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1912 - 1913

巴尔干战争



巴尔干战争是指1912年和1913年在巴尔干国家发生的一系列两次冲突。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 希腊、塞尔维亚、 黑山保加利亚四个巴尔干国家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并击败了它,在这个过程中,奥斯曼人剥夺了其欧洲省份,只留下东色雷斯处于奥斯曼帝国的控制之下。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与第一次战争的其他四个原参战国作战。它还面临来自北部罗马尼亚的攻击。奥斯曼帝国失去了欧洲的大部分领土。尽管没有作为战斗人员参与其中,但随着扩大的塞尔维亚推动南斯拉夫人民的联盟,奥匈帝国变得相对虚弱。[1]这场战争为1914年巴尔干危机奠定了基础,因此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2]到20世纪初,保加利亚、希腊、黑山和塞尔维亚已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下获得独立,但其大部分民族仍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12年,这些国家组成了巴尔干联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于 1912 年 10 月 8 日开始,当时联盟成员国进攻奥斯曼帝国,并于八个月后于 1913 年 5 月 30 日签署伦敦条约而结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于 1913 年 6 月 16 日开始,当时保加利亚因失去马其顿而不满,攻击其前巴尔干联盟盟友。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的联军以数量优势击退了保加利亚的攻势,并从西部和南部入侵保加利亚进行反击。罗马尼亚没有参与冲突,但拥有完整的军队可以打击,并从北部入侵保加利亚,这违反了两国之间的和平条约。奥斯曼帝国还进攻保加利亚,并向色雷斯挺进,收复了阿德里安堡。在随后签订的《布加勒斯特条约》中,保加利亚成功收复了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获得的大部分领土。然而,它被迫将多布罗贾省的前奥斯曼南部地区割让给罗马尼亚。[3]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1877
战争前奏ornament
1908 Jan 1

序幕

Balkans
战争的背景是19世纪下半叶奥斯曼帝国欧洲领土上民族国家尚未完全出现。塞尔维亚在 1877 年至 1878 年的俄土战争中获得了大片领土,而希腊则于 1881 年获得了色萨利(尽管它在 1897 年将一小部分地区归还给了奥斯曼帝国),而保加利亚(自 1878 年起成为一个自治公国)则纳入了以前独立的领土。东鲁米利亚省(1885 年)。这三个国家以及黑山都在奥斯曼帝国统治的鲁米利亚大地区寻求更多领土,其中包括东鲁米利亚、阿尔巴尼亚、马其顿和色雷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有一些主要原因,其中包括: [4]奥斯曼帝国无法进行自我改革,无法进行令人满意的治理,也无法应对各民族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1911年的意大利-奥斯曼战争和阿尔巴尼亚各省的阿尔巴尼亚起义表明,帝国已深受“伤害”,无力反击另一场战争。列强之间相互争吵,未能确保奥斯曼帝国实施必要的改革。这导致巴尔干国家强加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奥斯曼帝国欧洲部分的基督教人口受到奥斯曼帝国的压迫,从而迫使巴尔干基督教国家采取行动。最重要的是,巴尔干联盟成立了,其成员相信,在这种情况下,有组织地同时向奥斯曼帝国宣战将是保护其同胞并扩大其在巴尔干半岛领土的唯一途径。
大国视角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08 Jan 1

大国视角

Austria
整个19世纪,列强在“东方问题”和奥斯曼帝国的完整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目标。俄罗斯希望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温暖水域”;它奉行泛斯拉夫外交政策,因此支持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英国希望阻止俄罗斯进入“温暖的水域”,并支持奥斯曼帝国的完整,尽管它也支持对希腊进行有限的扩张,作为在奥斯曼帝国的完整不再可能的情况下的后备计划。法国希望加强其在该地区的地位,特别是在黎凡特(今天的黎巴嫩、叙利亚和以色列)。[5]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希望奥斯曼帝国继续存在,因为两者都是陷入困境的多国实体,因此一方的崩溃可能会削弱另一方。哈布斯堡王朝还看到奥斯曼帝国在该地区的强大存在,以制衡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对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和帝国其他地区的塞尔维亚臣民的呼吁。意大利当时的主要目标似乎是阻止另一个主要海上强国进入亚得里亚海。德意志帝国则在“Drang nach Osten”政策下,渴望将奥斯曼帝国变成自己事实上的殖民地,从而支持其完整。19世纪末20世纪初,保加利亚和希腊争夺奥斯曼马其顿和色雷斯。希腊人寻求保加利亚人的强制“希腊化”,而保加利亚人则寻求希腊人的“保加利亚化”(民族主义的兴起)。两国都派遣武装非正规部队进入奥斯曼领土,以保护和援助各自的民族亲属。从1904年开始,希腊和保加利亚军队与奥斯曼军队在马其顿发生了低强度的战争(马其顿斗争)。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6]
1911 Jan 1

巴尔干战争前条约

Balkans
巴尔干各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于1911年下半年开始,且全部秘密进行。巴尔干战争结束后,这些条约和军事公约于 11 月 24 日至 26 日在法国巴黎的《晨报》发布了法文版[7] 1911 年 4 月,希腊总理埃留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 (Eleutherios Venizelos) 试图与保加利亚总理达成协议并形成由于保加利亚人对希腊军队的实力心存疑虑,针对奥斯曼帝国的防御联盟毫无结果。[7]同年晚些时候,1911年12月, 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同意在 俄罗斯的严密监督下开始结盟谈判。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之间的条约于 1912 年 2 月 29 日/3 月 13 日签署。塞尔维亚寻求扩张至“旧塞尔维亚”,正如米兰·米洛瓦诺维奇 (Milan Milovanovich) 于 1909 年向保加利亚同行指出的那样,“只要我们不与你们结盟,我们的国家对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人的影响将微不足道”。另一方面,保加利亚则希望在两国的影响下实现马其顿地区的自治。时任保加利亚外交部长斯特凡·帕普里科夫 (Stefan Paprikov) 将军在 1909 年表示:“很明显,如果不是今天,那么明天,最重要的问题将再次是马其顿问题。无论发生什么,如果没有更多的解决方案,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或巴尔干国家较少的直接参与”。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记下了战争胜利后应该对奥斯曼帝国领土进行划分的情况。保加利亚将获得罗多皮山脉和斯特里莫纳河以东的所有领土,而塞尔维亚将吞并斯卡杜山以北和以西的领土。希腊和保加利亚之间的联盟条约最终于1912年5月16日29日签署,但没有规定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具体划分。[7] 1912年夏天,希腊继续与塞尔维亚和黑山签订“君子协定”。尽管10月22日提交了与塞尔维亚的联盟协定草案,但由于战争爆发,正式协定从未签署。因此,除了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共同事业外,希腊没有任何领土或其他承诺。1912 年 4 月, 黑山和保加利亚达成协议,其中包括在与奥斯曼帝国发生战争时向黑山提供财政援助。如前所述,不久之后与希腊达成了君子协定。9月底,黑山和塞尔维亚之间建立了政治和军事联盟。[7]到 1912 年 9 月底,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建立了正式的书面联盟。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还签署了正式联盟,而希腊-黑山和希腊-塞尔维亚协议基本上都是口头“君子协定”。这一切完成了巴尔干联盟的组建。
1912 年阿尔巴尼亚起义
斯科普里被阿尔巴尼亚革命者释放后。 ©General Directorate of Archives of Albania
1912 Jan 1 - Aug

1912 年阿尔巴尼亚起义

Skopje, North Macedonia

1912年阿尔巴尼亚起义,也称为阿尔巴尼亚独立战争,是阿尔巴尼亚反对奥斯曼帝国统治的最后一次起义,从1912年1月持续到8月[。 100]当奥斯曼政府同意满足叛军的要求时,起义结束。 1912 年 9 月 4 日的要求。总的来说,穆斯林阿尔巴尼亚人在即将到来的巴尔干战争中与奥斯曼帝国作战。

巴尔干联赛
军事联盟海报,1912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Mar 13

巴尔干联赛

Balkans
当时,巴尔干国家能够维持数量庞大的军队(相对于每个国家的人口而言),并且受到解放祖国被奴役部分的想法的激励而渴望采取行动。保加利亚陆军是联军的主力部队。这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齐全的军队,足以与帝国军队对抗。有人建议保加利亚军队的主力将部署在色雷斯前线,因为预计奥斯曼首都附近的前线将是最关键的。塞尔维亚军队将在马其顿前线行动,而希腊军队被认为无能为力,没有得到认真考虑。巴尔干联盟需要希腊,因为其海军及其控制爱琴海的能力,切断了奥斯曼帝国军队的增援。1912 年 9 月 13 日/26 日,奥斯曼帝国在色雷斯的动员迫使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采取行动并下令进行自己的动员。9月17日30日,希腊也下令动员。9月25日/10月8日,在边境地位谈判失败后, 黑山奥斯曼帝国宣战。9月30日/10月13日,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和希腊大使向奥斯曼政府发出共同最后通牒,但立即遭到拒绝。1912 年 10 月 4 日,帝国从索非亚、贝尔格莱德和雅典撤回大使,而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外交官则离开奥斯曼首都,宣战。
奥斯曼帝国的情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Oct 1

奥斯曼帝国的情况

Edirne, Edirne Merkez/Edirne,
三个斯拉夫盟友( 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黑山)制定了广泛的计划来协调他们的战争努力,继续他们的战前秘密定居点并受到俄罗斯的密切监督( 希腊不包括在内)。塞尔维亚和黑山将攻击保加利亚的桑贾克战区,塞尔维亚则攻击马其顿和色雷斯。奥斯曼帝国的处境十分困难。其约2600万人口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其中四分之三的人口居住在帝国的亚洲部分。增援部队必须主要通过海上从亚洲来,这取决于土耳其和希腊海军在爱琴海的战斗结果。随着战争的爆发,奥斯曼帝国启用了三个陆军总部:位于君士坦丁堡的色雷斯总部、位于萨洛尼卡的西部总部和位于斯科普里的瓦尔达尔总部,分别对抗保加利亚人、希腊人和塞尔维亚人。他们的大部分可用兵力都分配到了这些战线。较小的独立单位被分配到其他地方,主要是在戒备森严的城市周围。
1912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ornament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开始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Oct 8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开始

Shkodra, Albania
10 月 8 日, 黑山率先宣战。[9]其主要目标是斯库台,次要行动是在新帕扎尔地区。其余盟国在发出共同最后通牒后,一周后宣战。
克尔贾利战役
保加利亚人从奥斯曼帝国手中夺取了卡尔贾利。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Oct 21

克尔贾利战役

Kardzhali, Bulgaria
战争第一天,即 1912 年 10 月 18 日,德洛夫的分队分四路向南越过边境。第二天,他们在科万奇拉尔(今:普切拉罗沃)和格克莱梅兹勒(今:斯特雷姆齐)村庄击败了奥斯曼军队,然后前往卡尔贾利。亚维尔帕夏的支队使该镇陷入混乱。随着哈斯科沃分队向古穆尔吉纳挺进,威胁到了色雷斯和马其顿的奥斯曼军队之间的通讯。因此,奥斯曼帝国命令亚维尔帕夏在保加利亚人到达卡尔贾利之前发起反击,但没有向他派遣增援部队。[17]为了执行这一命令,他指挥了 9 辆塔伯和 8 门火炮。[16]然而, 保加利亚人并不了解敌人的实力,10 月 19 日,保加利亚最高指挥部(伊万·菲切夫将军领导的现役部队总部)命令伊万诺夫将军停止哈斯科沃支队的前进,因为这被认为是危险的。然而,第2集团军司令并没有撤回他的命令,并给予了德洛夫行动的自由。[15] 10月20日,分遣队继续推进。由于暴雨和炮兵缓慢移动,行军速度减慢,但保加利亚人在奥斯曼人重组之前就到达了卡尔贾利以北的高地。[18]10 月 21 日清晨,亚维尔帕夏在该镇郊区与保加利亚人交战。由于拥有先进的火炮和刺刀攻击能力,哈斯科沃支队的士兵突破了奥斯曼帝国的防御,阻止了他们从西侧包抄的企图。奥斯曼人反过来又容易受到同一方向的包抄,不得不第二次撤退到阿尔达河以南,留下大量弹药和装备。16:00,保加利亚军队进入卡尔贾利。[19]基尔恰利战役发生于 1912 年 10 月 21 日,保加利亚哈斯科沃分遣队击败了亚维尔帕夏的奥斯曼基尔恰利分遣队,并永久与卡尔贾利和东罗多彼并入保加利亚。战败的奥斯曼军队撤退到梅斯坦利,而哈斯科沃分遣队则沿阿尔达河做好防御准备。这样,向阿德里安堡和君士坦丁堡推进的保加利亚军队的侧翼和后方就得到了保障。
柯克·基利塞之战
巴尔干战争中洛曾格勒围城战的插图。 ©Anonymous
1912 Oct 22 - Oct 24

