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历史
History of Ireland ©HistoryMaps

4000 BCE - 2024

爱尔兰历史



人类在爱尔兰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大约 33,000 年前,有证据表明智人的存在时间为公元前 10,500 至 7,000 年。公元前 9700 年左右新仙女木期之后冰层的消退标志着史前爱尔兰的开始,经历了中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并在公元前 600 年达到铁器时代的顶峰。拉泰恩文化于公元前 300 年左右到来,影响了爱尔兰社会。到公元四世纪末, 基督教开始取代凯尔特多神教,改变了爱尔兰文化。维京人于八世纪末抵达,建立城镇和贸易站。尽管 1014 年的克朗塔夫战役削弱了维京人的力量,但盖尔文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1169 年诺曼人的入侵开启了英国几个世纪的介入。玫瑰战争后, 英国的控制范围扩大,但盖尔人的复兴将他们限制在都柏林周边地区。1541 年,亨利八世宣布为爱尔兰国王,开始了都铎王朝的征服,其特点是抵制新教改革和持续不断的战争,包括德斯蒙德叛乱和九年战争。1601 年金塞尔战役的失败标志着盖尔人统治地位的结束。17 世纪,新教地主与占多数的天主教徒之间的冲突加剧,最终导致爱尔兰南部邦联战争和威廉战争等战争。1801年,爱尔兰并入英国。1829 年天主教解放。1845 年至 1852 年的大饥荒导致超过一百万人死亡和大规模移民。1916 年复活节起义引发了爱尔兰独立战争,最终导致 1922 年爱尔兰自由邦成立,而北爱尔兰仍然是英国的一部分。北爱尔兰的麻烦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其特点是宗派暴力,直到 1998 年《耶稣受难日协议》,该协议带来了脆弱但持久的和平。
12000 BCE - 400
史前爱尔兰
11500 BCE Jan 1 - 8000 BCE

爱尔兰的第一批人类

Ireland
在大约 26,000 至 20,000 年前的末次盛冰期期间,超过 3,000 米厚的冰盖覆盖了爱尔兰,极大地重塑了其地貌。到 24,000 年前,这些冰川已延伸到爱尔兰南部海岸之外。然而,随着气候变暖,冰开始消退。到一万六千年前,只有一座冰桥连接北爱尔兰和苏格兰。14,000 年前,爱尔兰与英国隔绝,冰川期在大约 11,700 年前结束,将爱尔兰变成了北极苔原地貌。这次冰川作用被称为米德兰冰川作用。17,500 至 12,000 年前,Bølling-Allerød 变暖时期使北欧重新有了狩猎采集者的人口。基因证据表明重新占领始于欧洲西南部,而动物遗骸表明伊比利亚避难所延伸至法国南部。在这个前寒带时期,驯鹿和野牛向北迁徙,吸引了在冰川终点远至瑞典北部捕猎迁徙猎物的人类。大约 11,500 年前全新世开始时,人类到达了欧洲大陆最北端的无冰区,包括爱尔兰附近的地区。尽管气候变暖,全新世早期的爱尔兰仍然不适宜居住,人类定居点仅限于可能的捕鱼活动。尽管假想的陆桥可能连接了英国和爱尔兰,但由于海平面上升,大多数陆地动植物无法穿越,它可能在公元前 14,000 年左右消失。相反,直到公元前 5600 年左右,英国仍然与欧洲大陆保持联系。爱尔兰已知最早的现代人类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2016 年,对克莱尔郡爱丽丝和格温多林洞 (Alice and Gwendoline Cave) 的一块被屠宰的熊骨进行的放射性碳测年显示,在公元前 10,500 年左右,也就是冰层退去后不久,就有人类存在。早期的发现,例如在梅尔、德罗赫达发现的燧石和在卡斯尔普克洞穴发现的驯鹿骨头碎片,表明人类活动可以追溯到 33,000 年前,尽管这些实例不太明确,并且可能涉及冰携带的物质。来自爱尔兰海英国海岸一处公元前 11,000 年遗址的证据表明,人们以包括贝类在内的海洋食物为食,这表明人们可能乘船殖民爱尔兰。然而,由于沿海地区以外的资源很少,这些早期人口可能没有永久定居。新仙女木期(公元前 10,900 年至公元前 9700 年)带来了寒冷的天气,可能导致爱尔兰人口减少,并确保与英国的陆桥再也不会出现。
中石器时代的爱尔兰
爱尔兰的中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的饮食多种多样,包括海鲜、鸟类、野猪和榛子。 ©HistoryMaps
8000 BCE Jan 1 - 4000 BCE

中石器时代的爱尔兰

Ireland
爱尔兰的最后一个冰河时代于公元前 8000 年左右完全结束。在 2016 年发现公元前 10,500 年的旧石器时代熊骨之前,已知最早的人类居住证据来自于公元前 7000 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此时,由于海平面较低,爱尔兰可能已经成为一个岛屿,第一批定居者可能来自英国乘船抵达。这些早期居民是严重依赖海洋并在水源附近定居的海员。尽管中石器时代的人们严重依赖河流和沿海环境,但古代DNA表明他们与英国及其他地区的中石器时代社会停止了联系。在爱尔兰各地都发现了中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的证据。主要发掘地点包括伦敦德里郡科尔雷恩桑德尔山的定居点、利默里克郡香农河畔冬宫的火葬场以及奥法利郡布尔拉湖的露营地。从北部的多尼戈尔郡到南部的科克郡也发现了石块的散落。这一时期的人口估计约为 8,000 人。爱尔兰的中石器时代狩猎采集者的饮食多种多样,包括海鲜、鸟类、野猪和榛子。没有证据表明爱尔兰中石器时代有鹿存在,马鹿很可能是在新石器时代引入的。这些社区使用尖端装有细石的矛、箭和鱼叉,并用采集的坚果、水果和浆果来补充他们的饮食。他们住在用动物皮或茅草覆盖在木框架上制成的季节性庇护所里,并有户外炉灶做饭。中石器时代的人口可能从未超过几千人。这一时期的文物包括小型微石刀片和尖头,以及较大的石器和武器,特别是多功能的班恩石片,突出了它们在冰河后环境中的适应策略。
新石器时代的爱尔兰
Neolithic Ireland ©HistoryMaps
4000 BCE Jan 1 - 2500 BCE

新石器时代的爱尔兰

Ireland
公元前 4500 年左右,爱尔兰开始了新石器时代,引入了一系列“包”,其中包括谷物品种、绵羊、山羊和牛等家养动物,以及陶器、房屋和石碑。这个包裹与苏格兰和欧洲其他地区发现的包裹类似,标志着农业和定居社区的到来。爱尔兰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标志是农业和畜牧业的重大发展。绵羊、山羊、牛以及小麦和大麦等谷类作物是从欧洲大陆西南部进口的。正如各种考古发现所证明的那样,这种引入导致了人口的显着增加。爱尔兰农业最早的明确证据之一来自丁格尔半岛的费里特湾,在那里发现了一把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350 年左右的燧石刀、牛骨和羊牙。这表明此时岛上已经建立了农业实践。梅奥郡的塞德田地提供了新石器时代农业的进一步证据。这个广阔的田地系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田地系统之一,由由干石墙隔开的小田地组成。公元前 3500 至 3000 年间,这些土地上的农耕活动十分活跃,主要作物是小麦和大麦。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也在这个时期出现,其风格与英国北部发现的陶器相似。在阿尔斯特和利默里克,出土了这一时期典型的宽口圆底碗,表明整个地区存在共同的文化影响。尽管取得了这些进步,爱尔兰的一些地区仍表现出畜牧业模式,这表明畜牧活动有时主导农业活动的劳动分工。在新石器时代的鼎盛时期,爱尔兰的人口可能在 10 万到 20 万之间。然而,公元前2500年左右,经济崩溃,导致人口暂时下降。
爱尔兰的铜器和青铜器时代
Copper and Bronze Ages of Ireland ©HistoryMaps
2500 BCE Jan 1 - 500 BCE

爱尔兰的铜器和青铜器时代

Ireland
冶金术传入爱尔兰与钟烧杯民族密切相关,钟烧杯民族因其独特的倒钟形陶器而得名。这标志着与新石器时代精致的圆底陶器的显着不同。烧杯文化与铜矿开采的开始有关,这一点在罗斯岛等遗址就可见一斑,铜矿开采始于公元前 2400 年左右。关于凯尔特语使用者首次抵达爱尔兰的时间,学者们存在一些争论。一些人将其与青铜时代的烧杯人联系起来,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凯尔特人是在铁器时代开始时才到达的。从铜器时代(红铜时代)到青铜时代的转变发生在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当时铜与锡合金化,生产出真正的青铜。这一时期出现了“巴利贝格型”扁轴和其他金属制品的生产。铜主要在爱尔兰西南部开采,特别是在科克郡的罗斯岛和加布里埃尔山等地。制造青铜所必需的锡是从康沃尔郡进口的。青铜时代出现了各种工具和武器的制造,包括剑、斧头、匕首、斧头、戟、锥子、饮酒器和喇叭形喇叭。爱尔兰工匠以其采用失蜡工艺制成的喇叭形喇叭而闻名。此外,爱尔兰丰富的本土黄金矿藏催生了众多金饰,爱尔兰金制品远至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都被发现。这一时期的另一个重大发展是石圈的建造,特别是在阿尔斯特和明斯特。Crannogs(为了安全而建在浅湖中的木屋)也在青铜时代出现。这些建筑通常有通往海岸的狭窄走道,并且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到了中世纪。道里斯宝藏 (Dowris Hoard) 包含 200 多件物品,大部分是青铜制品,凸显了爱尔兰青铜时代的结束(大约公元前 900-600 年)。这些宝藏包括青铜拨浪鼓、号角、武器和器皿,表明精英盛宴和仪式活动非常重要。杜纳弗尼肉钩的年代稍早(公元前 1050-900 年),表明受到欧洲大陆的影响。在青铜时代,爱尔兰的气候恶化,导致森林大面积砍伐。这一时期末的人口大概在10万到20万之间,与新石器时代的鼎盛时期相似。爱尔兰青铜时代持续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晚于欧洲大陆和英国。
爱尔兰的铁器时代
爱尔兰的铁器时代。 ©Angus McBride
600 BCE Jan 1 - 400

