫纳。随着尼科波尔驻军被消灭,俄罗斯人可以自由地向普列夫纳进军。
希普卡山口之战
希普卡峰的失败,保加利亚独立战争。 ©Alexey Popov
1877 Jul 17 - 1878 Jan 9

希普卡山口之战

Shipka, Bulgaria
希普卡山口之战由俄土战争(1877-1878 年)期间,由保加利亚志愿者协助的俄罗斯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为控制重要的希普卡山口而进行的四场战斗组成。希普卡战役乃至整个战争的决定性时刻出现在 1877 年 8 月,当时由 5,000 名保加利亚志愿者和 2,500 名俄罗斯士兵组成的队伍击退了近 40,000 名奥斯曼帝国军队对山顶的进攻。希普卡山口的防御胜利对于战争的进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奥斯曼人能够攻克这个关口,他们将能够威胁俄罗斯和罗马尼亚军队在保加利亚北部的补给线,并组织一次行动来解救当时被围困的普列文主要堡垒。 。从那时起,战争将只在保加利亚北部有效进行,这将导致僵局,这将为奥斯曼帝国在和平谈判中创造重大优势。希普卡山口的胜利确保了 1877 年 12 月 10 日普列文要塞的陷落,并为入侵色雷斯奠定了基础。它使得古尔科领导下的俄罗斯军队在几天后的菲利普波利斯战役中粉碎了苏莱曼帕夏的军队并威胁君士坦丁堡。随着这场胜利以及 1877 年底对普列文的征服,通往索非亚的道路被打开,随之而来的是战争的胜利之路,以及俄罗斯通过建立东巴尔干势力范围。
普列夫纳围城战
攻占普列文的格里维察堡垒。 ©Nikolai Dmitriev-Orenburgsky
1877 Jul 20 - Dec 10

普列夫纳围城战

Pleven, Bulgaria
普列文围城战是 俄罗斯帝国罗马尼亚王国联合军队对抗奥斯曼帝国的战役。[27]俄军在斯维什托夫渡过多瑙河后,开始向现代保加利亚中部推进,目的是越过巴尔干山脉到达君士坦丁堡,避开黑海沿岸坚固的土耳其堡垒。奥斯曼帕夏率领的奥斯曼军队在与塞尔维亚发生冲突后从塞尔维亚返回,集结在坚固的普列文市,这座城市周围有许多堡垒,位于一个重要的道路交叉口。在两次失败的进攻中,他损失了宝贵的部队,巴尔干前线的俄罗斯军队指挥官俄罗斯大公尼古拉斯坚持通过电报要求他的罗马尼亚盟友卡罗尔一世国王提供帮助。卡罗尔一世国王与罗马尼亚人一起渡过了多瑙河陆军并被任命为俄罗斯-罗马尼亚军队的指挥。他决定不再进攻,而是围困这座城市,切断食物和弹药的供应路线。在围攻之初,俄罗斯-罗马尼亚军队成功地占领了普列文周围的几个堡垒,从长远来看只保留了格里维察堡垒。围困始于 1877 年 7 月,直到同年 12 月才结束,当时奥斯曼帕夏试图突破围困,但未成功并受伤。最后,奥斯曼帕夏接见了米哈伊尔·塞尔切斯将军率领的代表团,并接受了他提出的投降条件。1877 年 12 月 10 日俄罗斯与罗马尼亚的胜利对于战争的结果和保加利亚的解放具有决定性意义。战斗结束后,俄军得以推进并强力进攻希普卡山口,成功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防御,打开了通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
红山之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7 Aug 25

红山之战

Kızıltepe, Mardin, Türkiye
俄罗斯人试图围攻卡尔斯。奥斯曼人凭借人数优势成功解除了围困。
洛夫恰之战
©Nikolai Dmitriev-Orenburgsky
1877 Sep 1 - Sep 3