柯克·基利塞之战

Kırklareli, Turkey
柯克基利塞之战发生于 1912 年 10 月 24 日,当时保加利亚军队在色雷斯东部击败了奥斯曼军队并占领了克尔克拉雷利。最初的冲突发生在该镇北部的几个村庄周围。保加利亚的进攻势不可挡,奥斯曼军队被迫撤退。10月10日,奥斯曼军队威胁要分裂保加利亚第1和第3集团军,但很快就被第1索菲亚旅和第2普雷斯拉夫旅的冲锋所阻止。经过整个城镇前线的血腥战斗后,奥斯曼人开始撤退,第二天早上,柯克基利塞(洛森格勒)落入保加利亚人手中。该镇的土耳其穆斯林人口被驱逐并向东逃往君士坦丁堡。胜利后,法国陆军部长亚历山大·米勒兰表示,保加利亚军队是欧洲最好的军队,他宁愿选择10万保加利亚人作为盟友,而不是任何其他欧洲军队。[26]
皮加迪亚彭特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Oct 22 - Oct 30

皮加迪亚彭特战役

Pente Pigadia, Greece
10 月 6 日中午,伊庇鲁斯军团越过阿尔塔桥进入奥斯曼领土,并于当天结束时占领了格里博沃高地。10 月 9 日, 奥斯曼帝国发起反击,发起格里博沃战役,10 月 10 日至 11 日夜间, 希腊人被击退至阿尔塔。第二天重新集结后,希腊军队再次发起进攻,发现奥斯曼阵地被遗弃并占领了菲利皮亚达。10月19日,伊庇鲁斯军团与希腊海军爱奥尼亚分舰队联合对普雷韦扎发动攻击;10月21日攻占该城。[20]普雷韦扎陷落后,埃萨德帕夏将其总部迁至位于皮加迪亚山(贝什皮纳尔)的古老威尼斯城堡。他下令对它进行修复和扩建,因为它俯瞰着通往延亚的两条主要道路之一,同时还招募了当地的占族阿尔巴尼亚人加入武装民兵。[21] 10月22日,第3埃夫佐尼营和第1山地炮台在阿诺盖奥地区的古拉高地扎营。第10埃夫佐尼营占领了Sklivani村东南部(Kipos高地)和Pigadia村附近的Lakka高地的阵地。[22]10 月 22 日上午 10 点 30 分,奥斯曼炮兵开始轰炸希腊阵地,同时一支由 5 个营组成的奥斯曼军队部署在阿诺盖奥周围的希腊西部侧翼。奥斯曼帝国的一系列袭击在中午前后达到顶峰,随后发生了激烈的冲突。敌对行动于下午停止,没有任何领土变化,希腊伤亡人数达四人死亡、两人受伤。[22]10月23日上午10点,一个奥斯曼营从埃托拉奇方向对布里亚斯科沃1495高地发起突然袭击,旨在突入伊庇鲁斯军团后方。第10埃夫佐尼营的第1连和第3连以及第3埃夫佐尼营的第2连设法坚守阵地。随后,他们在发动成功的反击后,迫使奥斯曼人放弃死伤者。奥斯曼帝国对阿诺赫奥的进攻同样被击退,而奥斯曼帝国向希腊东部侧翼的推进也因该地区地形恶劣而停止。[23]早期的降雪阻止了奥斯曼人发动大规模进攻,而希腊人则在一系列冲突中坚守阵地,一直持续到 10 月 30 日。[24]奥斯曼人停止进攻后撤退到佩斯塔村。[25]皮加迪亚山战役中希腊伤亡人数为26人、222人受伤。[24]
萨兰塔波罗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Oct 22 - Oct 23

萨兰塔波罗战役

Sarantaporo, Greece
萨兰塔波罗战役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君士坦丁王储领导的希腊军队与哈桑·塔辛帕夏将军领导的奥斯曼军队之间发生的第一场重大战役。当希腊军队攻击连接色萨利和马其顿中部的萨兰塔波罗山口的奥斯曼防线时,战斗开始了。尽管被守军认为是坚不可摧的,但希腊军队的主力还是成功地深入山口,而辅助部队则突破了奥斯曼帝国的侧翼。由于担心遭到包围,奥斯曼人在夜间放弃了防线。希腊人在萨兰塔波罗的胜利为占领塞尔维亚和科扎尼开辟了道路。
库马诺沃战役
1912 年库马诺沃战役期间,塔巴诺夫采村附近的医院。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Oct 23 - Oct 24

库马诺沃战役

Kumanovo, North Macedonia
库马诺沃战役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一场重大战役。这是战争爆发后不久,塞尔维亚在科索沃维拉耶特对奥斯曼军队的一次重要胜利。这次失败后,奥斯曼军队放弃了该地区的大部分地区,在人力(主要是由于开小差)和战争物资方面遭受了严重损失。[27]奥斯曼瓦尔达尔军按照计划进行了战斗,但尽管如此,还是遭受了惨重的失败。尽管泽基帕夏的突然袭击在行动上令塞尔维亚指挥部感到惊讶,但对优势敌人采取进攻的决定是一个严重错误,决定了库马诺沃战役的结果。[28]另一方面,塞尔维亚指挥部在没有计划和准备的情况下就开始了战斗,错过了追击战败之敌并有效结束该地区行动的机会,尽管其后方梯队的生力部队可用于此类任务。行动。即使在战斗结束后,塞尔维亚人仍然认为这场战斗是针对较弱的奥斯曼军队进行的,并且主要敌军在奥夫切极点。[28]尽管如此,库马诺沃战役却是该地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奥斯曼的进攻战争计划失败了,瓦尔达尔军被迫放弃大片领土,损失大量火炮,无法增援,因为来自安纳托利亚的补给路线被切断。[28]瓦尔达尔军无法在瓦尔达尔河组织防御,被迫放弃斯科普里,一路撤退到普里莱普。第1集团军缓慢推进,于10月26日进入斯科普里。两天后,摩拉瓦第二师增援了该部队,而第三集团军的其余部队则被派往科索沃西部,然后穿过阿尔巴尼亚北部到达亚得里亚海沿岸。第二集团军被派去援助保加利亚人围攻阿德里安堡,而第一集团军则准备进攻普里莱普和比托拉。[29]
斯库台之围
奥斯曼帝国旗帜向黑山国王尼古拉斯投降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Oct 28 - 1913 Apr 23

斯库台之围

Shkodër, Albania
1912年10月28日, 黑山人发起了对斯库塔里的围攻。最初的进攻是由达尼洛亲王指挥的黑山军队发起的,遭到了顽强抵抗。随着冲突陷入围攻战,黑山人得到了塞尔维亚盟友增援的支持。拉多米尔·韦索维奇 (Radomir Vešović) 是一位黑山军官,他在围城战中两次受伤, [30] ,他因此获得了奥比利奇金质勋章和“布尔丹约尔特骑士”的绰号。斯库塔里的土耳其和阿尔巴尼亚守军由哈桑·里扎帕夏和他的副官埃萨德帕夏领导。围困持续了大约三个月后,两位奥斯曼领导人之间的分歧于 1913 年 1 月 30 日爆发,当时埃萨德帕夏让他的两名阿尔巴尼亚仆人伏击并杀死了里扎帕夏。[31]这次伏击发生在里扎帕夏在一次晚宴后离开埃萨德的家时,埃萨德帕夏完全控制了斯库塔里的土耳其军队。[32]两人之间的分歧集中在对城市的持续防御上。里扎帕夏希望继续对抗黑山人和塞尔维亚人,而埃萨德帕夏则支持通过与俄罗斯人的顾问进行秘密谈判来结束围困。埃萨德帕夏的计划是将斯库塔里交给黑山人和塞尔维亚人,作为他们支持他宣称自己为阿尔巴尼亚国王的代价。[32]然而,围困仍在继续,甚至在二月份升级,当时黑山国王尼古拉接见了一个由马拉西亚酋长组成的代表团,他们向他表示效忠,并自愿率领 3,000 名士兵加入黑山军队。此后不久,马里斯酋长加入战争,协助袭击朱巴尼 - 道特阿格塔。[33]随着四月黑山继续围攻,列强决定对其港口实施封锁,并于 4 月 10 日宣布封锁,一直持续到 1913 年 5 月 14 日。 [34] 1913 年 4 月 21 日,围攻开始后大约六个月,埃萨德帕夏提出正式建议,将这座城市交给黑山将军武科蒂奇。4月23日,埃萨德帕夏的提议被接受,他被允许带着全部军事荣誉和除重炮外的所有部队和装备离开这座城市。他还从黑山国王那里收到了一笔10,000英镑的资金。[35]埃萨德帕夏只是在斯库塔里的命运已经决定之后才将斯库塔里交给了黑山,也就是说,在列强迫使塞尔维亚撤退之后,并且在列强显然不会允许黑山保留斯库塔里之后。与此同时,埃萨德帕夏设法获得了塞尔维亚和黑山对新阿尔巴尼亚王国的支持,这将间接获得列强的斯库塔里。[36]黑山和塞尔维亚占领斯库台消除了塞尔维亚进军奥斯曼阿尔巴尼亚的唯一障碍。1912 年 11 月,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但尚未得到任何人的承认。塞尔维亚军队最终占领了阿尔巴尼亚北部和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并在发罗拉镇以北停止。塞尔维亚人还设法将瓦尔达尔军团的残部困在阿尔巴尼亚境内,但无法迫使他们投降。[37]
吕勒布尔加斯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Oct 28 - Nov 2

吕勒布尔加斯战役

Lüleburgaz, Kırklareli, Türkiy
保加利亚在佩特拉-塞利奥卢-格肯利一线迅速取得胜利并占领柯克·基利塞(Kırklareli)后, 奥斯曼军队混乱地向东部和南部撤退。保加利亚第二集团军由将军指挥。尼古拉·伊万诺夫围攻阿德里安堡(埃迪尔内),但第一军和第三军未能追击撤退的奥斯曼军队。因此,奥斯曼人被允许重新集结,并沿着吕勒布尔加斯 - 布纳尔希萨尔线采取新的防御阵地。保加利亚第三集团军将军。拉德科·季米特里耶夫于 10 月 28 日到达奥斯曼帝国防线。同一天,陆军的三个师开始进攻:左翼的第 5 多瑙河步兵师(指挥官帕维尔·赫里斯托夫少将)、中部的第 4 普雷斯拉夫步兵师(克里门特·博亚德吉耶夫少将)和第 6 布丁步兵师(普拉沃斯拉夫·捷涅夫少将)在右翼。当天结束时,第 6 师占领了吕勒布尔加斯镇。第二天,第一集团军抵达战场后,整个前线的攻击仍在继续,但遭到了奥斯曼人的猛烈抵抗,甚至还进行了有限的反击。接下来的两天,战斗激烈而血腥,双方伤亡都很大。10月30日,保加利亚第四师和第五师以惨重损失为代价,成功击退了奥斯曼人,并在各自的前线地区夺取了5公里的土地。保加利亚人继续在整个战线上向奥斯曼帝国施压。第6师成功突破了奥斯曼右翼的防线。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奥斯曼帝国的防御崩溃了,11月2日晚,奥斯曼军队开始沿整个前线全面撤退。保加利亚人再次没有立即追击撤退的奥斯曼军队,并与他们失去了联系,这使得奥斯曼军队得以在君士坦丁堡以西仅30公里的加塔尔卡防线上占据阵地。就交战兵力而言,这是普法战争结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期间欧洲发生的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
索罗维奇之战
耶尼杰战役中的希腊士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Nov 2 - Nov 6