爱尔兰的铁器时代

Ireland
爱尔兰的铁器时代始于公元前 600 年左右,其标志是小群凯尔特语民族的逐渐渗透。据信,凯尔特人向爱尔兰的移民在几个世纪中分多次发生,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欧洲的各个地区。移民浪潮第一波(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早期):凯尔特人向爱尔兰移民的第一波可能发生在青铜时代晚期到铁器时代早期(大约公元前 1000 年到公元前 500 年)。这些早期移民可能来自哈尔施塔特文化圈,带来了先进的金属加工技术和其他文化特征。第二波(大约公元前 500 年至公元前 300 年):第二波重要的移民浪潮与拉泰恩文化有关。这些凯尔特人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包括复杂的金属制品和设计。正如考古记录所证明的那样,这一浪潮可能对爱尔兰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第三次浪潮(后期):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后来出现了移民浪潮,可能持续到公元前几个世纪,尽管证据尚不清楚。这些后来的浪潮可能包括继续将凯尔特文化影响带入爱尔兰的较小群体。这一时期凯尔特文化与土著文化融合,导致盖尔文化在公元五世纪出现。在此期间,In Tuisceart、Airgialla、Ulaid、Mide、Laigin、Mumhain 和 Cóiced Ol nEchmacht 等主要领地开始形成,培育了一个由上层贵族武士和有学问的人主导的丰富的文化环境,可能包括德鲁伊。从 17 世纪开始,语言学家将爱尔兰使用的戈伊德语言视为凯尔特语言的一个分支。凯尔特语言和文化元素的引入通常归因于大陆凯尔特人的入侵。然而,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文化是通过与欧洲大陆西南部的凯尔特人群体持续的文化交流而逐渐演变的,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并持续到青铜时代。这种文化逐渐吸收的假说得到了最近基因研究的支持。公元 60 年,罗马人入侵威尔士的安格尔西,引发了爱尔兰海沿岸的担忧。尽管关于罗马人是否曾经踏足爱尔兰存在一些争议,但有人认为罗马最近一次入侵爱尔兰是在公元 80 年左右。据记载,被废黜的高国王之子图阿萨尔·泰克特马尔 (Túathal Techtmar) 可能在此时从国外入侵爱尔兰,以夺回他的王国。罗马人将爱尔兰称为“Hibernia”,到公元 100 年,托勒密已经记录了它的地理和部落。尽管爱尔兰从来不是罗马帝国的一部分,但罗马的影响力超出了其边界。塔西佗指出,一位流亡的爱尔兰王子与罗马不列颠的阿格里科拉在一起,意图夺取爱尔兰的权力,而尤维纳尔则提到罗马“武器已被带出爱尔兰海岸”。一些专家推测,罗马支持的盖尔人军队或罗马正规军可能在公元 100 年左右发动了入侵,但罗马与爱尔兰王朝之间关系的确切性质仍不清楚。公元 367 年,大阴谋期间,被称为斯科蒂的爱尔兰联盟发起进攻,其中一些联盟定居在不列颠,尤其是达尔里亚塔,他们在苏格兰西部和西部群岛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这一运动体现了这一时期爱尔兰和英国之间持续的互动和移民。
400 - 1169
早期基督教和维京爱尔兰
爱尔兰的基督教化
爱尔兰的基督教化 ©HistoryMaps
400 Jan 1

爱尔兰的基督教化

Ireland
公元五世纪之前,基督教可能是通过与罗马不列颠的互动而传入爱尔兰的。到公元 400 年左右,基督教崇拜已经到达了这个以异教徒为主的岛屿。与普遍看法相反,圣帕特里克并没有将基督教引入爱尔兰。在他到来之前,它就已经存在了。修道院开始出现,成为僧侣寻求与上帝永久交流的生活的地方,偏远的斯凯利格·迈克尔修道院就是一个例子。基督教从爱尔兰传播到皮克特人和诺森布里亚人,深受艾丹主教的影响。公元 431 年,教皇塞莱斯廷一世 (Pope Celestine I) 任命来自高卢的执事帕拉迪乌斯 (Palladius) 为主教,并派他为爱尔兰基督徒服务,特别是在东米德兰、伦斯特省,可能还有东明斯特。虽然人们对他的使命知之甚少,但它似乎相对成功,尽管后来被有关圣帕特里克的叙述所掩盖。圣帕特里克的确切日期尚不清楚,但他生活在五世纪,担任传教主教,主要负责阿尔斯特和北康诺特等地区。传统上对他的看法大多来自后来的不可靠来源。公元 6 世纪,几个著名的修道院建立:圣菲尼安 (St. Finian) 建立的克朗纳尔 (Clonard)、圣布伦丹 (St. Brendan) 建立的克朗弗特 (Clonfert)、圣康加尔 (St. Comgall) 建立的班戈 (Bangor)、圣基兰 (St. Kieran) 建立的克朗马克诺斯 (Clonmacnoise) 和圣恩达 (St. Enda) 建立的基里尼 (Killeaney)。七世纪,圣迦太基建立了利斯莫尔,圣凯文建立了格兰达洛。
早期基督教爱尔兰
Early Christian Ireland ©Angus McBride
400 Jan 1 - 800

早期基督教爱尔兰

Ireland
早期基督教爱尔兰开始摆脱人口和生活水平的神秘下降,这种下降持续了大约公元 100 年至 300 年。在这个被称为爱尔兰黑暗时代的时期,人口完全是农村和分散的,小型环形堡垒是人类最大的居住中心。这些环形堡垒已知约有 40,000 个,现存数量可能多达 50,000 个,主要是富人的农场围场,通常包括地下通道——用于躲藏或逃跑的地下通道。爱尔兰经济几乎完全是农业经济,尽管掠夺英国的奴隶和战利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Crannógs(或称湖边围场)用于制作,并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增长。早期认为中世纪爱尔兰农业主要集中于牲畜的观点相反,花粉研究表明,谷物农业,特别是大麦和燕麦,从公元 200 年左右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牲畜,尤其是牛,受到高度重视,抢牛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到这一时期末,大型畜群,尤其是修道院拥有的畜群,已经很常见。中世纪早期,森林砍伐严重,到九世纪时大片林地减少,但沼泽地相对未受影响。到公元 800 年,小城镇开始围绕较大的修道院形成,例如特里姆修道院和利斯莫尔修道院,一些国王驻扎在这些修道院城镇。国王通常居住在较大的环形堡垒中,但拥有更多奢侈品,例如精致的凯尔特胸针。这一时期也见证了爱尔兰岛屿艺术的顶峰,其中包括《凯尔经》等彩绘手稿、胸针、石雕高十字架以及 Derrynaflan 和 Ardagh Hoards 等金属制品。从政治上讲,爱尔兰历史上最古老的事实是史前晚期存在五王制,包括乌莱德(阿尔斯特)、康纳赫塔(康纳赫特)、莱金(伦斯特)、穆穆(明斯特)和米德的 cóiceda 或“五分之一” (米斯)。然而,这种五帝制在有记载的历史出现时就已经瓦解了。新王朝的崛起,特别是北部和中部地区的乌伊尼尔王朝和西南部的埃奥加纳赫塔王朝,改变了政治格局。到了四、五世纪,乌莱家族和他们的母族康纳克塔人将乌莱德家族的领土缩小到了现在的唐郡和安特里姆郡,建立了附属王国艾尔吉阿拉和乌莱王国艾勒赫。乌伊尼尔人还在中部地区与莱金人进行定期战争,将他们的领土向南推进到基尔代尔/奥法利边境,并声称塔拉王权,塔拉开始被视为爱尔兰的最高王权。这导致爱尔兰重新划分为两半:北部的Leth Cuinn(“康恩的一半”),以百战中的康恩命名,他被认为是乌伊尼尔和康纳克塔的祖先;北部则以“康恩的一半”命名。南部的Leth Moga(“穆格的一半”)以穆格·努达特(Eoganachta 的假定祖先)的名字命名。尽管王朝宣传声称这种分裂可以追溯到 2 世纪,但它很可能起源于 8 世纪,当时正是 Uí Néill 权力的鼎盛时期。
希伯诺-苏格兰传教团
圣科伦巴在皮克特群岛执行任务期间。 ©HistoryMaps
500 Jan 1 - 600

希伯诺-苏格兰传教团

Scotland, UK
在六世纪和七世纪,爱尔兰-苏格兰传教团见证了来自爱尔兰的盖尔传教士将凯尔特基督教传播到苏格兰、威尔士、英格兰和墨洛温王朝的法国。最初,天主教在爱尔兰境内传播。“凯尔特基督教”一词出现于八世纪和九世纪,有些误导性。天主教消息来源认为,这些传教团是在罗马教廷的权威下运作的,而新教历史学家则强调凯尔特人和罗马神职人员之间的冲突,并指出这些传教团缺乏严格的协调。尽管礼拜仪式和结构存在地区差异,但凯尔特语地区仍然对教皇权保持着强烈的崇拜。科伦巴 (Columba) 的门徒杜诺 (Dunod) 于 560 年在迪伊河畔班戈 (Bangor-on-Dee) 创建了一所重要的圣经学校。这所学校以其庞大的学生群体而闻名,由七名院长领导,每名院长至少管理 300 名学生。该使团面临着与奥古斯丁的冲突,奥古斯丁是教皇格列高利一世于 597 年派往英国的,拥有对英国主教的权力。在一次会议上,班戈修道院院长戴诺克拒绝了奥古斯丁服从罗马教会法令的要求,表示他们愿意听取教会和教皇的意见,但拒绝绝对服从罗马的必要性。班戈的代表们坚持他们古老的习俗,拒绝奥古斯丁的至高无上。563年,圣科伦巴与同伴从多尼戈尔前往喀里多尼亚,在爱奥那岛建立了一座修道院。在科伦巴的领导下,修道院蓬勃发展,并成为向达尔里亚德苏格兰人和皮克特人传福音的中心。597 年哥伦巴去世时,基督教已传遍喀里多尼亚及其西部岛屿。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中,爱奥那岛繁荣起来,其修道院院长圣阿达姆南用拉丁文写下了《圣科伦巴的一生》。爱尔兰艾丹等传教士从爱奥那继续将基督教传播到诺森布里亚、麦西亚和埃塞克斯。在英格兰,艾丹在爱奥那接受教育,634 年受奥斯瓦尔德国王邀请到诺森布里亚教授凯尔特基督教。奥斯瓦尔德授予他林迪斯法恩建立一所圣经学校。艾丹的继任者菲南和科尔曼继续他的工作,将使命传播到盎格鲁撒克逊王国。据估计,三分之二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在此期间皈依了凯尔特基督教。哥伦巴努斯出生于 543 年,在班戈修道院学习直到 590 年左右,然后与 12 名同伴一起前往非洲大陆。受到勃艮第国王冈特拉姆的欢迎,他们在阿尼格雷、吕克瑟伊和方丹建立了学校。哥伦巴努斯于 610 年被狄乌德里克二世驱逐,移居伦巴第,并于 614 年在博比奥建立了一所学校。他的弟子在法国、 德国、比利时和瑞士各地建立了众多修道院,包括瑞士的圣加尔修道院和莱茵普法尔茨州的迪西登贝格修道院。在意大利,这次传教活动的重要人物包括菲耶索莱的圣多纳图斯和苏格兰人安德鲁。其他著名的传教士包括在巴登和康斯坦茨建立修道院的塞金根的弗里多林,以及特里尔的温德林、圣基里安和萨尔茨堡的鲁珀特等人物,他们为凯尔特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爱尔兰修道院制度的黄金时代
爱尔兰修道院制度的黄金时代 ©HistoryMaps
六至八世纪期间,爱尔兰经历了修道院文化的显着繁荣。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爱尔兰修道院主义的黄金时代”,其特点是修道院社区的建立和扩张,这些社区成为学习、艺术和精神的中心。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经历文化和知识衰退的时期,这些修道院定居点在知识的保存和传播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爱尔兰的修道院社区是由圣帕特里克、圣科伦巴和圣布里吉德等人物创立的。这些修道院不仅是宗教中心,也是教育和手稿制作的中心。僧侣们致力于抄写和阐释宗教文本,从而创作出了中世纪时期一些最精美的手稿。这些插图手稿以其复杂的艺术品、鲜艳的色彩和详细的设计而闻名,通常融入了凯尔特艺术的元素。《凯尔经》也许是这些插图手稿中最著名的。这本福音书据信创作于 8 世纪左右,是岛屿艺术的杰作,这种风格将基督教图像与传统爱尔兰图案相结合。《凯尔经》以四福音书的精美插图为特色,页面上饰有错综复杂的交错图案、奇幻的动物和华丽的首字母。其工艺和艺术性反映了修道院抄写员和彩绘师的高超技艺和奉献精神。这一时期的其他著名手稿包括《达罗之书》和《林迪斯法恩福音书》。《达罗之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七世纪末,是最早的岛屿照明例子之一,展示了爱尔兰修道院艺术的独特性。林迪斯法恩福音书虽然是在诺森布里亚制作的,但深受爱尔兰修道院制度的影响,体现了艺术技巧和风格的跨文化交流。爱尔兰修道院在欧洲更广泛的知识和文化复兴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来自爱尔兰的修道院学者走遍了整个大陆,在苏格兰的爱奥那和意大利的博比奥等地建立了修道院和学习中心。这些传教士带来了拉丁语、神学和古典文献的知识,为 9 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做出了贡献。六至八世纪爱尔兰修道院文化的繁荣对知识的保存和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修道院社区制作的插图手稿仍然是中世纪世界最重要、最美丽的文物之一,为了解中世纪早期爱尔兰的精神和艺术生活提供了见解。
爱尔兰的第一个维京时代
First Viking age in Ireland ©Angus McBride
795 Jan 1 - 902