洛夫恰之战

Lovech, Bulgaria
1877 年 7 月,普列夫纳围攻开始后不久,驻军指挥官奥斯曼帕夏从索非亚接收了 15 个营的增援部队。他选择利用这些援军来加固洛夫恰,从而保护了他从奥尔恰涅(今博特夫格勒)到普列夫纳的支援线。在前两次袭击普列夫纳市的尝试失败后, 俄罗斯人派出了大量增援部队,目前投入的军队总数已达 10 万人。为了切断奥斯曼的通讯和补给线,亚历山大·伊梅列廷斯基将军率领 22,703 名俄罗斯军队前去夺取洛夫恰。9 月 1 日,亚历山大·伊梅连廷斯基 (Alexander Imerentinsky)、米哈伊尔·斯科别列夫 (Mikhail Skobelev) 和弗拉基米尔·多布罗沃尔斯基 (Vladimir Dobrovolsky) 将军抵达洛夫恰 (Lovcha) 并攻击该城。接下来的两天战斗仍在继续。奥斯曼从普列夫纳出发前往解救洛夫恰,但 9 月 3 日,在他到达洛夫恰之前,该地就落入了俄罗斯人之手。战斗的幸存者撤退到普列夫纳并被编入3个营。失去洛夫查后,这些增援部队使奥斯曼的军队人数达到了 30,000 人,这是围城期间的最大人数。俄国人制定了全面投资普列夫纳的战略,随着主要补给线的丧失,普列夫纳的陷落已是不可避免的。
阿拉贾之战
俄罗斯骑兵在战斗中追击土耳其人。 ©Aleksey Kivshenko
1877 Oct 2 - Oct 15

阿拉贾之战

Digor, Merkez, Digor/Kars, Tür

俄罗斯军队突破了奥斯曼土耳其军队在阿拉金高地的防御,从而夺取了主动权并开始围攻卡尔斯。

上杜布尼克之战
上杜布尼克战役期间芬兰卫队神枪手营的士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7 Oct 24

上杜布尼克之战

Gorni Dabnik, Bulgaria
戈尔尼杜布尼克战役是 1877 年 10 月 24 日发生的俄土战争中的一场战役。为了更快地攻克普列文要塞, 俄罗斯军队开始瞄准奥斯曼补给和通讯路线沿线的驻军。九月份的洛夫恰战役中,大量驻军被削减。约瑟夫·弗拉基米罗维奇·古尔科将军从希普卡山口地区被征召去对付更多保护普列文的驻军。10月24日,古尔科袭击了戈尔尼-杜布尼克要塞。俄罗斯人的进攻遭到了猛烈抵抗,但另外两支俄罗斯纵队轻松击退了奥斯曼帝国的防线。芬兰卫队神枪手营参加了战斗并猛攻了要塞城墙。古尔科继续袭击,驻军指挥官艾哈迈德·希夫齐·帕夏投降。一个月内,包括奥尔哈尼在内的更多奥斯曼驻军被陷落。10 月 24 日,俄罗斯军队包围了普列夫纳,普列夫纳于 12 月 10 日投降。
卡尔斯之战
占领卡尔斯。 ©Nikolay Karazin
1877 Nov 17

卡尔斯之战

Kars, Kars Merkez/Kars, Türkiy
卡尔斯战役是俄罗斯人的决定性胜利,导致 俄罗斯人占领了这座城市以及保卫该城市的大部分奥斯曼军队。实际的攻城战虽然只持续了一晚,但攻城战却是从那一年的夏天开始的。[28]俄罗斯高级指挥部的一些人和许多士兵认为占领这座城市的想法是不可能的,他们认为这会导致俄罗斯不必要的大量伤亡,而且由于奥斯曼帝国的实力雄厚,没有任何成功的希望。然而,洛里斯·梅利科夫和俄罗斯指挥部的其他人制定了一项进攻计划,俄罗斯军队经过一夜的漫长而艰苦的战斗后占领了这座城市。[28]
1877 Dec 1