索罗维奇之战

Amyntaio, Greece
10 月 10 日下午 4 点,第 4 师进军塞尔维亚, [10]希腊骑兵次日则毫无抵抗地进入科扎尼。[11]在萨兰塔波罗失败后, 奥斯曼人用新的增援部队扩充了哈桑·塔辛帕夏的残余部队[12] ,并在耶尼杰(Giannitsa)组织了他们的主要防线。10 月 18 日,君士坦丁王储命令色萨利大军向耶尼杰进发,尽管收到的有关敌军部署的情报报告相互矛盾。[13]与此同时,迪米特里奥斯·马泰奥普洛斯率领的希腊第5师继续穿过马其顿西部推进,目标是到达凯拉里亚(托勒迈达)-佩尔迪卡地区,在那里等待进一步的命令。在那里,该师要么与色萨利军团的其余部队会师,要么占领莫纳斯提尔(比托拉)。穿越 Kirli Derven 山口后,于 10 月 19 日到达巴尼察(Vevi)。[14]10 月 19 日,希腊第 5 师继续行进穿过弗洛里纳平原,在得知奥斯曼人正在弗洛里纳、阿尔梅诺霍里和尼奥霍里集结部队后,在克莱迪山口 (Kirli Derven) 以北暂时停留。第二天,一支希腊先遣部队在弗兰普罗击退了一支奥斯曼小部队的进攻。10 月 21 日,马泰奥普洛斯得知莫纳斯提尔有一小股士气低落的驻军守卫后,下令向莫纳斯提尔进军。塞尔维亚在普里莱普的胜利和希腊在耶尼杰的胜利进一步鼓舞了这一决定。[15]索罗维奇战役发生于 1912 年 10 月 21 日至 24 日之间。这场战役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希腊和奥斯曼军队之间的战斗,围绕索罗维奇(阿敏塔约)地区展开。希腊第5师与色萨利希腊军主力分开,穿过马其顿西部,在洛福伊村外遭到袭击,撤回索罗维奇。它发现自己在数量上远远落后于敌对的奥斯曼军队。10月22日至23日期间,该师经受住了多次攻击,奥斯曼机枪手在清晨的突然袭击中袭击了该师的侧翼,并于10月24日凌晨被击溃。希腊在索罗维奇的失败导致塞尔维亚占领了有争议的城市莫纳斯提尔(比托拉)。
耶尼杰战役
描绘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耶尼杰·瓦尔达尔 (Giannitsa) 战役的流行石版画。 ©Sotiris Christidis
1912 Nov 2 - Nov 3

耶尼杰战役

Giannitsa, Greece
在萨兰达波罗战败后, 奥斯曼帝国向哈桑·塔辛帕夏的残余势力增援了新援。来自东马其顿的两个师,来自小亚细亚的一个预备师和来自塞萨洛尼基的一个预备师;使该地区的奥斯曼军队总数达到 25,000 名士兵和 36 门火炮。[10]奥斯曼人选择在耶尼杰组织主要防线,要么是因为该镇对马其顿穆斯林人口的宗教重要性,要么是因为他们不想在距离塞萨洛尼基太近的地方作战。[12]奥斯曼人在一座 130 米(400 英尺)高的山上挖了战壕,从山上俯瞰城镇西部的平原。这座山被两条汹涌的溪流包围,其南部的通道被沼泽的贾尼察湖覆盖,而派科山的斜坡则使来自北部的任何潜在的包围行动变得复杂。[12]在通往耶尼杰的东部通道上,奥斯曼人增援了守卫劳迪亚斯河上桥梁、普拉蒂和吉达铁路线的驻军。[13]10 月 18 日, 希腊总司令部下令部队前进,尽管收到的有关敌军部署的情报报告相互矛盾。[11]第2和第3希腊师分别沿同一路线向位于耶尼杰东北部的Tsaousli和Tsekre行进。希腊第一师充当军队的后卫。第4师从西北向耶尼杰进发,而第6师则绕城向西进一步前进,意图夺取内迪尔。第7师和骑兵旅掩护我军右翼,向吉达挺进;而康斯坦丁诺普洛斯·埃夫佐尼支队奉命夺取特里卡拉。[14]耶尼杰战役始于希腊军队攻击位于耶尼杰(现希腊贾尼察)的奥斯曼要塞,这是塞萨洛尼基市的最后一道防线。耶尼杰周围崎岖不平的沼泽地形使希腊军队的前进变得非常复杂,尤其是其炮兵。10月20日凌晨,希腊第9埃夫佐尼营的步兵冲锋让希腊军队势头增强,导致奥斯曼帝国整个西翼崩溃。奥斯曼帝国士气低落,两小时后大部分守军开始逃跑。希腊在耶尼杰的胜利为占领塞萨洛尼基并投降其驻军开辟了道路,帮助塑造了希腊的现代版图。
普里莱普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Nov 3 - Nov 5

普里莱普战役

Prilep, North Macedonia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的普里莱普战役发生于 1912 年 11 月 3 日至 5 日,当时塞尔维亚军队在普里莱普镇(今天的北马其顿)附近遭遇了奥斯曼军队。冲突持续了三天。最终奥斯曼军队被压垮,被迫撤退。[9]库马诺沃战役后,恶劣的天气和困难的道路阻碍了第1集团军对奥斯曼军队的追击,迫使摩拉瓦师领先于德里纳师。11 月 3 日,在秋雨中,摩拉瓦师的前线部队在普里莱普以北的阵地遭遇了卡拉·赛义德帕夏的第 5 军的火力。为期三天的普里莱普战役由此开始,当晚中断,第二天早上又重新展开。当德里纳师抵达战场时,塞尔维亚人取得压倒性优势,迫使奥斯曼人撤退到城南。[9]11 月 5 日,当塞尔维亚人向普里莱普以南移动时,他们再次遭到奥斯曼帝国从通往比托拉公路高地的准备阵地的火力攻击。刺刀和手榴弹让塞尔维亚人在肉搏战中占据了优势,但他们仍然需要大半天的时间才能迫使奥斯曼人撤退。塞尔维亚步兵攻击的公开和朴实的性质给一位奥斯曼观察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指出:“塞尔维亚步兵攻击的发展就像军营演习的执行一样公开和明确。庞大而强大的部队覆盖了整个平原。所有塞尔维亚军官看得清清楚楚,他们像列队一样进攻,画面非常震撼,土耳其军官一部分被这数学般的部署和秩序惊叹得目瞪口呆,另一部分则因为没有重磅炸弹而叹了口气。炮兵。他们评论了开放式进攻和明确的正面攻击的傲慢。”[9]废弃在斯科普列的大炮本来可以帮助普里莱普以南的奥斯曼守军。塞尔维亚人的步兵攻击同样缺乏巧妙性,在巴尔干战争期间给所有战斗人员造成了重大伤亡,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造成了许多伤亡。在这场战斗中,塞尔维亚第1集团军的指挥官亚历山大王储不在场。由于寒冷和潮湿的战役的严酷,他生病了,他在斯科普列的病床上与他的军队保持着电话联系。[9]普里莱普周围短暂而激烈的战斗表明,奥斯曼人仍然有能力抵抗塞尔维亚人穿越马其顿的进军。即使在放弃普里莱普市后,奥斯曼第五军团仍在该市以南顽强作战。塞尔维亚人的规模和热情战胜了奥斯曼人,但也付出了代价。奥斯曼军队造成约 300 人死亡、900 人受伤,152 人被俘;塞尔维亚人损失约2,000人死伤。通往比托拉西南方向的道路现已向塞尔维亚人开放。[9]
阿德里安堡围城战
1912 年 11 月 3 日,攻城炮抵达阿德里安堡前。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Nov 3 - 1913 Mar 26

阿德里安堡围城战

Edirne, Edirne Merkez/Edirne,
阿德里安堡围困始于1912年11月3日,结束于1913年3月26日, 保加利亚第2集团军和塞尔维亚第2集团军占领了埃迪尔内(阿德里安堡)。埃迪尔内的失陷给奥斯曼帝国军队带来了最后的决定性打击,结束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44] 5月30日在伦敦签署了一项条约。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奥斯曼帝国重新占领并保留了这座城市。[45]围城的胜利被认为是一次巨大的军事成功,因为这座城市的防御工事是由德国领先的围城专家精心设计的,被称为“不可战胜的”。保加利亚军队经过五个月的围困和两次大胆的夜间袭击,占领了奥斯曼帝国的据点。胜利者由保加利亚将军尼古拉·伊万诺夫总体指挥,而要塞东段保加利亚军队的指挥官是格奥尔基·瓦佐夫将军,他是保加利亚著名作家伊万·瓦佐夫和弗拉基米尔·瓦佐夫将军的兄弟。早期使用飞机进行轰炸是在围困期间进行的。保加利亚人从一架或多架飞机上投下特殊的手榴弹,试图引起奥斯曼士兵的恐慌。许多参加这场决战的保加利亚年轻军官和专业人士后来在保加利亚的政治、文化、商业和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塞萨洛尼基向希腊投降
奥斯曼哈桑·塔辛帕夏投降萨洛尼克 ©K. Haupt
1912 Nov 8

塞萨洛尼基向希腊投降

Thessaloniki, Greece
11 月 8 日,塔辛帕夏同意条款,26,000 名奥斯曼军队被希腊俘虏。在希腊人进入这座城市之前,一艘德国军舰将前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从塞萨洛尼基送往塞萨洛尼基,从君士坦丁堡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继续流亡。希腊军队驻扎在塞萨洛尼基后,在东部和东北部占领了新的阵地,其中包括尼格里塔。得知詹尼察(耶尼杰)战役结果后,保加利亚最高统帅部紧急派遣第7里拉师从北部向该城进发。该师于一天后抵达那里,也就是向希腊人投降后的第二天,希腊人比保加利亚人距离这座城市更远。
莫纳斯提尔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Nov 16 - Nov 19

莫纳斯提尔战役

Bitola, North Macedonia
作为巴尔干战争的一部分, 奥斯曼瓦尔达尔军队从库马诺沃的失败中撤退,并在比托拉周围重新集结。塞尔维亚人占领了斯科普里,然后派出军队帮助他们的保加利亚盟友围攻阿德里安堡。塞尔维亚第1集团军在莫纳斯提尔(今比托拉)向南推进,遭遇了奥斯曼帝国的猛烈炮火,不得不等待己方炮兵抵达。据法国上尉G·贝伦杰在《巴尔干战役中炮兵使用笔记》中写道,与奥斯曼人不同,塞尔维亚野战炮兵的机动性很强,塞尔维亚摩拉瓦师在某个时刻将四门远程火炮拖上山,然后每天晚上将火炮拉近土耳其军队,以更好地支援步兵。[46]11 月 18 日,在塞尔维亚炮兵摧毁奥斯曼帝国炮兵后,塞尔维亚右翼突破了瓦尔达尔军。塞尔维亚人随后于 11 月 19 日进入比托拉。随着比托拉的征服,塞尔维亚人控制了马其顿西南部,包括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城镇奥赫里德。[47]莫纳斯提尔战役后,奥斯曼帝国对马其顿长达五个世纪的统治结束了。塞尔维亚第1集团军继续参加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此时,一些军官希望第一集团军继续沿瓦尔达尔河谷向塞萨洛尼基推进。沃伊沃达·普特尼克拒绝了。由于塞尔维亚在亚得里亚海的存在问题,与奥匈帝国的战争威胁迫在眉睫。此外,由于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已经在塞萨洛尼基,塞尔维亚军队的出现只会让本已复杂的局势变得更加混乱。[47]
第一次卡塔尔卡战役
奥斯曼帝国从吕勒布尔加斯撤退到查塔尔贾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Nov 17 - Nov 18

第一次卡塔尔卡战役

Çatalca, İstanbul, Türkiye
第一次加塔尔卡战役是 1912 年 11 月 17 日至 18 日期间发生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最激烈的战役之一。这场战役是由保加利亚第一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在拉德科·迪米特里耶夫中将的总体指挥下联合发起的,目的是为了击败奥斯曼加塔尔卡军队,突破首都君士坦丁堡前的最后一道防线。然而,高昂的伤亡迫使保加利亚人取消了进攻。[48]
喜马拉起义
希马拉城堡前的斯皮罗米利奥斯和当地的希马里奥特人。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Nov 18

喜马拉起义

Himara, Albania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1912-1913)期间,伊庇鲁斯前线对希腊来说仅次于马其顿前线。[49]奥斯曼军队后方的希马拉登陆被计划作为一项独立于伊庇鲁斯前线其他地区的行动。其目的是确保希腊军队向伊庇鲁斯北部地区推进。这一举措的成功主要基于希腊海军在爱奥尼亚海的优势以及当地希腊民众的决定性支持。[50]希马拉起义成功推翻了该地区的奥斯曼军队,从而为希腊军队确保了萨兰达和发罗拉之间的沿海地区。
奥匈帝国威胁发动战争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Nov 21

