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y button

1927 - 1949

中国内战



中国内战是在国民党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军队之间进行的,从1927年8月1日断断续续地持续到1949年12月7日,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了胜利。战争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中间有一个插曲:1927年8月至1937年,国共联盟在北伐战争中崩溃,国民党控制了中国大部分地区。从 1937 年到 1945 年,随着第二统一战线在二战同盟国的最终帮助下抗击日本侵华,敌对行动大部分被搁置,但即便如此,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合作也很少,双方之间仍发生武装冲突。它们很常见。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内部的分裂的是,一个由日本资助、名义上由汪精卫领导的傀儡政府的成立,名义上统治着日本占领下的中国部分地区。当日本战败已迫在眉睫时,内战又恢复了,中共在1945年至1949年的战争第二阶段(通常称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中占据了上风。1949年,共产党控制了中国大陆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迫使中华民国的领导层撤退到台湾岛。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台湾海峡两岸出现了持久的政治和军事对峙,台湾的中华民国和中国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都正式声称自己是全中国的合法政府。第二次台海危机后,双方于1979年默契停火;然而,从未签署过任何停战或和平条约。
HistoryMaps Shop

访问商店

1916 Jan 1

序幕

China
清朝灭亡和 1911 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就任新成立的中华民国大总统,不久后由袁世凯继任。袁世凯在中国恢复君主制的短暂尝试遭到挫败,1916年他去世后,中国陷入了权力斗争。
1916 - 1927
序曲ornament
Play button
1919 May 4

五四运动

Tiananmen Square, 前门 Dongcheng
五四运动是一场中国的反帝、文化和政治运动,源于 1919 年 5 月 4 日北京的学生抗议活动。学生聚集在天安门前抗议中国政府的软弱应对凡尔赛条约允许日本保留 1914 年青岛围城后向德国投降的山东领土。示威活动引发了全国性的抗议活动,并刺激了中国民族主义的高涨,政治动员从文化活动,以及向民粹主义基础迈进,远离传统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五四示威标志着更广泛的反传统新文化运动(1915-1921)的转折点,该运动旨在取代传统儒家价值观,本身就是晚清改革的延续。然而,即使在1919年之后,这些受过教育的“新青年”仍然以传统的模式来定义自己的角色,即受过教育的精英既负责文化事务又负责政治事务。他们反对传统文化,但以民族主义的名义在国外寻找国际化的灵感,是一场在绝大多数农村国家拥护民粹主义的城市运动。未来五年的许多政治和社会领导人都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学者们将新文化和五四运动视为重要的转折点,正如王大卫所说,“这是中国寻求文学现代性的转折点”,与1905年文官制度的废除和帝制的推翻一样。 1911年。然而,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挑战也遭到了强烈反对,特别是来自国民党的反对。在他们看来,这场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积极因素,并强调直接的政治行动和激进的态度,这些都是新兴中国共产党的特征。另一方面,中共的两位创始人李大钊和陈独秀都是这场运动的领导人,尽管对早期阶段强调开明知识分子而非革命的作用仍持怀疑态度,但对这场运动持更积极的态度。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五四运动导致了激进知识分子的建立,他们继续动员农民和工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获得了巩固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成功的组织力量。五四运动期间,陈潭秋、周恩来、陈独秀等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群体不断壮大,他们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力量。这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苏联援助
鲍罗廷在武汉演讲,1927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3 Jan 1

苏联援助

Russia
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在广州建立了一个新政府,以对抗统治中国大片地区的军阀,并阻止了一个稳固的中央政府的形成。在孙向西方国家寻求援助的努力遭到忽视后,他转向了苏联。1923年,孙和苏联代表阿道夫·约菲在上海签署了《孙约菲宣言》,承诺苏联援助中国的统一,这是共产国际、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合作宣言。共产国际特工米哈伊尔·鲍罗廷于 1923 年抵达,按照苏联共产党的路线协助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进行重组和巩固。最初是一个学习小组的中共和国民党共同组成了第一次统一战线。1923年,孙派遣他的一名副将蒋介石到莫斯科进行几个月的军事和政治学习。蒋介石随后成为黄埔军校的校长,该校培养下一代军事领导人。苏联为该学院提供了教材、组织和设备,包括弹药。他们还提供了许多群众动员技术的教育。有了这些援助,孙中山组建了一支敬业的“党军”,他希望用这支军队在军事上击败军阀。学院里也有中共党员,其中许多人成为了指导员,包括周恩来,他被任命为政治指导员。共产党员被允许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当时中国共产党本身规模还很小,1922年党员只有300人,到1925年只剩下1500人。截至1923年,国民党有5万名党员。
Play button
1926 Jan 1

军阀时代

Shandong, China
1926年,中国各地出现了与广州国民党政府敌对的三大军阀联盟。吴佩孚的势力占领了湘北、湖北、河南三省。孙传芳联军控制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江西等省。由时任北洋政府首脑张作霖和奉系集团领导的最强大的联盟控制了满洲、山东和直隶。面对北伐,张作霖最终组建了北方军阀联盟“平定军”。
广州吹
Feng Yuxiang meets with Chiang Kai-shek in Xuzhou on 19 June 1927.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6 Mar 20

广州吹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1926年3月20日的广州政变,又称中山事变或3月20日事变,是蒋介石对广州国民党军队中的共产党分子进行的清洗。这次事件在北伐成功之前巩固了蒋介石的权力,使他成为国家的最高领导人。
Play button
1926 Jul 9 - 1928 Dec 29

北伐

Yellow River, Changqing Distri
北伐战争是1926年国民党(国民党)(又称“中国国民党”)所属的国民革命军(NRA)针对北洋政府和其他地区军阀发起的军事行动。为了统一在 1911 年辛亥革命后四分五裂的中国。这次远征由蒋介石大元帅领导,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1927年国民党两派之间的政治分裂而告终:蒋介石领导的南京右派和汪精卫领导的武汉左派。这次分裂的部分原因是蒋介石在国民党内部对共产党人的上海屠杀,这标志着第一次统一战线的结束。为了弥合这种分裂,蒋介石于 1927 年 8 月辞去国民革命军司令职务,并流亡日本。1928年1月,蒋介石恢复指挥,第二阶段的远征开始了。1928年4月,国民党军队已挺进黄河。在阎锡山、冯玉祥等同盟军阀的协助下,国民党军队取得了对北洋军的一系列决定性胜利。当他们接近北京时,满洲奉天集团的领导人张作霖被迫逃离,不久后被日本人暗杀。他的儿子张学良接任奉天集团领导人,并于1928年12月宣布满洲接受南京国民政府的权威。随着国民党控制中国最后一块土地,北伐胜利,中国统一,南京十年拉开了帷幕。
1927 - 1937
共产主义叛乱ornament
1927年南京事变
美国驱逐舰诺亚号。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7 Mar 21 - Mar 27

1927年南京事变

Nanjing, Jiangsu, China
南京事变发生于1927年3月,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占南京(当时的南京)期间。外国军舰轰炸该市,以保护外国居民免遭骚乱和抢劫。多艘船只参与了交战,其中包括英国皇家海军和美国海军的船只。海军陆战队和水手也登陆参与救援行动,其中包括约 140 名荷兰士兵。全国步枪协会内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士兵都参与了南京的骚乱和抢劫外资财产的活动。
上海大屠杀
上海一名共产党员被公开斩首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7 Apr 12 - Apr 15