塞尔维亚加入战斗

Niš, Serbia
此时塞尔维亚终于获得了俄罗斯的金钱援助,再次向奥斯曼帝国宣战。这次,塞尔维亚军队中的俄罗斯军官少了很多,但这完全被 1876-77 年战争中获得的经验所抵消。在米兰·奥布伦诺维奇亲王的名义指挥下(实际指挥权由陆军参谋长科斯塔·普罗蒂奇将军掌握),塞尔维亚军队向现在塞尔维亚东南部地区发起进攻。由于奥匈帝国强大的外交压力,对新帕扎尔的奥斯曼桑贾克的进攻计划被取消,奥匈帝国希望阻止塞尔维亚和黑山接触,并计划在该地区扩大奥匈帝国的影响力。与两年前不同,奥斯曼人在数量上处于劣势,他们大多局限于被动防御防御工事。敌对行动结束时,塞尔维亚人占领了阿克帕兰卡(Ak-Palanka)(今天的贝拉帕兰卡)、皮罗特(Pirot)、尼什(Niš)和弗拉涅(Vranje)。
驱逐阿尔巴尼亚人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7 Dec 15 - 1878 Jan 10

驱逐阿尔巴尼亚人

İşkodra, Albania
1877-1878 年驱逐阿尔巴尼亚人是指阿尔巴尼亚人口从 1878 年并入塞尔维亚公国和黑山公国的地区被迫迁移的事件。这些战争以及更大规模的俄罗斯-奥斯曼战争(1877-78 年)于奥斯曼帝国的失败和大量领土损失在柏林会议上正式确定。这次驱逐是奥斯曼帝国地缘政治和领土衰落期间巴尔干地区对穆斯林进行更广泛迫害的一部分。[16]在黑山与奥斯曼帝国冲突前夕(1876-1878 年),大量阿尔巴尼亚人居住在伊斯科德拉的桑贾克。[17]在随后的黑山-奥斯曼战争中,波德戈里察和斯普兹镇对黑山军队进行了强烈抵抗,随后又驱逐了在斯库台重新定居的阿尔巴尼亚和斯拉夫穆斯林人口。[18]在塞尔维亚与奥斯曼帝国冲突前夕(1876-1878),大量(有时是紧凑的)农村阿尔巴尼亚人口以及一些城市土耳其人与塞尔维亚人一起生活在尼什桑贾克地区。[19]在整个战争过程中,不同地区的阿尔巴尼亚人对入侵的塞尔维亚军队做出了不同的反应,要么进行抵抗,要么逃往附近的山区和奥斯曼科索沃。[20]尽管这些阿尔巴尼亚人大部分被塞尔维亚军队驱逐,但仍有少数人被允许留在亚布兰尼察山谷,他们的后代今天居住在那里。[21] 1876 年第一轮敌对行动期间和之后,来自实验室的塞尔维亚人移居到塞尔维亚,而 1878 年之后到来的阿尔巴尼亚难民则重新定居在他们的村庄。[22]
索非亚之战
©Pavel Kovalevsky
1877 Dec 31 - 1878 Jan 4