奥匈帝国威胁发动战争

Vienna, Austria
导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事态发展并没有被大国忽视。尽管欧洲列强之间在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完整问题上达成了官方共识,并对巴尔干国家发出了严厉警告,但由于在该地区的利益冲突,它们各自在非正式场合采取了不同的外交方针。奥匈帝国正在争夺亚得里亚海的港口,并以牺牲奥斯曼帝国为代价寻求向南部扩张的途径,因此完全反对任何其他国家在该地区的扩张。与此同时,哈布斯堡帝国也有自己的内部问题,大量斯拉夫民众反对匈帝国对这个多民族国家的控制。塞尔维亚对奥地利控制的波斯尼亚的渴望已不是什么秘密,塞尔维亚被认为是敌人,也是俄罗斯煽动奥地利斯拉夫臣民阴谋的主要工具。但奥匈帝国未能获得德国的支持来做出坚定的反应。
卡利亚克拉之战
德拉兹基和她的船员。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Nov 21

卡利亚克拉之战

Cape Kaliakra, Kavarna, Bulgar
卡利亚克拉海战,通常被称为保加利亚“德拉兹基人的攻击”,是四艘保加利亚鱼雷艇和奥斯曼帝国巡洋舰哈米迪耶号在黑海发生的一场海上行动。它于 1912 年 11 月 21 日在距离保加利亚主要港口瓦尔纳 32 英里的地方举行。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柯克基利塞和吕勒布尔加斯的战斗以及从罗马尼亚港口康斯坦察到伊斯坦布尔的海路对奥斯曼人来说变得至关重要,奥斯曼帝国的补给受到了危险的限制。奥斯曼海军还对保加利亚海岸实施封锁,10 月 15 日,巡洋舰哈米迪耶号的指挥官威胁要摧毁瓦尔纳和巴尔奇克,除非这两个城镇投降。11 月 21 日,一支奥斯曼车队遭到四艘保加利亚鱼雷艇 Drazki(大胆)、Letyashti(飞行)、Smeli(勇敢)和 Strogi(严格)的攻击。此次攻击由莱佳什提 (Letyashti) 领导,他的鱼雷未命中,斯梅利 (Smeli) 和斯特罗吉 (Strogi) 的鱼雷也未命中,斯梅利 (Smeli) 被 150 毫米炮弹击中,一名船员受伤。然而,德拉斯基号距离奥斯曼巡洋舰不到 100 米,她的鱼雷击中了巡洋舰的右舷,造成了 10 平方米的洞。然而,哈米迪耶号并未沉没,因为她训练有素的船员、坚固的前舱壁、所有水泵的功能以及非常平静的海面。然而,她确实造成 8 名船员死亡、30 人受伤,并在几个月内修复完毕。这次遭遇之后,奥斯曼帝国对保加利亚海岸的封锁明显放松。
希腊占领莱斯沃斯岛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希腊军队在米蒂利尼登陆。 ©Agence Rol
1912 Nov 21 - Dec 21

希腊占领莱斯沃斯岛

Lesbos, Greece
1912年10月,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帕夫洛斯·孔杜里奥蒂斯少将率领的希腊舰队夺取了达达尼尔海峡入口处的战略要地利姆诺斯岛,并开始对海峡实施海上封锁。由于奥斯曼舰队被限制在达拉达尼尔海峡后面,希腊人完全控制了爱琴海,并开始占领奥斯曼统治的爱琴海岛屿。[51]除了较大的希俄斯岛和莱斯博斯岛外,大多数岛屿几乎没有军队或根本没有军队。后者由步兵第18团第2营驻守。[52]奥斯曼驻军有3,600人,其中1,600人是职业士兵,其余是非正规军和应征入伍的基督徒,由阿卜杜勒·加尼·帕夏少校指挥,总部设在莫利沃斯。[53]结果,希腊人推迟了对希俄斯和莱斯博斯岛的进攻,直到马其顿主线的行动结束,部队可以免于猛烈进攻。随着十一月下旬停火的传言四起,迅速占领这些岛屿变得势在必行。另一个因素是保加利亚在色雷斯和马其顿东部的快速推进。希腊政府担心保加利亚可能会在未来和平谈判过程中将莱斯博斯岛作为讨价还价的筹码。[54]一支临时部队被集结起来,准备占领莱斯博斯岛:海军步兵分队聚集在穆德罗斯湾,登上巡洋舰阿维洛夫号和轮船佩罗普斯号,还有一些轻型海军火炮和两挺机枪。1912 年 11 月 7 日,登陆部队启航前往莱斯博斯岛,途中与来自雅典的新组建的预备役步兵营(15 名军官和 1,019 名士兵)会合。莱斯博斯岛战役发生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的1912年11月21日至12月21日,导致希腊王国占领爱琴海东部岛屿莱斯博斯岛。
希腊占领希俄斯岛
攻占希俄斯岛。 ©Aristeidis Glykas
1912 Nov 24 - 1913 Jan 3

希腊占领希俄斯岛

Chios, Greece
对该岛的占领是一个长期的事件。由尼古拉斯·德拉格拉玛蒂卡斯上校指挥的希腊登陆部队很快就占领了东部沿海平原和希俄斯镇,但奥斯曼驻军装备精良,补给充足,并设法撤退到内陆山区。随后陷入僵局,从 11 月底到 12 月底希腊增援部队抵达之前,行动几乎停止。最终,奥斯曼驻军于 1913 年 1 月 3 日被击败并被迫投降[。 55]
奥斯曼帝国失去西色雷斯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Nov 27

奥斯曼帝国失去西色雷斯

Peplos, Greece
在整个西色雷斯进行了长时间的追击后,由尼古拉·吉内夫将军和亚历山大·塔涅夫上校率领的保加利亚军队包围了穆罕默德·亚维尔帕夏指挥下的 10,000 人的科尔恰利分遣队。[56]在梅尔哈姆利(Merhamli)村庄(现为现代希腊的佩普洛斯)周围遭到袭击,只有少数奥斯曼人成功渡过马里查河。其余人于次日(11 月 28 日)投降。随着梅尔哈姆利的投降, 奥斯曼帝国失去了西色雷斯,而保加利亚在马里察河下游和伊斯坦布尔周围的地位则稳定下来。混成骑兵旅和卡尔贾利分遣队的成功确保了围困阿德里安堡的第2集团军的后方,并缓解了查塔利亚第1集团军和第3集团军的补给。
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
1912 年 12 月 12 日,奥匈帝国报纸《Das Interessante Blatt》刊登了阿尔巴尼亚独立日的消息。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Nov 28

阿尔巴尼亚宣布独立

Albania
1912年11月28日阿尔巴尼亚发表独立宣言,对当时已经开始的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宣布独立标志着阿尔巴尼亚作为一个新国家的出现,影响了巴尔干地区的力量平衡,并为正在进行的战争创造了新的动力。塞尔维亚王国反对建立这个相当大的阿尔巴尼亚国家的计划(其领土现在被认为是大阿尔巴尼亚的概念),宁愿将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领土划分给四个巴尔干盟友。
停战、政变和战争重启
1913 年 2 月,《小日报》杂志的头版描绘了战争部长纳齐姆帕夏在政变期间被暗杀的情况。 ©Le Petit Journal
1912 Dec 3 - 1913 Feb 3

停战、政变和战争重启

London, UK
1912 年 12 月 3 日, 奥斯曼帝国与代表塞尔维亚和黑山的保加利亚达成停战协议,和平谈判在伦敦开始。希腊也参加了会议,但拒绝同意停战并继续在伊庇鲁斯地区开展行动。1913 年 1 月 23 日,恩维尔帕夏领导下的青年土耳其党在君士坦丁堡发动政变,推翻了卡米尔帕夏政府,谈判中断。1913 年 2 月 3 日,停战协议到期后,敌对行动重新开始。
希腊海军击败奥斯曼海军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2 Dec 16

希腊海军击败奥斯曼海军

Dardanelles Strait, Türkiye
自战争开始以来,希腊海军积极进攻,而奥斯曼海军则留在达达尼尔海峡。孔图里奥蒂斯海军上将在利姆诺斯岛登陆,而希腊舰队则解放了一系列岛屿。11月6日,孔图里奥蒂斯向奥斯曼帝国海军上将发出电报:“我们已经占领了特内多斯岛。我们正在等待你们舰队的离开。如果你们需要煤炭,我可以供应你们。”12月16日,奥斯曼舰队离开达达尼尔海峡。由海军少将帕夫洛斯·孔图里奥蒂斯率领的希腊皇家海军在旗舰阿维罗夫号上,在达达尼尔海峡(赫勒斯滂海峡)入口处击败了由拉米兹·贝上尉率领的奥斯曼海军。战斗中,孔图里奥蒂斯号因希腊三艘老战列舰九头蛇号、斯佩赛号和普萨拉号速度缓慢而感到沮丧,升起代表“独立行动”的Z旗,以20节的速度独自航行,与奥斯曼舰队对抗。阿维罗夫充分利用其优越的航速、火炮和装甲优势,成功越过了奥斯曼舰队的“T”字形,集中火力攻击奥斯曼旗舰巴巴罗斯·海雷丁号,从而迫使奥斯曼舰队溃退。1912 年 12 月 13 日至 12 月 26 日期间,包括埃托斯号、埃拉克斯号和潘希尔号驱逐舰在内的希腊舰队继续断断续续地追击奥斯曼舰队。这次胜利意义重大,因为奥斯曼帝国海军撤退到海峡内,并将爱琴海留给了希腊人,希腊人现在可以自由地解放莱斯博斯岛、希俄斯岛、利姆诺斯岛和萨摩斯岛等岛屿。它还阻止了奥斯曼帝国通过海上调动增援部队,并有效地确保了奥斯曼帝国在陆地上的失败。
占领科雷察
希腊石版画​​描绘了希腊军队于 1912 年 12 月 19 日袭击科里察。 ©Dimitrios Papadimitriou
1912 Dec 20

占领科雷察

Korçë, Albania
战争初期,巴尔干盟国取得胜利,希腊军队解放了塞萨洛尼基,并继续向马其顿向西推进,到达卡斯托里亚,然后到达科里察。伊庇鲁斯前线也很活跃,贾维德帕夏领导下的奥斯曼军队在科里察部署了 24,000 名奥斯曼军队,以保护伊庇鲁斯地区城市中心约阿尼纳以北。12 月 20 日,和平谈判开始三天后, [57]希腊军队将奥斯曼帝国赶出了科里察。[58]这将使希腊军队在 1913 年 3 月的比扎尼战役中控制约阿尼纳和整个地区时获得显着优势。
希腊对爱琴海的统治
1913 年 1 月,利姆诺斯岛海战期间,希腊海军在旗舰阿维罗夫号下对抗奥斯曼舰队。 ©Anonymous
1913 Jan 18

希腊对爱琴海的统治

Lemnos, Greece
利姆诺斯岛海战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的一场海战, 希腊人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试图打破希腊对达达尼尔海峡的海上封锁,夺回爱琴海霸权的尝试。这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最后一场海战,迫使奥斯曼海军撤退至达达尼尔海峡的基地,并在余下的战争中不再冒险从这里出发,从而确保了对爱琴海和爱琴海岛屿的统治由希腊。
布莱尔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3 Feb 8

布莱尔战役

Bolayir, Bolayır/Gelibolu/Çana
坚固的奥斯曼要塞埃迪尔内自1912年战争开始以来一直被保加利亚军队封锁。从1913年1月中旬开始,奥斯曼最高统帅部准备向埃迪尔内发起进攻,以突破封锁。2月8日早上,穆雷特比师在大雾掩护下从萨奥尔湾向通往布莱尔的道路前进。这次袭击是在距保加利亚阵地仅 100 步的地方发现的。7点钟,奥斯曼大炮开火。保加利亚辅助炮兵也开火,第13步兵团的士兵也开火,敌人的前进速度被减慢。从8点开始,奥斯曼第27步兵师集中在马尔马拉海沿岸。由于优势,奥斯曼人占领了多加纳斯兰奇夫利克阵地,并开始包围第 22 步兵团的左翼。里拉步兵第七师指挥部立即做出反应,命令里拉步兵第13团发起反击,迫使穆雷特比师撤退。奥斯曼军队对保加利亚人的果断行动感到惊讶,当他们看到第 22 色雷斯步兵团逼近时,他们惊慌失措。保加利亚炮兵现在将火力集中在多加纳尔斯兰奇夫利克上。15点左右,第22团对奥斯曼军队的右翼发起反击,经过短暂而激烈的战斗后,敌人开始撤退。许多逃跑的奥斯曼军队被保加利亚炮兵的精确射击杀死。此后保加利亚全军进攻并击败了奥斯曼左翼。17点左右,奥斯曼军队再次发起进攻,向保加利亚中心进发,但被击退并伤亡惨重。该阵地的奥斯曼军队被清除,防线也被重组。在布莱尔战役中,奥斯曼军队损失了几乎一半的人力,并将所有装备留在了战场上。
奥斯曼反攻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3 Feb 20