上海大屠杀

Shanghai, China
1927年4月12日上海大屠杀,又称“四月十二大清洗”或中国俗称的“四月二事变”,是蒋介石将军势力对上海共产党组织和左翼分子的暴力镇压。以及国民党中的保守派(中国国民党或国民党)。4 月 12 日至 14 日期间,上海数百名共产党员在蒋介石的命令下被捕并被杀害。随后发生的白色恐怖摧毁了共产党,六万名党员中只有一万名幸存。事件发生后,国民党保守分子在其控制的所有地区对共产党人进行了全面的清洗,广州、长沙等地发生了暴力镇压。这次清洗导致国民党内左翼和右翼派系公开分裂,蒋介石确立了自己为驻南京右翼派系领导人的地位,反对原左翼国民党政府总部设在武汉,由汪精卫领导。到 1927 年 7 月 15 日,武汉政权已经驱逐了共产党人,实际上结束了第一统一战线,这是在共产国际特工的指导下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工作联盟。1927 年余下的时间里,中共为夺回政权而战,发动了秋收起义。然而,随着广州起义在广州的失败和镇压,共产党的力量大大削弱,无法发动另一场大规模的城市攻势。
7月15日事件
Wang Jingwei and Chiang Kai-Shek in 1926.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7 Jul 15

7月15日事件

Wuhan, Hubei, China

“七一五事变”发生于1927年7月15日。随着武汉国民党政府与中共之间的联盟关系日益紧张,并受到以南京蒋介石为首的敌对国民党政府的压力,武汉领导人汪精卫下令进行清洗1927 年 7 月,共产党人被其政府罢免。

Play button
1927 Aug 1

南昌起义

Nanchang, Jiangxi, China
南昌起义是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内战中的第一次重大交战,是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 1927 年上海大屠杀而发起的。第一次国共同盟结束后,贺龙和周恩来领导的南昌军队叛乱,试图夺取这座城市的控制权。8月5日,共军成功占领南昌,脱离国民党军队的围困,撤至赣西井冈山。8月1日后来被视为中国人民解放军(PLA)成立的纪念日,也是对国民党和国民革命军(NRA)进行第一次战斗的纪念日。
秋收起义
中国秋收起义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7 Sep 5

秋收起义

Hunan, China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7日在中国湖南省和江西省发生的起义,由毛泽东领导,他建立了一个短暂的湖南苏维埃。起义取得初步成功后,遭到残酷镇压。毛泽东仍然相信农村战略,但得出结论认为有必要组建一支党的军队。
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7 Dec 11 - Dec 13

广州起义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1927年12月11日,中共政治领导层命令约2万名有共产主义倾向的士兵和武装工人组织“红卫兵”并占领广州。尽管共产党军事指挥官强烈反对,但起义还是发生了,因为共产党人的武装很差——只有2000名起义者拥有步枪。尽管如此,尽管政府军在数量和技术上占据着巨大优势,叛军还是利用出其不意的手段在数小时内占领了该市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在共产党取得初步胜利后,该地区的 15,000 名国民革命军 (NRA) 军队进入该市并开始击退叛乱分子。全国步枪协会又派出五个师抵达广州后,起义很快被镇压。叛乱分子伤亡惨重,幸存者不得不逃离城市或躲藏起来。共产国际,特别是诺伊曼,后来被指责坚持共产党人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保住广州。红卫兵主要组织者张太雷在开完会回来时遭到伏击身亡。接管工作于 1927 年 12 月 13 日凌晨解散。在随后的清洗中,许多年轻的共产党员被处决,广州苏维埃被称为“广州公社”、“广州公社”或“东方巴黎公社”;它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就造成了 5,700 多名共产党员死亡和同等数量的失踪。12月13日晚上8点左右,苏联驻广州领事馆被包围,领事馆人员全部被捕。事故中领事馆外交官乌科洛夫、伊万诺夫等人丧生。尽管正如叶挺和其他军事指挥员所正确指出的那样,共产党军队的明显劣势是失败的主要原因,但军事指挥员叶挺却因失败而受到替罪羊、清洗和指责。尽管这是 1927 年第三次失败的起义,并降低了共产党人的士气,但它鼓励了中国各地的进一步起义。中国现在有三个首都:国际公认的共和国首都北京,中共和左翼国民党的首都武汉,右翼国民党政权的首都南京,在未来十年仍将是国民党的首都。这标志着长达十年的武装斗争的开始,在中国大陆被称为“十年内战”,最终以西安事变结束,蒋介石被迫组建第二统一战线,对抗来自外国的入侵势力。日本帝国。
事件女性
日军在商业区,1927 年 7 月。背景中可以看到济南火车站。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8 May 3 - May 11

事件女性

Jinan, Shandong, China
济南事变始于1928年5月3日,蒋介石的国民革命军与日本军民在中国山东省省会济南发生的冲突,随后升级为国民革命军与帝国主义之间的武装冲突。日本陆军。日本士兵被部署到山东省,以保护日本在该省的商业利益,这些利益受到蒋介石北伐军在国民党政府领导下统一中国的威胁。当全国步枪协会逼近济南时,孙传芳领导的北洋政府军队撤出该地区,全国步枪协会得以和平占领这座城市。全国步枪协会部队最初设法与驻扎在日本领事馆和企业周围的日本军队共存,蒋介石于 5 月 2 日抵达谈判他们的撤军事宜。然而,第二天早上,这种和平被打破了,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争端导致 13 至 16 名日本平民死亡。由此引发的冲突导致全国步枪协会一方伤亡数千人,他们逃离该地区继续向北前往北京,并让这座城市处于日本占领之下,直到 1929 年 3 月。
Huanggutun incident
1928 年 6 月 4 日张作霖遇刺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8 Jun 4

Huanggutun incident

Shenyang, Liaoning, China
皇姑屯事件是1928年6月4日在沈阳附近刺杀奉天军阀、中华军政府大元帅张作霖的事件。皇姑屯火车站发生爆炸,张作霖的专列被炸毁,张作霖身亡。由日本帝国陆军关东军负责。张之死给军阀末期希望推进满洲利益的日本帝国带来了不良后果,这一事件在日本被掩盖为“满洲某重大事件”。这一事件使日本对满洲的入侵推迟了数年,直到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小张为了避免与日本发生冲突和混乱,可能激起日本人采取军事反应,没有直接指责日本是他父亲被杀的同谋,而是悄悄地执行了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和解的政策。石,这使得他取代杨玉亭成为满洲公认的统治者。这次暗杀大大削弱了日本在满洲的政治地位。
中国统一
1928年7月6日,北伐领导人齐聚北京青云寺中山陵,纪念他们完成的使命。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8 Dec 29