索非亚之战

Sofia, Bulgaria
1877年1月上旬,西方集团军古尔科成功越过巴尔干山脉。该小组的部分人员将重点关注亚纳村。塔什克森战役后奥尔哈尼耶奥斯曼军队撤退至索非亚地区。根据战争最后行动计划,西方集团“古尔科”转向奥尔哈尼耶行动以击败奥斯曼军队。由奥托·劳赫少将指挥的西线古尔科集团的部分部队,包括20,000名士兵和46门大炮,被指挥进入索非亚战场。他们分成两纵队:尼古拉·维利亚米诺夫中将的右纵队从北面进攻,奥托·劳赫少将的左纵队从东面进攻。对手是索非亚的奥斯曼驻军,奥斯曼·努里帕夏指挥官指挥下的 15,000 名士兵,他们占领了通往城市的道路和城市周围的防御工事。12月22日/1月3日,西方集团Gurko的部队发起全面进攻。Velyaminov中尉占领了Kubratovo和Birimirtsi村庄,并前往Orlandovtsi村庄。劳赫少将的纵队占领了恰尔达克利农场(今天的弗拉纳宫附近伊斯卡河上的察里格勒桥)的桥梁,并封锁了从索非亚向普罗夫迪夫的撤退路线。高加索哥萨克旅(由伊万·图托尔明上校指挥)向达尔文尼察-博亚纳方向前进。面对真正的包围威胁,奥斯曼·努里帕夏开始向佩尔尼克-拉多米尔方向快速撤退,路上遗弃了6000名伤病士兵。外国领事(维托·波西塔诺和利安德·莱格)介入,阻止了纵火索非亚的企图。1878年12月23日/1878年1月4日,第一支 俄罗斯部队进入索非亚:高加索哥萨克旅和格罗德诺骠骑兵团。大型军火库和补给品被占领。在大教堂里,举行了一场仪式,约瑟夫·古尔科中将和奥托·劳赫少将出席了仪式。索非亚战役后,奥尔哈尼耶奥斯曼军队不再作为一支有组织的军事力量存在。奥斯曼帝国遭受了无法挽回的人员和物质损失。这打开了索非亚-普罗夫迪夫-埃迪尔内的进攻方向。普罗夫迪夫于 1 月 16 日解放,埃迪尔内于 1 月 20 日被征服。
塔什克森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7 Dec 31

塔什克森战役

Sarantsi, Bulgaria
沙基尔帕夏的军队正在从卡马利村向索非亚撤退。沙基尔帕夏的军队受到来自左翼的 俄罗斯军队的威胁,这支军队由约瑟夫·古尔科 (Iosif Gurko) 将军指挥,另外一支据说在卡马利之前拥有 22,000 人的军队。贝克帕夏奉命阻挡俄罗斯军队的前进,以确保沙基尔帕夏剩余部队的撤退。贝克帕夏将他的军队驻扎在塔克森村(现为保加利亚萨兰齐)。优势的俄军包围了奥斯曼军队,但其部队分散在大片领土上,无法集中在一起,并且因大雪、冬季暴风雨和险峻的山地地形而减慢了速度,因此只有一部分人参与战斗;凭借强大的防御阵地和有利的天气,奥斯曼人成功地阻止了俄罗斯军队的前进十个小时,让沙基尔帕夏得以撤退,并在交火平息后匆忙撤退。最终,奥斯曼军队面对着十倍于其规模的俄罗斯军队,并最终离开了阵地。夜间,有传言称俄罗斯人发起了侧翼进攻,奥斯曼军队中爆发了恐慌。这导致奥斯曼人逃离村庄,杀害了居民。
1878
僵局和奥斯曼帝国的反攻ornament
普罗夫迪夫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8 Jan 14 - Jan 16

普罗夫迪夫战役

Plovdiv, Bulgaria
俄罗斯在希普卡山口的最后一场战役中取得压倒性胜利后,俄罗斯指挥官约瑟夫·弗拉基米罗维奇·古尔科将军开始向东南方向向君士坦丁堡移动。封锁路线的是苏莱曼帕夏统治下的普罗夫迪夫的奥斯曼堡垒。1878 年 1 月 16 日,亚历山大·布拉戈上尉率领的一个俄罗斯龙骑兵中队袭击了这座城市。它的防御很强大,但俄罗斯人的数量优势压倒了他们,奥斯曼军队几乎撤退到君士坦丁堡。这时外国列强介入,俄罗斯同意了《圣斯特凡诺条约》。
1878 Jan 31

大国的干预

San Stefano, Bulgaria
英国的压力下, 俄罗斯于1878年1月31日接受了奥斯曼帝国提出的休战协议,但继续向君士坦丁堡进军。英国派出一支战列舰舰队恐吓俄罗斯进入该城,俄罗斯军队在圣斯特凡诺停了下来。
1878
俄罗斯决定性的胜利ornament
圣斯特凡诺条约
圣斯特凡诺条约的签署。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8 Mar 3