奥斯曼反攻

Gallipoli/Çanakkale, Türkiye
2 月 20 日, 奥斯曼军队开始进攻加塔尔卡及其南部的加利波利。在那里,拥有 19,858 名士兵和 48 门火炮的奥斯曼第十军团在萨尔科伊登陆,同时在 36 门火炮的支援下,约 15,000 名士兵(属于孤立在加里波利半岛的 30,000 名奥斯曼军队的一部分)向更南边的布莱尔发起进攻。这两次袭击都得到了奥斯曼军舰火力的支援,从长远来看,目的是缓解埃迪尔内的压力。与他们对峙的是大约10,000人,配备78门枪。[64]奥斯曼人可能不知道该地区存在由斯蒂利扬·科瓦切夫将军指挥的新保加利亚第 4 集团军,该集团军有 92,289 人。奥斯曼在薄弱地峡的进攻,前沿只有1800m,受到浓雾和保加利亚强大火炮和机枪火力的阻碍。结果,进攻陷入停滞,并被保加利亚的反击击退。到了最后一天,两军都已经回到了原来的阵地。与此同时,在萨尔科伊登陆的奥斯曼第十军继续推进,直到 1913 年 2 月 23 日,科瓦切夫将军派出的增援部队成功阻止了他们。双方伤亡都很轻。在布莱尔的正面进攻失败后,奥斯曼军队在萨尔科伊于 2 月 24 日重新进入他们的船只并被运送到加里波利。奥斯曼帝国对加塔尔卡的攻击是针对强大的保加利亚第一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最初只是为了转移加利波利-萨尔科伊行动的注意力,以在原地牵制保加利亚军队。然而,它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保加利亚人因霍乱而衰弱,担心奥斯曼两栖入侵可能危及他们的军队,故意撤退约15公里并向南撤退20多公里,到达西边地势较高的第二防御阵地。加里波利的进攻结束后,奥斯曼人因不愿离开加塔尔卡防线而取消了行动,但几天后保加利亚人才意识到进攻已经结束。到 2 月 15 日,战线再次稳定下来,但沿定线的战斗仍在继续。这场导致保加利亚人伤亡惨重的战役可以说是奥斯曼帝国的战术胜利,但它却是战略失败,因为它没有任何作用来阻止加里波利-萨尔科伊行动的失败,也没有缓解埃迪尔内的压力。
比扎尼战役
希腊王储康斯坦丁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比扎尼战役中观看重炮。 ©Georges Scott
1913 Mar 4 - Mar 6

比扎尼战役

Bizani, Greece
比扎尼战役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最后阶段希腊奥斯曼军队之间的战斗,围绕比扎尼堡垒展开,该堡垒覆盖了通往该地区最大城市约阿尼纳的道路。战争爆发时,伊庇鲁斯前线的希腊军队没有足够的兵力对德国在比扎尼设计的防御阵地发起进攻。然而,马其顿战役结束后,许多希腊军队被重新部署到伊庇鲁斯,由君士坦丁王储亲自指挥。在随后的战斗中,奥斯曼帝国的阵地被突破,约阿尼纳被占领。尽管在数量上略有优势,但这并不是希腊获胜的决定性因素。相反,希腊人的“可靠的作战计划”是关键,因为它帮助他们实施了协调一致且执行良好的攻击,使奥斯曼军队没有时间做出反应。[59]此外,对奥斯曼阵地的轰炸是当时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60]约阿尼纳的投降确保了希腊对伊庇鲁斯南部和爱奥尼亚海岸的控制。与此同时,新成立的阿尔巴尼亚国家也被拒绝了,因为它可能为阿尔巴尼亚提供了一个与北部斯库台相当的南部锚点。
阿德里安堡的陷落
占领阿德里安堡后,保加利亚士兵在阿德里安堡郊外的艾瓦兹巴巴堡。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3 Mar 26

阿德里安堡的陷落

Edirne, Edirne Merkez/Edirne,
萨尔科伊-布莱尔行动的失败和塞尔维亚第二集团军及其急需的重型攻城火炮的部署,决定了阿德里安堡的命运。3 月 11 日,经过两周的轰炸,摧毁了城市周围的许多防御工事,最后的进攻开始了,联盟部队对奥斯曼驻军享有压倒性的优势。保加利亚第二集团军 106,425 人,以及塞尔维亚两个师 47,275 人,占领了这座城市, 保加利亚人伤亡 8,093 人,塞尔维亚人伤亡 1,462 人。[61]整个阿德里安堡战役中奥斯曼帝国的伤亡人数达到23,000人。[62]囚犯人数不太清楚。奥斯曼帝国在要塞中投入了 61,250 名士兵,开始了战争。[63]理查德·霍尔指出,有 60,000 人被俘。除了 33,000 人被杀之外,现代《土耳其总参谋部历史》指出,还有 28,500 人在囚禁中幸存下来[64,]而还有 10,000 人下落不明[63]可能被俘(包括数量不详的伤员)。保加利亚在整个阿德里安堡战役中的损失达 7,682 人。[65]这是快速结束战争所必需的最后一场决定性的战斗[66] ,尽管据推测堡垒最终会因饥饿而陷落。最重要的结果是,奥斯曼指挥部已经失去了重新获得主动权的希望,这使得再战变得毫无意义。[67]这场战斗对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关系产生了重大和关键的成果,为几个月后两国对抗埋下了种子。保加利亚审查机构严格删除了外国记者电报中提及塞尔维亚参与此次行动的内容。因此,索非亚的舆论未能认识到塞尔维亚在这场战斗中的关键贡献。因此,塞尔维亚人声称他们的第 20 团的部队是抓获该市奥斯曼指挥官的人,而加夫里洛维奇上校是接受舒克里正式投降驻军的盟军指挥官,但保加利亚人对这一说法提出异议。塞尔维亚人正式提出抗议,并指出,尽管他们派遣军队前往阿德里安堡争夺保加利亚领土,但双方条约中从未预见到保加利亚领土的获得, [68]保加利亚人从未履行条约中要求保加利亚派遣军队的条款。 100,000 名士兵在瓦尔达尔前线帮助塞尔维亚人。几周后,摩擦升级,伦敦的保加利亚代表直言不讳地警告塞尔维亚人,他们不能指望保加利亚支持他们的亚得里亚海主张。塞尔维亚人愤怒地答复说,要明确退出战前根据克里瓦帕兰卡-亚得里亚海扩张线达成的相互谅解协议,但保加利亚人坚持认为,在他们看来,协议中的瓦尔达尔马其顿部分仍然有效,塞尔维亚人仍然有义务按照协议交出该地区。[68]塞尔维亚人的回应是指责保加利亚人极端主义,并指出如果他们失去了阿尔巴尼亚北部和瓦尔达尔马其顿,他们对共同战争的参与实际上就毫无意义。双方军队在瓦尔达尔山谷的共同占领线上发生了一系列敌对事件,紧张局势很快就得到了体现。这些事态发展基本上结束了塞尔维亚-保加利亚联盟,并使两国之间未来的战争不可避免。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
1913 年 5 月 30 日签署和平条约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3 May 30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

London, UK
1913 年 5 月 30 日,《伦敦条约》结束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根据停战时的现状,埃内兹-基伊柯伊线以西的所有奥斯曼领土均被割让给巴尔干联盟。该条约还宣布阿尔巴尼亚为独立国家。几乎所有被指定成立新阿尔巴尼亚国家的领土目前都被塞尔维亚或希腊占领,而后者只是不情愿地撤军。由于与塞尔维亚就马其顿北部的分裂问题以及与希腊在马其顿南部问题上的争端尚未解决, 保加利亚准备在必要时以武力解决问题,并开始将其部队从东色雷斯转移到有争议的地区。不愿屈服于任何压力的希腊和塞尔维亚解决了彼此之间的分歧,并于 1913 年 5 月 1 日签署了针对保加利亚的军事联盟,甚至在《伦敦条约》缔结之前。随后不久于 1913 年 5 月 19 日/6 月 1 日签订了“相互友好和保护”条约。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场景就此拉开。
1913 Jun 1

塞尔维亚-希腊联盟

Greece
1913 年 6 月 1 日,《伦敦条约》签署两天后,就在保加利亚进攻前 28 天, 希腊和塞尔维亚签署了秘密防御联盟,确认了两个占领区之间目前的分界线为其共同边界,并缔结了结盟以应对来自保加利亚或奥匈帝国的攻击。通过这项协议,塞尔维亚成功地使希腊成为其北部马其顿争端的一部分,因为希腊保证了塞尔维亚目前(和有争议的)马其顿占领区。[69]为了阻止塞尔维亚与希腊的和解,保加利亚总理格绍夫于5月21日与希腊签署了一项协议,同意两国军队之间永久划界,实际上接受希腊对马其顿南部的控制。然而,他后来被解职,结束了针对塞尔维亚的外交目标。另一个摩擦点出现了:保加利亚拒绝将锡利斯特拉要塞割让给罗马尼亚。当罗马尼亚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要求割让时,保加利亚外交部长提出了一些小的边界变化,将锡利斯特拉排除在外,并保证库佐夫拉赫人在马其顿的权利。罗马尼亚威胁要以武力占领保加利亚领土,但俄罗斯的仲裁提议阻止了敌对行动。在 1913 年 5 月 9 日签订的《圣彼得堡议定书》中,保加利亚同意放弃西利斯特拉。由此产生的协议是罗马尼亚对这座城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边境的两个三角形、巴尔奇克市及其与罗马尼亚之间的土地的要求与保加利亚拒绝接受其领土的任何割让之间的妥协。然而,俄罗斯未能保护保加利亚的领土完整,这让保加利亚人对俄罗斯与塞尔维亚争端仲裁的可靠性产生了不确定性。[70]保加利亚的行为也对俄保关系产生了长期影响。在俄罗斯第二次提出仲裁期间,保加利亚对与塞尔维亚之间的战前协议进行审查的不妥协立场最终导致 俄罗斯取消了与保加利亚的联盟。这两项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与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的冲突。
1913 Jun 8

俄罗斯仲裁

Russia
马其顿的小规模冲突仍在继续,主要是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军队之间的冲突,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试图阻止即将到来的冲突,因为 俄罗斯不希望失去在巴尔干地区的斯拉夫盟友。6 月 8 日,他向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国王发出了同样的个人信息,提出根据 1912 年塞尔维亚-保加利亚条约的规定担任仲裁员。塞尔维亚要求修改原来的条约,因为由于列强决定建立阿尔巴尼亚国,塞尔维亚已经失去了阿尔巴尼亚北部,该地区在战前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统治下被视为塞尔维亚的扩张领土。条约,以换取保加利亚在马其顿北部扩张领土。保加利亚对俄罗斯邀请的答复包含了太多条件,相当于最后通牒,导致俄罗斯外交官意识到保加利亚人已经决定与塞尔维亚开战。这导致俄罗斯取消了仲裁倡议,并愤怒地否认其 1902 年与保加利亚的联盟条约。保加利亚正在摧毁巴尔干联盟,而巴尔干联盟是俄罗斯抵御奥匈帝国扩张主义的最佳防御手段,这一结构在过去35年里让俄罗斯付出了大量的鲜血、金钱和外交资本。[71]俄罗斯外交部长萨佐诺夫对保加利亚新总理斯托扬·达涅夫的原话是“不要对我们抱有任何期望,并忘记我们从 1902 年至今达成的任何协议的存在。”[72]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已经对保加利亚感到愤怒,因为保加利亚拒绝履行其最近与罗马尼亚就锡利斯特拉问题签署的协议,该协议是俄罗斯仲裁的结果。随后塞尔维亚和希腊提议三个国家各自削减四分之一的军队,作为促进和平解决的第一步,但保加利亚拒绝了。
1913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ornament
Play button
1913 Jun 29 - Aug 10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概要