中国统一

Beijing, China
1928年4月,蒋介石发动第二次北伐,并于5月底逼近北京。北京的北洋政府因此被迫解散;张作霖放弃北京返回满洲,在皇姑屯事件中被日本关东军刺杀。张作霖去世后,张学良立即返回沉阳继承父亲的职位。7月1日宣布与国民革命军停战,并宣称不会干涉统一。日本人对此不满,要求张宣布满洲独立。他拒绝了日本的要求并着手处理统一问题。7月3日蒋介石抵达北京,会见奉系代表,商议和平解决问题。这次谈判反映了美日因支持蒋介石统一满洲而对中国势力范围的争夺。在美英压力下,日本在这一问题上受到外交孤立。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更换满洲所有旗帜,接受国民政府管辖。两天后,国民政府任命张为东北军司令。至此,中国象征性地实现了统一。
中原战争
北伐后全国步枪协会将军在北京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29 Mar 1 - 1930 Nov

中原战争

China
中原战争是1929年和1930年一系列军事战役,构成了蒋介石大元帅领导的南京国民党政府与蒋介石前盟友的几位地区军事指挥官和军阀之间的中国内战。1928年北伐结束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在1929年非军事化会议后不久与蒋断绝关系,并共同组成反蒋联盟,公开挑战南京政府的合法性。 。这场战争是军阀时代最大规模的冲突,战事横跨河南、山东、安徽等中原地区,南京军30万,联军70万。中原战争是1928年北伐结束以来中国最大规模的武装冲突。冲突波及中国多个省份,涉及不同地区指挥官,总兵力超过百万。虽然南京国民政府取得了胜利,但这场冲突的经济代价高昂,对随后对中国共产党的围剿产生了负面影响。东北军进入华中后,满洲的防御力明显削弱,间接导致了日本的九一八事变的侵略。
第一次围剿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0 Nov 1 - 1931 Mar 9

第一次围剿

Hubei, China
1930年,国民党内部矛盾爆发,中原战争爆发。它是由冯玉祥、阎锡山、汪精卫发起的。在一系列的五次围剿行动中,注意力转向铲除剩余的共产党活动。第一次围剿鄂豫皖苏区是中国国民政府发起的一次围剿行动,其目的是消灭鄂豫皖苏区及其在当地的中国红军。共产党人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次反围剿作出了回应,自11月起,当地的中国红军成功保卫了鄂、豫、皖三省边境地区的苏维埃共和国,抵御了国民党的进攻。 1930年至1931年3月9日。
第二次围剿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1 Mar 1 - Jun

第二次围剿

Honghu, Jingzhou, Hubei, China
1931年2月上旬,国民党军队在对洪湖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失败并被迫撤退重新集结后,于1931年3月1日对洪湖共产党根据地发起了第二次围剿。敌人在上次围剿中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之前的战斗中恢复过来,他们不能等待太久,为共产主义敌人提供更多的时间。国民党总司令正是第一次围剿洪湖苏区时的第10军军长徐源全,他的第10军并没有直接部署在战役中,而是部署在距离战场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战略储备。首当其冲的战斗主要是由名义上受蒋介石指挥的地区军阀部队进行的。在第一次围剿洪湖苏区的胜利之后,共产党人并没有欢欣鼓舞,因为他们充分意识到,民族主义者的撤退只是暂时的,民族主义者恢复对洪湖苏区的进攻只是时间问题。为了更好地准备保卫自己的根据地,抵御已经开始的新一波民族主义进攻,共产党人在洪湖苏维埃中重组了他们的组织。后来事实证明,这种共产党机构的重组是灾难性的,夏曦对当地共产党队伍进行了大规模清洗,造成的损失比民族主义敌人的军事行动还要严重。从 1931 年 3 月 1 日到 1931 年 6 月初,当地的中国红军成功地保卫了洪湖地区的苏维埃共和国,抵御了国民党的进攻。
第三次围剿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1 Sep 1 - 1932 May 30

第三次围剿

Honghu, Jingzhou, Hubei, China
第三次围剿洪湖苏区是中国国民政府发起的一次围剿,目的是消灭共产党洪湖苏区及其在当地的中国红军。作为回应,共产党人在洪湖苏维埃进行了第三次反围剿,从1931年9月初到1932年5月30日,当地的中国红军成功保卫了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省份的苏维埃共和国,抵御了国民党的进攻。
九一八事变
日本专家视察“遭到破坏”的南满铁路。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1 Sep 18

九一八事变

Shenyang, Liaoning, China
奉天事变,又称满洲事变,是日本军事人员为 1931 年入侵满洲制造的假旗事件。 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步兵第 29 团独立卫戍部队河本末盛中尉引爆了一枚炸弹。奉天(今沉阳)附近日本南满铁道所属铁路线附近发现少量炸药。爆炸非常微弱,未能摧毁铁轨,几分钟后,一列火车从铁轨上驶过。日本帝国陆军指责中国持不同政见者的行为,并以全面入侵作为回应,导致占领满洲,六个月后日本建立了伪满洲国。1932 年的《利顿报告》揭露了这一欺骗行为,导致日本陷入外交孤立,并于 1933 年 3 月退出国际联盟。
日本侵略满洲里
奉天西门上的日军第29联队士兵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1 Sep 19 - 1932 Feb 28

日本侵略满洲里

Shenyang, Liaoning, China
1931 年 9 月 18 日,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关东军立即入侵满洲。1932年2月战争结束时,日本建立伪满洲国。他们的占领一直持续到 1945 年 8 月中旬苏联和蒙古在满洲战略进攻行动中取得成功,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自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以来,南满铁路区和朝鲜半岛一直处于日本帝国的控制之下。日本持续的工业化和军事化导致其对从美国进口石油和金属的依赖日益增加。美国的制裁阻止了与美国(大约在同一时间占领菲律宾)的贸易,导致日本进一步向中国和东南亚领土扩张。入侵满洲,或 1937 年 7 月 7 日的卢沟桥事件,有时被引用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替代开始日期,与更普遍接受的日期 1939 年 9 月 1 日形成鲜明对比。
第四次围剿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2 Jul 1 - Oct 12

第四次围剿

Hubei, China
第四次围剿的目的是消灭当地的鄂豫皖苏区及其中国红军。从1932年7月上旬到1932年10月12日,当地的国民党军队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境地区击败了当地的中国红军并占领了他们的苏维埃共和国。但是,国民党的胜利并不完整,因为他们也结束了这场战役早在他们的欢腾之际,共产党军队的主力就逃跑了,并在川陕边境地区建立了另一个共产党根据地。而且,鄂豫皖苏区的地方共产主义残余力量也利用民族主义者提前撤退的机会重建了当地的苏维埃共和国,因此民族主义者不得不在稍后再次发起围剿,以重蹈覆辙。
第五次围剿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3 Jul 17 - 1934 Nov 26

第五次围剿

Hubei, China
1934年底,蒋介石发动了第五次战役,其中包括用坚固的碉堡系统地包围江西苏维埃地区。碉堡战略部分是由新聘用的纳粹顾问设计和实施的。与以往一次深入的战役不同,这次国民党军队耐心地筑起碉堡,每个碉堡相距约八公里,包围共产党地区,切断其供给和粮食来源。1934年10月,中共利用碉堡圈的空隙,突围。军阀军队因担心失去自己的人而不愿挑战共产党军队,也没有大力追击共产党。此外,国民党主力正忙于歼灭张国焘的军队,其规模比毛泽东的军队大得多。共产党军队的大规模军事撤退持续了一年,撤退距离毛估计为 12,500 公里;它被称为长征。
Play button
1934 Oct 16 - 1935 Oct 22