圣斯特凡诺条约

San Stefano, Bulgaria
最终, 俄罗斯于 3 月 3 日根据《圣斯特凡诺条约》达成和解, 奥斯曼帝国将承认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的独立以及保加利亚的自治。列强对俄罗斯势力扩展到巴尔干地区感到震惊,后来迫使柏林会议修改了该条约。这里的主要变化是,根据大国之间先前达成的协议,保加利亚将分裂:北部和东部地区将像以前一样成为公国(保加利亚和东鲁米利亚),尽管有不同的规定州长;原本隶属于圣斯特凡诺统治下的保加利亚的马其顿地区将重新接受奥斯曼帝国的直接管理。1879 年的君士坦丁堡条约是俄罗斯与奥斯曼帝国之间谈判的进一步延续。它在重申《圣斯特凡诺条约》中未被《柏林条约》修改的条款的同时,规定了奥斯曼帝国对俄罗斯在战争中遭受的损失所欠的赔偿条款。它包含释放战俘和赦免奥斯曼帝国臣民的条款,以及为吞并后居民的国籍提供条款。

Characters



Alexander Gorchakov

Alexander Gorchakov

Foreign Minister of the Russian Empire

Grand Duke Michael Nikolaevich

Grand Duke Michael Nikolaevich

Russian Field Marshal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Iosif Gurko

Iosif Gurko

Russian Field Marshal

Abdul Hamid II

Abdul Hamid II

Sultan of the Ottoman Empire

Alexander III of Russia

Alexander III of Russia

Emperor of Russia

Otto von Bismarck

Otto von Bismarck

Chancellor of Germany

Nicholas I of Montenegro

Nicholas I of Montenegro

King of Montenegro

Osman Nuri Pasha

Osman Nuri Pasha

Ottoman Field Marshal

Benjamin Disraeli

Benjamin Disraeli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Mikhail Dragomirov