爱尔兰的第一个维京时代

Dublin, Ireland
爱尔兰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的维京人袭击发生在公元 795 年,当时维京人(可能来自挪威)洗劫了兰贝岛。这次袭击之后,798 年对布雷加海岸和 807 年对康诺特海岸进行了袭击。这些早期维京人的入侵通常规模较小而迅速,中断了基督教爱尔兰文化的黄金时代,并预示着两个世纪断断续续的战争。维京人主要来自挪威西部,通常经过设得兰群岛和奥克尼群岛,然后到达爱尔兰。他们的目标之一是凯里郡海岸附近的斯凯利格群岛。这些早期袭击的特点是贵族自由企业,爱尔兰编年史中记载了 837 年的萨克斯索尔布、845 年的图吉斯和 847 年的阿贡等领导人。797 年,北 Uí Néill 的 Cenél nEógain 分支的 Áed Oirdnide 在其岳父兼政治对手 Donnchad Midi 去世后成为塔拉国王。在他的统治时期,米德、伦斯特和乌莱德发起了维护他权威的战争。与他的前任不同,阿埃德没有在明斯特竞选。他在 798 年统治期间阻止了维京人对爱尔兰的重大袭击,因此受到赞誉,尽管编年史并没有明确提及他参与了与维京人的冲突。自 821 年起,维京人对爱尔兰的袭击愈演愈烈,维京人建立了坚固的营地或长港,例如林杜阿切尔 (Linn Dúachaill) 和杜布林 (Duiblinn)(都柏林)。规模较大的维京军队开始瞄准主要的修道院城镇,而较小的当地教堂往往逃脱了他们的注意。一位著名的维京领袖索格斯特 (Thorgest) 参与了 844 年对康诺特 (Connacht)、米德 (Mide) 和克朗马克诺伊斯 (Clonmacnoise) 的袭击,被梅尔·塞赫内尔·马克·梅尔·卢阿奈德 (Máel Sechnaill mac Mail Ruanaid) 俘获并淹死。然而,索尔格斯特的历史真实性尚不确定,他的描述可能受到后来反维京情绪的影响。848年,爱尔兰领导人蒙斯特的奥尔乔巴尔·马克·西纳埃达和伦斯特的洛尔坎·马克·塞莱格在西亚斯内希坦击败了一支挪威军队。同年,现在的至高王梅尔·塞希内尔还在福拉赫击败了另一支挪威军队。这些胜利使法国向法兰克皇帝秃头查理设立了大使馆。853 年,奥拉夫(可能是“洛赫兰国王的儿子”)抵达爱尔兰,并与他的亲戚伊瓦尔一起领导维京人。他们的后裔,UíÍmair,在接下来的两个世纪中仍然具有影响力。从九世纪中叶开始,挪威人与爱尔兰统治者的联盟变得普遍。欧斯雷吉的塞巴尔·麦克·邓莱格最初与维京袭击者作战,但后来与奥拉夫和伊瓦尔结盟对抗梅尔·塞赫内尔,尽管这些联盟是暂时的。到了九世纪末,乌尼尔高国王面临着来自其亲属和都柏林挪威人的反对,凸显了爱尔兰持续存在的内部分歧。阿埃德·芬德利亚斯 (Áed Findliath) 接替梅尔·塞赫内尔 (Máel Sechnaill) 成为至高国王,他在对抗挪威人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特别是在 866 年烧毁了他们在北部的长港。然而,他的行为可能阻碍了港口城镇的发展,从而阻碍了北部的经济发展。编年史中最后一次提及奥拉夫是在 871 年,当时他和伊瓦尔从阿尔巴返回都柏林。伊瓦尔于 873 年去世,被称为“全爱尔兰和不列颠的挪威人之王”。902年,爱尔兰军队将维京人驱逐出都柏林,尽管挪威人继续影响爱尔兰政治。由辛加蒙德领导的一群维京人被迫离开爱尔兰后定居在英格兰威勒尔,有证据表明爱尔兰人曾在该地区存在过。维京人利用爱尔兰的政治分裂进行入侵,但爱尔兰治理的分散性使他们难以维持控制。尽管最初遇到了挫折,维京人的存在最终影响了爱尔兰的文化活动,导致爱尔兰学术侨民在欧洲的形成。约翰·斯科特斯·埃留根纳 (John Scottus Eriugena) 和塞杜利乌斯·斯科特斯 (Sedulius Scottus) 等爱尔兰学者在欧洲大陆崭露头角,为爱尔兰文化和学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爱尔兰第二维京时代
Second Viking age of Ireland ©Angus McBride
914 Jan 1 - 980

爱尔兰第二维京时代

Ireland
902年被驱逐出都柏林后,伊瓦尔的后裔,被称为“乌伊·伊梅尔”,仍然活跃在爱尔兰海沿岸,在皮克特兰、斯特拉斯克莱德、诺森布里亚和曼恩从事活动。914 年,一支新的维京舰队出现在沃特福德港,随后乌伊梅尔重新控制了爱尔兰的维京活动。拉格纳尔率领舰队抵达沃特福德,而西特里克则在伦斯特省的塞恩·福艾特登陆。尼尔·格伦杜布 (Niall Glúndub) 于 916 年成为乌伊尼尔 (Uí Néill) 统治者,他试图在明斯特 (Munster) 对抗拉格纳尔 (Ragnall),但没有进行决定性的交战。由奥盖尔·麦克·艾莱拉 (Augaire mac Ailella) 率领的伦斯特人进攻西特里克,但在康菲战役 (917) 中惨败,使西特里克得以重新建立挪威人对都柏林的控制。918 年,拉格纳尔前往约克,在那里他成为国王。从 914 年到 922 年,维京人在爱尔兰开始了更加密集的定居时期,挪威人建立了主要的沿海城镇,包括沃特福德、科克、都柏林、韦克斯福德和利默里克。都柏林和沃特福德的考古发掘出土了重要的维京遗产,包括都柏林南部被称为“拉斯当石板”的墓碑。维京人建立了许多其他沿海城镇,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爱尔兰与挪威混合的民族——挪威盖尔人出现了。尽管有斯堪的纳维亚精英,但基因研究表明,大多数居民都是爱尔兰土著。919年,尼尔·格伦杜布向都柏林进军,但在岛桥战役中被西特里克击败并杀死。西特里克于 920 年前往约克,由他在都柏林的亲戚戈弗莱德继任。戈弗莱德的袭击表现出一定的克制,这表明挪威人的战略从单纯的袭击转向建立更永久的存在。这种转变在 921 年至 927 年戈弗莱德在阿尔斯特东部的战役中表现得很明显,其目的是建立一个斯堪的纳维亚王国。尼尔·格伦杜布 (Niall Glúndub) 之子穆尔彻塔赫·麦克尼尔 (Muirchertach mac Néill) 成为一名成功的将军,击败了挪威人,并领导了迫使其他行省王国屈服的战役。941年,他俘虏了明斯特国王,率领舰队前往赫布里底群岛。戈弗莱德在约克短暂停留后,回到都柏林,在那里与利默里克的维京人作战。戈弗莱德的儿子阿姆莱布于 937 年决定性地击败了利默里克,并与苏格兰君士坦丁二世和斯特拉斯克莱德的欧文一世结盟。937 年,他们的联军在布鲁南布尔被阿塞尔斯坦击败。980年,梅尔·塞赫内尔·麦克·多姆内尔 (Máel Sechnaill mac Domnaill) 成为乌伊内尔 (Uí Néill) 的王者,在塔拉战役中击败都柏林并迫使其屈服。与此同时,在明斯特,由塞尼蒂格·马克·洛尔坎的儿子马斯加曼和布莱恩·博鲁领导的达尔盖伊党掌权。977年,布莱恩击败了利默里克的挪威人,并控制了明斯特。997 年,布赖恩·博鲁 (Brian Boru) 和梅尔·塞克内尔 (Máel Sechnaill) 分裂了爱尔兰,布赖恩控制了南部。经过一系列的征战,布赖恩于 1002 年声称拥有整个爱尔兰的王权。他迫使各省国王屈服,并于 1005 年在阿尔马宣布自己为“爱尔兰皇帝”。在他的统治下,爱尔兰的地区国王屈服了,但 1012 年,叛乱开始了。1014 年的克朗塔夫战役中,布莱恩的军队取得了胜利,但也导致了他的死亡。布莱恩去世后的一段时期,联盟的变化和挪威人对爱尔兰的影响持续存在,挪威盖尔人的存在成为爱尔兰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克朗塔夫之战
Battle of Clontarf ©Angus McBride
1014 Apr 23

克朗塔夫之战

Clontarf Park, Dublin, Ireland
公元 1014 年 4 月 23 日爆发的克朗塔夫战役是爱尔兰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这场战斗发生在都柏林附近,由爱尔兰至高国王布赖恩·博鲁率领的军队对抗爱尔兰王国和维京军队的联盟。这场冲突的根源在于在爱尔兰建立了重大影响力的爱尔兰本土人和维京定居者之间的政治权力斗争和文化冲突。布赖恩·博鲁(Brian Boru)原为明斯特国王,通过联合爱尔兰各个氏族并确立对整个岛屿的统治地位而掌权。他的崛起挑战了既定秩序,特别是伦斯特王国和都柏林的北欧-北欧王国,这是维京人的主要据点。这些地区的领导人,伦斯特的梅尔·莫尔达·麦克·默查达和都柏林的西格特里格·西尔比尔德,试图反抗布莱恩的权威。他们与来自大洋彼岸的其他维京军队结盟,包括来自奥克尼群岛和马恩岛的维京军队。这场战斗本身是一场残酷而混乱的事件,其特点是当时典型的近距离战斗。布莱恩·博鲁的军队主要由来自明斯特、康诺特和其他爱尔兰盟友的战士组成。对方不仅有伦斯特和都柏林的男子,还有相当数量的维京雇佣兵。尽管抵抗激烈,布莱恩的部队最终还是占据了上风。关键的转折点之一是维京人和伦斯特一方的几位杰出领导人的去世,这导致他们的士气和结构崩溃。然而,这场战斗并没有结束,布莱恩的一方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布莱恩·博鲁本人尽管当时已是老人,却在自己的帐篷里被逃跑的维京战士杀害。这一行为标志着这场战斗的悲剧性但具有象征意义的结束。克朗塔夫战役结束后,维京人在爱尔兰的势力立即遭到削弱。虽然维京人继续居住在爱尔兰,但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影响力严重削弱。然而,布莱恩·博鲁的去世也造成了权力真空,导致爱尔兰部族之间出现一段不稳定和内部冲突的时期。他作为统一者和民族英雄的遗产一直存在,他被认为是爱尔兰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克朗塔夫通常被视为象征维京人在爱尔兰统治地位终结的重要时刻,即使它并没有立即将整个国家统一到单一统治之下。这场战斗在爱尔兰民间传说和历史中受到庆祝,因为它展示了爱尔兰的韧性和最终战胜外国入侵者。
破碎的王权
Fragmented Kingship ©HistoryMaps
1022 Jan 1 - 1166