长征

Shaanxi, China
长征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中国共产党红军为躲避国民党国民党军队追击而进行的一次军事撤退。然而,最著名的一次战争始于1934年10月的江西省,结束于1935年10月的陕西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方面军在缺乏经验的军事委员会的领导下,已濒临被歼灭的边缘。蒋介石大元帅的部队驻扎在江西省的根据地。中共最终在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挥下,向西部和北部盘旋撤退,据报道在370天的时间里撤退了9000多公里。这条路线穿过中国西部一些最困难的地形,向西行进,然后向北到达陕西。1935年10月,毛泽东的军队到达陕西省,与刘志丹、高岗和徐海东领导的当地共产党军队会师,他们已经在陕北建立了苏军根据地。张的红四军残部最终在陕西与毛泽东汇合,但随着他的军队被摧毁,张即使作为中共的创始人,也从未能够挑战毛的权威。经过近一年的远征,红二军于1936年10月22日到达被中国称为“三军联合”的宝安(陕西),长征结束。一路上,共军从当地军阀和地主手中没收了财产和武器,同时招募了农民和穷人。然而,毛泽东指挥的第一方面军最终只有大约8000人到达了1935年的最终目的地延安。其中,最初出发的10万士兵中只有不到7000人。造成损失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疲劳、饥饿和寒冷、疾病、逃兵和军人伤亡。撤退期间,党员人数从30万减少到4万左右。1935年11月,毛泽东定居陕北后不久,正式接替周恩来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经过一次重大的官员调整,毛泽东担任军事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和邓小平担任副主席。(张谷涛到达陕西后,邓被张取代)。这标志着毛泽东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周恩来的地位仅次于毛泽东。毛泽东和周恩来均保留其职务直至 1976 年去世。虽然代价高昂,但长征给了中共所需的孤立,使其军队能够在北方休养生息和重建。由于幸存的长征参与者的决心和奉献精神,这对于帮助中共在农民中赢得积极声誉也至关重要。此外,毛泽东要求所有士兵遵守的政策“八项注意”指示军队尊重农民,公平支付而不是没收任何物品,尽管他们迫切需要粮食和补给。这一政策赢得了共产党人在农村农民中的支持。长征巩固了毛泽东作为中国共产党无可争议的领导人的地位,尽管他直到 1943 年才正式成为党主席。长征的其他幸存者也继续成为 20 世纪 90 年代的杰出党领导人,包括朱德、林彪、刘少奇、董必武、叶剑英、李先念、杨尚昆、周恩来、邓小平。
Zunyi Conference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5 Jan 1

Zunyi Conference

Zunyi, Guizhou, China
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涉及博古和奥托·布劳恩的领导与毛泽东领导的反对派之间的权力斗争。这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审查党在江西地区的失败,并研究他们现在可以采取的选择。博古首先作了总报告。他承认江西的策略失败了,但没有承担任何责任。他声称失败并不是因为计划不周。接下来,周以歉意的方式报告了军事情况。与薄熙来相反,他承认自己犯了错误。然后张闻天在一篇长篇批评性演说中谴责了领导人在江西的惨败。这得到了毛和王的支持。过去两年毛泽东与权力的相对距离使他对最近的失败无可指责,并且处于攻击领导层的有利地位。毛坚持认为,博古和奥托·布劳恩犯了根本性的军事错误,他们使用了纯粹的防御策略,而不是发动了一场更具流动性的战争。毛泽东的支持者在这次会议上势头增强,周恩来最终转而支持毛泽东。按照民主多数的原则,选举了中共中央书记处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薄熙来和布劳恩被降职,而周恩来则保留了他的职位,现在与朱德分享军事指挥权。张闻天接替薄熙来的职务,毛泽东再次加入中央委员会。遵义会议确认,中共应该背弃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转向毛泽东。对于那些扎根于中国的老共产党员来说,这可以说是一个胜利,相反,对于像28名曾在莫斯科学习并受过共产国际培养的布尔什维克这样的共产党员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和苏联,因此可以被视为共产国际的保护者或代理人。遵义会议后,共产国际对中共事务的影响和介入大大降低。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后,林森在南京机场接见蒋介石。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6 Dec 12 - Dec 26

西安事变

Xi'An, Shaanxi, China
中国国民党政府领导人蒋介石被其部将张学良和杨虎城拘留,以迫使执政的中国国民党(国民党或国民党)改变其政策。事变前,蒋介石奉行“先内平后外抗”的策略,消灭中共、安抚日本,为中国的现代化争取时间。中国及其军队。事件发生后,蒋介石与共产党结盟抗日。然而,当蒋介石于 1936 年 12 月 4 日抵达西安时,统一战线谈判已经进行了两年。经过两周的谈判,危机结束,蒋最终被释放并在张的陪同下返回南京。蒋介石同意结束正在进行的针对中共的内战,并开始积极准备即将到来的对日战争。
第二统一战线
抗日战争期间,一名共产党士兵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挥舞中华民国国民党旗帜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6 Dec 24 - 1941 Jan

第二统一战线

China
第二次统一战线是执政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中日战争期间为抵抗日本侵略中国而结成的联盟,该联盟使1937年至1945年的中国内战暂停。国共停战后,红军改编为新四军和八路军,隶属国民革命军指挥。中共同意接受蒋介石的领导,并开始接受国民党中央政府的一些财政支持。经国民党同意,成立陕甘宁边区、晋察冀边区。他们是被中共控制的。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太原保卫战中,共产党军队与国民党军队联手作战,1938年的武汉保卫战期间,双方合作达到了顶峰。然而,共产党对国民革命军指挥系统的服从只是名义上的。共产党人独立行动,几乎没有与日本人进行常规战斗。抗日战争期间,中共与国民党之间的实际协调程度微乎其微。
1937 - 1945
第二次中日战争ornament
Play button
1937 Jul 7 - 1945 Sep 2

第二次中日战争

China
第二次中日战争是一场主要在中华民国日本帝国之间发生的军事冲突。这场战争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广阔的太平洋战区的中国战区。一些中国历史学家认为,1931年9月18日日本入侵满洲标志着战争的开始。中国与日本帝国之间的这场全面战争通常被视为亚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中国在纳粹德国苏联英国美国的援助下抗击日本。1941年日本袭击马来亚和珍珠港后,战争与其他冲突合并在一起,这些冲突通常被归类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突,成为一个被称为中缅印战区的主要地区。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取得重大胜利,于1937年占领北京、上海和中国首都南京,导致南京大屠杀。在武汉会战未能阻止日军之后,中国中央政府迁往中国内陆的重庆。1937年中苏条约签订后,强大的物质保障帮助中国国民党军队和中国空军继续对日本的进攻进行有力抵抗。1939年,中国在长沙和广西取得胜利,日本的交通线深入中国内陆,战争陷入僵局。虽然日军也未能击败在陕西的中共军队,对侵略者发动了一系列破坏活动和游击战,但他们最终成功地在长达一年的桂南战役中占领了南宁,切断了与侵略者的联系。通往战时首都重庆的最后海上通道。日本虽然统治了大城市,但缺乏足够的人力来控制中国广大的农村。1939年11月,中国国民党军队发起大规模冬季攻势,1940年8月,中共军队在华中地区发起反攻。美国通过一系列不断加强的针对日本的抵制来支持中国,最终于 1941 年 6 月切断了对日本的钢铁和汽油出口。此外,飞虎队等美国雇佣军直接向中国提供了额外的支持。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宣战。美国反过来宣战,并增加了对中国的援助——通过租借法案,美国总共向中国提供了16亿美元(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为184亿美元)。缅甸切断了与它的联系,将物资空运到喜马拉雅山上空。1944年,日本发动“一号行动”,入侵河南、长沙。然而,这并没有导致中国军队投降。1945年,中国远征军恢复进军缅甸,建成了连接印度和中国的利多公路。
卢沟桥事件
日军炮击宛平城,1937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37 Jul 7 - Jul 9