Mikhail Dragomirov

Russian General

Alexander II

Alexander II

Emperor of Russia

Ahmed Muhtar Pasha

Ahmed Muhtar Pasha

Ottoman Field Marshal

Carol I of Romania

Carol I of Romania

Monarch of Romania

Milan I of Serbia

Milan I of Serbia

Prince of Serbia

Franz Joseph I of Austria

Franz Joseph I of Austria

Emperor of Austria

Footnotes



  1. Crowe, John Henry Verinder (1911). "Russo-Turkish Wars". In Chisholm, Hugh (e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 23 (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931-936 [931, para five]. The War of 1877-78
  2. Finkel, Caroline (2005), The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New York: Basic Books, p. 467.
  3. Shaw and Shaw 1977, p. 146.
  4. Ćirković, Sima (2004). The Serbs.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ISBN 9781405142915.
  5. Chisholm, Hugh, ed. (1911). "Bulgaria/History" .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MacGahan, Januarius A. (1876). Turkish Atrocities in Bulgaria, Letters of the Special Commissioner of the 'Daily News,' J.A. MacGahan, Esq., with An Introduction & Mr. Schuyler's Preliminary Report. London: Bradbury Agnew and Co. Retrieved 26 January 2016.
  7. Gladstone 1876.
  8. Gladstone 1876, p. 64.
  9. "The liberation of Bulgaria", History of Bulgaria, US: Bulgarian embass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11 October 2010.
  10. Хевролина, ВМ, Россия и Болгария: "Вопрос Славянский – Русский Вопрос" (in Russian), RU: Lib FL,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8 October 2007.
  11. Potemkin, VP, History of world diplomacy 15th century BC – 1940 AD, RU: Diphis.
  12. Finkel, Caroline, Osman's Dream, (Basic Books, 2005), 57; "Istanbul was only adopted as the city's official name in 1930.".
  13. Correspondence respecting the Conference at Constantinople and the affairs of Turkey: 1876–1877. Parliamentary Papers No 2 (1877). p. 340.
  14. Turkey and the Great Powers. The Constantinople Conference. The Commissioners' Last Proposals to the Porte. An Ultimatum Presented the Great Dignitaries of State to Decide Upon an Answer. New York Times, 16 January 1877.
  15. N. Ivanova. 1876 Constantinople Conference: Positions of the Great Powers on the Bulgarian political question during the Conference. Sofia University, 2007. (in Bulgarian)
  16. Jagodić, Miloš (1998). "The Emigration of Muslims from the New Serbian Regions 1877/1878". Balkanologie, para. 15.
  17. Roberts, Elizabeth (2005). Realm of the Black Mountain: a history of Montenegro.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1446016, p. 22.
  18. Blumi, Isa (2003). "Contesting the edges of the Ottoman Empire: Rethinking ethnic and sectarian boundaries in the Malësore, 1878–191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 p. 246.
  19. Jagodić 1998, para. 4, 9.
  20. Jagodić 1998, para. 16–27.
  21. Blumi, Isa (2013). Ottoman refugees, 1878–1939: Migration in a Post-Imperial World. London: A&C Black. ISBN 9781472515384, p. 50.
  22. Jagodić 1998, para. 29.
  23. Chronology of events from 1856 to 1997 period relating to the Romanian monarchy, Ohio: Kent State University,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30 December 2007.
  24. Schem, Alexander Jacob (1878), The War in the East: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Russia and Turkey with a Review of the Eastern Question.
  25. Menning, Bruce (2000), Bayonets before Bullets: The Imperial Russian Army, 1861–1914,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 57.
  26. von Herbert 1895, p. 131.
  27. Crowe, John Henry Verinder (1911). "Plevna" . In Chisholm, Hugh (ed.).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Vol. 21 (11th 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838–840.
  28. D., Allen, W. E. (1953). Caucasian battlefields, a history of the wars on the Turco-Caucasian border, 1828-1921, by W.E.D. Allen and ... Paul Muratoff. University Press.
  29. Menning. Bayonets before Bullets, p. 78.
  30. Allen & Muratoff 1953, pp. 113–114.
  31. "Ռուս-Թուրքական Պատերազմ, 1877–1878", Armenian Soviet Encyclopedia [The Russo-Turkish War, 1877–1878] (in Armenian), vol. 10, Yerevan: Armenian Academy of Sciences, 1984, pp. 93–94.
  32. Walker, Christopher J. (2011). "Kars in the Russo-Turkish War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n Hovannisian, Richard G (ed.). Armenian Kars and Ani. Costa Mesa, California: Mazda Publishers. pp. 217–220.
  33. Melkonyan, Ashot (2011). "The Kars Oblast, 1878–1918". In Hovannisian, Richard G. (ed.). Armenian Kars and Ani. Costa Mesa, California: Mazda Publishers. pp. 223–244.