Balkans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是由于保加利亚不满自己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分得的战利品,进攻其前盟友塞尔维亚和希腊。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击退了保加利亚的进攻并反击,进入了保加利亚。由于保加利亚此前也曾与罗马尼亚发生过领土争端,而且保加利亚军队的大部分部队都在南部作战,轻​​松获胜的前景激发了罗马尼亚对保加利亚的干预。奥斯曼帝国也趁势收复了一些之前战争中失去的领土。
布雷加尔尼察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3 Jun 30 - 7 Sep

布雷加尔尼察战役

Bregalnica, North Macedonia

布雷加尔尼察战役是1913年6月30日至7月9日期间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军队在瓦尔达尔河中游、布雷加尔尼察河河段和奥索戈沃山山坡上发生的战斗的统称,最终以撤退告终保加利亚人前往察雷沃村。

基尔基斯-拉查纳斯战役
拉卡纳斯战役(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希腊版画,1913 年。 ©Sotiris Christidis
1913 Jul 2

基尔基斯-拉查纳斯战役

Kilkis, Greece
6月16日至17日夜间, 保加利亚人在没有正式宣战的情况下,袭击了他们的前希腊和塞尔维亚盟友,并设法将塞尔维亚人驱逐出盖夫盖利亚,切断了他们与希腊人之间的联系。然而,保加利亚人未能将塞尔维亚人赶出瓦尔达尔/阿克西奥斯河线。在击退保加利亚 6 月 17 日的首次进攻后,希腊军队在君士坦丁国王的领导下,率领 8 个师和一个骑兵旅向前推进,而伊万诺夫将军领导的保加利亚军队则撤退到基尔基斯-拉查纳斯防线自然坚固的防御阵地。在基尔基斯,保加利亚人建立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其中包括缴获的奥斯曼大炮,这些大炮主宰了下面的平原。希腊各师在保加利亚炮火的攻击下穿过平原发起进攻。6月19日,希腊人全面占领了保加利亚的前线,但由于保加利亚炮兵在基尔基斯山上的观察引导下连续不断地高精度射击,希腊人遭受了惨重损失。根据希腊总部先前要求在 6 月 20 日夜间占领基尔基斯的命令,第 2 师独自前进。6月20日夜间,经过炮火交火,第2师的2个团渡过加利科斯河,于6月21日上午先后攻击进入基尔基斯镇的保加利亚人的第1、第2、第3防线。早上,其余的希腊师加入了攻击,保加利亚人则撤退到北部。希腊人追击撤退的保加利亚人,但由于精疲力尽而与敌人失去了联系。保加利亚第2集团军被希腊人击败,是保加利亚人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遭受的最大军事灾难。在保加利亚右翼,埃夫佐尼人占领了盖夫盖利亚和马齐科沃高地。结果,保加利亚通过多伊兰的撤退线受到威胁,伊万诺夫的军队开始绝望撤退,有时甚至有溃败的危险。增援部队来得太晚,并加入了向斯特鲁米察和保加利亚边境撤退的行列。希腊人于 7 月 5 日占领了多伊兰,但无法切断保加利亚人通过斯特鲁马山口的撤退。7 月 11 日,希腊人与塞尔维亚人接触,然后沿斯特鲁马河推进,直到 7 月 24 日到达克雷斯纳峡谷。
克尼亚热瓦茨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3 Jul 4 - Jul 7

克尼亚热瓦茨战役

Knjazevac, Serbia
克尼亚热瓦茨战役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军队之间的一场战役。这场战斗于 1913 年 7 月爆发,最终以保加利亚第 1 集团军占领塞尔维亚城市而告终。
罗马尼亚入侵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河流监测仪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3 Jul 10 - Jul 18

罗马尼亚入侵保加利亚

Dobrogea, Moldova
罗马尼亚于 1913 年 7 月 5 日动员军队,意图夺取南多布罗贾,并于 1913 年 7 月 10 日向保加利亚宣战。在一份外交通告中称:“罗马尼亚既不打算征服保加利亚政体,也不打算击败保加利亚军队。 ”,罗马尼亚政府努力减轻国际社会对其动机和流血事件增加的担忧。[73]南多布罗雅攻势是 1913 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期间罗马尼亚入侵保加利亚的开场行动。除了南多布罗雅本身之外,瓦尔纳也曾被罗马尼亚骑兵短暂占领,直到保加利亚显然无法进行抵抗。南多布罗贾随后被罗马尼亚吞并。
围攻维丁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3 Jul 12 - Jul 18

围攻维丁

Vidin, Bulgaria
战争开始时, 保加利亚第一集团军位于保加利亚西北部。6月22日至25日期间,保加利亚军队成功挺进塞尔维亚领土,但罗马尼亚出人意料地介入战争,加上保加利亚军队从前线撤退,迫使保加利亚参谋长将大部分军队调往马其顿地区。[76]在经费迪南德市(现为蒙大拿州)撤退期间,第 9 步兵师的大部分人员发生叛变,并于 7 月 5 日向罗马尼亚人投降。[77]因此,只剩下一小部分(主要是民兵)在贝洛格拉奇克和维丁地区面对塞尔维亚的反攻。7 月 8 日,贝洛格拉奇克的驻军被蒂莫克集团推进的塞族人占领,一小部分在塞族袭击中幸存下来的保加利亚士兵撤退到维丁。第二天,塞尔维亚人进入贝洛格拉奇克,他们的骑兵封锁了保加利亚其他地区与维丁的陆地联系。7 月 14 日,塞尔维亚人开始轰炸城墙和城市本身。保加利亚指挥官克拉斯秋·马里诺夫将军两次拒绝投降。无情的炮击持续了三天,保加利亚方面的军事人员伤亡微乎其微。[78] 7月17日下午晚些时候,经过长时间的炮轰后,塞尔维亚步兵师袭击了位于Novoselssi和Smardan村庄之间的维丁西区。当天晚上,保加利亚人击退了塞尔维亚人的两次进攻。7 月 18 日,塞尔维亚人向马里诺夫将军通报了当天在布加勒斯特签署的停战协定。随后,塞尔维亚人从该地区撤退。[78]
卡里曼奇战役
©Richard Bong
1913 Jul 18 - Jul 19

卡里曼奇战役

Kalimanci, North Macedonia
1913 年 7 月 13 日,米哈伊尔·萨沃夫将军接管了保加利亚第 4 和第 5 集团军。[74] 保加利亚人随后在马其顿东北部布雷加尔尼察河附近的卡利曼奇村周围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74]7月18日,塞尔维亚第3集团军进攻,逼近保加利亚阵地。[74]塞尔维亚人向敌人投掷手榴弹,试图驱逐躲在 40 英尺外的保加利亚人。[74]保加利亚人坚守阵地,并多次允许塞尔维亚人前进。当塞尔维亚人距离战壕不到200码时,他们用固定的刺刀冲锋并将其击退。[74]保加利亚炮兵也非常成功地瓦解了塞尔维亚人的进攻。[74]保加利亚人坚守住了防线,击退了对他们祖国的入侵,他们的士气大大提高了。[74]如果塞尔维亚人突破了保加利亚的防御,他们可能会摧毁保加利亚第二集团军并将保加利亚人完全赶出马其顿。[74]这次防御性胜利,加上第一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在北部的成功,保护了保加利亚西部免遭塞尔维亚人的入侵。[75]虽然这场胜利给保加利亚人带来了鼓舞,但南部局势却十分危急, 希腊军队在多次小规模冲突中击败了保加利亚人。[75]
奥斯曼帝国的干预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3 Jul 20 - Jul 25

奥斯曼帝国的干预

Edirne, Türkiye
由于对罗马尼亚入侵缺乏抵抗, 奥斯曼帝国被迫入侵刚刚割让给保加利亚的领土。入侵的主要目标是收复由武尔科·维尔切夫少将仅率4000人控制的埃迪尔内(阿德里安堡)。[98]占领东色雷斯的大部分保加利亚军队已于今年早些时候撤出,以应对塞尔维亚和希腊的进攻。7 月 12 日,驻扎加塔尔卡和盖利博卢的奥斯曼军队到达伊诺斯-米迪亚线,并于 1913 年 7 月 20 日越过该线入侵保加利亚。[98]整个奥斯曼入侵部队由艾哈迈德·伊泽帕夏指挥,人数在 20 万到 25 万之间。第1集团军驻扎在战线东端(米迪亚)。从东到西依次是第2集团军、第3集团军和驻扎在盖里博卢的第4集团军。[98]面对不断推进的奥斯曼帝国,寡不敌众的保加利亚军队撤退至战前边境。埃迪尔内于 7 月 19 日被放弃,但由于奥斯曼帝国没有立即占领它,保加利亚人于第二天(7 月 20 日)重新占领了它。由于奥斯曼人显然不会停下来,因此它于 7 月 21 日第二次被放弃,并于 7 月 23 日被奥斯曼人占领。[98]奥斯曼军队并没有在旧边界停留,而是越境进入保加利亚领土。一支骑兵部队向扬博尔进发,并于 7 月 25 日占领了该城。[98]奥斯曼帝国的入侵比罗马尼亚的入侵更引起了农民的恐慌,其中许多人逃往山区。在领导层中,这被认为是命运的彻底逆转。与罗马尼亚人一样,奥斯曼人没有遭受战斗伤亡,但有 4,000 名士兵死于霍乱。[98]大约8000名为奥斯曼帝国作战的亚美尼亚人受伤。土耳其报纸高度赞扬了这些亚美尼亚人的牺牲。[99]为了帮助保加利亚击退奥斯曼帝国在色雷斯的快速推进,俄罗斯威胁要通过高加索攻击奥斯曼帝国,并派遣黑海舰队前往君士坦丁堡;这导致英国介入。
克雷斯纳峡谷之战
一幅希腊石版画​​,描绘了维利萨里奥少校在战斗中领导第一埃夫佐尼团的情景。 ©Sotiris Christidis
1913 Jul 21 - Jul 31

克雷斯纳峡谷之战

Kresna Gorge, Bulgaria
希腊人前进并突破克雷斯纳山口多伊兰战役胜利后, 希腊军队继续向北推进。7月18日,希腊第1师成功击退保加利亚后卫,夺取克雷斯纳山口南端的重要据点。[80]在该山口,希腊人遭到了刚从塞尔维亚前线赶来并采取防御阵地的保加利亚第2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的伏击。然而,经过苦战,希腊人成功突破了克雷斯纳山口。希腊军队继续推进,7月25日,山口以北的克鲁普尼克村被占领,迫使保加利亚军队撤至西米特利。[81]西米特利于 7 月 26 日被俘, [82]而在 7 月 27 日至 28 日夜间,保加利亚军队被向北推至索非亚以南 76 公里处的上朱马亚(今布拉戈耶夫格勒)。[83]与此同时,希腊军队继续向内陆进军,进入西色雷斯,并于 7 月 26 日进入克桑西。第二天,希腊军队进入科莫蒂尼,没有引起保加利亚的反对。[83]保加利亚反击并停战希腊军队在上朱马亚前遭到保加利亚的顽强抵抗。[84] 7月28日,希腊军队恢复进攻,占领了从切罗沃到上朱马亚东南部1378号山的一条防线。[85]然而,7月28日晚,保加利亚军队在重压下被迫放弃该镇。[86]第二天,保加利亚人试图通过向希腊人的侧翼施加压力,以一场坎尼式的战斗来包围数量上处于劣势的希腊人。[87]尽管如此,希腊人还是在梅霍米亚和克雷斯纳以西发动了反击。到 7 月 30 日,保加利亚的袭击已基本平息。在东翼,希腊军队通过普雷德拉山口向梅霍米亚发起进攻。攻势被保加利亚军队挡在山口东侧,战况陷入胶着。在西翼,对查雷沃村发起进攻,试图到达塞尔维亚防线。这次行动失败了,保加利亚军队继续前进,特别是在南部,到7月29日,保加利亚军队已经切断了穿过贝罗沃和斯特鲁米察的希腊退路,使希腊军队只剩下一条撤退路线。[88]然而,在佩赫切沃和梅霍米亚地区战斗三天后,希腊军队保住了阵地。[85] 7月30日,希腊总部计划发动新的攻击,向Gorna Dzhumaya地区推进。[89]当天,敌对行动仍在继续,保加利亚军队部署在该镇北部和东北部的战略阵地上。与此同时,国王君士坦丁一世在向索非亚进军期间忽视了保加利亚的停战请求,他通知总理韦尼泽洛斯,他的军队“身心俱疲”,并敦促他通过罗马尼亚调解寻求停止敌对行动[87] 。这一要求导致布加勒斯特条约于 1913 年 7 月 31 日签署,结束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最血腥的战斗之一。
布加勒斯特条约
出席和平会议的代表团。埃莱夫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 (Eleftherios Venizelos);蒂图·马约雷斯库;尼古拉·帕西奇(Nikola Pašić)(坐在中间);迪米塔尔·通切夫;康斯坦丁·迪塞斯库;尼古拉斯·波利蒂斯;亚历山德鲁·马吉洛曼;达尼洛·卡拉法托维奇;康斯坦丁·科安达;康斯坦丁·克里斯泰斯库;以约内斯库为例;米罗斯拉夫·斯帕莱科维奇;和扬科·武科蒂奇。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13 Aug 10