破碎的王权

Ireland
1022 年 Máel Sechnaill 去世后,Donnchad mac Brian 试图宣称“爱尔兰国王”的头衔。然而,他的努力却是徒劳的,因为他未能获得广泛的认可。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单一爱尔兰高级国王的概念仍然难以捉摸,《Baile In Scáil》的注释就证明了这一点,其中将弗莱特贝塔赫·乌阿·尼尔列为高级国王,尽管他甚至无法控制北部地区。从 1022 年到 1072 年,没有人能够令人信服地宣称对整个爱尔兰拥有王权,这一时期被当代观察家视为一个重要的空位期。弗兰·迈尼斯特雷 (Flann Mainistrech) 在其 1014 年至 1022 年间写的王诗《Ríg Themra tóebaige iar tain》中列出了塔拉的基督教国王,但没有在 1056 年确定一位高级国王。相反,他提到了几位地区国王:米德的 Conchobar Ua Mail Schechnaill、Áed Ua康诺赫特的Conchobair、布雷加的Garbíth Ua Cathassaig、伦斯特的Diarmait mac Maíl na mBó、明斯特的Donnchad mac Briain、艾勒赫的Niall mac Máel Sechnaill 和乌莱德的Niall mac Eochada。Cenél nEógain 内部的纷争使得乌莱德的尼尔·马克·埃查达 (Niall mac Eochada) 能够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尼尔与控制了爱尔兰东海岸大部分地区的迪尔马特·麦克·梅尔·纳·姆博结成联盟。这一联盟使迪尔姆特于 1052 年直接控制了都柏林,这与过去的领导人如梅尔·塞克奈尔 (Máel Sechnaill) 和布赖恩 (Brian) 等仅仅抢劫这座城市的做法有很大不同。迪尔马特扮演了“外国人”(ríge Gall)王权的前所未有的角色,标志着爱尔兰权力动态的显着转变。迪尔马特·麦克·梅尔·纳·姆博控制都柏林后,他的儿子默查德在东部保持了影响力。然而,1070 年默查德去世后,政治格局再次发生变化。至高王权仍然存在争议,不同的统治者迅速掌握和失去权力。这一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是布赖恩·博鲁 (Brian Boru) 的孙子 Muirchertach Ua Briain。穆尔彻塔赫的目标是巩固权力并复兴祖父的遗产。他的统治(1086-1119)致力于统治至高王权,尽管他的权威不断面临挑战。他结成联盟,特别是与都柏林的挪威-盖尔统治者结盟,并参与冲突以巩固自己的地位。12 世纪初发生了重大的教会改革,1111 年的拉斯·布雷赛尔主教会议和 1152 年的凯尔斯主教会议重组了爱尔兰教会。这些改革旨在使爱尔兰教会与罗马习俗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增强教会组织和政治影响力。12 世纪中叶,康诺特的托德尔巴赫·乌阿·康乔拜尔 (Turlough O'Connor) 成为至高王位的有力竞争者。他发动了多次运动来控制其他地区,并投资修建防御工事,加剧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动荡。导致盎格鲁-诺曼入侵的关键人物是伦斯特国王迪尔马特·麦克·默查达(德莫特·麦克默罗饰)。1166 年,迪尔姆特被现任至高王 Ruaidrí Ua Conchobair(罗里·奥康纳饰)领导的爱尔兰国王联盟废黜。为了夺回王位,迪尔马特逃往英国并向国王亨利二世寻求援助。
1169 - 1536
诺曼和中世纪爱尔兰
盎格鲁-诺曼人入侵爱尔兰
Anglo-Norman invasion of Ireland ©HistoryMaps
1169 Jan 1 - 1174

盎格鲁-诺曼人入侵爱尔兰

Ireland
始于 12 世纪末的盎格鲁-诺曼人入侵爱尔兰,标志着爱尔兰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开启了英国和后来的英国对爱尔兰长达 800 多年的直接介入。这次入侵是由盎格鲁-诺曼雇佣军的到来促成的,他们逐渐征服并获得了大片土地,确立了英国对爱尔兰的主权,据称这得到了教皇敕令《Laudabiliter》的批准。1169 年 5 月,盎格鲁-诺曼雇佣军应伦斯特被废黜国王迪尔马特·麦克·穆查达 (Dialmait mac Murchada) 的请求登陆爱尔兰。为了重新获得王权,迪尔姆特寻求了诺曼人的帮助,诺曼人很快帮助他实现了目标,并开始袭击邻国。这次军事干预得到了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批准,迪尔姆特向他宣誓效忠,并承诺提供土地以换取援助。1170 年,彭布罗克伯爵理查德·“强弓”·德·克莱尔 (Richard“Strongbow”de Clare) 率领的诺曼军队抵达并占领了重要的挪威-爱尔兰城镇,包括都柏林和沃特福德。强弓与迪尔马特的女儿奥伊芙的婚姻加强了他对伦斯特的统治。1171 年 5 月迪尔姆特去世后,强弓声称拥有伦斯特领土,但他的权威受到了爱尔兰王国的质疑。尽管由至高国王鲁阿德里·乌阿·康乔拜尔领导的联军围攻都柏林,诺曼人仍设法保住了大部分领土。1171 年 10 月,国王亨利二世率领大军登陆爱尔兰,以控制诺曼人和爱尔兰人。在罗马天主教会的支持下,亨利将他的干预视为强制宗教改革和征税的一种手段,他授予强弓伦斯特作为封地,并宣布挪威-爱尔兰城镇为王室领地。他还召集了卡舍尔主教会议来改革爱尔兰教会。许多爱尔兰国王向亨利屈服,可能希望他能够遏制诺曼扩张。然而,亨利将米斯授予休·德拉西以及其他类似的行动确保了诺曼-爱尔兰冲突的持续。尽管 1175 年签订的《温莎条约》承认亨利为被征服领土的宗主,鲁艾德里为爱尔兰其他地区的宗主,但战斗仍在持续。诺曼领主继续征服,爱尔兰军队进行抵抗。1177年,亨利宣布他的儿子约翰为“爱尔兰领主”,并授权诺曼进一步扩张。诺曼人建立了爱尔兰领主国,成为安茹帝国的一部分。诺曼人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文化和经济面貌。他们引进了新的农业实践,包括大规模干草制作、种植果树和新牲畜品种。维京人引入了铸币的广泛使用,诺曼人进一步建立了铸币厂,在主要城镇设有铸币厂。诺曼人还建造了许多城堡,改变了封建制度并建立了新的定居点。诺曼人内部的竞争以及与爱尔兰领主的联盟是最初征服之后的时期的特征。诺曼人经常支持盖尔领主与竞争对手的盟友竞争,从而操纵盖尔政治体系。亨利二世促进诺曼人内部竞争的策略帮助他在全神贯注于欧洲事务的同时保持了控制权。将米斯授予休·德拉西以抗衡强弓在伦斯特的权力就是这种做法的例证。德拉西和其他诺曼领导人面临爱尔兰国王和地区冲突的持续抵抗,导致持续的不稳定。1172年亨利二世离开后,诺曼人和爱尔兰人之间的战斗仍在继续。休·德拉西入侵米斯并面临当地国王的反对。诺曼人之间的冲突以及与爱尔兰领主的联盟仍在继续,使政治格局进一步复杂化。诺曼人在各个地区确立了统治地位,但抵抗依然存在。13世纪初,更多诺曼定居者的到来和持续的军事行动巩固了他们的控制。诺曼人适应和融入盖尔社会的能力,加上他们的军事实力,确保了他们在未来几个世纪在爱尔兰的统治地位。然而,他们的存在也为持久的冲突和英爱关系的复杂历史奠定了基础。
爱尔兰领主
Lordship of Ireland ©Angus McBride
1171 Jan 1 - 1300

爱尔兰领主

Ireland
1169-1171 年盎格鲁-诺曼人入侵爱尔兰后建立的爱尔兰领主国标志着爱尔兰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称为“爱尔兰勋爵”的英格兰国王将其统治范围扩大到了爱尔兰岛的部分地区。这一领地是由罗马教廷通过“劳达比利特”法令授予英国金雀花王朝国王的教皇封地而设立的。贵族领地的建立始于 1175 年的《温莎条约》,英国亨利二世和爱尔兰至高国王鲁艾德里·乌阿·孔乔贝尔 (Ruaidrí Ua Conchobair) 就条款达成一致,承认亨利的权威,同时允许鲁艾德里控制未被盎格鲁-诺曼人征服的地区。尽管签订了这项条约,英国王室的实际控制权还是时起时落,爱尔兰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处于当地盖尔人酋长的统治之下。1177 年,亨利二世试图将爱尔兰领主授予他的小儿子约翰(后来被称为英格兰国王约翰),以解决家庭纠纷。尽管亨利希望约翰加冕为爱尔兰国王,但教皇卢修斯三世拒绝了加冕。1185 年约翰首次访问爱尔兰期间,他的政府失败,导致亨利取消了加冕计划。当约翰于 1199 年登上英国王位时,爱尔兰领地落入英国王室的直接统治之下。整个 13 世纪,爱尔兰领主在中世纪温暖时期繁荣昌盛,带来了收成的改善和经济的稳定。封建制度被引入,重大发展包括郡县的创建、城墙城镇和城堡的建设,以及 1297 年爱尔兰议会的成立。然而,这些变化主要使盎格鲁-诺曼定居者和诺曼精英受益,经常使爱尔兰本土人口被边缘化。爱尔兰的诺曼领主和教士讲诺曼法语和拉丁语,而许多较贫穷的定居者则讲英语、威尔士语和佛兰芒语。盖尔爱尔兰人保留了他们的母语,造成了语言和文化鸿沟。尽管引入了英国的法律和政治结构,环境恶化和森林砍伐仍在继续,人口压力的增加加剧了这种情况。
诺曼在爱尔兰的衰落
Norman Decline in Ireland ©Angus McBride
1300 Jan 1 - 1350

诺曼在爱尔兰的衰落

Ireland
爱尔兰诺曼领主统治的鼎盛时期是在 1292 年成功征收世俗补贴税之后,于 1297 年成立了爱尔兰议会。这一时期还见证了 1302 年至 1307 年间第一份教皇税务登记册的编制。作为早期人口普查和财产清单,类似于《末日审判书》。然而,由于一系列不稳定事件,西伯诺-诺曼人的繁荣在 14 世纪开始衰退。盖尔领主在与诺曼骑士的直接对抗中失败后,采取了突袭和突然袭击等游击战术,使诺曼资源捉襟见肘,并使盖尔酋长能够夺回重要领土。与此同时,诺曼殖民者缺乏英国君主政体的支持,因为亨利三世和爱德华一世都专注于英国及其大陆领土的事务。内部分歧进一步削弱了诺曼底的地位。德伯格家族、菲茨杰拉德家族、巴特勒家族和德伯明翰家族等强大的希伯诺-诺曼领主之间的竞争导致了内战。继承人之间的财产分割将大领主分割成更小、防御能力较差的单位,伦斯特元帅的分割尤其有害。1315 年苏格兰的爱德华·布鲁斯入侵爱尔兰使局势更加恶化。布鲁斯的战役召集了许多爱尔兰领主对抗英国人,尽管他最终在 1318 年的福哈特战役中被击败,但这次入侵造成了重大破坏,并让爱尔兰当地领主重新夺回了土地。此外,一些对君主制幻灭的英国游击队也站在了布鲁斯一边。1315 年至 1317 年的欧洲饥荒加剧了混乱,因为爱尔兰港口由于普遍歉收而无法进口必要的粮食供应。布鲁斯入侵期间大面积焚烧农作物,导致严重的粮食短缺,进一步加剧了局势。1333 年,第三代阿尔斯特伯爵威廉·唐·德伯格 (William Donn de Burgh) 被谋杀,导致他的土地被他的亲属瓜分,引发了伯克内战。这场冲突导致英国在香农河以西失去权威,并导致麦克威廉·伯克斯等新的爱尔兰氏族崛起。奥尼尔王朝夺取了阿尔斯特的控制权,将伯爵领地重新命名为克兰德博伊 (Clandeboye),并于 1364 年获得阿尔斯特国王的头衔。1348 年黑死病的到来摧毁了主要是城市的希伯诺-诺曼人定居点,而爱尔兰本土人分散的乡村生活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使他们幸免于难。瘟疫摧毁了英格兰和诺曼人口,导致爱尔兰语言和习俗的复兴。黑死病爆发后,英国控制的地区收缩到都柏林周围的防御工事帕莱地区。英法百年战争(1337-1453)的总体背景进一步转移了英国的军事资源,削弱了领主抵御盖尔人和诺曼领主攻击的能力。到 14 世纪末,这些累积的事件大大削弱了诺曼领主在爱尔兰的影响力和权力,导致了一段衰落和分裂的时期。
盖尔语复兴
Gaelic Resurgence ©HistoryMaps
1350 Jan 1 - 1500