卢沟桥事件

Beijing, China
卢沟桥事变是1937年7月中国国民革命军与日本皇军之间的一场战斗。自1931年日本侵占满洲以来,北京至天津港的铁路沿线曾发生过许多小事件,但均已平息。这次,一名日本兵暂时不在宛平对面的部队中,日军指挥官要求有权在镇上搜查他。当这一请求遭到拒绝后,双方的其他部队都进入了戒备状态。随着紧张局势升级,中国军队向日军开火,导致局势进一步升级,尽管失踪的日军已经返回阵线。卢沟桥事变通常被认为是第二次中日战争的开始,甚至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
新四军事件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1 Jan 7 - Jan 13

新四军事件

Jing County, Xuancheng, Anhui,
新四军事变的意义重大,是国共两党真正合作的终结。今天,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学家对新四军事件有不同的看法。从中华民国的角度来看,是共产党先进攻,是对共产党不服从的惩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角度来看,这是国民党的背叛。1月5日,共军在茂林镇被上官云祥率领的8万国民军包围,几天后发起进攻。经过数天的战斗,新四军因国民党军队数量过多而损失惨重,其中包括许多担任政治指挥部的文职人员。1月13日,叶挺为了拯救手下,前往上官云翔的总部谈条件。到达后,叶被拘留。新四军政委项英阵亡,仅黄火兴、付秋涛率领2000人突围。1月17日,蒋介石下令解散新四军,并将叶挺送上军事法庭。然而,1月20日,延安的中共下令对军队进行整编。陈毅任新任陆军司令员。刘少奇任政治委员。新司令部设在江苏,即现在的新四军、八路军总司令部。下辖7个师、1个独立旅,总兵力9万余人。据中国共产党称,由于这一事件,国民党被批评在中国人应该团结抗日的时候制造内乱;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则被视为抗击日本和国民党背叛的先锋英雄。尽管由于这次事件,共产党失去了江南土地,但它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从而巩固了他们在江北的根基。国民党方面表示,此次事件是对新四军多次背叛骚扰的报复。
一号行动
日本皇军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4 Apr 19 - Dec 31

一号行动

Henan, China
一号行动是 1944 年 4 月至 12 月期间日本帝国陆军和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之间一系列重大战役的战役。它包括在中国河南省、湖南、广西。一号的两个主要目标是开辟一条通往法属印度支那的陆路,并占领中国东南部的空军基地,美国轰炸机从那里攻击日本本土和航运。
Play button
1945 Aug 9 - Aug 20

苏联入侵满洲

Mengjiang, Jingyu County, Bais
苏联对满洲的入侵始于 1945 年 8 月 9 日,苏联入侵了日本傀儡政权满洲国。这是 1945 年苏日战争中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日本帝国之间在近六年的和平之后恢复了敌对状态。苏联在该大陆的收获包括满洲国、蒙江(今内蒙古东北部)和朝鲜北部。苏联的参战和关东军的失败是日本政府决定无条件投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很明显苏联无意在停战谈判中充当第三方。有条件的条款。这次行动在短短三周内摧毁了关东军,并让苏联在战争结束时占领了整个满洲,中国当地军队完全处于权力真空状态。结果,驻扎在该地区的70万日军投降了。同年晚些时候,蒋介石意识到,在苏联按计划撤离后,他缺乏足够的资源来阻止中共接管满洲。因此,他与苏联达成协议,推迟他们的撤军,直到他将足够多的训练有素的人员和现代物资转移到该地区。然而,苏联拒绝允许国民党军队穿越其领土,并花费额外的时间系统地拆除了广泛的满洲工业基地(价值高达 20 亿美元),并将其运回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
日本投降
1945 年 9 月 2 日,日本外相重光卫在密苏里号航空母舰上签署日本投降书,理查德·K·萨瑟兰将军在场观看。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5 Sep 2

日本投降

Japan

裕仁天皇于 8 月 15 日宣布日本帝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投降,并于 1945 年 9 月 2 日正式签署,结束了战争的敌对行动。

上党战役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5 Sep 10 - Oct 12

上党战役

Shanxi, China
上党战役是刘伯承领导的八路军与阎锡山(又名金系)领导的国民党军队在今山西省进行的一系列战斗。这次战役从1945年9月10日持续到1945年10月12日。就像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帝国投降后中国共产党在冲突中取得的所有其他胜利一样,这次战役的结果改变了8月28日起在重庆举行的和平谈判的进程。 1945年至1945年10月11日,为毛泽东和党带来了更有利的结果。上党战役损失了国民党13个师、总计35,000余人的兵力,其中35,000余人被共产党俘虏为战俘。共军伤亡4000余人,无人被国民党俘虏。共军除了以相对较轻的伤亡消灭国民党军队外,还获得了国民党军队急需的重要武器供应,缴获山枪24门,机枪2000多挺,步枪、冲锋枪、手枪16000多支。 。这次战役对共产党人来说具有额外的重要性,因为这是共产党军队第一次使用常规战术与敌人交战并取得成功,标志着共产党人从通常实行的游击战的转变。在政治方面,这场运动极大地推动了共产党人在重庆和谈中的谈判。国民党损失领土、兵力、物资。国民党在中国公众面前也丢了脸。
双十协议
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谈判期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5 Oct 10

双十协议

Chongqing, China
《双十协议》是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经过43天的谈判,于1945年10月10日(中华民国双十日)签订的协议。1945年8月27日,中共主席毛泽东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一起飞往重庆开始谈判。结果是中共承认国民党为合法政府,而国民党则承认中共为合法反对党。上党战役于9月10日开始,随着协议的宣布,于10月12日结束。
1946 - 1949
战斗重新开始ornament
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一名男子在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6 Jul 7 - 1953

土地改革运动

China
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国共内战后期和建国初期领导的一场群众运动,实现了向农民重新分配土地。地主的土地被没收,并遭到中共和前佃户的大规模屠杀,估计死亡人数从数十万到数百万人不等。这次运动使数亿农民第一次获得了一块土地。1946年7月7日的指令引发了十八个月的激烈冲突,所有富农和地主的各种财产都被没收并重新分配给贫农。党的工作队迅速逐村深入,将人口分为地主、富农、中农、贫农、无地农民。由于工作组没有村民参与,富中农很快就重新掌权。土地改革是国共内战结果的决定性因素。通过运动获得土地的数百万农民加入了人民解放军或协助其后勤网络。林春认为,土地改革的成功意味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可以可信地宣称,自晚清以来,中国首次成功地用7块钱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世界可耕地面积的%。到1953年,除新疆、西藏、青海、四川外,中国大陆已完成土地改革。从1953年起,中共开始通过创建“农业生产合作社”来实行被征用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将被征用土地的产权转移给中国国家。农民被迫加入集体农庄,集体农庄被编入拥有中央控制产权的人民公社。
中共重组、招募、重新武装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6 Jul 18