布加勒斯特条约

Bucharest, Romania
停战随着罗马尼亚军队逼近索非亚, 保加利亚请求 俄罗斯进行仲裁。7 月 13 日,总理斯托扬·达涅夫因俄罗斯无所作为而辞职。7 月 17 日,沙皇任命瓦西尔·拉多斯拉沃夫领导亲德、仇俄的政府。[74] 7月20日,塞尔维亚总理尼古拉·帕西奇经圣彼得堡邀请保加利亚代表团直接在塞尔维亚尼什与盟国进行谈判。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现在都处于进攻状态,并不急于缔结和平。7月22日,沙皇费迪南德通过意大利驻布加勒斯特大使向卡罗尔国王发出了一条信息。罗马尼亚军队在索非亚前停了下来。[74]罗马尼亚提议将会谈移至布加勒斯特,各代表团于7月24日从尼什乘火车前往布加勒斯特。[74]当各代表团于 7 月 30 日在布加勒斯特会面时,塞尔维亚人由帕西奇领导, 黑山人由武科蒂奇领导, 希腊人由韦尼泽洛斯领导,罗马尼亚人由蒂图·马约雷斯库领导,保加利亚人由财政部长迪米图尔·通切夫领导。他们同意为期五天的停战协议,将于 7 月 31 日生效。[90]罗马尼亚拒绝让奥斯曼帝国参加,迫使保加利亚单独与他们谈判。[90]布加勒斯特条约保加利亚最早于 7 月 19 日同意将多布罗贾南部割让给罗马尼亚。在布加勒斯特和谈中,罗马尼亚人在实现其主要目标后,发出了温和派的声音。[90]保加利亚人希望保留瓦尔达尔河作为他们的马其顿领土和塞尔维亚领土之间的边界。后者更愿意保留整个马其顿,直到斯特鲁马。奥匈帝国和俄罗斯的压力迫使塞尔维亚对马其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感到满意,仅将什蒂普镇割让给保加利亚人,用帕希奇的话说,“为了纪念菲切夫将军”,他在第一次战争。[90]伊万·菲切夫当时是保加利亚总参谋长,也是驻布加勒斯特代表团成员。尽管奥匈帝国和俄罗斯支持保加利亚,但德国(其德皇威廉二世是希腊国王的妹夫)和法国组成的颇具影响力的联盟为希腊确保了卡瓦拉。8 月 8 日是谈判的最后一天。8月10日,保加利亚、希腊、黑山、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签署《布加勒斯特条约》,将马其顿一分为三:瓦尔达尔·马其顿归塞尔维亚;最小的部分,皮林马其顿,到保加利亚;以及沿海和最大的部分,爱琴海的马其顿,到希腊。[90]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前相比,保加利亚的领土扩大了16%,人口从4.3万人增加到470万人。罗马尼亚扩大了 5% 的领土,黑山扩大了 62%。[91]希腊的人口从 2.7 万人增加到 440 万,领土扩大了 68%。塞尔维亚的领土几乎扩大了一倍,人口从 2.9 万人增加到 450 万人。[92]
1913 Sep 29

君士坦丁堡条约

İstanbul, Türkiye
八月, 奥斯曼军队在科莫蒂尼建立了西色雷斯临时政府,向保加利亚施压,要求其讲和。保加利亚于 9 月 6 日派出了一个三人代表团——米哈伊尔·萨沃夫将军、外交官安德烈·托舍夫和格里戈尔·纳乔维奇——前往君士坦丁堡进行和平谈判。[92]奥斯曼代表团由外交部长穆罕默德·塔拉特·贝率领,并由未来的海军部长丘吕克苏鲁·马哈茂德·帕夏和哈利勒·贝协助。保加利亚队接受了失去埃迪尔内的命运,转而为柯克·基利塞(Kırk Kilise)(保加利亚语为洛森格勒)效力。保加利亚军队最终于十月返回罗多彼河以南。拉多斯拉沃夫政府继续与奥斯曼帝国进行谈判,希望结成联盟。这些谈判最终在 1914 年 8 月签订的《保加利亚-奥斯曼秘密条约》中取得成果。作为君士坦丁堡条约的一部分,来自奥斯曼色雷斯的 46,764 名东正教保加利亚人被交换为来自保加利亚色雷斯的 48,570 名穆斯林(土耳其人、波马克人和罗姆人)。[94]交换后,根据1914年奥斯曼人口普查,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总督区仍有14,908名保加利亚人。[95]1913 年 11 月 14 日, 希腊和奥斯曼帝国在雅典签署了一项条约,正式结束了双方之间的敌对行动。1914 年 3 月 14 日,塞尔维亚在君士坦丁堡签署条约,恢复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并重申 1913 年伦敦条约。[92] 黑山与奥斯曼帝国之间从未签署过任何条约。
1914 Jan 1

结语

Balkans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使塞尔维亚成为多瑙河以南军事最强大的国家。[96]法国贷款多年的军事投资已结出硕果。瓦尔达尔中部和新帕扎尔桑贾克东半部被收购。领土面积从 18,650 平方英里扩大到 33,891 平方英里,人口增加超过 150 万。其后果给新征服的土地上的许多人带来了骚扰和压迫。1903 年塞尔维亚宪法所保障的结社、集会和新闻自由并未引入新领土。新领土的居民被剥夺了投票权,表面上是因为文化水平被认为太低,实际上是为了使在许多地区占多数的非塞族人无法参与国家政治。土耳其建筑物、学校、浴室、清真寺遭到破坏。1913 年 10 月和 11 月,英国副领事报告称,塞尔维亚人在附属地区进行了系统性的恐吓、任意拘留、殴打、强奸、焚烧村庄和屠杀。塞尔维亚政府没有兴趣阻止进一步的暴行或调查已经发生的事件。[97]这些条约迫使希腊军队撤离在行动中占领的西色雷斯和皮林马其顿。从必须割让给保加利亚的地区撤退,以及将北伊庇鲁斯割让给阿尔巴尼亚,都没有得到希腊的好评。在战时占领的地区中,希腊在德国的外交支持下仅成功获得了塞雷斯和卡瓦拉领土。塞尔维亚在马其顿北部取得了更多进展,并在南部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后,将注意力转向北部,在那里,塞尔维亚与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问题上的竞争导致两国在一年后爆发战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意大利以巴尔干战争为借口,保留了其在 1911 年意土战争期间占领的爱琴海多德卡尼斯群岛,尽管 1912 年签署了结束这场战争的协议。在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的强烈要求下,阿尔巴尼亚根据伦敦条约的条款正式获得了独立,两国都希望控制自己的国家,从而控制亚得里亚海的奥特朗托海峡。随着《佛罗伦萨议定书》(1913 年 12 月 17 日)划定了新国家的确切边界,塞尔维亚人失去了通往亚得里亚海的出路,而希腊人则失去了北伊庇鲁斯地区(阿尔巴尼亚南部)的出路。战败后,保加利亚变成了一个复仇主义的地方强国,寻求第二次机会来实现其民族抱负。为此,它站在同盟国一边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因为它的巴尔干敌人(塞尔维亚、 黑山、希腊和罗马尼亚)是亲协约国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造成的巨大牺牲和再次失败给保加利亚带来了国家创伤和新的领土损失。