盖尔语复兴

Ireland
政治不满和连续饥荒的破坏性影响共同推动了爱尔兰诺曼势力的衰落和盖尔人影响力的复兴(称为盖尔复兴)。爱尔兰人被诺曼人强迫进入贫瘠土地,从事自给农业,这使他们在歉收和饥荒期间处于弱势,特别是在 1311 年至 1319 年期间。随着诺曼人在帕莱地区以外的权威逐渐衰落,爱尔兰-诺曼领主开始采用爱尔兰语言和习俗,最终被称为古英语。这种文化同化导致后来的史学中出现了“比爱尔兰人本身更像爱尔兰人”的说法。古英国人在反对英国统治的政治和军事冲突中经常与爱尔兰土著结盟,并在宗教改革后基本上保持天主教徒。帕莱当局担心爱尔兰的盖尔化,于 1367 年通过了《基尔肯尼法规》。这些法律试图禁止英国后裔采用爱尔兰习俗、语言以及与爱尔兰人通婚。然而,都柏林政府的执行权力有限,导致这些法规基本上无效。爱尔兰的英国领主面临着被盖尔爱尔兰王国占领的威胁,促使盎格鲁-爱尔兰领主紧急请求国王干预。1394 年秋,理查二世启程前往爱尔兰,一直停留到 1395 年 5 月。他的军队超过 8,000 人,是中世纪晚期部署到该岛的最大军队。这次入侵被证明是成功的,几位爱尔兰酋长屈服于英国的统治。这是理查德统治期间最显着的成就之一,尽管英国在爱尔兰的地位只是暂时得到巩固。15世纪,英国的中央权威继续受到削弱。英国君主政体面临着自己的危机,包括百年战争后期和玫瑰战争(1460-1485)。结果,英国对爱尔兰事务的直接参与减少了。基尔代尔的菲茨杰拉德伯爵掌握着重要的军事力量,并与各个领主和氏族保持着广泛的联盟,有效地控制了领主地位,进一步疏远了英国王室与爱尔兰政治现实的关系。与此同时,当地的盖尔人和盖尔化领主以牺牲帕莱人为代价扩大了领土。爱尔兰人相对自治和文化复兴的时代以与英国治理和习俗的背离为标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16 世纪末都铎王朝重新征服爱尔兰为止。
爱尔兰玫瑰战争
War of the Roses in Ireland © wraithdt
1455 Jan 1 - 1487

爱尔兰玫瑰战争

Ireland
在玫瑰战争(1455-1487)期间,爱尔兰是英国王室的政治和军事战略地区。兰开斯特家族和约克家族之间为争夺英国王位而发生的冲突对爱尔兰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英爱贵族的卷入以及他们之间效忠关系的转变。盎格鲁-爱尔兰领主是诺曼入侵者的后裔,在爱尔兰拥有重要权力,他们在这一时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常常夹在对英国王室的忠诚和当地利益之间。关键人物包括基尔代尔伯爵、奥蒙德伯爵和德斯蒙德伯爵,他们在爱尔兰政坛享有盛誉。菲茨杰拉德家族,尤其是基尔代尔伯爵,尤其具有影响力,并以其广泛的土地所有权和政治权力而闻名。1460 年,与爱尔兰关系密切的约克公爵理查在英格兰最初遭遇挫折后,来到爱尔兰寻求庇护。1447 年,他被任命为爱尔兰中尉,利用这一职位在盎格鲁-爱尔兰领主中建立了支持基础。理查德在爱尔兰的经历加强了他在英格兰持续冲突中的地位,他在战役中利用了爱尔兰的资源和军队。他的儿子爱德华四世在 1461 年夺取王位时继续利用爱尔兰的支持。1462 年在基尔肯尼郡发生的皮尔敦战役是玫瑰战争期间爱尔兰的一场重大冲突。这场战斗中,戴斯蒙德伯爵领导的忠于约克派的军队与奥蒙德伯爵领导的支持兰开斯特派的军队发生冲突。约克派取得胜利,巩固了他们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在整个玫瑰战争期间,爱尔兰的政治格局充满了不稳定和联盟的变化。英爱领主们利用这场冲突为自己谋利,通过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同时宣誓效忠敌对派系,因为这符合他们的利益。这一时期英国在爱尔兰的权威也出现了衰落,因为王室的焦点仍然集中在英格兰的权力斗争上。玫瑰战争的结束和亨利七世领导下的都铎王朝的崛起给爱尔兰带来了重大变化。亨利七世试图巩固对爱尔兰的控制,从而加大了征服英爱领主和集权的力度。这一时期标志着英国开始更直接地干预爱尔兰事务,为未来的冲突和英国最终对爱尔兰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1536 - 1691
都铎王朝和斯图亚特王朝的爱尔兰
都铎王朝征服爱尔兰
Tudor conquest of Ireland ©Angus McBride
1536 Jan 1 - 1603

都铎王朝征服爱尔兰

Ireland
都铎王朝对爱尔兰的征服是英国王室在 16 世纪为恢复和扩大对爱尔兰的控制而做出的努力,而爱尔兰的控制自 14 世纪以来已显着削弱。12 世纪末盎格鲁-诺曼人首次入侵后,英国的统治逐渐衰落,爱尔兰大部分地区落入当地盖尔人酋长国的控制之下。基尔代尔的菲茨杰拉德家族是一个强大的希伯诺-诺曼王朝,代表英国君主政体管理爱尔兰事务,以降低成本并保护帕莱(东海岸的一个要塞地区)。到 1500 年,菲茨杰拉德家族已成为爱尔兰的主导政治力量,一直担任副大臣职务直至 1534 年。变革的催化剂:叛乱与改革菲茨杰拉德家族的不可靠成为英国王室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他们与约克派觊觎者和外国势力的联盟,以及托马斯·“丝绸托马斯”·菲茨杰拉德最终领导的叛乱,促使亨利八世采取果断行动。西尔肯·托马斯的叛乱将爱尔兰的控制权交给了教皇和皇帝查理五世,但被亨利八世镇压,亨利八世处决了托马斯和他的几个叔叔,并监禁了家族首领吉罗伊德·奥格。这次叛乱凸显了爱尔兰需要采取新的战略,导致在托马斯·克伦威尔的协助下实施“投降和重新归还”政策。这项政策要求爱尔兰领主将他们的土地交给王室,并根据英国法律将其作为赠款收回,从而有效地将其纳入英国的治理体系。1542 年《爱尔兰王权法案》宣布亨利八世为爱尔兰国王,将领主国转变为王国,旨在通过授予盖尔人和盖尔化上层阶级以同化他们,并授予他们英国头衔并允许他们进入爱尔兰议会。挑战与叛乱:德斯蒙德叛乱及其他尽管做出了这些努力,都铎王朝的征服仍然面临着重大挑战。英国法律和中央政府权力的实施遭到了抵制。连续的叛乱,例如 1550 年代伦斯特的叛乱,以及爱尔兰领主内部的冲突持续存在。明斯特的德斯蒙德叛乱(1569-1573、1579-1583)尤其严重,德斯蒙德的菲茨杰拉德家族反抗英国的干涉。对这些叛乱的残酷镇压,包括强迫饥荒和大面积破坏,导致明斯特多达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九年战争和盖尔教团的没落都铎王朝征服期间最重大的冲突是由蒂龙伯爵休·奥尼尔和休·奥唐纳领导的九年战争(1594-1603)。这场战争是在西班牙援助支持下的全国范围内反抗英国统治的起义。这场冲突在 1601 年的金塞尔战役中达到顶峰,英国军队击败了西班牙远征军。1603 年,战争以《梅利丰条约》签订而结束,随后 1607 年的伯爵逃亡标志着许多盖尔领主的离开,让他们的土地可供英国殖民。种植园和英国控制的建立伯爵逃亡后,英国王室实施了阿尔斯特种植园,将大量英国和苏格兰新教徒安置在爱尔兰北部。这一殖民努力旨在确保英国的控制并传播英国文化和新教。爱尔兰其他地区也建立了种植园,包括莱伊什、奥法利和明斯特,但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都铎王朝的征服导致爱尔兰本土领主解除了武装,并首次建立了中央政府对整个岛屿的控制。爱尔兰的文化、法律和语言被英语的同等文化、法律和语言系统地取代。英国定居者的引入和英国普通法的实施标志着爱尔兰社会的重大转变。宗教和政治两极分化这次征服还加剧了宗教和政治两极分化。新教改革在爱尔兰未能站稳脚跟,加上英国王室使用的残酷手段,加剧了爱尔兰民众的不满。欧洲的天主教势力支持爱尔兰叛乱分子,使英国控制该岛的努力进一步复杂化。到 16 世纪末,爱尔兰日益分裂为天主教原住民(盖尔语和古英语)和新教定居者(新英语)。在詹姆斯一世的统治下,对天主教的镇压仍在继续,阿尔斯特种植园进一步巩固了新教的控制。直到 1641 年的爱尔兰叛乱和随后的 1650 年代克伦威尔征服之前,盖尔爱尔兰人和古英格兰地主仍然占多数,这确立了新教在爱尔兰的统治地位长达几个世纪。
爱尔兰同盟战争
Irish Confederate Wars ©Angus McBride
1641 Oct 1 - 1653 Apr

爱尔兰同盟战争

Ireland
爱尔兰同盟战争,也称为十一年战争(1641-1653),是更广泛的三国战争的关键部分,这场战争涉及查理一世统治下的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宗教和种族层面,围绕治理土地所有权和宗教自由问题。冲突的核心是爱尔兰天主教徒和英国新教徒之间关于政治权力和土地控制权以及爱尔兰是否自治或服从英国议会的斗争。这场冲突是爱尔兰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冲突之一,导致战斗、饥荒和疾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冲突始于 1641 年 10 月,爱尔兰天主教徒领导的阿尔斯特起义。他们的目标是结束反天主教歧视,加强爱尔兰自治,并推翻爱尔兰种植园。此外,他们还试图阻止反对查理一世国王的反天主教英国议员和苏格兰盟约者的入侵。尽管叛乱领袖费利姆·奥尼尔声称按照国王的命令行事,但查理一世在叛乱开始后就予以谴责。起义迅速升级为爱尔兰天主教徒与英格兰和苏格兰新教定居者之间的种族暴力,特别是在阿尔斯特省,那里发生了大规模屠杀。为了应对混乱,爱尔兰天主教领导人于 1642 年 5 月成立了爱尔兰天主教联盟,控制了爱尔兰大部分地区。这个联盟由盖尔人和古英格兰天主教徒组成,是事实上的独立政府。在接下来的几个月和几年里,南方联盟与忠于查理一世的保皇党军队、英国议员和苏格兰盟约军队作战。这些战斗的特点是焦土战术和严重的破坏。南方联盟最初取得了成功,到 1643 年中期控制了爱尔兰的大部分地区,但阿尔斯特、都柏林和科克等新教重要据点除外。然而,内部分歧困扰着南方联盟。虽然一些人支持与保皇党完全结盟,但另一些人则更关注天主教自治和土地问题。南方联盟的军事行动取得了显着的胜利,例如 1646 年的本伯布战役但由于内讧和战略失误,他们未能利用这些成果。1646年,同盟国与以奥蒙德公爵为代表的保皇党签署了和平条约。这项协议引起了许多争议,令包括教皇大使乔瓦尼·巴蒂斯塔·里努奇尼在内的许多南方邦联领导人无法接受。该条约在联邦内部造成了进一步的分裂,导致他们的军事努力破裂。无法占领都柏林等战略地点大大削弱了他们的地位。到 1647 年,议会军队在邓根山 (Dungan's Hill)、卡舍尔 (Cashel) 和诺克纳瑙斯 (Knocknanauss) 等战役中给南方联盟带来了严重的失败。这些失败迫使同盟国进行谈判并最终与保皇党结盟。然而,内部纠纷和英国内战的更广泛背景使他们的努力变得复杂。尽管他们进行了暂时的合作,但南方邦联无法承受内部分裂和外部军事挑战的双重压力。爱尔兰同盟战争对爱尔兰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广泛的破坏。战争以南方联盟及其保皇党盟友的失败而结束,导致天主教受到镇压,天主教拥有的土地被大量没收。这一时期标志着旧天主教地主阶级的有效终结,并为爱尔兰未来的冲突和政治变革奠定了基础。这场冲突从根本上重塑了爱尔兰社会、治理和人口结构,其持久影响影响了爱尔兰几个世纪的政治和宗教格局。
克伦威尔征服爱尔兰
Cromwellian Conquest of Ireland ©Andrew Carrick Gow
1649 Aug 15 - 1653 Sep 27