中共重组、招募、重新武装

China
到第二次中日战争结束时,共产党的势力大大增强。主力增至120万,辅以民兵200万,总计320万。1945年的“解放区”包括19个根据地,占全国四分之一的领土和三分之一的人口;这包括许多重要的城镇。此外,苏联将所有缴获的日本武器和大量自己的物资交给了共产党,共产党也从苏联手中获得了中国东北。1946年3月,马林诺夫斯基元帅指挥的苏联红军不顾蒋介石的一再要求,继续拖延撤出满洲,而马林诺夫斯基则秘密告诉中共军队从他们身后开进,导致全面战争。控制东北。虽然马歇尔将军表示,他不知道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共是由苏联提供的,但中共却能够利用日本人遗弃的大量武器,包括一些坦克。当大批训练有素的国民党军队开始投奔共产党军队时,中共终于取得了物质上的优势。中共的终极王牌是土地改革政策。这就吸引了农村大批失地、挨饿的农民加入了共产主义事业。这一战略使中共能够获得几乎无限的人力用于战斗和后勤目的;尽管在许多战争战役中伤亡惨重,但人力仍在继续增长。例如,仅在淮海战役期间,中共就动员了543万农民与国民党军队作战。
国民党准备
中国国民党士兵,1947 年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6 Jul 19

国民党准备

China
抗日战争结束后,蒋介石迅速将国民党军队调往新解放区,以阻止共产党军队接受日本投降。美国从中国中部空运了许多国民党军队到东北(满洲里)。国民党政府内部的商业利益以“接受日本投降”为借口,占领了大日本帝国军队夺取的大部分银行、工厂和商业地产。他们还加速从平民中征兵并囤积物资,准备与共产党重新开战。这些仓促而艰苦的准备工作给上海等城市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失业率急剧上升至37.5%。美国大力支持国民党军队。在“包围者行动”中,大约有5万名美军士兵被派往河北和山东的战略要地。美国为国民党军队提供装备和训练,并运送日本人和韩国人回来帮助国民党军队占领解放区并遏制共产党控制的地区。威廉·布鲁姆表示,美国的援助包括大量的军事物资,其中大部分是剩余的军事物资,并向国民党提供了贷款。甲午战争结束后不到两年,国民党就从美国获得了44.3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军事援助。
Play button
1946 Jul 20

战争重新开始

Yan'An, Shaanxi, China
由于南京国民政府与共产党的战后谈判失败,两党之间的内战又重新开始。这一阶段的战争在中国大陆和共产主义史学中被称为“解放战争”。1946年7月20日,蒋介石以113个旅(总计160万军队)对华北共产党领土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标志着中国内战最后阶段的第一阶段。中共深知自己在人力和装备上的劣势,采取了“被动防御”策略。它避开了国民党军队的据点,并准备放弃领土以保存军队。在大多数情况下,周围的乡村和小镇早在城市之前就受到了共产党的影响。中共还试图尽可能地消耗国民党军队。这一策略似乎很成功。一年后,权力平衡变得对中共更加有利。他们歼灭国民党军队112万,兵力增长到约200万。1947年3月,国民党取得了象征性的胜利,占领了中共首都延安。共产党很快就发起反击。1947年6月30日,中共军队渡过黄河,进驻大别山区,恢复和发展中原。与此同时,共军也在东北、华北、华东地区开始反攻。
围攻长春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8 May 23 - Oct 19

围攻长春

Changchun, Jilin, China
围长春是1948年5月至10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对长春进行的一次军事封锁。长春是当时满洲里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华民国军队在中国东北的总部之一。这是中国内战辽沉战役中最长的战役之一。对于国民政府来说,长春的陷落清楚地表明国民党不再能够保住满洲。沉阳市和满洲其他地区很快就被解放军击败。中共在东北战役中所采用的攻城战非常成功,减少了大量国民党军队,改变了力量平衡。
Play button
1948 Sep 12 - Nov 2

Liaoshen campaign

Liaoning, China
辽沉战役是国共内战后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针对国民党政府发动的三大军事战役(与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并列)中的第一个战役。国民党军队在满洲遭受惨败,失去了锦州、长春等主要城市,最终失去了沉阳,导致整个满洲被共产党军队占领,这场战役结束了。这次战役的胜利使共产党历史上首次取得了对国民党的战略数量优势。
Play button
1948 Nov 6 - 1949 Jan 10

淮海战役

Shandong, China
1948 年 9 月 24 日共产党攻克济南后,解放军开始筹划一场更大规模的战役,与山东省剩余的国民党军队及其在徐州的主力交战。面对东北军事形势的迅速恶化,国民党政府决定在津浦铁路两侧部署,阻止解放军向长江南进。国民党驻徐州卫戍司令杜聿明决定进攻中原野战军,攻占铁路重点检查站,以解第七军之围。但蒋介石、刘植以风险太大为由否决了他的计划,命令徐州卫戍部队直接救援第7军。共产党人从良好的情报和正确的推理中预见到了这一举动,部署了一半以上的华东野战军来阻击救援行动。第7集团军在没有补给和增援的情况下坚持了16天,给解放军造成4.9万人伤亡,最终被歼。由于第七军已不复存在,徐州东翼完全暴露在共产党的攻击之下。国民党政府中的共产党同情者设法说服蒋介石将国民党总部迁往南方。与此同时,中共中原野战军拦截了黄维率领的从河南增援的国民党第十二军。刘汝明将军的第八军和李延年中将的第六军试图突破共产党的包围,但没有成功。经过近一个月的血腥冲突后,第十二军也不再存在,许多新俘获的国民党战俘转而加入了共产党军队。蒋介石试图挽救第12军,并于1948年11月30日命令徐州卫戍总指挥部下的3个军转向东南解救第12军。但解放军追上了。与他们一起,他们被包围在距徐州仅九英里的地方。12月15日,也就是第12军被歼灭的那一天,孙元良将军率领的第16军自行冲出共军包围圈。1949年1月6日,共军向第13军发起总攻,第13军残部撤至第2军防区。中华民国第6、第8军退至淮河以南,战役结束。当解放军逼近长江时,势头完全转向共产党这边。由于没有有效措施阻止解放军越过长江,南京国民政府开始失去美国的支持,美国的军事援助逐渐停止。
平津战役
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8 Nov 29 - 1949 Jan 31