References



Bibliography

  • Allen, William E. D.; Muratoff, Paul (1953). Caucasian Battlefield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Argyll, George Douglas Campbell (1879). The Eastern question from the Treaty of Paris 1836 to the Treaty of Berlin 1878 and to the Second Afghan War. Vol. 2. London: Strahan.
  • Crampton, R. J. (2006) [1997]. A Concise History of Bulgari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0-521-85085-1.
  • Gladstone, William Ewart (1876). Bulgarian Horrors and the Question of the East. London: William Clowes & Sons. OL 7083313M.
  • Greene, F. V. (1879). The Russian Army and its Campaigns in Turkey. New York: D.Appleton and Company. Retrieved 19 July 2018 – via Internet Archive.
  • von Herbert, Frederick William (1895). The Defence of Plevna 1877. London: Longmans, Green & Co. Retrieved 26 July 2018 – via Internet Archive.
  • Hupchick, D. P. (2002). The Balkans: From Constantinople to Communism. Palgrave. ISBN 1-4039-6417-3.
  • The War Correspondence of the "Daily News" 1877 with a Connecting Narrative Forming a Continuous History of the War Between Russia and Turkey to the Fall of Kars Including the Letters of Mr. Archibald Forbes, Mr. J. A. MacGahan and Many Other Special Correspondents in Europe and Asia.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878. Retrieved 26 July 2018 – via Internet Archive.
  • The War Correspondence of the "Daily News" 1877–1878 continued from the Fall of Kars to the Signature of the Preliminaries of Peace.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878. Retrieved 26 July 2018 – via Internet Archive.
  • Maurice, Major F. (1905). The Russo-Turkish War 1877; A Strategical Sketch. London: Swan Sonneschein. Retrieved 8 August 2018 – via Internet Archive.
  • Jonassohn, Kurt (1999). Genocide and gross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ISBN 9781412824453.
  • Reid, James J. (2000). Crisis of the Ottoman Empire: Prelude to Collapse 1839–1878. Quellen und Studien zur Geschichte des östlichen Europa. Vol. 57 (illustrated ed.). Stuttgart: Franz Steiner Verlag. ISBN 9783515076876. ISSN 0170-3595.
  • Shaw, Stanford J.; Shaw, Ezel Kural (1977). Hi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and Modern Turkey. Vol. 2, Reform, Revolution, and Republic: The Rise of Modern Turkey 1808–1975.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291637.
  • Stavrianos, L. S. (1958). The Balkans Since 1453. pp. 393–412. ISBN 9780814797662.


Further Reading

  • Acar, Keziban (March 2004). "An examination of Russian Imperialism: Russian Military and intellectual descriptions of the Caucasians during the Russo-Turkish War of 1877–1878". Nationalities Papers. 32 (1): 7–21. doi:10.1080/0090599042000186151. S2CID 153769239.
  • Baleva, Martina. "The Empire Strikes Back. Image Battles and Image Frontlines during the Russo-Turkish War of 1877–1878." Ethnologia Balkanica 16 (2012): 273–294. online[dead link]
  • Dennis, Brad. "Patterns of Conflict and Violence in Eastern Anatolia Leading Up to the Russo-Turkish War and the Treaty of Berlin." War and Diplomacy: The Russo-Turkish War of 1878 (1877): 273–301.
  • Drury, Ian. The Russo-Turkish War 1877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2).
  • Glenny, Misha (2012), The Balkans: Nationalism, War, and the Great Powers, 1804–2011, New York: Penguin.
  • Isci, Onur. "Russian and Ottoman Newspapers in the War of 1877–1878." Russian History 41.2 (2014): 181–196. online
  • Murray, Nicholas. The Rocky Road to the Great War: The Evolution of Trench Warfare to 1914. Potomac Books Inc. (an imprint of the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13.
  • Neuburger, Mary. "The Russo‐Turkish war and the ‘Eastern Jewish question’: Encounters between victims and victors in Ottoman Bulgaria, 1877–8." East European Jewish Affairs 26.2 (1996): 53–66.
  • Stone, James. "Reports from the Theatre of War. Major Viktor von Lignitz and the Russo-Turkish War, 1877–78." Militärgeschichtliche Zeitschrift 71.2 (2012): 287–307. online contains primary sources
  • Todorov, Nikolai. "The Russo-Turkish War of 1877–1878 and the Liberation of Bulgaria: An Interpretative Essay." East European Quarterly 14.1 (1980): 9+ online
  • Yavuz, M. Hakan, and Peter Sluglett, eds. War and diplomacy: the Russo-Turkish war of 1877–1878 and the treaty of Berlin (U of Utah Press, 2011)
  • Yildiz, Gültekin. "Russo-Ottoman War, 1877–1878." in Richard C. Hall, ed., War in the Balkans (2014): 25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