克伦威尔征服爱尔兰

Ireland
克伦威尔征服爱尔兰(1649-1653)是三国战争的关键一章,其中包括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的英国议会军队重新征服爱尔兰。这场运动的目的是在 1641 年爱尔兰叛乱和随后的爱尔兰同盟战争之后巩固英国对爱尔兰的控制。这次征服的特点是重大的军事行动、严厉的政策和广泛的破坏,对爱尔兰社会产生了持久的影响。1641 年叛乱之后,爱尔兰天主教联盟控制了爱尔兰的大部分地区。1649年,他们与英国保皇党结盟,希望恢复查理二世统治下的君主制。这一联盟对新成立的英格兰联邦构成了直接威胁,该联邦在英国内战中取得了胜利,并处决了查理一世。清教徒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的英格兰尾部议会旨在消除这一威胁,惩罚爱尔兰天主教徒1641 年叛乱,并确保对爱尔兰的控制。议会也有征服爱尔兰的经济动机,因为它需要没收土地来偿还债权人。1649 年 8 月,议会在拉思曼斯战役中取得胜利,克伦威尔率领新模范军登陆都柏林,取得了重要的立足点。他的战役迅速而残酷,从 1649 年 9 月的德罗赫达围城战开始,他的军队在占领该镇后屠杀了驻军和许多平民。这种极端暴力行为的目的是恐吓保皇党和南方邦联军队并使其士气低落。继德罗赫达之后,克伦威尔的军队南下,占领了另一座港口城市韦克斯福德,1649 年 10 月的韦克斯福德劫掠期间,类似的暴行也发生过。这些屠杀产生了深远的心理影响,导致一些城镇在没有抵抗的情况下投降,而另一些城镇则长期坚守。围攻。议员们在沃特福德、邓坎农、克朗梅尔和基尔肯尼等设防城镇面临严重抵抗。克朗梅尔尤其以其猛烈的防御而闻名,这给克伦威尔的军队造成了惨重的伤亡。尽管面临这些挑战,克伦威尔还是在 1650 年底成功占领了爱尔兰东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在阿尔斯特,罗伯特·维纳布尔斯和查尔斯·库特成功领导了针对苏格兰盟约人和剩余保皇党军队的战役,确保了北方的安全。1650 年 6 月的斯卡里夫霍利斯战役取得了议会的决定性胜利,有效地摧毁了爱尔兰同盟的最后一支主要野战军。剩余的抵抗力量集中在利默里克和戈尔韦等城市周围。1651 年 10 月,尽管城内爆发了瘟疫和饥荒,利默里克在长期围困后仍落入亨利·伊雷顿 (Henry Ireton) 手中。戈尔韦一直坚持到 1652 年 5 月,标志着有组织的南方邦联抵抗运动的结束。即使在这些据点被攻陷之后,游击战又继续了一年。议会部队采用焦土战术,摧毁粮食供应并强行驱逐平民,以削弱对游击队的支持。这场运动加剧了饥荒并传播了黑死病,导致大量平民伤亡。这次征服给爱尔兰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据估计,死亡人数占总人口的 15% 至 50%,其中饥荒和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数最多。除了人员伤亡之外,大约有 50,000 名爱尔兰人作为契约仆人被运送到加勒比海和北美的英国殖民地。克伦威尔定居点极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土地所有权。1652 年的《定居法案》没收了爱尔兰天主教徒和保皇党的土地,将其重新分配给英国士兵和债权人。天主教徒大部分被驱逐到西部的康诺特省,并执行严格的刑法,禁止天主教徒担任公职、进入城镇以及与新教徒通婚。这种土地重新分配使天主教土地所有权在英联邦时期降至 8%,从根本上改变了爱尔兰的社会和经济面貌。克伦威尔式的征服留下了痛苦和分裂的持久遗产。克伦威尔在爱尔兰历史上仍然是一个深受辱骂的人物,象征着对爱尔兰人民的残酷镇压和英国的统治。征服期间和之后实施的严厉措施和政策加深了教派分歧,为未来的冲突和爱尔兰天主教徒的长期边缘化奠定了基础。
爱尔兰威廉派战争
博因河;威廉派以微弱优势获胜,朔姆伯格被杀(右下)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89 Mar 12 - 1691 Oct 3

爱尔兰威廉派战争

Ireland
1689 年 3 月至 1691 年 10 月期间发生的爱尔兰威廉战争是天主教国王詹姆斯二世和新教国王威廉三世支持者之间的一场决定性冲突。这场战争与规模更大的九年战争(1688-1697)密切相关,九年战争涉及路易十四领导的法国与包括英国、 荷兰共和国和其他欧洲列强的大联盟之间更广泛的冲突。战争的根源在于 1688 年 11 月的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被废黜,其新教女儿玛丽二世和她的丈夫威廉三世取而代之。詹姆斯在爱尔兰保留了重要的支持,这主要是由于该国天主教徒占多数。爱尔兰天主教徒希望詹姆斯能够解决他们在土地所有权、宗教和公民权利方面的不满。相反,集中在阿尔斯特的新教徒则支持威廉。冲突始于 1689 年 3 月,当时詹姆斯在法国的支持下登陆金塞尔,并试图利用他的爱尔兰基地重新夺回王位。战争迅速升级为一系列小冲突和围攻,其中包括著名的德里围攻,新教捍卫者成功抵抗了詹姆斯党军队。这使得威廉能够派出一支远征军登陆,并在 1690 年 7 月的博因河战役中击败了詹姆斯的主力部队,这是迫使詹姆斯逃往法国的转折点。博伊恩河之后,詹姆斯党军队重新集结,但在 1691 年 7 月的奥格里姆战役中遭受惨败。这场战斗尤其具有破坏性,导致詹姆斯党伤亡惨重,并有效结束了有组织的抵抗。战争于 1691 年 10 月签订《利默里克条约》,该条约为战败的雅各布派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条款,尽管这些条款后来被随后针对天主教徒的刑法所破坏。威廉派战争极大地塑造了爱尔兰的政治和社会格局。它巩固了新教的统治地位和英国对爱尔兰的控制,开启了两个多世纪的新教统治。战后颁布的刑法严格限制爱尔兰天主教徒的权利,加剧了教派分歧。《利默里克条约》最初承诺保护天主教徒,但随着刑法的扩大,特别是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期间,这些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威廉派的胜利确保了詹姆斯二世不会通过军事手段夺回王位,并加强了新教在爱尔兰的统治。这场冲突还在爱尔兰天主教徒中培养了持久的詹姆斯党情绪,他们继续将斯图亚特王朝视为合法的君主。北爱尔兰至今仍在纪念威廉战争的遗产,特别是新教橙色骑士团在七月十二日庆祝活动期间纪念威廉在博因河战役中的胜利。这些纪念活动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反映出这一时期根深蒂固的历史和宗教分歧。
新教在爱尔兰的统治地位
理查德·伍德沃德(Richard Woodward),英国人,后来成为英国圣公会克洛因主教。他是一些为爱尔兰统治最坚定的辩护的作者。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691 Jan 1 - 1800

新教在爱尔兰的统治地位

Ireland
十八世纪期间,爱尔兰的大多数人口都是贫困的天主教农民,由于严厉的经济和政治惩罚,他们在政治上不活跃,导致许多领导人皈依新教。尽管如此,天主教徒的文化觉醒已经开始兴起。爱尔兰的新教人口分为两个主要群体:阿尔斯特的长老会,尽管经济条件较好,但几乎没有政治权力;盎格鲁-爱尔兰人,是爱尔兰圣公会的成员,拥有重要的权力,控制着大部分农田由天主教农民耕种。许多盎格鲁-爱尔兰人都是忠于英国的缺席地主,但居住在爱尔兰的人越来越多地认为自己是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并对英国的控制表示不满,乔纳森·斯威夫特和埃德蒙·伯克等人主张更多的地方自治。爱尔兰的詹姆斯党抵抗运动以 1691 年 7 月的奥格里姆战役而结束。此后,盎格鲁-爱尔兰统治集团更严格地执行刑法,以防止未来的天主教起义。这个新教少数群体约占人口的 5%,控制着爱尔兰经济、法律体系、地方政府的主要部门,并在爱尔兰议会中占据绝对多数。他们不信任长老会和天主教徒,依靠英国政府来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爱尔兰的经济因房东不在场而受到影响,他们对庄园的管理不善,专注于出口而不是本地消费。小冰河时期的严冬导致了 1740 年至 1741 年的饥荒,造成约 40 万人死亡,15 万人移居国外。《航海法》对爱尔兰商品征收关税,进一步给经济带来压力,尽管这个世纪与之前相比相对和平,人口翻了一番,超过四百万。到了十八世纪,英爱统治阶级将爱尔兰视为自己的祖国。在亨利·格拉坦的领导下,他们寻求与英国更好的贸易条件以及爱尔兰议会更大的立法独立性。虽然实现了一些改革,但更激进的天主教选举权提案却陷入停滞。1793年,天主教徒获得了投票权,但还不能进入议会或担任政府职务。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一些爱尔兰天主教徒寻求更加激进的解决方案。爱尔兰是一个独立的王国,由英国君主通过爱尔兰中尉统治。从 1767 年开始,一位强大的总督乔治·汤森 (George Townshend) 开始实行中央集权,重大决策都在伦敦做出。爱尔兰统治在 1780 年代制定了法律,使爱尔兰议会更加有效和独立,但仍处于国王的监督之下。长老会和其他持不同政见者也面临迫害,导致爱尔兰人联合协会于 1791 年成立。他们最初寻求议会改革和天主教解放,后来通过武力追求建立一个非宗派的共和国。这在 1798 年的爱尔兰叛乱中达到顶峰,这场叛乱遭到残酷镇压,并促使英国颁布了《1800 年联合法案》,废除了爱尔兰议会,并从 1801 年 1 月起将爱尔兰并入英国。1691 年至 1801 年这段时间通常被称为“长期和平”,与之前的两个世纪相比,政治暴力相对较少。然而,这个时代是以冲突开始和结束的。到最后,新教的统治地位受到了更加自信的天主教徒的挑战。1800 年的《联合法案》标志着爱尔兰自治的结束,英国成立。1790 年代的暴力事件粉碎了克服宗派分歧的希望,长老会与天主教和激进联盟保持距离。在丹尼尔·奥康奈尔的领导下,爱尔兰民族主义变得更加纯粹的天主教徒,而许多新教徒看到自己的地位与与英国的联盟息息相关,成为坚定的统一主义者。
1691 - 1919
联盟和革命爱尔兰
爱尔兰大饥荒
一个爱尔兰农民家庭发现他们商店的破败。 ©Daniel MacDonald
1845 Jan 1 - 1852