平津战役

Hebei, China
到 1948 年冬天,中国北方的力量平衡开始向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方向转变。随着林彪、罗荣桓领导的第四野战军在辽沉战役结束后进入华北平原,傅作义和南京国民政府决定集体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和秦皇岛,并撤出剩余的部队。国民党军队进驻北平、天津、张家口,巩固这些驻军的防御。国民党希望保存实力,增援正在进行另一场重大战役的徐州,或者在必要时撤退到附近的绥远省。1948年11月29日,人民解放军向张家口发起进攻。傅作义立即命令驻北平的国民军第35军和驻怀来的第104军增援城内。12月2日,第二野战军开始逼近涿鹿。12月5日,第四野战军攻克密云并向怀来挺进。与此同时,第二野战军向涿鹿以南挺进。由于北平面临被包围的危险,傅从张家口召回第35军和第104军返回支援北平防御,然后被解放军“围歼”。国民党第35军从张家口返回后,发现自己在新保安被共产党军队包围。来自北平的国民党增援部队被共产党军队拦截,无法到达该市。随着局势恶化,傅作义从12月14日开始试图与中共秘密谈判,最终于12月19日被中共拒绝。解放军随后于 12 月 21 日对该市发起进攻,并于次日晚占领该市。第35军军长郭景云在共产党军队攻入该城时自杀,剩余的国民党军队在试图撤回张家口时被摧毁。占领张家口和新保安后,解放军于1949年1月2日开始在天津地区集结兵力。南方淮海战役结束后,解放军立即于1月14日对天津发起最后进攻。经过29个小时的激战,国民党第62军、第86军及10个师共13万人被杀或被俘,其中包括国民党军长陈昌杰。参战的国民党第17集团军和第87军余部于1月17日经海路南撤。共产党军队攻陷天津后,北平的国民党驻军实际上被孤立了。1月21日,傅作义做出了通过谈判和平解决的决定。接下来的一周,26万国民党军队开始撤离这座城市,等待着立即投降。1月31日,第四野战军进驻北平,夺取北平,战役结束。平津战役导致共产党征服中国北方。
Play button
1949 Apr 20 - Jun 2

渡江行动

Yangtze River, China
1949年4月,双方代表在北京会面,试图通过谈判达成停火协议。谈判进行期间,共产党积极进行军事演习,将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调往江北备战,迫使国民政府做出更多让步。国民党沿江防御,由唐恩伯率领四十五万,负责江、浙、赣三省;白崇禧率二十五万,守长江湖口至宜昌一带。共产党代表团最终向国民党政府发出最后通牒。4月20日国民党代表团奉命拒绝停火协议后,解放军于当晚开始逐步渡过长江,对江对岸的国民党阵地发起全面进攻。4月20日至21日,30万解放军官兵从长江北岸渡江南岸。中华民国海军第二舰队和江阴的国民党堡垒很快都倒向了共产党,使解放军能够突破长江沿线的国民党防线。随着解放军于 4 月 22 日开始在长江南岸登陆并占领滩头阵地,国民党的防线开始迅速瓦解。由于南京现在受到直接威胁,蒋介石下令采取焦土政策,国民党军队向杭州和上海撤退。解放军猛攻江苏省,占领丹阳、常州和无锡。随着国民党军队不断撤退,解放军在没有遇到太多抵抗的情况下于 4 月 23 日占领了南京。4月27日,解放军占领苏州,威胁上海。与此同时,西方的共产党军队开始攻击南昌和武汉的国民党阵地。5月底,南昌、武昌、汉阳均落入共产党控制之下。解放军继续向浙江省挺进,并于5月12日发起上海战役。5月27日,上海市中心沦陷,6月2日,浙江其余地区沦陷,渡江战役结束。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Image Attribution forthcoming. Image belongs to the respective owner(s).
1949 Oct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eijing, China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正式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发表的宣言讲话中,正式宣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央人民政府,即新国家政府。此前,中共于1931年11月7日在苏联的支持下,在江西瑞金宣布在不受国民党控制的中国不连续的叛军控制领土内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CSR)。CSR持续了七年,直到1937年被废除。首次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国旗(五星红旗)正式向新成立的国家揭幕并首次升起。远处鸣放21响礼炮庆祝。升国旗、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后,新成立的人民解放军首次公开阅兵。
Play button
1949 Oct 25 - Oct 27

古宁头之战

Jinning Township, Kinmen Count
古宁头战役是1949年国共内战期间在台湾海峡发生的一场围绕金门的战斗。共产党未能夺取该岛,使其落入国民党手中,从而粉碎了他们夺取台湾的机会在战争中彻底消灭国民党。对于习惯了在大陆连续击败解放军的中华民国军队来说,古宁头的胜利提供了急需的士气提升。中国未能占领金门,实际上阻止了其向台湾的进军。随着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和1954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签署,共产党入侵台湾的计划被搁置。
Play button
1949 Dec 7

国民党撤退到台湾

Taiwan
中华民国政府退守台湾,又称国民党退守台湾,是指国际公认的国民党统治的中华民国政府残部逃往台湾岛(福尔摩沙)1949 年 12 月 7 日,中国大陆内战失败后。国民党及其军官和大约200万中华民国军队参加了撤退,此外还有许多逃离中国共产党(CCP)解放军前进的平民和难民。中华民国军队大部分从中国南方各省逃往台湾,特别是四川省,那里是中华民国主力最后的抵抗地。飞往台湾的航班发生在毛泽东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在北京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个多月后。台湾岛在占领期间仍然是日本的一部分,直到日本于 2017 年断绝了其领土主张。 1952年生效的《旧金山条约》。撤退后,中华民国领导层,特别是蒋介石和蒋介石总统,计划暂时撤退,希望重新集结、强化和重新征服大陆。这项从未实现的计划被称为“国家荣耀计划”,并成为中华民国对台湾的国家优先事项。一旦发现这一计划无法实现,中华民国的国家重点就转向了台湾的现代化和经济发展。然而,中华民国继续正式宣称对现在共产党统治的中国大陆拥有排他性主权。
Play button
1950 Feb 1 - May 1

海南岛海战

Hainan, China
海南岛之战发生在1950年中国内战最后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PRC)于四月中旬在独立的海南共产主义运动的协助下对该岛进行了两栖攻击,该运动控制了该岛的大部分内陆地区,而中华民国(ROC)则控制了沿海地区;他们的部队集中在海口附近的北部,登陆后被迫向南撤退。共产党在月底前占领了南部城市,并于 5 月 1 日宣布胜利。
Play button
1950 May 25 - Aug 7