Characters



Stepa Stepanović

Stepa Stepanović

Serbian Military Commander

Vasil Kutinchev

Vasil Kutinchev

Bulgarian Military Commander

Eleftherios Venizelos

Eleftherios Venizelos

Prime Minister of Greece

Petar Bojović

Petar Bojović

Serbian Military Commander

Ferdinand I of Romania

Ferdinand I of Romania

King of Romania

Nicholas I of Montenegro

Nicholas I of Montenegro

King of Montenegro

Nazım Pasha

Nazım Pasha

Ottoman General

Carol I of Romania

Carol I of Romania

King of Romania

Mihail Savov

Mihail Savov

Bulgarian General

Ferdinand I of Bulgaria

Ferdinand I of Bulgaria

Tsar of Bulgaria

Enver Pasha

Enver Pasha

Minister of War

Radomir Putnik

Radomir Putnik

Chief of Staff of the Supreme Command of the Serbian Army

Danilo

Danilo

Crown Prince of Montenegro

Mehmed V

Mehmed V

Sultan of the Ottoman Empire

Pavlos Kountouriotis

Pavlos Kountouriotis

Greek Rear Admiral

Footnotes



  1. Clark 2013, pp. 45, 559.
  2. Hall 2000.
  3. Winston Churchill (1931). The World Crisis, 1911-1918. Thornton Butterworth. p. 278.
  4. Helmreich 1938.
  5. M.S. Anderson, The Eastern Question, 1774-1923: A Stud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966)
  6. J. A. R. Marriott, The Eastern Question An Historical Study In European Diplomacy (1940), pp 408-63.
  7. Anderson, Frank Maloy; Hershey, Amos Shartle (1918). Handbook for the Diplomatic History of Europe, Asia, and Africa 1870-1914. Washington: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8. Ιστορία του Ελληνικού Έθνους [History of the Hellenic Nation] (in Greek) (Vol. 14 ed.). Athens, Greece: Ekdotiki Athinon. 1974. ISBN 9789602131107
  9. Hall, Richard C. (2000). The Balkan Wars 1912-1913.
  10. Kargakos 2012, pp. 79-81.
  11. Oikonomou 1977, p. 295.
  12. Apostolidis 1913, p. 266.
  13. Kargakos 2012, p. 81.
  14. Kargakos 2012, pp. 81-82.
  15. Иванов, Балканската война, стр. 43-44
  16. Иванов, Балканската война, стр. 60
  17. Войната между България и Турция, Т. V, стр. 151-152
  18. Войната между България и Турция, Т. V, стр. 153-156
  19. Войната между България и Турция, Т. V, стр. 157-163
  20. Oikonomou 1977, pp. 304-305.
  21. Kargakos 2012, p. 114.
  22. Hellenic Army General Staff 1991, p. 31.
  23. Hellenic Army General Staff 1991, p. 32.
  24. Oikonomou 1977, p. 304.
  25. Kargakos 2012, p. 115.
  26. В. Мир, № 3684, 15. X. 1912.
  27. Encyclopedic Lexicon Mosaic of Knowledge - History 1970, p. 363.
  28. Ratković, Đurišić & Skoko 1972, p. 83.
  29. Ratković, Đurišić & Skoko 1972, p. 87.
  30. Leskovac, Foriskovic, and Popov (2004), p. 176.
  31. Vickers, Miranda (1999). The Albanians: A Modern History, p. 71.
  32. Uli, Prenk (1995). Hasan Riza Pasha: Mbrojtës i Shkodrës në Luftën Ballkanike, 1912-1913, p. 26.
  33. Dašić, Miomir (1998). King Nikola - Personality, Work, and Time, p. 321.
  34. Grewe, Wilhelm Georg (2000). Byers, Michael (ed.). The Epochs of International Law. Walter de Gruyter. p. 529. ISBN 9783110153392.
  35. Pearson, Owen (2004). Albania and King Zog: Independence, Republic and Monarchy 1908-1939, p. 41.
  36. Uli (1995), pp. 34-40.
  37. Vlora, Eqerem bej (1973). Lebenserinnerungen (Memoirs). Munich.
  38. Dimitracopoulos, Anastasios (1992). The First Balkan War Through the Pages of Review L'Illustration. Athens: Hellenic Committee of Military History. ASIN B004UBUA4Q, p. 44.
  39. Oikonomou, Nikolaos (1977). The First Balkan War: Operations of the Greek army and fleet. , p. 292.
  40. Kargakos 2012, pp. 79-81.
  41. Oikonomou 1977, p. 295.
  42. Kargakos 2012, p. 66.
  43. Hellenic Army General Staff (1987). Concise History of the Balkan Wars 1912-1913. Athens: Hellenic Army General Staff, Army History Directorate. OCLC 51846788, p. 67.
  44. Monroe, Will Seymour (1914). Bulgaria and her People: With an Account of the Balkan wars, Macedonia, and the Macedonia Bulgars, p.114.
  45. Harbottle, T.B.; Bruce, George (1979). Harbottle's Dictionary of Battles (2nd ed.). Granada. ISBN 0-246-11103-8, p. 11.
  46. Hall, pp. 50–51.
  47. Jaques, T.; Showalter, D.E. (2007). Dictionary of Battles and Sieges: F-O. Dictionary of Battles and Sieges: A Guide to 8,500 Battles from Antiquity Through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Greenwood Press, p. 674.
  48. Vŭchkov, Aleksandŭr. (2005). The Balkan War 1912-1913. Angela. ISBN 954-90587-4-3, pp. 99-103.
  49. Sakellariou, M. V. (1997). Epirus, 4000 Years of Greek history and Civilization. Athens: Ekdotike Athenon. ISBN 9789602133712, p. 367.
  50. Paschalidou, Efpraxia S. (2014). "From the Mürzsteg Agreement to the Epirus Front, 1903-1913", p. 7.
  51. Erickson, Edward J. (2003). Defeat in Detail: The Ottoman Army in the Balkans, 1912–1913. Westport, CT: Greenwood. ISBN 0-275-97888-5, p. 157.
  52. Erickson 2003, pp. 157–158.
  53. Kargakos 2012, p. 194.
  54. Kargakos 2012, p. 193.
  55. Erickson 2003, pp. 157–158.
  56. M. Türker Acaroğlu, Bulgaristan Türkleri Üzerine Araştırmalar, Cilt 1, Kültür Bakanlığı, 1999, p. 198.
  57. Petsalēs-Diomēdēs, N. (1919). Greece at the Paris Peace Conference
  58. Hall (2000), p. 83.
  59. Erickson (2003), p. 304.
  60. Joachim G. Joachim, Bibliopolis, 2000, Ioannis Metaxas: The Formative Years 1871-1922, p 131.
  61. The war between Bulgaria and Turkey 1912–1913, Volume V, Ministry of War 1930, p.1057
  62. Zafirov – Зафиров, Д., Александров, Е., История на Българите: Военна история, София, 2007, ISBN 954-528-752-7, Zafirov p. 444
  63. Erickson (2003), p. 281
  64. Turkish General Staff, Edirne Kalesi Etrafindaki Muharebeler, p286
  65. Зафиров, Д., Александров, Е., История на Българите: Военна история, София, 2007, Труд, ISBN 954-528-752-7, p.482
  66. Зафиров, Д., Александров, Е., История на Българите: Военна история, София, 2007, Труд, ISBN 954-528-752-7> Zafirov – p. 383
  67. The war between Bulgaria and Turkey 1912–1913, Volume V, Ministry of War 1930, p. 1053
  68. Seton-Watson, pp. 210–238
  69. Balkan crises, Texas.net,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7 November 2009.
  70. Hall (2000), p. 97.
  71. Crampton, Richard (1987). A short history of modern Bulgari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62. ISBN 978-0-521-27323-7.
  72. Hall (2000), p. 104.
  73. Hall (2000), p. 117.
  74. Hall (2000), p. 120.
  75. Hall (2000), p. 121.
  76. Hristov, A. (1945). Historic overview of the war of Bulgaria against all Balkan countries in 1913, pp. 180–185.
  77. Hristov (1945), pp. 187–188.
  78. Hristov (1945), pp. 194–195.
  79. Darvingov (1925), pp. 704, 707, 712–713, 715.
  80. Hellenic Army General Staff (1998), p. 254.
  81. Hellenic Army General Staff (1998), p. 257.
  82. Hellenic Army General Staff (1998), p. 259.
  83. Hellenic Army General Staff (1998), p. 260.
  84. Bakalov, Georgi (2007). History of the Bulgarians: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Bulgarians from Ancient Times until Present Day, p. 450.
  85. Hellenic Army General Staff (1998), p. 261.
  86. Price, W.H.Crawfurd (1914). The Balkan Cockpit,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ory of the Balkan Wars in Macedonia. T.W. Laurie, p. 336.
  87. Hall (2000), p. 121-122.
  88. Bakalov, p. 452
  89. Hellenic Army General Staff (1998), p. 262.
  90. Hall (2000), pp. 123–24.
  91. "Turkey in the First World War – Balkan Wars". Turkeyswar.com.
  92. Grenville, John (2001). The major international treati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aylor & Francis. p. 50. ISBN 978-0-415-14125-3.
  93. Hall (2000), p. 125-126.
  94. Önder, Selahattin (6 August 2018). "Balkan devletleriyle Türkiye arasındaki nüfus mübadeleleri(1912-1930)" (in Turkish): 27–29.
  95. Kemal Karpat (1985), Ottoman Population, 1830-1914, Demographic and Social Characteristics,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p. 168-169.
  96. Hall (2000), p. 125.
  97. Carnegie report, The Serbian Army during the Second Balkan War, p.45
  98. Hall (2000), p. 119.
  99. Dennis, Brad (3 July 2019). "Armenians and the Cleansing of Muslims 1878–1915: Influences from the Balkans". Journal of Muslim Minority Affairs. 39 (3): 411–431
  100. Taru Bahl; M.H. Syed (2003). "The Balkan Wars and creation of Independent Albania". Encyclopaedia of the Muslim World. New Delhi: Anmol publications PVT. Ltd. p. 53. ISBN 978-81-261-1419-1.

References



Bibliography

  • Clark, Christopher (2013). "Balkan Entanglements". The Sleepwalkers: 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 HarperCollins. ISBN 978-0-06-219922-5.
  • Erickson, Edward J. (2003). Defeat in Detail: The Ottoman Army in the Balkans, 1912–1913. Westport, CT: Greenwood. ISBN 0-275-97888-5.
  • Fotakis, Zisis (2005). Greek Naval Strategy and Policy, 1910–1919. London: Routledge. ISBN 978-0-415-35014-3.
  • Hall, Richard C. (2000). The Balkan Wars, 1912–1913: Prelude to the First World War. London: Routledge. ISBN 0-415-22946-4.
  • Helmreich, Ernst Christian (1938). The Diplomacy of the Balkan Wars, 1912–1913.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209008.
  • Hooton, Edward R. (2014). Prelude to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Balkan Wars 1912–1913. Fonthill Media. ISBN 978-1-78155-180-6.
  • Langensiepen, Bernd; Güleryüz, Ahmet (1995). The Ottoman Steam Navy, 1828–1923.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Bloomsbury. ISBN 0-85177-610-8.
  • Mazower, Mark (2005). Salonica, City of Ghosts.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ISBN 0375727388.
  • Michail, Eugene. "The Balkan Wars in Western Historiography, 1912–2012." in Katrin Boeckh and Sabine Rutar, eds. The Balkan Wars from Contemporary Perception to Historic Memory (Palgrave Macmillan, Cham, 2016) pp. 319–340. online[dead link]
  • Murray, Nicholas (2013). The Rocky Road to the Great War: the Evolution of Trench Warfare to 1914. Dulles, Virginia, Potomac Books ISBN 978-1-59797-553-7
  • Pettifer, James. War in the Balkans: Conflict and Diplomacy Before World War I (IB Tauris, 2015).
  • Ratković, Borislav (1975). Prvi balkanski rat 1912–1913: Operacije srpskih snaga [First Balkan War 1912–1913: Operations of Serbian Forces]. Istorijski institut JNA. Belgrade: Vojnoistorijski Institut.
  • Schurman, Jacob Gould (2004). The Balkan Wars, 1912 to 1913. Whitefish, MT: Kessinger. ISBN 1-4191-5345-5.
  • Seton-Watson, R. W. (2009) [1917]. The Rise of Nationality in the Balkans. Charleston, SC: BiblioBazaar. ISBN 978-1-113-88264-6.
  • Stavrianos, Leften Stavros (2000). The BALKANS since 1453.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147-9766-2. Retrieved 20 May 2020.
  • Stojančević, Vladimir (1991). Prvi balkanski rat: okrugli sto povodom 75. godišnjice 1912–1987, 28. i 29. oktobar 1987. Srpska akademija nauka i umetnosti. ISBN 9788670251427.
  • Trix, Frances. "Peace-mongering in 1913: the Carnegi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f Inquiry and its Report on the Balkan Wars." First World War Studies 5.2 (2014): 147–162.
  • Uyar, Mesut; Erickson, Edward (2009).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Ottomans: From Osman to Atatürk. Santa Barbara, CA: Praeger Security International. ISBN 978-0-275-98876-0.


Further Reading

  • Antić, Čedomir. Ralph Paget: a diplomat in Serbia (Institute for Balkan Studies, Serbi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 2006) online free.
  • Army History Directorate (Greece) (1998).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Balkan Wars, 1912–1913. Army History Directorate. ISBN 978-960-7897-07-7.
  • Bataković, Dušan T., ed. (2005). Histoire du peuple serbe [History of the Serbian People] (in French). Lausanne: L’Age d’Homme. ISBN 9782825119587.
  • Bobroff, Ronald. (2000) "Behind the Balkan Wars: Russian Policy toward Bulgaria and the Turkish Straits, 1912–13." Russian Review 59.1 (2000): 76–95 online[dead link]
  • Boeckh, Katrin, and Sabine Rutar. eds. (2020) The Wars of Yesterday: The Balkan Wars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Military Conflict, 1912–13 (2020)
  • Boeckh, Katrin; Rutar, Sabina (2017). The Balkan Wars from Contemporary Perception to Historic Memory. Springer. ISBN 978-3-319-44641-7.
  • Ćirković, Sima (2004). The Serbs. Malden: Blackwell Publishing. ISBN 9781405142915.
  • Crampton, R. J. (1980). The hollow detente: Anglo-German relations in the Balkans, 1911–1914. G. Prior. ISBN 978-0-391-02159-4.
  • Dakin, Douglas. (1962) "The diplomacy of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 Balkan States, 1908-1914." Balkan Studies 3.2 (1962): 327–374. online
  • Farrar Jr, Lancelot L. (2003) "Aggression versus apathy: the limits of nationalism during the Balkan wars, 1912-1913." East European Quarterly 37.3 (2003): 257.
  • Ginio, Eyal. The Ottoman Culture of Defeat: The Balkan Wars and their Aftermath (Oxford UP, 2016) 377 pp. online review
  • Hall, Richard C. ed. War in the Balkans: An Encyclopedic History from the Fall of the Ottoman Empire to the Breakup of Yugoslavia (2014)
  • Howard, Harry N. "The Balkan Wars in perspective: their significance for Turkey." Balkan Studies 3.2 (1962): 267–276 online.
  • Jelavich, Barbara (1983). History of the Balkans: Twentieth Century. Vol. 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521274593.
  • Király, Béla K.; Rothenberg, Gunther E. (1987). War and Society in East Central Europe: East Central European Society and the Balkan Wars. Brooklyn College Press. ISBN 978-0-88033-099-2.
  • MacMillan, Margaret (2013). "The First Balkan Wars". The War That Ended Peace: The Road to 1914. Random House Publishing Group. ISBN 978-0-8129-9470-4.
  • Meyer, Alfred (1913). Der Balkankrieg, 1912-13: Unter Benutzung zuverlässiger Quellen kulturgeschichtlich und militärisch dargestellt. Vossische Buchhandlung.
  • Rossos, Andrew (1981). Russia and the Balkans: inter-Balkan rivalries and Russian foreign policy, 1908–1914. 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 ISBN 9780802055163.
  • Rudić, Srđan; Milkić, Miljan (2013). Balkanski ratovi 1912–1913: Nova viđenja i tumačenja [The Balkan Wars 1912/1913: New Views and Interpretations]. Istorijski institut, Institut za strategijska istrazivanja. ISBN 978-86-7743-103-7.
  • Schurman, Jacob Gould (1914). The Balkan Wars 1912–1913 (1st ed.). Princeto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