爱尔兰大饥荒

Ireland
大饥荒或大饥饿(爱尔兰语:an Gorta Mór)是1845年至1852年爱尔兰发生的一段饥饿和疾病的灾难性时期,对爱尔兰社会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饥荒在爱尔兰语占主导地位的西部和南部地区最为严重,同时,它在爱尔兰语中被称为“Drochshaol”,意思是“糟糕的生活”。饥荒的高峰发生在 1847 年,臭名昭著的“Black '47”。在此期间,大约有100万人死亡,超过100万人移民,导致人口下降20%至25%。饥荒的直接原因是马铃薯作物受到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的侵染,这种疫病在 1840 年代蔓延到整个欧洲。这次瘟疫导致爱尔兰境外约 10 万人死亡,并引发了 1848 年欧洲革命的动乱。在爱尔兰,缺席地主制度和对单一作物——马铃薯的严重依赖等根本问题加剧了这种影响。最初,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困境,但这些努力被伦敦新辉格党政府打断,该政府赞成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并受到天意信仰和对爱尔兰性格的偏见的影响。英国政府的应对措施不充分,包括未能阻止爱尔兰的大量粮食出口,这项政策是在之前的饥荒期间制定的。这一决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争论点,并导致了反英情绪的高涨和爱尔兰独立的推动。饥荒还导致大范围的驱逐,而禁止拥有四分之一英亩土地的人接受济贫院援助的政策加剧了这种情况。饥荒深刻改变了爱尔兰的人口格局,导致人口永久性下降和大量爱尔兰侨民的产生。它还加剧了种族和宗派紧张局势,助长了爱尔兰和爱尔兰移民的民族主义和共和主义。这场饥荒被认为是爱尔兰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象征着英国政府的背叛和剥削。这一遗产在日益增长的爱尔兰独立需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79 年,马铃薯枯萎病重新回到欧洲,但由于土地战争,爱尔兰的社会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土地战争是一场由土地联盟领导的土地运动,旨在应对早期的饥荒。联盟发起的租户权利运动,包括公平租金、固定租期和自由出售,减轻了疫病卷土重来的影响。与早期的饥荒相比,抵制房东和防止驱逐等行动减少了无家可归和死亡人数。饥荒对爱尔兰的文化记忆留下了持久的影响,塑造了留在爱尔兰的人和散居国外的人的身份。关于描述这一时期的术语的争论仍在继续,一些人认为“大饥饿”更准确地反映了事件的复杂性。饥荒仍然是苦难的深刻象征,也是爱尔兰民族主义的催化剂,凸显了爱尔兰和英国之间持续到二十世纪的紧张关系。
爱尔兰移民
Irish Emigration ©HistoryMaps
1845 Jan 1 00:01 - 1855

爱尔兰移民

United States
大饥荒(1845-1852)后的爱尔兰移民是一个重要的人口现象,它重塑了爱尔兰和爱尔兰人移民的国家。由马铃薯疫病引起的饥荒导致大约一百万人死亡,并迫使另外一百万人为了逃避饥饿和经济崩溃而被迫移民。这种大规模的人口外流对爱尔兰和国外产生了深远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影响。1845 年至 1855 年间,超过 150 万爱尔兰人离开了自己的祖国。这标志着长期移民的开始,爱尔兰人口数十年来持续下降。这些移民大多数前往美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前往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在美国,纽约、波士顿、费城和芝加哥等城市的爱尔兰移民急剧增加,他们往往定居在贫困的城市社区。这些移民面临着重大挑战,包括偏见、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艰苦的工作环境。尽管面临这些困难,爱尔兰人很快成为美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建筑、工厂和家政服务领域的工作。横渡大西洋的旅程充满了危险。许多移民乘坐“棺材船”出行,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疾病、营养不良和过度拥挤导致死亡率很高。那些在航行中幸存下来的人通常只带了身上的衣服,需要依靠亲戚、朋友或慈善组织来获得初步支持。随着时间的推移,爱尔兰社区逐渐建立起来,并开始建立教堂、学校和社交俱乐部等机构,为新来者提供社区意识和支持。在加拿大,爱尔兰移民也面临着类似的挑战。许多人抵达魁北克市和圣约翰等港口,经常不得不在圣劳伦斯河的检疫站格罗斯岛接受检疫。格罗斯岛的条件十分恶劣,许多人死于斑疹伤寒和其他疾病。那些在隔离过程中幸存下来的人继续在农村和城市地区定居,为加拿大基础设施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澳大利亚也成为爱尔兰移民的目的地,特别是在 1850 年代发现金矿之后。经济机会的承诺吸引了许多爱尔兰人来到澳大利亚殖民地。与北美同胞一样,爱尔兰裔澳大利亚人最初也面临着困难,但逐渐站稳脚跟,为该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爱尔兰移民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在爱尔兰,大规模离开导致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许多农村地区人口减少。这产生了经济影响,因为劳动力减少,农业产量下降。从社会角度来看,如此大一部分人口的流失改变了社区结构和家庭动态,许多家庭因相距遥远而永久分离。在文化上,爱尔兰侨民帮助在世界各地传播爱尔兰传统、音乐、文学和宗教习俗。爱尔兰移民及其后代在新国家的文化和政治生活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美国,爱尔兰裔美国人在政治、工会和天主教会中变得有影响力。约翰·F·肯尼迪等爱尔兰裔著名人物在美国社会中担任重要职务,象征着爱尔兰人成功融入他们的第二故乡。大饥荒后爱尔兰移民的影响至今仍然显而易见。在爱尔兰,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饥荒和随后的移民浪潮,包括博物馆、纪念碑和年度纪念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爱尔兰侨民仍然与其传统保持联系,维持文化习俗,并在全世界爱尔兰社区之间培养团结感和认同感。
爱尔兰自治运动
1886 年 4 月 8 日,格莱斯顿在关于爱尔兰地方自治法案的辩论中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0 Jan 1 - 1918

爱尔兰自治运动

Ireland
直到 1870 年代,大多数爱尔兰人从英国主要政党(包括自由党和保守党)中选出议员。例如,在 1859 年大选中,保守党在爱尔兰获得了多数席位。此外,相当少数人支持联邦主义者,他们坚决反对任何淡化《联邦法案》的行为。1870 年代,前保守党律师、后来成为民族主义者的艾萨克·巴特 (Isaac Butt) 创立了地方自治联盟 (Home Rule League),推动温和的民族主义议程。巴特去世后,领导权传给了威廉·肖,然后传给了激进的新教地主查尔斯·斯图尔特·帕内尔。帕内尔将地方自治运动(更名为爱尔兰议会党(IPP))转变为爱尔兰的主导政治力量,将传统的自由党、保守党和统一党边缘化。这种转变在1880年大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独立人民党赢得了63个席位,在1885年大选中更是如此,它获得了86个席位,其中包括利物浦的一个席位。帕内尔的运动主张爱尔兰作为英国境内的一个地区享有自治权,这与早期民族主义者丹尼尔·奥康奈尔要求完全废除《联合法案》形成鲜明对比。自由党首相威廉·格莱斯顿于 1886 年和 1893 年提出了两项​​地方自治法案,但均未能成为法律。格莱斯顿面临来自英国农村支持者和约瑟夫·张伯伦领导的自由党内部与保守党结盟的统一派的反对。地方自治的推动使爱尔兰两极分化,特别是在阿尔斯特,统一派在复兴的橙色勋章的支持下担心来自都柏林议会的歧视和经济损害。1886 年,贝尔法斯特在对第一部地方自治法案进行辩论时爆发了骚乱。1889年,帕内尔的领导层因与议员分居的妻子凯瑟琳·奥谢(Katharine O'Shea)的长期关系丑闻而遭受打击。这一丑闻使帕内尔与支持地方自治的自由党和天主教会疏远,导致爱尔兰党内部分裂。帕内尔在争夺控制权的斗争中失败并于 1891 年去世,导致党和国家分为支持帕内尔派和反帕内尔派。爱尔兰联合联盟成立于 1898 年,最终在 1900 年大选中在约翰·雷德蒙德的领导下重新统一了该党。1904年爱尔兰改革协会尝试实行权力下放失败后,爱尔兰党在1910年大选后在下议院保持了权力平衡。1911 年议会法案消除了地方自治的最后一个重大障碍,该法案限制了上议院的否决权。1912年,首相阿斯奎斯提出了《第三次地方自治法案》,该法案在下议院一读通过,但在上议院再次遭到否决。随后的两年拖延导致武装活动不断升级,统一党和民族党都公开武装和演习,最终在 1914 年引发地方自治危机。
陆地战争
大约 1879 年爱尔兰土地战争期间,一家人被房东驱逐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879 Apr 20 - 1882 May 6

陆地战争

Ireland
大饥荒过后,成千上万的爱尔兰农民和劳工要么死亡,要么移民。留下来的人开始了争取更好的佃户权利和土地重新分配的旷日持久的斗争。这一时期被称为“陆地战争”,融合了民族主义和社会因素。自17世纪以来,爱尔兰的土地拥有阶级主要由来自英国的新教定居者组成,他们保持着英国身份。爱尔兰天主教徒认为,在英国征服期间,这片土地被不公正地从他们的祖先手中夺走,并交给了新教统治者。爱尔兰国家土地联盟的成立是为了保护佃农,最初要求“三个F”——公平租金、自由出售和土地使用权固定。包括迈克尔·戴维特在内的爱尔兰共和兄弟会成员领导了这场运动。查尔斯·斯图尔特·帕内尔等民族主义领导人认识到其动员群众的潜力,加入了这一事业。土地联盟最有效的策略之一就是抵制,它起源于这一时期。不受欢迎的房东受到当地社区的排斥,基层成员经常对房东及其财产采取暴力手段。驱逐企图经常升级为武装对抗。作为回应,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推出了《爱尔兰强制法案》(戒严法的一种形式)来遏制暴力。帕内尔、戴维特和威廉·奥布莱恩等领导人因骚乱而被暂时监禁。英国通过一系列爱尔兰土地法案逐步解决了土地问题。由 William Ewart Gladstone 发起的《1870 年房东和租户(爱尔兰)法》和《1881 年土地法(爱尔兰)法》赋予佃农重要的权利。1903 年温德姆土地购买(爱尔兰)法案由威廉·奥布莱恩在 1902 年土地会议后倡导,允许佃农从地主手中购买土地。进一步的改革,例如 1906 年《布莱斯劳工(爱尔兰)法案》解决了农村住房问题,而 1908 年《JJ 克兰西镇住房法案》则促进了城市议会住房的开发。这些立法措施在爱尔兰农村创造了一个庞大的小业主阶层,削弱了英爱地主阶级的权力。此外,Horace Plunkett 引入的农业合作社和 1898 年地方政府(爱尔兰)法案将农村事务的控制权移交给了当地人,带来了显着的改善。然而,这些变化并没有像英国政府所希望的那样平息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支持。独立后,爱尔兰政府通过《自由邦土地法》完成了最终的土地安置,并通过爱尔兰土地委员会进一步重新分配土地。
复活节起义
Easter Rising ©HistoryMaps
1916 Apr 24 - Apr 29