万山群岛战役

Wanshan Archipelago, Xiangzhou
共产党接管万山群岛,消除了民族主义对其通往香港和澳门的重要航线的威胁,并粉碎了民族主义对珠江口的封锁。万山群岛战役是共产党人的第一次陆海军联合行动,除了击沉和击沉国民党船只外,还俘获了11艘国民党船只,一旦完全修复并返回现役,它们就为当地提供了宝贵的防御资产。共产主义舰队。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正确的战术,即不与占压倒性优势的敌方海军舰队交战,而是利用共产党人确实拥有的数量和技术上优越的岸炮来攻击火力落后的敌方海军目标。最大的岛屿拉吉尾岛更名为桂山岛,以纪念参加冲突的最大的共产党海军舰艇桂山号登陆舰。民族主义对万山群岛的控制主要是政治宣传的象征,而对万山群岛控制权的争夺注定会失败,原因很简单,就像早期的南澳岛海战一样:位置太远了。任何友军基地,因此在战争中很难提供支持,而当获得支持时,其成本相当昂贵。尽管最大的岛屿提供了相对良好的锚地,但没有足够的土地来建造任何综合设施和基础设施来支持舰队。因此,许多在当地具备完善的设施和基础设施的情况下就能完成的维修工作,却需要返回遥远的友方基地,从而大大增加了成本。当发生重大损坏时,需要拖船来拖曳受损船只,如果发生战争,无法使用拖船,受损船只就不得不被遗弃。相比之下,共产党在大陆拥有完善的设施和基础设施,而且群岛就在共产党的家门口,他们可以简单地将废弃的国民党船只回收并带回大陆后进行修复,然后重新投入战斗。这些船只的前所有者,例如战斗后被民族主义者遗弃的 11 艘海军舰艇。至于封锁珠江口,无疑给共产党人带来了困难。不过,这些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因为内地与香港、澳门之间过去和现在仍然有陆路联系,而对于海上交通,国民党海军只能覆盖共产党陆地有效范围之外的沿海地区。炮台和共产党可以简单地向珠江深处移动一点,以避免国民党海军的进攻。虽然这确实增加了共产党的成本,但相对而言,在远离任何支援基地的情况下执行这项任务的海军特遣队的行动成本要高得多,因为共产党的运输大多是通过只需要风力的木船进行的。 ,而现代民族主义海军需要的东西更多,例如燃料和维修用品。许多民族主义军事家和海军将领都指出了这一劣势,并结合地理上的劣势(即缺乏完善的设施和基础设施),明智而正确地建议从万山群岛撤军,以​​加强其他地方的防御,但他们的要求是之所以被否认,是因为在敌人家门口守住某种东西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具有巨大的政治宣传价值,但当不可避免的失败最终发生时,由此产生的灾难就否定了之前在政治和心理宣传上的任何成果。
1951 Jan 1

结语

China
大多数观察家预计蒋介石政府最终会因中国人民解放军即将入侵台湾而垮台,而美国最初不愿全力支持蒋介石的最后立场。1950年1月5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宣布,美国不会介入任何涉及台湾海峡的争端,也不会干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攻击。杜鲁门试图利用铁托主义式的中苏分裂的可能性,在他的《美国对台湾政策》中宣布,美国将遵守《开罗宣言》中将台湾列为中国领土的规定,并且不会帮助国民党。然而,共产党领导层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政策变化,反而对美国越来越敌视。1950年6月朝鲜战争突然爆发后,情况迅速发生变化。这导致美国政治气候发生变化,杜鲁门总统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往台湾海峡,作为遏制潜在共产党政策的一部分。进步。1949年6月,中华民国宣布“关闭”所有中国大陆港口,其海军试图拦截所有外国船只。封堵范围为福建闽江口以北至辽宁辽河口。由于中国大陆铁路网不发达,南北贸易严重依赖海上通道。中华民国的海军活动也给中国大陆渔民造成了严重困难。中华民国退守台湾期间,无法退守台湾的国民党军队被留守,与当地土匪结盟,开展反共游击战争。这些国民党残余分子在镇反、剿匪运动中被消灭了。1950年,在吞并西藏之后,中共占领了中国本土,并于1951年底控制了整个大陆(不包括金门和马祖群岛)。

Appendices



APPENDIX 1

The Chinese Civil War


Play button

Characters



Rodion Malinovsky

Rodion Malinovsky

Marshal of the Soviet Union

Yan Xishan

Yan Xishan

Warlord

Du Yuming

Du Yuming

Kuomintang Field Commander

Zhu De

Zhu De

Communist General

Wang Jingwei

Wang Jingwei

Chinese Politician

Chang Hsueh-liang

Chang Hsueh-liang

Ruler of Northern China

Chiang Kai-shek

Chiang Kai-shek

Nationalist Leader

Mao Zedong

Mao Zedong

Foun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Zhou Enlai

Zhou Enlai

First Premi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Lin Biao

Lin Biao

Communist Leader

Mikhail Borodin

Mikhail Borodin

Comintern Agent

References



  • Cheng, Victor Shiu Chiang. "Imagining China's Madrid in Manchuria: The Communist Military Strategy at the Onset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5–1946." Modern China 31.1 (2005): 72–114.
  • Chi, Hsi-sheng. Nationalist China at War: Military Defeats and Political Collapse, 1937–45 (U of Michigan Press, 1982).
  • Dreyer, Edward L. China at War 1901–1949 (Routledge, 2014).
  • Dupuy, Trevor N. The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ivil War (Franklin Watts, Inc., 1969).
  • Eastman, Lloyd E. "Who lost China? Chiang Kai-shek testifies." China Quarterly 88 (1981): 658–668.
  • Eastman, Lloyd E., et al. The Nationalist Era in China, 1927–1949 (Cambridge UP, 1991).
  • Fenby, Jonathan. Generalissimo: Chiang Kai-shek and the China He Lost (2003).
  • Ferlanti, Federica. "The New Life Movement at War: Wartime Mobilisation and State Control in Chongqing and Chengdu, 1938—1942" European Journal of East Asian Studies 11#2 (2012), pp. 187–212 online how Nationalist forces mobilized society
  • Jian, Chen. "The Myth of America's “Lost Chance” in China: A Chinese Perspective in Light of New Evidence." Diplomatic History 21.1 (1997): 77–86.
  • Lary, Diana. China's Civil War: A Social History, 1945–1949 (Cambridge UP, 2015). excerpt
  • Levine, Steven I. "A new look at American mediation in the Chinese civil war: the Marshall mission and Manchuria." Diplomatic History 3.4 (1979): 349–376.
  • Lew, Christopher R. The Third Chinese Revolutionary Civil War, 1945–49: An Analysis of Communist Strategy and Leadership (Routledge, 2009).
  • Li, Xiaobing. China at War: An Encyclopedia (ABC-CLIO, 2012).
  • Lynch, Michael.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5–49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4).
  • Mitter, Rana. "Research Note Changed by War: The Changing Historiography Of Wartime China and New Interpretation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Chinese Historical Review 17.1 (2010): 85–95.
  • Nasca, David S. Western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National Revolutionary Army from 1925 to 1937. (Marine Corps Command And Staff Coll Quantico Va, 2013). online
  • Pepper, Suzanne. Civil war in China: the political struggle 1945–1949 (Rowman & Littlefield, 1999).
  • Reilly, Major Thomas P. Mao Tse-Tung And Operational Art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Pickle Partners Publishing, 2015) online.
  • Shen, Zhihua, and Yafeng Xia. Mao and the Sino–Soviet Partnership, 1945–1959: A New History. (Lexington Books, 2015).
  • Tanner, Harold M. (2015), Where Chiang Kai-shek Lost China: The Liao-Shen Campaign, 1948, Bloomington, I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advanced military history. excerpt
  • Taylor, Jeremy E., and Grace C. Huang. "'Deep changes in interpretive currents'? Chiang Kai-shek studi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9.1 (2012): 99–121.
  • Taylor, Jay. The Generalissimo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biography of Chiang Kai-shek
  • van de Ven, Hans (2017). China at War: Triumph and Tragedy in the Emergence of the New China, 1937-1952.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983502..
  • Westad, Odd Arne (2003). Decisive Encounters: The Chinese Civil War, 1946–1950.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804744843.
  • Yick, Joseph K.S. Making Urban Revolution in China: The CCP-GMD Struggle for Beiping-Tianjin, 1945–49 (Routledge, 2015).