复活节起义

Dublin, Ireland
1916 年 4 月的复活节起义 (Éirí Amach na Cásca) 是爱尔兰历史上的一个关键事件,旨在结束英国的统治并在英国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建立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这次武装起义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大的武装起义。 1798年的叛乱持续了六天,由爱尔兰共和兄弟会军事委员会组织。起义包括帕特里克·皮尔斯领导的爱尔兰志愿军成员、詹姆斯·康诺利领导的爱尔兰公民军和库曼·纳·班。他们占领了都柏林的关键地点,宣布爱尔兰共和国成立。英国的反应迅速而势不可挡,部署了数千名士兵和重型火炮。尽管抵抗激烈,叛军仍因寡不敌众、武器不足而被迫投降。主要领导人被处决,并实施戒严。然而,这种残酷镇压改变了公众情绪,增加了对爱尔兰独立的支持。背景1800 年的《联合法案》合并了大不列颠和爱尔兰,废除了爱尔兰议会并授予英国议会代表权。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爱尔兰民族主义者反对这个联盟,特别是在大饥荒和随后的英国政策之后。几次失败的叛乱和运动,例如废除协会和地方自治联盟,凸显了爱尔兰自治日益增长的愿望。地方自治运动旨在英国境内实现自治,但遭到爱尔兰统一主义者的坚决反对。1912 年第三次地方自治法案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被推迟,进一步加剧了意见的两极分化。爱尔兰志愿军成立是为了捍卫地方自治,但其中以爱尔兰共和兄弟会为首的一个派别秘密策划了一场起义。1914 年,包括皮尔斯、普朗克特和西恩特在内的 IRB 军事委员会开始组织叛乱。他们寻求德国的支持,获得武器和弹药。随着即将发生起义的谣言蔓延,紧张局势加剧,导致志愿军和公民军做好准备。崛起者1916 年 4 月 24 日复活节星期一,约 1,200 名叛军占领了都柏林的战略要地。帕特里克·皮尔斯 (Patrick Pearse) 在邮政总局 (GPO) 外宣布爱尔兰共和国成立,这里成为叛军总部。尽管做出了努力,叛军还是未能占领三一学院和该市港口等关键地点。英国人起初毫无准备,但很快就增援了他们的部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特别是在蒙特街桥,英军伤亡惨重。GPO 和其他叛军据点遭到猛烈轰炸。经过几天的激烈战斗,皮尔斯于 4 月 29 日同意无条件投降。后果和遗产起义造成 485 人死亡,其中包括 260 名平民、143 名英国人员和 82 名叛乱分子。英国处决了 16 名领导人,激起了人们的不满,并增加了对爱尔兰独立的支持。大约 3,500 人被捕,其中 1,800 人被拘留。英国的残酷反应改变了公众舆论,导致共和主义复兴。起义影响深远,重振了爱尔兰独立运动。新芬党最初没有直接参与,但利用不断变化的情绪,在 1918 年选举中赢得压倒性胜利。这次胜利导致了第一届众议院的成立和独立宣言,为爱尔兰独立战争奠定了基础。复活节起义尽管立即失败,但却是变革的催化剂,凸显了爱尔兰人民对自决的渴望,并最终导致爱尔兰自由邦的建立。起义的遗产继续塑造爱尔兰的身份及其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和恢复的历史叙述。
爱尔兰独立战争
1921 年 4 月,都柏林的一群“黑人和棕褐色人”及其辅助人员。 ©National Library of Ireland on The Commons
1919 Jan 21 - 1921 Jul 11

爱尔兰独立战争

Ireland
爱尔兰独立战争(1919-1921)是爱尔兰共和军(IRA)针对英国军队(包括英国陆军、爱尔兰皇家警察(RIC)以及黑棕党和辅助军等准军事团体)发动的游击战争。这场冲突是在 1916 年复活节起义之后发生的,起义虽然最初不成功,但激发了对爱尔兰独立的支持,并导致新芬党 (Sinn Féin) 在 1918 年选举中获胜,新芬党成立了一个分离政府,并于 1919 年宣布爱尔兰独立。战争于 1919 年 1 月 21 日开始,索洛黑德贝格 (Soloheadbeg) 伏击事件导致两名 RIC 军官被爱尔兰共和军 (IRA) 志愿者杀害。最初,爱尔兰共和军的活动重点是缴获武器和释放囚犯,而新成立的爱尔兰议会则致力于建立一个正常运作的国家。1919 年 9 月,英国政府取缔众议院,标志着冲突的加剧。随后,爱尔兰共和军开始伏击皇家陆军和英国陆军巡逻队,袭击军营,并导致孤立的前哨基地被遗弃。作为回应,英国政府通过黑棕党和辅助军来支持 RIC,这些组织因对平民进行残酷报复而臭名昭著,而且经常受到政府的制裁。这段暴力和报复时期被称为“黑人与棕褐色战争”。非暴力反抗也发挥了作用,爱尔兰铁路工人拒绝运输英国军队或物资。到 1920 年中期,共和党人已经控制了大多数郡议会,英国在爱尔兰南部和西部的权威逐渐衰落。1920 年底,暴力事件急剧升级。血腥星期日(1920 年 11 月 21 日),爱尔兰共和军 (IRA) 在都柏林刺杀了 14 名英国情报官员,而 RIC 则向一场盖尔足球比赛的人群开枪进行报复,造成 14 名平民死亡。接下来的一周,爱尔兰共和军在基尔迈克尔伏击中杀死了 17 名辅助人员。爱尔兰南部大部分地区宣布实行戒严令,英国军队烧毁了科克市,以报复伏击。冲突愈演愈烈,导致约 1,000 人死亡,4,500 名共和党人被拘留。在阿尔斯特,特别是在贝尔法斯特,冲突具有明显的宗派色彩。新教多数派(主要是工会主义者和效忠派)与大多数支持独立的天主教少数派发生冲突。效忠派准军事部队和新成立的阿尔斯特特别警察部队 (USC) 袭击天主教徒,以报复爱尔兰共和军的活动,导致暴力教派冲突,造成近 500 人死亡,其中大多数是天主教徒。1921 年 5 月的爱尔兰政府法案将爱尔兰分割,创建了北爱尔兰。1921 年 7 月 11 日停火,随后进行了谈判,并于 1921 年 12 月 6 日签署了《英爱条约》。该条约结束了英国对爱尔兰大部分地区的统治,于 1922 年 12 月 6 日建立了爱尔兰自由邦作为自治领,而北爱尔兰仍然是英国的一部分。尽管停火,贝尔法斯特和边境地区的暴力事件仍在继续。1922 年 5 月,爱尔兰共和军发起了一场不成功的北方攻势。共和派之间对《英爱条约》的分歧导致了 1922 年 6 月至 1923 年 5 月的爱尔兰内战。爱尔兰自由邦在独立战争期间授予了 62,000 多枚奖章,其中包括超过 15,000 发给爱尔兰共和军飞行纵队的战斗机。爱尔兰独立战争是爱尔兰争取独立斗争的关键阶段,导致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变革,为随后的内战和最终建立独立的爱尔兰奠定了基础。

HistoryMaps Shop

Heroe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Painting

Explore the rich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through this captivating painting of the Continental Army. Perfect for history enthusiasts and art collectors, this piece brings to life the bravery and struggles of early American soldiers.

Characters



James Connolly

James Connolly

Irish republican

Daniel O'Connell

Daniel O'Connell

Political leader

Saint Columba

Saint Columba

Irish abbot and missionary

Brian Boru

Brian Boru

Irish king

Charles Stewart Parnell

Charles Stewart Parnell

Irish nationalist politician

Isaac Butt

Isaac Butt

Home Rule League

James II of England

James II of England

King of England

Éamon de Valera

Éamon de Valera

President of Ireland

Oliver Cromwell

Oliver Cromwell

Lord Protector

Saint Patrick

Saint Patrick

Romano-British Christian missionary bishop

John Redmond

John Redmond

Leader of the Irish Parliamentary Party

Michael Collins

Michael Collins

Irish revolutionary leader

Patrick Pearse

Patrick Pearse

Republican political activist

Jonathan Swift

Jonathan Swift

Anglo-Irish satirist

References



  • Richard Bourke and Ian McBride, ed. (2016). The Princeton History of Modern Irelan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400874064.
  • Brendan Bradshaw, 'Nationalism and Historical Scholarship in Modern Ireland' in Irish Historical Studies, XXVI, Nov. 1989
  • S. J. Connolly (editor)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Irish Hist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 Tim Pat Coogan De Valera (Hutchinson, 1993)
  • John Crowley et al. eds., Atlas of the Irish Revolution (2017). excerpt
  • Norman Davies The Isles: A History (Macmillan, 1999)
  • Patrick J. Duffy, The Nature of the Medieval Frontier in Ireland, in Studia Hibernica 23 23, 198283, pp. 2138; Gaelic Ireland c.1250-c.1650:Land, Lordship Settlement, 2001
  • Nancy Edwards, The archaeology of early medieval Ireland (London, Batsford 1990)
  • Ruth Dudley Edwards, Patrick Pearse and the Triumph of Failure,1974
  • Marianne Eliot, Wolfe Tone, 1989
  • R. F. Foster Modern Ireland, 16001972 (1988)
  • B.J. Graham, Anglo-Norman settlement in County Meath, RIA Proc. 1975; Medieval Irish Settlement, Historical Geography Research Series, No. 3, Norwich, 1980
  • J. J. Lee The Modernisation of Irish Society 18481918 (Gill and Macmillan)
  • J.F. Lydon, The problem of the frontier in medieval Ireland, in Topic 13, 1967; The Lordship of Ireland in the Middle Ages, 1972
  • F. S. L. Lyons Ireland Since the Famine1976
  • F. S. L. Lyons, Culture and Anarchy in Ireland,
  • Nicholas Mansergh, Ireland in the Age of Reform and Revolution 1940
  • Dorothy McCardle The Irish Republic
  • R. B. McDowell, Ireland in the age of imperialism and revolution, 17601801 (1979)
  • T. W. Moody and F. X. Martin "The Course of Irish History" Fourth Edition (Lanham, Maryland: Roberts Rinehart Publishers, 2001)
  • Sen Farrell Moran, Patrick Pearse and the Politics of Redemption, 1994
  • Austen Morgan, James Connolly: A Political Biography, 1988
  • James H. Murphy Abject Loyalty: Nationalism and Monarchy in Ireland During the Reign of Queen Victoria (Cork University Press, 2001)
  • the 1921 Treaty debates online
  • John A. Murphy Ireland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Gill and Macmillan)
  • Kenneth Nicholls, Gaelic and Gaelicised Ireland, 1972
  • Frank Pakenham, (Lord Longford) Peace by Ordeal
  • Alan J. Ward The Irish Constitutional Tradition: Responsible Government Modern Ireland 17821992 (Irish Academic Press, 1994)
  • Robert Kee The Green Flag Volumes 13 (The Most Distressful Country, The Bold Fenian Men, Ourselves Alone)
  • Carmel McCaffrey and Leo Eaton In Search of Ancient Ireland: the origins of the Irish from Neolithic Times to the Coming of the English (Ivan R Dee, 2002)
  • Carmel McCaffrey In Search of Ireland's Heroes: the Story of the Irish from the English Invasion to the Present Day (Ivan R Dee, 2006)
  • Paolo Gheda, I cristiani d'Irlanda e la guerra civile (19681998), prefazione di Luca Riccardi, Guerini e Associati, Milano 2006, 294 pp., ISBN 88-8335-794-9
  • Hugh F. Kearney Ireland: Contested Ideas of Nationalism and History (NYU Press, 2007)
  • Nicholas Canny "The Elizabethan Conquest of Ireland"(London, 1976) ISBN 0-85527-034-9
  • Waddell, John (1998). The prehistoric archaeology of Ireland. Galway: Galway University Press. hdl:10379/1357. ISBN 9781901421101. Alex Vittum
  • Brown, T. 2004, Ireland: a social and cultural history, 1922-2001, Rev. edn, Harper Perennial, Lo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